九连墩出土漆器漆灰层制作工艺研究-中国考古

108

一、引言

2002年9月~12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

所对湖北枣阳市九连墩墓地1号、2号墓及附

属的1号、2号车马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

了大批精美绝伦的漆器[1][2]。漆器是承载楚国

艺术文化的重要载体,集表象和具象为一体,

具有典雅绚烂、简约繁缛的风格,深刻地影响

到秦汉,乃至后世文化艺术发展。

九连墩漆器类文物,有车器、兵器、乐器、

生活用器和礼器等,包括一批国宝级漆器文

物,如漆木匜形盖杯、漆木龙蛇座花瓣盘豆和

漆木簋等。九连墩漆器代表了楚国漆器制造

业的最高水平,是研究楚国漆器艺术和楚国文

化艺术的珍贵材料[3]。

楚国漆器在中国漆器工艺史上占有重要

的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认识和

梳理中国漆器制作技术源流演变的关键时期

之一。楚国漆器胎体除了木胎、竹篾胎、皮革

胎、金属胎和陶胎外,还出现了夹纻胎[4],如包

山2号楚墓出土的2件夹纻胎奁,为木胎上贴

麻布[5]。另外,多种漆彩如朱红、赭、褐、黄、绿、白、金黄、银色等[6][7]的出现使得楚国漆器变得富丽堂皇、炫烂夺目。髹漆工艺是漆器制作的关键技术之一,同漆液精制、胎体制作、荫室调控等技术共同组成了复杂的古代漆器制作工艺。《说文解字》释“桼”字曰:“桼,木汁也,可以髹物”,形象地说明了漆液的用途——“髹物”。九连墩漆器残存漆膜样品显示了不同的厚度特点,耳杯等器物上的漆膜较薄,而皮盾和车马器上的漆膜则存在较厚的漆灰层,使得漆膜变得厚而坚实。与汉代漆器相比较而言,九连墩漆器显示了漆膜层较厚的宏观特征[8]。为了进一步了解九连墩漆膜漆灰层髹制工艺特点,为文物研究、保护和复制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环境扫描电镜及其能谱(SEM/EDS )和X 射线衍射法(XRD )对九连墩出土2件厚漆膜漆器残片进行了检测分析。二、样品和实验方法样品选来自九连墩2号墓出土的两件残破厚漆膜,No.1是1号墓车箱表面的漆膜,装九连墩出土漆器漆灰层制作工艺研究

摘要:利用SEM 的背散射电子和能谱仪、X 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对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出土的两件具有厚漆灰层漆膜样品进行了形貌和结构表征研究。实验数据表明:漆膜主要分为三层,即漆灰层、底漆层和色漆层;采用了石英(SiO 2)和骨灰Ca 5(PO 4)3(OH )

颗粒作为漆灰中的无机填料;漆灰层在髹制时首先髹制混合着大颗粒骨灰的漆灰,然后再髹制调和细粒径石英颗粒的漆灰。研究结果揭示出楚人已经认识到无机填料种类和粒径对漆灰层物化性质的影响,形成了完善的漆灰层制作技术。关键词:漆器;漆灰;九连墩;骨灰;垸漆;楚文化

中图分类号:K876.7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0327(2012)04-0108-04

金普军胡雅丽谷旭亮吉学高

(陕西西安710062)(湖北武汉430077)

江汉考古2012.4/总第125期科技考古

金普军(1976-),男,陕西咸阳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作者简介:收稿日期:2012-08-01

饰着红色带状纹饰,考古学编号M1:S07-74-1;No.2是1号墓车围上的漆膜,红色面漆表面绘制了白色回形纹饰,未编号(封二,1)。

利用FEI公司的Quanta200型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背散射电子(BSE)观察了样品的断面和平面,测试条件:高真空模式、加速电压20KV、分辨率3.5nm。采用电镜自带的能谱仪(EDS)对样品进行了元素分布研究(Map-ping)。在分析测试前,采用多道金相砂纸对样品的断面和平面进行了打磨和抛光,目的是确保样品的测试面能够反映漆灰层的信息。

利用全自动X-射线衍射仪D/Max-3cX (XRD)对样品进行了物相检测扫描角度范围为5°至80°,工作电压和电流分别为40kV和35mA,扫描速度8°/min,步宽0.02°,连续扫描。漆灰粉末样品制备时,先利用砂纸磨去了底漆层和色漆层后,采用玛瑙研钵将剩下的漆灰层研磨至粒径约10m。

三、结果与讨论

1.样品的背散射电子像与元素分布分析

背散射电子图像主要反映样品表面一定厚度范围内密度反差,也能够反应形貌反差,但以平均原子序数反差为主。样品表面平均原子序数越高的区域,产生的背散射电子信号越强,其衬度越亮,反之越暗。因此,背散射电子像上黑色、灰色不同反差是由平均原子序数不同而形成的,可以反映出不同的物相[9]~[12]。

