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中课程设置的比较

中美高中课程设置的比较
中美高中课程设置的比较

中美高中课程设置的比较

中美高中课程设置的比较

[摘要] 文章通过一系列资料和案例对中美高中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大体上的比较,并剖析了两国课程设置方面的共性与各自的特征,及美国高中课程设置的优势对我国课程的启示。

[关键词] 中国;美国;高中课程设置

第一部分:研究目的

近几年,我国的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足见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同时也反映出我国课程设置和结构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而高中作为学生通往高等教育的桥梁,从某种程度上,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和实践创新的问题。因此,我们想通过对发达国家美国与我国的高中课程设置大体上的比较,发掘美国高中在课程设置上优于我国的方面,以期对我国的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第二部分:研究方法及过程

我们采用文献综述法,主要从《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比较研究》一书中获得了美国高中课程设置的相关信息,并选取了一个案例;有在网上收索了中国高中课程设置信息以北京为例。通过组内讨论对其进行比较,得出了一些共性和差异。又根据论文《美国高中的课程设置及启示》与《美国高中未来发展的趋势分析》阐述了美国高中课程对我国的课程改革及教育事业的启示。

一、美国高中课程的设置

从20世纪初美国独立的高中教育阶段的形成直至20世纪80年代这大半个世纪,美国高中课程可以说在不断膨胀,以至于人们用课程“超市”来形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课程标准运动的一个主要使命就是整肃美国高中课程的泛滥。纵观今天美国高中课程的结构,我们大致可以概括出核心基础的必修课程、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以及各种怡情益智的教育计划等几种类型。

(一)美国高中“必修+选修+计划”的课程设置

从美国教育发展的看历史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联邦政府越来越重视在教育中发挥影响与作用,特别是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上天的第二年即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颁布,成为联邦政府直接干预普通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该法明确表示联邦政府拨款2.8亿美元支持各州立学校加强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这三门核心课程的教学。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由里根总统、老布什总统、克林顿总统和现任总统小布什的不断推动,联邦政府在促成全国共同核心课程形成以及最低学业标准认可上的努力越来越积极与突出,先后出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法案和教育文件,如1983年的《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990年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1994年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以及2001年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正如美国全国没有统一的学制一样,目前在美国也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通常的做法是由地方教育委员会组织一个专门的课程委员会,成员包括课程管理员、指导专员、校长、教师以及家长,一句共同的认识确定课程标准和编制具体课程。在设计课程时,突出强调“四原则”,即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及时反映科技新发展的原则、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原则,以及多元文化的原则。

1.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必备的技能,从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各州的必修课程不尽相同,但对核心基础课程的认定渐趋同意,比如,英语/语言艺术、数学、科学。现在,综观全美50个州各学区的综合高中,不难发现基本的核心课程业已得到广泛认可和施行,这些课程主要包括:语言艺术、数学、科学、社会研究、体育与健康。

美国高中学术类必修课程对不同的学生而言也是各不相同的。学校大多把它们分成不同的水平来设置,如“基础”“普通”“先进”和“高级”四级,或“普通”“先进”

和“高级”三级。其中,高级也称为“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学生可以在指导教师、家长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和发展意向选择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

2.选修课程

个高中的学修课程可谓丰富多彩,既包括学生需要的为升大学做准备的高级课程,也包括各种时尚、趣味、实用的社会与生活课程。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的选择与学习,自主设计只是结构和能力模式。选修课程涉及面广,并且不断推陈出新,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开拓他们的视野,发展其个性特长。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不胜枚举,有的学校可提供的选修课程多达200余门。

现在在美国,中学生修得的学分中选修课程占到了一半甚至更多。

3.教育计划

美国中学开设的另一部分课程是以活动(activities)或项目(projects)的形式出现的教育计划,有的学者要把这样的活动或项目称为情意课程或活动课程,旨在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情意性品质、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学校在总的教学时间中专门划出一部分让学生从事广泛综合的教育计划与项目,这些计划或项目往往与学科知识密切联系,并且常常是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这一课程领域兼容学生们的探究发现、建构式认知、研究性学习、综合活动实践、创造力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研究课程可以自己设定,也可以在教师提供的诸多选择项目中自主选择;全过程可以完全由学生独立探究,也可以由指导教师提供支架式帮助。研究计划完成的质量也会是通过学分制度进行管理,并且今后大学的录取也往往把学生在中学期间所从事的研究计划或项目的经历与完成的质量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学生通过参与这些计划与项目,可以充分体验个性化认知和研究性学习的无穷魅力,他们的创新素质和创造性能力在这些计划和项目的完成过程中也得到培养和提高。

学生的课外活动被看做美国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美国中学生的课外活动多种多样,可分为学术性、娱乐性、体育活动和社区活动四类。学术性的包括自然科学、数学、电脑、写作、编辑、辩论等学生社团;娱乐性的有话剧社、合唱团、乐队、舞蹈队、摄影社、桥牌社、未来农民社、少年企业家社等;体育类的包括各种运动校队、体操队、拉拉队等。各种课外活动都有专门辅导老师。美国各学校把课外活动作为帮助学生增长才干、适应社会人生的重要措施,经常进行考核,认为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竞争心理、责任感、领导能力和人际关系。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高中的选修课程大概要占全部课程的50%以上,必修课程所占比例不到一半。美国教育目标委员会认为美国高中生的学业成就水平明显低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同年级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必修课程的重要地位没有突出出来,特别是必修课程严格的学术性标准没有得到统一和规范。所以从90年代以后,随着新课程运动的广泛推行,政府明显地增大必修课程的比例。比如,现在美国的4年制,高中基本上都要求学生毕业前学习4年英语、3年数学、3年社会研究、2年外国语、2年体育与健康、半年计算机科学以及半年音乐和艺术,借此强化必修课程。或许,在注重存量知识掌握的中小学阶段,和其他国家的同龄学生相比,美国学生的学业成就平平或者落后,但是在今后独立的岗位上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时,他们往往会因创造性素质的厚积而薄发,今天,美国在科学和技术等诸多领域的领先地位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美国高中课程设置的个案研究

美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具有较大的伸缩性和自主性。美国高中的课程设计和

初中及小学一样,是由州教育委员会、学区教育委员会和学校三级分层进行的。州教育委员会一般只制定出中小学课程的最低标准,学区教育委员会根据州政府提出的课程最低标准和本地的实际,制定本学区中小学课程方案,版扩科目的增设、内容的补充和课时的具体分配,其课程水准可高于州定最低标准。各校则依据州政府和学区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予以必要的补充和调整,从而形成本校的课程结构。所以,各州、各学区、各校的课程设置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伸缩性较大。这同时也可使学区、各校的课程设置基本符合本地及本校的实际。

