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 说课稿(完整)

高中地理必修二 说课稿(完整)
高中地理必修二 说课稿(完整)

人口增长模式

1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下一节课的基础,起到承下的作用,为下节课的人口合理容量的分析做铺垫。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2.学会分析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

3.理解“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的特征及地区分布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与活动,学会判断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

2.运用人口统计资料绘制图表,学会说明人口增长特征、分析其成因、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看待人口增长模式。

2.认识我国的国情、国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及有关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及代表国家。

教学难点

1.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及地区分布。

教法

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图册运用法。

学法

讲练结合、列表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人口增长

1、运用多媒体教学,用“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图”导入新课

2、引导学生对照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四个阶段(采猎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和新技术革命时期)观察书中“历史上的人口增长J型图”得出不同历史进程中人口增长的数量和特点,并明白21世纪世界人口将保持继续增长趋势是人口总量会不断增加,增长速度有所下降。

3、让学生思考讨论书中活动内容,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并让学生比较发达国家日本和发展中国家埃及在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之间的差异。

4、展示材料、图片、表格等让学生讨论区域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快慢,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生物学规律;2.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用实例向学生讲解人口增长率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为,生产力发展会引起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变化,从而导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二、人口增长模式

1、分组讨论讨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社会发展阶段、原因及地区分布等。

讨论后,进行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回答,若有答错的地方,可再进行讨论或及时给予纠正,最后作总结概括,需要注意的是各类型之间并无严格的界线。

2、课件展示人口增长模式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做,明确三种模式。

3、让学生阅读书中“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这段文字并思考促使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和我国是哪种人口增长模式?得出结论:因素有,一、社会经济因素,二是、制度因素,三、计划生育因素。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三、拓展训练

课件展示“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并提出探究性问题:

1、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所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2、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经济得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近100多年来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的现象。

2.结合实例理解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及人口急剧增长对自然资源产生的影响。

3.理解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等概念,结合我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环境资源这个限制性因素对人口增长快慢的影响,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2.联系我国国情,了解、分析、讨论估计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基本研究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人口增长过快给资源、环境等带来的巨大压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看待地球的人口合理容量,并作出合理的分析与对策。

3.通过了解我国的环境容量,明确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加强对我国国情国策的理解。教学重点

1.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各种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2.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1.环境的限制性。

2.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

教法自学辅导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

学法练习法、填图法

教学过程

复习1.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

2.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

3.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是什么形的曲线?

一、“人口爆炸”

1、展示“人口爆炸”图片,谈论“人口爆炸”性增长的原因。得出结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等原因,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2、观察书中“世界‘10亿’人口年表”,讨论每增长10亿人所需要的时间。

3、阅读活动内容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分析评论两种观点。得出结论,赞成观点二。

二、环境的限制性

1、提出问题:人类和自然资源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得出结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

资料的主要来源。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2、阅读书中活动材料,讨论回答提出的三个问题。得出结论: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会日益广泛和深入。因而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会越来越多,资源的利用率会不断提高。

3、讨论分析: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水、土地、矿产资源的利用会日益广泛,需求数量也日益增大。我们如何改善土地面积缩小,水资源和矿产资源枯竭的现状。

4、实例分析:分组讨论华北平原的水资源短缺原因及对策。

5、阅读书中“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减少的动态关系图”,按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在它们之间加上箭头。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1、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什么是环境人口容量?人类本身占据的空间与人类的生存空间的区别?

什么是环境承载力?什么是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有何区别?

2、分组讨论分析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得出结论:影响因素很多,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程度及消费水平等。

3、阅读书中活动“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分析三派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4、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的产物。讲述人口容量的三个特点?

一是临界性;二是相对性;三是警戒性。

探究性学习

阅读书中活动材料“我国各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并回答所提出的两个问题。

结论1.我国最多可承载16亿人。

2.我国环境人口承载力东部比西部大,南方比北方大。

板书

第三节人口迁移

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社会的兴趣,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法案例教学法、自学辅导法

学法讲练结合、观察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有怎样的增长?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有哪些限制性?

3.何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多少?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进行自主学习。

人口增长有哪两种主要方式?对世界人口增长有何影响?何为人口迁移?它与人口流动有何区别?人口迁移可划分为哪些类型?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什么?

2、评论上述问题后阅读书中活动材料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3、观察“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思考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

迁出地迁入地迁移的原因亚洲

中国、印度等地东南亚、美洲、大

洋洲、非洲等自然灾害、战争、生活贫困需要到海外谋

欧洲

欧洲美洲、大洋洲地理大发现,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

发展,殖民主义的扩张,开发新大陆

非洲非洲美洲欧洲殖民者罪恶的奴隶贸易

4、阅读书中材料,思考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时间人口迁移特色方向

60年代移民边疆省份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人口迁移受到严格

控制,人口的意愿性

迁移比例较少

从东部向中部以及东部、中

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

迁移

20世纪80年

代以来

从内地到沿海,从农村到城市,从贫困落后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组织性迁移的比重

逐渐下降,自发性迁

移的比重迅速上升

中部向东部的迁移,同时西

南、西北向中部和东部的迁

移也有增加的趋势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观察教材图1-10“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

2、观察教材图1-1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图”、图1-12“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图”,讨论探究如下问题:

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中,流出和流入的省区分别有哪些?

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中,流入、流出的比例分别是多少?特点是什么?

