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电流(source current)与灌电流(sink current)

拉电流(source current)与灌电流(sink current)

拉电流(source current)与灌电流(sink current)

对一个互补输出的驱动器而言,从输出端向外电路流出的负载电流称为拉电流(SOURCE CURRENT);从外电路流入输出端的负载电流称为灌电流(SINK CURRENT);在没有负载的情况下,驱动器本身消耗的电流称为QUIESCENT CURRENT。

?

?对于拉电流的理解:例如一个5V的驱动器的输出端(假设为推挽输出),该端子悬空时,输出H的电压为0.9*VDD=4.5V以上,输出L的电压为

0.1*VDD=0.5V以下.如果在这个输出端加一个阻性负载到地,这时输出端的H电位会从4.5V以上下降,比如下降到4V,此时流过阻性负载的电流称为拉电流(从电源中拉出的电流)。

?

?对于灌电流的理解:如果在输出端到电源加一个阻性负载或往输出端灌电流,这是输出端的L电位会从0.5上升,比如上升到1.5V,此时流过阻性负载的电流,即灌入电路的电流称为灌电流。

?

?下图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两个电流:

?

?对于静态电流的理解:开关电路,互补的两个器件同时只有一个在导电,QUIESCENT CURRENT是由漏电引起的,以及在高低电平转换中间短暂的线性状态产生的。前者取决于加工工艺,后者与信号的频率有关。对于线性驱动器电路而言,QUIESCENT CURRENT是为了保证互补的输出级工作在线性状态,减少交叉失真所必须的。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关系(A)

1、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A) 一、选择题(共10小题,50分) 2.(3分)(2007?韶关)将一段电阻丝接在3V的电源上,测得通过它的电流为0.3A,若把该电阻改接在另个电源上时,测得通过它的电流为0.2A,则此时的电源电压和该电阻的 持电阻不变”这一步骤时,实验要求是()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6.(3分)(2007?宜昌)一个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为3V时,通过它的电流为0.15A,当定 7.(3分)(2004?湟中县)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式R=,对于给定的一段电阻丝,当其两变大时,变大变大时,变小时,时, 9.(3分)(2008?桂林)在一段电阻不变的导体两端加20V电压时,通过的电流为1A; 10.(3分)(2011?重庆)某导体中的电流与它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11.(2011?岳阳)小明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电路图如图甲所示. (1)图甲中的a是_________表,b是_________表. (2)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两表均有示数,但无论怎样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两表示数均保持不变,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

(3)排除故障后继续实验,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当5Ω的电阻两端电压为1.5V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为_________A. (4)再分别接10Ω、15Ω的电阻,重复上述实验,得到表中数据,分析数据可得出结论:保持电压不变时,导体中得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_________比. (5)滑动变阻器在此实验中得主要作用是_________. 12.欧姆定律的内容是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可用公式表示为I= _________,计算中对单位的要求是:电压_________,电流 _________,电阻_________. 由实验可知,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电路两端的_________,二是连接在电路中的_________.某段金属导体,两端电压为6V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2A,导体的电阻是_________Ω;当该导体两端电压降为0时,电阻为_________Ω. 13.小娟在探究“电阻中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时,将记录整理的实验数据绘制成图所示I﹣U关系图象.由图可知甲、乙两电阻的大小关系为R甲_________R乙(填“大于”或“小于”);当甲、乙两电阻并联在电压为3V的电路中时,干路的电流为_________A. 14.(2011?金台区模拟)两个电路元件A和B中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元件A的电阻R A= _________Ω.若把它们串联起来,接在某电源上,电路中的电流是0.3A,则B元件此时的电阻值大小是_________Ω,电源电压是_________ V. 15.在“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实验中,被控制的物理量是_________,实验结论是 ________ _;在“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实验中,被控制的物理量是_________ ,实验结论是 _________ .这两个实验所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_ . 一、选择题(共9小题)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练习题

图7-1 1. 在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 在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在__________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 端的电压成___________比;在____________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 电阻成___________比。 2.在某电阻的两端加6 V 的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3 A ;若使通过它的电流是0.1 A ,应在这个电阻的两端加___________V 的电压。 3. 如图7-1所示是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电路图,实验分“保持电阻不变” 和“保持电压不变”两步进行。在“保持电阻不变”这一步实验时 应( ) A .保持R 2滑片的位置不动 B .保持R 2两端的电压不变 C .保持R 1不变,调节R 2滑片到不同的适当位置 D .保持电路中电流不变 4.分别将U 1=4V 、U 2=6V 两个不同的电压加在某段导体的两端,则两次通过该导体的电 流之比为( ) A .3:2 B .2:3 C .1:1 D .1:2 5.在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中,当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应该 ( ) A .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路中的电流保持不变 B .调节滑动变阻器,使不同的定值电阻R 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 C .使电阻R 两端电压成倍数变化 D .每次测量时都要使电路中的电流成倍数变化 6.一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增大到原来的2倍,则通过该用电器的电流 ( ) A .增大到原来的4倍 B .增大到原来的2倍 C .减小到原来的1/4 D .减小到原来的1/2 1.用下图7-2的实验装置来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 (1)用铅笔代替导线连接图7-2实物图(测导线AB 电阻时)。 (2)用导线AB 和用导线CD 的实验记录分别如表1和表2: 表一: 表二: 基础运用 能力拓展

