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活性组分的糖基化修饰研究进展_郑翠

天然产物活性组分的糖基化修饰研究进展_郑翠
天然产物活性组分的糖基化修饰研究进展_郑翠

第20卷第1期2012年3月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Journal of Cellulo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 ol. 20 No. 1

Mar. 2012

文章编号:1004-8405(2012)01-0062-10

天然产物活性组分的糖基化修饰研究进展

郑翠1,李琳1,庞浩2,王兆梅1*

(1.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

2.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纤维素化学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650)

摘要:天然产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数量种类繁多且结构复杂多样,具有许

多生理与药理活性。糖基化修饰能增加天然产物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已成为当今

新药开发的研究热点。文章归纳了不同结构类型的天然产物糖基化修饰的国内外研

究现状与特点,并从糖的连接位置、数量及种类等方面描述糖基化修饰对天然产物

水溶性、药理活性和生物利用率等方面的影响,为天然产物糖基化的开发与应用提

供参考。

关键词:天然产物;糖基化;生物转化;活性组分

中图分类号:O629 文献标识码:A

天然产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数量种类繁多且结构复杂多样,许多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现在已经作为治疗各类疾病的药物,还有一些作为潜在的药物,具有抗炎抑菌、抗病毒、抗氧化、抗肿瘤、抗辐射和免疫调节等诸多活性,已成为国内外天然药物开发利用研究的热点。由于其中一部分水溶性或稳定性不好或毒副作用太强,影响了它们的应用,因此对这些化合物进行结构改造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国内外对天然产物进行分子修饰主要是以提高其在水相中的溶解性为目的,而对其水溶性改性所涉及的反应主要是糖基化。糖基化反应可以使许多外源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与生物活性发生较大的变化,例如将不溶于水的化合物转变为水溶性化合物。近年来开展的采用植物细胞、微生物和游离酶对天然产物的糖苷化反应的生物转化研究已取得可喜的进展,本文对天然产物糖基化修饰的生物转化现状与特点作较全面的综述。

1 黄酮类化合物的糖基化修饰

黄酮类化合物是多种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以游离态或与糖结合为苷的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由于大多数黄酮苷元及部分黄酮苷类在水相中溶解度低,限制了其制剂的开发,同时复杂的结构也给利用化学合成方法进行结构修饰带来了巨大挑战。以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细胞、微生物和游离酶对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糖基化修饰,可在糖基连接位置、糖基种类以

收稿日期:2011-12-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071505);中国科学院纤维素化学重点实验室课题(LCLC-2010-06)。作者简介:郑翠(1988~),女,制糖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王兆梅,女,副教授,博士。wangzm@https://www.360docs.net/doc/8112835982.html,

及糖基数目等方面实现定向转化,因此目前对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子修饰主要是以糖基化反应来改善其水溶性[1]。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类化合物,目前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芳香环(A环和B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作用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一般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以六元C环的氧化状况和B环所连接的位置不同为依据进行分类[2],可以分为黄酮及黄酮醇类,如木犀草素、槲皮素;黄酮及异黄酮醇类,如葛根素、大豆素;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如水飞蓟素、橙皮苷;黄烷醇类如儿茶素;其他黄酮类,如银杏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因结构不同,表现出来的生物活性差异很大,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心的α、β不饱和吡喃酮是其具有各种生物活性的关键,C7位羟基糖苷化和C2、C3位双键氢化则会引起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降低,而A、B、C三环的各种取代基则决定了其特定的药理活性[3],从而决定了其不同的生物活性。

1.1 黄酮及黄酮醇类

据报道木犀草素可被多种糖基转移酶及糖苷酶进行糖基化反应,糖基化位置分别是木犀草素3’、4’和7位羟基。Kim等[4]以来源于野生黄单胞菌的糖基转移酶对木犀草素进行糖基化反应,糖基化位置在木犀草素3’位羟基,得到木樨草素-3’-β-D-吡喃葡萄糖苷。Ko等[5]以来源于蜡状芽孢杆菌的糖基转移酶对木犀草素进行糖基化反应,糖基化位置在木犀草素4’位及7位羟基,分别得到木樨草素-4’-O-葡萄糖苷和木樨草素-7-O-葡萄糖苷。同时该糖基转移酶可对芹菜素的4’位及7位羟基进行糖基转移,分别得到芹菜素-4’-O-葡萄糖苷和芹菜素-7-O-葡萄糖苷。Huang等[6]以来源于原玻璃蝇节杆菌的内-β-N-乙酰氨基葡糖苷酶对木犀草素-3’,7-二-O-葡糖苷进行糖基化反应,糖基化位置在木犀草素-3’,7-二-O-葡糖苷上的两个葡萄糖基的4位羟基。

已报道槲皮素可被多种糖基转移酶及微生物细胞进行糖基化反应,糖基化位置分别是槲皮素3、7、3’和4’位羟基。Ko等[5]以来源于蜡状芽孢杆菌的糖基转移酶对槲皮素进行糖基化反应,糖基化位置在槲皮素3位及7位羟基,分别得到槲皮素-3-O-葡萄糖苷和槲皮素-7-O-葡萄糖苷。Lim等[7]以来源于拟南芥的7种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糖基转移酶对槲皮素进行糖基化反应,糖基化位置分别在槲皮素的3、7、3’和4’位羟基,得到6种不同的糖基化产物,各种槲皮素糖苷的转化率在0.8%~41%之间,槲皮素糖苷的产率为0.19~10.9 μg/mL。Hye 等[8]以蔗糖合成酶与糖基转移酶的融合蛋白对槲皮素进行糖基化反应,得到槲皮素-7,3’-二-O-葡萄糖苷。Rao等[9]以蜡状芽孢杆菌对槲皮素进行糖基化反应,得到槲皮素-3-O-葡萄糖苷,转化率为20%。

Ibrahim等[10]以雅致小克银汉霉对5,3’-二羟基-6,7,2’,4’,5’-五甲氧基黄酮及5,3’-二羟基-7,2’,4’,5’-四甲氧基黄酮进行糖基化反应,糖基化位置在3’位羟基,分别获得其糖基化产物,转化率为22.2%和19.4%。Ko等[5]以来源于蜡状芽孢杆菌的糖基转移酶对山柰黄素进行糖基化反应,糖基化位置在山柰黄素3位及7位羟基,分别得到山柰黄素-7-O-葡萄糖苷和山柰黄素-3-O-葡萄糖苷。

1.2 异黄酮及异黄酮醇类

已报道大豆苷可被3种酶进行糖基化修饰,糖基化位置是大豆苷的4”位羟基。Li等[11]

64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第20卷

以来源于海栖热袍菌的麦芽糖基转移酶对大豆苷进行生物转化,得到4种大豆苷糖苷,其中主要产物大豆苷元7-O-三葡萄糖苷的溶解度是大豆苷的75 000倍。Shimoda等[12]以环糊精葡萄糖转位酶对大豆苷进行生物转化,得到3种大豆苷糖苷。Huang等[6]以来源于原玻璃蝇节杆菌的内-β-N-乙酰氨基葡糖苷酶对大豆苷进行生物转化,得到其糖基化产物转化率为82%。Shimoda等[12]在桉属植物细胞悬浮液中对大豆苷元进行生物转化,在大豆苷元7位羟基进行糖基化修饰,首先得到大豆苷元7-O-β-吡喃葡萄糖苷,再以其为糖基受体,在其葡萄糖基的6位羟基进行糖基化修饰得到大豆苷元7-O-[6-O-(β-吡喃葡萄糖基)]-β-吡喃葡萄糖苷。

已报道葛根素可被3种酶进行糖基化修饰,糖基化位置分别是葛根素的6”位、4”位和7位羟基。Li等[13]以来源于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麦芽淀粉酶对葛根素进行生物转化,糖基位置是葛根素6”位羟基,得到两种葛根素糖苷,与葛根素相比,葡萄糖基-α-(1,6)-葛根素和麦芽糖基-α-(1,6)-葛根素的水溶性分别增加了14倍和168倍。Huang等[6]以来源于原玻璃蝇节杆菌的内-β-N-乙酰氨基葡糖苷酶对葛根素进行糖基化反应,糖基化位置在葛根素4”位羟基,得到其糖基化产物转化率为60%。Jiang等[14]以氧化微杆菌静息细胞生物转化葛根素,糖基化位置是葛根素7位羟基,得到两种葛根素糖苷,与葛根素相比,两葛根素糖苷的水溶性分别增加了18倍和100倍。Huang等[6]以来源于原玻璃蝇节杆菌的内-β-N-乙酰氨基葡糖苷酶对黄豆黄苷进行糖基化反应,糖基化位置在黄豆黄苷4”位羟基,得到其糖基化产物转化率为56%。

Li等[15]以来源于水管致黑栖热菌的4-α-葡萄糖转位酶或来源于嗜碱性的芽孢杆菌(Bacillussp.I-5)的环糊精葡萄糖转位酶对染料木苷进行生物转化,糖基化位置在染料木苷4”位羟基,得到两种染料木苷糖苷。与染料木苷相比,染料木苷-7-O-单葡萄糖苷水溶性提高了3 700倍,染料木苷-7-O-二葡萄糖苷水溶性提高了44 000倍。Ko等[5]以来源于蜡状芽孢杆菌的糖基转移酶对染料木素进行糖基化反应,糖基化位置在染料木素7位羟基。染料木素的7位或4”位羟基经糖基修饰后具有防止紫外线损伤、抑制黑素瘤细胞的生长、提高生物利用率、降低谷丙转氨酶及提高抗癌活性等作用。

