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上学期艺术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2006年上学期艺术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一、简答题:
1、简要评价模仿说
⑴模仿说的观点是说艺术是一种对现实的模仿
⑵合理性:
1) 体现了现实主义的一种原则。现实主义是把真实地再现原则作为第一原则, 不要求改变生活和对象的形象,达到典型的真实。
2) 强调了对象的价值,把现实和自然作为模仿的对象,是对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强调,体现了一种唯物主义的精神。
3) 把这种摹仿的再现作为艺术的最高标准,对艺术家的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⑶不足:
1) 摹仿再现更多的强调对象的价值,但艺术的价值往往并不完全取决于对象的价值。
2) 摹仿再现否定了艺术家主观的能动的创造性,艺术是种创造,并不是单纯的模仿
3) 没有纯粹的模仿与再现,艺术家摹仿的是眼睛看见的现实,现代心理学证明: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有意义的整体的把握,任何再现的东西都需要表现,所以没有纯粹的模仿与再现。不同画家画同一个对象,结果是不同的,任何模仿和再现都是渗透着艺术家感情的。

2、简要评价表现说
⑴艺术是艺术家思想情感的表现,表现是在现的,是指作家的思想感情通过一定的艺术媒介把握思想感情传达出来的过程,这种艺术感念啊艺术的重心放到了艺术家身上特别是艺术家的思想和感情,而这种认识和理解是属于生活自己的,艺术家的感情指主体对对象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情感和情绪不同。
⑵合理性:
1) 表现论的合理性在于它强调了艺术创造性的特性,也就是说艺术不是对对象的简单复制更是艺术家的创造性。体现出艺术家对生活独特的认识和感受。
2) 从主观方面强调了艺术的主体性。艺术是离不开人的精神视觉的。艺术和人的思想感情密切相关。
3) 对于现代艺术,现代派艺术是我们当今艺术的主流,这种现代派直接与表现主义联系在一起,没有表现派的产生就没有现代派的产生与发展。
⑶不足:
1) 任何表现都离不开客观现实生活基础,因为人的思想感情来自现实生活,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射和回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是小我,社会是大我,任何小我的表现都离不开大我的基础
2) 任何表现都离不开再现,任何表现都需要客观事实作材料,所以没有纯粹的表现和再现。

3、简要评价形式说
⑴艺术是一种形式的构成,侧重在形式的方面把握艺术形式服务于内容的事物的外在结构和表现形态
⑵合理性:
1) 形式主义的艺术观,把形式作为最重要的特点。强调了艺术家的形式,创造的技能,对艺术形式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 艺术家对形式

的强调,强调了艺术家的现实性。因为对象内容的强调。就是对历史因素的肯定。形式是对现实的肯定,内容是对历史的强调。
3) 他强调了艺术的自主性和艺术存在的自律性。
⑶不足性:
1) 艺术的自律性是不能坚持到底的。任何艺术都有现实基础
2) 强调了艺术的形式是通过艺术远离了的现实生活离开了对现实的关注。
4.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1)关系
a.相同点:两者都是情感想象,由多种心理活动所构成的因素,是超越常生活的情感。
b.不同点:活动方式不同,表现对象不同,宗教表现的对象是神,表现对神的敬仰和崇拜;艺术的表现对象是人类的生活状态,是人的生命,人的社会。

⑵宗教对艺术的影响:
a. 利用各种艺术来扩大其影响,宣传宗教,宗教也为艺术提供了题材和内容。
b.宗教促进或阻碍艺术的发展。
(3)艺术对宗教的影响:参与宗教活动,强化宗教氛围
5.艺术与哲学关系
相互影响:a.对艺术家产生影响
b.哲学观点产生以后也会出现一批艺术作品
c.会促进艺术潮流的形成
6.与道德的关系
⑴紧密联系:a.在一定的时代和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过艺术作品的主题、体裁、情节等表现出来。
b.艺术作品可以看出作者本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⑵区别: a.艺术不仅仅反映道德关系,而且还可以表现政治、经济、法律等等。
b.道德是以概念、原则、规范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艺术是以具体的形象来描写刻画这种关系
7.科学技术的关系
⑴联系: 任何事物现象关系都体现着某种数的联系(黄金分割点)
⑵区别:科学是人类客观值的总和,而艺术是进行审美创造的最高形式。
它们的目的不同: 科学是为了求真,是为了揭示客观规律;而艺术求美,为了满足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
它们的思维方式不同:科学的思维方式是理性的、抽象的;而艺术是感性的,形象的。
它们的具体操作不同:科技要求客观冷静,准确揭示本来面目后的规律;艺术要求主观色彩较浓,表现生活情感
它们的成果不同: 科技追求普遍性 ;艺术追求独创性
8.艺术家的艺术体验
⑴概念:是创作主体在长期积累创作经验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待定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
⑵分类:艺术体验分两种:自发体验 自觉体验
自发体验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感受,是艺术创作主体无意识的感受过程
自觉体验是艺术家为了进行艺术创造有意识地进行观察、体验、感受生活的过程
⑶阶段:a、材料储备和

