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取样法表

事件取样法表

事件取样法是指观察者期待某种预选行为的出现,尔后对其进行观察记录,以期了解某种特

定行为出现的条件和过程。

优点:

(1)对事件发生的过程记录完整,便于以后分析;

(2)事先对观察要点有设计,故记录比较客观;

(3)比较适合探究事件的状态

(4)需要长期观察,比较适合做系统研究

缺点:

(1)封闭式观察,只限定某些特定行为,不是每次观察都有收获

(2)只观察当下,对事件发生的背景无法关注。

事件取样法举例:

幼儿助人行为观察

幼儿姓名时间地点过程以及结果被助人反应教师反应助人者感觉王丫丫

李小二

张小三

……

事件抽样法

《小学生行为观察与指导》作业之三学会和同伴友好相处 事件抽样——同伴互动行为 观察者姓名: 被观察儿童姓名: 小雨(化名) 儿童年龄:9岁儿童的性别:女观察情景: 站前小学 观察主题: 小学生的社交行为表现 观察目标: 通过实践抽样法研究小学生课堂上的社交行为 观察日期: 2011年10月31日星期一开始时间: 上午10:45结束时间: 上午11:10简要描述观察地点的物理特点和社会特点: 今天我们观察的是二年级的一节体育课,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接力赛。户外的天气很好,阳光明媚,大家在操场上运动,孩子们活动的积极性很高班级的总体氛围也很活跃。 目标行为描述(OBD)和解释: 事件抽样

OBD1:【开始时间上午10:45结束时间上午11:00】 体育老师集合同学开始上课后,先叫大家做准备活动进行热身。小雨排在第一排的最右边离老师较远,一直在和身边的黑衣服女生(小黑)讲话,直到老师走过来提醒才停止交谈。 接着老师将男女生分成两组开始接力,此过程中小雨与小黑还有另一名紫衣服女生(小紫)开始嬉戏打闹,不一会儿,小雨被小紫绊倒,三个女生在地上拉扯了一会儿,小雨站起来归队。对面不断有男生跑过来,第一个男生跑过来之后,小雨拍了拍那个男生的脑袋: “你跑得好快啊!”第二轮接力又开始了,小雨依然和小黑小紫玩耍,没过多久小雨对小黑说: “你找人帮我代跑一下。”就离开了大部队,和另外一名胖胖的灰衣服女生去了厕所。第二轮比赛结束之后,两个女生才回来。不过灰衣服女生像受了委屈,哭着回来,小雨拉着她到老师那边,老师叫她们两个归队进行第三轮接力。 解释1: 小雨在体育课上表现比较活跃,和同伴之间交流很频繁,甚至上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和身边的小伙伴交流。身边的小黑和小紫和小雨关系较亲密,整堂课三个人几乎一直呆在一块儿,小雨在和两个女生打闹过程中绊倒也没有发生争吵。小雨个性比较活泼,她不仅和女生关系不错,和男生也有友好的交流。不难看出,小雨还是个比较独立的孩子,具体表现在: 她在上厕所之前没有找老师事先请假,而是直接叫同伴找人代跑,独自离开了班级大部队,一同去了厕所的小灰情绪不对后,拉着她去找老师。从这些行为和细节上可看出,小雨和班中同学的关系都比较好,而且喜欢在活动中掌握主动权,叫人代跑,拉着灰衣服女生去找老师均表现出了孩子的强势和独立。 OBD1:【开始时间上午11:00结束时间上午11:10】

事件取样法

事件取样法是指观察者期待某种预选行为的出现,尔后对其进行观察记录,以期了解某种特 定行为出现的条件和过程。 优点: (1)对事件发生的过程记录完整,便于以后分析; (2)事先对观察要点有设计,故记录比较客观; (3)比较适合探究事件的状态 (4)需要长期观察,比较适合做系统研究 缺点: (1)封闭式观察,只限定某些特定行为,不是每次观察都有收获 (2)只观察当下,对事件发生的背景无法关注。 事件取样法举例: 幼儿助人行为观察 幼儿姓名时间地点过程以及结果被助人反应教师反应助人者感觉王丫丫 李小二 张小三 ……