1.3 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

水飞蓟素具有保肝的作用,尚未报道植物中存在其糖苷。Kren等[16]以罂粟属的悬浮培养细胞对水飞蓟素A进行糖基化反应,可得到水飞蓟素A-7-O-β-D-吡喃葡萄糖苷,其生物利用率大大提高,有望开发为新的保肝药。Kim等[17]以康宁木霉对水飞蓟素A和水飞蓟素B进行糖基化反应,糖基化位置在水飞蓟素3位和7位羟基。橙皮素有多种药理作用,但其口服后由于低水溶性和低吸收率使它的药理活性开发受到限制。已报道橙皮素可被多种植物细胞糖苷化,如Shimoda等[18]以甘薯植物细胞作为酶的来源,在橙皮素的3’位、7位和5位羟基实现了糖基化修饰,将橙皮素转化为3种橙皮素糖苷。而在桉属植物细胞悬浮液中可将橙皮素转化为6种橙皮素糖苷,其中3种糖苷与在甘薯植物细胞中的相同,另外还得到:橙皮素-3’,-O-β-D-二吡喃葡萄糖苷、橙皮素-7-O-[6-O-(β-D-吡喃葡萄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橙皮素-7-O-[6-O-(α-L-吡喃鼠李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总转化率为90%。Ko等[5]以来源于蜡状芽孢杆菌的糖基转移酶对柚皮素进行糖基化反应,糖基化位置在柚皮素4’位及7位羟基,分别得到柚皮素-4’-O-葡萄糖苷和柚皮素-7-O-葡萄苷。Takashi等[19]以来源于嗜碱芽孢杆菌的环糊精葡聚糖转移酶对橙皮苷进行糖基化反应,得到4G-α-D-吡喃葡萄糖基

橙皮苷。

1.4 黄烷醇类

儿茶素是茶叶的重要成分,具有防治心血管疾病、预防癌症等多种功能。(+)-儿茶素可被多种酶及微生物进行糖基化修饰,糖基化位置分别是儿茶素的3’位、4’位、5位和7位羟基。Funayama等[20]以环糊精葡萄糖转位酶对儿茶素进行生物转化,得到(+)-儿茶素3’-O-α-D-葡萄糖苷。Kitao等[21]以来源于肠膜明串珠菌的蔗糖磷酸化酶对儿茶素进行生物转化,得到(+)-儿茶素3’-O-α-D-葡萄糖苷。Meulenbeld等[22]以来源于变形链球菌的葡萄糖基转移酶对儿茶素进行生物转化,糖基化位置分别是儿茶素的7位和4’位羟基,得到3种儿茶素糖苷。Noguchi等[23]以重组葡萄糖基转移酶对儿茶素进行生物转化,糖基位置是儿茶素的4’位羟基,得到(+)-儿茶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Sato等[24]以野油菜黄单胞菌对儿茶素进行生物转化,得到(+)-儿茶素3’-O-α-D-葡萄糖苷,与(+)-儿茶素相比,(+)-儿茶素3’-O-α-D-葡萄糖苷在纯水中的溶解度提高了约100倍。

1.5 糖基化修饰对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影响

抗氧化作用是黄酮类化合物一直备受关注的一种广泛的药理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抗氧化活性以及它们对自由基清除作用的强弱主要与其结构有关,如酚羟基的取代位置及数目,羟基成苷等。糖苷的形成必然涉及酚羟基的取代及羟基成苷,进而产生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就目前已报道的资料中,发现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糖苷化后,酚羟基取代位置及羟基成苷对其抗氧化活性并没有产生不利影响。Chung等[25]以水溶性葛根素糖苷化产物在HepG2细胞与C57BL/6J小鼠中的药理实验表明:水溶性葛根素糖苷化产物保持了与葛根素相同的抗氧化活性及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作用的药效。Jiang等[14]以7-O-葡萄糖苷葛根素(葛根素7位氧糖苷)进行的体外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表明:7-O-葡萄糖苷葛根素与葛根素相比表现出更好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能,7-O-葡萄糖苷葛根素的血浆半衰期(t1/2)和平均滞留时间(MRT)分别是葛根素的2倍和2.8倍,该性能有可能增加7-O-葡萄糖苷葛根素的生物利用度。Chung等[26]发现染料木苷糖苷化后(染料木苷4”位氧糖苷),其抗氧化活性与染料木苷相似。在低浓度下染料木苷糖苷的清除自由基活性略低于染料木苷,但在高浓度下由于染料木苷的低水溶性,染料木苷糖苷清除自由基活性显著提高。Kosina等[27]研究了4种水飞蓟素糖基化产物的抗氧化活性与清除自由基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大鼠叔丁基化过氧氢损伤的红细胞和原代肝细胞模型中,4种水飞蓟素糖基化产物比水飞蓟素有更好的细胞保护作用。

除抗氧化活性外,黄酮类糖苷的生物利用度也有所提高,如Ruefer等[28]通过口腔给药,发现大豆苷比大豆苷元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另外还发现在与DNA结合方面,黄酮类糖苷比其苷元作用更强,如李华等[29]通过比较染料木素及其葡萄糖苷与小牛胸腺DNA之间的结合的作用,发现染料木素葡萄糖苷大于染料木素,而以DNA为靶标的抗癌药物的活性主要取决于抗癌药物与DNA的结合方式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能力的强弱,故染料木素的7位或4’位葡萄糖基化修饰有望作为抗癌活性候选物,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2 维生素类化合物的糖基化修饰

维生素B1和它的一、二、三磷酸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特别是作为脱羧酶、转羟乙醛

66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第20卷

酶、转酮醇酶、羰基裂解酶等的组成部分的二磷酸盐。大多数维生素B1的衍生物是人工合成的,Suzuki等[30]于1994年首次用曲霉蛋白酶对维生素B1进行生物转化,得到维生素B1-β-D-半乳糖。该实验室分别由糊精和维生素B1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环状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和根霉葡糖淀粉酶的作用下,以及由β-硝基苯基-D-2-脱氧-2-乙酰-吡喃葡萄糖和维生素B1在曲霉蛋白酶β-N-乙酰己醣胺的作用下合成了维生素B1的第二和第三种糖基化产物(维生素B1-α-D-吡喃葡萄糖和维生素B1-β-D-2-脱氧-2-乙酰-吡喃葡萄糖)。维生素B1的糖基化产物,尤其是维生素B1-α-葡萄糖苷,可以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化妆品添加剂或应用于制药。

维生素B6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但其遇光或碱易破坏,不耐高温,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化学修饰,据报道维生素B6可被多种微生物及游离酶糖基化。Suzuki等[30]以来源于毛霉菌、爪哇镰菌素的α-葡糖苷酶结晶和从猪肝中提取的α-葡糖苷酶对维生素B6进行糖基化反应,得到PN-5’-α-葡糖苷和PN-4’-α-葡糖苷,同样,糊精和维生素B6的混合物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环状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和根霉葡糖淀粉酶的作用下连续反应也能够得到大量该两种PN-α-葡糖苷。以含有乳糖的掷孢酵母菌培养基对维生素B6进行生物转化,得到PN-5’-β-半乳糖苷、PN-4’-β-半乳糖苷和PN-β-半乳糖二糖苷[4’-O-(β-D-吡喃半乳糖-(1→4)- β-D-吡喃半乳糖)维生素B6];以含有蔗糖的黑曲霉菌培养基对维生素B6进行生物转化,得到PN-5’-β-D-呋喃果糖苷和5’-O-[β-D-呋喃果糖苷-(2→1)-β-D-呋喃果糖苷]。维生素B6在植物中主要以PN和葡萄糖以共轭的形式存在。最近,已经可以通过一种新型细胞茄黄萎病菌,由糊精和PN合成含量为85%的PN-5’-α-葡糖苷。动物实验证明PN-5’-β-葡糖苷拥有和维生素B6几乎相同的生物活性。PN-5’-β-葡糖苷用于治疗缺乏B6的老鼠,其生物利用率是维生素B6的10%~34%。PN-α-葡糖苷是一种具有类似PN功能的B6衍生物,而且比PN有更强的抗光、抗热性,PN-5’-α-葡糖苷比PN-4’-α-葡糖苷更易被肝细胞水解为PN,PN-5’-α-葡糖苷是一种效果极好的B6衍生物,可以制成食品添加剂、化妆品添加剂和类B6的药品,代替维生素B6盐酸盐。

芸香素存在于许多植物中,是橡黄素所有糖基化产物中分布最广的一种。曾有人建议把芸香素归类为维生素,作为拟维生素P的一种。芸香素转糖基化反应以水-甲醇为媒介,糊精和芸香素混合物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环状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作用下迅速反应,而且在根霉的共同作用下能得到大量的4G-α-D-葡萄吡喃糖-芸香素。α-葡糖基芸香素在25℃的水中的溶解度是芸香素在相同条件下的溶解度的30×103倍。现今,O-α-葡糖基芸香素在市场上成为一种食品添加剂和化妆品添加剂。

