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模板精选10篇

地理教案模板精选10篇
地理教案模板精选10篇

《地球在宇宙中》教案 (1)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教案 (7)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10)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教案 (12)

《多变的天气》教案 (14)

高中地理教案《城市化》 (16)

地理教案《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22)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 (26)

高中地理教师资格面试《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27)

高中地理教师资格面试《热力环流》教案 (30)

《地球在宇宙中》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宇宙中天体的类别,理解天体系统中天体间的运动关系,以及宇宙中各级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

2.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理解地球的普通性,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阅读、总结地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绘制天体系统的层次图、太阳系八大行星图,培养动手能力和地理空间想象思维能力。

3.通过阅读图表,培养对比分析地理数据、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表达地理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地球宇宙环境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宇宙环境观。

2.培养热爱地球、珍惜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与条件。本节主要在于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而天体系统层次和地球特殊性刚好能说明这两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难点】

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与条件。学生对地球宇宙环境的了解仅限于一些表象知识,而对于这样宇宙环境对地球的重要意义却难意识到。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璀璨星空

提出疑问,在这浩瀚的宇宙中,我们的家园地球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要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首先要了解地球所处的环境——宇宙的状况。

环节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了解宇宙空间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出问题。

①说一说什么是宇宙?

②宇宙中天体是如何分类的,组成宇宙的基本天体的有哪两种?

③组成宇宙的天体是杂乱无章的吗,说一说这些天体之间的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课文,引导学生组织语言回答问题。

(2)出示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说出天体和天体系统。

(3)试着绘制天体系统层次图。

要求:①按照自己设想绘制即可,示意图、框图等都可以。

②示意图要清晰、能正确反映天体系统层次。

③示意图以简洁明了为原则。指导全体学生在白纸上绘制天体系统层次图。选取绘制较好的同学作品进行展示,并加以表扬。

(4)小结:宇宙环境的特点。展示天体系统图,引导学生总结天体与天体系统。

承转:了解了宇宙中天体系统层次以后,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地球处在天体系统哪一个层次里面呢,这又对地球有何影响呢?

活动二:了解太阳系

(1)了解太阳系的构成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图表,提出问题。

①说一说太阳系中主要的天体名称及其质量关系。

②根据图表,说一说八大行星的质量之最、体积之最、公转运动半径之最、卫星数量之最。(包括最大和最小)

③根据体积、质量、距日远近可以把八大行星划分为哪几类,分别包含哪些行星?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图标,提示学生组织语言,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图表,思考问题。抽查学生回答问题。

(2)绘制太阳系图

要求:①绘制太阳、八大行星、彗星、小行星带的相互关系。

②能正确表示各个天体的相对位置。

③示意图以简单明了为原则。指导全体学生绘制太阳系图。选取绘制较好的作品进行展示,并加以表扬。

小结:展示太阳系图,总结太阳系的特点,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承转: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那么我们的家园——地球有没有特殊之处呢?

活动三:了解地球特殊性

(1)展示地球卫星图片。

从太空看,地球是一颗美丽星球,是什么让地球如此美丽呢,其有何特殊之处?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小结:地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地球是目前唯一已知存在生命,尤其是存在高级智慧的天体。

(2)展示太阳系图和八大行星表面温度表。

引导学生阅读图表,思考问题。

①假如地球处在金星或者火星的位置,地球的表面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对地球生物的生存有何影响?

②如果太阳光照突然增强或减弱数倍,地球的表面温度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③假如八大行星的轨道相互交叉,地球现在的情况又会是怎样呢?

通过情景创设和设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突破本节重难点。

(2)展示地球图片和地球生态系统图。

引导学生阅读图文,提出问题:地球生物要生存,除了需要适宜的温度之外,还有那些必需的物质条件?

(4)阅读课文,结合前面的分析说一说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和条件。

①说一说地球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

②根据地球生命存在条件,试着分析其生命存在条件产生的外部原因和自身原因?

引导学生总结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帮助理清知识要点。

(5)小结: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与原因

案例:探究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①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过?说一说你的看法和原因。

②与地球的最为相似的这个红色邻居是否适合我们人类居住,试着说一说理由?

③地球目前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培养学生热情爱地球、珍惜地球的情感。

课堂总结:①引导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地球的宇宙环境。②根据板书,总结本节知识。巩固重点知识,检验教学效果。

环节三:课后作业布置

1.在家住宿的同学制作一段计算机动画视频,演示宇宙环境。

2.在校住宿的同学写一篇小论文,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中公资深讲师许秋月解析《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教案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教案

一篇优秀的教案对面试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中公教育特为考生献上中学地理教师资格面试《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自转的周期,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意义,并且能够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用地理术语描述地球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关于“朝晖夕照,日月轮回”的动画

思考:太阳为什么每天东升西落?地球的昼夜更替现象如何产生?一年四季的变化又是如何产生?

