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听课笔记

融合教育听课笔记
融合教育听课笔记

——特殊需要学生的融合教育

第一讲:特殊需要学生

1.概念

谁是特殊需要学生?

视觉障碍

听觉障碍,用手语沟通交流智力障碍(俗称弱智)

自闭症(神经障碍)

学习障碍学生(书写障碍、阅读障碍、计算障碍等)

抽动症(眨眼睛、耸肩、挤鼻子、喉咙发出怪声音等、分为发声性抽动、动作性抽动)

情绪行为障碍:图片:沉默不语的自闭、张大嘴不停地喊叫、一直哭、一直撅嘴

文化背景差异引发的教育障碍(双语教育)

概念:1994年联合国家教科文组织《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中指出:一切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它的任何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年,这就包括残疾儿童和天才儿童、流浪儿童和童工、偏远地区或游牧人口的儿童、语言或种族或文化方面属少数民族的儿童,以及来自其它不利处境或边际区域或群体的儿童。

2.特殊需要学生的分类

3.特殊需要学生的鉴定

4.特殊需要学生的发展

隔离教育的弊端:

1.标签化:特殊教育的专属性——标签,标签化是隔离教育的弊端

2.排斥性:特殊教育的排斥性

3.歧视:遭受白眼

4.低期望:因为残疾,所以他们的成绩是不如正常人的,这是世人的普遍看法。

隔离教育——融合教育:

排斥——接纳

标签化——去标签

歧视——尊重

不平等——平等

——融合教育的演进

三个阶段:正常化——回归主流一体化——全纳教育

正常化:二十世纪中期发端于北欧的一种文化思潮。核心理念是帮助所有人过上正常的生活,认为隔离的养护机构使许多残疾者终生远离“主流生活”,困此应让他们从被隔离的机构、学校回到社区,回归到正常的主流社会生活中来。正常化思潮直接导致了“非机构化运动”。

回归主流:是20世纪中期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国家掀起的融合教育改革运动。提倡把被隔离的特殊儿童安置到主流的普通学校进行教育,强调以“最少受限制的环境”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使之回归主流生活,从而拉开了特殊教育融合实践的序幕。

一体化:是20世纪中期受正常化思潮的影响,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兴起的将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进行重组合并,从而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和并为一轨,为特殊儿童有更多的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和主流社会的教育改革运动。

全纳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国际教育思潮,强调普通学校接纳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反对教育中的歧视和排斥,主张通过适应不同差异的教育措施,满足所有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促进所有儿童应有的发展。

全纳学校:是指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儿童,而不考虑其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他任何条件,从而建立一个没有排斥、歧视的融合学校。

盲女吴晶:事例是否需要?

融合教育现状:

国际——发达国家90%

中国——随班就读教育

如何开展融合教育?——中国的随班就读

随班就读的概况:是指特殊需要学生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普通班中和普通学生一起接受教育的安置形式。

随班就读历程:

1987—1993民间探索阶段:徐白仑先生发起的“金钥匙计划”1994—2002政府推广阶段:原国家教委开展视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讯试验

特殊教育发展新格局:

特殊教育安置:1特殊教育学校

2普通学校:a普通班随读,b特殊班

随班就读问题:

1.规模不大——和国际有差距

2.质量不高——随班就混,随班就坐,而不是随班就读

专业知识不到位

小结:

1.随班就读是推进教育发展的一项教育政策

2.随班就读是特殊儿童主要教育安置方式之一

3.随班就读是促进残疾儿童平等融入社会的重要手段

——随班就读的任务

1.传授相应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强调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包括生活、学习、劳动、人际交往能力。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时,注重潜在能力的开发。

3.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科学的世界观基础时,渗透身残志坚的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意识教育就是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

——随班就读的支持

有质量的随班就读:

1.需要文化的支持

2.行政管理上的支持

3.专业支持

4.物质支持

5.家庭支持(家庭和学校的配合)

——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

1.最核心的是学生,然后是学校的老师、同伴、志愿者等。

2.除了学校之外,还需要部门:教育、卫生、残联、民政等的支持。

3.政府:政策法规、经费等的支持。

——随班就读专业合作

学生(教育管理人员、普校任课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助理教师、康复治疗师、学习伙伴、家长)

康复治疗师:资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

——实施随班就读教育管理

教育行政管理——资源中心——普通学校(普通班、资源教室)——学生

资源中心:是为随班就读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全面专业资源支持的中心机构。这种专业资源包括专业物质资源和专业人力资源。

资源教室:是建立在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之中为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提供有效支持与服务的专门场所。相当于就读学校的资源中心。

巡回指导:是指资源中心通过派出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到普通学校为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提供指导,咨询与帮助的重要支持方式。

视觉障碍的定义及表现

视觉障碍亦称“视觉缺陷”,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双眼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失或视野缩小,难以做到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和其他活动。

儿童是否有视觉障碍的表现:

1.眼睛瞳孔发白、畏光、流泪

2.经常揉眼、挤眼、按压眼睛

3.看东西眼睛靠的距离很近,好象用鼻子阅读,看东西时歪头、或只固定地用一只眼睛看东西

4、行走时对障碍物视而不见,不能主动避让,经常发生碰撞、摔跤,走楼梯时会踏错台阶摔倒

5.在学习过程中描述自己看东西模糊不清,看不清楚远处的物体,在观察事物细节时或阅读小字时有困难

6.对眩光的敏感性增强、怕强光、或看东西时需要更多光线,否则看不清楚

7.在做费眼的事情时兴趣短暂,容易出现头疼或疲劳。

“看”的过程

(1)光能在眼中的传递

传递光能的结构包括角膜、虹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这些结构收集从周围物体上反射的光线并使其转变方向。

(2)光能转化为电能

光线通过前面的视觉通道聚集在眼睛后部视网膜被称为中央凹的一点。视

网膜是一层神经细胞,其目的是把光能转化为神经冲动或电能。

(3)大脑传递和转译电冲动

当视网膜光能转化为电冲动后,这些冲动沿着视觉神经被传递到大脑底部的视皮层区。

——视觉障碍的成因——先天性原因

导致先天性视觉障碍的原因很多,主要表现为无眼球、小眼球、角膜浑浊、虹膜缺损、神经性缺损、黄斑缺损、白内障、青光眼、家庭性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等。

1.家庭遗传

2.近亲结婚

3.胎儿期的影响

——视觉障碍的成因——后天原因

1.视觉器官的疾病

2.全身性的疾病(传染性疾病和一般性疾病)

3.心因性因素

短期的情绪困扰往往在视觉功能上立刻显出异常症状,长期的情绪压力对于视觉功能会显出更长远的影响,病态的情绪反应,甚至会造成完全失明。

4.眼外伤

主要可分为严重的眼外伤和轻伤而严重继发性感染造成的视力损害两大类。

——视觉障碍的成因——其他因素

——视觉障碍的发生率

视觉障碍的发生率是指一个时期内视力残疾人的数量在同龄人口中的比率。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有盲人4500万,13500万低视力者。

我国大约有视力残疾患者1300万,其中盲约550万,低视力约750万,我国每年新增盲人大约有45万,低视力约135万,即每分钟就会出现一个盲人,3个低视力患者。

视力障碍儿童约占同龄儿童总数的0.06—0.1%,其中0—5岁的学前视觉障碍幼儿7.45万,6—14岁学龄视觉障碍儿童13万人。

——视觉障碍对儿童的影响

随时学习的机会受限制

行动能力受限制

视觉障碍儿童的认知特点

1.感知觉

视觉障碍儿童的听觉非常灵敏,但仅靠听觉有局限。

2.听觉注意与记忆能力较强

3.视觉障碍儿童在概念形成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二)视觉障碍儿童的语言发展

1.口语发展没有明显问题,只是不善于以姿势助说话

2.书面语言的发展特点

(1)识字容易,但理解部分词义有困难

(2)阅读和书写书面语言的速度较慢,影响了整体的阅读量和知识量

二、运动发展与行走

视觉障碍儿童普遍表现为身体运动发展延迟;

运动量的不足也影响了儿童体格的发育;

失明对儿童的躯体形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社会适应与交往

在与其他儿童的交往中,视觉障碍儿童就可能自卑,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视觉障碍无法用眼睛观察到周围人们对自己的态度,因而容易产生焦虑;不能随心所欲的去想去的地方、干自己想干的事情,这种能力的局限就可能使他们不断产生挫折感;

感知觉的障碍也造成了他们的信息较闭塞,交往困难;

不能随便独自外出也会影响儿童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展。

四、视觉障碍儿童的学业成就

1.视觉障碍并不明显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

2.视觉损伤影响儿童的学业成绩

原因:一是视觉障碍儿童入学晚,错过了最佳的开发智力的关键期;

二是父母和教师对视觉障碍儿童在学业成就上的期望低;

三是视觉障碍儿童摸读盲文、阅读大字体课本速度慢,花费时间较多;四是视觉障碍儿童要花很多时间去学习专门学习的技能与课程;

五是教育教学的方法可能不适合视觉障碍的学生;

六是一些学校的教学设施以及教学辅助器材等相对落后短缺。

—————————————————

听觉障碍儿童

一、聋与哑

聋是指存在听觉障碍

哑是指存在言语障碍

二、听觉障碍的成因

1.遗传因素

2.疾病:中耳炎

3.准妈妈的身体状况:缺碘、营养不良等、生产过程中的难产也会有影响

4.药物

5.噪音

6.外伤

三、听觉障碍的分类

1.根据听力损失程度:分为聋(1级和2级)、重听(3级4级)

2.根据听觉障碍的性质:分为器质性耳聋和功能性耳聋

3.根据听觉障碍发生的部位:分为传导(感音)性耳聋、神经性耳聋、混合性耳聋(既有感音性障碍又有神经性障碍)

4.根据听觉障碍发生的时间:分为先天性耳聋和后天性耳聋、学语前聋和学语后聋

5.根据听觉障碍发生的频率范围:分为高频率听觉障碍、低频率听觉障碍、语言频率听觉障碍

四、听觉障碍儿童的鉴别

1.纯音测听

2.言语测听

3.客观测听

4.行为观察测听

2016年六年级数学上第二单元分数混合运算教案及反思(北师大版)

