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摘要:儿童心理理论强调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的体验,重视儿童和周围人的交往经验,在与环境的互相作用中促进其心理理论的发展。维果次基理论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环境及经验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以维果次基的社会文化背景学说、思维与语言的关系说、内化说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理论基点,可以得到对学前教育的有益启示,即,唤醒幼儿内心世界。创建良好的话语环境,创设混龄游戏机会,创设和谐家庭环境。因此,笔者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入手,首先分析其产生的背景,然后从儿童游戏论为切入点,具体分析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论区别,同时深入分析不同情景下这一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帮助和启示,意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儿童心理理论;维果次基理论;学前教育;最近发展区

D fruit, the theory of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Abstract: the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theory stresses that children experience in the heart of the world for themselves and other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hildren and be with the people around experience, in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environ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mind. Viggo time base theory emphasize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influenc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experience of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With viggo time base of the social culture background theo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king and language, and said, internalization and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points,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can get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namely, arouse children's inner world.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with mixed age games opportunities, create a harmonious home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e author from viggo, theory of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first of all, analyze its background, and then from a children's game theory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specific analysis the problem of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theory, this theory also analyzes different situations the help of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and enlightenment, to the topic.

Key words: children's theory of mind; Viggo time base theory; Pre-school education;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目录

导言 (1)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产生的背景 (1)

二、最近发展区与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合作 (2)

(一)儿童游戏观 (2)

1、游戏本能论 (2)

2、维果茨基的儿童游戏本质观 (2)

(二)游戏的特点与儿童最近发展区之间的关系 (3)

1、游戏的特点 (3)

2、游戏的特点在帮助儿童跨越最近发展区中发挥的作用 (4)

(三)最近发展区框架内的儿童游戏合作研究 (4)

1、影响儿童在游戏中合作的因素 (4)

2、通过不同的合作方式建构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5)

3、同伴在游戏合作过程中的作用 (5)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6)

(一)在学前教育中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必要性 (6)

1、儿童的发展具有两种水平 (6)

2、儿童发展的动态性 (6)

3、教育应该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7)

4、儿童的发展需要他人的帮助 (7)

四、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8)

(一)在“以儿童为中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8)

1、关注儿童的需求和兴趣 (8)

2、树立新型的因材施教观 (9)

3、教师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 (10)

(二)正确看待并积极利用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10)

1、重视游戏的价值 (10)

2、通过游戏促进儿童的发展 (10)

参考文献 (12)

结语 (11)

致谢 (12)

导言

最近发展区是一个越来越火热的研究课题,伴随着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方式的普及,这一课题的研究势必会更加深入和科学。特别是最近发展区、儿童游戏观、传统教育、群体因素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下,最近发展区相关的发展一定会继续深化。儿童群体是社会上十分重要又十分特别的一个群体,儿童群体的学习与受教育影响着这一群体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作用的发挥,而这一群体在社会生活中作用发挥的好坏又影响着社会发展,并且是深远的影响。因此,儿童教育的建设及其影响因素就变得意义深远。近年来,新课程改革日益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不仅仅是因为新课程改革本身改变了很多之前教材中的内容,更是因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一种类似“蝴蝶效应”的影响正在整个教育界发生着。课改对目前以及未来教育的影响不仅仅发生在教育内容上,而是一种系统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连锁反应。本文从当今理论研究与儿童教育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分析一下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可能性影响,旨在为儿童教育尽一点微薄之力。一、最近发展区理论产生的背景

维果茨基是社会文化儿童理论的创始人,该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功能的发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20世纪20年代,维果茨基在从事教学与发展问题的研究时,正是基于自己的社会文化儿童学说,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观点。

所以,如果从理论意义的角度来说,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还是有着很强的理论基础的,而且这一理论基础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的。因此这一理论及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很深远的。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之中,主要体现着两个方面的特点,其一,维果茨基的理论强调着教育的真正本源是什么,什么事教育的最终目的,第二,维果茨基的理论还特别针对儿童发展与学习的过程当中是如何与社会发生互动关系进行了论述,并且还分析了这种互动的可能性影响,因而我们可以更加科学的知道如何能够让这种互动更加有利于儿童的学习与成长。而且这一理论颠覆了传统教育理论当中的狭隘之处,强调了儿童发展出了当下还存在着潜力的理论,同时指出了发掘儿童潜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取决于和他人相互交流的作用。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儿童理论的基本观点看,儿童的发展绝对

