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AP_SCDO文档变更历史

ABAP_SCDO文档变更历史
ABAP_SCDO文档变更历史

点击创建

根据需要保存到本地或者使用一个传输请求号

输入相关数据

回车进入全屏编辑

选择是继续

功能组根据开发的命名或者需要填入合适的,以便生成文档对象更新函数

其他的例如处理类型,是否生成面向对象的数据(ABAP OO DATA)自己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这里就简单得填入功能组

点生成

如果函数组不存在回提示生成函数组

点是继续,生成下列信息

注意,这个时候仍未真正生成,需要保存才能开始真正生成,我们这里从开发

角度只关心会生成的函数模块,这个函数名将是我们代码中会用到的。

保存

注意界面信息没什么变化,只是提示信息有所改变

YZPM_ITEM和YZPM_TABLE两个结构按需要产生,前缀由之前输入的信息决定函数ZPMDATA_WRITE_DOCUMENT已经可以被我们使用了

返回上一屏幕,这里可以点生成信息,也可以看到部分生成的信息

退出后就可以开始测试函数

其他系统函数如下:(如果不使用生成的函数,可以考虑用下面这些程序自己写一个类似的功能)

CHANGEDOCUMENT_CLOSE 完成具有对象特征的文档创建的更改

CHANGEDOCUMENT_DELETE 删除修改的文档(不依赖客户,不注册)CHANGEDOCUMENT_DELETE_V2

CHANGEDOCUMENT_DISPLAY Display change documents

CHANGEDOCUMENT_DISPLAY_ALL_BO

CHANGEDOCUMENT_DISPLAY_LOAN

CHANGEDOCUMENT_INSERT_NUMBER

CHANGEDOCUMENT_OPEN 启动为对象特性创建更改文件

CHANGEDOCUMENT_READ 读取并编辑更改的文档

CHANGEDOCUMENT_READ_HDRS_ONLY

CHANGEDOCUMENT_READ_HEADERS Change document: Read change document header CHANGEDOCUMENT_READ_HEADERS_N

CHANGEDOCUMENT_READ_WITHOUT_ED

CHANGEDOCUMENT_UNICODE_CHECK

CHANGEDOCU_ARCHIVE_OBJECT 改变文档/存档: 向存档传送对象

代码如下:

REPORT ZTEST9999.

TABLES:

ZPM_TABLE, " 头数据表

ZPM_ITEM. " 行项目表

DATA:XZPM_ITEM LIKE YZPM_ITEM OCCURS 0 WITH HEADER LINE.

DATA:YZPM_ITEM LIKE YZPM_ITEM OCCURS 0 WITH HEADER LINE.

DATA:XZPM_TABLE LIKE YZPM_TABLE OCCURS 0 WITH HEADER LINE. DATA:YZPM_TABLE LIKE YZPM_TABLE OCCURS 0 WITH HEADER LINE. DATA:OBJ LIKE CDHDR-OBJECTID.

DATA:CDTXT LIKE CDTXT OCCURS 0 WITH HEADER LINE.

SORT 内表(头数据表) BY ZPMNO.

LOOP AT 内表(头数据表).

AT NEW ZPMNO.

REFRESH:YZPM_ITEM,XZPM_ITEM.

REFRESH:YZPM_TABLE,XZPM_TABLE.

ENDAT.

*存放当前内表中的数据值

MOVE-CORRESPONDING 内表(头数据表) TO XZPM_TABLE.

APPEND XZPM_TABLE.

LOOP AT 内表(行项目表) WEHRE ZPMNO = 内表(头数据表)-ZPMNO.

MOVE-CORRESPONDING 内表(行项目表) TO XZPM_ITEM.

APPEND XZPM_ITEM.

ENDLOOP.

* 存放数据库表中与上面内表存放数据关键字一致的数据值

SELECT * INTO CORRESPONDING FIELDS OF YZPM_TABLE FROM ZPM_TABLE WHERE ZPMNO = 内表(头数据表)-ZPMNO.

SELECT * INTO CORRESPONDING FIELDS OF YZPM_ITEM FROM ZPM_ITEM

WHERE ZPMNO = 内表(头数据表)-ZPMNO.

