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生物必修3:第一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知能演练轻巧夺冠

中图版生物必修3:第一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知能演练轻巧夺冠
中图版生物必修3:第一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知能演练轻巧夺冠

1.T淋巴细胞的作用叙述最完整的一组是()

①处理抗原②呈递抗原③识别抗原④分化记忆细胞⑤分化效应细胞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D.②④⑤

答案:C

2.(2010·高考福建卷改编)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体内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A.效应B淋巴细胞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D.效应Tc淋巴细胞

解析:选D。当病原体侵入细胞后,依靠细胞免疫参与免疫作用,首先T淋巴细胞在病原体的刺激下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c淋巴细胞,效应Tc淋巴细胞与含有该病原体的靶细胞接触,促使靶细胞裂解释放溶酶体酶而促进靶细胞裂解,从而消灭病原体。

3.人体免疫系统中大量合成并分泌抗体的细胞是()

A.吞噬细胞B.T淋巴细胞

C.效应淋巴细胞D.效应B淋巴细胞

解析:选D。在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中,能产生抗体的仅有效应B淋巴细胞。4.(2011·高考全国大纲卷)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细胞因子

C.甲是细胞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细胞因子,乙是抗体

解析:选C。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效应Th淋巴细胞能够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B淋巴细胞。某种细菌体内的物质乙注入动物体内,引起免疫应答反应,推知物质乙属于抗原。

5.浙大医学院附属医院骨髓移植中心黄河教授在他的一篇论文中指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其成因与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增殖有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淋巴细胞成熟于胸腺

B.B淋巴细胞成熟于骨髓

C.T淋巴细胞只参与细胞免疫

D.B淋巴细胞只参与体液免疫

答案:C

6.如图1为某病毒侵入机体被杀伤过程图解,据图回答:

(1)图1中细胞①为__________________,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通过该细胞进行免疫的方式称为________。

(2)靶细胞裂解后,抗原要靠________进一步清除。

(3)图2细胞为________细胞,通过该细胞进行免疫的方式称为________;其产生的物质的化学本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效应Tc淋巴细胞细胞免疫

(2)抗体

(3)效应B淋巴体液免疫蛋白质

1.如图表示人体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下列对a、b、c、d四种细胞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a细胞为吞噬细胞

B.b细胞为效应B淋巴细胞

C.c细胞为靶细胞

D.d细胞为效应T淋巴细胞

解析:选B。分析图示可知,该图的上半部分为体液免疫,a细胞吞噬并处理抗原,故为吞噬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和细胞因子的作用,故为B淋巴细胞;下半部分为细胞免疫,c细胞中有抗原,故为靶细胞,d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故为效应T淋巴细胞。2.机体免疫系统中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

A.分化、发育的场所相同

B.都参与特异性免疫

C.都能攻击被感染的细胞

D.遗传信息不同

答案:B

3.下图为人体免疫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过程为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免疫

B.通过过程V产生的“某物质”是细胞因子

C.细胞①③分别为吞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均能识别抗原

D.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细胞⑤会迅速增殖、分化

解析:选D。该过程应为特异性免疫的体液免疫;过程V产生的“某物质”是抗体;细胞③为B淋巴细胞,细胞②是T淋巴细胞,细胞⑤是记忆B淋巴细胞。因此,A、B、C三项

均不正确。

4.如图是两次注射同一种抗原后,人体内产生抗体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第二次注射同一种抗原后,记忆B淋巴细胞大量形成效应B淋巴细胞

B.与第二次相比,第一次注射抗原产生抗体的效率低,保持时间较短

C.图中说明预防接种往往需注射同种抗原2至3次,每次要隔一定时间

D.图中说明抗原接种量越大,产生的抗体越多

解析:选D。图中抗原第一次注射时,抗体的产生慢而少,第二次注射时,抗体的产生快而多,说明产生抗体多少与接种的次数有关,与接种量无关。

5.2011年9月28日是第五个世界狂犬病日。我国是狂犬病的流行地区,发病总数居世界第二。近年来,我国狂犬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接种狂犬病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有效措施。以下有关狂犬病疫苗在人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B淋巴细胞接受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记忆B淋巴细胞

B.B淋巴细胞接受刺激后可释放细胞因子

C.T淋巴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淋巴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D.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解析:选A。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疫苗是抗原,B淋巴细胞接受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记忆B淋巴细胞和效应B淋巴细胞,效应B淋巴细胞能产生抗体;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能释放细胞因子,加强特异性免疫反应;效应Tc淋巴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暴露出相应的抗原。

