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历史必修二高考真题

2012-2013历史必修二高考真题
2012-2013历史必修二高考真题

2012-2013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汇总(必修二)

1.(2012年海南)《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2.(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3.(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4.(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5)据有关统计

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

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

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结合图

4分析,正确的是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5.(2012年江苏历史)《周礼·考工记》

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

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

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

显著特点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6.(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3)图5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说唱俑。作为历史材料,它()

①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

②有助于我们了当时的文化生活

③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

④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9.(2012年福建文综)《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10.(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11.(2012年江苏历史,3)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清明上河图》)场景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12.(2012年海南卷历史,7)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

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A.理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D.社会风尚的变化13.(2012年上海历史,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14.(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

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

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

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15.(2012年北京文综)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16.(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

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17.(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

18.(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19.(2012年上海历史,12)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由于一系列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以致认为到达的地方是()

A.美洲 B.非洲C.亚洲 D.大洋洲

20.(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20)有学者认为:“没有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年)的中兴和辉煌,英国要成为世界上首次资产阶级革命和首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是难以想象的。”在下列英国创造的所谓“中兴和辉煌”中,属于伊丽莎白时代的是()

A建立了英属北美殖民地 B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C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D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21.(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21)图8所示英国

部分经济数据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其中包括

A.奴隶贸易的兴起

B.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

C.内燃机的应用

D.垄断组织的形成

22.(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20)英国学者尼

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

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

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23.(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8)右图为英国工业革命时代阿克莱特

于1771年建立的纺纱厂遗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

该纺纱厂所用的动力应该是()

A.蒸汽动力

B.水力动力

C.水电动力

D.机械动力

24.(2012年江苏历史,14)右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 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 主要原因是

A .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 .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

D .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25.(2012年上海历史,14)受棉纺织厂管理改革的影响,曼彻斯特一家别针工场也对其生产模式进行 改革,将原本由一名工人单独完成的制作工艺分成二十余道工序,致使别针的产量增长。类似的工艺 改革普遍发生在( )

A .16世纪中叶

B .17世纪中叶

C .18世纪中叶

D .19世纪中叶 26.(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23)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 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①使用电灯照明 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 ③航线经过地中海 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7.(2012年海南卷历史,21)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 区搬迁的现象剧增。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

A .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B .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

C .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

D .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 28.(2012年上海历史,18)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璀璨耀眼的展览场馆和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成 为新亮点。为此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

A .电力与蒸汽

B .电力与钢铁

C .蒸汽与煤炭

D .煤炭与钢铁 29.(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6)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 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 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 见此时的钱庄( )

A .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 .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C .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 .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30.(2012年江苏)右图为《点石斋画报·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试验武器的情景。图中三人为: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图中文云:“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②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 ③“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 ④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31.(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16)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 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 善可和之局。”张謇评论的是( )

A .曾国藩

B .李鸿章

C .张之洞

D .袁世凯 32.(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8)右边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 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 图(1937.7~1944)。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

B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速

C .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D .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 33.(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 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 反映出张謇( )

A .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 .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 .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 .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34.(2012年江苏历史,8)1934年上海市长指出,“近年以来,上海人口财富,均有巨量之增加,然吾人能谓其工商业均已健全发展否?未也,且去健全甚远。……是何故乎?上海犹鱼,内地犹水,财富集中,而不知所以流通之,非繁荣之象也;人口增加,失业者日众,城市生活之病态也!欲求鱼之生长,而不先实池以水,其可得乎?”这段话体现的施政设想是( )

A .强调帮助内地改善经济,营造发展环境

B .强调改变城市财富流向,缩小贫富差距

C .强调限制城市人口增长,提升人口素质

D .强调发展城市工商百业,增加城市就业

35.(2012年海南卷历史,16)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 要部分:(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四)地 权集中、农民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

A .生产关系的变革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D .金融资本的发展 36.(2012年上海历史,19)根据右图数据判断, 该图 统计的是1864至1895年中国( ) A .国库白银储备 B .领水外轮吨位 C .铁路里程数 D .茶叶出口额 37.(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9)报载,武汉工人提 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 做一件活,就等于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 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 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 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

A .抗日战争时期

B .解放战争时期

C .抗美援朝时期

D .大跃进时期 38.(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 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 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A .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 .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 .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 .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39.(2012年海南卷历史,25)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 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 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