AT END OF ZPMNO.

CALL FUNCTION 'ZPMDATA_WRITE_DOCUMENT'

EXPORTING

OBJECTID = OBJ "如果参照ZPM_TABLE-ZPMNO更新就把这个字段值赋到这里

TCODE = SY-TCODE

UTIME = SY-UZEIT

UDATE = SY-DATUM

USERNAME = SY-UNAME

* PLANNED_CHANGE_NUMBER = ' '

* OBJECT_CHANGE_INDICATOR = 'U' "U 更新 I 插入 E 删除 (单字段文档) D 删除 J 插入 (单字段文档) * PLANNED_OR_REAL_CHANGES = ' ' "U 更新 I 插入 E 删除 (单字段文档) D 删除 J 插入 (单字段文档) * NO_CHANGE_POINTERS = ' ' "U 更新 I 插入 E 删除 (单字段文档) D 删除 J 插入 (单字段文档) * UPD_ICDTXT_ZPMDATA = ' ' "U 更新 I 插入 E 删除 (单字段文档) D 删除 J 插入 (单字段文档) UPD_ZPM_ITEM = 'U' "U 更新 I 插入 E 删除 (单字段文档) D 删除 J 插入 (单字段文档) UPD_ZPM_TABLE = 'U' "U 更新 I 插入 E 删除 (单字段文档) D 删除 J 插入 (单字段文档) TABLES

ICDTXT_ZPMDATA = CDTXT

* 通过比对X和Y这2个不同字母开始内表的数据值来做更新

XZPM_ITEM = XZPM_ITEM " 存放当前内表中的数据值

YZPM_ITEM = YZPM_ITEM " 存放数据库表中与上面内表存放数据关键字一致的数据值

XZPM_TABLE = XZPM_TABLE " 存放当前内表中的数据值

YZPM_TABLE = YZPM_TABLE " 存放数据库表中与上面内表存放数据关键字一致的数据值

.

ENDAT.

ENDLOOP.

下面的代码是显示修改历史的代码:

REPORT ZTEST9999.

* 这里只考虑Head line表的文档变更历史

TABLES:

ZPM_TABLE, " 头数据表

ZPM_ITEM. " 行项目表

DATA:EDITPOS LIKE CDRED OCCURS 0 WITH HEADER LINE.

DATA:OBJ LIKE CDHDR-OBJECTID.

DATA:WK_REPID TYPE REPID.

PARAMETERS:P_ZPMNO LIKE ZPM_TABLE-ZPMNO OBLIGATORY.

PARAMETERS:P_OBJCL LIKE CDHDR-OBJECTCLAS OBLIGATORY DEFAULT 'ZPMDATA'. "输入创建的对象号PARAMETERS:P_TABKEY LIKE CDPOS-TABKEY.

SELECT SINGLE * FROM ZPM_TABLE WHERE ZPMNO = P_ZPMNO.

CHECK SY-SUBRC = 0.

OBJ = P_ZPMNO.

CONCATENATE SY-MANDT ZPM_TABLE-ZPMNO INTO P_TABKEY.

CALL FUNCTION 'CHANGEDOCUMENT_READ'

EXPORTING

* ARCHIVE_HANDLE = 0

* CHANGENUMBER = ' '

* DATE_OF_CHANGE = '00000000'

OBJECTCLASS = P_OBJCL

OBJECTID = OBJ

TABLEKEY = P_TABKEY

* TABLENAME = ' '

* TIME_OF_CHANGE = '000000'

* USERNAME = ' '

* LOCAL_TIME = ' '

* TABLEKEY254 = ' '

* KEYGUID = ' '

* DATE_UNTIL = '99991231' * TIME_UNTIL = '235959' * KEYGUID_STR = ' '

* READ_CHANGEDOCU = ' '

* IMPORTING

* ET_CDRED_STR =

TABLES

EDITPOS = EDITPOS

EXCEPTIONS

NO_POSITION_FOUND = 1

WRONG_ACCESS_TO_ARCHIVE = 2

TIME_ZONE_CONVERSION_ERROR = 3

OTHERS = 4.

IF SY-SUBRC <> 0.