6.(2010·高考浙江卷)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选C。注射乙肝疫苗后,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形成特定的淋巴细胞(记忆B淋巴细胞)和抗体;如果有同样的抗原再次刺激机体,记忆B淋巴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效应B淋巴细胞和记忆B淋巴细胞,效应B淋巴细胞进而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接种乙肝疫苗之所以要间隔注射三次,目的就是激发机体二次免疫反应的机制,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特定淋巴细胞。

7.日本熊本大学研究小组开发出利用胚胎干细胞高效培养免疫细胞的新技术,一个干细胞能培育出100~200个树突状细胞(一种免疫细胞),其广泛存在于皮肤等组织中,一旦病原体等外敌侵入机体,树突状细胞会及时通知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用胚胎干细胞培育树突状细胞利用了其全能性

B.树突状细胞只能参与细胞免疫

C.培育出能识别癌细胞特有蛋白质的树突状细胞,有可能找到治疗癌症的新方法

D.能够识别抗原的有效应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效应T淋巴细胞

解析:选C。细胞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为完整个体的潜能。树突状细胞在机体内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效应B淋巴细胞的功能是分泌抗体,不能识别抗原。

8.(2011·高考重庆卷)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经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

A.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

B.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凝集素

C.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D.刺激机体释放出细胞因子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解析:选A。某人注射美容制剂后出现头昏等症状,应为注射肉毒杆菌外毒素过量而引起的不适症状,医生为其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抗体)进行治疗,目的应是“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抗原)”,故A正确。

9.研究表明,在人体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c淋巴细胞能够分泌一种称为穿孔素的蛋白质。穿孔素可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形成孔洞,导致这些靶细胞裂解死亡。下列与这一免疫过程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效应Tc淋巴细胞识别靶细胞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B.控制穿孔素合成的基因在效应B淋巴细胞中也存在

C.穿孔素是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通过细胞膜的

D.穿孔素分泌的过程依赖膜的流动性

解析:选C。细胞识别主要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人体内所有细胞的遗传物质都相同,细胞种类的差异是因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穿孔素是一种分泌蛋白,是以胞吐的方式通过细胞膜的;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10.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依据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④为细胞免疫,A为细胞因子;⑤为体液免疫,B为抗体

B.与B加工、分泌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C.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c、d、e、f、g

D.病毒入侵人体时往往先通过⑤免疫,再通过④免疫,才能消灭抗原

解析:选C。由细胞f产生B(物质)知⑤为体液免疫,则④为细胞免疫,在此过程中,由受刺激的效应Th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在体液免疫中产生抗体,抗体为分泌蛋白,与其形成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图中b、c、d、e、f、g等分别代表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效应Tc淋巴细胞、记忆T淋巴细胞、效应B淋巴细胞、记忆B淋巴细胞,而效应B淋巴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两者相互配合,才能彻底消灭抗原。

11.(2012·黄冈中学高二检测)下表为我国新生幼儿计划免疫的部分列表,分析可以发现多数疫苗要多次接种,下列对其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B.多次接种疫苗能够提高人体中的抗体和记忆B淋巴细胞的水平

C.疫苗在人体中诱发产生的抗体和记忆B淋巴细胞存在时间是有限的

D.人的体质不同,一次接种不一定能够产生有效的抗体和记忆B淋巴细胞

解析:选A。疫苗是经过灭活或减毒的病毒,因此如果病原体发生变异,反复接种一种疫苗

是不能对已变异的病原体发挥作用的;疫苗的作用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或记忆B淋巴细胞,但是抗体和记忆B淋巴细胞在体内存在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多次接种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新的抗体和记忆B淋巴细胞进行补充,从而提高人体内抗体和记忆B淋巴细胞的水平;每个人的体质有所不同,因此疫苗在机体中的反应也就不同,反复接种可以刺激抗体和记忆B淋巴细胞的产生。

12.如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X是抗原,Y是抗体,数字①~④表示过程,字母a~e表示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当抗原X再次侵入人体时,机体通过④⑤过程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