3、阅读书中材料了解二次世界大战、伊拉克战争、印巴分治等引起的人口迁移属于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政治因素中除战争以外,各国政府所制定的一些经济政策和人口政策,或是限制人口迁移、鼓励人口迁移的政策,都能引起大规模的移民流。另外,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都会引起人口的迁移。

4、课堂训练:

判断下列人口移动的主导因素并进行连线: ①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或迁居国外 ②我国历史上的贫苦农民“闯关东”“走西口”“下江南”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③二战期间犹太人被迫迁居国外 经济因素 ④1947年印度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 政治因素 ⑤20世纪80年代撒哈拉地区居民沦为环境难民 社会文化因素

⑥21世纪,大洋洲岛国图瓦卢举国搬迁 板书

地域文化与人口

学习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在不同地区,人们对人口问题的看法不同。如晚婚的爱尔兰妇女,主要受婚俗的影响。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主要是受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当今大城市的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地域文化的含义。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分析产生影响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搜集资料,了解外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特点,总结归纳出地域文化对人口影响的方法。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全面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深刻理解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激发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及原因。 教学难点

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的形成。

教法 自学辅导法、理论联系实际、列表比较法 学法 练习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引入性提问:什么是文化?文化有没有地域差异呢?如果有,这种地区文化的差异现象称为什么?

一、外国文化与人口

1、课件展示材料,讨论哪些文化差异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姣大?分别是如何影响的?

现象

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

婚 俗初婚年龄的大小

发展中国家早婚盛行,生育时间延长提高出生率

发达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降低出生率婚姻的稳定程度

发展中国家较稳定提高出生率

发达国家不够稳定,离婚率较高降低出生率宗教为了扩大势力,一般不反对人口增长提高出生率

2、阅读教材中“晚婚的爱尔兰妇女”,在世界地图册上找到爱尔兰和印度,了解两国的基本情况和近年的人口状况并说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二、中国文化与人口

1、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得出结论: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2、分组讨论推动这些变化的根本动力。得出结论:推动这些变化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进步使中国传统人口文化中的一些陋习被逐渐革除,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优秀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板书

城市空间结构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掌握其分布特征。

3.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并理解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在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中的重要性。

4.了解中心地的概念,掌握其数量与城镇规模的关系,理解中心地理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学会分析城市分区及其土地利用情况的方法。

2.利用个案分析,归纳城市功能分区划分依据和研究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结构思想。教学重点

1.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2.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3.城市功能分区。

4.中心地服务范围的特点及其商品等级和服务等级的关系。

教学难点

影响城市的功能分区的因素。中心地理论。

教法多媒体教学法、图示法、案例法、讨论法

学法观察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第一段和阅读部分。城市概念及特点分别是什么?

一、城市区位分析

1、阅读教材明确区位和城市区位的概念。

2、课件展示补充材料,讨论世界主要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为什么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和在河口三角洲?

3、课件展示补充材料,学生观察后例举我国重要的矿产区位城市和交通区位城市。

4、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海口和武汉的地理位置图,分析讨论这两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和经济地理区位有哪些联系。

5、阅读书中探究活动材料理解城市区位还受到社会因素影响,如政治活动、军事活动和宗教活动,学生举出实例,教师进行精讲。

二、城市土地利用

1、阅读书中阅读材料了解我国土地分类系统。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大、中、小三类城市的土地利用”,读图说出城市土地的主要类型,归纳出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点。

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1、列举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对重庆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阅读材料,得出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城市的功能分区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3、课件展示典型中心商业区图片,如纽约、曼哈顿,使学生对中心商务区的特点有直观地认识。观察城市布局的三种模式分析中心商务区的区位特点及其对城市功能分区的重要影响。得出结论:自然条件、历史变革、经济因素和交通因素等因素影响着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城市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城市空间结构。

四、中心地理论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图2-10了解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等的含义并理解城镇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反比。在理想的平原上,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

一、城市区位分析

1、自然地理区位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

2、经济地理区位资源、交通等

3、政治文化地理区位:政治军事宗教文化等

4、城镇空间布局的主要特点集中紧奏型分散疏松型(组团式、条带式、放射式)

二、城市土地利用

1、城市用地的类型

2、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点

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1.主要功能区类型—

2.

四、中心地理论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法图示法、案例教学法、谈论法学法观察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新课

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一、城市化

1、阅读教材,参照“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试着谈论 1.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本区大城市数量是否有明显的变化?2.城市化对促进经济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2、阅读教材材料,找出“什么是乡村—城市转变”?在我国主要有哪些类型?

二、城市化动力机

1、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第二部分。

什么力量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还与哪些进程有关系?

2、观察补充材料“世界城市化进程图”讨论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特点?

得出结论: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表现在2000年,不论是城市化水平还是特大城市比重,都有了明显上升。

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阅读书中材料,参照“世界城市化进程图”和“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问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什么差异?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进入了城市化进程的哪一阶段?(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但城市化速度快,目前大多进入城市进程的加速阶段。)

城市化进程中各有何特点?(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速度趋于缓慢,甚至停滞,城市化地域由城市中心区向城市外围地带的郊区发展,出现了郊区城市化;还有些国家,城市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上述两种城市化现象可以用知识框图表示:(1)城市郊区化

(2)逆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速度快,而且城市化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出现了“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

四、中国的城市化

阅读书中材料及“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化发展水平图”讨论以下问题。

1、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特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特点?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必须做好哪些工作?

