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的悲欢录

第lO卷

V01.10第2期

No.2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JOURNALOFHUANGHES&TUNIVERS丌'Y

2008年3月

MⅡ.2008唐代科举的悲欢录

黄培需

(河南省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3)

摘要:唐代开科取士,为朝廷选拔人才的最佳途径。应试者得失之际,常赋诗抒怀。落第者羞愧、悲愤;厦第者欣喜、得意。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应试者对进士的渴望及取得进士的不易。

关键词:唐代;科举;落第诗;及第诗

中圈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424(2008)02-0050-03

自隋唐以来,科举取士成为朝廷选拔人才最主要的途径。考中进士,出身官宦人家的读书人就可以克绍箕裘,世代簪缨;而出身穷苦人家的读书人就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从此改变命运,跻身士族。唐代做官必须进士出身。《唐摭言》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所以,许多读书人将此作为唯一出路,一考再考,务求登科。落第者或失望,或羞愧,或不平,或悲愤,感慨悲歌,潦倒终生;及第者自然是欣喜万分,得意洋洋,衣锦还乡,光宗耀祖。落第和及第都是人生的大事,得失之差,有如宵壤,当事者常常赋诗抒怀,并写得真切感人。笔者仅取唐代诗人的诗,来看这些进士所感受的喜怒哀乐和品尝的酸甜苦辣。

钱起(公元722年一公元780年),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著名诗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风格清空闲雅,流丽纤秀,尤长于写景。同代人高仲武编撰的《中兴间气集》卷上第一人就是钱起。称他的诗“体格新奇,理致清淡”,“右丞没后,员外为雄。芟齐宋之浮游,削梁陈之靡熳。迥然独立,莫之与群”。这里所指的右丞为王维、员外为钱起。高仲武认为钱起是继王维之后的诗坛盟主。但钱起在科场上却很不顺利,数次落第,曾写落第诗多首,抒写心中的悲苦。例如,《长安落第>云:“始愿今如此,前途复若何?无媒献词赋,生事日蹉跎。不遇张华识,空悲宁戚歌。故山归梦远,新岁客愁多。刷羽思乔木,登龙恨失波。散才非世用,回首谢云萝。什【IJ聊唐代应试者考前常向朝中政要和著名诗人呈送自己的诗文,如得到他们的赏识和推荐。便有希望中第,但他却投献无门。“不遇”一句中的张华,是西晋的文坛领袖,左思作<三都赋>,招致许多人的嘲笑,经张华宣扬,声名大振,争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从中让我们感受到他虽有才,但无人赏识、无人推荐的悲哀。钱起在<长安落第》诗中又云:。花繁柳暗九门深,对饮悲歌泪满襟。数日莺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伤心。州Ij“这里是说,唐代省试规定每年春季在长安举行,一年仅一回应试;而钱起再次落第。悲伤之际,只有对酒悲歌,以发泄胸中的郁闷。此种心情在钱起<下第题长安客舍>一诗中也有表露。诗中云:“不遂青云望,愁

看黄鸟飞。梨花度寒食,客子未春衣。世事随时变,交情与我违。空馀主人柳,相见却依依。竹【I】娩在这里,钱起把落第的惆怅、人情的冷暖,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直至天宝十年他始举进士,是因为他的试帖诗《湘灵鼓瑟》中末句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为主考官李睇大加赞赏,称“是必有神助”。钱起及第后写有另一首诗《同程九早入中书》。诗日:“汉家贤相重英奇,蟠木何材也见知。不意云霄能自致,空惊鹪鹭忽相随。腊雪初明柏子殿,春光欲上万年枝。独惭皇鉴明如日,未厌春光向玉墀。¨l】啪这里所说“蟠木”。为盘曲之木,喻无用之材。久试不第,突然宿愿得偿,真是喜从天降。不再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却自谦为“蟠木”,不再抱怨无人赏识,却说“皇鉴明如日”,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和想法都随之改变了。后钱起历任考功郎中、翰林学士,仕途亨通。

