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亨先生及其《周易》研究

高亨先生及其《周易》研究
高亨先生及其《周易》研究

高亨先生常说:自己过的是“三书”(即读书、教书、写书)生活。他确实是以此为职志,也以此自勉。他一生在执著从教的同时,坚持刻苦治学、勤奋著述,留下了17种专著和一批学术论文,总共达几百万字。应该说,他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学者,也是一位向社会奉献出许多学术精品的学者。他能够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为大家所推重,并非偶然。

高先生治学方面既广、创获亦多,难以缕述。下面,试仅就其《周易》研究的成就,略谈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希望得到指正。

高先生是在教学和研究上较早重视《易》学的现代学者之一。还是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期间,在生活无定、资料匮乏、各种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就以很大的毅力,在抗日后方几所大学开设了《周易》研究的课程,并且着手了《周易》新注的写作。他在1941年7月12日给杨树达先生的一封信中说:“近两年来专研《周易》,作《周易古经今注》六卷,都约十万言,大扫前儒象数之说。”[1](P125)可以看出,其一,高先生此时很可能已经大体完成了为古经作注的初稿;其二,这部初稿的撰作,显然走的是一条与“前儒”有所不同的治《易》道路。

然而在当时的形势下,高先生的第一部《易》学著作并未能很快出版。直到1944年,高先生才在贵阳文通书局出版了石印本的《周易古经通说》(本书1958年中华书局出修订版,1984年由中华书局收入《周易古经今注》中)。这是一部通论《易经》有关问题的专书,共计七篇,所论除包括《周易》名称的由来和意义、《周易》卦名的来历及传写脱误、《周易》筮辞的分类、周易筮法的考释等问题以外,还就《易经》中常见的十个基本用词(“元”、“亨”、“利”、“贞”以及“吉”、“吝”、“厉”、“悔”、“咎”、“凶”)作出通解。高先生确信“《易经》本是上古的筮书”,这一大别于“前儒”的《易》学观,突出贯穿于此书各篇之中,也成为他在今后著作中进一步有所申论的一个重要的基点。

1945年,《通说》的姊妹篇《周易古经今注》由西北大学石印出版(本书1946年开明书局重版,1957年中华书局出修订版,1984年合《周易古经通说》出重订版)。这是一个古《易》经文的全注本。注《易经》而不及《易传》,体现了高先生终生坚持的一条治《易》原则:以经解经、以传解传。“今注”的内容与方法,主要是考释经文,即对于六十四卦的卦名、卦辞以及每卦各爻的爻辞给予文字训诂,包括参阅旧说以探索其原来的义蕴。高先生凭借文献学、训诂学的深厚功力,对于《周易》古奥经文的考释作出了大量的学术开拓。他自称:“在《周易古经今注》中,我提出了许多的见解”,[2](《旧序摘录》)绝非自诩之言。两部关于《易经》著作的问世,开始确立了高先生在现代《易》学研究领域无可摇撼的重要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高先生在《周易古经今注》出版后不断修订的过程中,又陆续读到若干有关《周易》的研究著作,如于省吾先生的《双剑易经新证》、闻一多先生的《周易义证类纂》、李镜池先生的《周易校释》等。他说:此类书中,凡有创见,辄“有所甄采”,而另有数条“与自己不谋而合”,则重订本“都引用彼说,不再注明是管见所及”。尊重别人劳动,恪守学术道德规范,高先生始终是一位自律甚严而令人钦敬的学者。

1953年来到山东大学中文系以后,高先生的《易》学研究一直没有停止,主要活动与成果有:其一,指导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研习《周易》经传,并共同编制了一个《周易研究书目》(初稿)。其二,1957年至1958年修订再版了旧著《周易古经今注》和《周易古经通说》。其三,在他的主动创议和参与下,1963年成立了一个全国少见的“(山东省)《周易》研究小组”。这是一个规模不大而着意于《易》学普及的学术性组织,可惜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很快就停止了活动。其四,大体在此前后,他还踊跃参加了全国学术界有关《周易》经传的讨论,集中在《文汇报》、《学术月刊》上发表了《周易卦象所反映的辩证观点》、《周易卦爻辞的哲学思想》、《周易大传的哲学思想》以及《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等一系列重要的论文。

稍后,山东人民出版社把这四篇论文加以编集,又收入高先生未曾发表过的《左传国语的周易说通解》,汇为一书,定名《周易杂论》(1969年初版,1979年再版)。从着力于文献考释到注重思想意义与文学价值的探索,反映了高先生《易》学研治范围的扩展,也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高先生回应社会需要的一种真诚、自觉的努力。

在山东大学期间,反映了高先生《易》学研治范围有所扩展的再一个方面,是他逐渐把关注的重点由《易经》转向《易传》。上述《周易卦象所反映的辩证观点》、《周易大传的哲学思想》和《左传国语的周易说通解》三文,实际已牵涉到对《易传》的论析。而从1964年开始,高先生更把大量心力倾注于《周易大传今注》的撰作。此书完稿于1977年,先交中华书局,后转给齐鲁书社,而其得以出版,则已延迟到1979年6月了。

《周易大传今注》的问世,使高先生的《易》学思想得到更加全面、更加系统的展示。这部长达四十余万字的巨著,虽号称与《周易古经今注》“相辅相成”,其实,《周易大传》(即“十翼”)内容丰富而复杂,含义往往比较抽象,且多附会之语,难以确解。况且,解“传”仍须释“经”,这就需要对多年前出版的《周易古经今注》重新作一番检讨,甚至加工,由此自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高亨先生对于《易经》内容认识的拓展。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周易大传今注》更集中地体现了高先生的《易》学思想,也是他一生治《易》学术发展的一个高峰。

如上所说,差不多早在上世纪40年代之初,高先生就立意坚持了一条重要的注《易》原则:以经观经、以传观传。数十年来,几乎在他全部治《易》论著中,坚持此一原则的态度,迄未改变。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而两千年来传世的《周易》一般包括两个部分:《易经》与《易传》。自汉以后一个影响甚广的传统观念认为,《周易》经文与《大传》十篇(即“十翼”,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是“先圣所制、后圣所续”,二者之间存在着有神秘意味的必然联系,因此,很多人研读《周易》,总以经、传为一体,既“依传解经”,复“牵经释传”,从而把《周易》经传的研治引向了一个很大的误区。直到近现代,不少学者依然陷于这一误区,不能解脱。

高先生认为,“《易经》作于周初”而“《易传》成于晚周”,两者的产生前后相去达六七百年。后者对于前者的注解,尽管有很多正确的、有参考意义的内容,却也存在释义错误、附会经文甚至借题发挥之处。他还认为,《易经》文字质朴,记事简单,往往并不完整,而《易传》则分明已经具有了较多的抽象思想和哲学观念,有一定的体系,就此而言,其与经文也根本不能混为一谈。

有鉴于此,他明确提出了“讲《易经》不必受《易传》的束缚,谈《易传》不必以《易经》为归宿”。[2](《重订自序》)他形象比喻说:“一味信从《十翼》”,犹如“拿古人的盆扣在自己的头上,用古人的绳捆在自己的手上”,就“难于考见《易经》的原意”。[2](《重订自序》)在《周易古经今注》和《周易大传今注》两部著作中,可以说全面而充分地体现了高先生的此一主张。前者着重以阐明古经内容为限,力求就文论文,虽广征博引以考释词义、句义,却有意不牵涉《易传》、不援用《传》文的资料。后者注解《十翼》,则把“经意”与“传解”各立条目,相依并列,意在两者对照,以显示《经》之原意与《传》之理解所存在的异同。凡此,都一反两千年来传统注《易》的成规,有力地斩断了旧注在经、传之间人为制造的许多牵缠纠葛,为进一步揭开《周易》经、传的真实面目创造了基本条件。

