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新历史教学

如何创新历史教学
如何创新历史教学

如何创新历史教学

摘要: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所重视,创新教学方法不断被研究出来。历史学科教育的使命,在于向学生介绍人类历史上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改变落后观念,进行大胆创新。

关键词:创新、情境、多元、串联

当前,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所重视,创新教学方法不断被研究出来。历史学科教育的使命,在于向学生介绍人类历史上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改变落后观念,进行大胆创新。我在上初中历史课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初中学生的特点,探索了一些新的历史教学方法,现拿出来和同行探讨。

1、情境教学法

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课堂上,我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

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然课前要精心选用好情境资料,比如影片、图片、古诗、漫画、故事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课时,我选择了爱国影片《我的1919》,截取了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与日本代表据理力争我国山东主权的场景。“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顾维钧话音未落,教室里霎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说:“中国不能失去山东!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此时,我补充相关资料: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无视中国主权,操纵最高委员会夺取山东的一切特权,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日本夺取山东,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中国就要灭亡了!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的热血儿女,中国到底应该怎么办?!”“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北洋政府!”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喊出和当年青年学生一样的爱国口号……通过这些方式,成功地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了他们高尚的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2、多元思维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创能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巧设疑难,激活思路。“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

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在讲授西安事变时,你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蒋介石曾疯狂追杀共产党,共产党为什么不乘机消灭蒋介石?”学生可能对这样的提问十分感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思维。经过学生讨论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统一认识,从而不仅帮助学生认清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二是纵横历史,多元思考。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握其本质,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如,以一国历史为线索,在讲抗日战争时,把“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联系起来思考。又如,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不同国家间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的横向联系,在讲世界史日本大化改革时,可联系同时期中国唐朝时的政治制度和改革措施来思考;将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联系起来思考。在纵横联系中,会拓宽学生的思路,三是创设情境,拓展思维。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时仅靠教材中的材料是不够的。教师要想办法向学生提供一些与教材有关联、并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的新材料,创设新的情境,引导学生去产生新的思维。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有意识地引入最新的史学研究的成果,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在对新观点的甄别论证中也培养了学生的

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是指导活动,勇于探究。中学历史新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有《活动与探究》题目,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教材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历史作文并进行实践探究活动,这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以历史为题材的作文中,能有效地展开他们思维的双翅,畅快地在无际的史空中翱翔。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事实,充分调动了思维的积极性,往往能提出一些新见解、新观点,从而使创新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语文教学法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相通,文史不分家。史中有文,文中有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是文史结合的典范。“文史结合”是历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再现历史现象,探讨历史规律,阐明历史概念,本身就离不开“文”。同时,文学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对人的道德、思想和审美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将文与史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

历史的过去,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

则采用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这样一来就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实践证明,历史教学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很有益处的。

4、串联知识教学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一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