课题名称:幼儿生活自理独立性观察研究 目的:当今幼儿缺乏独立能力,依赖性强,通过对幼儿生活自理方面吃饭行为的独立性观察, 帮助幼儿培养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其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象:从某幼儿园抽取大、中、小各一班,每班抽取20名幼儿作为观察对象。 方法:事件取样观察法 观察内容:对儿童生活自理方面的吃饭行为进行观察,儿童是否需要老师的督促,是否能够 自己独立完成 观察地点:幼儿园各班级中。 观察时间:每周一、四从吃饭前5分钟开始观察至幼儿吃饭结束。共持续两周 观察记录表: 编号姓名1234备注01张×√ 02李×√ 03王×√ 04刘×√ 备注: 能独立地把饭吃完,不需要老师的督促 (4) 需要老师在三督促才能自己把饭吃完 (3) 自己吃一点,需要老师喂一点 (2) 自己不吃,需要老师喂 (1) 评价:通过对儿童生活自理方面吃饭行为的独立性观察,发现儿童在吃饭方面的独立性问题, 制定合理的解决策略,帮助儿童培养独立性,减少依赖,利于儿童今后的发展。 整个过程注重儿童的吃饭独立性行为,观察行为确定,节省观察时间 但是观察结果不宜进行定量研究,只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场所内进行观察,对儿童独立性的其 他方面了解不充分

时间取样观察法在幼儿园中的运用

案倒一: 某幼儿园刘老师想要了解自己班级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生的频率,但如果对发生在所有幼儿身上的亲社会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时间和精力都是不允许的。为此刘老师很苦恼。 案倒二: 某幼儿园王老师同样想要了解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她计划准备从上午9:50到11:00之间,从自己班级中抽取15名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观察记录幼儿亲社会行为及其频率。 一共观察的时间是90分钟,王老师将这90分钟平均分配在15名幼儿身上,即每名幼儿观察6分钟,在一星期内反复这个过程三次。观察结束后,每个幼儿有三次,每次6分钟的行为记录。 以上案例是两位教师在班级中进行科研活动的反映,两位教师都希望观察记录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情况,案例一中的刘老师遇到的情况在很多幼儿园中也都可能遇到。一个人对全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活动进行细致观察和记录是不现实的。案例二中的王老师,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难题,选择了班级内l5个孩子进行观察,并在特定的时间段进行记录,并进行多次反复和验证,是很有效的一个教育科研方法。 、 案例二中王老师所采用的方法在幼儿教育科研方法中是很有效的一个,即时间取样观察法。即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来观察记录预先确定的行为是否出现,以及出现的次数和频率的一种观察方法。 本文以王老师的时间取样为例,探讨在幼儿园教育教科研工作中如何科学使用时间取样,有效的记录观察幼儿的行为。 一、确定观察的目标行为和操作性定义 (一)观察的目标行为 个人的行为尤其是幼儿园孩子的行为复杂多样,幼儿数量多,且每个时间段该行为都可能发生,观察全部幼儿在所有时间段发生的亲社会行为显然是不现实的,在运用时间取样观察法中,观察者只能对他所关心的行为感兴趣,所以在进行观察之前,必须确定所观察的目标行为,在确定时观察者可以将一些较大的行为单元分成许多小的组成部分。 ; 例如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大的行为单元,如果教师对这方面行为感兴趣,就需要区别各种活动的组成行为,在确定的时间段上午9:30到ll:00(自由活动和游戏活动)内,根据预观察将亲社会行为分为合作、分享、谦让、帮助和同情五大类别,这些类别就是王老师观察的目标行为。 (二)操作性定义的确定 确定操作性定义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观察、记录和重复验证。操作性定义就是把必须观察或测定的行为,给予详尽的说明和规定,确定这一行为或现象测量与观察记录的客观标准,即观测指标。这种操作性定义在由许多观察者同时从事同一观察计划时显得尤为重要。 操作性定义的确定要与定义明确区分。定义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在任何情境中都是适用的,而操作性定义只适合在所观察的范围内。

