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思想的四个维度及其时代价值

最新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思想的四个维度及其时代价值
最新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思想的四个维度及其时代价值

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思想的四个维度及其时

代价值

[摘要]中国传统社会体现为家族制式的社会结构特征,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浓厚的家族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其基础表现为秩序与责任伦理、道德伦理、经济伦理以及自然伦理四个维度。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传统文化应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体现为三个方面:有利于形塑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家庭伦理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8-0049-04 家庭是具有血缘关系的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相比,家庭是一个人完成从自然状态走向社会状态的初始场域,也是一个人形塑人格和价值观的重要基地,家庭的和谐共荣是社会秩序和社会繁荣的基石,“修身齐家”是治国理天下的前提和保证。冯友兰指出:“家族制度,在过去就是中国的社会制度。”?q?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特征。在传统社会的治理思想中,“修德治家”“齐正门风”是十分核心的内容,家庭治理与道德教化相辅相成,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具有丰厚底蕴的家族文化。长期以来,我们对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它是统治者用来维护封建礼教的一整套陈腐落后的思想体系,这样的认识其实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一种武断割裂。文化是具有连续性的,文化的基因更不是随时代的变迁而自动消失的,对待传统文化应具备批判继承的态度,客观认真地审视传统文化是文

化自觉的重要前提,剔除陈腐的文化糟粕,改良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弘扬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对于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思想也应本着这个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丰富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一、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思想的四个维度

(一)“孝”与“仁爱”

“孝”与“仁爱”构建了儒家思想中的秩序与责任伦理基础。“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不仅规范了长幼尊卑的关系,而且富于极大的政治内涵。“孝”被看作“仁”“义”“礼”“智”之先,以及一切做人成事之根本。孔子曾语:“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有“恭敬”“顺从”“忠诚”之意涵,“孝”的实践首先从家庭做起,通过对祖先长辈的“孝”,以严格区分长幼尊卑的界限,维护良好的家庭秩序。其次“孝”的外延从家庭扩展到社会,从对祖先父母的“忠孝”延展到了官僚阶层中下级对上级的“忠孝”,最终达到对皇权的“忠孝”,正所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无论是“事亲”“事君”还是“立身”一本于“孝”。“忠孝”思想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孝道”成为一种政治德行,与忠君思想密不可分,“极端的孝道足以成为官治民的基础”。?r?如果从这个层面来理解传统家庭中的“孝”,其消极因素是显而易见的,这里的“孝”扼杀了人类的平等性和话语权,助长了家长制和集权制,基于严格的“孝德家礼”,抑制和阻碍了下一代的创造思维,除了维护和合大局,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忠孝”的伦理思想固有诸多不合理成分,但是儒家对“孝”的理解远不止这些,其中的合理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譬如,对于“事亲”,不仅仅在于“恭顺”,儒

家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是对“孝”最为深刻和合理的阐释。“孝”并不意味着一味地顺从,《弟子规》写道:“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表明指出父母的过错也是身为子女的责任,同时也体现了子女从内心深处对父母的爱。

“孝”与“仁爱”从秩序与责任两方面建构了儒家伦理的两大基础,没有“仁爱”就无从谈“孝”,儒家思想在讲“孝”的同时,一再强调“仁爱”思想,在一个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之间的爱是对等的,这叫作亲情,亲情发自血脉相连,即所谓“人必亲其所亲也”,“人互喜以所亲之喜,其喜弥扬;人互悲以所亲之悲,其悲不伤。外则相和答,内则相体念,心理共鸣,神性相依以为慰,是所谓亲亲也”。?s?儒家思想将人的信仰置放于家庭之中,亲情至爱给人生以动力,教人以向善,予人以慰藉。《诗经?小雅?常棣》曰:“夫妻好合,如鼓琴瑟。”这是对规范夫妻关系的生动写照,正所谓“妇之于夫,终身攸托,甘苦同之,安危与同”。?t?家庭成员在亲情至爱中产生了责任与义务,“学会以家为怀,就能使我们摆脱自我中心意识”,?u?增强对家人的责任感。《礼记?礼运》中提出:“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贞、常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这是十种社会和家庭责任伦理,要实现这些责任伦理,必须通过“礼”来加以规范和节制。?v?以责任伦理来规范家庭成员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家庭的运行以责任为原动力,家庭成员相互间没有责任感和义务感,家的基本精神将不复存在。儒家思想在看重家庭成员的责任与义务时,看似忽略了其权利,其实不然,譬如,在“父慈”“子孝”这一对伦理责任中,已经包含了各自所享受到的权利,这就是传统伦理思想的精致所在。美国学者杜维明在谈及中国历史

上的儒教传统时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并非建立在契约关系基础之上,而是一个以责任为中心的“信任共同体”。?w?

儒家的“仁爱”思想并不是狭隘的亲情之爱,它要求将这种爱扩展到世间万物之中,济困助危、悲天悯人、富于人道主义精神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仁爱的伦理思想往往从家庭延展到社会,使社会充满人情伦理意味,譬如当一个人步入社会,无论身处哪里,都会身体力行地实践家庭伦理道德。遇见同乡,以乡党、乡亲互称;遇见师长,以师父、师母相称;遇见朋友、同学,以兄弟姐妹相称等等,不一而足。社会生活的伦理化营造了富于浓厚人情意味的氛围,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友善和谐。“仁爱”伦理思想也产生了互助施予的公益精神,正所谓“经济上彼此顾恤,相互负责,有不然者皆指为不义”。传统社会中的祭田、义学、义庄等也都体现出家族间的互助精神,作为祭田、义学、义庄等的“共有之财”成为救济鳏寡孤独和补助教育之费用。《张氏家训》规定:“丰于财者,自当以财为结交,先须周济兄弟宗族亲友,而后及乡党邻里,有婚姻而无力聘娶者,有死丧而无棺葬者,有葬埋无地者,有患难缺用而不能了者,有子女无依孤寡残废而无人管顾者,有疾病疼痛不能医药与道路饥寒者,及有留滞他乡不能归者,量自力所能者周济之,此乃神人共喜,阴功自在也。”?x?“互助施予”凝聚和团结了族众,培育了族人的仁爱与同情之心。随着社会的变迁,以家族制为特征的传统社会已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但家族文化中的互助施予精神对于今天创建公益友善型社、营造社区美德无疑具有启迪意义。(二)勤俭持家

