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论文

古琴论文
古琴论文

“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在群众手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战国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臵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著名古琴国手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在我还没有上学的时候,妈妈就给我讲过关于古琴的故事。伏羲造琴,孔子学琴,俞伯牙学琴谱曲,古琴奇缘等等。那时的我虽然还小,但仍然能从故事情节中听出古琴不同于其它乐器的特别之处。尤其是《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让我终身难忘: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俞伯牙

关于古琴的制作也有着很多种传说。伏羲造琴,神农造琴,孔子造琴等。虽然是传说故事,没有真实性。但却让我对古琴有着一种更加想去了解和学习的好奇冲动。每次遇到有关于古琴的书籍和音像资料我都会买来学习。

古琴的构造非常复杂。很多部件的名字使我印象深刻。有弦(String),徽(Marker),岳山(Mount Yue),琴轸(Tuning pegs),冠角(Ceremorial cap),雁足(Goose feet),龙池(Dragon pond),凤沼(Phoenix pool)。

古琴有七根弦,古代的时候用的是丝弦,现在为了使古琴声音洪亮,用的是钢丝尼龙弦。是为:

一弦属土为宫。土星分旺四季。弦最大。八十一丝。声沉重而尊。故曰为君。二弦属金为商。金星应秋之节。次于宫。弦用七十二丝。能决断。故曰为臣。三弦属木为角。木星应春之节。弦用六十四丝。为之触地出。故曰为民。

四弦属火为徵。火星应夏之节。弦用五十四丝。万物成美。故曰为之事。五弦属水为羽。水星应冬之节。弦用四十八丝。聚集清物之相。故曰为之物。六弦文声主少宫。文星柔以应刚。乃文王之所加也。

七弦武声主少商。武星刚以应柔。乃武王之所加也。

徽大多是螺钿做的,古代的时候有用玉,金子,玛瑙,绿松石甚至是瓷器的碎片做的。而且这13个徽还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多出来的一个为闰月。琴轸和雁足也有用各种材质制作的,如象牙,牛角,水晶,玉,玛瑙,景泰蓝等,非常考究。而今大多数是由老杉木做的。老师说古代最讲究的琴是金徽玉轸的。琴是由上下两块面板构成,上面的面板是弧形,下面是平的。代表古人认为的天圆地方的思想。琴长三尺六寸五,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同样都是古琴却有着不同的样式,如伏羲式,神农式,仲尼式,师旷式,焦

尾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凤势式等等。制琴最主要的就是琴材了,宋代朱长文在《琴史〃尽美》中写道:“琴有四美:一曰良质,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此中的良质便是指琴材。魏晋时代文学家嵇康在《琴赋》一文中是这样说琴材的:

惟椅梧之所生兮,托峻岳之崇岗。

披重坏以诞载兮,参辰极而高骧。

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

郁纷纭以独茂兮,飞英蕤於吴苍。

夕纳景于虞渊兮,旦晞干於九阳。

轻千载以待价兮,寂神跱而永康

琴的造作不同一般,是由造琴者的心怀决定的,尽在表达自己无法言语的情感,比如“伏羲削桐为琴。面圆法天,底平象地。龙池八寸,通八风;风池四村,象四气”(引自蔡邕《论琴》)。古人造出这种形态,是欲与天地之间互相往来的。

文人雅士可以给自己的琴起名字,还可以在琴的背面刻上自己喜欢的诗句,印章。北宋年间,大名鼎鼎的学士苏轼的东坡琴,背面就刻满了诗词佳句。古琴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有些做琴部件用的材质我都没听说过,更没见过。比如用宋代钧窑瓷片做的徽就算一个。通过我的细细观察钧窑瓷片,才发现,瓷片上有一个一个的小气泡。镶嵌在徽上,非常精致。

古代文人经常给古琴起名字,诗人李白的琴就叫做“万壑松风”,源自于他自己的诗词“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听蜀僧浚弹琴》琴的名字经常与自己喜爱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我的琴的名字就叫做“伯

