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知识创造的中介作用

内部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知识创造的中介作用
内部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知识创造的中介作用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内部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知识创造的中介作用

作者:陈建勋, 朱蓉, 吴隆增, CHEN Jianxun, ZHU Rong, WU Longzeng

作者单位:陈建勋,吴隆增,CHEN Jianxun,WU Longzeng(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100872), 朱蓉,ZHU Rong(北京工商大学,外语系,北京,100037)

刊名: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英文刊名: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T.

年,卷(期):2008,29(5)

被引用次数:5次

参考文献(21条)

1.Uzzi B 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 1997(01)

2.Fukuyama F Trust: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1995

3.Coleman,J.S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外文期刊] 1988(94)

4.Bourdieu,P;Richardson,J.G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86

5.谢洪明社会资本对组织创新的影响:中国珠三角地区企业的实证研究及其启示[期刊论文]-科学学研究 2006(1)

6.Tsai,W;Ghoshal,S Social capital and value creation:The role of intrafirm networks 1998(41)

7.Tsai W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raorganizational networks:Effects of network posi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business unit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2001(05)

8.Yli-Renko,H;Autio,E;Sapienza,H.J Social capital,knowledge acquisition,and knowledge exploitation

in young technology-based firms[外文期刊] 2001(22)

9.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 2000(02)

10.周小虎;陈传明企业社会资本与持续竞争优势[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 2004(05)

11.Nahapie4 J;Ghoshal,S 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外文期刊] 1998(23)

12.Li-Min Chuang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easuring model for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in Taiwanese high-tech enterprise 2005(01)

13.Becerra-Fernandez,I;Sabherwal,R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A contingent perspective 2001(18)

14.张方华;朱朝晖知识型企业的社会资本与知识创造[期刊论文]-中国科技论坛 2003(06)

15.Dyer,J.H;Nobeoka,K Creating and managing a highperformance knowledge-sharing network:the Toyota case[外文期刊] 2000(21)

16.Teece,D.J;Pisano,G;Shuen,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外文期刊] 1997(07)

17.Kogut,B;Zander,U Knowledge of the firm,combinatire capabilities,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 1992(03)

18.Grant,R.M Prospering in dynamically-competitive environments: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s knowledge integration[外文期刊] 1996(04)

19.Nonaka,I;Konno,N The concept of Ba: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 1998(04)

20.Zander,U;Kogut,B Knowledge and the speed of the transfer and imit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an empirical test 1995(01)

21.Drucker,P.F Post-Capitalist Society 199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李新功.LI Xingong社会资本视阈下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期刊论文]-科技管理研究2009,29(9)

2.陈建勋.潘昌才.吴隆增知识创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路径分析[会议论文]-2008

3.况学文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2007(33)

4.游达明.刘芳.YOU Da-ming.LIU Fang社会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模型研究[期刊论文]-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2008,27(10)

5.蔡宁.王晓娟.CAI Ning.WANG Xiao-juan社会资本与企业竞争优势:基于知识的观点[期刊论文]-技术经济2006,25(10)

6.何元睿浅议社会资本的内涵及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力[期刊论文]-现代经济信息2010(17)

7.邵燕华.赵振娟.陆桂芳.Shao Yanhua.Zhao Zhenjuan.Lu Guifang护理人员组织绩效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期刊论文]-护理研究2010,24(23)

8.胡广豪.夏恩君.HU Guang-hao.XIA En-jun企业的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研究[期刊论文]-桂海论丛2006,22(5)

9.饶扬德.RAO Yang-de基于社会资本的企业竞争能力研究[期刊论文]-华东经济管理2005,19(10)

10.陈达.鲁伟基于企业社会资本的企业竞爭优势研究[期刊论文]-时代经贸2010(2)

引证文献(5条)

1.陈建勋.勾东宁.吴隆增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知识螺旋过程研究[期刊论文]-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0(4)

2.陈朝旭.缪小明研发团队内部社会资本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以知识冲突为中介变量[期刊论文]-情报杂志2010(8)

3.王端旭.国维潇团队成员变动影响团队绩效研究述评[期刊论文]-情报杂志 2010(4)

4.承诺型人力资源实践与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知识创造能力的中介作用[期刊论文]-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6)

5.赵兰香.张琳.万劲波组织结构与知识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期刊论文]-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11)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8613317803.html,/Periodical_kxxykxjsgl200805018.aspx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专业:艺术设计学号:姓名:吴思繁 摘要: 本文是关于科学技术革命与实践发展之间关系问题的理论研究。在研究中采取了多学科合作的研究方法,内容涉及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科学技术哲学、技术与产业革命史等多个领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计算机、通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科技企业的迅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力地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为人类提供了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网络等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载体。同时,它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 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影响力对人类影响 前言: 科学技术是一种文化,它包含人造器物,科技活动的制度和体制、科技活动的行为规

