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最后一课

7 最后一课
7 最后一课

七.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识记并理解“哽、宛转、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音、形、义。

2.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

3.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

4.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5.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6.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读课文,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通过对重要语句的探讨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突出小说的主旨,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体味文中深沉的爱国情怀,珍惜现在时光,抓紧时间学好本领,为祖国的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1.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文中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

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爱国的故事很多,下面请同学讲述一个爱国主题的小故事。很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爱国主义的颂歌——《最后一课》。

1.走进都德: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简介课文背景:走进普法战争

1870年7月,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在战争失败后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他们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所以小说里的主人公小弗郎士,他就不能在学校里再学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小说里的老师韩麦尔先生,他就不能再在阿尔萨斯这个地方的学校里,教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因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呢叫做《最后一课》。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介绍小说常识:

A.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B.分类:按篇幅、容量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按内容特点分为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C.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4.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 (duó)督学(dū)摊(tān)懊悔(ào)磨损(sǔn)捂(wǔ)凳(dang) 郝叟(háo sǒu) 膝(xī) 诧(chà) 惩罚(ch?ng fá) 赚(zhuàn) 钥(yào) 匙(shi) 藤(t?ng) 祈祷(qí dǎo) 哽住(gěng) 挟(jiā) 皱(zhòu) 字帖(tia)

(2) .解释词语:

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思量:心里想。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惨白:(面容)苍白。诧异:觉得十分奇怪。惩罚:严厉地处罚。

以上四项内容可多媒体展示。

二.几位同学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情节: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三.学生读课文,看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一节课的思考题,分析人物形象。

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理解其作用。

A.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心理)

1.“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怕提问。上学迟到怕挨老师骂。

2.“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3.从故事的开端看小弗郎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

(1)天真、幼稚、贪玩,不爱学习。表现在:上学迟到,分词不会念。想逃学去玩。画眉唱歌,普鲁士兵操练觉得有趣。

(2)有较强的意志力。表现在: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3)对敌人的恨。表现在:走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啦?”

(4)有较强的自尊心。表现在:听了铁匠的话,想到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

小弗朗士的这些性格特征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坏孩子,这是小弗朗士真正思想性格的基点,也是他思想转变的条件。

4.“又出了什么事啦?”在什么作用?——设置悬念。

5.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B.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1.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气氛:平时上课——“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最后一课——“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平时上课——“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最后一课——“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平时上课——“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这三个方面的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

C.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

1.小弗郎士看见这些情形,心里感到怎样?

感到诧异。

2.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的心情怎样? 文中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指什么事?

感到万分难过。懊悔// 侵略者禁止上法语课。

3.为什么会感到万分难过?

因为韩麦尔先生的话犹如晴天霹雳。使小弗朗士受到极大的震动,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怒,对不能再学习法语的痛苦,对过去逃学的懊悔,对老师和课本的依恋,这些使小弗朗士感到万分难过。

D.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1.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找出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1).对背不出分词用法,心里挺难受,决心回答好老师的提问,学好祖国语言,不再害怕老师的训斥,而有了羞耻感。——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小弗朗士觉得今天听讲,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表明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他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自觉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3).把挂在课桌的铁杆上的字帖,想象成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中飘扬。——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4).听“鸽子叫”引起他的联想。——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他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为什么他忘不了?

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赞美所反映出的对祖国的爱,对学生们语重心长的告诫;村民前来听课的动人情景;亡了国的人不准学祖国语言的羞辱,这些都是他永远忘不了的。这最后一课使小弗郎士受到深刻的教育。他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

2.“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有什么表达效果?

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3.听到郝叟老头古怪的念书声,又想笑,又难过。为什么?

4.“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小弗朗士为什么感到先生形象“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通过上最后一课,小弗朗士从韩麦尔先生的言行,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朗士觉得他的形象和人格高大了。小弗朗士感受到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位好老师,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爱国志士。

5.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难过,懊悔,热爱法语,舍不得跟书本分手。

(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3)从幼稚不懂事到恨坏家伙,热爱祖国。

6.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2)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3)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并把这种感情升华为一种自觉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使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二.“可怜的人”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可怜”?