1

不是一个自我独立、自我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儿童与环境(包括成人和同伴)的交互作用,个体就无法跨越自己的最近发展区。1

二、最近发展区与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合作

(一)儿童游戏观

1、游戏本能论

游戏本能论,实际上是建立在儿童游戏观基础之上的一种理论,而这种理论的基础是对儿童和儿童游戏的深入研究,实际上这种研究的时间还是比较短暂而表面化的。目前,对于儿童游戏观,大多数研究者支持的观点是“游戏本能论”。在本能论之中,还包括一系列的学说,他们当中有些相同或者相似,有些相互支撑,有些则恰恰相反。包括:

剩余精力说,有人认为,儿童之所以会产生游戏的想法和热情,这一切都根本原因是儿童拥有着剩余精力,这种剩余精力可以理解为在儿童实现了自身生存的基本需求之后,对身体和精神上剩余精力的一种使用甚至是发泄,当然,这其中还伴随着一种满足感和喜悦感。2

松弛说,与剩余精力说不同,有些学者认为,儿童对于游戏的热忱是因为在其他工作中出现了对自身精力的损耗,而为了弥补自身的精力,或者是本能或者是为了接下来的其他工作,通过游戏的方式可以实现这种补充。

除了这两种相对的理论之外,还有一种理论,认为儿童的游戏实际上源于人类进化的一种本能,甚至说是哺乳动物的一种本能。通过游戏,实际上儿童实现了对未来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一些基本思维和技能的一种简单的演练,这是对未来的一种准备和练习工作。

无论哪种理论,实际上都只是对儿童游戏的生物学进行了较为深层次的剖析,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还是比较科学而深入的,但是,这些理论都忽视甚至抹杀了儿童的另一个重要的属性——社会性,很显然,儿童游戏除了精力之外还有着其他的影响因素,这也是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因此,游戏本能论并不是一个真正全面研究儿童游戏观的理论。

2、维果茨基的儿童游戏本质观

1姜晓燕.儿童发展教育专业教育法课程教育模式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26. 2王颖蕙.关于儿童课程教育改革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2.

2

正如上文所说,传统对儿童游戏观的分析与研究停留在生物学本能阶段,但是儿童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其研究是需要放在整个社会的条件下和发展之中的。所以,他从社会发展和文化的综合视角提出了他的观点,我们称其为维果茨基儿童游戏本质观。在他的观点之中,不再把儿童游戏视为是一种生物的本能,而且其理解和研究的出发点也不再是单从生物特征入手了。因此,他认为,儿童首先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个体,在这个发展的过程当中存在着对外界事物的了解和拓展的一个主观愿望,但是这一主观愿望往往与现实成长的速度不匹配,这就出现了二者之间的差距,如何能尽可能的弥补这一差距呢,游戏就这样产生了。也就是说,他认为,儿童的游戏不是生物本能,而是主观愿望的一种发展,具有主观动机性,这就把游戏观从单一的生物性向社会性延伸出来,避免了片面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视角。3

(二)游戏的特点与儿童最近发展区之间的关系

1、游戏的特点

首先,游戏具有群体性,这个群体性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一个人自然不是群体,两个人也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群体,多个个体才能构成群体。游戏本身具有群体性,意味着对儿童来说人越多游戏越丰富,游戏越有意思,同时儿童之间所产生的交流和沟通也就会越多,这就实际上形成了一种社会模式,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各种社会现象的模拟和锻炼。

其次,虚拟性,游戏相对于现实而言都是虚拟的,这个虚拟性强调的是心中所想与现实存在和驾驭之间的差距。对儿童而言,已经脱离了婴儿时期那种只有对看见的事物才能产生思维的思维能力,其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大大提升,正是一个“天马行空”的时期,但是,相对应的实际操作能力却无法满足此时的思维想象力,因此,在儿童们的游戏过程中经常出现用身边的食物代替虚拟实际上思维中所想的事物,例如,用树枝比作刀枪剑戟,用石头比作王子的宝石等等。

第三,规则性,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实际上看似轻松的游戏也是有着规则的,儿童在游戏中需要遵循着游戏的规则,而游戏的规则实际上并不是一个严格而严密的规则,很多规则还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但是如果有人不遵循这些规则就

3李怀星,雷红云.儿童发展课程改革的导向与实践[J]. 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1):84- 85.

