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改革

经济改革
经济改革

陈娇 1101230102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的成就关键词:经济改革回顾成就经验

中国的改革,已经走过了波澜壮阔的30年。这是伟大的30年,是改变中国的30年,震惊世界的30年。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群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创造性的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也是中国社会主义自我发展、不断探索的伟大革命。一句话,中国的改革深刻的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

中国的改革是20世纪后半叶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试验。30年的改革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实践中重新认识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探索改革开放的方向和目标(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中国的改革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改革从起步就面临的是政治、经济诸多方面艰难围困的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决策。改革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为了强国富民。从1978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改革重点在农村。这是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基本内容是打破指令性计划的一统天下,逐步引进市场机制,承认市场竞争。对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放农贸市场;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和第一、第二步利改税;实行了基本建设资金的“拨改贷”;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开放了十四个沿海城市;进行了第一次机制改革。在经济发展方面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方正,即:从80年代初到20世纪末,前十年国民总值翻一番,基本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后十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使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为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阶段,改革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中央先后制定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改革主管部门制定了中期改革规划方案。以国改企业为中心,先后推行了“松绑”、“放权”、”承包”等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改革措施。以价格改革为关键环节,逐步开放了一系列重要产品的价格。各类改革试点如火如荼,对外开放的试验区从特区向沿海沿江推进,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带,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和浦东开发区。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逐步建立,为市场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是这一时期改革实践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小平同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坚持高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科学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概括,关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辟论述。特别是1992年小平同志发表视察南方重要讲话,明确回答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再一次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是中国改革在理论上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第二个阶段: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目标(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此后10~15年)经过十多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改革开放

探索,党的十四大明确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改革的制度创新阶段,基本内容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前进。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视察中国南方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的论断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即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和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宏观体制和外汇、外贸体制改革,加强宏观调控;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继续深化;进行第三、第四次机构改革;提出了“依法治国”和“科教兴国”战略。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和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和论述了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作出了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这使我国的制度创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至此后10~15年,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允许非公有资本计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就我国改革开放历程和任务来看,前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打破计划经济旧体制,后一个阶段的任务则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对过去20多年的改革进行一个全面对的回顾,改革的脉络、轮廓及其规律性是:从改革的进程来说,是从农村走向城市;从改革党的程度来说,是从简单走向复杂;从改革方式来看,则有三种情况:一是自下而上的改革,而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三是上下结合的改革。二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受了严峻考验,在破解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历史性难题中交出了优异的答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1)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国有国营体制”到“现代企业制度”;

从“国家定价、集中管理的价格体制”到“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的现代市场体系”;从“指令性计划”到“以预期性和约束性指标为

基础的国家宏观调控”;从“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到“按劳分配为主

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从“封

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为主的直接

调控体制,已经转向分层次的、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体

系。

(2)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微观经济基础和宏观调控体系已初步建立。

(3)国民经济市场化已基本形成,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已初步实现。

(4)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

(5)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6)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治建设和社会文化事业都得到较大发展。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成就向世界昭示:中国已成功的走出了一条在具有深重的历史包袱、不发达的经济条件下和不宽松的国际环境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是在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现代化道路的经验。它不仅是中国巨大的精神财富和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贡献,必将对在探索中前进的世界其他国家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邹东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经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