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字词解析-优质公开课-长春版5下精品

《题西林壁》字词解析-优质公开课-长春版5下精品

《题西林壁》字词解析-优质公开课-长春版5下精品

题西林壁 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 四年(2)班:张春英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课件播放庐山图片) 师:这里山高水深,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师: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板书课题 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师:这首古诗,有些同学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课件出示) 知诗人,解题意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注释: ①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北麓。 ②.横看——从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 面西面看。 ③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④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⑤缘——因为。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3、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4、小组内交流诗句意思,小组汇报诗意。(小组要说明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5、重点赏析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赏析

《题西林壁》赏析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提示深刻的哲理。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 2.横看——从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4.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5.缘——因为。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物理学专业高校排名-物理学科排名

理论物理(100) 排名学校名称等 级 排 名 学校名称等级 排 名 学校名称 等 级 1北京大学A+8南京大学A15北京理工大学A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A+9上海交通大学A16山东大学A 3北京师范大学A+10南开大学A17湖南师范大学A 4复旦大学A+11清华大学A18西安交通大学A 5大连理工大学A+12兰州大学A19内蒙古大学A 6浙江大学A13中山大学A20华中师范大学A 7华中科技大学A14吉林大学A B+等(30个):宁波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天津大学、山西大学、武汉大学、扬州大学、西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广西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渤海大学、东南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烟台大学、河南大学、辽宁大学 B等(30个):曲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深圳大学、中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苏州大学、云南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温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贵州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湘潭大学 C等(20个):名单略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26) 排名学校名称等 级 排 名 学校名称 等 级 排 名 学校名称 等 级 1北京大学A+3清华大学A5复旦大学A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A4兰州大学A B+等(8个):华中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B等(7个):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山西大学、郑州大学、中山大学 C等(6个):名单略 原子与分子物理(33) 排名学校名称等 级 排 名 学校名称 等 级 排 名 学校名称等级 1清华大学A+3吉林大学A5大连理工大学A 2四川大学A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A6西北师范大学A B+等(10个):复旦大学、山西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B等(10个):山东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新疆大学、辽宁大学、广西师范大学 C等(7个):名单略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简介 - 长春理工大学精品课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简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研究客观世界随机现象及其统计规律性的科学,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工程、计算机、金融、保险、经济管理、社会科学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理、工、经管各专业的重要的基础课之一。课程主要讲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统计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习有关的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 课程内容包括随机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等。 我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开设于建校之初,经过几代人5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从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我校理工经管各专业及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从传统的确定性思维模式进入随机性思维模式,使学生掌握工程、经济管理及科学研究中出现的随机问题的数学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程在学生的专业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在: 1、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 2、与考研要求实现基本接轨,使学生经过课程内容的消化和适当练习达到研究生入学考试水平。 3、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用概率和数理统计的数学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在理、工、文、管、法等各个学科的科研课题中正在广泛运用概率统计方法解决相应问题。 4、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应用能力。

从望庐山瀑布到题西林壁分析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从望庐山瀑布到题西林壁分析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都各有其独特的艺术成就。然而比较这两首诗,又会发现它们风格韵味不同,各有特色。《望庐山瀑布》是一首色彩浪漫,气势豪放的写景诗,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景象壮观的“庐山飞瀑图”。而《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生活哲理。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的确,本诗与李白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以气骨见长;但情辞之丰腴则有所不如了。苏轼此诗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而宋诗不仅在章法上,在音调上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诗为代表,与唐诗的浑雅之音迥异。此外,严羽曾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实际这也正是宋诗区别于唐诗之处,是宋诗的一大特点。 宋人既求新求变,于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入文章,独辟蹊径。而唐诗中香草美人、男女情辞,在宋诗中却很少能见到;这主要是唐末出现并在宋代发展起来的词,其体裁形式适于言情,故宋人的这类情感大多转注到了词中唐宋初以来,宋诗仍受残唐诗风的影响,尚未出现具体新创的系统。真正的