B.e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作用完全相同

C.B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D.Y主要在内环境中发挥作用,与Y合成和分泌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解析:选A。①过程表示抗原侵入机体,e细胞表示吞噬细胞,②过程表示被吞噬细胞处理的抗原被传递给T淋巴细胞,a细胞表示T淋巴细胞,b细胞表示B淋巴细胞,c细胞表示记忆B淋巴细胞,d细胞表示效应B淋巴细胞,③过程表示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B 淋巴细胞和效应B淋巴细胞,在二次免疫反应中通过④过程产生更多的效应B淋巴细胞,并通过⑤过程产生更多的抗体,从而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可直接吞噬消灭病原体,但在特异性免疫中主要是吞噬抗原使其处理后暴露出抗原决定簇;B淋巴细胞只参与体液免疫;核糖体是无膜结构的细胞器。

13.如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并回答:

(1)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和骨髓内转变为a、b、c等细胞的过程被称为________。

(2)③过程是在X的刺激和a细胞等的参与下共同完成的,这属于________免疫的感应和反应阶段。与③过程相比,④过程的应答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参与Y合成并分泌的膜性细胞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4)若X是禽流感病毒,则患者彻底消灭X必须依靠a增殖分化的淋巴细胞使________裂解。解析:(1)图中a、b、c表示T淋巴细胞、血细胞和B淋巴细胞,造血干细胞分化成上述细胞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2)③过程是在抗原的刺激下和T淋巴细胞等的参与下进行的体液免疫的感应阶段。(3)Y是抗体,参与其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其中核糖体没有膜结构。(4)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起作用,病毒进入细胞后,效应Tc淋巴细胞先把靶细胞裂解,然后靠体液免疫消灭病毒。答案:(1)分化(2)体液更快、更强(3)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4)靶细胞(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

14.如图表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中数字分别代表相应的生理活动,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虚线所表示的箭头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所引起的免疫反应。

(2)图中的“某物质”指的是________。

(3)下列细胞中,能处理并呈递抗原的是________,不能识别抗原的是______,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是________。(填下列字母)

A.吞噬细胞B.T淋巴细胞C.B淋巴细胞D.记忆细胞E.效应B淋巴细胞F.效应T淋巴细胞

(4)效应T淋巴细胞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⑦表示某物质,则是______,主要分布于________,能与________特异性结合并由

________最终将抗原消灭掉。

(6)病毒进入体内先由________免疫发挥作用,若进入宿主细胞,则由________免疫消灭掉。

(7)康复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血清可用于治疗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图中虚线箭头指的是二次免疫中,同一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

(2)效应Th淋巴细胞可以分泌细胞因子。

(3)吞噬细胞能处理并呈递抗原,效应B淋巴细胞能分泌抗体,不能识别抗原。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淋巴细胞。

(4)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c淋巴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5)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效应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浆、淋巴中,它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最后通过吞噬细胞把抗原—抗体结合物吞噬掉。

(6)病毒进入体内后,首先通过体液免疫抑制其在体内的移动,然后通过细胞免疫将其消灭。

(7)已经康复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体内取得的血清中,含有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抗体,能杀灭甲型H1N1流感病毒。

答案:(1)同一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

(2)细胞因子(3)A E BCDF

(4)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5)抗体血浆、淋巴抗原吞噬细胞

(6)体液细胞

(7)康复患者的血清中含有能够杀灭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抗体

15.(创新探究)图甲所示为某种特异性免疫的大致过程,图乙是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相关情况变化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表示的是________(填“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细胞②在图中具有________的作用,细胞⑦是________。

(2)从图乙可以看出,当再次感染相同的病原体后,产生抗体既________又________,这主要与记忆细胞有关,初次免疫的记忆细胞由图甲中的________(填数字)增殖分化而来。(3)切除胸腺后,图甲表示的免疫过程将大部分丧失,保留的一部分主要与图甲中的________(填数字)有关。

解析:本题考查免疫的过程及二次免疫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图甲中有抗体的产生,所以可以判断为体液免疫过程。⑦能分泌抗体,为效应B淋巴细胞,它是由④分化而来的,所以④为B淋巴细胞;细胞②具有呈递抗原的作用,为T淋巴细胞。图乙表示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中抗体浓度的变化及患病程度的比较,从图中可以看出,二次免疫的特点是产生抗体既多又快。记忆细胞由图甲中的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如果切除胸腺,将不能产生T淋巴细胞,则不能对抗原进行呈递作用,但有少部分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所以仍能保留部分体液免疫的功能。

