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探究

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探究
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探究

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探究

古人云:“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从这句话中可以得出学习历史的重要性,然而当前历史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关系到中学历史教育承上启下功能的实现。面对目前出现初高中历史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关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使初中与高中的历史教学形成合力,对高中历史教学,尤其是对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历史课程学习有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对于初高中历史衔接问题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用王国维学习的三种境界来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

第一篇:“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发现和寻找问题)

一)初中、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状况: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

初、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理念在指导思想上具有统一性。在知识方面上,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注意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基础性和系统性;高中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在能力方面差别也较大,初中主要在于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更多在于理解和应用层面。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了首位。

二)历史教学地位的异同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忽视了历史教育的功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当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当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摘要:21世纪初中国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对中学的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动力,对中学历史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以商洛市为例,就当前初高中历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链接问题进行研究说明。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历史新课程改革给中学历史教学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高中历史教材在教材内容、教材编排、教学方法上都与初中历史学习有着很大的差别,如初高中课程衔接方面近些年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链接,对于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提高中学历史教育的教育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对商洛市进行了考察,选取了四所具有代表性(中学)的学生,如商洛中学、镇安中学、柞水中学、山阳中学的学生,以及历史任课老师作为研究对象,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一、初高中的学生对于历史衔接问题的认识 1.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在以上四所高中里选取了400名高一学生进行了问卷

调查,其中男学生有207人,女学生有193人。在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有147名同学对历史感兴趣,253名同学对历史兴趣不大。总的来看,不喜欢历史学科的学生占多数,就各学校而言,属于商洛市重点高中的商洛中学喜欢历史学科的有59人,不喜欢历史学科的有53人,这可能与重点高中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高教学设备齐全有一定的关系,而其他三所学校则情况相反。 2.学习历史学科的目的 在学习历史学科目的来看,“考上理想的大学”为大多数学生的选择,占到调查学生的百分之60多,剩下的学生大多选择了“完成高中学业”。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在商洛中学和镇安中学这两所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选择了“考上理想大学”这一个原因,目的特别的明确,这可能与优秀的师资力量,优越的硬件设备有关。但是在山阳中学和柞水中学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了“完成高中学业,取得高中文凭”这一项,从这里可以看出普通高中的学生对于以后的路还是迷茫的,还没有一个详尽的规划。 3.高一年纪学生对于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了解程度 对这一问题在调查中显示:觉得“很了解”的有35人,大部分处于不了解状态,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历史新课程改革不是很了解,只知道新课程改革,不知道哪些方面改革。因此我们在大力倡导新课改的同时,重视对教师的培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总结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总结 复习技巧:历史学习技巧 不少人都认为历史这东东就是死记硬背,可是这死记硬背也是有一定的技巧的,俗话说:“留心处处皆学问。”其实这背书也是一门学问。如何“背好历史”呢?我觉得应该有知识框架的头脑观念。这一点相信在校的老师们都会讲到的,当时感觉没有什么用处,因为考试就考“血与肉”的内容。对“骨头”并没有什么考的。可出了高中校门,进入高校学习,你会发现真的很重要。我与一些学 __同学聊天时,发现他们在这方面做得就不尽如人意,只能模糊的记忆住人物、地点。时间也是记得零零碎碎。这样学习历史,不能把历史学活。只能对历史产生很大恐惧与排斥心理。 这个知识框架,就是辅导书上常有那些条条框框,很多人对这并不太重视,可是这就是记忆的窍门,同学们在学习之余,做题目累了或者看累了以后,可以把这拿出来翻翻看看,也可以回忆、自己动手做做这些条条框框,并且不断的提问自己,诸如两次鸭片战争的前因后果、列强行使路线、签订哪些卖国条约、具体内容等等。等你熟练的掌握了这些,相信你自己会突然发现变得好强,而且是一下子能说出一大串,可以说是一个知识点带动了许多,而能做这点的话,相信历史中最让人头疼的时间年代关也会很快的通过的。这一关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如果能把这关过了,相信会在今后文科学习中,可以说是