范和科技价值观念。尽管它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而当它一旦进入生产过程,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在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与技术往往是分离开来,他们各自独立的发挥着作用。技术的进步往往是依靠传统技艺的提高和改进,只凭经验摸索前进。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以及理论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速度之快、发展规模之大、发生作用范围之光,影响程度之深,更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因历史时期而不同,从技术领先到科学领先发展,从技术与科学分离到科学与技术精密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更加使科学的基础研究与技术的应用开发之间的时间缩短,尤其系统科学的诞生,导致了自动化、计算机、通讯技术从科技到产业化的迅速转化,而系统科学应用于生物医学又导致了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之间偶合,将迅速导致系统医学与系统生物工程的应用,从而导致个体化医学、转化医学与医疗工程化系统的生物医学与生物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越来越凸显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以及生产达到了高度结合。 一.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1).在经济发展方面 1.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以及国民收入的增加 历史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逐渐提到第一位。1950-1970年期间,科学技术所占的比重在发达国家平均为48%。到了20世纪80年代,科学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上升为60%-80%,发展中国家平均为35%。 以我国为例,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处于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发展的关键阶段。经验表明,处于这一时期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出现两种发展前景,一种是重视引进、

社会资本

一、社会资本理论的一般内容 (一)社会资本的概念 社会资本是80年代初,由法国学者布埃尔·布迪厄提出的,他对社会资本的定义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 1988年,美国学者詹姆斯·科尔曼将社会资本定义为:“许多具有两个共同之处的主体:它们都由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组成,而且它们都有利于行为者的特定行为——不论它们是结构中的个人还是法人。” 此后美国学者普特南也对社会资本下了个定义,他的定义得到了较多学者的认同,他认为,社会资本是“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 肯尼斯·纽顿认为,社会资本至少可作三方面的理解。 首先,社会资本主要是由公民的与信任、互惠和合作有关的一系列态度和价值观构成的,其关键是使人们倾向于相互合作、去信任、去理解、去同情的主观的世界观所具有的特征;其次,社会资本的主要特征体现在那些将朋友、家庭、社区、工作以及公私生活联系起来的人格网络;第三,社会资本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有助于推动社会行动和解决问题的特性。 日裔美国学者弗兰西斯·福山从经济发展和文化领域研究了社会资本概念。福山指出,经济学家在进行经济分析时除了应该考虑传统的资本和资源外,也需要考虑相对的社会资本实力:社会团体中的人们之间的彼此信任,蕴含着比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更大而且更明显的价值;高信任度的社会组织创新的可能性更大。 综上,可以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资本是通过协调人际关系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 (二)社会资本的形式 1.亲缘关系 亲缘关系包括家庭、宗族和姻亲关系等,准亲缘关系还包括邻里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战友关系和同学关系等。 最小单位并且最为稳定的社会资本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度是最高的,家庭的存在为个人提供了归属感和认同感,这往往是其他社会存在所无法替代的。要得到这种社会资本,必须进行必要的亲情投资,这种投资被认为是道德风险最小的。 2.信任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经常会发生赊欠关系,相应的,人们之间就形成了义务和期望关系,债权人相信债务人会偿还债务就是信任。信任关系对于社会生活的维系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群体成员间的信任,就不会保证群体成员的利益的实现。 因为没有信任,人们之间就无法形成社会关系,所以人们倾向于使自己被信任,以便不会被社会所抛弃从而丧失大量利益。信任通过长期的交往和观察而获得,可以通过名誉和声望表现出来。 信任的价值在于:

技术创新管理重要知识、考点

技术创新管理重要知识、考点 第一章 1、技术创新的概念:是从新思想(创意)的产生、研究、开发、试制、制造,至0首次商业化的过程。 2、技术创新概念的特点: (1)技术创新是基于技术的活动; (2)技术创新所依据的技术变动允许有较大的 弹性; (3)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概念 3、技术创新与有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4、什么是研究开发: 研究开发是指为了创造新的科学知识而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探索,并探寻其实际应用的创造性活动。 5、什么是技术成果转化: 技术成果转化一般是指将研究开发形成的技术原型(产品样机、工艺原理及基本方法等)进行扩大试验,并投入实际应用,生产出产品推向市场或转化成成熟工艺投入应用的活动。 6、技术创新的本质:

(1)技术创新强调基于要素组合的市场化行为(2)技术创新强调技术与市场的整合 (3)技术创新强调研发部门、生产制造部门与营销部门的有效整合 7、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 (1)规律性(2)主观能动性(3)风险性(4)连续性(5)阶跃性(6)新颖性 8技术创新的类型: (1)按技术创新程度分类 渐进性创新:是指对现有技术进行局部改进所产生的技术创新,或者非质变性的改革与改进。 重大性创新:是指在对现有的技术轨迹和商业模式下,推出重大的新产品,或者对现有产品或服务进行重大改进。 突破性创新:如果某种新产品、新服务或者新战略能够显著增加企业的收入利润,就可以将其称为突破性创新。 (2)按技术创新对象分类 产品创新:是指生产出新产品的技术创新活动。工艺创新: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及制造技术进行改善或变动的技术创新活动,又称为过程创新。(3)按技术创新节约的资源分类:资本节约型技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部 专业:技术经济及管理 班级:2010年硕士5班 学号及姓名:2010209450 曹刚 学号及姓名:2010209458 李如萍 学号及姓名:2010209463 孙营营 学号及姓名:2010209468 温文 学号及姓名:2010209471 张丽媛 提交日期:2010年11月11日