EXIT.

ENDIF.

WK_REPID = P_OBJCL.

CALL FUNCTION 'CHANGEDOCUMENT_DISPLAY'

EXPORTING

I_APPLICATIONID = WK_REPID

* IS_LAYOUT =

* IS_VARIANT =

* FLG_AUTOCONDENSE = ' '

* I_CB_PROGRAM =

I_OBJECTCLAS = P_OBJCL * IS_SEL_HIDE =

* I_SCREEN_START_LINE = 0

* I_SCREEN_START_COLUMN = 0

* I_SCREEN_END_LINE = 0

* I_SCREEN_END_COLUMN = 0

* I_CALLBACK_PF_STATUS_SET = ' '

* IT_EVENTS =

* IT_CDRED_STR =

TABLES

I_CDRED = EDITPOS.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发展史: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发生在距今约35 000年~50 000年前。 语言的使用——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类人猿是一咱类似于人类的猿类,经过千百万年的劳动过程,演变、进化、发展成为现代人,与此同时语言也随着劳动产生。祖国各地存在着许多语言。如:海南话与闽南话有类似,在北宋时期,福建一部人移民到海南,经过几十代人后,福建话逐渐演变成不语言体系,闽南话、海南话、客家话等。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文字 文字的创造——这是信息第一次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陶器上的符号: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甲骨文:记载商朝的社会生产状况和阶级关系,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金文(也叫铜器铭文):商周一些青铜器,常铸刻在钟或鼎上,又叫“钟鼎文” 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印刷的发明。大约在公元1040年,我国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技术(欧洲人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 印刷术的发明 汉朝以前使用竹木简或帛做书材料,直到东汉(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这种纸叫“蔡候纸”。从后唐到后周,封建政府雕版刊印了儒家经书,这是我国官府大规模印书的开始,印刷中心:成都、开封、临安、福建阳。 北宋平民毕发明活字印刷,比欧洲早400年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实现了金属导线上的电脉冲来传递信息以及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电报机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有电流通过,电磁体有磁性,无电流通过,电磁体无磁性),使电磁体上连着的笔发生转动,从而在纸带上画出点、线符号。这些符号的适当组合(称为莫尔斯电码),可以表示全部字母,于是文字就可以经电线传送出去了。1844年5月24日,他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议会厅作了“用导线传递消息”的公开表演,接通电报机,用一连串点、划构成的“莫尔斯”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该份电报从美国国会大厦传送到了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城。 1864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一篇论文(《电与磁》),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1878年在相距300千米的波世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获得成功。 电磁波的发现产生了巨大影响,实现了信息的无线电传播,其他的无线电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1920年美国无线电专家康拉德在匹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无线电广播电台,从此广播事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收音机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方便途径。1933年,法国人克拉维尔建立了英法之间的第一条商用微波无线电线路,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用自制的电话同他的助手通了话。 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 1894年电影问世。1925年英国首次播映电视。 静电复印机、磁性录音机、雷达、激光器都是信息技术史上的重要发明。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军制、科研、迫切需要解决的计算工具也大大得到改进,1946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1946~1958年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1958~1964年第二代晶体管电子计算机 1964~1970年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1~20世纪80年代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至今正丰研究第五代智能化计算机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f14334100.html,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 作者:张方华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年第11期 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学科课程能否以资源为中心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信息化实施的关键,也是当前课程改革工作和落实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整合问题的提出及其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从传统的历史课教学角度分析,因其内容的不可再现性、相对枯燥和抽象以及“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局限,使得历史课堂教学失去了其本来应有的活力,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变得不喜欢历史和历史课。 为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历史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师生的交流工具及评价工具。 整合的模式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必须认真分析传统教学的利弊,寻找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启发学生思维。笔者根据历史教学实际认为,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模式可分为2类。 课堂演示模式(教师演示工具)由于多媒体计算机能够演示声音、图像、视频、动画、文字等多媒体教学信息,教学内容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所以教师可依据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软件或素材库,制作适合的历史课件,形象地演示难以理解的内容,动态地展示历史事件变化过程,从而实现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模式也可称之为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但这种模式并没有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课堂的主导者依然是教师或历史课件。

