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随笔

历史教学随笔

历史教学随笔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德育思想,让同学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充分获得思想品德的熏陶和情感教育的驱动。茫茫书海,无从下手。人们往往会发出如此感叹。感叹之余,留下更多的是沉甸甸的思考和满脑子的困惑。的确,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真的很难找到现成的模式来照搬。我是一名历史老师,在教学一线滚打了几个年头,通过跟学生打交道,得到了一些收获,或者是启发。下面就简单地在这里说一说。

一.配合书上的插图,发放的地图册和填充图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有很多的肖像:雷锋,刘胡兰,焦裕禄,岳飞,郑成功,戚继光,等等。这些人物,皆是我向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载体。可以将这些人物的先进事迹,讲给同学们听。这个听的过程,就是在向同学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去寻找类似这些人物的材料,老师再找点闲暇时间,组织同学们来集中学习。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体现。通过老师讲,学生学;学生说,大家听;学生议,得体会。这样的以学促思以点带面的活动形式,就能取得很好的教育作用。

二.结合课本上的思想家,来渗透德育思想。

西汉时期,大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就是要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学派的思想。儒家思想在我国统治长达两千多年,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影响深远。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孔子的儒家思想在我国也是根深蒂固。还有东汉时期的王充,写了一篇《论衡》。其中无神论的思想,也可以在同学们中间渗透。这样的例子有许多。

三.充分利用活动为载体,就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建国五十周年,香港,澳门回归周年庆典等大型庆祝活动过程中,借助曾经学过的《历史》课,回顾历史,历史的再现那种真实的场面。我相信,在同学们中开展此项活动,就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充分利用活动为载体,深入同学,让他们去更好地铭记历史,开创美好的未来。

我有过这样一段经历:九九年,学校建校五十周年。在班上组织同学们开展了一次寻找历史的活动。通过他们的双手和大脑,集思广益,分头寻找,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找到了好多的老照片,采访了很多的老校友,留下了历史的真迹和脉络。后来,我发现同学们的爱国护校的意识更浓了,我想,这是一次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分角色排演情景小品,在快乐学习中渗透德育。有一次上课,我让同学们在活动与探究一题中,就安排同学们扮演过一回这样的角色:汉武帝,韩非,荀子,孟子。问:汉武帝会用哪个人的思想来治理国家?说出你选择的理由。通过同学们的尝试,确实效果很明显,同学们置身其中,也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我想,这样有效果的活动还要继续搞下去。

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为我们是教育工作者。学习历史可以明智。智者,那是需要一种境界的,那时需要一种责任的。境界与责任的背后,就是需要教育的给予。给予我们老师的,是更多的思考和行动。我们将拖起的是明天的太阳,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我们将要为此奋斗终生。

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感悟

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感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线教师面对着新课程改革到底应该怎样去搞好历史教学呢?这是每一位科任教师思考的问题。目前的教学工作总是要紧扣课程标准,围绕大纲展开教学工作,同时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这就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45分钟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去,同时又能在以后应试教育中取得良好成绩呢?下面是本人在多年的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第一:语言关 作为授课教师要注重自已的语言,要讲好一堂的历史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要使语言精炼、有穿透性,力争做到几句话说出之后即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二:心理关 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心理特点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把握各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整自己的授课风格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就能在教学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结构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听后背的教学模式,这就压制了学生思想的发挥,也就违背了新课标理念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了,而以教师为主体了。那么新课标要求下我们应构建读--讲---剖---感---练五环的课堂结构,下面分析一下该课堂结构。 (1)读: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利用8—10分钟阅读教材,把握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过读书让学生总整体上感知全文。 (2)讲:在的读书的基础上,选1—3名学生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在讲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之处,请其他学生改正;其中,前两个环节是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变成学习知识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使学生感到我学习我受益,我参与我快乐。 (3)剖:剖析中考的考点,做到教学有针对性,同时要设置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到历史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老古董,而是有生活乐趣的学科,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中轻松度过,对于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赏识教育),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知识,如何运用知识,为以后的应试做准备。 (4)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感受所学的知识,对待知识,努力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识生活化。也就是通过学习历史事件,让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和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史可以使人明智,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教育者的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思想健康,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5)练:选择精题当堂训练,以达到知识的巩固。这就要求教师课下要多做题、选精题,学生少做题、做精题,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以上的教学符合感性—理解—巩固—运用的教学过程,同时上面五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精华版)