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课改,策略,高中]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旧有的基础教育面对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冲击,已显得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为此,我国当今的教育改革,无论从其深度还是从其广度。都可以说是改革以来最大的一次。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必然的。新课程改革的原则是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贯彻教学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许多学生特别是男生对与社会有关的知识其实是很感兴趣的,只是他们不喜欢教条式的、枯燥乏味的历史课。那么对于老师来讲,就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自己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而言,上面提到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态度的问题,不重视和畏难情绪深深地打消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学习效率不高也就见怪不怪了。 一、高中历史教学重要性 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家长学生都不重视,导致学习时间保证不了,特别是一些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死记硬背,没有什么智力含量,只要努力记就一定能学好,所以课余时间学生基本上不学历史,把时间用在学习主科上。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在高考中,历史分数占1 0 0分,历史学科的成绩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高考总分。从高考中历史出题的角度来看,学生需要有分析问题、分析材料的能力。做题方法的积累、答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学生只是在快考试时进行突击性背诵,那是很难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的。很多同学在历史考试后抱怨背书没有什么用,直接靠背诵就能拿分的题少之又少。这类问题的出现,原因无非就是学生们做题太少,不注意历史学习是总结思考,从而不会学以致用,不会分析问题,找不到答题的入口。另一方面,历史学习中确实需要记忆一些知识,涉及到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纷繁复杂琐碎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容易混淆,导致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为了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不少学生便对考试知识点死记硬背,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历史课在他们眼里也成了枯燥乏味的记忆课。而在背过之后,考试依旧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打消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以致学生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不高。 二、处理好新课程新教材下教学的策略 2.1营造富有生活情趣的学习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如果情感冷漠、缺乏沟通,不仅使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会使教学活动失去宝贵的动力源泉。在教学中应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微笑洒向每位学生,使每位学生健康发展。教学中要让学生敢于发表独特的见解,进行激烈的争论,必须让学生有无拘无束的自然情感的流露。教师要从权威的宝座下来,走近学生,平等地与他们对话、沟通。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感觉距离比较遥远。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再现历史情景,打破时空界限,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全面释放自己,激起兴趣,引发探究欲望。 2.2适当改进教学形式 好的历史教学内容还必须通过好的教学形式来展示,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一堂历史课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景教学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景教学 ——以《鸦片战争》为课例 摘要:传统教学重视老师语言的讲述和知识的传授,简单的说就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教学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却忽视了学生主体性,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不能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而情景教学正是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这种人文主义精神。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景教学鸦片战争 简单的说,历史就是过去人类各种活动的全体。在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习主要是谈人类历史,包括人类文明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高中历史中,历史人物、文化思想、历史事件、人类遗产和众多的历史奥秘等交织在一起,绘制出了一幅极其生动的人类历史画卷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可以说,高中历史是一门非常生动有趣的学科。但是,我们知道,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具有不可再现性,这就使得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仅靠老师的讲述很难让学生感知、理解发生在过去的生动场景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设置一定的历史情景以引起同学们的历史感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传统教学重视老师语言的讲述和知识的传授,简单的说就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这种教学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却忽视了学生主体性,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不能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

而情景教学正是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这中人文主义精神。 情景教学有时也被称为情境教学,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1-70]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语言讲述和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容入了具体生动的情景,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新课标理念。新课标实施以来,我校历史教研组在历史教学研究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把情景教学容入到课堂中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提高。我现以岳麓版必修(Ⅰ)中的《鸦片战争》为例,简要介绍一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对情景教学法的一些运用。 在《鸦片战争》这一节课里,我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融合多种情景教学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图片情景、视频音像情景、角色情景、数字情景等方法把学生带进历史的时空隧道中,激发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问题情景。 问题情景是启发式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可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来一步步把学生带入历史背景中,加强师生互动。所谓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情景,我认为就是教师通过课文中所叙述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来提出相应的历史情景问题,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情景中去体味、思考这种现象的前因后果,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辨证能力的一种历史教学方法。在《鸦片战争》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七年级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为了适应历史教学新形势的需要,必须遵照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创新历史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等。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别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井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浅谈在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浅谈在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 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成了人才的竞争和国民素质的竞争。在我国旧有的基础教育面对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冲击已显得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为此我国当今的教育改革无论从其深度还是从其广度都可以说是改革以来最大的一次。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必然的。 一、推行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我国社会学科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推动我国的社会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巨大的成就背后也有不少的缺陷。想想看建国50多年来在我国旧有的教育体制、教育内容下我们还没有培养出一位世界最高荣誉(科技文化)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尽管有人会说“诺贝尔奖”在评定时布满了很浓的政治意识其实这也只是在诺贝尔奖中的“和平奖”、“文学奖”中就是这两项奖中虽然有不少争议但总体而言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文学奖”的人绝大多数是名副其实的。因此尽管我国科技文化在新中国后的发展突飞猛进但也

不可否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文化尤其是社会学科仍有很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我国教育的落后。 原有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如在旧课程的目标上存在着教条化、成人化倾向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体验和感悟“忽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的培养”;“在课程的内容上仍存在着‘难、繁、偏、旧’现象留给教学活动的余地过小”而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是极其强烈的他们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与人生设计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中束缚在学校里他们有意识地开始关注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相结合他们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高中历史旧课程的教学要求刚好压制了高中学生这些增长的因素因此旧的高中历史课程是直接导致学生厌学历史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使历史的教学功能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课程的实施上旧课程仍是以教师、课本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得到充分体现。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从世界各国的课程目标来看他们大多数都不再把单纯地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而是把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培养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培养合作精神等等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而中国旧的教育模式、旧的教育课程及其内容确实与