2016年六年级数学上第二单元分数混合运算教案及反思(北师大版) 本单元教学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熟悉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初步掌握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小节: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让学生利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数量关系的已有认识,来解答一些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 这种类型的应用题实际是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应用,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类型,今后学习百分数应用题也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具体地说就是能够找准单位“1”,分析分率所表示的意义,并能根据对应分率,求出分率所对应的数量。学生能够根据数量关系,画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线段图。这都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几分之几”或“减少几分之

几”的意义,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利用分数的有关知识列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联系实际开展教学。在本单元中,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注意提高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基础,关注学生抽象概括具体实例的过程。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实现必要的抽象概括。 3.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为了更好地进行知识间的衔接,特别需要培养学生规范的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分数混合运算(一)1课时 2 分数混合运算(二)1课时 3 分数混合运算(三)1课时 4 练习二1课时 分数混合运算(一)。(教材第21~23页)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中形成了一部深厚的教育史。我国古代以四书五经为教育内容;近代引进西方先进思想,中国的教育步入近代化轨道;当今教育愈加完善,但仍存在着许多弊端;展望中国教育前景,在社会的呼吁和教育学专家的努力下进行教育革新。高考制度亟待革新,学生学习需要民主自由,高校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 关键字: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现状弊端改革方向教育民主 一、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一书中曾指出:“教育的发生就根植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经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原始人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学习制作工具的经验和技术,传递经验中产生了原始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成熟;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政治条件具备;文字不断产生,文化积累增加,文化条件形成。在这个背景下,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场所产生。 西周官学制度产生,国学和乡学作为两种主要的学校形式。当时以六艺为教育内容,《礼记·王制》记载:“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当时教育管理的特点是学在官府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强调以礼治国。这些决定了西周统治者对教育的高度

重视和垄断,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封建官学教育在汉代正式确立。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太学确立,以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以儒家“人学”为理论基础形成中国教育思想,此后经过一代代儒学家的改造和发挥,融合其他学派的教育思想,发展成中国独特的教育学思想体系。提出以“修身为本”的主题思想,追求人格境界,即个人与家庭、国家、社会的和谐,注重教导人自觉修养人格,强调理性自觉原则。采用以学习和修养为基础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教事”至“穷理”安排合理的顺序,及师生共同研讨。 封建教育制度和思想在大一统制度的影响下,形成教育的国家化、政治化和伦理化的传统特色造成了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的权威主义的教育传统,存在着弊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自由和创造性。 近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发生重大转变,先是从欧美输入,后又学习苏联。洋务教育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中国教育开始近代化进程。“五四运动”后,在中共的领导下,教育开启新的历程,为革命培养了先进人才。在输入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学后,我国教育界人士创编了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现了蔡元培、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他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

融合教育教学计划

融合教育教学计划 为进一步加快首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尊重并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拥有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权利,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推进首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促进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依据《中华人民 ___义务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和《 ___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___》(国发〔xx〕48号),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以来,首都特殊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整体水平显著提高,特殊教育类别不断增加,学校特色日益凸显,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始终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益得到较好保障。特别是培智教育得到较快发展,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基本得到满足。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在我市基本形成;特殊教育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截止到目前,我市共有基础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22所,在校生2988名(其中285名重度和多重残疾学生接受送教上 ___),另有5682名残疾学生在1093所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 (二)面临的问题

随着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特殊教育体系的日渐完善,本市特殊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一是医疗筛查技术不断提高,残疾分类更加精细,特殊教育学校就读需求明显增加,现有特殊教育学校资源总量明显不足。二是在残疾儿童少年分类增加的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相对较低,融合教育水平不高。三是全市所有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无一达到《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56-xx)。四是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无专门编制标准,仍参照普通中小学编制标准,不适应特殊教育学校发展需求。五是随班就读学生就学质量和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六是全市中小学无障碍环境亟待改善。 (三)政策依据 1.《中华人民 ___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提出: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分数混合运算反思1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第二次) 翡翠湖小学王娅 11月22日,童家溪镇为了让我镇数学老师,能立足实际,开展更多有效而朴素的课堂,提高班级的教学质量。特在我校开展了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研讨内容是学生怎样在课上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我上的内容是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06页《分数混合运算》第一课时。有了第一次试上的经验,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构建了开放、自主的课堂。同时,在议课中我也获得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诸多宝贵的建议,在此非常感谢。 一、课堂活动要求明确。 由于在试上的时候老师的活动要求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回答讨论无目的,整节课感觉很乱。吸取了教训以后,我制定了明确的讨论目标。设计了几个学生讨论交流的环节,整堂课感觉学生讨论气氛活跃,思维严谨。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分数混合运算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小数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在教学中,不是告诉学生要怎样计算,也不是让学生去探究怎样计算,它只是将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迁移到分数混合运算中,所以对于该内容完全可以运用迁移学习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尝试计算,然后比较交流总结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讲得太多,这样的教学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教学中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绝对不包办;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尽可能不说,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不必要将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只有在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才可以作补充说明。因而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辅助性的导,包括后面课堂活动也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这样做师生间的距离近了,感情增加了。而积极的情感又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习潜能。 三、形式多样的巩固练习。 教学中,练习形式多样,比如“小马虎做得对吗?”,“你们来考考老师”,“小组合作提出运算要求,并按要求添括号”,“比一比谁是计算小能手”等,不拘泥于教科书上的练习。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达到练习的效果。也体现了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让学生幸福快乐地学习、成长。