讲解:这些都和地球的运动是分不开的,地球的运动主要有两种:自转和公转。今天我们主要学习地球的其中一种形式-地球的自转

环节二:探究知识,新课教学

1、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

指导试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转动地球仪,观察讨论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总结:

(1)绕转中心:地轴

(2)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3)周期:24小时,一天

2、地理意义:昼夜交替

指导实验:四人一组,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北京和纽约。一个同学用套有纸壳的手电筒照着地球仪,另一个同学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不同时刻(静止时、地球转动180、地球转动360,或连续转动地球仪时),两地产生什么现象

总结:北京和纽约处于不同时间段,且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由于地球自转,能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3、地理意义:时差

出示有关“新疆某所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图片

思考:新疆作息时间表与我们有何不同?为什么?

总结:总体上比我们晚两个小时,因为太阳从东边升起,东边的时间要比西边早。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出现了东早西晚的时间差异

环节三: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学生小组讨论:假设地球不自转,能否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如果能产生,那么需要多长时间昼夜更替一次?

环节四: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请学生们说一说这节课收获了哪些知识?

收集资料,证明地球自转的现象还有哪些?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

1、地球自转的特点

(1)绕转中心:地轴

(2)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3)周期:24小时,一天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时差

五、教学反思

中公资深讲师刘亚凌解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可以从图中分析推理出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宜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能够提高观察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读图分析,能够将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的发现与总结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感悟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维持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认识到因地制宜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分析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争做优秀导游,请学生将大屏幕图片所展示的风景照片(西欧草坪、亚马逊热带雨林和撒哈拉大沙漠)与所在地一一对应。并且追问: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过渡:事实上,差异性在自然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环境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板书: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1)案例分析,认识差异性

教师引导: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组织学生举例说出身边地理事物不同尺度的差异。并且设问:你们的身边还有那些地理事物体现出了地理事物不同尺度的差异呢?

教师出示幻灯片:展示海南、漠河、内蒙古、新疆的景观图。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不同尺度的差异,区分全球性与区域性的差异。设问:为什么地球上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景观呢?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呢?

(2)合作探究,寻求成因

活动:学成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分别结合之前所学知识讨论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差异性的可能原因。并让学生进行记录,分享成果。

教师幻灯片展示: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原因结构图。

过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3)自主、合作,探讨规律

①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教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小组合作完成教材79页结合中国南北景观差异图分析:什么是地域分异?我国从海南到漠河依次出现的植被类型及其变化原因?

教师幻灯片展示:从海南到漠河的景观变化,反映的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因为各地景观大体上沿纬线沿伸、随纬度变化。我们把这种叫做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影响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基本因素是太阳辐射能带来的热量在地球表面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过渡:同学们,现在我们找到了一条纬度地带分异规律,那我们看看为什么中国东西部的自然景观差异如此大呢?

②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教师展示“陆地自然植被分布图”,请学生描述从西欧出发,沿北纬40度纬线向东前进。想一想,自然景观将发生什么变化?从中总结出景观的变化规律?

学生思考回答由于海陆位置的关系,导致距离海洋越远的地方水分减少的越多,从而引起了干湿度的变化,这种就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过渡:以前老是说过学习地理知识都是可以解释实际问题的,那我们看看今天我么学得新知识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呢?

3、强化巩固,运用新知

教师设置三个情景,分别让每个小组进行思考:

情景一:夏季,我从海南乘坐火车去黑龙江,沿途我会看到什么样的植被呢?为什么?

情景二:夏季,我从上海前往乌鲁木齐,我会看到沿途景观有什么变化呢?为什么?

情景三:夏季,如果要去爬秦岭了,我从山地爬到山顶,沿途植被会发生变化吗?如果有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为什么?

4、小结作业

教师请学生进行总结,并请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请学生画出世界自然植被的分布模式图,下节课进行展示。搜集身边的地理现象,并对其进行解释。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六、教学反思(略)

中公资深讲师柯俊羽解析《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教师提供的图片材料,认识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2、学生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参考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能够绘制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

(二)过程与方法

1、形象思维:观察教材提供的水循环示意图,探索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归纳创造:参考教材的水循环示意图,采用框图的形式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

3、原理运用:运用水循环示意简图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兴趣。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形成“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认识,从而增强节约水资源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重点难点

重点: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过程。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难点:1、运用示意图,说出某区域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老师】我是一名来自新疆的老师,在新疆160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土地上,只分布少数的几条内流河,来到成都以后我有了非常不一样的感受,通过四处的走一走转一转,我发现成都真的是一个“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哪位同学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成都的水系呢?