实验一 时间取样自然观察实验

实验一时间取样自然观察实验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1实验目的 运用时间取样自然观察法观察儿童的行为特点 1.2实验要求 找到被试所在的班级,确定被试,了解被试的基本情况,观察被试。二.实验内容与原理 2.1实验内容 主试了解和记录被试基本情况,确定观察的时间段根据固定时间间隔观察儿童的行为并记录,最后整理分析。 2.2实验原理 观察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持久知觉过程。自然观察法是指对儿童不加任何控制,研究者直接到自然的情境或现场中去观察感兴趣的儿童行为。 观察什么和如何观察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任务要求。观察要取得成效要满足下列条件。 (1)观察的目的要明确,即事前要确定观察的项目。 (2)要制定观察计划。要认识一种现象,了解一个人的真实行为,就不能只看一时一事的表现,而要进行系统的观察。如确定一周去幼儿园观 察几次,每次去观察的时间、地点。要观察的时间、地点,要观察的事 件或目标人物,以及每次观察的时间长短等或者涉及观察的时间、事件 的取样问题。 (3)要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这包括是否要现场录音、录像,制定所观察项目的编码手册,以利于现场记录或事后分析之用。通过观察,统计 每种行为发生的频率。 (4)要保证观察的可靠性。观察时最好有两人同时进行,事后可计算观察结果的一致性,以保证其信度。 时间取样法即为观察者仅在设定的时间内以规律性间隔或随机性间隔,观察和记录所选择的行为,并且观察时间的长度、观察的空间以及间隔观察的次数都是事先设定的,为的是确定目标行为具有代表性。某些特定行为经常被事先选定为观察的目标。并且要求测量行为的发生频率。通常有符号系统和类别系统两种方法。其特色为选择性程度较采样记录法高,观察一开始就做推论或解释,运用统一而标准的时间间隔。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3.1实验方法 3.1.1实验对象:幼儿园小班苗苗2班的儿童,其中男孩12个,女孩3个。 3.1.2实验材料:笔、记录纸 3.2实验步骤 3.2.1主试确定要观察的行为维度(利他行为、攻击性行为等),并对这一 行为进行具体化,选取可以观察的、与观察目的相关的事件进行编码,并设

什么是时间取样

什么是时间取样?什么是事件取样?根据帕顿的观点,游戏有几种类型?如何据此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 时间取样也叫时间频次,是指观察者从全部时间中抽取相对较短的一个时间段,观察儿童在这一时间段中某一事先确定好的特定行为是否发生。 事件抽样首先要确定想观察那些具体事件,并在观察情境中等待这些事件的出现。 美国的帕顿按照幼儿游戏表现出来的社会参与水平,将幼儿游戏行为归纳为6种类型: 独自游戏,幼儿自己一个人玩玩具;兴趣全部集中在自己的活动上,不在意周围其他伙伴的活动。 平行游戏,幼儿单独做游戏。由于玩的玩具材料与其他人相类似,因此看起来好像是在一起玩,其实幼儿是在同伴旁边玩。 联合游戏,幼儿与同伴一起游戏。他们谈论共同的话题,活动中偶尔有借东西的,出现相互追随模仿的行为,但没能围绕具体目标进行组织,每个幼儿仍是依个人的愿望游戏,是凑在一起玩。 协作游戏,幼儿形成小组做游戏。游戏中有分工和协作,有共同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方法。小组通常由一两个领头的孩子组织指挥。一般地,这几种行为类型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变化。除此以外,幼儿游戏中,还有两类与社会参与性有关的行为。 无所事事,幼儿不是在玩、在游戏,而是在东游西逛,玩弄自己的身体,或是从椅子上爬上、爬下,再就是注视着某些突然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或是发呆。 旁观,幼儿(几乎在整个游戏时间)关注着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偶尔也搭几句话或是提些问题,但始终不加入到游戏中去。 根据帕顿的研究,处于大班年龄阶段的儿童是合作行为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此,我们把联合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合作教育的媒介。 在现代社会中,交往和合作能力已经成为每个人最重要的素养:学习成功,事业成功,工作出色都离不开交往和合作。因此在幼儿园应大力加强幼儿同伴之间的协作能力,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的: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 因此我们设计开展了大班的联合游戏活动,通过联合游戏进行资源共享,更好地满足幼儿交往的需求,为幼儿提供充分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 所谓联合,一是打破班级界限的幼儿间联合。我们把整个大班组看成是一个整体,统筹安排活动。每个教室就是一个区域,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区域活动,根据不同的区域,到相应的教室活动。二是教师指导的一种联合。每个老师负责一个具体的区域,这样更有利于对每一个区域进行更为深入的指导。那么怎样开展大班联合游戏?我们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科学安排合理设置游戏区域 联合游戏是为了给幼儿的社会化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创设一个类似兄弟姐