所向无敌的。你会发现自己看书的时候,那些知识不是独立的,仿佛成了一张网。自己只是在编网,或者说填空而已。年代会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座标。指导你如何放东东。个人认为学文科基础就是文学与历史了,一个注重幻想、一个注重现实。学好这两门,其他文科就会很轻松的。当然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看法了。也有不少人提出记年代用什么巧记的方法,诸如商鞅变法是公元前359年,可以理解成商鞅在变法前喝了三壶酒,金的灭亡是公元1234年,可以理解成1234金灭亡??个人认为这种方法可以偶尔一用,但不能作为记年代的最好办法,必须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因为年代那么多,不可能所有的都能编成顺口溜,不可能都能联想一些事物来吧。如果为了一个年代,而生搬硬套许多口诀出来,那就有点舍本逐末的味道了。 记不得在哪看到这样一句话:“历史是万精油,到哪都能到一点。”这句话讲得很有道理,我们学历史,不能只局限与历史课,历史书上。其实很多地方都能学到的。比如语文课上的人物,地理课上的地图、思想政治课、英语阅读理解,都能有一些痕迹。这些痕迹只要大家用心去记,用心留意,相信会给你的知识框架带来许多许多。你会在不经意间悄悄地学会许多别人也看到,却没有掌握的知识。这也许就是武侠片中常说的“悟”字吧。说了这些,只不过是方法而已,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平时的积累。相信大家能做到这点,高考能考115分以上吧,我就是这么做,就做到了。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初步探究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初步探究 ——浙江师大附中校本课程系列之一 浙江师大附中吕准能 我校为直属省教委的省级重点中学,伴随新中国一起成长,即将迎来五十周年校庆,她有过往日的荣耀,在新世纪迈入了快车道,学校的档次和规模迅速提高。全校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正在向全国示范性重点中学的高峰攀登。学校积极强化“科研兴校”意识,并开办了四个高师直升班和一个网络技术班作为实验项目,也正积极迎接课程改革作好前期准备。随着薪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热潮的逐步推进,我校上下正全力争创全国示范性普通中学的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并关注高一新生的始业教育尤其涉足初高中教育的衔接与过渡问题。该问题的研究尚较薄弱,笔者在此借一引玉之砖,谨请方家赐教。 课题由来 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定位,主要有: 1、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实质上是一个开放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学生、社区参与的过程; 2、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 3、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且相辅相成; 4、校本教研的重要载体和师生共同完成的拓展型和研究型教学成果。 众所周知,中学历史教学是我国历史教育的主要方面之一,并由特定教学方式来实施,需要不断以课程改革来注入活力。但长期以来我们未能有效地解决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整体,不仅教与学之间缺乏整合,而且存在重教轻学和不同程度的学为教服务的倾向,还有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长期没有解决初高中年级或阶段的教学衔接问题,许多中学生虽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僵化的历史课堂教学。目前历史教学的新机遇与挑战主要有: 1、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推行:新课程的内涵包括:⑴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⑵教学不仅注重结论更注重过程;⑶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它不仅着眼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良好品德的培养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陶冶,而且努力凸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而可看作“自己的课程”,并科学把握课程资源的内涵,进而对内容不断变革和创新。历史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让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况且一系列新教材令人耳目一新,并将更加精益求精。 2、“大教学观”下历史教育功能的再强化:(1)人文教育功能,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是历史教育的最基本功能之一,20世纪的缺憾留下了沉痛教训,人文精神的迷失后果堪虞,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依赖于科学与人文的均衡发展,故学会关心迫在眉睫;(2)公民教育功能,现代社会迫切要求具有正确的社会定位和共同体归属感,包括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也包括世界整体性的认识,最大程度提升公民素质关系到国家兴衰;(3)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人口、资源、灾患等全球关注的热点可通过历史教育总结经验教训以资借鉴。(4)国际理解教育,是面对WTO 的挑战和霸权主义及恐怖主义的挑战,适应全球化的对策之一。 3、“大历史观”下史学领域研究的新进展:首先,目前史学界在观点、方法、史料等产生了重大突破,极大拓展了研究视野,这为教学提供了充足的源头活水。例如(1)借鉴英国的“全