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

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 教育,一直是人们最为关注的民生话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已不仅仅停留在“以孝为先,以文相授”的层面。如今,人们更关注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多种类型教育的全面发展。同时,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配置、人才结构的调整、创新型人才的培育、素质教育的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半城镇化”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6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致力于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和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崇高奋斗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动人民教育事业发展,我国教育走过了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光辉历程。 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国家把发展教育事业摆在突出地位,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针,创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坚持向工农开门,保障人民群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有计划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道路,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为我国教育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问题,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一位的是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从体制改革入手系统地进行教育改革,有

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不断加快,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面向新世纪,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强调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北京乾坤纵横科技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加强教育法制建设,我国教育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健康发展,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推进,把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带入21世纪。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规范教育收费,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劳动教育与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融合的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0569622.html, 劳动教育与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融合的探索 作者:龙娟娟王琦 来源:《天津教育·下》2019年第05期 劳动教育和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课题组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遵循发展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设计实践活动指导手册,探索劳动教育与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路径与实施策略。 一、劳动教育与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劳动教育与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育人价值追求一致。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科课程的改造和优化,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以适应现在综合学习的需要和未来工作综合性的特点。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劳动观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可见,劳动教育与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育人价值追求一致; 2.劳动教育与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实现方式一致。按照“实践、劳动都是活动的类型”的观点,劳动教育与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均是活动的类型,可以通过设计系统活动来达成教育目标; 3.学校课程体系为两者融合提供了条件。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和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均需纳入学校课程体系,面对有限的课时和资源,学校需要对课程进行融合与整合。 二、劳动教育与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融合设计 (一)劳动教育与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融合设计的指导思想 1.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原理,该理论的精髓是使教育和生产劳动这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在科学教育的基础上联系和结合起来,以便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培养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生产工作者和社会生活成员;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他主张教育与生活不能分离,劳动与教育不能分离,重视儿童行动的教育。 (二)劳动教育与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融合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发展性主要体现在:一是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获得学科知识的学习经验,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学生对某类知识从未知→已知→新的未知的发展过程。二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三是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情感,建立劳动光荣的思想。

融合教育模式与实施策略分析

融合教育模式与实施策略分析 从媒体和生活所获得的信息来看,特殊儿童往往会导致家庭的解体,由于儿童天生残疾而被遗弃街头的事更是屡见不鲜。由于社会认知的不同,特殊儿童往往因为其发育迟缓而失去其应有的教育权利,而这种情况不管是对孩子本身来说,还是对社会来说,都是不小的损失。因此,如何为残疾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使之接受必要的康复和补偿训练,获得与正常儿童同样的教育机会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融合教育的定义 在教育学上,特殊儿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从广义上来说,特殊儿童就是除正常儿童之外的儿童群体,既包括天才儿童,也包括在智力、品德、器官、精神等方面存在缺陷的儿童。从狭义上来说,特殊儿童单批身心存在缺陷的儿童。 融合教育即将残障儿童编入普通班,通过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合并而形成独特的教育资源管理与使用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使特殊儿童在与普通儿童的共同学习当中获得进步和发展,自然而然地受到康复和补偿训练。 二、特殊儿童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施策略