勤俭持家是传统社会家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经济伦理基础。勤俭持家的传统与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密切相关。中国的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促成了中国人尚农务本的经济思想,儒家“崇德修身”的意识形态便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体现,君主

专制的中央集权模式下产生了消极无为的治理模式。这一切都使漫长的传统社会保持了以农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特征,儒家对“道德治国”的过分推崇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抑制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简单的小农自然经济不能有效推动社会结构的改变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表现出以皇权为首的官僚统治集团和以农民为主的基层社会群体两大阵营,期间虽有士人精英等中间力量,但皇权对社会来讲始终是疏远的,皇权追求的终极目标不是社会的进步繁荣,而是皇权的永固和社会的平静,而落后的小农经济使绝大多数群体长期在温饱线上挣扎,这恰恰对维护皇权提供了有利因素,而维持社会秩序只需不遗余力地推行道德教化便可达到较好效果。中国“以农为本”的社会特征导致长期落后的小农经济始终占据经济生活的主导地位,以自然为主导的小农经济不能推进社会的繁荣富足,儒家的经济伦理思想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中发展形成的,居安思危、勤俭持家、节制欲望、清心寡欲等就是这种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表现,正如所言:“儒家思想中的‘存理灭欲’,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要安分守己,不求非分之心,对奢靡生活应始终保持谨慎态度。”?y?

以上论述了勤俭持家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社会中勤俭持家所蕴含的贫穷落后、压制欲望的因素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今天,我们倡导的勤俭持家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其中已经融入了珍稀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倡导绿色消费,反对资源浪费和奢靡生活方式的时代内涵。勤俭持家涵盖了“勤”和“俭”两层意义,“勤”是敬业与勤劳的体现,“俭”是对无度消费和奢侈浪费的限制,“勤”和“俭”具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勤”才能致富,“富”却要有节,这是持守家业的准则。《颜氏家训》中讲道:“如有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勤俭的美德还在于培育人们的公益之心,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对传统家庭伦理的基本认识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对传统家庭伦理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传统家庭伦理的基本道德规范 第一节对传统家庭伦理的基本认识 一、传统家庭伦理的内涵 二、传统家庭伦理的特点 ?第二节传统家庭伦理的基本道德规范 ?一、父子之伦:父慈子孝 ?传统父子之伦的基本规范就是父慈子孝,慈是对父母而言 的,孝则是对子女来说的。慈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养,二是对子女威严而有慈,教之以义方,使子女能成家立业。 父子关系的道德规范,在子女则为孝。 1.赡养父母。《礼记·祭义》:“曾子曰,孝用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2.尊敬亲长。《论语·为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亢仓子·顺道》:“孝者善事父母之名也。夫善事父母,敬顺为本,意

以承之,顺承颜色,无所不至。发一言、举一意,不敢忘父母;营一手,措一足,不敢忘父母。” 3.服从父母。《礼记·曲礼》说:“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二、夫妇之伦:夫义妇顺 ?(一)夫唱夫随、男耕女织、琴瑟和谐、相敬如宾是古人协调夫妻关系的道德准则。 ?(二)夫妇关系直接影响着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周易·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诗经·大雅·关睢》载:“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梁山伯和祝英台 ?梁山伯祝英台墓 ?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台之为女也,以同学而同葬,见十道四蕃志所载。旧志称曰义妇冢,然祝英台女而非妇也。(《宝庆四明志》卷十三) 相敬如宾: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及意义

xx传统家族文化及意义 家族文化是相对家族制度而言的,家族制度是指家族外现的能被感知的具体事项,它处于一种相对的静止状态,如族谱、族田、族长、族规、祠堂等。家族文化包含着家族制度;同时它还旨在反映家族制度发展变化的机制和家族制度本身的功效;它是家族制度的深层状态;是家族制度事项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家族制度事项中不易被感知的内在本质。 (一)xx传统家族文化的内涵 第一是为家族而活的人生观,“光宗耀祖”的话,今天偶尔还能在事业有成者的口中吐出,他们认为努力向前,是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皇帝及地方政府,也会因某人的业绩或义行,奖予匾额,家族将它挂在祠堂,引为殊荣。品官有家庙祭祀制度,成为法定承认的望族,何其荣耀。 第二,尊祖敬宗的团体意识。“尊祖敬宗睦族”、“尊宗睦族”是家族史文献中常见的词语。尊祖,除了敬重在世的前辈,更重要的是讲究对祖宗的祭祀。祭祖,是表示“水源木本”之思,“慎终追远”之意。如果能够做到,世人便以为是宗族兴旺的表征。敬宗是尊重宗子的权威,服从他的领导,认同他所代表的组织——宗族。所以敬宗、尊宗的涵义,首先是族人以宗族为自己的组织,其次是认同宗族的代表宗子、族长为领导人,由他们带领自己实现尊祖祭祖的愿望。至于睦族,是讲处理好族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宗族的团结和合作,使宗族长存,是尊祖敬宗的必要内容。所以尊祖、敬宗、睦族三者,尊祖是目标,也是出发点;敬宗,睦族是实现目标的条件,是在尊祖的旗帜下实现家族的团结,敬宗是关键所在。 第三就是孝道,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家庭或家族都讲究上慈下孝,孝道的全部内涵有三个方面: 第一,一般说是生养、死葬、祭祀。第二,自己事业有成,能够扬名显亲。第三,应有传宗接代人。现在对第一点和第三点比较重视,“子欲养而亲不待”“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就体现了生养和无后在孝道中的重要地位。孝道关系着一个家族的发展,只有它的成功实现,才能是家族得以延续与传承。所以在古代,孝道的最终要求就是族人事业有成,光大门楣,人丁兴旺。而不仅仅

