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地球与地球仪(课时作业)-精选教学文档

第1讲 地球与地球仪(课时作业)-精选教学文档
第1讲 地球与地球仪(课时作业)-精选教学文档

一、选择题

读经纬网圆柱投影图(局部),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点处在北寒带B.b点位于西半球

C.c点位于大西洋D.d点位于c点东南方向

2.关于L1、L2表示的实际距离的比较,正确的是()

A.L1=2L2B.L1=1.5L2

C.L1=L2D.L1=0.87L2

解析:第1题,a点位于60°N纬线上,属于北温带;b点位于45°E经线上,属于东半球;c点位于150°E,不位于大西洋;d点的坐标为(0°,135°W),c点的坐标为(60°N,135°E),所以d点位于c点的东南方向。第2题,L1位于60°N,a、b两点的经度差为180°,L1表示的实际距离为cos60°×180×111 km=90×111 km。a、d两点位于同一经线上,纬度差为60°,所以L2表示的实际距离为60×111 km。

答案:1.D 2.B

(2019届河南六校联考)甲、乙两地的夜晚北极星的仰角同为60°,甲、乙两地经度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3~4题。

3.甲地位于乙地的()

A.东方B.西方

C.西北方向D.东南方向

4.甲、乙两地的距离大约是()

A.20 000千米B.15 000千米

C.10 000千米D.5 000千米

解析:第3题,北半球某地的地理纬度等于该地北极星的仰角,因为两地的仰角相同,所以两地纬度相同,故必然是东西方向。东西方向以劣弧方向为准,所以甲地位于乙地的东方。第4题,任意纬线上相差一个经度的距离为111千米×

cos θ(θ为纬度),然后乘以两地的劣弧经度差。

答案:3.A 4.D

(2019届泰安模拟)下图为某岛等高线分布图(单位:米)。读图,回答5~6题。

5.该岛的面积约为()

A.0.43平方千米B.4.3平方千米

C.14.3平方千米D.143平方千米

6.北京的地理坐标是(40°N,116°E),那么该岛位于北京的()

A.东北方B.东南方

C.西北方D.西南方

解析:第5题,依据经纬度可知,该岛东西长度约为2′,运用赤道上跨1个经度距离约为110千米,可推断该岛东西长度约为3千米;同理可计算出南北长度约为1.4千米,则面积约为4.2平方千米。第6题,依据图中经纬度可知,图中经度为东经,但数值比北京的大,应在东边;纬度为北纬,但数值比北京的小,应在南边。故该岛位于北京的东南方。

答案:5.B 6.B

7.(2019·安徽皖南八校三模)下图为阿拉斯加输油管道位置图。该石油管道的长度最接近()

A.800千米B.1 200千米

C.1 600千米D.2 200千米

解析:G1与G2相隔约10个纬度,两点大致位于同一经线上,计算可得管道长度最接近1 200千米。

答案:B

(2019·商丘一模)读图,完成8~9题。

8.与图乙比较,图甲所示()

A.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大

B.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小

C.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大

D.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小

9.楠迪位于莫尔兹比港的()

A.西北方向B.东北方向

C.西南方向D.东南方向

解析:第8题,两幅图图幅大小相等,但图乙所跨经纬度大于图甲,则图甲的比例尺大于图乙,表示的范围小于图乙。第9题,楠迪经纬度大约为(18°S,178°E),而莫尔兹比港经纬度大约为(10°S,147°E),则楠迪位于莫尔兹比港的东南方向。答案:8.D9.D

(2019届大连模拟)读下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①②③区域面积相比()

A.①>②B.②>③

C.①=③D.无法比较

11.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③区域海面距地心距离比①稍长

B.③区域位于①区域的西北方向

C.③区域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D.东北航向是②区域向③区域飞行的最近航线

解析:第10题,①②③区域经度差、纬度差相同。①②区域分属南北半球,面积相等;②区域纬度低于③区域,因此面积较③区域大。第11题,地球是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故纬度更高的③区域平均海平面距地心距离稍短;相对方向要用劣弧定向法,经度相隔不能超过180°,故③区域位于①区域的西北方向;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故③区域位于西半球;②区域向③区域飞行的最近航线应是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答案:10.B11.B

