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轧管机工艺技术规程

89分厂连轧机技术规程

1、工艺简述及流程图

半浮式芯棒连轧管机组工艺简述

穿孔机出来的合格毛管,由拨料钩拨入运输链上,运输链将合格毛管送到内吹工位,内吹后,再送到预穿芯棒辊道定位,经过润滑并干燥好的芯棒由预穿链插入空心毛管中,并保证芯棒头部伸出毛管长度为一定值(2150mm),再由斯惠顿杠杆将带芯棒的毛管送入主轧制线。在主轧线上,毛管和芯棒一起被送入六机架连轧机中进行轧制,在轧制过程中,芯棒受限动机构控制以一规定的速度运行,当毛管尾部脱离第四机架时,限动机构释放芯棒。轧制结束后,芯棒和荒管以钢管的出口速度送出,同时下一根带芯棒毛管送入轧制线。

由连轧机出来的带芯棒荒管在连轧机后台输出辊道制动定位后,由三路斯惠顿杠杆送入脱棒线。

在脱棒线上,芯棒被脱棒机高速拨出,荒管移入到切尾线,切掉尾部的鱼尾飞翅(荒管壁厚>8mm时可不切尾)。经切尾后的荒管由拨料钩送到螺旋运输机构上,等待进入再加热炉中加热,加热后的荒管出炉后经高压水除鳞,再进入24机架张力减径机变为成品钢管。由脱棒机抽出的芯棒被送入到水冷槽中冷却,自冷却槽中捞出的芯棒,经干燥后移入润滑前辊道,芯棒经润滑后到主链式运输机(快移链)上,经链式运输机运送并定位后由双联杆机构送到干燥工位,润滑后输等待进入预穿线进行下一个周期轧制。新投入使用的冷芯棒要预先涂好润滑剂并干燥。

2、工艺流程简图(见图1)

图1 半浮式芯棒连轧管机工艺流程简图

3、主要设备参数

半浮式芯棒连轧管机主要设备参数:

机架数:6个

机架间距:740/1070mm

轧辊额定直径:maxφ450mm

minφ400mm

辊身长度:226 mm (240mm)

轧辊长度:

轧制力:2000kN

每个轧辊的轧制力矩:90kN.m

电机功率:第一机架700kW

第二机架1200kW

第三机架1200kW

第四机架1200kW

第五机架700kW

第六机架700kW

轧辊平衡弹性体行程100mm

每架4只

轧辊压下:总压下行程:50mm

传动电机功率:1.5kW

速比:33

输出速度:26rpm

毛管入口速度:1m/s-1.3m/s

荒管出口速度:max 4m/s

入口毛管长度:max 8.5m

换辊小车数:2台

每台小车机架拉出数:6个

芯棒限动机构技术参数

型式:链式

芯棒长度:19500mm(21000mm)

限动力:max 80t

瞬时最大限动力:100t

轧制工作时限动速度:0.75-1.75m/s

非轧制工作时速度:0.80-4.0m/s

芯棒夹持机构数:2个

传动电机:2×380kW

过载系数:2倍

脱棒机

型式:链式

脱棒力/脱棒速度:max 400kN/2.75m/s 切尾锯

锯片直径:1000mm

电机功率:70kW

锯机臂架传动:液压缸

锯机调节:电机驱动,液压夹紧

锯片速度:2100rpm

锯机横向外径:50-40mm

锯片锯切行程:

芯棒冷却水槽

型式:水槽带芯棒传送轮,拨出杆

宽度:22m

长度:1.5m

冷却支数:max 6支

进水速度:1000-500l/min

芯棒润滑传送链:(快移链)

型式:链式

传送速度:2.25m/s

传送长度:24m

芯棒插入装置:(预穿链)

型式:链式插入装置,带挡板

插入速度:max 2.5m/s

芯棒润滑装置:

型号:高压无空气喷涂工艺

喷涂压力:min80bar(4bar压缩空气)

max100bar(5bar压缩空气) 增压比:20:1

喷嘴数:6个

气体输送泵数量:2个

输送量:201/min

空气消耗:max1Nm3/min

泵送气最大压力:180bar

贮气罐规格:21(120bar)

