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创新学案

《咬文嚼字》创新学案
《咬文嚼字》创新学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必修5

《咬文嚼字》学案

高二语文组杨剑投放时间2015.10.26 【教学设想】

《咬文嚼字》是一篇结构谨严、内涵丰富的文化随笔。朱光潜先生旁征博引,讲述了写文章时应该炼字的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又能随着作者的理性思考,感受文章蕴含的“理趣”。本节课力求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经典诗句,感受炼字的妙处。尝试运用课文的观点解决在文艺欣赏创作方面的问题,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

【三维目标】

1.在自主阅读中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把握作者观点。

2.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炼字的方法,品味炼字的妙处。(重点)

3.在拓展实践中培养严谨态度、创新能力和思辨精神。(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板块设计】

【自主积累篇】——日积月累

一.正音

倒涎茗烟锱铢必较

没镞剥啄岑寂清沁

蕴藉俗滥灞桥付梓

王嫱尺牍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八课《咬文嚼字》一体化导学案(无答案)

课题:《咬文嚼字》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关于随笔的常识; 2、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熟读课文,分析文中所举实例的内容。[来源:ZXXK] 重点: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中所举实例(1、2、3)的内容。 预习案 一:了解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1919年考入香港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在上海、浙江中学教书。1925年起先后留学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主修语言和文学,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斯特拉斯堡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29年,由于开明书店出版其《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而闻名全国。193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主讲西方名著选读、文艺批评史和文艺心理学。1936年出版《文艺心理学》,为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具有现代科学形态和独特体系的、比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重要文献之一。1937年后历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兼教务长。1946年回北京大学任西语系教授兼系主任,讲授外国文学,后转哲学系讲美学。1947年8月—1948年8月兼任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1949年以后,一直任北大西语系教授,还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中国美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等职。朱光潜教授对中西文化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他的七百多万字的论著和译著中,融贯中西,创立了自己的美学理论,在我国文学史和美学发展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堪称一代宗师,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许多已成为国内外著名学者。 二:随笔的相关知识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的特色。 所谓的“文化随笔”就是对一些文化现象或文化人物进行解读、分析、咏叹的文字。“文化随笔”在文学体裁上属于散文一类。当代作家余秋雨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就是“文化随笔”的代表作。 三:从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 (1)正音: 锱()铢()镞()岑()牍()下乘()蕴()藉()付梓() (2)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 蕴藉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四:“咬文嚼字”本意是指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在这篇文章中,“咬文嚼字”是这个意思吗?阅读全文并思考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的含义? 探究案 一: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 (段至段),意味不同。 阐明和的密切关系,意味不同。 ,意味不同。 第二部分:(段至段) 正面:

(完整版)咬文嚼字导学案(含答案)

咬文嚼字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能力目标: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2.对下面加点字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C ) A.端木 ..(在长安东,汉..遗风(端木,即孔子的弟子子贡,因善做买卖,家有千金) 柳岸灞桥 代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 B.付梓.(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 杀青 ..(古人在竹简上著书,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竹简用火烤干水分,叫做杀青,后泛指写定著作) C.兴会 ..(书信。古代书简约长一尺,故名) ..(高兴,得意) 尺牍 D.援例 ..(引用成例。援,引用) 锱铢必较 ....(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3.填空。 朱光潜,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当代著名_美学家_、__文艺理论家__。他的_<西方美学史>___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4.“咬文嚼字”本义是什么?在本文中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A、过分地斟酌字句。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第一层(1至5)通过三个例子——(郭沫若改字)(王若虚改句)(贾岛“推敲”),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密切,强调“咬文嚼字”实质上就是_思想 _和_情感__的调整。 第二层(6至7)从正反——(善用联想意义)(反对”套板反应”)两方面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第三层(第8段)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对文字创作者的要求和希望: _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合作探究

