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龙头山斑岩金矿成矿岩体的岩石_省略__岩石地球化学及热液蚀变作用特征_曾南石

广西龙头山斑岩金矿成矿岩体的岩石_省略__岩石地球化学及热液蚀变作用特征_曾南石
广西龙头山斑岩金矿成矿岩体的岩石_省略__岩石地球化学及热液蚀变作用特征_曾南石

第31卷第1期2011年2月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 ili n Un i versity ofTechnol ogy

Vol131No11

Feb12011

文章编号:1674-9057(2011)01-0001-10

广西龙头山斑岩金矿成矿岩体的岩石学、

岩石地球化学及热液蚀变作用特征

曾南石1a,1b,张春鹏2,徐文炘3,朱文风1b,邱桂龙4

(11桂林理工大学a1广西地质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b1有色及贵金属隐伏矿床勘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桂林541004;

21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沈阳110032;31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广西桂林541004;

41广西龙头山金矿,广西贵港537100)

摘要:根据镜下特征及S i O2含量,将龙头山金矿成矿岩体的构成主体重新定名为花岗闪长斑岩。岩浆期后气液导致岩体上部发生弥散型绢云母化和高岭石化;受热流体的酸碱分离作用影响,形成高岭石化相对在上、绢云母化在下的垂直蚀变分带。侵入岩浆带来的热能,同时形成有大气降水加入的富硼含矿热液,并沿岩体接触带及顶部发育的碎裂构造等开放空间充填,交代已绢云母化、高岭石化的花岗闪长斑岩,形成围绕岩体的近环状含金隐爆角砾岩和电气石-硅化带。微量元素与同位素测年研究表明,成矿岩体的成岩物质来源于燕山晚期受混染的I型花岗岩浆;与周边岩体在成岩物质、侵位空间及成岩时代等方面表现出岩浆活动的一致性。

关键词:斑岩金矿;隐爆角砾岩;花岗闪长斑岩;热液蚀变分带;龙头山;广西

中图分类号:P618151文献标志码:A

龙头山金矿,位于广西贵港市北西约14km 处,是一个与燕山晚期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中型斑岩金矿床。由于金矿化与电气石化热液蚀变密切相伴,其成矿地质特征备受关注[1-14]。但是,前期工作多集中于矿床的矿化特征和成因机制,而对成矿岩体与期后热液蚀变作用缺少充分了解。针对存在问题,笔者近年围绕成矿岩体开展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在成岩成矿特征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结合岩石化学和同位素测年结果[8,15-16],对成矿岩体的物质来源和区域岩浆演化规律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希望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化对本地区成矿地质背景的了解,拓宽区域找矿思路。1区域地质概况

龙头山金矿床地处大瑶山隆起南端的龙山鼻状背斜南西倾伏端(图1)。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出现在龙山背斜核部的寒武系浅变质碎屑岩基底,以及在背斜两翼呈不整合覆盖于寒武系之上的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盖层。呈北东向延伸的大黎-凭祥深大断裂斜贯全区,为岩浆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

区域燕山晚期岩浆活动强烈,表现为一系列受深大断裂制约,呈北东-南西向带状展布的酸性岩浆岩侵入体。这些岩体主要分布于龙山背斜及其西面的镇龙山穹窿。其中平天山花岗闪长岩岩株出露面积达29km2,为区内最大的深成侵入岩

收稿日期:2010-10-12

基金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桂科自0640179);广西地质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项目(桂科能07109011-Z009);广西有色金属集团项目(GYDK090012)

作者简介:曾南石(1955)),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岩石学与矿床学,z engns8@hot m ail1co m。

引文格式:曾南石,张春鹏,徐文炘,等.广西龙头山斑岩金矿成矿岩体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热液蚀变作用特征[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1,31(1):1-10.

图1龙头山金矿地质图及蚀变分带图(据广西第六地质队资料修改)

F i g11Geolog ic and alteration z oni ng maps of Longtoushan go l d deposit

体;其余龙头山、狮子山、大圣山、长帽岭和丽茶山等均为出露面积不到1km2的小型酸性斑岩侵入体。区内未见有火山岩出露。

龙头山金矿的矿化主要产在成矿斑岩体内、外接触带的强电气石化隐爆角砾岩与蚀变斑岩中[1]。另外,近年在相邻镇龙山地区的大圣斑岩体附近也发现了含金电气石化的隐爆角砾岩[17]。这些表明区内的这条斑岩带是值得给予充分关注的斑岩型铜金及相关热液矿床的找矿有利地段。

2分析方法

采集的岩石及矿石样首先用X衍射仪进行了物相分析,然后从中选出代表性样品,分别磨制光、薄片进行镜下观察。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在桂林理工大学X射线衍射实验室进行。化学分析和年代分析均在有色金属桂林地质测试中心完成:主元素测定使用X荧光光谱法;微量元素测定使用等离子质谱法(I CP-M S);年代测定采用钾氩稀释法,使用英国MM-1200质谱仪测定。

3龙头山成矿斑岩体的岩石学特征龙头山斑岩体产在平天山花岗闪长岩株的西南侧,它是一具有超浅成特征的复式小岩体。花岗质岩浆沿龙山鼻状背斜倾没端北西向张性断裂与近南北向扭张性断裂的复合部位贯入,侵位于下泥盆统莲花山组;形成略向北西倾斜,东西两侧几近直立的岩筒状侵入体(图1,照片1)。岩体地表出露形态呈南北近长800m,东西约宽650m,面积不到015km2的不规则等轴状(图1)[1]。岩体与围岩接触界线在大多地段比较明显;但在岩浆熔蚀、隐爆角砾岩化和热液蚀变等作用下,局部地段变得模糊。岩体内、外接触带岩石以发育

2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

照片1 龙头山斑岩筒(白线示意岩体与泥盆纪围岩界线)

Photo 1 Longtoushan porphyry pipe (W hite li ne s ho w s t he boundary bet w een i gneous body and D evon i an w ell rocks)

硅化、电气石化为特征,岩石坚硬,抗风化较强。岩体内部则多发育绢云母化和高岭石化,抗风化能力相对偏低。由于风化剥蚀的差异,致使周围悬崖峭壁高耸,形成四周高、中间低,似塌陷火山口的地貌景观

[18]

在早期探矿阶段,龙头山岩体被定为火山颈相,并从中划分出流纹斑岩、花岗斑岩、隐爆角砾岩、火山角砾岩和角砾熔岩等5种主要岩性

(表1)。流纹斑岩呈环状分布于岩体外带,核部为花岗斑岩,各种角砾岩分别产于岩体顶端及接触带

[1,3]

表1 龙头山斑岩体岩石分类与特征

T able 1 Rock classify and charact er i stics i n Longtous han po rphyry pi pe

岩石类型

特 征

产状

颜色

结构构造角砾成分

斑 晶

基质(胶结物)

蚀变特征

原岩石分类[3]

岩石类型

改正理由隐爆

(崩塌)

砾岩

岩体、顶

部边部断续出露深灰浅褐

角砾状构造霏细结构碎屑岩围岩、斑岩

霏细状石英?细粒电气石

强硅化、电气石化;石英、电气

石充填于角砾间,或对部分斑

岩角砾进行交代

隐爆角砾岩 角砾熔岩 火山角砾岩矿区未见火山熔岩及凝灰质物质。角砾间胶结物为热水成因的霏细状石英或石英+细粒针状、柱状和束状电气石

花岗闪长斑岩龙头山成矿岩筒主体灰白灰黑暗绿

流纹状构造,变余斑状、碎斑状结构,隐晶)微晶结构带熔蚀特征的圆形石英斑晶、残余自形)半自形长石与角闪石

微细粒长英质

绢云母化、高

岭石化部分岩石发育强电气石化、硅化和黄铁矿化

流纹斑岩

自身强电气石化,与花岗闪长斑岩间呈过渡关系;在过渡部位可见含电气石细脉切割交代闪长斑岩黑云母花岗斑岩

呈岩枝穿插闪长斑岩

灰白黄褐

斑状结构、显微花岗结构

带熔蚀边的石英、板状钾长石和具环带结构的斜长石

微细粒长英质

弱绢云母和高岭石化,未受电气石化作用影响

花岗斑岩

强绢云母化、高岭石化;岩石见有残留角闪石斑晶

陶魁元等

[5]

首先对本区的角砾岩类划分提出

不同见解,将火山角砾岩和角砾熔岩两类归并到隐爆角砾岩。据野外观察,区内未发现火山物质;角砾状岩石分布在岩体的边部及顶端,角砾多为斑岩和附近围岩碎裂物。镜下分析,砾间胶结物多为具热液析出物特征的霏细状石英?针状、束状电气石?少量侵染状分布的黄铁矿(照片2、3)。总体反映出这些角砾岩均系受岩浆上侵附带的各种作用影响,在斑岩内外接触带一定范围所形成的应力-热液矿化蚀变圈的产物。根据岩石产状、角砾类型和砾间胶结物特征,笔者也倾向于将几种角砾岩统归为隐爆(崩塌)角砾岩类;同时,对其他岩性的划

分定名也提出了不同认识(表1)。

照片2 隐爆角砾岩(角砾为围岩和斑岩碎块)

Photo 2 Brecci as(Brecci as consi st o f broken w all

rocks and porphyry)

3

第1期 曾南石等:广西龙头山斑岩金矿成矿岩体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热液蚀变作用特征

照片3 隐爆角砾岩中角砾为细粒电气石

与石英胶结(+)

Photo 3 Brecc i as ce mented by fi ne gra i ned t our m ali ne

and quartz(w ith crossed po l ars)

