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福建省惠安县高三4月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答案 精品

2018届福建省惠安县高三4月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答案  精品
2018届福建省惠安县高三4月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答案  精品

2018届惠安县高三年质量检查试卷(语文)

高中语文核心组命制 2018.5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锲而不舍,。(《荀子·劝学》)

⑵,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⑶,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⑷潦水尽而寒潭

清,。(王勃《滕王阁序》)

⑸外无期功强近之

亲,。(李密《陈情表》)

⑹箫鼓追随春社

近,。(陆游《游山西村》)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义,完成2~5题。

待漏院①记

宋·王禹偁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②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②銮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彻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人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③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则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玩器,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④,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死下

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禹偁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注]①待漏院:古代朝臣晨集等待召见的地方。②哕哕(huì):象声词,徐缓而有节奏的响声。③眚(shěng):灾异。④慆慆:纷乱不息的样子。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金门未辟,玉漏犹滴辟:打开

B.兵革未息,何以弭之弭:消灭,平息

C.奸人附势,我将陟之陟:惩罚

D.构巧词以悦之构:编造

3.下列四组中,全都表现贤相心思的一组是(3分)

①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②四夷未附,思所来之

③兆民未安,思所泰之④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

⑤旧恩未报,思所荣之⑥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A.万物生长,年年有收成,百姓相亲,万国安宁,这是官员商讨治国纲要、分守自己职责、勤于治理、伸张皇帝教化的结果。

B.朝廷设置待漏院的目的,要求宰相勤于政务。上朝日,宰相到达,

2018届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

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果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其本质在于把经济重心区域的物质财富输送到政治中心,它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重要物质输送线。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 漕运逐渐转变为东南、西北方向,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 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在空间上的不断变化,直接反映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在空间地域关系上的变动,具有重大意义。 ②漕运作为实物赋税的运输形式持续存在,始终成为政治中心紧扣、牵绊经济发达地区的绳索。宋代以后漕运路线仍在变化和调整,漕粮的征集地区明确地指向以江南为主的南方地区,宋代以后的历代王朝对于南方已处于经济上的依赖状 态。其实,唐代杜牧便已称江淮漕运为“国命”;宋人则称“国家于漕事最重最急”;元人则认为漕粮为“元京军国之资”;明清之人则认为“漕运为国家命脉攸关”,“为一代之大政”等等。可见,宋代以后,漕运的政治意义不断得到强化。 ③由于漕运长距离运输的空间特点,各王朝意识到漕运除了供食京师之外,还可发挥其调控与管理基层社会的功能,于是漕运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社会赈济、救助等领域。尤其是南漕北运之后,漕运线路趋长,朝廷逐渐认识到漕粮运输对于地方的调控意义和价值,越来越多地利用漕粮征派、运输来进行社会制衡,使漕运在经济功能之外也成为王朝用作区域社会调控的政治手段。尤其是清代政府充分发挥漕运及其线路的流动意义,在不增加物资、运输等成本的情况下,广泛发挥漕运的社会功能,重点解决运河一线、长江中下游、直隶地区等重要区域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兼顾周边或确需急救的其他区域。 ④漕运客观上还引发了区域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动,促进了运河经济带的产生。所谓的运河经济带,主要是指运河水道承载漕粮运输的同时,沟通巨量的南北物资交流,不断促发更多的经济活动与联系,连接更多的区域、市镇、物资、行业与 人群,形成一个相对成体系的、流动状态的、具有发散与辐射作用的经济带。运 河经济带的作用不仅在于沟通南北,更重要的是这个经济带成为元明清时期最富活力、最有生机并最具辐射影响力的区域。 ⑤总之,自秦至清,漕运线路持续变动,漕运的区域指向随之变化。这种变化不 仅意味着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在空间上的地域关系的变动,同时也引发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变化;与此同时,漕运越来越多地发挥其社会功能。漕运对于中国古代国家与社会的意义广泛而持久,但就总体而言,其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选自《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018届高三语文11月考试题

