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生态城市建设路径探讨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生态城市建设路径探讨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生态城市建设路径探讨

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讨

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讨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深刻揭示,蕴含着对生态与人性的反思。生态认知、生态意志、生态审美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位”灵魂,即“真善美”这三位形成的一体就是生态文明,其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广泛的基础理论指导。 标签:马克思主义;生态认知;生态意志;生态审美 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三者的有机统一就构成了人类整个实践活动过程的全部,其所产生的实践的结果就是知识、意义和美感的统一,即真善美的同一。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指出实践是自然、社会、人三者之间的联系体,“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1]131。“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2]95即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之间关系。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于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有序、共生共融的生存空间,创造一个天地人和的相互间协调统一的人性世界,重构经济与政治、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实现生态认知、生态意志、生态审美之间的一体化,将其置放于“自然——人——社会”三者之中,对实现生态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为实现中国梦,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五位一体的发展提出有意义的思考。 作为人的主体认知结构、评价体系和审美标准分别由知识范畴、意志规范和美感道德三者组成,所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时代的必须,更是人类自觉行为,是一种思想、一种责任、一种意识、一种情感、一种道德,在这一活动践行中,人的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和谐的理性行为得以生成、限制、规定和发展。通过对生态认知、生态意志、生态审美的思索,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 一、生态认知: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求 马克思理论中关于认知就是一种真理性的认识,指的是对客观规律的能动的反映,也是人进行能动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的结果。其将生态文明的认知放置于整个社会文明发展进步中,其生态理论具有深刻的质的飞跃。可见,生态认知则是包含对生态的真理性认识,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通过人的主观知性而形成的对生态文明发展各种科学知识,例如生态要素、生态特征、生态行为、生态道德、生态技术、生态创新等内容。生态认知的理性特质是指导人行为向善的基石,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准则,只有具备全面而完整的生态认知,才能在实践中更好保护环境,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减少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工具理性与情感感性的整合,这样才能实现生态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生态认知还应具备对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制定和实施的理性认识,“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

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1、搞好生态城市规划和设计 生态城市建设是在参与或改造原有城市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建立新的人工生态系统。应着眼于“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其实质是从生态学的思想出发,把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结合起来,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系统进行规划,从而使生态城市向着更加有序、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①建立合理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体系,合理协调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要求,实现对生态城市调控和管理的高效运作。②要把城市、区域规划和国家不同层次的规划结合起来,使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达到与区域共存、与自然共生。③把空间环境和生态经济体系规划相结合,寻求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整体最优化方案,追求整个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最佳效益。 2、更新观念,实现三个转变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外延性的经济增长模式,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人对自然的统治关系转变为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二是向自然单纯的索取转变为补偿与索取相结合;三是统一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任务,包括利用自然,也包括保护自然。只有实现三个转变,才能使城市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保护。 3、创新技术,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建设生态城市,必须进行技术创新。运用现代的生态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并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从而使城市经济发展向“生态化”方向转变,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供需平衡,使自然生态环境的生产能力、自我恢复能力和补偿能力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实现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4、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重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要把城市的能源系统、污染处理系统、食物供应系统结合起来,从而使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修复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同时,要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首先应遵循生态原则。从最大限度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出发,因地制宜,选择绿化树种、灌木的搭配及花卉的点缀等;其次是遵循文化原则。充分考虑不同城市的文化特点、历史脉络、地域风俗,并将其融入园林绿化之中,使城市园林绿化向着充满人文内涵品位的方向发展。 5、运用法规体系 强化公民和政府的环保意识。生态城市应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一要靠教育,二要靠法制。通过教育、宣传,使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给予法律制裁。只有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得以形成并强化,生态城市建设才会发展,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改善。同时,必须加强政府决策者的环保意识,只有决策者的环保意识提高了,才能有效完成对生态环境的宏观保护,使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落到实处。

市政工程中道路园林绿化的要点分析

市政工程中道路园林绿化的要点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城市绿化建设作为现代城市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地位越来越为重要。城市道路园林绿化建设的好坏,往往与城市形象的好坏息息相关。所以相关部门须认真对待市政工程中的道路园林绿化工程,以促进城市更好更快发展。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并联系当今市政工程中城市绿化工程的实际情况,对市政工程中道路园林绿化建设的现存问题和要点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同行所借鉴。 【关键词】市政工程;道路园林绿化;要点;探讨分析中图分类号:TU986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2-001-23 1前言 道路园林绿化作为市政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予以重视。想要做好城市的道路园林绿化,不仅仅需要合理地对栽培植物进行挑选、搭配,同时还应对种植的植物进行养护,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城市的绿化效果,使得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使城市的经济文化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道路园林绿化的工作必须受到重视,落实到