龙头山成矿斑岩筒是由两类斑岩构成,但并非如前人所述的/流纹斑岩在外圈,花岗斑岩侵入于核部0。该斑岩筒主体是一种呈灰白色,受到强绢云母、高岭石化蚀变作用影响的斑岩。这种斑岩虽仍显斑状结构,但除具熔蚀特征的石英斑晶被保留,岩石中大多原生造岩矿物如长石等均已被绢云母或高岭石交代(照片4、5)。根据岩石Si O 2含量及镜下观察有残存的角闪石斑晶假象,笔者将此类岩石重新定名为花岗闪长斑岩。前人划分出的流纹斑岩呈灰黑色、暗绿色,以出现石英斑晶+细粒热液石英+电气石+少量黄铁矿的矿物组合为特征。镜下观察,大多样品除石英斑晶外,其他岩浆矿物已不存在。在空间上,该岩石靠近岩体接触带,与内部的未电气石化的花岗闪长斑岩间呈渐变过渡关系。在靠近两者过渡部位常见有电气石细脉切割、交代花岗闪长斑岩的现象(照片6、7、8)。根据其产状和矿物组成变化规律,笔者认为这种流纹斑岩应该属于受到强

电气石化蚀变作用的花岗闪长斑岩。

照片4 强绢云母、高岭石化的早期花岗闪长斑岩

Photo 4 G ranodi orite porphyry o f early stage w it h i ntensi ve

seri c itizati on and kao li nizati on

照片5 强绢云母、高岭石化花岗闪长斑岩(+)

Photo 5 G ranod i orite po rphyry w it h i nt ensi ve sericiti zati on

and kao li nizati on

照片6 沿斑岩中微裂隙发育的含矿电气石脉(-)

Photo 6 Au-beari ng t our mali ne vei nlet i n fract ure of

granodi o rite porphyry

照片7 强电气石化花岗闪长斑岩

Photo 7 G ranodi orite porphyry w ith strong tour ma li nizati on

照片8 强电气石化花岗闪长斑岩(+)

Photo 8 G ranodi or i te porphyry w ith strong tour ma li nizati on

4桂 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2011年

在540和380中段另见有穿插到花岗闪长斑岩体中的晚期黑云母花岗斑岩岩枝。新鲜的黑云母花岗斑岩呈浅肉红色,风化后为淡黄)黄褐色。岩石具块状构造,似斑状结构和显微花岗结构。斑晶含量20%~30%,主要为石英、斜长石、钾长石和黑云母;基质同为长英质。石英斑晶为不规则等轴状,部分有熔蚀和不规则的微裂纹。斜长石自形程度较好,多呈板状;钾长石多呈半自形)他形粒状。部分长石斑晶有轻微粘土化蚀变。黑云母呈大小不等鳞片状、板册状,多保持新鲜。副矿物有磁铁矿、榍石、锆石、磷灰石等(照片9、10)。晚期黑云

母花岗斑岩枝中未见有电气石化。

照片9 晚期黑云母花岗斑岩

Pho t o 9 B i otit e -beari ng granite -po rphyry o f l a t er

stage

照片10 黑云母花岗斑岩(+)

Pho t o 10 B i otit e -beari ng granite -porphyry

4 主要期后热液蚀变类型与分带

龙头山矿区地表出露的围岩地层主要为泥盆系下统莲花山组含泥质碎屑岩,岩石未受到明显的热液蚀变作用影响。区内发育的各种热液蚀变作用多限于岩体及其内外接触带(图1),现已定

出绢云母化、高岭石化、电气石化、硅化、黄铁

矿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多种蚀变类型(照片3、5、6、8、10)。表2给出了龙头山岩体的主

要矿物组合及其期后热液蚀变作用特征。

表2 龙头山斑岩筒的矿物组成及热液蚀变特征

T able 2 Characteristi cs ofm i nera l assoc i ati on and hydrother m al

a lterati on i n L ong t oushan porphyry pi pe

绢云母化和高岭石化是最主要的蚀变类型,它们呈弥散状发育于斑岩体内部,花岗闪长斑岩中的蚀变较强。如前所述,在岩体上部,实际除石英斑晶以外,其他岩浆岩矿物已基本被彻底取

代,仅保留部分假象。黑云母花岗斑岩枝中蚀变较弱,仅部分长石斑晶略受影响。在空间上,这两种蚀变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垂直分带性。在矿区300m 中段以下的花岗闪长斑岩表现为强绢云母化,300m 以上部分叠加有高岭石化,而在480中段以上岩体则以出现强高岭石化为特征。同样,对于晚期黑云母花岗斑岩枝,在540中段以上所采集的样品,仅受到轻微高岭石化作用;而产在高程300~540m 的斑岩样品在有少量高岭石的同时,还伴有少量绢云母矿物。这些蚀变矿物类型及其产出特征反映了斑岩体顶端受到岩浆期后饱和气液所导致的自变质交代作用。它们的局部分

带现象应是热液演化过程中的酸碱分离结果;单一的高岭石化代表了酸性气液前锋的作用产物。

硅化、电气石化和黄铁矿化是区内最重要的热液蚀变类型,它们与金矿化密切相关。成矿热液沿接触带及各种断裂构造活动,它们充填、胶结崩塌或隐爆角砾,并对处于流体通道附近的绢云母化、高岭石化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交代,形成宽50~300m 、围绕岩体近环状的隐爆角砾岩和面型硅化、电气石化带。主要的含金矿体均产于隐

5

第1期 曾南石等:广西龙头山斑岩金矿成矿岩体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热液蚀变作用特征

爆角砾岩和电气石-硅化带。由于晚期黑云母花岗斑岩并未受到电气石化作用影响,可以断定电气石化作用发生在这期岩浆侵入活动之前。

在成矿斑岩中还见沿微裂隙充填交代而形成的石英细脉。这些石英细脉形成期较晚,一般晚于电气石-石英脉。脉中硫化物含量低,多为无矿脉。在矿区,绿泥石化与碳酸盐化则属次要类型,仅局部出现,为热液活动晚期产物(表2)。5龙头山斑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区内主要岩浆岩的化学分析结果见表3。绢云母化花岗闪长斑岩的S i O2含量一般在65%~ 66%;受强高岭石化作用影响,S i O2含量降至63%;而在硅化、电气石化影响下,则可增至70%以上。2个黑云母花岗斑岩样中S i O2含量分析结果均在69%左右。分析表明,花岗闪长斑岩在期后热液蚀变作用影响下,活性化学组分发生明显的变化:主成分钠、钙多已流失,钾的含量变化不大;顶部高岭石的聚集部位,岩石同时相应富铝;含矿的电气石化斑岩样品被改造的最为彻底,活性元素基本流失,取而代之的是有硅、铁、镁和硼的加入。晚期黑云母斑岩体由于受到的热液蚀变作用较弱,仍保留原始组分特征;但与平天山岩体的新鲜岩石相比[19],钠、钙稍偏低,挥发份略有增加(图2)。

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3)表明,岩石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重稀土分异较明显,E LREE/ E H REE介于3191~6169,(La/Yb)N在9197~ 23160。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图(图3)上,表现为略微右倾的轻稀土富集型;D Eu为

表3龙头山斑岩体的代表性岩石化学组成

Table3Represent a ti ve petroche m i cal co m posi ti ons o fL ong t oushan porphy ry i ntrusi ons

岩石黑云母花岗班岩

蚀度弱绢云母高岭石化样号L-89-183

花岗闪长斑岩

绢云母化高岭石化

9-1789-1949-1739-196

电气石化

L-10L-16-3

主元素w B/%

S i O269149691336518566198631362177661972157 T i O201390146014601390156013801490132

A l2O31610715127191631912723143241831416811158

Fe O118211711411179016621751947177 M nO01030101000001020102 M g O1199211111611610196110251364107 CaO0154014010301030104010201060144 N a2O21422122011601120111010211010184 K2O4143510951373146517214601060107 P

2

O

5

0121011201130103011901030120116烧失量(LO I)11922112413541974131515831331192

微量与稀土元素w B/10-6Zr135140124119164132164115 L a3214301830165318 Ce68175717691310011 Pr8101614681311114 N d2918231131133817 S m419931675109518 Eu0195015501741106 G d4161312641524172 Tb016701460170159 Dy3173216341223116 Ho017201501840165 E r211115321592114 Tm0132012301380133 Y b2113115721492128 Lu0134012401370135

测试单位:有色金属桂林矿产地质测试中心。

6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

图2 龙头山和相邻平天山岩体部分主元素变化趋势

F i g 12 V ari ati ons of ma j or e l ements i n Long t oushan

and P i ng tians han i ntrusi

ons

图3 龙头山斑岩体岩石稀土元素配分型式

F i g 13 D i stri buti on sty l e of rare earth ele m ents i n Longtoushan

porphy ry i ntrusi ons

0115~012,有轻微铕亏损。总体上本区各种斑岩稀土元素分布形式相近,表现出较好的同源性。

6 成矿斑岩体的成岩物质来源探讨

斑岩型铜金矿床的产出多与高氧逸度的(磁

铁矿型)I 型花岗岩浆活动有关[20-21]

;如江西德兴、台湾金瓜石、福建紫金山和黑龙江团结沟等铜金矿床。但对于龙头山金矿的一些早期研究是将成矿斑岩划归到过铝型花岗岩类或S 型花岗岩

[4,11]

龙头山斑岩体的形成不是一次孤立的岩浆活动,作为平天山岩株边部的一个卫星岩体,它与毗邻的酸性大岩体是区域相关联的

[1]