高二语文 3.8《咬文嚼字 》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咬文嚼字》学案 学习要点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重点讲解 关于本文的题目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李广射虎”与“情境” 文中第二个例子,“李广射虎”一段。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但必须补充一些“情境”材料,因为这里不可以仅用“意味”“情感”来解释。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 今举几例:《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女奴抱着幼子被人追杀,她奔跑的速度是超常的,凌汛期的密西西比河横在眼前,她大呼一声把眼一闭跳上浮冰,又一块一块跳过去。这里的情境是特定的。一个小孩在阳台边玩,不慎滑下,小孩的母亲从马路那边见状飞奔过来,就在孩子落地的一刹那接住了。后来记者让她再“表演”无论如何也跑不过来了。有一个人在路上提靴子,正有一辆吉普车冲他过来了,他在倒下的同时用手托住了车的一侧。吉普车转向而去,仅碾下了他的一只靴底。然而他的力量本来很平常。 这正是李广射虎的“激变能力”的佐证,原文情节缺一不可。这个例说明文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 味。 “推敲”的启示

《咬文嚼字》导学案 (语文版高三必修五)

《咬文嚼字》导学案 (语文版高三必修 五) 【学习目标】 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重点难点】 懂得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推敲语言文字就 是推敲思想感情这一道理,并应用于实践,提高自身读写能力。 【学法指导】 品尝实例比较阅读绝知躬行 【知识链接】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1897年9月19日生。1916年考 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 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 学生》)。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 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

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 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 代理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 学教授,历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 同盟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 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 教授等职。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1933年回国之后,在执教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主要是结合新文学运动的实际,撰写论文和书评,文章分别收入《孟实文抄》(后略作增删,改名为《我 与文学及其他》和《谈文学》)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 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 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 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 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朱光潜的著作,除了上面举述的以外,还有《给青年的 十二封信》《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谈修养》《克罗齐哲学述评》《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 学拾穗集》《艺文杂谈》。翻译了柏地耶、哈拉普、柏拉图、

《咬文嚼字》导学案答案

《咬文嚼字》导学案答案 二、知识积累1、给下列字注音下乘(ch岔g)岑寂(c岔)付梓(z 1)锱铢(Z I Zh u)没镞(z u)咬文嚼 字(ji劲咀嚼(ju e)嚼舌(ji co)蕴藉(ji e)累积(I S )憎恶(z rng)便宜(bi rn)尺牍(d u)俗滥(I rn)剥啄(zhu o)清沁肺腑(q in)2、解释下列词语咬文嚼字: 锱铢必较: 岑寂: 尺牍: 付梓: 下乘: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三、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解析: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解析: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 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3、解答思考题,并分析课文。 (一)分析1、2段: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解析: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二)分析第3、4段: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解析: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解析: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 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 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三)分析5段:

《咬文嚼字》导学案

《咬文嚼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 2、品味佳句,培养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3、体会在文学创作、阅读中“咬文嚼字”的作用与意义,培养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具备“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学习过程】 预习学案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填空 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主要作品有、、、等。 文艺随笔:也叫,是的一种。文艺评论是的文章。 2、给下列字注音 锱铢()()箭镞()岑()寂牍()下乘()蕴藉()()付梓()咀嚼( ) 拘( )礼付梓( ) 清沁( )肺腑斟( )酌憎( )恶深恶痛嫉 ( ) 尺牍( ) 流弊( ) 3、解释词义: 推敲: 蕴藉: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锱铢必较: 3、通读全文,把握故事情节,理清线索 第一课时 【文本探究】 一、导入课文 福楼拜说过:“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下面给

大家三个词:“发展”“在”“中国”,请大家把它们合理组合,看看它的意思有何不同?为什么? 二、导引自学 1、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2、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划分全文结构层次。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 (1)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2)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高中部:汪俊鹏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中心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4、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 神。 二、教学重点 1、深入体会“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诗歌《泊船瓜洲》导入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词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曾经换过“过”、“到”“入”“满”等字,最后才确定用“绿”,为什么“绿”字在这里用得好? 二、检查预习 1、咬文嚼字在成语词典中的本意: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形容过分推敲字 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朱光潜在这里说的“咬文嚼字”和刚才字典上的“咬文嚼字”有何不同?能 不能找出本文作者观点? 明确:这里“咬文嚼字”指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为文应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达到艺术之美。不能懒惰,不能粗心,不能受迷惑,不能轻易满足。 作者观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三、内容梳理 1、为了说明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作用,作者在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请同学们归纳总结。

《咬文嚼字》课后练习答案

《咬文嚼字》课后练习答案 《咬文嚼字》是著名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的作品,堪称典型例证法运用的典范。下面给大家带来《咬文嚼字》课后练习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1.下列加点字都有两个注音,请选出正确的项。 ①嫌这话不够味(a.xián b.xiǎn) ②研究一番(a.fān b.fán) ③锱铢必较(a.zī b.zǐ) ④分量(a.fēn b.fèn) ⑤倒涎(a.xián b.xiǎn) ⑥调和(a.huó b.hé) ⑦没镞(a.méi b.mò) ⑧缘古今(a.yuán b.yán)