审美经验的积累,艺术家进行艺术体验时要以一定的生活素材作积累。
b、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现,直接体验、间接体验
直接体验:艺术家亲身经历的过程
间接体验:不需要亲身经历但需要艺术家亲自感受
c、创作欲望的能动和欲望的生成,艺术家受生活的触动产生欲望,这种欲望转化为创作动机,欲望、动机就成为艺术体验的重要因素,艺术家创作动机和创作欲望,如洪水般涌出,这时就进入创作阶段。
9.简要回答艺术家的修养与能力
答:1.艺术家的创造能力指艺术创作中的表现能力以及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
表现在三方面: 1)敏锐的感知能力
2)选择性:对对象的知觉中有选择的特点
a.感觉是零碎的,不集中的.直觉是整体的.
b.知觉是逐渐发生的,直觉是一瞬间发生的
c.感觉和直觉都是感性的,而直觉背后渗透理性内容
2.丰富的想象能力
艺术想象指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按照创作需要,在头脑中对生活中得来的有关诸多表象进行分解、重组、连接等加工。把实际上并不在一起的事物从观念上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新的理想化的艺术形象创造能力
3.精堪的艺术技能
10、艺术构思的方式
答:1.整合:把分散的不集中的意象运用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将其综合起来,构成艺术形象,这种综合的方式是艺术创造的基本方式.用于叙述性文学.
2.集中:是以一个人为原形,同时吸取其他人身上的特征,塑造艺术形象的方法,以一个人形象为基础.
3.变形:艺术家突出的表现对生活的感受,通过改变现实生活的常态来塑造艺术形象的方法.
4.移情:艺术家把自身的情感投射到对象身上,与对象溶为一体,达到组合交融的一种方式,用于抒情文章.
艺术构思强调新颖、巧妙,在叙述性文学情节需要起伏跌荡。
11.艺术意象的形成
答:第一阶段:艺术意象的孕育和萌发阶段
艺术家在创作动机的作用下,在掌握了创作素材的激发下,作者萌发出以此素材为内容,进行艺术创作的构思。即艺术胚胎在艺术家心中孕育。这种孕育是由两部分融合构成的,一是作家主动创作的动机和愿望。二是现实生活的触动。这两部分融合就构成了艺术胚胎。
第二阶段:艺术胚胎成熟和清晰化
第三阶段:艺术意象的成熟阶段
12.为什么说艺术表现过程是艺术内涵不断深化过程
答:1.艺术家在艺术表现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在艺术表现过程中艺术家的审美倾向在情节和场面中不断流露出来.艺术倾向的表达要采取一种隐含的方式.
2.艺

术家在艺术表现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语言锤炼,艺术表现的过程就是艺术语言不断锤炼的过程.
3.在艺术表现过程中,艺术艺韵得到不断提升.艺术意韵是指艺术内涵,指艺术作品的主题,艺术表现的过程,也是艺术主题不断深化的过程.表现过程中,通过艺术表现,使主题越来越明晰.主题是指艺术的题材和艺术家思想感情的融合,表现同样的题材可以有不同的主题表现艺术家感情.
4.艺术表现过程是艺术技巧不断成熟的过程,艺术技巧是形成方面的追求,它显示一个艺术家在艺术表现过程中的纯熟程度,艺术并不是纯形式,它还有内容.
13.为什么形象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答:a.形象思维始终以具体感性材料为基础,艺术创造全过程离不开具体的全过程
b.形象思维全过程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情感,渗透着强烈感情色彩.
c.形象思维具有特殊的创造过程,同时兼有整体性特点
二、论述题
1、试述艺术活动的构成
客体世界→ 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传播与艺术接受
⑴客体世界
主要是指艺术活动所反映和表现得自然界社会生活、社会存在与人的精神生活,精神活动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世界,是艺术创造的主要对象
表现:1.作品题材来自于客体世界
2.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也来自客体世界, 再现说,模仿说
①模仿说,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的本性。赫拉克利特提出模仿论。
②再现说,例如,别林斯基、车而尼夫斯基。
③表现说,例如,克罗齐“艺术即知觉”,陆机《文赋》“诗情缘”《诗大序》“诗言志”
缺点:不能割断创作者与客体生活的联系,不能偏激发展。
⑵艺术创作
指艺术家运用自己的艺术经验、艺术观念以及审美体验,通过一定的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将特定的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转化为艺术形象。艺术作品和艺术文本的创造性活动,艺术创作从根本上说是人的自由创造活动。艺术创作是以丰厚的生活积累、艺术触感为起点经过艺术构思,最后运用一定的艺术媒介、材料把一定的艺术印象和艺术意境物化为艺术作品的活动。例如,米勒的《晚钟》以丰富的生活积累和艺术触感为起点,经过艺术构思最后运用一定的艺术媒介、材料把一定的艺术印象和艺术意境物化为艺术作品的活动。
⑶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是指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的结果,是由艺术主体创造的审美意识物态化的表现形式。艺术家的思想感情通过物质、材料、形式传达出来的过程,是艺术创作的终点和艺术接受的起点,是以材料为载体,以艺术形象为灵魂,以审美价值为旨归,是由永恒的艺术生命力的,在这是艺术作品有艺术家独