【学生】府南河、清水河、沙河、江安河等等

【老师】成都河流湖泊众多,其实地球上也是一样的,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说一说地球上有哪些水。

图片展示: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冰川水、大气水等(水体的类型,存在形态简单介绍)

引导学生图示分析:读“水圈的构成图”指出水圈中主要的和水量最大的水体类型,指出陆地水的主要类型,指出陆地淡水的主体和人类常用的淡水类型,以及建立图片间的联系。

教师总结学生问题:水圈的主要水体类型为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为地球水的主体,陆地水主要包括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但它们只占地球水体的很小一部分,但却提供大量的淡水,其中冰川水为陆地水淡水的主体;人类常用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我们发现,地球上的水不是静止的,各水体是相互联系的,且谁是循环流动的,为进一步了解水循环,我们就从长寿区河流以及湖泊为例进行探究

(二)新授

1、绘制出成都水系图。绘制水循环的示意图,指出水循环过程和环节。

设问:清水河,指出其河水来源,去向及损耗方式。

2、用箭头在图中联系各类水体,表示各种水体的联系方式,注明箭头代表的含义。

在学生绘制完示意图并交流后,补充说明规范的表述术语:如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等,说明海洋是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水汽输送应当指向陆地的单箭头。引导学生修改示意图。同时,指明顺循环的三种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3、归纳水循环模式图

(1)根据上图,指出标准水循环示意图(提前画出)中数字的含义。

(2)在图中填出顺循环的环节,完成水循环模式图【海陆间循环】

(3)说出海洋内部和内陆地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环节。

(三)巩固提高

1、按组分析讨论几个案例,归纳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要求学生读顺循环图来分析这几个案例)

A、长江源源不断地将水供给给沿岸城市,为何却没有出现水资源枯竭呢?“滚滚长江东逝水”,为何长江口的海水位不会因此上涨?这两个问题说明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具有怎样的影响?

B、水循环的根本能量来源是什么?长江三峡工程发电的水能资源是怎样形成的?这两个问题说明了水循环对地理环境造成了怎么样的影响?

C、黄土高原为什么呈现千沟万壑的面貌?黄河三角洲为什么还在不断扩大?这两个问题说明水循环对地理环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顺循环示意图分析案例,认识不同地域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以黄河断流为例)

(1)说出黄河流域水循环过程中涉及的环节,说出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

(2)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或者避免黄河断流。

(四)小结作业

查阅资料,绘制四川省的水系图。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多变的天气》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⑵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师生双边活动,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阅读天气预报图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记录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有关数据,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的活动,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日常生活入手,着重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

难点: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看天气预报。

教学方法。

讨论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

教学过程

㈠导入

请2至3名学生发布收听、收看并记录下来的成都地区近二日天气情况,并询问学生从哪里获得天气情况的资料?(可从电视、广播、报纸、气象网站等途径获得)㈡新课教学:阅读1、2框题,讨论以下问题:

1、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提问层次较低学生)

2、讨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提问层次中或上的学生)

3、练习题(四成语各描述天气或气候?)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天气与气候方面区别,并举例加以说明。

通过练习,要求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㈢请2——3学生发布天气或气候方面的资料或趣闻,后教师也发布三条,请学生判断分别指的是“天气”或“气候”,加以巩固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㈣天气对我们很重要(请学生结合实际谈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这节课着重学习“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

演示课件:

第1屏:天气预报的意义。

第2屏:卫星云图(演示如何读图)。

第3屏:卫星云图的来历。

第4屏:“风云一号”——台风云图

第5屏:问题讨论——有了卫星云图,为什么还要城市天气预报?

第6屏:天气符号与天气预报图。

第7屏:再现中央电视台播报的某些城市天气预报。

通过以上学习,要求学生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㈤教师展示自制教具—天气符号和现实生活结合的简图,帮助学生建立生活经验与形象的图示和抽象的符号之间的有机联系。再熟悉常用天气符号图例。

㈥运用电脑“课件”做课堂练习,巩固新课知识。

1、连线: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蓝色、白色各表示什么?(请层次较低学生做答)

归纳:蓝色陆地绿色海洋白色云雨区

2、看图回答问题(课件展示):(请层次中等或较好的学生做答)

a、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是什么天气?

b、北京附近是什么天气?

c、长江中下游又是什么天气?

d、较大范围的降水云区出现在什么地方?

3、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所进行的活动是否吻合?

4、学生举自制某城市天气图(用符号表示),互相提问,学当天气预报播音员。

㈦由于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环境的质量。

结合四川实际,教师询问:

1、四川有无发布“空气质量预报”?哪些途径可得到此资料?

2、“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之间的关系?(演示课件)。

㈧课堂小结: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正确使用二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学会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㈨布置作业:

1、写一篇“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小论文。

2、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污染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3、举四个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例子,选择一个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思考下节课交流)。

板书:

中公资深讲师梁勃解析

高中地理教案《城市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城市的形成和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2.分析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及特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特点。

3.认识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利用图表来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进程,掌握阅读地理统计图表的技巧。

2.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形成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归纳总结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及特征。

2.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教学难点:

城市化的进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展示2010年上海世博会相关影像,请学生思考: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什么?