以堪萨斯州的吉姆·索普地区高级中学为例。

英语

(1)大学预备班

·9年级:对高一年级新生主要加强三个方面。词汇方面主要是学区内使用的系列教材的第四级。写作方面主要强调段落发展,练习写说明性、描述性和记叙性材料。文学方面主要是探析短篇故事、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ieo and Juliet)和小说《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的情节与表现手法。

·10年级:该课程主要是在语言艺术的以下方面集中训练学生,包括语法和用法,构词法,美国文学的主要形式,段落、作文和论文写作,演讲。

·11年级:该课程主要是分阶段地概览英格兰文学,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杂文、日记以及文学批评。

·12年级:该课程主要是让大学预备班12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艺术方面持续地培养能力。内容包括最后复习语法和惯用法只是,复习和实践论文的写作及其技巧,学习研究报告的写作,学习和鉴赏古典的和现代的戏剧、小说和诗歌,通过文学节选的学习扩大词汇量。

(2)职业-技术班

9-12年级:对职业-技术班9-12年级的学生主要加强作文和文学两个方面。写作方面主要强调段落发展,练习写说明性、描述性和记叙性材料。文学方面主要是探析短篇故事、小说《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金银岛》(Treasure Island)《野性的呼唤》(Call of the Wild)、传记《布莱恩·皮卡罗》(Brian Piccolo)。

(3)商业教育班

·9-12年级:系统学习英语语法、用法、构词法。文学方面主要是探析短篇故事、小说、诗歌和戏剧的情节与表现手法。

·11-12年级:该课程主要是让将来准本进入商业学校或劳动力市场的学生学习词汇、现代文学和演讲,以及实用的写作技巧,包括个人简历、求职信、商业信函、合同、报关表、预购单等。让学生尽可能地使用电脑写作实验室,争取在激烈的工作竞争中胜人一筹。

数学

代数Ⅰ。主要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能力,包括解二次方程,人是复杂分数、函数和指数,推到二次方程式。

代数Ⅱ.除几何和三角函数外,物理、化学以及学术性向测验Ⅰ中的推力测试内容都整合到每一科及所涉及的问题之中。内容包括可变指数、对数、圆锥曲线图、非线性方程、常规曲线和标准差。

微积分基础。主要内容包括三角方程、正弦曲线、圆锥曲线图、对数、矩阵、行列式、序列、证明和函数。

微积分。主要内容包括极限、导数、积分、函数、最大值、最小值、相关系

数等。

社会研究

美国历史Ⅰ。内容涉及从美国第一批移民到南北内战爆发的历史进程,主要包括三个话题,即美国多民族人口的美国化历程,美国民主体制的拓展和加强,美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强。

美国历史Ⅱ。内容涉及美国从南北内战到现在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政治科学和经济学

(1)政治科学。主要探讨在人人参与式的民主中个人的作用。在真正的民主社会中不存在政府和公民的严格区分,政府是公民自己的政府,公民永远是政府关注的中心。公民就是政治家,政治家也就是公民。

(2)经济学:主要讲述一些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经济的基本类型与模式,特别是对市场经济的特征进行较广泛的探讨。

科学

普通科学。主要涉及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如能量、能源、矿产、环境变化与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关系。

生物学。主要涉及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如细胞、组织、遗传、变异、微生物学、植物、动物、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人与动物及植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化学。主要内容包括原子的结构、原子的电子排列形式、元素的化学符号、化学反应方程式、普通元素氧化物的电子数、化合、还原、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守恒定律等。

物理。主要内容包括运动和力的本质、牛顿力学三定律、热转换定律、波的概念、圆周运动、旋转运动、电磁效应、能的概念、光的反射与折射、颜色的物理概念等。1

二、中国高中北京为例《北京市XX区普通高中新课程课程设置方案》(试行)

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总体部署,自2007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起,北京市普通高中全部进行课程改革实验。为体现新课程“适应社会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的特点,落实《北京市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课程安排指导意见》,同时兼顾XX区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北京市XX区普通高中新课程课程设置方案(试行)》,请各校参照执行。

(一)、高中课程结构

XX区高中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1、学习领域

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2、科目

每一个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八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共12-13个科目。

3、模块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关系。

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二)、课程说明及课程设置

(1)、课程说明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

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并通过学分来描述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普通高中学生须修满三年并且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的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必修116学分、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设置的选修模块至少获得22学分、学习学校自主开设的选修模块至少获得6学分。

必修116学分包括:语文10学分、外语10学分、数学10学分、思想政治8学分、历史6学分、地理6学分、物理6学分、化学6学分、生物6学分、技术8学分(其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4学分)、艺术6学分(或音乐、美术各3

学分)、体育与健康11学分、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学生修满144学分之后,还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选修更多的模块,并获得更多的学分。

高三下学期学校开设一定的选修课,同时安排总复习。

(2)、课程设置

北京市xx区普通高中课程模块设置分为四个层次五种类型,即:必修模块、必选模块、选修模块(含指定选修模块和建议选修模块)和校本模块。

(3)、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建议

1、各校严格按照《北京市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课程安排指导意见(试行)》》中有关研究性学习活动时间的规定合理安排课时。建议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课时安排,例如<方案一>:每学期安排在课表里固定开课时间为15周,每周2学时(共计30学时),学期中段集中安排一天全天开课(8学时)、学期末集中安排两天全天开课(共计16学时),每学期共计开课54

学时,学年开课共计108学时;<方案二>:每学期安排在课表里固定开课时间为18周,每周1学时,共计18学时。学期中段安排1天半(12学时),学期末安排3天(24学时),共计54学时,学年开课总计108学时。

2、关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题(或项目),可以从北京市基教研提供的课题资源中选取,也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开发设计。

(4)、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贯穿高中三年,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实施。2

三、共性和差异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中美两国高中课程设置的共性

1.学科领域(必修课程)基本一致:都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科学、社会研究与实践、艺术、技术、体育与健康。

2.对语言数学科学这些最基础科目设置了更多的课时。

3.对社会实践类课程投入了关注。

(二)中美两国课程设置的差异

1.选修课程的设置:美国的选修课程门类丰富,趣味性强,对于丰富学生生活,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个性有很大作用。而中国大多数高中并

没有开设选修课程,即使开设,也大多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2.社会实践课程的设置:美国的课外活动多样性强,时间灵活性强,着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人际交往等情感能力。而中国的研究性学习时间固

