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探究

我国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探究

熊芬

(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31)

摘要目前,我国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依旧存在以“监测”之名行“统考”之实的现象,而且面临着监测机构职能定位不准确、任务边界不清等问题。因此,相关机构需要认清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内涵,明确区域监测的目的,发挥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作用,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文章主要分析了我国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关键词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教育结构以及发展模式都各有不同,所以无法将相同的教育理论、教育目标应用于所有地区,每个地区在发展中都会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这就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去研究解决,促进区域教育的发展。所以,国家逐步形成了国家、省、地市、区(县)四级基础教育监控网络,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教育质量监测系统,提升教育质量。

1区域教育质量监测概述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其实就是专业监测人员对本区所辖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检测、评估并给予反馈和指导,以促进本区域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的过程。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应遵循“依法监测、服务决策、科学评价、重在导向,准确诊断、探求规律”的原则,着眼于服务区域基础教育,通过诊断促进区域内教育的高质均衡发展,实现高水平的教育公平。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对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而言亦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对于学校而言,可以为学校提供关于教学改善和学习改进的指导性意见,为教学的改进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提供专业支持;对于教育部门而言,通过监测,将对本区域过去的教育成就做出总结,全面把握和了解本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真实情况和水平,在剖析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存在的不足,探究相关的影响因素,从宏观上把握基础教育发展的动态和区域内差异、城乡差异、校际差异,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对于社会而言,通过规范化的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制度,向本区域公众公布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这种常规的、权威的、以科学的质量监测和分析研究为基础的教育质量报告机制可以保障公众对教育质量的知情权,并有效地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

2我国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现状

机构建立是开展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重要保障,部分省、地市、区县已经逐步形成了以机构建立带动工作发展的建设思路。以省级为例,截至2017年4月,已有26个省成立了省级监测机构。虽然国家体制改革基本政策的方向性要求限制了新增机构的数量,但是,在过去短短几年间,省级监测机构的建立仍有破竹之势;地市、区县监测机构的情况目前虽缺乏正式的官方统计,但据调查可知,其发展趋势与省级监测机构十分相似。这充分表明,在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下,我国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均迫切需要科学的监测评估方法与手段。另一方面,也不难发现大部分省级监测机构在诞生之初就和教育系统其他专业事业单位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独立性欠缺、专业性不突出是省级监测机构在起步阶段普遍面临的问题。

3完善我国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策略

3.1认清教育质量监测的专业内涵

与传统考试评价相比,教育质量监测的专业内涵主要体现为:在评价的目的上,突出诊断问题和检视策略;在评价的内容上,重视立体评价和全面评价;在评价的方式上,注重过程还原和归因分析;在对待评价结果上,强调措施跟进和改进效度。它是在大数据背景下,综合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测量评估方式。从质量监测的本质出发,根据区域教育管理工作的需求和服务的范围,区域质量监测的目的主要可以概括为2个:第一是诊断管理问题为教育决策服务。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发展状况和影响学生发展的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准确把握区域基础教育的质量状况,科学诊断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课程设置、学校管理、教学策略、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教育决策服务。第二是诊断教学问题为教学改革服务。通过监测发现并研究学生学习差异背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努力把握这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并把区域教育存在的问题具体化、可视化,用科学、准确的信息和数据促进教学改革。

3.2区域教育质量监测要有规范的操作流程

目前,国际上教育质量监测的实践思路主要包括4种:完全独立开发监测工具并实施监测、基于原有监测工具实施周期性监测、借鉴并修正他者先进监测工具实施监测、完全使用他者的成熟监测工具实施监测。我国区县一级的教育质量监测作为本土性的工作,既应借鉴其他先进监测工具,如PISA、TIMSS等,又应结合本区(县)教育特色、发展目标和现有水平独立的开发部分监测工具以便更具针对性的了解区域教育现状并做出反馈和干预。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的具体操作过程,大概可分为建立标准、施测、反馈、问责、干预5个步骤。

3.3保证区域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教育质量监测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指标研制与工具研发、抽样、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到报告撰写,需要多个专业领域的大量人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样才能保证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为教育决策、教育教学改进提供依据和支撑。所以,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构应当加强自身在工具研发、抽样、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等方面专业能力的提升,在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实践的起步阶段就确保监测的科学性、专业性,捍卫监测的权威性,使监测能够真正成为提升区域教育质量的有力手段。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对于我国教育的平衡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关教育质量检测机构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教育情况、教育特点,以及与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等因素,制定适合于自身的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体制,完善监测网络,建立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进而推动各地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凌艳,任晓琼,江照富.我国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

教育学刊,2017(12):37-41.

[2]周家荣.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机制及体系构建[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6,5

(05):1-7.

[3]周家荣.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基本框架[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5,4(01):

11-15.

教|育|观|点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15期/5月(下)—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