信息技术对历史教学指导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之我见 单位:蓟县尤古庄镇西塔庄中学 姓名:王迎利 学科:中学历史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之我见 内容提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人们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地位。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进而实现信息化教学。所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成为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观念、飞速发展、积极探索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人们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实现信息化教学。 一、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概述: 学科:历史 年级:七年级 课时: 1 课时 学习内容:通过对故宫和长城的了解,感悟到故宫和长城正是明清 大一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1. 了解明清皇宫,培养平面和空间概念 2. 知道长城的起止地点,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知 识 过程与方法: 1. 积极收集有关故宫、长城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认识到故宫建筑形式雄伟、庄严,布局严准、和谐。 2. 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了解故宫和长城,感悟到故宫和长城正是明清大一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 3. 阅读课文内容,利用相关资料,认识到北京城的布局“匀称而明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故宫、长城的学习,认识到故宫和长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2. 通过学习长城,能感受到先民伟大的气魄和坚毅的精神,体会到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坚韧刚毅、充满向上凝聚等精神的象征。 3. 通过讨论长城及其周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带来的危害,感受到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要求学生知道故宫和长城,并通过学习,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难点:如何理解故宫和长城展现了明清大一统的气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 多媒体教室 2. 视频 3. 音频 4. 下载的图片 5. 教材 6. 学生自己准备的材料:幻灯片、声像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题:大一统气派和中华民族的象征 一、〔情境导入〕创设一个虚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先播放一段教师提前制作好的CAI 课件(展示故宫、长城部分景点声像)然后教师宣布:本班决定在国庆节期间到北京参观故宫、长城等著名旅游景点,这样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之后,教师及时提出本课要研究的主题:为什么说故宫和长城是明清大一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 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活动《1》将学生异质分组,并指导学生开展小组交流、讨论。 学生活动《1》以小组互相展示课前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故宫、长城各景点的图片(可制成幻灯片),门票、邮票等材料,和文字资料,简单介绍、相互交流、评价。 《2》小组交流后,教师指定几名学生当导游,对本组收集到的有关景点进行讲解,并展示图片。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对学生的虚拟导游进行点评。 教师活动《2》:通过该活动引导学生从故宫建筑的色彩、材质、尺度等去思考。 1. 为什么故宫建筑的色彩一律采用红墙黄瓦,它有什么象征意 义?

信息技术发展历史

一、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发展历程 第一个阶段(1981-1986) 1981年1981年8月,原苏联计算机教育学家叶尔肖夫在瑞士洛桑举行的“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会议”上作了题为《举行的“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会议”上作了题为《程序设计——第二文化》的著名报名,提出了人类生活在一个“程序——第二文化》的著名报名,提出了人类生活在一个“设计的世界”的看法。我国教育部派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在听取与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教育部于1982年做出决定: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基础上,教育部于1982年做出决定: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5所大学的附中进行开设计算机选修课的试验,拉开了我国中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的帷幕。在试验的基础上制订了《中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的帷幕。在试验的基础上制订了《中学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规定计算机选修课的内容和目的为:(1)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2)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的能力;(3)初步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强调的是程序设计的能力。 . 第二个阶段(1986-1991)第二个阶段(1986-1991) 1985年,国家教委派代表参加了在美国弗吉尼亚召开的1985年,国家教委派代表参加了在美国弗吉尼亚召开的“第四届世界计算机教育会议”,这次会议提出:计算机学第四届世界计算机教育会议”科教学应该从教程序设计语言为主转向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也就是说以计算机应用作为基础。这一新的观点立刻受到我国计算机教育界的重视,并着手改造中学计算机课程的内容。1987年手改造中学计算机课程的内容。1987年2月,国家教委成立了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同年10月,中心印发了《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同年10月,中心印发了《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大纲》,组织编写了《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大纲》,组织编写了《中学计算机》算机》教材,教材由三个模块组成:电子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电子计算机初步应用。 第三个阶段(1991-1997)第三个阶段(1991-1997) 1991年10月,国家教委召开了“1991年10月,国家教委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机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扩展为“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扩展为“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中心制订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中心制订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对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性质、目的和内容有了比较详细的要求,首次提出了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的观点。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等,使用的软件均基于DOS平台。1994年,江苏省依据此语言等,使用的软件均基于DOS平台。1994年,江苏省依据此纲要编写了江苏省中小学《计算机》纲要编写了江苏省中小学《计算机》教材。 第四阶段(1997第四阶段(1997-2000 )

