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空间指南

开放空间指南
开放空间指南

OST开放空间会议引导技术

OST开放空间会议引导技术 课程背景: 《OST开放空间技术工作坊》是建立高效团队的重要基石,开放空间协助团队成员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并分享思想与智慧,并且承诺对未来的方向的行动能力和方向。为组织成员提供一种充分体验并自主与分享的会议的过程。让组织的参与者得到充分的尊重,引导师的角色是在维护这个现场,督促参与者产生想法和决议。让参与者自在地走动和交换意见,让多元化的思想与智慧得已呈来。它是一种崇尚自由又具有结构化的建设团队的方法,开放空间技术能够带领组织成员对自己所感兴趣的议题并思考可能的行动性方案。在开放空间的工作坊中,每位与会人员对所讨论的主题,都能够有所参与和贡献进行深入的仔细的探讨。 工作坊特色: 1、开放空间可以是符合人类的心理与行为的结构化的会议,崇尚自由、自主的分享经验、交流思想、并主动制定行动方案。 2、开放空间科技是将创造主题、空间与实践完全交给参与者,将现场的主动权与学习权的责任交给每一个现场的参与者。 3、开放空间工作坊的精神就是自动自发、产生内在的热情与动力,为个人与组织成员承担起自主负责的一种前沿的技术。 4、开放空间工作坊以安全、关怀、发展三个核心主轴为核心,激发参与者内心的开放度和充分聆听的机会,共享思想与智慧。 【工作坊收益】 1、掌握开放空间整套操作流程与体验每一个技术的运用,能够引发热情与责任的团队高效引导前沿实用性的技术。 2、学会在组织内设计一场高效的开放空间工作坊,让组织成员能够全身心的体验、参与并自主的贡献思想与智慧。 3、掌握在开放空间科技的中操作流程与步骤、包括四项原则的海报设计、两种角色的画报设计与各种海报设计。 4、提升组织的内部跨部门的有效沟通、信息交流共同,彼此为了组织所面临的问题共同集思广益的全方位解决问题。 5、学习在组织内部营造一种高度互动的会议方式,让团队成员内部的讨论与分享,成为组织能量与智慧产生的原动力。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参与度高的公共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参与性与艺术性,通过景观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市民的活动舞台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二十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而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 间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技术方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1功能单一,尺度失调 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单一功能的需要而建设的。这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城市形象,导致许多巨大尺度,夏日暴晒,冬日无遮挡,空旷无物,耗资巨大而生硬的大而无当的荒废的广场、城市大道等空间的出现。单一功能的设

计,导致空间难以得到有充分的利用,人们很难在公共空间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造成了资源与空间的巨大浪费。 (2空间各组成部分间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块场地都作为各自独立的一块区域,缺少对于各个空间的功能、流线、周边限制条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建设成本和维护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到空间设计之中。 (3配套不足、缺少人文关怀 许多公共空间忽略了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尺度等方面缺乏合理地把握,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表面上看, 城市也许变美了,但城市的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居民也不能有效地享用公共空间。 当人们忙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却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景观艺术提升空间活力 1.令人舒适的空间尺度 在尺度适宜的城市和建筑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的体会到。这些城市和空间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在许多传统的市政公园和绿地中,空间尺度却让人感到不适,宽阔的路面和大尺度的广场拉大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互沟通交流的亲切感。根据知觉

公共开放空间规划与管理实践——以深圳为例

公共开放空间规划与管理实践 ——以深圳为例 刘冰冰,洪涛 摘要:深圳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成就得益于深圳规划与建设主管部门长期以来对公园、广场、绿道、公共设施等公众可活动场所的规划控制与建设引导。作为第一个在规划管理组织机构中设立建筑与城市设计处并承担公共开放空间规划编制行政管理的城市,深圳在2006年组织编制了全国第一个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建立了初步的框架体系。多年的规划与管理实践中不断完善,并建立起政府、市场、民众等多方参与的良性互动机制,并不断创新尝试公共开放空间可持续建设管理的手段,特别是非独立占地公共开放空间的引导和制度化建设等方面领先全国,使得深圳“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市场运作,多元投资,协作管理,公共使用”的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管理思路值得总结与推广。 关键词:深圳公共开放空间规划管理非独立占地公共开放空间多元化 1 引言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具有包容性的“公共开放空间”象征着市民在城市生活中的民主参与和使用城市设施的自由权利,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深圳全市600多个公园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不仅为欣赏和感受这座独特的现代都市提供了丰富的视角、添加了生动的表情,表达了包容与平等的深圳精神,更使每一个移民而来的“外地人”愈发留恋这座城市,萌生浓浓的幸福感。 深圳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成就得益于深圳规划与建设主管部门长期以来对公园、广场、绿道、公共设施等公众可活动场所的控制与建设引导。首先,深圳市规划局的是全国设有“城市与建筑设计处”的规划管理部门,该部门负责拟订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相关政策与标准并组织实施;组织编制重点(节点)地区城市设计、详细蓝图和公共空间、公共景观规划等工作,机构的设置使得“公共开放空间”在行政管理层面有了明确的主体。其次,深圳以前瞻性的视野最早编制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2006年,深圳城市建设由追求规模和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规划管理向精细化发展,公共开放空间如何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实现有效的管控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主管部门面前,因此深圳市规划局城市设计处委托深圳市城市规划设

