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图书馆

重新定义图书馆
重新定义图书馆

重新定义图书馆

柯平

2013-05-15 16:41:10 来源:《图书馆》(长沙)2012年5期

【作者简介】柯平(1962-),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图书情报专业学位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知识管理、图书馆管理、文献目录学。主要社会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89)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出版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天津300071)。

【内容提要】随着图书馆的发展,特别是信息环境与社会环境对图书馆的深刻影响,关于图书馆的认识产生巨大的改变,由此引发对图书馆的重新定义。对图书馆的界定是随着三代图书馆模式的进化而不断发展的,基于文献的图书馆认识升华为基于信息的图书馆认识,“图书馆是什么”成为哲学命题。一方面,对图书馆的文化观讨论和知识观讨论得到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图书馆从强化组织和中心的概念发展为强化场所与空间的概念,促使图书馆成为一种更为复杂的社会有机体。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y, especially a profound impact of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n it,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erm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library, which led to the re-definition of it. The definition of library develops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ree generations of library mode, and library has evolved from literature-based to information-based. "What is library?" has become a philosophical proposition. On the one hand, discussions on the cultural view and knowledge view of library have been further strengthen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library has developed from strengthening the concept of organization and center into strengthening the concept of place and space, which enables library to become a more complex social organism.

【关键词】图书馆/图书馆概念/图书馆理论Library/Library

concept/Library theory

英国国家图书馆2005-2008年战略规划曾以“重新定义图书馆”(Redefining the Library)为主题引起世界关注。2009年8月,国际图联在意大利都灵召开卫星会议,其主题为“作为场所与空间的图书馆”。2010年6月,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发布《2010年学术型图书馆十大趋势调研报告》,其中第十个趋势是“图书馆的定义将随着物理空间的重塑和虚拟空间的拓展而改变”。今天,重新定义图书馆不仅仅是图书馆现实的呼声与“与时俱进”的要求,而且是图书馆理论发展的必然,也是理论创新的要求。

1 超越第三代图书馆

在定义图书馆之前必须充分认识图书馆,从1932年杜定友提出的“图书馆有书、人、法三个要素”到刘国钧《图书馆学要旨》提出的“图书、人员、设备和方法”四要素,再到1957年刘国钧在《什么是图书馆学》进一步补充形成的“读者、图书、领导与干部、工作方法、建筑与设备”五要素,不仅对图书馆的基本构成作了高度的概括,也反映了从近代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即在图书馆的要素中,“书”首位逐渐被“人”首位替代,图书馆从“重藏轻用”到“藏用并重”转变。要素说虽然揭示了图书馆的重要方面,且一再增加要素,但始终不能涵盖图书馆的全部内容,而且,要素说只有要素的罗列(排序),却没有呈现要素间的结构,因而难以形成对图书馆准确而全面的认知。

笔者认为,对图书馆的认识不应当停留在一个面上(各要素及其联系),而应当全方位认识图书馆,建立图书馆的立体模型。从2008年开始,我给基层图书馆馆长培训班讲《基层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为强调资源与服务的重要性,指出“没有资源就不是图书馆,没有服务就没有图书馆”。然而,图书馆的业务仅仅有资源和服务仍然不够,还需要对资源和服务进行管理。于是经过分析研究,我提出图书馆的三维空间模型(见图1),第一维是资源(Resources)维,没有资源不可能成为图书馆,图书馆的资源对应文献(Document)、信息(Information)和知识(Knowledge);第二维是服务(Service)维,服务面向读者或用户(User),没有服务可能是藏书楼,不是真正的图书馆;第三维是管理(Management)维,管理出效益,管理依靠图书馆员(Librarian),管理也是发挥资源和服务作用的动

力机制,因此,没有管理,不可能成为好的图书馆。这三个维度概括了图书馆全部业务的三大方向,资源是基础,服务是核心,管理是关键。

图1:图书馆的三维空间

第三代图书馆的提法早已有之,国内外从图书馆发展史的角度有过广泛的讨论,中国科学院白国应对三代图书馆进行比较,概括为:从名称上看,第一代叫藏书楼,第二代叫图书馆,第三代叫现代图书馆,或者叫文献信息中心。从职能上看,第一代比较单纯,主要是管理职能,即保管文献;第二代增加了教育职能,即传授知识;第三代又多了一个情报职能,即传递信息和开发智力资源。从性质上看,第一代属于管理性;第二代属于教育性,主要是从事社会教育和终身教育;第三代属于信息性,主要是从事开发信息资源,向社会传播信息和知识。从观念上看,第一代是私有化;第二代是社会化;第三代是信息化。从资源上看,第一代主要是图书;第二代增加了期刊和资料;第三代是信息,包括文本上的信息和网络上的信息。从检索手段上看,第一代主要是目录;第二代增加了题录、文摘;第三代则要求增加检索知识单元,也就是说按文献信息内容的主题检索。从服务上看,第一代基本上是静态服务;第二代进入被动服务;第三代则强调主动、灵活服务。从服务手段上看,第一代是原始的手工服务;第二代进入机械或半机械服务,例如采用升降机、运输车等;第三代采用电子化的手段服务。从服务途径上看,第一代就是借书;第二代进入借书和阅览并重;第三代则要求多样化服务。从服务范围上看,第一代完全是封闭式,即为藏书楼的主人服务;第二代进入半封闭服务,即为比较多的人服务;第三代进入开放式,即为广大人民服务,为全球服务,也就是说实行文献信息资源共享[1]。这里的归纳应该说是比较详细的,反映了我国20世纪末期对于图书馆发展的认识,也是当时社会信息化对图书馆深刻影响的见证。

为充分考虑图书馆的发展史以及20世纪90年代网络快速发展影响下图书馆业务的增长变化,笔者在2002年全国高校图书馆馆长培训班讲课,提出了第四代图书馆,四代图书馆的比较见表1。

1999年白国应指出“我国现在的图书馆正处于第二代和第三代的交汇处”。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完成了第二代到第三代的转型,是典型的第三代图书馆,此时,世界发达国家已进入到第四代即网络图书馆时代。随着数字时代图书馆形态的多样化,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成为21世纪的主流形态,复合图书馆(Hybrid Library,1996年提出)的概念由此产生。因此,第四代图书馆称为网络图书馆不如复合图书馆更为准确。

然而,这些划分都没有反映出图书馆内在性质的模式变化。笔者认为,从图书馆存在的模式上有另一种三代划分,图1表达了这一观点,第一代图书馆观是一个“线”的概念,即只有“资源”一维,核心表现为“重藏轻用”,是一种基于文献的图书馆,可简称为“R-D”型;到了第二代,发展为“面”的概念,即由“资源”和“服务”构成的两维,核心表现为“藏用并举”,是一种基于信息的图书馆,可简称为“(R-I)+(S-U)”型;而第三代图书馆是一个立体概念,即由“服务”、“资源”和“管理”三维组成的结构,核心表现为“以人为本”,实质是基于知识的图书馆,可简称为“{(S-U)+(R-K)}(M-L)”,在这一表达式中,“S-U”说明按服务决定资源的“服务导向”和“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R-K”说明图书馆馆藏与其说是文献或信息,不如说是知识或知识资源,按知识组织图书馆资源已成为图书馆的主要方向,而“M-L”反映出管理将使图书馆功效呈指数增长,实现图书馆的增值。按照这一划分,即使在一个时代,可以同时存在几种模式,例如,20世纪90年代,既有大量的图书馆表现为第二代,也有第三代图书馆的问世,以及第二代向第三代转型等多种状态。

图书馆的这三种模式都是基于现实环境的图书馆的认识,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社会形态的存在,图书馆的环境复杂多变,由此产生了对第三代图书馆超越,即在从图书馆发展史视角的纵向认识基础上,必须面向现实,从横向

上充分认识图书馆。这样纵横结合对图书馆的认识才是全面的。

2 图书馆定义的比较归纳与哲学思考

对图书馆的界定是随着三代图书馆模式的进化而不断发展的。从15世纪开始,Library表示一个藏有图书的建筑物即藏书之所。[2]因此早期的图书馆定义局限于“图书”和“建筑设施”,是对第一代图书馆模式的界定。如《美国图书馆协会图书馆学名词字典》(ALA Glossary of Library Terms)1943年版对图书馆的解释是“一间、一组房屋或一栋建筑,其中储集图书及类似资料,加以组织管理,以供阅览、参考及研究需要者”。《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1972年第14版定义为“图书馆乃一方便利用而加以整理的有关书写、印刷或其他图书资料(包括影片、幻灯片、唱片及录音带等)之集藏”。《法国大百科全书》(1972年版)定义为“图书馆是按一定顺序将各种文献归类收藏起来的场所”[3]。日本《广辞苑》的解释:“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管大量书籍,供需要的公众阅览和利用而提供的设施”[4]。这些定义因为停留在图书馆作为表象的认识上,早已过时。也是因为这些界定,长期影响着社会对图书馆“建筑物”的刻板印象。

