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总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总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总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总汇

一、人的称谓

〖姓名字号〗古人的姓名字号十分复杂。有关内容见必修⑤《古代文化常识》P95-96。

【直称姓名】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是一种敬称。如城陶潜为五柳先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朝廷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分美谥、平谥、恶谥三类。美谥如欧阳修谥号文忠,人称欧阳文忠公;范仲淹谥号文正,人称范文正公;王安石谥号文,人称王文公。平谥如鲁哀公、汉哀帝的“哀”,是同情的意思。恶谥如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官位不高或没有官位的文人,因其对后世的重大影响,其故友或学生议谥,而非奏请朝廷赐谥,叫私谥,如陶渊明私谥靖节征士。

【称斋名】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称其为杨诚斋;姚鼐斋名为惜抱轩,人称其为姚惜抱、惜抱先生;谭嗣同斋名为壮飞楼,人称其为谭壮飞。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称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称籍贯】用籍贯来称呼。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人,故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称王临川;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故称康南海。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用郡望来称呼。韩愈祖籍河北昌黎,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因苏氏是赵郡的望族,他有时自称“赵郡苏轼”、“苏赵郡”。

【称官名】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曾任长沙王太傅、梁怀王太傅,人称贾太傅;东晋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称杜拾遗,又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人称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人称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人称苏学士。

【称官地】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兼称】用籍贯、姓名、字、号等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籍贯)霄君圭(姓名)君玉(字),长乐(籍贯)王回(姓名)深父(字),余弟安国(名)平父(字)、安上(名)纯父(字)”。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用于他称。

(1)敬称帝王: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

(2)敬称皇太子、亲王:殿下。

(3)敬称将军:麾下。

(4)敬称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阁下。

(5)敬称对方的亲属:

用“令”,意思是“美好”,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用“尊”,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驾(称对方)。

用“贤”,称平辈或晚辈,如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用“仁”,如仁兄等。

(6)敬称妻父妻母:妻父称丈人,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又称泰水。

(7)敬称已逝的人:前面加“先”,表示已死,敬称地位高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已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已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8)敬称尊长者、朋辈:丈人、夫子、大人、君、太君、子、公、足下、先生等。

(9)君对臣的客气之称:卿,爱卿。

(10)敬称长两辈的人:称谓前加“太”或“大”。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11)其他敬词或客气的称谓:

伏惟:下对上或晚对长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孔雀东南飞》“伏惟启阿母”。

圣:称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如:圣人(孔子),亚圣(孟子)。

将:qiāng愿,请。《氓》“~子无怒”。李白《~进酒》。

俯:公文书信称对方对自己的行动。俯察、俯就、俯念、俯允。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范进中举》“岳父见教的是”。

见谅:客套话,原谅我。表示请人谅解。见: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今请柬中还用“甫”)

台驾:敬辞,旧称对方。

台鉴:旧时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

(12)现在常用敬词:

拜: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拜读、拜辞、拜访、拜贺、拜识、拜见、拜望。

奉: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奉达、奉告、奉还(归还)、奉陪(陪同)、奉送(赠送)、奉赠、奉劝(劝告)。

敬: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敬告、敬贺、敬候、敬请、敬谢不敏。

惠: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惠临、惠存、惠允、惠赠、惠顾(商家对顾客)。

恭:恭敬地对待对方。恭贺、恭候、恭请、恭迎、恭喜。

垂: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动作。垂爱(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垂问(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垂怜、垂青、垂询、垂念。

赐:指所受的礼物。赐教(别人指教自己)、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

请:用于希望对方做什么事。请问(希望别人回答)、请教(希望别人指教)。

贵: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事物。贵干、贵姓、贵庚、贵恙、贵子、贵国。

高: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事物。高见、高就、高龄、高寿、高足、高论、高朋。

大:称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大爷、大名、大驾、大作、大札、大庆。

请:希望对方做某事。请问、请坐、请进、请告。

屈:委屈对方。屈尊、屈驾、屈就、屈居。

光:光荣,用于对方来临。光临、光顾(商家对顾客)。

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华诞、华堂、华翰、华宗。

老:尊称别人,有时特指老年人。老大爷、老伯、老兄、老总。

叨:对对方的帮助表示感谢。叨光、叨教、叨扰。

雅:称对方的举动或情意。雅正、雅教、雅意。

玉:称对方的身体或举动。玉体、玉照、玉音、玉成。

芳:与对方有关的事物。芳龄、芳邻、芳名。

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

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

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

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

劳驾: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

留步: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

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

托福:客套话,依赖别人的福气使自己幸运。

鼎力、包涵、斧正、指正、笑纳、府上、璧还。

【谦称】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1)帝王自谦:孤、寡人、朕、不谷

孤:小国之君

寡人:少德之人

朕: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自称。

不谷:不善。

(寡君: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

(2)官吏自谦:下官、末官、小吏、卑职、牛马走、老臣

卑职:文官对上级的自称。

牛马走:自称谦词。指自己地位谦卑,像牛马般供别人驱使、为别人效劳。司马迁《报任安书》自称“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