重庆市山城步道设计导则

. 重庆市山城步道设计导则 ~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2018年3月

前言 为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出行条件,实现绿色、共享、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指导山城步道设计,提高步道建设水平,编制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5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与定义、功能与分类、山城步道设计、附录。 本导则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编制。主要起草单位: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重庆市设计院、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本导则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请各有关单位在执行本导则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或修改意见及时函告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地址:重庆市江北区洋河一路69号,邮编:400000,电话:),以便修订时参考。 本导则主编单位: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参编单位:重庆市设计院 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本导则主要起草人:张晓阳宋林俐王曼祝烨谢晓忠冉继承孙薇徐伟刘轩孙超蒋晓源杨君林涛饶友平寇立明 本导则审查专家:杨斌吴国雄况平李淑庆余军

目录 1 总则 (1) 2 术语与定义 (1) 3 功能与分类 (1) 山城步道功能 (1) 山城步道组成 (2) 山城步道分类 (2) 4 山城步道设计 (2) 一般规定 (2) 选线设计 (3) 步行通道设计 (3) 步行节点设计 (4) 接驳空间设计 (4) 过街设施设计 (4) 配套设施设计 (5) 街道界面设计 (8) 5 附录 ................................................................ - 9 - 引用及参考标准目录 ............................................. - 9 - 指标说明....................................................... - 9 -

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及设计(一)——广场设计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一) (广场设计) 城市开放空间一般指室外的公共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公园和自然风景等。开放空间不但给城市居民提供了娱乐休闲的空间,也是交通、休憩、文化教育等多种职能的载体,同时有利于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开放空间景观上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对一个城市风貌的印象大多数都是来源于城市的开放空间。本章主要从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市滨水区等方面进行景观设计的介绍。 城市广场设计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衔接和交通联系。本节主要讲述城市广场的概念、起源、分类、设计注意的问题、所需的资料以及设计最终形成的成果。 城市广场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因此,城市广场的费雷从一定程度上描述了广场的功能。 集会游行广场。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并可合理的组织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满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货运交通。可在广场的另一侧布置辅助交通网,使之不影响集会游行等活动。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要点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 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契机,一直是景观设计学科的研究热点。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以期对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 景观的大众化 1.1 景观 “景观”一词,约于16 世纪与17 世纪之交,由荷兰语Landschap 作为描述自然景色特别是田园景色的绘画术语引入英语,演变成现代英语的Landscape 一词。该词被赋予了“自然风光的一景或一处景色”的新内涵,即由当初的对风景画的欣赏转为对现实风景的欣赏。19 世纪中叶,通过地理学家的使用,德语Landschaf t 在土地规划和区域规划领域获得了新的意义。后来,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出发,多学科参与研究的领域Landscape Architect ure (景观学)逐渐形成。在景观学科中,景观设计师基于城市公园规划的实践经验,开始了公园、公园路、城市公园系统、城镇规划等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实践[122 ] 。 1. 2 景观设计的社会改革———创造为大众共享的空间 西方景观学专业作为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出现于美国19 世纪中期。建于1858 年,由被称为“美国景观学之父”的Frederick Law Olmsted 和英国建筑师Calvert Vaux 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标志着城市公园运动的开始。在这之前景观设计对象主要是乡村墓园和花园设计,这些项目工程倾向于小尺度的、主要为少数人服务的、更大部分关注美学的独立工作。随着现代工业主义的第一次爆发,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增加,美国的城市迅速繁衍和增长,而公园设计理念正适应了这样的时代需求[3 ] 。公园形式要求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结合社会、政治、环境、技术和美学等设计更大规模的场所,服务更多的人。纽约中央公园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园,也是第一个真正为大众服务的公园。 “公园运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出入便利、安全清新的集中绿地。然而,它们还只是由建筑群密集包围着的一块块十分脆弱的沙漠绿洲。1876 年,Olmsted 提出了波士顿公园系统方案,得到高度评价,并被任命为负责整个公园系统建设的景观师。1878 年,公园系统开始建设,其结合地形地貌,以线性空间连接城市公园,并形成不规则的图形,意欲向外延伸,深入城市生活[ 4 ] 。Olmsted 在美国发起的城市公园运动和公园系统的建立,倡导保障各个阶层、尤其是城市工人阶级和穷人,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经济利益和谐发展。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众而不是贵族。从形式上说,它是从贵族专享和特权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景观,为大众创造一种宁静的休闲场所,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松,交往,它反应了大众价值观。 自此,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现代景观应平等地呈现给所有的市民。景观作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空间而存在,景观场所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区域,符合公众休闲的基本需求和一定的文化需求。其实践表现为景观设计,其契机主要是为市民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现代景观设计趋向于创造人与环境的新关系,促成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出现,在景观中倡导公共精神的建立。 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 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 [5 ] 。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系统,由各种类型的空间构成。按空间形式可分为:①点状空间,即以点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中,如广场、公园、绿地等;②线性空间,即沿某个轴向呈线性分布,如步行轴、绿化轴、滨水绿带等。 2.1 点状空间景观设计 点状空间是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布局形式中的一种空间形态,这里主要指诸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社区绿地等具有向心形态的外部空间。 2.1.1重视空间的可达性

