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大一统(说课稿)

汉武帝的大一统(说课稿)
汉武帝的大一统(说课稿)

第11课汉武帝的“大一统”

说课设计

一、说教学内容

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课讲述的汉武帝统治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时期,是中华民族巩固统一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西汉历史上更是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的特点:本节课文内容丰富,史料详实,但历史专业术语较多,头绪杂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理清主线,突出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汉武帝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等重大历史事件。

2.掌握汉武帝实施“大一统”的具体措施;

3.评价汉武帝

4.学以致用:汉武帝的治国方略对当今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问题强化:①大一统的概念②大一统的结果及影响

2.难点问题突破:

①为什么儒家思想会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

②为什么说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四、说教学理念

1.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情感,关注学生终身发展需求。

2.创设学习情境,利于知识建构。

3.尊重学生个性,提供多种展示机会。

4.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发挥主体作用。

5.加强方法指导,注重学生学会学习。

五、说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

2.合作交流。

3.问题质疑。

4.记忆方法训练。

5.思维误区矫正。

6.归纳对比。

7.学以致用

六、说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汉武大帝》的主题曲及照片

《汉武大帝》片头是这样评价汉武帝的: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他给了一个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设计意图:以此生动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2.学习新课——以活动探究为主线

活动一:皇帝不好当!

问题设计: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P53页),想一想汉武帝上台时他面临什么样的国家形势?

师生活动:学生自学回答问题。教师点拨归纳:

①政治上,诸侯势力强大,威胁中央

②经济上,经济秩序混乱

③思想上,诸子百家争论不休

④军事上,匈奴侵扰,边疆不稳。

设计意图:理清本课的基本知识点,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活动二:假如你是汉武帝

问题设计:假如你是汉武帝,面对当前的国家形势,你会怎样做?

师生活动:让学生小组讨论,发挥想象,各抒己见,不拘泥于课本内容。

师给予鼓励,并作适当引导。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汉武帝的认同感。

活动三:汉武帝的悲喜人生

问题一:请列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师生活动:学生自学课文内容并回答列举。

教师出示主板书(PPT),并进行点拨。

本课的重难点把握:

重点问题强化:①大一统的概念②大一统的结果及影响

难点问题突破:①为什么儒家思想会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

其一:君权神授。天子,顾名思义,天之嫡长子。其命源于天神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所以百姓只能忍受服从,不能反抗,否则就违背了天神的旨意,要遭报应。

其二:三纲五常理论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

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这种名教(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和封建政治制度。

一言以蔽之:儒家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②为什么说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问题二:汉武帝有过遗憾和过错吗?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课本提示思考回答。

教师给予鼓励,并作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

①还原真实的汉武帝,即汉武帝是人,而不是神。

②了解汉武帝内心的痛苦,体验生命的独特性。

③为下一步评价汉武帝作好铺垫。

活动四:我看汉武帝

问题设计:结合课本及相关史料,评价汉武帝?

师生活动:学生参考课本及相关史料,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适当补充后人对汉武帝的评价资料。待学生回答后作点拨归纳:

①汉武帝执政时期,西汉王朝达到鼎盛,封建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得到空前的发展。

②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③他的诸多改革的首创精神和积极的治国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意图:

①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活动五:历史的舍利

问题设计:汉武帝的治国方略对当今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

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①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既要保持一定的集权和统一性,又要发挥好地方的主动性和潜能。

②要树立主流价值观,以免造成思想混乱。

③要高度重视民族关系,实施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设计意图:

①升华本课主题,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综合素养。

②培养一种学史态度:我们学习历史,是为了了解古人,理解今人,预见后人。

3.本课小结

方式:以教学思路为依托,总结本课的学习流程和学习方法。

教学思路:核心是五个小活动

①皇帝不好当!