2018届高三11月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3.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 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 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抵制韩流?看消费型民族主义 梁文道 韩剧风猛烈吹袭大陆后,就有很多人看不过去要出来说话,这种事我们大可以引为茶余饭后的闲谈话题,一笑置之。但是我们也应认真思索,为什么我们可以这么轻易地把爱韩剧就等于汉奸、看国产片就等于爱国的逻辑理直气壮地宣之于口,而且竟还有市场?很多人之所以能够不假思索地说出这种话,是因为近年有一股更大的潮流,这股潮流就是?消费型民族主义?。 首先,我们要注意它与抵制日货的理路不尽相同。不管你同意与否,提倡抵制日货的人至少还试图搬出一套罢买日货可以打击日本商界然后日本企业会抱怨日本政府外 交政策的推理。?消费型民族主义?却是诉诸感情直觉,要大家以抵制某产品的方式直接表达爱国情怀。当然,实际操作起来,?消费型民族主义?又会和抵制日货运动相混杂,成为后者的指导精神。 其次,?消费型民族主义?不是一种经济政策上的保护主义。奉行保护主义的国家如韩国,会硬性规定电影院每年要有一定日数放映韩片,以保证电影生产数量的稳定,以阻挡外来电影带来的竞争压力,目的是扶持自己国家的特定产业。保护政策好还是不好,各有各的观点,但它起码也是套言之成理的说法。?消费型民族主义?着眼的却不是这么深层次的产业发展问题,它只不过是一种浮浅的情绪表达和标签。 ?消费型民族主义?的出现,靠的是两种逻辑。一个是民族主义本身的空洞,另一个是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什么叫民族主义的空洞呢?难道民族主义不是很强大很澎湃的一种意识形态吗?的确,它是的。但它之所以强大,之所以能够把一切事物都纳在民族旗号下,照研究民族主义的人类学家安德森的说法,正是因为它的内涵是空的。举个例子,由于没有人能够肯定到底某物的民族性是什么,所以我们才能把一件衣服说成是很有民族性的,一部汽车是很民族的,甚至连一种动物也是很能代表某民族的(尽管他在血统上和这一民族无关,也不是这一民族培育出来的品种),没有什么不可以被命名为很民族的。 也要注意如今的市场营销越来越强调感性和文化,怎样将一件产品从市场上芸芸竞争者中区分出来,靠的不一定是价廉,也未必是物美,而是它带给你的体验与文化印象。所以广告和设计等创意产业才会变得日益吃香,所以一双外国名牌运动鞋要比同厂生产的本地杂牌贵得多。诉诸正统的国家印象正是产品营销的手段之一,某个服装品牌标榜自己来自法国,让人穿了就变得很高档很浪漫,与某位明星标榜自己是土产中国人,让人看了就证明自己很爱国,其实是同一回事。