(2019届天津联考)一架飞机从甲地(60°N,100°W)起飞,沿最近航线匀速飞行

8小时抵达乙地(60°N,80°E)。据此,完成12~13题。

12.飞机飞行航线()

A.一直不变B.先向东北后向东南

C.先向西北后向西南D.先向北后向南

13.这架飞机若以同样的速度,沿60°N纬线飞行,抵达乙地大约需要() A.8小时B.12小时

C.16小时D.20小时

解析:第12题,从甲地(60°N,100°W)到乙地(60°N,80°E)最近的距离是走大圆,而两地经度差180°,大圆的劣弧距离就是向北至北极点,再向南到乙地。第13题,甲地到乙地最近的距离,就是大圆的1/6,用了8小时;60°N纬线长度约是赤道的一半,则从甲地沿60°N飞行到乙地,走的路程是四分之一大圆,所以用的时间是12小时。

答案:12.D13.B

读世界某海岛位置图,完成14~15题。

14.岛上A点的对跖点位于北京的()

A.东南方向

B.东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

15.一架飞机沿最短路线从A点的对跖点飞到里约热内卢(23°S,43°W),时速

1 110千米。其飞行时间约为()

A.5小时B.9小时

C.10小时D.14小时

解析:第14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和对跖点特点可知,A点的对跖点的地理坐标为(70°S,140°E),根据北京的地理坐标(40°N,116°E)和经纬网中方向的判断方法可知,A点的对跖点位于北京的东南方向。第15题,A点的对跖点与里约热内卢

可大致看成是位于同一经线圈上的两点,根据经线圈是大圆的特性可知,两地的最短距离实际上就是两地所在经线圈劣弧的长度;根据1°经线约111千米可知,两地的距离约为87×111千米,则需飞行8.7小时。

答案:14.A15.B

二、非选择题

16.(2019届长沙一中月考)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所属的半球是________,与B点的距离约为________,所属的纬度带是________。

(2)图2中C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所属的半球是________,C点和D点之间的距离约为________。

(3)图3中F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所属的半球是________,所属的纬度带为________,F点在E点的________方向。

(4)图中A点在C点的________方向。

解析:第(1)题,从图1中经纬度的变化可知,A点坐标为(15°S,15°W),属于南半球、东半球。A、B两点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相差10个纬度,相距1 110 km,属于低纬度。第(2)题,图2为局部南极点投影图,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则C 点经度为170°E,故C点经纬度为(60°S,170°E),属于南半球、西半球。C、D两点位于60°S,相差5个经度,相距111×5°×cos 60°=277.5 km左右。第(3)题,根据图3中的0°和90°E可知该图为北极点投影图,F点的地理坐标为(70°N,180°),位于北半球、西半球,属于高纬度,F点在E点的西北方向。第(4)题,图1中A点坐标为(15°S,15°W),图2中C点坐标为(60°S,170°E),由此可知,A点位于C点的东北方向。

答案:(1)(15°S,15°W)南半球、东半球 1 110 km低纬

(2)(60°S,170°E)南半球、西半球275 km(或277.5 km)

(3)(70°N,180°)北半球、西半球高纬西北

(4)东北

17.目前我国已建有五个极地科考站,其分布如下面两图所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城站(62°13′S)、中山站(69°22′S)、昆仑站(80°25′S)、黄河站(78°55′N)四科考站中距极点最近的为________。相距最近的两科考站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极中山站(69°22′24″S,76°22′40″E)是昆仑站(80°25′01″S,77°6′58″E)的物资补给中转站,试算出其与昆仑站的直线距离约为________ km。

(3)若运送物资的飞机从长城站(62°12′59″S,58°57′52″W)飞往中山站,说出其最短航线的飞行方向。

(4)请说出图中五个极地科考站中位于西半球的是________,并判断其与其他四个科考站的相对方位。

解析:第(1)题,昆仑站纬度最高,距极点最近。四站中,中山站和昆仑站相距最近。第(2)题,中山站与昆仑站大约有11个纬度差,所以直线距离约为:111×11=1 221 km。第(3)题,长城站和中山站同在南半球,其最短航线为凸向南极的劣弧弧长,由于中山站位于长城站的偏东方,所以飞行方向为先向东南,再向东北。第(4)题,由图可知,长城站位于20°W~90°W之间,为西半球。根据极地经纬网中方向的判断方法很容易判断出它们的相对方位。