A .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 .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 .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 .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40.(2012年上海历史,28)档案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人口每年增长都在千万以 上。可是1960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减少了1000万。影响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 ) A .三大改造 B .中苏关系 C .文化大革命 D .“三面红旗” 41.(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8)表2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 表2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A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42.(2012年全国大纲)1980年12月,我国颁

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A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

D .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43(2012年江苏历史,11)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 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 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A .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 .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 .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 .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44.(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 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A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 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45.(2012年江苏历史,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 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 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 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A .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 .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 .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 .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46.(2012年四川文综)1912年6月出 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 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塔尼克号邮 轮遇险事件(图6)。这反映出 ① 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 ② 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上 ③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就显著 ④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47.(2012年四川文综)史学家傅斯年认 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份 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表2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 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 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

A .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 .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部平衡

C .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 .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48.(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23)某同学在学习《历史》必修二后,为巩固所学知识,概括里根政府 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作诗一首。后发现其中有一句不妥,它是( ) A 亦滞亦胀凯失灵(凯,指凯恩斯主义) B 紧缩货币出新招 C 减税减支零通胀 D 又陷“四高”难逍遥(“四高”,指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 49(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解散财阀,资本占有结构出现明显变

A .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 .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

C .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D .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 50.(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2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 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 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 .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 .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 .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51(2012年江苏历史,17)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 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 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 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

A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 .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 .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 .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52(2012年江苏历史,18)二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 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 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②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的扩张 ③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④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53(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23)1962年法国某报纸说,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 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美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认为“法国持有的美元所 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这反映了( )

①界的多极化趋势 ②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 ④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4(2012年上海历史,35)《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到1999年1月1日,即可开始实施欧洲统一

货币“欧元”,最迟要在1998年7月1日建立独立于各国政府之外的欧洲中央银行,英国和丹麦不受 这一时间表的限制。这表明欧元( )

A .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结果

B .是入约各国经济主权让渡的结果

C .尚未成为欧盟所有成员国的统一货币

D .加强了各国以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能力

55(2012年四川文综)二战后,国际组织的发展进入新阶段,除建立几乎包括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普 遍性一般国际组织联合国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也大量涌现。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 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 大国强权政治主导着国际关系 C 民族主义政治诉求不断高涨 D 联合国政府调节机制效力不足

56(2012年安徽)金砖国家(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作为新兴经济体,正在改变着世界 经济格局。图6反映了:①金砖国家经济都持续高速增长 ②金砖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率都超过发达经 济体 ③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④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7(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35)图5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在( )

A .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 .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 .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 .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58(2013年安徽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A .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 .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 .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 .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59(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25题)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

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 .中央集权弱化

B .流民问题严重

C .土地兼并缓和

D .自耕小农衰退

60(2013年重庆高考2题)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 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 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 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 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61(2013年福建高考15题)《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

《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 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62(2013年天津高考2题)“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 .政府的大力推广

B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63(2013

A 64(2013年重庆高考4题)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 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 文中“便钱”是

A .自由流通的支票

B .中国最早的纸币

C .国家发行的债券

D .兑换货币的凭证

65(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6题)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 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A .缓和土地兼并

B .促成社会分化

C .强化社会控制

D .发展商品经济

66(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7题)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 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据此可知 A .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 B .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 C .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 D .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

67(2013年广东高考13题)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 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 .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 .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68(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26题)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 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 .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 .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 .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 .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69(2013年山东高考10题)《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 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 .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 .增加赋税收入

C .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 .保护小农经济 70(2013年重庆高考)图1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 支付 能力

B 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 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 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71(2013年四川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至1937 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美国有意识的抬

高银价。……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 实行“币制改革” B 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C 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D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72

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73(2013年安徽高考15题)图3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

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B .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 .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D .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74(2013年北京高考18题)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

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 .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 .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 .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75(2013年山东高考14题)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

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A .土地改革

B .“一五”计划

C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 .人民公社

76(2013年重庆高考9题)表1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

C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 .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77(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35题)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

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 .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 .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 .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 .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78(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

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 B 人口急剧膨胀 C 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 D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79(2013年江苏高考12题)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

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A .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 .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 .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80(2013年天津高考9题)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A 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 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 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 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81(2013年江苏高考6题)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

‘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 .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 .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 .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 .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82(2013年浙江高考18题)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