②假如我是汉武帝

③汉武帝的悲喜人生

④我看汉武帝

⑤历史的舍利

设计意图:构建学生的历史空间思维,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怀。

七、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以此种纲目是板书帮组学生简化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知识,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习效率。

“推恩令”,消诸侯王权。 昭君出塞 张骞通西域 ——开辟了丝绸之路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指导思想 加强中央集权 (集权于皇帝一人之手)

八、说课堂巩固练习

练习设计:设计五个选择题

设计意图:

①矫正学生思维误区

②强化核心知识点

③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九、教学时间分配说明

1.情境导入:2分钟

2.学习新课:30分钟

①皇帝不好当!(5分钟)

②假如我是汉武帝(5分钟)

③汉武帝的悲喜人生(10分钟)

④我看汉武帝(5分钟)

⑤历史的舍利(5分钟)

3.本课小结:3分钟

4.练习处理:5分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结合相关历史记载,设置相关问题,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理解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的目的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难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三、教学策略 创设历史情境,直观再现历史,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体验、感悟历史。 设置问题,补充史料,引导学生根据问题阅读课和材料,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找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查找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具体记述,如“七国之乱”“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这样评价他: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就是大一统的汉朝。汉武帝是如何加强中央权力的呢?他所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汉武帝的丰功伟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讲授新课】 第一部我的地盘我做主 材料一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见P56课后活动)。 材料二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汉书?主父偃传》

作业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带答案)

第()次作业日期:()月()日得分: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单项选择题 (5个小题,每题4分,计20分) 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使这个“新的朝代”达到鼎盛的帝王是() A.汉高祖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光武帝 2. 汉武帝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是接受了谁的建议?() A.董仲舒 B.刘濞 C.晁错 D.主父偃 3.“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采取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削减侯国数量 C.推行郡县制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货币制度的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大事。汉武帝时期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的货币是() A. 圆形方孔半两铜钱 B. 开元通宝 C. 五铢钱 D. 交子 5.他和卫青在漠北战役中大败匈奴,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第,他却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由拒绝收下。这里的“他”是指( ) A.李广 B.主父偃 C.霍去病 D.董仲舒 二、辨析改错题(2个小题,每题5分,计10分) 6.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道家的《诗经》《尚书》《春秋》《礼记》《易经》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 错误: 更正: 7.公元前119年的牧野战役,是西汉对抗匈奴的高潮。经此战役后,匈奴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错误: 更正: 三、材料分析题(2个小题,每题10分,计20分) 8. 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材料二: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1)材料一中“秦皇汉武”分别指的哪一历史人物? (2)“秦皇”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推行什么制度? (3)材料二反映了汉初社会的哪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一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教案

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背景;列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营,统一铸币等,并分析其影响。 2.知道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等活动,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通过画图的形式理解推恩令,学会对比同类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下来。汉武帝大一统局面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明确一个道理:经济发展史大一统的物质基础,人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必要条件。 教学重点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及其影响。 突破方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创设历史氛围,让学生了解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的背景、内容、影响。