家庭文化

家庭文化是指家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家庭文化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指的是一个家庭杂世代承续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家庭道德规范以及为人处世之道等。家庭文化是建立在家庭物质生活基础上的家庭精神生活和伦理生活的文化体现,既包括家庭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所体现的文化色彩,也包括文化生活、爱情生活、伦理道德等所体现的精神情操和文化色彩。(二)家庭文化的内容 、家庭文化的内容大致包括11个方面: 1家庭的组建: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庭成员有不同的择偶条件。在过去,家庭主要成员的择偶观念对家庭成员的影响最大,甚至可以起决定性作用。随着则时代的进步,自主择偶已经比较普遍。我们倡导把感情建立在平等、互助和共同的理想之上,把志同道合作为择偶的基本条件。 2家庭成员的关系:一个家庭,除配偶外,还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和亲属。如何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家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3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大教育中,家庭教育是最先起步的,也是最基础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4对老人的赡养:对自己和配偶父母的赡养是每个家庭成员的义务。 5家庭的饮食、环境卫生: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饮食正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科学、营养发展,这就需要人们掌握一些有关营养、烹任、食物选购、贮藏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家庭饮食质量。家庭的环境卫生包括自然环境卫生和心理环境卫生两个方面,对家庭每个成员的健康影响都很大。创造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使家庭成员能在工作、学习之余得到调整,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6家庭气氛的营造:家庭气氛的营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实践证明,在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中长大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开朗随和的性格,相反,如果家庭气氛很紧张,不协调,孩子的性格容易变得孤僻、暴躁、多变。因此,营造和谐、宽松、健康的家庭气氛,对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很重要的。 7家庭的经济管理: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善于理财,才能丰衣足食。但是,家庭经济管理,也要具有时代特色。一方面要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不攀比。另一方面,要学会用科学知识指导消费, 8家庭的民主平等: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平等相处,首先是男女平等。男女平等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在家庭中,要形成尊重女性、保护女性的风气,不搞大男子主义。还有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要互相尊重,不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有权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不要搞一言堂、家长作风,要充分发扬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人际关系。 9家庭的法律法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规,比如,如何对待老人,如何教育子女,如何为人处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家庭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家庭美德 一、终身托付: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位的贤相,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晏婴。 齐景公有一位女儿,景公很喜爱她。看到晏婴有才能,想把女儿嫁给他。为此齐景公特地跑到晏婴家里面来拜访,君臣开怀畅饮。席间, 晏婴的妻子也不时地忙碌地招待客人,景公看到了她,就问晏婴: “那位就是你的妻子吗?”晏婴不知底里,就如实回答说:“是的, 她就是我的妻子。”景公听了叹了口气说:“唉,怎么又老又丑啊! 我有一个女儿,年少而且貌美,请允许我把她嫁过来做您的妻室怎么样?”听了这话,晏婴放下筷子,起身立刻离开了自己的席位,恭敬 庄重地回答景公说:“我的妻子是年纪大了,人也不漂亮,但我已经 和她生活了很长时间。女人年轻的时候嫁给你,就将自己的一生托付 给你了。我的妻子在年轻的时候把终身托付给我,不在乎我身贵身贱, 个高个矮,而我也接受了。现在大王要把女儿嫁给我,这是何等的荣幸,但是作为一个男人,立天地之间,我已经接受了妻子的托付,又 怎么能背弃她的托身之情而接纳别人呢?”晏婴身居高位,而不背弃 年老貌丑的妻子,他的为人之道和高尚品质为人们所敬仰。 二、贤达之士不弃妻: 东汉初期的名臣宋弘,不但以清节威德着称于世,在处理*关系上,也称为千古绝音。 宋弘,汉光武帝即位以后,拜为太中大夫。后来又做了大司空, 被封为侯。自己将所有的田地租税收入和朝廷给的俸禄,一并用来赡 养九族中的人,因而自己虽然官高位显,家中却没有多少财产。 这个年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丈夫死了,她守了寡,光武帝念 及姐弟之情,时不时地请她入宫见面、聊天,也想再替姐姐找一个好 丈夫。这个天两人坐在一起议论朝中的大臣,汉光武帝便想趁此机会,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与家风建设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与家风建设(上) 莫林虎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跟大家一起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和家风建设”。 一、儒家思想背景下的家训文化 (一)儒家思想对家族文化的重视 我们这个课题分为四个部分,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儒家思想背景下的家训文化。 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主流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对家族文化是十分重视的,在中国传统的思想里,家族不仅是传统中国人社会经济文化的核心,也是政治生活的主导因素。所以《孟子·离娄》里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礼记·礼运篇》里也讲到“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大学》里讲到“修、齐、治、平”,“修”是修炼自己的品德,“齐”是齐家,“齐家”是后面“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一个人把自己的道德修炼好了以后,首先应该很好地管理家族,然后才可以到社会上治理国家,平天下。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家”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十分重要的。 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一点是,在中国,“家”这个概念其实是“家族”的概念,跟我们现在核心家庭的意思是有一点区别的。但是,“家族”这个概念事实上也是从核心家庭,然后进一步衍生,就

是“家族”的概念,“家族”进一步扩大就是“国”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家族”是一个缩小的“国”的概念,“国”实际上就是一个放大的“家”的概念。家族文化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突出特征。 上世纪著名的儒家学者,新儒学的专家钱穆先生说过,“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一部分里的第一个内容,家族在中国儒家文化里是非常重要的。 (二)家训文化的内涵 我们再来看什么叫家训文化?家训也称做家戒、家范、庭训,它指的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内部长辈对子孙后代的训诫、训示,它的重点放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从这几个方面来教育后辈。运用家戒教育家人和子弟,在我们中国有3000多年的历史,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是一个人的早期教育,特别是家庭或者是家族的熏陶,家族文化的传承,对一个人以后人格的形成,事业的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中国的家训文化把中国古代的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结构模式运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把教育天下的任务分摊给每一个家庭,或者每一个家族来承担,这样就把家庭以及家族这样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变成了道德教化,知识和人生智慧传承的组织结构。所以,家训文化是中国家族文化一个很必然的结果。 (三)家训文化以制度化方式运行