得出结论:

1、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不仅速度慢,而且不稳定。城市化进程不仅受到经济发

展长期低水平的制约,而且还受经济体制与政策以及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出现振荡、波折和停滞,直至改革开放以后,才走上正常、良性的发展轨道。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显著拉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大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要求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相互促进;要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切实保护人文资源,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统筹城乡建设,完善城镇体系,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要求以人为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板书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2.掌握城市环境问题及逆城市化现象。

3.了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今后城市发展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图示、材料及实地考察,了解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究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关注我国城市发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环境问题。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逆城市化

教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学法观察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城市化导致的地理环境改变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包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包括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阅读教材,合作探究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得出结论:①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

②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引起地面沉降。

③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④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①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

②改变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③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

④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

⑤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2、请学生阅读“扩容与提质并重”材料,回答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过度扩张的现象主要表现在: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大举侵占土地;②城市人口膨胀等。

盲目开发对当地地理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有: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耕地面积减小,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城市农副产品供应;②大批农村劳动力不能顺利转移等。

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1展示城市环境污染图片,让学生对环境污染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清同学举例说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现象,危害有哪些,能够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主要表现原因危害治理措施

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

所排出的烟尘;汽车、飞机、

火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排放

出的尾气

使城市环境质量日益

下降,危害人们的健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

较重的企业;实行集

体供暖;建立绿化隔

离带

水污染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

水、城市地面径流

影响人体健康和植物

的繁殖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

行污水限量排放

固体垃圾

污染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

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及时清除,实行分类

回收、利用

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

施工和社会活动

影响人们休息、工作

和交谈,甚至影响人

体健康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

城市布局,建绿化隔

离带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

量的不断增加

交通阻塞导致时间和

能源的严重浪费;住

房缺少,质量低劣,

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

合理布局城市道路,

加快住房建设

增加就业

难度,扩大

失业队伍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

口无序迁入

造成贫困问题,内城

衰落问题,社会治安

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

就业岗位

2、收集材料合作探究时下很热门的策略——“公交优先”。

得出结论:主要针对交通拥挤、交通秩序混乱提出来的。过多的小汽车造成交通阻塞,浪费时间和能源并造成严重的污染。实行“公交优先”,可减少交通阻塞,有利于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

3、课件展示“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阅读材料,请同学回答问题。

让学生理解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等严重后果。

板书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位的定义,理解影响各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及其发展变化。

2.举例说明生产协作联系的方式。

3.结合生活事例了解商贸的含义及主要环节。

4.明确科技与信息在产业活动中的作用。

5.理解工业地域在布局上要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实例、动画演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2.运用具体事例分析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方式,培养学生利用材料、事例综合分析问题,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2.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四种方式。

教学难点

影响各种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教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学法观察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请同学欣赏大庆,锡矿山、水口山城市图片,分析城市兴起并发展的原因。

2、请同学欣赏受酸雨危害的土地、沙尘暴、土壤盐渍化照片,分析这些现象的出现的原因。

一、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1、阅读书中材料讨论什么是区位?

得出结论:区位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地理位置,二是与其周围事物的联系。

2、目前人类从事的产业活动有很多,请同学你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一些。

3、提出探究性问题深化学生对产业活动区位条件的理解。

可提出的问题:(1)日本为什么无法种出跟我国同样的龙井茶?

(2)为什么河北山东可以中冬小麦而黑龙江不可以?

(3)为什么阿根廷生产的牛肉会出现在欧洲人得餐桌上?

(4)为什么荷兰的郁金香能够点缀全世界?

4、以上讨论的都是农业区位因素,接下来讨论矿业区位因素,请学生举例说明。

5、相对来讲,工业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尤其是80年代以来,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珠三角形成了专业化很强的产业带,分析原因并思考工业区位因素有哪些?

6、展示鞍钢和宝钢的图片,请同学对比讨论布局时主要考虑的区位因素是什么?

7、请同学例举不同工业部门的区位指向。

工业类型主导区位因素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指向工业原料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

输或原料运输成本较

高的工业钢铁厂、甜菜制糖

厂、甘蔗制糖厂、

水产品加工厂、水

接近原料产地

果罐头厂

市场指向工业市场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

输或产品运输成本较

高的工业啤酒厂、汽水厂、

家具厂、印刷厂、

石油加工厂、棉布

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指向工业能源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

工业钢铁、冶金、化学

等重工业

接近能源供应地

(火电厂或水电

厂)

廉价劳动力指向工业劳动力成本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的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

配、包带、制伞、

制鞋等工业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

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指向型工业知识和技术技术要求高的工业集成电路、卫星、

飞机、精密仪表等

工业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二、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

1、讨论我国“十五”期间实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工程的原因。

得出结论: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为了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发展。生产协作:

2、阅读教材,观察图3-2汽车生产过程的生产联系,讨论存在什么样的生产联系?

3、分析教材中“某服装生产专业镇工业联系示意图”思考讨论后回答问题:服装产业是什么指向型产业?该镇服装产业的特点及其联系,并分析这种联系对我国纺织和服装工业有什么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4、阅读教材,结合书中图片和阅读材料讨论回答钢铁工业生产过程中体现怎样的生产联系?商贸联系:

5、请同学阅读教材讨论以下问题:

①商贸联系一般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②为什么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区际之间的流动十分明显?

③现代物流过程中商务联系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6、观察教材图3-8说出现代物流的基本环节和意义?