教学难点 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解及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突破方法 通过课本剧《参与朝堂议事》理解措施及意义;通过讨论,正确评价汉武帝大一统的作用。 教学方法 1.教材整合:联系第11课内容,结合本课课题,按照以下三部分,重新整合教材。即: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条件、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作用。这样进行教学讲述,能够体现历史事件的内在因果关系,有利于学生整体掌握西汉历史,突破教学重点。 2.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再现历史氛围,感知历史、分析、解决问题。 学习方法 1.史论结合:阅读原始文字、图片资料,获得有效信息,依据史实,得出正确的结论。 2.角色扮演:学生扮演汉武帝、董仲舒及道家、法家代表人物,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 3.对比归纳: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思想措施的异同,学会对比同类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温州新星学校陈诗国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秦朝一统以及汉朝建立的史实。在此基础上,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了汉武帝为巩固汉朝统治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形成了自秦朝以来新的大一统的局面,并简略介绍了王莽新政以及东汉灭亡的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汉朝经历的确切时间。 (2)掌握汉武帝为巩固新的大一统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3)知道王莽新政以及东汉灭亡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比较秦朝的各项制度和汉朝的各项制度的异同来理解汉武帝时期的所采取的措施的过程中,掌握通过比较来理解史实的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郡县制和分封制对巩固中央集权带来的影响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自主探究历史现象及其意义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形成对汉武帝的正确评价。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统一的多民族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意识。 【教学重点】汉武帝新的大一统的措施。 【教学难点】汉朝的一统于秦朝一统的区别。 【教学方法】比较法与自主探究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导入】 猜古代皇帝的名字: (1)打得赢就是上帝(武则天) (2)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康熙) (3)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姜鹏曾用十六个字形容一个皇帝的一生——内强皇权,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辙。请问这个皇帝是 谁?(汉武帝) (教师总结:姜鹏博士的这十六字总结,前八个字概括了汉武帝一生的功绩,简单来说,就是缔造了一个新的大一统的格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回到汉朝体会汉武帝的雄才伟略。)环节一: (1)画年代尺 教师在黑板上画汉朝历的年代,让学生在相应的年代填上相应的事件。 (此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汉朝的大致时间和经历的重大事件,有利于对史实的梳理) (2)阅读卡内容探究 请学生自行阅读书本阅读卡上的《西汉的分封与七国之乱》,小组讨论:如果你是汉武帝,如何避免类似七国之乱事件的发生。 (3)小品:汉武帝密诏主父偃 事先准备汉武帝与主父偃的对话,请两位同学进行表演。 偃:陛下十万火急召臣来,有何要事? 帝:爱卿可知晁错为何而死? 偃:为先帝削藩而死。 帝:先帝为何要冒险削藩? 偃:古代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国君对他们是很容易控制的。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1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 对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 休养生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汉朝的监察制度。 能力培养: 1、通过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简单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史实,培养学生对比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培养: 1、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强盛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学生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而强盛又巩固了统一。 2、认识到汉武帝所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下来。 【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 由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中的“秦皇汉武”,指出“秦皇”是秦始皇,“汉武”是汉武帝。用投影仪展示秦始皇与汉武帝的两幅画像,说明他们都是中国古代的著名皇帝,都把“大一统'”的格局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前面已学过秦始皇,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汉武帝的雄才伟略。 2、课前热身: (1)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2)秦朝哪一年灭亡? (3)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后,于哪一年建立什么政权?定都哪里? 3、合作探究: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几代皇帝的努力,到汉武帝时,国力昌盛,为他施展雄才大略,发展大一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思想上,汉初崇尚道家的“无为”思想,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即位后,召集各地学者到长安,询问治国的方法。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 互动1 师: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学者,被汉武帝召到长安,你设想说一说到会的可能都有哪些派别?他们会说些什么?最后汉武帝是如何决断的? 生:到会的有法家学者,他会说“依法治国”。 到会的有道家学者,他会说“无为而治”。 到会的有儒家学者,他会说“依法治国”。 汉武帝的决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互动2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汉武帝时期政治、思想、经济方面巩固大一统的主要措施。 2.认识汉武帝是汉朝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二、过程与方法 1.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发展,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对历史的影响。 2.通过参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短剧的表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3.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包括强化中央权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等内容。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习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将有极好的启迪。 【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等。

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问题呢? “推恩令”的实行,有利于解决王国问题,那“推恩令”妙在何处? 教师作出评价,总结“推恩令”的作用:大大削弱了地方封国的实力,使其再也无力对抗中央;新封的诸侯对皇帝感恩戴 汉武帝接受了 主父偃的建议。实 现“推恩令”,下 令允许诸侯将自己 的封地分给其子 弟,建立较小的侯 国。 通过“推恩” 这种相对和缓而 “富有人情味”的 方式,原来的王国 被分割成许多小侯 国,侯国不再属于 王国管理,而归中 央直接管辖的郡管 理。不费一兵一卒, 达到了削弱王国的 目的,而得到封地 的诸侯子弟,对皇 帝感恩戴德,从而 培养了侯国的忠 诚。 学生回答问 题。 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了解“推 恩令”的作用。 了解刺史制 度。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12、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思考推恩令的巧妙在哪里,培养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合作、小组合作探索、学生互动等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是两汉强盛的顶点,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学习的重点。 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推恩令”的理解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法、比较法、引导启发法等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我们的民族为什么被称为汉族? (二)讲授新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 (1)措施一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者、含义、具体措施以及影响 情景剧: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措施二政治上:削弱诸侯国势力:汉初分封制的具体介绍(分封的对象、目的和危害)、推恩令(目的、提出者、内容和作用) (3)措施三政治上:强化监察制度: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地方设立刺史 问题1: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呢?(中央设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 问题2:司隶校尉和刺史的职能是什么?(司隶校尉负责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问题3:教师:秦朝有哪个职官与司隶校尉的职能相似?(御史大夫。) 教师补充强调: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派遣刺史一人进行监督。刺史虽然官品很低,权力却很大,他有权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等行为,可以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 问题4:汉武帝是如何限制丞相权力的呢?(汉武帝起用一些出身低微的亲信官吏,任命他们为侍中、常侍中,让他们参与商议军国大事,以削弱丞相的权力,从而改变了汉初以来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问题5: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起到什么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 (4)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措施的影响 七、课堂复习训练:使用多媒体展示题目,课堂巩固 八、布置课外作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 九、板书设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1、条件 2、具体措施 3、影响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高品质版