从我国现状来看,特殊儿童学前融合教育主要采用“随班就读”的方式来实施,具体来说,又可分为完全正常班级、正常班级+部分特殊班、正常班级+巡回服务、正常班级+资源教室、正常班级+特殊服务等五种模式。由于缺少具体的法律保障,我国融合教育的实施状况并不乐观,能够进入普通幼儿园就读的特殊儿童少之又少,即使能进入普通幼儿园,也只是停留在随班就座的层面上。 1.融合教育的内容 从我国的国情、学前教育发展现状来看,特殊儿童学前融合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特殊儿童的生理、心理、行为和其他状况;二是为特殊儿童提供康复和补偿训练,通过特殊帮助和特殊治疗使之掌握生存技能;三是科学选择特殊儿童与健全儿童的学习内容;四是分析需 要注意的其他问题。 2.融合教育的实施策略 (1)相关部门努力推动 尽管我国建立了一引动保障特殊人群受教育权利的法律和政策,但几乎找不到学前融合教育的专门规定。因此,融合教育的实施,需要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并给予必要的资金和人力支持,鼓励幼儿园接收特殊儿童入园、入托,积极宣传融使教育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全力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分数混合运算》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已经有了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和分数乘法、除法计算的知识经验。在本节课上主要 是引导学生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是一样的,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技巧,会正确计算分数混合运算。充分让学生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画线段示意图、说等量关系等数学活动过程,学会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式。并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一、复习导入,巧迁移。 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旨在勾起孩子们对整数混合运算的回忆,同时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后,我又让孩子们根据线段图列式计算。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孩子们动手画线段图的能力比较差,想通过这个题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根据线段图描述题意并能列式计算。在让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式计算之前,我先让学生要看清图读懂图意,会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列式计算之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列式的理由。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线段图的理解,同时也复习了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为后面的新知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自主探究,重过程。 在新知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加以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题意。在探究过程中,呈现出了多种解答方法。学生能够根据线段图,基本说清楚每一种解答方法的算理。这里面也有一个小插曲,本来在备课中曾经想到学生可能会想到12X( 1/3 X 3/4 )这种方法,但经过试讲和再三考虑,我决定回避这种方法。因为考虑到本节课是学生刚刚接触分数混合运算,在本节课中他们不仅要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还要分析理解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一下子要同时面对两大难点,特别是中差生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所以针对以上学情,我决定本节课暂时忽略这种方法,等下节课再进行拓展练习。可是,在课堂上还是有学生提出了这种方法,在说算理的时候表述不够清楚,于是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摘要:我国古代教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不同时期也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特点,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隋唐时期逐步形成的科举制度,成为整个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制度。 关键词:古代教育发展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惟一文化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的古代教育。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至少延续了4000多年。早在尧、舜、禹时代,就有了教育的萌芽,到商代便出现了与今天大致相同的学校教育,由此开始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领主贵族政治,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学内容,也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承担社会上层建筑的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十分鲜明。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被完全打乱,原来的官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此时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形成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阶层。当时各国统治者为求生存和扩张,

极力网罗和重用贤士,学术和教育活动被统治者发现并重用,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是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实行有教无类,弟子三千,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到了汉朝,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积极推广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同时将“学而优则仕”制度化,为通过各种途径学有所成的士人提供作官的机会。“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不仅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更是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分裂和战乱的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气的。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大贵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人才选拔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持,寒门士子几无进仕之路,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挫伤,而世族子弟又不屑学习,严重影响了当时的学校教育。 到了南北朝,世族势力日趋下降,寒门势力逐渐上升,察举制度又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其考试选士的方法受到士人的欢迎。统治者为了控制选士的权力,扩大统治基础,也不断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科举制度开始萌芽。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国再次统一。隋朝统一中国后,即着手选士制度的改革,依察举之制选拔人才。公元606年,隋炀帝始臵进士科,标志着科举

【让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融合】如何使理论和实践更好的融合

【让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融合】如何使理论和实践更好的 融合 现行教学理论提出很多好的教学方式,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又存在很大偏差,本文带着对初级中学学生学情的思索,从现今大力提倡的兴趣教学和探究方法入手,浅探了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易出现的偏差及其解决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获得语文素养的熏陶。 一、语文课堂探索 尽管我们教育者总在不断地学习,但在各种理论实践以后却经常感到茫然。很多老师发出了这样的喟叹:我在课堂上运用了很多先进的方法,可是为什么最后受伤的还是我?所以语文课堂要真正成为学生编制梦想的天堂,语文课堂教学应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创新与完善。 二、现有两种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偏差 1.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运用中的偏差 兴趣教学确实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乐了学生,喜了老师。在一节语文课上,教师正在讲《爱莲说》,学生对这种枯燥的文言文

深痛恶绝。那么大家就来活动一下,提一下兴趣,老师由歌曲《荷塘月色》创设情景,设计的活动花样繁多:从独唱到大合唱,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从咏荷的歌到咏荷的诗,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专门安排两个学生做记分员,将学生分为男女两组进行PK,凡举手发言者皆可得分,课堂热闹非凡。最后好不容易把学生从想象中拉回到书本上来,让学生讨论荷花的特点用途及品德,学生们很乐于为老师报出他们知道的荷的用途,也急于在老师一再渲染的这场对决中获胜,这其中老师最核心的讲解学生根本没听清。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撒欢儿倒很开心,但能掌握课文翻译、理解文章主旨的人寥寥无几。 2.大力提倡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实践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运行中的偏差,现在人们都大力提倡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学习,这种探究遍及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学生。 我是一个老师,我觉得让学生自主学习、亲身实践决不能放任。我听过一节语文公开课《荷花淀》,课文分三段,第一段老师示范,引导学生朗读,从生字到重点词、段落大意都在黑板上列出: 第一部分:水生参军,夫妻话别(开端) 第一层(1——4自然段):月夜编席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①汉代独尊儒术,在京师设立太学,在郡国设立学官,后渐立学校。隋唐时期,科举制形成,逐渐取代与门阀等级制相适应的选举制,并与学校相关联。唐代在京城设国子监,统辖各学,在各地设郡县学校。宋代书院勃兴,元代广建社学。到明代,学校体制大体已备。清因明制,以科举取士为正途,而科举必由学校。其规制悬学校之名而导以仕进之路。②学校乃教化所从出,以纳民于轨物,在王朝统治体系中地位极崇,作用至大。 ——摘编自桑兵《历史的本色: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材料二③西方近代分科观念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④促使中国学人在反思传统学术思想体系弊端的同时,纷纷提出近代中国新的学术分科方案。⑤民国初年,教育部公布《大学令》和《大学规程》,将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简称“七科之学”),正式取消经学科。大学文科分为文学、历史学等4门,理科分为数学、理论物理学、化学等9门,法科分为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3门,商科分为银行学、保险学等6门,医科分为医学、药学2门,农科分为农学、农艺化学等4门,工科分为土木工学、机械工学、造船学等11门。 材料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发展文教事业的基本方针,也是改革教育的基本依据。⑥一方面,政府对旧教育体制进行改造,制定改造旧教育的方针政策,接管、整顿旧学校,收回教育主权。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对包括教育界在内的知识分子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努力争取和团结知识分子。在实际教育建设过程中,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确立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没有完全得到执行,⑦突出表现为全面学习苏联教育,并大量派遣留学生赴苏联学习。应当指出,在学习苏联教育经验过程中,存在生搬硬套、结合中国国情不够的弊病。⑧通过对高等学校院系、中等专业学校的调整,对课程、教材及学制的改革,新中国教育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材料一叙述了从汉至清中国教育的相关情况,其中①叙述了汉代至清代教育的发展情况,即都重视学校教育;②指出了学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材料二叙述的是民国政府对大学的改制情况,其中③④⑤分别从西学的传入、近代中国学人的反思及政府政策三方面分析了近代中国大学分科的原因。材料三叙述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其中⑥阐述了新中国对旧教育体制的改造情况;⑦反映了苏联教育体制对新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⑧阐述了新中国教育体制变革的内容及影响。三则材料阐述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情况,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设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七科之学”确立的原因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 第1页共1页