孟郊(公元751年一公元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他长于古诗,其诗体格新奇,理致清淡,多寒苦之音。他用字造句,追求瘦硬,与贾岛齐名,皆以苦吟著称,有“郊寒岛瘦”之目。孟郊一生屡试不第,常写诗抒发忧愤。例如,在《落第》诗中云:“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谁言春物荣,岂见叶上霜。雕鹗失势病,鹪鹩假翼翔。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州副”他科场失意,如刀剑穿心,怨恨雕鹗失势,鹪鹩飞翔,有才者落榜,无才者及第。在《再下第》诗中云:“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州副…他泪眼看花,彻夜难眠。在<下第东南行>诗中云:“越风东南清,楚日潇湘明。试逐伯鸾去,还作灵均行。江蓠伴我泣,海月投人惊。失意容貌改,畏途性命轻。时闻丧侣猿,一叫千愁生。¨刮州在这些诗句中,让我们看到他屡试不第的郁闷心情及怨恨。可是,当他五十岁终达夙愿后,他立即写下<登科后>的名篇:“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2瑚1以此表达自己无法掩饰的兴奋之情。我们在这首诗中可以看到,此时的孟郊已将过去的一切伤心事都忘却了,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如神游太空是他此时此刻的真实心情,特别是后两句把登第后欣喜与得意的心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不过,他及第后在官场

收稿日期:2008一Ol一10

作者简介:黄培需(1932一),男,河南睢县人。河南省文联原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文艺理论夏诗词研究。 万方数据

黄培需:唐代科举的悲欢录5l

并不得意,仅授溧阳尉微职。为此,他作诗为乐,荒废政事,被罚半俸,落得一贫彻骨,裘褐悬结,窘困潦倒。

施肩吾(公元780年一公元861年),字希圣,号东斋,洪州<今南昌)人,中唐诗人,为诗奇丽。早年举进士不第,作有<下第春游》。诗日:“羁情含蘖复含辛,泪眼看花只似尘。天遣春风领春色,不教分付于愁人。”[S31251落第心中悲苦,春游也无兴致,难以领略春天的美景。唐宪宗元和二年科考中士。即写《及第后夜访月仙子>以表喜悦之情。诗日:“自喜寻幽夜,新当及第年。还将天上桂,来访月中仙。州列1狮古代称举进士为“折桂”。进士及第,犹如月中折桂访仙。诗人在<及第后过扬子江>一诗中云:。忆昔将贡年.抱愁此江边。鱼龙互闪烁,黑浪高于天。今日步春草,复来经此道。江神也世情,为我风色好。州3Jl撕可见,诗人中第后重过旧地,心境截然不同,景色也随之改变:上次。黑浪高于天”,此次“为我风色好”,江神也成了势利眼。施肩吾入仕后曾任江西按察使,但由于当时军阀混战,官场斗争激烈,生性淡泊的他,自然难耐官场交接,于是隐居于洪州西山,潜心修道,后期回到家乡。唯以诗酒自娱。