定,强调课程性;社会实践得不到有效落实,成果不明显。

3.必修选修课程的比例:美国必修课程占50%以下,选修课程占50%以上,中国恰好相反。

(三)美国高中课程设置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高中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思想。课程的丰富性和选择性,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自由而充分地发展,有利于同多元的高等教育对接,有利于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这对我国高中课程改革颇富启示。目前,我国高中的课程设置虽亦有选修课与必修课之分,但仍未发生实质性改变。计划体制下统编统管的一刀切弊端,依然顽固地左右着课程改革。从时间分配上看,高一、高二全上必修课,仅高三才开选修课,但使用的教材仍是单一的统编本,因而也远离了选修的根本宗旨。

课程设置的准则是为教育目的服务。受社会本位教育观制约,我国高中课程的传统设置,总是强调满足社会宏观的一般需要,而很少考虑个人微观的特殊需要,课程的丰富性和选择性明显不足。呆板、单调、枯燥的课程模式,不仅很难同生动、活泼的教学要求相适应,而且更难同因材施教的原则相契合。虽然在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上也曾提倡“一纲多本”,但那仅是主张统编教材与地方教材的有机结合,同按学生水平分层次设课的思路是两码事。就必修课教材而言,为使不同能力不同水平的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各科教材都有必要改一本为多本,以便学生在必修课中也能作出各得其所的选择。至于选修课就更不能局限在文化基础知识的选修上,也不应待到高三才选修。而应参照发达国家高中普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及早引入职教因素,因地制宜开设各种学习实用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使必修与选修沿着普职结合的方向双线并进,既可为大学和高等职业学校输送学有所长的新生,又能为地方经济培养学有所为的建设者。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潜能、发展个性特长的任务更加突出,改造旧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虽然美国与我国存在国情差别,但其高中课程设置的经验,确有可借鉴之处。我们不妨把按照社会需要设置课程与按照人的个体发展需要设置课程尽快统一起来,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高中课程结构,变呆板为灵活,变封闭为开放,提高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这样改革虽然繁难,但符合素质教育的方向。3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高中课程具有整合化、个性化、微型化趋势。整合化:整合课程不仅仅是跨学科的内容整合,而且同时使学生也成

为课程设计实实在在的、富有责任感的合作者。整合课程是围绕着学生对他们自己和生活的世界所真正关心的话题来设计的。个性化:即指一种因材施教的教育。针对学生丰富多样的个性提供尽可能多样的、富有选择性和个性化的课程来适合他们的不同教育需求,并且在在课程实施策略以及相应的课程管理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观。微型化:使学校开设的课程富有时代感和充满生命力。利于教师发挥各自的特长;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不断更新,与时俱进;也为学生选修提供了多样性。这些对我国有所启示,值得我国学习借鉴。4

第三部分:研究结果及启示

通过对一些文献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还不够。相对而言,对美国课程的研究较多,成果卓著;对我国课程的剖析还不够深入。且这一课题对我国教育教学及课程改革的发展进步大有裨益,因此,需要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研究,研究空间很大,值得更多的专家和学者潜心研究。

1李其龙,张德伟.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8.54-60.

2吴靖.中美高中课程设置PK-什么是优势基础教育?https://www.360docs.net/doc/8115150158.html,/s/blog_58a3ed5f0100czum.html,2009-06-02/20 09-11-18

3张大鹏.美国高中的课程设置及启示

示,https://www.360docs.net/doc/8115150158.html,/20000928/100036.html,

2000-09-28/2009-11-21

4胡庆芳,程可拉.美国高中未来发展的趋势分析[J].外国教育研

究,2005(5):61-65.

附:

教育学院2班

小组成员分工表:

王欢(组长*):文章撰写、查阅文献资料、小组分析讨论鞠芳:查阅文献资料、组织材料、小组分析讨论

郐冲:查阅文献资料、小组分析讨论

尹倩倩:查阅文献资料、小组分析讨论

中美学校教育差异提纲

The Differences of School Educ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中美学校教育差异 1.INTRODUCTION- 1.1.The nuture of school education 1.2.Background (the features of students of two countries ) 1.2.The significant of the study(make up the shortage ) 2.BODY- 2.1.System,structure,teching point of two countries 2.1.1.American school eduction 2.1.1.1.System 2.1.1.2.Structure 2.1.1. 3.Teching point 2.1.1.4.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2.1.2.Chinese school eduction 2.1.2.1System 2.1.2.2.Structure 2.1.2. 3.Teching point 2.1.2.4.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https://www.360docs.net/doc/8115150158.html,ment and thoughts

https://www.360docs.net/doc/8115150158.html,ment by experts 2.2.2.My thoughts with experiences 2.2. 3.Examples to support my thoughts 2.3.Measures learn from each other 3.CONCLUSION- 3.1.Analytical summary 3.1.1.Amerian school education features 3.1.2.Chinese school education features 3.2. Concluding statement 老师我不太会写帮我看看吧谢谢呀 09商务英语本二张芸

中美中小学择校制度的比较(1)重点

中美中小学择校制度的比较(1) 摘要:择校作为教育供需双方选择的制度安排,是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但中美择校制度在选择学校的原因、范围、倾向、手段、获益群体及择校本身的合法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比较的基础上,建议借鉴国外经验,发展特色学校,转变政校关系,逐步实行择校制度。关键词:择校制度;家长选择;特色学校;公立学校改革择校制度(School-selecting System或School Choice System)是和就近入学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就近入学是指中小学生在其居住地附近的公立学校入学就读,是世界各国在普及义务教育后的通行做法,该政策的确在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利,保障教育公平,节约儿童和家庭的时间与精力,确保地方教育资源合理、均匀分配,便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学校之间毕竟会在课程安排、授课方式、教育质量、社会影响等方面产生差异,同时儿童和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需求又是多样的,供求双方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导致了择校制度的产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立学校系统在发展过程中日益暴露出僵化和低效的弊端,随着各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家长教育选择权的加强,择校现象逐步盛行。所谓择校,也叫学校选择,在国外指学生可以到政府指定学校之外的学校就读;在我国指在教育机会不均等情况下,学生及其家庭主动选择有利于自己的高素质学校,以能更多占有教育资源,提高自身发展潜能与机会的自觉行动。当然,我国与西方国家相比,家长择校的目的和动机、方式和手段、结果和社会评价等均有较大差异,因此,政府对待择校行为的相关政策与法规也存在很大区别。本文通过对我国与美国择校制度的比较,提出在我国教改中实行择校制度的可能性和规范性措施。一、两国择校制度1.美国择校制度在美国,择校是指任何用于打破学生居住地与就读学校所在地之间的关联、旨在降低传统公立学校地理位置限制性的政策措施。具体来说,1980年至今美国的择校方式主要有:(1)开放入学(Open Enrollment)。从家长所选择的学校区域范围来看,学生可以在学区内(Intradistrict)或州内跨学区 (Inter-district)择校。明尼苏达州于20世纪80年初率先通过立法,规定只要对方学区和学校有容纳的空间而且有相关的反歧视法律,就应允许家长跨学区择校。目前,越来越多的州制定了开放入学的政策和法规。(2)建立特色学校。为了给择校的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多样化学校,近年来各种具有特色的学校应运而生。主要的学校类型有:①磁石学校。强调以数学、科学、艺术等为教学特色,以吸引学生入学。②高品质学校。对于优异学生,一些大城市建立了特殊学校对其加以培养,如波士顿的拉丁文法学校、纽约的布偌尼克斯科技高中、旧金山的拉威尔高中等。③微型学校(Minischools)。特色是提供个性化的课程与教学,如设计一些独立的课程来吸引残疾学生、怀孕学生、劣迹学生和其他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④多数对少数计划(Majority to Minority)。为那些从自己种族占多数的地区择校到本种族占少数的地区的学生提供服务,包括免费提供校车接送等。⑤“二次机会”学校(Second-chance School)。为一些曾被学校开除的问题学生提供特殊服务,这些学校的授课时间和课程设置等均与其他学校不同。⑥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由公共教育经费支持,由教育团体或个人开办并负责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学区。这类学校虽仍属公立学校,但具有一些不同于美国传统公立学校的特征,学校在人员聘用、课程设计、经费使用方面都有更大自主性,通常有较高的教

