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考试选择题知识点

马原考试选择题知识点
马原考试选择题知识点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C】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2.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D.批判地继承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B】

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5.空间是指【B】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6.规律是指【A】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7.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C】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

B.斗争性和同一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B】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1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B】

B.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12.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D】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C.农民收割庄稼

1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B】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B】

B.实践——认识——实践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17.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A.实事求是

18.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C】

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19.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D】

D.物质生产

20.“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C】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21.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B】

B.生产工具的水平

2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D】

D.逻辑学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C】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24.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D】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5.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B】

B.经济标准

2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7.科学的发展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A】

A.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

28.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D】

D.生产力的发展

29.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B】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C】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C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C

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C

C.国家政权

4.原因是指D

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D

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D

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

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C

C.形而上学

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B

B.相对主义

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B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

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C

C.抽象的可能性

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A

A唯物主义

12.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D

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1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D

D.社会实践

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B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5.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性质是B

B.非对抗性的

16.真理的内容是D

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17.质和量的关系是B

B.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的关系

1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9.相对真理是指A

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0.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C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1.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A

A.唯心论的错误

22.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D

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

23.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D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25.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C

C.特殊矛盾

26.事物的度是指C

C.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27.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28.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这是指D

D.人民群众自觉地按照社会规律创造历史

29.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B

B.基本适合

30.从产生上说,意识是C

C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1.历史唯物主义对人民群众作用的肯定是A

A.内在地包含了对包括历史人物在内的个人作用的肯定

32.假象和本质的关系是C

C.假象是本质的一种规定

3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必然性A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35.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该社会的B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36.国家是D

D.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

37意识是D

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38.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C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39.热爱领袖同反对个人崇拜的关系是D

D.一致的

40.辩证的否定是指B

B.自我否定

1.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国家属于B

B.上层建筑

3.认识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C

C.社会实践的需要

4.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D

D.矛盾双方之间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

5.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转化是矛盾双方根据一定条件朝着A

A.各自对立面转化

6.人的一切认识都直接来源于B

B.实践

7.阶级和阶级斗争现象是C

C.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

8.哲学基本问题是指C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9.空间的特性是A

A.一维性

10.假象是指D

D.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C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2.能够证明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有D D.相对论

13.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种观点是B

B.辩证法观点

1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C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存在是第一性的

15.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为B

B.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6.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C

C.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17.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C

C.理在事先(朱高语)

18.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B

B.改造世界

19.认识的起点是B

B.感觉

20.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B

B.形而上学的观点

21.从普遍联系观点来看,事物之间的差别的界限C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22.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D

D.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

23.一个青年能够成才,是由个人的主观努力,家庭成员的支持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C C.一果多因

24."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C

C.质量互变规律

25.意识是D

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26.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是B

B.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经济地位

2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B

B.客观物质世界

28.庸俗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在于C

C.抹煞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29.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涵义在于D

D.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30.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种观点是D

D.可知论

3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D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32.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说明D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

33.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D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A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3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

A.前者比后者更为根本

36.在社会现象中,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的原因,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反过来又成了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原因。这说明了事物的因果的相互作用往往 D

D.是双向的

37.唯物辩证法范畴的D

D.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38.国家的实质是C

C.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

39.人和人类,具B

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40.原子衰变过程极其短促,而由猿到人的转化过程长达几百万年,这是D

D.质变形式的多样性的表现

1.恩格斯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C)

C.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2.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B )

B. 世界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3.相对静止是指(B )

B.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4.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D )

D. 不可逆性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指它的(A )

A. 客观实在性

6.意识就其本质来说,它是( A)

A. 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7.正确发挥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D )

D. 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主要特征是( A)

A. 相对性

9.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C)

C.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B )

B. 实质和核心

1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D )

D.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

1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一观点主要体现了(D)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13.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D)

D. 把我事物的度

14.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A )

A. 反映论

15.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中包含(A )