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课题: 1.2.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课程名称:信息技术 授课时间:2015年9月日 授课教师:艾尔开西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主题:网络交往要遵守道德? 内容:建设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是责任,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在网络聊天室、公告栏等公共场所,要语言文明,轻松幽默,不辱骂他人;对求助者,要出于爱心,尽力相助;与网友交流,要真诚友好,不欺诈他人;等等。 二、教学目标: 1、信息技术的概念 2、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3、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章内容。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 四、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六、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七、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

生一起小结等等。 八、教学过程: 【导入】 以提问的形式导入新课:信息的四个特征? 答:1、载体依附性 2.信息的价值性。 3.信息的时效性 4.信息可以共享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这一节。首先,请大家阅读本节开头的一则新闻: 问题:上面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信息及其信息技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新课内容】 (一)信息技术的概念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了五次的信息技术革命: 教师活动:给学生3分钟看书第6页,要求尽可能记住“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二)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证。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 (三)信息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意义(教师举例说明): 1、信息技术的每一次革命都是对以往信息技术的超越,使人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得以日益改善。

信息技术对历史教学的作用

信息技术对历史教学的作 用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之我见 单位:蓟县尤古庄镇西塔庄中学 姓名:王迎利 学科:中学历史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之我见 内容提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人们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地位。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进而实现信息化教学。所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成为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观念、飞速发展、积极探索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人们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实现信息化教学。 一、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一、概述: 学科:历史 年级:七年级 课时:1课时 学习内容:通过对故宫和长城的了解,感悟到故宫和长城正是明清大一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明清皇宫,培养平面和空间概念 2.知道长城的起止地点,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 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 1.积极收集有关故宫、长城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认识到故宫建筑形式雄伟、庄严,布局严准、和谐。 2.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了解故宫和长城,感悟到故宫和长城正是明清大一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 3.阅读课文内容,利用相关资料,认识到北京城的布局“匀称而明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故宫、长城的学习,认识到故宫和长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2.通过学习长城,能感受到先民伟大的气魄和坚毅的精神,体会到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坚韧刚毅、充满向上凝聚等精神的象征。 3.通过讨论长城及其周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带来的危害,感受到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要求学生知道故宫和长城,并通过学习,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难点:如何理解故宫和长城展现了明清大一统的气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多媒体教室 2.视频 3.音频 4.下载的图片 5.教材 6.学生自己准备的材料:幻灯片、声像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题:大一统气派和中华民族的象征 一、〔情境导入〕 创设一个虚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先播放一段教师提前制作好的CAI课件(展示故宫、长城部分景点声像)然后教师宣布:本班决定在国庆节期间到北京参观故宫、长城等着名旅游景点,这样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之后,教师及时提出本课要研究的主题:为什么说故宫和长城是明清大一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 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活动《1》将学生异质分组,并指导学生开展小组交流、讨论。 学生活动《1》以小组互相展示课前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故宫、长城各景点的图片(可制成幻灯片),门票、邮票等材料,和文字资料,简单介绍、相互交流、评价。 《2》小组交流后,教师指定几名学生当导游,对本组收集到的有关景点进行讲解,并展示图片。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对学生的虚拟导游进行点评。