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立意与目标 秦始皇是我国大一统事业的开创者,汉武帝则是大一统事业的继承者与推进者。汉武帝凭借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在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大一统格局成为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发展主流,并影响至今。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汉武帝是大一统事业的推进者及其采取各种措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从中感受汉武帝高超的政治智慧,本课采取了将秦始皇与汉武帝措施进行对比,以理解“推进”的含义,而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则需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制高点来俯瞰古今,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来审视。最后,纵观全课学习,在与前人对比和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感受汉武帝高明的治国智慧。 知识与能力 通过引导,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和经济控制等史实。 通过指导,分析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汉武帝对巩固“大一统”格局的功绩。 通过比较汉武帝与前人的措施,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秦始皇与汉武帝构建“大一统”格局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的对比,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形成汉武帝是“大一统”格局推进者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采取的措施,使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延续和巩固,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识“大一统”格局对汉民族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影响,感悟统一是国家发展强盛的基石。 认识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措施的有效性,从中感受汉武帝高明的治国智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用课件出示材料后讲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皇帝制”“修筑长城”“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郡县制”和“三公制”,并让学生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归类。 设计意图:采用承上启下的复习式导入本节新课,学生在回顾前课的内容上进一步加深对秦始皇是我国“大一统”格局开创者的认识;同时,为接下来汉武帝与之对比做好铺垫。 课件出示“秦亡汉兴”,以及“汉高祖”“汉文帝”与“汉景帝”的图片。 设计意图:回顾汉朝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历史,捋出西汉前期的历史发展线索,便于引出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学习。 讲授新课 一、少年天子雄心 教师讲述:公元前140年,年仅16岁的刘彻继承皇位,即汉武帝。 课件出示材料。 材料一:朕继承了先帝最崇高的地位和最美好的德行,想要将这些永久传下去,延长到无穷尽的未来。这项任务巨大而且职守重要,所以我从早到晚都没有时间来享乐休息,长久地思考一切事情的原委,惟恐有不周到的地方。 材料原文:朕获承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宁,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你们研究高深道理的时间很久了,希望把研究的成果明白地告诉朕!要分清条理,不要笼统,不要混乱,提出的方案,也应慎密考虑。要是有不正直、不忠实、邪曲不守中道的官吏,你们大胆告诉我,绝不会泄露出去,朕亲自拆看,希望你们不要有后顾之忧。大夫们尽管说出所知道的一切,不要隐瞒,朕要亲自看的! 材料原文:子大夫明先圣之业,习俗化之变,终始之序,讲闻高谊之日久矣,其明以谕朕。科别其条,勿猥勿并,取之于术,慎其所出。乃其不正不直,不忠不极,枉于执事,书之不泄,兴于朕躬,毋悼后害。子大夫其尽心,靡有所隐,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同步练习(有答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01 知识管理 知识点1 “推恩令”的实施 原因:西汉初,________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地方上的________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________”计谋,下诏规定诸侯 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之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 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还建立________制度,监视13个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知识点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因:西汉初,统治者奉行“________”的政策,许多士人四 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____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__________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还在长安兴办________,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影响:从此,________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知识点3 盐铁专卖