老臣:老官员自称。

(3)男子自谦:仆、不才、不肖、不妄

仆:奴仆,男子自称,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不才:没有才能。男子自称,以示谦恭。

不肖:原指不似其父那样贤能。男子在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

不妄:无才能。男子自谦。

不佞: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4)妇女自谦:妾、臣妾、奴、奴家、未亡人

妾:女子自称。妾是正妻之外的小妻、侧室、偏房,家中地位低,借称表对对方的敬重。

奴家:妇女自称。从人役使的仆役,借以自称,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未亡人:寡妇的自称。

(5)读书人自谦:小生、晚生、晚学、后学、晚侍

小生:晚辈对尊长称自己的谦词。

晚生:旧时男子对前辈称自己的谦词。

后学: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6)老人自谦:老朽、老夫、老汉、老拙

老:老人自谦。

老粗:称自己没有文化。

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

老衲:老和尚自称。

(7)出家人自称:老衲、贫僧、贫道、洒家、小衲(韦小宝自称~)

(8)谦称自己的妻子:贱内、内人、拙荆。

贱内、内人:称自己的妻子。

拙荆:荆为灌木,古代用来制作妇女的发钗,称为“荆钗”。后来演变成丈夫对自己妻子的谦称。

(9)家大舍小

“家”字一族:对别人称比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家姐,家叔。

“舍”字一族:对别人称自己的家或比自己卑幼的亲属。寒舍、敝舍,舍弟、舍妹、舍侄、舍亲(称亲戚)。

(10)其他自谦: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私下、私自之意。有冒失、唐突之义。

仆:仆人,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小: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小弟、小儿、小女、小人、小子、小生(多见于早期白话)。

愚:称自己不聪明。愚(称自己),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

鄙:称自己(学识浅薄)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鄙人(称自己),鄙意(称自己的意见),鄙见(称自己的见解),鄙地(称自己的房屋、处所)。

敝: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敝人,敝姓,敝校,敝处(称自己的房屋、处所)。

拙: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拙笔(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称自己的文章),拙见(称自己的见解)。

老: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老粗(称自己没有文化),老朽(老年人称自己),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

犬:称自己的儿女。犬子、犬女。

敢:冒昧,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敢问(问对方问题),敢请(请对方做某事),敢烦(麻烦对方做某事)。

在下:自称。古时坐席时,尊长在上座,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自称在下。

小人:布衣见官时的自称。

小子:旧时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自称的谦词。

不敏: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客气话。

小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

寒舍:谦称自己的家。

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

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贱称】表示对对方的侮辱、轻视的称呼。

(1)贱称君主:独夫、暴君

(2)贱称百姓:由于社会阶段、文化典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带有一定的等级观念,都是鄙薄的,无非是程度轻重罢了。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刁民、小民、流民等。

黔首:qián平民。战国、秦对百姓的称谓。黔:黑色。《鸿门宴》“以愚~”。

黎民:众民,百姓。《寡人之于国也》“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黔黎:黔首、黎民的合称,指百姓。

黎庶:黎民,众民,百姓。庶:众多。

庶民:平民,百姓。

(氓:m?ng民。《诗经·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牧民:统治、管理百姓。牧者,放也。放什么?不是马牛,便是鸡羊。)

(3)贱称一般人:贼、竖子、鲰生、野夫、野老

竖子:小子。《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小子:《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鲰生:zōu浅薄愚陋的人;小人。古代骂人之词。《鸿门宴》“~说我曰”。

野夫:粗鄙之人。

野老:村野老人。《积雨辋川庄作》“~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朋友的称谓】

贫贱之交: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莫逆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

忘年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君子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

【年龄的称谓】

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随欲,不逾矩。”(译文:我15岁立志于学习,30岁能自立于世,40岁遇事就不迷惑,50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60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70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做什么便做什么,不会超出规矩)

襁褓:婴儿。

孩提:亦作“孩抱”,二三岁幼儿。

垂髫:tiáo八九岁的儿童。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

总角:十三四岁的少年;少年时代。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氓》“总角之宴”。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成语“豆蔻年华”。喻处女。杜牧《赠别》“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及,到。笄jī,盘头发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订婚者15而笄,未订婚者20而笄,指女子到了结婚的年龄。

束发:男子十五岁。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表示成童;20岁时行冠礼,表示成年。也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束发而冠,女子15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结发:汉族婚姻习俗,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即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孔雀东南飞》“结发同枕席”。成语“结发夫妻”。

二八:十六岁,指年轻漂亮的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弱:年少。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而立: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男子四十岁。

知命: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六十岁。或称耳顺之年。

古稀:七十岁。古人活到70岁很少了。杜甫“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mào di?八九十岁。