高先生立意坚持的另一治《易》原则,是讲《易经》不谈象数,讲《易传》不滥谈象数。

《周易》是上古的一部筮书。但高先生认为周初并无象数观念,象数之说实起于《易经》形成之后。而《易传》纵论卦象、爻象、爻位的象征意义,则代表了晚周的意识。至于两汉以后进一步附会引申,添枝加叶,越讲越离奇,只能是远离《易经》的本义、滋人迷惑。因

此,他对于如何正确阐明《易》学中的象数问题,采取了科学和慎重态度。表现于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对于《易经》卦辞、爻辞的注解,高先生尽扫象数之说,而专意于具体阐明经文的初始意义。在他看来,经文筮辞与卦、爻象数之间的联系,今人实已无法究诘,一味致力于这种联系的探究,难免治丝益棼,甚至会走向巫术迷信的歧路。因此,他对于卦爻辞所作的说解,断然抛开象数,全不牵扯象数说,而只是根据“记事之辞”、“取象之辞”、“说事之辞”、“断占之辞”等不同类别,一一释明其本义,至此为止。

其二,对于《易传》的注解,凡《传》文并未言及象数者,同样尽扫象数之说,而只如实说明其本义。高先生认为,《易传》多谈象数却并未处处讲象数,如《谦卦》初六、九三、六四、六五、上六诸爻《象传》,以及《噬嗑》初九、九四、上九诸爻《象传》,就都无象数可言。因而对于这一部分《易传》,他同样只是随文释义,绝不附会象数说、更作添枝加叶之举。

其三,对于《易传》中确然存在的各种象数说,高先生所持态度是力求“以朴释玄”,实事求是。他在《周易大传今注》中,专门写下《易传象数说释例》一篇,以供一般人识其通例,掌握规律。在所有各条传文的具体注释中,则注意结合卦形、卦名以及爻之性质、位次、奇偶之数等,以阐释《易传》解经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根据。同样并不由此引申推演、不作主观凿空之论。

坚持科学研究、还是沉溺于巫术迷信,从来在治《易》观念与实践上存在着重要的原则分歧。两千年来,熔经传于一炉,或强讲象数、滥用象数的现象,在《易》学史上真是在在多见,而敢于截断众流、力求给《周易》经传以历史的、具体的考索,则显然并非易事,这需要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勇于创新的学术品格。高先生上述治《易》原则的确立,是对我国传统治《易》观念与实践的重要突破、创新,并具有可贵的方法论意义,对于现当代《易》学研究的发展,事实上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对于《周易》经传文字的注解,高先生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始终持以敬慎其事的态度。他在充分总结和利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凭借自己在文献学与文字训诂学方面的精深素养,对于古经传字词的本义,作出许多带开创性的训释,往往言人之所未言,甚至能够独发千古之覆。这里不拟烦琐论说,仅举上一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编纂出版的《汉语大词典》以作旁证。此书多处摘引高先生《易》注、《易》解的事实,略可从一个方面显示当代学界对于高先生《周易》训诂学成就的认可。

例一,《汉语大词典》“衢”字下,列第四义为“庇荫”。[3](第3册)以下举《易经·大畜·上九》爻辞:“何天之衢,亨”,而引高先生《周易古经今注》云:“衢疑当读为休,古字通用……休即庥字,谓受天之庇荫也。此云‘何天之衢’,即‘何天之休’也。”这里,高先生识破了一个关键的通假字,揭举“衢”有“庇荫”一义,三千年古经文字遂由此而豁然贯通,也为此字的训释别添一义。

例二,《汉语大词典》“康”字下列“康侯”词条。[3](第3册)以下举《易经·晋卦》卦辞:“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而引高先生《周易古经今注》云:“康侯,周武王之弟,名封,故称康侯或康叔。”按“康侯”旧解为“康民安国之侯”,实属望文生义;高先生以其为武王之弟,鲜见于其它古籍记载,而于史有征、兼符文意,同样足以订正旧说而自有发明之功。

例三,《汉语大词典》“守”字下,列第十二项词义为“操守,节操”。[3](第3册)以下举《易传·系辞下》:“失其守者其辞屈”,而引高先生《周易大传今注》云:失其操守之人,附声附和,不敢坚持己见,故其辞屈服”。旧注训“失其守者”为“失其所守之志”,殊亦费解。高先生训“守”字为“操守”之意,订正了旧注,理顺了文意,能够与《系辞》本章主

旨相合。这是在《易传》文字训诂中又一个有突破于前人的例证。

高先生《易》学成就的另一引人注目之点,是立足于现代认识,对东周时期之古《易》筮法给予了周详而系统的考索。

《周易》是一部上古的筮书,记录和反映了古人的占筮活动,后世习《易》、言《易》往往涉及筮法。筮法是迷信活动的产物,但有其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在流传中又曾经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对古代筮法给予必要的考索和总结,当属传统文化之科学研究的应有之义。然而往古邈远,载籍不足,长期以来,人们尽管对于我国现存最早一批重要文献资料(如《左传》、《国语》)所记诸多筮事,以及《系辞》所载之筮法,陆续有过不少考订与诠释,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一直存在“其虑有所未及,其察有所未照”之处。后一方面的突出表现之一,就在于对晚周筮法的了解存在很大的片面性:“明于成卦而昧于变卦,得之成卦而失之变卦。”

[4](《周易筮法新考》)而这一点已经形成为《易》学研究中长期难以解开的一个死结。高先生在自己一系列的《易》学著作中,不仅在前人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周易》“成卦之法”的详尽步骤,而且,更结合《系辞》并《左传》、《国语》的有关记载,就其“变卦之法”作出了充分而合理的说明,第一次突破了自汉以来《易》学研究上的一个难点。

高先生在《周易古经通说·周易筮法新考》一文中,具体回答了《易经》占筮中“何以有变卦”与“怎样识别所变之卦”这些长久滋人困惑的问题,并在推演、计算的基础上总结出“求(所变之卦)宜变之爻”的具体方法,甚至列表以明其事。由于他把《系辞》与《左传》、《国语》中的文献资料熔合裁度、反复推究,一举揭去两千余年“变卦之法”的玄虚外衣,显露出上古巫术的本真面目,从而为古筮法之更加科学的研究开辟了重要的门径。

另一篇《左传国语的周易说通解》[5]是对于《左》《国》中有关《周易》记载(二十二条)的逐篇疏解,揭示其象数和义理,也兼及筮法的说明。此文发表于1962年,而其雏形与基本结论实已见于20多年前写作的《周易筮法新考》中的《东周筮法之实征》一篇。按与《易传》(十翼)有所不同,《左》《国》中的记事,不仅讲本卦的卦象、卦名、卦辞与爻象、爻数,而且讲之卦卦象、之卦卦名、之卦卦辞,以及本卦变爻爻辞、之卦变爻爻辞。因此,不能通晓古代筮法,则难以识别其中变卦之何以有变,也就不可能通晓古籍载事的原原本本。其中,如《左传·襄公九年》:“遇《艮》之八,是谓《艮》之《随》”,以及《国语·晋语》:“得贞《屯》悔《豫》皆八也”等等,究竟含义为何,始终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于此作出精辟的阐释:前者因其“五爻均非宜变之爻”,“可变之爻多于不变之爻”,所以主要以“之卦”卦辞占之;后者则因“三爻均非宜变之爻”,“可变之爻与不变之爻相等”,是“贞悔相争之卦”,故而以两卦辞占之。巫术迷信力图制造神秘,而科学的考索则能够对古筮法作出合理和明晰的说明。这是高先生以科学态度研究古代筮法并获得空前成绩的又一实例。