约”,以为我非常佩服和喜爱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姜维姜伯约。

古琴的音色有很多种,古琴也有特有的琴谱。

以前听古琴只是单纯觉得好听,但也说不出什么。听了老师的介绍才知道古琴有三种音色:散音,按音,泛音。这三种音色对应地声,人声和天声。有着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思想在里面。中国古建筑天坛——祈年殿的建筑构造也有这样的理念。关于古琴的音色,概括最为全面的当属由明代琴家冷谦提出的著名的“九德说”:

一曰“奇”:谓轻、松、脆、滑者乃可称奇。盖轻者,其材轻;松者,扣而其声透,久年之材也;脆者,质紧而木声清长,裂纹断断,老桐之材也;滑者,质泽声润,近水之材也。

二曰“古”:谓淳淡中有金石韵,盖缘桐之所产得地而然也。有淳淡而无金石韵,则近乎浊;有金石韵而无淳淡声,则止乎清。二者备,乃谓之“古”。

三曰“透”:谓岁月绵远,胶漆干匮,发音响亮而不咽塞。

四曰“静”:谓之无杀飒以乱正声。

五曰“润”:谓发声不燥,韵长不绝,清远可爱。

六曰“圆”:谓声韵浑然而不破散。

七曰“清”:谓发声如风中之铎。

八曰“匀”:谓七弦俱清圆,而无三实四虚之病。

九曰“芳”:谓愈弹而声愈出,而无弹久声乏之病。

在没学古琴之前,看古琴的琴谱就像看天书一样。让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高超智慧。一个小方块儿字,把左手和右手需要弹哪条弦按哪个徽,音色,调转〃〃〃〃都清楚的说明了。现存最早的琴谱是《碣石调幽兰》文字谱。是唐代人手抄的。虽然这个谱子看起来非常繁琐,但是文字谱可以说是世界上系统记录音乐的最早方法之一。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高超智慧。

有的时候看电视,看到钢琴家在演奏时手指自如的在钢琴键盘上舞动,是如此的灵巧和飘逸。让我没想到的是弹奏古琴的指法更漂亮,并且从古时候就有文献记载描述弹琴时的手势。

在《太音大全集》中就有记载并配有图片:

右手大指的“托”,“劈”书中名为“凤惊鹤舞势”。

兴词为:万窍怒号,有鹤在梁。忽而一鸣惊人,声凄厉以弥长。

食指的“抹”,“拂”名为“鸣鹤在阴势”。食指的“挑”,“历”名为“宾雁衔芦势”。中指的“勾”,“剔”名为“孤鹜顾群势“。”轮指“名为”蟹行郭索势“。对左手也有形象的描述。左手大指按弦名为”神凤衔书势“。左手名指按弦名为”栖凤梳翎势“。左手食指按弦名为“芳林娇莺势”。左手中指按弦名为“野雉登木势”。左手还有个特殊的指法叫“跪指”,也被形象的命名为“文豹抱物势”。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书中对这些指法的描述,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对于弹奏古琴时对于指法美的追求。单是一个“吟”就有细吟,长吟,定吟,飞吟,落指吟,游吟多种。

大多数喜欢古琴声音的人都是喜欢它按音的音色,也就是“走手音”。即古琴术语中的“绰”,是它让古琴乐曲表现的更幽深,有意境。

由于古琴的有效弦长特别长,所以振幅大,琴弦震动的时间也就长,余音连绵不断。“走手音”使本来是点状的音之间连成一条曲线,余音悠扬委婉。大多数弹拨乐器都是点状的音,也就是每弹一次出一音,音与音之间有间隙而不连贯。比如古筝就是一弦一个音;三弦和琵琶是一弦多音的乐器,但是弹奏它们的左手的食指、中指、名指、小指是分工合作的,每个手指负责自己的音位,发出的音也是点状的,有间隙的。而古琴就能在点状音中又制造出线状音,使得演奏的乐曲能够表现出悠远,深邃的意境效果。而且弹奏的“走手音”会逐渐弱化,音量越来越小至无声。给人以趋于深远,无限