韩麦尔先生。因为像他那样热爱祖国的人竟然被剥夺教祖国语言的权力。

三.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认为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略。

四.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另外,小说表现的是法国人民的爱国之情,只要想想小弗郎士的变化及他的内心感受,就会自然的想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五.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六.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第三课时

一、分析韩麦尔的形象

1.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其中变化的原因之一是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这节课我们重点韩麦尔先生人物的形象。

2.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具体分析说明。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1).外貌描写: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在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就要对自己祖国的语言做最后的告别时,他万分悲痛,但他在强大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完美形象,表现了他高贵的气度。

(2).神态描写:

A.“我每次抬起头来……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些什么?

这是他服务了四十年的地方,他对这周围的一切,对这些天真无知的孩子,对最明白、最精确的法语怀着深深的眷念之情,他多么舍不得离开这里。然而普鲁士侵略者强迫阿尔萨斯和洛林人民学德语并赶走他,这些侵略者多么可恶!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侵略者怀着强烈的愤怒之情,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B.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为什么“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表现韩麦尔先生恪尽职守,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表现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C.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

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极其悲痛的表现。

(3).语言描写:

A.韩麦尔先生对小弗朗士的迟到,不会背分词用法也不责备,而是深深的自责,并对阿尔萨斯人的直率批评表现了什么?

韩麦尔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恪尽职守、道德高尚,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感情。

B.怎样理解“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把学习拖到明日的结果是不仅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随着敌人的入侵,将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这当然是最大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C.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韩麦尔先生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了什么?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全句的含义是什么?

韩麦尔先生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他的爱国感情。“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打开监狱大门”,使人重新获得自由。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掌握了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斗争的意志,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团结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深刻理解和热爱,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D.“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请你按他当时的思想状况,把没说出来的话补写出来。

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由于极度痛苦和悲愤,话断断续续地说不下去了。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他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则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韩麦尔先生如果说出来,可能是:“我要走了,再也看不见你们了。”“我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祖国的语言,要永远做真正的法兰西人。”

(4).动作描写:A.对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B.是什么原因使“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

对祖国对母语的爱,对敌人的恨。

C.“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为什么“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

这像一个特写镜头。因为他把对祖国强烈的爱、对国土沦亡的无比悲愤都融进这两个字,感情极为强烈,它集中体现出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法兰西万岁”是韩麦尔先生的心声,也是法国人民的心声,表明了一种坚定的信念:法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D.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为什么?

因为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和将告别讲台的的残酷现实陷入极大的悲痛之中。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3.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二.总结:

本文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其主旋律。文章通过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言行、心理的描写,刻画了两个人物的典型形象.他们是千千万万普通法国人民的代表。在他们身上,表现了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的决心和信心,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第四课时

一.合作探究,找出文中的细节、环境描写,说说它们在本中的作用。

1.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中飘扬。

本体是“字帖”喻体是“小国旗”。韩麦尔先生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新字帖,是要让学生记住:“阿尔萨斯是法兰西不可分割的领土,决不容敌人侵占。”可见老师用心良苦。小弗郎士有如此的感受,说明他领悟了老师的意图,爱国感情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了。2.体会“金甲虫”描写的作用。

连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从另一则面表现了先生最后一课的教育也使孩子很受感染。

3.(1)找出开端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

这叫做场景描写,也是环境描写。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普法战争,揭示了悲剧性的最后一课产生的社会根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是对侵略者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4)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渲染悲剧气氛。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二.深入探究:

1.文章题目“最后一课”如何理解?作用:

意思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它不但指出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怆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思想。

2.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3.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4.中心思想是什么?