答案:(1)昆仑站中山站和昆仑站

(2)1 221

(3)先向东南方向飞,再向东北方向飞。

(4)长城站长城站位于中山站、泰山站和昆仑站的西北方向,位于黄河站的西南方向。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 2 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 .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 .什么是地球仪? 4 .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 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 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 纬线。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2.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教师到 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 (评价活动结果) 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并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 1 .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一一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 在自制的模型上画出两条经线。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 与纬 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教师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 ?经线 (1)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 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在你们自制的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教师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O °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 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6页,图1.6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 °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教师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或课件。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仪上标示出基多市。 教师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6页,图1.6并回答。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 学生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配解说词: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行程长达50多万千米,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学生1 蓝色的。 学生2 美丽的。 学生3 圆形的。 学生4 球形的。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学生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 直觉臆想证实 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学生1 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做实验演示,无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课本图解释) 学生2 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教师多媒体展示月食照片(或看课本图),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怎样来证明? 学生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作图来说明更好)

第一节_地球和地球仪测试题及答案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选项填在题后答题栏内每小题1分, 共18分) 1.下列关于地球形状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天圆地方 B.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C.地球是正圆形的 D.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本初子午线是( ) A.东西两半球的分界 B.东经与西经的分界 C.计算纬度的起始线 D.欧亚两洲的分界 3.甲、乙两地同在30°N纬线上,甲地的经度是20°E,乙地的经度是20°W,则甲地在乙地() A.正南 B.正北C.正东 D.正西 4.下列地点中, 位于“南半球、西半球、高纬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A B C D 5.一个人要想在最短时间内跨越所有的经线,他应选择的地点是() A.0°纬线上 B.0°经线上 C.北纬80° D.南极点 6、下面四幅图中, 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 A. B. C. D. 7.仔细观察,你发现地球仪上没有表示出来的事物是()A.赤道 B.地球公转轴

C.极点 D.经线和纬线 8.读图,判断图中A地在B地的方向是 A. 正南方向 B. 西北方向 C. 正北方向 D. 东南方向 9、关于我国首都北京(40°N 116°E)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位于北半球,中纬度 B.位于东半球,高纬度 C.位于西半球,中纬度 D.位于南半球,高纬度 10、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沿任何一条经线北行,均能回到原地 B.通过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只有一条经线 C.全球所有的经线都不等长 D.除赤道和极点以外,相同纬度的纬线都有两条 11、地球的公转产生了( ) A.四季的变化 B.昼夜长短 C.昼夜更替 D.昼夜 12、甲地位于98°E,31°N;乙地位于88°W,28°S。甲地在乙地的( ) A、西北方向 B、东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13、若要使房子周围的门窗都朝南,房子只能建在() A. 赤道上 B. 北极点上 C. 南极点上 D. 本初子午线上 14、给朋友发电子邮件,顺便问他们当地当天昼夜长短情况,结果甲朋友说他那里昼比夜长6小时,乙朋友说他那里昼比夜长4小时,丙朋友说他那里昼比夜短10小时。据此回答甲、乙、丙朋友所处的纬度,从低向高依次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乙、甲、丙 D.丙、甲、乙15.在同纬度的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 ) A.先看到日出 B.后看到日出 C.时刻晚 D.时刻相同 16.当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升得最高,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的一天是()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地球和地球仪》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学生早已熟悉,所以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教材选取4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出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得到的感悟”,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用熟悉的事物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过程,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地球仪的特征。本节课利用新课程理念开展课堂内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完成知识的教与学,变难为易、变枯燥为趣味。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用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结合日常生活,提出地球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 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园地方f天如斗笠f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f 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 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 形的?(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 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 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 千米,地球的表面积 5.1 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 4 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 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 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展示)地球仪 (提问) 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 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板书)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提供的关于地球仪模型制作的活动进行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球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径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本初子午线。 3、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径线和径度。 2、纬线和纬度 三、教具 地球仪和活动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设计(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下面同学们思考: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2、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分别是多少? (同学回答,老师总结) 好,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板书) 人们要认识地球,研究地球,最好是进行实地考察,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于是就依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此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模型——地球仪(板书)同学们现在看老师手里拿的就是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 在地球仪上用颜色,文字,符号,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指图讲解)我们看用蓝色表示河流湖泊,用黄色表示山脉,文字表示名称,用符号表示国界,铁路等。 大家看(转动地球仪)地球每天自西向东的转动,是绕着一根轴在旋转,这根轴就代表地球的旋转轴——地轴(板书) 事实上,大家想一想,地球里会不会真有一根轴呢?不是的,地轴只是人们假想的地球旋转轴。地轴穿过球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同学们看,指向北方的一点,叫北极(板书),指向南方的一点叫南极,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三、地轴和两极(板书) 同学们再看,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我们把它叫做纬线,而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我们就叫它经线,好,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纬线和经线,(配合地球仪来讲) 四、纬线和经线(板书) (用移动小黑板列表格对比纬线和经线。)