从认识图书馆到定义图书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认识升华的必然。国内外关于图书馆定义众说纷纭。1987年于鸣镝运用归纳法,将图书馆的定义归纳为“十说”[5],即:社会大脑说(以杜定友和巴特勒为代表)、继承创造说(以卡尔斯泰特为代表)、生长机体说(以阮冈纳赞为代表)、自由使用说(以俞爽迷为代表)、共同使用说(以刘国钧为代表)、阅读组织说(以丘巴梁为代表)、科教文机构说(以北大和武大1981年版《图书馆学基础》为代表)、知识交流说(以谢拉为代表)、中介机构说(以吴慰慈、邵巍1985《图书馆学概论》为代表)、信息系统说(以黄宗忠为代表)。黄宗忠《图书馆学导论》(1988年)认为“图书馆是对信息、知识的物质载体进行收集、加工、整理、积聚、存贮、选择、控制、转化和传递、提供给一定社会读者使用的信息系统。简言之,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存贮与传递中心”[6]。来新夏主编《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简明辞典》(1991年)“图书馆”词条列举了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定义10种,大多为关于以文献为中心的社会机关、文化机构等传统说法,也加入了信息系统的现代说法。从基于文献的图书馆观升华到基于信息的图书馆观,代表了对第二代图书馆模式的认识以及20世纪80年代的理论总结。

在20世纪,图书馆定义处于以比较归纳为基础的不同视角的认知。到了21世纪,开始了对图书馆的重新认识,于鸣镝2001年提出图书馆社会角色重新认识,将图书馆认知归纳为四个方面“图书馆是资讯集合场;图书馆是知识贮存库;图书馆是知力供应站;图书馆是文化有机体”[7],综合了“信息”、“知识”、“知力”、“文化”四个视角与图书馆的关系,以及图书馆在这些方面的独特作用。但这些还算不上图书馆的定义,只能是新时期图书馆功能的新认识。

要定义图书馆,必须准确把握“图书馆是什么”这一哲学命题。2002年,蒋永福和张红艳在于鸣镝“十说”基础上,从哲学角度,提出四个命题: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公共记忆装置;图书馆是提供客观知识服务的公共场所;图书馆是组织客观知识的社会组织;图书馆是体现人类自由与平等理想的圣地。[8]这四个命题主要是从客观知识的角度认识的,强调图书馆的“公共性”,体现了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的价值观。

其实,将“人类记忆植入图书馆”这种具有哲学意义的认识早已存在。早在1928年杜定友就指出“图书馆的功用,就是社会上一切人的记忆,实际就是社会上一切人的公共脑子”[9]。而1912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美国图书馆学家巴特勒将科学方法系统引入对图书馆的研究,1933年提出了图书馆的全新定义“图书是保存人类记忆的社会机制(social mechanism),而图书馆是将人类记忆移植于现在人们的意识中去的社会装置(social apparatus)”[10]。1954年德国图书馆学家卡尔斯泰特(Peter Karstedt)在《图书馆社会学》中指出“图书是客观精神的载体,图书馆则是客观精神得以传递的场所”[11]。由此,关于图书馆的认识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在哲学层面上建立起来“人类记忆——客观精神”范畴,成为图书馆知识观的理论基础和认识根源。

吴慰慈等的《图书馆学概论》作为国内20多年来最有影响的教科书,对图书馆定义的变化反映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图书馆学概论》(1985年)定义为“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书刊资料,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将文化提到了重要位置,并提出了“图书馆是中介性机构”的命题。17年后的《图书馆学概论(修订本)》(2002年)承认1985年的定义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它是对传统图书馆本质的概括。而且认为由于信息技术与图书馆发展已相当充分,给图书馆下一个普适定

义的时机已经成熟,因而将图书馆定义为“图书馆是社会记忆(通常表现为书面记录信息)的外存和选择传递机制。换句话说,图书馆是社会知识、信息、文化的记忆装置、扩散装置”[12]。2008年出版的修订二版一字未改地重申了对图书馆的认识并坚持这一定义。[13]这一定义与巴特勒、杜定友的认识以及徐引篪和霍国庆的“图书馆是人类社会能动的记忆系统”[14]的观点一脉相承,只不过徐引篪和霍国庆从信息的角度给图书馆下了定义。

3 图书馆认识的知识学派与文化学派

在图书馆的认识发展史上存在着多种视角,包括从文献、信息、知识、文化、社会及其他各种视角,形成了关于图书馆的不同定位,笔者将主要的观点归纳为表2。

在理论研究上,图书馆各种认识的存在有技术学、管理学、社会学、交流学等多种学派。“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有两种路向,一种是信息的研究路向,一种是知识的研究路向。这两种研究均起始于80年代初”[15]。到了20世纪90年代,信息学派成为图书馆认识的主流,最为典型的是徐引篪和霍国庆的观点,从信息的角度认识图书馆,借鉴切尼克所述的“为利用而组织起来的信息集合”或者说是一种信息资源体系,认为图书馆的实质是一种动态的信息资源体系,提出“图书馆可定义为:针对特定用户群的信息需求而动态发展的信息资源体系”[16]。到21世纪,随着信息化向知识化的发展态势,知识学派和文化学派逐渐成为对图书馆认识的主流。

图书馆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以及在文化传承上的作用,国内外早已有深刻的认识,因此文化学派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悠久的历史渊源。而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联的图书馆理论,如《苏联大百科全书》将图书馆定义为“图书馆是组织社会利用出版物的文化教育和科学辅助机关”[17]。在苏联的影响下,我国公共图书馆的主管早已由教育部门(通俗图书馆)转到了文化部门,还一度赋予了图书馆的阶级属性,如“图书馆是通过收集、整理、保管、流通和宣传图书资料,为一定的阶级利益和一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一个文化教育机关”[18]。在建国以后的30年里,我国经历了阶级性和去阶级性的认识过程。对于图书馆的基本认识打上了“文化”以及“教育”、“科学”的烙印,成为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代表性观点,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和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合编的《图书馆学基

础》(1981年)给图书馆所下的定义“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管、传播和利用图书情报资料,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科学、教育、文化机构”,将图书馆定位于“科学、教育和文化”范畴。有关图书馆定义的讨论众多,如梁林德给图书馆的定义“图书馆是这样一种社会组织:帮助读者利用藏书的科学、教育、文化性质的服务机构”。这一解释中包含了三层含义,是对图书馆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所有图书馆共性的概括表述[19]。实际上,这些界定限于对第一代图书馆向第二代图书馆过渡的认识,都较传统,不能全面概括图书馆的变化与本质。

知识学派来源于对知识宝库的认识,如美国学者J·贝克在《情报学浅说》中强调的“图书馆一直是我们的主要知识宝库”[20]。从理论上建立的知识学派阐述了信息与知识的关系,是对信息学派的超越。彭修义较早从知识的角度认识图书馆,在图书馆视角的“知识学”研究基础上,认识到“对图书馆来说,信息是向导,知识才是本质”,认为20世纪20~30年代、50~60年代两个时期是

第一代图书馆事业,改革开放以后进入第二代图书馆事业,还提出第三代图书馆事业、图书馆专业与图书馆科学(以文献知识学为标志)的超前探索与建设问题。

[21]知识学派从20世纪的知识论到知识交流论、知识组织论以及21世纪的知识集合论、知识管理论和知识资源论[22],对图书馆的知识认识不断加强。

4 从“组织——中心”到“场所——空间”

图书馆被社会认识,最初的界定是从组织机构的视角认识的,图书馆是社会的重要组织。刘国钧在其所著《图书馆学要旨》(1949年)中指出:“图书馆乃是以搜集人类一切思想与活动之记载为目的,用最科学最经济的方法保存它们,整理它们,以便社会上一切人使用的机关”。而卡尔斯泰特《图书馆社会学》(1954年)的观点是“图书馆就是使文化的创造和继承成为可能的社会机关”。

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谢拉(J.H.Shera)从社会学认识图书馆,对图书馆作为组织的认识最为深刻,他发表《公共图书馆的基础》(1949年)、《图书馆学的社会学基础》(1971年)、《图书馆学引论》(1976年)等,在《图书馆学基本原理》中认为“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有机体而存在”,“图书的集合并不等于图书馆,图书馆也不仅仅是保存图书的地方,这里所说的图书馆是一个组织,是一个保存和便于利用的文字记载系统。它是一种社会工具,在对任何社会和文化都非常重要的交流网中起着联系的作用”,其“社会认识论”“把知识用书面记录的形式积累起来,并通过个人把它传递给团体的所谓书面交流的机关就是图书馆”。其将现代图书馆作为一套由一个行政部门领导的三个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部分(搜集、组织、服务)组成的体系,至今还有图书馆组织的指导意义。