⑨惊讶(a.yá b.yà) ⑩付梓(a.zī b.zǐ) 2.请分别选出有一个和两个别字的各一项。(同一项中重复的只计一个) A.这是练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练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B.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现出。 C.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干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和,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D.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有一个别字的一项是 有两个别字的一项是

3.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4.选出组词结构完全不相同的一个是 A.迷离援例蕴藉锱铢必较 B.顺畅流弊斩截若隐若现 C.推敲鲁莽更动索然无味 D.倒涎调和谨严咬文嚼字 5.下面8个句子的语序打乱了,请思辨后,选出排列得体的一项 ①文学是艰苦的事②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 ③你不能懒,不能粗心④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⑤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 ⑥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⑦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⑧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 朱光潜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在阅读、写作方面的“咬文嚼字”意识 [教学重点] 分析把握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评价把握作者观点 [教学方法] 讨论评价法 [教学设想] 本文是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不失活泼并富有“理趣”。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要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允许求异,总体上欣赏并理解本文的见解,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可把板书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 2.学习目标 ①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②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③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④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二、分析 1.解题:“咬文嚼字”的含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2.文中义: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三、研读赏析

1.整体把握: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2.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的思路: 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 静态描写正面描写 阅读咬文嚼字写作 动态描写反面描写 达到艺术的完美 3.合作探究: 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分析: 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每一个实例各从什么角度说明一些什么“道理”?给了你什么启示 (1)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 明确: 郭沫若改字 王若虚改《史记》 韩愈改诗 苏东坡写《惠山烹小龙团》 做诗文的人从古籍中找辞藻、乞灵 (2)每一个实例各说明一些什么“道理”? (3)给了你什么启示 明确: ①郭沫若对自己的两部作品所做的两处修改。这两处修改,一处改得好,一处改得文句不通。修改文字当以更准确有力地传达感情为准,郭沫若没有注意这个道理,将文章修改中取得成功的经验直接挪用到别处,以致修改出的语句不仅表达的感情全然不对味,就是从语法角度来看,也全然不符合语法规则。 说明的道理:文字与思想情感有关 启示:(让我们明白)读书、作文,有时连一个字眼都不能放过。 ②王若虚修改《史记》中的李广射虎这个片段。王若虚认为原文啰嗦,用词重复,于是将它加以精简,却没想到,这样一来丧失了原文的丰富的意蕴。

《咬文嚼字》导学案答案

《咬文嚼字》导学案答案 二、知识积累 1、给下列字注音 下乘(ch?nɡ)岑寂(c?n)付梓(zǐ)锱铢(zī zhū)没镞(zú)咬文嚼字(jiáo) 咀嚼(ju?)嚼舌(jiáo)蕴藉(jia)累积(lěi)憎恶(zēnɡ)便宜(bi àn)尺牍(dú)俗滥(làn)剥啄(zhuó)清沁肺腑(qìn) 2、解释下列词语 咬文嚼字: 锱铢必较: 岑寂: 尺牍: 付梓: 下乘: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三、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解析: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解析: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3、解答思考题,并分析课文。

(一)分析1、2段: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解析: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二)分析第3、4段: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解析: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解析: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三)分析5段: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解析: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解析: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四)总结1-5段的内容,①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②3个修改的例子中,改得效果如何?为什么? 解析:①、A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B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C 推敲:王若虚该文——增与减——意味全改 贾岛作诗——推与敲——意境有别

《咬文嚼字》学案1(教师版)