答案:(1)体液免疫呈递抗原效应B淋巴细胞

(2)多快④(3)⑤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题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64分) 1、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2、读图1和图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3、关于一个区域及其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 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 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 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 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4、下列关于图3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 述正确的是:() 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 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 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根据表1完成5—6题。

5、该乡现有产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淡水养殖业B林业 C旅游业D食品加工业 6、该乡在方案实施前后发生了重大变 化,这说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 入,必须: A进行农业综合治理,调整农村经济结 构 B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 地位 C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图4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 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7—8题。 7、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 为:() A 37.6:17.4:45.0 B 31.6:30.5:37.9 C 15.5:24.5:60.0 D 37.6:24.5:37.9 8、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我国某省三类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完成9—10。 9、该省可能为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要点导学】 一、种群特征: (一)种群密度 概念: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具有一定的特点:①在相同环境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②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并非指种群中的某个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要增大;死亡率高出生率,种群密度要降低。 (三)年龄组成: 1.概念: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年龄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2.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 3.意义: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我们研究种群有什么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四)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根据性别比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人、猩猩等 (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猪等;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造成了种群密度的改变。 (五)迁出和迁入: 迁入:迁入个体使种群密度增加; 迁出:迁出个体多使种群密度降低。 类型 种群构成特点 发展趋势 图示 增长型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 保持稳定 衰退型 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练习题总结,推荐文档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节: 1、人体的体液由存在于细胞内的和存在于细胞外的组成。 2、由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主要包括、和等。 3、用箭头连接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 。 5、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溶液。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7、溶液渗透压与溶液的成正比。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和。 8、正常人的血浆近性,血浆pH 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 9、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0、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环境是和;毛细淋巴管的直接环境是和 。 11、目前普遍认为,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的。 1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谢 。 习题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3 、HPO 2-等参与维持血浆pH 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2.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 )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 4.下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② 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O2等物质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④ D.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 7.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 的变化趋势、引起pH 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D.升高、乳酸、NaHCO3 1、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中,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扩散与渗透 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D.淋巴与组织液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4、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不会引起血浆pH 发生剧烈的变化,其中发挥缓冲 作用的物质主要是( ) A.碳酸氢钠B.碳酸C.三磷酸腺苷D.钾离子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些细胞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血液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 C.血浆渗透压主要取决于无机盐的含量 D. 细胞内液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血浆和淋巴中含量很少 7、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 A.喝牛奶,进入胃中 B.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C.口服抗菌药物 D.肌肉注射青霉素 9、下列液体属于体液的一组是( ) ①胆汁②胰液③血浆④淋巴⑤原尿⑥脑脊液 ⑦组织液⑧核液⑨细胞内液⑩胃液 A.③④⑥⑦⑧⑨ B.③④⑤⑦⑨⑩ C.②③④⑤⑦⑨ D.①②③④⑤⑦ 10、人体发生花粉过敏等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A.血浆量增加B.组织液增加C.组织液减少D.淋巴减少 11、下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为( ) A.A、B、C 依次为消化液、血浆、尿液B.A、 B、C 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尿液C.B、 C、 D 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D.A、B、 C 依次为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 12、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 B.毛细淋巴管破裂,淋巴外流,使局部组织液回渗到血管 C.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 D.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 13、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

新人教版数学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题(有答案)学习资料

本章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 A.系统抽样是先将差异明显的总体分成几个小组,再进行抽取 B.分层抽样是将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的总体分成几层,然后进行抽取 C.简单随机抽样是从个体无差异且个数较少的总体中逐个抽取个体 D.系统抽样是从个体无差异且个数较多的总体中,将总体均分,再按事先确定的规则在 各部分抽取 解析:当总体中个体差异明显时,用分层抽样;当总体中个体无差异且个数较多时,用系 统抽样;当总体中个体无差异且个数较少时,用简单随机抽样.所以A项中的叙述不正确. 答案:A

2某班的60名同学已编号1,2,3, (60) 为了解该班同学的作业情况,老师收取了号码能被5整除的12名同学的作业本,这里运用的抽样方法是( ).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 D.抽签法 解析:抽出的号码是5,10,15,…,60,符合系统抽样的特点:“等距抽样”. 答案:B 3统计某校1 000名学生的数学测试成绩,得到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若满分为100分,规定不低于60分为及格,则及格率是( ).