图书馆作为组织的认识从文化教育机构发展到信息机构的界定,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但“机构”的认识使图书馆的发展受到了局限,在一段时间,图书馆作为中心的概念被强化,图书馆不仅是“终身教育和文化娱乐中心”,而且是“信息传播与交流中心”[23]。

然而,随着“去中心化”理论对图书馆的作用,图书馆系统或图书馆中心正在发生变革。

20世纪末期,开始对图书馆社会角色的重新认识。图书馆被认为是一种场

所(place),一种空间(space)。

(1)图书馆作为学习和文化场所

场所的概念很早就有,俞爽迷《图书馆学通论》(1936年)就说过“图书馆

是收集有益的图书,随着大众的知识欲望,用最经济的时间,自由使用的地方”。只不过20世纪末为突破组织的局限而再度强调。台湾学者顾敏指出:图书馆是一个运输知识的通道,图书馆是一个供应知识的单位,图书馆是一个分享知识的场所。[24]美国的克劳福德(W.Crawford)和戈曼(M.Gorman)也指出:“图书馆是保存、传播、利用记录在各种媒体上的知识的场所,是为人们获取广而深的知识服务的”,“图书馆还是一个学习的场所,是用户认知发生变化的地方”。

目前,关于数字时代图书馆的角色到底是什么,仍然存在着争论。有些人认为图书馆将转变为学习和信息中心;而有的人则坚持说,除了作为信息技术存储资源的场所之外,图书馆仍然是编目和图书借阅的物理场所。[25]

《2010年学术型图书馆十大趋势调研报告》指出:图书馆正在扩展其虚拟

空间,减少用于藏书的图书馆空间,并重新规划以利于学生使用。“图书馆作为场所”(Library as Place)的概念对于学生、科研人员和许多教工来说仍然重要。有些图书馆还增设了写作、辅导和媒体中心以提供多种学术支持服务。[26]

从现实上看,图书馆从强化“组织”概念发展到强化“场所”概念。1994年,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新建蒙特利湾分校时,开设了一个没有藏书的虚拟图书馆,引起了轰动。当时很多人相信,物理形态的图书馆马上就要消亡了。但在2008年,该校新建了一座1万多平方米的图书馆,其网页上还出现了一条标语——“作为场所的图书馆”(library as place)。吴建中在南京图书馆百年庆典论坛发言说,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场所是不可缺少的,走遍全球都会发现,图书馆往往都是一个城市最值得骄傲的公共建筑,是激励人们不断学习和追求的最佳场所。[27]

(2)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

“第三空间”(Third Place)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Ray Oldenburg)1989年在The Great Good Place(被译为“绝好的地方”、“绝对的

权利”、“第三空间”)书中提出来的,他从社会学的角度将社会空间分成三个空间,居住或家庭为第一空间,职场或工作为第二空间,而不受功利关系限制的,像城市中心的闹市区、酒吧、咖啡店、图书馆、城市公园等称为第三空间,具有公共交流、自由宽松便利、积聚资源和人气等特征。2009年,国际图书馆界提出图书馆可作为第三空间的命题,很快被广泛接受,例如,加拿大满地可图书馆馆长贝迢姆将图书馆比作是民众家和工作单位之外的第三个重要去处之一。耗资1.42亿元的满地可图书馆于2005年开业,有20万电子书,会员过去5年里增长了17%,现有28.6万名会员,会员年访问量达300万人次,是加拿大最繁忙的法语图书馆。[28]

我国已有一些文献探讨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价值。杭州图书馆正在打造“第三文化空间”,其目标是打造一个集学习空间、空流空间、创意空间、展示空间、娱乐空间于一体的“第三文化空间”。

舒茨(P. J. Schoots)曾将公共图书馆称为市民的第二起居室,“第二起居室”生动而形象地刻画了公共图书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市场心目中的价值,拉近了公共图书馆与市民之间的距离。[29]“第三空间”的说法与“第二起居室”有相通之处,都是阐明图书馆对于个人的社会价值,但第三空间比第二起居室更明确了社会分层的图书馆准确定位以及图书馆的不可替代性。

(3)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

与第三空间的观点相似,为强调图书馆的公共性,图书馆被认为是公共空间。《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凝聚力发展指标》指出“图书馆以免费鼓励人们进入图书馆建筑,并在行为准则方面对读者赋予极少的期望。作为一个居民日常的正式和非正式场合的互动空间,图书馆显示了其巨大的潜力”。范并思认为“管理者和理论家可能没有意识到,图书馆是社会的一个公共空间,它的每一处开放场所也是公共空间,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权进入这些公共空间,平等地享受图书馆的服务”。他在介绍国外学者关于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论述基础上,强调公共图书馆是最理想的促进社会包容的公共空间之一。[30]

(4)图书馆作为知识空间

图书馆作为一种空间,第三空间只反映出图书馆对于个人的重要位置,公共空间也只反映了图书馆的公共性质,都不能说明图书馆的基本特征。王子舟认为图书馆的本质是知识集合,将图书馆称为“开放的公共知识空间”[31],将公共空间与知识结合在了一起。

图书馆已从传统图书馆的一个空间(物理空间)向今天的两个空间(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转变,这两个空间对应社会中的现实与虚拟,知识将这两个空间紧密联结起来。在这一知识空间,图书馆员建立知识的获取、传播、利用的平台与工具、环境、条件,不再是单纯的面向用户的提供者,其自身也是知识的再创造者和再利用者;用户将知识的获取、传播与利用嵌入到工作、职业、个人发展、组织行为与社会环境中,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创造与利用者以及知识空间的受益者,而且是知识空间建设的参与者。

建立在这一概念基础上,图书馆将从知识空间向智慧空间发展。英国国家图书馆2005-2008年战略规划指出“图书馆传统上作为收集和组织信息,使之更自由获取知识、为子孙后代保存思想记录而存在”,而由于今天的信息泛在以及世界的变化,将国家图书馆的意义重新界定为“创造公共和经济价值,加固研究基础并帮助人们增进知识以丰富生活”[32]。其2008-2011年战略规划又将主题确定为“促进世界知识”(advancing the world's knowledge),而美国国会图书馆2008-2013年战略规划的主题提升到“提高人类的认知与智慧”(to further human understanding and wise)。

5 从发展的视角重新定义图书馆

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S. R. Ranganathan)1931年在《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提出的“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a growing organism)”至今还有着重要意义。

无论从图书馆历史的角度,还是从图书馆现实的角度,图书馆是一个发展的概念。这里的发展应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图书馆从雏形到成熟,处于不断成长中,正是阮冈纳赞所谓的图书馆基本定理。还有另一方面,图书馆如同生物有机体一样,在渐变的过程中也会发生质的改变,出现转型、蜕变或者变异,今天的图书馆已经呈现出如同生物多样性的多种形态并存的局面。

自从网络出现以后,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的快速发展,传统图书馆就一直面临着生存的威胁,有关“无纸世界”、“图书馆消亡论”一直争论不断,图书馆藏书与虚拟馆藏、拥有与存取、纸本阅读与数字阅读、物理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当互联网对图书馆的冲击还远未消退,又迎接了物联网时代,对互联网技术延伸和扩展,能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2010年物联网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有人认为,物联网时代的RFID智能图书馆是“第三代图书馆”,推动图书馆传统服务手段的全方位突破和变革,开创了图书馆管理服务的新时代[33]。

总体来看,图书馆出现的泛在化、移动化、智能化是图书馆发展的新方向。图书馆ATM、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各种类型自助服务与图书馆

(self-library)被称为“无人值守图书馆”、“第三代图书馆”,已成为现实快速发展的新形态,对传统物理图书馆影响极大。而正在兴起并发展的手机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服务,将从根本上改变图书馆的理念与方式方法,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

无论如何改变,一方面,图书馆的内核即关联文献、信息和知识的要素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图书馆在知识自由获取、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角色与使命更为重要。美国图书馆协会认为,自由交流对于一个自由社会和一种创造性的文化至关重要。虽然文化和其他方面正在发生着巨大转变,但有一点从未改变——在信息和思想的开放和自由获取过程中,图书馆必将发挥核心作用。[34]