A.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16.所谓一元论就是认为(C )

C.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或者是物质或者是精神

1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

A.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8.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C )

C.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19.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D )

D. 人的社会关系

20.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指(A )

A.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

21.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主要标志是(C )

C. 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2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 )

B. 生产资料所有制

23.人民群众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属于( D)

D. 历史范畴

24.社会意识主要是对(A )

A.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25.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处于统治地位,其根本原因是他们(D)

D. 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

2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C )

C. 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

27.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表明( A)

A.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2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A )

A.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2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表明(A )

A. 认识产生和发展根源于社会实践的需要

3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

A. 方向和道路

31.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C )

C. 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32.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是指(B )

B.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33.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指(D )

D. 同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相关联的诸要素的总和

34.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A)

A.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35.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C )

C.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36.揭开全部社会发展史奥秘的钥匙,马克思是在( C)

C. 劳动发展史中找到的

37.我国实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其目的是( C)

C. 为了使人口再生产同社会再生产保持最适当的比例

38.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D)D.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3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D )

D. 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40."人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D )

D. 违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

2.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B )

B. 世界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3.相对静止是指(B )

B.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4.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D )

D. 不可逆性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指它的( A)

A. 客观实在性

6.意识就其本质来说,它是(A )

A. 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7.正确发挥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D )

D. 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主要特征是(A )

A. 相对性

9.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C)

C.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B)

B. 实质和核心

1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D )

D.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

1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一观点主要体现了(D)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13.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D)

D. 把我事物的度

14.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 A)

A. 反映论

15.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中包含(A )

A.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16.所谓一元论就是认为(C )

C.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或者是物质或者是精神

1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

A.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8.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C )

C.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19.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D )

D. 人的社会关系

20.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指(A )

A.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

21.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主要标志是( C)

C. 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2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 )

B. 生产资料所有制

23.人民群众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属于(D )

D. 历史范畴

24.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

A.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25.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处于统治地位,其根本原因是他们(D)

D. 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

2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C )

C. 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

27.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表明(A )

A.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2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A )

A.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2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表明(A )

A. 认识产生和发展根源于社会实践的需要

3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A. 方向和道路

31.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C )

C. 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32.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是指( B)

B.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33.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指(D )

D. 同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相关联的诸要素的总和

34.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A)

A.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35.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C )

C.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36.揭开全部社会发展史奥秘的钥匙,马克思是在( C)

C. 劳动发展史中找到的

37.我国实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其目的是( C)

C. 为了使人口再生产同社会再生产保持最适当的比例

38.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D)D.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3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D )

D. 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40."人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D )

D. 违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C)

C.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B)

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4.空间是指(B )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5.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C)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7.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B)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8.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

A.朴素唯物主义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B)

B.斗争性和同一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B)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11.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C.农民收割庄稼

12.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D)

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1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B )

B.实践--认识--实践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15。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

A.实事求是

16。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C)

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17。"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C)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18。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B)

B.生产工具的水平

19。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D)

D.逻辑学

20。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C)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21.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D)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 )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3。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D)

D.生产力的发展

24。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B)

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25。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C)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D)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27.相对静止是指(C )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28.时间和空间是(C )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2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A)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3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D)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

C、真理具有相对性

33.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D )

D、社会实践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4.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B )

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3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D )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36.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集资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C ) 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37.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C )

C、机械决定论

38.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D )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39.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C)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4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A)

A、人的社会属性

1. 哲学是(C )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2. 哲学基本问题是 (B )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A )

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4.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 C)

C.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5.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 ( C)

C、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7.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A )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8.科学证明,人脑是( C)

C、思维的器官

9.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D( )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C )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1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D )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C )

D.事物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变化

1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4。"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A)

A.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15。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D )

D.把握事物的度

16。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D)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17。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18。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B )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9。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D ).