《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敌人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拓展延伸:

读了韩麦尔关于祖国语言的两句话,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这段话包含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做“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这就是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这句话的重要意义。

四.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五.板书:

情节人物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深情、悲痛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思索、内疚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

心理肖像、动作、语言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内容透析全套

《最后一课》内容透析全套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最后一课》,即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标题不但指出了文章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怆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文章的中心。 (二)谋篇立意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刻画了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层次划分 全文共29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感受。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点,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第7—23自然段):这是小说的中心部分。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得爱国热情。 第三部分(第24—29自然段):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的精神。(四)写作特点及借鉴 写作特点1.巧妙的叙述角度。本文写的是一个严肃的主题,切入的角度却很巧妙, 作者在构思上下了一番工夫,他选择了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那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心理变化的过程,间接地写出沦陷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深情。 2.描写生动,细致人微。本文精心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这篇 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如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却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细节都蕴含深义,发人深思。对于小弗郎士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描写,准确的抓住了一个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了小弗郎士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小弗郎士性格及其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从贪玩不想学习到为过去没好好学习而懊悔,再到专心认真学习的变化,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对韩麦尔先生主要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的,以此来表达他崇高的爱国情怀。 3.烘托和重复手法的巧妙运用。作者为了突出主题和人物性格,独具匠心地运用了“烘 托”和“重复”的手法。为了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作者着意用烘托手法描绘了“最后一课”的庄严悲壮的气氛。通过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和到学校以后的见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不平常景象。这些不平常的情况,就为爱国主义的主题烘托了庄严、悲愤的气氛,突出了主题。同时为刻画小弗郎士的性格作了巧妙的铺陈。作者还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次出现这句话,用意不同,而意义却一次比一次深刻。这句话像珍珠一样贯穿全篇连成一线,光芒四射,从而加深了主题,同时,对突出人物性格也有重要的作用。 借鉴: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选择了一个 足以表现重大事件本质的生活片断;最后一堂法语课,使得普法战争的悲剧性后果,表现得十分鲜明。同时,小中见大又使“小”的内容更为充实丰富,作者把一个小学校里的法语课提升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的高度,显示了庄严的意义,这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具有一种动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7最后一课教案语文版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7 最后一课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初步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线索,理清课文的基本情节。(重点) 3.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的尊严。侮辱一种语言,就是侮辱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剥夺一种语言,就是剥夺一个民族的存在。当普鲁士人入侵阿尔萨斯,禁止法国人讲法语的时候,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还有阿尔萨斯的普通人民,他们又将有怎样的一种表现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龚古尔学院院士。代表作有《磨坊书简》《小东西》等。《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2.背景资料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不久法国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为了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省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教法语。《最后一课》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3.体裁简介 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4.字音字形 膝.头(xī)紫藤.(téng)钥匙 ..(yào shi) 踱.步(duó) 惩.罚(chéng) 祈祷 ..(qí dǎo) 郝叟 ..(hǎo sǒu) 5.阅读课文,初步思考:文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从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三、合作探究 (一)理清思路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或“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上学路上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词语解析素材人教新课标版.docx

最后一课 都德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宛转:这里指鸟鸣声抑扬、动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像,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思量:这里是考虑的意思。]:“又出了什么事啦?”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的!” 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喧闹:喧哗热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本来打算趁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视察:上级人员到下级机构检查工作。]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2

第7课最后一课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宛.转(wǎn)钥.匙(yuè)懊.悔(ào) B. 哽咽.(yàn)肃.静(sù)祈.祷(qí) C. 踱.步(duó)锯.子(jù)郝.叟(hǎo) D. 诧.异(chà) 糊涂.(tǔ) 赚钱.(qiàn)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钥”应读yào;B项“噎”应读yē; D项“钱”应读qián。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常用字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2.下列划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赫叟(hǎo sǒu)诧异(chà)哽住(gěng) B.祈祷(qí)懊悔(ào)挟(jiā) C.惩罚(chěng)板凳(dèng)捂(wǔ) D.紫藤(téng)钥匙(yào shi)赚(zhuàn)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中“惩”应读“chéng”。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3.下列各组词语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祈祷督学 B.思量墙璧 C.惨白记念 D.戒尺冰遛 答案:A 解析:分析:B项中“璧”应为“壁”;C项中“记”应为“纪”;D项中“遛”应为“溜”。点评: 此题考察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同音或者形似的字形的准确区分情况。 4.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手势溜水铁杆杠子 B.奴隶钓鱼忠诚干脆