高先生是一位严谨而勤奋的学者。他的《周易》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以乾嘉学者为榜样,走着一条所谓“朴学”的道路。他充分重视古文献的考索和利用,对于古《易》之象数派、义理派的积极成果,都有所汲取与利用,对于宋学、清学中丰富的学术积累,更多有借鉴和继承。然而,从学术渊源看,对高先生启迪最多、影响最大者,仍应首推有清一代那些重要的朴学学者。他在著作中屡屡援引诸如惠栋《周易述》、孔广森《经学卮言》、张惠言《周易虞氏义》、焦循《易章句》,以及王引之(王念孙)《经义述闻》、俞樾《群经平议》等的学术成果,并且主要是运用文字音韵训诂为工具研读古籍、抒录心得,都清楚地表现出这一点。

但是,高先生毕竟是生活于20世纪的现代学者,他的《易》学研究,从根本说不能不带有时代的烙印,并显然受到新的思想、方法的影响,而且,宽厚的学养、执著的追求与独特的创造力,更使他在《周易》研究领域足以自成一家,从而能够在更高的层面上推动了《易》学研究的发展。从这些方面可以说,高先生在继承前贤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开拓。即使对于清代朴学家的《易》学成就而言,他也已经有所超越、有所前进了。

高先生逝世以后的十多年间,随着《易》学研究的迅速发展,他的治《易》著作在海内

外有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其学术成就也已经在更大的范围引起重视并得到认可。在今后历史的发展中,高先生《周易》研究的学术价值将会进一步得到更为充分的评价,应该是可以预期的。

参考文献:

[1]积微居友朋书札.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2]高亨.周易古经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汉语大词典:第1册至第12册.[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

[4]高亨.周易古经通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高亨.周易杂论[M].济南:齐鲁书社,1962.

Mr.Gao Heng and His Academis Achievements in Zhou Yi

——15th Anniversary of Professor Jin Sheng'Death

DONG Zhi-an

(Institute of Ancient Books Arrangement,Shandong University)

Abstract:Mr.GAO Heng did scholarly research assiduously and wrote diligently in all his life.He differs from former Confucians in Zhouyi study for more than 40 years.He insisted on studying the Text in view of the Text itself and on the Commentaries in view of the Commentaries themselves too,and analyzing the Text of Yi not using the ways of the image & number doctrine,and analyzing the Commentaries of Yi not immoderately using the doctrine of image & number.His research style embodied a breakthrough and innovation in traditional thought as well as practice in the way of studying Zhouyi.His achievements on scholium,which were held in esteem widely,and his detailed and all-sided systemic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old way of divination,were without predecessors,we can speak.As a modern scholar in 20 century,he inherited and surpassed the plain learning of Qian-jia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Key words:GAO Heng/Zhouyi study/style/scholium

【作者简介】董治安(1934-),男,江苏徐州人,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学。(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0)

《文史哲》2002年01期39-43

] 董治安.高亨先生及其《周易》研究[J].文史哲,

周易的结构组成

《周易》的结构组成 ——摘录于杨兴让著《周易研究》第三章节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结构组成,《周易》自然也不例外,更何况《周易》本身乃由符号错综而成,其结构就显得更为复杂。 就简略而论,《周易》的结构乃是阴阳符号变易而成。还有,《周易》的结构乃是《乾》(?)、《坤》(?)、《巽》(?)、《震》(?)、《坎》(?)、《离》(?)、《艮》(?)、《兑》(?)八卦相摩相荡重叠而成。 如果再往详细一点,就是《周易》中的原始八卦各代表一种物象;两种物象又各互相重叠组成了新的事物象征。也有两个原始八卦相重叠组成了新的事物象征,这种事物又由六个爻位组成;这六个爻位的内容变易又赋予了这个事物的一个特定内容。 就一般情况而言,这是人们所共知的常识。 《周易》的研究到了宋代,一个叫邵雍的易学大师的研究颇令人关注。在《周易》的占卜方面,他发明了“数字起卦”法,对占卜术来说,可以说是一次变革。除此以外,他对《周易》的卦形结构组成也颇有研究,并推出了《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文王八卦次序图》、《文王八卦方位图》六种图形(见图二、图三、图四、图五、图六、图七)。我们先来看看邵雍所谈的这些结构。 这些图形被朱熹首次列入他的《周易本义》之首,并加了注译。 其图形(二)下注为:

《系辞转》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邵子曰:“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也。”《说卦传》曰:“《易》,逆数也。”《邵子》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自《乾》至《坤》,皆未得生之卦,若逆推四时之比也。”后六十四卦次序放此。 其图形(三)下注为: 《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邵子曰:“《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后六十四卦方位放此。 其图形(四)下注为: 前八卦次序图,即《系辞传》所谓“八卦成列”者,此图即其所谓“因而重之”者也。故下三画即前图之八卦,上三画则各以其序重之,而下卦因亦各衍而为八也。若逐爻渐生,则邵子所谓“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者。”尤见法象自然之妙也。

诗经研究论文终审稿)

诗经研究论文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浅谈《诗经》中的婚恋诗 ——以《卫风·氓》为例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开辟了中国文学抒情诗的先河,而爱情是诗歌的主题之一,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婚恋诗也是《诗经》中的精华所在,故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的弃妇诗。本文以《卫风氓》为例,从思想内容、修辞手法、人物形象等方面来分析婚恋诗的特色,从侧面突出诗经中婚恋诗引人入胜的独特魅力和奇特风格。 关键词:《诗经》,爱情,婚姻家庭,思想内容,修辞手法,人物形象 一、引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会风俗的诗,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这些诗对于我们了解、研究当时人们的婚恋生活,是极为珍贵的史料。爱情是诗歌的主体,而在《诗经》中婚恋诗是其精华所在,婚恋诗中反映出周代婚姻缔结虽然受社会的种种制约,但男女交往仍有很大自由。如自由恋爱风气、对爱情的追求与忠贞、美满欢愉的新婚生活、怨哀痛楚的婚变等等,它几乎囊括了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侧面和所有阶段,犹如一幅巨轴画卷展示着古代人们的婚恋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二、《卫风氓》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以及修辞手法 1、《卫风氓》的思想内容

历代关于诗经研究书目乱序版

历代关于诗经研究书目乱序版

历代关于《诗经》研究书目(乱序版) 詩序 毛詩正義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 毛詩陸疏廣要 毛詩指說 詩本義 蘇氏詩集傳 毛詩名物解 毛詩集解 詩補傳 詩總聞 詩集傳 慈湖詩傳 呂氏家塾讀詩記 續呂氏家塾讀詩記 絜齋毛詩經筵講義 毛詩講義 詩童子問 毛詩集解 詩緝

詩傳遺說 詩考 詩地理考 詩集傳名物鈔 詩傳通釋 詩傳旁通 詩經疏義會通 詩疑問 詩纘緒 詩演義 詩解頤 詩傳大全 詩說解頤 讀詩私記 詩故 詩名物疏 重訂詩經疑問 詩經世本古義 待軒詩記 讀詩略記 欽定詩經傳說彙纂御纂詩義折中