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20.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B( )

B。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2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含义的是(D )

D。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22.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在真理问题上贯彻了(A )

A。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23.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C

C、否定之否定规律

24.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B)

B、事物量的变化是不超出度的范围

25.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

A、主本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6."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B )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27."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D )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28.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C )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A )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30。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D )

D.物质生产

31。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 )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32。社会意识是A( )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33.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C)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4.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C )

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35。"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6。社会进步是指(D )

D.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37。人生理想是人为自己设定并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是人所憧憬和向往的美好未好,其根基是(D )

D.现实的社会实践

38。在自由和必然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D )

D.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40.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B)

B、生产关系的性质

1.哲学基本问题是(B)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 B)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3.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A)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C)

C、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5.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A)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6.科学证明,人脑是(C)

C、思维的器官

7.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D)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B)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9."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A)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10.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上是犯了(C )

C.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

1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D)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2.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B)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B)

B.辩证法

14."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B)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5.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C)

C、磨擦生热

16.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C)

C、否定之否定规律

17.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B)

B、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18."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A)

A.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19.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 "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D)

D.把握事物的度

20.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1.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D)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22."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B)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23.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 A)

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2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D)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25.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A)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26.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它是(A)

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2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C)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C)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29.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B)

B、生产关系的性质

30.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D)

D、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

31.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D)

D、社会基本矛盾

32.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C)

C、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33.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C)

C、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

34.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B)

B、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

35.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D)

D.物质生产

36."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C)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37.在人的依赖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A)

A、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进行的

38.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C )

C.人类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的范畴

39.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 )

A.生产关系

40.对于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更替的根本原因,应当到(D )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去寻找

1.哲学是( C)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2.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A )

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3.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C )

C.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D )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C)

C.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6.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D.批判地继承

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8.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B( )

B.自然规律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要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

9.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B )

B.实践的

10.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D )

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11.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D )

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1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 C)

C.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13.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B)

B.确定事物的质

14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B】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15.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16.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D)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17.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A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18.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B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1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A )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2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23.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B)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24.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B )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25.社会意识是(A )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26.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 D】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7.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D 】

D.逻辑学

29.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C)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0.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D )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3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D )

D.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32.从历史作用来看,杰出人物一般是指(D )

D.推动历史进步的伟大人物

33.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从根本上说这是( C)

C.由生产实践发展的需要决定的

34、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C )

C、机械决定论

35.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C )

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36.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A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37.在制约科学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D )

D.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

38."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A)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9.人生理想是人为自己设定并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是人所憧憬和向往的美好未好,其根基是( D)

D.现实的社会实践

40.在自由和必然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D )

D.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D、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2、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B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3、现代西方哲学虽然流派众多,但基本上可归结为两种思潮,即B

B、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4、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D

D、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

5、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C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7、圣经记载道,上帝用尘土(即指大地泥土)造人,将生气(即指灵)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对这一观点,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B、圣经中的“上帝造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8、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曾经是新中国引以为自豪的大型水利工程,然而由于该工程没有考虑到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可能会造成三门峡水库的淤塞这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三门峡水库泥沙日益淤积,库容不断减少,对下游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因此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这个根本要求是C

C、一切从实际出发

9、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之间的关系是:B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10、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隔天遥看一千河”所包含的哲理思想是:D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D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C、事物内在本质的稳固联系

13、王安石的“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的诗句D

D、反映了辩证法的观点

14、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似妖。”这一评论蕴含的哲理是:B

B、要把握事物的度

15、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D

D、同一性和斗争性

16、“树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才”、“遇良医得生,遇庸医得死”这说明C

C、外因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

17、“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的话,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这句话应理解为A

A、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有着根本的区别

18、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D:

D、直接现实性

1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0、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A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B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2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D: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23、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D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24、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D:

D、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

25、 2002年,中国空军从俄罗斯进口了5架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之一——米格31战斗机,在试飞的过程中中国飞行员发现了这种战斗机有许多不适合中国人特点的设计。于是有些专家提出停止使用这些战斗机;而另外一些专家则认为这种飞机先进,坚持要使用原机型;后来中央军委决定将两者的理由进行总结,对战斗机进行了必要的改装,最终被我国飞行员完全接受。中央军委这个决定反映的哲学原理的本质含义是D

D、对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26、2004年9月20日美国《财富》杂志发表封面文章称,长期以来,美国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房地产陷入了一种“让人恐怖的”非理性的狂热。这说明B

B、非理性因素具有诱导作用

27、 1991年冬天,英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伦兹教授用计算机模拟天气预报实验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他使用同台计算机和相同的计算程序,仅仅是第二次输入数据时四舍五入了小数点后的一个小小数值,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令罗伦兹教授目瞪口呆:一个是晴空万里,一个是倾盆大雨。这种细微的误差造成巨大差异的结果会反复重演,真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一事实表明

C、真理超出自己的适用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 28、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其中,“第二种方式”指的是B

B、科学技术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29、“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A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30、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CC:

C、生产方式

31、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2、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A

A、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

33、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C:

C、自然规律是自发的起作用的,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34、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是D

D、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3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B: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36、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是C

C、劳动者 37、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C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态的规律

38、阶级在实质上首先是C

C、经济范畴

39、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D

D、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40、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C

C、人的社会关系

1.哲学是C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上的两大阵营是指A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

A.朴素唯物主义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B

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5、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C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6、“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A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7、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

B.斗争性和同一性

8、下列说法中,说明要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的是C

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9、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规律是 D

D. 否定之否定规律

1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 C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11、人们对森林的滥砍乱伐造成水土流失,河道淤积,水源枯竭,土地荒漠化,气候恶劣化,生物物种减少。在因果联系上,这属于 A

A.一因多果

12、“存在即是过程”是B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13、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D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4、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为D

D.抽象的可能性

15、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C

C.磨擦生热

16、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这种观点属于 B

B.客观唯心主义

17、价值原则 C

C.是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

18、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是A

A.辩证法的观点

19、.在经济基础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20、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C

C.自然科学、语言学和逻辑学

21、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C

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22、在一定条件下,偶然性可能转化为必然性是B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23、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种观点是B

B.辩证法观点

2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D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25、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B

B.生产工具的水平

26、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B

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27、有人认为,地球上产生生命是纯粹偶然的,没有任何必然性,就像一个人偶然得到一笔巨款成为百万富翁一样。从哲学上看,这是一种B

B.非决定论观点

28、“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属于D

D.唯物史观

29、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

3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A

A、人的社会属性

31、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是指D

D.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

3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C

C.感觉——知觉——表象

3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34、在价值关系中要求“物趋近人”的观点B

B.体现了价值的主体性

35、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C

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人在价值关系中与其他存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C

C. 人既可以是价值客体又可以是价值主体,其他存在物只能是价值客体

37、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B

B. 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3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所说的“客观实在”是指C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9、.质和事物的存在是B

B.直接同一的

40、认识是对主体的反映,这是B

B.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 B )。

B.批判的、革命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B.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D )。

D.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哲学是( A )。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看法。(P42-P43) (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这是因为: (1)真理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2)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1)二者是有区别的。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③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 ①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有待于扩展。 ②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看,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 ①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3)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只讲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真理观则只讲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易考分析题) (1)含义:真理是对事物正确的认识,谬误是对事物错误的认识。 (2)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①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 ③坚持真理,修正谬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做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的唯物论)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要求和实践的本质特点,即直接现实性所决定的。 (2)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主观和客观事物本身都不能作为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有这个