C.纪念塞进坐位旷课 D.皱边代价口齿晴朗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中“坐位”应为“座位”。 点评: 此题考察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同音或者形似的字形的准确区分情况。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和小弗郎士爱国感情一样炽烈,都是自始至终的爱国情怀。B.《最后一课》的作者是一位爱国主义作家,以长篇小说见称于世。 C.韩麦尔先生因为年纪大,上课非常吃力,所以上课时“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也认为老师累得这样是一个“可怜的人”。 D.韩麦尔先生为上这“最后一课”,穿上整齐的新衣,这是他对祖国爱的表现。 答案:D 解析:分析:A中小弗朗士在局势变化的影响下,认识逐渐转变,激发了爱国情怀。B中,都德是以短篇小说见称于世。D中的“可怜”并不是指韩麦尔先生年纪大,上课吃力,而是在国土沦陷还坚持上最后一节课时,满心的悲恸表现在脸上。 点评:学生要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才能筛选出正确的信息。 6.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过程,对表现人物性格起什么作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弗朗士毕竟是小孩子,思想波动大,反映他天真纯洁的性格。 B.小弗朗士善于察言观色,感觉敏锐,放映了他活泼机灵的性格。 C.小弗朗士在局势变化的影响下,认识逐渐转变,反映他有朴素的爱国情感。 D.小弗朗士在同学、老师、镇上人的影响下,转变了认识,反映他端正了学习的态度。 答案:C 解析:分析: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他爱国情感由潜在到成熟的情感升华。文章以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心理变化深化了文章主题。点评:学生要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才能筛选出正确的信息。 7.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提倡____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 ②某些人以____来解释巴尔干地区战争危机的本质,显然是不公允的。 ③坚持环境综合治理的方针,反对本位主义,警惕和防止出现____的倾向。 A.韦编三绝祸起萧墙以邻为壑

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语文下册7《最后一课》教案新人教版

7、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领会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从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3、了解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2、教学难点: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3、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简介背景及作者: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加点的字注音,教师出示小黑板): 祈祷哽咽郝叟懊悔喧闹惨白 四、小说常识: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五、分析: 1、解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7最后一课(练习2)

初中语文试卷 鼎尚图文整理制作 7.最后一课 1.都德是著名小说家,该文以为背景。(2分)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哽咽()惩罚()祈dǎo()chà异()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3分) 强:()()() 称:()()() 差:()()() 4.“最后一课”与平时上课气氛有何不同?这种不同表明了什么?(2分) 5.课文里,小弗郎士多次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这是为什么?(2分) 6.在习字课上,韩麦尔先生将“阿尔萨斯”和“法兰西”制成字帖挂在铁杆上,这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和小弗郎士爱国感情一样炽烈,都是自始至终的爱国情怀。 B、《最后一课》的作者是一位爱国主义作用,以长篇小说见称于世。

C、韩麦尔先生因为年纪大,上课非常吃力,所以上课时“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也认为老师累得这样是一个“可怜的人”。 D、韩麦尔先生为上这“最后一课”,穿上整齐的新衣,这是他对祖国爱的表现。 8.指出下列各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3分) ⑴画眉在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⑵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⑶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9.下面几句话都是文中留下的伏笔,请找出与伏笔相照应的句子,并在照应句中找出表示照应前文的词语:(2分) ⑴(我)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⑵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10.下边列举了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按其发展脉络排列,正确的顺序是。(2分) ⑴对小弗郎士回答不出问题时的痛苦思索。⑵对失掉祖国语言的悲愤。⑶对最后一课高度重视而表现出来的严肃、庄重。⑷对阿尔萨斯人不重视学习法语所引起的内疚。⑸对祖国语言的赞美。⑹对学生专心学习文字的沉思。⑺对亡国的悲痛。⑻对法兰西语言必然永久存在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精品教案

最后一课 都德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2、通过听读课文,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对重要语句的探讨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突出小说的主旨。 3、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学习第l一10节。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治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