六年级数学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本学期,学生在学完分数乘除法后就已经将分数四则运算全部学习完了。另外学生已经具备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能力。所以我在教学《分数混合运算》这一课时,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教学法”,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并重视对学生在计算习惯方面的培养。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借助具体情境,(出示例3)让学生感受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新知的学习过程中来。首先我请两名不同做法的学生上黑板汇报,当进行全班交流时,我首先请第一种做法的学生说说计算的方法和注意点。当学生提到要注意计算的运算顺序时,我适时引导学生回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体验和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相同的。接着,再请第二种做法的学生说说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解答,当学生说到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时,我又及时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方法的联系。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很快就发现了两种运算。”整个新课环节,我不是通过单纯地说教,让学生接受这些新知,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新知。我觉得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深刻理解新知。 2、关注学生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现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掌握运算顺序,并形成合理利用运算定律进行运算的意识。精心设计练习。“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练习要有层次,有针对性,讲究方式,使全班学生都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等。”在课堂练习中,除基本训练打基础外,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专项练习:1.基本训练。2.变式练习。3拓展练习。为学生设计多层次的尝试思维情景,让学生看有所思,练有所想。 在实际解题中,分数混合运算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都会做,但真正准确率很高的学生却不是很多。通过教学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一、让学生牢记算理和法则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 固。 二、老师要讲清楚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 次演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三、对学生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加强基本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口算教学和练习。四、对学生要有计划地进行练习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要重视算理和法则的教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运算定律的教学,有计划地组织练习也是很重要的。基本的口算,基

关于融合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融合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要]“融合教育”强调为身心障碍儿童提供正常化的教育环境,在普通班中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使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融为一体,这是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融合教育的核心是保障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融合教育要把随班就读作为融合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在主流教育的环境中给予特殊儿童特殊的关怀、辅导、心理咨询。融合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推进融合教育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融合教育;教育公平;特殊教育;学校文化 2013 年 3 月 25 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发了《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提出要“把握‘十二五’时期教育发展趋势,尊重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尊重特殊教育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促进融合,落实责任、政策倾斜,项目带动、分步实施的原则,实现首都特殊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这个计划很有时代意义,也符合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融合教育的核心是保障有质量的教育公平 2008 年 6 月和 11 月,我作为中国教育部的代表,先后参加了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的亚太地区全纳教育大会和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48 届国际教育大会,并参加了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文件起草组的文本讨论和修订工作,该会主题是“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未来之路”,这次大会对国际教育界的影响相当深远。全纳教育,包括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社会边缘人群、少数民族、女童、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移民和难民儿童的教育,而我们现在所用的“融合教育”概念的英文是Integrated Education。融合教育略有别于全纳教育,其强调为身心障碍儿童提供正常化的教育环境,在普通班中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使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融为一体。全纳教育中所指的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包括:肢体伤残、视觉受损、听觉受损、智力障碍、自闭症、学习困难、语言障碍、长期病患者等,与融合教育的工作对象是一致的。 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总干事提出,教育要走向全纳,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是

融合教育班级管理

融合教育班级管理 作者姓名:李婷婷 学号:20120503559 专业:特殊教育(动作与语言康复)