田間詩學 詩經稗疏 詩經通義 毛詩稽古編詩所 毛詩寫官記詩札 詩傳詩說駁義續詩傳鳥名卷詩識名解 詩傳名物集覽詩說 詩經劄記 讀詩質疑 毛詩類釋 詩疑辨證 三家詩拾遺詩瀋 詩序補義 虞東學詩 詩外傳

国风诗旨纂解, 郝志达主编, 卢志安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0.2 韩诗外传(全二册), (汉)韩婴撰, , 古籍出版社, 1957.3 韩诗外传集释, (汉)韩婴撰, 许维遹校释, 中华书局, 1980.6 韩诗外传选译, , 晨风刘永平编译,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6.3 毛诗传笺通释(十三经清人注疏),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清)马瑞辰撰, 陈金生点校, 中华书局, 1989.3 毛诗品物图考, 冈元凤辑, , 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 1985.3 毛诗郑笺平议, 黄焯撰,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6 毛诗正义(附校勘记), (汉)毛亨传 (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12 毛诗正义(全六册), (汉)毛亨传 (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 中华书局, 1957.12 毛诗正义(三函十八册)(嘉业堂丛书), (汉)毛亨传

21世纪易经的前景展望

21世纪易经的前景展望(周易与文化) 近两年来,全国各大报刊杂志上,有关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民族文化走向的讨论性文章纷呈并出。的确,这正是我们现时代的热门话题和重要话题。众所周知,我国已经在21世纪的第一个年头正式加入了WTO,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正式步入一个新阶段,融入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行列之中。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入,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也必将会加速其各自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升华吸收的过程。《周易》古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占筮用书,其《易传》是一部充满丰富哲理的古代哲学著作,它们保存了大量珍贵的上古社会史料,汉代以后一跃而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著作,因而被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要代表的身份,并成为历代学者长期研究的对象,为全世界的华人和各国汉学家们所研读,形成了一股彪炳灿烂的“易学”热潮。20 世纪以来,对《周易》以及与其相关的历代易学著作的研究,在国内外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长足的发展,可以预见的是,在这个新的世纪里,易学的研究自然将会不断取得新发展、新成果。易学的研究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现代多个学科门类,如哲学、历史、语言学、天文学等。同样,它也是当代从事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学者非常关注的治学对象。作为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学者,我们对易学著作的研究,显然更多的关注于易学文献本身的爬梳和整理,执着于通过运用目录、版本、校勘、训诂、编纂、辨伪、辑佚等一系列文献整理研究手段,为其它相关学科层面的研究提供基础性的研究资料。因为不论是中国学者还是外国学者,只有立足于研究对象文献整理的基础上,然后才能进行哲学的、历史的以及其他方面的深入研究。关于21 世纪易经文献整理工作的发展走向,我们认为,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体现和反映。 一、易经文献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初步建构和发展 中国文献学这样一门学问,大概至迟从春秋中期孔子整理以六艺为主的古代典籍开始就已经存在,但由于我国传统文献研究重实践轻理论的原因,作为一门学科的文献学却产生很晚。目前所知最早的以“文献学”命名的,是20世纪30年代郑鹤声、郑鹤春所著《中国文献学概要》[1]一书。此后近半个世纪却处于沉寂状态,直到20世纪80年代,研究才继之而起,各类文献学著作层出不穷。这些著作,有的属于古典文献学著作,有的属于现代文献学著作,有的属于文献学总论性质专书,还有的属于专科文献学。据笔者所见,仅专科文献学就有张君炎《中国文学文献学》[2],单淑卿、张春玲等《中国经济文献学》[3],刘跃进《中古文学文献学》[4],谢玉杰、王继光等《中国历史文献学》[5],张伯元《法律文献学》[6],等等。由此可见,晚近20多年来的中国文献学研究已取得了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近来,有的学者还对中国文献学学科发展现状进行了辩证的思考和分析,并从学科本身发展建设的角度,深入论证了学科改革和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如冯浩菲教授先后发表了《我国文献学的现状及历史文献学的定位》[7]、《试论中国文献学学科体系的改革》[8]等系列论文,就此提出了一系列中肯可行的意见。冯先生还颇具卓识地指出:“专科文献学的发展,无疑将会启迪、激发专题文献学、专书文献学的研究。也就是说,不难预料,21世纪前20年,不仅会有大批的、配套的专科文献学著作出现,还会有大量的专题文献学、专书文献学著作相继问世。”[8]从如上所述中国文献学相关的各级学科体系建设情况来看,作为专书文献学性质的易经文献学,以及与之相关的易经各专题文献学,已具备了进行学科体系初步建构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对易经的研究,历来是我国学者研究的一个重点。从现有的史书《艺文志》或《经籍志》记载情况来看,易学文献是相当丰富的;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周易》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展,研究著作时有出版。从目前所知的情况来看,易经文献当不下3000部。从适应本学科研究发展的需要来看,建立易经文献学及各专题文献学的必要性也愈益明显,如果能够在尽可能全面吸收和反映前人研究状况的基础上,建构一门专书文献学意义上的易学文献学,显然会有利于促进易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并可能激发和引导当代易经研究自觉、有序地发展下去。基于上述所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两方面原因,我们认为,易经文献学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任务,就迫在眉睫地压在了当代文献学理论研究学者的身上。同时,我们还相信,21世纪也必将出现多部日益完善、成熟的易经专题文献学著作。 二、对易学文献的经学和经学史研究将会成为新的研究重点之一 20世纪以来,由于受西学东渐的影响,传统国学特别是传统经学的研究一度受到排挤和非议,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整个国内的政治形势和学术环境不适宜也不允许经学研究问题的提出,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作为中国古典文献学重要分支的经学的深入发展。80年代以后,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和深入,国内经济形势的日趋繁盛,以及与国外学人学术交流的频繁不断,学术思想也渐趋自由和先进,因此我们认为,在新的世纪里,回顾和总结检讨有关易学中的经学问题,组织相关学者重新考察论定有关易经部分经学研究中的一些是是非非,诸如《周易》经传的作者、成书年代和性质等问题,做出总结性的评说,应该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注意到,20世纪以来,国内一些学者对经学及经学史中的一些问题作了较深入的探讨,以易学史研究为例,台湾学者高怀民《先秦易学史》、《两汉易学史》,徐芹庭《易学源流》(上、下),简博贤《魏晋四家易研究》,大陆学者如萧汉明《船山易学研究》、廖名春等《周易研究史》、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徐志锐《宋明易学概论》、刘玉建《两汉象数易学研究》等,各自从不同角度探讨易学史,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部分学者在研究中,更注意到将易学学术思想史和社会史的研究结合起来,他们往往透过学术发展背景的社会层面因素,探讨论证经学问题的是是非非,然而,我们必须指出,文献学者仅仅满足于通过对文献的大量爬梳来论述问题这样一种思维角度还是不够的。一方面,社会政治、生活、教育等时代潮流中的各种因素,无疑在影响着易学的传播、研究和发展,这已为许多学者的研究所证实,无须在此赘述。而另一方面,当易学的传播和研究(当然也包括其他儒家经学分支学科)在社会各阶层意识中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时,它必然要反过来广泛而深入地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风、习俗等各个领域的具体方面,甚至还可能影响到统治者的治国方略的制定和实施效果,因此,对后一方面现象的研究,就不能不引起当代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根据目前情况来看,当代易学文献学者对此方面考虑不足,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研究更谈不上。所以我们相信,未来的易学经学史研究,将会在这方面出现更多的闪亮之作,并在另一层面更加深入地推动易学文献本身的研究。 在对有关易学的经学史研究中,不难发现一些学者特别强调和关注的对象,更多是历朝历代经学研究具有较大影响的易学文献,如郑玄《周易注》,王弼《周易注》、《周易略例》,朱熹《周易本义》等一类二次文献乃至三次文献的研究,强调研究对象的代表意义。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对易学研究主流代表人物的文献进行深入探讨,但同时似乎还应对一些在当时乃至其后影响不深的易学文献进行梳理、研究,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各个阶段易经研究的实际状况。此外,还应加强对其它相关文献中潜在的易学思想的研究,例如从汉代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刘熙《释名》的释词内容,

