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源起与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源起与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源起与发展

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读书报告考核表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源起与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源起——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的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在于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贯穿于马克思思想的始终,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一)人的需要的发展。人的需要是人对其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一种心理依赖和心理期盼状态,反映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匮乏状态。马克思说:“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人的需要既可以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又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也可以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一种体现,“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需要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源泉和动力,人正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才进行物质生产和社会活动。需要的满足和满足需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了人自身的发展。人的需要的不断丰富和全面,标志着人本质力量新的呈现和人存在的充实。人的需要是一个不断反复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这必然导致人的需要的日益丰富和全面。人们的需要虽有物质需要或生存需要,但更重要的在于发展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于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统一,实现了人的需要的真正丰富性。这不仅是人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二)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使人类从动物界

中超拔出来,形成独立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据。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类特性。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类特性在个人身上的集中表现,就是个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发展的核心是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精神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和体现,马克思称之为“人的本质力量”,是主客体对象性关系得以建立的必备条件。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那里主要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强调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而且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三)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的本质在人的社会关系之中,人的内在本质只有在全面而丰富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得以表现和实现,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其交往关系的发展,是对社会关系的不断突破。个人与他人的普遍联系首先表现为物质交换关系,这种物质交换关系使人们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共同体中突破出来,使个人活动的空间得到大大的扩展。人们在建立物质交换普遍联系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发展出政治法律关系、伦理道德关系、思想文化关系等等,正是有了这些关系,个人的类的社会性才能算是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

(四)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个性就是人的个体性,它是个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活动素质等各种素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不同社会生活领域中作为一个整体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精神或心

理特征。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都是没有个性的,“物的关系对个人的统治,偶然性对个性的压抑,已具有最尖锐最普遍的形式”。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有个性的人”才能代替“偶然的人”,只有“在这个机体中个人是作为个人参加的”。人的个性就是人的个体性,就是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与他人相比的不同特性。

二、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但这一理论真正在中国得到贯彻和实施却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从我国实际出发,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有针对性又有远见卓识地提出了我国不同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一)毛泽东同志对人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和途径问题,毛泽东坚持了马克思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并且创造性地使之变成实践的活动,突出强调了实践活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2.实现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毛泽东指出:“社会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己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一一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二)邓小平同志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以思想观念的解放为先导。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展了一场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拨乱反正的思想革命,批判了“两个凡是”,开展了关于实践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一系列举措,在全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国人民在思想观念上得到了一次大发展。历史经验表明,人的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精神力量,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基础。

2.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只有通过这种改革,才能保证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和公正的权利,才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潜能,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社会物质条件。改革的同时要大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开放中“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丰富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使人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并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3.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生产力的发展,确实给人的全面发

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的全面发展还要表现在社会精神文明的提高,人民群众素质的提高上。邓小平1992年指出,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了,“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极大地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战略的实施。

4.培育“四有新人”。邓小平他非常重视通过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通过培育“四有”新人来提高人的素质。邓小平把理想、道德、文化、纪律提到了人的基本素质要求的高度,从而紧紧抓住了人的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三)江泽民同志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强调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的这段话表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生产力需要有先进素质的劳动者来掌控,这就需要提高劳动者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公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关键的途径在于通过发展先进文化,必须以先进文化为依托,在人性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掘进,达真、向善、求美,建构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道德观念、价值体系和人格特征。真正使现代人格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了历史,创造了丰富的社会物质和精神产品,获得了自身的解放。那么如何正确处理好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呢?江泽民指出:“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际上就是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他们的全面发展不断创造条件。

(四)胡锦涛同志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与发展。”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以民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把人作为价值的核心

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一切要有益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进一步阐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同志指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原则,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现实性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把人放在社会主体的地位上。人民群众是一切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无论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其主体都是人民群众。和谐社会的建设实际上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和最佳状态,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完善和开放的历史进化过程。同时,