必修二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传说★古代农业文明 1、农耕经济黄河流域粟 长江流域水稻 2、神农氏创制原始农具耒耜 3、地位: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Ps: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①商周时期:实行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ps:北魏到唐均田制(国家授予无主荒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四、赋税制度★ 五、水利工程★ 1、春秋战国: ①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都江堰 ②水工郑国在秦国修郑国渠 ③西门豹在河北修西门豹渠 2、秦:灵渠(湘江——珠江) 3、两汉:①关中农民创造“井渠”,今:新疆,吐鲁番-坎儿井 ②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水利工程,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灌溉工具 ①春秋战国:戽斗翻车 ②隋唐五代:北:立井水车南:高转筒车 ③宋:水转翻车 ④明清:风力水车 ▲人力→水力→风力 六、古代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 1、“泰半之赋”:赋税沉重 2、“沉重的力役”:徭役繁重 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②生产力发展: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 ③生产方式:以家庭为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小农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④土地所有制: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八年级历史教学随笔

八年级历史教学随笔 从教以来已经十多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历史难教,学生也认识到难学,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何教好历史课程,一直是我多年认真思考的问题。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浅薄的认识: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历史教学成功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也是比较难学的,被看做是“枯燥、没意思的课”,相当于理科中的物理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理论性太强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用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段、百家讲坛、讲述历史典故外,也可以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或者让学生表演一些历史情景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体会历史课无穷的魅力。 二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历史知识。

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形成不是建立在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亿的基础上,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进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用历史思维,理解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应用。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同时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首先,教师要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如在讲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民主革命、民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论述、叙述、评述、分析;改革、变革、沿革等基本概念时,就必须将其内涵讲清。平时也应该让学生区分历史概念的内涵,如试题里要求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这就要指导学生分析后果与结果、成果的不同。并且在具体问题的指导下,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其次,引导学生将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以促进历史课的学习。地理上的山川地形知识,英语上的词语知识,语文课文中的有关的知识等都会促进历史学习。反过来,历史学科也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知识恰当灵活地运用到历史学习中来。前后知识的联系、贯通。如,引导学生把1814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的失败与希特勒攻打苏联失败联系起来,从宏观上了解各地历史的联系。还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以了解真实情况。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影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 教学是一门艺术,每一位老师都是艺术家,而学生就是艺术品,艺术品格调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在于老师这位艺术家的塑造。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总结了教学的一点浅薄见解。 一.从过程入手 狭义的教学无外乎包括备课,授课,复习,作业几个环节。在第一线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其中有着一些小小的规律。 备课——教学的一个最主要的环节。备课,就是老师来安排教材,设计教学环节,处理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学习,传授知识的准备阶段。备课不仅仅是老师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处理教材和知识的过程,更是按照不同班级不同性格学生准备不同讲授方式的一个过程。每个老师都教不同的班级,不同的班级都有不同的学生。所谓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也是一样的,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班学生。所以在备课阶段,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的学生来安排自己的教学环节。从教学的实践中,我发现,平班的孩子更加的活跃,更喜欢一些故事性强的讲授方式,而重点班级的孩子,思维更加的紧凑,喜欢思考故事背后的问题。这样针对不同的学生就要设计不同的问题方式。 授课——教学中最直接的一个环节。授课,就是把备课阶段的准备直接的付诸于行动,把备课的准备安排到现实。备课和授课是两个联系紧密的过程,但是又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备课充分会给授课一个好的基础,但是真正要想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其中影响授课的因素很多。学生是最直接的一个因素,如果学生的积极性高,授课的效果就会明显,因为根据心理学的原理,这就是情绪的影响。学生的积极性高,会感染老师,老师的讲授就会更加的开放,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依附的。如果学生积极性不高,老师就要自身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分组对比也可以小组讨论。最终的目标就是让课堂达到理想的效果。 复习——是教学中最必要的环节。复习的及时与否直接关系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从任何以往的经验来看,复习都是十分重要的。复习要如何做好?关键在于,复习提纲是否具有系统性,复习知识是否具有连贯性,复习形式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几个方面分别的入手,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记忆曲线中分析,复习要及时而且是有规律和计划的。先多后少,先快后慢。这样知识就扎实的在头脑中,不容易遗忘了。抓住复习的精髓,也就把握了教学最直接的成果。 作业——是教学的延伸。作为历史学科,作业的布置要合理也要以思考和知识的拓展为主,让情感和能力结合,达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知识性的作业可以尽量的减少,因为繁重的作业会让学生压力增加。课堂上把握知识,课后增添情感和能力。 每个教学环节都是相关联的,作为一个老师如何好好的把握这门教学艺术,是一个常论常新的内容,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来看待。 二.从知识入手 中学教材的知识是相对简单的,而且介绍的很粗略。这样对老师的要求就格外的高,因为从简单的陈述中,要讲出内在的道理,也就是深入浅出。 解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很多的知识是抽象的,如何让知识实际化,贴近生活化?这是个很艰巨的问题。老师就是需要这样的能力,否则就是失去了老师本身存在的意义。学生就是一个求知者,很多时候是老师的解释吸引并激发了学生的深层次追求。如果老师一味的运用书面化的深奥词汇,只能使得学生更加的迷惑甚至对知识失去兴趣。 知识的交融——很多时候,各个学科的知识是相叠加的,但是有些老师就是自扫门前雪,当遇到其他学科的词汇时,就把责任放在那个科目的老师身上。其实自己可