期颐:一百岁。

丁男:成年的男子。

黄发:老人。人老了,头发由黑变白,由白变黄。

垂老:已近老年。杜甫《垂老别》

垂白:须发将白,谓已近年老。

垂年:犹“垂老”,年将老。

垂暮:已近年老。

黎老:老人。

皓首:白头,指年老。

暮齿:晚年,暮年。

【死的讳称】有关死亡的讳称非常丰富,据《同义词词林》所载,“死”的同义词有一百六十二个之多。

《礼记》:“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hōng,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薨、崩、驾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

(2)父母之死:孤露、弃养、见背(背弃我)。《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3)佛教徒之死:升天、涅檠、圆寂、归寂、示寂、坐化、物化、羽化、仙游、仙逝。

归西:佛教称僧人去世。归向西方极乐世界。佛教相信西方有一处净土,有功德的人死后就能脱离苦海,归向该地。

涅槃:佛教用语,指所幻想的超脱生死的境界,也用作死的代称(指佛或僧人)。

圆寂:佛教用语(音译为“涅盘”),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称僧尼之死。

坐化:佛教指和尚盘膝端坐而死。

(4)道教徒之死:道教认为得道之人能够成仙升天,因此以“升天、羽化、登天、仙逝”等语来代表死亡。

羽化:修炼到极致跳出生死轮回。《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而登仙”。

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5)基督教徒之死:基督教认为人死后会返回天堂,与耶稣基督共聚,于是以“主怀安息、魂归天国”等语来代表死亡。

(6)迷信人称死:迷信的人相信人死后会到阴曹地府去。传说阎王是掌管地府的官员,他有一本名册,记载了人的生死命运。故用“见阎王、登鬼录”表示到阴间(死亡)的意思。(7)一般人的死: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

殇:未到成年而死去。《滕王阁序》“齐彭殇为妄作”。

赴瑶池:称死。瑶池,传说中昆仑山上的池名,西王母所居之地。

填沟壑:人死埋于地下,故称填沟壑。《触龙说赵太后》“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没(殁):死。

殂:死亡。《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就木:成语“行将就木”。行将:将要;木:棺材。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

千古:哀悼死者,表示永别。

(8)表褒扬之称:

捐躯、殉职、殉难、舍身:为理想或有意义的事情牺牲性命。

成仁、就义:舍弃自己的生命去成就仁德道义。对牺牲者表达更高的敬意。

(9)表贬恶之称:

一命呜呼、完蛋、了帐:对死有余辜的人,用较通俗的字眼来形容。

(10)表婉惜同情之称:殒落、天妒红颜、天妒英才。

【委婉说法】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

会猎:交战的委婉说法。《赤壁之战》“方与将军~于吴”。

更衣:①更换衣服。常指宴会时离席。②上厕所(大小便)的婉辞。

出恭:上厕所(大小便)的婉辞。明国子监学规:每班给与“出恭入敬”牌一面,以防生员擅离本班。考试时考场内亦设此牌。上厕所必须领取这块牌子,故称。

便利:大小便的委婉说法。大小便是人的羞耻之事,不便明说,用便利来代替,即保护了别人的面子,又使自己显得有教养,毫无粗俗之气。

陛下富于春秋:意思是“皇帝年轻”。不能直言,因为年轻往往意味著不懂事、阅历浅。

太子方富於年:意思是“太子年少”。

【人物关系、称谓】

大:长两辈。大父:祖父;外祖父。

从:z?ng堂房亲属,次于最亲的亲属。从子:侄子。从兄:堂兄。从父:叔父。

伯:①b?排行第一的,老大。②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三等。

仲:排行第二的。引位居第二的。如“仲春、仲夏、仲秋、仲冬”。

叔:排行第三的。

季:排行在后的。季月:每季的最后一月。季冬:季节的末了。唐季:朝代的末了。

金兰:比喻友情契合;深交。引申作结拜兄弟姐妹的代称。成语“义结金兰”。

【婚姻词语】于归、归宁、月老、红娘、秦晋之好

于归:指女子出嫁。《诗经》“之子~,宜其室家”。

归宁:回家省亲。多指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项脊轩志》“吾妻~”。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遣:休,指被夫家休掉,返回娘家。《孔雀东南飞》“为仲卿母所~”。

休:封建时代丈夫凭借夫权离弃妻子。

【丧事词语】丁忧、丁艰、丁内忧、丁外忧、服阙

丁忧、丁艰:遭逢父母的丧事。

丁内忧:母丧。

丁外忧:父丧。

服阕:守孝期满。旧制,父母死后守孝三年,期满除服,称“服阕”。阕:终了。【身份职业】渔父、樵夫、渔樵、刍荛、布衣、郎中

渔父:犹渔翁,捕鱼的老人。

樵夫:qiáo打柴的人。

渔樵:渔夫、樵夫。

刍荛:chú ráo割草打柴,也指割草打柴的人。《诗经》“先民有言,询于~”。

郎中:南方方言称医生。又官名。

【特殊称谓】鳏、寡、孤、独

鳏:guān老而无妻的人。

寡:老而无夫的人。死了丈夫的妇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二、古代职官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如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宋代王安石封荆国公,明代刘基封诚意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