曹邺(约公元816年一公元875年),字邺之,桂林阳朔(今属广西)人,晚唐诗人。他以五言古诗著称,并一改当时轻浮艳丽的诗风,多采用民间El语和谣谚人诗,笔锋锐利,质朴洗练,反映人民的疾苦,抒写官场的失意。他一生曾应考十次,九次落第,幽愤之情可知。对此,他在《下第寄知己>一诗中日:。长安孟春至,枯树花亦发。忧人此时心.冷若松上雪。自知才不堪,岂敢频泣血。所痛无罪者,明时屡遭刖。故山秋草多,一卷成古辙。夜来远心起,梦见潇湘月。大贤冠盖高,何事怜屑屑。不令伤弓鸟,日暮飞向越。闻知感激语,胸中如有物。举头望青天,白日头上没。归来通济里,开户山鼠出。中庭广寂寥,但见薇与蕨。无虑数尺躯,委作泉下骨。唯愁揽清镜,不见昨日发。愿怜闺中女,晚嫁唯守节。勿惜四座言,女巧难自说。”[4]1510在这首诗中,他对景伤情,感叹时光流逝,白发易生,无名流赏荐,有才学也难入选。后所写《四怨三愁五情诗》因得到中书舍人韦悫赏识,力荐于礼部侍郎裴休,才于唐宣宗大中四年考中进士,时年已四十左右。对于多年渴望如愿以偿,他即兴赋诗多篇,表达其兴奋心情。例如,《成名后献恩门》诗云:“为物稍有香,心遭蠢虫啮。平人登太行,万万车轮折。一辞桂岭猿。九泣东门月。年年孟春时,看花不如雪。僻居城南隅,颜子须泣血。沉埋若九泉,谁肯开I:1说。辛勤学机杼,坐对秋灯灭。织锦花不常,见之尽云拙。自怜孤生竹,出土便有节。每听浮竞言,喉中似无舌。忽然风雷至,惊起池中物。拔上清云颠,轻如一毫发。珑珑金锁甲。稍稍城鸟绝。名字如鸟飞,数日便到越。幽兰生虽晚,幽香亦难歇。何以保此身,终身事无缺。州卅””这首诗中,写他的苦尽甘来,缺憾得补。而《杏园即席上同年>一诗云:。岐路不在天,十年行不至。一旦公道开,青云在平地。枕上数声鼓,衡门已如市。白日探得珠,不待骊龙睡。匆匆出九衢,僮仆颜色异。故衣未及换,尚有去年泪。晴阳照花影,落絮浮野翠。对酒时忽惊,犹疑梦中事。自怜孤飞鸟,得接鸾凤翅。永怀共济心,奠起胡越意。¨4¨卿道出诗人对科场的深深感受,即过去登第如登天,现在青云在平地,中了进士,犹疑在梦中。诗人人仕后历任祠部、吏部郎中、洋州刺史等职。

刘沧,生卒年均不详。字蕴灵,鲁国(今山东南部)人。他体貌魁梧,尚气节,善饮酒,喜谈古今,慷慨怀古之情,常见诗端。当年屡举进士不第,曾写有《下第东归途中书事>,诗日:。峡路谁知倦此情,往来多是半年程。孤吟洛苑逢春尽,几向秦城见月明。高柳断烟侵岳影,古堤斜日背滩声。东归海上有馀业,牢落田园荒草平。叫副哪(下第后怀旧居>一诗云:。几到青门未立名,芳时多负故乡情。’雨馀秦苑绿芜合。春尽灞原白发生。每见山泉长属意。终期身事在归耕。蓣花覆水曲豁暮,独坐钓舟歌月明。¨纠1缁这里所指“青门”为长安城东南门,其色青,故称“青门”。两诗均表示功名不成,归乡躬耕,直至大中八年始登进士第,时已白发苍苍,壮志得伸,虽迟亦乐。他在《看榜日>一诗中又写道:。禁漏初停兰省开,列仙名目上清来。飞鸣晓日莺声远,变化春风鹤影回。广陌万人生喜色,曲江千树发寒梅。青云已是酬恩处,莫惜芳时醉酒杯。州列1研在《及第后宴曲江)一诗中又写道:“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霁景露光明远岸,晚空山翠坠芳洲。归时不省花间醉,绮陌香车似水流。州剐1埘在诗人看来,此时如鱼化龙,无尚风光。宛如神仙中人。但是,他人仕后只任过业原尉、龙门令之类微职。