A.20% B.25% C.6% D.80% 解析:从左至右,后四个小矩形的面积和等于及格率,则及格率是 1-10(0.005+0.015)=0.8=80%. 答案:D 4两个相关变量满足如下关系: 两变量的回归直线方程为( ). A.=0.58x+997.1 B.=0.63x-231.2

C.=50.2x+501.4 D.=60.4x+400.7 解析:利用公式==0.58, =- =997.1. 则回归直线方程为=0.58x+997.1. 答案:A 5某市A,B,C三个区共有高中学生20 000人,其中A区高中学生7 000人,现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这三个区所有高中学生中抽取一个容量为600的样本进行“学习兴趣”调查,则在A区应抽取( ). A.200人 B.205人 C.210人 D.215人 解析:抽样比是=,则在A区应抽×7 000=210(人). 答案:C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4章练习

高一年级生物学科作业纸姓名日期5月6日班 级 )( 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物种、种群和群落的是①所有的朱槿②一片水田中所有的稻螟虫③一片农田中的所有水稻和杂草④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⑤南湖中的全部生物⑥某草原的全部羊群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①⑤③ 2、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甲、乙、丙三种类型,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20世纪70年代初期人口的年龄组成成为图甲所示类型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中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成为图甲所示类型 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成为图丙所示类型 D.一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不变的 3、下图是某地区广东松的种群年龄组成调查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 ) A.该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为“J”型 B.种群密度下降 C.环境阻力不变 D.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4、如图表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不能 得出的结论是( ) A.t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3B.t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4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S”型增长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时该鱼数量的两倍2

5、在营养、资源较好的培养基上接种少量细菌,每隔一段时间测量细菌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图中能正确表示细菌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1 6、有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绵羊,有两户养的山羊,这8群羊是( ) 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7、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加的个体数 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鲤鱼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D.池塘中的鲫鱼和水库里的鲫鱼 设计了四个调、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8 ) 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1个1 mB.设置21 m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只刺9、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 BA2/km.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获的概率C 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下列104个种群不同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依次表示的是( ) A.甲、乙表示衰退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B.甲表示增长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甲、乙表示增长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C D.甲表示衰退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月份南方某11年20101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在沿海城市对本市居住人口进行了调查,发现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在人口调查途中发现市郊大雁数量也比以前增多不少。对于人口和大雁种群密度增大的原因,正确的

高一数学必修3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数学必修3第一章测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5×10=50分) 1.下面对算法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算法只能用自然语言来描述 B .算法只能用图形方式来表示 C .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 D .同一问题的算法不同,结果必然不同 2.在下图中,直到型循环结构为 ( ) A . B . C . D 3.算法 S1 m=a S2 若b100 C .i>50 D .i<=50 8.如果右边程序执行后输出的结果是990, 那么在程序until 后面的“条件”应为( ) > 10 B. i <8 C. i <=9 <9 9.读程序

甲: i=1 乙: i=1000 S=0 S=0 WHILE i<=1000 DO S=S+i S=S+i i=i+l i=i 一1 WEND Loop UNTIL i<1 PRINT S PRINT S END END 对甲乙两程序和输出结果判断正确的是 ( ) A .程序不同结果不同 B .程序不同,结果相同 C .程序相同结果不同 D .程序相同,结果相同 10.右边程序执行后输出的结果是( ) A.1- B .0 C .1 D .2 二.填空题. (5×6=30分) 11.有如下程序框图(如右图所示),则该程序框图表示的算法的功能是 ( 第12题) 12.上面是求解一元二次方程)0(02 ≠=++a c bx ax 的流程图,根据题意填写: (1) ;(2) ;(3) 。 13.把求(注:n!=n*(n-1)*……*2*1)的程序补充完整 14.右程序运行后输出的结果为_______________. 15.计算11011(2)-101(2)= 16.下列各数) 9(85 、 ) 6(210 、 ) 4(1000 、 ) 2(111111中最小的数是____________。 (第11题) 第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及习题(含详解答案)