广东佛山市(初高中衔接化学教材)共15套合集word文档可编辑共129页

第1讲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1.原子 原子的英文名(Atom)是从?τομοζ(atomos ,“不可切分的”)转化而来。很早以前,希腊和印度的哲学家就提出了原子的不可切分的概念。17和18世纪时,化学家发现了物理学的依据:对于某些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将其继续的分解。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物理学家发现了亚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由此证明原子并不是不能进一步切分。 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一个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在原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原子表现为电中性。如果质子数和电子数不相同,就成为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根据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原子的类型也不同,质子数决定了该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原子是一个极小的物体,其质量也很微小,原子的99.9%的重量集中在原子核,其中的质子和中子有着相近的质量,目前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并拨动单个原子,下图为超高真空多功能扫描隧道显微镜,中图为显微镜下的硅原子结构,右图为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科学家拨动49个铁原子排列在钢表面上形成的一个圆形栅栏。 2.构成物质的微粒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能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等。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更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如:He 、O 2、O 3、H 2O 、CO 2、H 2SO 4等。 原子可以通过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如氯化钠就是由Na + 和Cl - 构成的。

1.原子结构的演变 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摹,一种模型代表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一个阶段。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原子结构模型主要经历了以下演变过程: 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形成中性原子,俗称“枣糕式”模型,糕体相当于原子核,分散在其中的枣子相当于电子。 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围绕太阳运转。 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2.原子的组成 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割。科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所带电荷各不相同。1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1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显电性。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所以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核所含质子数,也就是所带的正电荷数又称核电荷数。科学家发现不同元素的原子所含的质子数各不相同,而且目前发现的所有原子中,其质子数按1、2、3、4、5……依次递增,刚好和自然整数序列一致,习惯上,人们就把原子中所含质子数称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其核电荷数。中学阶段一般要求了解原子序数在18以内的原子所带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原子??? 核外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 ??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在化学家们想像的模型中,每一个原子中的核外电子都绕核作高速运动,永不停止,也不劳累。在多电子原子中,则近似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不同区域内绕核运动,又称为分层运动或分层排布。原子核外,由里到外、由近到远地分布着不同的电子层,供不同的电子绕核运动,尤如大都市中心城区外围所修的绕城公路,供不同性能、不同用途的机动车运行,从而保证交通有序运行。 人们常把原子中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用下图表示,中心圆圈表示原子核,围绕其外围的圆表示各个电子层,每个弧线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人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维,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上历史课时,结合师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谨此罗列,以求抛砖引玉。 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1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材衔接的应对策略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材衔接的应对策略 漳浦二中杨爱川 新课改以来,初高中教材衔接问题一直备受一线教师及教研员的关注,甚至有的学科还成书专门讨论,历史学科也不例外。今年是本人从事高中起始年段新课程教学的第二次,对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衔接问题颇有感触,通过认真的探讨及借鉴别人的经验,在教学实践中,能较好地解决教材衔接问题。利用这次教研的机会,把初高中历史教材衔接上的一些做法及不成熟的看法呈现出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熟悉初中历史知识,了解初高中课程的不同,找出衔接点,以便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缩短学生适应高中历史学习时间。 (一)初高中的课程标准和形式的不同 高中历史新课程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分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教材的呈现形式是模块加专题。初中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这种课标下的教材呈现形式实际上是通史加主题的形式。课程标准的不同,决定了初、高中教材体例、教材内容、教材难易、教材繁简、教材资料选取以及教学形式的不同。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都强调三者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同时,强调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三)课程内容的区别与联系 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初中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在主题形式的同时,初中历史还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的时序性和线索性。高中课程内容对历史知识的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历史内容的呈现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其中必修包括3大模块,主要涉及政治(9个专题)、经济(8个专题)、文化(8个专题);选修共6个模块,包括历史上重大的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为了减负,一般只选取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模块)。这样,避免了初中和高中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更有利于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四)对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的要求不同 初中历史学习只是教师传授知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高中历史学习则要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这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 二.根据学生学习成长规律,依据课程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施教。 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跟之前相比,在学习上,有三个方面的变化特别明显:(一)学习心理方面:学生变得爱学习和更自信了。由于新课程历史教材内容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注重激励性和发展性,这种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对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保持历史学习的热情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了: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交流和表达能力、质疑创新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对历史学习不再只局限于教科书,而是拓展、延伸到课外。他们学会了自己动手搜集各种历史资料,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历史课程学习资源。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课堂上,他们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愿意和同伴一起探讨问题,交流彼此的看法。学生们的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们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不少学生具有有一定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三)