【丞相、宰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典领百官。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宰,主持,相,辅佐。《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

【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东宫】太子的住所,借指太子。

【太师、太傅、太保】官职,合称“三公”“东宫三师”,辅导太子的东宫官,即太子的老师。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太傅。

【三司】太尉、司徒、司空的合称。秦汉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

【太尉】秦汉时中央最高军事官员,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

【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宦官】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属的官员。又称太监。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故有“内相”之称。欧阳修、苏轼、司马光、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将军的最高称号。《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唐宋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御史】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

【御史大夫】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权次丞相。韩愈曾任监察御史。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

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太史令】史官,秦汉以后设,记载史实,掌管文书。司马迁做过太史令。

【长史】zhǎng秦时为丞相属官,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后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宫廷侍卫,《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

【尹】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司马】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别称“二千石”。《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主簿】太守的属官(相当于今之秘书)。《孔雀东南飞》“~通言语”。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州一级的行政长官。知,管理。《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一般掌管数省。如两江总督。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为省一级的行政军事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掾】yuàn古代属官的通称。

【县令】县一级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校尉】xiào汉代次于将军的官职。《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林冲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官职的任免升降】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授官】

征:征召。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担任官职。《张衡传》“公车特~拜郎中”。

辟:征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张衡传》“连~公府不就”。

荐:推荐,选拔。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史记》“~以为相”。

举:推荐,推举。《三国志》“郡察孝廉,州~茂才”。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官职或名位。《张衡传》“公车特征~郎中”。

选:通过科举或推荐任以官职。《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为建章监”。

除:任命,授官。《陈情表》“~臣洗马”。

授:授予官职。

起:起用,授官。《旧唐书》“久之,~为左台侍御史”,“~家”(即“起于家”)。

赏:皇帝特意赐给官职或爵位。《谭嗣同》“上召见袁世凯,特~侍郎”。

封:皇帝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项羽本纪》“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侯之赏”。

察:考察后予以举荐。《三国志·吴主传》“郡~孝廉,州举茂才”。

补:补任空缺的官职。《汉书·王尊传》“太守察王尊贤,~辽西盐官长”。

铨:quán量才授官。如“铨选、铨授、铨补、铨除、铨考”。

仕宦:做官,任官职。《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于台阁”。

仕进:进身为官。《晋书·许迈传》“迈少恬静,不慕~”。

仕:做官。《论语·子张》“学而优则~”。

进:推荐;引进。《国语》“献能而进贤”。

【兼职、代理】

兼:兼任官职。《〈指南录〉后序》“余除右丞相~枢密使”。

领:兼任(较低级的)官职。《晋书·袁乔传》“复引乔为司马,~广陵相”。

行:代理官职。《三国志·武帝纪》“太祖~奋武将军”。

署:代理官职。《后汉书·范睢传》“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功曹,委任政事”。

摄:暂代官职。如:摄政(君主年幼,由其最近的年长亲族或戚属代行职务)

权:暂代官职。《刘公嘉话》“时韩愈吏部~京兆”。(词语:权摄、权代)

判:高官兼低职。《宋史·韩琦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相州”。

假:临时代理。《史记·项羽本记》“乃相与共立为~上将军”。

守:代理官职。《三国志·王修传》“北海孔融召为主薄,~高密令”。

【升官】

升:升官。《元史·贾鲁传》“~鲁台都事”。

迁:升官,提升官职。《张衡传》“再~为太史令”。

拔:提升(本没有官职的人)。《出师表》“是以先帝简~以遗陛下”。

拜:授官,多为升任高官。《史记·廉蔺列传》“以相如功大,~为上卿”。

擢:zhu?提拔。《陈情表》“过蒙拔~,宠命优渥”。

陟:zhì提升,提拨。《出师表》“~罚臧否,不宜异同”。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在原官上增加荣衔,可享一世特权。《宋史·辛弃疾传》“~秘阁修撰”。

【调动】

徙:调动官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辙年不~”。

转:调动官职。《张衡传》“再~复为太史令”。

调:调动官职。《汉书·袁盎传》“~为陇西都尉”。

改:改任官职。《宋史王济传》“~刑部详覆官”。

移:调动官职。《江公皋传》“越明年,~刺柳州”。

【贬职】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守巴陵郡”。

贬:降职(并外放)。《刘禹锡传》“~连州刺史”。

放:驱逐,流放。《卜居》“屈原既~,三年不得复见”。

逐:赶走。《国语》“屈原放~,乃赋离骚”。

左迁:贬官,降职,特指贬官在外。《琵琶行》“予~九江郡司马”。

迁谪:贬官,降职。《琵琶行》“是夕始觉有~意”。

窜:放逐,贬官。韩俞《进学解》“暂为衔使,遂~南夷”。

出、出官:京官外调。《张衡传》“~为河间相”。《琵琶行》“予~官二年。”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后汉书·明帝纪》“郎官上应列宿,~百里”。