。严格地说,平

天山岩株实际不是一个均一的岩体。受到岩浆不同演化阶段含水量变化的影响,该岩体是从外带的花岗闪长岩逐渐过渡到核部的黑云母花岗岩

[19]

它的演变与龙头山斑岩筒内所见的岩石演化表现

出一种默契的对应关系。平天山岩株主体基本未受到明显的期后热液蚀变的影响,其主成分基本反映出原始岩浆成分特征。根据区调资料

[19]

,平天山

花岗(闪长)岩株是一同熔型岩体,或者说是I 型岩体。同样,龙头山弱蚀变的晚期黑云母花岗斑岩的ASI 值<1,也表现出I 型岩浆来源特征

[18]

。考虑到

岩体的时空分布和成岩物质的一致性,笔者认为龙头山成矿斑岩体是区内同源岩浆多期活动的阶段性产物,应该具有与其他同时代岩体相似的成岩背

景。只是由于早期成矿花岗闪长斑岩受到强期后热液蚀变作用影响,导致Ca O 和N a 2O 的流失,及K 2O 的带入带出。特别是浅部高岭石富集地段由于酸性淋滤更使得A l 2O 3相对含量增加,从而影响到对其成因的正确判读。

笔者认为:在处理受到热液强蚀变作用的岩石化学结果时,相对那些较活性的主元素,惰性的微量元素如稀土元素和T i 、Zr 等更具有较好的源区代表性。龙头山岩体的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图3)就显示出与我国东南I 型花岗岩体和紫金山罗卜岭花岗闪长斑岩等有一定的相似性

[22-23]

在T i 和Zr 成分对比图(图4)上,也可以看出龙头山矿区的各种斑岩分析结果大都投到I 型或I 型与

S 型花岗岩交界的范围。这表明本区岩浆起源于深部,只是在上升过程中夹带了部分壳源物质。这点也为陈富文等对花岗闪长斑岩进行锆石SHRI M P

图4 龙头山岩体Zr-T i 组分对比

F i g 14 Zr vsT i di agra m of acidi c rocks

(I 与S 型花岗岩界线基于H i ne 等,

1978

[24]

)

7

第1期 曾南石等:广西龙头山斑岩金矿成矿岩体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热液蚀变作用特征

年代测定时得到的结果所间接证实,他们在龙头山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样品中发现了混有来自加里东基底和更深部四堡群的老锆石核[16]

。因此,

可以确认龙头山成矿斑岩体在成因上是与受到地

壳物质混染的I 型花岗岩浆有关。

7 成岩成矿时代讨论

黄民智等

[8]

用锆石U -Pb 法对花岗闪长斑岩

和矿化斑岩进行同位素年代测定,分别得到10717和10315M a 两个年代值,并将它们归为同期不同阶段的岩浆活动产物。陈富文等

[16]

用S HR I M P 法

对两种岩石也作了进一步的定年研究,分别得到(10313?214)和(10013?114)M a 两个年代,同样得出两种岩石为同期岩浆活动产物的结论。为了加深对期后热液蚀变作用的认识,笔者用钾氩稀释法对一强绢云母化的早期斑岩样品(9-195)进行测定,从中获得了代表岩浆期后热液导致的自变质年龄的(101166?213)M a 的年代值

[15]

。笔者认为

除10717M a 这个年代值可能受的老地层混染物的影响,略有些偏高外,其余测年数据基本都在误差范围,属于同一时代(103~100M a)。根据测年结果,也可以进一步确认,在时间上,与早期花岗闪长斑岩的侵入与期后的矿化热液活动是近于连续的。

对两个晚期花岗斑岩样品(9-173、8号)进行K -A r 钾氩年代测定,结果为(91176?1184)和(90110?1180)M a

[15]

。在陈富文等

[16]

的锆石SHR I M P U -Pb 实验中,也同样获得有91M a 的年代数据。可以确认晚期的黑云母花岗斑岩侵入事件是发生于91~90M a 。

将龙头山及相邻区内已发表的测年结果进行汇总,虽然测年方法有所不同,所得到的年代值集中于3个群:103~100、96~95及92~90M a (图5)。最终本区的岩浆活动可以归纳为:构成龙头山岩筒主体的早期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103~100M a 以前,是这一地区内最早的岩浆活动产物;在中期(96~95M a),岩浆活动达到高潮,形成了平天山花岗(闪长)岩株;而在晚期,仍有小规模的残余岩浆活动,于92~90M a 分别形成了狮子山斑岩体及龙头山岩体中的晚期黑云母花岗斑岩枝。总的说来,整个区域的成岩年代的跨度不大,所有岩体显现出在成岩物质、侵位空间及

时代上的一致性。

图5 岩浆与热液活动演化示意图

F ig 15 Evoluti on o fmag ma and hydro t her m al alterati on

8 讨论与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可得到如下几点认识:(1)龙头山斑岩筒是燕山晚期I 型花岗岩浆在区内多次脉动的产物。其主体为早期的花岗闪长斑岩,后被晚期黑云母花岗斑岩岩枝穿插。

(2)矿区发育有绢云母化、高岭石化、硅化、电气石化和黄铁矿化等多种期后热液蚀变类型。其中硅化、电气石化和黄铁矿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3)从热液矿物的相互关系来看,区内热液活动初期是以岩浆析出的饱和气液活动为主。在相对封闭环境下,在岩体顶部发生自变质交代,形成弥散状绢云母和高岭石化蚀变;并表现出绢

云母在下、高岭石在上的垂直分带。稍后,沿接

触带形成富硼含矿热液对流体系。根据朱桂田[9]对矿石的氢氧同位素研究,形成含金电气石化带的成矿流体为有大气降水加入的热液体系;它在岩体接触带和顶部碎裂构造等相对开放空间形成具有充填和交代双重特征的含金隐爆角砾岩及强电气石化、硅化带。在黑云母花岗斑岩侵入期,虽再次发生有形成绢云母、高岭石化的岩浆期后气液活动,其规模已十分有限。

在我国,现对伴有电气石化热液蚀变的斑岩铜金矿报道十分有限。但是在国外已有相当多的类似发现,如在智利北部已发现有成百的、与斑岩侵入活动有关的含铜金电气石化角砾岩筒

[25-26]

。龙头山金矿无论在成矿流体性质,还是

在蚀变作用特征等方面与它们均非常相似。

8桂 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2011年

(4)当成矿岩体遭受较强的期后热液蚀变作用,由于活性组分大量流失,导致常用的成岩物质评判标准产生偏差,因此在成岩物质探讨过程最好采用惰性组分(如稀土元素或T i/Zr等)作源区指标更为贴切。

(5)从龙山背斜到镇龙山穹窿,区域岩浆活动显现出成岩物质来源与时代的一致性,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区内其余斑岩体及其周边的找矿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龙头山金矿为现场调研及资料收集提供诸多便利,使得本次研究得以顺利进行。李雪峰、陈固魁和白剑平参加了部分野外工作,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朱桂田教授级高工提供了部分样品和图纸,特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陈业清.广西龙头山次火山热液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

条件探讨[J].贵金属地质,1992(2-3):153-157. [2]马富君.广西贵港市平天山矿田金银多金属矿分布规律

与找矿方向[J].黄金地质科技,1992(3):29-34. [3]谢抡司,孙邦东.广西贵港市龙头山火山)次火山岩型金

矿床地质特征[J].广西地质,1993,6(4):27-42.

[4]李兆鼐.火山岩地区金矿的蚀变分带和成矿物理化学条

件[J].地球学报,1997,18(2):150-161.

[5]陶奎元,高天钧,陆志刚.东南沿海火山基地构造及火山

-侵入作用与成矿关系[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235-258.

[6]李蔚铮,许仿实,李先粤.广西龙头山-镇龙山地区金

(银)铜铅锌矿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J].华南地质与矿产,1998(4):34-46.

[7]李福春,朱桂田,朱金初.关于广西龙头山金矿矿质来源

的讨论[J].矿床地质,1998,17(S):335-338. [8]黄民智,陈伟十,李蔚铮,等.广西龙头山次火山-隐爆

角砾岩型金矿床[J].地球学报,1999,20(1):39-

46.

[9]朱桂田.广西龙头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J].

矿产与地质,2002,16(5):266-272.

[10]韦子任,张耀华.贵港市龙头山金矿田找矿方向[J].

南方国土资源,2003(8):31-33.

[11]李兆鼐.中国火山岩地区金矿床[M].北京:地质出版

社,2004:127-132.

[12]朱文凤,朱桂田.广西龙头山金矿床黄铁矿特征与金矿

化的关系[J].矿产与地质,2005,19(2):155-158.

[13]朱桂田,朱文凤.广西大瑶山古里脑和龙头山金矿岩浆

期后断裂成矿作用及找矿意义[J].矿产与地质,2006,

20(3):214-218.

[14]朱文凤,杨国高,张芳.广西龙头山金矿床显微结构构

造和金矿物成分特征[J].矿产与地质,2007,21

(2):192-195.

[15]曾南石,张春鹏,朱文风,等.广西龙头山金矿与矿化

有关的酸性岩浆岩成岩分类探讨[J].矿物学报,2007,

27(S):317-319.

[16]陈富文,李华芹,梅玉萍.广西龙头山斑岩型金矿成岩

成矿锆石S HR I M P U-Pb年代学研究[J].地质学报,

2008,82(7):228-232.

[17]李乾,李月志,李岸忆,等.广西镇龙山穹窿金的分布

规律及控矿特征[C]//第三届华南青年地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169-172.

[18]邱桂龙.广西龙头山金矿氧化矿利用方案[R].贵港:

广西龙头山金矿,2006.