3

会被这个群体中的其他人所排斥。所以,这可能是最早的儿童主观自愿或者“被迫”遵守的社会“规则”。

2、游戏的特点在帮助儿童跨越最近发展区中发挥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从理论的分析还是现实的观察,都不难发现,对儿童来说,游戏和玩耍是一种天性,正如维果茨基理论所强调的那样,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与方式。此外,对于儿童来说,玩耍的过程也是儿童性格塑造的过程,这一过程相对而言是比较漫长的,甚至会跨越整个人成长的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在其儿童时期是其形成的黄金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应当特别注意对儿童性格的塑造,不仅事半功倍,而且影响深远。那么我们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更好地帮助儿童塑造其性格呢,维果茨基的理论告诉我们,通过儿童对游戏的热情,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游戏的作用来实现对儿童性格的塑造,而且我们应当利用游戏自身的特点,顺其发展而塑造儿童的性格。

正如上文所说,游戏是虚拟的,并不是真正的生活,但是对儿童来说无法直接去通过社会生活来实现对一些能力与性格的感受和锻炼,因此,通过虚拟的游戏是对儿童相应能力和性格最直接也最恰当而安全的一种尝试。但同时,维果茨基提出,真正的游戏并不是简单的玩耍,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形成一定的具象意识,所谓的游戏是不真正存在的,所以,维果茨基强调,三岁之前的儿童并不具备游戏的能力,自然一切的区间理论也无从谈起。

正如我们说过的那样,游戏是虚拟性的,也就是说,在游戏当中,儿童可以通过一些身边的事物代替那些社会生活中存在但是自身还无法直接接触和操作的事物。只要是具备了具象思维的儿童,通过游戏虚拟生活这就成为一种本能,这样,游戏的虚拟性不但不会造成不良影响,还使得儿童实际的学习氛围和范围在某种程度上最大限度的拓展出去了,这对于儿童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三)最近发展区框架内的儿童游戏合作研究

1、影响儿童在游戏中合作的因素

任务的难度会对合作学习活动产生影响。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任务的难度应略高于幼儿现有的认知水平,游戏的难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儿童与同伴合作的效果。如果任务的难度过于简单,儿童则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解决,就缺乏与他人合作的动机。如果任务过于复杂,儿童可能会失去信心

4

而放弃。Tudge (1992)认为,如果问题的难度远远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时,合作就会产生倒退。只有当任务的难度稍高于儿童的现有能力时,儿童才一会更倾向于向外界寻求帮助,更愿意与他人一起解决难题、完成任务。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没有忽视儿童自身的个体因素。社会文化环境再重要也不能单方面对儿童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个体与环境的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影响儿童在游戏中合作的个体因素主要是年龄、性别、性格等。

2、通过不同的合作方式建构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合作,对于儿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其中最重要的只是合作的最终结果,而是合作的过程,通过合作的过程,按照发展区的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在“最近发展区”中,儿童的接受和学习能力可以达到最佳状态。所以,我们可以为儿童城站的过程中构建出适合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以利于儿童的学习与进步。但是,儿童的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单独依靠其自身的能力无法实现最佳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状态。所以,我们强调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加强合作学习,与合作交流,特别是与比自己能力强的人的合作,这里可以是比自己年龄长的其它儿童,也可以是成年人。这样,就可以实现依靠儿童自身无法实现的学习效果,在这其中还贯穿着与成人的合作,教师的合作等等,有利于儿童学习水平的提升。4

3、同伴在游戏合作过程中的作用

在儿童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同伴的作用实际上是很大的,特别是,对儿童来说,其学习、生活不可能做到教师和家长一直在身边,时刻陪伴,而儿童很多的“独立时间”实际上是和同伴一起度过的,所以,与同伴之间的合作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考验儿童合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同时,儿童之间没有年龄的隔阂,可以毫无拘束地自由交流、讨论,在这样轻松的交流互动中,不仅有助于儿童潜能的充分发展,而且在合作中儿童逐渐学会协调和帮助。可见,儿童间的合作是非常有价值的。因此,在我国的学前教育中也应该充分重视和合理利用儿童之间的合作,让儿童通过在合作中的相互观摩、学习、启发和激励不断进步、

4李怀星,雷红云.儿童教育课程改革的导向与实践[J]. 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1):84- 85.

