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曹晓红

来源:《职业·下旬》2011年第08期

中职学生总体而言是中考的失败者,大多数已对学习失去兴趣,之所以来到职业学校学习,原因也是各式各样的。有的是想混个文凭,将来有个稍微好点的出路;有的是被父母强迫,不得已而为之;有的是由于跟风,看到自己的同学读什么自己就读什么专业。

动机决定动力,没有良好的动机,必然缺少主动向上的动力。中职学生拥有积极动机的,只是极少数,因此,他们的学习呈现出严重而普遍的被动性。尤其是在语文这样的基础课上,他们更是存在偏见。他们认为自己到学校a是学习技术的,学习语文无疑是浪费时间。

面对中职学生这样的状况,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吸引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关注呢?应该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语文,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学到语言知识,规范地运用语言,让学生的文化素质乃至个人素质得到提高呢?通过这学期的中职语文教学,笔者深感多媒体,在这些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是以计算机为中心,将声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与课堂教学科学合理结合,实现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途径。这学期以来,由于受学校硬件设施的限制,笔者的语文教学要么主要继承传统,使用粉笔与黑板进行教学,要么是自己对着电脑中的课件和其他内容给学生进行讲授。日前,学校在每个教室都安装了投影仪,多媒体教学终于得以实现。在这学期两种不同的主要教学模式使用过程中,通过比较,笔者认为,与传统的仅仅依靠黑板和粉笔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对中职语文教学有着如下益处。

一、融合更多信息,让课堂更充实,教学效率更高

中职的教学,由于面对的群体具有与普通高中不一样的特殊性,所以可以不囿于考试升学的羁绊,教师可以较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但是,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即使准备了再好的内容想要“传授”给中职学生,也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中职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教师如果仅依赖于语言和其他诸如手势等辅助性的交流工具,在中职学生面前是相当逊色的。教师会发现上课的前半段还好,大部分学生都还在专心地听讲,但上课时间过半后,学生大部分都处于“走神”状态,甚至趴在桌子上睡起了觉。

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增大了信息量,有效扩展了课时容量。例如,以前对于课文的背景知识及作者的介绍,由于受课时安排的影响,只能在几分钟内依靠教师和同学的讲述做简单介绍。有了多媒体后,教师可以利用五分钟的时间向学生展示原来的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内容。在众多展示的内容中,学生会挑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口味的内容摘抄下来。可见,多媒体的使用,通过融合更多信息,充实了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可以选择的兴趣点,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利用声像资源,让内容更直观,学生学习兴趣更浓

中职学生都或多或少具有厌学的心理,他们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学习主动能力,学习上惰性较严重,对于抽象的内容、陌生的知识,更不愿花时间去弄明白。多媒体教学融合了声像视听元素,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能把很多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刺激中职学生对语文“麻木”的神经和“迟钝”的诸多感觉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舒婷《致橡树》这首诗的教学时,如果仅仅依靠黑板、粉笔和教师的讲解,可能会抓不住学生的心。因为在这首诗中,舒婷通篇借用了象征、比喻、拟人等手法来传情达意。诗中的很多意象是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甚至是没见过的,如“凌霄花”、“橡树”、“木棉”等。如果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方式进行讲述,很可能是自己费了力,学生也不能很好地理解,从而也就欣赏不到这首诗所蕴含的魅力。然而,通过制作课件,用动态的图像配合诗歌朗诵,再加上合适的音乐,学生不仅欣赏了优美的诗歌朗诵,而且认识了各种意象所呈现的状态,很好地体会了舒婷文字背后的意思,从而对舒婷在那个年代就拥有独立平等的爱情观表示钦佩,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短片资料,让历史再次重演,学生心灵更受震撼

语文教学的很大一部分责任是培养塑造人精神层面的东西,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作用。语文教育在促进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

中职学生因为小学和初中阶段几乎都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很大的摧残,逆反心理比较严重。他们中的很多人对什么都是“无所谓”的态度,更不要谈人生的目标和志向,以及作为个体对个人、家庭、社会乃至祖国的责任。

面对这样的学生,讲述沉重的历史,仅靠教师的三寸之舌、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是苍白无力的,震撼不了他们的心灵。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短片、图片等资料,让历史真实地重现,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难以实现、观察到的过程形象而真实地显示出来。例如,在讲鲁迅《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可以通过“三?一八惨案”的现场再现,让学生穿越时空,看到爱国学生的英勇前行,看到祖国经受的灾难,看到个人之于国家的责任,从而感化他们的心灵。笔者相信,只要时常有历史的感化,中职学生一定会融化心中的坚冰,逐步提升自己的荣辱感责任心,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成为对家庭、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才。

四、激活感官,让学生思考更深,让能力更强

中职学生由于长期以来对学习失去兴趣,语文基础普遍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对文学作品的观察、概括、分析、理解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对所学作品的分析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的点拨与灌输,限制了学生综合分析、逻辑思考以及创造思维等能力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