(完整版)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及意义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及意义 家族文化是相对家族制度而言的,家族制度是指家族外现的能被感知的具体事项,它处于一种相对的静止状态,如族谱、族田、族长、族规、祠堂等。家族文化包含着家族制度;同时它还旨在反映家族制度发展变化的机制和家族制度本身的功效;它是家族制度的深层状态;是家族制度事项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家族制度事项中不易被感知的内在本质。 (一)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内涵 第一是为家族而活的人生观,“光宗耀祖”的话,今天偶尔还能在事业有成者的口中吐出,他们认为努力向前,是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皇帝及地方政府,也会因某人的业绩或义行,奖予匾额,家族将它挂在祠堂,引为殊荣。品官有家庙祭祀制度,成为法定承认的望族,何其荣耀。 第二,尊祖敬宗的团体意识。“尊祖敬宗睦族”、“尊宗睦族”是家族史文献中常见的词语。尊祖,除了敬重在世的前辈,更重要的是讲究对祖宗的祭祀。祭祖,是表示“水源木本”之思,“慎终追远”之意。如果能够做到,世人便以为是宗族兴旺的表征。敬宗是尊重宗子的权威,服从他的领导,认同他所代表的组织——宗族。所以敬宗、尊宗的涵义,首先是族人以宗族为自己的组织,其次是认同宗族的代表宗子、族长为领导人,由他们带领自己实现尊祖祭祖的愿望。至于睦族,是讲处理好族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宗族的团结和合作,使宗族长存,是尊祖敬宗的必要内容。所以尊祖、敬宗、睦族三者,尊祖是目标,也是出发点;敬宗,睦族是实现目标的条件,是在尊祖的旗帜下实现家族的团结,敬宗是关键所在。 第三就是孝道,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家庭或家族都讲究上慈下孝,孝道的全部内涵有三个方面:第一,一般说是生养、死葬、祭祀。第二,自己事业有成,能够扬名显亲。第三,应有传宗接代人。现在对第一点和第三点比较重视,“子欲养而亲不待”“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就体现了生养和无后在孝道中的重要地位。孝道关系着一个家族的发展,只有它的成功实现,才能是家族得以延续与传承。所以在古代,孝道的最终要求就是族人事业有成,光大门楣,人丁兴旺。而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孝顺。现在的孝道就比较狭义了,一般是指对自己父母及直系血亲的孝顺。 第四是孝与忠的交融性,俗话说“忠孝两难全”它们确实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又有紧密的联系。忠道承认孝道的合理性甚至孝道是实现忠道的前提。孝与忠有着内在的联系,存在着交融性,主要是孝道包含浓重的忠君内容。这种交融性,就使得家族文化突破了家族的范围,使它不仅成为家族社会的信念,还是整个社会的一种观念。 (二)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现代意义 传统家族文化并没有随着传统社会的转型而消失,却有许多内涵为当代文化所传承,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而这个联系即传统孝道要求贡献于社会,尽忠于家天下的君主、汉民族的国家,发展到今日是社会奉献与忠诚于中华民族的国家;古今的家族均钟情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建设和致力于家族历史的纪录——编修家谱;家族共同体认同精神的保持。有了这样的链接点,就使得传统家族文化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调整其内涵,摒弃过时的宗法性的东西,而保存和发扬适应时代要求的成分。 传统家族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传统家族文化经过调整、改造,能够为现时代所吸收的,我想在于:从民族国家的认同,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增进爱国情操,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关注新时代社会伦理的建设,使得家族成为伦理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一种社会力量,家族伦理的规范成为建设新伦理的一种文化因素。这两方面是我们比较详细说明过的,此外,根深蒂固的家族文化是凝聚海外华人的中华文化因素之一,建设大中华文化圈的一种文化基因,

传统文化让我的家庭幸福

传统文化让我的家庭变得幸福 东西寨小学王留波2013年1月15日感谢我们的老祖宗,感谢老祖宗留下了如此灿烂的传统文化,让我的家庭变得幸福。 以前,我的家里很不和谐,婆媳关系不协调,我夹在媳妇和父母之间,日子很是难过,虽然随着儿子的降生,我们家的气氛和谐了许多,但仍不是顺顺当当,说不定什么事就能惹一场气。我出家门都不放心,生怕家里人生气吵架。 2012 年的暑假,我有幸观看了传统文化论坛《圣贤教育改变命运》。受益匪浅。懂得了“百事孝为先” ,“诸事不顺因不孝” ,“徳不配位,必有灾殃”,“财分五主”等道理。了解了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传统文化讲的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照着做,一定没有错,按照《弟子规》说的去做,一定会人生幸福,家庭美满。 回家之后,我就给我的太太讲传统文化,讲孝是人道第一步,孝敬双方父母天经地义,讲各种灾难的原因是不孝(诸事不顺因不孝),讲如何教育儿子(子女不用管,全靠德行感),因为“至要莫如教子,至乐莫如读书”。太太听我讲得有道理,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我们就在网上找到了《此生必听的一节音乐课》,靳雅佳老师讲的,感动得我们泪如雨下,太太深深的自责,一个劲的说自己不孝。 再后来,校长告诉我,说油建俱乐部又开传统文化论坛了,我欢喜万分,机会来了,我动员太太也去听。因为现场的那个气氛更好,更感人。我就带着儿子,跟着太太去听,因为不让孩子进,我就跟儿子在外边玩,让太太一个人听。太太很受教育,哎呦,一直听到最后一分钟,天都黑了,才出来,她哭着说:“太感人了!太好了!我一定好好学传统文化。” 自此以后啊,我们的家庭就变得和谐了,幸福了!家里没有气了,我们一起孝敬父母,给父母买衣服,买好吃的。一家人别说有多幸福了。跟过去比,真是有天壤之别啊! 感谢传统文化,让我的家庭变得幸福。现在我也在积极的宣传传 统文化,教我的学生也学,朋友也学,希望有更多的人学习传统文化, 让更多