年后增至7000分,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83(2013年江苏高考14题)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84(2013年安徽)“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图5地图中白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反映了A.天主教的传播B.西方人眼中的世界C.罗马帝国的扩张D.“日不落帝国”形成

85(2013年北京高考14题)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

86(2013年福建高考22题)图7,8,9是关于纽约得名后英荷关系的漫画。其突出反映了

A英荷争当世界霸主B英国想方设法压制荷兰 C荷兰不满英国制裁 D荷兰想独霸贸易市场

87(2013年天津)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A.新航路开辟 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C.工业革命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88(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31题)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89(2013年天津下图中,美国汽车产量

1933年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B.厂家生产能力下降

C.政府限制汽车生产

D.汽车销售价格上涨

90(2013年北京)图9是1933年刊登

在《华盛顿星报》上的一幅漫画,用以宣传当时美国政

府的某项措施。位于画面中间的人物代表美国政府,

NRA”是“全国复兴管理局”的缩写。这项措施旨在

A.恢复银行信誉

B.鼓励建立工会

C.加强社会保障

D.调整劳资关系

91(2013年安徽高考21题)图6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对图中②时段解读正确的是A.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B.“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C.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期”D.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

92(2013年高考大纲)凯恩斯学派主张国家应干预经济,以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经济滞涨”局面,英国撒切尔政府采取不同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其做法是A.增加货币发行量B.扩大政府开支C.推行国有企业民营化D.增加政府税收

93(2013年广东高考22题)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94(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35题)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95(2013年高考全国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96(2013年天津)右图所反映的经济组织,其突出特征是

A.成员国政治经济一体化B.成员国经济技术合作多样化

C.成员国经济发展均衡化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97(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

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851年英国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有10个国

家接受邀请,此为世界博览会的开始,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盛会。为了显示国力,英国政府

耗用4000多吨铁和400吨玻璃,建造了一座长逾1800英尺、高逾100英尺的“水晶宫”。此次博

览会令人瞩目的展品当属引擎、印刷机和纺织机械等产品。在19世纪,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

及雕塑作品成为世博会的主要展品,蒸汽机、混凝土、铝制品、橡胶、缝纫机、印刷机、火车、

电动马达等相继成为展会上的新庞。——摘编自霍勒斯·格里利《水晶宫及其经验》材料二: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上,中国的展品包括瓷器、屏风、象牙雕刻、珐琅彩铜器、大理石群像等,“荣记湖丝”获得“制造业和手工业”奖牌。1876年费城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了丝、茶、瓷器、绸缎、铜器、雕花器和景泰蓝等。1889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正中可见“大清国”三字,门口对联有“中国有圣人”、“此乡多宝玉”字样。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中国村内的中国戏院,带有明显西方风格。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的中国馆是满族王公住宅的复制品,摆有中华圣母像。“中华圣母”着慈禧太后服饰,保留圣母玛利亚的面貌,圣母左手抱着中国服饰的耶稣。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西湖48景相册等获金奖,另有中国绘画作品42件,包括唐朝吴道子、宋朝马远、明朝唐伯虎等人的作品。

——摘编自马敏等编《博览会与近代中国》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世博会上中西展品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展品特点形成的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和20世纪世博会所体现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12分)

98(2012年海南卷历史,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 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

99(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38)(25分)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材料二:“(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饮冰室合集》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问题:(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联系。(9分)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10分)

100.(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39)(60分)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回答问题。

(3

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6分)

材料四: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新发明的农机具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到1899年,近7万

项农机具发明和农业技术得到美国专利局认证,仅播种机就达到9156项。1862年颁布《莫里尔土地法》,政府拨地资财建立农学院。同年,美国建立农业部并坚持科研导向。1887年通过《海契法案》,展开建立高效农业产业的相关研究。各地纷纷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业协会、发行各种农业杂志,推广农业科技。1914年,国会批准《史密斯—利弗法》,从法律上确认此前的各种农技推广工作,并将它们纳入联邦、州、县三级管理结构中。(据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4)根据材料四,评述美国政府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10分)

101(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37)(32分)公司来了,世界变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限责任公司是近代最伟大的发明。少了经,就是蒸汽机和电力的重要性也会降低!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尼古拉斯?巴特勒

材料一:(据CCTV 节目组《公司的力量》、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1)英国《1862年公司法》的颁布有何重要意义?(2分)根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公司在促进世界变化