全国大学物理排名

理论物理(理论物理(100100100) )

庆邮电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温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贵州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湘潭大学 C等(20个):名单略 2626))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26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3333)) 原子与分子物理( 原子与分子物理(33

1414))等离子体物理(14等离子体物理(

C 等(3个):名单略 凝聚态物理(凝聚态物理(116116116) )

B+等(35个):南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同济大学、苏州大学、湘潭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燕山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山西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广西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西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聊城大学、温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 B等(34个):宁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宁波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广州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扬州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东北大学、湖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吉首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三峡大学、青岛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河海大学 C等(24个):名单略 声学( 1515)) 声学(15

题西林壁_公开课实录

《题西林壁》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缘,理解“识” “缘”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说出诗句的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 3、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领会诗中 包涵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大意三、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领会诗中包涵的人生哲理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弓I入新课:(3分钟)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庐山,这座风景优美的名山。 相信大家对庐山并不陌生,还记得我们三年级的时候学过的有关庐山的诗文吗?(生答:《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记得李白是怎么描绘庐山 的秀丽的美景,让人惊叹的飞瀑的吗?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日照 香炉生紫烟? 老师也找到一些关于庐山的图片,我们来欣赏一下,请同学们用心看,用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来表达一下你心中的感受。 高山流水配乐放映庐山图片。指名说 作者苏轼也把他眼中的庐山写了下来,写到了哪里?大家请看。 (放相关课件)——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二)学习课文(约32分钟)

1.解题 我们不管读文章还是读诗,都要先从题目开始。请大家结合注释, 来读一读题目。有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题”字就是书写,题写的意思。西林就是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全题就是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意思。《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2、知诗人,解诗题 大家知道《题西林壁》作者是谁吗?下面我们简单来了解一下苏轼(播放作者简介课件)。 知识要点: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人称苏东坡。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歌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道理。 3 .初读诗歌,读通读顺(5分钟) (1)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2)听读古诗,划出停顿; 师:同学们都读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有停顿才更能读出诗的韵律,读出诗的诗味。请大家听老师朗读一下这首古诗,并在每句话的停顿处用“ /”做上标记。(30秒钟标记完) 师:都标记完了吗?那你们对照一下,你们的停顿划得是不是跟老师一样?(出示课件)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封面)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指名说) 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

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 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老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指名分行读)强调岭ling、峰feng、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起读吧! 三、合作交流 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哪个小组可以说说诗的意思? 3、(解释第一句)知道岭和峰的区别吗?(学生画岭和峰图) 4、弄懂了吗?那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5、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同吗?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 6、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 7、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知道原因了?快来说说! 8、“之所以......是因为......”句式练习说话,再倒过来说“因为......所以......”。

长春理工大学创新学分

长春理工大学本科生创新学分实施管理办法(试行)通知 文章发表时间:2011-11-26 为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创新与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落实创新学分制度,特制定本办法。 创新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超出本专业培养计划要求的科研和实践活动而取得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经教务处组织相关指导教师评审认定后给予奖励的学分。 一、认定范围及内容 (一)校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励。 (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三)公开发表的作品和成果(科研成果、发明创造)。 二、认定对象和有效时间 创新学分获得的对象是在校本科生,创新学分的获取有效时间为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 三、认定程序和学分登记 (一)学校每学期末受理创新学分的申报工作,由学生本人填写长春理工大学创新学分申请表,经指导教师同意,学生所在学院审核公示,报教务处审批。经批准可获得创新学分,并记入学生成绩档案。 (二)创新学分的登记统一在每学期末进行,具体实施程序为:每学期第十八周为学生申请(并附上必要的证明材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时间,第十九周为学院审核公