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________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__。还在全国各地设________,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________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02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推恩令”的实施 1.西汉初年,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的两股势力是( ) A.朝中大将和地方官吏 B.诸侯王和豪强地主 C.朝中大将和豪强地主 D.诸侯王和宦官势力 2.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时,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珠玉宝器,多于京师”这种状况 是由谁造成的( ) A.汉高祖B.汉文帝 C.汉景帝D.汉武帝 3.为加强中央集权,主父偃给汉武帝的建议是( ) A.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D.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说课稿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说课稿 教材分析 ㈠、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历史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选自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正式形成就是在秦汉时期,确切的说是在西汉时期,所以本课在整本教材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以后古代史的学习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㈡、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汉武帝颁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为正确评价汉武帝做必要的史实积累。 ②、思考“推恩令”的巧妙之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在统一思想方面采取措施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国家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㈢、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中心内容是汉武帝如何推进汉朝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因此依据历史课程标准,我认为: 重点是: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所采取的措施及其作用。 难点是:如何通过这些措施评价汉武帝。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学生历史知识积累有限,但学习历史的兴趣浓厚,而且对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等概念有初步理解。

教学方法分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突破重点、难点。结合本课实际和学生自身特点, 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本节课主要采用合作式、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思路 本课的内容分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三部分,而且三部分内容全部围绕“汉武帝如何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大一统格局?”这个问题展开。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依据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两大版快:一、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二、综合这些措施和学生课外搜集关于汉武帝的资料对汉武帝作出正确的历史评价。 导入新课(3分钟) 欣赏电视剧《汉武大帝》片头曲MTV,请学生回答MTV是哪部大型历史电视剧的主题歌。(目的:是通过展现电视画面中汉代宫殿的威严、雄伟、宏大和汉武帝雄才大略的帝王风采把学生带入那个气势恢弘的大汉王朝,使学生切身融入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以此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25分钟)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了便于学生掌握、理解这一知识点,我想通过当今政府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再现历史情景,开展课堂小活动,(活动内容:汉武帝即位以后召开的政府新闻发布会,就当前国家形势、实施新的方针政策,回答记者的提问。)这样做的用意是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课堂学习,体现新课程教学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的教学理念。 通过模拟与“汉武帝的直接对话”让学生总结回答汉武帝在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大一统局面所要采取的措施。 措施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学生回答在思想上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初步理解) ②、通过史料向学生解释其含义。(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加深理解)

2019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上第三单元汉武帝的大一统第三课汉武的的大一统格局教案语文

第三课汉武帝的大一统格局 课时:一课时 所属单元:第三单元 教材来源: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教学对象:XX学校八年级学生 一、课程标准: 2-2-2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汉武帝的大一统”承接上一课“秦末农民起义和汉朝的建立”中由文景之治带来影响。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格局以及汉武帝为巩固汉朝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并简略介绍了王莽新政以及东汉灭亡的史实。 三、学情分析 由于近年来关于汉朝历史的电视剧较多,学生对汉朝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另外大一统的措施和人物评价在第三单元第一课已经有所涉及,对于各项措施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 本课的主要内容即汉朝大一统的措施,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因此要在过程中突出重点,增加课外拓展知识、小组讨论等形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目标: 1.结合史实,了解汉武帝采取大一统措施的背景。 2.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列举汉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统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3.运用相关史料,对汉武帝进行评价。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3min> (ppt展示人物画像) 教师:自刘邦建立了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几十年的积累,西汉国力逐渐强盛起来,到汉武帝时期,汉朝逐渐进入鼎盛时期,这离不开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我们在七年级时期就学习了与汉武帝相关的内容,他首创了一种纪年法大家还记得吗? 学生:(沉默) B少数人回答年号纪年法 教师:看来不少人已经忘记了,年号纪年的确是汉武帝首创。在没有年号纪年以前,古人往往采用的是干支纪年,但干支纪年60年就会有一个轮回,那么若干年以后很可能就会导致时间混乱的局面,所以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设计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汉武帝通过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及产生的作用,为正确评价汉武帝做必要的史实积累,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情景剧《汉武帝的烦恼》让学生了解汉武帝面临的问题,学生自主学习为汉武帝解忧; b引导学生学会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理解汉武帝“大一统”时代特征并正确评价汉武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通过政治思想军事等措施实现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为中国统一的多民主国家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了解汉武帝开创“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 难点: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情景再现法、讲授法、提问启发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2、学法:自主学习、阅读法、观察法、合作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情景剧剧本和道具奏折