[19]广西区域地质测量队.1/20万(贵县幅)区域地质测量

报告[R].南宁:广西地质矿产局,1970.

[20]H edenquist JW,A irri bas R A,Gonza l ez U E.Explorati on

for ep i ther m al gold deposits[J].Rev i e w s i n E cono m ic Geo-l

ogy,2000,13:245-277.

[21]Laurence R.Introduce to ore-f or m ing processes[M].Ox-

ford:B l ack w ell Publi shi ng,2008.

[22]王德滋,周新民.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花岗质火山-侵

入杂岩成因与地壳演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23]张德全,余宏全,阎升好,等.福建紫金山地区中生代

构造环境转换的岩浆岩地球化学证据[J].地质论评,

2001,47(6):608-616.

[24]H i ne R,W illia m s I,Chappe llW.Contrasts bet ween I and

S type g ran i to i ds o f t he K osct us ko ba t ho lit hs[J].Journal of the Geolog ica l Societ y Australi a,1978,25:219-234.

[25]S illitoe R H,Sawki ns F J.G eo l og i c,m i nera l ogic and fl u i d

i nc l usi on st ud i es re l ati ng t o t he origi n of copper-beari ng t our-

m ali ne brecc i as pi pes,Chil e[J].E cono m ic Geology,

1971,66:1028-1041.

[26]W arnaars F W,H ol m gren C D,BarassiS F.Porphy ry cop-

per and tour ma li ne breccias at Los Bronces-R i o Blanco,

Chile[J].Econo m i c Geology,1985,80:1544-1565.

9

第1期曾南石等:广西龙头山斑岩金矿成矿岩体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热液蚀变作用特征

10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

Petrol ogic,Petro-Che m i cal and Hydrothermal A lterati on Characteristics of Porphyry P i pe i n Longtoushan Gol d Deposit

ZENG N an-shi1a,1b,Z HANG Chun-peng2,XU W en-x i n3,Z HU W en-feng1b,Q IU Gu-i long4

(11a1K ey Labora tory of G eo logical Engineering C en tre o f Guangx i;b.Engineering R esearch Center of Explora-tion forH idden N on-F errous and P reciousM etalO re Dep osits,M inistry of Education,Gu 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 ilin541004,China;21Shenyang Geolog ic Survey,Shenyang110032,China;31Guilin R esearch Institute o f Geology for M ineral R esources,Gu ilin541004,China;41Long toushan Go l d M ine,G ui g ang 537100,Ch i n a)

Abst ract:The Longtoushan por phyry related to go ld m inera lizati o n is reconfir m ed w ith granod i o rite po r phyry based on S i O2con tents and residual hornblende.H ydrother m al fluids fro m m ag m atic syste m for m ed seric ite zone at lo w er par,t and kao li n ite zone at upper portion i n the granod i o rite porphyry.B-rich Au-beari n g hydrother m al fl u i d wh ich m i x ed m eteoric wa ter fro m the heat ofm agm a i n tr usi o n filled in the fractures surrounded the porphy-ry p i p e,replaced the altered po r phyry r ock,and for m ed the zone of go l d m i n eralization and tour m a li n e altera-ti o n.Petro-che m 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so tope dati n g suggest that the Long toushan por phyry p i p e w as for m ed by I type m agm a w hich has been con ta m i n ated by so m e m aterials fro m cr us.t The porphy r y i n tr usi o n has the si m ilar m aterials of rock-for m i n g,structure setti n g,and ti m i n g w ith other i n tr usi o ns found i n the surround i n g areas.

K ey w ords:go l d deposi;t brecc i a s;granod i o rite po r phyry;hydro t h er m a l a lterati o n zon i n g;Longtoushan; Guangx i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课程作业

蛇绿岩中地幔橄榄岩成因及构造意义研究 研究目的和意义: 地幔橄榄岩是蛇绿岩超镁铁岩的主要岩石类型。在蛇绿岩的形成过程和构造侵位的过程中,地幔橄榄岩还会遭受部分熔融作用,熔体萃取作用,以及地幔交代等多种地质作用的影响和改造。不同的地质作用会产生相应的矿物组合,通过对蛇绿岩中的地幔橄榄岩不同时代矿物组合特征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对蛇绿岩形成构造背景的认识,对于恢复蛇绿岩的形成和演化至关重要。 拟解决的问题: 1.地幔橄榄岩的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地质作用,如部分熔融作用,熔体抽取作用,流体-岩石反应,熔体-岩石反应等。 2.蛇绿岩的形成环境,如SSZ环境和MOR环境[1]。 拟研究的手段和方法: 1. 岩石学 对岩石的结构,构造,风化程度以及变质程度以及组成矿物进行研究,对岩石进行定名,如地幔橄榄岩包含纯橄岩,方辉橄榄岩以及二辉橄榄岩。 2. 矿物学 对岩石的组成矿物进行观察研究,地幔橄榄岩中不同时代的矿物的矿物组合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反映了岩石成因的复杂性和多阶段演化的特征。 地幔橄榄岩中的矿物会保存地幔橄榄岩形成和演化历史的印记,尤其是地幔橄榄岩的矿物组合及化学特征对认识地幔橄榄岩的成因和恢复蛇绿岩的形成背景至关重要。对地幔橄榄岩中的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尖晶石等矿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和分析。 室内试验工作显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在10—20 kbar的压力范围内,随着岩石熔融程度的增加,岩石中单斜辉石的含量迅速减少,斜方辉石的含量将逐渐降低。橄榄石的Fo和NiO含量,辉石的Mg#和Cr2O3含量,铬尖晶石的Cr#值将逐渐增加,而辉石和全岩的Al2O3和TiO2将逐渐减少[2]。 尖晶石的Cr#值是地幔岩熔融程度、源区亏损程度以及结晶压力的灵敏指示剂,Cr#反映了地幔部分熔融程度的增加[3],经历较高程度部分熔融和萃取的橄榄岩具有较高的Cr#值。Dick 和Bullen(1984)根据铬尖晶石的成分将阿尔卑斯型地幔橄榄岩分为三中类型:Ⅰ型:铬尖晶石的Cr#<60;Ⅲ型:铬尖晶石的Cr#>60;Ⅱ型:为一种过渡类型,铬尖晶石的Cr#包含Ⅰ型和Ⅲ型地幔橄榄岩中的铬尖晶石。其中Ⅰ型地幔橄榄岩可能反映了洋中脊大洋岩石圈的环境,相当于深海橄榄岩,其部分熔融程度较低;Ⅲ型地幔橄榄岩,形成于岛弧环境,经历了较高程度的部分熔融;Ⅱ型地幔橄榄岩,则反映了复合来源的特征[3]。 利用铬尖晶石的Cr#—Mg#图解,可以判断地幔橄榄岩的形成环境,即为SSZ型还是MOR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1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1.1主量元素特征该旋回岩石化学成分平均值与黎彤值和戴里值相比,该旋回火山熔岩,总体具高硅、高镁,低铁、铝、钙的特点;A/NKC值反映该旋回为铝过饱和岩石类型;分异指数(DI)为3 2.63~88.51, 均值为61.04,各氧化物随着DI值的增大有不同变化,如SiO2、K2O 明显升高,Na2O稍有增高,Al2O3变化不明显,TiO2、Fe2O3、FeO、MgO、CaO明显降低,MnO、P2O5稍微降低。总体上反映了该旋回火山 岩正常的分异趋势;里特曼组合指数说明本区义县旋回火山岩具钙碱 性向碱性演化的趋势。总体上来看,依据同源岩系的δ值事连续且相 近的原理,说明义县旋回火山岩浆是同源的。 1.2微量元素特征该旋回火山岩各岩石过渡元素分配型式曲线基本协 调一致,呈明显的“W”型,表明为同源岩浆分异产物。岩石曲线出现 相交现象,是因为个别元素在不同岩石中富集水准不同所致,反映了 岩浆在运移和成岩过程中可能有外界物质的介入和混染。图中给类岩 石的Ba、Nb呈明显的波谷,说明其在该旋回岩浆演化分异过程中分异 较好,而Zr具有明显的波峰说明该元素在该旋回中比较富集。仅在流 纹岩中Th元素具有明显的波谷,说明其在流纹岩中分异较好。 1.3稀土元素特征该旋回火山熔岩各岩石稀土总量差别较大,∑REE 在94.6~230.17,平均值为152.4。与世界同类岩石维氏值相比,该 旋回火山岩基性-中性岩,为富稀土岩石,中酸性-酸性岩为贫稀土岩石。LREE/HREE值为9.26~15.49,(La/Yb)N值为11.8~27.33,(Ce/Yb)N值为7.98~17.35,La/Sm值为3.36~8.83之间,以上参 数值及稀土配分曲线特征反映该旋回火山岩各岩石均具轻稀土富集, 分馏较好;重稀土亏损,分馏较弱的特点,火山岩浆可能来源于壳幔 混源。 2火山岩形成环境及源区

地球化学勘查(专升本)阶段性作业

地球化学勘查(专升本)阶段性作业1 总分:100分得分:0分 一、单选题 1. 勘查地球化学最初起源于_____(5分) (A) 美国 (B) 德国、 (C) 中国 (D) 前苏联 参考答案:D 2. 勘查地球化学研究元素在天然介质中的分布特征,其主要目的是_____(5分) (A) 发现地球化异常 (B) 找到矿产资源 (C) 元素的分布规律 (D) 治理污染 参考答案:B 3. 影响元素在矿物中分配形式的主要因素是_____(5分) (A) 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 (B) 元素的含量、 (C) 同位素组成 (D) 其它元素 参考答案:B 4. 贵金属的含量单位常用_____(5分) (A) % (B) ‰ (C) g/t (D) 10-6 参考答案:C 5. 从元素的戈尔特施密特分类来看,Au属于_____(5分) (A) 亲硫元素 (B) 亲铁元素 (C) 亲生物元素 (D) 亲气元素 参考答案:B 二、多选题 1. 影响元素表生地球化学行为的主要因素有_____(5分) (A) 元素本身的地球化学性质 (B) 元素的含量、 (C) 降雨 (D) 生物作用 参考答案:A,C,D 2. 影响物理风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5分) (A) 植物根系 (B) 气候、 (C) 地形 (D) 温度 参考答案:B,C,D