韦庄(公元836年一公元910年),字端已,长安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人,唐末五代诗人。他常以史入诗,以事人诗,多伤时感旧、怀乡吊古之作。其艺术上含蓄婉约,极富画意;词以艳语见长,语言清丽,为“花问派”重要词人。他早逢战乱,流离漂泊,应试落第,写有《下第题青龙寺僧房》。诗日:“千蹄万毂一枝芳,要路无媒果寄伤。题柱未期归蜀国,曳裾何处谒吴王。马嘶春陌金羁闹,鸟睡花林绣羽香。酒薄恨浓消不得,却将惆怅问支郎。”M"““题柱”两句,首句说的是司马相如去长安,过升仙桥题柱日:“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次句典出邹阳《上吴王书》:“饰固陋之心,则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乎?”此句诗意为何处寻找知赏自己的权贵。。支郎”,僧的雅称。此诗是说诗人要路无媒,满腔惆帐,薄酒难解浓愁,只好求教于高僧,并离长安南下,在两湖一带逗留三年之久,干谒权贵,希求荐举,也未有任何结果。诗人再次落第后,又在《癸丑年下第献新先辈>一诗中日:“五更残月省墙边,绛旆蜕旌卓晓烟。千炬火中莺出谷,一声钟后鹤冲天。皆乘骏马先归去,独被赢童笑晚眠。对酒暂时情豁尔,见花依旧涕潸然。未酬阚泽佣书债,犹欠君平卖卜钱。何事欲休休不得,来年公道似今年。*[6】∞。绛旆蚬旌”,谓彩饰之旗;“豁尔”,意为开朗,不在意。。未酬”两句中的阚泽,三国时学者,家世农夫,好学无资,为人抄书,写毕亦读完;君平,即严君平,西汉学者.卖b成都,每日得百钱即闭户。此两句诗言其贫困。唐昭宗乾宁元年,诗人进士及第,心情迥然不同。在《放榜日作>一诗中日:。一声天鼓辟金扉,三十仙才上翠

 万方数据

52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微。葛水雾中龙乍变,缑山烟外鹤初飞。邹阳暖艳催花发,太睥春光簇马归。回首便辞尘土世,彩云新换六铢衣。竹【6】””“葛水”两句,前句言汝南费长房从仙人壶公入深山学道,辞归时壶公与一竹杖,说:“骑此任所之,则自至矣。既至,可以杖投葛陂中也。”长房乘杖,片刻至家,自谓去家才旬日,但却已十余年。以杖投葛水中,竟变成一条龙。后句指王子乔于缑山乘鹤成仙事。王子乔即周灵王太子晋,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日:“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数日而去。此两句言皆言成仙事,登第如鱼变龙,如人成仙。“邹阳”两句中的邹阳,西汉散文家,先为吴王刘濞门客,后为梁孝王门客。被人诬陷入狱,在狱中上书梁孝王,梁孝王见书大悦,立命释放,尊为上客。太嗥,一云伏羲氏,为司春之神。此两句诗言显明。他虽经磨难,终于成名,度过严冬,进入春天。“六铢衣”,佛经称忉利天衣重六铢,谓其轻而薄,后称佛、仙之衣为“六铢衣”。全诗写他及第后的快乐心境,犹如天上神仙。诗人入蜀为王建掌书记,后为前蜀皇帝王建任命为宰相,终于蜀。

黄滔(公元840年一公元911年),字文江,莆田(今属福建)人。晚唐五代著名文学家,能诗、能文、能赋,博学多才,诗文清醇丰润,被时人称为“福建文坛盟主”。但他生不逢时,政局动乱,在京都滞留十几年,屡试不第。他在《下第出京>一诗中写道:。还失礼官求,花时出雍州。一生为远客,几处未曾游。故疾江南雨,单衣蓟北秋。茫茫数年事,今日泪俱流。竹[7】1仍在《下第》一诗中写道:“昨夜孤灯下,阑干泣数行。辞家从早岁,落第在初场。青草湖田改,单车客路忙。何人立功业,新命到封王。¨7"7M在《下第东归留辞刑部郑郎中诚》一诗中写道:“去违知己住违亲,欲发赢蹄进退频。万里家山归养志,数年门馆受恩身。莺声历历秦城晓,柳色依依灞水春。明日蓝田关外路,连天风雨一行人。州刊””俱写他落第的感伤及归家养志的决心。乾宁二年,诗人始登进士第,此时已56岁。在兴致勃勃之时,他写了《放榜日>。诗日:“吾唐取士最堪夸,仙榜标名出曙霞。白马嘶风三十辔,朱门秉烛一千家。郗诜联臂升天路,宣圣飞章奏日华。岁岁人人来不得,曲江烟水杏园花。”[731778“郗诜”两句中的郗诜,西晋人,曾对武帝说:“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宣圣,即孔子。汉平帝谥孔子为褒成宣公,此后历代诗文中多称为。宣圣”。汉武帝曾问东方朔:“孔颜之道德何胜?”东方朔回答:。颜渊如桂馨一山;孔子如春风,至则万物生。”此诗言人才之可贵,要知才用才,开科取士使许多优秀人才得以大展宏图。入仕后,诗人本想有所作为,然而只得个“四门博士”的闲职。为此,他深感失望,愤然离京返乡,受闽王王审知重用,许多建议被采纳,平生抱负得以施展,为治闽取得了重大成就。