图书馆外在环境影响与内在变化的交织使得图书馆认识更加复杂化,从定位上,文献的定位已被信息、知识、文化等的定位所取代,如同一些学者认为的“‘文献’一词已不能用来指称图书馆所处理的所有信息资源,与此同时,‘文献信息’也只能结束其短暂的历史使命”[35],而知识的定位相对较为准确;从表现特质上,建筑设施的概念显然是陈旧的,组织和场所的概念还有一定作用,而空间的概念因为能够涵盖虚拟与现实两大空间,更具时代感。但是,仅仅从一个视角从一个简单定位去描述和界定图书馆都难以全面,今天的图书馆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有机体,其突出特征有:(1)社会存在,图书馆是社会的产生,是社

会的构件;(2)复合体,由物理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组织与场所、多种形态、多种机制复合而成;(3)发展性,图书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图书馆十分重要。如此看来,如果要给出一个恒定不变的图书馆定义是困难的,也是不符合图书馆认识发展的原则,但要基于已有的认识并结合对未来发展的判断,做出一个重新的界定是可行的。因此,笔者结合以上研究,给出图书馆的新定义为:图书馆是通过对文献和信息的收集、组织、保存、传递等系列活动,促进知识的获取、传播与利用,实现文化、教育、科学、智力、交流等多种职能的社会有机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图书馆是这样一种对象(Object),它的形态可能在未来还会有更大的改变,无论是作为组织机构存在,还是作为中心存在,或是作为一种空间存在,或者是这些并存;图书馆无论是物理存在,还是虚拟存在,将永远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或客观事物而存在着,不变的是其知识性本质,可变的是图书馆的类型、形态、特征等。正如任何一个对象都包含着形式与内容、外在与内在、环境与系统、物理与虚拟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图书馆的定义也将随着对图书馆这一社会对象广度与深度的认识,以及概念外延与内涵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与完善。

6 结语

英国图书馆的“Redefining the Library”引发了全球各类型图书馆的重新定义“运动”,荷兰阿姆斯特丹公共图书馆正在对人们印象中的图书馆重新定义,利用AquaBrowser Library重新构建了图书馆服务网站。[36]2007年11月在深圳举办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应用研讨会”上,张晓林所作的报告题为“重新定义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将于2012年11月4-5日举办主题为“变革与走向:重新定义大学图书馆的未来”国际学术讨论会。

理论本来是应当走在实践前面的,而当图书馆发生如此深刻的改变并有可能彻底改变之际,图书馆的定义必须发展并努力追赶到领先实践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白国应.第三代图书馆(上).邯郸师专学报,1999(1):52-55

[2][19]梁林德.论图书馆的基本性质.图书馆学研究,1984(5):25-31

[3]袁咏秋,李家乔.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69

[4]新村出.广辞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920

[5]于鸣镝.图书馆是什么.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87(2):16-19,24

[6]黄宗忠.图书馆学导论.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119-120

[7]于鸣镝.重新认识图书馆.图书与情报,2001(3):6-8

[8]蒋永福,张红艳.图书馆是什么——图书馆哲学四定律.图书馆建设,2002(5):20-23,26

[9]杜定友. 研究图书馆学的心得.中山大学图书馆周刊,1928,1(1)

[10]Butler Pierce. An Introduction to Library Scienc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3: 11

[11][14][16][35]徐引篪,霍国庆.现代图书馆学理论.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6-7,189,17-19,17

[12]吴慰慈,董焱编著.图书馆学概论(修订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54-55

[13]吴慰慈,董焱编著.图书馆学概论(修订二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52-54

[15][21]彭修义.论第三代图书馆事业、图书馆专业与图书馆科学——关于知识角度的图书馆未来探索.图书馆,1997(2):7-12,14

[17]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和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合编.图书馆学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0

[18]吴慰慈,邵巍编著. 图书馆学概论教学参考文选.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229-241

[20]贝克·J著,刘昭东译.情报学浅说.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9

[22]柯平.从知识论到知识资源论——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的知识基础.见: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学理论专业委员会编.发展与创新:第四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130-149

[23][29]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57-200,180

[24]顾敏.图书馆学探讨.新竹:枫城出版社,1981:277

[25]Steve Haber著,魏剑编译.数字时代图书馆角色的转变.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11(2):6-7

[26]ACRL Research Planning and Review Committee. 2010 top ten trends in academic libraries: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News vol. 71 no.

6.286-292,(2010-06).[2010-11-19].https://www.360docs.net/doc/9d1539937.html,/content/71/6/28 6.full.pdf_html

[27]网易.传统公共图书馆身处“革命风暴”物理形态将永不消

亡.https://www.360docs.net/doc/9d1539937.html,/10/1020/00/6JD86A700014AEE.html

[28]张海云.加拿大图书馆使用率10年缘何攀升45%.中国文化报,

2012-01-18

[30]范并思.图书馆资源公平利用.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211

[31]王子舟.图书馆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74

[32]British Libray. Redefining the Library: Overview of the British library's strategy 2005-2008.

[2010-11-10]. https://www.360docs.net/doc/9d1539937.html,/about/strategy.html

[33]金志敏.“第三代图书馆”——RFID智能图书馆.图书馆学刊,2012(3):115-119

[34]Steve Haber. The Changing Role of Libraries in the Digital Age. [2011-11-10].https://www.360docs.net/doc/9d1539937.html,/stevehaber/the-changing-ro le-of-libr_b-803722.html

[36]李书宁编译. 阿姆斯特丹公共图书馆重新定义图书馆.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5):93

高校图书馆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高校图书馆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本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修改编辑!)

目录1 总论 1.1项目背景 1.2项目概况 1.3问题与建议 2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 2.1需求分析 2.2建设规模与内容 3场址选择 3.1 场址现状 3.2 场址条件 3.3 推荐场址方案 4 图书馆规划及建筑方案 4.1 指导思想与原则 4.2 项目总体规划方案 4.3建筑设计方案 4.4 配套措施 5 节能节水措施 5.1 节能措施 5.2 节水措施 6 环境影响评价 6.1 编制依据

6.2 环境保护执行标准 6.3 项目场址环境现状 6.4 项目建设与运营对环境的影响6.5 环境保护措施 6.6 环境保护设施与投资 6.7 环境影响评价 7 劳动安全卫生消防 7.1 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分析 7.2 安全措施 8 项目管理、机构设置 8.1 组织机构 8.2 组织机构图 8.3 人力资源配置 9 项目实施进度 9.1 建设工期 9.2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9.3 项目实施进度表 9.4 工程招标 10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0.1 工程概况 10.2 编制依据及说明 10.3 投资估算

10.4 资金筹措 11 结论和建议11.1 结论11.2 建议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背景 1.1.1 项目名称 某某国际学院图书馆项目。 1.1.2 建设地点 某某国际学院。 1.1.3 可研报告编制单位 某某国际学院图书馆建设委员会。 1.1.4 承办单位概况 某某国际学院由美国西亚斯集团公司投资,与某某合作,美国堪萨斯州富特海斯州立大学(Fort Hays State University,英文缩写FHSU)协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属于某某二级学院,是某某省首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可以实施境外学士学位教育合作项目的全日制本科院校。 学校位于某某市人民路东段168号,占地2200余亩,已建设1300亩,现有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学校现建有14个学院,一个基础教学部,一个研究所。62个本科专业(含方向),14 个专科专业,5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涵盖了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法学和教育学八大学科门类, 2008年起与某某合作实施培养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在校生24000多人。 学校多年来一直以质量求生存、以规模求效益、以创新求发展,