诗经研究论文

浅谈《诗经》中的婚恋诗 ——以《卫风·氓》为例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开辟了中国文学抒情诗的先河,而爱情是诗歌的主题之一,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婚恋诗也是《诗经》中的精华所在,故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的弃妇诗。本文以《卫风?氓》为例,从思想内容、修辞手法、人物形象等方面来分析婚恋诗的特色,从侧面突出诗经中婚恋诗引人入胜的独特魅力和奇特风格。 关键词:《诗经》,爱情,婚姻家庭,思想内容,修辞手法,人物形象 一、引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会风俗的诗,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这些诗对于我们了解、研究当时人们的婚恋生活,是极为珍贵的史料。爱情是诗歌的主体,而在《诗经》中婚恋诗是其精华所在,婚恋诗中反映出周代婚姻缔结虽然受社会的种种制约,但男女交往仍有很大自由。如自由恋爱风气、对爱情的追求与忠贞、美满欢愉的新婚生活、怨哀痛楚的婚变等等,它几乎囊括了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侧面和所有阶段,犹如一幅巨轴画卷展示着古代人们的婚恋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二、《卫风?氓》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以及修辞手法 1、《卫风?氓》的思想内容 经过了一系列的磕磕绊绊,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可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幸福的婚姻对于妇女来说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由于某种原因,一些妇女渴望的自由幸福不仅没有得到,等待她的却是一张寒心的休书!于是,弃妇凄婉便给《诗经》平添了些许的恨与怨。 《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是一首弃妇诗,这首诗通过一个妇女的自述,倾诉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直至被抛弃的全过程。全诗分六章,一、二章,写女子与氓相遇并陷入热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桩婚事本来是由男方主动提出来的,这个男子以“贸丝”为借口,骗取了女子的爱情,女子不仅把终身庄严相许,并且出嫁时还带了大量的嫁妆。三、四章,下女子被抛弃后的会很痛苦心情。弃妇以自己沉痛的教训告诫世上的女人,男人们是变化无常的,女人一旦年老色衰,就有被抛弃的可能,因此女人千万不要迷恋男人。这是弃妇由自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单位会员管理办法试行.pdf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单位会员管理办法(试行) 为更好发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以下简称本会)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和服务环保科技、服务社会的职能,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事业,规范单位会员的管理,依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章程》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分类和条件 (一)本会单位会员为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热心本会事业并自愿加入本会的企业、事业机构、大专院校、社会团体等单位。 (二)单位会员分为团体会员单位、理事单位、常务理事单位三类。团体会员单位应为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具一定实力和代表性的单位,理事单位应为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具有较强实力和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单位,常务理事单位应为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具有领军实力和一流科技创新能力的单位。 第二章资格 (一)具有法人资格和具有良好的环保形象和社会声誉。 (二)热心环境保护事业,遵守本会章程,积极参与和支持本会的活动。 (三)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企业单位会员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三章权利和义务

(一)权利 1.可选一位具有本会会员资格的代表,代表本单位行使本会《章程》和本“办法”规定的单位会员的权力,参与本会活动,并有权对本会事业发展和工作建言献策,提出批评意见和监督。 2.可推荐若干名符合本会会员资格的人选,免费成为本会个人会员。团体会员单位可推荐不超过3名高级会员和5名普通会员(含学生会员),理事单位可推荐不超过6名高级会员和10名普通会员(含学生会员),常务理事单位可推荐不超过10名高级会员和20名普通会员(含学生会员)。 3.每个理事单位或常务理事单位可以各推荐一名符合条件的代表,经本会常务理事会批准后相应出任本会特邀理事或特邀常务理事;特邀理事和特邀常务理事可出席本会理事会(扩大)会议与理事会咨询会议,参与本会有关工作,享有相关权利,履行有关义务。 特邀理事或特邀常务理事人选,如因工作需要或人事变动,可申请变更,经本会常务理事会批准生效。 4.可参加本会各工作委员会、分会、专业委员会等分支机构工作,可申请并经分支机构委员会批准,成为相关分支机构的主任或副主任委员单位。 5.可优先、优惠参加本会组织的各项学术交流、科技咨询、科学普及等活动,免费取得本会出版的刊物、资料,优先获得本会提供的各种信息。 6.可推荐符合条件的人选及项目,参加本会组织的两

沧州周易研究会

沧州周易研究会 求助编辑 沧州周易研究会。英文名称为:Cangzhou Zhouyi Association,英文缩写为:CZZY。沧州周易研究会是由沧州国学院倡导并发起,由沧州市(包括市属县、市、区)行政区域内的周易研究者和爱好者自愿联合,对周易这部传统经典进行研究交流、传播应用的非营利性质民间学术组织。研究会的宗旨是: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倡导良好的道德风尚,弘扬周易文化,服务现代社会。业务主管单位是沧州市社科联,并接受沧州市民政局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目录 编辑本段理事会 名誉会长:吕维彬何香久闫兴华武金琢 名誉副会长:田松林张步云王子刚 顾问:郑有才韩维通杨文元单玉吉卜广荣刘玉峰 学术顾问:张志春于希贤石建和高立勋 王力军裴翁刘金亮杨永林 会长:孙传治 常务会长:张君庆 副会长:孔德才路飞王长松王宝国 秘书长:杨宪章 副秘书长:田雪峰 秘书:侯立明杨德林朗文生吴雪梅郑景华[1] 编辑本段业务范围 (一)拟定课题,开展学术研究; (二)举办与周易相关的学术报告、研讨、讲座、培训; (三)收集整理易学资料,组织编写相关教材; (四)发布研究成果,办好学术刊物; (五)提供学术咨询,解答疑难问题。

沧州周易研究会设思想理论部、人生事业部、经营管理部、运筹策划部、建筑环境部、养生保健部,面向机关团体、大中学校、企业公司、社区街道积极开展以下服务活动。 编辑本段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会定名为沧州周易研究会。 沧州周易研究会英文名称为:Cangzhou Zhouyi Association 沧州周易研究会英文缩写为:CZZY 第二条沧州周易研究会是由沧州国学院倡导并发起,由沧州市(包括市属县、市、区)行政区域内的周易研究者和爱好者自愿联合,对周易这部传统经典进行研究交流、传播应用的非营利性质民间学术组织。 第三条沧州周易研究会的宗旨是: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倡导良好的道德风尚,弘扬周易文化,服务现代社会。 第四条沧州周易研究会的业务主管单位是沧州市社科联,并接受沧州市民政局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五条沧州周易研究会住址设在沧州市光荣路运河区政府院内。 第二章业务范围 第六条沧州周易研究会的业务范围是: (一)开展对周易及其应用的学术研究; (二)举办与周易相关的学术报告、研讨、讲座、培训; (三)收集整理易学资料,组织编写相关教材; (四)发布研究成果,办好学术刊物; (五)提供学术咨询,解答疑难问题。 第三章会员 第七条沧州周易研究会可以由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组成。 第八条申请加入本会的会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拥护本会章程; (三)有加入本会的意愿; (四)对周易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 (五)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 (六)优先吸收党政机关的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 (七)优先吸收文化、艺术、教育、卫生、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 (八)有稳定的职业和工作,不吸收无营业执照,走街串巷、沿街设摊的社会闲杂人员; (九)对于在周易方面确实学有专长,或者在本市的周易学界有一定影响的人员,对学历和职称条件可适当放宽。 第九条会员入会程序 (一)提交入会申请书;