摘要 我国的融合教育尚在初始成长阶段,面对分配、安置于班上的盲、聋、智障学生,以及原来就处于班级中的学习障碍儿童、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病弱儿童、语言障碍儿童、资优等儿童予以更有意识的专业化关注,是目前我国启动的融合教育班级需实践和思考的问题。融合教育管理目的在于通过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共存、共生的班级,建立共享、共欣赏、共进步的和谐、互动的教育教学团队,为特殊学生创建无障碍生活、学习、活动环境。融合教育班级追求的是每一个人的成长,包括教师、家长、普通学生、特殊学生的成长。 本文主要介绍了融合教育的历史背景,融合教育班级管理的要素及主要内容。 关键字:融合教育班级气氛教师能力

目录 摘要 (2) 前言 (4) 1、融合教育 (5) 1.1融合教育的定义 (5) 2.1融合教育的发展背景 (6) 3.1融合教育的要素 (6) 2.融合教育班级管理 (7) 2.1班级组成的要素 (7) 2.2融合教育班级管理的目的 (8) 2.3融合教育班的特征 (8) 2.4理想中的融合班团体 (10) 2.5影响班级管理的因素 (10) 3.班级管理的原则 (11) 3.1安全 (11) 3.2形成良好班风 (12) 3.3学生自动自制的参与性 (12) 3.4强化正向行为 (12) 3.5定期评量 (12) 参考文献 (13)

前言 当融合教育的概念极力推广,合并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理念付诸实践,所碰到的困难与压力是非常大的。例如:普校老师、领导对随班就读普遍存在的问题认识不足及教育能力不足;普校老师处理特殊学生的意愿与能力问题;教育评价缺少随班就读持续发展的规定性指标等问题;如何协调管理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如何通过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共存、共生的班级,建立一个共同进步的班集体;如何让参与融合教育的每一个人的成长等。因此,融合教育的班级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分数混合运算(一)教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培养学生操作、归纳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重点:正确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学习难点: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旧知铺垫 我们的老朋友淘气也有个爱好,那就是做计算题。今天,他想和大家比试比试! 1、出示计算题 要求: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48÷2÷6 16×(15÷3) 18÷2×10 13×2×5 72÷(9÷3) 24÷(2×3)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分数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1、出示问题情境 经过课前的谈话,我了解到同学们的兴趣很广泛。相信大家也参加了不少的兴趣小组吧!淘气在课下的时候对同学们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况作了个调查。 2、你从这幅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3、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4、解决问题: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①请你先估算一下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说明理由)

②请你用图来表示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 ③学生独立思考和组内交流后,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④尝试计算 我们用画图的方法,清楚地了解了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请你算一算,航模小组到底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计算) ⑤全班交流 A 12×1/3=4(人) 4×3/4=3(人) B 12×1/3×3/4=3(人) 预设一:如果学生出现了A、B两种方法,并且计算方法较多。在交流时对于B种不同算法进行重点交流。 预设二:如果算法单一,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计算方法。 5、思考: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教师进行引导总结) 6、练习 ①填一填(课件出示) ②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如有困难可以求助老师或同组同学。 5/9×3/5÷6/7 12÷4/5÷3/8 ②全班交流(说一说运算顺序) 三、登山游戏中巩固新知 五一时节,春光明媚,正是游玩的好时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登上吧!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登山比赛,看哪个组最先登上顶峰摘得红旗(课件)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一、奴隶社会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领主贵族政治,并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学内容,也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承担着社会上层建筑的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是鲜明的。此乃教育价值的转折。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崩溃而转向封建制,经济、政治的大变化,也变化在教育上。为旧经济旧政治服务的受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没落.春秋战国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完全被打乱,原来的官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此时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形成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阶层。当时各国统治者为求生存和扩张,极力网罗和重用贤士。而学术和教育活动又是被统治者发现并重用的基础,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是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实行有教无类,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尤其是《学记》,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的孟子、荀子,各有学术特色。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构成了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最为丰富多彩的一页。教育价值呈现多维度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三、秦汉的教育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的文化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至少已延续了4000多年。在整个古代,文化教育可以说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将教育视为治国安邦之本,更是中国的一贯传统。秦代推崇法家学说,以暴力和苛政统一思想,焚书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结果迅速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王朝覆灭。汉初去秦苛政,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虽有效地恢复了经济和民间学术文化,但不利于建立强有力的****统治。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学校,行选士,确立起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意识形态,也成为此后延续两千余年的文教政策。 四、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近400年,是我国历史上处于分裂和长期战乱的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气的。由于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士人流徙迁移,致使汉代“乡举里选”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这一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力,这就必须对选士制度进行