一无二的个性特征。例如,孔德《社会学研究方法》,丹纳《艺术哲学》认为历史环境、气候是艺术发展的主要原因。尧斯“接受美学”认为一部历史就是艺术接受的历史。
两种艺术作品界定的方法:
1. 艺术家通过创作过程产生物态化的产品,这仅仅是作品文本,而不是作品本身,本身作品要通过接受者的接受。
2. 把艺术家通过构思和创造完成的作品。
⑷艺术传播与艺术接受
1) 艺术传播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或艺术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
2) 艺术接受是指在艺术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接受主体,积极能动地消费、鉴赏和批评的活动
3) 艺术接受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传播媒介

2、试述艺术的社会功能
⑴审美的认识功能
艺术往往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生活,欣赏者从不同的艺术作品认识不同时代、国家、民族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节,从而认识真理、认识历史、认识现实。
艺术审美认识的特点:1.审美认识是全面的认识,不是片面的认识
2.审美认识是近似的认识,不是精确的认识
3.审美认识是间接的认识,不是直接的认识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表现真理、哲学,通过概念、推论、判断表现真理
马克思说他们“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治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
恩格斯:巴尔扎克从《人间喜剧》中写到的东西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统计学家,那是学到的全部东西
⑵审美的教育功能
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树立典型,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的三种功能:教育、净化、快感,也就是艺术使人们提高认识、陶冶情操
(东汉)延青:恶以诫世,善以诫后。
审美教育功能的特点:
1、 以情感人
2、 潜移默化
3、 寓教于乐
⑶审美的娱乐功能
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并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艺术作品或观赏演出,身心得到愉快和境界提升。
艺术除了陶冶人的性情外,还能使劳动者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使他们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古罗马)贺拉斯提出寓教于乐:认为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快感,

及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即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中国)宗炳:“畅神说”认为美术让人看过后,使人快乐。
《文学理论》外部规律:他律,艺术活动
内部规律:自律,揭示艺术创作、作品、接受
3. 论述什么是艺术家
答: 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主体,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也是艺术创作的创造者和生产者。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可以说,艺术家是通过自己的创造性的劳动来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要,既审美需要的人。
二, 艺术家是审美创造者和生产者,艺术是生产不同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同时艺术生产也不同于其他形式的精神生产。
例如:哲学,宗教,由于艺术生产本身的特殊性就使得艺术家具有自身的弱点。
为什么艺术家是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
1. 艺术家内部的职业和分工是不同的,艺术生产包括:集体性艺术生产和个体性艺术生产。集体性是以集体劳动方式进行创作,例如:电影、电视剧、戏曲。个体性是以个体方式进行的,例如:作家、诗人、画家。进一步划分,一次性和多次性的艺术生产。一次性是指艺术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能够一次性完成创作拿出自己的艺术作品来。多次性指需要通过不同的艺术家通过不同的艺术活动共同完成的一种形式,往往需要二度创作也叫再创作。不同的艺术家对同一个题材进行不同的艺术表现。
2. 真正的艺术家应当具有献身艺术的精神,艺术生产是一种神圣的精神生产。真正的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是本着对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和对艺术执着的追求,这样一种信念(屈原,《离骚》;鲁迅,《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 艺术家需要具有敏锐的感受力,深切的体悟和生动的想象力。
敏锐的感受力:艺术家要有敏锐的艺术感觉,要有感受的独特性和超越的心态。
生动的想象力:想象是指在记忆中的基础上,去创造新的形象的作品,联想是指在相关条件刺激下对以前的回忆是想象的一部分。
4. 艺术家需要先民的创作个性和创作精神,艺术个性:个性和性格相联系,性格是一个人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个性除了心理特征以外,还包括思想认识,艺术创造的个性,就是创造的独特性。个性的形式和你的环境以及后天的培养都联系在一起,个性与风格相联系。创造和制创不同制创是制作生产,创造是独一无二的任何艺术都是创造,意思是他是个独特的艺术品,是艺术家独具匠心做出来的。
三, 艺术家是社会生活的先行者。
1. 艺术家是社会生活的概括者。
亚里士多德说:“历史学家指记录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