历史教师教学心得体会5篇

历史教师教学心得体会5篇 历史教师教学心得体会5篇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1 全面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已成为教育教学人士的共识。中学教学作为培养中学生的教育基地,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释放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共同的使命。同时也不应把素质教育与高考评估机制、高考选拔学生对立起来。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想写出教学上的点滴心得,与同行们共享。我觉得在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做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实施教育教学创新。 素质教学的先导是教育观念的创新,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教法,教法决定成效。传统教育观念已经在许多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中成了法宝,比如说: 以教师为中心整节课都坚持填鸭,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教书不育人,忽视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老师惟我独尊,高高在上、对学生提出的奇谈怪论嗤之以鼻,甚至认为学生是钻牛角尖,不但不解决,而且还要批评一通等等。这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思维求同,不仅教学效果肯定不好,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创造的内在动机。让趣味无穷的历史变成一个枯燥无味的数字,最终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基本放弃了历史学科的这跟我们的素质教育和时代

发展是不适应的。因此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教学工作者尤其是中老年历史老师就必须痛下决心打破它,改变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学生主体观。从主演变为导演。 在学校公开课上,开课教师上初三历史《美国内战》,把贩卖黑奴的广告导演成学生的活动。通过演练,学生既认识到了黑奴当时的悲惨处境,又为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奴宣言》是深入人心的,打下了伏笔,也说明了黑奴问题成为了美国当时社会的焦点。另外如在讲《一国两制》一课时,通过让学生看录像《百年中国》的纪实片段;《重庆谈判》一课时,播放电影《重庆谈判》片段等等,这些课,使我确认,高中历史教学,也应尽量挖掘可导可演的题材。方法上可采用电化教学,运用多媒体,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画面,以引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变灌输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起到服务参与引导点拨提升补充的作用。也要求教师放下老师的架子,师生平等,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倡学生标新立异,鼓励质疑,激励思维。 历史教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2 作为一名新历史老师,在很多方面是在摸索前进的,随着教学工作的不断开展,我个人有几点体会,现总结如下和大家交流: 首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上好一节课,先要备好课。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以生动而充满时代精神的历史事迹去吸引他们,让他们感到学习历史能丰富自己的学识,开阔自已的眼界。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仅要备好教材和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随笔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随笔(一) 新教材的推广使用,宣告旧教材退出历史舞台,然而,有些教师并没有走出旧教材的阴影。在备课时,看完新教材看旧教材,新旧教材轮番轰炸。一颗心亡命于新旧两条路上,太辛苦了! 问其故,方得之。新教材的文字说明部分太少了,讲课时无话可说,只得从旧教材中获得一点谈资。 新旧教材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构建理论。旧教材立足于教师的怎么教,新教材立足学生怎么学。新旧教材的教学理念是不一样的。这种做法就是穿新鞋走旧路,无论你走得多么精彩,也走不出传统教育的天地。 既然素质教育是学生积极参与的教育,我们为何不把学生怎样配合教师活动想一想呢?一味的回头看旧教材能得到什么呢?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首先要让学生感兴趣,这样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在备课时,把自己当成一名学生去咀嚼新教材。例如在讲《海陆变迁》这节时,为了增加学生兴趣,把两张质地不同的白纸和有图案的纸,一张剪成非洲的形状,一张剪成南美洲的形状,拼合在一起说明两者之间的联系。同学们回答这个问题非常活跃,得到一个普遍的看法:这是一种巧合。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出结论是巧合就够了。然后把书中的三十三页撕下来,再从中间撕开。提问学生假如你没看见我从中间撕开,你凭什么能判断出这两张纸原本是一体的?有的学生说撕开的两部分图残缺,拼合在一起是一副完整的图画。这些都能说明撕开的两部分原来是一体的。接着让学生读活动中的图(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学生很容易接受非洲和南美洲原来是一体,后来由于地壳变迁而分离的观念。课后我曾比较一下,做过“一拼一撕”的班级的学生参与数远远大于没有做过的学生数。这“一拼一撕”也正是我在备课时反复斟酌的举措。 所以说,只有教师在备课时感到有兴趣,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学得有兴趣,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自己在备课时觉得无味,在课堂上学生也一定厌烦,他们的积极性从哪里来呢?为什么有些教师在讲课时学生能时入梦乡?为什么有些教师在讲课时学生的每一个细胞都亢奋呢?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每个从教人员思考吗?