中美小学教育比较

中美小学教育比较 一、课程设置 中国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占全部课程3.9%,美国小学不开设思想品德课; 中国语文占全部课程25%,美国占38%; 中国算术20%,美国占23%; 中国科学课占4.7%,美国占3%; 中国地理课和历史课都占1.6%,美国小学地理课和历史课教学都溶入社会教育之中; 中国小学不开设社会学习课,而美国小学社会学习课程占全部课程13%; 中国小学体育课占全部课程7.8%,美国占10%; 中国小学音乐和美术课程占14%,美国占13%; 中国小学劳动课程占1.6%,而美国小学则不开设劳动课程。 从课程开设来看,中美小学对本国语言课程重视程度区别较大,其次是思想品德教育,美国规定在课堂上不得宣讲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个人自由,应该由家长向子女传授。 二、教师要求 中国小学教师大多是高中或师范毕业生,而美国小学教师要求至少是大学毕业; 中国小学教师平均月工资是$250,美国小学教师月工资则达人均$4000; 中国政府每年为每位小学生投入$81,美国则多达$4563; 中国小学每班通常都达到70人左右,而美国小学每班人数不得超过33人; 中国小学文化课学习水平通常都要比美国小学生高出两级,即中国小学二年级学生水平与美国小学四年级学生水平相当。 中国小学教师一般情况下只教授一门课程,而美国小学实行包班制,即某一个班所有课程全部由一位老师承担。 从这里看出,两个国家对小学教师入职要求区别很大,对教育投入区别也非常大,美国实行是真正免费义务教育,而中国义务教育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很多收费任由学校收取,导致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问题屡禁不止。

三、课堂教学 中美两国小学教育最大区别要数课堂教学了。 首先是班额差别大,中国小学通常都是第班60人左右,少数地区班额高达80人,美国小学班额则不会超过30人; 中国课堂中学生规矩守纪,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认真听讲,美国课堂中学生自由活跃,学生或席地而坐,或随意走动,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热烈。 虽然近几年中国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模式稍有改变,但应试教育根基并没有动摇;中国课堂教学内容深,要求高,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方面,而美国课堂教学内容相对来说要浅得多,重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中美学校教育对比

中美学校教育对比 一、为谁而学: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因而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而中国的教育总是要事先给学生做出细致繁琐的各种规定,该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候学,该怎么学等等,中国的学生视学习为功利,因而习惯于应付,学习是家长、老师的事情,是为升官发财找工作而学,学得被动、教条、无奈。 二、育人目标:美国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其看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而才会有美国白领不会算10减6等于几貌似“可笑”的事情发生,他们觉得要趁孩子年龄小时抓紧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中国教育特别重视所谓的“双基”,重在练“基本功”,不重视对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美国的学生低分高能,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因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中国学生,在他们看来,中国教育是培养知识的奴仆,而不是在“育人”。 三、课堂:中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总结,把学生教到无问题就好;美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启发,把学生教到能不断提出新问题。中国的课堂要举手发言,美国的课堂鼓励自由发言。中国的课堂如果对教师的结论不同意会遭受批评,而在美国的课堂上则受到表扬。中国的课堂讲纪律,美国的课堂讲人权。 四、师生关系:在中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刚踏入学校就知道老师总是高高在上,而在美国教授也没有什么权威可谈的。美国人不承认权威。中国孩子盲目崇拜老师,觉得老师总是对的,中国的老师喜欢保持威严,不苟言笑,美国老师很喜欢和小孩一起聊天,是要好的朋友关系。 五、考试制度:美国的考试经常是开卷,孩子们一周内交卷即可,而中国的考试则如临大敌,单人单桌,主监副监严防紧守。在中国,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淘汰;而美国的考试目的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利于今后的发展。 六、班级人数:中国虽明文规定每班不超过45人,但乡镇及县级学校班级人数平均60人之多,法律并不能约束什么。而在美国,一个班的人数不超过30人,31个人就属于违反教育法,不同的是美国人看重的是诚信——自我信誉度,故不敢越雷池半步。 七、时间:在一年中,中国中学生有8个月是上课时间,每天11个小时左右的在校时间。美国学生每年只有1000个小时左右。上学时间短、课业负担少,这是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安排时间还能让孩子学习自己安排时间。 八、成绩单:成绩在美国属于“隐私”。老师给家长看成绩单,他只给你看自己小孩的成绩,不会公布全班的成绩。在中国,行政部门会想方设法的公布学校成绩。教师的考核也要看学生的升学率、优秀率。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这样的机制下长达12年之久,心理压力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中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及启示

中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及启示 摘要:本文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角度进行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等方法,对中美两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借鉴美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一些有益启示。 关键词:中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启示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其科学技术、经济实力都在世界上占据了首要位置,这与其拥有大量的高科技人才有着重要的关系,从这一点上来说,美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似乎是成功的。美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成功反映了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科学、合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该研究美国是依靠什么样的教师教育课程培养教师的,从而可以为改革我国教师教育模式和教师教育课程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一、中美教师教育课程比较 (一)培养目标 首先,从培养目标上来看,无论是我国还是美国,教师教育的目标都是培养合格的教师。至于什么是合格的教师,两国受各自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又有各自的标准。传统文化中,我国对教师的要求可