指记录着已经发生的个别事实,而诗人则表达普遍的事实”。艺术家通过对显示生活的描写,能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性内容,体现出历史的趋向。《红楼梦》通过贾宝玉、林戴玉的爱情悲剧,揭示了男女爱情的历史趋势。
2. 艺术家是具有超前意识的人。
亚里士多德说:“艺术家不仅写已经发生的事实,而且要表达可能发生的事实。他甚至说过,可能发生的事实比已经发生的事实要真实。就是因为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主要用想象的自由去超越经验的事实。艺术家面向世界并不满足于他所看到的经验事实,主要表达理想状态,这种表达中表达一种历史趋向。超前就是超越他的时代,例如:樊高,艺术是现代生活的晴雨表。
四, 艺术家是特殊的生产者。
马克思把人类生产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
物质生产: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所进行的对自然界的改造和认识,例如:农业、物业。
精神生产:人类为了取得精神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认识与创造,例如:哲学、道德、宗教、艺术。艺术生产是特殊的精神生产,是审美的精神生产,所以艺术家是从事审美精神生产的特殊的生产。
特殊生产:
a.艺术生产是审美的精神生产,在艺术生产过程中,艺术家以审美的方式去把握现实。同时也以审美的方式去再现现实和表现现实。审美是指用非功力的态度去对诗对象。
b.艺术生产活动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而科学活动是一个抽象思维的过程。就是用概念、判断、推理去把握世界的过程,而艺术只是用形象把握,以形象思维把握世界的艺术过程,是将创作主体对于世界产生的审美意象物化为艺术形象物质和形态化。
实现审美主题的对象化,完成艺术的审美创造。
对象化:人(主体)能力→表现→物(客体)→对象。
c.艺术是以特定的符号体系为媒介的选创性活动。艺术家就是创造者。
4、为什么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答:
表现:
1.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但他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特殊的意识形态就在于他是一种审美的意识。艺术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区别在于艺术的对象是人生,也就是人的生活,人的现实活动,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命运。所以人是艺术反映的对象,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写出了人也就是写出了社会(例如,鲁迅写的《阿Q正专》就是通过阿Q反映当时的生活),所以艺术不详其他意识形态,离开具体的人或事来反映现实,艺术的审美对象决定了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2.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仅反映对象的不同,而且对对

象的反映方式也不同。(代表别林斯基)哲学家用三段论说话,诗人则用形象,图画说话。然而他们都是说服所不同的指示,一个用逻辑结论,另一个用图画而已。(别林斯基:1847年俄国文学一瞥,《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时代出版社,1952年版)三段论指:概念、判断、推理。抽象思维诗人用形象来表达。
3.艺术的反映是以审美的方式来反映世界,也叫掌握世界。科学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不同的。
马克思:“思维着的头脑用他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实践,精神的掌握”。
思维着的头脑:科学、理性、哲学、概念(推理——判断——推理——掌握世界)
科学的艺术形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和综合以理论的形式来掌握世界,而艺术则通过情感、形象、意境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
评价:
1.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种观点强调了艺术为现实服务的功能。
a.为艺术而艺术
b.为人生而艺术
显然这种观点是为人生而艺术的观点。
2.艺术是一种社会形态,是中国形态的艺术理论,在中国意识形态具有优先性,所以把艺术归为意识形态,就要求艺术服务于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
3.艺术是一种社会形态的观点,对艺术家提出了思想政治和道德上的要求,要把艺术家的这种标准放在第一位,要求艺术家要有道德底限,不能随心所欲的表现,有背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艺术是一种社会形态的观点。
观点:
1.把艺术作为意形的附属品作为服务于意形的工具,使艺术失去了自身的特点。
2.艺术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观点对艺术家的自由的创造是一种无形的限制,艺术家不由自主的去表现他们要表现的内容。
3.把艺术归为审美的艺术形态,忽视了艺术的非审美因素。
5、论述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及各门类理论的关系。
⑴艺术理论与艺术史的关系:
a.艺术理论是从艺术史中概括出来的。艺术理论研究需要艺术史作基础,正是艺术史通过对历史上艺术现象的研究和考察,为艺术理论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b.艺术史研究需要艺术理论作指导,艺术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艺术理论史不同的艺术理论观点会形成不同的艺术史方法,也会形成不同的艺术史的结论。所以艺术史论的研究要受到艺术理论的指导
⑵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关系:
a.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不同,艺术理论是理论形态的,它所面对的对象是一切艺术现象,艺术批评所面对的对象是艺术家的作品。那么从二者关系来看,艺术理论是通过艺术批评这一中介逐渐调整,系统化。
b.形成艺术理论特征