中学历史教学法

十三经:唐代把《周礼》、《礼记》、《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与《诗》、《书》、《易》称为“九经”。唐文宗把《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宋代又将《孟子》列入。合称“十三经”。 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何炳松先生翻译的美国亨利·约翰生(Henry Johnson)先生的专著《历史教学法》。 苏联历史教学法基本上是侧重具体的历史教学方法的。 苏联的历史教学法在我国当时的影响,他们总是把学生看作被动地接受知识者,而不把学生看作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围着教师转,而不是教师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极端地强调教师的尊严,主张“在教师里,教师的话就是法律” P4 1979年,北京师大联合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高等师范院校用的《历史教学法大纲》,并编写了《中学历史教学法》,于1982年出版。这是我国学者独自编写并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中学历史教学法教科书。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特殊矛盾性是什么呢? 在中学的历史课程中,,教师向学生教什么历史知识和技能,教师应如何教,学生应如何学才能全面地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的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是什么呢? 它应该属于教育科学的范畴。教育科学有理论教育科学和应用教育科学两类。显然,历史教学法属于后者。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一)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二)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练习 (三)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四)要多观摩、多揣摩 (五)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历史课程的编制 1.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2.符合基础教育要求的原则 3.建立在时序框架下的原则

讲述法是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

讲述法成功运用一例 在讲述清朝历史时,我整理清朝皇帝的顺序:努皇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然后配上皇帝画像制成幻灯片来简单讲述各个皇帝的相关事迹。 虽然这里我们把努尔哈赤派在第一位,但严格来说他不属于清朝的皇帝,这里我们只是理清清朝的源流。努尔哈赤建立的政权是后金,后来迁都沈阳,改称盛京。其子皇太极即汗位后,励精图治,并采取了诸多措施: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清,但他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其子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他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清螯拜,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雍正帝胤祯在近来的一些穿越剧中频频出现,他在位时设立军机处,大大强化君权,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围绕雍正帝,人们较感兴趣的仍然是他的即位问题。乾隆帝弘历风流倜傥,游山玩水,皇家园林圆明园中的完善他功不可没,当然这只是他的一个方面,他在位时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立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同时他还在圆明园盛情款待东归的土尔扈特部。但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嘉庆帝,他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即位后首先查办贪官和绅,民间流传“和绅跌倒,嘉庆吃饱”,这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道光帝他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他在位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因为1840年的鸦片战争而发生了变化,签定了近代史上第一个