5

不断提高。在游戏中,儿童除了与能力水平更强的儿童一起合作外,更多的是与知识水平旗鼓相当的成员一起合作。有时,在同伴的游戏合作活动中,即使需要“能力更强的同伴”,我们也不能苛求他们能够在各方面都高人一等,因为大多数活动都涉及各种各样不同的任务。擅长某一活动的儿童,也许就不擅长另一活动,同样需求同伴的帮助。在这层意义上,每个儿童都既是专家又是新手,如果把最近发展区内的同伴合作的关系框架视为社会生态系统的话,那么最近发展区的发展则取决于这个系统内各个成员的相互支持、相互依赖、和平共处。有些学者研究认为,儿童之间的合作是不能以成人之间的合作角度来分析的,有时候在儿童合作的过程中,不一定错误的观点最后会变成更加错误的观点,相反,两个错误的观点有可能在儿童之间合作的基础上变成正确的观点。5

四、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一)在学前教育中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必要性

1、儿童的发展具有两种水平

儿童的发展是有这两种不同的水平的,分别是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现有水平即儿童当前所表现出来的发展能力和理解能力等等,而潜在水平则不同,潜在水平不易于通过表面现象来发现。所以说,对儿童而言,现有发展水平是目前达到的一个水平,而潜在发展水平则是需要开发和引导才能实现的一个水平,如果只是单纯的根据儿童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就容易忽视甚至埋没儿童的发展潜力,不利于儿童的长远发展。我们可以用我们常说的“潜力股”来分析和理解这两种儿童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把眼光望的更长远一些。

2、儿童发展的动态性

儿童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动态的过程。这种发展不仅仅体现在自身的不断发展之中,而且表现为发展的过程会受到周边环境的直接或者间接的综合性影响,例如,儿童刚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自然会对这个环境产生一种本能的适应,这一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如果接下来进入了另一个层次的环境之中,儿童也会随着环境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自身的水平。在这里我们必须还清楚的认识到,儿童的发展有纵向和横向两种,所以我们在对儿童发展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能单纯的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才是最科学合

5赵寄石,楼必生.儿童发展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

理的。这样既是对儿童成长的一个合理、正确的认识,也可以避免儿童因为不合理比较出现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这都是不利于儿童成长的。

3、教育应该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我们都知道,儿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完整的社会个体,他是一个还处于学习和发展之中的群体,所以,儿童的发展不应当是在一个完全同步的环境中形成和出现的。儿童的发展需要教育的引导,需要榜样的力量,所以,儿童发展的最佳环境应当是教育领先于儿童发展的环境,这样可以始终给儿童一个前瞻性的发展方向,相比较儿童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这种模式可以让儿童少走很多的弯路。“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维果茨基在研究儿童的教学与发展关系时产生的,它不但可以查明儿童发展中已经达到的状态,而且能发现正处于成熟中的状态,能够帮助我们确定儿童的明天,确定他发展的动态。这样,教学就可以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既照顾到儿童的现有水平,以其一定的成熟为基础,又能以儿童正在成熟中的,而不是己经成熟的机能为目标,促进儿童潜在水平的发展。而且,最近发展区决定着教学最佳期,在儿童最近发展区中的教学,也正是在儿童最佳教学期内的教学,在这个时期的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学提前于这个时期或错过这个时期,教学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不能充分开发儿童的潜在能力。可见,运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可以有效地实现“教学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教育走在儿童发展前面,实际上就是让成人率先一步,在儿童发展的必经之路上做好引导儿童的准备,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4、儿童的发展需要他人的帮助

儿童的发展虽然是一个自发而且主动的行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儿童的发展可以完全脱离外界因素特别是教师与家长的帮助,甚至是其他儿童的帮助。虽然儿童的发展是自发的,但是其发展方向、内容都是需要正确引导的,有了正确的方向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就会是南辕北辙。因此,放任自流是万万不可取的,给予儿童发展过程中正确合理的帮助,并且培养儿童正确、及时获取帮助的能力和意识,这都是非常重要的。

儿童的发展离不开同伴的帮助,特别是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在幼儿园中,教师显然是典型的有能力者,借助教师的帮助,儿童可以完成依靠其自身能力无法完成的任务,从而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可以说,在儿童与教师合作解决问题的

7

过程中,教师所提供的帮助为儿童创造了“最近发展区”。这个过程是有效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教师与儿童始终积极互动,共同进行“最近发展区”的建构。此外,对儿童来说,特别是在幼儿园这样的集体成长环境之中学习和生活的儿童来说,互动性是必不可少更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我们所知道的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互动,还应当而且必须充分发挥儿童与幼师之间的互动。当然,儿童与幼师在教学活动当中自然会发生一定的教学互动,但是这并不是互动的全部内容,在教学活动之外,幼师和学生之间也应当有着多样化的互动,例如,情感的沟通、教学活动内容的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儿童的想法和意见,这才是互动的真正目的之一。