中华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之我见 渴望儿女成才是每位家长的殷切希望,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日见分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把握家庭教育,更加科学教育引导子女健康成长,成为广大家长探讨的重要话题。本人从以心育人、智慧育人、行为双育人,培养孩子健康的个心心理、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个方面谈谈家庭教育中的一些收获和体会。 一、以心育心,培养孩子健康的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根本特点,高尚的人与卑贱的人,伟大的人与平凡的人,其本质差别就在于个性心理的不同。心态决定命运,说明个性心理决定着人是否能成功。作为孩子,其心灵是稚嫩的,需要我们精心呵护,用心育心,以培养其健康的个性心理。 1、自尊心。人都要面子,小孩也是人,也要有面子。经常“扫面子”,就“没脸见人”,发展到极致就是“自暴自弃”,“自己不把自己当人”,那就什么恶俗、低级的事情都得出来。很多当家长的,没有“给面子”的意识,无意中扫了孩子的面子。比如别人问你的孩子多大了?“才9岁”,孩子肯定高兴下起来,因为他体会出来这言下之意是“小屁孩一个,啥也不懂。”假如你说“12岁了”,孩子暗暗高兴,“家长把我当大人看了,多有面子!”。有的家长,总爱拿孩子伙伴的优点来跟自家孩子比,其甚至当着两个孩子的面数落:“你看你呢?”孩子心想:“以后打死也不让玩伴来家里了,这简直是自讨没趣!”家长啊,你一片望子成龙之心,却净干扼杀孩子自尊心的蠢事,要知道,“孩子是夸大的!” 2、自信心。有了自尊,就有了自信,就会心里一片阳光灿烂,说话做事都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相反,没有自信心,就会畏首畏尾,眼前只有困难、只

广州一模作文范文:继承家族文化

继承家族文化,不断推陈出新 亲爱的顾念祖: 你好!顾家的故事给了我很多思考,在中国,还有许多像顾家一样的家庭,谱写家族历史,传承家族文化。中国的家族文化以传承与发展为核心,随着时代变迁发展。而作为家族文化接力者,我们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传承是中国家族文化的核心之一,在时代的变迁中,我们要继承传统,不让优秀传统在时代浪潮中逝去。正如你大太爷爷一家,他们看似有不同的职业,实际都致力于记录下美好的瞬间。又如你二太爷爷一家,爱国精神在一代代子孙中传承不曾间断。中国家族文化在时代发展中始终保持基本内涵:在传承中立足。在印刷媒体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木活字印刷术第14代传承人仍坚持传承家族技艺,刻字捡字,他们家族的坚守传统精神仍在传递。在交通发达,铁制船处处可见的时代,仍有人坚持家传手艺制造木质船,在他们手中传承的是家族技艺,在他们心中传承的是家族精神。我们家族接力者也要传承家族文化,弘扬优秀家族精神,让家族强盛,以小家促大家,推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发展。而你作为顾家传承人,要继承你太爷爷的奋斗精神和拼搏精神,让家族精神不断传承。 发展是中国家族文化的又一核心,我们要顺应国家发展的趋势,推陈出新,促进家族文化内涵发展。创新时代是不断

变化着的,国家是不断发展着的。家族要富强,必须顺应趋势,促进自身发展;家族文化要发展,必须顺应趋势,在传承中创新内涵。国家发展的需要引领着家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比如,为建设大庆油田开发国家资源,你二太爷爷的儿子成为了大庆油田技术员,而不是跟他父亲一样参军,但都是传承为“大家”贡献个人力量的家族文化。同时在时代发展中创新内涵是每个家族文化发展的需要。你看,不正是照相技术的发展使你大太爷爷的儿子有条件开照相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又让他孙女可以开发美图软件吗?同样的,邵瑗婷为了使制作天灯这一家族文化传承下来,她适应新时代环境保护需要,对天灯进行创新改造,发明了“环保天灯”,使其家族的天灯文化在新时代中得到发展。我们应学习这种创新精神,推动家族文化内涵在创新中发展。 念祖,你的名字中,也含有家族祖辈对你传承创新家族文化的期望。你太爷爷远离故土打拼,开创新的生活,继承的是顾家家族文化中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他给你起名“念祖”,也传承了千千万万个漂洋过海的家族中永恒不变的故土情怀。愿你领会祖辈的期望,作为家族文化的海外一代传承者,传承祖辈父辈优良传统,继承优秀家风,与你的海内同胞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国家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家族文化内涵,理解我们中国家族以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发展带动国家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家族文化。

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家庭观念

论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婚姻家庭观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转型速度不断加快,传统的婚姻家庭观正在发生变化,逐渐被人们淡忘,并且更多的受到西方婚姻家庭观念的冲击和影响。文章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对婚姻、家庭进行定义。其次,分别对中国传统的婚姻和家庭的特点进行分析和阐释。最后,将当代文化背景下的婚姻家庭观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婚姻家庭观进行对比,使人们认识到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对于外来文化我们也要去粗取精,不断地对当代文化进行反思和改进,形成一种和谐的婚姻家庭观。 【关键词】:传统文化;婚姻家庭观;文化背景 引言 家庭是组成社会最基本的单位,而婚姻则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形成的必要条件。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特有的一套传统婚姻家庭观,这种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婚姻家庭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直到新中国的建立,更确切的说是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民主自由的婚姻家庭观被带入中国,不断的对传统的婚姻家庭观进行着冲击,于是就出现了空巢家庭、丁克家庭、闪婚等很多新形态的婚姻和家庭。而近年来离婚率不断上升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这让人们不禁联系到中国的封建社会,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离婚率非常的低。因此,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家庭观,看看与当代文化背景下的婚姻家庭观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些能给我们好的启发。 一.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和家庭的含义 (1)婚姻 《礼记·昏义》中对婚姻是这样定义的:“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从这几句中国古代比较经典的关于婚姻的定义里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婚姻的目的只在于家族的延续和对于祖先的祭祀。完全是以家族为中心的,不是个人的,也不是社会的。在中国封建社会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祖先的祭祀两者关系非常密切,有时是密不可分的。但就重要性而言祖先的祭祀在目的上更重要一些,为了使祖先能“永享血食”才务必要使家族永远的延续下去,可以说对于祖先的崇拜是第一目的,或者最终目的。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孙结婚是对于祖先的一种神圣的义务,而独身和无后则被认为是一种对祖先不孝的行为。孟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对此最好的说明。无后,祖先便成了没有后代去祭祀的鬼了,而古人相信鬼是必须血食的。 (2)家庭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家庭的结构和功能是不尽相同的,其含义也不完全一 致,因而很难对它加以界定。我们知道,在仰韶文化时期所出现的连排房,不但有连 间或套间,而且还带有火塘;当然,火塘可能是出于取暖的需要,但也未尝不可用于 炊事。所以,当时不但是“聚族而居”的,还可能是“分爨而食”的;而“分爨而 食”便是家庭的基本标志,因为这表明它是一个财产—生活的共同体。《后汉书·郑 均传》中提到:“均好义笃实,养寡嫂孤儿,恩礼敦至。常称疾家庭,不应州郡辟召。”从中我们可以得知郑均此人重义且忠厚老实,赡养守寡的嫂子和带着的孤儿, 恩惠礼数都能做到。经常称因忙于家庭不去应州郡的召令。我们可以大致的知道传统