外算与内算-周易研究-201103

于古代术数中内算与外算易位问题的探讨 时间:2011-03-15 10:48:35 来源:周易研究作者: 作者:宋芝业刘星 摘要:在古代,传统术数(也称数术)中的内算与外算是一个整体。在两千多年的历史时期中,从教育史、从业者的身份认同与知识结构,以及史籍对二者的记载和二者在数术整体功能中的权重等方面来看,“外算”是以“内算”的婢女身份出现的。从《四库全书》起,这一观念发生改变,而在阮元等人所编《畴人传》中,内算与外算之关系发生了易位。通过对晚明前清中西术数、中西文化会通的考察而发现,这一易位有其必然性。但是从人类文化的未来发展来看,二者关系及各自前景值得深入思考。 一、引言 关于内算与外算的分别,所见文献中,秦九韶的(1202 - 1261)《〈数书九章〉序》(《数书九章》也称《数术大略》)是最早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秦九韶说:“今数术之书尚三十余家。天象、历度谓之缀术,太乙、壬、甲谓之三式,皆曰内算,言其秘也。《九章》(即《九章算术》)所载,即周官九数,系于方圆者为专术,皆曰外算,对内而言也。其用相通,不可歧二。”①并称自己“所谓通神明,顺性命,固肤末于见;若其小者,窃尝设为问答以拟于用。”② 可以看出,内算是指数术中秘而不传的部分,是大数术,包括缀术和三式,缀术又包括天象和历度;三式又包括太乙、六壬和奇门遁甲;内算的功能是“通神明,顺性命”。外算是数术中公开传授的部分,是小数术,指“《九章》(即《九章算术》)所载,即周官九数,系于方圆者”,其功能是“经世务,类万物”。③秦九韶生活的宋代以前,内算与外算是一个整体,内外之分不甚明显,统称数术、术数、道术、历数、历算、算法、算经、算术、数学、度数之学或象数之学,数术从业者一般称为畴人。《周髀算经》是现存最早的算书之一,其中天文和数学也是融为一体的;北周甄鸾所撰《五经算术》就分别整理了贯穿于《尚书》、《孝经》、《诗经》、《周易》、《论语》等书中天文和数学问题。《孙子算经》,唐李淳风辑《算经十书》之一,是唐宋明算科科举考试的教材之一,其中就有计算生男生女的题目,其最后一题即是:“今有孕妇,行年二十九,难有九月未知所生。答曰:生男。术曰:置四十九,加难月,减行年,所余以天除一,地除二,人除三,四十除四,五行除五,六律除六,七星除七,八风除八,九州除九,其不尽者,奇则为男,耦(偶)则为女。”④数术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之一是《周易》,秦九韶坦陈其最重要的数术创新就是大衍之术:“数术之传,以实为体。其书《九章》,唯兹(大衍之术)弗纪。”“大衍之术”,就是今天所说同余式理论,包括大衍总数术和大衍求一术,秦九韶将其列为其著作的第一卷:“述大衍第一。”他说;“圣有大衍,微寓于《易》。”⑤即他的大衍之术的理论源头就是《周易》筮法的大衍之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⑥ 清中前期的阮元(1764 - 1849)在编其名著《畴人传》时,把内算、外算称为占候、步算两家,且对二者关系的看法发生了很大变化:“步算、占候,自古别为两家。《周礼》冯相、保章所司各异。《汉书艺文志》天文二十一家,四百四十五卷;术谱十八家,六百六卷,亦判然为二。宋《大观算经》以商高、隶首与梓慎、裨灶同列五等,合而一之,非也。是编著录,专取步算一家,其以妖星、晕珥、云气、虹霓占验吉凶,及太一(也称太乙) 、壬遁、卦气、风角之流,涉于内学者,一概不收。”⑦并在其序言中直批邵雍“元、会、运、世之篇,言之无据。”⑧ 自此,以阮元为代表的外算学者,自称为“步算一家”,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专门而系统地为外(步)算家树碑立传,而将以邵雍为代表的内算家放逐于“畴人”传记以外,只以“经世务、类万物”为己任,而放弃“通神明、顺性命”这一传统数术家的终极追求,内算与外算发生了易位。 这一现象为什么会发生? 与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西学东渐,特别是中西数学会通有什么关系? 是一个关乎 中西数学史、术数史、星占史乃至思想史、文化史的有趣问题,而相关的研究却少之又少。以孤陋之所寡闻,在科学史界,江晓原先生在其《天学真原》和《天学外史》等作品中将中国天学定义为星占数术;俞晓群先生在其《数与数术的札记》和《数术探秘》等作品中为传统术数鸣冤叫屈;黄一农先生在其《社会天文学史》

诗经艺术研究报告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诗经》艺术探究 一、课题组概况 课题名称: 课题组成员: 导师: 二、引入 1.选题理由 台湾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在岳麓书院讲坛上说过的一段话—— 在台湾曾经有一位记者问我,他说这都什么时代了,你还在读苏东坡的诗?我说为什么不可以读?你知不知你的日常用语里面都缺不了苏东坡。他说为什么?我说,你会说,‘哎,某人啊,我没有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这就是苏东坡的诗啦。(掌声)你说人生漂流不定,雪泥鸿爪,那不是苏东坡教你的吗?你说这位女子啊,绝色佳人,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些都是苏东坡留给我们的遗产。《诗经》《楚辞》的优美的诗句都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的成语,这就是民族的遗产。 ——(《智者的声音——在岳麓书院听演讲》,湖南大学出版社) 余先生这里说的只是日常用语里的文化传承,其实,文化遗产对我们思想精神层面的影响及作用更不容忽视。中国科学院杨叔子院士在谈到他成为院士有哪些个人因素时说:“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文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他的研究生如果不学不背《老子》《论语》,就拿不到学位,戴不成博士帽。在他看来,优秀人文文化的滋养至少是:“一、陶冶与提升了思想感情;二、活跃与完善了思维能力。”(《我们怎样学语文》,作家出版社)可见,对《诗经》《论语》等文化遗产的学习,不仅仅是言语技能的掌握,还涉及到思维品质、文化教养和精神境界的培育。 著名作家王安忆主张,阅读要从《诗经》开始。她认为《诗经》适合小学到大学的各个年龄段的青少年阅读,她还指出《诗经》是一条文字之河、文化之河。那么,作为高中伊始的学生,探寻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源头,破译我们祖先文字的原创密码,让他们得到的,就不仅是言语技能的提高,更有思维的扩张、文化的厚积以及渐入上古初民生活,重睹旧时家园,感受离合悲欢等精神层面的东西。 2. 确定原作基本篇目 《诗经》305篇,其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其内容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做好专题学习,选定学习篇目至关重要。从内容上,我们选择了恋歌(爱情诗)、战歌(战争诗)和劳动歌谣(农事诗);从表现形式上,我们兼顾到史诗、叙事诗和讽刺诗。具体篇目是:《关雎》、《桃夭》、《木瓜》、《采葛》、《静女》、《子衿》、《蒹葭》、《将仲子》、《氓》、《君子于役》、《击鼓》、《伯兮》、《无衣》、《黍离》、《采薇》、《东山》、《芣苢》、《伐檀》、《硕鼠》、《七月》,共二十首。这二十首诗作,无论是言语文字的传承,还是文化信息的含量,堪称精品。 三、研究背景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诗经》虽然是被统治阶级用做宣传礼教的工