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适时导入本堂课的课题——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导入:在上海世博会中,我们提出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的城市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市如何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板书: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新课教学】

阅读教材“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内容,思考:最早的城市出现在什么时代?怎样形成的?资本主义以前社会的城市有什么特点?(城市数目如何?规模如何?城市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是多少?城市职能主要有哪些?其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在原始社会早期,由于人类主要从事采集以维持生活,没有固定的居民点。在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出现了农业,因而形成了固定的居民点。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

的出现,由农业中分离出手工业,进而出现了商业。这样居民点就分化为:以农业为主的乡村,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城市才开始出现。

资本主义以前社会的城市,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能提供给城市的农产品数量有限。因而不但城市数目少,而且城市规模也较小,(除了一些大国的首都以外,像洛阳、古罗马、长安等少数城市)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较小,只有3%,当时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灌溉农业发达的地区,如我国的黄河流域、两河流域、尼罗河沿岸和古巴比伦等地区。当时的城市职能主要是行政、宗教、商业或军事中心。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引导学生看图中图例,并补充相关知识:城市规模是按人口多少来分级的,百万人口以上称特大城市,50万至100万人口为大城市,20万至50万人口为中等城市,20万人口以下为小城市。

提问:1985年-2000年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出现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出了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略)

教师总结:1985年-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有的大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也涌现了一批新的城市,城市的发展伴随着的是城市中人口的逐渐增多。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上海市1911年-1990年用地和人口数的变化图”

提问:分析上海市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从用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两方面分析)通过上海市的用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变化,引出城市化的概念,即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板书: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的概念

学生讨论:根据上面的图片展示结合自己生活的见闻,讨论城市化主要有哪些表现?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结果,总结出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增大。并强调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板书:2、城市化的标志

过渡:城市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是如何的呢?

教师多媒体展示图片“城市化进程示意”和“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

学生讨论:读图“城市化进程示意”后思考

1.世界城市化进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2.曲线的倾斜程度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3.每个阶段有怎样的特征?

读图“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思考

1.两类国家城市化水平有什么差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有什么不同?

2.1950年前后,城市化发展速度有什么差异?

3.两类国家城市化分别处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哪个阶段?

学生讨论后,引导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完成下面表格的内容:

板书:3、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教师总结:城市的出现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世界城市化进程基本上呈一个被拉张的“S”形,但发达国家工业化开始早,社会经济发达,城市化的发展很早就开始了;发展中国家在二战之后取得了政治独立,经济发展,有了稳定的发展条件,城市化的发展逐渐兴起,因此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不同,城市化的进程与速度也不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过渡:城市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生活条件,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城市化进程中的几种病”

学生小组探究: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教师总结:根据大家的讨论可以概括为下表:

初中地理备课教案

初中地理备课教案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下面是为大家收集了初中地理备课教案,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名称,并能够说出其分布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我国的地形特征,积累丰富的地形表象;能够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并适当地运用数据,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初步说明地形要素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增强对我国“基本地形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形的兴趣,提高对我国不同地形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概括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地理教材、地图册、其他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一章所学习的有关中国的人口、民族等知识。 2、过渡:爱美之心古往今来,人皆有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中国山水诗词等,这些都是源于人们对于大自然的热爱。那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感受祖国河川的壮美吧! 二、讲授新课

板书:地形和地势 (一)地形类型特点 初一时同学们学习了基本地形类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主要有哪些?共有多少种? 主要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 2、对于这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呢?我要来测试一下大家。 活动:看图片识地形。首先请同学们看景观图片,识别一下其中展示的分别是哪种地形类型。分别是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山地。 3、明确地形类型和地形区的区别。 地形类型指的是地形的种类;地形区是某种地形类型的具体区域。 练习巩固:连线题

高中地理新教案模板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教师姓名学生姓名上课时间2013.3.13 辅导学科地理年级高三教材版本湘教版 课题地球运动学生课时 计划 第(1、2)课 时 共(2 )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重难点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本节知识点知识点1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掌握情况较好知识点2 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掌握情况一般知识点3 晨昏线的应用掌握情况一般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内容提要(1000字以内) 一:地球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 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二:地球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 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填写主要活动 1、跟随老师引导,回忆 整合理论知识 2、理解并掌握意象及 其内涵 3、和教师互动,掌握例 题 4、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 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 三:晨昏线 1.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0)。 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3.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四:时间计算 1.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2.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3.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4.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5.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五:黄赤交角 1.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2.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3.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初中物理电流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物理《电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与水流大小的类比了解电流大小的概念。 (2)知道电流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了解常见电流值。 (3)认识电流表,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值。 (4)通过对电流表使用说明书的阅读,提高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用类比法学习电流的概念。 (2)通过测量小灯泡灯丝中电流值,练习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安培,树立勤奋学习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2)在实验中体会成功,培养学习兴趣。 (3)学会团队协作,养成科学认真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 2.难点:(1)电流表的读数。 (2)正确连接含电流表的串、并联电路。 三、教学器材: 教师示教板两套,电源(两节干电池)、小灯泡、开关、电流表、导线。