性认识,所以艺术理论是在具体的艺术批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艺术批评需要艺术理论作为指导,是对艺术理论的具体运用。
⑶艺术理论和各门类理论之间的关系:
艺术理论要涉及具体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一般都是作为例证出现,以艺术理论不是专门去研究一个的作家作品,它从理论的高度,宏观视野阐述艺术性质、特点及规律。各门类艺术现象都是艺术理论的研究对象,但它并不是把某一种艺术现象作为研究的艺术对象,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普遍与个别的关系。
6、艺术创造的思维方式
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从发现和体验生活到进行艺术构思到形成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的整个过程中 所取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1、为什么形象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a.形象思维始终以具体感性材料为基础,艺术创造全过程离不开具体的全过程
b.形象思维全过程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情感,渗透着强烈感情色彩.
c.形象思维具有特殊的创造过程,同时兼有整体性特点
2、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
抽象思维:是利用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的思维方法,也叫逻辑思维或科学思维
两种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形象思维是以形象为特征,抽象思维是以概念、推理为特性,两种思维是可以相辅相成的,逻辑思维当中也有情感相伴随,形象思维当中也有理性参与。
3、形象思维与灵感
灵感: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一种极特殊的精神状态,是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的级富创造力的精神状态
意识:指人在清醒状态下自觉的,目的性的,能动性的心理活动,无意识是指没被意识到的潜在的心理活动。

三、概念
1、什么叫艺术创作?
答:是指艺术家运用自己的艺术经验、艺术观念以及审美体验,通过一定的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把特定的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转化为艺术形象。艺术作品和艺术文本的创造性活动,艺术创作从根本上说是人的自由创造活动
2、什么叫艺术作品?
答:艺术作品是指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的结果,是由艺术主体创造的审美意识物态化的表现形式。艺术家的思想感情通过物质、材料、形式传达出来的过程,是艺术创作的终点和艺术接受的起点,是以材料为载体,以艺术形象为灵魂,以审美价值为旨归,是由永恒的艺术生命力的,在这是艺术作品有艺术家独一无二的个性特征。
3、什么是艺术传播与接受?
1) 艺术传播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或艺术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
2)艺术接受是指在艺术传播的基础上以艺

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接受主体,积极能动地消费、鉴赏和批评的活动
3)艺术接受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传播媒介
4、什么叫艺术家?
答: 是艺术生产的主体,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也是艺术创作的创造者和生产者。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可以说,艺术家是通过自己的创造性的劳动来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要,既审美需要的人。
5、什么是艺术修养?
答:艺术修养是指在取得一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艺术实践的基本技能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艺术理论修养和艺术创作技巧,以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水平,并熟练自如的创作出有一定的艺术神韵的艺术作品的素养。
6、什么是艺术创造力?
答:是指艺术创作中的表现能力以及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
7、什么是艺术创造?
答:艺术创造是人类特有的一项高级精神活动,是艺术家在创作动机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语言和艺术技巧,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向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感情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化为艺术品的过程。艺术创作过程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
8、什么是艺术构思?
答: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发现的基础上,以特有的创作动机为引导。一个种心理活动和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是艺术意象得以创作和成熟的过程。艺术构思是艺术创造的中心环节。
9、什么是艺术体验?
答:是创作主体在长期积累创作经验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待定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
10、什么是形象思维?
答: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从发现和体验生活到进行艺术构思到形成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的整个过程中 所取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11、什么是艺术表现?
答:艺术表现是艺术意象的物化过程,是艺术家在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化形式得以显现,使之成为具体 感的,艺术形象的构成。
12、审美认识功能?
答:艺术往往通过典型的形象反映生活,欣赏者通过不同的艺术作品,认识不同时代、国家、民族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从而认识真理,认识历史,认识现实。
13、审美的教育功能?
答: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树立典型,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4、审美的娱乐功能?
答: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

需要得到满足并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娱乐、愉心悦目、畅神益志,通过阅读艺术作品或欣赏演出,身心得到愉快和境界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