唐代的科举制,以诗文取士,选拔人才客观、公平、公正,克服了世袭制、察举制及九品中正制由豪门世族垄断政治权力的弊端,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全社会开放,网罗了优秀人才,促进了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所以,唐太宗看到鱼贯而入新科进士时,不无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但是,唐代科举录取进士的比例很小,读书人的仕进之途十分狭窄,能考中进士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人其中不乏才华出众者却未能考中。例如,大诗人李白、杜甫均未考中进士;孟郊、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著名诗人,都是三四试甚至五六试始登第;罗隐六试不第,孙樵十试不第,还有许多人终身不第,抱恨而终。其悲苦之状,赵嘏在<下第后上李中丞》一诗中写得最为真切:“落第逢人恸哭初,平生志业欲何如?鬓毛洒尽一枝桂,泪血滴来千里书。”由此可见,科举制有其必要和好的一面,但也确实坑害了不少才人。

[参考文献】

[1]全唐诗:第四函(第五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全唐诗:第六函(第五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全唐诗:第八函(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全唐诗:第九函(第七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全唐诗:第九函(第六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全唐诗:第十函(第九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全唐诗:第十函(第十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TheGreffandJoyRecordintheImperialExaminationPeriodofTangDynasty

HUANGPei—XU

(LiteratureSchoolofHenanProvince,Zhengzhou450003,China)

Abstract:Throughthecivilserviceexaminationenlistingtalentswastheoptimumwaytochoosingmenofabil一畸forthecountryinTangdynasty.InthecoursebetweenSuccessandfailure,theparticipatorsoftencomposedpo-erostoexpresstheiremotions.HewhopassedtheexaminationWasjoyousandhewhofailedinwouldbe咖evous,sad,angeredandabashed.Fromthisitcan

beseenthattheparticipatorswereeagertothesuccessfulcandidateinthehighestimperialexaminationandwereuneasytogetit.

Keywords:Tangdynasty;imperialexamination;thepoemexpressingfailureinexamination;thepoemex—pressingsuccessfulinexamination

[责任编辑陶谦】 万方数据

唐代科举的悲欢录

作者:黄培需, HUANG Pei-xu

作者单位:河南省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3

刊名: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NGHE S&T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10(2)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7条)

1.全唐诗:第四函 1986

2.全唐诗:第六函 1986

3.全唐诗:第八函 1986

4.全唐诗:第九函 1986

5.全唐诗:第九函 1986

6.全唐诗:第十函 1986

7.全唐诗:第十函 1986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王志东.WANG Zhi-dong论唐代宗广德元年的科举变革-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1) 唐代宗广德元年的科举变革是对于安史之乱的深刻反思.强调科举取士重视人才品德要求恢复乡举里选的主张是对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科举变革的否定,是对于唐太宗以来科举取士本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归.变革的失败实质上是科举日益蜕化的结果.作为单纯学问名誉制度的科举的日益胜利蕴涵着大唐王朝既由科举而兴又由科举而亡的深刻悲剧.