科技与信息联系:

7、课件展示温州鞋城生产厂家通过互联网向国外设计者购买鞋样的材料,讨论科技与信息的发展与应用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8、展示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电视电话会议示意图,讨论它们在促进企业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协作发展的作用。

9、阅读教材中的小栏目“技术的地域扩散”,了解技术地域扩散的三种形式。

三、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1、阅读教材思考:工业地域的规划建设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2、阅读教材中的小栏目“我国纺织业的产业集群现象”,讨论以下问题:

(1)我国纺织业的“产业集群现象”主要出现在哪些地区?

(2)为什么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些地区,会出现纺织工业集群现象?

板书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2.明确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发展变化,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及所属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1.农业区位因素。 2.世界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

教学难点1.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教法列表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观察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我国非常名贵的“明前龙井”在日本种不好,请分析原因。

一农业区位因素

1、阅读教材思考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

2、列举出新疆出产甜瓜、英国盛产多汁牧草、古巴被称为“甜岛”等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主要体现在热量、光照、地形、土地和水分等方面。

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光照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热量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方法等

土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不同位置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价值;土地本身的肥力不同,其生产力也不同

水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没有水就没有农业,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地形影响农业布局,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18°的宜发展牧业或林业

3、读书中活动材料进行课堂训练:

分析影响下列农业活动的主要自然条件:

①古巴大规模种植甘蔗。(热量)

②吐鲁番盆地生产长绒棉和葡萄。(光照)

③天山地区的冬夏牧场。(地形)

④横断山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随海拔高度而变化。(地形)

4、课件展示美国混合农业和亚洲水稻种植业图片,比较说明劳动力和技术的投入多少?思考农业技术经济因素都包括什么?

5、阅读书中“农业生产活动材料”思考:种植方式及耕作制度有哪些?

6、“我国20世纪90年代苹果畅销,北方许多地区盲目扩大苹果的种植规模。到了2004年,我国市场上苹果供过于求,不仅价格大跌,而且出现严重的滞销局面。”请同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说出农业社会经济因素还有什么?

7、举例说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8、探究性学习:阅读书中“绿色农业”材料了解以下问题:

1.绿色农业的产生背景是什么?

2.绿色农业的含义是什么?

3.绿色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有何不同?

4.发展绿色农业的根本途径有哪些?

二、农业地域类型

1、课件展示“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南美洲热带种植园农业”等图片,让学生对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直观的认识。

2、在同一区域,不同的历史时期,农业发展状况是不同的。请学生看书讨论以下问题:

1.农业生产布局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2.农业地域类型是怎样形成的?

3、展示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和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图片,比较自给农业和商品化农业的区别。

4、展示粗放农业和集约农业图片思考:(1)什么是集约型农业?分哪几类?

(2)粗放型农业与集约型农业的区别?

5、探究性研究:阅读教材图3-20“世界水稻、小麦、玉米主要产区”,讨论在世界上,小

麦、水稻、玉米的生产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水稻生

产有什么特点?

参照教材图片图3-21,图3-22及图3-23。列表比较我国水田和旱地各有什

么特点?在分布上有什么规律?

板书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2.从工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看工业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当地工业发展和布局的现状,理解工业联系的必要性。3.学会应用列表、循环图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使用辩证的、全面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逐步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1.工业区位因素。 2.工业联系。

教学难点工业联系。

教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学法练习法、观察法、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过程

一、工业区位因素

1、阅读教材一、二、三、四自然段自主学习,回答以下问题:

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要素?集聚的概念?

2、阅读书中小栏目“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列举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3、讨论相关产业集聚的好处?得出结论:①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耗,集中相互利用或处理副产品。②开展生产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节能型企业。

4、阅读书中小栏目“信息化与工业布局”思考信息化在工业布局中的影响。

5、小活动,用风向频率图绘制工业区、居住区简易布局图。

二、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工业联系:

1、以书中图3-25系和工业链(以袜子生产为例)”为例,向学生讲述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许多中间环节的承担者既是供应商又是消费者,他们通过广告、运输、销售、服务来完成交易,让学生理解“投入——产出”联系,理解上下游工业和全球生产系统的概念。

2、课堂训练:请学生以本章第一节课所学的钢铁厂为例,说出在生产中经历的各个环节和“投入——产出”联系。

工业转移和工业集聚:

3、思考:本章第一节所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沿海地区,为什么?既然大量产业已经转移到我国,为什么还要提倡“中国芯”?

4,从“九五”开始我国电视机产量跃居世界首位,请学生阅读书中探究活动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开发区和专业化产业区:

5、阅读书中图3-26“珠三角经济区专业镇分布”回答:

我国的珠三角、长三角、浙江温州等地区专业化生产程度很高,已形成了“一县一品”“一镇(乡)一品”的生产格局。试分析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讨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专业镇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工业与环境:

6、展示“工业三废”图片和“单位按量污染控制示意图”思考:

1.污染物排放量与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之间有什么关系?

2.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污染工业正在由城市向农村转移,是否合理?为什么?

3.许多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工业时也把重污染工业转移到了那里,为什么?针对以上的讨论,请学生给当地环境监测部门写一封有关“工业污染监管和防止在吸引外资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重污染工业”的建议书。

7、阅读教材中“循环经济与环保产业”材料,讨论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板书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交通运输是进行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条件。2.掌握交通运输与聚落、城镇、商业网点布局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1.案例分析,结合所在家乡的具体个案,明确交通运输对聚落、城镇的形成和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2.读图分析,理解我国北方城镇与南方城镇在选址时考虑的区位因素不同。3.自主探究,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又反过来指导感性认识的辩证的观点。

教学重点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2.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3.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教学难点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教法列表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学法观察法、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过程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

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1、请学生阅读教材中“我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和主要交通线路分布”图。分析我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与主要交通线路分布有什么关系?讨论东部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城市众多,对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那些影响?这种经济方便、快捷迅速的交通网络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2、在我国北方城市多沿路而建,而在南方城市多临水分布,是分析原因?