示时间,第二十周为教务处审批、反馈学院记载学分时间。 (三)如遇特殊情况,学校可以举行临时性创新学分评审会议,以及时评定学生的成果。 (四)根据学生获得的奖项及其创新学分的不同级别,获奖者可向所在学院或直接向教务处申请把创新学分列入相应的教学评价: A:取代专业教学的部分实验或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B:申请作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一部分,并继续完成;作为毕业设计(论文)可到学院专业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答辩,亦可经学校教务处批准,由教务处聘请相关专业的教师组成答辩小组予以评定; C:取代某一门任选课学分。 (五)成绩登记表上的记载应明确创新学分的项目内容、获得学分、可代替科目(任选课程或实践环节)的类别(原则上代替同学科类的学分)。 四、评定的标准 (一)各类学科竞赛活动 主要包括:国际级、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的各类竞赛。有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大学生计算机绘图竞赛、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大学生环境艺术大赛及今后推出的校级及校级以上的学科竞赛等。

2014年长春理工大学数学建模竞赛参赛须知

2014年第八届长春理工大学数学建模竞赛参赛须知及收卷要求 1、2014年第八届长春理工大学数学建模竞赛于2014年4月29日至5月3日举行。 2、参赛队可在A、B、C、D、E、F题中任选其中一题,如果参加“201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夏令营”选拨赛的参赛队,必须选 择A、B、C、D之一。可以使用各种图书资料、网络信息、计算机和软件以及各种实验手段。 5、答卷按如下形式用A4纸打印(封面样例具体见附件): 封面:论文题目(注明A或B或C或D或E或F),参赛队员的班号、姓名、联系电话。其它页面不允许再出现姓名、班号等信息。首页:论文题目、摘要:含模型的主要特点、建模方法和主要结果。 正文:问题分析、模型假设、变量说明、模型建立、公式推导或数学论证、计算方法设计和计算机实现、计算结果、结果分析和检验、优缺点和改进方向等。采用现成的模型或方法,应将原始出处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参考文献:作者、题名(或书名)、刊名(或出版者)、出版年份、卷(期)号、起止页码。 6、计算机程序:附于文后。 7、评奖标准:竞赛评奖以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造性、结果的正确性、文字表述的清晰程度为主要 标准。 8、收卷要求: (1)本次答卷收电子版和纸质版论文,电子稿只收取P D F文件,文件名由:题号(A-F)+三位队员的名字.p d f组成,纸质版论文请于5月3日上午8点交至东二教609室 (2)请各位指导教师将本人提交论文的组的信息填至汇总表(群共享中)中连同论文电子版一并传给我。 附件:数学建模竞赛试卷封面式样

答卷编号(参赛学校填写): 答卷编号(竞赛组委会填写): 论文题目:(同时标明A、B、C、D、E、F)组别:(填写本科生、专科生) 参赛学校:(必填) 报名序号:(可以不填) 参赛队员信息(必填):

(四年级语文教案)《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 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____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指名说) 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 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老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指名分行读) 强调岭ling 峰feng 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起读吧! 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注释或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打上“?”。

古诗《题西林壁》的解释

古诗《题西林壁》的解释 《题西林壁 》是宋代著名的诗人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以下是小编 跟大家分享古诗 《题西林壁》的解释,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 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 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 处、 低处看庐山, 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 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 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 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句
1/5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 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 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即景说理, 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 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 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 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 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必须超越狭小的 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 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 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 特的感受, 借助庐山的形象, 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故而亲切自然。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 州 (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 赴汝州时经过九江, 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 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 间。
2/5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课件播放庐山图片) 师:这里山高水深,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师: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板书课题 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师:这首古诗,有些同学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课件出示) 知诗人,解题意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题西林壁》简单鉴赏

《题西林壁》简单鉴赏 《》是宋代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赏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长 春 理 工 大 学 实 习 报 告