目录 一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3) 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综述 (5) (一)不同领域中知识管理研究问题分布 (6) (二)知识管理的定义 (6) (三)知识管理的目标、内容和过程 (11) (四)知识管理模型 (11) 1 基于知识的管理模型(KBM) (12) 2 基于知识管理工具的管理模型(KTBM) (17) 3 基于组织绩效的管理模型(OPKM) (22) 三关于技术创新活动中知识管理内容的综述 (25) 四关于知识管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综述 (29) (一)国外研究状况 (29) (二)国内研究状况 (30) 参考文献 (34)

一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技术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就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结合,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创新一般包含5个方面的内容:(1)制造新的产品:制造出尚未为消费者所知晓的新产品;(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采用在该产业部门实际上尚未知晓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开辟国家和那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尚未进入过的市场;(4)获得新的供应商: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形成新的组织形式:创造或者打破原有垄断的新组织形式。 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M·Mansfield)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一种新产品或工艺首次引进市场或被社会使用。曼斯菲尔德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常为后来学者认可并采用,曼斯菲尔德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产品创新。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即 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U.S.A)在报告《1976年:科学指示器》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

浅谈会计专业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浅谈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关系 091402311韩静宜 在没接触会计学之前,我对会计学的认识不过是简单的算账而已。经过近两年的学习,我了解到会计学并不是加减运算简单的堆砌,而是以研究财务活动和成本资料的收集、分类、综合、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形成协助决策的信息系统,以有效地管理经济,监督、控制价值活动,促进再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门应用学科,更是人们对会计实践活动加以系统化和条理化,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这样一套理论体系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其作用,如何对经济社会产生影响,这就必然要提到会计理论在社会中的实践——会计实务,二者密不可分,相互影响。下面我将会围绕着二者关系进行分析。 会计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为会计实务服务,它在改进会计工作、完善会计系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会计的所有方面,如会计的性质、对象、职能、任务、方法、程序、组织,制度、技术等,都是会计学理论所研究的对象。当今人类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呈现出市场化、知识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实务离不开理论,理论离不开实务。会计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会计理论总是依附于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实务而发展的,而社会经济环境的巨大变革,必然会对会计产生剧烈的冲击。本世纪初,我国正式加入WTO,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我国的经济环境也发生着一系列巨大的变化,其中主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为标志,这种变化必然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首先,现阶段,会计理论的发展与实务脱节的问题尤为突出。这个问题是与当下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相关联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又会引起会计理论实务发生变化,最终导致会计理论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相应地发生变化。而对于我国目前会计理论的研究而言,主要集中于介绍引进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上,并没有根据我国国情作出相应的调整,问题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 其次,会计人员素质与会计理论要求存在差距,会计理论的运用最终要通过会计人员加以实施,具体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去,因此会计人员的素质对于会计理论的实际应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会计人员的素质是指会计人员的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价值观和职业水准。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比较低,突出表现为知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教育层次低,这直接影响到了会计理论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另外,企业管理意识薄弱也是一个能够直接影响是对企业的管理行为,而不是对企业的核算行为,既是对管理者价值观的一种挑战,也是对管理者管理意识的检测。目前由于受到传统做法和习惯势力的影响,管理意识较为薄弱。其一,会计工作地位低下。一些会计人员和经营决策者认为,会计就是算账、报账,至于管理、经营决策是企业领导的事情。财务会计一直是会计人员工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管理会计属于副业,有精力和条件的零星分散的搞一些,否则干脆弃置不管。其二,企业经营决策者管理意识弱。企业经营决策当局对会计理论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会计理论在企业中能否普遍应用,从而影响了会计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 最后,会计理论在会计电算化中的应用较欠缺。目前,计算机在我国企业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论文

目录 ABSTRACT.................................................................................................................IV 前言 (1) 第1章中国企业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现状 (3) 1.1中国企业技术引进的现状 (3) 1.1.1技术引进的概念及意义 (3) 1.1.2技术引进现状 (3) 1.1.3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 (6) 1.2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 (7) 1.2.1 自主创新的概念及意义 (7) 1.2.2自主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8) 1.3中国企业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矛盾 (9) 第2章“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现象”的分析 (11) 2.1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现象的企业文化根源 (11) 2.2“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现象产生的其它原因 (12) 第3章中国企业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案例分析 (14) 3.1华为公司简介 (14) 3.2华为公司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14) 3.3华为公司自主创新成功的策略分析 (16) 3.4华为的成功带来的启示 (19) 第4章中国企业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策略分析 (22) 4.1从企业自身角度分析 (22) 4.1.1技术引进方面 (22) 4.1.2自主创新方面 (23) 4.2从政府角度分析 (23) 4.2.1技术引进方面 (23) 4.2.2自主创新方面 (24) 结论 (26)