的感觉。

单是这一种音色就有这么大的魅力。再加上散音和泛音的交替出现,那种交响的效果简直难以言表。

韵律是古琴最重要的一点。古琴的韵律是有变化的。例如平沙落雁的散板第七段:

此段的韵律是:群雁飞翔—上空盘旋—栖息—回旋—飞远。

古琴的韵律和谐,宁静,给我们带来安逸与舒适。

古琴有二十四况,是明代徐上瀛提出来的观点,这二十四况即是古琴的二十四种美感,他们分别是:和—弦音意和,静—简约净朴,清—贞静宏远远—弦外意境,古—雅俗之辨,淡(澹)—孤高岑寂,恬—有德之养,逸—品德超逸,雅—静远澹逸,丽—古淡妖冶,亮—金石之响,采—指下神气,洁—修指严净,润—中和温润,圆—婉转动荡,坚—无力不觉,宏—冲和闲雅,细—微之处理,溜—坚实灵活,健—灵活刚健,轻—中和之旨,重—情气并兼,迟—希声迟趣,速—意趣意奇。

琴乐是人心灵的外在体现。不同琴家,对于琴文化的理解,自然也受其天资、性格、个人修养、思想境界、心理状态的影响。随着理解的不同,流

露于指下,则神韵各异,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相近者,最终形成琴派,就是很自然的事了。琴派的形成,主要因素约可总结为三个,即:地域影响、师承影响、传谱不同。

所谓地域影响形成琴派,是指同一地域的琴家,便于寻师访友,相互切磋琴艺,加之民风相近,性格往往相近。如此相互影响,较易形成默契,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

所谓师承影响形成琴派,是指卓越的琴学家,由于其深厚的造诣,独树一臶,得到大众的仰慕,以致琴人相继随之学习。如此就形成了不同的师承体系。同一师承的琴家,遵循恩师的教导,往往对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风格相同或相近。

所谓传谱不同形成琴派,是指随着琴谱的普及,不同琴家,依照不同的琴谱钻研琴学。学习同一琴谱的琴家,则更易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

汉朝南方有蜀山琴派,有名家司马相如、杨雄、诸葛亮、姜维等人。晋初北方有竹林派,代表者为嵇康。自唐朝起,琴学流派就已见于著录。如隋唐赵耶利所述:“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延,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北宋时,亦有京师、两浙、江西等流派,并有著录评价说:“京师过于刚劲,江南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到了明朝,江、浙、闽派也有很大影响。如明朝刘珠所说:“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明末清初以后,至于近代,相继又出现了“虞山”、“广陵”、“浦城”、“蜀山”、“九嶷”、“诸城”、“梅庵”、“岭南”等著名琴派。

无论是儒家,佛家,还是道家。都是古琴名家辈出。儒家有著名的圣人孔子,流传下来了一段孔丘学琴的佳话;佛家的智空大师古琴弹得出神入化;道家则有著名的古琴音乐《梅花引》〃〃〃〃〃〃

后来,我有缘遇到了我的古琴老师——白老师。我开始正式的学习古琴了。听着老师那行云流水般的琴声,我心中非常羡慕。饶有兴趣的练起来。原本以为很简单的指法到我这儿全都不灵了。手根本不听我的大脑指挥。感觉自己的手指像麻木了一样。我都有点泄气了。可是妈妈却耐心的开导我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妈妈的鼓励下我渐渐的进入了状态。呵呵,看来鲁迅说的名言就是有道理,我暗自得意。

谁知道学了几节课后问题又来了。琴弦是钢丝的,弹琴的时候手总在它上面蹭来蹭去,疼得我直咧嘴。我气急败坏地说:“不学啦,早知道那么难,我才不愿意受这份罪那!”妈妈走了过来,说:“你呀就是三分钟热血没常性,过一会儿就不感兴趣了!”妈妈接着又说:“你不是总唠叨鲁迅的名言,还经常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吗?现在遇到困难怎么就不用心思了呢?”听了妈妈的话,我惭愧极了。是啊,现在学习的时候遇到困难我怎么没有想到他的话,怎么不去努力克服?怎么……想到这,我立即打起了精神………