以用“传道、授业、解惑”来概括,具体来说就是合格的教师要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能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1]这个观点对我国教师教育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从我国目前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构成我们可以看到,合格的教师主要应该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专门化的文化科学知识,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育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质。而这些正好体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要求。 与我国的培养目标相比较,美国教师教育对未来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更为重视,要求教师像医生看病那样对学生的“病情”(学习困难)进行分析、诊断出现学习困难的原因、为学生开“处方”(给予指导和帮助),成为教学的“临床专家”。从这点可以看出,美国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趋于专业化,将教师看成是一种专业而非职业。近些年里我国也开始对教师专业化关注,不过还没有在培养目标中得到具体体现。 (二)课程设置 1.通识类课程设置 我国师范类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一般在30%到40%之间,必修课为主要形式,其类别可以说是全国统一,主要为政治、英语、计算机这三大块。其中英语、计算机都有考级要求,这使很多未来的教师在这些课程上花费了不少精力。为了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我国大部分高校也向学生提供大量可跨专业选课的全校性选修课。[2]不过目前我国通识课程的选修课相对比

中美学校教育文化差异浅析+张锐颖模板

中美学校教育文化差异浅析 【摘要】 学校教入手,着重阐明中美教育出现的文化差异,进而分析其背后的中美文化差异,并对学校教育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学校教育;中美文化;文化差异 曾有一位中国的表演系学生到国外深造,她发现那里的同学远不如中国的精致,他们在高矮胖瘦、相貌水平上千差万别,年龄甚至也相差甚远。由此,她很不理解,甚至怀疑学校的教学,这种差异给她的学习带来了一段时间的困惑和障碍。直到她看到同学的大型表演,惊讶于他们深厚的表演功力,才不再困惑。 这并不是个体的问题,这种不理解恰恰反映出中美教育文化的巨大差异。全球化不仅直接影响了各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也在教育领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一,伴随着人员跨国流动情况的普遍,文化也开始有更频繁的、大范围的流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课堂都已经出现了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教师和学生,他们在文化传播和学习的过程中使这种差异更加明显。其二,全球化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学生必须习得本文化的内容,而且要更多地了解其他文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工作中各种文化的交流,才能使多元文化的社会和谐运转。因此,学校教育需要更加认真和妥善地对待教育文化的差异,努力帮助本民族文化传播并教会人们理解其他文化,鼓励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引导人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的文化差异,促进理解与沟通,减少冲突,这是是创建多元化和谐社会的有效工具。① ①林一、刘珺.跨文化交流案例分析[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2.87.

一、中美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的差异 目前,中国教育的考核体制十分重视学生在专业方面所达到的资格或者水平,对学生学习的动机重视不够,而西方却并不如此。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一些选拔性入学考试上,尤其以一些较为特殊的艺术类学科更为突出。 上文提到的例子其实是一个人所遇到的中美教育文化的冲突问题,是中美在表演教育方面的文化差异。在中国艺术专业院校的表演专业中,放眼望去几乎全都是身材高挑、皮肤白皙、面容姣好的少男少女。他们中很多人正是由于自己突出的外形条件,才考虑选择报考表演专业。另外,近年来每逢艺考,一些艺术院校的周围都出现了专业化裸妆的店面,专门为考生服务,目的是帮助考生既能躲避面试时禁止化妆的限令,又能有精致良好的形象。有新闻报道中称,到店接受化妆服务的男女考生众多,但其价格却也并不便宜。可见,中国表演专业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动机有一种对外貌条件十分重视的倾向,所以突出的外形条件对中国想要学习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才非常重要。但对于美国大学表业专业的同学来说,情况是完全不同的。学生们并不必一个个亭亭玉立、玉树临风,甚至有的学生已为人母。从学生角度来说,他们学习表演并不因为自己外形突出,而是因为对表演的兴趣和热爱。从学校角度来说,学校不会对表演系学生的形体外貌有太高的要求。一方面表演是用来呈现和反映生活的,表演中也需要各样的人物和角色。这些角色必然不可能有相近的身形与气质,同样靓丽的外貌,而是要有老有少,高矮胖瘦都不可少。另一方面,表演教育重视的是学生的表演能力,在入学时测试的是学生的潜质。换句话说,在美国,一个热爱表演而且潜力突出的普通学生,会比一个对表演一无所知的人更有可能进入专业学习,在中国的情况则不一定。 所以说,中美文化的不同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动机上。具体来说,这是专业性学习与兴趣性学习的差异。中国文化强调学习的专业性,学校教育潜在地认为像表演这样的专业只能让外貌出众、身形高挑的俊男靓女去学习,这也使它的选拔标准有了一定的偏好倾向。而恰恰这些学生学习表演也不都是因为兴趣和热爱,他们认为自己的容貌应该而且可以学习表演,而且期望因此成名。但美国文化不同,它注重学习的热情和,认为学生应该学习对他有用并使他感兴趣的内容,而不是因为应该学习而学习。他们认为,学

探究美国小学年级及课程设置之一

探究美国小学年级及课程设置之一美国小学一般都是从K年级到5年级,也就是K—5。K年级就相当于我们国内的幼儿园大班。 昨天,我对Vicki说,我想看看K年级的教学。 今天一早,Vicki给了我一张schedule: 8:00—9:30,Room 902,Ms Norma; 9:30—11:00,Room 504,Ms Noemi; 12:15—1:15,Room 903,Ms Diane;; 1:15—2:15,Room 901,Ms Hope。 她说,K年级总共有四个班,这个安排,四个班我就都能看到了。 我还需要先说明一下。美国没有独立的幼儿园,K年级就进入了小学,属于小学的范畴。而在k年级之前,一般会设立preschool,在我到Jackson学校的第一周,Vicki就带我去了附近的preschool,给那里的孩子们送书。我还记得Vicki当初对我说:这些孩子就要进入我们学校了,所以要让他们熟悉我们的学校,让他们熟悉我这个校长。 Preschool基本是半天活动,而K年级就要和小学生一样,全天在校。这和我们中国的情况很不一样。我们一般把preschool翻译成学前教育,把kindergarten翻译成幼儿园,而我们所说的学前教育和幼儿园之间的区别不很清楚,一种说法认为学前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在内,是为了顺利和小学对接的教育;还有一种说法认为3岁之前叫托儿所,3岁到6岁叫幼儿园,这些都是学前教育。而且,不管幼儿