致谢 (27) 参考文献 (28) 毕业论文小结 (30)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先进技术的大规模引用对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功不可没。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益迫近,参与经济全球化、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是我们无法逃避的选择。要想在这场挑战中获胜,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交流是必然的,我们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创新在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正是构筑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环节。因此本文以知识经济为时代背景,以我国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工作成败得失为参照,以切实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增长为目标,参考相关文献以华为自主创新成功为案例分析目前中国企业的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所存在的问题,华为是通过自主创新,逐渐在国际电信产业分工中占据研发、品牌等高端位置,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典范。对华为的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中国企业过去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中的成功经验,提出中国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新对策对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实现我国经济腾飞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影响,策略

技术创新管理重点

技术创新管理 一、填空 1.被认为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创造性的模仿者是(日本)。 2.按照熊彼特关于创新的观点,技术创新的承担者(主体)是(企业家)。3.产业集群的最显著特征是(专业化)。 4.企业的技术知识的一般等表现形式是(新产品、新生产技术、新材料)。 5.目前,中外企业中所进行的创新活动的完成越来越多地是通过对现有技术或引进技术的(模仿与改进)。 6.中国优秀企业在加强技术创新方面应着重谋求开发、形成有特色或优势的(专有技术)。7.美国以信息技术(IT)为代表的高技术很发达,主要是因为(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企业非常重视自主研发、创新)。8.作为中介与桥梁,技术创新联系的是科学技术和(经济活动)。 9.企业技术创新策略主要有(稳妥性策略、改进性策略、变革性策略)。 10.技术水平按等级可分为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先进;国内一般;国内落后;还有(国内领先)。 12.技术信息传输的简化过程可以描述为信源、信宿以及(信道)。 13.最早提出创新过程的解释性模型是(技术推动模型)。 14.世界上第一家孵化器(Incubator)是一种新型的技术成果转化组织,20世纪50年代创办于(美国)。 15.兰德公司是一个非营利咨询机构,被称为世界知名的(“思想库”)。 17.国家创新系统是与创新有关的政府部门、企业、中介机构和(研究开发机构和金融机构)。18.企业技术创新的显著特征是(高风险)。19.技术转移的成败因素主要有技术成熟度、技术“售后服务”、需求方学 习能力和(技术中介的成 熟度)。 20.技术需求方对所转让 技术的学习能力,包括消 化吸收能力和二次开发 能力以及(培训能力)。 21.技术市场有三个根本 特性:信息的非对称性、 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技术 的公共物品属性)。 22.技术市场中交易成本 过高将影响交易,将交易 成本或交易费用,作为最 基本的范畴和分析工具 的是西方(新制度经济 学)。 23. 知识产权可分为两 大类,即“工业产权”和 (版权)。 24.以下四个国家中,总 的来说R&D经费支出最 高的国家是(韩国)。 25.“国家创新系统”是 在1987年首先提出来 的,提出者是(弗里曼)。 26.最早提出创新过程的 解释性模型是(技术推 动模型)。 30.科学园(Science park)在世界各地又称作 科技工业园、孵化器、科 学城,在我国叫(高新技 术开发区)。 31.国家创新系统是与创 新有关的政府部门、企 业、中介机构和(研究 开发机构和金融机构)。 34.1988年以来,中国已 经陆续建设了国家级高 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3 个)。 35.美国学者阿伯纳西和 厄特巴克,在技术创新频 率与创新稳定性之间建 立了一种规律性的关系, 称作(A-U创新模型)。 36.企业技术创新的显著 特征为(高风险)。 37.技术转移的成败因素 主要有技术成熟度、技术 “售后服务”、需求方学 习能力和(技术中介的成 熟度)。 38.技术需求方对所转让 技术的学习能力,包括消 化吸收能力和二次开发 能力以及(培训能力)。 39.技术市场有三个根本 特性:信息的非对称性、 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技术 的公共物品属性)。 40.技术市场中交易成本 过高将影响交易,以交易 成本或交易费用作为最 基本的范畴和分析工具 的是西方(新制度经济 学)。 41.知识产权与其他有形 财产权的最大不同之处 在于其(无形性)。 42.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 是国内创新机构之间的 “联动”,这里“联动” 的含义是(多向联动)。 43. 企业的技术创新中, “知识溢出” (Knowledge-flower over)能够提高生产运行 效率,“知识溢出” 是1962年提出的,提出 者是(阿罗)。 44.自主创新的基本特点 主要表现为技术突破的 内生性、技术与市场的率 先性、知识和能力的(内 在性)。 45.传统上,创新主要指 的是技术创新,其中又可 分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 和(技术创新)。 46.高空作业中防护器材 的改进属于(渐进性创 新)。 47.熊彼特最早提出了两 种创新活动过程模型,创 新模型II是指(大企业 创新模型)。 48.技术推动型创新模式 的基本程序是(基础科学 —应用科学—研究开发 —生产制造—市场销 售)。 49.激光技术的发展和应 用属于(技术推动型创新 模式)。 50.国家创新系统的基础 要素的是(知识基础设 施)。 51.区域创新系统的空间 结构特征是(地理接近 性)。 53.在《经济发展理论》 中提出创新理论的是(美 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 夫·熊彼特)。 54.研究与开发具有很多 特点,其中不具备的是 (可达性)。 58.最早提出创新过程的 解释性模型是(技术推动 模型)。 60.贝尔实验室创建于 1925年,它的研究内容分 为基础研究、先进技术和 (产品开发)。 61.“企业内孵化器”的 组织形式,也可以称之为 (风险企业)。 62.美国学者阿伯纳西和 厄特巴克,在技术创新频 率与创新稳定性之间建 立了一种规律性的关系, 称作(A-U创新模型)。 63.技术市场有三个根本 特性:信息的非对称性、 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技术 的公共物品属性)。 64.技术市场中交易成本 过高将影响交易,提出 “交易成本”概念的是 (科斯)。 65.国家创新系统的核 心,是一国内创新机构之 间的“联动”,这里“联 动”的含义是(多向联 动)。 66.“创新不但包括生产 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还 应该包括新的组织形式 和制度创新。”持有此观 点的人是(德鲁克)。 73.在《经济发展理论》 中提出创新理论的是(美 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 夫·熊彼特)。 74.研究与开发具有很多 特点,其中不具备的是 (可达性)。 75.技术水平按等级可划 分为国际领先;国际先 进;国内先进;国内一般; 国内落后;还有(国内 领先)。 77.按照创新的对象和内 容可划分为技术创新、组 织创新、管理创新、制度 创新和(知识创新)。 78.钢结构对高层建筑的 应用属于(重大创新)。 79.熊彼特最早提出了两 种创新活动过程模型,其 特点是(线性)。 80.激光技术的发展和应 用是属于(技术推动型创 新模式)。 81.国家创新系统的构成 要素分主体要素和基础 要素两个部分,属于主体 要素的是(金融机构)。 82.属于区域创新的运行 机制的是(集体学习机 制)。 83.企业发展要依靠两个 轮子,管理和(技术)。 84.熊彼特最早提出了两 种创新活动过程模型都 是线性的,是指科学研究 的(跨越性)。 85.通讯产业中的许多创 新属于(市场拉动型创新 模式)。 86. 区域创新系统的空 间结构特征是(地理接近 性)。 87. 区域创新的运行机 制主要包括学习机制、集 体学习机制和(组织学习 机制)。 88.第一代技术创新管理 可看作是(直觉模型)。 89.企业核心能力的核心 专长,其微妙之处在于 “核心”二字,它强调的 标准之一是(价值性)。 90.提出技术创新蓝海战 略的是(莫博涅等)。 92.为了有效和有效益地 进行技术评价,必须明确 评价的“标准”、评价的