信息技术发展史

信息技术发展史 学习导航 本节课我们从“第一台计算机是怎样诞生的?”……开始信息技术的学习,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1946年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中文译名为“埃尼亚克”)。这台计算机约二层楼高,30吨重,占地约170平方米,全机一共用了18000个电子管、1500个继电器,耗电约150千瓦,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只能存储80个字节的信息,它代表计算机时代的来临。 一、小问题:同学们你通过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1、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电子管时代(1946-1957年) 第二阶段——晶体管时代(1948-1964年) 第三阶段——集成电路时代(1965-1970年) 第四阶段——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1970年以后) 我国的计算机发展 我国计算机的研究是从1953年开始的,1958年研制出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即103型),它发球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以后相继研制出了第二代、第三代计算机。 从1982年开始,我国的计算机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研制出每秒运行亿次的银河巨型机型,1992年研制出每秒10亿次的分洪巨型机,1997年又研制出每秒运行机100亿次的银河—Ш型巨型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下面的两幅图是当今台式电脑与笔记本电脑实图照片。 二、小问题:同学们你通过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计算机的作用 计算机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并越来越人工智能化。目前计算机已进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家里,我们可以用计算机学习、上网和玩游戏。 在工厂里,可以用计算机控制机器作业,且质量高、效率快; 在医院里,计算机可以为病人分析病情、理疗病人。 计算机的作用很多,同学们你们能说一说吗? 三、知识积累 1、1946年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中文名字叫“埃尼亚克”。 计算机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我国的计算机研究是从1953年开始的。 电脑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可以用电脑来学习,上网,玩游戏,呼音乐,聊天等等。

信息技术发展史

: 信 信息技术知识 PART1:信息技术概念: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 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 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 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 可以说,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基本定义。它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 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 具体来讲,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技术: 1.感测与识别技术它的作用是扩展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功能。它包括信息识别、信息提 取、信息检测等技术。这类技术的总称是“传感技术”。它几乎可以扩展人类所有感觉器官的 传感功能。传感技术、测量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遥感技术,更使人感知信息的能 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信息识别包括文字识别、语音识别和图形识别等。通常是采用一种叫做“模式识别”的方法。 2.信息传递技术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转移。各种通信技术都属于 这个范畴。广播技术也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技术。由于存储、记录可以看成是从“现在”向“未来” 或从“过去”向“现在”传递信息的一种活动,因而也可将它看作是信息传递技术的一种。 3.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处理包括对信息的编码、压缩、加密等。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 基础上,还可形成一些新的更深层次的决策信息,这称为信息的“再生”。信息的处理与再生 都有赖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超凡功能。 4.信息施用技术是信息过程的最后环节。它包括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 由上可见,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四大基本技术,其中 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两大支柱。 PART2:信息技术发展史 1: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发生在距今约35 000年~50 000年前。 语言的使用——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摘要】本文主要从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关系角度分析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运用中的重要意义,着重探究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使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有效整合起来,发挥其优越性,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教学教学结构整合研究 21世纪世界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面对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来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这就对现代人提出了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信息技术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为了顺应这种需求的充分体现。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如果能从自己的学科角度认真探究一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自己的教学, 或者在思想上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本着为教育技术理念的普及与推广服务的教育教学研究态度,通过多种途径与时俱进着力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何尝不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如何认识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怎样开展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是摆在广大历史教师面前一个现实而重要的课题。 一、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运用中的意义 1、庞杂历史体系建构迅速,直观体现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古今中外,包含自然和社会的各门学科: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宗教、艺术、科技、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等,内容异彩纷呈,纷繁庞杂,如何广泛有效地将海量史料利用、丰富教学课堂,克服历史学科不可再现性的弱点,直观生动呈现给学生,帮助其更好了解历史、学习历史是所有历史教师要解决的问题。而信息技术就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这些问题。把诸如历史文物、历史遗迹、文字记载、音像资料等通过课本不可一一而足且无法亲历的的史料很好地以多媒体形式呈现,使单纯、机械枯燥的历史课本活起来,让学生用感官全方位接触历史事物,充分展示历史的魅力。 2、历史知识展示全面、完整有序 历史学科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所有层面和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它们各自形成专门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又存在互为因果的联系,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完整的历史知识系统,单靠板书图表或语言表述的方