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一、概述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内容,是得出电路中最重要的电学规律之一的欧姆定律的前提。这三个物理量的关系是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以及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的进一步深入,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具有系统性。这节课要体现出探究性学习与科学方法的渗透,重视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得出欧姆定律的大概过程。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的三个基本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间的关系的实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 ②知道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③培养学生依据实验事实,探索、分析推理、归纳得出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利用物理规律解释同类物理现象的能力,使学生接受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过程进一步体会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论证、评估等探究要素; ②通过制定研究方案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这一重要的研究方法。 ③初步掌握利用探究性实验研究物理问题,并归纳得出规律的一般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探究,揭示隐藏的物理规律,感受探索的乐趣; ③在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加强与他人的协同、合作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前几章中已经分别学习了电路中的三个基本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而本节是建立电流、电压、电阻三者关系的课,采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得出当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当电压不变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建立了电流、电压、电阻的联系。从内容上看,意在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认识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同时,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增强与他人协同、合作的能力。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对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能正确理解,也知道电流与电压和电阻有关,但对于它们的定量关系却知之甚少;对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能较好地掌握,也能想到用控制变量法研究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但对于如何具体实施探究过程却普遍缺乏思考。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节的教学属于物理规律的教学。物理规律的教学,主要是建立在探索性的定量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总结归纳而成规律。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的双边活动对于物理规律的教学,从物理规律形成的过程来看,学生通过提供丰富、直观的感性材料,通过有关的定量实验和观测,创造一个理想的物理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时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

单片机-驱动能力(拉电流,灌电流) 上拉电阻的利弊 .d

单片机-驱动能力(拉电流,灌电流) 上拉电阻的利弊 分类:单片机硬件2011-02-13 02:14 540人阅读评论(0) 收藏举报看来很多网友都搞不清灌电流和拉电流的概念,下面就此解释一下,希望看过本文后不再就此困扰。 一个重要的前提:灌电流和拉电流是针对端口而言的。 名词解释——灌:注入、填充,由外向内、由虚而实。渴了,来一大杯鲜榨橙汁,一饮而尽,饱了,这叫“灌”。 灌电流(sink current),对一个端口而言,如果电流方向是向其内部流动的则是“灌电流”,比如一个IO通过一个电阻和一个LED连接至VCC,当该IO输出为逻辑0时能不能点亮LED,去查该器件手册中sink current参数。 名词解释——拉:流出、排空,由内向外,由实而虚。一大杯鲜橙汁喝了,过会儿,憋的慌,赶紧找卫生间,一阵“大雨”,舒坦了,这叫“拉”。 拉电流(sourcing current),对一个端口而言,如果电流方向是向其外部流动的则是“拉电流”,比如一个IO通过一个电阻和一个LED连至GND,当该IO输出为逻辑1时能不能点亮LED,去查该器件手册中sourcing current参数。单片机的引脚,可以用程序来控制,输出高、低电平,这些可算是单片机的输出电压。 但是,程序控制不了单片机的输出电流。单片机的输出电流,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引脚上的外接器件。单片机输出低电平时,将允许外部器件,向单片机引脚内灌入电流,这个电流,称为“灌电流”,外部电路称为“灌电流负载”(sink current) 单片机输出高电平时,则允许外部器件,从单片机的引脚,拉出电流,这个电流,称为“拉电流”,外部电路称为“拉电流负载“(source current) 这些电流一般是多少?最大限度是多少?这就是常见的单片机输出驱动能力的问题。 早期的51 系列单片机的带负载能力,是很小的,仅仅用“能带动多少个TTL 输入端”来说明的。 P1、P2 和P3口,每个引脚可以都带动3 个TTL 输入端,只有P0 口的能力强,它可以带动8 个!分析一下TTL 的输入特性,就可以发现,51 单片机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驱动能力。 它的引脚,甚至不能带动当时的LED 进行正常发光。 记得是在AT89C51 单片机流行起来之后,做而论道才发现:单片机引脚的能力大为增强,可以直接带动LED 发光了。 看看下图,图中的D1、D2 就可以不经其它驱动器件,直接由单片机的引脚控制发光显示。 虽然引脚已经可以直接驱动LED 发光,但是且慢,先别太高兴,还是看看AT89C51 单片机引脚的输出能力吧。 从AT89C51 单片机的PDF 手册文件中可以看到,稳态输出时,“灌电流”的上限为: Maximum IOL per port pin: 10 mA; Maximum IOL per 8-bit port:Port 0: 26 mA,Ports 1, 2, 3: 15 mA; Maximum total I for all output pins: 71 mA. 这里是说: 每个单个的引脚,输出低电平的时候,允许外部电路,向引脚灌入的最大电流为10 mA; 每个8 位的接口(P1、P2 以及P3),允许向引脚灌入的总电流最大为15 mA,而P0 的能力强一些,允许向引脚灌入的最大总电流为26 mA; 全部的四个接口所允许的灌电流之和,最大为71 mA。