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题1

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题(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到唐朝,魏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法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这个法律必然受到君主的影响。遇有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功能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有办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唐太宗时期就是个讲究法制的时代。当时,针对官吏假冒伪造履历,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以后再遇到假冒履历的官员必死不赦。不久,又发现了假冒履历的事情,大理寺少卿戴胄据法断流,没有断死刑,唐太宗就非常不高兴,说我说过以后再有一定要处死。这时戴胄讲了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法,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这样说服了唐太宗。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所以皇帝也遵法了,这就发挥了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这是遇到了明主。 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是到晚年任意为法。比如说六月天要判处犯人死刑,大家就劝解他从汉以来都秋冬行刑,六月天不能判死刑。他说六月天为什么不能判死刑呢?六月天还有雷霆震怒,雷还会击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杀人。所以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下的法制,遇到明主确实起到了治世的功能,但是遇到昏君的时候便不能发挥积极作用。法律工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也包括近代社会。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 法与改革的关系就是古人所说的改制与更法。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联在一起的。到汉以后,专制制度牢固建立起来,谈改革多半都是经济体制改革。无论是先秦的也好,以后的也好,体制改革总是和法制密切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成功的改制,成功的改革都是和法制相向而行。举一个大家知道的例子,就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就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是建立一家一户的封建的生产方式。政治体制改革是废除世卿制度,建立军功爵制。这次改革借助于法律,颁布了许多新法。开阡陌,封疆令,废除了过去的土地国有制。颁布二十等军功爵令,奖励首功,废除世卿世禄。这些法律明确地提出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对改革起了引导作用。其次商鞅也利用法律扫除或者是减除阻碍改革的旧势力。把反对改革的旧贵族,甚至太子的师傅处以肉刑,借以推动改革。最后是运用法律来巩固改革的成果。这些成果得到了秦国百姓的拥护,所谓秦民大悦。尽管商鞅被处以死刑,但其法未败。所以改制与更法密切相关,成功的例子都是改制与更法相向而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认识起源很早,法律作为治国之具,从它用来治理国家那天起,就形成了法律工具主义。 B.魏征用比喻来阐释法律工具主义,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着鞭子,就是法律。 C.在古代要发挥法律治国之具的作用,皇帝至关重要。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会使法律失去它应有的信用。 D.戴胄能够依法断案,没有判假冒履历的官员死刑,他认为“法乃天下之法”,非皇帝一人之法,不能随意变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追溯法律工具主义源头,指明我国在很早时候就有人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主张。 B.文章第一段引用官员履历造假事件,论证古代社会君主对法律工具主义所起的作用。 C.文章第二段,以隋文帝为反面事例,论证君主不依法行事随意变更法律造成的恶果。 D.文章第三段,在论法与改革的关系时,运用商鞅变法,阐明改革与变法应相向而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18届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届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传承数千年,从未中断,为世界各国文化源流所仅见,见证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以汉字的独特性为基础,在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下,中国书法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含量的独特艺术形式。与中国画相比,书法以汉字为基础,其思想性、抽象性都让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为紧密、直接的关系。哲学家、艺术家熊秉明认为,实际上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因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于哲学,而要使哲学精神的抽象落到现实生活,书法正起了桥梁的作用。书法家沈鹏则强调书法的艺术性,他认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在本质上不给人输送知识,因此它在文化中无法担当核心的重负。书法是纯形式的艺术,形式即其内容。历史地看,书法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书法风格的发展史。近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进入,挤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汉字、书法中的文化精神不断消减,很多书法工作者丧失了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能力,这是书法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书法既是艺术,更是文化,它是一种真正地对人、社会、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有滋养作用的艺术。这滋养的力量正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共同涵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源流的儒释道思想给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儒家给了书法中正平和,道家则让书法飘逸超迈,佛家赋予它空灵玄远。 无论是书写工具,还是艺术形式,抑或是文化内涵,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要健康有序地发展,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是它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需要处理好的问题。 传承至极是经典,经典至极才是创新。失去传统的参照,创新只能是造作概念,闭门造车。针对文化传统缺失和盲目创新之风盛行的现实状况,书法当下最切实的做法应该而且必然是回归传统——回归它文化的传统,艺术的传统。 书法回归文化传统,回到儒释道的文化根源是要获得思想的滋养。如果书法本身没有文化精神的内蕴,书法工作者不了解它的文化传统,它就会丧失文化上的独特性。书法承载着道,同儒释道的原典一样,书法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而其中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是完成这一切的根本。 书法回归艺术传统是为了艺术审美的纯化,这就要在书写性和艺术性上下功夫。既要对历史的技法层面诸如笔法、墨法、结体和章法等基本要素有全面体会和熟练掌握,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也要在审美上以古代经典文论、法帖为理想,通过研习、临摹和吸纳,体现对于经典艺术品格的追求。无论帖学与碑学,它们都在长期的操作实践中确立了书法创作的基本范畴和审美规范。书法是用其极简略的笔墨、精粹的线条去表现对万物的情思,用线条的起伏、粗细、曲直、干湿、轻柔、光润的不同变化去传达作者的精神人格。这种审美的纯化有利于书法作者感情的凝结和表达,塑造自己的风格特色。没有情感的注入,书法只会沦为冰冷的技术,不管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还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抑或苏东坡的《寒食帖》,里面无不灌注了浓烈的情感,当然也就形成了光耀书法史的个人风格。 (摘编自《科学对待中国书法的文化传统》)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书法在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下,以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的汉字的独特性为基础,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含量的独特艺术形式。 B.熊秉明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于哲学,而书法使哲学精神的抽象落到现实生活,因此,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 C.汉字、书法中的文化精神不断消减,很多书法工作者丧失了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能力,所以,近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思潮进入中国。 D.沈鹏认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纯形式的艺术,形式即其内容,本质上不给人输送知识,因此,书法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是全文的引子,指出书法艺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B.文章认为,书法艺术要健康有序地发展,当下最切实的做法就是回归传统。 C.文章采用层层深入的顺序展开论述,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中心论点。 D.文章笫六段运用例证法阐述了审美的纯化对书法作者的有利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法回归艺术传统就要在书写性和艺术性上下功夫,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审美上体现对经典艺术品格的追求。 B.当今社会,造作概念、闭门造车的书法创新,是缺失文化传统的表现,当下最切实的做法应该而且必然是回归它文化、艺术的传统。 C.线条对于书法极其重要,线条起伏、粗细、曲直、干湿、轻柔、光润的不同变化可以传达书法作者的精神人格,表现其对万物的情思。 D.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都注入了书法作者浓烈的情感,形成了光耀书法史的个人风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纯生活 冉正万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真题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新课标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与西方的思想文化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