四、教学设计: (一)课前回顾 1、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物理学中 规定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下面电路中,闭合开关后,电流是按 怎样的顺序流动的?(教师讲解金属导线中 电流的形成情况:金属导体中是许许多多的 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的方向 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二)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1:用一节干电池作电源,演示小灯泡发光实验。开关断开,提问:此时电路中有电流吗?(没有);开关闭合,提问:此时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有),你是根据什么现象判断电路中有电流的?(小灯泡发光) 教师讲解:有电流通过时,小灯泡不仅发光,用手触摸小灯泡还很热,小灯泡是先发热才发光。为什么小灯泡会发热呢?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热量,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我们能判断电流的存在。 演示实验2:用两节干电池作电源,使小灯泡发光。提问:前后两次小灯泡中的电流哪次更大些?(第二次)你是通过什么现象判断的?(第二次小灯泡更亮一些)说明我们根据电流的热效应还能判断电流的大小。提出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描述电流的大小呢?”引入新课。 (三)新授课 1.认识电流 (1)通过与水流类比形成电流大小的初步概念。 多媒体演示水流大小的课件,提问:通过观察,你认为哪个水管中水流大?(左管)为什么?(左管中流过的水量多)教师强调:比较水量的多少必须保证时间相等。总结水流大小的概念:用每秒钟内通过水管某一横截面的水量的多少,表示水流的大小。 多媒体演示电流大小的课件,提问:每秒钟内通过哪一段导体横截面的电荷更多一些?(第一段)请同学们猜测哪段导体中电流更大一些。(第一段导体中电流更大一些)总结电流大小的概念:物理学中用每秒钟通过导体某一横截面的电荷的多少来表示电流的大小。电流的大小用字母I表示。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2优秀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地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地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地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地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地差异, 理解相应国家不同地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 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地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特点和转变地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地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地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地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地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地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地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地.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趋势是怎样地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地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地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地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地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地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地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三篇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三篇 【导语】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 考!《日本》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灾意识。 3.运用地图资料,说明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研究国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 2.教学难点: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气候为什么呈现“海洋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 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一组图片,回答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来自于哪个国家? (二)展示目标 学生集体诵读学习目标一遍,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自主学习

1.日本的地理位置 ①半球位置 ②纬度位置 ③海陆位置 2. 日本的领土范围 ①日本的陆地是由什么组成的? (提示:陆地一般由大陆、半岛、岛屿等组成) ②自北向南分别是什么? ③日本周围的邻国有哪些?在地图上找到日本的首都 3. 日本的地形 读地图册32页:日本群岛地势及日本地形面积比较 ①描述日本的地形特点 ②日本第一高峰在哪里? ③日本的平原是什么? 4. 日本的气候 读图课本第10页:亚洲气候类型分布 ①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 ②日本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5.日本的资源 尝试描述日本的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及矿产资源(提示:是丰富还是不足) (四)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将探究结果写在老师发的纸上面;时间5分钟。 1. 阅读课本55页图8-1-3、地图册32页日本在地震带中的位置,尝试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2. 展示材料,日本2011年的 3.11地震与中国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损失要小很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们学习? 3.东京和济南都位于36°N附近,下表为两个城市的气象数据。 ①完成表格

关于高中必修地理教案范文合集大全

关于高中必修地理教案范文合集大全 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沃土之间找到你真正的位置。无需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一些的内容,洗对你们有帮助, 课标要求: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所以教材并未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xx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高中地理《拉丁美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拉丁美洲》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㈠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 关系。 3.运用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㈡目标叙写 1.明确拉丁美洲和南美洲的区别。 2.记住拉丁美洲的地形,说出主要的地形单元和特点。 3.能够说出拉丁美洲的气候,并能够分析非地带性气候形成原因, 特别是安第斯山脉南40°以南地区东西侧气候类型的差异以及原因。 4.学会分析拉丁美洲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大的原因。 5.说出拉丁美洲的主要资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和主要的区域特征。 难点:拉丁美洲地形、气候、河流和相互影响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法学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在正式上课前,板图拉丁美洲轮廓图。 (二)激趣导入 课件展示拉丁美洲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亚马孙河、仙人掌王国、印第安人、玛雅文明、狂欢节、巴西足球。 通过展示拉丁美洲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位置与范围 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说出拉丁美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并 在板图中标出西印度群岛、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南美大陆、火地岛 的位置。 (四)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 学生利用地图册和学案资料,填写拉丁美洲的地形单元名称。(墨西哥高原、安第斯山脉、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找一名学生代表爬黑板,在板图上标注以上地形单元的位置和名称。 其他同学思考:拉丁美洲地形、地势特征? 总体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地形类型复杂多样。 三大地形区 北部:墨西哥高原 西部:安第斯山脉 东部: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探究1】——考点一:板块运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原理分析安第斯山脉的成因。 2、气候