信息技术发展史

信息技术发展史: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发生在距今约35 000年~50 000年前。语言的使用——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类人猿是一咱类似于人类的猿类,经过千百万年的劳动过程,演变、进化、发展成为现代人,与此同时语言也随着劳动产生。祖国各地存在着许多语言。如:海南话与闽南话有类似,在北宋时期,福建一部人移民到海南,经过几十代人后,福建话逐渐演变成不语言体系,闽南话、海南话、客家话等。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文字文字的创造——这是信息第一次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陶器上的符号: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甲骨文:记载商朝的社会生产状况和阶级关系,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金文(也叫铜器铭文):商周一些青铜器,常铸刻在钟或鼎上,又叫“钟鼎文”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印刷的发明。大约在公元1040年,我国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技术(欧洲人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印刷术的发明汉朝以前使用竹木简或帛做书材料,直到东汉(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这种纸叫“蔡候纸”。从后唐到后周,封建政府雕版刊印了儒家经书,这是我国官府大规模印书的开始,印刷中心:成都、开封、临安、福建阳。北宋平民毕发明活字印刷,比欧洲早400年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实现了金属导线上的电脉冲来传递信息以及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电报机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有电流通过,电磁体有磁性,无电流通过,电磁体无磁性),使电磁体上连着的笔发生转动,从而在纸带上画出点、线符号。这些符号的适当组合(称为莫尔斯电码),可以表示全部字母,于是文字就可以经电线传送出去了。1844年5月24日,他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议会厅作了“用导线传递消息”的公开表演,接通电报机,用一连串点、划构成的“莫尔斯”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该份电报从美国国会大厦传送到了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城。 1864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一篇论文(《电与磁》),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1878年在相距300千米的波世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获得成功。电磁波的发现产生了巨大影响,实现了信息的无线电传播,其他的无线电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1920年美国无线电专家康拉德在匹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无线电广播电台,从此广播事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收音机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方便途径。1933年,法国人克拉维尔建立了英法之间的第一条商用微波无线电线路,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用自制的电话同他的助手通了话。 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1894年电影问世。1925年英国首次播映电视。静电复印机、磁性录音机、雷达、激光器都是信息技术史上的重要发明。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

信息技术发展史

信息技术发展史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信息技术发展史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发生在距今约35 000年~50 000年前。 语言的使用——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类人猿是一咱类似于人类的猿类,经过千百万年的劳动过程,演变、进化、发展成为现代人,与此同时语言也随着劳动产生。祖国各地存在着许多语言。如:海南话与闽南话有类似,在北宋时期,福建一部人移民到海南,经过几十代人后,福建话逐渐演变成不语言体系,闽南话、海南话、客家话等。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文字 文字的创造——这是信息第一次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陶器上的符号: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甲骨文:记载商朝的社会生产状况和阶级关系,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金文(也叫铜器铭文):商周一些青铜器,常铸刻在钟或鼎上,又叫“钟鼎文” 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印刷的发明。大约在公元1040年,我国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技术(欧洲人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 印刷术的发明。汉朝以前使用竹木简或帛做书材料,直到东汉(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这种纸叫“蔡候纸”。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实现了金属导线上的电脉冲来传递信息以及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 1864年英国着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一篇论文《电与磁》,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1878年在相距300千米的波世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获得成功。 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用自制的电话同他的助手通了话。 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 1894年电影问世。1925年英国首次播映电视。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军制、科研、迫切需要解决的计算工具也大大得到改进,1946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1946~1958年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1958~1964年第二代晶体管电子计算机 1964~1970年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 一、概述 学科:历史 年级:七年级 课时:1课时 学习内容:通过对故宫和长城的了解,感悟到故宫和长城正是明清大一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明清皇宫,培养平面和空间概念。 2.知道长城的起止地点,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 知识。 过程与方法: 1.积极收集有关故宫、长城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认识到故宫建筑形式雄伟、庄严,布局严准、和谐。 2.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了解故宫和长城,感悟到故宫和长城正是明清大一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 3.阅读课文内容,和用相关资料,认识到北京城的布局“匀称而明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故宫、长城的学习,认识到故宫和长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2.通过学习长城,能感受到先民伟大的气魄和坚毅的精神,体会到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坚韧刚毅、充满向上凝聚等精神的象征。 3.通过讨论长城及其周边旅游盗源的过渡开发带来的危害,感受到保护文体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要求学生知道故宫和长城,并通过学习,体会到中国古代