必修三 1、人体的体液由存在于细胞内的_________和存在于细胞外的_________组成。 2、由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_______,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3、用箭头连接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_________________。 5、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_____溶液。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 7、溶液渗透压与溶液的_____成正比。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__和______。 8、正常人的血浆近____性,血浆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9、_______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0、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和_______;毛细淋巴管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和_______ 。 11、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_的。 1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谢______。 习题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3、HPO2-4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2.(20XX年湘潭高三第一次模拟)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 3.(20XX年高考上海卷)某种寄生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会造成下肢肿胀,这是由于肿胀处() A.细胞间隙积聚组织液 B.细胞不能接受氨基酸 C.细胞不能对脂肪进行分解 D.细胞外液Na+浓度是内液的12倍 4.下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要点导学】 一、种群特征: (一)种群密度 概念: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具有一定的特点:①在相同环境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②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并非指种群中的某个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要增大;死亡率高出生率,种群密度要降低。 (三)年龄组成: 1.概念: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年龄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2.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 3.意义: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我们研究种群有什么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四)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根据性别比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人、猩猩等 (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猪等;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造成了种群密度的改变。 (五)迁出和迁入: 迁入:迁入个体使种群密度增加; 迁出:迁出个体多使种群密度降低。 类型 种群构成特点 发展趋势 图示 增长型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 保持稳定 衰退型 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完整版)人教版必修四第一章测试题.doc

第一章测试题 (总 120 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满分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 A={ 第一象限角 } , B={ 锐角 } ,C={ 小于 90°的角 } ,那么 A 、 B 、 C 关系是 ( ) A . B=A ∩C B . B ∪ C= C C .A C D . A=B=C 2.将分针拨慢 5 分钟,则分钟转过的弧度数是( ) π B .- π π D . - π A . 3 C . 6 3 6 3.已知 sin 2cos 5, 那么 tan 的值为( ) 3sin 5cos A .-2 B .2 23 D . - 23 C . 16 16 4.已知角 的余弦线是单位长度的有向线段;那么角 的终边( ) A .在 x 轴上 B .在直线 C .在 y 轴上 D .在直线 y x 上 y x 或 y x 上 5.若 f (cos x) cos2 x ,则 f (sin15 ) 等于 ( ) 3 3 1 1 A . B . C . D . 2 2 2 2 6.要得到 y 3sin(2 x π y=3sin2x 的图象( ) ) 的图象只需将 π 4 π A .向左平移 个单位 B .向右平移个单位 4 4 C .向左平移 π 个单位 D .向右平移 π 个单位 8 8 7.如图,曲线对应的函数是( ) A . y=|sinx| B . y=sin|x| C .y=- sin|x| D . y=- |sinx| 8.化简 1 sin 2 160 的结果是( ) A . cos160 B . C . cos160 D . cos160 cos160 1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习题测验

高一生物周练(一)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 A.二氧化碳和氧气 B.血红蛋白 C.葡萄糖 D.血浆蛋白 2.下图表示内环境成分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 3. 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液是人体内的液体,都存在于细胞内 B.体液构成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C.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 D.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血液两部分 4.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A.组织液 B.淋巴 C.组织液和淋巴 D.血浆和组织液 5.血浆中的水来() A 组织液 B 血浆、消化道 C 淋巴、组织液 D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6.内环境中不含() A 胰岛素、氨基酸、尿素 B 酶、甘油、维生素 C 麦芽糖、淀粉、乳糖 D 无机盐、葡萄糖、性激素 7.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会引起组织水肿,其原因() A 血浆渗入组织的速度降低 B 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 C 淋巴生成速率降低 D 淋巴循环受阻 8.人的表皮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是一种:() A 直接交换 B间接交换 C 通过内环境进行交换 D 通过体液进行交换 9.一个人出现组织水肿,其原因可能是() A.血浆中尿素过多 B.皮下脂肪组织积存过多 C.血糖含量过少 D.血浆蛋白含量过少 10.机体的调节系统包括() ①神经系统②内分泌系统③淋巴系统④免疫系统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根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 程b和c更为重要②组织液中的CO 2 有害无 益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④过程b 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12.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14.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 ①酸碱平衡②Na+、K+平衡③血糖平衡④体温调节⑤蛋白质平衡 ⑥CO 2-O 2 平衡 A.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15.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来降低体温,下列哪种措施是错误的 A.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 B.在额头上敷用冷水浸泡过的毛巾 C.适当撤减衣被 D.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 16.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17.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人体血液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 3反应,生产乳酸钠和H 2 CO 3 C.血液中的Na 2CO 3 过多时,就与H 2 CO 3 结合形成NaHCO 3 D.PH的相对平衡是血液中的缓冲物质直接调节的,不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18.肾小管与周围毛细血管间的交换是通过渗透作用完成的,如果流经肾小管原尿中的葡萄糖浓度明显提高,并且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那么最终排出的尿量将会() A.增加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19.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 A.脊髓、大脑、大脑 B.脑干、脊髓、大脑 C.大脑、脊髓、大脑 D.脊髓、脊髓、脑干