3 甾体类化合物的糖基化修饰

洋地黄毒苷元糖基化后其药理活性更强,副作用更小。Kawaguchi等[31]用夹竹桃科的旋花羊角拗Strophanthus gratus (Wall. et Hook. ex Benth.) Baill.和S. amboensis DC.混合悬浮细胞培养,将洋地黄毒苷元同时羟化和糖基化,生成洋地黄毒苷的异构体17-β-H-杠柳苷元-β-D-葡萄糖洋地黄毒苷。华蟾毒精是蟾蜍中的主要蟾蜍甾烯类成分。体外实验表明,它们对多种肿瘤细胞株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叶敏等[32]利用长春花植物细胞悬浮培养对华蟾蜍精进行生物转化,研究表明,长春花细胞体系对华蟾蜍精具有很强的转化能力,可以选择性地对

华蟾蜍精C-16位进行糖基化修饰,经过6天长春花细胞培养的底物几乎全部发生转化。

在高丽人参和其它人参属植物中发现大量的人参皂苷类,而这些化合物的药理学和生理学活性常由支链的种类和连接位置决定。由糊精和四种人参皂苷类,Rb1,Rc,Re,和Rg1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环状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作用下连续反应,发现了十种新的O-α-葡糖基人参皂苷类[30]。在其中七种新产物中,两种是人参皂苷Rb1-α-糖苷,两种是人参皂苷Rc-α-糖苷,一种是人参皂苷Re-α-糖苷,还有两种是人参皂苷Rg1-α-糖苷,这些O-α-葡糖基人参皂苷类的苦味比人参皂苷类弱。同样,人参皂苷Re两种新的β-木糖基衍生物分别由β-硝基苯基-β-D-吡喃木糖苷和人参皂苷类在25%丙酮中在绿色木霉素中得到的天然纤维质酵素作用下合成,由苯基β-D-吡喃木糖苷和人参皂苷Re在乙腈中在曲霉蛋白酶中得到的天然β-半乳糖苷酶作用下合成。

4 核苷类化合物的糖基化修饰

Suzuki等[30]以黑曲霉菌中的α-葡糖苷酶对腺苷进行生物转化,得到O-葡糖基-核苷,5’-O-(α-D-吡喃葡糖苷)腺苷。他们发现利用含有乳糖和阿糖胞苷的单一掷孢酵母菌培养基可以有选择性地大量生产1-β-D-吡喃阿糖胶-胞嘧啶(阿糖胞苷)、{3’-O-(β-D-吡喃葡糖苷)-阿糖胞苷和3’-O-[β-D-吡喃葡糖苷-(1→4)-β-D-吡喃葡糖苷]-阿糖胞苷},这是一种重要的抗癌药物的两种新衍生物。还有,以乳糖和这些核苷作为媒介,利用酵母菌能合成大量3’-O-半乳糖-腺苷、3’-O-半乳糖-次黄(嘌呤核)苷和3’-O-半乳糖-5-溴尿苷。同样,当单一掷孢酵母菌在乳糖媒介中培养,蔗糖作为受体,能够产出大量4G-β-D-吡喃半乳糖-蔗糖。

5 其它

大黄酸具有保肝、抗肝脏纤维化、防治糖尿病和肾病及抗肿瘤等作用,具有潜在临床药用价值。但是大黄酸不溶于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药效的发挥和临床应用。利用白僵菌对大黄酸进行生物转化,获得了水溶性较好的3-羟甲基-β-D-葡萄糖-芦荟大黄素醇苷[33]。丁酸具有体外抑制肿瘤生长和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的作用,但是其在哺乳动物体系中半衰期很短,Kamel等[34]应用悬浮培养的灰叶烟草细胞糖苷化丁酸得到丁酰葡糖,增加了其在体内的半衰期,有望开发为抗癌新药。水杨酸糖基化为水杨酸氧苷后,小鼠口服给药作用更快更强且长期给药不会诱导胃癌。

香豆素是一类很重要的植物次级代谢产物,但大部分香豆素缺乏天然糖苷,水溶性差。在人参根培养液中,7-羟基香豆素在糖基转移酶的作用下可转化成糖苷。Hirata等[35]利用烟草植物细胞悬浮培养将羟基香豆素转化为相应的β-D-葡萄糖苷。大麻酚、大麻二酚和大麻二醇酸的生理活性强,但难以化学合成,水溶性和稳定性差,通过悬浮培养的半夏细胞使其糖基化,可得到药用价值更大的化合物。红景天苷具有抗缺氧、抗寒冷、抗疲劳、抗微波辐射等功能,而且具有延缓机体衰老、防止老年疾病等功效,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药物。红景天苷的来源主要是红景天属植物的地下根茎,但量甚微。Xu等[36]发现在库页红景天细胞中含有的酪醇葡萄糖基转移酶具有很高的酶活性,通过将3 mmol/L的酪醇在库页红景天细胞中培养,几乎95%的珞醇被转化为红景天苷。木脂素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肿瘤、抗病毒、抗有丝分裂等。异紫杉脂素是存在于红豆杉中的一类木脂素。从大肠杆菌和

68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第20卷

酵母来源的β-半乳糖苷酶都能对异紫杉脂素进行糖基化修饰[37],可以极大地提高其水溶性。Vanuden将鬼臼毒素转化为其葡萄糖苷,转化率达到294 mg/(L·d),已达到化学合成的产量,有希望进行商业化生产。辣椒碱被糖基化后刺激性减小水溶性增强,可以用作调料。崖柏素被糖基化后水溶性、稳定性增强,可用作洗发液防腐剂。通过悬浮培养的小果咖啡细胞糖基化香草醛,既能消除其怪味,又不改变其抗菌、抗突变的作用,使香草醛氧苷有可能成为新的调料和药品。

6 展望

糖基化在天然产物化学中的应用已取得不凡的成就,而且其工业发展潜力非常巨大。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细胞、微生物和游离酶对天然产物进行糖基化修饰,可在糖基连接位置,糖基种类以及糖基数目等方面实现定向转化。这为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先导化合物,通过生物转化方法寻找和开发新药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但是目前人们对天然产物糖基化的研究还多集中于生物催化的生物、植物细胞及其酶的筛选上,对生物转化的机制、酶的分离及酶的性质研究还不多,生物转化的底物选择性、立体选择性的深入的规律性研究就更少,还很难达到有目的地进行定向转化的应用境地。可喜的是,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尤其是分子生物学与结构生物学)的飞速发展,这些新兴技术已经开始渗透到传统的生物转化研究中来。可以预见,糖基化的研究将是今后生物转化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生物转化也将与化学方法更紧密地结合。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生物催化剂的数量和多样性会激增,糖基化将在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薛明, 许婷婷, 储建林, 等. 黄酮类化合物酶法糖基化修饰的研究进展[J]. 中国天然药物, 2010, 8(5):

389-400.

[2] Harbome J B, Williams C A. Advances in flavonoid research since 1992[J]. Phytochemistry, 2000, 55(6):

481-504.

[3] 胡春.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质[J]. 中国油脂, 1996, 21 (4): 18-21.

[4] Kim J H, Kim B G, Kim J A, et al. Glycosylation of flavonoids with E. coli expressing glycosyltransferase

from Xanthomonas campestris[J]. J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7, 17(3): 539-542.

[5] Ko J H, Kim B G, Ahn J H. Glycosylation of flavonoids with a glycosyltransferase from Bacillus cereus[J].

FEMS Microbiol Lett, 2006, 258(2): 263-268.

[6] Huang W, Ochiai H, Zhang X Y, et al. Introducing N-glycans into natural products through a

chemoenzymatic approach[J]. Carbohyd Res, 2008, 343(17): 2903-2913.

[7] Lim E K, Ashford D A, Hou B K, et al. Arabidopsis glycosyltransferases as biocatalysts in fermentation for

regioselective synthesis of diverse quercetin glucosides[J]. Biotechnol Bioeng, 2004, 87(5): 623-631.

[8] Hye S M, Kim B G, Kim D H, et al. Production of flavonoid O-glucoside using sucrose synthase and

flavonoid O-glucosyltransferase fusion protein[J]. J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9, 19(7): 709-712.

[9] Rao K V, Weisner N T.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of quercetin by Bacillus cereus[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1981, 42(3): 450-452.

[10] Ibrahim A R, Galal A M, Mossa J S, et al. Glucose conjugstion of the flavones of Psiadia arabica by

Cunninghamella elegans[J]. Phytochemistry, 1997, 46(7): 1193-1195.

[11] Li D, Pake J H, Pake J T, et al. Biotechnological production of highly soluble daidzein glycosides using

Thermotoga maritima Maltosyltransferase[J]. J Agric Food Chem, 2004, 52(9): 2561-2567.

[12] Shimoda K, Sato N, Kobayashi T, et al. Glycosylation of daidzein by the Eucalyptus cell cultures[J].

Phytochemistry, 2008, 69(12): 2303-2306.

[13] Li D, Park S H, Shim J H, et al. In vitro enzymatic modification of puerarin to puerarin glycosides by

maltogenic amylase[J]. Carbohyd Res, 2004, 339(17): 2789-2797.

[14] Jiang J R, Yuan S, Ding J F, et al. Conversion of puerarin into its 7-O-glycoside derivatives by

Microbacterium oxydans (CGMCC 1788) to improve its water solubility and pharmacokinetic properties[J].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8, 81(4): 647-657.