天津图书馆与建筑五要素

建筑与五要素的关联性研究报告 前言 经过几千年的沧海桑田,文化积淀、历史变迁使天津成了一个多元化国际化大都市。她有着代表了各个时代文明的风貌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对建筑的认识、增进对建筑五大要素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建筑设计素质,我对天津市各种类型建筑作品进行了实地调研。 关键字 时空性艺术性工程技术性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时代性 正文 天津文化中心位于天津市中心南部河西区,与天津大礼堂、国际展览中心和迎宾馆毗邻。其中包括天津博物馆、天津图书馆、天津美术馆、天津大剧院等,构成了一幅隽永的文化地图,承载了一座城市新时代的气质和风貌。这些建筑都是围绕建筑五要素进行设计和施工的极佳例证。在此,我以天津市图书馆为例探讨和分析建筑与建筑五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1.建筑的时空性 建筑的时空性是从建筑作为客观的物质存在来说,一是它的实体和空间的统一性。二是它的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也指依实构虚,应时而存。 天津市文化中心是体现新时代天津风貌的一个建筑群体,甚至与整个文化广场都是高度协调和统一的。天津市图书馆也同样做到了与周围环境的相协调。 天津图书馆的外墙采用了类似于石质的栅栏式材质,实现了建筑群整体外观的统一。图书馆建筑外侧设有与外部空间相通的开放的大型入口,使公众可以自从外部直接进入建筑参观。其深入式入口将公众从开阔的广场引导至图书馆内部。这一切一方面刻画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且特色鲜明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整个建筑与建筑群达成完美的融合。 2.建筑的艺术性 建筑的艺术内涵是表现思想、情感及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建筑可以与其他造型艺术具有共同的形式美法则,但也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美法则。 天津图书馆旁边的天津美术馆正面采用了外凸式的外观结构,为了与之相呼应,图书馆的正面则采用了内凹式结构。两个都是极具雕塑反的纪念碑式建筑体重也因而在和谐的基础上各具特色且美得不突兀。 虽然整体外观看起来是石材,但是玻璃和栅栏式的石材的使用大大减少了石材本身带来的压迫感。在空间内部石材的影子带来丰富的视觉变化,给游客以美的感受。到了夜晚,室内漫射出的光线更是增添了通透感,使建筑看上去甚至具有了丰富的表情,也为夜天津增添了时尚、灵动的氛围。 3.建筑的工程技术性 现代的建筑的对工程技术性的要求和体现更为突出。建筑不但要重视工程技术问题,同时还要注意经济问题。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浅谈】 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浅谈】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减少了对图书馆物理实体的依赖;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却无法满足数量庞大的社会读者的需求。于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呼之欲出。文章从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必然性、优势、存在问题、实现途径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必然性;优势;困难;实现途径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都只对本校师生开放,校外社会读者则去公共图书馆。然而,公共图书馆的藏书量和各类资源毕竟有限,很难满足广大社会读者的需求。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21条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当费用。”2005年7月8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举办“数字时代图书馆合作与服务创新”国际研讨会暨第三届中美图书馆员高级研究班,邀请北京大学等五十多所大学图书馆馆长,探讨数字化时代大学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问题,该研讨会研究通过了《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该宣言中说,“高校图书馆有义务满足每一位公民读者对信息知识的需求”,“满足校内外读者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界把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概念定义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就是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接纳社会读者和团体,允许他们查阅馆藏信息资料,为他们提供服务,满足其对信息的需求。实现服务社会化,既有利于高校图书馆的自身发展,又能节约社会资源。发达国家的高校图书馆都非常重视社会化职能,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高校图书馆为企业及社区开展服务十分普遍。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只处于探索阶段,在全国范围内仅丽水学院图书馆、义乌工商学院图书馆等几家高校馆在开展此项目。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一、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必然性(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据权威部门统计,国内1794所公立大学图书馆藏书6.6亿多册,并且有大量连续出版物、数据库等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但是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平均流通率低于40%,有的甚至不足20%,如何让这约4亿册处于“休眠状态”的图书有效利用起来,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二)校外读者的迫切需求我国公共图书馆藏书大约4亿册,却要面向比高校师生数量庞大得多的社会读者,服务质量必然会不尽人意。比如说武汉的光谷,这里被称为中国的“硅谷”,高新企业众多,高等学府林立,却没有一个能与之匹配的公共图书馆,此区域内的高校图书馆仅对校内师生开放,校外社会读者只能花上数小时的时间乘车去省图书馆。很多光谷人都有托朋友亲戚去高校图书馆借书的经历。如果光谷地区的高校图书馆能向社会开放,就解决了当地读者查资料较难、信息不足的问题。(三)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重需要第一,众所周知,高校图书馆的运作经费一直都由学校负担,常常因为资金问题而放弃了一些重大项目。实行服务社会化,其实是将高校图书馆推入市场,让高校图书馆在参与图书、信息市场领域的竞争中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社会读者后,资金问题也可迎刃而解。第二,21世纪社会竞争激烈,知识更新日新月异,4年的大学教育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因此提倡“终生教育”,只有全民投入到学习中去,国家才能兴旺富强,发展得更快。高校图书馆学习环境幽雅,学习气氛浓厚,拥有丰富的馆藏和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是人们理想的“终生教育”场所。在对社会读者开放的同时,高校图书馆还能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增强自己的社会地位。二、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优势(一)人文、自然环境优势高校图书馆大多位于依山傍水、绿化率高的“象牙塔”中。相比公共图书馆,高校馆空间宽敞,布局合理,远离都市喧嚣,有着浓厚的学习气氛,底蕴深厚的文化氛围。(二)信息资源、管理设备优势图书馆是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尤其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开展,各高校都特别重视对图书馆的建设,倾注全力丰富馆藏,购买先进的设备,所以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完备性等特点,品位高、专业性强、涵盖广。随着网络信息技术

医学类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设计与利用初探

医学类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设计与利用初探 文献调查国内外信息共享空间研究内容及进展,发现综合类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实践类文献较多,医学类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实践类文献比较少。在分析我馆空间管理与目前医学教育与科学研究的需要之间矛盾的基础上,参考任树怀IC三层结构模型,总结广西医科大学图书馆旧馆三楼改造构建IC的建设经验,为医学类高校图书馆构IC提供参考。 Abstract:Literature survey of information commons at home and abroad shows that there are more practical literature on information commons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libraries.and less practical literature in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of Medical University libraries.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ommons management of our library and the needs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t present,referring to Ren Shu-huai IC three-storey structure model,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constructing IC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third floor of the old library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C in Medical University libraries. Key words:Information commons;Learning commons;Research commons;Design 隨着网络技术和搜索引擎技术发展,读者足不出户即可获取信息,图书馆对读者吸引力在下降,读者到馆率在下滑,图书流通率、电子阅览室使用率等指标在下降,有些图书馆基至出现了馆舍空间闲置的现象。为了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图书馆开始仔细审视自身的优势。国外图书馆界开始了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理论探讨和实践工作,建立IC目的是促进信息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鼓励人们在讨论中学习、思考和实践,它大概分为三层,即物理空间层、虚拟空间层和支持层。自1992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开放的”信息走廊”起,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IC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创新,依据服务目标与建设理念差异,相继出现了学习共享空间[1]、研究共享空间[2]、知识共享空间[3]等概念。 1医学类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实践现状 在中国知网选择博硕论文库和期刊库,输入“学习共享空间”、“研究共享空间”、“知识共享空间”和“高校图书馆”检索,检索字段用主题,专辑为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共检出文献734条(到2017年3月28日为止)。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是发文量较多的研究机构,2015年笔者实地考察了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的IC共享空间,这两个馆依托IC开展了人文拓展计划,上海交通大学的IC还包括了创新社区。目前国内综合性大学有较多关于IC构建和服务的研究文献报道,封洁等[4]调查结果显示,100%院校建立了文献资源室、电子阅览室和综合咨询中心。但医学类图书馆研究构建IC的实践文献较少,孙璐[5]从理论上探讨了浙江省肿瘤医院

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某某大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

目录 1 项目背景 (2) 1.1图书馆概况 (2) 1.2现状和问题 (2) 1.3项目目标 (3) 2 项目范围 (4) 3 系统解决方案 (4) 3.1 技术解决方案 (5) 3.2 业务解决方案 (6) 3.3 系统实施策略 (8) 3.4 实施阶段和交付成果 (9) 4 项目费用预算 (11) 4.1 项目费用一览表 (11) 4.2 硬件配置清单及预算 (11) 4.3 网络配置清单及预算 (11) 5 项目实施的组织架构 (12) 6 项目实施的风估 (13)

某某大学图书馆信息化项目规划方案设计 1 项目背景 1.1图书馆概况 某某大学图书馆成立于195*年。她历史悠久、藏书丰富、建筑宏伟、环境幽雅,文化底蕴浓厚。她是学校的图书文献信息中心,是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学术等活动的重要机构,是育人德学的核心机构,也是学校服务社区的窗口。 图书馆现由@@馆和@@馆组成,总建筑面积达4.7万平方米。其中@@分馆1987年建成使用,建筑面积0.4407万平方米。@@分馆2006年建成交付使用,建筑面积4.3265万平方米。入口门禁系统实行计算机管理,可以采集进馆人员的数据和产生详细的进馆记录,各种不同功能的阅览室20多个,可同时接纳*000多位读者进馆阅览。馆内设有:文献建设部、流通阅览部、网络技术部、学科建设服务部、办公室等部门,现有工作人员120人。经过50余年的发展,我馆馆藏纸本文献总量已达*25万余册(件)、中外文期刊近4800余种。除纸本资源外,在图书馆网站上还运行有Ei、SD、 CNKI、万方、书生等商家的电子期刊论文全文或摘要、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电子图书、报纸等多种类型的数字资源,供全校师生使用。 1.2现状和问题 现状:某某大学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上,馆内有500多个有线信息点,无线网络覆盖整个图书馆,每层公共区域都为读者配备了检索机;图书馆网络中心也通过兆光纤与学校网络中心相连,可供千读者获取图书馆文献信息;与省内高校图书馆和省级科技信息研究机构建立协作,可以跨空间享用资源。图书馆建设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1999年已实行馆藏资源的微机化管理; 2006年新馆采用“大开间、大开