方面的重要作用。(8分)

材料二: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促进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2)轮船招商局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办的?(4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

局在促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方面的积极作用。(6分)

材料三:1979年,招商局在蛇口建立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区,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口号,试行干部聘任制、用工合同制、退休保障制度等改革。许多改革措施在全国得到推广。招商局还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家企业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和第一家企业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组建了当今全球最大集装箱生产企业中集集团,从单一的航运企业迅速发展成综合性企业集团。到80年代末,招商局总资产达180多亿港元(70年代末仅为1.3亿港元),再一次创造了历史的辉煌。(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概括招商局创造“两次辉煌”的相似原因并予以说明。

(12分)

102(2012年江苏历史,23)(14分)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

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

材料三:(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5分)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2分)

(3)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5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2分)

103(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29)(16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6分)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6分)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4分)

104.(2012年上海历史,39)妇女与教育(12分) 材料一材料二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 问题: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社会的认识。

105.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26分)

材料一材料二

,

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栗。

材料三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过程。”马克思在这里是用来“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总要思想。——《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10分)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7分)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9分)

97(1)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世界各国联系加强。

意义:提升了英国的国际影响;开创举办世博会的先河;提供了各国展示文明成果的重要平台,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经济文化交流。(8分)

(2)特点:中国:以传统工艺、美术、手工业品为主;有西方色彩。

西方:以先进科技成果、工业品为主。

原因: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手工业技术精湛;现代化滞后,工业发展程度低;中西文化交流增强。(12分)

(3)变化:19世纪关注科技与工业的发展;20世纪更关注人类和平、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原因: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科技作用的两重性受到关注;冷战凸显对抗的危险;经济全球化,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环境、资源问题;技术革命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12分)

98(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

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4分)

(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3分)

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5分)

99.(1)新航路开辟;西班牙为代表的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殖民贸易和掠夺);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6分)

(2)传统手工业。(2分)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对外扩张,中国遭到侵略;(4 分)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洋货物美价廉,涌入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3分)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彼此敌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4分)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6分)【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100.(3)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4分,每点1分,任答4点即可)

原因:人多地少;(2分)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分)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2分)

(4)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鼓励农业机械的发明创造,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实现;(3分)建立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化进程(4分);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法律保障。(3分)

101.(1)意义:催生了现代公司,为个投资公司提供法律保障。

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创造大量的社会财富;制定行业规则和标准,引领管理制度变革;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

(2)背景:工业革命后,西方公司的示范;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作用:引入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开创了近代

民族航运业,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民族利益;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工商业发展起到了示范

作用。

(3)面对困境,求变求强。第一次: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第二次:“文革”导致国民经济的严重困境。抓住机遇,促进发展。第一次:抓住工业革命和政府推动洋务的机遇;第二次: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和政府推行改革开放的机遇。大胆探索,改革创新。第一次:引入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筹资发展;第二次:大胆探索公司管理改革,推进制度化建设。

102(1)措施: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

(以工代赈)。(3分)

背景:经济危机;贫困(失业)。(2分)

(2)积极作用: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2分)

(3)原因:挫伤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

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5分)

(4)角色: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2分)

103(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6分,每点2分)

(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

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6分,每点3分)

(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4分,每点2分)

104

答案1.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并能从中看到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

·民国初年处于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妇女权利的变化正是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缩影。辛亥

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倡导男女平等。妇女得以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

为享有公民权利的社会成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兴办了女子学校,不但教

授她们适应社会的各类知识、技能,而且还以培养妇女参政为宗旨。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

力依然强大,社会上对新式女子教育出现了异议,尤其是在袁世凯执政时期,教育总长汤化龙的言论

即为一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观念的冲突。

答案2: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描述历史现象。

105.(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2分)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2分)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1分)纺织业显著发展,(2分)市镇经济繁荣,(1分),资本主义萌芽。(2分)

(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3分)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2分)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2分)

(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2分)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2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3分)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2分

(2010-2019)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解析版)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历史 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 1.(2019年江苏卷)[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对于邈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张荫麟《中国史纲》(1941年) 材料二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虽因为材料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 ——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1931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4分) (2)二里头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减少夏史研究“断断于文字记载的争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最早得益于谁主持的什么考古活动,并列举二里头考古发现的政治建筑和生产活动遗址。(4分) (3)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