什么叫电流电压和电阻

什么叫电流电压和电阻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什么叫电流、电压和电阻 电流:我们知道,水能在管中流动,我们管它叫水流。同样,电子也能在导线中流动,这种电子的流动就叫做电流。电流一般用符号"I"表示。水在流动中有高低之分,电在流动中也有强弱之别。电流的发笑用电流强度来表示。电流强度在数值上等于一秒钟内通过导线横截面的电量的大小。通常所说的电流大小,就是指电流强度的大小。一般表示电流强度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用符号"A"表示。在有些电路中流过的电流很小,通常用毫安、微安来计量。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安培 = 1000毫安(mA) 1毫安 = 1000微安(μA) 电压:大家都知道,水在管中所以能流动,是因为有着高水位和低水位之间的差别而产

生的一种压力,水才能从高处流向低处。城市中使用的自来水,所以能够一打开水门,就能从管中流出来,也是因为自来水的贮水塔比地面高,或者是由于用水泵推动水产生压力差的缘故。电也是如此,电流所以能够在导线中流动,也是因为在电流中有着高电位和低电位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叫电位差,也叫电压。换句话说。在电路中,任意两点之间的电位差称为这两点的电压。电压用符号"U"表示。电压的高低,一般是用单位伏特表示,简称伏,用符号"V"表示。高电压可以用千伏(kV)表示,低电压可以用毫伏(mV)表示。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千伏(kV)=1000伏(V) 1伏(V)=1000毫伏(mV) 电阻:水在管中流动时,并不是畅通无阻的,而是受着一定的阻力,阻止水的流通,这种阻力叫做水阻。同样道理,电线内通过电流时,电子在导线内运动也受着一定的阻力,这种阻力叫做电阻。电阻用

电阻与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欧姆定律,它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要求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出,从而更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这一节综合性较强,从知识上讲,要用到电路、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从技能上讲,要用到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等。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欧姆定律,最关键的是实验方法。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个实验难度比较大,主要在实验的设计、数据的记录以及数据的分析方面,学生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所以实验的评估和交流也比较重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②通过实验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③会观察、收集实验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 ①根据已有的知识猜测未知的知识。 ②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的过程并掌握实验的思路、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

能够掌握把一个多因素的问题转变为多个单因素问题的研究方法。 ③能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找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测。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准备: 演示用具:调光台灯、实验电路、实验表格、图像坐标纸、课堂巩固联系等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干电池(2节)、学生电源、2、5V和3V的小灯泡、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20Ω)、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探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二是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其基本思路是:首先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基础,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再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分析观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科学猜想的学习方法,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分析实验方法和所需的实验器材,设计出实验电路并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和图像的分析得出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五、教学重点难点: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会观察、收集实验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拉电流和灌电流详细介绍