《笃学行思录——一个历史教师团队的教学随笔》

《笃学行思录——一个历史教师团队的教学随笔》 目录 为学贵自辟,莫依门户侧(代序)—————————————聂幼犁 上篇畅想:关于历史学、历史课程与历史教育的思考 第一章溯源:一个费解且多解的命题——历史是什么? 一、一场无休止的辩论 二、兰克的“无奈”和古朗士的“尴尬” 三、“历史”及其流变 四、古老博大和新陈代谢的故事 五、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姑娘吗 六、史贵求真在于难 七、转俗成真与回真向俗 八、音实难知,知实难逢———————————————————————————————————第二章探流:一个显见而难答的话题——历史给我们什么? 一、总书记的耶鲁演讲何以纵论历史 二、丹青难写是精神 三、意在“史识” 四、历史感:穿越时空的体验 五、基于历史的洞察 六、历史·文化·民族的认同 七、缜密的史学与豁达的学风 八、历史的奶酪———————————————————————————————————第三章叩问:一个传神并永恒的活题——历史能想象吗? 一、历史的想象与想象的历史 二、历史意蕴的深入与浅出 三、“志於道,游於艺” 四、理论的朴实与灵动 五、不可或缺的“感觉主义” 六、带着虔诚和敬畏与历史对话 七、有感于“史家之绝唱” 八、语言设计的妙趣———————————————————————————————————第四章困惑:一个有道则无道的难题——历史教学何以有效? 一、所谓“主流意识”论者 二、“值得注意的问题”何在 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博发 四、道可道,非常道 五、纵横于情、理、趣的史海中 六、在“探险”中体察教学之“魂”

七、驰骋思辨、疏通知远的理路 八、有效的情境·悬念·诱导和互动 下篇行思:历史教育的实践与叙事 第五章“感人心莫在乎情”——情理滋养 一、“书美以扬善,记恶以垂戒” 二、“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三、于细节铺垫中埋下玄机 四、余音绕耳际、课终韵犹在 五、我们到底缺什么? 第六章“更研哲理牖新知”——资源整合 一、资源:在与历史的对话中闪现 二、切口:众里寻她千百度 三、聚焦:踯躅于三个向度 四、升华:资源的适切整合 第七章“冲波逆折探回川”——激疑释惑 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二、引路入境,相机诱导 三、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四、周而不比,和而不同 五、約而不疏,博而不杂 第八章“轻拢慢捻抹复挑”——语言艺术 一、“睹物象以致思” 二、“伫思”于历史 三、“寄至味于淡泊” 四、倾听历史回声 五、语序、语调、语速 第九章“长风破浪会有时”——探究学习 一、突破“文本”的臼窠 二、超越“常规”的樊篱 三、冲破“传统”的圭臬 四、走出“探究”的误区 第十章“起看星斗正阑干”——能力迁移 一、“指挥棒”在“悄悄地变脸” 二、寻找发展性与选拔性评价的结合点 三、创意能力迁移的新情境 四、一个激活思维的案例 后记——————————————————————————李惠军第十一章“直挂风帆济沧海”——技术契合 第十二章“观千剑而后识器”——教学科研 一、在“行”与“思”之间交融 二、叙事与历史教师的科研 三、做一名有思想的历史老师