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咸丰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病死在那,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同治帝。提到同治就不得不提他的母亲慈禧太后,她以皇太后身分垂帘听政,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同治之后,他的表弟慈禧太后的外甥光绪帝即位,他在位时积极进取,支持变法,但无奈受制于老佛爷,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从这个小事例中可见一斑:光绪小时候就有一次慈禧明知道他不喜欢吃汤圆还故意一个劲的夹给他,实在吃不下,光绪都偷偷的把滚烫的汤圆吐到袖子里,回宫后手臂那里的皮都烫没了,一个孩子宁愿被烫也不敢说不吃,可见慈禧对他的压迫有多大了,一个皇帝还要吃不了兜着走。宣统帝溥仪作为清朝,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一生的经历可算是坎坷而丰富了。关于他的一生,大量的书籍、影视剧已使人们对他并不陌生了。 讲述之后,在接下来清朝历史的学习中学生游刃有余,在讲《君主集权的强化》一课时,我提问学生,谁建立后金?谁建立清朝?谁设立的军机处?文字狱以哪三朝最严重?学生都能一一回答正确。在学习《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时,1684年清设立台湾府,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呢?这个课本上没有提示,但学生从前面我的讲述中已经知道答案。《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学生对几位皇帝的贡献也如数家珍。 《百家讲坛》栏目轰动一时,这其实也是讲述法的成功运用。讲述法是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通过讲述让现在的学生理解历史上的那些事,消除时代差距造成的障碍,让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进入当时的历史场景,理解历史。选取这个教学例子,发现教师的讲述能更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甚至引发学生的思考,这种讲我觉得是很必要的。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摘要:与旧课程标准不同,新课改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更注重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地位的实现,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将课堂还给学生。 关键词:改革与创新提高认识注意问题 这种新的课程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改变过去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要探索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围绕此问题展开,论述了以自护、合作探究和自助式学案教学三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旨在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提供借鉴。 一、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概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我国社会学科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推动我国的社会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巨大的成就背后,也有不少的缺陷。原有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是极其强烈的,他们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与人生设计,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中,束缚在学校里,他们有意识地开始关注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相结合,他们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高中历史旧课程的教学要求刚好压制了高中学生这些增长的因素,因此,旧的高中历史课程是直接导致学生厌学历史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使历史的教学功能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课程的实施上,旧课程仍是以教师、课本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得到充分体现。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提高认识,正确实施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认识高中历史新课程与旧课程的联系与区别。高中历史新课程与旧课程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辨证关系,所以它们有一致的地方,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无论是新旧高中历史课程,对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会涉及到的,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当然,新旧课程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从高中历史新旧课程教育的目标来看,旧课程主要重视学生的共同发展,而新课程不仅重视学生的共同发展,还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高中历史新课程在教学活动的内容上,与旧课程差异是较大的。新课程在这些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其教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活动的形式也更多。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还要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的目标上”,旧课程更强调课本的固定结论,并要求学生按照课本的结论来解决问题,而新课程更多地强调宏观性、思辨性和开放性,只要表达合理、逻辑性强,就是成功的。在“过程与方法”层面上,新课程增加了“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而旧课程所要求的答案往往带有惟一性、排他性,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与创新应注意问题 反对忽视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去空谈改革与创新。有不少历史教师,在高举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的旗帜下,认为可以放弃历史的基本知识,而片面强调学生的思辨性和开放性,这只能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导致学生人文素养、民族意识的空泛。反对借口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又使历史教学从新回到旧课程教学的老路上。高中历史新课程已实行近2年了,但还有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仍用旧的教学方法,他们主要的理由是,旧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应试能力的提高。其实,他们错了,因为新课程的考试内容要求与旧课程有很大的差别,仍旧采用旧的教学方式,包括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答案模式化等等,肯定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考试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推行的浪潮面前,更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才能使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得以顺利进行。历史教学本来是一门有趣的教学,就是在旧课程的教学要求下,真正的优秀历史教师也会

历史教学法

参与活动实践式教学法 这一模式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和活动。所谓参与,一是指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二是指师生共同参与包含了教学活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所谓活动,则是指学生的主动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自己找资料,定课题,做实验,搞制作,既动脑又动手。它既表现于课堂教学,更表现于课外活动。 历史课外活动的推行,特别是历史“活动课”课型的确立,以及历史情景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的实验,为该模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及推广创造了条件。 参与活动实践式教学法的基本结构由三个环节组成:创设历史情景→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 第一步:创设历史情景。该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以多种具有生动形象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情绪,使学生乐于参与活动。创设历史情景的方法很多,可以采取创设模拟历史场景的方法,如把教室布置成历史会议的会场;也可以采取再现历史背景的方法,如展现文物、音乐渲染、电视和电影播放等;还可以把学生带入社会,选择典型的历史遗址,作为学生活动的场所。 第二步:师生在预置的场景中,按照一定的程序展开活动。可以采取由教师一边讲课,一边指导活动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由学生自己组织活动,教师指导的方式。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既有听课、学习的过程,又有参与活动的过程,既动脑,又动手,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 第三步:总结转化。通过教师的启发,使学生感悟所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做到情与理的统一,使这些认识、经验转化为指导他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其方法可采取教师与学生一边活动,一边点拨的方式;也可采取活动结束前,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内容,加以启发讲授的方式。 参与活动实践式教学法特别适合于地方史和有关专题史的教学。它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教学效果明显,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实施中学历史素质教育的较好的教学模式。但是,这一模式的运用要求较高,它不仅要有恰当的教学内容,明确的主题思想,还要有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最好与校、团、队的