《咬文嚼字》学案(教师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观点。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咀嚼.( ) 上乘.( ) 锱铢 ..必较( ) 拘.礼( ) 没镞.( ) 付梓.( ) 清沁.肺腑( ) 斟.酌( ) 岑.寂( ) 憎.恶( ) 深恶痛疾. ( ) 胸襟.( ) 蕴藉 ..( ) 尺牍.( ) 咬文嚼.字( ) 流弊.( ) 2.将下列古诗名句补充完整 (1)鸟宿池边树,。 (2),来试人间第二泉。 (3),蓝田日暖玉生烟。 (4)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 答案:1.咀嚼.(jué) 上乘.(chéng) 锱铢 ..必较(zīzhū) 拘.礼(jū) 没镞.(zú)付梓.(zǐ) 清沁.肺腑(qìn ) 斟.酌(zhēn) 岑.寂(cén) 憎.恶(zèng) 深恶痛嫉. (jí) 胸襟.(jīn) 蕴藉 ..(yùn jiè) 尺牍.(dú)咬文嚼.字(jiáo)流弊.(bì) 2.(1)僧敲月下门(2)独携天上小团月(3)沧海月明珠有泪(4)梅子黄时雨【问题探究】 1、“咬文嚼字”原来的意义是什么?在本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1)有三个意项: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2)①(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②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2、文章中作者提出了那些观点,其中中心论点是哪个? 文章中作者提出了 (1)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3)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情感。 (4)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5)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 (6)用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不易控制。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能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7)字的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袭用套语滥调,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滑向套板反应。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思想要新,语言要新。 (8)从事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中心论点是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3、文章列举了那些事例,在文章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1)郭沫若改台词。说明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2)王若虚改“李广射虎”。说明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3)“推敲”。说明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4)《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说明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句子意蕴丰富,会使文章增色,达到艺术的妙境 (5)套语的实例。说明避免套板推陈出新 4、列出全文结构提纲,并谈谈本文的思路结构对你作文有何启示。 提纲:咬文嚼字是什么?(例一)——为什么要咬文嚼字?(例二、例三)——怎样咬文嚼字?(例四、例五)也就是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议论文基本模式结构全篇的。启示:可见,按议论文基本结构模式,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也能写出好文章。 【当堂达标】

咬文嚼字阅读练习及答案

《咬文嚼字》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咬文嚼字》节选 朱光潜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它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12.结合全文,下列表述符合文章内容的两项是 ( ) (5分) A. “烟”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但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能捉摸。 B. 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包括诗方面。 C. 因为直指的意义是固定的,联想的意义是游离的,所以前者易用,后者却难用。

【苏教版】2019版必修三语文:第3课《咬文嚼字》示范学案(Word版,含答案)

第3课咬文嚼字 (一)作者简介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朱光潜先生一生曾三立座右铭,给人们留下了悠长的思索。 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他以“恒、恬、 诚、勇”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第二次,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时。朱先生把研究 美学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事业,他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走抵抗力最大的路!” 第三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他的座右铭共六个字:“此身、此时、此地。”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 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地位、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 从朱光潜先生三立座右铭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自我砥砺、矢志不渝的伟大形象。 (一)背景链接 《咬文嚼字》写于抗日战争后期。朱光潜先生结合当时新文学运动的实际,为了帮助大家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及提高美学修养等,撰写了不少论文和书评,本文即是其中的一篇。 (二)常识整理 1.古代重量单位 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 ..必较不可。 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旧制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现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隋书·说苑》云:称(同秤)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絫,十絫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

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2.古代容量单位 才高八斗.。 斗: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斗、石为古代容量单位。中国古代容量单位从小到大依次为:撮,抄,勺,合,升,斗,石。十撮一抄,十抄一勺,十勺一合,十合一升,十升一斗,十斗一石。 3.古代创作称谓 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 ..”。 ..”“杀青 付梓:古代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就先把青竹简放到火上炙烤。人们把这个工序叫作“杀青”,也叫“汗青”“汗简”。后来泛指写定著作。

高中语文8咬文嚼字导学案1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

《咬文嚼字》 ()班组姓名 【温馨心语】拼搏的汗水放射着事业的光芒,奋斗的年华里洋溢着人生的欢乐。——张衡【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能力目标: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知识链接】 1、了解有关常识: 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2、作家作品《新学案》53页 3、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炼字题如何设问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2.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尽量点出表现手法。 【自主学习与检测】 1、基础积累【详见《新学案》54页】 2、“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在本文中该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3、.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划分层次,概述每层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问题生成与解决】 1、文章中作者提出了那些观点,其中中心论点是哪个? 2.文章列举了哪些事例,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 3、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 4、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含答案)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的 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二、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并做简要评价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