2020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选择题知识点分析

2020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选择题知识点分析 2020考研的时间点越来越临近了,考生们复习的强度也越来越大了,毕竟近年竞争非常激烈,大家都是争分夺秒的状态。为了帮助到各位考生,整理了“2020考研政治:马原选择题知识点分析”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建议1 马原很难,但是毛中特则相对容易些。所以建议基础差的同学以及刚刚开始复习政治的同学们,不要一来就学习马原。一来就学马原的话,进度慢不说,如果在刷题过程中经常性正确率低下的话,很容易对政治产生厌恶和恐惧心理。 所以建议先学毛中特,找找感觉,这部分的内容通俗易懂,等你们建立起自己能学好政治的自信心,再让马原虐吧。 建议2 马原题目应以理解为主,无论题目简单或是难,都要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对完答案,一定要看解析,这样会加深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 如果是记忆型的知识点的话,自己进行标记并背下来。 建议3 马原部分进度不宜过快,学习原理的时候,要把一个原理看透了再进行下一个。在做题的时候注意结合理论来做。 如果题目中出现的理论,自己记忆比较模糊的话,最好翻书看一看,然后再结合题目进行思考,这样能够加深理解。 另外马原选择题经常有一些出题“套路”,总结一下可以归为以下七种: 1、逻辑错误

逻辑错误是经常出现的,考研政治和高考政治不一样,不是所有的绝对的话都是错误选项,一定要知道选项的逻辑错误,应该注意这样的表述:是…最基本的、依赖于、属于、只限于、源泉、谁是谁的谁等等。 如:2013.1题干是静止是( )选项C运动的普遍状态(应该是运动)、D运动的存在方式(应该是物质) 2010.17题干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选项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变化(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取决于客观事物) 2、不同的哲学派别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关键词:气、木、水、火、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关键词:原子、粒子 辩证唯物主义:关键词:客观存在 主观唯心主义:关键词:我、吾、心、感觉 客观唯心主义:关键词:绝对精神(观念,理念)道、理 可知论:关键词: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人可以认识世界,世界可知的 不可知论:关键词: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世界是不可知的 辩证法:关键词: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关键词: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注:题中只有观念,但没有说明是人的观念,还是神的、上帝或绝对精神,不能判别是主观唯心还是客观唯心,只能是唯心主义。如:自然界只是观念的“外化”,它在时间上不能发展,只是在空间上展示多样性。解析:自然界只是观念的“外

马原选择题库全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l、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木观点和基木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D核心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 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马克思主义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3、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 二、多项选择题

马原期末复习 重点整理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单元: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意义:P2 2.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怎样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24-25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 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史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否定时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 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 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P44-45 ●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

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 的。 ●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a.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b.“两 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c.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d.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 ●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 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 问题意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尤其是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单元: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P61-6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感性认识与理想认识的关系:P68-69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马原各章选择题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 A.马克思、爱因斯坦 B.牛顿、爱因斯坦 C.马克思、牛顿 D.达尔文、牛顿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 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和。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

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马原选择题(按章节)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当代自然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4.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D.总结和概括 6.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感觉、分析、综合 C.概念、判断、推理 D.识记、联想、判断 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人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认识—实践—认识 D.概念—判断—推理 9.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 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1.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论认识 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原选择题题库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1.《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了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是更加好吃?”回家以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B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D.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2.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试验。有个年轻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B A.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D.认识中所获得的真理 3.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A A.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D.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4.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B A.实物补偿 B.价值补偿 C.增殖补偿 D.劳动补偿

《马原》各章核心知识点归纳

绪论、主干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主干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 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 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 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考研政治马原政治经济学部分选择题解析