样品的元素分布mapping图可以揭示元素的分布特点,特别是组成同一种物质元素的分布关系[13][14]。因此,背散射电子像和元素分布mapping分析可以揭示漆膜平面和断面上的不同的物相和元素分布特点。

封二、2是No.1号和No.2样品漆灰层平面背散射电子像和元素分布图。背散射电子像显示:(1)No.1号漆灰层中分布着零散的大颗粒灰色像(最大一颗直径0.44mm),与P和Ca元素分布相吻合;(2)No.2漆灰层中分布着密集的灰色颗粒像(大小比较均一,直径在0.06~0.3mm);(3)两个样品中颗粒形态近似于多边形,存在尖锐的棱角,系人为机械加工所致。

封三、1和封三、2是No.1和No.2号漆膜样品断面的背散射电子像和C、O、P、Ca、Si、Hg和S元素的分布图。两个样品的元素分布图显示C元素在底漆层中均匀分布,而在漆灰层中呈网状分布,将填料包围在其中。C是构成漆膜的主要元素,其分布特点也说明漆灰层利用了漆液作为调配填料的成膜剂[15]。

元素分布图显示漆灰层存在着由不同粒径物质构成的两个分层,最下层分布着大颗粒,上层则分布着较细的颗粒状物质。下层中显示出来的大颗粒状区域与P、O和Ca密切相关,与被散射像的灰色区域位置和形状基本一致,说明这些区域是由含有P、O和Ca元素的物质组成。上层显示了Si和O元素形成的细密小颗粒分布区域,位于底漆层之上,下贴分散着大颗粒区域。

此外,Hg和S元素分布都位于漆膜的最上层,分布于同一区域形成了一个薄层,显示了由红色颜料朱砂(HgS)调制的色漆层的存在。

2.漆灰层中填料颗粒的鉴别

图一为No.1和No.2号漆膜样品漆灰层的X射线衍射图,两者的图谱基本重合,在20.8°、26.6°、36.6°、39.4°、40.2°、42.4°、50.2°、60.0°、67.7°、68.0°、68.5°和75.7°位置出现了一组衍射峰归属于SiO

2

(PDF-33-1161),在10.6°、25.8°、28.2°、28.7°、31.7°、32.0°、32.7°、39.6°、46.7°、47.9°、49.5°、51.9°、59.7°、63.9°、73.4°和77.1°出现了Ca5(PO4)3(OH)(PDF-24-0033)衍射峰。XRD图谱显示漆灰层中的无机填料主要是石英和羟基磷灰石,与元素分布图显示得Si、O、P和Ca元素的分布特点相一致。

3.讨论

巢湖放王岗汉墓出土漆器的底漆层曾观察到作为填料的石英颗粒[16],盱眙汉墓出土的夹纻胎漆器漆灰层中也发现了添加石英颗粒的情况[17]。汉?许慎《说文解字》言:“垸,以桼和灰而髹。”九连墩漆器漆灰层中发现的添加

109

110

石英与羟基磷灰石颗粒的现象,毫无疑问将这种工艺提前至战国时期。《玄应音义》卷一八引《通俗文》:“烧骨以桼曰垸。”明?黄成《髹饰录》云:“垸漆,一名灰漆。用角灰、磁屑为上,骨灰、蛤灰次之,砖灰、坯屑、砥灰为下。”孙机先生也经过考证认为汉代调垸时曾以骨灰作掺合料[18]。事实上,骨骼的主要无机成分就是羟基磷灰石,在汉代漆器漆灰层中存在使用骨灰作为填料的情况[19]。石英和骨灰成分在九连墩漆器漆灰层中使用,在中国古代漆器工艺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楚人在髹漆技术领域的重要贡献。漆灰作为一项重要技术的变革,对后世的漆器制作影响深远。漆灰层不仅可以遮盖漆器胎体表面的洞眼、裂缝、擦痕等,起到补平缺损的作用,还能够起到增强漆膜附着力,达到省料、省工的目的[20]~[22]。此外,漆灰层促进了夹纻胎漆器工艺的诞生和发展,不仅能够加强麻胎的机械性能,还利于后续的打磨和刮削等成型加工工序[23]。《修饰录》记载:“垸漆,一名漆灰。用角灰、

磁灰为上,骨灰、蛤灰次之,砖灰、坯屑、砥灰为

下。皆筛过,分粗、中、细,而次第布之如左。”

这句话说明明代在制作漆灰层时会依次上三

道由粗及细的漆灰层。

本文研究发现:九连墩漆膜断面中的大颗

粒为骨灰,处于漆灰层的最下层;粒径较小的

石英颗粒层则位于骨灰层之上和底漆层之下。

这个现象说明楚国工匠在髹制漆灰层时,并不

是仅仅将无机填料与漆液混合“涂刷或者刮”