长春理工大学 学生实习报告 _________2013_________~_________2014_________学年第_________2_________学期 计算机 实习类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机科学技术 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0511207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米丹丹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P简介: BP算法,误差反向传播(Error Back Propagation, BP)算法。BP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学习过程由信号的正向传播与误差的反向传播两个过程组成。由于多层前馈网络的训练经常采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人们也常把将多层前馈网络直接称为BP网络。 1)正向传播:输入样本->输入层->各隐层(处理)->输出层 注1:若输出层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教师信号)不符,则转入2)(误差反向传播过程)2)误差反向传播:输出误差(某种形式)->隐层(逐层)->输入层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将输出误差反传,将误差分摊给各层所有单元,从而获得各层单元的误差信号,进而修正各单元的权值(其过程,是一个权值调整的过程)。 注2:权值调整的过程,也就是网络的学习训练过程(学习也就是这么的由来,权值调整)。 在实际应用中,80%~90%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是采用误差反传算法或其变化形式的网络模型(简称 BP 神经网络),目前主要应用于函数逼近、模式识别、分类和数据压缩或数据挖掘。 BP模型: BP神经网络模型BP网络模型包括其输入输出模型、作用函数模型、误差计算模型和自学习模型。 (1)节点输出模型 隐节点输出模型:Oj=f(∑Wij×Xi-qj) (1) 输出节点输出模型:Yk=f(∑Tjk×Oj-qk) (2) f-非线形作用函数;q -神经单元阈值。 (2)作用函数模型 作用函数是反映下层输入对上层节点刺激脉冲强度的函数又称刺激函数,一般取为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实录(3)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实录(3)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实录 师:读出了一种很洒脱的感觉。来掌声送给他。让我们一起来度一读,把自己对于这首诗的感觉读出来。 生:(全班读) 师:一起进入课文,苏轼看庐山是怎样看的? 生:横看,侧看,远看,近看,向上看,向下看 师:想一想,向上看和向下看还可以怎么说 生:向上看是仰望;向下看是俯视 师:作者从这六个角度看庐山,他看到的庐山是怎么样的?再仔细读一读课文。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岭是高的还是低的,看一看这两张图片。 生:岭是连绵起伏的,锋是高耸直冲云霄的。 师:很好。也就是说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庐山是不一样的。同学们想不想从不同角度观赏一下庐山(出示幻灯片) 生:哇! 师:这是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 生:哇! 师:这是侧着看,是什么?

生:是高耸的山峰 师:这是远看,庐山怎么样? 生:朦朦胧胧 师:近看呢?轮廓 清晰可见,生: 师:抬头看怎么样? 生:看到了瀑布,感觉庐山很高 师:低头看呢? 生:可以看到宁静的小溪 师:你们用自己的语言连起来来说说看,从六个角度看庐山,庐山各有什么特点? 生:(生1)从远处看,我觉得了庐山朦朦胧胧;从近看,庐山看的清清楚楚。 (生2)横看连绵起伏,侧看直入云霄。 (生3)从高处往下看,小溪潺潺,从低处往高处看看,连绵飞瀑。 师:可以联想到礼拜描写瀑布的一首诗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现在我们想象着画面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句诗。 生:(齐读) 师:那为什么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就会有不同的面目呢? 生:答案藏在第二句 师:好读一读,谁来说说看

对《望庐山瀑布》与《题西林壁》的赏析

对《望庐山瀑布》与《题西林壁》的赏析 摘要:文中通过对《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两首诗词的解读,感悟到了我国博大精深的唐诗宋词文化,以及大师们的独具匠心与妙笔生花。 关键词: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李白;苏轼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唐诗起源于魏晋以来文风的不断转变发展,繁荣得益于统治者对诗才的偏爱。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精华,蜚声四海,映照古今,其内容之广泛,体裁之多样,艺术之精湛,都是历代无法与之相比的。宋词则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而山水文化,又是人们以自然山水为素材而创造的精神成果。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过程中辟出的一片壮丽天地,亦是构成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精神支柱。这其中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 唐朝诗仙李白就从庐山的一个视角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山水 诗《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