历史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历史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一:历史有效教学的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历史有效教学的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历史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历史课程教学,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历史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历史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历史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历史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与新课程标准不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在历史教学活动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把学生仅当作教育的客体,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需求,轻学重教,以教代学;单纯重视知识、技能的传递、训练,忽视知识发生过程,使历史教学成为单纯结论的教学,缺乏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整体性、独特性和持续性;忽视了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交往;忽视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对提高教

学过程质量、实现师生生命价值的重要意义,而把“达知识之标”视.为唯一的追求,致使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课堂教学缺乏生命活力。因此,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分析和探讨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以促进具体的历史教学就显得 尤为重要。 一、教学理念有效 新课程理念要求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因此,历史教 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经 验的基础上,教学活动的素材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历史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 史知识与技能、历史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历史活动经验。 有效的历史教学活动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实现。因此,教师、学生及历史课堂都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而历史课堂必须成为历史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提高历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必须要通过教学反思,积极地转变教育理念,真正确

高中历史笔记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9C40S—50S) 背景: ①国际:欧美崛起,侵略扩张。 ②国内:清朝衰落,闭关锁国。 ③直接:鸦片战争,惊醒志士。 代表人物及活动 ⑴林则徐: ①贡献:设译馆; 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评价: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⑵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评价林、魏的思想: 积极: ①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②为洋务思想奠定基础。 局限: 局限于少数开明分子,对西方认识停留在器物方面,几乎没有实践。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 背景(内忧外患): ①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加强侵略。 含义: “中学为体”:封建纲常伦理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西学为用”:用西方近代科技挽救清统治。 提出者:地主阶级洋务派 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目的: 首要目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次要目的:抗击外来入侵。 根本目的:挽救清朝统治。 实践:洋务运动 ⑴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⑵内容: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19C60S,自强)。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19C70S,求富)。 创立近代海军。 创立近代教育制度。 评价: 积极: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消极:以维护封建制度为目的,限于器物方面,最终失败。

三、维新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19C6070S—90S) ●早期维新思想(19C60S) 背景: ①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②西方思想文化不断传入。 ③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深。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主张: ①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经济:发展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③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评价: 积极: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消极: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行动。 ●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 背景: 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政治: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③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④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维新思想的核心: ①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②政治: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③思想:倡西学。 代表人物及主张: ⑴康有为 代表作: 《新学伪经考》:将儒学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活动:创办万木草堂。 思想特点: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学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原因: 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减少变法阻力。 作用:有力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发”。 ⑵梁启超 代表作:《变法通议》 主张: ①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②提出“新民”说,提高国民素质。

2020初中历史教师教学随笔精选范文

2020初中历史教师教学随笔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篇一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1.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 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2.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 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 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 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3.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 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4.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

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 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5.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 “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 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 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 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 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 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 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 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 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 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学生学会学习和积极参与课堂的内涵,要实现这一目的,首要的就是让学生对课堂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成为我们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历史教学作为再现历史事物发生过程的一门特定的学科,其每章每节相对来说,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历史故事。教学中,我们不妨把历史知识通过趣味性、通俗化的故事形式,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把它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娱乐”中轻松学习历史,这会比单纯化的讲述和阅读,效果要好的多。基于此,教学中,我在尊重教材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把教材内容加以适当的艺术润泽,使之形成许多有情趣、生动、感人的历史小故事,由教师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把它讲述出来,使学生在听、想、记等方面形成较强的自我接受力和感悟性,充分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实践说明,在这种情景下学生接受记忆的知识会更牢固。 讲述历史故事时,可以针对课堂的教学目标,有意识的巧设一些疑问,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故事,在故事中寻求答案。例如:在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我把本节的知识点汇聚成了“一个北京古人的一生”这样一个故事,以北京地区原始生态为背景,把北京猿人的体态特征、生产、生活状况融入其中,向学生娓娓道出了一个北京猿人短暂40年的人生历程。配合