图书馆项目安全监理规划

图书馆项目安全监理规 划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天津空港经济区图书馆及档案馆工程 安 全 监 理 规 划 项目名称:天津空港经济区图书馆及档案馆项目 编制: 审批: 上海外经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天津图书馆及档案馆项目监理组 2010年11月1日 目录 1.工程 (1) 2 (6)

3.安全监理工作程序 (8)

一、工程概述 1、天津空港经济区图书馆及档案馆工程位于湖滨广场--文化产业区,中环东路与东四道交口。规划用地西至规划支路C,南至规划支路F,东至中环东路,北至东四道。用地西侧为在建健身中心,北侧为天津空港经济区东湖,南侧为创业家园--生活配套设施。项目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4781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35514㎡。建筑总共4层,局部5层,钢结构,层高4.8m,建筑高度。工程规模:用地面积,建筑面积 47812m2,概算30925万元。 2、本项目工期:计划2010年8月7日开工,至2011年5月12日竣工,共计457天(日历日)。 后改为:本项目工期:开工时间为2010年8月7日(已开工),竣工验收时间2011年8月30日,主体封顶时间2011年4月30日。 二、监理范围及工作内容 监理工作范围 、涉及本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的安全控制管理工作,以及施工单位与业主之间的协调工作;、本工程施工图纸所涉及的装饰工程、安装工程等范围内的安全监理工作。 、本工程的室外建筑环境和安装等总体配套工程的安全监理工作。 监理工作内容 施工准备阶段 第一次现场交底会议:

图书馆几大功能部分分为

高校图书馆设计调研 ——功能部分的分区与联系 ppt分四大部分: 1. 功能分区 2. 交通流线 3. 平面布局 4. 案例分析 1.功能分区 图书馆几大功能部分分为: 主要功能用房,包括:书刊借阅区、基本书库及学生自修室; 公共活动及辅助服务空间,包括:门厅,目录检索及出纳厅、寄存处、读者休息室、展览厅或陈列厅、报告厅及对外服务用房等; 行政办公、业务及技术设备用房; 配套用房 (请在PPT中加入动画色块方式表示该关系图。读者区和基藏区一种颜色,为主要功能用房;入口和公共活动区用一种颜色表示,为公共活动及辅助服务空间;办公和研究区用一种颜色,为行政……;技术设备区为配套用房) 各主要空间关于功能,空间,环境等方面的特点 主要功能用房之书刊借阅区 功能:是图书馆功能的重要组成之一,融阅、藏、借、管于一体,为读者提供可选

择的、舒适的阅览环境,它应是读者最容易、最方便的到达之地。 空间需要的一个开敞的空间,并且该空间是最活跃的、易变的,要能满足开架的需要,并能提供不同特点的空间环境供读者选择。 环境:本区应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环境。同时室内宜采取吸声、隔声措施,以减少噪声干扰。 技术:宜采用统一层高,统一柱网,统一荷载的“三统一”结构设计,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对文献资源进行灵活的摆放或调整。 藏书区: 包括基本书库、辅助书库、储备书库、和特藏书库。 应布置紧凑,合理利用空间。 它与阅览区要分隔又要有联系。要求有自己单独出入口,中小型图书馆可与管理人员出入口合一,大型图书馆宜设置专门的图书出入口,让运书车方便通达。 应具备长期保存图书资料的良好条件,考虑防火,防晒,防潮,防虫,防紫外线,保温,隔热,通风等因素。 学生自修室: 充分利用自然光,宜适当装设遮光和调光设施。同时注意避免炫光。 公共活动及辅助服务空间之门厅及附属空间 是进入图书馆的必经之地,为引导和服务空间,兼有验收、咨询、收发、寄存等功能。服务频繁,读者活动多,流线复杂,是全馆交通处理的重点。读者要能直接到达,并又能方便地通到各种阅览区域。 宜将浏览性读者用房和公共活动用房(如演讲厅、陈列室等)靠近门厅布置,使之出入方便和不影响阅览室的安静。 公共活动空间 是为学术和社会活动服务提供的一个动态空间,一般由报告厅、接待室、会议室、培训室、书吧、展厅等组成。 因其动态性与开放性的特点,既要与图书馆有关空间相连,但又有自己的独立性,便于独立开放,不干扰图书馆的正常使用。 行政办公、业务及技术设备用房 区域相对独立和稳定,对空间的容量要求比读者区要小得多,大开间分隔而成的。 要与馆内各区能方便联系,又便于对外交往。大型图书馆须独立设置出人口。 配套用房: 包括空调机房、电话机房、电子计算机机房等技术设备用房。该区域应避免噪声及振动对其他区域的影响,一般常设在地下或顶层。

高校图书馆的特色建设高校图书馆建设方案

高校图书馆的特色建设高校图书馆建设方案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高校图书馆的特色建设高校图书馆建设方案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了图书馆,图书馆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高校图书馆的特色建设高校图书馆建设方案,以供大家参考! 高校图书馆的特色建设高校图书馆建设方案 摘要:高校图书馆特色建设是新时期满足读者需求的必然要求。构建特色图书馆,要以学校发展历程及发展方向为前提,以学科建设需求为依据,并充分发挥图书馆现有的资源优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特色数据库,为高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特色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0-0227-01 特色化建设是指图书馆依据馆内已有的信息资源,根据用户对信息的要求,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对馆藏资源进行特色化管理。高校图书馆只有依据图书馆的特色、本地的特色或者本校的重点专业特色,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信息资源,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数据库,充分地反映图书馆藏书的信息资源和数据资源,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一、高校图书馆特色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特色数据库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需求。大多数高校都具有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权威学科、重点学科,这是高校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也是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高校图书馆在特色馆藏资源建设时首先要树立好定位,应围绕学科专业特色来进行,只有这样高校图书馆才能针对性地开展深层次服务和特色服务,进而更好地满足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其次,服务教学与科研的需要。为适应高校的知识传播、知识创造与服务社会的特殊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立足于学校类型特色开展馆藏建设、提供服务等工作,开展特色服务,以满足学校对信息、文献的多样化需要。第三,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各地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即集中在某一产品或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地区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的需要与日俱增,因此图书馆只有针对地方需要把信息资源进行特色化、专题化建设,才能不断服务于本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最后,高校图书馆特色建设是图书馆增强竞争力的内在需要。只有根据学校专业特色和强项来提供特色服务,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高校才能与社会其他信息资源机构竞争。 二、高校图书馆特色建设的几点建议 1、依据地方特色进行馆藏建设。地方特色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且具有鲜明个性特征、能够与其他地区区别开来的

2014年度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名单

2014年度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名单序 号类别项目名称承担单位申报部门项目负责人 文化部补助 (万元) 1 公共文化服务基于新媒体背景下有声读物播读 评价体系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市文化局曾志华 5 2 “阅读齐步走”——未成年人阅读服 务城乡一体化建设工程 苏州市吴江区图书馆江苏省文化厅杨阳 5 3 数字文化生活体验馆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江苏省文化厅曹俊 5 4 内蒙古自治区蒙汉双语资源统一 管理平台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 内蒙古自治区文 化厅 李晓秋 5 5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系统研究天津图书馆 天津市文化广播 影视局 张为江 5

6 文化遗产保护、 博物馆技术徽州可计算文化态研究——以古 民居测量为例 黄山学院安徽省文化厅沈来信 5 7 三峡库区水下传统建筑虚拟博物 馆的研建 三峡大学湖北省文化厅潘彤声 5 8 基于立体视觉技术的文化遗产可 视化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文化厅段峰峰 5 9 湖南省文化艺术资源库网建设与 研究湖南省湖湘文化对外 发展中心 湖南省文化厅冷大洪 5 10 马头琴制作技艺的数字保护与新 媒体展示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省文化厅颜成宇 5 11 古镇文化景观三维可视化平台构 建——以江西婺源为例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省文化厅卢杰 5

12 动作捕捉技术在民族舞蹈艺术保 护中的应用研究 大连民族学院辽宁省文化厅王鹏杰 5 13 陕西唐十八陵文化遗产的数字化 研究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省文化厅张辉 5 14 文化市场、文化 产业基于本体的媒资知识地图研究与 实现 北京诺亚星云科技有 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文化局汪浩 5 15 中国人肢体语言三维运动数字化 采集及反向数控机器表演研究武汉普润传媒科技股 份有限公司 湖北省文化厅秦军 5 16 虚实交互技术在青少年文化教育 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江苏睿泰教育科技有 限公司 江苏省文化厅汤健铭 5 17 微家族网(云端家谱综合服务平 台)西安迈高数字技术有 限公司 陕西省文化厅张昀 5