1.1地球和地球仪 第2课时 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 2.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准备: 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活动: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 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案[1]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思路】 本课的设计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教师只是在帮助他们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小活动,而学生则紧紧围绕自制小地球仪在课堂上通过:成果分享—发现问题—自学自画—互助合作—探究学习—列表总结六个环节,完成学习任务,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完成学习任务,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 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列表比较法 【教学用具】自制地球仪、地球仪、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 传授新课 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 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2.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 (评价活动结果) 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并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球与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本课为第二学时第四页地球仪部分,它从静态的角度来研究地球仪,内容包括让学生认识地球仪地轴、南北极、经线和纬线及其之间的关系。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学习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之前,必须先学习地球知识,它是地理知识的基础部份。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经线、纬线的特征。本节课利用新课程理念开展课堂内研究性这习,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完成知识的教与学,变难为易、变枯燥为趣味。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列表对比知识的学习方法。 【设计思想】 新课标活动建议:让学生用乒乓球制作简易地球仪。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小地球仪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而本课设计思想是:让学生做地球仪,更让学生用自制地球仪,通过对小地球仪进行探究性学习,自己完成学习任务,让一个简单的乒乓球变成一个含有信息量的小地球仪。 一、教学理念: 1、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突出“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设计应以提高学生学习兴 趣为关键,本课以不同于“接受式”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课堂上围绕自制小地球仪通过:发现问题—自学自画—互助合作—探究学习—成果分享—集体评估六个活动环节,完成学习任务,以学生的主动思考、摸索,去独立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2、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以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 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为前题,活动评价表的设计兼顾课堂作业、团体合作能力、学习效果三方面的评价。课前自制小地球仪作业占5.5分、地球仪标注与描述5分,探究学习经纬线的特征4.5分,以上制作探究部分共15分,另附加分5给团队合作较好的小组,以激励同学互帮互助,培养凝聚力。整个评价过程由学生完成,更突出了学习主动性。 二、教学原则 1、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全课所有活动都是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完成,并自主评价,学生的主体性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起到的是组织、引导、激励、总结的作用。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运用地球仪或经纬线地图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2.比较归纳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 3.根据南北半球划分图和东西半球划分图说出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地球仪和相关地图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认识经线与经度、纬线与纬度的划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使用地球仪和阅读相关地图,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工具的能力以及读图识图能力 【重点和难点】 1.根据经纬线地图区别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比较归纳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 2.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准备】 1.经纬线地球仪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大家喜欢看电影吗?日前神剧《战狼》以票房第一的好成绩给观众们一份满意的答卷,那么我这有张电影票请问我该如何大找到自己的座位呢? (学生举手回答:先找排再找座) 引入主题:那么在我们偌大的地球上,如果想要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我们必须先了解(经纬网地球仪)地球上的纬线与纬度、经线与经度。 二、学习新课