城市设计导则

第九章城市设计导则 第一条系统设计导则是根据城市设计各个体系完整和有效运作的要求,提出城市土地使用、公共空间组织、交通组织、城市形态塑造、自然生态保护等方面所必需遵循的总体原则和规定,对城市重点地段和近期建筑项目进行设计引导,对一些近期难以开发或不可预见的项目仅原则上控制其建筑风格。设计引导的形态方案是引导性的,开发活动在贯彻控制意图的前提下,具有多种形态方案的可能。涉及每个地块的具体设计原则应参照分地块设计导则。 第二条空间使用体系(含土地使用体系) 合理规划地块,确保本区域各地块进行建设实施时,整体的城市设计目标与构思依然可以被维持与执行。控制本区域各地块上的使用功能和开发强度,并在各项指标上加以落实,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城市活力的提升,构建亲水宜人的滨湖城市空间。 1、地块划分原则上以道路中心线或河道湖泊蓝线为边界,区域内各地块的划分界线和编号如地块编号图所示。 2、区内各地块的使用性质和功能是城市整体功能的一部分,不宜随意更改。地块的功能在各地块的导则中阐明。每一地块体现的是城市整体设计原则,地块内形态控制是城市空间形态整体协调的反映,应严格遵守。 3、为保证城市建设的完整性,各地块的详细实施计划应整体设计、送审。基于操作的现实性和市场因素,可允许进行分期建设,分期分区办法应专门研究实施。 4、各地块控制图中确立的技术指标,反映城市空间容量的整体平衡,应予遵守,建设时如因具体情况变化,需经专门审议许可,但其变化不得超过10%。 5、各地块开发应体现公共空间优先原则,在具体使用功能与公共空间矛盾时,以确保公共空间的实现为先。应鼓励地块开发使用者为公众提供公共空间,建议规划部门根据提供公共空间的数量给予适当的容积率奖励。应鼓励几个相关联系的地块组合进行整体实施建设,以促进城市功能的有机性和城市形态的完整性。 第三条交通空间设计导则 综合考虑机动车道路及公共停车、步行交通、轨道交通、防洪抢险交通等,在原有规划道路系统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和组织动态、静态及堤坝抢险交通,通过对道路系统、道路断面及标高、公交站点、社会停车场设置、地块车行出入口等的控制,确保滨湖广场区域以及核心商务区的交通可达性,确保区域内机动车交通顺畅通达、车辆停泊方便有序、步行系统安全便利,建立服务于滨湖新城核心区的、具有良好可达性的交通体系。 1、交通性道路:参照车行尺度、速度进行空间组织,充分利用自然水体或人工标志提供方向指认,绿化种植应强调其个性,形成各具特色的景观标志。 2、生活性道路:塑造以人为本的尺度空间,在维持必要车行交通量的基础上,拓宽人行面积,增加行人穿越道,增加行人活动的范围。在市民活动量密集并有特色的路段,设置休息区,增加行人滞留机会。