生物高中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参考资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基础题 1.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 A.Fe2+ B.K+ C.Na+ D.Ca2+ 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 A.浮肿B.手足抽搐C.贫血D.尿毒症 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 A.组织中氧气的浓度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 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D.细胞中A TP的数量 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5.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6.在下列物质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 7.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A.组织液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和组织液D.消化道和组织液 8.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A.血浆、体液和体液 B.血液、体液和淋巴

最新高一数学必修3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人教版(A)word版本

i=11 s=1 DO s= s * i i = i -1 LOOP UNTIL “条件” PRINT s END (第7题) 高一数学必修3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人教版(A) 数学第一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面的结论正确的是 ( ) A .一个程序的算法步骤是可逆的 B 、一个算法可以无止境地运算下去的 C 、完成一件事情的算法有且只有一种 D 、设计算法要本着简单方便的原则 2、早上从起床到出门需要洗脸刷牙(5 min)、刷水壶(2 min)、烧水(8 min)、泡面(3 min)、吃饭(10 min)、听广播(8 min)几个步骤、从下列选项中选最好的一种算法 ( ) A 、 S1 洗脸刷牙、S2刷水壶、S3 烧水、S4 泡面、S5 吃饭、S6 听广播 B 、 S 1刷水壶 、S2烧水同时洗脸刷牙、S3泡面、S4吃饭、S5 听广播 C 、 S 1刷水壶 、S2烧水同时洗脸刷牙、S3泡面、S4吃饭 同时 听广播 D 、 S1吃饭 同时 听广播、S2泡面、S3烧水同时洗脸刷牙、S4刷水壶 3.算法 S1 m=a S2 若b 10 B. i <8 C. i <=9 D.i<9 9.读程序 甲: i=1 乙: i=1000 S=0 S=0 WHILE i<=1000 DO S=S+i S=S+i i=i+l i=i 一1 WEND Loop UNTIL i<1 PRINT S PRINT S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附答案)

第1章测试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人体血浆中的水来自() A.组织液B.组织液、消化道 C.淋巴、组织液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2.人体出现组织水肿不可能是因为() A.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B.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过高 C.血糖含量过高D.淋巴循环受阻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范畴的是() A.细胞核中DNA含量相对稳定B.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 C.血糖含量相对稳定D.血浆pH相对稳定 4.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就不会生病 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5.下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 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C.图中①和③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组织液 D.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② 6.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B.剧烈运动后,乳酸在血液中的含量先增后减 C.人喝醋后,血浆中的pH不会下降 D.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可以不经过细胞膜 7.“春捂秋冻”的意思是() A.秋冻身体健康B.捂是要适应冷的环境 C.帮助机体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D.增加机体的产热抗冻能力 8.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除哪项外,下列事实都支持这一观点() A.夏天长期待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 C.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 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9.下图为人体局部内环境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2、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出生率、死亡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J 型增长” a 、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 b 、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 、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 “S 型增长”: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 、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 、曲线中注意点: (1)K 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 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 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 重要意义。 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比较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时间

(完整)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一章测试题

必修四第一章复习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5分,共60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第二象限的角是钝角 B .第三象限的角必大于第二象限的角 C .-831°是第二象限角 D .-95°20′,984°40′,264°40′是终边相同的角 2.若点(a,9)在函数y =3x 的图象上,则tan a π6的值为( ) A .0 B.33 C .1 D. 3 3.若|cos θ|=cos θ,|tan θ|=-tan θ,则θ2的终边在( ) A .第一、三象限 B .第二、四象限 C .第一、三象限或x 轴上 D .第二、四象限或x 轴上 4.如果函数f (x )=sin(πx +θ)(0<θ<2π)的最小正周期是T ,且当 x =2时取得最大值,那么( ) A .T =2,θ=π2 B .T =1,θ=π C .T =2,θ=π D .T =1,θ=π2 5.若sin ? ?? ??π2-x =-32,且π