这个故事,设计了五个问题:①北京人会不会使用工具?使用怎样的工具?②北京人获取食物的途径有哪些?想一想还有其它的吗?③北京人能否使用火?他们怎样取火?有什么影响?④你认为北京人的生活快乐吗?说说你的理由。⑤你认为北京人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些问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也激发起了他们积极参和探讨的兴趣,学习效果事倍功半。对于教材中学生已了解的知识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在讲台上以故事的形式进行表述,其中的问题也可以以学生为主进行提问,教师进行配合和引导。例:《三国鼎立》一课中,以学生熟知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个故事情节为主线,让学生根据看过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来讲述,穿插着对其中人物的分析等,来完成“三国鼎立”知识板块的学习。 课堂中,以故事形式进行的讲解,很容易使学生融入到情节起伏中,不由自主的会想起相关的时间、人物、事件及结果等历史知识,学生以这种方式记忆的知识点要比单纯的死记硬背印象要深的多。同时,这种学习知识的方式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课堂上为把自己“最闪亮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自觉的去获取知识,并通过演讲和解答不断提高自己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把“苦学”变成“乐学”,由知识的被动接受变成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课堂学习方式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教师要精心的设计和调控好这个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找好每个“故事”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防止由于“故事”过多的文学色彩和其本身的娱乐性而忽视了历史课

精品范文-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 初学历史,心中不免有些空虚,历史,从初中便开始接触,洋洋洒洒六年了,不断重复着不变的故事,没有任何的创新。在过去的历史课堂,教师只是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述历史知识,学生只是在下面挥汗如雨的愤笔疾书,这样老师是历史课主角,学生则成为台下的观众。殊不知,老师和学生都是历史课的主角。如今的大学历史课给我最深的感受是老师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历史事件,入木三分的讲述了具体事实,生动而引人入胜。 当今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学习,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这个课堂里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正是因为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对于老师的分组作业,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能动性,加强了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们所在小组做的是有关慈禧的课件,虽然与其他组重合,但是通过资料的收集,我们了解到:从历史上看,慈禧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心胸狭窄、卖国求荣的娇奢太后;而从家族来看,慈禧则是一个有血有肉、孝道先行的封建女人。我们更加知道慈禧太后是清朝政府腐败、软弱、无能、残暴的代表,是1861年至1920xx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这并不像我以前的认识,我以前的认识都是极其片

面的,这样的教学对于更全面的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是十分有利的。 再者,我喜欢历史,特别是古代的传统文化故事,在您的指引下,我们的认识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 初中历史课,在象马营这样的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向来是被认为副科的。学生轻视,家长忽略,学校漠视(中考算分数后情况稍好)。甚至连承担历史教学的老师也有着几许无奈何可怕的淡然。可以说,历史教学环境在今天没有什么真正的改观,这严重影响了历史的教学成果和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把历史课当作赶写语数英作业的平台,是进行调整休息的乐土。即使是部分在听课的学生,他们的骨子里也并没有把历史与语数外等科目并驾齐驱,甚至连物理和化学都比历史重要。我在此并非讨论科目的孰重孰轻,只是这种情况值得我们去反思。 层面说,学生对历史的“不买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教学的缺失,“不能让学生走进自己的课堂,这是教学的失败。”近几年,初中历史不可避免的进行了新课改,可以说,课改后的历史教学更难教了。然而,据我所知,目前的大部分农村中学,包括我校在内对于初一初二的历史课根本不重视,直到初三,要中考了,才把历史课当作主课来对待,所以历史专业的老师年年把手毕业班,初一初二的历史课,又严重打击了任课老师的积极性,只要老师能把课上完就行,好像是综合科和体育课,实际上,这些都是违背教学规律的。上述教学情况的出现让我很怀疑历史教学的成果会有多大?历史教学的明天在哪里?