创新与知识管理

创新与知识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核心概念。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有力源泉,尤其是在高速变化的动态市场和高度竞争的行业中,创新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同时,在物质型经济向信息知识型经济的深刻转变过程中,知识的传播、创新和应用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知识在最终产品和劳动的价值增值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组织效率更多建立在知识整合的弹性能力上。企业创新与知识管理结合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必然路径。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知识管理被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尝试,并逐渐成为企业的重要管理战略和日常管理职能。这表明现代管理学已经到一个新的阶段。在国外,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应用已经比较成熟。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创新已成为社会的核心概念,人们也不断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溶入创新变革之中。最重要的进步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创新本质上是一个过程。相应的对创新定义转变为:创新是将发明商品化的过程;是组织变革的过程;是有目的地引入和应用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具有反复性、迭代性的复杂过程;是在隐性知识作用下,包含一定反复性的线性的过程。透过定义,可看出创新不是简单的知识发现或知识创造,而是将企业资源整合的复杂过程,源自机遇发现或知识创造,经过技术开发、市场匹配、生产开发、市场开发得以实现,并通过评估反馈进入下一个更高层次创新的周期性过程。 把企业的商业创新分为选择新技术、商业匹配、创新实施和顾客价值评估四个阶段。相应于这四个阶段,创新过程中有四种能力,即选择能力、匹配能力、执行能力和评估能力,他们会影响到企业的动态创新能力。其中,各个阶段能力的高低都会影响到下一个阶段的能力,同时各阶段的反馈,又促使企业进一步提高前阶段的能力。选择、匹配、执行和评估能力的高低和各能力间的协调最终影响到企业整体创新能力。 随着人类在生产等活动中投入的智力不断增加,由智力活动创造的价值不断提升,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对知识的理解不同,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知识管理,就是为了提高组织的适应性、生存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通过确定、捕获、收集、组织、标引、存储、集成、检索、共享组织的知识资产,是对组织的知识资产及