经过了两年多的学习我的琴技有了很大的进步,已经是八级的水平了。虽然如此,我却时刻提醒自己不能骄傲。古琴不但让我感受了古典音乐的美感,还陶冶了我的情操。让我从心底在繁华的城市中生出一种清逸。

古琴让我产生了一种“定”的意念。有时候,盛夏时节,很多人家里都会开空调。我家里从来不开空调。第一点一是开空调对身体不好,二来我可以通过操琴这种方式,来调节我的气息。古语有云:“心静自然凉”我可以通过调息使自身生出一种清爽。

由于我的老师还从事艺术品拍卖等工作,在北京的拍卖会上如果有古董琴的出现,老师都会带我去看拍卖预展。当得知我要到新加坡学习的时候,老师告诉我在1989年的《南洋周刊》上,还登载过田翔千老先生收藏的宋代古琴“落花流水”。我已是能够感受到新加坡对古琴的重视。

2003年嘉德公司秋季拍卖会上,由我国著名文物鉴定家王世襄先生收藏的一把唐代“大圣遗音”伏羲式琴,以891万元人民币创造了中国古琴拍卖的世界纪录。并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1月7日在其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艺术名列其中。

2008年奥运会上,古琴再一次向全世界展现了它的魅力。古琴演奏家陈雷激弹奏着“太古遗音“琴,美妙的琴声震动了全世界。

如果我能被贵校录取,我希望能在贵校开展古琴社团。因为在北京的大学校园里,很多学校都有古琴社。在壮大了古琴社团以后。在各地开展有关古琴的公益活动以及公益演出。我真的希望能和新加坡的同学一起拥有和分享这份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 琴乐,指古琴音乐,它包括琴歌和琴曲。关于它的产生,人们的说法众说不一,但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就以古琴艺术为代表,因此,古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人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古琴的故事流传。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并不是说只有文人雅士才弹琴,也不是说琴界人士都是以文名世。但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所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却俨然是一种文人音乐品格的最好体现。所以说,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精髓。那么如何理解和欣赏古琴呢? 一.古琴音乐特征及古琴文化从现在的角度来理解,古琴是一种乐器,需要走上舞台。但在古代,传统的琴不仅是乐器,其作用也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个人品格,因此对琴曲道德的视野要求非常高。既然要求弹出的琴曲具有很高的道德视野,那么除了要求演奏者本人具有高尚的演奏技术和技巧之外,还要有高度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古琴音乐的主要特征应该是“静美”。这由琴的构造即可证实:与筝相比,琴体并不大,弦数也不多;古琴音量不大,但声音坚实、厚度大,犹如古代的磬、编钟,具有“金石之声”。散音厚实,按音则余韵悠长,其音质内敛,而非像筝那样外向张扬,仿似激动地高呼口号。琴自古与文人联系在一起,孔子当年在杏

坛教学的时候,就“弦歌不辍”。中国古琴艺术的方方面面都渗透了儒、道、禅三家的思想,古琴曲应该是中国精英文化的体现。古琴演奏的动作不大,要求“弹欲断弦、按欲入木”,但“用力不觉”。与打太极拳、书法、作画等具有同样之处,左右手的动作儒雅、简静,形式上极为缓和,却内含着刹那之间的爆发力。而如果弹琴时动作大,按西方理念看来是“神采飞扬”。殊不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派却犯了弹琴五病中的“走作猖狂”,从而背离了儒、道、禅的内涵意蕴。在中国,最早提出琴“性极静”的是嵇康。崔遵度在《琴笺》中也提出了“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审美思想。吴钊曾经说过:说琴的“静”是建立在“清丽”的基础上的,而“丽”即“美”,所以古琴音乐应该是静美的,这份“清净恬淡”正是古琴音乐区别于其他音乐的特性。古琴音乐的“美”有声音美、形式美,包括演奏琴曲的节奏、动作等。而古琴音乐的“远”则是追求声音之外的东西,追求“真空妙有”,从而具有无限大的选择空间。清代人徐祺将琴曲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悦耳的、悦心的、养心的。其中,悦耳的琴曲包括《欸乃》(节本)、《梅花三弄》等。较深层次,悦心进而养心的作品,则并不那么容易理解,而需要对儒、道、禅传统文化的熟悉。儒、道、禅的文化传统中,禅宗对古琴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宋代,但真正将它提出来的是明朝的虞山琴派。虞山派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说,“明心见性”是琴的至高境界。其可贵之处,正在于将禅宗理念与古琴美学相结合,从而使