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难点:如何理解故宫和长城展现了明清大一统的气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多媒体教室 2.视频 3.音频 4.下载的图片 5.教材 6.学生自己准备的材料:灯片、声像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题:大一统气派和中华民族的象征 一、…情境导入? 都是创设一个虚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先播放一段教师提前制作好的CAI课余(展示故宫、长城部分景点声像)然后教师宣布:本班决定在国庆节期间到北京参观故宫、长城等着名旅游景点,这样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之后,教师及时提出本课要研究的主题:为什么说故宫和长城是明清大一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 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活动《1》将学生异盾分组,并指导学生开展小组交流、讨论。 学生活动《1》以小组互相展示课前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故宫。长城各景点的图片(可制或幻灯片),门票、邮票等材料,和文字资料,简单介绍、相互交流、评价。 《2》小组交流后,教师指定几名学生当导游,对本组收集到的有关景点进行讲解,并展示图片。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对学生的虚拟导游进行点评。 教师活动《2》:通过该活动引导学生从故宫建筑的色彩。材质、

信息技术发展史

小资料: 信息技术发展史: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发生在距今约35 000年~50 000年前。 语言的使用——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类人猿是类似于人类的猿类,经过千百万年的劳动过程,演变、进化、发展成为现代人,与此同时语言也随着劳动产生。祖国各地存在着许多语言。如:海南话与闽南话有些类似,在北宋时期,福建一部人移民到海南,经过几十代人后,福建话逐渐演变成语言体系,闽南话、海南话、客家话等。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文字。 文字的创造——这是信息第一次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陶器上的符号: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甲骨文:记载商朝的社会生产状况和阶级关系,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金文(也叫铜器铭文):商周一些青铜器,常铸刻在钟或鼎上,又叫“钟鼎文”。 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印刷的发明。大约在公元1040年,我国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技术(欧洲人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 印刷术的发明: 汉朝以前使用竹木简或帛做书材料,直到东汉(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这种纸叫“蔡侯纸”。 从后唐到后周,封建政府雕版刊印了儒家经书,这是我国官府大规模印书的开始,印刷中心:成都、开封、临安、福建阳。 北宋平民毕发明活字印刷,比欧洲早400年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实现了金属导线上的电脉冲来传递信息以及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电报机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有电流通过,电磁体有磁性;无电流通过,电磁体无磁性),使电磁体上连着的笔发生转动,从而在纸带上画出点、线符号。这些符号的适当组合(称为莫尔斯电码),可以表示全部字母,于是文字就可以经电线传送出去了。1844年5月24日,他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议会厅作了“用导线传递消息”的公开表演,接通电报机,用一连串点、划构成的“莫尔斯”码发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范文一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发生在距今约35 000年~50 000年前。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文字 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印刷的发明。大约在公元1040年,我国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技术(欧洲人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电报机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有电流通过,电磁体有磁性,无电流通过,电磁体无磁性),使电磁体上连着的笔发生转动,从而在纸带上画出点、线符号。这些符号的适当组合(称为莫尔斯电码),可以表示全部字母,于是文字就可以经电线传送出去了。1844年5月24日,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从美国国会大厦传送到了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城。1864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一篇论文(《电与磁)),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用自制的电话同他的助手通了话。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1894年电影问世。1925年英国首次播映电视。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电子计算

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范文二 从古到今,人类共经历了五次信息技术的重大发展历程。每一次信息技术的变革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以语言的产生和应用为特征的。语言的产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信息技术革命,它成为人类社会化信息活动的首要条件。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以文字、纸张的产生和使用为特征。没有文字,人类文明就不能很好地流传下来。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以、印刷术的发明为特征。它的发明解脱了古人手抄多遍的辛苦,同时也避免了因传抄多次而产生的各种错误。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以电信传播技术的发明为特征的。我们今天能够方便地使用电报和电话与远方的亲友联系,都是靠它来服务的。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以电子计算机和通讯卫星的出现为特征的。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通讯卫星发射升空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遍布全球,使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传递、应用等方面都达到了空前发达的程度。现在,全球正在成为一个信息共享的网络村。 范文三 第一个阶段(1981-1986) 1981年1981年8月,原苏联计算机教育学家叶尔肖夫在瑞士洛桑举行的“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会议”上作了题为《举行的“第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