4、毛管荒管规格及技术要求

4.1、对毛管技术要求

4.1.1 毛管表面无外折、压坑等缺陷。

4.1.2 毛管无严重螺旋状壁厚不均。

4.1.3 毛管尾部无飞翅、撕裂等缺陷以便于穿棒;头部无缩径,以免在预穿线及限动线上卡挡板。

4.1.4毛管温度不低于1050℃;毛管不得有严重黑头、黑斑或严重的阴阳面。4.1.5 毛管长度不得短于规定长度8%。

4.1.6 毛管应保证一定平直度。

4.1.7 毛管来料外径控制:132mm(φ109孔型)、158±2mm(φ133孔型);

壁厚控制:S毛≤S荒+8mm

4.2、荒管技术要求

三种外形列表

外径

壁厚

长度

4.2.2 芯棒材质:X38CrMoV51 %

C:0.36-0.42

Si: 0.90-1.20

Mn: 0.30-0.50

Cr: 4.80-5.80

Mo: 0.80-1.40

V: 0.25-0.50

P+S ≤0.03

4.2.3 毛坯条件:辗轧或锻打并矫直,粗加工毛坯大于最终直径1.5-2.0mm。4.2.4 热处理后要求:950-1050N/mm2

4.2.5 表面成品强化:1800-2000 N/mm2

4.2.6 回火要求:1300N/mm2

4.2.7 保证芯棒表面一定的硬化深度(10-12mm)

5、连轧机工模具技术条件

半浮式芯棒连轧机轧辊技术条件

1、轧辊直径:450-400mm 辊身长度:226mm 5.1芯棒

5.1.1芯棒形状

5.1.2材质及成份

X38CrMoV51(H12)

Wt%

5.1.3毛坯条件:

5.1.4成品技术条件

5.1.4.1理化性能

5.1.4.2几何尺寸

外径:δ+-0.05

长度:L+-5mm

弯曲度:1/m 总弯曲度<5mm

表面光洁度:

5.2、材质:针状组织球墨铸铁

化学成份:%

C: 3.0-3.5

Si: 1.0-1.6

Mn: 0.30-0.70

Ni: 3.6-4.0

Cr: 0.1-0.3

Mo: 0.60-1.00

P+S ≤0.08

3、辊径处硬度

传动侧:HRC60±2 深度:0.6mm

非传动侧HRC45±2 深度:0.3mm

4、辊身硬度:HS61-65

5、辊身强度:ζb≥50kg/mm2

6、孔型表面硬度:热处理后440-480HV30,400mm以下淬硬深度不定,孔槽底部保证硬度值300-360HV30 。

6、连轧机孔型

图4-3 半浮式芯棒连轧管机孔形图

7、芯棒润滑

7.1芯棒润滑的重要性

连轧过程中,金属是在轧辊与芯棒围成的环形空隙中发生变形。芯棒与金属之间有较大的相互作用力,因此,芯棒润滑对于改善热轧管的质量,提高内变形

工具(芯棒)的寿命,降低轧制压力和功率消耗,促进延伸,减少或避免轧卡事故,都有重要意义。目前在连轧管机组上使用较多的润滑剂有油剂和水剂两大类,我分厂选用水基石墨润滑剂。

7.2水基石墨润滑剂

水基石墨润滑剂名称和型号产品名称:芯棒润滑剂

8、芯棒预穿

8.1预穿目的

芯棒预穿采用离线预穿的工作方式,这种工艺可节省连轧机辅助时间,提高轧轧制节奏。

8.2预穿工艺要求

芯棒预穿时,要求对各种规格壁厚,芯棒头部伸出毛管长度固定为2150mm,以保证轧制时,荒管头部到达第6机架时,芯棒头部至少已经到达第6机架,从而避免荒管头部出现空轧。

9、连轧管机轧制

9.1咬入时,毛管温度应不低于1000-1050℃。

9.2更换连轧机轧辊后必须空过几支毛管,空过的毛管支数与换辊数对应如下:

更换轧辊数空轧支数

1-2 1

3-4 2

5-6 3

9.3按已确定的辊型及毛管、荒管尺寸选定各机架轧辊转速。

9.4荒管外径、壁厚、规格、芯棒规格、限动机构速度等依据给定的轧制表。9.5根据整个轧线的节奏,确定环形炉出料节奏。

9.6不断调整各参数,完善轧制状态。

9.7转速摆动

转速摆动是指在轧制过程中有意地使6个机架的转速按照预先设计的要求偏离一定的值,从而在各机架之间形成一定的张力或推力,转速摆动分两种不同

的情况。

摆动在拉应力范围

最大摆动值在第一机架:△n1max=-12.5%

按如下公式计算第2-4架中i机架的最大转速摆动值

λ5-λi

△n i max =△n1max·——————

λ5-λi

式中λ为延伸系数

当│△n i│<│△n1max│时

△n i

△n i=△n i max·————

△n i max

摆动过程的原理图4

机架

-12.5

(%)