历史初高中衔接课题研究计划

初高中历史衔接创新教学研究课题计划 一、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初高中教学相对独立,仅以中考为纽带形成有明显局限性的联系。 而历史学科为非中考学科,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学校对历史的教学普遍不够重视,这种现实造成的实际情况也非一朝一日所能该变。而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并合理的运用又是十分需要和必要的。 我校是一所由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举办的公办民营学校,初中学生绝大部分将升入普通高中就读,初高中两个阶段联系密切。如何使学生获得历史学习后续发展的能力,为高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为此,应当探索灵活的教学模式,大胆地进行改革尝试。在初高中教师对口协商的前提下,允许初中教师在教材取舍、考核方式及考核侧重点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务实创新的态度,努力搞好初中历史教学,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再加历史新课程改革正在走向纵深,需要我们更深入的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 鉴于以上的情况,我们在初高中衔接创新教育的大前提下,着重于历史学科能力的构成及培养研究。学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等一般能力,也包含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的特殊能力。 所有这些能力可归并为阅读理解、语言和文字表述、整理和归纳、分析与运用四大类。它们指向的目标各有侧重,其培养训练的方式也不一样。初中阶段正是良好习惯塑造时期,利用地课堂时间,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养成习惯,将会使之获益终身,同时也为高中后续学习提供了稳妥的支撑。 二、理论思考 (一)概念界定 本课题是以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背景,初中为立足点,解决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问题,是自下而上的发展性研究,而非传统的补偿性研究。 所谓历史能力结构是基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领会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和内在联系,哪些是基本史实,哪些是基本原理或观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通过感知,参与了观察、思维、想象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活动,过程中养成历史学习的综合能力。 (二)研究目标 在基础课程培养目标的引领下,深入学习和研究多种有效的教学理论,并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进步,做好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工作,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基本原则 严格执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遵循教学基本规律,不增加学生负担,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意结合学生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历史能力的养成。 三、研究内容

初高中衔接教材

数学 目录 阅读材料:1)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联系 2)如何学好高中数学 3)熟知高中数学特点是高一数学学习关键 4)高中数学学习方法和特点 5)怎样培养好对学习的良好的习惯? 第一课: 绝对值 第二课: 乘法公式 第三课: 二次根式(1) 第四课: 二次根式(2) 第五课: 分式 第六课: 分解因式(1) 第七课: 分解因式(2) 第八课:根的判别式 第九课: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1) 第十课: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2) 第十一课: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 第十二课: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 第十三课: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 第十四课:分段函数 第十五课: 二元二次方程组解法 第十六课: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1) 第十七课: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2) 第十八课: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 第十九课: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民族第二十课: 方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十一课: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第二十二课:相似形 第二十三课:三角形的四心 第二十四课:几种特殊的三角形 第二十五课:圆 第二十六课:点的轨迹