初中地理总复习教案图文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初中地理总复习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及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事物的位置。 2. 掌握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3. 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①地球的卫星照片; ②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③海边观船(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 ④登高望远⑤月食现象。⑥北极星高度的变化; ◆课堂小结,随堂练习 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及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事物的位置。 2. 掌握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3. 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四、五带的划分识记、运用 ①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北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②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③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五、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课堂小结,随堂练习 地图(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比例尺的表示方法,能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 2.熟记常见的图例。 3.学会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教学过程: 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①比例尺是个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②同样大小的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具体(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③读比例尺技巧:记住:1千米=10万厘米=100000厘米(1后面5个0) (2)运用地图辨别方向 1、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3、经纬线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注:) ①经纬线是直线时:横纬(东西)竖经(南北) ②经纬线是曲线时: a.无论经线多么弯曲永远指示南北方向。b.无论纬线多么弯曲永远指示东西方向。 4、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注:) ①确定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北极点四周只有正南方;南极点四周只有正北方。 ②确定经线,标出南北方向。以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指向北极点的为北方,相反的方向为南方;以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中指向南极点为南方,相反方向为北方。 ③确定纬线,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南顺北逆)确定东西方向,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越靠近北极位置越北,越靠近南极位置越南。 二、地形图 (1)等高线地形图:同一等高线上海拔相等。 ①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最新整理)

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热机教学设计 教师胡静年级九年 级 学生人数44 授课时间9.12 课题热机课时安排 1 第 1 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 一、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节主要通过四冲程内燃机工作原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内燃机 的主要结构;大致了解内燃机工作时,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情况; 了解内燃机在现代生活,特别是交通方面的应用。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热机只有一些浅显的认识,由于条件限制, 又不可能到热机生产厂去参观。因此,在本节课中,利用多媒体 进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让学生很直观的去了解热机内 部的构造及工作过程,再结合教师的讲解,很容易让他们掌握本 节课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知道热机中能量的转化,知道四冲程内燃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要区别;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认识效率。 3、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 2、利用模型和课件动画演示并讲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和工 作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了解这些内燃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技术进步在工 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别和联 系。 ·教学难点掌握四冲程内燃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 要区别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 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体的质量、物体本身和升高的温度有关,人们烧水都需要热量,这些热量是怎么得到的?(由生活中的常识引入新课,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 受。) 二、新课教学 1、讨论:用燃料燃烧来烧水,常常看到壶盖被顶起 来,这是为什么呢? 2、多媒体动画播放:在试管中装些水,用橡皮塞塞住, 加热使水沸腾,会看到什么现象?讨论这一过程中能 量的转化情况、安全性和改进的方向。(注意:软木塞 不要塞得过紧,免得试管炸裂伤人)

高中地理全套教案《优质课精选必修选修》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2)教学重点 ?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4)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 【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

初中地理教案及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与反思:滔滔黄河 一、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三、教学重点: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四、教学难点: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2、黄河的治理措施。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平台、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式教学等。 七、学法引导: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八、教学安排:二课时(黄河的概况及奉献为第一课时,黄河的忧患和治理为第二课时。) 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播放录像):播放一段气势磅礴的黄河景观录像,配上对白和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黄河博大的胸怀,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师:是啊!此刻我们激动,我们自豪!我们多么想去深入了解这条哺育了中华儿女,创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母亲河啊! 滔滔黄河板书:黄河的概况 活动一:利用电脑课件展示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并结合《中国的地形图》,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课本P49几个活动题,代表上台指图讲解,其他的同学纠正补充,最后师生一同在图中分析出黄河概况(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区;长度、流域面积;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划分.)教师及时板书。在此活动之前,学生用素描的形式画出《黄河流域图》,教师将全班同学收集的有关资料、图片进行整理,制成有利于教学的精美课件,在学生上台讲解黄河的概况时,适时展现。如在《中国的地形图》上动画闪烁出现黄河的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在《中国政区图》上动画闪烁显示黄河流经的省区;在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上动态显示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分段情况。 活动二(分组讨论):接着大屏幕上展示有关黄河的讨论: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害河。你的观点呢?黄河是其中之一,还是两者兼有?(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师:是啊,黄河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华北上,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够具体指出是哪些?由于有