其原因。(2分) 【考点】二里头文化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得出因为夏朝没有文字记录传承,所以《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第二小问(史料),据材料一“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忆”得出《中国史纲》所依据的史料主要是传说和追忆。 (2)第一小问(主持人和考古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主持人是徐旭生,考古活动时夏墟调查。第二小问(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主要有大型宫殿遗址和相应的手工作坊遗址。 (3)第一小问(路径),据材料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得出是考古发掘。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原因是因为神话传说和文字记载等口头或文字资料的真实性是有待考证的,所以应该主要依据考古发掘。 【答案】 (1)原因:该书侧重的项目需要确考的文字记录;夏朝历史缺乏当时的文字记录。史料:传说;追记。 (2)主持人:徐旭生。考古活动:夏墟调查。遗址:大型宫殿遗址;铸铜、烧陶、制骨等手工作坊遗址。 (3)路径:考古发掘。原因:神话传说、文字记载无法定论。 2.(2018年江苏卷)[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人类起源于何处,一直是学者争论的问题。19世纪后期达尔文提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测试题

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测试题 一、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3分) 1.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张謇评论的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袁世凯 2.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子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 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3.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4.“中国内江外流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无事可以运官粮客货,有事可以载援兵军火,解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以上言论应出自:A.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民族资本家 D.资产阶级革命派 5.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主要表现在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6.阅读下表,从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1920—1936年中国工业发展水平估算单位:亿元 年份工农业 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 产值中的% 占工农业总 产值中的%近代工 业产值 手工业 产值 工业总 产值 近代 工业 手工 业 近代 工业 手工 业

(完整版)四中历史必修二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高考题(含答案)

历年高考真题汇编(2011-2016年)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必修二教材第七单元) (一)全国卷和海南卷(教育部命题) 1.(2013年全国Ⅱ卷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 段距离。”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2.(2014年全国大纲卷21)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 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 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3.(2014年全国1卷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4.(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 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 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5.(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 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二)地方卷 1.(2012年广东2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2.(2012年福建22)表1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表1 A.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3.(2012年江苏17)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 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4.(2013年广东2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 “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5.(2014年安徽20)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 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一、单选题 1.(2019·全国Ⅱ)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 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答案】 D 【考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反对慈禧干预政治,说明部分西方人对变法表示赞同,D选项符合题意。 戊戌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群众基础,A选项排除。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戊戌变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2019?北京)下图取材于某中学生创作的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漫画。结合所学判断,农奴获得自由() “如此自由” A. 即获得了土地、权力和财富 B. 指的是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 C. 是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实现的 D. 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对 【答案】B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解析】【分析】由图片和2月19日法令主要内容:政治上:俄国农奴获得人身自由。经济上:农民以赎买的方式分到一块耕地(叫做“份地”),农民只有使用权。组织上:获得解放后的农民仍归所居住地区的“村社”管理可知,自由主要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B正确;

A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如土地只有使用权,排除; D俄国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方式,排除; D说法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全面掌握1861年俄国改革的内容,方式和评价。 二、材料分析题 3.(2019·全国Ⅲ)[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考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可概括出原因是自身认识的转变。根据材料“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可分析出原因是:减少变法的阻力和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 (2)根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即可归纳出: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和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故答案为:(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戊戌变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4.(2019·全国Ⅱ)[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期末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期末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本试题考试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题 2 分,共50 分) 1.(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 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 .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 .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2.《周礼》中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并将之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 农夫并列。这说明了 A.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已经相当重要 B.当时没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妇女的作用受到人们重视 C.纺织收益较高超过农耕、工匠,甚至可与士大夫的俸禄相比 D.纺织业已经产生 3.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 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A.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4.《四友斋丛说》记载:“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材料中的“游手趁食者”指的 是 A.富裕大商人B.雇佣劳动者C.封建大地主D.手工作坊主 5.早在公元1000 年左右,北欧诺曼人就曾远达冰岛、格陵兰和北美洲东岸。但是诺曼 人的发现并没有引起全球地理大发现,这是因为