高中历史教学浅谈

高中历史教学浅谈 摘要:在我们的教学中仍然采用大量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严重地制约着新课 改目标的实现。不克服低效教学,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本文深入分析了课堂 低效的原因,提出了构建高效课堂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低效课堂原因 四年多以来,我省的高中历史新课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很多老师由于缺乏必要的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意识和实施能力,在我们的 教学中仍然采用大量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严重地制约着新课改目标的实现。不 克服低效教学,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本文深入分析了课堂低效的原因,提出 了构建高效课堂的一些做法。 一、透析低效课堂的表现及原因 1.三维目标的落实不到位。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倡 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受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考试制度的影响,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更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学生只能死读书、读死书。由于新课程 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以及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不恰当,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顾此 失彼,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低下。 2.对教材的处理和利用有偏差。新课程有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要求老师要 改变传统的“以本(课本)为本”的教材观。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仍然坚持 传统的教材观不改变,还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有的教师是从一个极端走 向了另一个极端,冷落了教材,从网上下载了一些课件进行教学活动,这就使教 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停靠点;还有一些教师忽视了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和理解,过 多地补充内容,不加工分析,貌似在创设教学情境,而实质上与教学内容没有内 在的联系,显得很生硬。这些做法只能是劳而无功,或者收效甚微。 3.教学方法传统,注重讲授,忽视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新课程倡导探究的学 习方式,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预先设计好 探究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老师怕麻烦或担 心浪费时间,仍然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有的老师虽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但只是机械地设计探究活动,不启发和引 导学生探究,在经过学生简单的讨论之后,就直接把学生引向预先设计的学习结 果了事。这样的探究活动只能是有名无实,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很少让人心动,更不要说高效了。 二、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1.正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如课程标准对《历史·必修(Ⅱ)》的学习目标作了如下 规定:“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 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学生在学完必修Ⅱ后要达到的目标,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能达到的总要求,教师必须认真 学习新课标,领会课程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思路,明确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2.打破传统,先学后教。传统教学是老师对学习内容的讲解在先,学生学习、作业在后。有许多老师,尤其是文科老师,喜欢一讲到底,讲完后再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很被动,老 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学生的学习只能是死记硬背,流于形式;而且这样做起来花费的

历史阅读教学的方法研究

历史阅读教学的方法研究 【摘要】在中学的历史教学课程中,历史阅读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手段,通过历史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加强对历史阅读教学的研究与探讨,通过高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历史水平得到提高,帮助学生充分的掌握历史知识。 【关键词】历史阅读教学方法研究 一、历史阅读教学的含义 中学的历史阅读教学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理解能力,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的过程中充分的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把学生对历史信息的阅读兴趣充分的培养出来。同时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通过平时的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能非常简单的概括出历史阅读题目中的重要信息,从而方便学生进行历史考试答题。另一方面通过历史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在阅读历史教材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回到历史,揣摩历史人物,掌握历史不同阶段的特征,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历史阅读,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锻炼,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多面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历史阅读教学的方法研究 在历史阅读教学中,教师掌握好的教学方法,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是非常理想的。好的阅读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佳,以便充分的展现学生的自主学能力。 1.教师设立正确有代表性的历史题材。一般情况下良好的教学阅读题材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历史阅读教学中同样也是如此。只有设立良好的历史阅读题材才能够吸引广大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历史阅读的学习中去,所以在中学历史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历史课程的研究,同时还要对学生兴趣爱好的了解,设立具有代表性和迎合学生兴趣的历史阅读题材,通过正确有效的题材设立使学生加强历史课程的学习和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和能力。 2.把教师导读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在很大一部分情况下,优秀的教师都是通过自身的学习来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历史阅读课程也离不开教师的导读,通常教师的带动能力决定了学生的阅读成效,所以在中学历史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导读和引导非常重要。教师通过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把握住阅读的重点,理解阅读教材的中心思想,从而使学生有目的有思考,进行有效历史阅读,所以教师在这一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把教师导读与学生自学相结合,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明确阅读方向。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高中历史教学 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创新与应用正成为这个社会越来越明显的特征,必然也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作为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重任的教育正在由社会生活的边缘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心,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轴心”。顺应这一趋势,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造就创新人才作为面对新世纪的价值趋向。为此,本文特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如下探讨: 一、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 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这可能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因此,历史教学要提高学科的实用价值。 首先,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

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其次,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与初中比较,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再比如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办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一些作品,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等;或者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最后,要重视对历史理论的学习,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