大学校园小尺度公共空间

大学校园小尺度公共空间特点和类型 校园空间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空间载体,有特色的校园空间为大学校园文化提供物质化的可能。如何通过校园综合环境及空间设计体现大学的校园文化,从而创造出一个有个性、有涵、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将是本文着重研究的问题。结合本次设计的理工大学,探讨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对大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寻求适合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方法。 关键字:校园空间;校园文化;开放空间 1.绪论 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是师生们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校园规划应努力创造多样化与富于特色的公共开放空间,以满足校园功能需求和提升校园环境品质。而评价一个校园规划好与坏的重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真正利用好室外开放空间,根据建筑以及地形要求,设计出适宜人们活动的多元化空间。人性化的校园空间能够激发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校园的环境又能为促进随意交流、淡话提供良好的环境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气氛才是最现实的。 2 .校园开放空间活动的多样化及意义 开放空间多样化包括功能,形式以及配置的多样化。功能多样化,如隔离,交通,交往,运动等不同用途;形式上的多样化,如形状,尺度,色彩,材质,构图等多种变化;配置多样化,如草坪,树林,山水,建筑等不同设置。 多样化有利于满足校园的基本功能,校园开放空间需要交通,集会,运动等多种功能。尽管一个单纯空间可以赋予不同的功能,但其适应性受到一定限制;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师生不同心理需求,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长期在单调的环境中生活,可能造成思维缓慢,智力下降。相反,多样化的环境,信息量大,有更大的吸引力,有利于使用者

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对于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摘要: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建筑室内外的生活都比空间和建筑本身更根本,更有意义。现代城市开放空间是为广大民众服务的,促进人们的交流与沟通的场所。在这样一个空间之中,设计师需要探讨的是人类的心理及行为特征,并以此作为规划与设计的标准。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考虑到各阶层群众的使用需求。 城市开放空间是指供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共绿地及公园等,主要是与专用空间(运动场等)相对。那么这开放空间为什么对城市设计非常重要呢,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城市设计。 城市作为复杂综合体,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各个领域,为了使各方面协调发展,就必须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城市规划是为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是建设城市的基本依据,是综合发挥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前提和手段。 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

“城市设计古已有之”说明.作为一种学科.城市设计早已存在.城市的建造.营造问题早已通过城市设计表现出来。由于规划这一行当或学科出现的较晚,所以,早期的城市设计都是通过建筑师来完成的.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经典的城市设计理论的提出者都是建筑师的原因。而作为一种学术,城市设计有着它自己独特的地方,它涉及到的理论众多,人文.历史、政策、规划、建筑、景观等等,在方法层面上又包含了表现的.再现的、人工的.生态的、技术的.艺术的:从类型上说又可以分为宏观的、中观的和微观的。所以.作为一门综合的学科,城市设计从发展的历史、设计理论到设计方法都还有着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一个简单的例子是.目前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年的年会都有关于城市设计的优秀作业评选,而在建筑学学科中却没有类似的内容.那么为什么要从城乡规划学学科中去除城市设计呢?。淡化城市设计”,。去城市设计化”能给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带来益处吗?城市设计是规划师和建筑师都需要很好学习、研究的学科,学术的发展不能偏颇,城市设计需要在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中同时得到发展。可动摇的法律地位.不会因人而发生改变.同时它还具有道德伦理的地位.体现的是社会公平和进步。 对比起来看.在我国所提倡和所做的一系列所谓的城市规划工作,实际上并不具有真正的城市规划的意义。而且.纵观国际,似乎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有如此复杂的关系,也没有哪一个国家会如此频繁地制定规划.更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会离开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发展去瞻视未来.因为城市规划的理论都是基于人类生存与