另外,这种互动还需要注意幼师和儿童之间的身份性与礼貌性,所谓身份,幼师在互动的过程当中应当意识的,不仅仅是与儿童发生互动,更是对儿童发展的一个引导者,因此,这种互动应当时刻保持引导性,而不是简单的讨论。所谓礼貌性,虽然幼师是儿童的引导者和教育者,但是在与儿童沟通的时候也应当注意对儿童的基本礼貌,多用请、吧、可以吗之类的词汇,这样让儿童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礼貌,更是沟通中的合作意味。

五、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一)以儿童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1、关注儿童的需求和兴趣

相比教师的“教”,儿童的“学”已经日益成为现代教育模式中更加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儿童而言,更应该注意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的转变,让他们学会获取信息,掌握思维。还必须贯彻教育的情感性,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树立争取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教育模式更新了,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的,教师要真正的树立与儿童之间的民主意识,帮助儿童营造一种安全的,舒适的课堂环境和心理环境,这个环境应该是轻松自在的,以促进儿童自主性的发挥。同时,儿童也要摆脱原本一味依赖老师传授的思维误区,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独立自主的展开思维活动,并于老师、同学广泛交流。进而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的学习掌握。

根据新课标大纲的要求,课堂教育应该从已有的生活知识出发。让儿童亲身经

8

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不是空洞的理论和方法,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在生活中有着很明确的应用。学习的终极目的也是在生活中的应用。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过程中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同时教育结束后,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给儿童布置作业,让儿童实地考察,动手操作,加深儿童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结合儿童生活实际进行教育,让儿童身边的实际走入课堂,会使课堂更为生动富有趣味性,同时儿童应用知识到实践中,也会体会到实际价值,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儿童的兴趣。6

学习不是单纯的教授,而是儿童与老师一起对理论与实际的主动认知的过程,之一过程需要儿童从实际出发,掌握基本原理,最后再将这些原理应用于实际,这次完成了整个学习的过程。要想完成这些目标,就必须调动起儿童们的兴趣。要引导儿童完成整个学习过程,还必须引导儿童亲身动手操作、亲身观察、亲身思考,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教育过程,是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而非教师的一味讲解。这样儿童的主体地位就凸显了,既调动了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教育的效果。

2、树立新型的因材施教观

首先,教育的安排要有层次性,教育是面向全体儿童而言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全体儿童的共同进步,共同成长。而不是仅仅注重“优等生”而忽略“末等生”。因此,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一定要“因材施教”,这是个基本原则。老师学要根据不同儿童水平及特点的不同,布置一些难度不同但都能达到练习、巩固等学习目地的任务,这对于老式布置任务的方式而言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是很值得。根据儿童各自的优缺点,分别从不同的切入点为其布置任务,最后每个儿童都得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锻炼。其次,教育的安排要有趣味性,广大儿童正处于成长期,成长期的儿童在发展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兴趣第一位。对于无法产生兴趣的内容则会表现出严重的厌烦甚至抵触情绪。因此,老师在设计布置作业时除了考虑教育内容之外还必须充分考虑儿童好奇、求新、求趣的心理特征,善于挖掘教育中的“趣”,努力提高教育的趣味性,这样才能牵动儿童的注意力,唤发儿童内心强烈的学习需要。当儿童对作业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不会把发展当成一种负担,而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完成。再次,教育的安排要充分发掘儿童的探究能

6崔克忍.儿童教育论[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55-89.

9

力和创造能力。新课标要求培养儿童自主探索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新课改要求老师在教育中充分发掘儿童的探究能力。这也对教育的布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育已经不能简单的停留在内容与练习的重复这样的浅层次了。儿童正值头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充满着想象力和创造力,老师布置任务时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让儿童在完成任务时充分运用大脑的思维能力。

3、教师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

此外,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作用,教师对于儿童而言,起到的是“言传身教”的引导作用和榜样作用,所以,儿童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理论,而是理论的一种实践,那么理论的实践离不开教师的自身能力发挥。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正确、积极的引导,当儿童发展遇到瓶颈时,教师应当充分的鼓励,自信心所带来的由内而外的发展动力是外力不可比拟的,当儿童发展出现歧路的时候,教师应当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制止,确保儿童发展的正确方向。7