[15] Li D, Roh S A, Shim J H, et al. Glycosylation of genistin into soluble inclusion complex form of cyclic

glucans by enzymatic modification[J]. J Agric Food Chem, 2005, 53(16): 6516-6524.

[16] Kren V, Minghetti A, Sedmera P, et al. Glucosylation of silybin by plant cell cultures of Papaver somniferum

var. setigerum[J]. Phytochemistry, 1998, 47(2): 217-220.

[17] Kim H J, Park H S, Lee I S.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of silybin by Trichoderma koningii[J]. Bioorg Med

Chem Lett, 2006, 16(4): 790-793.

[18] Shimoda K, Hamada H, Hamada H. Glycosylation of hesperetin by plant cell cultures[J]. Phytochemistry,

2008, 69(5): 1135-1140.

[19] Takashi K, Yoshinobu T, Takashisa N, et al. Transglycosylation to hesperidin by cyclodextrin

glucanotransferase from an alkalophilic Bacillus species in alkaline pH and properties of hesperidin glycosides[J].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 1994, 58(11): 1990-1994.

[20] Funayama M, Nishino T, Hirota A, et al. Enzymic synthesis of (+) catechin-α-glucoside and its effect on

tyrosinase activity [J].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 1993, 57(10): 1666-1669.

[21] Kitao S, Ariga T, Matsudo T, et al. The syntheses of catechin- glucosides by transglycosylation with

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sucrose phosphorylase[J].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 1993, 57(12): 2010-2015.

[22] Meulenbeld G H, Zuilhof H, Van V A, et al. Enhanced (+)-catechin transglucosylating activity of

Streptococcus mutans GS-5 glucosyltransferase-D due to fructose removal[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1999, 65(9): 4141-4147.

[23] Noguchi A, Sasaki N, Nakao M, et al. cDNA cloning of glycosyltransferases from Chinese wolfberry

(Lycium barbarum L.) fruits and enzymatic synthesis of a catechin glucoside using a recombinant enzyme (UGT73A10)[J]. J Mol Catal B-Enzy, 2008, 55(1-2): 84-92.

[24] Sato T, Nakagawa H, Kurosu J, et al. α-Anomer-selective glucosylation of (+)-catechin by the crude enzyme,

showing glucosyl transfer activity, of Xanthomonas campestris WU- 9701 [J]. J Biosci Bioeng, 2000, 90(6): 625-630.

[25] Chung M J, Sung N J, Park C S, et al. Antioxidative and hypocholesterolemic activities of water-soluble

puerarin glycosides in HepG2 cells and in C57 BL/6J mice [J]. Eur J Pharmacol, 2008, 578(2-3): 159-170. [26] Chung M J, Kang A Y, Lee K M, et al. Water-Soluble genistin glycoside isoflavones up-regulate antioxidant

70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第20卷

metallothionein expression and scavenge free radicals[J]. J Agric Food Chem, 2006, 54(11): 3819-3826. [27] Kosina P, Kren V, Gebhardt R, et al.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silybin glycosides[J]. Phytother Res, 2002,

16(2S): 33-39.

[28] Ruefer C E, Bub A, Moeseneder J, et al. Pharmacokinetics of the soybean isoflavone daidzein in its aglycone

and glucoside form: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rossover study[J]. Amer J Clin Nutr, 2008, 87(5): 1314-1323.

[29] 李华, 余燕影, 胡昕, 等. 染料木素及其葡萄糖苷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8,

28(8): 1905-1909.

[30] Kenichi H, Ko J H, Ko J F, et al. Enzymatic synthesis of mannosyl cyclodextrin by Amanno sidase from Jack

bean[J]. Biosci Biotech Biochem, 1997, 61(5): 825-829.

[31] Kawaguchi K, Koike S, Hirotani M, et al. Biotrans formation of digitoxigen in by cultured strophanthus

hybrid cell[J]. Phyt ochemistry, 1998, 47(7): 1261-1265.

[32] Ye M, Dai J G, Guo H Z, et al. Glucosyl ation of cinobufagin by cultured suspension cells of Catharanthus

roseus[J]. Tetrahed ron Lett, 2002, 43: 8535-8538.

[33] 陆志琳, 殷志琦, 窦洁, 等. 白僵菌对大黄酸的葡萄糖基化作用研究[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6,

37(6): 562-564.

[34] Kamel S, Brazier M, Desmet G, et al. Glucosylation of butyric acid by cell suspension culture of Nicotiana

plum bag inifolia[J]. Phytochemistry, 1992, 31: 1581-1583.

[35] Hirata T, Shimoda K, Fujino T, et al. Biotransformati on of hydroxycoumarins by the cultured cells of

Nicotiana tabacum[J]. J Mol Catal B: Enzyma, 2000, 10: 477-481.

[36] Xu J F, Su Z G, Feng P S. Activity of tyrosol gluco syltransferase and improved salidro side production

through biotransfo rmation of tyrosol in Rhodiola sachalinensis cell cultures[J]. J Biotechnol, 1998, 61: 69-73.

[37] 杨亚波, 梁研, 梁敬钰, 等. 异紫杉脂素的酶法糖基化[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2, 33(6): 526- 528.

Glycosylation Modification

on the Natural Active Components

ZHENG Cui1, LI Lin1, PANG Hao2, WANG Zhao-mei1*

(1. 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 and Food Scienc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Cellulose and Lignocellulosics Chemistry, Guangzhou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 China)

Abstract: Natural product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nature. There are a great number, a large variety of species, complex structure and physiological activities. Glycosylation modification on natural products can increase the diversity of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It has been the focus of drug

development.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nzymatic glycosylation of different natural products structures, describes the effects of glycosylation on the water solubility,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and bioavailability of natural products from saccharic link location, amount and typ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glycosyla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Key words: natural products; glycosylation; biotransformation; active components

(上接第44页)

Optimization of Steam Explosion Assisted Extraction of Flavonoids from Ginkgo Biloba Leaves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ZHANG Bing-bing1, ZENG Guo-ming1, FU Ya1,2, ZHANG Mao-lan1, NING Xin-qiang1(1. Bioengineering College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Biorh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Center of Bioinspired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National “985 Project Program” of China,

Chongqing 400044, China;

2.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Abstract: In this study, Ginkgo Biloba leaves was pretreated by using the newly steam explosion to improve the yield of extraction of flavonoids. Based on the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s, the effects of steam explosion pressure, temperature and solid-liquid ratio on Ginkgo Biloba leaves were investigated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A mathemat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and analyzed to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tudied factors and the response of the yield of flavonoids. The optimum pretreatment parameters were as follows: Steam explosion pressure of 0.38 MPa, steam explosion time of 235 s, solid-liquid ratio for 1∶15. Under the optimum conditions, the yield of flavonoids was higher about 2.1 fold than that tradition extraction method. Key words: steam explosion; Ginkgo Biloba leaves;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extraction

天然产物研究进展

天然产物研究进展 姓名:张真真学号:20115051247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 指导老师:曹新华职称:讲师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各种观念也在随之改变。特别是对身心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对环境、食物、医药、日常用品等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所以没有危害成份的纯天然产物就越来越受广大人群的喜爱,于是关于天然产物的研究也随之兴起。 关键词:原生生物;再生生物;淀粉;油脂;生态环境 引言 天然产物是指动物、植物、昆虫、海洋生物和微生物体内的组成成分或其代谢产物以及人和动物体内许许多多内源性的化学成分统称作天然产物。随着生态系统的日益破坏,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将直接影响到天然物的多样性。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科研机构开始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开展对天然产物的研究。天然产物的研究,近代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由于分离手段的进步和现代波谱仪器的普及,使天然产物的分离与结构鉴定相对变得较为容易。发现新化合物的速度大大加快。 1原生生物资源的研究 直接以原生生物力为研究对象。对原生生物中有开发价值的生物成分进行研究,然后再研究这些成分的应用,最后进行工业性试验。如黄栌化学成分的研究[1]是在研究化学成分的基础上,直接利用其叶提取工业桔酸。类似的研究如甜味素[2]、天然色素[3]、精油[4]等的开发。 1.1 天然甜味剂、色案及香精 已发现二十多种植物含有天然甜味素成分[5]。目前已开发的有甜叶菊甘、甘草甜素等。天然甜味素以其安全性而引人注意。 天然色素主要着重于红、黄、兰三种天然色素主要着重于红、黄、兰三种色素的开发,如从辣椒、仙人果、火刺、苋菜等植物中提取红色素,从姜黄中提取

蛋白质糖基化修饰研究进展

期末考核 课程:Glycobiology 蛋白质糖基化研究进展 姓名:马春 学号:2013113022 班级: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 时间:2016.1.1