周易预测学入门-上

第一章《周易》概说 第一节《周易》的起源与地位 一、对《周易》的认识 1. 从一个故事说起 2. 我的《周易》研究 二、《周易》的起源 易学在中国古代包含《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三种,遗憾的是,经过漫长岁月的蹉跎,只有周易得以传承下来,连山易、归藏易均佚。 关于易的产生,有诸多的说法,如从诸多古籍录出源流,必将失之繁琐。下面做简单介绍。

二、《周易》的起源 1.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称为“三皇”。 早在远古时代,燧人氏仰观斗枢,以定天极四方之位。先人(伏羲)则之以画先天八卦,仰观俯察,远求近取而作后天八卦。卦的起源为河图、洛书。八卦图告诉人们关于宇宙自然中的理、象、数。以后对《易经》的研究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注重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太极图(含阴阳鱼的圆形图案)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尚书大传》云:“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 燧人氏发明“陶文”,创造“十天干”。(河套平原一般分为青铜峡至宁夏石嘴山之间的银川平原) 燧人氏(新石器初期河套附近) 伏羲(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甘肃天水)《易纬·稽览图》说由甲寅伏羲氏到无怀氏,一共是57882年。

2. 现代比较流行的起源说 (1)伏羲观象立卦说 伏羲仰观日月星辰等天象,俯察山川泽壑等地形, 同时又观察鸟兽等动物的皮毛与文釆以及植物的生长情 况,近取诸己身,远取诸外物,于是,始做八卦。 在中国甘肃省天水市的伏羲庙里,伏羲被画成头上 长着牛犄角,白眼睛多、黑眼睛少的形象,表示伏羲有 着极强的洞察力,伏羲长着蛇身,并与长着蛇身的女娲 缠绕在一起,表明始祖造人的故事,在伏羲的手上托着 八卦轮盘代表了伏羲创立八卦的过程。 台湾学者张渊量先生在甘肃寻找史前失传的文献,考察天水卦台山,山 下渭水长流,前方有龙马山,山上有个龙马洞,当地人传说龙马负图出自龙 马洞。当张渊量先生登上卦台山时,发现此山周围山形极似十二生肖,问及 当地居民,果然这些山分别叫作“牛头山”、“马嘴山”、“凤凰山”、 “龙山”、“蛇山”等等,对照易经八卦的方位,果然又与“说卦传”中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难、艮为狗、兑为羊……”等完全符合,张渊量先生以他特有的堪舆学之慧眼识出天水卦台山附近地形 即为龙马图,并说明“在天成象故有龙马负图,在地成形故有龙马正图”,《系辞》原文八卦起源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 观法于地,观鸟曾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可以看出八卦作者有唯物取象而画八卦之旨。张渊量先生在天水卦台山的实 地勘察结果证明了观象取卦说的历史可能性。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诗经研究特色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诗经》研究特色 Vol.28 No.5 Journal of Suihu aUniversity Oct .2008 ***第28卷第5期 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10月 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呈现出自由、开放、多元的态势,各种近现代思潮几乎都可以在这一时期找到踪影,其中对古典文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潮有进化论思潮、科学民主思潮、疑古思潮、个人主义思潮等等,这些思潮带给古典文学研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也使这一时期的《诗经》研究染上了这个时代独有的色彩。在短暂的20年里,《诗经》研究发生了令人瞠目的转变,并以其丰富繁盛的成果,异彩纷呈的方法,宽广博大的视野,学贯中西的大家……显示出现代《诗经》研究模式的优越性,从而开启了现代《诗》学的历程,成为《诗》学链条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当然受时代影响,二三十年代的《诗经》研究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文章试从宏观角度,从六个方面来把握这一时期的《诗经》研究特色。 一、反经学,尊文学,探究《诗经》多面价值的研究走向 否定《诗经》的经学性质,肯定其文学价值是这代学人的普遍共识。最先提出这一观点的是胡适,主张最为激烈的是钱玄同。这代学人主要是通过对《毛诗序》的批判和对孔子删诗等问题的探究来实现对《诗经》经学性质的彻底反叛的。这一时期围绕《毛诗序》展开的文章多达18篇,著作4部,从《毛诗序》的内容到作者、时代都进行了旨在推翻其神圣性的研 究,以郑振铎的《读毛诗序》最为代表。郑文从《诗序》内容入手,运用比较的方法,归纳出《诗序》说《诗》美刺成见在先,附会穿凿在后的弊病。同样针对《诗序》说《诗》的弊病,张西堂在《<诗辨妄>序》中开列出《毛诗序》的十大缺点,如附会书史、妄生美刺、自相矛盾、曲解诗意等。《诗序》的时代、作者问题也是这一时期《诗序》研究的热点。仅《诗序》作者问题就出现了一系列专题性著作、文章,如黄节的《诗序非卫宏所作说》、王大韬的《诗序的作者———孟子》、全国斌的《诗序的作者》、黄优仕的《诗序作者考证》、李嘉言的《诗序作者》、李淼的《诗序作者考》等。对这一问题的主流看法是《诗序》后出,出于后汉人卫宏之手。解《诗》纰漏的揭发,成书时代的后移及作者身份的平民化,打破了《诗序》的权威性,对《诗经》经学性质的否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孔子删诗问题,这一时期的学者们普遍持否定态度,相关文章达14篇之多,如张寿林在《诗经是孔子删定的吗?》一文中罗列了历史上六种否定孔子删诗的说法,虽未提出新的论证,但也具有相当的说服力。 在推翻《诗经》圣经地位的同时,这代学人充分肯定《诗经》的文学价值,从这一时期部分《诗经》研究文章的篇名如《诗经的文艺观》(谢无量)、《三百篇之文学观》(张寿林)、《诗经的文学价值》(北鸥)、《诗经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吴烈)等上面便可看出。由于受新文化运动确立的平民化基调和民俗学运动的影响,大多数学人将《诗经》视为民间歌谣集,并从歌谣 白宪娟 摘要:作为《诗》学史上的重要转折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诗经》研究具有不同于之前及之后的《诗经》研究的独特之 处。这主要表现为:反拨《诗经》的经学性质,确立起文学本位原则,并展开对《诗经》的文学和史料价值的探究;研究局面新旧杂陈,以新为主;研究视野大气开阔;研究态势急剧变动;研究方法自觉、创新;学术思维存在绝对片面的偏颇。 关键词: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诗经》;《诗经》研究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99(2008)05-0074-03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 *[收稿日期]2008-06-17 **[作者简介]白宪娟(1981—),女,山东泰安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6级博士,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与文 化研究。 74 - -