开放空间技术指引

开放空间技术指引 一、会议介绍: 开放空间技术(Open Space Technology,简称OST)是一种富有成效的动态会议模式,能够将一个对于组织/机构很重要的主题仅在很少的规则辅助下 通过一个新的空间和时间格式由参会者讨论完毕,“开放空间”提供了一个提倡自我承担责任的场合。在会议期间,每个参与者可以在主题框架下,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或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或需求,并在不同参与者之间形成关注并致力于解决同一个问题或需求的小组,在既定的规则下开始小组讨论工作。应用民主参与的方法选出大部分参与者集中关心的话题组建实施小组并制定行动计划。 二、四大原则: 1、出席的人都是最适当的(whoever come is the right people) 2、不管何时开始都是最适当的时间(whenever it starts is the right time) 3、不管发生什么,都是当时只能发生的事(Whatever happen is the only thing that could have) 4、结束的时候就结束了(When it's over,it's over) 三、召集人必需做三件事: 1、预先约定的时间到了,要召集会议。 2、尽量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有机会发言。 3、找人做会议记录。 讨论原则:每一个议题的讨论时间很有弹性,通常在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之间,视实际情况延长或缩短。在讨论的过程中,开放空间会议鼓励参加者运 用「双脚法则」(The Law of two feet),意思是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你可以在某一个讨论时段,参加这一时段中你有兴趣参与的议题,在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综合评价的研究框架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综合评价的研究框架
杨晓春 周晓露 万 超
【摘要】公共开放空间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进行互动的重要场所。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公共
开放空间也由最初的平面衍化出地上、地下等多种形式。然而,公共开放空间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其可达性, 可达性的评价要素和评价方法是否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诸如此类问题在国内还鲜少引起关注。目前,我 国仅偏重于物质空间可达性的评价方法已无法真实反映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实际可达水平,因此本文试图 建立一个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综合评价的研究框架,在基于 2SFCA(两步移动搜寻法)进行空间可达 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非空间可达性因素作为调校以获得综合评价结果,并以深圳的公共开放空间为例,将 研究提出的理论模型和评价方法在实际的运用中进行对照验证。期望通过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可达性做 出的综合客观评价,能引导城市空间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可持续推进,并为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城市公共 开放空间规划研究方法提供支撑。
【关键词】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2SFCA,非空间因素,综合研究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及文脉,市民的生活和大众的文化需求。随着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素质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公共开放空间也日趋重视。 在近年来提 出的可持续性城市、 低碳生态城市以及绿色城市理念中, 公共开放空间都是至关重要的衡量 指标之一。如深圳的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中就明确规定:为了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建议到 2015 年城市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大于等于 7.4 ㎡/人,到 2020 年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 大于等于 10 ㎡/人。 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性越发突显, 而其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却不尽完善, 已有的公共开放空间评价指标,诸如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等,在宏 观尺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或城市地区的整体公共开放空间的配置和均衡状态,但在中、 微观尺度仍难以反映城市内部居民对公共开放空间的实际拥有及使用水平, 而建立于不同空 间尺度和多种维度的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的研究则可弥补相关不足。 可达性是评价城市公共资源的重要核心指标,广泛应用于如学校、医院、消防站、避难 场所和公园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的评价。目前在可达性的研究中,国内学者更多的是从“物 理距离和时间”可达(即空间可达)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单个对象进行 研究(俞孔坚,1999;周廷刚等,2004;胡志斌,2005;马林兵,2006;李博,2008;尹海

大学校园空间分析

大学校园空间分析 摘要:大学空间小是指个别的研究室、实验室、教学楼或图书馆,也小是单纯地指具有树林的大面积的场地,而是指由校园必要设施围合而成的开放空间作为基木单元而形成的校园空间。是容纳人们丰富室外活动的场所。 关键词:城市空间校园空间 一、大学校园空间的界定 大学是接受高等教育和从事研究的场所, 其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构成的共同体。大学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知识传授和交流的场所, 其本质是生产知识或者说是创造知识的场所, 这需要一种可供教师与学生共同携手生产或创造知识的实在的场所, 或者说是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的空间, 这就是大学的空间。大学空间不是指个别的研究室、实验室、教学楼或图书馆,也不是单纯地指具有树林的大面积的场地, 而是指由校园必要设施围合而成的开放空间作为基本单元而形成的校园空间。 多样的大学空间的形成与变化正是以开放空间作为媒介, 而开放空间的聚合力及对聚合空间的开放力正是大学空间形成与变化的基本原理。 二、大学校园空间的分类 大学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地方,里面承载者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生活所需要的空间,但是这些空间没有明确的划分,所有的空间都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仅以个人感受和分析,我认为校园空间可以按以下的方式分类: 2.1按使用功能分类 根据空间的使用性质不同,我将其分为教学空间、居住空间、景观空间、交通空间。这四个空间都是校园里不可缺少的空间,也是学生使用最频繁的空间。 2.2按开放性与私密性分类 不同的空间具有不同的开放性和私密性,根据其具有开放性与私密性的不同比例,将其分为开放性空间、半开放半私密空间、私密性空间。 2.3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 根据建筑形成的空间,建筑内部空间和建筑外部空间。这些空间的分类买一个分支都有交叉,比如说景观空间有属于外部空间,外部空间又可划分成开