(A) Si (B) Al、 (C) Zn (D) Cu 参考答案:C,D 4. 灰岩风化后原地留下的土壤剖面发育哪些层_____(5分) (A) A层 (B) B层、 (C) C层 (D) D层 参考答案:A,B,D 5. 灰岩风化后原地留下的土壤剖面发育哪些层_____(5分) (A) A层 (B) B层、 (C) C层 (D) D层 参考答案:A,B,D 三、判断题 1. 降水是影响元素表生地球化学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5分)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解题思路: 2. 松散堆积物就是残坡积物_____(5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3. 高异常区下面就能找到矿_____(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4. 土壤测量是化探中适用性最好的方法_____(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5. Mg在岩石中通常是微量元素_____(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6. 稀土元素是亲硫元素_____(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7. LILE是亲石元素(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解题思路:

地球化学阶段性作业11(答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地球化学课程作业1(共 3 次作业) 学习层次:专升本涉及章节:绪论——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克拉克值:指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 2.地球化学体系: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每个地球化学体系都有一定的空间,都处于特定的物理化学状态(T、P等),并且有一定的时间连续。根据研究需要,这个体系可大可小。 3.元素丰度:将元素在地球化学体系中的平均含量称之为丰度,它是对这个体系里元素真实含量的一种估计,即元素在一个体系中分布的一种集中(平均)倾向。 4.大陆地壳:地表向下到莫霍面,厚度变化在5-80km,分为上部由沉积岩和花岗岩组成的硅铝层,下部由相当于玄武岩、辉长岩或麻粒岩等组成的硅镁层两部分组成。 二.填空题 1. 陨石的主要类型有石陨石、铁陨石和石铁陨石三类。 2. 元素的丰度主要是针对相对较大的体系而言,例如太阳系、地球和大陆地壳。而元素的含量主要针对相对较小的体系而言,例如研究对象是某矿物、某流体包裹体或某块岩石。 3. 就结构分层而言,地球自地表向下可依次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主要圈层。 4. 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和解决(1)地球系统中元素及同位素的组成,(2)地球系统中元素的共生组合和元素的赋存形式,(3)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元素在自然界所发生的各种地质作用中的行为,(5)元素的地球化学演化和(6)地球的历史及其演化等六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三.简答题 1. 简要介绍太阳系元素丰度的基本特点。 答:(1)、H和He是丰度最高的两元素,几乎占了太阳中全部原子数目的98%;(2)、原子序数较低的元素,丰度随原子序数增大呈指数递减,而原子序数较大的(Z>45)各元素丰度值很相近;(3)、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其丰度大大高于相邻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具有偶数质子数(A)或偶数中子数(N)的核素丰度总是高于具有奇数A或N的核素。这一规律即奇偶规律;(4)、质量数为4的倍数的核素或同位素具有较高丰度。原子序数(Z)或中子数(N)为“幻数”(2、8、20、50、82和126等)的核素或同位素丰度最大。如,4He (Z=2,N=2)、16O(Z=8,N=8)、40Ca(Z=20,N=20)和140Ce(Z=58,N=82)等都具有较高的丰度;(5)、Li、Be和B具有很低的丰度,属于强亏损的元素,而O和Fe呈现明显的峰,它们是过剩元素。 2. 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对应物质组成。 答:答:地球大体上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大的圈层。其中地壳为地表向下到莫霍面,厚度变化在5-80km,包括大陆地壳(上部硅铝层,由沉积岩层和花岗岩、片麻岩等组成,富Si、K、Rb、Th、U等元素下部硅镁层,相当于玄武岩、辉长岩或麻粒岩相岩石。)和大洋地壳(上部2km为未固结的海相沉积物下部为硅镁层(玄武质岩层))。地幔为莫霍面以下到~2900km,分上地幔(~410km,主要由致密、刚性的Fe-Mg硅酸盐岩组成,即斜长石相-石榴石相橄榄岩)、过渡带(是一个温度相当于岩石熔点的可流动塑性层,又称软流层)和

岩石地球化学计算

岩石地球化学计算 1. TFe2O3=FeO+0.9Fe2O3 FeOT(wt.%)=FeO(wt.%)+Fe2O3(wt.%)*0.8998 =FeO(wt.%)+Fe2O3(wt.%)*(71.844/(159.6882/2)) 2. LOI 烧失量 3. Mg#=100*(MgO/40.3044)/(MgO/40.3044+FeOT/71.844) FeOm71.85 ;MgOm40.31 上述是分别测试分析了FeO和Fe2O3的计算方法,如果是测试的全铁,也可以近似计算。 通常说的高Mg,是指岩石具有较高的MgO含量,如火山岩中的高镁安山岩(通常情况下,异常高的MgO含量指示着可能有地幔物质参与,如俯冲带地幔楔或者软流圈熔体上涌等等)。Mg#(镁指数)也可以定量的表示岩石中的Mg含量高低。Mg#通常用于镁铁质岩石,可以粗略指示地幔岩石的部分熔融程度,高Mg#的地幔橄榄岩可能经历了更高程度的部分熔融,常在92-93左右,而原始地幔会相对富集,Mg#较低,在88-89左右。 4. 里特曼组合指数δ或里特曼指数δ=(K2O+Na2O)2/(SiO2-43)(wt%)δ<3.3 者称为钙碱性岩,δ=3.3-9 者为碱性岩,δ>9 者为过碱性岩。 5.A/NK = Al2O3/102/(Na2O/62+K2O/94) 6.A/CNK = Al2O3/102/(CaO/56+Na2O/62+K2O/94) 7.全碱ALK = Na2O+K2O 8.AKI = (Na2O/62+K2O/94)/Al2O3*102 9.AR = (Al2O3+CaO+Na2O+K2O)/(Al2O3+CaO-Na2O-K2O) 10.固结指数(SI) =MgO×100/(MgO+FeO+F2O3+Na2O+K2O) (Wt%) 11.阳离子R1-R2图(岩石氧化物wt%总量不用换算成100%) R1=(4Si-11(Na+K)-2(Fe+Ti)*1000 R2=(6Ca+2Mg+Al)*1000

勘查地球化学习题集答案

地球化学找矿习题集 一、填空题 1.地球化学找矿具有对象的微观化,分析测试技术是基础,擅于寻找隐伏矿体和准确率高、速度快、成本低。的特点。 2.地球化学找矿的研究物质主要是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水、气体和生物。 3.地球化学找矿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化学指标(或物质组成)。 4.应用地球化学解决地球表层系统物质与人类生存关系。 5.应用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现场采样调查评价研究与实验研究。 6.元素在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均匀性主要表现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 7.克拉克值在0.1%以下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其单位通常是ppm(或10-6)。 8.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影响地壳各部分基本物理、化学性质,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富集而形成矿床。 9.戈尔德施密特根据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将元素分为亲铁元素、亲硫(亲铜)元素、亲氧(亲石)元素、亲气元素和亲生物元素。 10.元素迁移的方式主要有化学-物理化学迁移、机械迁移和生物-生物化学迁移。 11.热液矿床成矿过程中,成晕元素主要呈液相迁移,迁移方式主要有渗透迁移和扩散迁移两种。 12.影响元素沉淀的原因主要有PH变化、Eh变化、胶体吸附、温度变化和压力变化。 13.地壳中天然矿物按阴离子分类,常见有含氧化合物、硫化物、卤化物和自然元素。 14.地球化学异常包括异常现象、异常范围、异常值三层含义。 15.地球化学省实质是以全球地壳为背景的规模巨大的一级地球化学异常。 16.地壳元素的丰度是指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又称为克拉克值。 17.地壳中元素的非矿物赋存形式包括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类质同象结构混入物、胶体或离子吸附和与有机质结合。

地球化学复习题汇总

地球化学赵伦山张本仁 韩吟文马振东等 P 1:地球化学基本问题) P 5:克拉克值,地球化学发展简史(几个发展阶段) P31:元素丰度,表示单位元素在地壳平均化学丰度―――确定方法,克拉克值, P37:元素克拉克值的地球化学意义 P68:类质同象和固溶作用 P81:元素的赋存状态――1,5种 P88: 元素迁移 P 123: 相律 P169: 衰变定律 P181: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稀土元素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痕量元素=微量元素) 复习内容及答案汇总 一、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学科特点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地位(P1-)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相关宇宙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在地球化学发展历史中曾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资料积累过程,随后基于克拉克、戈尔施密特、维尔纳茨基、费尔斯曼等科学家的出色工作,地球化学由分散的资料描述逐渐发展为有系统理论和独立研究方法的学科。目前地球化学已发展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与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相邻学科相互渗透与补充,极大地丰富了地球科学研究内容,在地质作用过程定量化研究中已不可或缺。 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和学科特点是:(1)通过分析常量、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元素相互组合和赋存状态变化等追索地球演化历史;(2)利用热力学等现代科学理论解释自然体系化学变化的原因和条件,探讨自然作用的机制;(3)将地球化学问题置于地球和其子系统(岩石圈、地壳、地幔、地核等)中进行分析,以个系统的组成和状态约束作用过程的特征和元素的行为。 围绕原子在自然环境中的变化及其意义,地球化学研究主要涉及四个基本问题:(1)研究地球和动质体中元素和同位素的组成;(2)研究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3)研究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研究元素和同位素迁移历史和地球的组成、演化历史、地球化学作用过程。 二、简述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理论使许多地质难题迎刃而解,其可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勘查地球化学复习题