1.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联系 同学们,首先祝贺你们进入高中数学殿堂继续学习。在经历了三年的初中数学学习后,大家对数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数学思维有了一定的雏形,在对问题的分析方法和解决能力上得到了一定的训练。这也是我们继续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中数学课即将开始与初中知识有联系,但比初中数学知识系统。高一数学中我们将学习函数,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它在高中数学中是起着提纲的作用,它融汇在整个高中数学知识中,其中有数学中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价转化思想等,它也是高考的重点,近年来,高考压轴题都以函数题为考察方法的。高考题中与函数思想方法有关的习题占整个试题的60%以上。 1、有良好的学习兴趣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把这种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这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那么如何才能建立好的学习数学兴趣呢? (1)课前预习,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产生好奇心。 (2)听课中要配合老师讲课,满足感官的兴奋性。听课中重点解决预习中疑问,把老师课堂的提问、停顿、教具和模型的演示都视为欣赏音乐,及时回答老师课堂提问,培养思考与老师同步性,提高精神,把老师对你的提问的评价,变为鞭策学习的动力。 (3)思考问题注意归纳,挖掘你学习的潜力。 (4)听课中注意老师讲解时的数学思想,多问为什么要这样思考,这样的方法怎样是产生的? (5)把概念回归自然。所有学科都是从实际问题中产生归纳的,数学概念也回归于现实生活,如角的概念、直角坐标系的产生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只有回归现实才能使对概念的理解切实可靠,在应用概念判断、推理时会准确。 2、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 3、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数学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共五大能力。这些能力是在不同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得到培养的。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开发不同的学习场所,参与一切有益的学习实践活动,如数学第二课堂、数学竞赛、智力竞赛等活动。平时注意观察,比如,空间想象能力是通过实例净化思维,把空间中的实体高度抽象在大脑中,并在大脑中进行分析推理。其它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学习、理解、训练、应用中得到发展。特别是,教师为了培养这些能力,会精心设计“智力课”和“智力问题”比如对习题的解答时的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训练归类,应用模型、电脑等多媒体教学等,都是为数学能力的培养开设的好课型,在这些课型中,学生务必要用全身心投入、全方位智力参与,最终达到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心得体会 第1篇: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是让学生更好学习,以下就是的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

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第一讲初高中语文的区别与应对策略).doc

苏州易优初升高暑假衔接班教材(讲义) 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 第一讲初高中语文的区别及应对策略 考情分析 一、中考考试能力要求 中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和欣赏感受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一)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 (二)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三)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四)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 能力层级。 (五)欣赏感受:指对阅读材料中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描写,优美精辟语言的欣赏和感受能力。 对A、 B、C 、D、 E 五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但均以《大纲》为依据,在《大纲》所要求的能力范围之内(渗透新课标精神)。 二、高考考试能力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 现为六个层级。 (一)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二)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三)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四)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 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五)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 了的能力层级。 (六)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 的能力层级。 对 A、 B、 C、 D、 E 、 F 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学情分析 一、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的区别