五、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播放视频《汉武大帝》片头, 【导入】 幻灯片:汉武帝像 师:汉武帝刘彻,汉景帝之子,生于前156年,16岁登基为皇。同学们来谈谈你所知道的汉武帝。 生: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汉武帝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汉武帝,去了解汉武帝如何开创“大一统”的。幻灯片展示课题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新授】 (一)汉武帝的烦恼 师:作为16岁登基的少年天子,刘彻有喜有忧,喜的是他继承了一个逐渐强盛的王朝,忧的是父辈们留下了一些足以动摇国之根本的疑难问题,他究竟忧心哪些问题呢?请看历史剧《汉武帝的烦恼》(幻灯片) 师:(鼓掌)剧中汉武帝有哪些烦恼? 生:诸侯王财大地大,百家争鸣,匈奴骚扰 师:归纳①政治:王国问题②思想:思想不统一③边疆:匈奴问题,这三大问题都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二)为汉武帝分忧 师:穿越时空:假设同学们是当时汉武帝的臣子,你会提出什么方法帮助汉武帝解决这些问题?并简要说明你推荐这种方式的理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把解决方案写在奏折上)请不同的小组代表回答: 1、王国问题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教学设计 ——以材料、故事和问题为思路 一、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主要措施:思 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是;政治上设立司隶校尉和刺史;在王 国问题上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会读史料、读懂史料。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带领九百壮士“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序幕。随后天下英雄雄纷纷响应,最终在前207年推翻秦朝的统治。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在群雄争斗中脱颖而出,历经四年的楚汉战争打败了强敌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在长安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幻灯片展示材料 材料1:有为汉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有为中国二十四朝皇帝者,秦皇、汉武是也。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师:对于刘邦,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评价较高,称他为“汉朝的有为皇帝”。但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封建帝王中,夏先生评价更高的是秦始皇与汉武帝。 问题1: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分析夏曾佑为什么说秦始皇是中国二十四朝历史中有为之皇帝。 等待学生回答后 师:夏曾佑先生之所以说秦始皇是中国二十四朝有为之皇帝,原因在于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并采取措施建立中央集权,开创了大一统格局。夏曾佑先生把“秦皇”、“汉武”并称为“中国二十四朝有为之皇帝”,那么汉武帝又有什么历史贡献?(短暂停顿)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板书课题)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意图:点明本课主题) 新课讲授 师:在学习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之前,先让我们来走近汉武帝,看看是他怎样的一个人。

汉武帝大一统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课 第15 课《汉武帝“大一统”》教案 刘建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汉武帝通过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等措施及产生的作用,为正确评价汉武帝做必要的史实积累,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情景剧《汉武帝的烦恼》让学生了解汉武帝面临的问题,学生自主学习为汉武帝解忧; b引导学生学会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理解汉武帝“大一统”时代特征并正确评价汉武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通过政治思想军事等措施实现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为中国统一的多民主国家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了解汉武帝开创“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 难点: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情景再现法、讲授法、提问启发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2、学法:自主学习、阅读法、观察法、合作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情景剧剧本和道具 五、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播放视频《汉武大帝》片头 【导入】 幻灯片:汉武帝像 师:汉武帝刘彻,汉景帝之子,生于前156年,16岁登基为皇。同学们来谈谈你所知道的汉武帝。 生: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汉武帝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汉武帝,去了解汉武帝如何开创“大一统”的。 幻灯片展示课题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 【新授】 (一)汉武帝的烦恼 师:作为16岁登基的少年天子,刘彻有喜有忧,喜的是他继承了一个逐渐强盛的王朝,忧的是父辈们留下了一些足以动摇国之根本的疑难问题,他究竟忧心哪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教学设计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非常高兴今天来到南浔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国历史,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哪段历史呢,请先看一段视频,注意视频中的人物和文字。 展示:汉武大帝视频 师:你认为这段视频所展示的人物和事件发生在哪一个皇帝统治时期?(汉兴五世,隆在建元) 生:汉武帝 展示:汉武帝介绍 (过渡)师: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西汉王朝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二.讲授新课 师:那么,在汉武帝之前汉朝又有哪些皇帝为汉朝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努力呢? 生:汉高祖刘邦(休养生息),汉文帝,汉景帝(继续轻傜薄赋,出现了文景之治) 展示:汉朝皇帝更替图, 师:汉朝的经济得到了发展,政治趋向稳定,那么汉武帝是如何推动汉朝走向全盛,实现大一统的呢?请同学们一起来大声朗读前言。 生:齐读 师:很好,那么,汉武帝具体采取了哪些有力的措施呢?请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本55—57页正文,按照刚才老师发给同学们的学案提示,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在书本中找出答案。(教师循环走动指导学生阅读。) 师:好,时间差不多了。哪位同学来说说汉武帝在政治领域采取的措施? 生:略 1.颁布“推恩令” 展示:政治领域 2.建立刺史制度和司隶校尉监察制度 师:同学们,历史事件都是有来龙去脉,前后有因果关系的。现在我们就要思考:汉武帝为什么要颁布推恩令呢?我们来听这样一个故事 展示:资料汉武帝面对诸侯国势力膨胀的故事。 生:一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认真听 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生:在西汉,诸侯王的势力很大,威胁中央集权。 师:那么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来看西汉初年刘邦为巩固汉朝统治对地方的行政管理。 展示:西周的分封制和秦的郡县制。 师:看西汉前期形势图,从图中可看出,在汉初,地方上既有郡县又有王国,郡县制说明刘邦沿袭了哪个朝代的制度?但是为了“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什么意思呢?他认为秦 王朝失败是由于没有实行分封,一旦天下大乱,天子的亲属因手无重兵,而使天子孤立无辅。所以分封了诸侯。分封制是哪个朝代创立的?因此,汉朝初期对地方管理采取的是郡国制。当时,刘邦共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和九个同姓王这种分封诸侯有什么危害?请同学们看55页阅读卡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修改后)