定性研究在社会研究中的运用

定性研究在社会研究中的运用[摘要]定性研究是于二十世纪初发源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至今已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引起了一定重视。本文就定性研究的定义、兴起、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量与定性研究法的评价。全面阐述定性研究在社会研究中运用的方法和意义。 一、定性研究的定义 定性研究是指在自然环境中通过现场观察、体验或访谈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深入研究,并归纳总结出理性概念,对事物加以合理解释的过程。定性研究包含四个要素:对纳入研究的对象必须合理,有目的的加以选择,应当与研究问题相关;资料收集的方法必须针对研究的目的和场所;资料收集的过程应当是综合的能够反映覆盖面和代表性,能够对观察到的事件加以适当描述;资料分析的手段恰当,分析结果与多种来源的信息进行整合,确保研究对象的观点得到合理的解释。 二、定性研究的兴起 早期的定性研究是从调查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开始的,在社会调查运动中,定性研究仍是一种附带性工作,没有人意识到它的价值。但这一种局面由于人类学的兴起而改变,人类学的兴起标志着定性研究

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而存在。近三十年来,在对以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定量研究提出质疑的同时,定性研究自身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定性研究者们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逐步发展出一套操作方法和检测手段。目前,这种新型的定性研究方法在国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成为对定量研究、哲学思辨等其他研究方式的一种有力的挑战、补充和提高。 三、定性研究方法的特点 (一)定性研究注重事物的过程,而不是事物的结果 定性研究注重由原因导致结果的中间过程,要了解事件发生过程中的许多细节,所以,有人认为定量和定性研究的一个主要区别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的区别。 (二)定性研究是对少数特殊人群的研究,其结果不能外推 定性研究是在少数人群中进行的,其样本量很小,一般用非概率抽样的方法选择研究对象,分析的是研究人群的特殊情况,如社区人群的信仰和风俗习惯、人们对事物的态度、信念和行为习惯等,结果只适用于研究人群,不能用以推论其他人群。 (三)定性研究需要与研究对象保持较长时间的密切接触

PPP模式下国有企业作为社会资本的意义和作用

PPP模式下国有企业作为社会资本的意义和作用 国有企业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PPP项目中,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应该占据重要的主导地位。 国有企业作为“社会资本”参与 国际概念界定与中国国情不同 欧盟委员会将PPP定义为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一种合作关系,双方根据各自的优劣势共同承担风险和责任,以提供传统上由公共部门负责的公共项目或服务。世界银行(学院)把PPP定义为一种私营部门和政府部门之间的长期合同关系,用以提供公共设施或服务,其中私营部门承担较大风险和管理职责。亚洲开发银行把PPP定义为PPP是在基础设施和其他服务方面,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一系列的合作关系,其特征有:政府授权、规制和监管,私营企业出资、经营提供服务,公私长期合作、共担风险、提高效率和服务水平。英国财政部把PPP定义为两个或者更多地部门之间的协议确保他们共同或一致的目标合作完成公共服务工程和他们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共享权利和责任,联合投资资本,共担风险和利益。加拿大PPP委员会将PPP定义为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基于各自的经验建立的一种合作经营关系,通过适当的资源分配、风险分担和利益分享,以满足公共需求。德国联邦交通、建设及房地产部将PPP定义为长期的、基于合同管理下的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合作以结合各方必要的资源(如专门知识、经营基金、资金、人力资源)和根据项目各方风险管理能力合理分担项目存在的风险,从而有效地满足公共服务需要。《美国交通工程用户使用手册》把PPP定义为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伙伴之间的一种合同协议,PPP比传统的方式允许更广泛的私营部门参与。 国际概念将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界定为public和private主要基于其市场(私营部门)起着基础的资源配置作用,而政府(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两者结合可以有效地实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运作。 但是中国的国有企业,具备中国特殊的国情,既能发挥市场竞争下的资源配置作用,又能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承担公共服务职能。所以,在中国的PPP模式,不能简单地照搬国外“private”作为“私营部门”的概念,用“社会资本”表示更加贴切,而“社会资本”中既包括私营企业,也包括国有企业。 各地方政府对国有资本作为“社会资本”的界定 有的地方政府取财政部、发改委关于实施机构主体规定的交集,认为只有政府、政府指定的有关职能部门和事业单位能作为实施机构。PPP模式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是PPP模式中不可缺少的参与方,按照通常理解,政府是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象征、承载体和实际行为体,项目实施机构是具体PPP项目中的政府方,按照这一逻辑,国有企业、政府平台公司不能成为PPP模式中的项目实施机构。有的地方政府取财政部、发改委关于实施机构主体规定的合集,认为政府、政府指定的有关职能部门和事业单位、行业运营公司或其他相关机构、有关部门或单位都可以担任PPP项目的实施机构。实施机构在PPP项目中的角色类似又不同于采购代理机构在政府采购中的角色,实施机构必须在政府授权下才能开展相应活动。因此,实施机构在PPP项目实施中仅仅为代表政府一方,只要有政府授权则可,不一定必须要政府本身参与。 1

技术创新、发展阶段与战略选择(一)