拉电流与灌电流 1、概念 拉电流和灌电流是衡量电路输出驱动能力(注意:拉、灌都是对输出端而言的,所以是驱动能力)的参数,这种说法一般用在数字电路中。 这里首先要说明,芯片手册中的拉、灌电流是一个参数值,是芯片在实际电路中允许输出端拉、灌电流的上限值(允许最大值)。而下面要讲的这个概念是电路中的实际值。 由于数字电路的输出只有高、低(0,1)两种电平值,高电平输出时,一般是输出端对负载提供电流,其提供电流的数值叫“拉电流”;低电平输出时,一般是输出端要吸收负载的电流,其吸收电流的数值叫“灌(入)电流”。对于输入电流的器件而言: 灌入电流和吸收电流都是输入的,灌入电流是被动的,吸收电流是主动的。 如果外部电流通过芯片引脚向芯片内…流入?称为灌电流(被灌入);反之如果内部电流通过芯片引脚从芯片内…流出?称为拉电流(被拉出) 2、为什么能够衡量输出驱动能力 当逻辑门输出端是低电平时,灌入逻辑门的电流称为灌电流,灌电流越大,输出端的低电平就越高。由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也可以看出,灌电流越大,饱和压降越大,低电平越大。 然而,逻辑门的低电平是有一定限制的,它有一个最大值UOLMAX。在逻辑门工作时,不允许超过这个数值,TTL 逻辑门的规范规定UOLMAX ≤0.4~0.5V。所以,灌电流有一个上限。 当逻辑门输出端是高电平时,逻辑门输出端的电流是从逻辑门中流出,这个电流称为拉电流。拉电流越大,输出端的高电平就越低。这是因为输出级三极管是有内阻的,内阻上的电压降会使输出电压下降。拉电流越大,输出端的高电平越低。 然而,逻辑门的高电平是有一定限制的,它有一个最小值UOHMIN。在逻辑门工作时,不允许超过这个数值,TTL 逻辑门的规范规定UOHMIN ≥2.4V。所以,拉电流也有一个上限。 可见,输出端的拉电流和灌电流都有一个上限,否则高电平输出时,拉电流会使输出电平低于UOHMIN;低电平输出时,灌电流会使输出电平高于UOLMAX。所以,拉电流与灌电流反映了输出驱动能力。(芯片的拉、灌电流参数值越大,意味着该芯片可以接更多的负载,因为,例如灌电流是负载给的,负载越多,被灌入的电流越大) 由于高电平输入电流很小,在微安级,一般可以不必考虑,低电平电流较大,在毫安级。所以,往往低电平的灌电流不超标就不会有问题。用扇出系数来说明逻辑门来驱动同类门的能力,扇出系数No 是低电平最大输出电流和低电平最大输入电流的比值。 在集成电路中,吸电流、拉电流输出和灌电流输出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拉即泄,主动输出电流,是从输出口输出电流。灌即充,被动输入电流,是从输出端口流入吸则是主动吸入电流,是从输入端口流入吸电流和灌电流就是从芯片外电路通过引脚流入芯片内的电流,区别在于吸收电流是主动的,从芯片输入端流入的叫吸收电流。灌入电流是被动的,从输出端流入的叫灌入电流。拉电流是数字电路输出高电平给负载提供的输出电流,灌电流时输出低电平是外部给数字电路的输入电流,它们实际就是输入、输出电流能力。 吸收电流是对输入端(输入端吸入)而言的;而拉电流(输出端流出)和灌电流(输出端被灌入)是相对输出端而言的。 给一个直观解释:

【范文】九年级物理《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物理《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知识点整理 提出问题: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有什么关系? 猜想与假设: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通过导体的电流可能越大, 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可能是正比例的关系。 设计实验: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电路图和实验表格的设计: 实验次数 电阻值∕Ω 电压值∕V 电流值∕A R= 2 3 4 实验过程的设计: ①将一个定值电阻的定值电阻接入如图所示电路。 ②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让电压表的读数分别为0.6V、 1.2V、1.8V、 2.4V,再分别读出电流表的示数填入下表中。

进行实验:分组实验,收集实验数据。 将一个定值电阻的定值电阻接入如图所示电路。 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让电压表的读数分别为0.6V、1.2V、1.8V、2.4V,再分别读出电流表的示数填入下表中。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注意事项。 ①选择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连接时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并且都让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②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 ③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放到最大阻值的位置上,且滑动变阻器的接线柱要“一上一下”连入电路; ④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的情况下,尽量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整数倍地变化; ⑤一般测量三次或四次。读数后要断开开关,一次时间不能太长,以免电阻由于温度升高,阻值发生变化。 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I-U图像,如图所示。 通过分析画出I-U图像,可以得出电流与电压是正比例的关系。 分析与论证:从记录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当电阻一定时,电流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 结论:当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教案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第 1 节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通过实验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教材分析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欧姆定律,它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探究活动得出,从而更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这一节综合性较强,从知识上讲,要用到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从技能上讲,要用到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等,学生要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主要培养实验的设计、数据的记录以及表格数据和图像的分析能力。 3、学情分析 本节课“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在前面“电流”“电压”“电阻”等知识学及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定性关系的基础上,引出“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会不会有定量关系”的问题。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2.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或使电阻两端电压不变。 3.会说出滑动变阻器在各个实验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教学难点: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实验,并分析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