七年级(上)历史学科讲学稿13 第15课课题:汉武帝推动大一统格局 知识目标: 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史实,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培养分析问题的水平。 水平目标: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培养分析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两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大统一的物质基础,从而理解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原因。 学习的重、难点 重点:汉武帝推行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对汉武帝巩固统一的历史功绩实行评价。 难点:恰如其分地对汉武帝推动大一统格局实行评价。 学法指导: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增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 学习过程 活动一:课前小测 1、“一人之上,万人之下”中的一人指的是“皇帝”,“皇帝”,的称呼最早出现在( ) A.夏朝B.秦朝C.商朝D.西周 2、在秦朝的中央政府中分管军事的是() A.丞相B.太尉C.博士D.御史大夫 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 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B.焚书坑儒 C.统一文字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 4、秦朝“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于是( ) A.建立皇帝制B.确立丞相制C.推行郡县制D.强化监察制 5、把小篆作为全国文字从哪个朝代开始( ) A.商B.西周C.秦D.夏 活动二:自主预习 建立时间:公元前年。

1、西汉的建立建立者: 定都 2、汉武帝推动大一统的措施 活动三:1、小组合作与探究------推恩令的巧妙在哪里? 2、小组合作与探究——秦始皇与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对百官的监察制度有何不同? 活动四:课堂检测 (一)填空题 1、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朝,定都,历史上称为。 2、汉武帝采纳的主张,推行“,”政策。从此,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3、汉武帝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解决了王国(封国)问题。汉武帝大力增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派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二)选择题《学考精练》P34——36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练习题及答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是( ) A.惩治地方豪强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完善察举制 D.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2.西汉时期,王国问题的解决是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3.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局面,在加强思想控制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实行“推恩令” B.“以德化民”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北击匈奴 4.如果你生活在汉武帝统治时期,要接受最高学府的儒家教育,必须到( ) A.洛阳 B.咸阳 C.长安 D.开封 5.汉武帝统治期间,铸造的钱币是( ) A.贝 B.五铢钱 C.半两钱 D.交子 6.同学们,当你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时,你有没有思考过古代汉朝时期人们学习的场景?识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汉代由政府创办的最高学府叫什么?由这里学习的主要教材可判断哪一学派在当时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哪一政策造成的?