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推进的历史过程,它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具体目标和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长远的理想目标的追求和现实的从多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必将不断把人的全面发展推向一个个新的历史阶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5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刘彬 (成都体育学院德育教研室,四川成都 610041) 摘 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与异化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真正钥匙。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既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观察和分析人与社会的方法。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入手,概括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含义,即个人的“类特性”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发展、个人的“社会特性”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发展、个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并初步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政治文明、市场经济、物质文明、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的建设、建立中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现实意义;政治文明;市场经济;物质文明;集体主义;信念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命题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的研究,通过对阶级利益和个人发展相互关系的精辟论述,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与人类整体的现实的深刻分析,提出了关于人的发展趋势的科学预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的全部学说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人的问题的关注是贯彻始终的主题,而统摄这两个主题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掌握群众的真正力量所在,也是我们理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差别、规划社会发展方向的理论制高点。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 1845年之后,伴随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观念的日趋成熟,对人的本质问题有了更为深刻而科学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和形成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总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1)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发展其才能,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包括思维能力,它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同时指出,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马克思正是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一前提。它的前提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的人1”。 (2)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作了深入的论述,他指出:全面发展的“全面的人”,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能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已的爱好,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阶级的存在是由分工引起的……由整个社会共同地和有计划地来经营的工业,更加需要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能够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因此,现在已被机器破坏了的分工,即把一个人变成了农民、把另一个人变成鞋匠、把第三个人变成工厂工人、把第四个人变成交易所投机者,将完全消失。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将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者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2”。 (3)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本性的【作者简介】刘彬(1970-),男,汉族,四川省资阳市人,哲学学士,成都体育学院德育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德育教育。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1973:3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1973:37。 8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内容提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 心。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人格适应及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人格理 论是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着许多合理的成分,也包含许多谬误。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的医生和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把心理学 的研究带进了人的深层精神世界,为现代心理学展现出一个全新的领域。就影响而言,弗洛伊德超过了其他任何 心理学家,他开创的精神分析学冲击了现代西方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的儿乎每一个侧面。其中以无意识为基础的 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涉及范围极广。本文拟从以下儿方面对弗洛伊德 的人格理论作以介绍,并略作评价,供读者分析研究。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早期,弗洛伊德 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即无意识和意识的结构说,实际上他把人的心理机制视为山意识、询意识和潜意识 三个系统所构成。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的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究竟什么是潜意识呢,弗洛伊德认为潜

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见容于人类的风俗习 惯、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 足。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人的言行无不受其影响。 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 负着“检查员”的任务,严把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检查员”丧失警惕 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它负责调节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 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 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他认为只用意识来解释人的精神活动是不完整的,只有假定人们精神过 程中有无意识领域存在,才能合理地解释人们的精神生活。弗洛伊德宣 称:“精神 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 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注:,奥,弗 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8页)

马克思论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共产党宣言》也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的发展不仅是全面的,而且是自由的。 全面自由发展的主体——“人”在这两大阶段中是不同的;在第二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个人的全面发展、群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发展三个维度;在第三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包含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两个维度;在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群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三个辩证统一的方面中,马克思更为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 (一)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中,“自由”占据着核心的地位。马克思认为,从人的本体论来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特征。人的本质是自由的,马克思主义指出“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必然性即是规律性,包括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以及人们自身发展的规律;自由是是指从自然力的奴役、社会关系的压迫和自身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人的自由发展主要有三层意义。 ——自由的人 一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自由的人,也就是人驾驭了自然规律,获得了支配自然的主动权的人,不断超越自然界的束缚成为自由的人,并且不断提高驾驭自然的自由度。 二是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自由的人,通过改造社会,以民主制度代替专制制度,并且在广泛的社会领域确保人的基本权利的实现。 三是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 首先,社会必须保障个人的自由,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人的个性自由和自由的个人,是构成现代民主社会的基本元素。其次,个性的自由发展必须不危及整个社会的利益的前提下的自由发展。 ——自主的人 “自主的人”是“自由的人”在政治上的自然延伸,两个要素:独立的人格,才能政治上自主,不唯上唯权唯命是从,自主地选择参与政治生活。其次是自主地能力, ——自觉的人。首先表示对法律的自觉地服从,其次是自律的道德,最后是平等的精神待人。 2、从自由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自由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类发展史时发现,人类在“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争取自由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野蛮人与文明人、古代人与现代人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他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解读_张涛