(二)正确看待并积极利用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1、重视游戏的价值

所以,正如上文所说,无论是何种理论所阐述的精神,儿童游戏都不是一个无用之举,相反,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儿童游戏是自身社会性发展的一个必然的阶段,儿童通过游戏可以实现对社会活动提前的感知和锻炼。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需要在儿童发展的问题上对游戏所潜在的价值予以充分的重视,游戏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事物,更不是偏激者认为的“浪费时间”,对儿童发展来说,整个过程需要学习的有很多,任何课程如果没有在最佳的时间以最佳的方式进行学习,就需要在日后以更大的代价来“补课”,这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充分重视游戏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2、通过游戏促进儿童的发展

正如上文所说,通过游戏可以实现儿童社会性以及整个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且,相对于严厉的命令性要求,毫无疑问游戏可以让儿童更加放松,更加放松的环境带来的就是更加自愿地发展意愿,这都是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因此,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这一特点,抓住游戏对儿童发展的积极影响,最大限度的利用。

7何小亚.姚静.儿童教育设计[J].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0):12-40.

10

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较持久的耐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他们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聚精会神地搭积木、串珠子,教师可以利用儿童在游戏中的这个特点,将平常教学中儿童觉得枯燥乏味的知识迁移到游戏中,通过“寓学于乐”的方式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如,数学领域里的认识人民币完全可以通过开展商店游戏来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在游戏中,教师还应当为儿童营造宽松、自由的游戏情境和氛围,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区域,为儿童提供多样性和多层次的游戏活动材料,并且积极鼓励儿童探索的精神,鼓励儿童主动开展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也就是说,游戏不单单是游戏,而且是儿童发展的一个可行性契机,正如上文所说,游戏是儿童进步的一个手段,学习的一个过程甚至是某种捷径,因此,应当充分的发挥游戏的作用,促进儿童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发展教育是一个相对特殊环境下的儿童教育方式,对于其儿童

11

教育的模式也有了更多的要求。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儿童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再加上其他学科和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各学科领域联系的进一步加深。儿童教育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开始从老式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向理论基础更强,更加强调教育中“学”的重要性,教育方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化,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在教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些都是目前儿童教育的特点,也是儿童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多样化,综合化,信息化。只有不断发展的教育模式才是有生命力的教育模式,反之,则会被教育发展所淘汰。

参考文献

[1]姜晓燕.儿童发展教育专业教育法课程教育模式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

12

报,2007(6):26.

[2]王颖蕙.关于儿童课程教育改革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2.

[3]李怀星,雷红云.儿童发展课程改革的导向与实践[J]. 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1):84- 85.

[4]姜晓燕.儿童教育课程教育模式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26.

[5]王颖蕙.关于儿童课程教育改革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2.

[6]李怀星,雷红云.儿童教育课程改革的导向与实践[J]. 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1):84- 85.

[7]赵寄石,楼必生.儿童发展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8]崔克忍.儿童教育论[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55-89.

[9]何小亚.姚静.儿童教育设计[J].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0):12-40.

[10]伯拉基斯.儿童教育法[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63-67.

[11]焕琪.儿童教育展望丛书外语教育展望[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5-18.

[12]肖建国.儿童教育与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1):45-58.

[13]金丽莎.儿童作业设计与布置[J].比较法研究,2010,(12):61-89.

[14]王秀荣.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儿童教育方法初探[J].中国讲师学院学报,2011,(4):18-21.

[15]李爱华.浅谈新课改下儿童作业的特点[J].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4):23-26.

致谢

本课题研究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与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方案论

13

证,到具体设计和调试,无不凝聚着导师的心血和汗水,在研究生学习与生活期间,也始终感受着导师的精心指导和无私的关怀,我受益匪浅。在此向导师表示深深的感谢与崇高的敬意。

古人云:故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本课题研究能够顺利的完成,也要归功于我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各位任课老师的认真、负责,使得我可以很好的掌握与运用本学科的相关专业知识,并且在课题研究中得以体现。正是有了你们的悉心帮助与大力支持,才使我的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完成,另外,在此我要感谢父母对于我的支持与关爱,他们无私的爱、坚定的信任是我成长路上最大的动力,我只能依托着自己的人生信念来继续努力发奋,用不及他们的百分之一的付出来回报他们。在此,我也要感谢我的同学,感谢他们在学术上给我的指导和帮助。

最后我要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审阅我论文的老师们,您们的意见将为我完善自己的研究、严谨自己的治学态度提供指引。

谢谢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