(2)与汉代比较起来,当今的学习内容有什么优点? (3)汉代教育与当代教育的目的有何不同? 1.某部电视剧的开篇序幕中说: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请问,这里的“他”指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成吉思汗 2.汉武帝以后,地方上的诸侯国越分越小,实力大减,无力和中央抗衡。下图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下列哪项措施的关系最密切(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实行“推恩令”

C.连年征战 D.实行郡县制 3.地方治理关乎国家长治久安,汉武帝为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 A.颁布“推恩令” B.建立刺史制度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铸造五铢钱 4.“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汉武帝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及其“非常之功”是( ) A.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嫘祖发明养蚕缫丝 C.李冰修筑都江堰 D.屈原创作《离骚》 5.近年来,各地儒学学会的成立显示出儒学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儒家思想自诞生以来,不断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活力,而且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一地位的确立开始于(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6. 今天的北大和清华是我国的最高学府,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汉武帝时期的最高学府太学,亲临右图所示的学习场景,你所用的教材是( ) A.《道德经》 B.《韩非子》 C.五经 D.《孙子兵法》 7.汉武帝采取的有利于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的措施是( ) A.统一文字 B.统一铸造五铢钱 C.开通大运河 D.统一度量衡 8.阅读下列图片: 材料一

【历史教案】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 察制度的内容。 2.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作用。 3.评价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完成目标: 【自主预习】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公元前202年,称帝,建立汉朝,定都,历史山称为西汉。 2.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统治者采取宽松政策,。到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史称. 3.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政策。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汉武帝还大力推行教育,在长安设立,教授儒家经典;在地方设立,用儒家思想培训官员,教化百姓。 二、削弱封国势力 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汉武帝采纳大臣的建议,颁布,规定,巧妙的削弱了。 三、强化监察制度 1.汉武帝大力加强,在中央设立;在地方,有监督地方官员。 2.汉武帝时期,空前加强,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达标检测】 1.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从哪一位皇帝开始()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孝文帝 D.唐太宗 2.“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向汉武帝提出这一建议的是() A.李斯 B.主父偃 C.张骞 D. 董仲舒 3.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汉武帝功不可没。他在政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开创中央集权制度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拆分诸侯王的封地D.派张骞出使西域 4.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封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B.促进经济发展 C.强化思想控制D.开发边疆地区 5.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项是() A.中央实行盐铁专卖B.平定“七国之乱” C.颁布“推恩令”D.发行五铢钱 6.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接受了谁的建议() A.董仲舒B.刘濞

汉武帝大一统教案

教案 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 课标内容: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了汉武帝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推行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我国出现了封建大一统的鼎盛局面。这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又一次“大一统”,对以后各个朝代的统治者治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尤其是思想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治国,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者都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对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有重要借鉴意义。故本课内容对我国影响深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初刘邦的分封、七国之乱、推恩令、独尊儒术、西汉对匈奴的战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学生概括汉武帝“大一统”措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对我们现代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怎样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汉武帝“大一统”使西汉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之一。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祖国的责任感,激励学生学习汉武帝的开拓创新精神。 ②从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合理的,值得弘扬。 ③讲述霍去病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来历,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军事各方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才使中央高度集权,国家高

度统一,故这些措施都是重点。 2、难点: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董仲舒阐述的“大一统”思想包括“天人感应”、“德主刑辅”、“三纲五常”。这些内容初一学生难以理解,要通俗易懂地解析。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 1、感知“推恩令”,独尊儒术,对匈奴的战争等史实,感受汉武帝的雄才大略,辩证地评价汉武帝 2、通过影视、图片等手段,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跨越时空,走进汉武帝时代。 3、通过探究,表演短剧、讲故事等方式,使学生开发智力,联系实际。 (五)教学纲要: 汉武帝大一统: 一、王国问题 1、出现王国问题的原因:汉初实行分封制 2、汉景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削夺王国封地,平定“七国之乱” 3、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及结果:颁布“推恩令”,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二、独尊儒术 1、汉初的“无为”而治 2、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德主刑辅。 3、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大兴儒学教育;任用儒生做官。 三、与匈奴的战争 1、汉初匈奴对北方边郡的掳掠及“和亲”政策。 2、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漠北之战,大败匈奴 (六)教学过程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多媒体播放《汉武大帝》片头一部分: 教师:这部电视剧叫什么名字? 学生:《汉武大帝》 对,电视剧主要刻画雄才大略的皇帝—汉武帝的一生。汉武帝,毛泽东称他为英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