第31卷第2期2 0 1  3年3月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 Vol.31No.2Mar.2 0 1  3收稿日期:2013-01- 20作者简介:张涛(1981-) ,男,陕西西安人,讲师,从事西方哲学研究。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解读 张 涛 (西安航空学院思政部,陕西西安710077 )摘 要: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当前,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具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人的和谐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时代内涵。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33(2013)02-0006- 04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此外,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法学、文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诉求和最终归宿。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形态,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的“人”被马克思称为“共产主义新人”,“共产主义新人”是全面发展的人,是人类发展的高级阶段。 当前,随着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价值追求。 二、从历史的角度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 发展理论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 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 “由于人的本质是 建立在社会生产劳动基础上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劳动形式的丰富和多样,第二是社会关系的丰 富和发展,第三是各种能力的提升。”[2] 这是人的全 面发展理论的本质内涵,从哲学层面应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作如此理解。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是以“类”的形式 展现出来的[ 2] ,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人的发展水平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状态。第一种状态是以人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这主要表现为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中人的发展水平。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中,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形式和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本身的能力都是低水平的,人的发展无法实现全面的发展,但它也有自身的优点,那就是虽然水平较低,但是具有原始的丰富性,是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尚未遭到物的异化,不是严重的片面发展。第二种状态是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这主要表现为封建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水平,在这两种社会形态中,人的发展水平在物的方面的依赖性最为突出。由于封建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是人类历史上以私有制为核心内容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形态,再加上社会分工的进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真题回顾】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2014下半年全国统考)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C.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D.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答案:A。 【相关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考察社会物质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时所提出的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而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1)指人的物质生产、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2)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3)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4)指人的自由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教育目的确定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对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确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方面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都曾提出过应使人的体力、智力和道德等各方面和谐发展的问题。但是他们的论述都是脱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只是从“神的意志”或“人的本性”出发来说明和解释人的发展。到了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等人也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没有从根本上说清人的发展与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条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为考察和说明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的方法论。它要求在规定人的发展的同时,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人的发展“既和他们生产什么相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相一致”、“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用这种科学的人的发展观作指导,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人的发展的社会必要性和社会制约性,在确立和实现教育目的中把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从社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大工业生产发展对

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

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 人类的历史是在其不断追求自由并力争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写就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只有实现了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而这样的社会显然还没有来到。但是,创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靠的不仅仅是政府,还需要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乃至社会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体力行。因此,作为倡导着创新与改革新理念的今天的大学生,应该学习并加深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全面发展观。 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如何使人的自由个性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终归结底要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终体现,也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最终归依。如何让每个大学生都幸福、快乐并能在社会上独立生存,是所有教育界人士都关心的课题,也是为实现马克思所描述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的理想社会有益的课题。 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5]这是马克思第一次将人的类特性定义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可以说,马克思通过这一定义把外在于人的抽象自由给了人,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他认为人的自由活动是人自身存在发展的终极目的和根本要求,也即是说,人存在着就是为了自由。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表现。人能通过“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来实现自我生存与发展,人自己就是自己存在发展的根本理由。因此,他把未来的理想社会描述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这里的“每个人”是现实的个人,真正自由人的个体,这里的“联合体”,是指由真正自由的个人建立起来的高度和谐统一的社会。可以说,自由对于马克思来说,已经不是解释世界的抽象概念,它实际上已成为人的生命、生活的目的与实现,就是人本身。马克思指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那就是只有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将人从物或工具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彻底决裂,才能使人获得真正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而实现那个让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理想社会。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建立“自由联合体”的主张,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7]。只有这样,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才可能有真正的个人自由,当然“,这种联合不是任意的,而是以物质和精神条件的发展为一前提”,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 人类的解放与个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自由观中是相互统一的,是以人的活动的不断发展为基础的,而人的自由活动的最终结果是不断超越自然必然性的束缚。马克思对于人的自由本性的考察植根于现实的人及其各种交往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说,马克思的自由观既体现了对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怀,也表达了对每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深切眷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个体自主活动的发展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一根标杆。

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两大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的教育原理。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途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核心目标是强调“每个个人”的平等发展。马克思在描述未来理想社会状态时提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主要特征和价值原则。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本质的展开和丰富,即人的活动和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等各方面“由片面到全面、由畸形到完整、由贫乏到丰富、由潜在到现实”2的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含义。 (一)人的需求的全面发展和自我的解放 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从事劳动和各种社会活动,通过劳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64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袁贵仁、韩庆祥《论人的全面发展》[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1)122页.