最新 英语四级翻译新题型模拟练习及答案:中国家庭文化-精品

英语四级翻译新题型模拟练习及答案: 中国家庭文化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文化中,同一祖先的几代后裔(descendants) 居住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家庭。这种自治(autonomous)家族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中国的孩子们跟随他们父亲的姓。这和是一样的。如今在中国,孩子跟父亲的姓或母亲的姓在法律上都是合法的。除了那些因为结婚加入到家庭中的人以外,人们的姓氏都是一样的。 参考译文 In traditional Chinese family culture, descendants of several generations from the same ancestor lived together and formed a big fam?ily system. This kind of autonomous family system was the basic uni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Chinese children follow their father’s fam?ily name. This is the same as w estern culture. Nowadays in China it is legally fine for a child to follow either father’s family name or mother’s family name. Within each family system, of course people except those who joined this family system through marriage all have the same family name.? 搜索公众微信号"",获取最新四六级报名、备考信息!

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内涵与当代家庭文化建设

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内涵与当代家庭文化建设 【摘要】中国传统家庭文化是对女性极不公平的文化,但是却对男女性别差异有着足够的重视。当代家庭文化建设,争取男女平等必须承认和尊重性别差异。 【关键词】男尊女卑;男女平等;文化建设 一、中国传统家庭文化 “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就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家庭”,是一种人类生活的组织形式,它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组织形式也会有所变化、有所革新。而对于“家庭”一词的涵义,马克思曾经有过这样的理解:“familia”一词的原义与成婚的配偶或他们的子女并没有关系,而是指从事劳动以维持家庭并处于家庭之父(paterfamilias)的权力支配下的奴隶和仆役的团体。Familia(家庭)本义是奴隶,奴隶本身就是重要的财产,因而,familia与patrimonium(遗产)可为同义语。 世界上的人只有两种性别,男性和女性。关于两性的关系,《易经》是这样说的:干道成男,坤道成女;辟户谓之干,阖户谓之坤;干,健也,坤,顺也;干,天也,故称呼父,坤,地也,故称呼母。男尊女卑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中的一个突出特征,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在家庭中的位置是卑微的、低下的。古代女人常称呼自己为“奴家”,与之相对应的,男人则被称为“官人”。官者,管也。有权者为官,无权者为奴。“奴家”一词既是女人对自己的称呼,也是古代女人毫无地位的表征。 男尊女卑的中国传统家庭文化集中体现为女子三从四德的日常行为准则与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 “三从”语出《仪礼·丧服·子夏传》。子夏传曰:“为父何以期也?妇人不贰斩也。妇人不贰斩者何也?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妇人不贰斩者,犹曰不贰天也,妇人不能贰尊也。”“三从”的本义是谈论女子的丧服规范,将之扩大成为女性的所有行为规范,是后世对这一礼制的发挥。比如《白虎通》,“妇人无爵何?阴卑无外事,是以有三从之义: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故夫尊于朝,妻荣于室,随夫之行。(《卷一·爵》)”女性因为“阴卑无外事”,所以一切行为都要服从男性,而自己的一切荣辱也都取决于所服从的这个男性的尊卑。“四德”语出《周礼·天官·九嫔》:“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各帅其属而以时御叙于王所。”《周礼》没有详细说明“四德”的具体内容,对“四德”进行具体论述的,是班昭《女诫》的“妇行”篇。“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砖,而斋告焉。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弄之瓦砖,明其习劳,主执勤也。斋告先君,明当主继祭祀也。”《女诫》将“卑弱”列在第一,强调女性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完全处于受人摆布的卑弱地位;女性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不得不“战战兢兢,常惧绌辱,以增父母之羞,以益中外之累。夙夜劬心,勤不告劳,而今而后,乃知免耳。”忧惧地通过夜以继日的勤苦劳作来逃脱取辱的境地。班昭认为,免于“黜辱”是女子唯一的追求,而闻名乡里的途径就是守住妇德。在家里,既要留心男人的脸色,对男人绝对服从,还要讨好舅姑、叔妹,为防止她们说自己的坏话,还必须对她们“曲从”。 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妻妾制”有效地保障了男性

中国传统家庭礼仪

中国传统家庭礼仪 高三的时候在语文课上看过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孝图,感觉非常震惊。其中印象较深的故事有郭巨埋儿、卧冰求鲤、啮指痛心、芦衣顺母等,这些故事虽然简短但却非常真实、清晰地反映出中国传统的家庭礼仪。当时看完这二十四个故事后,虽然我被感动的一塌糊涂,但是还是感觉那似乎是很遥远的事了,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然而,细细想来,几千年过去了,但我们现在的很多家庭文化家庭礼俗还是与传统的文化礼俗有很多共同点的。也可以说,传统的家庭文化给我们如今的家庭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多的参考。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是人类的天性,不仅如此,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结成的关系也是最为稳固的关系,只有这种关系处于和谐状态中,其他关系如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才能稳固。所以,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历来受到儒家的重视。首先讲讲子女对父母的礼仪。如今,“孝”似乎已是一个“过气”的词,人老珠黄般,逗不起众人的欲望了。所以传统版的二十四孝中的很多内容还是值得我们好好借鉴的。比如扇枕温衾的故事,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还有卧冰求鲤的王祥,他在继母生病想吃鲤鱼的时候解开衣服卧在冰上使冰融化来获得鲤鱼。不论是黄香还是王祥,他们的感人行为都体现了子女对父母应有的关怀,能够用自己的行动和自己的情感使父母感受到身心上的愉悦。现在很多人以为自己多赚钱,给父母买最豪华的房子让他们吃最昂贵的美味佳肴才是对父母的孝顺,自