事件取样法 (2)

事件取样法就是指观察者期待某种预选行为的出现,尔后对其进行观察记录,以期了解某种特定行为出现的条件与过程。 优点: (1)对事件发生的过程记录完整,便于以后分析; (2)事先对观察要点有设计,故记录比较客观; (3)比较适合探究事件的状态 (4)需要长期观察,比较适合做系统研究 缺点: (1)封闭式观察,只限定某些特定行为,不就是每次观察都有收获 (2)只观察当下,对事件发生的背景无法关注。 事件取样法举例: 幼儿助人行为观察

课题名称:幼儿生活自理独立性观察研究 目的:当今幼儿缺乏独立能力,依赖性强,通过对幼儿生活自理方面吃饭行为的独立性观察,帮助幼儿培养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其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象:从某幼儿园抽取大、中、小各一班,每班抽取20名幼儿作为观察对象。 方法:事件取样观察法 观察内容:对儿童生活自理方面的吃饭行为进行观察,儿童就是否需要老师的督促,就是否能够自己独立完成 观察地点:幼儿园各班级中。 观察时间:每周一、四从吃饭前5分钟开始观察至幼儿吃饭结束。共持续两周 观察记录表: 备注: 能独立地把饭吃完,不需要老师的督促 (4) 需要老师在三督促才能自己把饭吃完 (3) 自己吃一点,需要老师喂一点 (2) 自己不吃,需要老师喂 (1) 评价:通过对儿童生活自理方面吃饭行为的独立性观察,发现儿童在吃饭方面的独立性问题,制定合理的解决策略,帮助儿童培养独立性,减少依赖,利于儿童今后的发展。 整个过程注重儿童的吃饭独立性行为,观察行为确定,节省观察时间 但就是观察结果不宜进行定量研究,只就是在特定的时间与场所内进行观察,对儿童独立性的其她方面了解不充分

观察法的各种记录方法

观察法的各种记录方法 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的一般定义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对被试言语和行为的观察、记录来判断其心理特点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为,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法。而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观察法是这样被定义的,即对学前儿童的行为进行仔细的观看,尽可能客观地捕捉他们心理表现的研究方法,同样也被分为两类:一是在实验环境中观察的实验观察法;二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观察的自然观察法。 在学前儿童心理学中,观察法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运用合适的观察记录方法也至关重要。学前教育观察研究的种类分为描述记叙法、取样观察法、等级评定法、间接观察法四种,四种不同的研究种类又有各自不同的记录方法。 一、描述记叙法这种观察方法运用最多,所获资料可长久保留而不失其价值,通常是现场实况详录。根据分类有日记描述法、系统记录法、轶事记录法、持续记录法。 1、日记描述法是研究儿童行为的一种古老的方法,研究者要在较长的时间里,对同一个或同一组儿童的行为追踪观察,持续地记录变化,记录其新的发展和新的行为。它方便易行,把儿童的发展置于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能了解儿童法发展的确切次序和行为的连续性。但是日记描述法往往用于对个别(或少数)对象的日常观察,故只能说明少数儿童的特点与情况,缺乏代表性,难于做出有意义的概括。 2、系统记录法是指对儿童的行为进行有几计划有组织的观察记录方法。 3、轶事记录法着重记录观察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料和信息,一般是观察对象的典型行为或异常行为。轶事记录法也可以没有主题,如记录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轶事记录法简单方便,记录时要求准确如实地反映情况,不加入主观解释或者把主观判断和解释与客观事实分开来。 4、持续记录法是指在特定观察时段用笔记录目标个体的所有行为或全部个体的特定行为,或者用录音机、摄像机等连续录下被观察对象的行为过程。一般在持续时间内记录单个观察变量比较容易,例如记录一个幼儿在玩某个玩具的时间段内的行为。如果观察变量不同时发生,观察者可以记录刚入托的幼儿在哭与不哭的时间段内的行为表现。 二、取样观察法这种观察方法可以分为事件取样法和时间取样法两类记录方式 1、事件取样法是指观察前选定所要观察的行为或事件,观察中只注意观察这些选定的行为或事件。记录预先选定的某特定类别事件的发生。持续进行直至某时限(如二小时)选定的某类行为事件。现场判定和记录某事件的发生。只在事件出现时记录。