这一时代背景。 二、生字、生词 捂(wǔ) 戒(jiè) 凳(dèng) 郝(hǎo) 叟(sǒu) 膝(xī) 诧(chà) 惩(chéng) 赚(zhuàn) 钥(yào) 匙(shi) 藤(téng) 祈(qí) 祷(dǎo) 哽(gěng) 挟(xié) 懊(ào) 皱(zhòu) 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思量:心里想。诧异:觉得十分奇怪。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惨白:(面容)苍白。 三、课文分析 1.请学生粗读课文。 问: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文章用"我"--小弗郎土的所见、所闻、所感来串联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把文章分为: 第一部分(1-6)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7-10)上课之前。 第三部分(11-23)上课经过。 第四部分(24-29)宣布放学。 2.讲读课文第l一6节,请学生朗读,要求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 问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 "连……也……""怕""想"①小弗郎士这天迟到,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②野外的景色是那么吸引人。 问2: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 天气是那么晴朗,那么暖和;画眉在树林边宛转的唱歌;普鲁土兵正在操练。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作用? 认为比学习有趣。幼稚、无知、是非不清,为下文做了铺垫。 问3:"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住自己? ①尽管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普鲁士兵的操练吸引了他,但他还是向学校逃去。 ②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走路边猜测,没有停步,"一"表示思想的跳跃,经过一番斗争还是"不停步"。 ③听到华希特跟他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小结:这一段写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郎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问4: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的情景(操练、布告牌)对全文内容起什么作用? --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表现出一个孩子的性格特征,为他后来的心理变化作了辅垫。那么,布告牌前为什么围了那么多人?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事? 3.讲读课文第7-10节,请学生朗读课文。 问1: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同往日? --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

最后一课 (2)

7、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懊悔、宛转、郝、祈祷、哽”等词语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都德 3、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与结构,掌握过渡段的知识。 4、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教学流程: 一、交流展示(预习作业):(二人互查订正朗读掌握) 1.查字典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掌握词语的读音、解释) 踱()督学()郝叟()()摊( )懊悔()( ) chéng fá()()钥匙()()磨损()qíd?o ( )( ) 哽()宛转()() 2.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赫叟(hǎo sǒu)诧异(chà)哽住(gěng) B.祈祷(qí)懊悔(ào)挟(jiá) C.惩罚(chěng)板凳(dèng)捂(wǔ) D.紫藤(téng)钥匙(yào shi)赚(zhuàn) 3.解释下列词语 诧异: 懊悔: 哽咽: 宛转: 4.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祈祷督学B.思量墙璧 C.惨白阻塞D.戒尺溜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同步练习C卷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同步练习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5题;共30分) 1. (2分)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健忘教诲测隐恪尽职守 B . 清澈鞭挞辍泣因地治宜 C . 接济烦燥凌驾一视同人 D . 推崇收敛诀别眼花缭乱 2.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屏障蚱蜢澎湃坚难险阻 B . 哺育懊悔宝藏一泄万里 C . 宛转斑斓惩罚九曲连环 D . 亘古揣磨田垄亦复如是 3. (2分)读课文《最后一课》,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在今天这次课上“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A . 因为这堂课是为数不多的几次法语课之一。 B . 因为这是一堂公开课,镇上许多人都来听课,从前的镇长也来了。 C . 因为明天韩麦尔先生就退休了。 D . 韩麦尔先生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4.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赫叟(hǎo sǒu)诧异(chà)哽住(gěng) B . 祈祷(qí)懊悔(ào)挟(jiá)

C . 惩罚(chěng)板凳(dèng)捂(wǔ) D . 紫藤(téng)钥匙(yùe shi)赚(zhuàn) 5. (2分)读课文《紫藤萝瀑布》,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本文作者因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写成此文。 B . 文章中多处使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 C . 本文描写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实际上是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D . 作者由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6. (2分)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 .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B . 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 .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 .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7. (2分)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B .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歧视实验。 C . 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D . 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8. (2分)为下列句子选词填空()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着西北风。 A . 对抗 B . 抵抗 C . 抵御