开放空间的意义

开放空间的意义 开放空间意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主要由以下用地组成:城市大型公园(森林公园、市级公园、郊区植物园等),各种普通公园(动物园、纪念性公园、游乐场等),街头游园与专用绿地,各种性质的广场,专用的步行街区,大型文化性建筑的附属室外休息场地,步行林阴路等。包括自然风景、硬质景观、公园、娱乐空间等。开放空间是城市设计特有的,也是最主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开放空间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①开放性,即不能将其周围用墙或者其他方式封闭围合起来;②可达性,即对于人们来说是可以方便进入和到达的;③大众性,服务对象应是社会公众,而非为少数人享受;④功能性,开放空间并不仅仅作观赏之用,而且要能让人们休憩和日常使用,有机组织城市空间和人的行为。在当代人口日益稠密而土地资源有限并日益枯竭的城市中,开放空间显得特别稀有和珍贵。 从19世纪开放空间的概念被提出以来,首先在城市规划界引起重视。城市开放空间对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很强的自然特征和高生态价值的绿色通道为开放空间规划提供了有效途径,改进了原来只是关注开放空间的休闲娱乐价值的规划思想。冲积地带、湿地、陡坡、水源、农田都可以结合进开放空间规划内。 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机体,某种意义上说城市也是有生命的。城市开放空间好比人的呼吸系统,吸收城市中的各种废气,引入空间的新鲜空气,特别是成规模的大型山林、公园、花卉苗木基地、河道等绿色生态开放空间是城市中的绿肺,更是能调节局部小气候,净化城市空气。一旦城市中建筑密度过大,开放空间狭小,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就会导致人们常说的“热岛效应”、水涝、空气污染、交通拥挤等城市病的发生。从城市空间景观角度看,良好的城市开放空间,尤其是城市中心区的广场,是城市的客厅和形象的窗口,更能有效组织城市的空间景观,提高城市的品位和档次。 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存在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1) 城市内的自然绿色开放空间起着保护自然过程和控制增长的作用, 有助于防止城市的无序蔓延扩张。精明增长、集约利用土地、天人合一的发展模式正成为多数城市的选择。城市内绿色开放空间的存在有助于增加城市的开放空间, 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美化城市景观, 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能给人带来舒适、优美、清新和充满生趣的感觉。 ( 2) 城市作为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 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较为突出, 开放空间系统化构建一方面把绿色空间以不同方式与形态深入城市非自然地域; 另一方面则将系统的触角伸向城市外部广域的自然空间。因而, 绿色开放空间的存在有助于缓和人类活动与生态

低碳理念下公共开放空间优化研究

低碳理念下公共开放空间优化研究 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理念的引导下进行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在公共开放空间内涵阐释的基础上,研究公共开放空间和低碳城市建设之间的有机联系,分析传统的公共开放空间所存在的低碳缺陷,并据此提出公共开放空间的低碳实现路径。结论认为通过空间结构的优化,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碳排放的降低;能将公共开放空间的“碳汇”作用予以充分发挥,增强城市的“碳汇”能力。 标签:低碳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城市规划;低碳理念 1 引言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消耗了世界67%的能源,排放的CO2占到占全球总量的75%。城市化过程的人口聚集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必然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一系列影响,在此过程中伴随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等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学者们广泛关注,建设低碳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发展方向。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刚刚过半,学者们分别从产业结构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方式和政策制度等战略层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低碳城市的部分实现路径。然而,有关公共开放空间与低碳城市建设的关系,及其如何实现却鲜有涉及。 低碳城市是指在保持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城市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处于较低水平。因城市扩展、土地利用规划等引起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未来发展的物质分布形态,而且由于城市空间结构的锁定作用,城市未来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水平在规划营建时就已成型。公共开放空间的合理组织与营建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作为全民共享的城市空间,人们习惯上更多地从休闲、审美、社会、文化等方面强调了公共开放空间不可或缺的功能。然而,从城市人工系统和自然相互作用关系来看,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各类土地利用方式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紧密、最具生态性的方式,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社会活动的空间,而且还是城市“碳汇”的重要贡献者,为城市提供正向的环境能量汇入,因此注重公共开放空间低碳性是提升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 2 公共开放空间与低碳城市的关系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模式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低碳的内涵体现,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也是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城市空间布局与低碳城市的实现有着密切的联系,Serge Salat 和Caroline Nowacki认为,仅城市形态的智能型设计就可以使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一半。赵鹏军通过构建“土地利用-交通-环境”综合模型,对北京城市形态对交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紧凑城市形态能有效抑制交通能耗和碳排放增长;TOD是区域综合交通发展的最优目标模式;超高密度对于减少碳排放具有负面影响。并且,由于空间形态的锁定作用,城市的空间形态一