天津市文化中心规划设计方案

天津市文化中心规划设计方案 近年来,围绕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国家战略和市委九届三次全会确定的“一二三四五六”奋斗目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着单体面积较小、功能不完善、布局相对分散等问题。为适应天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体现城市发展定位,完善城市文化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天津城市形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市委、市政府决定规划建设天津市文化中心,要求以“文化、人本、生态”为主题,坚持一流水平,运用先进理念,博采众家之长,将其建设成为天津的标志性区域。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为高水平、高起点搞好文化中心规划设计工作,市规划局从去年5月份开始,先后组织实施了文化中心区域城市设计方案与单体建筑设计方案国际征集、专家评审、方案优化等工作。历经一年多的时间,邀请了30多家国内外一流的文化建筑设计单位参与设计,征集到了100多个设计方案,进行了20多轮的深化完善。为了保证设计方案优中选优,邀请16名院士和著名专家组成评委会,对文化中心各单体建筑设计方案进行了多次评选。评审专家一致认为,天津决定规划建设文化中心具有战略眼光。通过国际征集进行高水平的设计比选,使天津市文化中心项目的规划设计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市主要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先后多次现场办公,听取汇报,深入讨论研究。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审议。 根据市委、市政府决定,从6月3日至12日,用10天时间充分听取、广泛征求全市人民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进一步完善提升规划设计方案,为文化中心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保障。 征求意见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广泛集中群众智慧,推动“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活动深入扎实开展,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天津、建设天津、发展天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天津市规划展览馆同时开辟专门展厅进行展示。有关组织单位还将设置专线电话、电子信箱和意见箱等,广泛收集意见建议,经过认真梳理研究,充分吸纳并体现到规划设计和建设成果之中。 文化中心规划建设项目位于河西区,区域西侧与迎宾馆和天津大礼堂毗邻,东至隆昌路、南至平江道、西至友谊路、北至乐园道,用地总面积90公顷。该区域环境优势明显,现状有中华剧院、科学技术馆、博物馆、银河公园等重要公共设施。2008年,通过城市设计方案国际征集比选,确定了文化中心区域的整体布局。

高校图书馆十三五规划

某高校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规划的依据与目标 (一)规划的依据 1.教育部、建设部等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的通知》(教高 [2002]3号);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 [2004]2 1号); 《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中明确规定: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综合性本科院校生均图书100册/生;生均年进书量4册; 《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明确规定:5 000学生规模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规划建筑面积指标为生;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修改稿)》规定:阅览座位与学生数之比(1: 4)。 2. 我校转型发展的有关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 3. 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4. 我馆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二)总体目标 坚持“资源、管理、服务”三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将图书馆建设成资源配置合理、馆藏布局科学、服务功能完善、技术保障有力、员工素质全面、管理工作有序、阅览环境优美, 能够适应我校“应用型、综合型”办学需要的现代化图书馆。 二、“十三五”期间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改扩或新建图书馆馆舍,强化图书馆服务功能 1.现状:馆舍面积不达标,功能不全

图书馆大楼现有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与我省高校图书馆相比处于居后的位置。见表一。 表一我省部分高校图书馆馆舍面积情况 学校馆舍面积(平方米) 江西财经大学万 南昌大学6万余 江西师范大学5万 井冈山大学万(正建新馆) 九江学院万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万 江西理工大学万 上饶师范学院万 新余学院万 萍乡学院万 (数据来源:2015年6月检索各高校图书馆网站) 阅览座位紧张,经常出现一座难求的状况。 书库的承受能力已饱和,导致有些图书无法上架。 教育培训、学术研究、讨论交流、展览、休闲等现代图书馆功能缺失。 2.建设目标 通过选择新址新建图书馆或在现有图书馆的左-后-右侧面扩建新馆舍万平方米,使图书馆的总馆舍面积达到4万平米以上。 3.建设内容 扩大书库藏书容量,设立密集书库,使新馆的藏书目标在200万册 以上。 增加阅览座位,设立考研阅览室等,使其总数达到5000座以上。

浅谈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

浅谈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 在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等技术的冲击让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管理模式发生了改变。文章将紧密结合学校图书馆的革新状况,对过去图书馆服务管理的弊端予以陈述,然后对新型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的优化作出简要分析,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校图书馆服务管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标签: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资源建设;管理机制 在传统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中,主要利用人工查找的方法来找寻图书内容。在图书资源获取上,学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会让学生的使用质量受到影响,而在图书借还方面,都为人工借还。学生在有借书需求时,需要进行人工操作,且同时需要有专人进行值守,学生需要依靠图书证刷卡进入,而电脑需要保持刷卡进入界面,如果不慎移动鼠标,就很有可能让刷卡不显示、记录数据不准确等现象出现。 二、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管理的优化 1.新型高校图书馆整体概述 针对传统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的种种弊端,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优化、革新策略。首先,在图书馆内采用了一卡式门禁系统,其原理与地铁通道机类似,学生的图书卡得到升级,利用图书卡或是学校發放的一卡通手机才能通过门禁,让学生的财产安全与学校图书的财产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同时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其次,在新型图书馆内,增设了学生选座使用的选座系统机、馆藏书目检索机和自助借还机,让学生的选书、找书及还书更为方便。最后,另有一系列网上的图书馆服务,利用QQ、微信等媒介,可以让学生远程找书、看书,实现了线上与线下这两种服务体系的结合。 2.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具体优化 (1)资源建设的强化。高校图书馆在优化服务管理过程中,需要合理把握各项资源,让本地资源与电子资源得到充分融合,让层次化的资源体系得以形成。第一,可以利用文件与图书的多种形式来保存本地资源,在整理资源过程中,根据学科知识可以对其进行科学分类,让其存放在不同区域内,并确保本地资源和服务管理系统得到紧密结合,让信息得到共享,让用户的获取更为方便,在存储过程中,可以做好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工作;第二,需要确保电子资源的检索较为方便,在高效图书馆的资源设置中,可以利用文字转换技术、数字处理技术让纸质资源得到转化,以形成电子资源,让学生可以享受便捷的数字资源,打破传统纸质资源的时间限制与空间限制。 (2)管理机制的优化。随着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革新,也需要对管理体制进行优化。如我的岗位是前台咨询并监管门禁系统,现阶段,具体工作内容随着图书馆的革新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只有对管理体制予以优化,才能让图书

基于网络的医学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

基于网络的医学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 (华北煤炭医学院图书馆,河北唐山 063000) 摘要:文章阐述了医学高校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意义,介绍了医学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特点,提出了医学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图书馆; 信息服务; 个性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C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9)12—0153—02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信息资源的结构和获取方式,也促进了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开放和转变。网络环境下的医学高校图书馆,资源配置优良、馆藏数字化、服务网络化,这些特征使其成为区域信息服务的学术中心。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指根据用户的专业特征、兴趣爱好以及独特要求等开展的信息服务,它是针对不同层次用户需要而进行的一种主动、对应式的服务。 1 医学高校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意义 1.1 体现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社会化服务的价值 高校图书馆实施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的体现,也是其社会化服务职能的体现。目前大多数医院和医疗机构自有的信息资源相对缺乏,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无法及时了解国内

外医学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而一项医学研究要取得成功,在每一过程都必须查阅大量的文献信息,这些社会需求长久以来一直被忽视,社会用户迫切需要拥有大量相关资源的医学高校图书馆为其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1.2 是医学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读者服务工作发展的内在需要 图书馆基于用户的个性化服务的开展,可以使其传统单一的信息服务得以改变。扩展服务内容与项目,深化服务层次与水平,增强信息服务开放性、自主性、针对性和互动性,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从而促进图书馆自身发展。 1.3 有助于推动图书馆间的业务合作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开展中,通过对各类型用户需求的分析研究,主动引导用户信息意识与行为,提供信息资源和服务,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知、共建与共享,进而带动与校内各院系甚至同类院校馆际间在资源建设与服务方面的协作联合,达到优势互补,进而推动整个区域内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2 医学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特点 2.1 层次性 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对象包括医学院校的教师、学生和区域内的医生及研究人员等,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不同层次用户的信息需求侧重点不同,所需提供的信息服务也要有所差别。 2.2 交互性