2018届高三语文试卷(原创 含详细答案)

2018届高三周考语文试卷(六)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客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曰再三,为感动太息。 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掩,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上再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大保,谥忠介。 注:①脱粟:糙米饭。(选自《明史?海瑞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B.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C.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D.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又称“秋闱”,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会元”。B.织造是明清于苏杭等地设立的负责织造衣料、制帛以供皇帝及宫廷之用的专局。 C.缙绅原本是指古代朝会时官宦将记事的手板插于腰带,后来成为官宦的代称。 D.谥是帝王或官员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海瑞谥为“忠介”,是表扬他忠诚耿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瑞为政清廉,都御史从淳安县经过,海瑞招待简陋,让鄢懋卿非常愤恨,但也只能收敛

2018届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汇编)

2018届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传承数千年,从未中断,为世界各国文化源流所仅见,见证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以汉字的独特性为基础,在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下,中国书法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含量的独特艺术形式。与中国画相比,书法以汉字为基础,其思想性、抽象性都让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为紧密、直接的关系。哲学家、艺术家熊秉明认为,实际上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因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于哲学,而要使哲学精神的抽象落到现实生活,书法正起了桥梁的作用。书法家沈鹏则强调书法的艺术性,他认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在本质上不给人输送知识,因此它在文化中无法担当核心的重负。书法是纯形式的艺术,形式即其内容。历史地看,书法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书法风格的发展史。近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进入,挤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汉字、书法中的文化精神不断消减,很多书法工作者丧失了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能力,这是书法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书法既是艺术,更是文化,它是一种真正地对人、社会、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有滋养作用的艺术。这滋养的力量正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共同涵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源流的儒释道思想给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儒家给了书法中正平和,道家则让书法飘逸超迈,佛家赋予它空灵玄远。 无论是书写工具,还是艺术形式,抑或是文化内涵,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要健康有序地发展,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是它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需要处理好的问题。 传承至极是经典,经典至极才是创新。失去传统的参照,创新只能是造作概念,闭门造车。针对文化传统缺失和盲目创新之风盛行的现实状况,书法当下最切实的做法应该而且必然是回归传统——回归它文化的传统,艺术的传统。 书法回归文化传统,回到儒释道的文化根源是要获得思想的滋养。如果书法本身没有文化精神的内蕴,书法工作者不了解它的文化传统,它就会丧失文化上的独特性。书法承载着道,同儒释道的原典一样,书法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而其中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是完成这一切的根本。 书法回归艺术传统是为了艺术审美的纯化,这就要在书写性和艺术性上下功夫。既要对历史的技法层面诸如笔法、墨法、结体和章法等基本要素有全面体会和熟练掌握,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也要在审美上以古代经典文论、法帖为理想,通过研习、临摹和吸纳,体现对于经典艺术品格的追求。无论帖学与碑学,它们都在长期的操作实践中确立了书法创作的基本范畴和审美规范。书法是用其极简略的笔墨、精粹的线条去表现对万物的情思,用线条的起伏、粗细、曲直、干湿、轻柔、光润的不同变化去传达作者的精神人格。这种审美的纯化有利于书法作者感情的凝结和表达,塑造自己的风格特色。没有情感的注入,书法只会沦为冰冷的技术,不管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还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抑或苏东坡的《寒食帖》,里面无不灌注了浓烈的情感,当然也就形成了光耀书法史的个人风格。 (摘编自《科学对待中国书法的文化传统》)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书法在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下,以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的汉字的独特性为基础,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含量的独特艺术形式。 B.熊秉明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于哲学,而书法使哲学精神的抽象落到现实生活,因此,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 C.汉字、书法中的文化精神不断消减,很多书法工作者丧失了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能力,所以,近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思潮进入中国。 D.沈鹏认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纯形式的艺术,形式即其内容,本质上不给人输送知识,因此,书法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是全文的引子,指出书法艺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B.文章认为,书法艺术要健康有序地发展,当下最切实的做法就是回归传统。 C.文章采用层层深入的顺序展开论述,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中心论点。 D.文章笫六段运用例证法阐述了审美的纯化对书法作者的有利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法回归艺术传统就要在书写性和艺术性上下功夫,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审美上体现对经典艺术品格的追求。 B.当今社会,造作概念、闭门造车的书法创新,是缺失文化传统的表现,当下最切实的做法应该而且必然是回归它文化、艺术的传统。 C.线条对于书法极其重要,线条起伏、粗细、曲直、干湿、轻柔、光润的不同变化可以传达书法作者的精神人格,表现其对万物的情思。 D.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都注入了书法作者浓烈的情感,形成了光耀书法史的个人风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纯生活 精品文档