2.学位论文俞钢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2004

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关系的研究,是一个跨文学和史学的课题,迄今为止未见专题研究著作问世,因而极富挑战性。本文除“导论”外,共分八章。导论部分,梳理唐代文言小说观念的演变和科举制度的渊源,以此切入正题。第一章,建构唐代文言小说兴衰与科举制度关系的研究平台。第二章和第三章,对唐代科举取士的主要途径作较为翔实的研究和阐述。第四章,探讨了唐代进士科的地位与进士群体的形成。第五章,采用列表统计的方法,分类考析唐代文言小说的作者身份和作品数量。第六章,从科举士子文学“沙龙”促进文言小说繁荣的视角,论述唐代文言小说发展与进士行卷的关系。第七章,揭示唐代科举士子的文学生活对文言小说创作产生的影响。第八章,剖析唐代文言小说折射出的科举士子的人生追求。通过全面、系统的考察研究,本文提出了如下一些主要论点:第一,大致界定了唐代文言小说兴衰的三个时期,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科举制度的三个发展阶段,即文言小说的初兴期和科举制度的确立阶段(自唐朝建立至代宗时,大约160年);文言小说的繁荣期和科举制度的盛行阶段(自唐德宗至宣宗时,大约80年);文言小说的衰落期和科举制度的败坏阶段(自唐懿宗至唐末五代时,大约100年)。其中第二个时期最值得注意,一方面文言小说作者蔚起,名篇如林,呈现出堪与诗歌媲美的繁荣景象;另一方面进士科成了科举士子追逐的科目,科举士子以杂文诗赋作为主修之业,具备用文学形式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而取士标准逐渐转向强调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又促使科举士子更多地关注现实,寻求科场外征异话奇的兴趣。科举士子成为文言小说作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假文言小说叙写社会人生,推动了小说体制“至唐代而一变”的文学进程。第二,从唐代文言小说作者身份和作品内容来看,大致与礼部常科中进士和明经科、制举和吏部科目选等有关,尤其与进士科举的关系最为密切。唐代科举制度为士子博取功名提供了机会,也给社会文化带来了活力,而进士考试尤重杂文诗赋,引领科举士子修业方向,对推动唐代包括诗歌、文言小说等在内的文学发展,影响至为深远。尽管进士科举不断演化为座主与门生胶固朋党的关系,暴露出浮华不实、请托干谒等弊病,但阶段性的调整,终使其得以延续不替。第三,本文对唐代文言小说作者151人和作品2075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类统计考析,得出三点结论:一、唐代科举士子构成文言小说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进士举子构成科举出身类文言小说作者的主体;三、不详出身和生平者构成文言小说作者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从而,更客观地修正了长期以来的一些模糊看法。大体而言,以进士举子为主体的科举出身的文言小说作者,引领着文言小说发展的方向,具有一般文学素养的非科举出身的士子,同样大量地介入文言小说创作,他们在科举文化环境下共同创造了中国文言小说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第四,唐代科举士子一般不用文言小说行卷。尽管留存的文献有限,尚难绝对排除唐代科举士子用文言小说行卷现象的存在,但仅凭赵彦卫的片言只语和李复言纳省卷不成功的一个孤证,推断唐代科举士子用文言小说行卷,进而促进了文言小说的繁荣,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至少还不能作为一个定论。既然从现有文献中可以找出大量科举士子用诗文行卷成功的事例,而几乎找不出科举士子用文言小说行卷成功的事例,那么有理由说,唐代科举士子行卷风尚并不曾对文言小说繁荣产生过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文言小说是叙事文学的最高形式,其基本特性是编织和叙述奇趣感人的故事。一篇作品容纳诗歌、议论等其它文体,取决于作者的文学素养和创造需要。我们按史才或叙事、诗笔或抒情、议论或说理的衡量标准,对历来被视为曾用于行卷的科举士子创作的《玄怪录》和《续玄怪录》中的81篇作品,进行列表统计分析,结论是只有两篇具有三者合一的体制,而共有50篇作品根本无诗歌、议论等。因此,赵彦卫所谓科举士子用“文备众体”的文言小说集来行卷,以展示自己的叙事、抒情和说理之才,是很难成立的。事实上,代表唐代文言小说最高艺术成就的许多单篇作品,没有一篇是为行卷而创作的。第五,唐代科举士子聚会话奇活动所形成的文学“沙龙”,促进了文言小说的繁荣。考察科举士子文学“沙龙”的成员结构,担当由口语表达转变为文学作品这一角色的,大多是进士举子辈,他们的创作目的,旨在敷衍文学“沙龙”共同的话题,表达共同的意趣,以显示创作的才能。正因为此,一篇成功的文言小说,会在这个阶层和人群中广泛流传,令更多好奇之士竟相仿效。唐代文言小说繁荣与科举制度的关系,科举士子的文学“沙龙”起着连接点的重要作用。第六,唐代科举士子的文学生活,往往表现为重文尚辞、漫游聚会、征异话奇等风习和意趣。唐代文言小说折射科举士子的人生追求,主要表现为登进士第、得清要官、娶五姓女和崇道涉佛等心态和观念。唐代科举士子的风习和意趣影响着文言小说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追求,而唐代文言小说折射出的科举士子的心态和观念,则真实地反映了科举环境下一种社会文化的精神气象。