浅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几点思 考 浅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 衔接问题的几点思考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八中学王亚军 摘要: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历史学科对丰富学生的社会科学知识,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功能 关键词:历史教学兴趣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实现课 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课题,也一直是中 学历史教师,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者所关注的 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进行 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中学历史教学两 个阶段的衔接过渡,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 “断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 手: 一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正确认 识历史,做好学科理念方面的衔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进行有 效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成功的源泉.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 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 哲理性的语言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1.创设良好的历史学习情境 历史学习情境就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 根据所学的内容创设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 学生的兴趣.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和 联系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 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例如:讲到中国改革开放时,就可以结合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来说明我们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成就.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不仅满足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 课题负责人:李春元 主要成员:李春元林进白吉王俊哲拉姆王然卓玛央宗四郎珍玛格桑曲珍 立项序列号:LZEGKT LS001 研究起止时间:2013年5月31日--2014年6月10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新课程下初高中教材编写体例的不同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材,初中是主题式体例,高中则是模块加专题体例。初中教学需要打下非常扎实的历史基础,才能适应高中模块专题式的历史的学习。然而,本课题研究地当下的历史教学现状及初中教师的配备使初中历史教学难以达到这样的要求。初中学生历史时序感的缺乏、通史知识不全给高中专题教学带来困难。 2.林芝二高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情分析 长期以来,初高中教学相对独立。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学校对历史的教学普遍不够重视,我区甚至很多初中没有专业的历史教师。学生初中历史基础较差,加之汉语基础较差,历史基本上没有什么基础,、因而理解知识能力有限。加之当前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本为专题史形式,给学生历史基础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我校学生学习历史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2)教师教学状况分析 我校历史教师绝大多数来源于初中上调,对初中历史教学有一定的认识,对新课改高中历史认识不足,在教学中,盲目以高中历史专题为教学的根本,忽略

了学生的课程基础实际,忽略了学生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使历史教学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给学生学习历史造成了更大的负担。另外,在课程任务较重的情况下,部分老师教学还存在着靠经验教学的情况,缺少教学理论素养,教学水平提高严重受限。 二、研究价值与预期目标 我们的研究主要是改变我校当前历史教学状况。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不抱怨,不埋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分析研究,集全组之力寻求解决之道。通过课题研究研究,我们希望达到以下目标 1.学生迅速融入高一历史学习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有诸多不适应。本课题研究及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很快完成从初中历史的主题式通史学习、识记和感性理解为主的浅层次学习到高中历史的模块专题式学习、抽象理解为主的深层次学习的过渡。 2.提高高一教学效率 本课题研究侧重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兴趣爱好的了解,将学情研究作为本课题研究的起始点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使高一历史教学更有针对性。 3.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本课题组教师的学习自觉性更高,钻研业务的愿望更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4.构建具有林芝二高特色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模式虽然本课题的研究不是首创,但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特殊性。我们研究主要是立足于林芝二高学生层面,根据我校学生的基本状况,探索我校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 三、主要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 四、现状调查和研究

初高语文衔接教材(全)

精心整理 郑州市扶轮外国语学校 语文初高中衔接材料(讨论稿) 初中的语文学习,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因此还多是限制于课本。学生只要认真听课做笔记,课后认真复习并完成课后及补充练习,一般来讲,平时的测验考试基本就不成问题了。 而高中阶段最终的目的是高考,高中的课文(尤其是文言文)篇幅长,思想深刻,对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的要求比起初中提高了很多,课堂容量明显加大。学生从高一开始就应逐步训练模拟高考题型,这些考试按《高中课标》和《高考说明》的要求“主要是以考学生的能力为主”,不再像中考那样有具体的考试范围。 养,高中生就应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抽象 语文能力,才能把高中语文学好。 长的。 度和方法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考做好准备,切不可抱着“来日方长”和“现场发挥”的思想。 乃至高考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具体要求: 1.字词 2. 包括各种文体知识(如诗歌、小说 例如传统节日习俗、历史朝代演变、纪年计时方法、名胜古迹等。试题举例: 1...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0余首,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B.唐代着名诗人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创作了不少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其代表作有《卖炭翁》《观刈麦》等。 C.《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杰出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呼唤个性解放,感人至深。 D.美国着名作家欧·亨利,与契诃夫、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短篇小说《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对下列对联所指的文学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长沙不久留才子,宣室求贤访逐臣 ②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③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④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A.贾谊苏轼范仲淹李煜 D.红楼梦庄子水浒传哈姆莱特 4.文化常识填空 (1)《四库全书》是乾隆年间纂修的一部丛书,共收古籍3503种,按照、、、四部分类,所以称为"四库。 (2)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剧中人物分别由生、、、四种角色行当扮演。通常所说的"末", 归入"生"中。 3.语法知识 现在中考不考语法,所以有些学校在教学中不涉及语法知识,这对升入高中后的文言文学习,语病的