在胎体上,而是首先髹制混合着大颗粒骨灰的

漆灰,然后再髹制调和细粒径石英颗粒的漆

灰。粗漆灰在下,可以加大漆器的强度;细漆

灰在上,有利于表面涂漆的光洁。

九连墩漆器漆灰层的构成和髹制特点,反

映出楚人已经认识到了填料种类、粒径对漆灰

层物化性能的影响,说明楚国工匠在制作漆灰

层时已经掌握了高超髹漆技术,形成了完善的

漆灰层制作技术,对后世髹漆业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本项研究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青年基金资助项目(10YJC780007)

的资助。图一No.1和No.2号漆膜样品的X 射线衍射

111

注释:

[1]刘国胜:《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获重大发现》,《江

汉考古》2003年第2期,

第29~30页。[2]王红星:《湖北枣阳市九连墩楚墓》,《考古》2003年

第7期,第10~14页。

[3]杨权喜:《湖北省出土的战国秦汉漆器》,《江汉考

古》1995年第2期,

第56~59页。[4]李如森:《战国秦汉漆器综述》,《史学集刊》1987年

第4期,第67页和第72~75。

[5]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编:《包山楚墓》,文物出版

社,1991年,

第144页。[6]胡雅丽:《包山2号墓漆画考》,《文物》1988年第5

期,第30~31页。

[7]汤池:《信阳楚墓锦瑟漆画简介》,《美术研究》1980

年第3期,第59页。

[8]金普军:《汉代髹漆工艺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年。

[9]徐力、王昌燧、王胜君、吴自勤:《汉镜组织和成份

研究》,《电子显微学报》1987年第4期,

第29~34页。[10]童莉泰、张存珪、卫崇德、张文斌、张会珍:《用背

散射电子象观察Y-Ba-Cu-O 超导区分布初探》,《电子显

微学报》1988年第3期,

第150页。[11]贾腊江、赵丛苍、金普军、杨小刚、凌雪、柳小明、

郭妍利、金兰:《一批秦早期青铜兵器的初步分析》,《西北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1期,

第67~72页。[12]郝献超、李晓刚、肖葵、董超芳:《Q235钢在西沙大气环境中的初期腐蚀行为》,《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09年第29卷第6期,第465~470页。[13]赖忠民、薛松柏、张亮、皋利利、顾立勇、顾文华:《Ag-Cu-Zn-Sn-xGa-yIn 钎料性能与显微组织》,《焊接学报》2010年第31卷第3期,第73~76页。[14]杨小刚、金普军、黄伟、凌雪、赵丛苍:《重庆云阳李家坝遗址出土汉代鎏金青铜器的扫描电镜分析》,《电子显微学报》2010年第29卷第4期,第350~353页。[15]金普军、毛振伟、秦颍、谢元安、陈翔、姚政权、凡小盼、王昌燧:《江苏盱眙出土夹纻胎漆器的测试分析》,《分析测试学报》2008年第27卷第4期,第372~376页。[16]金普军、王昌燧、郑一新、何爱平、张立明:《安徽巢湖放王岗出土西汉漆器漆膜测试分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7年第19卷第3期,第44~49页。[17]同[15]。[18]孙机:《《关于汉代漆器的几个问题》,《文物》2004年第12期,第48~56页。[19]同[15]。[20]龚厚杰:《生漆工艺》,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年,第35~39页。[21]杨和永:《大漆施工经验》,化学工业出版社,1986年,第16~18页。[22]杨文光:《漆器的批灰修补工作和灰料的配制》,《中国生漆》2002年第2期,第39~48页。[23]同[15]。

(责任编辑、校对:

陈丽新)

Jin Pujun,Hu Yali,Gu Xuliang,Ji Xuegao

(Xi'an,Shaanxi 710062)(Wuhan,Hubei 430077)

Abstract:Two pieces of lacquer fragments with thick lacquer plaster layer were detected by analy-sis methods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meter (SEM/EDS )and X-ray diffraction (XR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exist three types of secondary layers in lacquer film with different functions,such as lacquer plaster layer,undercoat layer and colored paint layer.The lacquer plaster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layer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illers with different grain size,such as the bottom layer is a mixture of layer liquid and bone ash [Ca5(PO4)3(OH )]in large particles,and the upper layer is made up with layer liquid and quartz (SiO2)in small particles.These evidences point to that the Chu people realized the influence of inorganic fillers upon the lacquer plaster layers and formed perfect technology to make them.

Keywords:Lacquer wares;Lacquer plaster layers;Jiuliandun;Bone ash;Y uan qi;Chu cult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