高中地理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地理教案模板范文 【篇一:中学地理教案范例】 【篇二:地理学科教学设计参赛模板及范例】 地理学科教学设计参赛模板及范例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标题(课程标准和教材中规定的教学主题) ——副标题 (如果希望在标题中体现教学设计涉及到的活动主题、实际任务或作品名称,请统一在副标题中体现。副标题要注意言简意赅)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注明:必修1、2、3/选修旅游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 2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4所属的章节: 5学时数: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着重说明个人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及分析) 2、内容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班学生水平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简要说明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3、学情分析:(简要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 4、设计思路:(说明案例设计者是如何根据本教学主题及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指导思想,设计教学方法的) 三、教学过程描述 (采用下述的表格式描述,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教学环节及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 …… …… 四、教学反思 注意事项:

1、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教学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 2、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 太多。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但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过程及典型成果(可选) 教学资源包括:学案、课件及其他教学相关资源。 学习成果包括:学生课前、课上或课后搜集的资料;学生活动过程的图片等;学生的典型作业或制作的各种作品。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范例: 信息及其特征 一、基本说明 1模块: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广东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一章第一节 5学时数: 40分钟(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学科,知道信息技术学科的框架内容;了解信息的定义并理解信息的特征,能从具体案例中概括出信息的特征;初步感受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2、内容分析:本课是开学第一课,需要给学生介绍一下有关信息技术学科的一些基本情况;同时本节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有所深入地进行授课。 3、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水平差异明显,对信息技术学科有浓厚兴趣,但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定义及应用并不很明确。 4、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内容偏重理论,又缺乏理论的深度,如果只由教师讲解就会显得比较枯燥,因此本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具体的案例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基本的结论,形

初中物理教学计划合集精选5篇

初中物理教学计划合集精选5篇 教师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获得必需的物理知识和技能,感受、认识和运用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初中物理教学计划,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物理教学计划1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在内容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14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二,学生分析 我所承担的是二年级的物理教学.共有69人,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其中共3人基础知识掌握较好,有50%的学生基础薄弱,有些学生讨厌理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热力环流和风 课标内容解读:(目标细化) 运用图标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风的形成过程,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活动视频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原理、总结规律的能力。 4. 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 一、实验活动视频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实验活动,观看实验中的烟雾怎样运动,从而导入新课 二、目标展示,让学生一起细读本节学习目标。 三、讲授新课 1、要达成以上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检查大家预习情况,并补充气压、等压线、等压面的知识。

2、让大家背着知识行囊开启本节课的探索之旅。结合导学案及课本,大家有四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探究一热力环流的形成。第一个问题:地面受热均匀,大气有无明显运动,等压面怎样分布 第二个问题:等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首先怎么运动 第三个问题:大气的垂直运动会引起高空大气密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气压呢? 第四个问题:大气在水平方向怎么运动? 总结:大家整理思路,相互描述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第六个问题:观察大屏幕,观察等压面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第七个问题:(1)大气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吗?(2)高压的数 值一定高于低压的数值吗?小试牛刀,练习本问题。 第八个问题: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分析: 同学黑板画出海陆风、城市风示意图,并进行解释现象。 城郊之间也有热力差异,形成城市风,看下面两个小题:通过小题加强对城市风的理解。 在城市风的高空,气流有城市流往郊区,在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往城市,大气的这种水平运动就是风。下面我们继续本节课的探索之旅,大家有两分钟的时间先独立思考,再有两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完成探究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问题一:画出导学案两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并比较大小 问题二:如果仅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将会如何运动?

初中地理: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模板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绘图、计算、比较以及用地图设计线路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确定旅行路线等,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情感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环境教育,增添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第一节着重阐述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这是阅读地图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全部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应用。但这部分内容较枯燥,学生不容易直接接受,在开始教学之前,要设计如何导入。 由于学生在小学过平面图的知识,本章一开头从一张动物园导游图引入,目的是引起学生读图的兴趣,了解"什么是地图"以及"地图的重要性"(其他的学生熟悉的图也可以,笔者此次采用的是所在学校的校园图),目的是通过探索身边熟悉事物,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 比例尺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关于比例尺计算公式的进一步引申和应用。 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阅读地图册上的三幅地图,学会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法: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 第二个层次,比例尺的应用,通过"做一做"应用比例尺可以量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用比例尺公式可以做换算:(1)一直已知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求比例尺。(2)已知比例尺和实地距离,求图上距离。(3)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地距离。 第三层次,比例尺的大小,通过对相同图幅的 "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关于两幅图范围的大小、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详略程度、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得出:(1)如何辨别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即分子为1,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2)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即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选用的比例尺愈大。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总是觉得有事可做。

高中地理《中国的气象灾害》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象灾害 教学目标: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 2,从自然原因(孕灾环境)和人文原因(受灾体)的相互关系上,理解气象灾害多发区 的成因。 3.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旱灾灾情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灾情特点及发生原因 难点: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原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图片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气象灾害是影响面最广的灾害。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主要有干旱、暴雨、热带\旋、风雹、冷冻、雪灾、热浪、干热风、连阴雨、沙尘暴、浓雾等气象灾害,其中干旱、台风、寒潮对我国农业的危害影响范围最广、灾情最重。 一、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9 月至次年5 月 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 月和10~11 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3、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图2.35 表明:侵入我国的寒潮都是北冰洋的极地冷气团向南爆发的结果。有时,在西伯利亚西部和蒙古等地区也会有堆积的冷气团向南爆发,形成寒潮。 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 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