第七章 时间取样法

第七章時間取樣法 壹、概論 ˙時間取樣法(time sampling)的原則上,在觀察幼兒的情境中,觀察者在全部過程中只選擇其中一小段的時間,進行幼兒行為的觀察與紀錄。當你這樣取樣時,你不只是選取時間,也同時選擇某些特定行為。 ˙十五位幼兒的攻擊行為,你決定每一位幼兒觀察1分鐘並做紀錄。在觀察小莉的1分鐘內,你在檢核表上針對他所表現的所有攻擊行為你都做註記。 ˙它是運用觀察去取樣,而非利用觀察去描述行為。 ˙該行為出現的頻率必須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使觀察者在所選定的時間內可以觀察到該行為的發生。 ˙如果該行為在15分鐘內發生的頻率少於一次,那麼時間取樣法就不適用應用於此情況中。 ˙代表性在時間取樣法中非常重要。「長度、時間間隔、間隔的次數等設計是為了能篤定地捕捉到觀察目標行為的樣本」。代表性只有在比較常發生的行為中才有可能存在。 ˙對於你沒有觀察到的行為會是什麼樣子,你可以進行某種程度的預測,而不經由實際的觀察去得知,這就是所謂的代表性。 ˙當幼兒表現出目標行為時,觀察者需要在事先設計好的編碼表格上做檢核。˙編碼系統分為:類別系統(category system)和符號系統(sign system)。 ˙符號系統要求行為的類別必須是互不相容的,指幼兒所表現的行為沒有一項是可以放在一個以上的類別中。 ˙類別系統中的行為也是互不相容,並還必須是廣泛性(exhaustive),必須包括行為的所有範圍。 ˙符號系統的方法容易使用,但是你必須先註明要選擇的觀察時間區隔為何,你必須再觀察目的和觀察時間區隔的實際性之間做協調。 ˙如果你想觀察第一個幼兒20秒,紀錄20秒,然後休息20秒後在觀察下一位幼兒,在這樣的時間區隔下,你將需要整整1分鐘的時間去完成一位幼兒的觀察與紀錄。 ˙時間取樣法的特色: 1.兒童在明確的短時距被觀察。 2.所觀察的行為被視為平常行為的一個樣本。 ˙時間取樣法的指引: 1.時間取樣法適用於研究出現頻率較高的行為。 2.時間取樣法只適用於明顯可觀察的行為。 3.觀察者必須說明其操作性定義,使其他人能清楚的瞭解所有的用詞。 4.說明觀察的目的,如此才能正確地決定如何建構時間取樣的研究。觀察目的