位。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道路园林绿化的实际情况,对市政工程中道路园林绿化的要点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期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 2城市中道路园林绿化的意义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政府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深。城市绿化作为当今世界的潮流,更是为各国所提倡。城市道路园林绿化不仅使城市风景更加优美,同时也能使人民的生活更加惬意舒适。因此,城市道路园林绿化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2.1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在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道路上,农村生态环境一般较为良好,因此环境的建设重点还是在于城市。道路园林绿化工程作为市政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具有重要的地位。它通过对城市花草树木的种植、养护、管理,对城市里的环境进行改善、美化,使城市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社会方面,也体现在园林景观方面。道路园林绿化不但为生态环境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同时植物数量的增多也使城市空气得到净化,噪声污染降低,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地位 道路园林绿化是城市绿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包含的,共同为城市的美化做出着贡献。道路园

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文章阐述了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优化甘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融合共建;增强节约意识,形成绿色消费新风尚;构建低碳产业发展新体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 标签: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现实路径 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社会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以及不合理的人为开发,目前甘肃土地沙化、荒漠化、草场退化等问题十分严重,由建国初期全国工业分布规划导致的重工业集中的现状,也使得工业污染日益侵袭着脆弱的自然环境。甘肃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国的比重都比较高,而森林覆盖率则远远低于全国水平,工业污染非常严重,但治理效果较差,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都远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甘肃是我国自然生态极端脆弱的地区,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亟待加强。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如下: 一、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环境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某种意义上说,经济社会系统是生态环境系统的子系统。这种观点有其深厚的自然科学背景,尤其是得到了热力学和生态学相关理论的支撑。在早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生产函数里,引人注目的是不含有土地和任何自然资源要素。在有关经济增长的争论中,以土地的不变投入为基础的增长论的传统阵地,在早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没有任何地位。肯尼斯·布尔丁(1966)认为:我们需要观念上的变化,地球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物质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来自开采、生产和消费行为的残留物总是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与我们一起存在。价格机制只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中的一小部分。在经济发展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经济增长必须是资源环境严格约束下的最优增长。 二、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机制和考评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新机制,调动居民、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环境。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按国家总体部署,适时调整建设生态文明投资项目目录,改进和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制度,为甘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

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 摘要: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资源和环境矛盾突出,建设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现状和实践情况,研究表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普遍忽视了产业发展问题;国外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研究已严重滞后于实践,急需针对中国现有城市和新城开发的产业选择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分类指导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关键词:生态城市内涵评价指标设计原理 1、引言 短短 300 年的工业文明历程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地球的资源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这在城市地区表现更为集中和明显。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为特征,造成了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病”[1]。摒弃工业文明理念下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潮流与趋势[2]。 生态城市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它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重构城市交通、建筑与土地

利用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3]。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发展目标与党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等理念完全一致,是根治“城市病”,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主要关注土地利用、建筑、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产业发展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然而,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支柱,是生态城市建设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与生态城市产业发展相关的理论,总结国内外实践情况,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2、生态城市的内涵 2.1生态城市的起源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4]。城市作为人们改造自然最彻底的一种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改造自然的价值观和意志的真实体现。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丰富的规律的认识。 生态城市,又称生态社区( eco - community)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生态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存在生态极限[5]。其理论从最初在城市中运用生态学原理,已发展到包括城市自然生态观、城市经济生态观、城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等的综合城市生态理论[6],并从生态学

城市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城市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通过对当前城市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的剖析和探讨,提出了解决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滞后,绿地面积少,投资比重少,重视程度低,重建轻管等问题的措施,对于指导城市道路绿化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应对措施 城市道路绿地是城市道路景观、城市绿地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塑造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建设的窗口,也是现代城市景观的重要标志。 城市道路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网络骨架,不仅可以构造优美的城市绿化景观,而且还能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净化空气、减弱噪音、减尘、改善小气候、防风、防火、保护路面、组织城市交通、维护交通。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道路建设迅速的发展,道路绿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涌现出一批国家级园林城市,与此同时,由于建设部门对道路绿化的认识不高,重视程度不够,投资较少,设计较为单一,不少地方还存在“重建轻养”的问题,道路绿化养护水平相对滞后,绿化成果难以巩固,大大影响了绿化效益和景观效果。 1、城市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 1.1道路绿化建设滞后,绿化率低。 城市道路建设作为提速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展现城市形象的窗口,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好的体现城市文化特征、亮化城市市容市貌,建设单位更多的采用硬质道路小品和灯饰达到建设目标,往往忽视了植物配景,造成了规划设计中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对于营造园林城市、生态城市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道路绿化建设往往滞后于道路建设,大多数城市道路建成后才实施绿化建设,造成绿化成本提高,绿地立地条件差,有时对路面造成一定的损毁。 1.2植物品种单一,群落较为单一,缺乏立体效果。 植物种类不够丰富,群落较为单一。园林植物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道路植物景观的营造要依赖多样化植物来实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道路植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是衡量一个道