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三、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下列词语: 1.援例2.锱铢必较3.斟酌4.镞词藻 7.蕴藉8.付梓9.尺牍10.陈言务去 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准确掌握上述词语的音、形、义。 四、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学生为各自然段标号,分组讨论。 教师明确: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五、研习作品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课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讨沦。 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第一段,第一个例子,体会“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的区别。(学生讨论,试组一些句子,逐个体会,再看课文中的论述。)教师明确:从表面上看,两个句子的区别只有一个字,但表达效果不大相同,初步说明文字与思想是有关系的。另外,文章从一个例子引入正题,使得作者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第二段:又举了《水浒传》和《红楼梦》里的例子,对“你这”句式进行进一步推敲(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明确:这一段从表面上看是在辨析“这”与“是”的区别, 为下一部分引出作者观点作必要铺垫。 步推。

咬文嚼字练习(含答案)

《咬文嚼字》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咀嚼.(jiáo) 上乘.(chéng) 锱铢必较(zhīzhū) 拘礼(jū) B.没镞(zú) 付梓(xīn) 清沁肺腑(xīn ) 斟酌(zhēn) C.岑寂(cén) 憎恶(zèng) 深恶痛嫉(jí) 胸襟(jìn) D.蕴藉(yùn jiè) 尺牍(dú) 咬文嚼字(jiáo) 流弊(bì) 2.下列四组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援例红彤彤凝炼事过景迁 B.含糊兴冲冲揉合锱铢必较 C.谨严热烘烘付梓深恶痛绝 D.含义耍花招精髓发人深醒 3.依次填入下文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他自己知道。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与全诗调和的。 A.只要如果或所以而并且 B.只有因为和因为还而且 C.只有如果或所以而而且 D.只要因为和因为还并且 4.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卢沟桥畔的景色是十分引人入胜的。每当晨蔼苍茫的时候,登芦沟桥,遥望低重的斜日,格外妩媚,西山海峰,笼罩着轻烟,若隐若现,古桑乾河,银波,晓雾,是一幅月色迷离的画境。立于卢沟桥的“芦沟晓月”碑,指的就是这一景象。 A.薄薄粼粼重重 C.淡淡泛泛蒙蒙 B.袅袅闪闪浓浓 D.阵阵荧荧茫茫 5.下面四句话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余名艺术家、教育家日前聚集在北京,研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学校艺术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B.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大家族制度的解体,中国的大宅院、欧洲的古城堡也都渐渐失去了它们的作用。 C.这个街心花园是一个离立交桥不很远、有一座雕像、有几十把长椅、四周种着苍松翠柏、中间有一块绿阴地。 D.《创业史》是描写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长篇小说,课文写的是当时互助组刚成立之时,梁生宝为实现稻麦两熟计划去郭县购新稻种。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在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塌、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概括总结课文观点,从作者的观点中获得启示,品味炼字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提出的“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主张,并将其运用于修改和创作练习中,培养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过程与方法目标:从课文中发现疑点,培育质疑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总结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品评诗句,体会作者观点,运用本课所学内容完成修改和创作练习。【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两位同学读“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比较这两个句子的差别。 明确:“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上面的这个例子选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40页。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京派文学代表人物,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我们来看看朱光潜先生这篇课文是怎样体现他严谨的治学精神的? 三、解题 1.“咬文嚼字”一词通常怎么理解? 明确: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下面三个例子分别是以上三个解释的哪一个? 1、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B 2、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A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C 2.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光潜先生在文中对“咬文嚼字”的阐释是以上解释的哪一个? 明确:都不是解释。 四、合作探究 (一)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8《咬文嚼字》学案

8咬文嚼字 学习目标1、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2、归纳概括文章所用的材料,品味妙语佳句。 学习重点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学习难点品味妙语佳句。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一、文体知识 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二、作家作品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预习检测 1、注音: 锱铢()镞()岑()牍() 下乘()蕴藉()付梓( ) 2、解释词义: 咬文嚼字:推敲: 蕴藉:锱铢必较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学习内容

一、整体感知 1、“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在本文中该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是如何阐述“咬文嚼字”的? 第一层(至)通过三个例子,说明与之间的关系,强调“咬文嚼字”实质上就是和的调整。 第二层(至)从正反两方面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第8段)点明写作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课文第一部分都写了哪些实例?它们之间在论述角度上有何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对《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所做的剖析,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结合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探究 文学创作时的“套板反应”是指什么?其弊端究竟是什么?并从文中的例子和读过的诗句中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