3.期刊论文王志东牛李朋党科举之争的特征--牛李党争与唐代科举的发展(二)-广西社会科学2004,""(5)

牛李朋党科举之争无疑是一场政治斗争.从科举发展来看,牛李朋党经历了六个斗争回合形成了三次斗争高潮,始终都是围绕科举的改革与守常而展开的.由于历史发展的客观因素作用,这种科举的改革与守常之争又体现为立党为公还是立党为私之争.李党作为科举改革派与牛党作为科举守常派力量对比悬殊的较量使得科举改革归于失败.

4.期刊论文王志东牛李朋党科举之争的后果--牛李党争与唐代科举的发展(三)-广西社会科学2004,""(6)

牛李朋党科举之争最后以李党的彻底失败、牛党的彻底胜利而告终.牛党的胜利是庶族在科举上的胜利,是科举在政治上的胜利,并由此而导致大唐王

朝的灭亡.从有唐一代科举发展来看,牛李党争以政治的形式来实现科举由本义向单纯学问名誉制度转化的过渡,牛党的胜利表明科举作为单纯学问名誉制度的全面发展.

5.学位论文滕云唐代落第诗研究2008

本文以唐代落第诗作为研究对象。所谓落第诗,是指反映科举落第事件以及与落第相关的人们的行为活动、心理状态的诗歌。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有言:“唐人以科举为题材的诗篇,还是以写落第的作品为最好。”1又云:“我们还应当看到那时举子的大部分是落第的,由于他们是科场的失败者,有些人考了十几年、几十年,可能终于无成,因此关于他们的情况,就很少记载,也就不大为人所知。如果我们要全面研究唐代的科举制,全面探讨唐代文人的生活,那么较及第者要多出好几倍的这部分士人的命运和出路,是应当加以研究的。”2《全唐诗》及《全唐诗补编》中约有六百多首落第诗,内涵极其丰富,堪称科举题材诗歌的精华所在。对唐代落第诗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从底层人物的真实生活这-独特视角来丰富我们对于唐代举子科举活动的认识,了解科举制度对唐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价值标准、生活道路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再现唐代士人科举生活的真实情态。本文运用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以诗见史,从科场失败者的角度切入,力求较全面、深入地认识唐代科举、朝廷选人的具体而真实的情况。

论文共分五章,并以“余论”代结束语。

第一章概述唐代科举状况。唐代开科取士,从朝廷到民间,人们对科举考试极为重视,士人以高度的热情积极应考,全社会形成科举热潮。少数科举登第者的强烈喜悦和全社会对成名者的极端宠爱,反衬出绝大多数落第者的伤骨之痛和绝望情绪。