校园景观空间与学生的行为特征分析

校园景观空间与学生的行为特征分析 大学校园是城市中特殊的社区单元,具有物质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双重属性。校园景观环境包括实体要素和空间要素。从文化角度看,校园环境包含了人及社会关系,同样也渗透着文化属性。由此看来,大学校园所要担当的角色不仅是满足学习、实验和生活的功能,更要能为使用者提供新的交流平台和活动空间。现代校园空间形态更为开放、多层次,以便提供流通的、便于公共交往的建筑室内外空间。 从人的行为特征来分析校园景观空间,首先要分析下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对应关系。人在空间的流动有一定的特性,主要分为三大类:1.目的性较强的人流; 2.随意性的流动; 3.静止。从这三大类来看,本文主要研究第三类静止,也就是景观空间设计中的休憩空间。室外休憩空间包括广场、绿地、水体、林荫道以及座椅等休憩设施的休憩空间等。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电子信息和网络广泛进入学生生活,学生更多地与电脑接触,减少了大量的户外活动。因此良好的室外休憩空间对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为校园注入活力和生机,也为学生身心发展起到良好作用。如今教育应尽可能地发挥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更要使学生课内外都能受到良好教育。因此,校园规划就要做到以人为本,为师生生活条件作出努力。由此可见休憩空间对学生生活的重要性。 曾经有研究表明,认为人的空间行为是环境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个环境中,使用者要求发现自我、表现自我、要求思想和文化共享交流。因此在设计中应根据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心理感受,设计出能够反映设计完成后使用者潜在的各种行为意识和心理感受的环境空间,并且设计出的物质和空间形式都能满足使用者的行为。以我校为例来探究大学生行为活动与休憩空间的关系。大学生具有 独特的交往需求,校园交往生活也是学生自身发 展的重要条件。休憩空间包含了休息、交往、独 处、晨读和学习等,这些决定了休憩空间的多功 能性和多层次性。良好的休憩空间可以满足大学 生交往的需求,最大程度上吸引、启发学生交往,为休憩空间注入活力和生机,为校园增添人文气息。左边这张表格是对学生休憩

开放空间

城市开放空间 从19世纪开放空间的概念被提出以来,首先在城市规划界引起重视。随着它的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的发展,地理学、建筑设计学、景观设计学、景观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等多个学科也参入其中。现在,城市开放空间已成为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其规划设计也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协作。 开放空间的涵义随着时代变迁、研究的角度不同而不断的发展变化。开放空间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877年英国伦敦制定的《大都市开放空间法》(Metropolitan Open Space Act)。随后,1906年修编的《开放空间法》(Open Space Act)第20条将开放空间定义为: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物,或者少于1/20的用地有建筑物,其余用地作为公园和娱乐场所,或堆放废弃物,或是不被利用的区域。这里强调了非建筑性、具有娱乐功能的城市空间的存在。美国1961年的《房屋法》将开放空间定义为:城市区域内任何未开发或基本未开发的土地,具有: ①公园和供娱乐用的价值; ②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保护的价值; ③历史或风景的价值圆。此处强调的是保护土地的自然和历史景观,作为 公园娱乐的土地资源价值。 美国城市规划师凯文·林奇认为开放空间就是任何人都能在其中自由活动的空间,它和土地所有权、大小、使用方式和景观都无关。林奇在此强调的就是开放空间的开放性、公共性和社会性。C·亚历山大在《模式语言:城镇建筑结构》中对开放空间的定义则是:任何使人感到舒适、具有自然的屏靠,并可以看往更广阔的地方,均可以称之为开放空间。这里突出了人们对于开阔的场所或景观的视觉感受。 以上是“开放空间”一词在100多年来的概念发展中的比较典型的论点。可见涵盖的内容很广泛,不同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学者都从自己的学术需要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尽相同的释义;而法律或其它为了管理而定义的开放空间,往往更为明确地指出城市开放空间的实体范围。基本上,城市开放空间可以分广义和狭义去理解:广义是指城市中完全或基本没有人工构筑物覆盖的地面和水域;狭义是指城市公共绿地。