蛋白质糖基化研究进展 马春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糖基化修饰是生命活动中最广泛、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之一,不仅影响着蛋白质的空间构象、生物活性、运输和定位,而且在分子识别、细胞通信、信号转导等特定生物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糖基化的分类、在生命体中的作用、糖基化位点分析及糖链分析方法等。 关键词:蛋白质糖基化;分析方法 生命体是一种极其复杂且动态变化的有机系统,不断发生着各种生物化学反应,进行新陈代谢,并协调、控制各部分生物功能的发挥。蛋白质是生命体内各种生化反应的载体和生物功能的执行者,如分子识别、信号转导、免疫应答等。蛋白质功能的正常发挥保证着生命有机系统正确、有序、高效地运转。基因在转录和翻译后产生具有特定序列的氨基酸长链,即蛋白质的前体,再经过共价修饰、折叠、卷曲并形成特定的空间构象后,成为具有正常功能的成熟蛋白质。而共价修饰在这个成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不仅如此,蛋白质成熟后的许多关键功能,特别是涉及控制、调节等方面的功能,都是通过共价修饰实现的。这些发挥重要功能的共价修饰,就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它们使蛋白质的结构更为合理、功能更为完善、调节更为精细、作用更为专一。翻译后修饰可以发生在蛋白质的任一位点上,并且种类繁多,目前有文献报道的翻译后修饰就多达数百种,常见的有碟酸 化修饰、糖基化修饰、乙醜化修饰等。 蛋白质糖基化修饰是最广泛、最复杂、最重要的翻译后修饰之一,据推断有超过的蛋白质都发生了糖基化修饰。这些糖蛋白广泛分布于生命体中,特别是在细胞膜上和体液中含量丰富,大部分膜蛋白和分泌蛋白都是糖蛋白。糖基化修饰不仅影响蛋白质的空间构象、生物活性、运输和定位,而且在分子识别、细胞通信、信号转导等特定生物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糖基化类型 糖蛋白中的糖部分被称为聚糖。而己糖则是聚糖中最常见的组分。包括葡萄糖、半乳糖和甘露糖以及他们的一些简单修饰形式,如葡萄糖的α-羟基被酰化氨基取代生成N-乙酰葡糖胺。根据蛋白质被糖类修饰形式的不同可以把蛋白质糖基化分成以下四类: 1.2 N位糖基化 聚糖与天冬酰胺侧链的酰胺氮连接而修饰蛋白质。在动物细胞中,与天冬酰胺连接的糖,几乎都是N-乙酰葡糖胺,而且连接方式总是β构型。N 位糖基化根据其末端精细结构的不同又可分为高甘露糖型、复合型和杂合型。在N位糖基化中Asn-Xaa-Ser / Thr(Xaa 是除Pro外的任何氨基酸)被认为是N位糖基化的先决条件,不过少数情况下Asn-Xaa-Cys 序列也可以糖基化。 1.1 O位糖基化: 聚糖与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上的氧连接来修饰蛋白质。此糖基化多发生在临近脯氨酸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上,但并没有发现特异的序列作为糖基化位点.O位多聚糖以逐步加接

天然产物绿原酸的研究进展

No.2.2008图1绿原酸的结构 绿原酸(chlorogenicacid)是植物体在有氧呼吸过程中合成的一种苯丙素类物质,分子式为C16H18O9,分子量为345.30,结构式如图1所示。它是许多中草药如金银花、杜仲、茵陈等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也是众多水果蔬菜中的重要活性成分。绿原酸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菌消炎、抗病毒、降糖、降脂、保肝利胆等多种功效。近年来发现绿原酸类物质有抗癌、抗艾滋病的作用,可作为先导设计开发抗癌、抗艾滋病药物。同时,作为良好的抗氧化剂,绿原酸不仅应用于医药行业上,在日用化工、食品等领域都有 广泛的应用。当前国内外在绿原酸分布、合成、提取分析及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概述绿原酸的研究进展,以期作为合 天然产物绿原酸的研究进展 陈绍华,王亚琴*,罗立新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510640) 摘要:绿原酸作为植物的一种次生代谢物,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菌消炎、抗病毒、降糖、降血脂、保肝利胆等多种功效。提高绿原酸生产效率,加深对其药理活性机制的认识,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从绿原酸的性质、分布、合成、提取方法、测定方法、药理活性及应用等方面概述了其研究进展,展望了通过植物生物反应器大规模生产绿原酸的工艺,为绿原酸和绿原酸类物质的研究开发提供了参考。关键词:绿原酸;合成;提取;测定;药理活性中图分类号:Q9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9989(2008)02-0195-04 Advancesinresearchonchlorogenicacid CHENShao-hua,WANGYa-qin*,LUOLi-xin (SchoolofBioscienceandBioengineering,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 Guangzhou510640) Abstract:Chlorogenicacid,asecondarymetabolite,waslinkedwiththefunctionsofscavengingfreeradicle, antibiosis,antiinflammation,antivirus,antitumor,etc,whileasamedicineincuringdiabetic,hyperlipemiaandhepatitis.Atpresent,thestudiesonincreasingtheproductionofchlorogenicacidandexploringthemechanismofitspharmaceuticalactivitieswereverypopular.Thisarticlereviewedtheadvancesinresearchonchlorogenicacidfromitsproperties,distribution,synthesis,extractionanddeterminationtechnology,pharmacologicactivityandapplication,prospectedthetechnologyofmassproductionofchlorogeniciacidthroughplantcellcultureinbioreactor.Alloftheseweretriedtoprovidereferencesfortheresearchanddevelopmentofchlorogenicacidanditsanalogues. Keywords:chlorogenicacid;synthesis;extraction;determination;pharmacologicactivity 收稿日期:2007-08-07 *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04JE-C0231)。 作者简介:陈绍华(1980—),男,广东汕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植物细胞工程。 食品添加剂 提取物与应用195

平分型GlcNAc糖基化修饰的生物学功能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140?董方,等.平分型G1cNAc糖基化修饰的生物学功能 蛋白分选的负性调节信号n21。 3.3生殖发育调控 人类精子缺乏MHCI类分子,使其易于被NK细胞溶解。而MHcI阴性的肿瘤细胞通过在肿瘤细胞表面表达足量的平分型N一聚糖,而阻断NK细胞的溶解作用。因此,精细胞也可能通过同样的机翩选避NK的细胞溶解作用。利用超敏质谱仪对精细胞N一聚糖测序可以检测到3类N一聚糖:①高甘露糖塑;②二天线平分型;③以hisx和IJewis丫作为终端修饰的二天线、三天线、四天线型。糖蛋白染色显示,携带呐穿列糖蛋白分布于顶体 莉不是位于浆膜;丽功能缺陷的精子则表现为抗娜抗体分布异常(图2)。推测惨饰聚糖可以 抑制生殖道内计对精子糖蛋白的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嘘。嘲』III匕,人类精子哟主要聚糖与先天性及获得性免疫反瘟哟抑制有关。这些结果支持哺乳类动物表邀碳水化合物与|配子《耨删魄哆保护及人类在子宫棚哟发育有关。某些特殊类型的细胞表达特异性糖姐模式,惜此发挥相嘘睡句生物学功能‘引。 嘲2久类储子表达的主要N-聚糖 k:高甘露糖型(Ma呜9tol湖舢:);瞻::件有或不件 宥核心者澡糖者藻糖修饰哟平分型二天线结构; lO:盖、兰、嘲毙线聚糖,板心砻澡糖岩藻糖修饰,镌带呱嫡毋致/或蜥r谬饰 赃娠lf目关糖蜚囟【(畔e粤l堋呀啪舯幽峨硼挈蜘o_删坩i拣,‰9是反刍勘物滋养层细胞分泌韵主 要蛋白。,遨些蛋白储存在滋养屡巨大细胞分秘颗粒恂.,与母体子宫止发细胞融合后释放进入母体器。雷。妊娠串期Ip黻最丰寓的弘聚糖是四无线核心绪!藻糖基眈修饰辅构’,并连接有平分型蛾Nk。组成湖8航塬[№№娆.,3(?G姗№鲫、49l创必.,删l渊№]哟聚糖均为删天线型。采用识别铷薯睨原的单克糟醐谢:(心埴ll9对分泌颗粒染色,分断:显示、,鳃娠.娩出话歪分娩前数天.,可以检测判黜a航原的存在。I山褴凝集素t(t脚溅i珏删脚I卜sislectin)(该凝集素可以与a2,3?唾液酸修饰的乳糖氨)组织化学分析显示,该分泌颗粒在妊娠32d及分娩前呈阳性。提示在妊娠不同阶段PAGs的N一聚糖修饰模式有相应的改变,这些聚糖的不同糖型可能介导不同妊娠阶段的不同生理功能【l引。 平分型N一聚糖在发育调控中的具体功能虽然还不明确,但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对斑马鱼的胚胎发育过程中N一聚糖表达动态分析显示,受精后4~7hN.聚糖仅仅可以检测到,但12—15hN一聚糖表达显著增加。对这些聚糖的结构分析表明,含有或不含有岩藻糖和(或)平分型GlcNAc残基的复合型二天线N一聚糖是主要的表达聚糖¨5I。 3.4神经发育及再生 与三甘露糖核心上Bl,4甘露糖相连接平分型GkNAc残基修饰的双天线N.聚糖在脑组织内含量丰富,被认为是脑型糖链。脑组织来源的神经细胞系CG4半乳糖基转移酶I表达活性增强,即导致该脑型糖链合成的减少;该型糖链表达水平的高低决定于半乳糖基转移酶I活性的强弱。半乳糖基转移酶活性表达增强也导致CG4细胞生长停滞及表型异常,并伴有细胞死亡率的增加,即便是半乳糖基转移酶I活性中等程度的增加,也会导致N.聚糖合成途径的中断,对CG4细胞是致死性的结局.1引。提示中枢神经系统N.聚糖的平分型GlcNAc修饰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在血清饥饿反应条件下,Neum2a细胞转染GnT.Ⅲ后可以诱导轴突样反应,整合素B1分布部位伴有神经突和突起形成。这种神经纤维生成增强效应可被添加包含平分型GlcNAc的N.聚糖或植物血凝素(印曲I岫路l瓶na£iIlgph)rtohemaggluhin,E4一PHA)所抑钶,该凝集素主要识别平分型GlcNAc【4]。Gnr.一的促神经纤维生成作用也可以被抗Bl整合素功能阻断抗体显著抑制。事实上,pl整合素也是GnT一■的靶蛋白之一,也已经通过E4.PHA的础—曲帆船s啊分析所证实。提示携带平分型Glc—NAc的N?聚糖对神经纤维再生具有一定调节作罔㈣。 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系转染GIlT.Ⅲ,可抑制瞰F及整合素刺激神经突的生长。这种神经突生长抑制作用可被丝裂原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激酶.噩(趣缈小艘删蚰砌-【i嘲seki岫se_l,MEK.1>所逆转。与此一致韵是,EGFR介导的ERK激活也可被舶BⅡ转染所阻滞;GnT一■突变(D32lA)则难以抑制神经突起韵生长;凝集素印迹分析显 示,野生型GmB■转染细胞的EGnt的N一聚糖结万方数据