历史教学随笔

历史教学随笔 从教以来已经十多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历史难教,学生也认识到难学,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何教好历史课程,一直是我多年认真思考的问题。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浅薄的认识: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历史教学成功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也是比较难学的,被看做是“枯燥、没意思的课”,相当于理科中的物理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理论性太强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用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段、百家讲坛、讲述历史典故外,也可以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或者让学生表演一些历史情景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体会历史课无穷的魅力。

二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历史知识。 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形成不是建立在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亿的基础上,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进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用历史思维,理解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应用。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同时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首先,教师要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如在讲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民主革命、民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论述、叙述、评述、分析;改革、变革、沿革等基本概念时,就必须将其内涵讲清。平时也应该让学生区分历史概念的内涵,如试题里要求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这就要指导学生分析后果与结果、成果的不同。并且在具体问题的指导下,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其次,引导学生将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以促进历史课的学习。地理上的山川地形知识,英语上的词语知识,语文课文中的有关的知识等都会促进历史学习。反过来,历史学科也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知识恰当灵活地运用到历史学习中来。前后知识的联系、贯通。如,引导学生把1814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的失败与希特勒攻打苏联失败联系起来,从宏观上了解各地历史的联系。还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以了解真实情况。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影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期末笔记整

第一章绪论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 历史科学、教育科学、教育心理学与哲学相结合的综合科学,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来研究中学教学的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成文一门独立的科学。 2.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全过程,即;A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教学目的 B:研究中学历史的教材内容 C: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学原则 D: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E: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F: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研究任务: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法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认识这些问题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历史教学法的学习方法 (1)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 A 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必须具有从事中学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B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C 培养示范类人才,培养忠于中学的教育工作者,从事专业教学的客观需要 D 也是国家规定的教育计划的需要 (2)学习历史教学法的要求

A正确的学习态度,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B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练习 C 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D 要多观摩、多揣摩 E 要本着诗外雪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备课 (1)定义: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进行课堂教学而进行的一切准备活动(2)备课的意义 A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的重要条件 B 备课是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具体体现(3)备课的要求 A 充分全面地备课 B要有计划任务 C 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 D 要有针对性、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4)备课的方式A 个人备课(提高备课质量的基础) B 集体备课 (5)备课的种类 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2历史教案的编写和类型 (1)编写A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对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的感想

对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的感想 长期以来,不少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啃书本”,却忽视了怎样“教活”历史;历史教师因而被学生戏称为“老古懂”。而教育课程改革以来,通过一年来的探索、学习和实验,我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有了一点变化,在教学组织形式也有了一些进步。在历史教学中,我有以下的一点想法,望大家能给予指点。 一、历史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表达。 历史教学以其学科特点,教师要把丰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求讲解要有生动性、准确性、激励性和启发性,又要求通俗易懂和具有时代性。生动形象有趣的讲解,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具有时代性的讲解,能使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课时,我们可以这样:“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而在近代历史的耻辱上,却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历史教学中要注重“悬念”的设置。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能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上课的前二十分钟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刻,也是取得教学效率的重要时刻。经过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学生还停留在兴奋状态,而如何在上课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时设置“悬念”,就成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个最有效、最直接的因素。 如在讲《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节时,可设置这样的悬念:(1)为什么把每年五月四日作为我国的青年节?(2)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多年,她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时她又是怎样诞生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并思考,这样使学生注意力能牢牢集中在教学中来,并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寻找适当的答案。 所以,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每节课的“悬念”的积累,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历史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中历史_一轮复习_二轮专题__笔记_非常详细_打印版

先秦(-前221年) 一.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前2070) 奴隶社会:夏(形成)前2070-前1600 禹—桀 商(发展)前1600-前1046 汤—纣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强盛)前1046-前771 武王—周幽王都城:镐京(今西安) 春秋(瓦解)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前476 封建社会:战国(确立)前475-前221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三.特征表现 政治: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 ①国家最高权力继承秩序的确立和完善(禅让-王位世袭-嫡长子继承) a.禅让制:原始部落,民主选举 从禅让到世袭是社会的重大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趋势。 b.宗法制: 含义:周人把血缘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 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大宗小宗(家族等级政治隶属) 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 在一起 ②地方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内外服制-分封制-郡县制) b.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 含义: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 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对象:宗族姻亲、功臣、殷商贵族 义务:服从周王的政令; 承担军事义务; 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诸侯国:鲁齐燕宋卫晋 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瓦解: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 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破坏; 兼并战争; 战国各大国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 c.郡县制:商鞅变法确立(背景内容作用) 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