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生态城市的探讨

河西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结课论文 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生态城市的探讨——以张掖滨河新区生态城建设为例 作者:罗崇亮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年级: 121班 学号: 1251801108 指导老师:许自学副教授 答辩日期: 成绩:

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生态城市的探讨 ——以张掖滨河新区生态城建设为例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年级:2012级 姓名:罗崇亮 学号:1251801108 摘要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发展突飞猛进,而与之相关的城市新区建设发展则成为中国城市发展最为浓墨重彩的一幕,“十二五”规划中将生态城市城市放在了一个更突出的战略位置,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其目的是让人的创造力和各种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潜能充分释放出来,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环境里,造就一代超过一代的生产力。在达到这个目的地过程中,保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的高度和谐是基础,因而研究城市新区规划与建设生态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新区新区规划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China economy, make a spurt of progress, while the associated development of city new district has become China city development is most thick and heavy in colours of the scene, the "12th Five Year Plan", the ecological city city is put in a more prominent strategic posi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 city is a

华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

华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向,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近年来,华安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生态立县”的重大决策,努力打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新华安,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16年9月,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6年10月順利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今后,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补齐发展短板;如何精心呵护、倍加珍惜大自然给予我县生态资源,持续巩固国家生态县创建成果,为把华安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做出不懈努力。为此,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华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就进一步推进华安县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分析探讨。 标签:华安县生态文明成果存在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 一、华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华安县位于福建省南部,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祖国大陆高山族同胞聚居最多的县份、原中央苏区县、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几年来,华安将“生态立县”作为发展战略,生态县建设纳入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现今我省自贸区建设如火如荼,旅游服务行业被列入我省自贸区重点发展的七大产业之一,华安县紧抓机遇,突出自身生态优势,充分利用创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县的契机,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旅游产业。目前我县森林覆盖率达72.42%,居于漳州市前列;有8个乡(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畲族村寨官畲村入选首批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6个村被评为富美乡村,15个村被评为美丽乡村;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4个。 1.以绿为“尺” ,生态把关 首先是强化源头治污。以“低消耗、低排放、高科技、高效益”的项目为目标,并将限制开发区域的建设项目放在南部的经济开发区,实行最严格的项目引入和淘汰制度。近年来先后关闭污染及落后产能企业85家,谢绝10多个投资达数十亿元的项目引入。其次是全力进行生态修复。华安县肩负着保护北溪流域水环境和下游饮用水安全的重任,“十二五”期间,我县共投入2.41亿元进行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共拆除或关闭养殖场达107万平方米。近年来,我县频频放出绿色大招,安排每年8000万元作为九龙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金,并每年以6%的速度递增。同时,大力推进生态与水系工程建设,全面推行“河长制”,全面推进村容村貌整治。 正是由于群策群力,严防死守,九龙江北溪华安段干流断面水质一直保持在三类水质标准,达标率100%,而大气则优于国家一类标准。