生物转化在天然产物化学中的研究进展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0,Vol.27No.2  Chemistry &Bioengineering 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C02060103)收稿日期:2009-10-28 作者简介:王煜丹(1986-),女,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植物化工;通讯作者:王亚明,博士,教授。E 2mail :cheng 2 guiguang @https://www.360docs.net/doc/8112835982.html, 。 生物转化在天然产物化学中的研究进展 王煜丹,程桂广,余旭亚,王亚明 (昆明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摘 要:随着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生物转化逐渐应用于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中。简介了生物转化中的几种主要的化学反应,对生物转化在天然产物化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生物转化;天然产物化学;化学反应;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Q 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425(2010)02-0007-04 生物转化是利用生物体系或其产生的酶制剂对外源性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的生物化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生物转化是生物体系对外源性底物的酶催化反应[1~3]。生物转化反应具有高效、高选择性、反应清洁、产物单纯、易分离纯化、能耗低等优点,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著名化学家Wong Chi Huey 教授指出,生物转化在天然产物化学中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设计与发展适于生物转化(酶促)反应的新的底物和利用遗传工程改变酶的催化性质等都将大大利于其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4]。因此,生物转化方法已经受到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并正迅速发展。 1 生物转化中的主要反应类型 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反应主要有羟基化、糖苷化、氧化还原、异构化、甲基化、酯化、水解、环氧化以及重排等。111 羟基化反应 羟基化反应是生物转化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反应,羟基化反应可以发生在多个位置,生成多种有意义的衍生物。自1952年微生物法合成糖皮质激素进入商品化生产以来,羟基化的生物转化技术成为甾体药物或其中间体合成路线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目前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衍生物的工业化生产技术就 是利用微生物及其酶系统对甾体化合物11α2、11β2、 15α2和16α2位进行羟基化。对于甾体化合物的生物转化进展,Fernandes 等已进行了详细的综述[5]。 (-)2象牙洪达木酮宁,一种吲哚型生物碱,在临 床上可用于改善大脑循环和新陈代谢,经过生物转化后可得到3种羟基化代谢产物,对这3种产物进行生物学活性检测,发现其在氰化物中毒时均表现出大脑保护作用[6]。 脱氢枞酸也可以通过生物转化的途径制得一些有活性的物质。1997年Tapia 等[7]将脱氢枞酸在Fu 2sari um s pecies 作用下,于26~28℃下培养7d 得到1β2羟基脱氢枞酸,将1β2羟基脱氢枞酸作用于S erra 2ti a sp.和B acill us s ubtilis 时,显示良好的活性。112 糖苷化反应 糖苷化反应常见于植物悬浮培养体系介导的生物转化反应,而在微生物体系中应用较少。糖苷化反应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羧酸和糖片段之间发生酯化反应,另一种是羟基和糖片段之间发生糖基化反应。糖苷化反应可使许多外源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发生较大的变化,例如,糖苷化反应可将不溶性化合物转变为水溶性化合物,这一点是微生物培养和化学合成很难做到的。 香豆素是一类很重要的植物次级代谢产物,但大部分香豆素缺乏天然糖苷,水溶性差。在人参根培养液中,72羟基香豆素在糖基转移酶的作用下可转化成糖苷[8]。 丁酸具有体外抑制肿瘤生长和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的作用,但是其在哺乳动物体系中半衰期很短,人们通过悬浮培养的灰叶烟草(N icoti ana pl umbagi ni f oli a Viv 1)细胞糖苷化得到其糖苷,半衰期大大延长,有望开发为抗癌新药[9,10]。

【开题报告】海洋天然产物hymenialdisine及其类似物与CDK5作用模式的研究

开题报告 生物技术 海洋天然产物hymenialdisine及其类似物与CDK5作用模式的研 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海洋天然产物与陆生天然产物相比具有更加复杂多样、新颖奇特的结构以及多元化的生物活性和机制。在浩瀚的海洋中存在着大量超乎人们想象的化学结构新颖、生物活性多样、作用机制独特的次生代谢产物,将成为发现重要先导药物的主要源泉和研制开发新药的基础。近年来统计资料表明:从海绵中发现的天然产物约占已发现的海洋天然产物总数的38%左右,从海绵中已发现大量的抗细菌、抗真菌、抗肿瘤、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等活性物质。海绵生物活性物质按照化学结构类型可分为多糖类、聚醚类、大环内脂类、萜类、生物碱类、多肽类、甾醇和不饱和脂肪酸等。如hymenialdisine和debromohymenialdisin是首次从小轴海绵(Axinella sp)中分离得到的含吡咯七元环内酰胺的生物碱类化合物,是天然的CDK5的选择性抑制剂。海绵中存在结构和数量如此丰富的有潜力开发成药物的生物活性物质,使得对海绵的化学成分的研究成为海洋天然产物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重点领域。 在500多个蛋白激酶中,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s,CDKs)是研究最多的一个Ser/Thr蛋白激酶家族。CDKs的单体呈非活性构象,首先与其相应的细胞周期蛋白(cyclins)结合成Cyclins/CDKs。组成全酶后仍无活性,CDKs作为催化亚单位,其活性状态由CDKs分子中的Thr、Tyr残基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修饰决定,首先CDKs分子上游的CDK激活激 酶(CAK)催化其分子上ATP结合点附近的一个保守的苏氨酸被磷酸化,后再由CAK激活激酶(CAKAK)催化使Thr残基磷酸化和Tyr残基去磷酸化,CDK即被激活,而活化的Thr残基去磷酸化则使CDK失活。目前已发现十多种CDKs,包括控制细胞周期进程的CDK1,2,3,4,6,控制细胞转 录的CDK7,8,9和调控神经元损伤的CDK5。CDKs的活性异常会导致疾病。 CDK5具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即调控神经元损伤,当CDK5过度激活而且分布部位发生改变时,CDK5激酶的大量激活参与τau的磷酸化,促进τau蛋白堆积从而参与了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 PD)、亨廷顿氏病(Huntington’s disease, HD)以及脊髓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sclerosis, ALS)等众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故以CDK5为靶标,以海样天然产物hymenialdisine作为先导化合物,拟综合采用分子对接、QSAR等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的方法,了解CDK5 ATP结构口袋的特性,指导CDK5抑制剂

天然药物化学探究进展

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摘要:结合当今世界医药研究的新方向,我们不难看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世界医药研究的新方向应该是生物制药。这并不是空穴来风。有专家认为本世纪药物化学的发展趋势为生物化学的发展,是因为:生命科学,如结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学和生物技术的超速进展,为发现新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对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层分离技术和各种光谱分析法,对天然药物成分复杂,含量少。不容易分离的得到很大的解决。则本文对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天然药物;研究;方法。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natural medicine chemistry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tudy of natural medicinal chemistry has undergone a major https://www.360docs.net/doc/8112835982.html,yer separation technology and various spectral analysis method, the natural medicine composition is complicated, less content.Not easy to separate greatly solve.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natural medicinal chemistry, this paper made a review.