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探讨

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探讨 摘要:在理论实践和设计探索中,对城市提供给人们交往活动的各种开放空间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增加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的设计理念来解决人们交往活动需求的增加和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日益匮乏的矛盾,该设计理念应用到实践过程中效果很好。 关键词:架空,开放空间,过渡,交往活动 Abstrac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design exploration, to the city provide people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of open space is summarized, and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ottom increase overhead of open space design concept to solve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of people to increased demand and urban public space shortage of contradiction, the design concept is applied to practice the effect is very good. Keywords: overhead, open space, the transition,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建筑用地的日趋紧张,人们交往活动需求的增加,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也日益显得匮乏,如今这一问题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般而言,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城市广场、公共集中绿地、商业步行街等宏观层面上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以及用地红线内的建筑外部空间,如居住小区住宅组团内的活动空间。但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常见的公共活动空间不为人们所重视,如建筑底 层架空空间。其实 从使用的角度来看,这类空间因易于到达、便于使用以及特 殊的空间性质,其使用频率也很高。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出现了“架空底层公有化”的思想,如美国通过放宽容积率等鼓励政策号召高层建筑底层架空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我国南方地区特别在居住建筑中也常出现底层架空式公共空间。建筑底层架空空间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已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和关注,其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底层架空设计概念阐释及发展历史 底层架空设计,一般是把建筑物(单体或多幢)的底层(或可能通高数层)的部分或全部空间,去掉其正常的围合限定(如墙、窗等),使之成为通透、延续的空间,常表现为支柱层的空间形式,有的可为大面积的无柱空间,是有“顶” 而无围护的空间。一般不用于具体的功能,而是引入绿化、休息设施等 作为人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大纲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城市开放空间设计适用层次、专业:本科 09环境艺术设计 学时:72学时课程类型:考查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先修课程:手绘效果图表现、园林植物 学、环境小品设计与饰品模块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理论与规划设计的一般原理与方法,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具有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了解人性化的空间需要与人的心理和建筑相适应的环境,环境又决定建筑的性质,城市的形态等要素。一个城市或者小区的人居理念总是处于环境之中,开放空间的环境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外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正确认识“人—建筑—环境”的关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环境设计技能,具有一般的城市广场、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和风景区规划的能力,通过以下几方面的要求达到任务。 知识要求是:掌握外部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了解室外开放空间的基础要素。 能力要求是:掌握环境调查与分析的方法,能够运用具有人性化的设计方法考虑环境氛围,能够理性的进行空间规划,设计出具有特色的城市环境。 素质培养要求是:提高学生审美。 前期能力要求: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能够正确处理建筑与环境手绘的表现,能运用一定的园林要素和宏观把握设计的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城市开放空间一般指室外的公共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公园和自然风景等。开放空间不但给城市居民提供了娱乐休闲的空间,也是交通、休憩、文化教育等多种职能的载体,同时有利于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开放空间景观上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对一个城市风貌的印象大多数都是来源于城市的开放空间。因此对于《城市开放空间设计》课程的学习是环境艺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作为室外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版块,主要从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市滨水区,小区外环境等方面进行学习与实践,与《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居住区域规划设计》、《装饰雕塑》、《园林植物学》这几门课程有紧密联系,相互穿插应用。

保健会议营销傻瓜式操作手册

会议营销的“傻瓜式”操作手册 一、市场调查 市场调查是社区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通过市场调查,我们可以充分了解所做社区的基本情况,如目标人群的数量、特征、消费能力、病情特征等,详细调查内容见调查表格。 一、市场调查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1、目的性:任何一个调查一定要有一个鲜明的目的性,没有目的性的调查是不会有结果的,在分析中就不会对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得出结论。 2、针对性:调查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一个问卷尽可能做到只针对一个问题,其他问题不管重要程度如何,同此次调查没有关系的,就不要去问,需要的,再做一次调查。 3、简洁性:无论从内容还是在问题的设计上一定要注意简洁性问题,做到精、细有度,而且题目一定要简单明了,尽量不出现长句,不能让被调查的人产生一种模愣两可的认识和应付了事的想法。 4、盲目性:不是说我们要盲目,而是让被调查者有一种盲目性,只有这样调查得出的结论才有可比性,可以以广告公司或是电视台工作人员的名义进行。 5、随机性:对于被调查内容最好不要做任何暗示或是引导,充分挖掘调查对象对于调查内容的真实印象。 二、市场调查中人的选择 1、调查人的选择: (1)有亲和力 (2)形象要好

(3)最好是女性 (4)不要对调查内容有太多个人意见 (5)责任心要强 2、被调查人的选择: (1)多层次,不能只是一个群体 (2)男女比例要同所调查区域男女比例大体相当 (3)年龄、文化水平、行业要有一定的差距 (4)注意区分二年以内病人和多年病人 三、市场调查报告表格(样表) 见下页 四、市场调查报告的分析 对于调查报告的分析是真正把握要做活动区域特征的根本目的,所以在调查报告的分析一定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1、客观性:对于问题的分析不能只听一家之言,而是一定要听众人意见,无论是有经验还是没有经验,说出自己的看法,集思广益,最后取得一致的认识。 2、务实性:注意一点就是一定要同公司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做自己能力所能达到的事,再好的目前做不到也是无用功。所以得出的结论一定要有可操作性。 3、可靠性:就是对于所有回收的调查资料一定正确区分其真实性,剔除那么没有意义或是无效的资料,尽量使资料做到客观、真实。 4、参考性:记住所调查的毕竟只是一个样本,当分析结果同以前所得到的数据出现大的偏差时,一定要仔细分析原因,不要让调查所得来的东西同以前的结论产生大的偏离。(待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