上海浦东2018年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和答案-整理

浦东新区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1分) (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1分) (3)朱自清《荷塘月色》中,以遥想故乡美景排解心中惆怅,周邦彦《苏幕遮》中类似写法的句子是“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3分)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选项中,名句或俗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2分) A.小王新婚周年庆典,有朋友夸赞新娘貌美,说:“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B.小李学习取得一定成绩,有骄傲自满情绪,妈妈鞭策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C.小梅十岁生日,叔叔希望她长大不要忘父母的恩情,说:“一朝花蕾秀,十年父母恩。”D.小张在外地工作,和同乡朋友节日相聚时充满感慨地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D )。(3分)据报道,无活动部件飞机能够飞翔是依靠一种被称为电动力推进的过程实现的。コ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这种技术实现在大尺寸上的运用,那么将能够产生出更安全、更安静、更易于维护的未来飞机。 ①电动力推进的概念更难以可视化 ②这与我们看到的无扇叶风扇所使用的概念相同。 ③与典型的旋转螺旋桨推进相比, ④因为它的推进过程利用了所谓的离子风 A.③④②①B.①③②④C.②③①④①D.③①④②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第六种自由麒培云 ①面对无孔不入的信息垃圾,人们将何去何从?是否需要知道那么多的东西? ②全世界每年出版近七十万种期刊、六十余万种新书,登记四十多万项专利,新增期刊近万种向你源源不断地輸出层出不穷的新观点;九百多万个电视台、几十万个微波通讯塔、几万个雷达站、三十多万个民用电台,以及随时在增加的移动电话和终端电脑时刻提醒你注意全球任一角落发生的大事件。不止有新闻、调查、数据、分析、广告通行世界,更有预言、传言、流言与谣言招摇过市…… ③上世纪初,晏阳初曾经将“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视为“第五大自由”。几十年后,素尔仁尼琴还注意到另一种自由,“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④在此,姑且将免于倾倒信息(宣传)垃圾的自由称为“第六种自由”。二十ー世纪的今天,我们的客厅不过是电视台倾倒垃圾的地方。在过去,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广告只是贴在所、电线杆等“公器”上,而现在贴到了居民日日拂扫的家具上