(完整word版)蛋白质糖基化类型与点

1.2蛋白质糖基化类型与特点 蛋白质的糖基化是一种最常见的蛋白翻译后修饰,是在糖基转移酶作用下将糖类转移至蛋白质,和蛋白质上特殊的氨基酸残基形成糖苷键的过程。研究表明,70%人类蛋白包含一个或多个糖链,1%的人类基因组参与了糖链的合成和修饰。哺乳动物中蛋白质的糖基化类型可分为三种:N-糖基化、0-糖基化和GPI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大多数糖蛋白质只含有一种糖基化类型,但是有些蛋白多肽同时连有N-糖链、O-糖链或糖氨聚糖。 (l) N-糖基化:糖链通过与蛋白质的天冬氨酸的自由NH 基共价连接,将这种 2 糖基化称为N-糖基化。N-连接的糖链合成起始于内质网(ER),完成于高尔基体。N-糖链合成的第一步是将一个14糖的核心寡聚糖添加到新形成多肽链的特征序列为Asn-X-Ser/Thr(X代表任何一种氨基酸)的天冬酰胺上,天冬酰胺作为糖链受体。核心寡聚糖是由两分子N-乙酰葡萄糖胺、九分子甘露糖和三分子葡萄糖依次组成,第一位N-乙酰葡萄糖胺与ER双脂层膜上的磷酸多萜醇的磷酸基结合,当ER膜上有新多肽合成时,整个糖链一起转移。寡聚糖转移到新生肽以后,在ER 中进一步加工,依次切除三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甘露糖。在ER形成的糖蛋白具有相似的糖链,由Cis面进入高尔基体后,在各膜囊之间的转运过程中,原来糖链上的大部分甘露糖被切除,但又由多种糖基转移酶依次加上了不同类型的糖分子,形成了结构各异的寡糖链。血浆等体液中蛋白质多发生N-糖基化,因此N-糖蛋白又称为血浆型糖蛋白。 (2) O-糖基化:糖链与蛋白质的丝氨酸或苏氨酸的自由OH基共价连接。0-糖基化位点没有保守序列,糖链也没有固定的核心结构,组成既可是一个单糖,也可以是巨大的磺酸化多糖,因此与糖基化相比,0-糖基化分析会更加复杂。0-连接的糖基化在高尔基体中进行,通常第一个连接上去的糖单元是N-乙酰半乳糖,连

糖基化修饰是生物体中最普遍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对蛋白质

自然科学奖公示内容 项目名称硼亲和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在生命分析中的应用提名单位南京大学 项目简介糖基化修饰是生物体中最普遍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与许多重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抗体和凝集素是识别糖蛋白和糖基化修饰的核心手段,但抗体和凝集素存在着难以制备、识别性能不足和稳定性差等瓶颈问题。分子印迹技术是制备仿生识别材料的重要方法,但项目实施前国际上缺乏能识别蛋白质的通用和高效的分子印迹技术。自2011年以来,项目团队将前期自主发展的硼亲和识别技术与分子印迹技术相结合,创新地发展出“硼亲和光刻分子印迹法”和“硼亲和可控定向表面印迹法”等通用、便捷、高效的分子印迹技术,突破了抗体和凝集素的局限,制备出了系列高效识别糖蛋白、糖肽、聚糖和单糖的分子印迹材料,为生命分析和生物医学应用中的糖蛋白质和糖基化修饰识别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项目团队还将所得分子印迹聚合物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相结合,发展出专一、灵敏和快速的免疫分析新方法—“硼亲和夹心法(BASA)”和单细胞分析新方法—“等离激元免疫夹心法(PISA)”等生命分析新方法,为精准疾病诊断和个性化药物筛选重要应用提供强有力的分析工具。 主要完成人情况刘震,排名1,工作单位:南京大学 完成单位:南京大学 贡献:负责项目的整体构思、方案设计、研究内容指 导、经费申请、论文和专利的撰写。 刘佳,排名2,工作单位:南京大学 完成单位:南京大学 贡献: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发展出基于活体免疫微 萃取和表面等离激元光学检测相结合的,称为“等离 激元免疫夹心法(PISA)”的新颖单细胞分析方法, 实现了单个活细胞和活体动物中的低拷贝数蛋白的 定性及定量分析。该部分工作是本项目硼亲和分子印 迹技术的重要应用,为癌症诊断与预后、细胞质量控 制、个性化药物筛选等多个重要应用领域提供了强有 力的分析工具。 李澧,排名3,工作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完成单位:南京大学 贡献:作为主要完成人,建立了“硼亲和光刻分子印 迹法”,成功制备了能识别甲胎蛋白等糖蛋白的高性 能分子印迹材料,并构建了利用分子印迹材料替代抗 体的新颖免疫分析方法,开辟了以硼亲和作为核心作

天然药物结构修饰以及修饰意义的研究

天然药物结构修饰以及修饰意义的研究 摘要:天然药物活性成分一直是研究领域的热点,但是许多天然药物的物理性质,生物化学性质,毒副作用大等因素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采用化学修饰的方法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许多天然药物活性成分通过结构改造具有开发成新药的可能。 关键词:天然药物结构修饰;结构改造 天然药物是药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之所以能够治疗预防疾病主要是由于其中含有有效活性成分,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许多天然药物都局限于它们原有的化学结构,表现出诸多不利因素。因此,我们经常采用结构修饰的方法对天然药物结构进行改造,以达到改善其不利因素的目的。 保持药物的基本结构,仅在某些功能基上作一定的化学结构改变,称为化学结构修饰[1]。本文从近年的文献中摘录了一些结构修饰的事例来说明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结构修饰方法以及修饰意义的研究进展情况。 1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结构修饰方法 1.1磺化在天然药物结构修饰中的应用磺化是使得磺酸基或者磺酰氯基引入有机分子的一种反应过程。磺化反应可以在多种天然产物结构修饰中起重要作用。药物经磺化后,

往往构象发生了改变,继而使得药物的活性发生变化,可能产生一些新的活性功能[2]。 张宇等研究槲皮素的衍生物时由于槲皮素的水溶性差 其用磺化和金属离子螯合的方法增强其水溶性,结果显示槲皮素磺酸盐具有抗菌、抗DPPH 的生物活性,为此类化合物开发成新药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3]。 1.2氨基酸及短肽在天然药物结构修饰中的应用在天然药物中引入氨基酸或短肽后,使其成为盐类,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药物的溶解性,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的效果,并降低其不良反应。 黄芩素是从黄芩中提取出的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菌、抗炎症等作用的天然活性物质。但是其水溶性差的缺点抑制了其临床应用。李磊等在黄芩素6位引入氨基酸侧链,实验结果显示黄芩素的氨基酸衍生物不仅提高了其水溶性,并且提高了其体外抗肿瘤的活性[4]。 1.3聚乙二醇在天然药物结构修饰中的应用聚乙二醇是一种无毒的具有良好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的药物高分子载体,在药物结构上引入聚乙二醇可以改善药物的水溶性增强其稳定性,延长半衰期,提高生物利用度并减少不良反应[5]。 甘草次酸作为甘草的有效成分,具有抗炎症、抗病毒、抗氧化等诸多功能,但是长期服用容易引起人体甲醛固酮增多症。王军等在甘草次酸3位引入氨基酸,实验结果表明甘

天然药物化学史话_四大光谱_在天然产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_王思明

?专论? 天然药物化学史话:“四大光谱”在天然产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王思明1, 2,付炎2,刘丹2,王于方2,李力更2,霍长虹2,李勇1,刘江1*,张嫚丽2,史清文2* 1.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药剂科,河北石家庄 050011 2. 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河北石家庄 050017 摘要: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在药物研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构研究又是天然产物化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天然药物化学史话系列文章的基础上,对在天然产物结构研究中起绝对主导作用的“四大光谱”分析技术,即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波谱在天然产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历史进行回顾与总结,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天然产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结构鉴定;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波谱 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 2670(2016)16 - 2779 - 18 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6.16.001 Historical story on natural medicine chemistry:Application of UV,IR,MS,and NMR spectra in structure elucida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WANG Si-ming1, 2, FU Yan2, LIU Dan2, WANG Yu-fang2, LI Li-geng2, HUO Chang-hong2, LI Yong1, LIU Jiang1, ZHANG Man-li2, SHI Qing-wen2 1. Fourth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1, China 2. College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7,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on natural product chemis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rug development, and the structure elucidation is one of the vital tasks in the natural product chemistry research.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application of UV, IR, MS, and NMR spectra in the structure elucida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with 123 papers cited. This article is one of the series of historical stories on natural product chemistry published in this journal, which are reviewed and summerized. The developing future is looked forward. Key words: natural product chemistry; natural medicine chemistry; structural elucidation; ultraviolet spectroscopy; infrared spectroscopy; mass spectrometr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天然产物是自然界的生物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合成以及保留下来的结构各异的次生代谢产物,这些次生代谢产物由于结构的多样性而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活性。天然产物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成为药物,在人类历史上,天然药物一直是人们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天然产物具有结构多样性、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类药性而成为新药开发研究的重点,临床上应用的许多药物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天然产物,天然产物在新药开发、绿色生物农药研制、保健功能食品和天然化妆品开发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1-7]。 对天然产物的研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特别关注的领域,尤其是天然产物的结构鉴定更被视为其中最为关键、困难的工作之一。天然产物数量巨大、结构类型繁多,特别是立体化学结构的测定尤为困难。早期研究中,天然产物的结构确定主要是通过各种化学反应如制备衍生物、化学降解甚至全合成方法对照等手段来完成,最初一个复杂化合物的结构鉴 收稿日期:2016-02-26 基金项目:河北省重点基础研究课题(15962704D);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016040);河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ZD2016093);河北省重点课题(ZD2016093);河北医科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资助项目(2012yb-19,2014yb-21);2016年河北医科大学校内科研发展基金(kyfz111) 作者简介:王思明(1988—),女,河北石家庄市人,药剂师。Tel: (0311)86265634 E-mail: fuyan0228@https://www.360docs.net/doc/8112835982.html, *通信作者刘江(1968—),女,河北石家庄市人,主任药剂师。 史清文(1964—),男,河北沧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天然产物中活性成分的研究。 Tel: (0311)86261270 86265634 E-mail: shiqingwen@https://www.360docs.net/doc/8112835982.html,