图4 拉应力范围摆动原理图

摆动在拉应力范围

最大摆动值在第5、6机架:

△n5max=-12.5%

此时用下式计算第2到4机架的最大允许速度摆动值

λi-λ1

△n i max=△n5max·——————

λ5-λ1

式中λ为延伸系数

当△n5 <△n5max 时

△n5

△n i=△n i max·————

△n5 max

摆动过程的原理图5

-12.5

(%)

图5 压应力范围摆动原理图

说明:

△n i : 第i机架的速度摆动值

△n i max : 第i机架摆动的最大值

λi:生产130×11.5 109×3.3mm最薄规格时第i机架后的总延伸转速摆动值在正确的范围内时,荒管有合适的变形条件,对于控制荒管的壁厚精度,管形及断面周长有好处。

张力过大时,将产生包棒或管子拉裂、拉薄或拉断;推力过大时,可能产生轧折,轧卡或荒管壁厚不均等缺陷。

轧辊工作直径计算

计算轧辊工作直径用于修正转速额定值

其计算式如下:

DAi=DBi+△i-dKi·ε

式中:

DAi:第i机架轧辊工作直径

DBi: 第i机架轧辊直径

△i:第i机架设定辊缝

dKi·ε:工作孔型直径

确定轧辊的参考直径:d(aref).(取400mm)

计算参考直径的转速:n refi

计算轧辊转速额定值:

d aref

ni= n refi ·——————

D Ai

i 为机架号(不同壁厚,每个机架一个值)

10、脱棒及切尾

10.1脱棒速度,见图

2.0

t(s)

图6 半浮式芯棒连轧管机脱棒速度图

10.2脱棒动作周期见表4-8

表4-8脱棒动作周期时间

10.3脱棒后,对于壁厚小于8mm的荒管切去鱼尾部分,切除长度以鱼尾切净为准。

10.4脱棒眼镜卡,按孔型和芯棒直径选用,规格及选用标准见图7、8和表4-9。

10.5脱棒轭:脱棒轭形状结构见图9、10。

10.6脱棒电流在超过额定电流三倍时,脱棒机自动停止。可以用手动方式将包棒管剔出。在个别情况下,可以用手动方式试验再脱一次。

10.7对于某些钢种的荒管,要求控制其进入再加热炉的温度上限,将以特殊轧制指令规定。

11、连轧荒管取样要求

11.1取样

11.1.1 取样目的

检查分析荒管内外表面质量

检查分析荒管几何尺寸精度

11.1.2 取样部位

在连轧荒管头部约500mm,在螺旋运输机后剔废台架处取样,仅取一次。

11.1.3 取样时间

换辊或换孔型、规格、芯棒及连轧机机调整后,轧机进入正常轧制后应立即取样。正常轧制时,每隔200支取一个样。

轧辊轧制根数接近轧辊使用寿命时,可根据钢管表面情况酌情增加取样次数。

特殊规格轧制时,根据特殊轧制要求取样,试制新产品新规格应加强取样。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必要时由作业长、机组长、跟班技术员决定取样次数和方式。

11.2检查分析

11.2.1 检查试样内外表面质量,判断是否存在外折、内外裂纹、压痕、结疤等。

11.2.2 测量荒管试样头尾各一个截面上均布的6个点,并做好记录。S1 (6)

S1’……S6’。

11.2.3 计算S,△S,ζ

S =∑(S1…S6)/6

△S=max(S1...S6)-min (S1 (6)

ζ=△S/ S

11.2.4 作Si分布曲线

11.2.5 判定壁厚超S±点

11.2.6根据试样分析超S±点的原因,判定张力、润滑、辊缝分布是否良好

11.2.7做好记录报告

12、主要故障及处理

工艺监控

生产过程中,操作工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发现和检查调整的缺欠:

·轧机的功率

·毛管的长度测量

·肉眼检查

·脱棒机的功率

·钢管上显示的缺欠信息

操作工可以通过如下方式避免或排除缺陷·修正相关机架的速度(速度变化模式)·整个压下调整

·单架压下调整

·从生产线剔除个别钢管

·从生产线剔除个别芯棒

12.1用电机输出的功率曲线发现缺陷

12.1.1 单机架电流输出超高

可能的原因:

·机架压下调整不正确

·该架速度不正确

·轧辊磨损

可能的防范措施;

·调整至正确的速度值

·调整至正确的压下值

·替换轧辊

12.1.2 所有电机功率增加,但1#机架增加少可能的原因:

·润滑不好,因为:

——润滑设备不完善

——芯棒太冷

——润滑剂配比不对

可能的防范措施:

·检查润滑剂

·修理好润滑设备

·用冷芯棒时,稍稍增加整个压下,向拉伸范围调整速度变化模式12.1.3 功率输出降低

可能的原因:

·轧辊断裂

·不正确的速度设定

·不正确的压下设定

可能防范的措施:

·替换轧辊

·调整至正确的速度值

·调整至正确的压下值

12.1.4 咬钢和抛钢时单机功率输出曲线突然跳动

可能的原因:

·机架间应力增加,因为:

——不正确的速度设定

——速度变化

——不正确的单机压下

可能防范的措施:

·重新调整相关的速度值

·校正单机压下

·校正速度值

12.2肉眼检查缺陷

12.2.1 荒管内芯棒接触区整个园周发黑

可能的原因:

·机架间张力过大导致荒管园周太小

可能防范的措施:

·调整至压缩范围速度模式

12.2.2 钢管弯曲或芯棒弯曲

可能的原因:

·不均匀冷却

·机架中心线不准确

可能防范的措施:

·校正机架中心

·修正拉伸范围的速度

·稍稍增加整个压下

12.3脱棒机功率输出检查缺欠

12.3.1 功率输出太高

可能的原因:

·不正确的速度设定,导致荒管轧入芯棒

·机架间张力超高

可能防范的措施:

·向压缩方向调节速度变化模式

停机故障

12.4轧卡

轧卡是连轧管机生产中严重的事故,是由于连轧条件受到破坏,使金属无法继续变形延伸,并使管子停止前进。

12.4.1 造成轧卡的原因

12.4.1.1 各机架的转速设定值与实际值不符合

12.4.1.2 轧辊的工作直径计算,输入不正确。轧辊直径、辊缝值、标准直径不正确会引起同样的后果。

12.4.1.3 润滑不良或没有润滑。影响润滑的所有因素,恶化润滑条件都将引起同样的后果。

12.4.1.4 各机架的调整不当,装辊不好。

12.4.1.5 钢温过低或芯棒温度低,转速摆动调节不当。

12.4.1.6 空心坯壁厚过大。

12.4.1.7电气故障。

12.4.1.8 轧辊突然断裂。

12.4.1.9 轧辊冷却水工作不正常

12.4.2 处理轧卡的方法

12.4.2.1 打开孔型,手动操作轧辊及限动机构,让轧卡管通过机架;若形成手风琴则打开本垂直机架或临近垂直机架后盖,拉出一边垂直机架轧辊,用气割去手风琴,确有必要时割断芯棒,然后让芯棒及轧卡管通过。

12.4.2.2 分析造成轧卡的原因,检查所有的数据,特别是转速。必要时与电气核对实际转速与输入值是否相符。

12.4.2.3 检查芯棒规格,润滑情况,轧辊及辊缝的有关参数。

1.2.4 分析出轧卡的原因后,采取相应的措施,仔细校正后准备重新轧制。12.5、包棒

包棒是连轧机组生产中经常发生的事故,原因是轧制时使用的张力太大,脱棒前管子冷却太快,荒管的周长太小,荒管紧紧地包住芯棒,造成脱棒困难。

12.5.1 产生包棒的具体原因:

12.5.1.1 空心坯来料温度过低或轧后在后台耽误时间过长,造成荒管过度冷却。

12.5.1.2 转速摆动调节不当,机架间张力过大。

12.5.1.3 冷芯棒轧薄壁管。

12.5.1.4 润滑条件不好

12.5.2 处理方法

12.5.2.1 调整转速摆动,减小机架间张力。

12.5.2.2 改善润滑条件。

12.5.2.3 控制好轧制节奏,杜绝轧冷钢,避免轧后耽误时间。

12.5.2.4 适当调整各机架辊缝。

此外,在轧制过程中还经常发生平衡油缸失压,机架摆动,冲击大,毛管卡定位挡板,脱棒后芯棒钻冷却槽,捞不出水槽等故障,应及时恰当处理。

12.6、连轧管机不能咬入

12.6.1 可能的原因:

12.6.1.1 毛管外径过大

12.6.1.2 连轧管机1#辊外径过小

12.6.1.3 连轧管机1#机架轧辊表面磨擦系数过小

12.6.2 处理方法

12.6.2.1 调整穿孔机参数,使毛管外径在轧制表要求的外径范围内

12.6.2.2 更换外径过小的1#机轧辊

12.6.2.3 调整连轧管机1#机架的参数设定

12.6.2.4 采用在连轧管机轧辊辊面压花,刻沟槽等方法加大辊面磨擦系数

12.6.2.5 轧制时在毛管表面撒铁砂,加大轧辊与毛管之间的磨擦系数

12.7脱棒时故障

12.7.1 荒管在芯棒上位置不对,包住芯棒颈部或芯棒尾部留出的芯棒太短

原因:芯棒在空心坯内定位不正确

·限动机构操作速度不正确,或者限动机构释放时间不正确

·下料太长或连轧后荒管规格不对

12.7.2处理方法

分析所产生事故的原因,检查各相关调节设定是否正确,对已出现的荒管,吊离轧制线,放在松棒机台架上割去包住芯棒头的荒管,重新投入轧线脱棒

12.8 芯棒颈部未卡入脱棒轭内

原因:芯棒弯曲或定位不正确

处理:改手动操作试脱棒,必要时先松棒再脱棒

12.9 荒管在进入再加热炉前弯曲

这类事故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轧制节奏

12.9.1产生原因:

·连轧管机调整不当

·连轧管机换辊调整不好

·装辊质量不好

·机架中心线偏移

·润滑不均匀

·同一机架中两轧辊直径相差过大

·运输中机械碰弯

12.9.2处理方法:分析引起事故的原因,对症处理。对于已弯荒管必须先割断或吊出。

13、连轧荒管的质量控制

13.1凸耳

形状:局部或较长管上的翘皮

分层

原因:管坯来料纯度与均匀性不够

检测:易于识别,以目测为主

处理:控制管坯质量

13.2条状纰斑

形状:局部或较长管上有轻度翘皮

原因:芯棒润滑不良

芯棒表面有缺陷

限动速度不合理

检测:较难识别,主要用目测

处理:改善芯棒润滑条件给予合理的芯棒限动速度

13.3内鼓包

形状:在管横断面上有一个或二个相差180。的管壁增厚现象原因:孔型有过充满现象

·连轧机张力不足

·芯棒润滑不足

·机架辊缝调节不合理

检查:测量样管壁厚

处理:增大张力

·改善润滑

·调整辊缝

13.4管壁收缩

形状:分散或集中出现的管壁变薄现象

原因:连轧机延伸过大

·压下分配不合理

·张力过大

·坯料缺陷

检测:5mm以下由涡流探伤,一般可用目测或测壁厚

处理:控制穿孔毛管尺寸,调整第一架转速和孔型高度

13.5芯棒缺陷

形状:内表面有芯棒压痕

原因:芯棒表面有损伤、凹坑、纵向裂纹等

检测:精整时超声波探测或目测,测壁厚等

处理:更换芯棒

13.6内(外)折

形状:管子横断面上有折叠,沿纵向延伸或局部管段

原因:

·管子在孔型中展宽过多,周长太大

·穿孔毛管引起的故障(缺陷)

·坯料带来的缺陷

检测:目测或超声波,一般较易于目测

处理:增加张力

·改善润滑

·提高芯棒预热质量

·提高毛管质量

13.7孔洞

形状:穿透管壁的断裂,大都呈菱形孔洞

原因:连轧机孔型辊缝处张力过大

检测:目测、测壁厚或超声波检测

处理:减少张力

13.8双折缝

形状:一对斜向伸入管壁的裂纹,可能零星地或错开180。分布于管子四周原因:空心坯(毛管)直径过大或直径不规则引起的折叠

检测:一般由精整超声波检测发现

处理:控制空心坯直径

13.9折叠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