《勘查地球化学》复习题 一、名词对解释与异同比较 1、变异系数与衬度系数 变异系数:地球化学指标的均方差相对于均值的变化程度,即C V=S/X*100%。 衬度系数:异常清晰度的度量,目前有多种表示方法:异常均值相对异常下限或背景值的百分比、异常峰值与异常下限的比值等三种。 前者反映了数据的相对离散程度,该值较大时也可表现出较大的衬度系数。 2、表生环境与内生环境 表生环境指氧、二氧化碳、水等充分且能自由参与、常温恒压、开放的体系,并有生物作用参与的地表或近地表环境,包括岩石圈表层、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等环境。 内生环境则与之相反,是一种高温、高压、还原、流体活动受限的环境。 3、同生碎屑异常与后生异常 同生碎屑异常:岩石在地表以物理风化为主时,其风化后形成的土壤中碎屑矿物与岩石的化学组成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所形成的异常。 后生异常可以发育在任何介质中。形成异常的物质通常已经在活动相(水溶液、气体、植物体及大气搬运的质点)中迁移了或远或近的距离,而在异常地点沉积下来。 4、上移水成异常与侧移水成异常 上移水成异常:土壤中的呈溶解态的离子在毛细管作用下,由深部向地表迁移,在土壤中形成的次生异常。 金属元素被地下水溶解并随着迁移很远的距离,在某种沉淀障上析出,这就形成了侧移的水成异常。 5、地球化学背景与异常 地球化学背景指未受矿化影响或无明显的人为污染的地区为背景区,在背景区内某个地球化学指标的数值特征即为背景值。与背景相对存在就是异常区,空间上如矿化地区及受到明显人为污染地区,我们常把高于背景上限的或低于背景上限的范围称为异常。 6、机械分散流与盐分散流 前者以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碎屑流为主;后者为岩屑在水介质搬运过程中溶解形成的可溶性的离子或分子为盐分散流。 7、原生晕与次生晕 前者的赋存介质主要为岩石,而后者的赋存介质为岩石的次生产物,如土壤、水系沉积物、水中可溶性物质及生物地球化学异常等。 8、非屏障植物与屏障植物 非屏障植物指植物中某元素的含量与下伏土壤中该元素的含量(可溶解吸收部分)呈线性相关,具有该元素的极大的富集能力(大于300倍)的植物。其对矿产勘查来说是最优选择的种属。 9、空间分带与成因分带 这是原生晕的两种分类方式,前者以现代方位来观察原生晕的形态,分垂直分带和水平分带;后者考虑热液成矿过程及地质体产状等,具有成因意义,分轴向、纵向及横向分带等三种。 10、相容元素与不相容元素 总分配系数大于1的元素为相容元素,而其小于1为不相容元素,即元素在固液两相间倾向于后期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化学复习题第四章

微量元素:将各种地质体系中呈微量或痕量(<0.1wt%)的元素称为痕量或微量元素。 严格定义:只要元素在所研究的客体(地质体,岩石,矿物等)中的含量低到可以近似地用稀溶液定律描述其行为, 即可称为微量元素。 Major elements (主量或常量元素):大多数地质物质中含量大于0.1%的元素: O ,Si ,Al ,Fe ,Ca , Na , K , Mg 。造岩矿物的基本组成。 用氧化物质量百分比表示。 Minor elements (少量元素):不太丰富的主量元素: Ti , Mn , P 等。 常量元素:SiO 2、TiO 2、Al 2O 3、TFe 2O 3、FeO 、MnO 、MgO 、 CaO 、Na 2O 、K 2O 、P 2O 5、烧失量; Trace elements (微量或微迹元素): 大多数地质作用中含量小于0.1%的元素。 除主量和少量(总重量丰度占99%左右)以外呈微量或痕量(<0.1wt%)的元素。 相容元素(Compatible elements): 岩浆结晶或固相部分熔融过程中偏爱矿物相的微量元素; 不相容元素(Incompatible elements): 岩浆结晶或固相部分熔融过程中偏爱熔体或溶液相的微量元素。 也称为亲岩浆元素(hygromagmatophile) 高场强元素(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HFSE): 离子半径小的高电荷阳离子 (离子电位>3.0)。 Zr , Hf , Nb , Ta , Th , U , Ti , REE 。 低场强元素(low field strength elements-LHSE): 离子半径大的低电荷阳离子(离子电位<3.0)。 又称大离子亲石元素(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LILE)。如K , Rb , Cs , Sr , Ba 。 此组元素更活泼, 特别在涉及流体相的体系中。 场强:微量元素离子电荷/离子半径比值称为场强(field strength)。指阳离子每单位表面积的静电荷,也称为离子电位, 即离子在化学反应中吸引价电子的能力 能斯特分配定律:在给定溶质、溶剂及温度和压力下, 微量元素i 在两相间的浓度比值为常数K D ,它与温度和压力有关, 与i 的浓度无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两相中的浓度比值就是能斯特分配系数。 只适用于稀溶液或微量元素的分配。 总分配系数 D = n 为含元素i 的矿物数, W i 为每种矿物在集合体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数, K Di 为元素在每种矿物与熔体间的简单分配系数。 某体系i 元素的总分配系数D 为元素i 在所有矿物中的简单分配系数加权和。 复合分配系数:亦称变换分配系数,或亨德森分配系数,它既考虑微量元素在两相中的比例,也考虑与微量元素置换的常量元素在两相中的浓度比例,能较真实的反映两者之间类质同像交换对微量元素分配的影响。表达式为: 晶体-熔体分异: 晶出矿物和残余熔浆两相。 不混溶熔体的物理分离(Physical separation of immiscible melts):岩浆或流体分异成两种以上互不相溶的液相,通常可能是硫化物+硅酸盐两相,或富硅+富铁的两种硅酸盐熔体相等。如果分离出的两相都为熔体,称为岩浆熔离作用。 熔体-流体分离(Melt-fluid separation):岩浆活动过程中挥发分的逸出。由于压力突然降低或温度下降到流体饱和以下。 REE 两分法或三分法 两分法: (1)轻稀土(LREE )或铈族稀土,La 到Eu:原子序数小,质量小; (2)重稀土(HREE ),Gd 到Lu :原子序数大,质量大,有时把钇(Y)也列入HREE 。Gd 到Lu+Y 为钇族稀土; 三分法: 轻稀土(LREE:La-Nd ),中稀土(MREE: Sm-Ho )和重稀土(HREE:Er-Lu ); 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原始地幔指大陆地壳形成之前的地幔。Wood et al.(1979)估计了原i D n i i K W ?∑=1

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解释

主要标准矿物组合: Or :正长石 Ab :钠长石 An :钙长石 Q :石英 En :辉石 Hy :紫苏辉石 C :刚玉 Mt :磁铁矿 A/CNK=Al 2O 3/CaO+Na 2O+K 2O A/CNK 数值: >1.1,S 型花岗岩,过铝的 <1.1,I 型花岗岩 里特曼指数σ: σ<1.8,钙性的 1.8<σ<3.3,钙碱性的 3.3<σ<9,碱钙性的 Σ>9,碱性的 钙碱率A.R ,(适用于42%<SiO 2<70%的岩石),SiO2相同时,数值越大越碱性 NK/A=Na 2O+K 2O/Al 2O 3 NK/A 数值: NK/A <0.9,钙碱性 0.9<NK/A <1,偏碱性 1≤NK/A ,偏碱性 分异指数DI :数值越大表明岩浆分异演化越彻底,酸性程度越高 数值越小表明岩浆分异演化程度低,基性程度相对高 一般数值: 固结指数SI :岩浆分异程度高,SI 就越小,岩石酸性程度高 岩浆分异程度差,SI 就越大,岩石基性程度高 一般数值: 长英指数FL 与镁铁指数MF :岩浆分离结晶作用程度高,镁铁指数就大,长英指数也大 岩浆分离结晶作用程度低,镁铁指数就小,长英指数也小 一般长英指数和镁铁指数的数值在50—100,绝对小于100 碱性花岗岩 93 花岗岩 80 花岗闪长岩 67 闪长岩 48 辉长岩 30 橄榄辉长岩 27 橄榄岩 6 岩类 玄武岩 玄武安山岩 安山岩 安山英安岩 SI 30-40 20-30 10-20 0-10

稀土重量ΣREE:一般几百都是偏低,上千就高。 轻重稀土比值ΣCe/ΣY:一次热事件的早期单元,比值较大,轻稀土越富集 随着岩浆演化到晚期单元,比值减小, (La/Yb)N: (Ce/Yb)N: 反映轻稀土的分馏程度,比值越大,轻稀土分馏越明显,富集程度越高。 数值一般和1比较 (Sm/Eu)N: 反映重稀土的分馏程度,比值越小,重稀土分馏越明显,富集程度越高。 数值一般和1比较 元素铕值δEu:: δEu>0.7,基性岩浆分异的花岗岩,成因与板块有关 0.3<δEu<0.7,分布最广泛,地壳经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形成 δEu<0.3,岩浆演化晚期的偏碱性花岗岩, 一个超单元的最后一、二个单元,由完全的分异结晶作用形成 δEu一般都是亏损 微量元素数据解释 元素含量数值对比,和地壳丰度值 特征参数: Nb*,Sr*,P*,Ti*,Zr*,数值小于1就亏损,大于1,就富集,与投图一致。 形成的构造环境解释 Tr,同熔型花岗岩,Gr,改造型花岗岩 R1-R2图解: 1,地幔分离 2,板块碰撞前 3,碰撞后抬升 4,造山晚期 5,非造山的 6,同碰撞期 7,造山后期 CRG:洋脊花岗岩,WPG:版内花岗岩,V AG:火山弧花岗岩,COLG:同碰撞花岗岩