7.将函数y =sin x 的图象向左平移φ(0≤φ<2π)个单位长度后,得 到y =sin ? ?? ??x -π6的图象,则φ=( ) A.π6 B.5π6 C.7π6 D.11π6 8.若tan θ=2,则2sin θ-cos θsin θ+2cos θ 的值为( ) A .0 B .1 C.34 D.54 9.函数f (x )=tan x 1+cos x 的奇偶性是( ) A .奇函数 B .偶函数 C .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D .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10.函数f (x )=x -cos x 在(0,+∞)内( ) A .没有零点 B .有且仅有一个零点 C .有且仅有两个零点 D .有无穷多个零点 cos A )=m ,lg 11-cos A =n ,则lgsin A B .m -n D.12(m -n ) C , 对称; ②函数f (x )在区间? ?? ??-π12,5π12内是增函数; ③由y =3sin2x 的图象向右平移π3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图象C ,其 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A .0 B .1 C .2 D .3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将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测试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2.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A、肺泡腔内的气体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C、心窒腔内的血浆D、膀胱腔内的尿液 3.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通过尿液排出 C.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K+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 4.下列关于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中组织胺释放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B.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小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 C.组织细胞代谢减弱,代谢产物减少时,引起组织液浓度下降 D.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降低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 5.人体血液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A.纤维素 B.尿素 C.激素 D.维生素 6.人体发生花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 会造成局部() A.血浆量增加B.组织液减少C.组织液增加D.淋巴减少7.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的变化趋势、引起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 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A.降低、2、23 B.降低、乳酸、3 C.升高、2、H23 D.升高、乳酸、3 8.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 的是()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9.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 引起()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第一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第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是合题目要求的.) 1.设集合{}1->∈=x Q x A ,则( ) A . A ?? B .2A ? C .2A ∈ D .{}2?A 2、已知集合A 到B 的映射f:x→y=2x+1,那么集合A 中元素2在B 中对应的元素是: A 、2 B 、5 C 、6 D 、8 3.设集合{|12},{|}.A x x B x x a =<<=<若,A B ?则a 的范围是( ) A .2a ≥ B .1a ≤ C .1a ≥ D .2a ≤ 4.函数21y x =-的定义域是( ) 1111. (,) . [,) . (,) . (,]2222 A B C D +∞+∞-∞-∞ 5.全集U ={0,1,3,5,6,8},集合A ={ 1,5, 8 }, B ={2},则集合)A B =U (C ( ) A .{0,2,3,6} B .{ 0,3,6} C . {2,1,5,8} D . ? 6.已知集合{}{}13,25A x x B x x A B =-≤<=<≤=,则( ) A. ( 2, 3 ) B. [-1,5] C. (-1,5) D. (-1,5] 7.下列函数是奇函数的是( ) A .x y = B .322-=x y C .2 1x y = D .]1,0[,2∈=x x y 8.化简:2(4)ππ-+=( ) A . 4 B . 2 4π- C .2 4π-或4 D . 4 2π- 9.设集合{}22≤≤-=x x M ,{} 20≤≤=y y N ,给出下列四个图形,其中能表示以集合M 为定义域,N 为值域的函数关系的是( ) 10、已知f (x )=g (x )+2,且g(x)为奇函数,若f (2)=3,则f (-2)= 。 A 0 B .-3 C .1 D .3

高中数学必修3第一章(统计)测试题版)

高中数学必修3第二章(统计)检测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某单位有老年人28人,中年人54人,青年人81人.为了调查他们的身体状况,需从他们中抽取一个容量为36的样本,最适合抽取样本的方法是( ). A.简单随机抽样B.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D.先从老年人中剔除一人,然后分层抽样 2.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15,17,14,10,15,17,17,16,14,12.设其平均数为a,中位数为b,众数为c,则有( ). A.a>b>c B.b>c>a C.c>a>b D.c>b>a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统计里,把所需考察对象的全体叫作总体 B.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大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 C.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D.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大,说明这组数据的波动越大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数据5,4,4,3,5,2的众数是4 B.一组数据的标准差是这组数据的方差的平方 C.数据2,3,4,5的标准差是数据4,6,8,10的标准差的一半 D.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相应各组的频数 5.从甲、乙两班分别任意抽出10名学生进行英语口语测验,其测验成绩的方差分别为S12= 13.2,S22=26.26,则( ). A.甲班10名学生的成绩比乙班10名学生的成绩整齐 B.乙班10名学生的成绩比甲班10名学生的成绩整齐 C.甲、乙两班10名学生的成绩一样整齐 D.不能比较甲、乙两班10名学生成绩的整齐程度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样本估计总体,其误差与所选择的样本容量无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