己没本事挣钱就是让父母丢面子。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并不这样认为。在儒家的观念中,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指子女在物质上赡养父母,更重要的是要尊敬、善待父母。因而他提出“孝敬”与“孝养”的区别。他认为,“孝养”只是从物质、经济的层面上来满足父母的需求,而“孝敬”则增加和突显了精神、感情层面的内容,要求子女对待父母应怀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尊敬,对父母多多关心,尽可能地保持父母的健康长寿和精神的愉悦。我们很多人都做到了孔子所说的“孝养”,但是对父母却缺少“孝敬”。因而,在2012年发布的新二十四孝中,着重突出了子女对父母精神、心情的关怀。如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教父母学会上网,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子女这样做会让父母不因为他们年龄大了离开工作岗位而感觉远离时代。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尊重父母的生长环境、尊重他的历史时代和他的朋友圈子,并且让他融合进年轻人的朋友圈子。所以新的二十四孝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推成出新以唤醒子女的行孝之心。但是,传统的“孝文化”中也存在问题,比如郭巨埋儿,这种用一个生命换另一个生命的行为还是需要探讨和反思的。古代社会主张“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及一切都顺应父母。所以,在父母跟前,有所使唤时,要立即答应。即使父母有了过失子女也要低声下气,甚至当父母发脾气鞭打自己皮破血流时也不敢反抗。这就形成了一种愚孝文化。所以说,传统文化就像一杯葡萄酒,我们既能品出其中的甘甜,也要辨出其中的苦涩。 当然,传统的家庭文化还表现在父母对子女的礼俗方面。首先父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当代意义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当代意义.txt世上最珍贵的不是永远得不到或已经得到的,而是你已经得到并且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的东西!爱情是灯,友情是影子。灯灭时,你会发现周围都是影子。朋友,是在最后可以给你力量的人。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当代意义 全面认识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内涵和社会意义,获知它在血缘的小团体性、宗法性之外,在传统社会以其忠孝的文化观念,强调人生的社会贡献和价值,忠诚于民族国家,传承至今日,适应时代要求,成为中华民族和国家的坚实凝聚力的促成要素,建设当代社会伦理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群体力量和文化探索因素,是富有积极意义的文化成分,我们应当珍视它,需要给予它发挥的空间和条件。 说到中国的传统家族文化,人们有一个共识,就是它是血缘小团体文化,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不过在上个世纪的长时间内,很多人由此阐发,将它定性为封闭性、宗法性、排他性、守旧性、落后性、反动性的文化,阻碍个性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它进行批判清算。对此,今天我有了新的想法:传统家族文化既是小团体文化,又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形成发展的积极因素,如今仍然有着正面的价值,并且正在克服宗法性。这篇文章就想从古代家族文化的主要内容论述到它对当代国家发展及社会伦理建设的意义。 传统家族文化的内涵 传统家族文化的内涵,我想有四个方面: 为家族而活的人生观。“光宗耀祖”的话,今天偶尔还能在事业有成者的口中吐出,他们自云努力向前,是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这样的话,在古人则是口头禅,人们做事业,历艰辛,有一个目标,就是光大门楣,为祖宗争光。家族也以此期待于族人,看到有好苗头的少年,长辈辄言:“此吾家之宝驹也,兴旺发达即在此子”,遂用家族的集体力量,予以特殊的培养。胡适的父亲胡传就是获得这样的待遇,免走学徒经商的人生之路,从而求学出仕;他也以此回报家族,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该族祠堂被毁,他乃殚精竭虑,克服种种困难,重建宗祠,保持胡氏家族的声誉。古代人们的为家族争光,表现在科举时代,中举人、进士者,返乡要拜祠堂,或为宗祠立旗杆,或向家族捐献田产,壮大家族实力。皇帝及地方政府,也会因某人的业绩或义行,奖予匾额,家族将它挂在祠堂,引为殊荣。品官有家庙祭祀制度,成为法定承认的望族,何其荣耀。 尊祖敬宗的团体意识。“尊祖敬宗睦族”、“敦宗睦族”是家族史文献中常见的词语。尊祖,除了敬重在世的前辈,更重要的是讲究对祖宗的祭祀。祭祖,是表示“水源木本”之思,“慎终追远”之意。“我从哪里来”?是祖宗的遗胤,为先人所赐,所以要溯源报本,对祖先永远保持敬重心情,进行永久的纪念——常备不懈的祭祀。如果能够做到,世人便以为是宗族兴旺的表征,所谓“月旦以叙彝论,荐时食,于春秋以隆祭典,斯称大体,方为望族”。“敬宗”的“宗”是什么意思?涉及宗族的概念。东汉人班固执笔的《白虎通》讲了“族”与“宗”的关系,族是血缘关系的人的自然聚合,能不能凝聚为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则不一定,还要有其他的条件,这就涉及“宗”,对此班固写道:“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代所以宗必有祠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经理族人者也。”宗主管先祖“主”的木主,即祖先存在的标志——神牌,说白了,就是主持家族的祭祀,而且只有他才有祭祀始祖的权力,并率领族人祭祖,因此,用今天的话来说,宗是家族组织的管理人,其代表人物在上古是宗子,后世是族长。敬宗是尊重宗子的权威,服从他的领导,认同他所代表的组织——宗族。所以敬宗、敦宗的涵义,首先是族人以宗族为自己的组织,其次是认同宗族的代表宗子、族长为