第二章考析了落第原因。由于唐代科举制度的不完善,一些非常因素导致许多贤良之才意外落第,引致科场取人不公,以及一系列社会问题。

第三章分析了落第者的各色心态。落第者被科场利刃所伤后的羞惭、怨恨、愁苦、疑惑、反思以及对功名的执着追求,折射出落第者的所思所感,所怨所求,以及他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第四章描述了落第者由各色心态引发的各种活动。他们因为不服录取结果而闹事;借行迷信活动而缓释心中疑惑:为准备考试及干谒行卷而居京苦读赋诗;为干谒求荐而四方漫游;带着失意的愧疚艰难地还家。

第五章概括了落第者几种主要的归宿。一些落第者累败累举,终致及第或不第而卒;一些人落第后转而寻求其他入仕途径,或寻求别样的生存方式

;一些人在失意心态的支配下走上对抗社会的路途。面对落第的困境,对不同的人生道路的选择导致不同的人生结局。

余论部分论及了唐代朝廷对科举落第者这一弱势群体所作的人文关怀。唐代统治者对落第者所显示的杯水车薪式的关怀,对于后世科举制度的完善

,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

6.期刊论文李润强唐代举子是用传奇行卷的吗--兼论唐代科举与传奇的关系-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38(3)

唐代举子并不热衷于用传奇行卷,也没有形成风气;传奇行卷的说法是不确当的,行卷的风气没有直接促进唐传奇的发展唐传奇的兴盛及其社会影响

,是由于科举人才进入传奇创作之故.

7.期刊论文邓小泉略论科举在唐代六部侍郎选举中的作用-青海社会科学2004,""(3)

唐代六部侍郎是地位仅次于尚书的高级官员,实际掌握六部大权,在唐代官僚体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六部侍郎中科举出身者在唐代前、中、后三个时期所占比例出现逐渐增长现象,说明科举已成为唐代政治人才的主要发迹之途,其原因不但与科举自身的先进性有关,亦与士人围绕科举制度所受的教育有相当关系.

8.学位论文张燕波唐代科举出身者年寿问题研究2003

作者选定唐代科举出身者为研究对象,广泛查阅了相关史书及碑志资料,并对照有关笔记小说及新近研究成果,就这一群体的寿命水平、死亡原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文章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分别介绍了该文选题的意义与原因,回顾了此课题的研究状况,并就该文拟用的研究方法作了阐述.第二部分,列《唐代科举出身者寿命总表》.第三部分,就唐代科举出身者的平均寿命进行推算.首先讨论了样本的年龄构成情况.在验证了样本的年龄构成比例较为完整之后,作者即以相应的数学方法,根据样本提供的数据来计算唐代科举群体的寿命水平.通过生命表的编制,初步推算其平均寿命应浮动于60岁左右.最后,作者从进士与明经及第者各自的寿命水平讨论了唐代科举出身者的总体寿命,结论与前面部分大致吻合.第四部分,对唐代科举出身者死亡原因的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人为死亡在死因分类统计中遥居首位,对这一反常现象,作者在文中亦予以了解说.

9.期刊论文邓小泉唐代科举人才区域分布概况及原因-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人才的成长需要一定的环境,研究历史上的环境对于当时人才成长的影响,对于今天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入新旧<唐书>列传且科举及第者为样本,研究唐代科举及第者(人才)的区域分布情况.研究发现,唐代科举人才在区域分布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均衡的现象,政治、经济对这种不均衡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10.期刊论文冯琼.FENG Qiong文史结合,史论兼具——从《唐代科举与文学》看傅璇琮先生的治学方法-沙洋师

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7(6)

《唐代科举与文学》一书将科举作为研究之中介,把它与文学沟通起来,运用文史结合的治学方法综合考察唐代文学与科举的关系.其文史结合的治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作者对每一问题的论述都以史料为基础,经过对大量原始资料的分析和鉴别之后他才得出结论.二、注重对一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做历史的分析,以展现特定历史背景下文学的面貌.三、反过来以诗、文等文学作品来明确科举史中存疑的地方.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8113232906.html,/Periodical_hhkjdxxb200802015.aspx

授权使用:南昌大学图书馆(wfncdxtsg),授权号:f5683917-eee4-4c0d-94f2-9e480164e296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1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