【罢官】

罢:解除官职。韩愈《祭十二郎文》“使取汝者始行,吾又~去”。

免:罢免官职。《汉书·贡禹传》“~官削爵”。

黜:chù贬退,废除官职。《封建论》“有罪得以~,有能得以赏”。

绌:通“黜”,贬退,废除官职。《屈原列传》“屈平既~”。

夺:削去官职。《书搏鸡者事》“~其官”。

废:黜废,罢官。《管子》“不胜其任者~免”。

蠲:juān免除,除去。

去:解除官职。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告退。成语“~还乡”。

告退:自请辞去职位。成语“年老~”。

解官:辞去官职。《包拯传》“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归养”。

解绶:解下印绶,谓辞去官职。《汉书·薛宣传》“谢游得檄,亦解印绶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新唐书》“每年,复~,给一品全禄”。

乞身:请求退职。《后汉书·李通传》“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

乞骸、乞骸骨:乞,请求。骸骨,尸骸。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意为请使骸骨归葬故乡。《张衡传》“上书乞骸骨”。

移病、称病:上书称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汉书》“即日父子供~,满三月赐告”。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新唐书·白居易传》“以刑部尚书致~”。

不市:不做官。“怀才而~”。(~私恩:不出卖个人的恩典来换取别人的谢意和好感)【复官】

复:恢复(原来职位)。《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还”。

还:返回(原来职位)。

〖做官〗

下车:官员初到任所。

视事:做官,任职。

三、天文地理

〖古代天文〗我国是农业文明古国,有发达的古代天文学。有关内容见必修⑤《古代文化常识》P94。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用天上二十八宿(列星)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王勃《滕王阁序》“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洪州)属于翼、轸二星所对着的地面的区域。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的分野,井宿是雍州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参商】参宿在西,商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动:动不动,往往)【流火】流:下行。火:大火星。《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在北方天空的七颗亮星,排列成斗形,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小石潭记》“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

【天狼星】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

【文曲星】星宿名。旧时迷信说法,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天罡】gā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水浒》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东曦】古代神话中太阳神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古人却它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对象。其别称可分为:

银钩、玉钩:初月如钩,故称。

玉弓、弓月:弦月如弓,故称。

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

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

桂月、桂轮、桂宫、桂魄: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

广寒、清虚: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

望舒: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

嫦娥: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

〖古代地理〗在中国古代,地理与天文并称。有关内容见必修⑤《古代文化常识》P94。

【中国】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毛泽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长江从安徽芜湖到江苏南京一段向东北方向斜流,以此段长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山的东面。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古代的行政区域】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过秦论》“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州:参见“郡”条。《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古称别称】古代不少地名有别称,如:

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柳敬亭传》“尝奉命至金陵”。《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

扬州:又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杭州:又称临安、武林。《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

苏州:又称姑苏。《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福州:又称三山。《<指南录>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成都:又称锦官城。《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四、历法纪时

〖古代历法〗历法是推算年、月、日,并使其与相关天象对应的方法,主要分为阳历、

阴历、阴阳历三种。古代历法一直被天子所垄断,是皇家的禁脔。

【日、月、年】古人经常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着寒暑往来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

【阴历、阳历、阴阳历】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30天和6个小月29天。有大小月之分,是因为月相的变化在29-30天之间(精确数值是29.53天)。

【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闰月】每年12个月一共354天,但这个数还不够1个太阳年。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是365.2422日,比阴历12个月的总和还多出11天多。阴历每过3年就和实际太阳年相差1个月的时间,所以每3年就要加1个月,称为闰月。这样是为了使历年的平均时间约等于1个太阳年,并且和自然季节大致符合。置闰是古代历法中的大事。

【四季】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又称四时。农历春季为正月、二、三月,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夏季、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春秋】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春秋”指四季,蟪蛄不知一年的时间变化,意思是蟪蛄的生命不到一年。后来历法日趋周密,春秋二时再分冬夏二时,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礼记》“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二十四节气】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代纪时〗中国古代对时间的划分非常细致。有关内容见必修⑤《古代文化常识》P95。

【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干支纪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干支纪年,六十年周而复始。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2)帝王年次纪年:以帝王在位年数来纪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3)帝王年号纪年: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

(4)帝王纪年、干支纪年兼用:皇帝年号在前,干支纪年列后。《扬州慢》“淳熙丙

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1)序数纪月:以序数词纪月。如《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

(2)地支纪月: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前面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3)时节纪月法: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

【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1)序数纪日:以序数词纪日。如《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2)干支纪日法:以干支来纪日。如《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

(3)月相纪日:用“朔(初一)、朏(fei初三)、望(十五)、既望(十六)、晦(月末)”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如《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意为朝菌不知一月的时间变化,即朝菌的生命不到一月。