传统文化影响家庭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家庭教育的方式 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提倡要顺应儿童自然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因势利导、分辩善恶、兼用体罚等教育方法。 1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特别重视选择身教。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家长自身行为要正,才能教育好后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品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而以身作则和实际示范的身教方式较说理的言教有效。同时,家庭 成员往往生活在一起,行为坐卧,接人待物的情形都为子女耳闻目睹,子女也会按父母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古人重视身教的作用,习惯将自己的意志加在子女身上。他们往往用自己的理想来塑造下一代,把子女看成自己的一部分,对子女的要求更为严格,希望子女达到自己的水准,或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包拯曾告诉家人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放归本家亡段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子女幼小时期的社会化以模仿为主,所以子女幼小时期应以身教方式为主进行教育。基于对身教重要性的认识,古人认为子女不良行为的形成在于长辈的榜样不良,而不在后辈。颜之推说失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尔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颜氏家训所说的即上行下效,先有 父母的行,后有子女的学,父母不能以身作则,子女自然受其影响而学坏。 2、德育为先甄别善恶学习圣贤 古时候的先哲明确告诉下一代辨别善恶的方法。子女年幼之时,缺乏识别能力, 难以辨别好事和坏事、好人和坏人,父母应加强子女的教育,让他们树立是非观念而向善去恶。朱熹在小学中谈到陈忠肃公曰,幼学之士,完要分别人品之上下。何者是圣贤所为,何者是下愚所为之事,向善背恶,去彼取此,此幼学所学先也。”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圣人呢?在传统家庭教育中,人们普遍认为孔子、孟子就是圣人,虽然年幼子女无法达到他们的水平,但让子女知道他们就是圣人是应该的。这样子女就有了善恶的标准,从而向圣人学习。 3、家庭教育善于运用体罚的方法

家庭教育与传统文化

家庭教育与传统文化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家庭教育与传统文化 张永存 摘要:由于目前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偏差,家长的传统文化教育意识淡薄,子女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消极和抵触情绪,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当前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力,甚至在很多方面都出现了缺失和断层。 关键词:传统文化;家庭教育;传承;断层 从广义上讲,教育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家庭教育是家庭中每个成员对其他成员的影响和其他成员对个体的影响,而不仅仅是父母或长辈对子女的影响。不过单就本文主题来讲,家庭教育则是以父母或长辈对子女的影响为主。所以,以下就从父母、长辈对子女的影响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向来叙述。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载体。家庭的社会功能除了繁衍后代、绵延种族这一人口再生产的功能能之外, 就还要承担促使其成员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因此, 只要家庭存在, 家庭教育就会存在。而父母或长辈本身就是一种传统,一种一代与另一代之间的传承。可以这样说,父母或长辈本身就是一个简单的传统文化载体,因此,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稳定和长晚辈之间固有的文化传递性,家庭教育成为了一个传统文化传递与传承的重要环节。在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 虽然家庭、学校、大众传媒三类教育都确实同时在进行着传统文化各个要素的传承,但却各有侧重。而家庭教育, 自教育形态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分化之后, 其职能似乎更趋向于日常行为教化, 这一点, 不管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对

子女“自律、责任、社交、服从”的强调, 还是犹太人的母亲在孩子懂事时就让他们去吻《圣经》上的蜂蜜, 抑或如今美国的父母令其子女从事做饭洗碗、洗衣扫地等家务, 都足以表明其传承都是最直接、最简单、和倾向于行为方面的。由于家庭教育的简单性和直接性以及行为倾向性,可以说,家庭教育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是深刻的和长远的。 当前许多子女并不知道传统“五伦”, 亦不懂得“尊亲莫大乎孝”这一道理, 在父母生日、传统节日时鲜向自己的父母慰长道暖, 却能为一网友奔赴千里之外, 不仅将自己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几经遗忘, 还对中国传统家庭亲情伦理观念大加挞伐, 昔日那种强烈的家庭荣誉感和一体感早已荡然无存。可以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就是一种信仰,一种灵魂的归宿,家庭观念应该是一种很强烈的思想支撑。其次不少家庭中的子女缺少生活理想与目标, 意志薄弱、毅力不足, 一事当前, 以利己和眼前得失为重, 缺乏社会公德和品格修养, 同情心和责任感差,而越来越表现出一种盲目的“国际性”特征。再次, 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 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许多子女在父母的娇溺宠惯下, 不仅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处处依赖他人, 而且生活杂乱无章,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缺乏最起码的生活技能与劳动习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 对子女的上述行为, 许多父母不仅不以为然,还有意袒护。这样做的后果无疑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一记重击。第三,家长的传统家庭教化意识淡薄。长期以来, 中国传统家庭教化都十分重视环境对子女的影响作用和家长对子女的教化责任, 由此,“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才会至今传为美谈, 而“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亦几近家喻户晓。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这种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认同并予以践行的家长教化及责任意识, 随着现代进程的纵深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智慧

大家好,我是于丹。首先要向大家道歉,俞敏洪老师很早就邀请我来到这个论坛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家庭教育的心得,但是很不凑巧,因为有非常重要的原因,不能在现场跟大家交流,只能跟大家通过视频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新东方其实一直在致力于全社会的教育,那么家庭教育这个问题在这里举办,我觉得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意义,这是全民教育的时代,这是一个终身教育的时代,家庭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是一个信任社会化的阶段,大家都觉得,把孩子交给社会、交给越来越细分的专业学校,孩子可以到新东方学英语,可以去上奥数,可以去学电脑、绘画、钢琴……每一样的专业技术越细分,家长越觉得孩子是可以被专业化的社会化组装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才的。在这中间,家庭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我想中国在悠久的传统中,大家都知道一个概念,就是读私塾。私塾是一个什么概念?也许它在整个课程的设置上不如我们现代教育这么条分缕析,没有这么完备的教学系统,没有现代的实验室。但是私塾过去是一对一的,或者是一位老师教几个小孩子的。其中交流、沟通、开放的课程,因人而异的调整,有时候比现代的教育要强一点。在今天,其实我想是一个多元教育匹配的阶段,也就是说,每一个当父母的人都不可能指望着让孩子上一所最好的寄宿学校,三年五载回来他就迅速地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毕竟,学校是教专业的,而家庭是塑造一个人的最好的地方。 中国人是信任家教的,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接人待物,基本的价值理念往往出自他的家教。我们在今天会经常见到一些学问水平很不错的人,学历文凭拿得很高的人,不一定就有教养,知识跟教养是两码事。所以我觉得今天谈一谈关于家庭教育,我想说我自己的几个感受。 首先一点,家庭教育是在教人的修养和价值理念。中国人的修养是什么呢?从传统的观念上来讲,家庭首先是建立伦理关系的地方。在《论语》上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一个君子啊,要修身养性,完成他这一生的成长,基本上要分这么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入则孝,出则悌,也就是说传统的孝悌之义,一个人进了家里能够孝敬父母,出了家门能够友善兄弟,这就够学一阵了,就先得把这个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