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途径与案例研究

摘要:本文论述了国际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背景、理论、科学内涵及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的内容,并以XX市和崇明绿华阳光生态示X区规划为例,从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城乡生态关系协调性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示X园区规划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建设途径与措施XX 崇明 一、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与进展 国际上正式提出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学术思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过“理想国”的设想,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M.Vitruviius)在《建筑十书》中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城市的建设经验,对城市选址、城市形态与规划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把对健康、生活的考虑融汇到对自然条件的选择与建筑物的设计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阿尔伯蒂(L.B. Alberti 1452)、费拉锐特、斯卡莫齐等人师承维特鲁威,发展了“理想城市”的理论。16世纪英国摩尔(T.More)的"乌托邦",18-19世纪中,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Rowen,1852)的"新协和村",西班牙索里亚(A.Soria,1882)的“线状城”等设想中都蕴含有一定的城市生态规划哲理。 19世纪末叶,以玛希(Geoge Marsh)为代表的生态学家和规划工作者的规划实践,标志着生态规划的产生,玛希(1864)首次提出合理地规划人类活动,使之与自然协调而不是破坏自然;鲍威尔(Powell 1879)在规划实践中指出,要制定法律和政策,促进与生态条件相适应的发展;英国霍华德(E.Howard,1898)的"田园城", 法国柯布西埃(Le Corbusier,1930)的“光明城”,英国恩维(R.Unwin,1922)的“卧城”,赖特(F.Wright,1945)的“广亩城”等工作丰富了生态规划的内容。后来的芝加哥大学人类生态学派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均进一步强调了发展要与自然相协调;美国景观生态学家麦克哈格(McHarg,I.L.)在1960年代指出, 生态规划(Ecological planning) 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境况下或在多数无害的情况下,对土地的某种用途进行的规划。后来直至1980年代,包括日本学者在内的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生态规划仍大部分倾向于土地的生态利用规划,王祥荣(1995,1998)提出,从区域和城市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发展趋势和生态规划所应解决的问题来看,生态规划应不仅限于土地利用规划,而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辩识、模拟、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从以上学者的论点可以认为,生态规划的目的是: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也是当前人们对现代城市的需求,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就目前我国的总体情况而言,城市化水平虽然仅达30%左右,处于初始阶段,但作为全国经济改革开放龙头的XX以及整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则已进入了城市化的“超速阶段”,城市建设、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前景广阔。但是,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同时也存在不少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缺乏远景规划和生态规划。因此,如何避免将城市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基础上,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是我国在新世纪城市建设中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将为此提供科学的依据。

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探讨

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探讨 摘要: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建设的窗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创造出优美的道路景观已成为园林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城市道路绿化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目前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着重探讨了道路绿化植物的栽植和养护管理。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栽植;养护;适地适树abstract: road gree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greening system, is also a city building window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n the city’s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reate the beautiful landscape of the road has become garden worker imperative. this article from the necessity of urban roads greening, analyzes the road greening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cused on the planting and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of the road greening plants.keywords: urban roads; greening construction; planting; conservation; suitable tree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一、城市道路绿化的必要性 (一)调节城市小气候 城市道路四通八达,道路的占地面积在城市总体面积中的比重相当大。它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一个重要源头。搞好道路绿化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本文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和设想,以期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1生态城市的内涵和主要特点 1.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1.2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比较,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2.1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1.2.2高效性 生态城市能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使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共生关系得以协调。 1.2.3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1.2.4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的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秩序下寻求发展。 1.2.5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于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2中国目前的城市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2.1目前的城市状况 “九五”期间是环境保护大发展的五年,集中体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全民族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环保措施力度加大、环保投入大幅增加、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等方面。但是,环境污染依然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全国有36%城市河段的水质为劣5类,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大气污染十分突出,受监测的341个城市中,有66.7%的城市空气质量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固体废物、城市垃圾、“白色污染”仍然严重;全国城市垃圾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还不到总量的10%;城市噪音扰民十分普遍,2001年监测区域55.7%的城市噪音处于中度以上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市民发生多种疾病。 2.2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安排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安排 摘要:突破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之困,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湖南长株潭地区在“两型社会”建设实践中,迈出了重大步伐,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经验,本文对其作了概括和总结,并对如何推广做了探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两型社会;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1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 (2011)07-0051-03 基金项目:2010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实践形态研究”(项目编号:HB2009G02)。 作者简介:李志勇(1968-),男,山东临沂人,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突破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之困,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湖南长株潭地区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中,迈出了重大步伐,取得了初步成效,其做法和经验值得推广。

一、当代发展的资源环境困境 人类现代化的进程始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带来的技术的进步、市场的拓展和物质生活的繁荣,另一方面是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生态的凋敝,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发展不可持续。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 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有机物的污染以及全球气候变化,诸如此类的问题印证了恩格斯的论断:“我们不要过分 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1](P383)这些问题迫使世人重新审视经济发展的本质、路径和方式等重大问题。1962年蕾切尔?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反思人类废弃物太多,环境不堪重负引起整个世界生物的死亡。1972年是罗马俱乐部的出版《增长的极限》。其中心论点是:人口增长、粮食生产、投资增长、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具有按指数增长的性质,如果按这个趋势继续下去,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在今后100年内的某个时期将达到极限,原因在于地球是有限的,人类生活的空间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吸纳消化污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该理论认为,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人类应制止增长和技术