A.当时的欧洲商品经济不发达 B.诺曼人到达的地方比较偏远 C.诺曼人没有开辟通往中国与印度的新航线 D.诺曼人没有带回资产阶级所需要的黄金与原料 6.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最集中体现这一 点的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B.第二次工业革命 C.新航路的开辟D.大企业的出现 7.茅盾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 但他很想念的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对这段描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B .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D.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运 输业的发展 8.中国最早的民办机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由于资本微薄,又始终没有自己的船坞, 在价格上也难以与外商匹敌,故无力竞争,步履艰难。甲午战争后,在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 竞争下,发昌厂迅速衰落。这一史实说明 A.近代民族工业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B.近代民族工业经营不善,致使亏本 C.民族资产阶级非常软弱 D.近代民族工业先天不足,产生后又受到外国资本 主义排挤、压迫 9.右图是红金龙香烟作的广告。(注意广告语:今有 烟二种,一为国货,其一则否。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 少许其利权,否则为国家增漏卮矣。以彼例此,孰得孰失, 惟诸君实图利之。)由此反映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14 近代以来科技文艺

2016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历史)14近代以来科技文艺 考点一: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信息技术 0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2)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研制成功至今。机器人的 发展经历了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 A.缓解了人口压力 B.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 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D.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答案】D 【考点定位】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以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本题的解答比较容易,试题的命制契合了“科技创新”的热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复习备考时,要把控热点问题,进行适度的深化挖掘,把握住了高考的方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3)表1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 表1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 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B农业生产衰退 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 D.工业发展滞后 【答案】A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名师点睛】本题以美国、日本、德国三代产业的比重表格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本题的的命制契合了“科技创新”的热点,这要求我们要关注热点问题。试题通过表格的形式考查到了考生识图的能力,该类型题目一般比较简单,“数据表格类”的选择题解题技巧是“纵横驰骋看变化”,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排除即可。 考点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01.(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34)图5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 图5 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 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 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 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 【答案】D 【考点定位】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美术的辉煌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 思维和读图理解能力。本题以四副西方美术作品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西方美术流派演变 历程的认识,正体现了新课标高考高于教材、以多种载体考查考生能力的命题思路。做此 题的关键是要抓住19世纪以来美术流派的主要特征,再联系教材内容,就能分析出他们是

高中历史必修二期末考试题(带答案)

必修二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卡表格内。) 1、“砍伐林木,清除地上的杂草,焚烧作为肥料,然后就挖坑下种”。这种耕作方式应该是() A、“以牛田” B、“刀耕火种” C、灌溉农业D 、精工细作 2、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 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 、灵渠 D 、芍陂 3、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4、下列我国古代衣着织物的三种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 A、丝棉麻 B、麻棉丝 C、麻丝棉 D、丝麻棉 5、商品买卖重在诚信,下列朝代最早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的是()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 、宋代 6、中国古代历朝大都强调“重本弃末”“强本弱末”“进本退末”,其目的() ①发展农业②发展商业③限制手工业④限制城市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7、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 A. 输华货物总值显著增加 B. 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C.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D. 劳动力市场不断扩大 8、符合早期民族资本家张謇的是() A、创办了继昌隆缫丝产 B、发起了洋务运动 C、创办了发昌机器产 D、曾经是清末状元 9、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导致“短暂”的主要原因是() A、北洋政府对民族工业扶植不力 B、封建自然经济的束缚 C 、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10、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空前的洗劫合破坏是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甲午战争期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附答案)

必修二综合测试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图3是南宋李嵩绘制的《市担婴戏图》,作品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副生动的场景:货郎挑着货担走村串巷,货担上商品琳琅满目,货郎正在招揽生意,一位哺乳的妇女在一群孩童的簇拥下涌向货担。从这幅图景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图3《市担婴戏图》 ①宋代商业环境较为宽松②民俗开始成为绘画题材 ③货郎群体深受百姓喜爱④体现理学的家庭人伦观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3.《明律集解附例》载:“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 4.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

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 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D.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5.有人说:“中国如无一九三五年之币制改革,决不能有一九三七年之抗战。” 以下与法币政策制定的背景相关的是 ①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②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的需要 ③日本侵略中国的威胁④实行金融银本位制的需要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6.清同光年间人欧阳昱在《见闻琐录》中记述:“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倘居奇不卖,欲昂其值以俟,则逾七日减十之一,再逾七日减十之二,又逾七日减十之三;俟愈久,价愈减……”这主要表明A.外国人高价购买中国茶叶B.外国人操纵中国茶叶价格 C.中国茶叶深受外国人喜爱D.中国茶叶商人内部不团结7.《人民日报》1978年7月1日最新刊登了毛泽东在1962年发表的一份讲话:“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就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大懂。对于农业,我懂得一点,但是也只是比较地懂,还是懂得不多……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当时刊登这份讲话的真实用意是 A.展现了毛泽东敢于自我批评的高尚品质 B.打破个人崇拜,促进思想解放 C.展示毛泽东的不足之处,为否定毛泽东做思想准备 D.重新调整经济政策,实行改革开放 8.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