请学生列举三个我国南方依水而建的城市并说出对应的河流。

(学生回答)扬州(京杭大运河)、苏州(京杭大运河)、杭州(钱塘江)。

列举我国北方三个主要枢纽城市及其在此交汇的铁路干线。

(学生回答)郑州(京广线、陇海线)、石家庄(京广线、石太线、石德线)、徐州(京沪线、陇海线)。

3、观察书中“华北民居”和“江南水乡”的照片比较分析两处在屋顶坡度、墙壁厚度、房屋朝向三个方面的差异、分析原因并制成表格。

(学生回答)

屋顶坡度及原因墙壁厚度及原因房屋朝向及原因

华北民居坡度较小,甚至是平顶。

降水较少,利于晒粮厚度大,土砖墙,有时

是窑洞,利于保暖

坐北朝南,避风向阳

江南水乡坡度较大,降水较多,利

于排水厚度较小,多窗,利于

通风,防水防潮

依河流走向和山势走向而

定,全年温暖湿润

二、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1、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请同学说出这四个古国分别诞生于哪些流域?原因是什么?

2、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布局的一般规律。读“我国南方内河航线和主要内河港口城市分布”图,回答河流的哪些部位易形成大城市?举例说明。

3、在河流入海口处易形成特大城市,如上海、广州,但是在黄河入海口却未形成大城市,分析原因?

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铁路运输的地位超过了水运,造成了一些水运枢纽城市的衰落,请举例说明。

5、小活动,画出我国重要铁路线路简图,并在图中标出枢纽城市。

6、城市的兴起不止与河流、铁路相关,还受矿产资源、旅游、科技、宗教等因素影响,请

学生列举因矿产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的开发、科技、宗教、军事城堡等区位因素而兴起的城市。

矿产开发:大庆、阿伯丁(英)、攀枝花、六盘水。

科技:圣弗朗西斯克“硅谷”、筑波(日)、班加罗尔(印)、杨陵(中)。

宗教:拉萨。

军事城堡:嘉峪关。

三、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1、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1)交通运输是通过哪两点来体现对于商业布局的影响的?(2)商业中心与商业网点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1)人流和物流。(2)商业中心是地区和城市的物资集散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商业中心之下有许多商业网点,商业网点由若干个商店组成。

2、对比观察教材活动中的两幅图,回答所提问题,举例回答山区和平原的不同商业经营方式。(学生回答)步行街、大篷车

板书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2.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学会判断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的方法。

2.对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培养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

教学重点 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学法观察法、理论联系实际、列表总结教学过程

展示环境问题图片让学生对环境问题有直观的认识。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

什么是环境问题:

1、阅读教材第一、二段,自主学习,思考:

1.什么是环境问题?

2.哪些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类型:

2、读书讨论回答根据性质可把环境问题划分为哪些类型?

讨论如何按生产类型、地理空间、环境要素对环境问题进行划分。

3、请同学们说说身边的环境问题。

(学生回答)儿时嬉戏的小河现在已面目全非、童年时期在山野多见的小动物现在大多绝迹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阅读教材中“全球自然资源的减少”材料,探讨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减少的关系。

2、展示土壤盐渍化和乱砍乱伐图片,请学生分析人类对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破坏主要有哪几种形式?毁林开荒乱砍乱伐等采矿不当的灌溉建筑用地

3、读图4-6,讨论造纸厂在哪些生产环节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

4、读教材图4-7、图4-8和材料,分析讨论

1.当地的大气污染源是什么?污染的形式(烟尘、汽车尾气等)和程度(严重、一般、

轻度)如何?

2.大气污染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什么样的危害,请举例说明。你们认为应如何治理当地

的大气污染。

3、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不仅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让许多动物无家可归甚至灭绝,请学生阅读教材“世界森林资源的危机”和“渡渡鸟的灭绝”两段材料,参照“全球物种数目分类”图表和“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原因”图表画出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原因的对比柱状图。分析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讨论人类应该从渡渡鸟的灭绝中吸取哪些教训?

4、读图4-9、图4-10讨论土壤污染都有哪些类型?应该如何治理?

探究性活动:阅读书中材料“镉米事件”说说土壤污染会对农作物产生什么样的危害?联系我国当下愈演愈烈的食品安全问题讨论,有哪些与环境问题有关?

板书

1.环境问题的概念分类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过程。2.掌握现代人地关系的发展进程。

3.了解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初步认识其演变的条件、原因,学会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人类活动产生的后果。

二、过程与方法.认真阅读教材图及补充资料,归纳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掌握归纳法的运用。.查阅资料,了解不同人地关系思想的代表人物及论著,通过媒体(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书籍等)获得关于人地关系的新观点、新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人地关系思想产生、发展的渐进过程。

2.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类型的内涵、产生条件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从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得出人地关系的正确选择——可持续发展论。教法自学辅导法、讨论法、讲授法

学法列表总结、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阅读教材第一大部分自主学习,总结人类在采集渔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新技术革命时期这四个阶段里人地关系思想内容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 1、肤浅,被动适应环境 2、地理环境决定论 3、人定胜天 4、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

2、讨论:“竭泽而渔,虽得鱼而明年无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分体体现了哪种人地关系思想?