园还是学前教育,我们中国家长都习惯于把小孩全天交给老师管理。对于我们中国出现的幼儿园寄宿制情况,美国人很难理解。他们觉得,你生了这个孩子,你就有义务去教养这个孩子。这也就是美国全职妈妈比较多的原因之一,很多的家庭,都是等到孩子大了之后,妈妈才再出来工作。昨天说到的转行新教师,很多也就是由全职妈妈之后,再去读个教师资格证,来申请做教师的。 美国小学一般都是从K年级到5年级,也就是K—5。K年级就相当于我们国内的幼儿园大班。 昨天,我对Vicki说,我想看看K年级的教学。 今天一早,Vicki给了我一张schedule: 8:00—9:30,Room 902,Ms Norma; 9:30—11:00,Room 504,Ms Noemi; 12:15—1:15,Room 903,Ms Diane;; 1:15—2:15,Room 901,Ms Hope。 她说,K年级总共有四个班,这个安排,四个班我就都能看到了。 我还需要先说明一下。美国没有独立的幼儿园,K年级就进入了小学,属于小学的范畴。而在k年级之前,一般会设立preschool,在我到Jackson学校的第一周,Vicki就带我去了附近的preschool,给那里的孩子们送书。我还记得Vicki当初对我说:这些孩子就要进入我们学校了,所以要让他们熟悉我们的学校,让他们熟悉我这个校长。 Preschool基本是半天活动,而K年级就要和小学生一样,全天在校。这和我们中国的情况很不一样。我们一般把preschool翻译成

中美学校管理异同分析

中美学校教育管理异同分析 摘要: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毋庸置疑的超级强国,他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成就也是世人所瞩目的,在中国还在发展的阶段,教育事业更是急需发展的时候,我们能借鉴别的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是必须的,而美国就是这么一个值得借鉴的国家。本文通过总结中国、美国现阶段的教育管理实践,对比中国、美国教育管理差异,找出我们需要向别人学习的地方,为我们教育事业提一点微薄的建议。 Abstract: the United States is undoubtedly superpower in the world today, his education career, especially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also is the world attention, is still in development stage in China, the education development is urgently needed, we can draw lessons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is also required,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such a nation worthy of learning. This paper summarized in the present stage of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education management practice, comparing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education management, find out where we need to learn from others, for our education career is a small advice. 关键字:学校管理,高等教育,中国教育,美国教育,比较 Key words:the school management, higher education, Chinese education and American education, comparison 中国和美国是当今社会比较有影响力的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两个国家的社会性质不相同,美国早在十八世纪就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才不过六十多年。两个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大国教育值得我们去研究他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本文通过分析两个国家的学校管理概况来看在教育管理中的异同。 1.学校管理 我们可以把学校管理理解为是学校领导按照一定目标,运用一定职能和手段,对学校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因素施加影响,并最终实现学校目标的活动过程①本文主要是从学校的地位,学校的内部管理,还有学校的最高权力机关来分析的。而这三个方面在小学、中学、高等学校方面有存在差别,本文在各个方面都做一些分析比较。 2.中国学校教育管理 2.1小学学校教育管理 在中小学方面,中小学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存在是为了普及基本知识,努力制止文盲的产生,目前中国已经基本上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上扫除了青少年文盲,可以说在这一方面来讲,中国的基本教育是办的很成功的。在中学阶段,还有一个高中阶段,高中是连接初中和高等教育的纽带,高中目前在中国不属于义务教育,他是在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的情况下再造而能达到进入高等教育水平的中间环节。 普通中小学的内部管理机构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在中国。普通中小学实行的都是校①https://www.360docs.net/doc/8115150158.html,/Html/eduresource/schoolmanage/10525219.html

美国中小学课程设置

美国中小学课程设置 1.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规定的小学教育目标,不过美国视导和课程研究协会提出的现代小学的六项任务,具有广泛的影响,大致内容为:①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②增进儿童的心理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③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④发展儿童有效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⑤发展儿童符合民生生活的价值观;⑥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2.小学课程的管理与设置 美国各州的公立中小学课程是由州宪法和州教育法规定,因此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高质量教育改革的实施,要求加强课的统一性的主张开始出现,但基于美国长期以来的地方分权化教育管理传统不可能完全建立全国统一课程,中小学课程的决策仍主要在各州及各个学校。现行美国小学通常都开设如下的基本核心科目: (1)语言艺术。(2)社会。(3)数学。(4)科学。(5)体育和保健。(6)音乐和艺术教育。 3.授课时数 美国各州小学每学年的授课天数相差很大,每天的授课时数也不一样。通过对某些学校的统计发现,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平均每天在校上课时间逐渐增加。小学的课程编排非常灵活。各节课的时间长短变化较大,有些课长达1 小时,而某些课仅20分钟。美国小学虽然实行5天教学日,但它在一天之中的课节数较多,每天上课的总时间较长。 现行美国小学课程受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质量教育改革的影响,倡导以学术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掌握各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课程组织形式来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语言艺术包含了阅读、写作、文学、口语等知识,社会包括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科学课将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融为一体,音乐与艺术、体育和保健也具有较明显的综合课的特点。 (二)中学课程 1.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关于美国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最有影响并经常被引用的仍然是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提出的“七大原则”:①保持身心健康;②掌握学习基本技能;③成为家庭有效成员;④养成就业技能;⑤胜任公民责任;⑥善于运用闲暇时间;⑦具有道德品质。 2.中学课程的结构 美国主要有三类学校,即四年制中学、三三制中学和中间学校,其中三三制中学最为普遍,分为初中和高中,主要围绕教学、指导和服务三方面来进行,主要是教学工作。美国中等教育的教学科目非常庞杂,全国中学阶段学科多达247种,有必修和选修之分。课程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性科目,如英语、社会学科、理科、数学、外语、人文学科;另一类为非学术性科目,如卫生、体育、家政、音乐、美术、工艺等。实行学分制,学生须修满16学分方准毕业。 美国中小学课程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一)美国中小学课程的发展趋势 为了保证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地位,美国总统和五十个州首脑在1990年2月正式通过了《全美教育目标》的报告,提出了迈向21世纪全美教育的六大目标:“①为所有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②降低中学生辍学率,高中毕业率至少要提高到90%;③学生在中学毕业时,应在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地理各学科方面具备应有的知识和技能;④美国学生在科学、教学方面的成绩成为全球第一;⑤每个成人都将是有文化、精于读、写、算的人,并掌握在全球经济竞争及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⑥所有学校都将成为无吸毒、无暴力的场所,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利的、纪律得以保障的学习环境。

对比中美中小学教育

对比中美中小学教育 ——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教科院 113班 33号 张晓彤