2000-2010诗经研究综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产生最早的文学作品集,是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的源头,在我国文学及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诗经》研究史可以说是一部世纪学术史的缩影,由于《诗经》自身的特殊性,它的研究跨有多个领域,而不仅仅限于文学性;而其研究方法及取向更是显示出丰富的多样化色彩。它的研究几乎与各大学术思潮紧密相关。因此,对这10年来的《诗经》研究史作一番回顾与反思,其意义也就格外的不一般。 从2000年到2010年的《诗经》研究,我认为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诗经》中各种类别的诗进行的研究,《诗经》中的诗包括农事诗、弃妇诗等等。二是对《诗经》中所出现的意象和习俗进行的研究,有水意象,植物意象,婚恋习俗等等。三是《诗经》与周代文化和宗教关系的研究,四是对《诗经》中所反映的不同的文化的研究。当然,《诗经》是一部文化史和学术史,一些学者还从诗经的结构、主题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等等多个方面做出了深入严谨的科学探微。 一.对《诗经》中各种类别的诗进行的研究。 1.诗经农事诗研究张春霞2001本文运用社会文化学的理论分析了《诗经》这 部中国最古老的诗歌选集的一个重要主题——农事诗,共四章。第一章就农 事诗的概念和基本篇目作了简单的说明,第二章对农事诗的研究史进行了梳 理,概括了不同阶段的特点。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从历史、政治、哲 学、文学四个层面对农事诗的农业文化特征给以整体的观照。 2.诗经弃妇诗研究2001 陈远丁《诗经》弃妇诗生动再现了先秦时代部分妇女不 幸见弃的社会现实。本文研究古代弃妇现象主要目的在于两点:一是此方面 的研究较为薄弱,现有的不尽如人意的多。二是出于现实的需要,为当代婚 姻关系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3.诗经采摘兴香本义之探究2003 郑宏本文从《诗经》中的采摘诗出发,根据所 采植物的功用,把它们大致分为思念之物、祈子之物、祭祀之物三种,然后分 别对其进行分析,从巫术、文化、社会、心理等角度对《诗经》采摘兴象之本 义作了探究 4.诗经颂战诗及其遭遇误读的分析2004陈曦《诗经》收录不少讴歌战争英雄、 颂扬武功军容以及鼓励士兵斗志的诗作。这一客观存在,是对《诗经》厌战诗 一枝独秀之看法的瓦解。《诗经》颂战诗主要反映了四个方面的史实:一、商 汤伐桀及武丁伐楚;二、文、武剪灭殷商;三、宣王征伐四夷;四、秦国尚武 图强。在《诗经》研究史上,颂战诗普遍遭到误读。秦人对其尚武习俗的展现, 以及殷周统治者对其武功的夸耀,成为颂战诗遭遇长期误读的主要区域。 5.周代婚俗下的诗经婚恋诗研究黄伦峰《诗经》中的婚恋诗是我国爱情文学的 源头。研究《诗经》婚恋诗,不仅可以做文学的解读,还可以做历史的考证,追溯 《诗经》时代人们恋爱、婚姻生活的状况。 二.对《诗经》中所出现的意象和习俗进行的研究 1.诗经水意象综论2002刘雅杰《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出现了大 量的水意象。水是万物之源,是人类生存、生活、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生活资料,因此水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又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寄托。以水喻人是古代文学作品经常采用的手法。《诗经》中的水意象内涵十分丰富,按其种类划分有三种情况:一是作为单独物象出现,称为单一型水意象;二是和其他物象结合在一起,称为复合型水意象; 三是人和水同时出现,称为人为型水意象。

_中国环境科学_投稿要求

《中国环境科学》投稿要求 《中国环境科学》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的任务是紧密围绕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开展学术研究与讨论,包括环境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战略思想、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等.本刊欢迎全国各地、各部门环境科学工作者、教师、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踊跃投稿. 题名简明、具体、确切,概括文章的要旨,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并有助选择关键词,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结构式和公式.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字(超过20个字的中文题名,需拟一个20个字以内的简短题名供书眉刊用;必要时可加副题名),相应的英文题名不超过10个实词. 作者、工作单位、地址按国家相关标准署名,有中、英文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编.英文摘要中的邮编之后要加国名.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写法:ZHANG Y ing(张颖),WANG Xi-lian(王锡联),ZHUGE Hua(诸葛华). 摘要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出现图、表,冗长的数学公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缩略语.包含要素: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其他.字数:100~300字. 关键词 3~5个(最多不超过8个),中英文关键词一一对应.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中图分类号和文章编号由编辑部给定.文献标识码本刊分A、B、C三种,请按要求标出: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特约评论). 正文论文按引言(不单列标题;用200~300字阐述开展本工作的目的,理论基础和与本题有关的国内外进展情况及本工作的创新及特色,但无需对主题开展全面回顾,也不要述及研究的数据和结论)、方法、结果、讨论与结论的格式书写;研究报告、成果报道需加盖单位公章;文章字数在6000字以内(包括图、表);标题层次为:一级标题1,二级标题1.1,三级标题1.1.1;与本题目无关及无实验依据的论述与结论、常规的数理公式及化学方程式不应包括;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同一单位在全文中写法一致,使用单位的国际符号表达量值;用铅笔标出公式中符号的文种,并写清字母、符号的大、小写,正、斜体;注出上、下角的字母、数码和符号. 表有表序、中文表题、英文表题;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及单位的国际符号;只附最必要的表,置于文中提出的段落处. 图提供计算机绘制、激光输出图,最好用Excel作图.双栏图的横坐标约为3.5~4cm,纵坐标约为2.2~2.5cm;有图序、中文图题,英文图题;横、纵坐标要有说明文字及单位的国际符号;照片要黑白清晰、层次分明;只附最必要的图,置于文中提出的段落处.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编文献序号,在引用处的右上角用方括弧[ ]标出;列出主要参考文献.格式: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 [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题名 [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d.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 [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e.国际、国家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S].f.专利:[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 [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g.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h.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承担过主要项目名称(获奖情况),发表论文总数. 致谢只对协作者和提供材料的相关人员表示谢意. 其他版面费标准:180元/页,在版面费总额中含有50元审稿费,提前发表的论文的版面费另议.投稿一式两份. 投稿方式网上投稿、邮寄稿件. (请作者在投稿时任选一种方式即可) E-mail: zghjkx@https://www.360docs.net/doc/8210732100.html,

基于周易的预测算法研究实现

基于周易的预测算法研究实现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其中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范围非常广泛。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经历种种坎坷和考验,却依然默默地为中国文化 和世界文化作出巨大贡献。在科学技术未被人们掌握的古代,人们用周易来预测未来和自然,决策国家大事,它可以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 因此,周易对我国古代的文化、哲学、科技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并且影响着当今自然科学的发展。《周易》是运用八卦来预测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的各种信息。 其中64卦、384爻千变万化,形成数目繁多的变化模式,用以模似天地生人 的复杂多变的自然和社会的变化。针对这种变化的多样性,周易形成了很多种预测的方法,其中周易掷骰子预测算法,是周易预测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而天干地支时间预测算法,是最经典、最常用的一种预测方法。 通过对这两种算法的研究,可以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周易预测的思想理念。本文介绍了周易的基本概念,研究了周易八卦与莱布尼茨二进制之间的关系,给 出了周易二进制的表现形式。 在研究周易预测算法基础上,根据骰子预测和天干地支预测算法中周易卦象变化的思想,提出了ZYChange算法。在此基础上,根据该算法中的卦象、爻、五行在预测中的作用,研究并实现了便于计算机实现的基于ZYChange的预测优化 算法,论文给出了算法实现的基本步骤,并将其应用于最短路径求解问题的优化 过程中,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目前针对周易,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把周易中的预测思想进行拓展,形成易于计算机实现的周易预测优化算法的相关研究还较为鲜见。 本文把周易思想和已有的经典算法结合一起进行研究,提出的ZYChange算法在研究周易预测算法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