天津图书馆与建筑五要素复习过程

天津图书馆与建筑五 要素

建筑与五要素的关联性研究报告 前言 经过几千年的沧海桑田,文化积淀、历史变迁使天津成了一个多元化国际化大都市。她有着代表了各个时代文明的风貌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对建筑的认识、增进对建筑五大要素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建筑设计素质,我对天津市各种类型建筑作品进行了实地调研。 关键字 时空性艺术性工程技术性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时代性 正文 天津文化中心位于天津市中心南部河西区,与天津大礼堂、国际展览中心和迎宾馆毗邻。其中包括天津博物馆、天津图书馆、天津美术馆、天津大剧院等,构成了一幅隽永的文化地图,承载了一座城市新时代的气质和风貌。这些建筑都是围绕建筑五要素进行设计和施工的极佳例证。在此,我以天津市图书馆为例探讨和分析建筑与建筑五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1.建筑的时空性 建筑的时空性是从建筑作为客观的物质存在来说,一是它的实体和空间的统一性。二是它的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也指依实构虚,应时而存。 天津市文化中心是体现新时代天津风貌的一个建筑群体,甚至与整个文化广场都是高度协调和统一的。天津市图书馆也同样做到了与周围环境的相协调。 天津图书馆的外墙采用了类似于石质的栅栏式材质,实现了建筑群整体外观的统一。图书馆建筑外侧设有与外部空间相通的开放的大型入口,使公众可以自从外部直接进入建筑参观。其深入式入口将公众从开阔的广场引导至图书馆内部。这一切一方面刻画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且特色鲜明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整个建筑与建筑群达成完美的融合。 2.建筑的艺术性 建筑的艺术内涵是表现思想、情感及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建筑可以与其他造型艺术具有共同的形式美法则,但也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美法则。 天津图书馆旁边的天津美术馆正面采用了外凸式的外观结构,为了与之相呼应,图书馆的正面则采用了内凹式结构。两个都是极具雕塑反的纪念碑式建筑体重也因而在和谐的基础上各具特色且美得不突兀。 虽然整体外观看起来是石材,但是玻璃和栅栏式的石材的使用大大减少了石材本身带来的压迫感。在空间内部石材的影子带来丰富的视觉变化,给游客以美的感受。到了夜晚,室内漫射出的光线更是增添了通透感,使建筑看上去甚至具有了丰富的表情,也为夜天津增添了时尚、灵动的氛围。 3.建筑的工程技术性 现代的建筑的对工程技术性的要求和体现更为突出。建筑不但要重视工程技术问题,同时还要注意经济问题。

一条建议范文

一条建议范文 一条建议 总体城市设计 文化中心规划建设项目位于河西区,区域西侧与迎宾馆和天津大礼堂毗邻,东至隆昌路、南至平江道、西至友谊路、北至乐园道,用地总面积90公顷。该区域环境优势明显,现状有中华剧院、科学技术馆、博物馆、银河公园等重要公共设施。xx年,通过城市设计方案国际征集比选,确定了文化中心区域的整体布局。 文化中心区域的总体城市设计是,利用银河公园与现状乐园的绿化、湖面形成开敞空间,从天津大礼堂向东延伸景观轴线,在轴线底景布置天津大剧院,面向湖面,与水景相映成趣。在湖面南侧,结合现状保留的天津博物馆(改建为自然博物馆)与中华剧院,自西向东依次布置天津博物馆、天津美术馆、天津图书馆,形成文化带;在湖面北侧,布置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天津乐园。规划中的南侧文化带建筑端庄典雅,北侧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天津乐园活力动感,两侧建筑的尺度设计和材质运用相互协调、呼应,烘托出天津大剧院清新大气的主体地位。 在交通组织方面,设计方案充分考虑区域人流集散特点,依据区域道路交通网络,中心城区4条轨道交通线路将服务于文化中心,实现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保证人流的快速集散;同时,完善周边地区道路网络,并结合地下空间开发,为项目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

文化中心以“文化、人本、生态”为主题,充分展示天津大气、 洋气、和-谐、现代的靓丽形象。 1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 目前,青少年活动中心用于青少年活动部分的建筑面积约为3.4 万平方米,大量的青少年活动空间都设在室外,受天气影响很大,而且设施老化,不能满足我市青少年活动的需求。 新建的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在规模、功能和设施等方面均有较大 的提升和完善。在建筑规模方面,新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在使用功能方面,儿童城、欢乐水城、地震教育馆、拓展训练馆、数码艺廊等场所能满足青少年活动中心全天候教育、培训和娱乐等综合服务的需要。同时,文化中心区域内的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和大剧院都将成为本市青少年儿童教育学习活动场所。 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建筑造型完整简洁,与城市周边呼应,在北 侧乐园道形成富有活力的城市界面。其南立面以现代经典柱廊营造城市的空间氛围,与南侧天津博物馆、天津美术馆、天津图书馆和天津大剧院建筑相呼应,共同构成清新、靓丽、富有活力的文化区域。设计结合规划地铁站点,将使用功能延伸到地下一层,形成形态丰富的内部商业街,能满足多种活动需求。 2 天津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现有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藏书400万册,面积相对 较小,功能不够完善。规划建设的新天津图书馆可藏书1000万册(件),

2016年高校图书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某校图书馆建设项目 2、建设地点: 3、建设单位:某校 4、项目负责人: 5、项目建设年限:2011年7月-2012年12月。 6、建设内容和规模:拟建图书馆位于某校电教楼南侧,总占地面积为6460㎡,总建筑面积为27600㎡。图书馆主楼为四层,两侧附楼分别是报告厅及展览中心。 7、投资规模:总投资8628.7万元。 8、资金筹措:某校自筹。 9、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表1.1-1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序号名称单位数量 一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1 总建筑面积㎡27600 1.1 主楼面积㎡23090 1.1.1 一层面积㎡6460 1.1.2 二层面积㎡5890 1.1.3 三层面积㎡5300 1.1.4 四层面积㎡5500

1.2 东侧附楼面积 (465座报告厅) ㎡1100 1.3 西侧附楼面积㎡2200 1.3.1 展览中心㎡1100 1.3.2 小报告厅㎡660 1.3.2 办公室㎡440 1.4 二楼室外平台下的建筑㎡1150 1.5 其他㎡60 二总投资万元8628.7 2.1 建筑工程费万元5796 2.2 设备购置费、安装费万元850 2.3 其他费用万元1571.8 2.4 预备费万元410.9 1.2 项目提出的理由 某校是2003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C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C教育某校、N省电视大学C分校三所专科层次的院校合并,同时并入C卫生学校、N省幼儿师范学校的部分资源组建的一所综合性某校。通过8年多的运作,整合了教育资源,严格了教学管理,使某校步入了科学健康发展的轨道。 随着某校规模的不断壮大,现有图书馆资源已远不能满足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生均面积标准差距很大,严重制约了某校教育工作的开展。 为此,某校积极筹集资金建设图书馆,用以完善教学设施,满足各学科科研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能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

图书馆在大学中的作用

自主学习能力是21世纪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未来的社会,一个不懂怎样学习,不知道如何获取新知识的人将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大学生一般都有美好的理想和信念,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长期受家庭环境和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在自主学习方面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要想让我们的大学教育更有成效,培养出的人才更符合社会的需要,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关键。大学图书馆具有信息资源搜集管理和教育职能,是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自主学习一般是指学习主体主导自己学习整个过程。表现为学习主体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选择科学的学习方式,并且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自控。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合格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能够利用现成信息资源,通过继续学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这些是以一定自主学习能力为前提的。 一、当前大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自主学习目标 具有明确的自主学习目标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只有有了明确的自主学习目标,才会制定、选择适合个体特性的自主学习计划、自主学习方式,从而付诸实践。但是有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甚至在进入大学很长时间,没有自主学习目标。有些学生认为:上了大学只要跟上老师的课程就可以了。据某大学对148名大学新生进行的调查,发现有55.5%的学生承认“自己的目标不明确”,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不知道课余时间学什么、怎么学,只满足于考试及格、过关。平时感觉无聊就到图书馆借休闲小说看看或者上网聊天打游戏,缺乏明确学习动力。 (二)缺乏合理的自主学习计划 大学课程多,内容涉及面广,学习任务要比中学重得多。大学教学方式与以往接受的教学方式不同,教师在课堂仅仅讲授课程内容知识重点、难点,给出学生该门功课的参考书目和问题,主张学生自己主动到教室以外的图书馆、试验室学习。这就需要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和课程进度主动制定学习计划,及时了解课程重点和难点、了解课程的前后关系及内在联系,做到心中有数。据南京某重点大学对183位学生的统计,学习有计划的占18.6%,没有学习计划的占26.8%;有计划但不能经常实行的占44.8%,有计划但不实行的占9.8%。超过一半的同学没有计划或不能有效地执行学习计划。学生在制定学习计划方面不理想、不乐观。 (三)缺乏正确的自主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选择倾向和学习策略总和,学生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直接影响其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实现。大学学习方式是启发式教育方式,非常强调自主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不断扩充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但是许多大学生依旧保留着应试教育学习模式,很少根据个人学习目标或个人学习特点来进行学习,不少学生到图书馆借阅书刊很盲目,看别的同学借什么他就借什么,缺少独立自主学习方式。 二、利用高校图书馆的几个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