表格设计】 1.电流表、电压表调节到零刻度,按电路图连接电 路,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至阻值最大端; 2.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至适当位置,将 电压 表示数 U ,电流表示数 I 记录到表格中; 3.分别调节滑动变阻器在不同位置,仿照步骤 2 再 做 5 次实验,分别记录电压表示数 U ,电流表示数 巡视指导】 重点指导: 2.实验电路连接完要检查电路连接无误,然后 用开 关试触,没有问题后再闭合开关。 4.实验时间不宜过长,最好做完一次实验要断 开开 关一次,避免电阻的温度升高,阻值发生 变化。 电阻一定,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定量关系。 U/V I/A 1.学生的分工协作是否合理。 3.实验的有序性,如:电压表示数从小到大。 5.针对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1、连接实物。 1、培养学生 连接电路前电 根据实验目 流表和电压表 的选择实 验 的调节。连接 器材设计 实 电路过程中开 验的能 力。 关要断开。闭 2、进行规 范 合开关前调节 实验操作 的 滑动变阻器的 训练。 滑片至阻值最 3、使学生 学 大端。 会实验表格 2、根据实验要 的设计。 求设计实验记 4、规范实 验 录表格。 操作、正确 3、按实验步骤 读取及记 录 进行实验,进 数据。 行实验测量、 5、渗透科 学 记录实验数 研究方法 据。 ——控制变 4、根据实验过 量的方 法。 程中采集的数 6、培养学 生 据描点作图。 科学严谨 的 5、分析实验数 态度,形成 进行实 R=10Ω不 实验步

什么是灌电流和拉电流

欢迎进入老古论坛对拉电流输出和灌电流输出进行讨论 在使用数字集成电路时,拉电流输出和灌电流输出是一个很重 要的概念,例如在使用反向器作输出显示时,图1是拉电流,即当输出端为高电平时才符合发光二极管正向连接的要求,但这种拉电流输出对于反向器只能输出零点几毫安的电流用这种方法想驱动二极管发光是不 合理的(因发光二极管正常工作电流为5~10mA)。 图2为灌电流输出,即当反向器输出端为低电平时,发光二极管处于正向连接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反向器一般能输出5~10mA的电流,足以 使发光二极管发光,所以这种灌电流输出作为驱动发光二极管的电路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发光二极管发光时,电流是由电源+5V通过限流电阻R、发光二极管流入反向器输出端,好像往反向器里灌电流一样,因此习惯 上称它为“灌电流”输出。 电子学中“拉电流”与“灌电流”的含义 悬赏分:0 - 提问时间2006-8-11 15:40 问题为何被关闭 谁知道电子学中“拉电流”与“灌电流”的含义,知道的详细说来! 提问者:jzy19840914 - 助理二级 答复共4 条

垃,既通过器件向电源索取。 灌,既通过器件向电源回输(流)。 回答者:老瓢虫- 高级魔法师七级8-11 16:35 器件通过负载接电源称为灌; 器件通过负载接地称为拉。 回答者:lnaslzt - 同进士出身七级8-11 18:59 拉电流即元气件从它的负载输入电流;灌电流即该元气件向负载输出电流。 回答者:lncysun - 助理三级8-13 10:48 数字电路中的0,1,是根据电位的高低来区分的。 在电位高时,下一级电路会从本级电路中拉出一部分电流, 在电位低时,上一级电路会向本级电路中灌入一部分电流, 这就是你所谓的:电子学中“拉电流”与“灌电流”的含义 回答者:高级电灯泡- 见习魔法师二级8-13 21:17 什么是灌电流,拉电流和扇出系数 当逻辑门输出端是低电平时,灌入逻辑门的电流称为灌电流,灌电流越大,输出端的低电平就越高。由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也可以看出,灌电流越大,饱和压降越大,低电平越大。逻辑门的低电平是有一定限制的,它有一个最大值U OLMAX。在逻辑门工作时,不允许超过这个数值,TTL逻辑门的规范规定U OLMAX≤0.4~0.5V。 当逻辑门输出端是高电平时,逻辑门输出端的电流是从逻辑门中流出,这个电流称为拉电流。拉电流越大,输出端的高电平就越低。这是因为输出级三极管是有内阻的,内阻上的电压降会使输出电压下降。拉电流越大,高电平越低。逻辑门的高电平是有一定限制的,它有一个最小值U OHMIN。在逻辑门工作时,不允许超过这个数值,TTL逻辑门的规范规定U OHMIN≥2.4V。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习题及答案