考研政治马原政治经济学部分选择题解 析 政治经济学的知识点,历来强调整体体系理解和细节知识点和概念的准确把握,凯程考研下面为大家解析哲学部分的多项选择题。 政治经济学的知识点,历来强调整体体系理解和细节知识点和概念的准确把握,在2015考研政治试卷中,政治经济学共考查三道选择题,总共5分,题号为3、20、21,但可惜的是,任性的命题人让全拿5分变得异常艰辛,下面为大家解析哲学部分的多项选择题。 单选题第3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智能化工厂创造出了较高的生产率,显露出巨大的竞争力,企业在“机器换人”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意味着率先使用机器人的个别企业()A.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B.剩余价值来源的改变C.所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D.获得更多的社会平均利润 题目关键词是“机器换人”,我们要明白的是机器是生产资料,人是劳动力,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就是资本技术构成,那么如此一来A项就可以直接选出;剩余价值的知2015年多选题第20题考的就是剩余价值的发展,而在剩余价值来源的知识点上,问题很简单,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剩余劳动,并不会发生改变,B项错误;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受个别劳动生产率影响,C项错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是超额利润,而不是社会平均利润,D项错误。 多选题第20题,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化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这种过剩人口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上述论断表明()A.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特征需要有相对过剩的人口规律与之相适应B.资本主义社会过剩人口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它不为资本价值增殖所需要 C.资本主义积累必然导致工人人口的供给相对于资本的需要而过剩 D.资本主义积累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失业规模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 题干有可能没有读懂,但那不是关键,关键是同学们抓到题目的关键词——资本积累。资本积累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产生相对过剩人口,只要资本主义所有制没有变,资本积累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就不可避免,相适应的相对过剩人口规律也就客观存在;相对过剩人口即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的过剩人口。ABCD皆为正确选项。 多选题第21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对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干预也更加深入。其中,微观规制的类型主要有()A.社会经济规制B.公共亊业规制 C.公众生活规制D.反托拉斯法。

第五六七章马原知识总结

思维导图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一)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1.生产集中: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 日以集中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 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2.垄断产生原因:(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 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 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 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 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 额利润 (2)企业规模大,形成 对竞争的限制 (3)激烈的竞争会给各 方带来严重损失,为避免 两败俱伤,企业间联合实 行垄断

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 主义的真正统治者 (四)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 操作形式-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作用 1)积极作用:第一,国有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 供了物质基础。第二,国家对科学研究的参与和协调,对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国家作为消费者,为私人垄断企业的产品 销售提供了有保障的市场,改善了商品的实现条件。第四,国家推行的财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危机的进程,从而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社会福利 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好的 社会环境。 2)消极作用: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 固有矛盾,难以阻止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 经济干预使70年代以来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缓慢,陷入“滞胀”困 境。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状 况,反而会使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进一步加深。 (二)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1、西方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 背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个体系曾经对战后恢复经济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它是维护美国霸权的一个体系,造成了内部矛盾激化。)70年代,这个体系瓦解后,西方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 2、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是金融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他推动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不断提高。 分析:这一点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有较大的优越性,也就是说西方国家要求离开美国的控制,希望金融自由化。 3、金融资本快速发展的表现:这里简单概括。 第一: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 第二:金融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利润总额中比例越来越大。 第三:实体经济利润率下降,实体经济把一部分利润投向金融领域,金融资本膨胀。 第四:制造业人数逐步减少,金融业为核心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 第五:虚拟经济逐渐脱离实体经济。

马原大题总结(完整版)

材料分析题(30分) 【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 “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 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阐述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700字以上) 【答案要点】 1.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8分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

马原概论选择题题库(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B ) A . 18世纪90年代 B . 19世纪40年代 C . 19世纪70年代 D . 19世纪90年代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有 (ABCD ) A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 B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 C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D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其科学体系的内容包括 (ABD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B.政治经济学C.空想社会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 .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B ) A .唯物论B.辩证法C .历史观D .自然观 2. 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哲学家是 (D ) A .费尔巴哈 B .谢林C.培根 D .黑格尔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B ) A .唯物主义B.辩证法C.可知论 D .认识论 4. 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C ) A .费希特 B .洛克 C .费尔巴哈 D .谢林 5.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他的伟大功绩在于(A ) A .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B .把辩证法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 C .把人类历史描述为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过程 D .正确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6.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正 (D ) 确的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 A .全盘否定和拋弃 B .全盘肯定和继承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

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