(4)干支、月相兼用: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戊申这一天是月末。

○此外,古诗文中也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这里的“至日”指冬至。

【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纪时法: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时段。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昃(Za)、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又《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

(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的十二时辰。

对应关系:

天色纪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地支纪时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现化纪时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八点开始打鼓报更。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对应关系:

天色纪时:黄昏人定夜半鸡鸣平旦

地支纪时:戌亥子丑寅

五更五鼓:一更一鼓二更二鼓三更三鼓四更四鼓五更五鼓

现代时间: 19-21 21-23 23-1 1-3 3-5

【初阳】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五、科举制度

【科举】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故叫科举。萌芽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成熟于明,衰落于清,1905年终废除,前后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明清两朝鼎盛。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院试】在府城或省的治所举行。明代由提学官、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合格者称为生员(秀才)。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故也叫“童生试”。《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中了秀才,就脱离了平民阶层,走上了仕途的起点,地位比普通百姓高人一等。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乡试有正规的考场,叫做贡院。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故又称“桂榜”。录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a)元。举人可授知县官职。【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的贡院举行的一次考试,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发榜在四月,正值杏花开放,故又称“杏榜”。录取的叫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殿试所发之榜称“甲榜”,分三甲:赐一甲进士及第,赐二甲进士出身,赐三甲同进士出身。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三甲名额不等。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在揭榜时,要在殿前举行唱名典礼,称传胪。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甲:在天干中排第一位,通常表示居第一位)

【及第】科举考试应试中选。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金榜题名】殿试发榜用黄纸,表里二层,分大小金榜,小金榜进呈皇帝御览后存档大内,大金榜用皇帝之宝,传胪后由礼部尚书奉皇榜送出太和中门,至东长安门外张挂在宫墙壁,故考中进士者称“金榜题名”。

【状元、榜眼、探花】头名状元,因唐朝举人赴京考试皆须投状,故名。第二名榜眼,眼二也,故名。第三名探花,因唐朝新科进士杏园举行“探花宴”,故名。

【两榜出身】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再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叫做“两榜出身”。【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的,叫“连中三元”。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á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子监: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古代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太学】【国子监jiàn】中国封建时代最高学府兼教育行政机构。汉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博士】学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现为学位名称)

【司业】学官名。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等。《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

【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来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六、风俗礼仪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

【寒食】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清明前一、二日。来自“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曾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清明】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中秋】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腊日】民间传统节日。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除夕】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祭、祀】(单用或连用)以供品祭天、祭神、祭祖,表崇敬兼求保佑。一般上供于神佛称“祭”,上供于祖先称“祀”。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i,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为“少牢”。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养牲畜的牢圈),故称为牢。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伶官传序》“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少牢告庙”。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太庙】帝王的祖庙。

【社】祭土地神的地方。《西江月》“旧时茅店~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社稷】社,土地神。稷,五谷之神。社稷,土神和谷神。祭社稷,祈求年丰。社稷,代称国家。《陈涉世家》“复立楚国之~”。

【人祭】把人作为祭品,奉献给祖先和神灵。《陈涉世家》“祭以尉首”。

【斋戒】古人在祭祀、礼佛或举行典礼前,必先沐浴、更衣、独居、不喝酒、素食,静心静性等,以示虔诚,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乃~五日”。

【奠】多指以酒食祭祀死者。清袁枚《祭妹文》“哭汝既不闻汝言,~汝又不见汝食”。【酹】lai洒酒于地,表示祭奠或立誓。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樽还~江月”。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祖】祭路神。古代为出行者先祭路神,祈求平安,叫“祖道”;祭毕设宴送行,叫“祖饯”,即“饯行”之意。《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就是“祖道”。【封】筑土为坛祭天。《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汉代霍去病曾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故称“封狼居胥”。

【舞雩】雩:yú求雨的祭名。古时求雨祭天,设坛命女巫为舞,故谓“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浴乎沂,风乎~,咏而归”。鲁国求雨的土坛,现在曲阜东南。

【衅钟、衅鼓】古时的一种祭礼。新钟铸成,杀牲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行祭钟仪式,称衅钟。用血涂在新制的鼓上,然后启用,称衅鼓。《齐桓晋文之事》“将以衅钟”。《殽之战》“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