一:纬线与纬度 1.什么是赤道?什么是纬线? 学生上台展示:赤道是与地球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纬线是与赤道平行的圆圈。(补充:纬线都是不存在的) 2.纬线有什么特点? 教师展示经纬网仪:纬线是什么形状的?纬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都一样长吗? 学生举手回答。 过渡:纬线能画出多少条?(—无数条)为了区分每一条纬线,我们给纬线“取名字”,就成了纬度。 3.纬度的起始线(0°的纬线)是谁?纬度划分规则是怎样的?该如何书写? 教师讲解:我们把最中间的赤道作为0°的纬线,也就是纬线的起始线,赤道以北成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例如赤道以北某纬线与赤道形成40°夹角,我们记作40°N,还有60°N,越向北纬度越大,最大能到达90°N。同样的道理赤道以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越向南纬度越高,最大为90°S。(注:赤道的为0°是不带字母的,统一纬度有南纬和北纬两条纬线,而且等长) 假设,我们把纬线展开,你是否发现纬度与纬线的规律? 学生据图回答: 教师总结:北增北纬,南增南纬;纬度越高,纬线越短。最长的纬线是赤道,最短的纬线在两极形成了点。 过渡:地球上的许多纬线人们赋予它们特殊的意义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地球。 4.特殊的纬线: (1)赤道:赤道不仅仅是最长的纬线,是纬度的起始线,也是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大旺中学陈少伟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一些基本情况,理解地球的形状;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大小; ③掌握地球仪的概念,利用图或地球卫星照片与地球仪作比较,说明地球形状和地球仪的特点。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在生活的事物中总结出地球的形状。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通过日常生活中很多事例可以反映地球的形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具: 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地球仪(学生可自带小型地球仪)、自制课件等。 教学方法: 自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读图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引用李白的一首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面的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板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提问:要求学生说出这四句诗所包含的意境(学生:朋友乘着的船越来越远,慢慢只剩下一个影子,后来变成水天相接的一线,从而映进诗人眼中的只有滚滚西去的长江之水,而友船消失在李白的眼中。) 针对这诗的意境,假设两个条件(一,地球是方的;二,地球是圆的),让学生在这两种条件下进行讨论,看哪种假设最能符合李白诗中的意境。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第一种假设,地球是方的,地平面就和人的视线平行,所无论船走多远,都会出现“远影”的景象(人的视力是无限的),不会出现“碧空尽和天际流”的情景;而第二种假设,地球是圆的,在一个球面上,球面和人的视线是有一定的夹角,随着船的距离拉远,船在人的视野中过程,先是船,再是帆,最后是“碧空尽”,船消失在人的视野中,只有滚滚的长江水在流。(边讲,边简单课件动画演示或黑板示意图演示)而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 假设一的示意图: 假设二的示意图: 二、讲授新课 提问:那么我们可以从李白这诗句里面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老师再次演示示意图,并加以引导学生思考) 板书:地球和地球仪 讲述:不错,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侧面反映地球不是方的,而是圆的,但地球是不是一个正圆体呢?看课本第二页“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并找出答案! 板书: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直觉认知)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臆想感知) 地球是一个球体(真实认知) 学生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材料,谈谈自己的体会。 讲述:我们通过阅读“阅读材料”P3,可以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岁月,经过了无数人的艰辛努力,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最终认知了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所以我们应该树立一个科学的信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科学技术是实践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同学们要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而地球的真正形状虽是一个球体,但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中间略大、两端稍小的不规则椭球体。

1.1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教学设计

1.1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地球和地球仪课时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运用地球仪或经纬线地图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2.比较归纳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 3.根据南北半球划分图和东西半球划分图说出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地球仪和相关地图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认识经线与经度.纬线与纬度的划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使用地球仪和阅读相关地图,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工具的能力以及读图识图能力 【重点和难点】 1.根据经纬线地图区别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比较归纳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 2.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准备】 1.经纬线地球仪。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大家喜欢看电影吗日前神剧战狼以票房第一的好成绩给观众们一份满意的答卷,那么我这有张电影票请问我该如何大找到自己的座位呢(学生举手回答先找排再找座)引入主题那么在我们偌大的地球上,如果想要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我们必须先了解(经纬网地球仪)地球上的纬线与纬度.经线与经度。 二.学习新课 (一)纬线与纬度 1.什么是赤道什么是纬线学生上台展示赤道是与地球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纬线是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补充纬线都是不存在的) 2.纬线有什么特点教师展示经纬网仪纬线是什么形状的纬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都一样长吗学生举手回答。 过渡纬线能画出多少条(无数条)为了区分每一条纬线,我们给纬线“取名字”,就成了纬度。 3.纬度的起始线(0的纬线)是谁纬度划分规则是怎样的该如何书写教师讲解我们把最中间的赤道作为0的纬线,也就是纬线的起始线,赤道以北成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例如赤道以北某纬线与赤道形成40夹角,我们记作40N,还有60N,越向北纬度越大,最大能到达90N。同样的道理赤道以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越向南纬度越高,最大为90S。 (注赤道的为0是不带字母的,统一纬度有南纬和北纬两条纬线,而且等长)假设,我们把纬线展开,你是否发现纬度与纬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师进修学校郑建红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学生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配解说词: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行程长达50多万千米,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学生1 蓝色的。学生2 美丽的。学生3 圆形的。学生4 球形的。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师生互动,学习新课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 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学生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 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直觉臆想证实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