动和社会活动获得了需要的满足,而需要的满足又产生出新的需要。因此,马克思认为需要和生产一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实质就是人占有物,主要是指通过人的自由自觉地创造性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人本身,不断实现人类的自我满足。人占有物还要求把人作为发展目的,使人在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价值,马克思强调,个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每个人是手段的同时也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目的,也只有把自己当做自我的目的,才能成为手段。人,为了自身人格的完善和促进,社会进步而发展,是把人作为目的而发展。使每个人在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达到自由生存、自主活动、自我实现,自由选择自我发展路线和发展模式,“主体是从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中产生的创造性的生活表现”3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 (二)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人的能力的多方面的发展 过去人们常把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理解为一切分工的消灭。劳动是人的能力的支出,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因此,进行社会改造活动“更加需要才能得到全面发展”4。这里的才能的全面发展,首先,包括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指出,劳动力的发挥耗费人的一定量的肌肉、脑、神经等,并强调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活动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一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248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4《马克思主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页,人民出版社中文第一版。

如何解读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如何解读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揭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是基于分工的角度,从分工前、分工后到分工消灭后,一步步来论述到有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这一思想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 论文关键词:分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本质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内涵的论述角度 1.出现分工前。对于原始社会的人来说,人依赖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而生活,人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本身发生关系。人类必须相互依赖才能生存,人类和每个个人“受自然界的支配”因而这种状态还谈不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2.出现分工后。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一大进步,人类在物质与精神及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的方面第一次获得了全面发展。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分工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中介作用的分析,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现实的人是片面发展的人。 3.消灭分工后。“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要消灭关系对个人的独立化、个性对偶然性的屈从、个人的私人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等等,归根到底都要取决于分工的消灭。我们也曾指出,只有交往和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这样普遍的程度,以致私有制和分工变成了它们的桎梏的时候,分工才会消灭。我们还曾指出,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即才可能使它们变成自 己的自由的生活活动。”分工的消灭成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个具体的实现条件。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为何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问题探讨 关于人为什么要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个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的: 一方面,为了区别于动物,创造人的历史, 人需要自由而全面发展。人之区别于动物首先在于人能进行生产。“一旦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另一方面,是克服片面发展的需要。为了摆脱由于人类在生产上的分工而导致的异化,人需要全面发展。分工在使“人类在物质与精神及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的方面第一次获得了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人类的异化,“只要分工还不 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如前分析,分工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因而要克服片面发展,就需要消灭分工,就需要所有人的全面发展,“上述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20世纪40―50年代,新精神分析学派兴起,代替并系统地修正了弗洛伊德的学说,其突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家艾里克森(E. Erikson)。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由此,艾里克森将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以区别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性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认为,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就出现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给个体带来紧张感。艾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有的心理危机。他认为个体人格的发展过程是通过自我的调节作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整合的过程。人格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会产生人格发展的两个极端,属于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属于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分别是: (1)婴儿前期(0―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2―4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3)幼儿期(4―7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4)童年期(7―1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5)青少年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6)成年早期(18―25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自强自立的留守儿童事迹 王子馨,女,现年13岁,东坪中学1401班班长。 王子馨同学出生在湖南攸县,一岁半随离异的母亲回安化,从此失去父爱,母亲迫于生计,远涉重洋去往印尼打工,几年难得见一次面,一直在外婆和姨的呵护下长大。作为一名留守儿童,她的优秀事迹感染了身边很多人。 一、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各方面全面发展。 王子馨同学学习刻苦努力,思维敏捷,有一种不服输的韧劲。 她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能保持在年级前50名。小学时期期是阳光少年,进入中学,表现更出色了,多次获得表彰,荣获过学校“三好学生”、安化县《我心中的湿地征文》二等奖、学校“植物认知大赛”个人冠军、”地球制作模型竞赛”一等奖、“历史手抄报评比”一等奖、“汉字听写大赛”一等奖。(将代表益阳市参加湖南省汉字听写大赛),在诸多荣誉面前,她从不骄傲,始终坚信“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道理,不断努力,争取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二、尽职尽责,能力出色 王子馨同学是被同学们推选为班长的,虽然外表看起来是副娇小可爱的小女生模样,可是强烈的责任心和出色的管理能力在促使着她恪尽职守,工作上一丝不苟。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校,她都受着正确思想的教育和熏陶,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作为一名留守儿童,性格活泼开朗的她却像一棵充满生命力的小树苗,在阳光雨露的哺育下茁壮地成长。在学校,在同学们的眼中,她就是一名懂事的“小大人”,她勤勤恳恳地为班级为同学服务,对老师交给的任务,她总是做得有条不紊,能够处处以身作则,对于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她能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三、吃苦耐劳,积极进取 王子馨同学也是一个不怕苦、不怕累的人,一旦确定了目标,她会全力以赴,朝着目标奋斗。她不仅自己成绩优异,还会想方设法让全班一起进步,课下她也会给老师提建议,一切都为了班级考虑。有时候早自习,她会主动带领大家,高声朗读英语课文。遇到难题,都是勇于面对,努力解决,从不逃避。她会给自己定期制定生活计划或者学习计划,以期每段时期都有所进步。 人的一生,学无止境,王子馨同学深知,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她还需要不断寻找自身与优秀学生的差距,向他们学习,向名人名师学习,不断克服困难,完善自我,努力成为栋梁之材。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占据着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涵丰富,对当前社会存在的歪风邪气和不良倾向有深刻的批判意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深刻意义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共产主义社会理论,揭示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时提出的重要思想,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 第一,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正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才进行物质生产和社会活动。人的需要的不断丰富和全面,标志着人本质力量新的呈现和人存在的充实。”1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时候,人们对需要的要求就低。随着工业改革的推进,生产力得到了大力发展,物质需求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但是精神需求方面比较落后。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劳动也成为生活的需要,才能使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各方面的需要得到最充分的满足,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二,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2人的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人的天赋、认知和思维能力等方面。也是个人创造物质、精神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人的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人的能力的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不断在实践中提升能力,进入全面自由的状态。 第三,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人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人必须通过参与各个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65:50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330.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72:224.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科学的理解和把握。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活动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等主要内容。其实现途径包括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关系的进一步丰富、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 标签: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人的能力;社会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这其中包括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提出,还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现途径,对这些理论的把握和理解,对于我们正确深入地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提出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很长时期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以牺牲个人的发展为代价的。资本主义就是通过最大限度地损害个人发展来实现社会的发展的,因此,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不是没有解放生产力,而是没有解放人,资本主义尽管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针对这种现象,马克思总结出“要不是每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1]318,提出要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发展目标,并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2]237。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123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活动的前提是有生命的、现实的个人,但个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社会的个人”,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这个共同体,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个人的发展服务的。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实现每个人即每个社会成员的普遍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是指每个人都能获得和其他人一样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能获得个人自身的发展,并通过个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实现全社会一切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需要和能力全面发展。 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类活动的动力和目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切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