7《最后一课》

学案定教合练定学双定教学模式 新密市实验初中七年级语文学练预案(编号:07) 课题:《最后一课》课型:新授课主备人:何永杰郑明慧 审核人:时间:2012年2月 学习目标: ⒈了解作者时代背景,掌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⒉理解并体会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⒊体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⒈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小弗郎士的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⒉领会本文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 学习难点: ⒈掌握通过心理、语言、行动和外貌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⒉揣摩问中关键语句的丰富内涵 学法指导: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在这里作者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学习时,先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再默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把握小说中的主人公和线索人物,然后细读课文根据线索人物了解故事情节。最后跳读课文、划出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的句子,体会其意义和作用 学练过程: 一、课堂导入 二、自学反馈 ⒈走近作者,了解时代背景 都德(1840-1897)是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很有特色的现实主义作家。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经历了战争生活,目睹了法国战败的惨状,受到了人民爱国精神的感染,使都德扩大了视野,获得了新的创作源泉。 ⒉下列字注音或填写汉字 赚.钱()郝叟 ..()哽.()膝.头() ào huǐ() chéng fá() yào shi() qí dǎo() ⒊问题思考、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小说叙述了什么事件?(不超过50字) (2)小说中主要人物是谁?线索人物是谁? 三、课堂助学 1、理清故事情节:根据小弗郎士的行踪给小说划分层次。 2.小弗郎士上课前后的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3、本文表述韩麦尔先生的什么情感?从那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四、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小说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当堂检测 一、阅读文章第一部分(1—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一句属于环境描写,它的作用是 . 2、小弗郎士觉得上学途中的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为什么又“急忙向学校跑去”?这表明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4、“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5、听完铁匠的话,小弗郎士为什么会“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这说明什么? 二、阅读文章第二部分(7—23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小弗郎士来到学校后,发现今天上课情形和平时不大一样,有哪些不一样?这说明了什么? 2、韩麦尔先生穿戴上了节日盛装,是为了 3、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为什么会“心里万分难过”?

七年级下册语文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 :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概括、讨论与点拨法 :课件 : 一、导语设计: 投影出示:国、亡国奴的解释 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现在回想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

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感到屈辱,痛苦,仇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投影出示作者及写背景。 2、投影出示: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正音正字。 投影出示生字词 四、深入探讨 阅读课文,投影出示阅读要求。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教材 ,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 , 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 , 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 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 , 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 , 特制订如下计划 . 一、教材分 析 本册共有 30 篇课文(其中讲读 15 篇, 自读 15 篇), 分为四大板块 ,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七年级一班这学期共人 , 上学期语文最高分分,最低分分,优秀人数,人平分 分. 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太差 , 甚至一些学生对于很简单的病句修改都判断不出来 . 学生的口语表达 能力不够 , 不能运用准确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 . 作文方面读题、审题不清 , 理解不透 . 三、学期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 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 , 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 发展学生的智力 , 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 ,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 发展健康个性 , 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 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 , 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 打下基础 . 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 , 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 , 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 能力的目标: 在上学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 ,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 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 , 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 具体的说 , 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 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 , 了解基本写法 , 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 , 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 , 培养默读的习惯 , 提高阅读速度 ,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 精彩片段 , 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 读文言文课文 , 要了解内容 , 背诵一些基本篇目 , 熟练使 用常用字典词典 ,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 人文素质目标 :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 , 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 , 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 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 , 为人处事的心理 , 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 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 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 ,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 提高思想认识 , 陶冶道德情操 , 培养审美情趣 . 2.语文教学中 , 要加强综合 , 简化头绪 , 突出重点 , 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

七年级下册课文:最后一课原文

七年级下册课文:最后一课原文 七年级下册课文:最后一课原文? 最后一课 都德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像,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本来打算趁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这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最后一课

课题《最后一课》(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情况;自主解决字词问题,积累词语; 2.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分析小说结构,理清文章脉落。 3.抓住小弗郎士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分析小弗郎士的形象。知识链接: 一、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都德简介: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二、如何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或简称为: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描写;侧面描写指: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又叫侧面烘托)。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故事情节的作用: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学习导航学习笔记

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XX版七年级下册)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XX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教学方法、教具: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介绍故事背景 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 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