对比中美中小学教育 ——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摘要: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继承中的创新和扬弃中的突破,学习和借鉴美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公平对待学生,充分重视和尊重学生的自信,个性发展及创造性,让他们在无限的空间实现飞跃,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课堂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研究一个具有多种解决方法或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培养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关键词:美国教育;中国教育;自信心;创造性;探究性 面对一个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面对一场世界性的教育大转型,人类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离政治、经济很远的教育的潜在作用力,从而刮起了一场教育改革的世纪旋风,在历史发展的重大时刻,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声浪之大,为以往所未见,把基础教育予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一、营造民主氛围和宽松环境,树立学生信心 美国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吸引各国优秀人才是其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美国自身在短短几百年历史中所形成的一些特有的民族特性,在美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美国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美国小学不开设与中国对应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参观、访问、了解重大历史事件来进行,不讲很多道理,却直观、形象地从小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美国学校从小重视和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长大才能在无限的空间实现飞跃。美国从小学就为孩子营造培养信心的环境。在美国的中小学里,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跟老师平等的人格和地位,可以随时与老师进行对话、交流、讨论甚至争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人“生而平等”的人格感,能够在活动、游戏、讨论、实验等各个环节中学会独立动手、动 脑分析解决问题,学会如何与人相处的团队精神。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培养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动力基础,更是人格的核心。缺乏自信是制约孩子健康成长的严重阻碍,正如拿破仑所说:“默

中外课程比较

中外课程比较(一)—中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课题批准号:XJK03AJ001 学科分类: 基础教育 课题负责人: 许云昭(副省长,湖南省人民政府) 主要成员:石鸥,周德义,刘丽群,王昌善,段发明,吴小鸥,张倩,方成智,雷冬玉等 一、课题的立论根据 (一)课题的提出 三、四百年前,美国的大部分土地还是草莽未辟的处女地;两百多年前,这里还没有取得自由发展的权利,然而仅仅一百多年来(独立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却极为迅速并一跃而居世界首位。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美国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取得令人惊异的成果?美国的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科技一直处于领先、社会进步明显、文明程度高、综合国力非常强大,难道是偶然的现象吗?如果没有大规模高质量的人才基础与知识支撑,这种发展可能吗?而人才基础与知识支撑显然是教育的作用。美国的教育从整体上来讲有它独特的长处,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的前期研究《差距与超越——中美教育管理的比较研究》(作者:许云昭等)对此已有系统分析,现在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为什么美国的教育能较好地促进着经济发展和科技飞跃?美国的教育是通过什么中介达到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学校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的内在结构和运作机制是怎样的?初步研究表明,这需要我们到美国学校的课程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因为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课程,这是立国根基,所以课程一直是各国教育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课程在教育改革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历次重大社会事件都导致美国的教育改革,而历次教育改革都把课程放在突出的位臵上。如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上天给美国朝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于是从50年代末开始展开了一场持久的、大规模的课程改革,推动了全球的课程改革运动;70年代中后期的“恢复基础运动”、80年代“高质量教育”改革、以及近年来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案》以及《美国2061计划》等,课程无不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继而成为其国际竞争的核心和关键,课程始终都是国家竞争的基础,始终是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基本保证。 目前,我国正如火如荼地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管理等问题上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究竟如何改、在哪些方面改、以什么方式改、改到什么程度等,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而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结合国情,而另一方面学习和借鉴他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经验是非常必要的,由此,美国的基础教育就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本课题力图在对美国宏观教育有所了解的基础之上,对美国学校的课程体系作全面的研究,以探寻美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值得我国借鉴的经

中美两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理念的比较

中美两国中小学科学教育 理念的比较 内容提要:当今,中关两国的科学教育在目标上都既重视面向全体,又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在课程实施的理念方面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课程的综合性、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科学概念的推理方式、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理论与实践孰轻孰重、评价方式等方面。这也是我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关键词:中美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目标;科学教育理念当今,中美两国都意识到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都制定了科学教育目标及实施标准。美国于1989年2月发表了《2061计划》,其中第一份报告的标题就是《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报告对学生经过从幼儿园直到高中毕业(K-12)这13年的学习之后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科学素质作了全面的描述。为使这些目标不至于落空,有关人士在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花4年多的时间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科学教

育标准,即《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atndads,NSES)。标准所规定的学校科学教育目标强调了让学生因认识自然而“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恰当运用科学方法和原理”,“具有良好科学素质”。标准制定的首要原则是“科学是面向所有学生的”、“不问其年龄、性别、文化背景或族裔背景,不论他们有何残疾、有何志向,也不管他们对学科学怀有什么兴趣、受到了什么激励,都应该有机会接受科学教育,以使自己具有高度民主的科学素养。”川 1994年,美国出版的一部教科书——《中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方法》指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宗旨是为学生提供如下机会:批判性的思考和探究性的实践能力;发展有助于理解生物的和物质环境的概念;发展作为民主社会公民所必需的科学态度与技能;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有很多机会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并以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激励他们去研究。 随着全球科学教育的改革,我国的科学教育目标与原来的《自然》课程相比,也发

中美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与启示

中美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比较研究与启示 孔亚峰 (曲阜师范学校,山东曲阜273100) [摘 要]中美两国在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上具有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因而两国 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的结构调整以及核心课程的具体设置上均具有相当大的差异,通过对这种差异的比较分析,可以挖掘出中美两国隐藏在课程背后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关 键 词]中国;美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08)02-0022-06[收稿日期]2007-08-10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新课改背景下小教专业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2005JG16)。 [作者简介]孔亚峰(1980-),男,山东曲阜人,曲阜师范学校讲师,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 一、中美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的背景 (一)美国师范教育的两次转型 美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始于殖民地时期。但从 19世纪后期起,美国师范教育经历了两次转型。 1.师范学院阶段:美国师范教育的层次提升19世纪后期,在基础教育特别是中等教育进 一步发展的背景下,美国师范学校逐渐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充分满足基础教育对师资提出的新要求,并面临提高学术水准和学历层次等诸多在原有体制范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1]在此情况下,师范学校开始走上向师范学院升格的道路。 2.综合性大学阶段:美国师范教育的整体转型 应该说,美国师范教育机构真正意义上的整体转型始于二战后,师范教育横向上的学科结构拓展以及纵向上向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或教育系的转变,构成了二战后美国师范教育整体转型的主要内容。[2]随着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和教育研究生院的发展,这种基于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模式得到了美国社会的广泛认可。这种教师教育模式把教师的培养置于学科门类较齐全、学术声 誉较高的综合性大学里,它与此前的师范学院的最大区别就是其建立在宽广、精深的基础学科教 育上的开放性。因此,一方面,它既把普通文理教育作为基础,另一方面它也重视教育实践技能的训练。 (二)我国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的三个阶段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层次、培养机构、培养模式及课程方案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3] 1.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的中师层次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制定了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其课程方案(教学计划)由“普通文化课程”(与小学教学科目对口的学科基础课程)和“教育学科课程” (设教育学、心理学、小学教材教法)两大类课程及教育实习组成,并侧重语文、数学两科的教学。 2.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的专科层次阶段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师范教育 培养体制与培养模式均发生了由量至质的变化。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先后采用“五年一贯制”或“三 2008年第2期外国教育研究 No.2,2008 第35卷总第212期 StudiesinForeignEducation Vol.35GeneralNo.212