【歃血】shà古时会盟,双方口含牲血,或以血涂口旁,表示信誓,称为歃血。《毛遂自荐》“王当~而定也”。歃血为盟:泛指发誓订盟。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干货,建议收藏) 2017-09-10 00:01 常见借代词语 1、桃李:学生 2、社稷、轩辕:国家 3、南冠:囚犯 4、同窗:同学 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 7、丝竹:音乐 8、伉俪:夫妻 9、白丁、布衣:百姓 10、伛偻,黄发:老人 名家与作品 1、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2、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3、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4、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国文学之最 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著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3篇 【其他企业范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篇(一):三峡民间故事 三峡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人们俗称“讲古”,重庆话为“摆龙门阵”,它起源于民间,根植于传统,乡韵深长,是民间口头文学中较为广泛的体裁和形式。 三峡盛产民间故事家已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刘德培融糅着泥土真实的口头民间文艺作品,是他在时空的演化和阅尽人间沧桑中诞生出的绝世珍品,作品折射出来的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已超越了作品的外在形态,以生活的本真状态出现却又负载着某种历史文化内涵的带有原生性的乡土艺术,已抵达一种大俗大雅的理想境界。刘德培以超强的记忆力传承鄂西地区民间口头文学遗产,成为享誉海

内外的民间文学的“活化石”。刘德培的故事保留着民间文学所特有的“有头有尾,一线到底,交待明白,引人人胜”和“朴实无华、不枝不蔓”等表现手法的风格,又有自己的创造。他讲的故事情节构思奇巧,语言生动诙谐,常于结尾处显绝妙,创造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三峡一带善讲者众多,刘德培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他传讲各类民间故事512则,谚语干余条,民歌千余首,谜语600多则,以及大量的民俗文化资料,为传承、弘扬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刘德培被喻之为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着眼于内容,民间故事含幻想故事、历史故事、智慧人物故事、生活故事以及动植物故事等类别。 幻想故事是民间故事的一个重要类别,它以超现实的幻想构成离奇的故事,通过幻想来表达和寄托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愿望,表达人们对于痛苦生活处境的不满和改变这种处境的强烈愿望,想象丰富而奇丽,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色彩斑斓、神人交会的超现实图景,充满着浪漫色彩。展翅飞翔的雄鹰能够背负善良的弟弟去太阳山捡宝,同样也能把贪心的哥哥托运到黄金耀眼的罪恶渊薮中去;蟒蛇变化为英俊的少男娶员外三小姐为妻,从而使她得到人间得不到的温柔,狐狸精的美丽绝伦和妖娆贤淑也就使农田劳

中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苟于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于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员著名的代表。 7、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高考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高考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一、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着:《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 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5、世界四 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6、苏轼的散文代表 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 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 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 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 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 称为元帅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田间被闻一 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10、岁寒三友:松、竹、梅。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19、四书五经是儒 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23、五行:金、木、水、火、土。24、永 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25、古