让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融合

让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融合 现行教学理论提出很多好的教学方式,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又存在很大偏差,本文带着对初级中学学生学情的思索,从现今大力提倡的兴趣教学和探究方法入手,浅探了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易出现的偏差及其解决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获得语文素养的熏陶。 一、语文课堂探索 尽管我们教育者总在不断地学习,但在各种理论实践以后却经常感到茫然。很多老师发出了这样的喟叹:我在课堂上运用了很多先进的方法,可是为什么最后受伤的还是我?所以语文课堂要真正成为学生编制梦想的天堂,语文课堂教学应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创新与完善。 二、现有两种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偏差 1.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运用中的偏差 兴趣教学确实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乐了学生,喜了老师。在一节语文课上,教师正在讲《爱莲说》,学生对这种枯燥的文言文深痛恶绝。那么大家就来活动一下,提一下兴趣,老师由歌曲《荷塘月色》创设情景,设计的活动花样繁多:从独唱到大合唱,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从咏荷的歌到咏荷的诗,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专门安排两个学生做记分员,将学生分为男女两组进行PK,凡举手发言者皆可得分,课堂热闹非凡。最后好不容易把学生从想象中拉回到书本上来,让学生讨论荷花的特点用途及品德,学生们很乐于为老师报出他们知道的荷的用途,也急于在老师一再渲染的这场对决中获胜,这其中老师最核心的讲解学生根本没听清。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撒欢儿倒很开心,但能掌握课文翻译、理解文章主旨的人寥寥无几。 2.大力提倡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实践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运行中的偏差,现在人们都大力提倡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学习,这种探究遍及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学生。 我是一个老师,我觉得让学生自主学习、亲身实践决不能放任。我听过一节语文公开课《荷花淀》,课文分三段,第一段老师示范,引导学生朗读,从生字到重点词、段落大意都在黑板上列出: 第一部分:水生参军,夫妻话别(开端) 第一层(1——4自然段):月夜编席 第二层(5——29自然段):夫妻话别 第三层(30——31自然段):水生离家 接下来老师宣布小组讨论,按照老师的方法学习第二、第三部分。满教室翁嗡的声音,四人一小组,每人都在张嘴,各执一词,谁也听不清谁在讲什么。教师在一旁任其探究,最后选组汇报。小组代表汇报完,老师刚要总结两句,下课铃响了。一堂课就这么过了。这样的课上的是小说,也许学生还有兴趣读完它,还有人去讨论。那么对于《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一课,这些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什么东西都一无所知的学生,让他们展开所谓的讨论,他们还不如与周公说说悄悄话。 三、解决两种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偏差的方法 1.对“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运用的偏差”课堂改善法 学习最大的动力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立足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一、发展模式的不断转换 综观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模式的转换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1862年至1894年)。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处于酝酿时期。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所谓“艺才”。最典型的代表即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和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这些学堂毫无例外地都是在外来因素的诱发下创办的。所谓外来因素的诱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它们是清政府在外力胁迫下应急反应的产物,是为了培养应付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所急需的人才而开办的;第二层意思是,这些学堂都标榜以西方为榜样,然而,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却并不明确,笼而统之地把西方称之为“泰西”。从时人留下的大量文献分析,所谓“泰西”,包括了英、法、德、美等国。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西方”是一种泛称,还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模仿对象。 第二个时期(1895年至1911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1895、1896和1898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份章程就是由梁启超“略取日本学规,参以本国情形草定规则八十余条”[1],即主要是参照日本东京大学的规程制定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条文也几乎与日本学制中的相关规定一致。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学习的目标由泛化而集中,“泰西”一词被一个具体的国家——日本所取代,价值取向明确而单一。可以说,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时期,是以日本为模式的。 第三个时期(1912年至1927年)。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1912年至1927年的十几年间,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时期。民国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形成的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颁布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作了相应的改革。其间,教育部还陆续公布了《大学令》、《大学规程》、《专门学校令》、《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和《高等师范学校规程》等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的法规法令。众所周知,作为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总设计师,蔡元培非常关心高等教育,《大学令》就是由他亲手制定的。他多次谈到,《大学令》中许多内容是“仿德国制”,“仿德国大学制”[2]。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借鉴德国高等教育是蔡元培多年的宿愿。但是,从实践的层面考察,蔡元培的理想并未实现。摆脱日本单一模式束缚的努力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大学设评议会、教授会的条文列入了《大学令》,但在当时的高等学校中并未实行。直到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他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才部分地在他所主持的北京大学付诸实施。 就在蔡元培以德国高等教育为模式对北京大学进行深刻改造的同时,另一所国立大学——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南大学迅速崛起。留美归教育博士郭秉文主持下的东南大学以美国大学为榜样,延揽一批留美学生到校任教,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一体,从管理体制、系科设置、课程内容以至经费筹措等,全面学习、借鉴美国高等教育。至20年代中期,东南大学声誉日隆,影响日广,成为与北京大学南北呼应、交相辉映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又一重镇。 第四个时期(1927年至1949年)。在此22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主旋律是,在融合美国和欧洲各国特点的进程中,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如果说20年代后期曾经是美国高等教育影响最盛的时期,从对地方分权制的教育体制的模仿,到大学实行选科制、学分制,以至于大学各专业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等等都显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强大影响;那么,进入30年代,则表现出一种比较主动地吸收和借鉴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经验的倾向。如在高中毕业生中实行会考制度,以整齐大学生的入学程度;教育部制订并实行有关大学教师任职资格的法令;强调大学毕业考试制度等等,这些举措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吸收了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的具体做法。但是,这一时期从总体上讲是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其间,有一个短暂的插曲,即1927年至1929年期间实行的大学区制。实行“大学区制”用蔡元培的话来说是“仿法国制度,以大学区为教育行政之单元”[3]。众所周知,大学院制试行不及两年就无疾而终,对全国高等教育的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