落九天。 这是一首画面壮观,气势恢宏的山水诗歌。描写的是庐山瀑布。庐山雄伟峭拔的香炉峰,在日光照耀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远看瀑布像一条白链高挂在前边江面上。这首七绝,描写庐山瀑布的总体阵容。首句写阳光灿烂、紫烟缭绕的香炉峰,算是铺设背景,诗人在庐山香炉峰下,远远地观赏这里的风景。他先从上面的香炉峰看起,“日照香炉生紫烟”,太阳的光辉照射在香炉峰上,“香炉”中在升起紫色的烟雾是香炉峰下有瀑布,水气蒸腾,混入云气,透着日光,反映出紫红色,远望过去,在形似香炉的高峰上盘旋缭绕的就是紫色的烟云了。香炉冒烟是极为平常的事物,诗人借它来描写香炉峰的奇丽景观,并为下句做好铺垫;“遥看瀑布挂前川”,写瀑布从山顶直垂下来,就像悬挂在山前河道的上空一样,远远望去,一条瀑布挂在前面的水面上。这里最传神的是一个“挂”字。瀑布原本是从山壁上突然倾泻而下的水,远远看起来就像是悬挂着的布,所以叫瀑布。作者用“挂”字形容它从上而下,非常形象。 第三、四两句进一步描写瀑布,“飞流直下”,写瀑布从高高的山壁上笔直地奔泻而下的迅疾情况。“三千尺”是一个夸张数字,它和上面提到的“挂流三百丈”一样都是夸大地形容瀑布从陡峭的山壁的极高处飞流而下的气势。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意思说让人怀疑那是银河从极高的天空降落下来了。银河本是晴朗的夜晚环绕天空的银白色光带,它既很壮观,又富于神秘的美,是大自

长春理工大学大二上大物实验报告

实验 1 导热系数的测量 【实验目的】 1、了解热传导现象的物理过程 2、学习用稳态平板法测量材料的导热系数 3.学习用作图法求冷却速率 4、掌握一种用热电转换方式进行温度测量的方法 【实验仪器】 1、YBF-3导热系数测试仪 一台 2、冰点补偿装置 一台 3、测试样品(硬铝、硅橡胶、胶木板) 一组 4、塞尺 一把 【实验原理】 导热系数(热导率)是反映材料热性能的物理量,导热是热交换三种(导热、对流和辐射)基本形式之一,是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固体物理及能源、环保等各个研究领域的课题之一,要认识导热的本质和特征,需了解粒子物理而目前对导热机理的理解大多数来自固体物理的实验。材料的导热机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微观结构,热量的传递依靠原子、分子围绕平衡位置的振动以及自由电子的迁移,在金属中电子流起支配作用,在绝缘体和大部分半导体中则以晶格振动起主导作用。因此,材料的导热系数不仅与构成材料的物质种类密切相关,而且与它的微观结构、温度、压力及杂质含量相联系。在科学实验和工程设计中所用材料的导热系数都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定。(粗略的估计,可从热学参数手册或教科书的数据和图表中查寻) 1882年法国科学家J ?傅里叶奠定了热传导理论,目前各种测量导热系数的方法都是建立在傅里叶热传导定律基础之上,从测量方法来说,可分为两大类:稳态法和动态法,本实验采用的是稳态平板法测量材料的导热系数。 为了测定材料的导热系数,首先从热导率的定义 和它的物理意义入手。热传导定律指出:如果热量是 沿着Z 方向传导,那么在Z 轴上任一位置Z 0 处取一 个垂直截面积(如图1),以表示在z 处的温 ds dz dT 度梯度,以表示在该处的传热速率(单位时间内 dt dQ 通过截面积的热量),则传热速率与温度梯度及面ds 积成正比,热传导定律可表示成: (1) ds dz dT dt dQ Z 0)(λ-=1T 2T z (图1)

公开课《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公开课《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公开课《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集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

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着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泛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 (1)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 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 (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5)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他人的意见。 (6)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四、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