近六年(2012—2017)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中国近代史部分

近六年(2012—2017)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近代史部分 (2017.1.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2017.1.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2017.1.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2017.1.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的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 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7分)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 模块测试卷一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赵过发明耦犁法(见图)?用耦犁,二牛,三人?。此耕作方法( ) A.回转方便,耕作较为方便 B.便于普及,利于山地开垦 C.灵活自如,控制耕土深浅 D.显示人力、牛力协作扩大 解析:两牛牵引的耦犁通过人力和牛力的合作,解放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为精耕细作奠定了人力基础,故D项正确。 答案:D 2.?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这得益于水利工 程( ) A.都江堰B.郑国渠 C.漕渠D.灵渠 解析:都江堰是战国时期蜀郡李冰所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现今四川省 成都市,根据题目中?天府?,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故A项正确。 答案:A 3.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下列叙述与材料不匹配的是( ) A.中国古代丝织业技术十分发达 B.古罗马人非常青睐中国的丝织品 C.中国丝绸经由丝绸之路转运至欧洲 D.私营作坊的兴起使丝织技术更加精湛 解析:题目中并未提到?私营作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4.历史学家巴若斯在描写一位葡萄牙航海家的航海发现时写道:?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突兀的 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下列有关此次航海叙述正确的是( ) A.这位航海家是迪亚士

B.此次航海路线是由西向东横渡太平洋 C.此次航海抵达了印度 D.此次航海促使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解析:题目中的信息?葡萄牙航海家?和?突兀的海角?说明是迪亚士;B 项错误,此次航行是在大西洋中;C项是达伽马;D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而非原因,故本题应选A项。 答案:A 5.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入迷地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但18世纪末以来,西方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造成西方人对中国 喜好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鸦片战争B.工业革命 C.殖民扩张D.启蒙运动 解析:18世纪末主要国家进行工业革命,需要大量廉价原料,与材料中?18世纪末以来,西方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相符,故B项正确。 答案:B 6.?欧风美雨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也包含着润物无声的和风细雨。与 前者相比,后者没有留下那么多的伤痛和敌意,但风吹雨打之下,却浸泡了千 家万户。?材料强调的是( ) A.中国走向近代化得益于西方扩张 B.客观评价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建设性影响 C.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解析:根据题干中?腥风血雨??和风细雨?等关键词可知西方资本主义 侵略对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区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根据题干中?与前者相比,后者没有留下那么多的伤痛和敌意?可知作者重点关注的是其积极 方面的影响,故B项正确。 答案:B 7.在?奥登巴恩维尔特的主导下,荷兰联合大商人成立东印度公司,并聚 集了650万的资金,差不多相当于300万的欧元……而且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 票交易所也在这时诞生在阿姆斯特丹。?这段话反映的?这时?是在( ) A.14世纪B.15世纪 C.16世纪D.17世纪 解析:本题考查了荷兰的崛起。荷兰在17世纪建立了商业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故本题应选D项。 答案:D 8.下列史料描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在经济领域中出现的一些新气象。 据此判断这一朝代应该是( ) 1 其首都在都城结构上,不再有先前的那种坊、市之间的严格区分。 2 某年宣布不禁夜市,商业活动不再有时间限制,……至于?耍弄处?,营业?通宵不绝?。 3 某皇帝初年,益州(今四川成都)十六户富商联手发行一种钱券,称为?交子?。 A.汉朝B.唐朝 C.宋朝D.明朝 解析:材料信息?不再有先前的那种坊、市之间的严格区分??不禁夜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15 选修1-2

2016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历史)15高中历史选修1-2 考点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 01.(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37)中华民族(14分) 中华文明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运用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角度叙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答案】史实: 水平1:能围绕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在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中实现的。在中华文明的初始阶段,中原是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秦汉时期,通过开边移民、开通两域,在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中,汉民族开始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推行改革,汉族与少数民族双向交流,取长补短,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隋唐时期,推行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与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的交往,成就了文化的繁荣与恢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宋辽夏金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冲突中融合。蒙元时期,疆域扩大,行省制的创置、宣政院及澎湖巡检司的设立,使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被置于重要的统一管辖,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明清时期,设伊犁将军、驻臧大臣等,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与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总之,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文明区域不断扩大,民族联系不断加强,多元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水平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 其他答案。 组织: 水平l:叙述育逻辑、时序感强