第八章 事件取样法

第八章事件取樣法 壹、概論 事件(event)是事件取樣法的重點。 ˙事件取樣法是一種正式的觀察法,是利用事件的發生,以定義感興趣的特定事件並在觀察的情境中等待期出現。 ˙在觀察幼兒的脈絡中,事件是指可能歸屬於特定類別中的行為。 ˙例如爭吵這個事件是由一些可觀察的特定行為,像是大聲說話、各種臉部表情或為了爭奪玩具的所有權而爭論所構成。 ˙事件取樣法只選擇一種取樣,也就是特定的行為或事件。 ˙可以選擇任何一種事件,如吵架、社會互動,或依賴行為來作觀察。你先針對此事件用你可以接受的例子來定義這個事件的行為,然後找個能觀察到幼兒的位置,然後等待事件的發生並記錄。 ˙應該盡可能詳細的從頭到尾記下行為的整個過程,才能做為日後推論的詳實資料。可選擇下列任何一種方法來記錄: (1)編碼設計(coding scheme) (2)敘事描述法(narrative descriptions) (3)前兩種方法合併用 ˙事件取樣法式非常類似敘事描述法,只是事件取樣法是不考慮不符合特定事件定義中的行為。 ˙事件取樣法並不在意行為發生的時間,它也不會被必須只記錄在預定的時段內發生的行為所受限。 一、開放性對閉鎖性 ˙事件取樣法是屬於閉鎖性的方法。但是,如果能詳細的敘述並保存原始資料的話,那就可以符合開放性的條件。 二、選擇性程度 ˙因為事件取樣法中所要觀察紀錄的特定事件,是事先就經過選擇的,所以其選擇性程度極高。 三、推論的必要性 ˙事件取樣法在一開始的推論是必要的。推論是指對某一行為或一連串的行為,是否屬於某事件的特定類別所作的任何判斷。 四、優點 ˙對行為及行為的脈絡有豐富及詳細敘述的可能性。 ˙事件取樣法也具實用性,尤其適用於紀錄那些經常發生的行為。 ˙事件取樣法是「由行為和脈絡的自然單位,構成觀察的範圍」。這些「自然行為」(natural units),可讓你研究行為及其脈絡間的關係。 ˙事件取樣法的最後一項優點是能結合敘述描述法和編碼設計,因此,它具備編

事件取样的观察方法 教案.

第二节幼儿行为观察的几种常用方法 二、事件取样的观察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事件取样方法的内涵; 2.了解事件取样方法的优缺点以及所适用的情境; 3.了解事件取样方法应该怎样运用。 教学重点: 了解事件取样方法应该怎样运用。 教学难点: 了解事件取样方法应该怎样运用。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事件取样的涵义 事件取样,是以事件作为观察目标,记录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包括说明事件发生的前因以及事件发生后的后果。 当观察者设定的目标行为出现时,就开始将目标行为及其前后发生的事件记

录下来,一直记录到事件结束为止。 二、事件取样的优点 所得资料是完整的持续性资料,容易了解事件及其发生的脉络; 可针对某一特定的事件或行为,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配合事前的缜密计划,资料信息容易聚焦。 三、事件取样的缺点 只观察和记录特定的行为或事件,容易忽略特定行为或事件之外的资料; 若以叙事描述方式记录特殊事件,分析时不易进行分类和得出结论; 受限于只能观察持续时间短或不常出现的行为,对于持续时间长或常出现的行为不能有效地观察和记录。 四、事件取样的适用情境 用于观察特定的行为或事件。 五、事件取样的观察程序 采用事件取样的方法进行观察,主要分为事前计划、实际观察与事后分析这三个大阶段,每个大阶段又包含若干步骤。 事前计划阶段包含:明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主题、界定行为的定义、设定观察时间、选择记录方式(符号代码记录方式、叙事描述记录方式)、制作观察表。 实际观察阶段包含:仔细观察、客观记录。 事后分析阶段包含:整理分析、解释评定、资料呈现。

举例1 符号代码记录方式 (一)观察目的:了解幼儿告状的原因与情境,帮助幼儿改进。 (二)观察主题:幼儿的告状行为。 (三)观察对象:经常告状的幼儿雨欣 (四)符号代码说明: 1.告状原因:A=肢体冲突 B=物品争夺 C=欺辱他人 2.告状发生的时间:a=晨间活动 b=自由活动 c=小组活动 d=集体活动 e=区角活动 (五)观察工具:自制“幼儿告状行为观察表”。