异族奴隶的痛苦。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督学()郝叟()()摊()懊悔() chéngfá()()钥匙()()磨损()qído()() 哽() 2、解释下列词语 督学征发哽踱惩罚 3、学生概述故事的大体内容; 三、整体感知 (一)感知课文 1、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大声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发言,谈读后的体会、感受或困惑; 3、整理归纳: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整理、归纳学生的感受,体会。引导学生进入初步的课文分析阶段; (二)初步分析课文 1、提问: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学生再读课文,根据介绍的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上最后一课的过程→下课 ↓ 上课前、上课中 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七下语文作业本第7课最后一课答案

1. C 2. 〈1〉细心耐心〈2〉分心专心 3. 〈1〉学习中:语言是通往成功彼岸的桥梁〈2〉生活中:语言是一把打开彼此心灵的钥匙。 4. 从文中看出:“我”是个调皮、贪玩、不爱学习、幼稚但有自制力的孩子。 5. 不能。因为那时总是战乱,总发生事情,没了“又”字,就觉得是第一次的战争,与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不符。 6. 天气是那么令人烦躁不安,阳光不那么强烈,像失去了热情。画眉在树林里不安地鸣叫着;可恶的普鲁士兵正在为夺取他人东西而操练着。 7. 柏林的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从明天起只许教德语,所有法语教师一率换成德语教师。 8. 突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及柏林人们的凄惨。作用是渲染气氛。为下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9. 一种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一种不屈服与敌人的坚强心理,给了上校生命力。 10. 第一句画线句:看出上校的爱国心十分强烈,为祖国的胜利感到自豪。画线句第三句:可看出上校是那么的绝望、失望与悲痛。 11. 法军终于胜利了,柏林胜利了,巴黎人民再也不需要鞠躬于普鲁士兵的脚下,不用生活在被普鲁士兵围困攻陷的苦难之中了,终于可以逃离水生火热的生活,能够安居乐业了。相信祖国会越来越昌盛的。 1.C 2.(1)细心耐心(2)分心专心 3.(1)语言向开启文化知识殿堂的大门(2)语言是连接人与人的桥梁 4.“我”是个天真贪玩,既幼稚又有点懂事的小孩。 5.不能。“又”写出了那时战乱频繁,法国败战连连,坏事跌生,人心惶惶。6~7略8.突出了环境寂静、凄凉的特点。这个环境交代了事故发生的时代背景——巴黎被普鲁士包围侵占了,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7、布告牌上写着:从明天开始所有的学校都必须以德语教学。 6、小弗朗士眼中是那种景色说明他心情好,而相对于韩麦尔先生和郝叟老头来说景物就该是:天气阴森森,乌云密布,乌鸦在书上呱呱的叫着,普鲁士士兵在神气活现地训练 9. 此文线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作用:贯穿故事情节,表现和深化小说主题。 10. 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答: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 11.小弗朗士这一人物的性格? 答:爱国,知错就改。仇恨侵略者,贪玩,调皮却有自制力。... 1.“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表达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对不能再教法语的沉重、不舍、难过和愤慨,以及对孩子们的殷切忠告。 2.“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表达了小弗朗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7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学习目标: 一、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二、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了解小说的要素,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四、理解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赏析精彩语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态、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2、勾画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含义及作用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要素,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关键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 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对最

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应征入伍,后来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以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二、检查“自主学习卡片” 1、解决疑难字词诧异懊悔钥匙惩罚郝叟祈祷哽住挟着戒尺踱来踱去 2、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学生相互讨论本课的三要素交流、明确: 人物: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韩麦尔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情节:开端上学路上(1~6) 发展上课(7~23) 第一层:(7~10)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第二层:(11~16)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第三层:(17~23)写上“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高潮和结局下课(24~29) 环境:自然环境天气、画眉、草地(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为以后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转变作了铺垫,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 社会环境布告牌、普鲁士兵出操、收操(点明了“最后一课”发生的背景) 三、师生合作学习 1、学生勾画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相关句子,找几句加以品味。 体会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 讨论、交流 2、结合“探究·练习一”理解小弗郎士这一人物形象 学生自由朗读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3、探究: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