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课题名称 本科专业 本科班级 姓名 评分 指导老师(签名) 20 年月日 湖北工业大学

1)所选课题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状况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兴起了生态城市建设热,生态产业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谢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型产业。它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废弃物的零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起步比较晚,所以我国生态产业的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 国外的生态城市研究更注重具体的设计特征和技术特征, 强调针对西方国家城市现实问题( 如低密度、小汽车方式为主导和生活高消费) 提出实施生态城市的具体方案, 其理论与生态城市实践结合的十分紧密。如雷吉斯特提出了针对美国城市低密度现状的改造措施。但总的来说, 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的实践性相当强。 与国外研究相比, 国内的生态城市研究更多地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 注重整体性,理论更加系统, 而且国内生态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界和规划界, 此外还有环境学科和其它领域。总的来说, 虽然国内生态学界在建设生态村、生态县和生态市规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虽然国内各学科也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 但国内生态城市的已有实践和理论对当前城市规划的影响还是相当有限的。生态城市理念所包含的可持续发展特征和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目标, 对国内今后的城市规划工作有着显而易见的意义。不论规划是广义的, 还是狭义的, 在当今科学技术相当发达、人类改造自然即干预自然的能力远远超出以往的情形下, 人类必须意识到任何人居环境( 包括城市) 的人类活动都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存在着人类活动 的生态极限, 人类必须克制自身的某些行为, 并充分地体现在规划之中,这是真正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也是建立生态城市的根本保证。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己的物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自己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要求更是严格,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城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谋求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示范地、主抓手。这是因为:从国内城市化进程看,未来社会必将发展为城市社会,而生态城市可以比农村更好地结合自然、社会与文化要素形成一种更容易传承和发展的文明形式。从国际趋势看,联合国发表的一系列环境报告更加明确地关注城市、生态与人类福祉间的相互关联,造成环境恶化的驱动因素——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等成为问题解决重点,生态城市将是世界潮流所趋。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难点及关键技术; 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环境的同时往往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和节约,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的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本文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入手展开论述,结合国外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生态城市的成功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获得有利于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启示。

城市道路绿化现状分析及建议

城市道路绿化现状分析及建议 1、绪论 绿色是21世纪城市的生命和文明的标志。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核心。随着城市的发展,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道路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道路以线的形式分布于城市,联系着城市中分散的“点”和“面”的园林绿地,以此组成完整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城市行道树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的骨干树种,在创造优美城市环境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滕州市城市园林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道路绿化也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市的道路绿化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特别是行道树的品种的选择及种植养护水平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为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提升杭州的城市绿化水平,通过对我市行道树种植现状的分析,提出进一步丰富城市行道树树种的对策和建议,以便为我市的道路绿化、绿地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2、我市城区道路行道树现状分析 我市自70年代开始种植行道树。主要分布在新兴路、府前路、荆河路,善国路、龙山路等,品种有法桐(悬铃木)、

垂柳、国槐等品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新修城市道路的不断增加,行道树的品种不断增多,主要有栾树、白蜡、银杏、青桐、广玉兰、大叶女贞等,但由于立地条件差,地下管线多以及其它原因造成广玉兰、大叶女贞等常青树种生长缓慢,长势很弱、遮荫效果差而得不到广泛推广。而法桐(悬铃木)适应性强、生长快、无病虫害、遮荫效果好,使我市荆河路、龙山路、府前路、新兴中路形成了以悬铃木为主的行道树格局,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 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城市道路建设不仅出现了量的增加,也出现了质的飞越。先后新建和拓宽了龙泉路、北环路、西环路、北辛路、打通了塔寺北路、新兴北路等。随着城区道路建设大刀阔斧地改造,道路绿化也不断呈现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行道树树种逐渐多样化、色彩化,广玉兰、大叶女贞等常青树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目前行道树应用存在的问题 我们调查了我市城区种植行道树的主要主、次干道14条,共种植行道树9个树种。树种主要为法桐(悬铃木)、银杏、国槐、广玉兰、大叶女贞、垂柳、栾树、青桐、白蜡等。按行道树的树种、生长现状、景观效果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我市的行道树应用还存在有如下问题: 3.1 树种相对比较单一、开发利用工作薄弱