优秀音乐鉴赏论文

***大学通识选修课课程论文考试(封面) 2011 ——2012 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音乐鉴赏 任课教师: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论文题目:浅谈中西方音乐史异同 内容摘要:音乐,物体规则震动发出的声音,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是人们精神情感的一种表示和传达方式,是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精神交流的一种有利工具。音乐产生于人的思想,其文化根源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也不尽相同,但无论任何形式的音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精神交流! 关键词:中国音乐,西方音乐,异同之处,文化差异,欣赏分析,精神交流

音乐是什么?音乐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语、行为、人际关系等等,有一定的关联。音乐不以说教方式来传播,更多的是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故高洁的音乐与低价的音乐其对人们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内涵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音乐是对人类感情的直接模拟和升华。人们可以从音乐审美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感受,产生认识和道德的力量。为什么音乐能表达人们的感情呢?因为音与音之间联接或重叠,就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等,它与人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等有一定的关联。特别对人的心理,会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形成的音乐是不一样的,给人带来的精神体验也同样不能一言以蔽之。 1、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时代,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国音乐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的音乐文化。中国音乐曾经对中国周边地区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从唐代的胡琴到孔子传六艺近代的西方音乐,中国音乐又在吸收外来音乐要素的过程过不断充实发展。中国素号“礼乐之邦”。古代音乐在人格养成、文化生活和国家礼仪方面有着很重要的重要和地位。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学习步骤。当今,中国的民族音乐不断受着西方音乐为首的外来音乐文化的侵略,所以我们中国公民有责任弘扬民族音乐,当今歌星们以及作曲家们为了起到带头作用可以先试着转变回来我们的本土音乐文化。 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在民族文化发展中占据着独特的一页,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时时期是隋唐朝,也是对现当代音乐有很大影响的开端。所以我重点介绍隋唐以后的音乐发展情况: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隋、唐时期的七部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燕乐还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演奏,根据白居易的《立部伎》诗,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风靡一时的唐代歌舞大曲是燕乐中独树一帜的奇葩。它继承了相和大曲的传统,融会了九部乐中各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散序——中序或拍序——破或舞遍的结构形式。在唐代的乐队中,琵琶是主要乐器之一。它已经与今日的琵琶形制相差无几。现在福建南曲和日本的琵琶,在形制上和演奏方法上还保留着唐琵琶的某些特点。受到龟兹音乐理论的影响,唐代出现了八十四调,燕乐二十八调的乐学理论。唐代曹柔还创立了减字谱的古琴记谱法,一直沿用至近代。唐代末年还盛行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和化妆表演,载歌载舞,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歌舞戏。大面、踏摇娘、拨头、参军戏等这已经是一种小型的雏形戏曲。 宋、金、元时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市民音乐的勃兴为重要标志,较隋