2018届高三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

2018届高三第四次周考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梁曾,字贡父,燕人。至元十年,用.累考及格,授云南诸路.行省都事。十五年,转同知 广南西道左右两江宣抚司事。明年,除知南阳府。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曾请折输布,民便之。 三十年正月,至安南。其国有三门:中曰阳明,左曰日新,右曰云会。陪臣郊迎 ..,将由日新门入。曾大怒曰:“奉诏不由中门,是我辱.君命也。”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 风其君入朝世子 ..陈日燇大感服,三月,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还诸陶子奇。八月,还京师,入见,进所与陈日燇往复议事书。帝大悦,解衣赐之,右丞阿里意不然,帝怒曰:“梁曾两使外国,以口 舌息兵戈 ..,尔何敢尔!”或谗曾受安南赂者,帝以问曾,曾对曰:“安南以黄金器币奇物遗臣,臣不受,以属陶子奇矣。”仍乘传之任淮安。到官,兴学校,厉风俗,河南行省事有疑者,皆委曾议之。大德元年,除杭州路总管。请禁莫夜鞫囚、游街、酷刑,朝廷是之,著为令。四年, 丁内艰 ...。先是,丁忧之制未行,曾上言请如礼。七年,除潭州路总管,以未终制,不赴。寻召还京,辞以母丧未葬,扶柩北归。 四年,以疾辞归,敕赐药物,存问 ..备至。延佑元年,还至汴梁,以病不复职,寓居淮南,杜门不通宾客,惟日以书史自娱。至治二年卒,年八十一。(节选自《元史》)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至元十年,用.累考及格用:因为 B.以口舌息兵戈 ..兵戈:兵器 C.陪臣郊迎 ..备至存问:看望,问候 ..郊迎:到郊外迎接 D.敕赐药物,存问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B.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C.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D.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路”,宋金元时代行政区划名,是仿唐代的“道”制而设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后转化为行政区。 B.“世子”,在先秦时代是君位继承人的封号,汉朝以后用以称郡王的继承人,以区别皇位的继承人太子,还指藩属国的王位继承人。 C.“阙”,本意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即指帝都长安,“诣阙”,指奔赴朝廷、皇宫、或都城。 D.“丁内艰”,意为遭逢父母丧事。古代封建社会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回家守制,又称“丁忧”,是传统的道德礼制。 4.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最新-2018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测试卷 精品

2018-2018学年高三专题复习试卷 现代文阅读 一、(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背着灵魂上路 郭翠华 ①人在一个环境呆久了,就想出去走走,走出家门的刹那,仿佛丢了什么,就会有一丝的犹豫,但脚还是把人带出了家门。 ②外面的世界很大,人很容易迷失方向。曾经一个人去一个城市出差,走在黄昏里,看见如流的人群头也不回地往前赶,只有我像一只掉队的孤雁,找不到可以栖息的枝头,那种迷茫的感觉很像一滴水落在了沙漠里,顿失了自己的踪影,自己的踪影是什么,我一直想不清楚。如果落在水里,应该像月亮泊在水面,是可以看得见的;如果落在地上,就是自己的影子,会踩着自己的脚后跟;如果和家人在一起,就是一种可以触摸到的温度;如果和朋友在一起,应该是一种可以呼应的声音;如果落在自己的心里,那是一种踏实的感觉。外面的世界不论多好,但我们首先失去的就是踏实的感觉。 ③曾经看过一个外国影片,一个挑夫挑了一个担子,走着走着,他突然停了下来,别人问他不走的原因,他说我的灵魂跟不上了,我要等等我的灵魂。那时我突然明白了,出门在外,匆匆忙忙的,如果我们把什么落在家里了,那一定是我们的灵魂。 ④出了家门,我们就会发现,人走了,心却没有走。人的身躯在偌大的世界里晃悠着,多少美景尽收眼底了,但心却像一只空匣子,什么也没装进去。孤寂悄然而至,潮水般地席卷而来,心却在远处,不知道自己的心还在眷恋着什么。不出门的时候,人就会盼着出门的机会,出了门,人又会多了许多牵挂,人性的两难由此可见。 ⑤我最怕一个人出门,多半是承受不了那分孤寂,因为灵魂总是跟不上趟。 ⑥不愿意一个人出门,决不是我一个,我认识的几个男人,也怕出门,但只要有朋友一道,去再远的地方也在所不辞。满世界的景物在他们眼里和自家院子里的花草没什么两样,但有朋友在身边却是另番感觉,借助出门,些许心智的火花就有了一个可以碰撞的机遇,他们要的是精神的享受。前些日子,带了一些作者出去采风,当别人用不可思议的目光看着那几个70年代出生的人半夜出去找酒喝时,他们的目光已经在酒的作用下风起云涌、花开叶绿,不知出现了多少景致。把自己关在酒里,把人生关在酒里,把陌生的世界也融化在酒里,恍惚之间,他们说马路上来来往往的人都变得十分温暖。 ⑦做一个出门人,我喜欢静静地看左来右往的人群,喜欢看人像蚁一样地把自己搬来搬去的,我知道那也是我,只不过当我如蚁般忙忙碌碌的时候,我看不见自己。忽然间,我看见自己的灵魂就站在自己走过的日子里,而我却站在生活的门外。