有关建设生态城市的几点建议

有关建设生态城市的几点建议 生态城市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关于如何建设生态城市,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立足本地,制定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 建设生态城市重点是要制定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改变以前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政策、计划,制定城市各领域、各行业生态化建设的战略、步骤、目标,并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加快城市生态建设步伐,使城市逐步走上生态化发展道路。 二、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建设生态城市,必须宣传、普及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特别是在目前阶段公众的生态意识还比较淡漠的时期。要通过宣传教育使公众观念转变过来,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 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体现城市风格特色的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配备对城市废水、废气、废渣达标处理设施,做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回收各种可利用资源尽量变废为宝。建立城市清洁交通体系,创造出低碳高效的生态交通环境。除此之外还要加大力度提高中心区的森林覆盖率及城区绿化率,在市区建设综合性公园和植物园,加大城市绿地和小游园的建设,把城市绿地纳入总体规划,此外要坚决保护好城区现有的林木、花草等。 四、加强生态立法 建立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综合体系,使城市生态化发展法律化、制度化,是保证其战略、政策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这样生态城市建设得到法律保证,有法可依,对不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的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五、设立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职能机构和建立生态管理机制 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持久、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部门联系、多元投入和全民参与,要逐步建立健全由政府领导和资源、环保、法制等部门联合设立综合的、跨部门的生态城市建设管理决策机构,组织、协调、监督生态城市建设战略的实施,同时也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宣传、咨询、交流和推广中心。 要逐步采用绿色GDP指标计算经济增长速度,增设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考核,作为衡量

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中原兴则中华兴”,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将是从根本上体现中国整体发展的一个标志,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原经济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着生态意识薄弱、经济粗放增长、科技相对落后、区域法制不健全等问题。为了推动中原经济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树立现代生态价值观、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同时促进生态科技发展、加强生态制度建设,为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确价值导向、良好经济基础、有力科技支撑及法制保障。 标签: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发展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党中央立足于中国发展的现实情况,提出了“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此外,十八屆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些措施为当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然“中原兴则中华兴”,作为国家的重点发展区域以及重要经济增长板块,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是中国整体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为推动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是,中原经济区在长期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导致经济增长与生态承载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使中原经济区在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发展周期中实现快速发展,中原经济区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探索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加快推动中原经济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中原经济区生态基本状况 伴随着人类掠夺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区域内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原经济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主要存在以下生态问题: 1.水资源失衡,污染普遍 中原经济区是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同时由于人口密集,还面临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的问题。此外,其水资源时间及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夏季降水量较多,冬季较少,水旱灾害多发,使得区域内水资源的地表径流在年际年内变化都较大。另一方面,中原经济区的水污染十分普遍。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重型工业,多年来造成了区域内工业废水排放量远高于其他地区。并且水污染方式慢慢地由经济发展初期单纯的工业污染转变为现在的主要来自工业废水污染,加之部分来自农业生产活动和生活废水污染的混合型污染,水环境持续恶化。 2.土地资源供给压力大,水土流失严重 中原经济区由于庞大的人口规模,土地资源面对着巨大的供给压力。一方面,中原经济区作为古老的农业开发区之一及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目前可被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中原经济区水

城市道路绿化带设计说明

经济技术开发区道路景观绿化设计 城市道路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是城市人文精神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构成区域文化的灵魂要素。 第一部分现状分析 一、工程概况 1.工程概况 2.气象概况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但冬夏长春秋短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较大。 路线所经区域的气象概况 温度:年平均气温在15.4℃,冬季一月份平均气温0.4℃,;夏季炎热七月份平均气温26.4℃。年日照总时数为2026.80小时,相对湿度54%。 降雨:年平均降雨量580-608mm多集中在夏秋二季。 蒸发量:年蒸发量平均700-750mm. 日照:年日照2058.2小时辐射总量为114.0千卡/平方厘米。 风:主导风向夏季为西南风,冬季为东北风。 结冻:最大冻深为35cm。 3.区域内土壤条件 的土壤主要为泥质潮土和沙质壤土,PH值8.38。 4.区域内水资源 地下水位较高,埋藏深度一般为2—5米,水量丰富,水质清洁,是西安市重要的水源地。 二、区位分析 是陕西制造业整合的重要平台,是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将在3~5年内建成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位于泾河以北,西铜高速公路以东,园区交通便利,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目前累计入区项目101个,总投资368.5亿元,已形成商用汽车、重型机械、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总投资150亿元的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项目建成达产后将新增产值300亿元,未来将重点培育发展军民结合型装备制造业和精细化工产业。 三、规划设计依据 1、相关的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