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1、阅读教材第二大部分自主学习,探究讨论。

1.产业革命后,人地关系紧张的原因是什么?

2.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类型依时间顺序主要有哪些?

3.地理环境决定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产生条件、后果各是什么?

(学生回答)

1.产业革命后机器的大量实用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程度,使环境问题日趋尖锐,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愈演愈烈。

2.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

3.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认为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性质。拉采尔的观点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后来被其他人利用,片面地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并发展成为近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一种更新、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论——可持续发展论。可持续发展论是人类社会对人地关系认识深化的体现。可持续发展论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是从更高层次和更广泛的意义上来阐述人地关系。

2、根据以上所学制作人类发展四个阶段的人关系思想演化表。要求以时间前后为顺序,包括思想的主要内容和阶段特点。

板书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树立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1.可持续发展的形成。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

教法案例分析法、自学辅导法、探究学习法

学法讨论法、记忆法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高中地理 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3 2012-12-25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3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 2.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第一课时)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第一课时内容。我们都知道,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本章节是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以某区域为例,通过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出现环境问题,来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为此,教材就以当今世界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选择了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也是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中的第一个案例,即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通过图表、资料分析该地区荒漠化发生的原因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主要探讨了三大问题:荒漠化的自然背景、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及问题(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区域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在西北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2、教学难点: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重难点确立依据:影响区域环境建设的因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在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荒漠化大背景下是不容易理解分析,同时对于人为原因具体对区域发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全部 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3)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 (5)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 (8)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一) (10)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二) (13)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 (16)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二) (18)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说课稿(一) (21)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说课稿(二) (25)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7)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一) (31)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二) (33)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说课稿(一) (36)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说课稿(二) (39) 第三节大气环境说课稿(一) (41)

第三节大气环境说课稿(二) (44)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一) (46)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二) (49)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51)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说课稿(一) (54)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说课稿(二) (57)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一) (61)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二) (64)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一) (67)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二) (71)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74)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说课稿(一) (76)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说课稿(二) (78)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课稿(一) (81)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课稿(二) (85)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说课稿(一) (88)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说课稿(二) (91)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说课稿(一) (96)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宇宙环境》是湘教版地理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的唯一的家园,也是目前为止在宇宙中发现的唯一有生命的天体。要了解地球,首先就要了解地球的环境,因此,本节课揭开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在整个地理教学中起着最为基础的不容忽视的作用。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新生的知识结构及其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0XX年教师招聘考试,面试试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20XX年教师招聘考试,面试试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篇一: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20XX-12-25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

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 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 2.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三说课稿 篇一:地理必修3说课稿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说教材稿 地理组陶小中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说的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的教材. 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对 教材加以说明。 一、说课标 不言而喻,新教材是基于新课标编写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学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及课程目标。特别是基本理念突显时代性。课程目标分成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屏幕上是我对地理必修3课程目标的理解,不再重复。 二、说教材 1.编写特点和体例 (1)以典型案例构成教材的主体。教材选用了5个中国案例(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山西省的能源开发、东北地区的农业开发、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西气东输)、2个外国案例(亚马孙雨林开发与保护、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1个地区案例(东亚地区),案例具真实性、典型性,

中外兼顾的特点。 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式组织教材,努力打造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平台。教材既有主案例,又有拓展案例。这样“收”“放”有致的设计,一方面减少单一案例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又提供了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平台。 (2)内容提要课文:文字和图像读图思考思考案例问题研究 2.教材的地位 高中地理可分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必修3册,选修6册。必修1(自然地理)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过程和规律,体现尊地之规,建设美好家园的思想;必修2(人文地理)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体现以地为主,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必修3(区域地理),立足于必修1必修2的基础,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体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新编实验教材必修3与原人教版地理选修2的对比 4.内容结构课标展示(略)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必修 3的课标有13个,基本与节数相当。这是能容标准,这是教材内容与课标的对应关系。本书共五章10节,本着由自然至经济、由区域内至区域间的学习思路设计知识结构,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依次分为"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

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说课稿(地理环境对区域展的影响)

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地理276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理环境对区域展的影响》(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理环境对区域展的影响》是高二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课文,本节内容以“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为主题展开。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其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矛盾的问题日益突出。地理必修三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利用必修一学过的地理规律和必修二学过的人地关系和谐论,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努力寻找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实际是对必修内容的一个应用性总结,使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能力。本节课文展示了许多方面的内容,为后来学习区域与生态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奠定了基础。 本节知识特点:本节以长三角和松嫩平原为例,以时间和空间为方向向我们解释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高考要求:结合区域图、联系图、表格和文字材料,考察区域特点,比较区域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和结构特点,并结合着高中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通过读图分析,初步掌握分析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 ○1归纳出区域的主要特征,能用简洁的地理语言表达区域的特征。 ○2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去理解“区域”的含义,先引导学生回忆熟悉的区域,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区域的基本特点,进而将所举的区域归类。 ○3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为例,比较他们在地理位臵、气候、土地、矿产等条件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运用读图分析、对比分析方法,培养分析区域差异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建立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2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制定了这样一种教学策略。就是既注意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又注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的丰富理解知识,注意知识的实践性。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和五带形成的原因 ○3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说学生 高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区域定位和区域分析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且学生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对本地区的自然经济特点有一定了解但本节知识点较多,较复杂,学生很可能不能一下子理解,运用。学生对松嫩平原不了解,识