技术创新、发展阶段与战略选择(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这是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学术界则有争议。本文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一.发展阶段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对现代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斯内茨(SimonKuznets)的研究,工业革命之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一般是国家的规模扩大,人口增加,但是人均的产量不增加,人的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改善。现代经济增长是在人口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人均产量也增长,每个人可以享用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一历史性转变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技术创新的速度在工业革命以后变得越来越快。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想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赶上发达国家,就只有在技术创新的速度上比发达国家更快,才有可能实现这个发展目标。 但对技术创新的含义,经济学界和科技界的理解不完全相同。经济学界所谓技术创新(technologicalinnovation),是指一个生产者在下一期生产中所采用的技术比这一期生产的技术好,效率高,这个“新”技术不必是最新的发明。在科技界里则习惯地把创新(innovation)和发明(invention)等同起来。发明是从无到有,是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现有知识存量的一个增量贡献。但在经济学里则把发明和创新分开,创新侧重已经发明出来的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运用,是

和一个生产者现在实际采用的技术比较,而不是和世界总体的技术水平做比较。 最发达国家各个产业所采用技术在世界各国的相同产业中通产处于最先进的水平,既然如此,发达国家在下一期生产时要采用比现在更好的技术就只能依靠自己的新发明。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管是在传统的产业如纺织业,或是在现代的信息产业,和发达国家相比,都有相当大的技术差距。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可以和发达国家一样,靠发明来取得新技术,也可以利用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技术的方式,包括买专利、模仿等等,取得技术创新。就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在这两种可能方式当中到底哪一种方式比较好?应该依成本和效益的比较而定。关于发明,尤其是在现代高科技产业上的发明,投入非常巨大。像IBM每年的研发投入是五十多亿美元,摩托罗拉四十多亿美元,因特尔三十多亿美元,朗讯四十多亿美元。而且风险非常高:一般在最前沿技术上的研发投入,一百个立项,到最后大约只有五个取得可以申请专利的技术;在十个申请专利的技术中,大约只有一、二个具有商业价值。也就是说,在一百个研发项目中,最后只有一、二个项目,对企业的投入有了回报,对整体的经济发展作了贡献。如果只看这个最后具有商业价值的技术研发项目,它有专利的保护,可以拥有全世界的市场,如果其它国家的企业要用这项新技术必须付专利费,这项技术研发投资的回报率会相当高。但是如果把那99项失败也算是取得这一项成功的必要成本,那幺,在最前

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

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原有产品和工艺的显著技术变化。如果在市场上实现了创新,或者在生产工艺中应用了创新,那么创新就完成了。 狭义上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而的革新和改进。具体表现为对旧设备的改造和采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采用新工艺使用新的原材料和能源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研究开发新产品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等。从广义上讲,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 所谓技术创新,它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组织创新,从技术来源来看,它可以分为自主创新和引进创新。而技术进步除包括科技活动外,还包括管理方式的改进、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的提高等非技术因素。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包括技术进化与技术革命。而技术进化则是对原有技术和技术体系的不断改革创新。在技术革命中,所谓技术跳跃,就是使原技术原理产生了革命性变革或突变,则使劳动工具、生产工艺和方法及其体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而改变着社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使新产业得到发展,劳动生产率得到很大提高。故此,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内涵上既有着重叠又有所区分,它们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为补充。突出表现在: 1、从发展生产力来看,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具有相似之处,其结果均是导致生产函数的改变,技术进步中技术进化与技术创新中的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相对应,而技术变革和技术创新中的技术管理系统变革及技术模式的变更也是彼此对应的,其内在联系一脉相通。 从生产全过程来看,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则有所区别。在生产全过程中,或迟或早进入应用基础研究,广泛吸收科学知识,探索新知识的多种潜在用途,进一步对某一专门技术开展应用研究与开发工作,进行市场调研与预测,建立新的生产模式,促进新产业的建立与发展。这一全过程的后半部分属于技术进步的范畴。同技术进步的综合性标志相比,技术创新虽体现在生产全过程中,但仅处于“微观”基础地位。所以说,技术进步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宏观经济,而技术创新是一个包含技术要素的微观经济,其内涵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知识管理系统:目标与策略

知识管理:目标与策略 摘要:知识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基本内容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本文旨在界定知识经济的概念,探讨知识管理的目标,比较分析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之异同,以促进我国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关键词:管理;组织;创新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可以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动力源。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将成为核心和具有柔性特点的生产要素,而对知识的管理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组织而言,知识和信息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知识经济迫切要求管理创新。适应此要求,近几年来,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正在国外一些大公司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其中心内容便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组织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总结和研究知识管理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一、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知识管理?一个定义说:“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

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及组织的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笔者认为,知识管理虽然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但作为具有一般管理的共同性质的公共管理同样也面临着知识管理的问题。对于公共部门而言,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核心就是通过提高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来实现组织创新。 知识管理为组织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是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型组织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环境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虽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组织的发展方向和领导方式,但是其潜在回报是巨大的。要了解知识管理,首先要把它同信息管理区分开来。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知识管理,这正如不能单纯从一个组织的设备硬件层面来衡量其办公自动化水平一样。要想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库珀认为:“正是由于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实行有效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培训。它要求组织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组织中的雇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组