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练习 1.某同学在做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时,得到两组实验数据,如表一、表二。 (1)分析表一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2)分析表二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个电阻的阻值分别为10Ω和40Ω,将它们先后接在同一电源上,通过甲的电流强度为 A,则通过乙的电流强度为()A. A B. A C. A D.以上答案均不对 3.甲、乙两导体的阻值之比为3:2,将它们先后接在同一电源上,则通过甲、乙两导体的电流之比是() A.3:2 B.2:3 C.1:1 D.无法确定 4.一导体接在某电路中,如果把加在该导体两端的电压变为原来的两倍,则该导体的电阻和通过它的电流将() A.都增加为原来的两倍 B.电阻不变,电流变为原来的2倍 C.电阻不变,电流变为原来的1/2 D.电阻、电流都不变 5.将某导体接在电压为16V的电源上,通过它的电流为。现在把该导体换成阻值是其四倍的另一导体,则电路中的电流为()A. B. C. D. 6.有R1和R2两个电阻,R1>R2,将它们分别接在同一个电源上,通过它们的电流分别是I1和I2,则I1与I2之间的大小关系是()A.I1=I2B.I1>I2C.I1<I2D.无法比较7.分别将U1=4V、U2=6V加在某段导体的两端,则两次通过该导体的电流之比为()A.3:2 B.2:3 C.1:1 D.1:2

8.将两个定值电阻R 1、R 2分别接在不同的电源上,通过它们的电流分别为I 1、I 2,已知I 1>I 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R 1可能等于R 2 B .R 1一定大于R 2 C .R 1一定小于R 2 D .R 1一定等于R 2 9.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为8V ,导体中的电流为2A ,如果将它两端的电压减少2V ,则导体中的电流变为( ) A . B . C . D .3A 10.某同学在探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画出了如下左图所示的一个图像,下列结论与图像相符的是( ) A . 电阻一定时,电流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 B . 电阻一定时,电压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增大 C .电压一定时,电流随着电阻的增大而减小 D .电压一定时,电阻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减小 11.保持一个电路两端的电压不变,把一个20Ω的电阻接在这个电路中时,通过它电流为,把它更换成一个40Ω的电阻时,电路中的电流应变为 A ;如果要使电路中的电流变为,则应换成一个阻值为 Ω的电阻。 12.一段导体的电阻增加3Ω后,接在原来的电源上,发现通过该导体的电流为原来的倍,则该导体原来的电阻为 13.某同学在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时,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画出了如右上图所示的一个图像,下列结论与图像相符的是( )A .电阻一定时,电流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 B .电阻一定时,电压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增大 C .电压一定时,电流随着电阻的增大而减小 D .电压一定时,电阻随着电流的增大而 减小 14.如下图所示的电路中,要使灯泡的亮度变亮,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应向 移动。 15.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 1、S 2,两灯都发光,当把开关S 2 断开时,灯泡L 1的亮度及电流表示数的变化情况是( ) 亮度不变,电流表示数变小 亮度不变,电流表示数不变 的亮度增大,电流表示数不变 D .L 1亮度减小,电流表示数变小 如下图 所示,L 1=4Ω ,L 2=8 Ω , 开关闭合后,电流表A 的示数为,则电路中的总电流为 A. 17.如图,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电阻R 1 = R 2 = R 3 = 10Ω.要使R 2、R 3并联,应闭合开关 ,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 1;要使R 1、R 2串联,开关S 1、S 2应 (填“断开”或“闭合”),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 2;则I 1: I 2 = . U I

灌电流拉电流

灌电流、拉电流 当逻辑门输出端是低电平时,灌入逻辑门的电流称为灌电流,灌电流越大,输出端的低电平就越高。由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也可以看出,灌电流越大,饱和压降越大,低电平越大。逻辑门的低电平是有一定限制的,它有一个最大值U OLMAX。在逻辑门工作时,不允许超过这个数值,TTL逻辑门的规范规定U OLMAX ≤0.4~0.5V。 当逻辑门输出端是高电平时,逻辑门输出端的电流是从逻辑门中流出,这个电流称为拉电流。拉电流越大,输出端的高电平就越低。这是因为输出级三极管是有内阻的,内阻上的电压降会使输出电压下降。拉电流越大,高电平越低。逻辑门的高电平是有一定限制的,它有一个最小值U OHMIN。在逻辑门工作时,不允许超过这个数值,TTL逻辑门的规范规定U OHMIN≥2.4V。 由于高电平输入电流很小,在微安级,一般可以不必考虑,低电平电流较大,在毫安级。所以,往往低电平的灌电流不超标就不会有问题,用扇出系数来说明逻辑门来同类门的能力。扇出系数NO是低电平最大输出电流和低电平最大输入电流的比值 对于标准TTL门,NO≥10;对于低功耗肖特基系列的TTL门,NO≥20 网络上的个人解释: 吸电流、拉电流输出、灌电流输出 拉即泄,主动输出电流,从输出口输出电流; 灌即充,被动输入电流,从输出端口流入; 吸则是主动吸入电流,从输入端口流入。