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5、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6、各地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 南方主要表现为降 温、冻害、雨雪等。 探究活动:东北地区寒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第一,我国东北地区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使东北地区气温 骤降。第二,初霜时东北农作物正值生长季节,严重危害农牧业生产。) 四、沙尘暴——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 (1) 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 1 千米的天气现象。 (2) 发生与防治 图 2.38 表明:2000 年沙尘暴发生次数最多的不在西北沙漠区,而是在内蒙古中部。 图 2.39 显示:沙尘暴的沙源地分布。 探究活动:结合图、文给出的资料,说明沙尘暴发生的时间、条件和防治措施。 1)沙尘暴发生时间: 冬春季节 (2) 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 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3) 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 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增加湿度,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可以减轻沙化, 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 1. 搜集资料,分析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 的侵蚀越来越严重。②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下,人们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森林,使得森林覆盖率降低。③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过度放牧,滥挖药材,使得森林草原急剧退化。沙化土地面积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 30 前言走进地理学 教学目的 1 . 2 . 引导学生懂得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地理学怎样做?为学好地理课程指出 3. 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地理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地理 4.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 2.

教学难点 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愿学、 想学地理的思想动机。教具准备 能反映地理学特色的图片、地理学科的体系示意图、 介绍最新地理学科研究成果的材料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一、师生互动 我首先提第一个问题。 请问:哪些同学喜欢地理课?请喜欢地理课的同学举手。 …不要太虚伪哦,不要为了给我面子,就举手哦,那就太虚伪了哦。我数数看,1、2、3。。。。啊!?我们班居然有X个学生喜欢地理,太让我吃惊了, 这已经是很不错的啦。请大家安静,我想再问一个问题: 大家为什么不喜欢地理?不要怕,我就喜欢听真话。 …我刚才看你没有举手,你肯定是不喜欢地理的哦,来说说看,你为什么不

喜欢地理…哦,是这样。(我继续点乙同学)你好象也没有举手,我一边听,一边点头附和… …其实你们说的都很正常,地理二字告诉我们地理学是围绕“地” 和“理”两个字展开,初中以“地”为主,即是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4 本书;高中以“理”为主,又分为系统地理(必修模块)和应用地理(选修模块),初中——因为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故而你们的初中地理老师基本不“讲”“理”。就知道要你们背诵。而高中老师则既会“讲”“理”,也爱说“地”的,所以地理学就变得有血有肉了,学习地理便成了一种理性的享受。不过提醒你们高中地理可不像初中那样简单了,尤其是我们的自然地理,不可小视之,要做好思想准备哟! 我再提一个问题: 什么是地理?你知道地理是研究什么东西的吗? 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的一门科学。不过,严格说地理只研究地球表面,也就是说,地理是研究地理表面的一门科学。地理表层通常是指与我们关系十分密切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土壤构成的。 地球表面这么多东西,我们具体研究什么呢?

初中地理八年级精选教案下册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八年级精选教案下册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八年级教案下册一 【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 【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个小组5~6个同学为宜;部分同学准备事先搜集好的相关图片及信息材料。 2.教学课件:有关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图片资料或录像资料。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引入:咱们生活在北方地区,对北方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已经很了解了,那么南方地区在这些方面跟咱们雷同吗?有谁去过南方地区,跟大家谈一谈你的所见所闻。 学生自由发言 一、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播放有关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景观差异的录像资料。 教师:从录像资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那些差异?如何用科学的地理方法表述它们?为什么会有差异?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引导学生观察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以及中国地形图,找出北方和南方地区的范围以及它们之间的地理分界线:秦岭—— 淮河一线。 板书:1、从地形上 教师:从地形图上看,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势的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上。具体来说,两个区域在地形上有何差异呢?各有一 些什么地形区? 学生:北方地区主要的地形有:高原、平原等,主要地形区:西部是黄土高原,东部是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南方地区主要的地形有: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地形比较复杂,主要地形区:西部是 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东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 板书:2、从气候上 教师:从气候上,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有什么差异? 引导学生观察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四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强调:哈尔滨和北京代表北方地区,武汉和 广州代表南方地区。 学生回答,教师纠正、补充 教师:北方地区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在25℃左右,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年降水量较少,主要集中在7、8月,降 水季节变化比较明显;而南方地区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接近30℃,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较多,各月降水都比较 丰富。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而南 方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学生完成教材活动“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状况” 板书:3、从河流流量上 引导学生观察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中的长江和黄河流量过程线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