浅谈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浅谈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历史组付丽华 从初中到高中,大家一直都在学历史,而且初中、高中的历史课本的内容大体相似,因此有些同学就认为高中历史也只要背背就可以了。但事实是,这是只看到了现象,而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实际上它们是点、线、面的关系,高中历史更注重历史的线索和时代特征以及一定的历史理论。因此要学好高中历史,决非简单的背背而已。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我认为大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历史科的学习过程中,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等基本环节。 1.预习.预习是首要环节。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学习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时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新课内容,对照注释或例题,参考课后练习题。预习时要读懂词句,联系有关知识,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难点,划出生字

新词或概念。当然,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天天坚持。 2.上课.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上或教材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 3.复习.复习分为三种: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不同的复习有不同的目的与要求。 (1)平时复习的目的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因此平时复习必须做到及时,整理、修改、补充课堂笔记,深化和巩

初高中历史衔接教材

邻水中学初高中历史衔接教材一认识历史亲近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1)、发现、感受历史之美 历史是一幅包罗万象的画卷,是人类甜酸苦辣的发展奋斗历程的浓缩,是一幅以时间为纬,以空间为经,描绘出人类生生不息,时代相延的真实画面。这幅画卷中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景象。有驼铃叮当,黄沙漫漫,商旅往来的丝绸之路画面。还有郑和船队披波斩浪、远下西洋的浩荡长卷。有希腊罗马的精美艺术,有埃及金字塔的宏伟奇观,更有文明交融与碰撞。历史中也有动人的情感,真挚的爱情: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造就了一曲《凤求凰》,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千古流传,为后人津津乐道。历史是一首百读不厌的长诗,那是一首饱含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在不断失败,不断成功中探索前进的壮歌,赞歌。发现历史之美,你会找到历史的另一面。感悟历史之美,能让你赏心悦目。 (2)、体会历史之博 ①“文史不分家”,文学与历史密不可分。 小说与历史:《史记》《红楼梦》《三国演义》《九三年》《飘》等从文学的角度展示了一个时代的历史画卷。 诗词与历史:诗词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一座历史资料的宝库。诗人用诗词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形象反映了太平盛世中劳苦大众凄惨生活,毛泽东诗词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是一部形象的中国革命的伟大史诗。 ②艺术与历史:音乐、舞蹈、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影视等都与历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乐器的交流(丝路开辟后琵琶,箜篌,笳等乐器传入中原),《步辇图》(反映汉藏两大民族的友好交往),敦煌莫高窟(反映中西文明的交融),紫禁城(封建皇权达到顶峰)等。 ③生活与历史:服装的变革(回鹘衣装回鹘马,旗袍,唐装,和服,西装;官服)。饮食的变化(面食,番薯,玉米)。居住的改变(几案,凳子)。交通的发展(三次科技革命与火车轮船的变迁、飞机的发明)。 ④宗教与历史: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产生与发展不仅反映世界各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展现了各历史时期国家和民族的特征。如: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佛教的传播,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教徒坚定的“朝圣”信念。 (3)、汲取历史之智 培根(英):史学是智慧储集的宝库。阿克顿(英):“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伏尔泰(法):人是什么,只有历史告诉你。李世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观;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鲁迅: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克罗齐(意):“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说历史就是说现实,现今许多政治家、领导者都必须学习历史,鉴往知来。我们也要不断学习,使自己具有广博的视野,清醒的思维。历史上的王侯将相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成功的治国方略,也有惨痛的经验教训。如:唐太宗知人善任,秦始皇的暴政。人是历史的产物,任何人只能在先辈们留下来的传统的基础上“制造”自己的历史,谁又不想以这个基础为跳板,完成辉煌的跨越呢? 历史是通往未来的桥梁。 二踏音乐节拍,感历史脉动——历史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身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