陕西省西安市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教案 中图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活动: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 1.纬线(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活动: 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学生上台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标示出基多市。 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直到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案

1.1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地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地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地图“简化地球仪上地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地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地特点,经线地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地“地球仪上地经线”、“地球仪上地纬线”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地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地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地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地图片“南北半球地划分”和“东西半球地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地位置,1600E和200E组成地经线圈。 (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地?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地? (南北半球地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地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地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地纬线地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成教材地“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地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

地球和地球仪(2课时) 导学案

地球和地球仪 导学案 第2课时 经纬网线 学习主人 小组__________组内评价______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结合某一区域,学会运用经纬网对某点(区域)进行空间定位。 (2)根据经纬度位置判断方向、计算两地间的距离。 【学习重、难点】:根据经纬度位置进行空间定位、判断方向、计算两地间的距离。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含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会运用经纬网写出点的经纬度,学会根据经纬度定位置 (1)写出下列各点的经纬度 (通常叫坐标) A ( , ) B ( , ) C ( , ) D ( , ) 20° (2)根据经纬度确定位置 10 ° G (30°S ,30°W )、H (30°N ,30°E ) 0 ° 学习任务二:会运用经纬网确定方向 20° 根据经纬线定方向: A 点在 B 点的________方向。 C 点在B 点的________方向。 D 点在B 点的________方向。 D 点在A 点的________方向。 【合作探究】 1、经纬网上的经度和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2、 如何判断经纬网上的经度和纬度的符号? 【总结】 判断要点:东经的度数向东________;西经的度数向西________;北纬的度数向 ________增大;南纬的度数向南________。反之,度数向________增大的即是东经;度数向________增大的即是西经;度数向北________的即是北纬;度数向南________的即是南 纬。 【综合探究】——经纬网的应用 3. 如何判断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航线方向 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航线方向既是:过两点间的大圆的劣弧。 如下图,判断两点最短航线的方向?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人教版七年级第一章第2课时 课程 标准 纬线、经线的特点,纬度和经度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1、纬线的三个特点。 2、纬度的划分。 3、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 过程与 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课文完成自主学习题目,师友分享学习成果,老师点拨,完成加上当堂训练等方式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初步认识纬线、纬度的特点,从而掌握地球仪的有关知识,为以后更好地为学习地理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纬线、经线的特点,纬度、经度的划分。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法学法教学方法:“四步.六环”教学模式,辅助以自学辅导法,练习法、谈话法等。 学法指导:以导学案为载体,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和自主探究的方法。运用师友互助和小组合作,体会合作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梳理知识,指导学生小结的方法。 教学准备1.教具:大地球仪、经纬仪。 2.学具:小地球仪。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二次备 课 情境导入师生一起动手操作:转动地球仪,再次明确地球仪上的纬线、经线、北极和南极。 教师讲述:我们看到地球仪上有许多条纬线和经线,每一条都代 表着不同的意义,本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它们的意义。阅读本课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 6 ——8页内容,独自完成下表内容,然后学友 互查,全班分享答案,自行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认知纬线的特点 项目纬线的特点 定义 形状 指示方向 长度 学习任务二:认识纬度 项目纬度 0°纬线 纬度表示方法 标度范围 半球划分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度数的变化规律 学习任务三:从下图标出高纬度、中纬度、低纬度(中间一条是 赤道,每两条纬线相隔30度) 在自行完 成自主自 主学习任 务的基础 上进行师 友相互检 查完成情 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