吸电流和灌电流就是从芯片外电路通过引脚流入芯片内的电流;区别在于吸收电流是主动的,从芯片输入端流入的叫吸收电流。灌入电流是被动的,从输出端流入的叫灌入电流;拉电流是数字电路输出高电平给负载提供的输出电流,灌电流时输出低电平是外部给数字电路的输入电流。这些实际就是输入、输出电流能力。 拉电流输出对于反向器只能输出零点几毫安的电流,用这种方法想驱动二极管发光是不合理的(因发光二极管正常工作电流为5~10mA)。 一般采用灌电流的方式驱动能力大,所以led低电平点亮 (一)上拉电阻: 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同時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MOS器件为高输入阻抗,极容易引入外界干扰)。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最经典的解析:上拉电阻、下拉电阻、拉电流、灌电流的一些介绍

(一)上拉电阻的使用场合: 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 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 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同時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MOS器件为高输入阻抗,极容易引入外界干扰)。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 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 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二)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 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 综合考虑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

(三)对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选择应结合开关管特性和下级电路的输入特性进行 设定,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驱动能力与功耗的平衡。以上拉电阻为例,一般地说,上拉电阻越小,驱动能力越强,但功耗越大,设计是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均衡。 2.下级电路的驱动需求。同样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高电平时,开关管断开,上拉电阻应适当选择以能够向下级电路提供足够的电流。 3.高低电平的设定。不同电路的高低电平的门槛电平会有不同,电阻应适当设定以确保能输出正确的电平。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低电平时,开关管导通,上拉电阻和开关管导通电阻分压值应确保在零电平门槛之下。 4.频率特性。以上拉电阻为例,上拉电阻和开关管漏源级之间的电容和下级电路之间的输入电容会形成RC延迟,电阻越大,延迟越大。上拉电阻的设定应考虑电路在这方面的需求。 (四)下拉电阻的设定的原则和上拉电阻是一样的。 OC门输出高电平时是一个高阻态,其上拉电流要由上拉电阻来提供,设输入端每端口不大于100uA,设输出口驱动电流约500uA,标准工作电压是5V,输入口的高低电平门限为0.8V(低于此值为低电平);2V(高电平门限值)。选上拉电阻时:500uA x 8.4K= 4.2即选大于8.4K时输出端能下拉至0.8V以下,此为最小阻值,再小就拉不下来了。如果输出口驱动电流较大,则阻值可减小,保证下拉时能低于0.8V即可。当输出高电平时,忽略管子的漏电流,两输入口需200uA :200uA x15K=3V即上拉电阻压降为3V,输出口可达到2V,此阻值为最大阻值,再大就拉不到2V了。选10K可用。COMS门的可参考74HC系

实验:电流、电压与电阻的关系

实验:电流、电压与电阻的关系 1.(2012?)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中: (1)本实验应采用的研究法是控制变量法. (2)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某同学连接了如图所示的电路,电路中有一根导线接错了,请你用笔在图中将接错的导线画上“×”,再把正确的接线画上. (3)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把定值电阻10Ω换成15Ω,闭合开关后,下一步的操作是: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填“左”或“右”)移动,目的是保持电阻两端电压不变. (4)利用本实验的器材,你还能进行的实验有测量电阻.(写出一个实验即可) 2.(2012?)小强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实验探究“保持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 实验器材:电源(电压恒为4.5V),电流表、电压表各一只,一个开关,三个定值电阻(5Ω、10Ω、15Ω),两只滑动变阻器(10Ω2A、20Ω1A),导线若干. (1)请根据图甲所示的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图乙所示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2)实验中多次改变R的阻值,并得到多组实验数据,由这些数据得到如图丙所示的电流I随电

阻R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得结论:电压不变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①在上述实验中,小强先用5Ω的电阻做完实验后,接着要改用10Ω的电阻继续做实验,应如具体操作?断开开关,把滑片P移到A端,用10Ω的电阻替换5Ω的电阻,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 的位置,并观察电压表的示数变化,直到电压表的示数为2.5V时,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②当小强改用15Ω的电阻继续实验时,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都无法使电压表的示数达到实验要求的值.小强不畏困难,经过认真思考,找出了原因,并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解决了问题,完成了实验.请你分析“电压表的示数无法达到实验要求的值”的原因是: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太小. 并请你想一想小强解决问题可能用到的两种法(同种法不能重复使用),并简要说明法一的理由.法一:换用最大阻值为20Ω的滑动变阻器. 理由:根据=,得:R滑=12Ω,故选用“20Ω1A”的滑动变阻器. 法二:在电路中再串联一个5Ω的定值电阻. 3.(2012?)某小组同学用图甲的电路图探究欧姆定律,实验中他们所用的定值电阻分别是5Ω、10Ω、15Ω,电源电压为 4.5V. (1)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时,选用了某一定值电阻,连接电路闭合开关后,移动变阻器的滑片P,当电流表的示数是0.28A时,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这时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是2.8V,请帮助该小组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2)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时,把定值电阻由5Ω换成10Ω,闭合开关后,下一步的操作是:将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填“左”或“右”)移动,目的是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不变.