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干货,建议收藏) 2017-09-10 00:01 常见借代词语 1、桃李:学生 2、社稷、轩辕:国家 3、南冠:囚犯 4、同窗:同学 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 7、丝竹:音乐 8、伉俪:夫妻 9、白丁、布衣:百姓 10、伛偻,黄发:老人 名家与作品 1、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2、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3、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4、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国文学之最 1、古代最着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2、古代最着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 作文辅导 1207 0018 :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珍藏版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珍藏版)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一章天文 1、五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 2、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将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 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 4、五纬:金、木、水、火、土 ①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其光色银白。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②木星:古曰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 ③水星:一名辰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④火星:古名荧惑,指恒星中的大火(心宿)⑤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5、二十八星宿: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分别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6、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7、有关天象的词: “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 8、参商:指参宿和心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商 9、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10、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前四组成斗身,古曰魁;后三组成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北斗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2019高考必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2019高考必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一、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服饰(1)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服饰代称 古代的服饰以其鲜明的特性,显示了穿着者的贵贱尊卑或性别职业,因而不同特点的服饰就成了不同社会地位人的代称,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1、黔首: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吕氏春秋》中《执一》、《振乱》、《怀宠》和《战国策·魏策》、《韩非子·忠孝》、李斯《谏逐客书》、《礼记·祭义》等均曾出现。它的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诏令谓民为“黔首”,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更定名物制度的内容之一。秦始皇三十一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封建政府呈报,即可取得国家的承认。从此,“黔首”一词便伴随着这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而成为固定称谓。 2、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 3、白袍:旧指未得功名的士人。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或有朝客讥宋济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济曰:‘盖由绯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宋洪迈《容斋三笔·叶晦叔诗》:“一闲十日岂天赐?惭愧纷纷白袍子。”宋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宋叶适《叶路分居思堂》诗:“白袍虽屡捷,黄榜未沾恩。” 4、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5、袍泽:“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在这里用来形容战士们互相友爱、同心同德的品质,因此“袍泽”就成了将士、战友的代名词。 6、青衿:亦作“青襟”,周代读书人常穿的服装,泛指有学识的人。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杜甫《题衡山县新学堂呈陆宰》诗:“金甲相排荡,青衿一憔悴。”明清科举时代则专指秀才。 7、苍头:原指战国时主人战旗下的军队,多以乡党的青年组成,因以青巾裹头,故名。《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千万。”《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裴骃集解引应劭曰:“苍头特起,言与众异也。苍头,谓士卒皁巾,若赤眉、青领,以相别也。”至汉代,战事减少,逐渐沦为奴隶,操持贵族邸宅的杂务。遭逢战乱,仍不失主人近侍军队的性质。魏晋以后,则纯为私家奴仆。《汉书·霍光传》:“(霍)云当朝请,数称病私出,多从宾客:张围猎黄山苑中,使苍头奴上朝谒,莫敢谴者。”《晋书.石崇传》:“有司薄阅崇水碓三十余区,苍头八百余人,他珍宝货贿称是。”《明会要·民政三》:“景泰中,杨杰上言:‘臣家苍头得官者十六人,乞停苍头杨钊等职。’诏许之。” 8、黄裳:黄色表示尊贵,穿黄裳意味着臣居尊位,因而黄裳成了将做君主的太子的别称。卢照邻《中和乐·歌储宫》:“黄裳元吉,邦家以宁。” 9、黄冠:古代指箬帽之类,蜡祭时戴之。《礼记·郊特牲》:“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郑玄注:“言祭以息民,服像其时物之色,季秋而草木黄落。”孔颖达疏:“黄冠是季秋之后草色之服。”后即借指农夫野老之服。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信奉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地理、官制科举、称谓礼俗 一、天文地理 1、天干地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总称地支。天干表次序,地支表时间。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两相配,按顺序组成六十对,可表年、月、日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60年一循环。 2、十二时 一日分十二时,每时2小时,23时至次日1时为子时,以下类推为丑时(鸡鸣)寅时(平旦)卯时(日出)辰时(食时)巳时(隅中)午时(日中)未时(日映)申时(晡时)酉时(日入)戌时(黄昏)亥时(人定)。每时前一小时为“初”,后一个小时为“正”。 “鸡鸣入机织”应为凌晨1~3点。“黄昏后”“人定初”应为晚9点。 3、望、朔、晦 阴历每月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每月第一天称“朔”,月底最后一天称“晦”。 4、节日 【上元】阴历正月十五,即“元宵节”。 【社日】(祭土神):春天在立春后,秋天在立秋后。 【上巳】(水边洗濯祭祖,又称“修禊”):阴历三月三。(会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寒食】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七夕】阴历七月七。此日女子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穿针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称“乞巧”。 【中元】七月十五。 【四时】古代对春夏秋冬四季的称谓。每季三个月,每月用“孟”“仲”“季”命名。 我国传统节日主要有八个:小年/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5、星宿 古人将天上恒星分为二十八组,每组一个星宿。然后又把地面的州郡邦国与之对应,这便是分野。二十八宿分为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东方玄武(龟蛇)四大星区。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连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形象,成为“四象”。四大星区常装饰在战旗上,作为部队序列。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即翼、轸两星宿,对应地面的荆州。又如牛、女星宿对扬州(一说,斗、牛对越国,女宿对吴国)。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斗”即斗宿(即北斗星),“牛”即“牵牛星”。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井宿(参

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大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大汇总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优美的汉字》(了解一下即可)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

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

文言文专项复习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一) 1、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_ _、_ _、_ _ 来称 呼人。 A.郡望、爵名、号 B.郡望、爵名、谥号 C.官职、爵名、号 D.官职、谥号、号 2.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式为: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 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 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 D.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 3.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A.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伉俪”喻夫妇。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 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爱卿”。 C.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已死的皇帝为先帝,已死的父亲为先考,已死的母亲为先妣,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D.“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堂、令尊等;称自己的父亲时,谦词有家慈、家君、家尊等。 4.下列称谓中,全属谦称的一项是() A.孤足下不才 B.愚仆小子 C.妾寡人臣 D.孤不谷竖子 5.下列关于称谓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而称宫殿台阶下,表示敬畏。 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 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字、号。 B古人有一些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加“太”表示长一辈,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加“从”表示叔伯关系。 C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加以褒贬善恶的一种称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 D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到了清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一、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必修三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总结,考试必备! 高中语文 5 天前 点击上方“高中语文”,关注我们 必修三 1《杜甫诗三首》 1. 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 “白帝城”。 2. 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2《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3《琵琶行》 1. 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 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 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 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 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 贾人:商人。 7. 出官:(京官)外调。 8. 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 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 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 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 情感。 4《李商隐诗两首》 1. 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 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 “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所指因时代不同而不同:(1)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后来把“六军”作为国家军队的统称。如《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 宋范成大《州桥》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廻。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2晋)代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南齐书·百官志》:“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二衞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晋世以来,谓领护至骁、游为六军。” (3指)唐之禁军六军。《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而《旧唐书·职官志三》说六军指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羽林。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教师版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 一、官职沿革 (一)官职制度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拓展]“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拓展]“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夺情”是指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复”;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拓展]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进一步完备。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自魏晋以后,历代相沿。 14.(2017·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5.(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拓展]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 16.(2016·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二)皇室官职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7.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拓展]“皇帝”始于秦王嬴政。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皇帝”,俗称皇上。 18.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19.(2016·全国卷Ⅱ)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