水平2:叙述较连贯、时序感较强 水平3:语句通顺 其他答案。 【考点定位】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蕃关系;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康乾盛世(上)·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名师点睛】中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多元民族文化是中国和平发展的社会资本,也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大厦的基石。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化格局是一个多元的,所谓多元,就是说每一种文化都有他自己的独立发展性,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是一种哲学上的思辨问题,我们往往都会把这个问题归结成为民族团结问题,其实他更是一个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02.(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

高中历史必修二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个小题,总分分,考试时间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计分。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在现在农村的小块田地里,你偶尔仍能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或用驴耕)耕作的场景。中国古代农民用铁犁牛耕最早出现在 .夏朝商朝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汉朝时期.唐朝时期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 需和交纳赋税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已生产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①③④、②③④、①②④、①②③ .下列生产工具,按用途划分,不同于 ...其它各项的是 .杜诗水排.高转筒车.马钧翻车.风力水车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官营、私营手工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生产效率低下,弊端丛生 .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后来从中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土地兼并.重农抑商.闭关政策.贫富分化 .春秋末期,鲁国某贵族拥有封地亩,另开垦荒地亩。按当时的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田亩数是 .亩.亩.亩.亩

.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的是 .休养生息政策.限制商人的政策 .禁止经商的.反腐倡廉的政策 .如果你是生活在唐朝的商人,你来到长安,能够进行的商贸活动有 ①可以到西市与波斯、大食商人进行交易②为了财产安全,你将大部分金银储存在柜坊③你通过设在长安的市舶使进行对外贸易④你通过飞钱方法,可以回老家再将钱取出 .②③④.①③④.①②④.①②③ .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很大的发展变化,其商业活动已不限制在市内。有一本专门介绍这种商业活动变化的书籍,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出一个比较合适的书名 .《东京城的辉煌》.《西京城的衰落》 .《汴河两岸好风光》.《坊墙去除利工商》 .年月日,在英国伦敦一家拍卖行中,一个粉彩镂空瓷瓶(彩瓷的一种)以万英镑(约.亿人民币) 的天价成交,创下中国艺术品在全球拍卖的最高价格。该瓷瓶的制造年代最有可能在 .汉朝.唐朝.宋朝.清朝 .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裕劳动力 .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出现 .明清时期涌现出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其中最著名的有 .徽商与川商.徽商与晋商.粤商与晋商.徽商与京商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一、单选题 1.(2019·全国Ⅱ)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 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答案】 D 【考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反对慈禧干预政治,说明部分西方人对变法表示赞同,D选项符合题意。 戊戌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群众基础,A选项排除。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戊戌变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2019?北京)下图取材于某中学生创作的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漫画。结合所学判断,农奴获得自由() “如此自由” A. 即获得了土地、权力和财富 B. 指的是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 C. 是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实现的 D. 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对 【答案】B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解析】【分析】由图片和2月19日法令主要内容:政治上:俄国农奴获得人身自由。经济上:农民以赎买的方式分到一块耕地(叫做“份地”),农民只有使用权。组织上:获得解放后的农民仍归所居住地区的“村社”管理可知,自由主要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B正确;

A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如土地只有使用权,排除; D俄国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方式,排除; D说法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全面掌握1861年俄国改革的内容,方式和评价。 二、材料分析题 3.(2019·全国Ⅲ)[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考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可概括出原因是自身认识的转变。根据材料“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可分析出原因是:减少变法的阻力和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 (2)根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即可归纳出: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和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故答案为:(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戊戌变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4.(2019·全国Ⅱ)[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69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69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附参考答案) (10年新课标卷)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西晋)陈寿:《三国志》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郭沫若全集》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答案来源于材料,注意答题项和答题方式即可,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9分) 答: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6分) 答: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10年新课标卷)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现,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以材料提供新情境,对探究性学习进行考查。概括背景时从战争形势、美国、日本多角度思考;第二问分析原因,要把中国放在世界大背景中考虑;评价时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