社会资本对收入作用研究

社会资本对收入作用研究 尝试探求社会资本对经济运行中的收入层面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有关文献进行梳理后,得出两点关键性的结论:(1)社会资本为网络内部的个体收入带来的正面影响显著,甚至可能超过人力资本对个体收入的解释效力;(2)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非市场力量,在转型国家对收入所发挥的作用减弱还是增强还有待进一步检验。这也是今后社会资本对经济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思路。 标签:社会资本;收入;市场化 0 引言 社会资本最早被界定为个人之间自然形成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社区和社会资源(Loury,1977)。后来大多数学者(格鲁特尔特,2004)都倾向于将采用Collier (1998)的两层次划分法,即直接将社会资本分为微观与宏观两个分析层次。Collier认为,微观社会资本与微观主体的个人网络和市民社会(civic society)有关。个人网络是指以个人的血缘、地缘、情感等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宏观社会资本是指与宏观层次的网络(即国家或政府的官僚组织)和市民社会有关,研究的是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资本的两个层面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具有互补性并相互影响。 社会资本成为解释经济增长(Knack and Keefer,1997)、贫困(张爽等,2007)等诸多经济现象越来越重要因素,在经济发展作用也确实“至关重要”(张克中,郭熙保,2004)。但是,对个体收入的作用还未作详细的梳理。正是基于此,本文归纳出这方面研究所得的结论成果。首先,本文通过回顾文献来梳理社会资本对个体收入和阶层收入不平等是否会带来积极的效应;第二部分进一步证实这种作用随市场化进程减弱还是增强;最后一部分是简要的总结。 1 社会资本对收入是否有积极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一些学者在对社会资本测量的基础上,从实证方面检验了社会资本对宏观的收入差距及个体的收入差异的作用。 1.1 社会资本是否影响阶层的收入差距 Glen Loury(1977)在《种族收入差别的动态理论》中首次使用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用于批判新古典理论在对待种族间收入不平等时过于个体主义、过分强调人力资本的作用,同时指出只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种族间的收入不平等永远不会消失,原因之一是黑人缺乏社会资本,缺少教育和工作机会,他认为社区和社会资源差异才是美国社会收入差异的重要因素。Deepa Narayan和Lant Pritchett(1999)利用“坦桑尼亚社会资本与贫困调查”数据对坦桑尼亚农村的社会资本进行衡量,结果发现社会资本对家庭收入的影响效应非常的大:乡村社会资本每增加一个标准误就会使家庭支出至少增加20%到30%,而教育程度对家

抓好技术创新与进步

伴随着祖国建港事业的快速发展中交四航院走过了年的历程从单一的水运工程设计室发展成 # # %$ 航道船厂道路桥梁市政建筑等行业的咨询设计和勘察监理总承包于一体的综 为集港口 $ $ $ $ $ $ $ $ $ 合甲级设计院年获得了项目管理全国排名第九总承包业务全国排名第三十八的好成绩我们致 # $ % #$$! 力于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勘察咨询设计监理总承包五大业务均通过了质量 # $ $ $ $ 9:;<$$=>#$$$ 体系认证 在技术上我院一直奉行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技术路线我们深感技术进步与创% & # # # 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未来院的发展也必须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年的历程 ! "# # % $ # 在设计手段上我院保持与全国同行同步水平从年代前传统手工计算铅笔制图发展到今天 ?$ % # # 的计算机计算和绘图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我院投入大量的资金开发了水运工程设计所需 =$$@ ( ) 的各种软件购置了国际石油公司公认的油轮缆绳分析计算软件 ;A(8B)* -.867 C6)*4D8D EBAF(2. 购置了建筑路桥工艺给排水电气设计所需的各种软件购置了国际通用大型空间分析*# $ $ $ $ # /.7.)B 软件绘图软件项目管理软件等特别是院局域网的开通和系统投入使用实 # # % # C+C:G CF(ECH /! ;C 现了全院办公无纸化信息系统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院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 % # % 在勘察方面勘察行业已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到今天的技术密集型水上钻探已从# % $ "$ I$ 年代人工冲击钻发展到今天机钻并配置了多功能地质检测仪管线探测仪物探设备和三轴

浅谈社会知觉在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社会知觉在管理中的应用 在说枯燥无味的知识理论之前,先让我来讲个小故事: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而这惯性思维就是我所要探讨的社会知觉过程中产生的效应之一。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社会知觉作为一个专业概念被提出来后,对其基本涵义的解释就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David Shaffer认为社会知觉是人们关于自我和他人的思维、情感动机和行为的认知加工。方富熹认为社会知觉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时蓉华认为社会知觉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一般说来,社会认知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人类自身事件的认知。在内容上涉及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关于人自身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动机、情感等等)及思想观点、个性品质等的认知;第二,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双边关系的认知,如对权威、友谊、冲突、合作等关系的认知:第三,关于社团内部及社团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人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化过程、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认知为基础的。个体的社会行为是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在现在社会中,社会知觉论运用在各个角落,从你步入社会的那一刻起,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