勘查地球化学复习题

勘查地球化学复习题 一、概念 1、勘查地球化学与地球化学 2、地球化学指标 3、地球化学背景与异常 4、地球化学障 5、表生环境与内生环境 6、原生晕、次生晕与分散流 7、采样单元 8、检出限、灵敏度、精确度、准确度 9、地球化学标样 10、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 11、地球化学省与地球化学场 12、异常下限 13、异常强度、衬度、线金属量 14、指示元素 15、扩散作用与渗滤作用 16、前缘晕、后尾晕 17、轴、横、纵向分带 18、多建造晕 19、同生碎屑异常与后生异常 20、土壤分层

21、上移水成异常与侧移水成异常 22、一级水系 23、丰度(克拉克值) 24、类质同象与同质多象 25、主量与微量元素 26、相容元素、不相容元素 27、元素地球化学亲合性 28、分配系数 二、简答与论述 1.简述克拉克值及其地质意义 2.类质同象及其地质意义 3.地壳中元素的主要赋存形式 4.地壳中元素的基本分布和结合规律 5.元素含量在地质体中分布型式的规律 6.地球化学找矿有何特点? 7.简述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分类 8.地球化学异常分类(根据赋存介质)? 9.阐述岩石地球化学找矿的野外工作方法。 10.阐述土壤地球化学找矿的野外工作方法。 11.阐述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找矿的野外工作方法。 12.地球化学样品分析的特点与要求 13.简述背景值在勘查地球化学中的研究意义及常用计算方法。

14.影响岩石地球化学形成的主要因素 15.轴向分带及其意义 16.次生晕与分散流的形成特点? 17.地球化学异常评价中,如何区分矿致异常和非矿致异常? 18.简述勘查地球化学中找矿思路(或依据)及工作程序。 19.结合所学知识试述岩石、土壤及水系沉积物采样特点与注意事项 20.运用所学知识,论述金属硫化物矿床的常规化探方法,并简要说 明各自的运用条件。 三、计算与作图 1.异常下限计算方法:直方图解法与计算法 2.分带指数法与浓集系数法确定原生晕轴向分带

地球化学岩石测量规程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规程 1.引言 根据ZT/DKY-S-2003的要求,为更好的执行ZT/DKY7.5-1C—2003,结合地质矿产行业相关标准的规定,制定本要求。 2.目的和范围 2.1 目的 本要求的目的是规范地球化学勘查岩石测量野外工作的技术要求,保证岩石测量的质量,使其完全满足地质勘查工作需要。 2.2 范围 适用于地质矿产勘查项目中地球化学岩石测量工作及其它专项地球化学勘查项目的岩石测量工作。 3.职责 3.1 本要求的责任部门是生产技术部和各勘查室及项目组。 3.2 生产技术部负责各地质勘查项目中地球化学岩石测量工作进行中和工作结束后对工作质量的检查验收。 3.3 各勘查室根据工作进程负责安排地球化学岩石测量工作,并对工作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指导。 3.4 项目组成员具体负责地球化学岩石测量工作的实施。 4.管理内容与要求 4.1适用范围 4.1.1为系统地了解不同地层和岩浆岩中元素的含量(或近似丰度),为区域化探异常解释和评价提供资料,同时,也为基础地质研究提供地球化学资料。 4.1.2为在异常查证和矿产普查中,应用岩石地球化学测量,解决矿源层、赋矿层、矿体剥蚀程度、寻找隐伏矿床等提供资料。 4.1.3在区域化探中不适宜采用水系沉积物、土壤、岩屑等方法的地区利用岩石地球

的测量进行区域化探扫面。 4.2采样密度 仅在利用岩石地球化学测量进行区域化探扫面时,其采样密度要求为: 1:20万化探扫面:1个点/1-2km2 1:5万化探扫面:4-12个点/ km2 用作其他目的的岩石测量不作密度要求。 4.3采样布局 4.3.1用作区域化探扫面的岩石测量布局原则同水系沉积物测量。 4.3.2为了解不同地层、岩浆岩中元素丰度值的岩石测量按不同地质构造单元(或沉积相)来布置。对不同时代的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进行系统采样。 地层以系(或组)为统计单元,每个采样单元应有30件以上样品;岩浆岩以期或主要岩类为采样单元,每个主要岩类至少有7-10件样品,变质岩区以变质建造或分布面积大的主要岩类为采样单元,每个主要岩类样品数一般不少于5件。 4.4采样方法 4.4.1区域化探扫面的岩石测量采样方法和要求: a)沉积岩(含火山岩)样品的采集。主要选取各地质时代研究程度高、代表性好、岩性出露齐全的区域地质调查标准剖面进行,在标准剖面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布 置部分辅助剖面或点采少量样品;岩浆岩样品的采集。主要选取各岩类(不同时 代)面积较大的和有代表性的岩体取样,采样剖面应穿过岩体的不同岩性单元; 变质岩样品的采集,应依变质岩的不同类型区别对待,深变质体的采样可参照岩 浆岩类的取样方法,采样要着重考虑变质建造、岩类及其面形分布特征。浅变质 体的采样,可参照沉积岩的采样方法进行。 b)采集岩石样品时,每个样品在采样点周围10-20米范围内,多处采集(3处以上)同一岩性的新鲜岩石碎块(直径应小于30mm)组合成一个样品,重量300克以 上。按岩石测量记录卡的格式记录有关内容,并应附有采样点的地形地质示意图。

矿床地球化学结课作业(原著-可直接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课程期末考试 作业

矿床地球化学作业(一) 根据下列给定的火山岩岩石化学数据计算火山岩的特征参数,并作出图解,分析火山岩岩石系列和形成环境(参考岩石矿床地球化学教材第三章计算方法)。 原数据中火山岩岩性有流纹斑岩、杏仁状流纹斑岩、角砾岩和硅化角砾岩。共有样品18个,数据包括样品全分析与部分微量元素。全析中大多样品SiO2含量大于63%,样品岩性以流纹岩为主。 根据样品全分析数据计算出的火山岩的各类特征参数如表1表示,先将样品数据进行CIPW 标准矿物计算,其中氧化铁调整方法为TFeO=FeO+0.8998Fe2O3,所计算出的标准矿物均为重量百分含量,则可得出各矿物分异指数(DI) = Qz + Or + Ab + Ne + Lc + Kp。其中固结指数为(SI) =MgO×100/(MgO+FeO+F2O3+Na2O +K2O) (Wt%)。里特曼指数算式为σ43=(Na2O+K2O)^2/(SiO2-43),据表里特曼指数多位于1.8-3.3显示为钙碱性,由于原岩多数SiO2含量较高,里特曼指数确定出的钙碱度准确度差。碱度率(AR) =[Al2O3+CaO+(Na2O+K2O)]/[Al2O3+CaO- (Na2O+K2O)] (Wt%),当SiO2>50%, K2O/Na2O大于1而小于 2.5时, Na2O+K2O=2*Na2O,本例以碱度率对样品碱度进行判别,由表可知,杏仁状流纹斑岩的碱度率都为1-3,显示钙碱性,流纹斑岩为3.3-5显示出弱碱性。 图1 样品SiO2-K2O+Na2O 图解 Pc-苦橄玄武岩;B-玄武岩;O1-玄武安山岩;O2-安山岩;O3-英安岩;R-流纹岩;S1-粗面玄武岩;S2-玄武质粗面安山岩;S3-粗面安山岩;T-粗面岩、粗面英安岩;F-副长石岩;U1-碱玄岩、碧玄岩;U2-响岩质碱玄岩;U3-碱玄质响岩;Ph-响岩;Ir-Irvine 分界线,上方为碱性,下方为亚碱性。

岩石地球化学-杨学明

第一章岩石地球化学数据的控制因素和分析方法 第一节引言 本书主要讨论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及其如何用来获取有关地质过 程和成因信息的方法。习惯上,地球化学数据可分四类:主要元素、 微量元素、放射性成因同位素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见表1.1)。 我们将以这四类地球化学数据为主线,分别来进行介绍和编写本书 的主要章节。每一章将说明如何用特定的地球化学数据来追索一套 岩石的成因,讨论数据的表达方式和评价其优缺点。 表1.1 津巴布韦Belingwe绿岩带科马提岩岩流的全岩地球化学数据 (据Nisbet等,1987) ZV14 ZV85 ZV10 ZV14 主要元素氧化物(wt%) SiO2 48.91 45.26 45.26 Ni 470 TiO2 0.45 0.33 0.29 Cr 2080 Al2O3 9.24 6.74 6.07 V 187 Fe2O3 2.62 2.13 1.68 Y 10 FeO 8.90 8.66 8.70 Zr 21 MnO 0.18 0.17 0.17 Rb 3.38 MgO 15.32 22.98 26.31 Sr 53.3 CaO 9.01 6.94 6.41 Ba 32 Na2O 1.15 0.88 0.78 Nd 2.62 K2O 0.08 0.05 0.04 Sm 0.96 P2O5 0.03 0.02 0.02 S 0.04 0.05 0.05 放射性成因同位素比值H2O+ 3.27 3.41 2.20 εNd+2.4 H2O- 0.72 0.57 0.28 87Sr/86Sr 0.7056 CO2 0.46 0.84 1.04 总计100.38 99.03 99.20 稳定同位素比值(‰) δ18Ο+7.3 *注明: 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Ni,Cr,V,Y,由XRF测定;FeO 由湿化学法测定;H2O和CO2由量重法测定;Rb,Sr,Sm,Nd 由IDMS测定。 主要元素(第三章)是指在任何岩石中占绝对多量的元素,如Si,