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

第一组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下)午好,我是来自,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宇宙环境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高一年级的学生身心日渐成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同时好奇心也比较强,对天文宇宙知识的兴趣较浓、探索大自然的欲望较强,但由于心理原因,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理性的认识。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关于宇宙知识的内容在小学常识和初中科学课本中曾涉及过,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这对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知识准备;但这些知识都是很、零散的,并没有形成一个体系;高中的内容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和提升,由于要求不同,学生所要认识的深度也不同,学习时应更加注重理性的分析。 新课标对本课时的要求是: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根据新课标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能说出宇宙的概念,能够判断天体和天体系统 能列举出太阳系的成员,并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和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有了目标就应该有相应的方法与之对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我制定了这样一种教学策略。 就是既注意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又注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多角

度,多层次的丰富理解知识,注意知识的实践性。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案例列举法,读图法和实验法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兴趣导入,案例列举,试误分析,活动演示四个环节,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环节: 兴趣导入—— 展示一些浩瀚宇宙的图片和一段宇宙大爆炸的视频,引出本课课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除了可以使学生满腔热情地从事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以外,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第二个环节是案例列举也同样采用的是兴趣培养的原则。 首先我会请同学们我举出几个关于星空神话的故事,然后再分别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现在神六升空和嫦娥奔月,让同学们对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三个环节是:试误分析—— 展示太阳系九大行星图。让同学发现错误,九大行星已经降级为八大行星,为什么要采用“试误理论”呢行为主义告诉我们: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错误的反应会得到令人反感的刺激,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降低错误率。 活动演示—— 设置一个“找位子”的活动,请10为同学分别代表太阳和月球以及套样系的八大行星,根据距离太阳的远近,找到自己的位置。 开展“活动”,充分利用“活动”,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通过

高中语文《劝学》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3

《劝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劝学》则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为什么要选择这篇呢?首先,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劝学》是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所以放在这个位置,对于已经熟悉高中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基于此,我确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德育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二、说教法: 学生通过前一单元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级中有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地点拨下较准确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种特殊现象,比如词类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所以拟定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主要的教学设想是: 1、抓住学生好新好奇的特点,利用幻灯片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通过提问、讨论、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饿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文字障碍,并掌握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脉络为基础,在自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导学生得出比喻的含义和他们的内在关系,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轻松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4、在授课的同时注意提醒学生背诵课文的技巧. 三、说学法: 由于初高中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这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听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会更加严重,这时候,学生只有从教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的年龄层决定了他们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的特点,所以,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 1、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这一节的内容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后面学习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分布的理论依据,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中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能够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绘图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示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掌握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的原理,并能科学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关于大气保温作用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的热源和大气的受热过程 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

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以学定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以地图为载体的情景教学法:本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可充分利用课本中插图,将繁杂的地理事物变成简单直观的图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 3活动探究法:结合教材上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 三、本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兴趣学习法、思考评价法、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这样做有什么科学依据吗?学过本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通过熟悉的电视剧片段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知道,太阳辐射能穿过厚厚的大气层,假设太阳辐射能为100%,那穿过大气层后太阳辐射能就只有47%,那53%去哪里了呢?----被削弱了。由此引入大气层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散射。(此部分内容课本上已经删去了,但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需要加入进来) 然后我会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探究生活中的几个案例: 1、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2、红绿灯的设定依据 3、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通过这几个案例分析,让学生区分不同的削弱作用) 承转: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的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又会发生什么呢?(此处承转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引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我会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部分内容较难,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较难理解,因此我先讲

优秀高中地理说课稿共四篇(精华版)

高中地理说课模板(精华版) 资料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反馈练习设计这四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过渡: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本节是高中地理必修第单元《》第节内容,主要讲述 就高中自然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如果就章节联系而言,本节承上启下,所以本节是本模块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 从教材和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锁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而高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内容中有涉及到相关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关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教师过渡: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指导意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2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把这些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 (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3 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 难点: (教师过渡:为了能够充分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认为用一个课时去处理。) 4 说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师过渡: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平昌县驷马中学刘光辉 一、教材分析 第一节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这一主线展开的。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讲述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主要阐明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的能量转换过程。而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不均及其能量转换,又是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也是形成一切大气过程和大气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是本单元重要的基础知识,在逻辑上起着铺垫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学生能说出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学生能说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理由: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都大有帮助: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理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包括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是本章的基础,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也就达到了本节课的要求。所以定为重点:而且该内容较为抽象、难理解,所以定为难点。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气现象比较熟悉和感兴趣,但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抽象现象感到难以理解,要运用原理来解设一些常见现象,难度更大;而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乃至本章的基础知识,起着铺垫作用,这必然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会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多媒体演示、导学法和程序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指导 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2、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 3、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

2020年高一地理必修二说课稿范文(人教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说课稿 【导语】我们最孤独的,不是缺少知己,而是在心途中迷失了自己,忘了来时的方向与去时的路;我们最痛苦的,不是失去了曾经的珍爱,而是灵魂中少了一方宁静的空间,慢慢在浮躁中遗弃了那些宝贵的精神;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别人的怜悯或关怀,而是一种顽强不屈的自助。你若不爱自己,没谁可以帮你。高一频道为你正在奋斗的你整理了以下文章,希望可以帮到你! 【一】 一、说教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 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 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4824-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说课稿