上拉电路

上拉电阻: 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 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综合考虑 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 对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选择应结合开关管特性和下级电路的输入特性进行设定,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驱动能力与功耗的平衡。以上拉电阻为例,一般地说,上拉电阻越小,驱动能力越强,但功耗越大,设计是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均衡。 2.下级电路的驱动需求。同样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高电平时,开关管断开,上拉电阻应适当选择以能够向下级电路提供足够的电流。 3.高低电平的设定。不同电路的高低电平的门槛电平会有不同,电阻应适当设定以确保能输出正确的电平。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低电平时,开关管导通,上拉电阻和开关管导通电阻分压值应确保在零电平门槛之下。 4.频率特性。以上拉电阻为例,上拉电阻和开关管漏源级之间的电容和下级电路之间的输入电容会形成RC延迟,电阻越大,延迟越大。上拉电阻的设定应考虑电路在这方面的需求。下拉电阻的设定的原则和上拉电阻是一样的。 OC门输出高电平时是一个高阻态,其上拉电流要由上拉电阻来提供,设输入端每端口不大于100uA,设输出口驱动电流约500uA,标准工作电压是5V,输入口的高低电平门限为0.8V(低于此值为低电平);2V(高电平门限值)。 选上拉电阻时: 500uA x 8.4K= 4.2即选大于8.4K时输出端能下拉至0.8V以下,此为最小阻值,再小就拉不下来了。如果输出口驱动电流较大,则阻值可减小,保证下拉时能低于0.8V即可。 当输出高电平时,忽略管子的漏电流,两输入口需200uA 200uA x15K=3V即上拉电阻压降为3V,输出口可达到2V,此阻值为最大阻值,再大就拉不到2V了。选10K可用。COMS门的可参考74HC系列 设计时管子的漏电流不可忽略,IO口实际电流在不同电平下也是不同的,上述仅仅是原理,一句话概括为:输出高电平时要喂饱后面的输入口,输出低电平不要把输出口喂撑了(否则多余的电流喂给了级联的输入口,高于低电平门限值就不可靠了)

吸电流、灌电流与拉电流

吸电流、拉电流输出、灌电流输出 拉即泄,主动输出电流,从输出口输出电流; 灌即充,被动输入电流,从输出端口流入; 吸则是主动吸入电流,从输入端口流入。 吸电流和灌电流就是从芯片外电路通过引脚流入芯片内的电流;区别在于吸收电流是主动的,从芯片输入端流入的叫吸收电流。灌入电流是被动的,从输出端流入的叫灌入电流;拉电流是数字电路输出高电平给负载提供的输出电流,灌电流时输出低电平是外部给数字电路的输入电流。这些实际就是输入、输出电流能力。 拉电流输出对于反向器只能输出零点几毫安的电流,用这种方法想驱动二极管发光是不合理的(因发光二极管正常工作电流为5~10mA)。 上、下拉电阻 一、定义 1、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嵌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下拉同理! 2、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 3、弱强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区分 4、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出型电路(如普通门电路)提升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输出电流通道。 二、拉电阻作用

1、一般作单键触发使用时,如果IC本身没有内接电阻,为了使单键维持在不被触发的状态或是触发后回到原状态,必须在IC外部另接一电阻。 2、数字电路有三种状态:高电平、低电平、和高阻状态,有些应用场合不希望出现高阻状态,可以通过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的方式使处于稳定状态,具体视设计要求而定! 3、一般说的是I/O 端口,有的可以设置,有的不可以设置,有的是内置,有的是需要外接,I/O端口的输出类似与一个三极管的C,当C接通过一个电阻和电源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成为上C拉电阻,也就是说,如果该端口正常时为高电平;C通过一个电阻和地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称为下拉电阻,使该端口平时为低电平,作用吗:比如:“当一个接有上拉电阻的端口设为输入状态时,他的常态就为高电平,用于检测低电平的输入”。 4、上拉电阻是用来解决总线驱动能力不足时提供电流的。一般说法是拉电流,下拉电阻是用来吸收电流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灌电流 5、接电阻就是为了防止输入端悬空 6、减弱外部电流对芯片产生的干扰 7、保护cmos内的保护二极管,一般电流不大于10mA 8、通过上拉或下拉来增加或减小驱动电流 9、改变电平的电位,常用在TTL-CMOS匹配 10、在引脚悬空时有确定的状态 11、增加高电平输出时的驱动能力。 12、为OC门提供电流 三、上拉电阻应用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