取样观察法

取样观察法 取样观察法不是详细地描述行为或事件,而是缩小范围的聚焦观察。取样观察法首先对观察的行为或事件等进行分类,通过分类将其转化为可以数量化的材料;其次,用具体的、可感知的方式对每种类别进行界定;最后,根据类别设计出记录表,从而便于记录。取样观察法大致有四种。 (1)时间取样法。时间取样观察法是观察者事先确定所要观察的维度,然后据此有选择地在某些时间段内观察某一特定行为或发生的事情,并把所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到事先拟定的编码记录表上1。它是常用的观察法之一,用于确定某种行为是否出现或发生,该行为发生的次数、频率及其持续时间等2。时间取样法又分为连续时间取样法和非连续时间取样法。连续时间取样是指观察者依次在每个时间间隔内观察并记录行为。非连续时间取样是指观察者在前一个时间间隔内等待目标行为的出现,然后在接下来的那个时间间隔里记录在先前间隔内出现过的行为3。 时间取样法的具体做法是:第一,确定观察的总时间。第二,确定若干观察时段。第三,作出所要观察的行为或现象的操作性定义,制定观察表格。第四,实施观察,并作好记录。第五,整理观察资料,并作出研究结论。时间取样法时间取样设计观察的主要指标有:①规定时间内某种行为是否出现及出现的种类;②规定时间内行为发生的频率;③规定时间内行为的持续时间。 例如,国内某著名学者对于研究对象的相互作用记录表4,笔者觉得也可以划归为时间取样法,现联系时间取样的具体做法进行以下分析。 首先,确定观察时间是某一堂课。 其次,对被观察对象的相互作用进行定性的分类,据此设计记录表格和记录方法。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分为三大类,十种具体表现:(l)教师讲话,学生听讲。讲话的内容包括:①接受或澄清学生的意见;②表扬或鼓励;③补充或扩展学生的意见;④提问;⑤讲授教材;⑥提示或提要求;⑦批评或制止学生的不当言行。(2)学生讲话。内容包括:⑧回答老师的问题;⑨自发谈话,包括向教师发问及同学间的交谈。(3)无相互作用,或无法判断。表现为:⑩安静或混乱。 第三,实施观察。观察时,按时间顺序,把师生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填在预先设计好的表上(表2中的数字即为相互作用的类型)。每次间隔的时间为若干秒(如5秒或10秒)。 表2 师生间对话记录表 含义,则必须通过定性的分析加以确定。为此可将记录结果汇总到另一表(表3)上。 1L.K.Goodenough.儿童心理观察的策略与方法[J].董奇,方晓义.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2):95. 2车文博.心理学新词典[Z].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3Janet Mann, Thomas Ten Have, James W. Plunkett, and Samuel J. Meisels:Time Sampling:AMethodological Critique[J].Child Develop-ment,1991(62):227-241. 4高凌飚.观察——和中小学教师谈怎样做研究(七)[J].教育科学论坛,2000(9).

关于时间取样观察法

关于时间取样观察法,比较经典的运用是美国研究者。。进行的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参与性行为研究,她首先把儿童的参与社会性群体活动的行为分为六类,并给每一类确定了详细了操作定义。 一、无所事事:幼儿未参加任何游戏活动或社会交往,只是随意观 望引起其兴趣的活动。如,没有可观望的,就玩弄自己的身体 走来走去,跟随老师,或站在一边四处张望。 二、旁观:幼儿基本上是观看别的孩子游戏,可能和那些孩子说几 句话,问几个问题,或提供某种建议,但不参与游戏。始终站 在离那些孩子比较近的地方,所以可听见他们说的话,了解他 们玩的情况。于无所事事的幼儿区别是:旁观的幼儿对某一组 (或几组)同伴的活动有固定的兴趣,不像前者对所有组均无 特别兴趣,一直处于游离状态。 三、单独游戏:幼儿单独游戏,在近处有其他幼儿在用不同玩具游 戏,但幼儿不做任何努力设法接近他人或与别人说话,只专注 于自己的活动,不受别人影响。 四、平行游戏:尽管有别的幼儿在旁边用同样的玩具游戏,幼儿仍 单独玩,不想影响别人,也不受别人影响。因而,他们只是在 旁边各自玩而不是一起玩。 五、联合游戏:幼儿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分享玩具和设备,相互追 随,有控制别人的企图,但并不强烈。幼儿们从事相似的活动,但无组织和分工,没人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把兴趣首先放在 小组活动上。