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美学精神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生长发育的,中国古典艺术、古典美学是其根本,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文化是其外化形式。 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植物鸟虫细腻的审美,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园生活诗意的美化,对安土乐居落叶归根的期盼,无不体现出温带大陆性气候中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士人和僧道构筑的精神天地与世俗社会现实世界拉开了些许距离,但关注的焦灼目光从未移开,甚至是以退为进、以隐促出,以超脱之姿态求深度精神介入,无为而无不为。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诗抒情言志不脱此道,诗意追求是所有艺术的共同点,因而古典美学精神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情感世界和艺术创造及精神境界之中。审美趣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易学的简易变易不易三原则奠定了中国古代美标准的基本原则,先秦百家争鸣的开放性成为后世多元思想的出发点。秦之峻厉,汉之雄浑,魏晋风流、南北朝之多元并存,隋之一统,唐之雍容、宋之清雅,元之粗放,明之世俗、清之古雅,各有面目气息不同,审美情趣嬗变轨迹可循。一代之精神气质影响其艺术风格,每一朝代的不同阶段又有明显差异。如唐代初期尚清新刚健,盛期尚华美开放,中期多元并举,晚期靡丽诡异。 传统文化是传而统之的文化,流传长久说明其有着历史合理性和时代适应性,在精神领域占统治地位,说明其理论形式的完善与精致,植根传统文化的中华美学精神不仅与意识形态的显性结构相合,也渗透到民族心理的潜意识层面,是集体无意识的共同倾向。 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自然之美、素淡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独树一帜。大俗大雅、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内在沟通,村夫石匠可能在造园立石中有天机野趣,世外高人担水砍柴间也解悟土风妙道;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经验形态的古典美学让人在各类艺术品评中品味生活。 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日用品直接成为为艺术品系列,工艺美术中体现文人雅趣,虽然缺失话语权的实用艺术和生活审美观没能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优势,但却以器物形式实实在在支撑起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摘编自杨岚《中国古典美学的文化基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审美情趣和审美文化为外化形式的中华美学精神,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生长发育的。 B.决定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的中国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 C.中国古代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特定不变的精神气质,这鄭影响到了各朝代审美情趣的不同。

2018届高三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8届高三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木题共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诸子可视为一次“人文的宗教觉醒”,这次觉醒之所以被认为更具系统性,就在于它包含了这三方面的大觉醒。 首先,它不仅是发现、承认与确信有一个绝对者,而且自觉地以更多的环节、事件来叙述、展示绝对者,甚至以更多的概念与分析来指示绝对者。在近代学者的研究中,通常会罗列出“天”或“道”的多种含义,比如根据儒道法墨文献中有关“天”的论述而把天分解为神圣的主宰之天、义理(伦理)之天、命运之天、自然之天等,并以此论说人文觉醒的去神化乃至无神化。而实际上,在先秦的这些人文论说中,天的多重含义恰恰是被用来申述天的绝对性的不同环节:不管是义理之天,还是命运之天、自然之天,甚至所谓物质之天,都可被归到作为神圣绝对者的“上天”之下,绝对之天据此获得更丰富、更具体的内容。因此,在这里的天并不因被分解、分层而失去了绝对性与统一性,倒是因获得了更丰富的统一性而获得了更生动具体的绝对性。 其次,在重新确认与确信绝对者之为万事万物与一切美善之源头,因而是一切正当性之根基的同时,发现并确立了人在与绝对者关系中的特殊地位。在诸如“人能弘道”“人能修德以配天”“真人”能无待而任“自然”等这类论说里,都隐含着从人与绝对者的相互性关系角度来理解绝对者,理解人本身在这个世界上的特殊地位以及人本身的绝对性存在的哲理。在这个意义上,这次人文觉醒既是对绝对者的觉悟,也是对人自身的觉悟。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次人文觉醒之所以为人文觉醒就在于它在宗教启示下通过自觉到绝对者而发现、肯定人自身存在的绝对性。 第三,发现并申述了绝对者以人类能够认识并加以遵循的某种原则来体现、实施他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的意志或意旨,因此,人类的现实生活并不只是一种世俗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神圣的生活。不管是对于个体,还是对于群体(国家),生活并不仅仅只是满足各种自然欲望,更不是只按自然欲望行事而为所欲为,而是首先要遵循与担当一些来自上天启示给我们的原则,比如通过圣人作则而垂示给我们的规范,或者通过上智者之先觉而显明给我们的仁爱法则。因此,人类的生活并不只是活着,不只是享受各种感性欲望的满足,而首先是要贯彻、遵循某种神圣原则,成就某种神圣事业。 因此,周代人文思想的兴起实质上是深化了对绝对者的觉悟与论说。在这个意义上,正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与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都是某种意义上的神学一样,周代诸子百家的人文思想也是一种神学。如果说周代之前的宗教觉悟启示了人文思想,那么后者则深化化并增强了关于绝对者的觉悟与信念。就此而言,周代人文思想的兴起不仅不是如近代学者推断的那样削弱甚至取代了对天或神的绝对性信仰,相反,倒是加强深化了这种信仰。 (摘编自黄裕生《中国文化具有“本原性”在文明相遇中成就自身》)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 全国1卷 (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学@科网