生物地球化学作业

举例说明碳循环与气候反馈的过程和机理。 1.碳循环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状态。碳循环是地球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核心,是地圈-生物圈-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纽带。 1.1 全球碳库分布与碳储量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将温室气体“源”定义为向大气中释放温室气体的过程或活动, 温室气体“汇”为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气溶胶或温室气体前体物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全球碳循环的源与汇是以大气圈为参照系, 以从大气中输出或向大气中输入碳为标准来确定。全球碳源与碳汇分布极为普遍, 由陆地到海洋、由耕地到森林、由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等都存在碳源与汇。 地球上最大的两个碳库是岩石圈和化石燃料,含碳量约占地球上碳总量的99.9%。这两个库中的碳活动缓慢,实际上起着贮存库的作用。地球上还有三个碳库——大气圈库、水圈库和生物库。这三个库中的碳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迅速交换,容量小而活跃,实际上起着交换库的作用。 碳在岩石圈中主要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在大气圈中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形式存在;在水圈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在生物库中,则存在着几百种被生物合成的有机物。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是含碳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在生物库中,森林是碳的主要吸收者,它固定的碳相当于其他植被类型的两倍。森林又是生物库中碳的主要贮存者,贮存量大约为4.82×1011吨,相当于目前大气含碳量的2/3。 1.1.1 岩石圈中的碳 地壳岩石中平均含有0 .27 %的碳, 约有6 .55 ×1011 GtC , 其中73 %是以碳酸盐岩(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碎屑岩中碳酸盐胶结物以及泥质岩中碳酸盐矿物)和幔源碳的形式存在, 其余部分以石油、天然气、煤等各种有机碳形式存在。在各种内外营力作用过程中(如脱碳气、氧化、热裂解、微生物降解等), 碳以水溶气相、油溶气相、连续气相、连续液相等各种形式迁移或转化, 最终以CO2 等气体形式通过地下水、油(气)田、地热区、活动断裂带和火山活动不断地释放出来, 或者储存在沉积地层中成为CO2 气田。 尽管地质碳库是最大的碳库, 但其中储存的绝大多数的碳不参与全球的碳循环。除了人类大规模的矿产和燃料开采, 使岩石圈储存的碳得以释放, 并 直接影响全球碳循环平衡外, 岩石圈的碳的活动一般只对地球的局部产生影响(如火山喷发引发区域的CO2 浓度升高)或者只会在较大的时间尺度内(千年以上)发生作用。 1.1.2 岩溶作用过程中的碳循环 岩溶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一环, 全球陆地碳酸盐岩体碳库容量估计近1 ×108GtC , 分布面积为2 .2 ×107 km2 。碳酸盐的产生与地质历史时期的大气、气候、水热和生物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它是过去全球碳循环方向和强度变化过程中被固化的部分。岩溶作用是岩溶水系统内可溶岩、水、空气、生物界面之间的地球化学场上能量、物质交换的表现及结果, 在岩溶作用过程中存在CO2 -H2O -碳酸盐岩三相动态平衡过程。碳酸盐岩的溶蚀过程是从大气中吸收碳的过程, 凝结钙华的过程是碳的排放过程。当大气中CO2 浓度降低时, 岩溶系统中将出现钙华凝结沉降, 并向大气中排放CO2 , 反之则吸收CO2 。在目前全球CO2 浓度普遍过高的状况下, 岩溶系统对碳的调节作用主要以吸收碳为主。 1.1.3 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

岩石地球化学一些原理

花岗岩研究 一、花岗岩的系列划分 根据花岗岩化学成分划分为准铝(metaluminous)、过铝(peraluminous)和过碱性nous)和亚碱性(peralkaline)的成分分类。由于花岗岩通常具有较高的Si02含量,一般岩浆岩中的拉斑、钙碱性和碱性系列的划分在花岗岩研究中并不经常被采用。 所以花岗岩的系列划分时只用投K2O-SiO2 和ANK-ACNK就可以了。碱性-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和准铝质-过铝质这些系列的划分,是因为通过大量数据证明,这些划分对岩石成因等方面有一些指示意义。例如:钙碱性花岗岩石是岛弧岩浆活动产物,碱性和过碱性与板内背景有关,过铝质花岗岩石(ACNK要大于 1.1)是沉积岩深熔作用形成,尤其是大陆碰撞时期。 二、花岗岩的成因分类MlSA MlsA(即M、I、S和A型)是目前最常用的花岗岩成因分类方案。其英文分别是I(infraerustal或igneous)、s(supraerustal或sedimentary)、A(alkaline,anorogenie 和anhydrous)和M(mantle derived)。 分类依据:花岗岩的岩浆源区性质划分,及火成岩、沉积岩、碱性岩和有地幔参与成分的源区。 A型特征及成因 A型:岩石学和实验岩石学(Clemensetal.,1986;patino Douce,1997)证据表明,A型花岗岩形成温度高,而且部分A型花岗岩形成压力还很低(即较浅部的中上地壳)。因此,正常的I或者S型花岗岩经分异作用是形成不了A型花岗岩的。 A型花岗岩都表现出低Sr、Eu和富集Nb、Zr等元素的特点,反映其源区存在斜长石的残留(形成的压力较低),因此它也不可能是慢源岩浆分异而来(在极端情况下,慢源岩浆的强烈结晶分异可能会产生有限的低Sr、Eu的碱性岩石,但此时应与大规模的镁铁质岩石伴生),或来源于镁铁质源岩的部分熔融。 A型花岗岩的最重要之处是,如果浅部地壳能够发生高温部分熔融,显然暗示其深部存在热异常,而这大多只会在拉张情况下出现。因此,A型花岗岩是判断伸展背景的重要岩石学标志。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练习题及答案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练习题绪论 1. 概述地球化学学科的特点。2. 简要说明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3. 简述地球化学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4. 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科学其它学科在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异同。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系统的元素丰度 1.概说太阳成份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简述太阳系元素丰度的基本特征.3.说说陨石的分类及相成分的研究意义.4.月球的结构和化学成分与地球相比有何异同?5.讨论陨石的研究意义.6. 地球的结构对于研究和了解地球的总体成分有什么作用?7. 阐述地球化学组成的研究方法论.8. 地球的化学组成的基本特征有哪些?9. 讨论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10.简介地壳元素丰度特征.11. 地壳元素丰度特征与太阳系、地球对比说明什么问题? 12.地壳元素丰度值(克拉克值)有何研究意义?13.概述区域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意义.14.简要说明区域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15.岩浆岩中各岩类元素含量变化规律如何?16.简述沉积岩中不同岩类中元素含量变化规律. 第二章元素结合规律与赋存形式1.亲氧元素和亲硫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2.简述类质同像的基本规律. 3.阐述类质同像的地球化学意义. 4.简述地壳中元素的赋存形式及其研究方法. 5.举例说明元素存在形式研究对环境、找矿或农业问题的意义. 6.英国某村由于受开采ZnCO3矿的影响,造成住宅土壤、房尘及饮食摄入Cd明显高于其国标,但与未受污染的邻村相比,在人体健康方面两村没有明显差异。为什么? 第三章水-岩化学作用和水介质中元素的迁移 1.举例说明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的定义. 2.举例说明影响元素地球化学迁移过程的因素。 3.列举自然界元素迁移的标志. 4.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的研究方法. 5.水溶液中元素的迁移形式有那些?其中成矿元素的主要迁移形式又是什么? 6.解释络离子的稳定性及其在地球化学迁移中的意义. 7.简述元素迁移形式的研究方法. 8.什么是共同离子效应?什么是盐效应?9.天然水的pH值范围是多少?对于研究元素在水介质中的迁移、沉淀有何意义?10.举例说明Eh、pH值对元素迁移的影响. 11.非标准电极电位E及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Eh,在研究元素地球化学行为方面有什么作用?12.试述影响元素溶解与迁移的内部因素。 第四章地球化学热力学和地球化学动力学 1.自然界中地球化学热力学体系基本特点是什么? 2.自然体系中哪些特征可作为体系达到平衡态的证据与标志? 3.讨论相律及其应用。 4.编制相图的原理和方法。 6.简述化学反应制动原理的宏观解释7.简述热力学在地球化学中的应用。8.简述地球化学热力学与地球化学动力学的异同。9. 简述水溶液中元素的迁移方式。第五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1.什么是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其研究意义是什么? 2.了解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3.什么叫微量元素、什么是主量(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有哪些? 4.阐述能斯特分配定律、能斯特分配系数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5.稀土元素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其在地球化学体系中行为差异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 6.讨论稀土元素的研究意义。7.你认为岩浆作用过程中决定元素浓集成矿的主要机制和决定因素是什么?8 根据微量元素的特点,说明那些元素适合于研究沉积岩物源区特征,为什么? 第六章同位素地球化学 1. 同位素地球化学在解决地学领域问题中有何独到之处? 2. 何谓稳定同位素、何谓轻稳定同位素和重稳定同位素。 3. 选择同位素标准样品的条件。 5. 造成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6. 放射性同位素年龄测定公式,各符号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