说课稿: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课题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地球自转及其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第一框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很大的弹性。我是这样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第一: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等知识看作学生已初步具备的知识,因为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了;第二:不要学生系统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只要了解“地理现象”;第三:不是要求学生被动的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 2、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自转进行学习,为下一节学习地球公转打下了基础,也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本节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是地转还是天转?”引出了人类研究地球运动的历史,让学生理解了一个简单的现象是靠人类不断探索、研究得到的,使学生提高了对科学知识的重视性。 3、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 (2)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能用地球仪科学地解释昼夜更替现象。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之能把教学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联。 过程与方法: 本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所以本节主要采用组织学生活动的方法,使学生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限于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对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理解较为困难,所以把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作为本节重点.采用播放地球自转视频的方法使学生直观地观察. 教学难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全套说课稿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1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公转的地理意义》【板书题目】,我将从说教材、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我的授课理念和思路。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公转的地理意义是必修一开篇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这一节是必修一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本节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根据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及学习能力,特制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方面入手,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会用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环境观。 知识和技能:(1)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2)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 (3)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 过程与方法:运用绘图的方法,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说重点、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节的教学目标,特制定本节的重、难点。 1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 1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说教法、学法 1. 教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学案导学 2.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环节进行设计。 第一步,复习导入 复习前面讲过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并展示地球运动动态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一点随直射点的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适当引导学生昼夜长短的变化。 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探究欲望 第二步,知识要点讲解 要点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主要从时间变化上来分析,这是这节课的重点,因此,我采用图表转化,学生绘图,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讲解。 1。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运动立体图,图上能清晰的看出某一纬线随地球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让学生有一个立体感知。导入这个知识点。 2。根据课本上的图1.23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学案上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图中的数据,让学生绘图,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转绘成坐标图,横坐标表示二分二至时间,纵坐标表示昼长,最长为24小时。让学生根据数据描点、连线。然后同桌互相点评。

高二地理必修三说课稿-地理高中必修三-最新范文

高二地理必修三说课稿:地理高中必修三-最新范文 在现实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里想获得成功,你得先学会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专注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用经历和阅历积累,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知识,正如你羡慕别人在某些方面的特长,你可知道他们从小接受了这方面多少系统的训练,克服了多少训练中的困难。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地理必修三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地理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三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区域发展差异。下面我将从本节课的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说,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第三节,也是学生学习第二章的基础,知识结构层次递进明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了解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能有效直观地让学生养成主动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的习惯,增强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这就使该节课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其次,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本节为第一课时。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比较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发展的差异,提高读图、析图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区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强其爱国、爱乡情感,从而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 难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差异形成的原因。 各地区应该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二、教学方法 高中学生的理解、比较、分析、归纳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课堂上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能力。考虑到他们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并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高效课堂五环节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从发现问题合作学习交流主讲引导点拨达标拓展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更新教师的观念,转换教师的角色,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它强调合作和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读图分析法 3、任务驱动法:教师提供图表,设定预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 4、歌诀法 三、教学手段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文本材料(教科书) 3、图像展示(视频)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打印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全册说课稿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 2.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说课稿 【一】 一、介绍“我”为什么要选这节课。(主要是介绍这节课的重要性、这节课在教材中的前后联系和本课的教学目标。) 介绍大气的运动在大气环境单元中的地位、和其他大气要素的联系;对其他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大气运动是大气环境这个单元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 大气中的热量、水汽的输送、天气的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首先,表现在他和本单元前、后知识的联系上。。。 其次,从本课时所涉及的知识来看,“风”是表征天气和气候特 点的要素之一。。。 第三,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 第四,从教学大纲对本课的要求看。。。 所以我觉得本课学习的重点应该是。。。。(注意应包括认知、 技能、情感) 二、介绍“我”关于对这节课的教学策略。(实际上是介绍这节 课拟采用的教学模式、方法、流程、教学目标达成的途径,尤其注意 对教材、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 例:(以教学方法为例,注意应说明几方面,针对某一方面“我”打算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如果有必要还要加上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根据前面的分析,打算首先从表现具体现象入手。。。 其理由是。。。

再例:在有等压线配置情况下的实际风向判读,是本节知识应用 于实际的关键,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我打算。。。。 其理由是。。。 三、介绍本课的应准备和使用的教具、其他的学习材料。(方法 同上) 例:本课打算主要以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因为多媒 体具有。。。的特点,而本课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有过程的表现。比如,在不同等压线分布的情况下,水平气压梯度力、地球自转偏向力、摩 擦力对风向的影响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能够。。。 四、关于教材中插图、图册的使用。 例:图是地理的重要语言,使学生获得读、用、析图的方法是地 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本节课中,打算着重指导学生。。。 五、关于本课板书的设计和结构。 例,这节课的板书,打算设计成“纲要信号”的形式,其好处是。。。 特别提示: 1.在第二部分中,有些觉得有必要单独立出来讲的,能够再分几点。 2.说课的关键是解决好“我”将做什么和“我”为什么这样做的 问题。基本原则是“合情合理”和“有依有据”。 3.如果把说课简单地认为是说“教案”那就大错特错了。 4.从教学相长的原则看,说课时还应说明"我"对学生学习策略的 指导。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全套(附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全套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第三节城市化 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 高中地理说课模板(标准格式)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分析 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过渡: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本节是高中地理必修第单元《》第节内容,主要讲述。就高中自然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如果就章节联系而言,本节承上启下,所以本节是本模块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 从教材和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锁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而高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内容中有涉及到相关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关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说课教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些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能力目标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多媒体动画,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多媒体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引用毛泽东主席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提问学生这种情况能否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