(完整word)2018届高三语文试卷

2018届高三语文试题(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人道性、正义性更是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儒家、法家是两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其司法智慧也对司法实践影响颇巨,而且在今日仍有重要借鉴价值,可为现代司法改革提供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和制度资源。 “德主司法”是指以道德精神主导司法,它体现了儒家学派的司法智慧。儒家道德有着丰富的内容,但大略言之,以“仁道”为核心和主流。“仁道”,即仁爱之道,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特别是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应该指出,儒家的仁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此种影响亦及于传统司法制度,如录囚、直诉、赦宥、存留养亲、死刑覆奏、死刑监候等,无不体现了一定的仁道精神。虽然封建司法制度在整体上仍然偏于严酷,但上述制度的创设却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酷性,而显示了某种人道温情。 德主司法既然是让道德主宰司法,当然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或者说必须具备人道情怀,儒家经典提倡的“好生之德”就是例证,它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绝对不可嗜血成性,无视人的生命尊严,靠“刑杀”树威。在儒家看来,一切反仁道的司法活动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另外,司法人员还应当具备敬(严肃认真)、慎(小心谨慎)之类的道德素质,严肃认真、小心谨慎地对待司法活动.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责任司法意味着司法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出了错案必须承担责任。在法家思想中,责任司法的理论源于责任行政的理论,因为当时的司法权与行政权不分家。责任行政的理论要求行政执法主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为此,秦朝制定了完善的监察制度,对行政执法进行严密的监察,对执法主体的违法行为进行追究。根据当时的体制,司法权只是行政权的一部分,因此,对行政权的监察也包括了对司法权的监察,监察主体如果发现司法人员存在徇私枉法、司法不公问题,自然会对其加以惩戒。可以说,监察制度是当时司法责任制得以确立的前提。泰朝的司法责任制具有开创性,其法典《秦律》中规定的“不直”“纵囚”“失刑”等罪名就是例证。 责任司法也是一种“治吏”司法,法家提倡“明主治吏不治民”(实际意思是治吏重于治民),要求将整治官员作风纳入法治化轨道。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吏”是当时的底层官员,数量庞大,又与民众有着广泛的接触,其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到官府在民众中的形象,也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利益诉求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法家才将治国的重点和政治的起点放在“治吏”上。 (摘编自崔永东《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司法智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司法智慧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并促进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 B.儒家思想以“仁道”为核心,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人道主义理念深相契合。C.“录囚”“直诉”等法律制度的存在,说明我国封建司法制度是人性化的,充满温情的。D.法家倡导“治吏”的一个原因是底层官员们的行为作风直接关乎民众的利益和社会稳定。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从儒家、法家入手,论述了它们所传达出的司法智慧对后世司法实践产生的深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