论人的全面发展

论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理论及其对大学生的 启示 摘要: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理想。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和强化。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程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之一,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今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立足当代领会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有助于我们对大学以及自身发展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自由全面发展;社会文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深刻内涵 在1839年至1841年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提出,个人的本性应当是自由的,开始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思考,这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的萌芽;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提出劳动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初步形成;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未来社会将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①马克思把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作为发展目标,确立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联系和观念联系的全面性。”②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个别而是普遍的现象,它要实现的是每个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人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高度统一

人是发展的主体,即人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描述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③,这里的每个人即个体人。强调人的自主性和独特性,肯定个体差异性,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才能自主的选择自己发展的方向与形式,实现以个人为主体的自觉、自由、自主的发展,从而成为社会的主人。这里的“联合体”即自由自主的个体人建立起来的高度和谐统一的社会,体现人的社会性,只有在这个联合体中个人才能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社会关系的总和”④,从而看出马克思所谓的人是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以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而达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全新阶段。 (二)自由发展是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 恩格斯在描绘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时曾说“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⑤,自由即摆脱必然的束缚,是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必然,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统一的过程。个人是发展的主体,这种“自由发展”是一种以个人为主体的自觉、自愿、自主发展,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马克思把人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在马克思看来,在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原始社会形态中,生产力低下,生活条件恶劣,个体依附群体,缺乏独立自主性。在“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级社会中,产品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物质统治大多数人,牵制人的自由,压抑人的个性,人们无主体性意识。在“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获得了自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社会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只有在这个由自由人组成的“自由联合体”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发展,这种自由发展观内含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统一。 (三)全面发展是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高度统一 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是马克思追求人类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揭示了人类发展的理想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针对人的片面发展提出来的,马克思将人的