中美的课程设置比较

中美中学课程设置 中美的课程设置比较,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分别是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美国的初等教育包括一年或两年学龄前教育,一年幼儿教育,六至八年小学教育。中等教育从七年级或九年级开始(取决于当地的初等教育是六年制或八年制),到十二年级为止。高等教育则有三种可以授予学位,分别是:两年制的社区或初级学院;四年制的本课学院;大学。我们主要研究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课程,即:中学课程和小学课程。我们从这两方面来看看中美课程设置的异同。 中学课程设置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指的是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安排的课程的整个范围和特征。他也可以指在既定的时间里,如一学年、一学期、四个月或一段时间里的安排的那些课程(包括讲习班、自学、实验和其他正规的教学情境)]1[。 美国课程设置于中国在课程制度和课程结构式完全不同的。 美国的中学课程,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而是由各州、各学区或者各学校自行确定,并且很多课程可以有学生自己选修,因此,是非常多样化的。 我国的中学课程,过去多年,是全国完全统一的,而且全是必修课,没有选修课,所以只有统一性,没有多样性。在新课程

改革以后,这个情况有了改变,但是具体实施情况还有待提高。 一、美国各级教育机构在确定中小学课程中的作用 美国的联邦政府教育部,对全国中小学的课程没有任何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也不进行管理。因为根据美国的宪法和传统,中小学有各州自行管理,联邦政府不加过问。近些年来,美国的总统和联邦教育部提出过一些教育改革的报告和意见,涉及到中小学的课程,但不具法令效力,各地不一定执行。 美国的中小学课程,总的来说,主要是有各州通过其教育局进行管理,但是各州的情况不一。有的州,如伊利诺州,只规定有中小学要学习的几门基本功课和对高中毕业所要学习的课程的最低要求,并规定几条各门学科多要达到的教育目的,这些规定都很简单,只包括学科名称(主要是英语、数学、社会、科学、体育等),每一门学科的学习年限和几点原则性的目的要求,而没有具体内容。有的州如加利福尼亚州,除有上述规定之外,并为各门主要学科编制教学纲要,他们称之为framework,也可以叫做教育框架,内容比较具体详细,但不是硬性规定,仅供学校和教师参考,因此也有很大弹性。 有些学区,由于州里对中小学课程只有一些原则规定,学区又有一定的条件,因而就在课程管理和指导上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一般说,在课程设置上和要求上有很大的主动权,也可以说具有最后的决定权。因为州、市或学区的规定都不是硬性的,而且内容多具有弹性,给学校以很大的灵活余地。不过,学

中美学校教育比较研究

中美学校教育比较研究 曾有一位中国的表演系学生到国外深造,她发现那里的同学远不如中国的精致,他们在高矮胖瘦、相貌水平上千差万别,年龄甚至也相差甚远。由此,她很不理解,甚至怀疑学校的教学,这种差异给她的学习带来了一段时间的困惑和障碍。直到她看到同学的大型表演,惊讶于他们深厚的表演功力,才不再困惑。 这并不是个体的问题,这种不理解恰恰反映出中美教育文化的巨大差异。全球化不仅直接影响了各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也在教育领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一,伴随着人员跨国流动情况的普遍,文化也开始有更频繁的、大范围的流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课堂都已经出现了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教师和学生,他们在文化传播和学习的过程中使这种差异更加明显。其二,全球化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学生必须习得本文化的内容,而且要更多地了解其他文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工作中各种文化的交流,才能使多元文化的社会和谐运转。因此,学校教育需要更加认真和妥善地对待教育文化的差异,努力帮助本民族文化传播并教会人们理解其他文化,鼓励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引导人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的文化差异,促进理解与沟通,减少冲突,这是是创建多元化和谐社会的有效工具。1 1林一、刘珺.跨文化交流案例分析[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2.87.

一、中美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的差异 目前,中国教育的考核体制十分重视学生在专业方面所达到的资格或者水平,对学生学习的动机重视不够,而西方却并不如此。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一些选拔性入学考试上,尤其以一些较为特殊的艺术类学科更为突出。 上文提到的例子其实是一个人所遇到的中美教育文化的冲突问题,是中美在表演教育方面的文化差异。在中国艺术专业院校的表演专业中,放眼望去几乎全都是身材高挑、皮肤白皙、面容姣好的少男少女。他们中很多人正是由于自己突出的外形条件,才考虑选择报考表演专业。另外,近年来每逢艺考,一些艺术院校的周围都出现了专业化裸妆的店面,专门为考生服务,目的是帮助考生既能躲避面试时禁止化妆的限令,又能有精致良好的形象。有新闻报道中称,到店接受化妆服务的男女考生众多,但其价格却也并不便宜。可见,中国表演专业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动机有一种对外貌条件十分重视的倾向,所以突出的外形条件对中国想要学习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才非常重要。但对于美国大学表业专业的同学来说,情况是完全不同的。学生们并不必一个个亭亭玉立、玉树临风,甚至有的学生已为人母。从学生角度来说,他们学习表演并不因为自己外形突出,而是因为对表演的兴趣和热爱。从学校角度来说,学校不会对表演系学生的形体外貌有太高的要求。一方面表演是用来呈现和反映生活的,表演中也需要各样的人物和角色。这些角色必然不可能有相近的身形与气质,同样靓丽的外貌,而是要有老有少,高矮胖瘦都不可少。另一方面,表演教育重视的是学生的表演能力,在入学时测试的是学生的潜质。换句话说,在美国,一个热爱表演而且潜力突出的普通学生,会比一个对表演一无所知的人更有可能进入专业学习,在中国的情况则不一定。 所以说,中美文化的不同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动机上。具体来说,这是专业性学习与兴趣性学习的差异。中国文化强调学习的专业性,学校教育潜在地认为像表演这样的专业只能让外貌出众、身形高挑的俊男靓女去学习,这也使它的选拔标准有了一定的偏好倾向。而恰恰这些学生学习表演也不都是因为兴趣和热爱,他们认为自己的容貌应该而且可以学习表演,而且期望因此成名。但美国文化不同,它注重学习的热情和,认为学生应该学习对他有用并使他感兴趣的内容,而不是因为应该学习而学习。他们认为,学习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