六、合作游戏:幼儿在为某种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小组里游戏,如, 用某种材料编织东西,竞赛、玩正式的游戏等。具有“我们” 的概念,知道谁属于哪一组。有1到2个领头者左右着小组活动的方向,所以要求角色分工,并相互帮助,支持这种分工角色的执行。 确定好各个操作定义后,观察者开始在幼儿的自由游戏中观察幼儿的行为,对每个幼儿观察一分钟,根据操作定义检验或判断其所从事的是哪一类社会参与性香味,然后记入下面的记录表格。 学前社会参与性活动观察记录表

观察法案例及分析

观察法案例及分析 小学教育张颖 案例一:帕顿(Parten)关于“儿童游戏的研究”——时间取样法1926年10月——1927年6月,观察了2岁至5岁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参与性行为,设计了6种反映儿童参与社会性集体活动水平的预定类型指导观察,并赋予操作定义(表1),设计了时间取样表(表2)和观察记录表(表3)表1 表2 时间取样记录表 表3 儿童社会性活动观察记录表

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时间取样法的运用,通过观察记录可以得到儿童在一段的时间段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行为发生的变化。 优缺点:较之描述法,时间取样法由于赋予了操作定义,可以克服观察者一定的主观看法,也比较省时省力;但是在观察之前需要大量的准备,也可能只得到表面现场无法知道深层原因。这个观察实验中如果给操作定义用符号来代替的话,可能记录时更加方便及时。 对教师来说,这种观察方法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发展的状态,从而对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案例二:达维(Helen C.Dawe)关于“儿童争持事件的研究”——事件取样法达维(Helen C.Dawe)对学前儿童的200例争执事件的研究分析,是在自然情景中运用事件取样技术的经典研究。这项研究是在幼儿园的自由时间里,对儿童的自发发生的争执事件做了观察描述。观察者对25个月至60个月的40名观察对象(女19人,男21人)进行了58小时的观察,记录争执事件200例,平均每小时3-4次。 主要观察内容 ①争执者的姓名、年龄、性别; ②争执持续的时间; ③争执发生的背景、起因; ④争执什么(玩具、领导权等); ⑤争执者把扮演的角色(侵犯者、报复者、反抗者、被动接受者等);

事件取样法

事件取样法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事件取样法是指观察者期待某种预选行为的出现,尔后对其进行观察记录,以期了解某种特定行为出现的条件和过程。 优点: (1)对事件发生的过程记录完整,便于以后分析; (2)事先对观察要点有设计,故记录比较客观; (3)比较适合探究事件的状态 (4)需要长期观察,比较适合做系统研究 缺点: (1)封闭式观察,只限定某些特定行为,不是每次观察都有收获 (2)只观察当下,对事件发生的背景无法关注。 事件取样法举例: 幼儿助人行为观察 题 名 称 :幼儿生活自理独立性观察研究 目的:当今幼儿缺乏独立能力,依赖性强,通过对幼儿生活自理方面吃饭行为的独立性观察,帮助幼儿培养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其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象:从某幼儿园抽取大、中、小各一班,每班抽取20名幼儿作为观察对象。 方法:事件取样观察法

观察内容:对儿童生活自理方面的吃饭行为进行观察,儿童是否需要老师的督促,是否能够自己独立完成 观察地点:幼儿园各班级中。 观察时间:每周一、四从吃饭前5分钟开始观察至幼儿吃饭结束。共持续两周观察记录表: 备注:能独立地把饭吃完,不需要老师的督促 (4) 需要老师在三督促才能自己把饭吃完 (3) 自己吃一点,需要老师喂一点 (2) 自己不吃,需要老师喂 (1) 评价:通过对儿童生活自理方面吃饭行为的独立性观察,发现儿童在吃饭方面的独立性问题,制定合理的解决策略,帮助儿童培养独立性,减少依赖,利于儿童今后的发展。 整个过程注重儿童的吃饭独立性行为,观察行为确定,节省观察时间 但是观察结果不宜进行定量研究,只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场所内进行观察,对儿童独立性的其他方面了解不充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