试析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教育意义

试析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教育意义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现代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构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 [关键词]全面发展现代教育以人为本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将其定义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①那么,何谓“全面的本质”?马克思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丰富的、多层次的,是在人的需要、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生成的,人本质上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通过劳动历史地实现其需要、发挥其能力和表现其个性的存在物。因而,人的全面发展,其具体含义就是人的需要、人的劳动、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的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1.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马恩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强调最多的一个价值目标。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②恩格斯也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③。这里所说的人的能力既包括体力和智力,又包括自然力和社会力,还包括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等。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将自身的各种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它是人的本质的全面丰富和展开。 2.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④“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⑤,也正是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在心理、情感、信息诸方面得到交流、受到启发,从而丰富自己、发展完善自己。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与学前儿童相关。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基本信任对不信任的阶段、自主对害羞和怀疑的阶段、主动对内疚的阶段。这些阶段依次出现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个体能否顺利度过每个阶段,形成相应的良好品质则是由环境决定的,其中家庭、学校、社会都会对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帮助学前儿童顺利度过人生的前三个阶段,形成良好的基本人格特征,成人应重视早期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在尊重孩子、为孩子提供独立做事机会、鼓励孩子与他人交往、让孩子体验成功中培养其自信、独立的心理品质,通过创设适宜的家庭环境和家园共育,让孩子在游戏中发展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具有乐观、协作、独立、自信等健全人格特征的儿童,是早期教育的重要目标。与传统弗洛伊德主义相区别,新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家强调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不是由动物本能和生物因素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其代表便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它对我们如何培养儿童的自信作出了回答。 埃里克森最早提出了"终生发展"和"终生教育"的观点,他认为,整合人格的过程是由贯穿一生的八个发展阶段组成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发展任务在

等待解决,每一个阶段又都在为下一阶段作准备,以便去适应社会组织以"某种传统方式"为他准备好了的社会任务。在他的理论中,人的发展是持续一生的,每一个阶段中都存在着一种本质性的危机,如果这种危机解决得好,人就可以顺利地进入下一个阶段,如果这个危机没有解决好,儿童就会产生各种各样心理健康的问题,诱发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 在儿童期,埃里克森这样描绘儿童所面临的心理--社会危机: ⑴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婴儿期):这个阶段儿童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者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如果他们的父母拒绝他们的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得到信任的儿童会对未来充满希望,缺乏信任的儿童则不可能怀有希望。 ⑵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幼儿期):由于社会要求幼儿学会自我控制,因此儿童迅速形成许多技能,这些活动使他们增强了自我欣赏感,减少了自我怀疑感,但同时也使儿童从此便介入了自我与父母相互冲突的矛盾之中。如果父母具有的忍耐精神,保证儿童发展其社会许可的行为,则儿童就会形成自主性;如

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摘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完整的提法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我们只提“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字被忽略了。按照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的完整思想重新表述我国教育目的,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明确“自由”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自由发展全面发展教育目的人才培养方式一长期以来,我们在阐述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时普遍流行的一种提法是“人的全面发展”,如“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全面的本质据为已有”。却忽略了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人——自由的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种选择性的理论阐述,反映到教学领域里,就概括为“德智体全面发展”。与此相对应,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属于教育目的范畴问题的研究,也就基本限定在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的框架内。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我国建国以来对于教育目的的各种提法中。例如,1958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提出,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迄至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还是没有多大变化:“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虽然近年来很多学者提出了“人应该和谐发展”、“人应该有个性的发展”等观点,但依然没有根本突破原有的框架。作为方向性规定的教育目的,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方式。“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由于缺乏“自由发展”的规定性,导致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难以确立,“教师中心论”自然大行其道:为了更快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期望的人才,灌输、规训、惩罚等便捷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在学校里也就不可避免了;受教育者如同“圆形监狱”中的被监管人,最佳的选择就是按照监管人——教育者的意图行事。结果,外在的社会要求难以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素质,受教育者无法成为自身的主人,无法根据自身意愿、兴趣和特长进行自主发展,更难以有所创新,只能是顺从和模仿,人云亦云。二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中,“自由”占据着核心的地位。马克思认为,从人的本体论来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特征。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自由自觉”是人之为人的“类特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这一“自由”是对必然性的克服和超越,“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必然性即是规律性,包括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以及人们自身发展的规律;离开必然性谈人的自由。自由毫无意义、人正是通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