近十年历史教学方法研究的回顾

近十年历史教学方法研究的回顾 张天明 历史教学方法历来是历史教育工作者关注的对象。在人们不懈努力下,历史教学方法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该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厚实的基础。然而,目前还未见有人对1995年以来的历史教学方法研究进行系统总结。本文拟对1995年以来的我国历史教学方法研究进行回顾。 一、研究概述 1995年以来,我国历史教育改革逐步深入,大大推动了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近十年来,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主要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各杂志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相关论文,专著出版了一部,即朱光明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研究》。另外,一些历史教育论著对于历史教学方法也有所涉及,这些论著有余伟民主编的《历史教育展望》、聂幼犁主编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等等。 相对于1995年以前的历史教学方法研究来说,十年来的历史教学方法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为:(1)由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历史知识!如何应付考试转向重视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质的全面提高;(2)由关心教师如何“讲”好历史课逐渐转向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学”会历史,历史教学方法研究从重视研究教法转向更广泛地研究学法;(3)由主要研究某一历史教学方法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转向重视各种教学方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的优化组合;(4)以前,人们所研究的历史教学方法从其自身来说基本上属于单一的历史教学方法,十年来,很多新的历史教学方法是在吸取原有的多种教学方法优点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体现了原有各种教学方法的多种特点,历史教学方法自身由单一性走向综合化;(5)以前,人们认为教学方法只是教学的问题,很少将历史教学方法与历史课程!教材联系起来研究,十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教学方法改革不仅仅是个方法问题,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更应该将其纳入到课程体系、教材内容的整改中去,因而,从课程层面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的研究越来越多。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十年来的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对历史教学方法的历史研究;二、对历史教学方法一般理论的研究;三、对各种具体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 (一)对历史教学方法的历史研究 对历史教学方法的历史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总结以往的历史教学方法研究;第二,挖掘前人的历史教学方法。 1.总结以往的历史教学方法研究 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借鉴其经验,吸取其教训,可以为后人提供更加合理的研究视角、思维方式乃至总体的研究取向。 《历史教学》1995年第6期上发表了黄慕洁的《1979—1994年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改革述评》一文,该文将1979—1994年的72项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改革归为九类:对传统讲述法革新的教学方法、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为特征的教学方法、历史图式教学法、目标教学方法、借鉴!引进的国外新教学方法、引进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情景教学法、现代化教学技术方法、其他教学方法等。作者对前四

浅谈历史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历史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能力既是民族和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也是民族和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象征之一。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实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把创新教育融入历史学科教学之中,探索其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仅就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一些看法。 一.发挥历史学科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新颖独特是它的本质特征。创新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三个方面。历史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 1、挖掘历史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它决定人们愿不愿创新、敢不敢创新的欲望与倾向性,是创新能力品质的基础和动力。它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两个方面。 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创新意识强的人总是能够从超出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可贵的创新勇气。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如讲到"焚书坑儒"时,可启发学生思考:"焚书坑儒"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如果当时不采取焚书坑儒的措施,将会出现怎样一种情况?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含的创新素质,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换角度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创新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人们的创新行为起着导向、激发和催化作用。创新动机来自人们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人们内部需要而引发的动机,如由于学生认识到创新活动的意义或对之产生兴趣而积极参与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外在动机则是来自外部的肯定或奖励而产生的动机,它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创新动机还与人们的成就动机水平有关。有成就动机的学生能够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历史人物成功的事迹,如张衡、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詹天佑等。这些极富创新教育因素,历史教师应尽力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的培养。 2、发挥历史学科思维功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任何学科都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的功能。而历史学科更具有发展思维的功能。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又能进一步发

历史教学的方法及建议

一、激情教学,营造氛围。 想要在课堂上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作为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就必须全情投入。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一些体会:如果在哪节课上,我们始终以同一种(平和的)语调或带着某种情绪上课,这节课肯定是哈欠声不断,不一会儿,班上的同学就“倒下一大片”了。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己就必须保证在每节课上都充满激情,不管碰到什么烦恼,都得暂时无条件地把它抛开,全副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我们激昂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及丰富多彩的身体语言,使学生深受感染,进入学习角色,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很容易就营造出来了,也意味着这一节课已成功了一半。 二、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每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三、历史课的点面交*法 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点”,以“点”带“面”。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点,即座标。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上历史课会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