天然产物糖基化修饰及应用

天然产物糖基化修饰及应用 摘要:天然产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数量种类繁多且结构复杂多样,具有许多生理与药理活性。糖基化修饰能增加天然产物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已成为当今新药开发的研究热点。本文简单介绍了天然产物糖基化的基本概念,以及天然产物糖基化修饰的研究方法和在各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天然产物,糖基化,修饰方法,应用 天然产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数量种类繁多且结构复杂多样,许多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现在已经作为治疗各类疾病的药物,还有一些作为潜在的药物,具有抗炎抑菌、抗病毒、抗氧化、抗肿瘤、抗辐射和免疫调节等诸多活性,已成为国内外天然药物开发利用研究的热点。糖基化反应可以使许多外源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与生物活性发生较大的变化,例如将不溶于水的化合物转变为水溶性化合物,降低化合物的毒性,增强稳定性等[1]。本文对天然产物糖基化修饰和应用作简单综述。 糖基化是生物细胞中最重要的反应之一,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有直接关系。在微生物和植物的次级代谢过程中,糖基化也是重要的反应,即生物为了使有机分子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而进行的一种结构修饰[2]。这种天然的修饰存在于多种生物学活性不一样的天然化合物中,包括抗生素、抗癌药物、激素、甜料、生物碱以及黄酮等多种代谢产物[3]。 1 天然产物简介 天然产物是指动物、植物、、海洋生物和体内的组成成分或其代谢产物以及人和动物体内许许多多内源性的化学成分统称作天然产物,其中主要包括、、、、各种酶类、、寡糖、、、、、木质素、维生素、、、蜡、、挥发油、、糖苷类、萜类、、、、醌类、、、鞣酸类、抗生素类等天然存在的化学成分。 1.1植物源天然产物成分 来源于植物界的有效成分主要有黄酮类、类、多糖类、挥发油类、醌类、萜类、木脂素类、香豆素类、皂苷类、强心苷类、酚酸类及氨基酸与酶等。 1.2微生物及其发酵液天然产物成分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提供有效成分的主要是真核生物中的真菌与藻类,以及其他(发酵)产物。来源于微生物及发酵液的有效成分主要有、酶类、抗生素类、色素类、氨基酸类、有机酸类、醇酮类、维生素类、核酸类等等。 1.3海洋天然产物有效成分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生物量约占地球生物总量的87%,生物种类20多万种,是地球上最大的资源能源宝库,目前人们对海洋生物的认识仍相当有限,利用率仅1%左右。到目前为止海洋天然产物有效成分主要有甾醇、萜类、、不饱和脂肪酸、多糖和糖苷、大环、聚醚类化合物和多肽等。

天然产物提取分离研究进展

中药资源功能成分利用技术课程论文 姓名:王林 学号:SX20180417 年级:2018级 专业:药用植物资源工程 任课老师:陆英老师 指导老师:程辟老师

天然产物分离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随着我国加入WTO,仿制药品必将逐渐受到限制,这将给我国医药行业带来巨大冲击和严峻挑战。我国拥有13亿人口,药品市场潜力股与供给量与日俱增。因此,探索与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物责任重大。我国自古以来依靠中草药繁衍生息。因此,从天然产物方面着手,研究与开发新药物,将拥有广泛的市场前景与经济效益。天然药物大多来自植物、动物、矿物和微生物,并以植物来源为主。天然药物之所以能够防病治病。其物质基础是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我国地域辽阔,天然产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为新药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条件[1]。 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包括有黄酮、多酚、萜类等几百种,其分子主要特点有:相对分子质量较低,从几百到几千,具有一定的极性,可溶于许多有机溶剂中。天然活性成分的提取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中国中药主要是传统的中药丸、散等药剂,经济效益低。而以天然产物为主的保健食品和药物目前具有相当的市场。但由于对中药中真正有效的成分并不了解,或由于分离纯化困难,很难达到和国际接轨的要求。在天然产物分离纯化上有所突破,开发高效的天然产物分离方法对彻底改变中国天然产物开发层次低,生产方式粗放,技术落后有重要作用,对中国中药现代化及改造和提升传统中药行业有重要意义,而且纯化后的天然产物本身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天然产物是药物研发中极具潜力的原料资源,分离纯化天然产物

中具有独特生物活性的物质是中药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复杂、含量低、难于富集。用传统的分离方法不仅步骤繁琐,能源及材料消耗大,而且产率及纯度不高,尤其难以分离结构和性质相似的组分。随着中药现代化的发展,高新技术不断在天然药物中推广应用。现将近年天然产物提取分离纯化新技术的进展作一概述。 膜分离技术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递质。当膜两侧存在某种推动力(如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等)时,原料侧组分选择性的透过膜,以达至分离、提纯目的。膜分离技术具有过程简单、无相变、分离系数大、节能、高效、无二次污染、可常温连续操作、直接放大等优点。是一项高新技术。膜分离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将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进程。同时还能提高我国中药的附加值,有利于中药出口。可以展望,膜分技术必将在21世纪推动中药制药工业的迅速发展,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分离分析技术,以高质电场为驱动力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依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问的迁移速度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的类液相分离技术。该技术用于分析中草药,具有以下优势:分离模式多,适合于中草药中存在的各类物质的分析;简化对样品前处理的要求;分析时间一般比HPLC短;由于柱效高,有可能使同一个分离条件适合多种样品中多组分的分析;HPCE所采用的毛细管柱易于全面清洗,不必担心柱污染而报废:所用的化学试剂少、价廉、分析成本低,特别适合于我国国情。 超声提取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加速植

海洋天然产物ent-chromazonarol的合成研究

目录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 I 第1章绪论 .. (1) 1.1 前言 (1) 1.2 海洋天然产物ent-chromazonarol研究进展 (2) 1.3 海洋天然产物puupehenone及其衍生物研究进展 (6) 1.4 海洋天然产物pelorol及其衍生物研究进展 (9) 1.5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及意义 (11)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2) 第2章实验材料与化合物表征方法 (13) 2.1 所用实验仪器与药品 (13) 2.1.1 所用实验仪器 (13) 2.1.2 所用实验药品 (13) 2.2 化合物表征方法 (14) 2.3 其他实验材料的处理 (15) 第3章海洋天然产物ent-chromazonarol的合成 (16) 3.1 引言 (16) 3.2 逆合成分析 (16) 3.3 结果与讨论 (17) 3.3.1 中间产物碘代对苯二甲醚3-5的合成 (17) 3.3.2 中间产物香紫苏腙3-4的合成 (18) 3.3.3 海洋天然产物ent-chromazonarol的合成 (19) 3.4 实验部分及表征 (24) 3.4.1 中间产物碘代对苯二甲醚3-5的合成及表征 (24) 3.4.2 中间产物香紫苏腙3-4的合成及表征 (25) 3.4.3 中间产物烯醇化合物3-3的合成及表征 (27) 3.4.4 中间产物二烯化合物3-9的合成及表征 (27) 3.4.5 中间产物烯萜化合物3-2的合成方案一及表征 (28) 3.4.6 中间产物烯萜化合物3-2的合成方案二 (28) 3.4.7 中间产物烯酚化合物3-1的合成方案一及表征 (29) 3.4.8 中间产物对苯醌类化合物3-10的合成及表征 (29) 3.4.9 中间产物烯酚化合物3-1的合成方案二及表征 (30)

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的主要化学类型及应用

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的主要化学类型及应用 1 引言 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物种复杂多样约有50万种动物,1.3万多种植物,约占地球资源的80%,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资源宝库。在海洋特殊的生态环境(高盐、高压、缺氧)下,很多海洋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能够代谢产生一些结构独特的化学物质,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化学多样性,是发现新药的重要资源。海洋生物中的天然产物与陆生植物相比不仅在化学类型上有很大区别,而且即使是同类成分海洋生物中的天然产物有其独特的结构和生物活性。由此可见,海洋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结构特异的天然产物,相对于陆生生物物种天然产物开发利用的程度而言, 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还是相当低的。近年来, 随着水下探测技术的提高和设备的改进, 人们对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可能性和 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现在从海洋生物中开发出来的天然产物, 主要用作药物、食品、保健药品和化妆品, 以及用于其它生物医学研究。 2 海洋天然产物主要反应类型 2.1 甾醇 甾醇[1]是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某些激素的前体。自1970 年从扇贝中提取出24-碳-22-脱氧胆甾醇以及发现珊瑚甾醇后,海洋甾醇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现已发现大量结构独特的甾醇,它们主要分布在硅藻、海绵、腔肠动物、被囊类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等海洋生物体内,尤以海绵类为多。Fusetn 等从海绵Topsentia sp.中获得末端带呋喃基的多羟基甾醇硫酸盐Topsentiasterol D和E实验表明,其不仅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还具有抗真菌作用。 2.2 萜类 萜类是异戊二烯首尾相连的化合物。海洋萜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海洋藻类、海绵和珊瑚动物,许多聚有独特的、新型碳骨架的萜类化合物不断在海洋生物中被发现。包括单萜、倍半萜、二萜、二倍半萜、呋喃萜等类型。大多数海洋单萜化合物都含有较多卤素,这是其独特的结构特点,海倍半萜常见于红藻、褐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