中国古琴艺术史

苏州科技学院2012~2013 学年第一学期公选课 《中国古琴艺术史》期末试卷 姓名专业学号成绩 题目:《古琴史的心得体会》 要求:请在文中举例说明某个历史时期的琴人及其代表琴曲赏析,同时作出自己的体会总结,字数为2000字。 一开始,我只是单纯地被《梅花三弄》这首曲子给吸引了而已,总是感觉它有一种特有的魔力。于是乎,我便查找了有关它的资料。 花木、山水向来是人们乐于歌颂、吟咏的自然母题,人们通过对花木、山水的歌咏上升到对人们“品德”、“志向”等方面的歌咏,借对自然事物的吟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抱负、精神所向等等。古琴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是中国古典乐曲中表现梅花的佳作,也是我国古琴音乐中保存下来年代较早的一首作品,早在唐代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它旋律优美、流畅,形式典雅、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芳香、凌霜傲雪的高尚品性,是一首充满中国古代士大夫情趣的琴曲。《枯木禅琴谱》说:“曲音清幽,音节舒畅,一种孤高现于指下;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须从容联络,方得其旨。” 桓伊,字叔夏,小字野王。他曾与东晋名将谢玄一起在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中大破前秦符坚的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桓伊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晋书》中称他“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桓伊尤擅长吹笛。有一次,王徽之(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在路上偶而遇见桓伊,因久慕桓伊大名,便请他吹奏一曲。桓伊为人谦逊,当时虽已显贵,两人又素不相识,仍下车为王徽之吹奏了一支曲子,这首乐曲据传就是著名的《梅花三弄》。桓伊逝世后,《梅花三调》广为流传,至唐代著名琴师颜师古,将《梅花三调》改为同名琴曲。明代朱权将《梅花三调》列入《神奇秘谱》辑中,并改曲名为《梅花三弄》。 到了唐代,相传琴人颜师古将《梅花三弄》改编为同名琴曲,从此这首乐曲便在古琴音乐中保存下来。按晋代的笛即现代的箫,这种改编,或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晋代笛曲的风格。我国最早刊印的古琴曲集——明代琴谱《神奇秘谱》中即载有这首琴曲的曲谱。琴曲《梅花三弄》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并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人们总是说,奏曲者是会与所奏之曲,与所奏之乐器,与所奏之事物融为一体,达到最高的境界。 所以,若要将一曲《梅花三弄》弹得意与琴融为一体,人与梅合而为一,去除指上的功夫,还要琴人自身不断精进修持,心无杂乱得一个清字,琴人便是那梅花了,哪里还用去感叹“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三弄》乐曲主题表现梅花,三弄实际是三个变奏,古代有:高声弄,低声弄,游

浅谈对古琴的理解和欣赏

浅谈对古琴的理解和欣赏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琴乐,指古琴音乐,它包括琴歌和琴曲。关于它的产生,人们的说法众说不一,但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就以古琴艺术为代表,因此,古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人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古琴的故事流传。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并不是说只有文人雅士才弹琴,也不是说琴界人士都是以文名世。但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所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却俨然是一种文人音乐品格的最好体现。所以说,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精髓。那么如何理解和欣赏古琴呢 一.古琴音乐特征及古琴文化从现在的角度来理解,古琴是一种乐器,需要走上舞台。但在古代,传统的琴不仅是乐器,其作用也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个人品格,因此对琴曲道德的视野要求非常高。既然要求弹出的琴曲具有很高的道德视野,那么除了要求演奏者本人具有高尚的演奏技术和技巧之外,还要有高度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古琴音乐的主要特征应该是“静美”。这由琴的构造即可证实:与筝相比,琴体并不大,弦数也不多;古琴音量不大,但声音坚实、厚度大,犹如古代的磬、编钟,具有“金石之声”。散音厚实,按音则余韵悠长,其音质内敛,而非像筝那样外向张扬,仿似激动地高呼口号。琴自古与文人联系在一起,孔子当年在杏坛教学的时候,就“弦歌不辍”。中国古琴艺术的方方面面

都渗透了儒、道、禅三家的思想,古琴曲应该是中国精英文化的体现。古琴演奏的动作不大,要求“弹欲断弦、按欲入木”,但“用力不觉”。与打太极拳、书法、作画等具有同样之处,左右手的动作儒雅、简静,形式上极为缓和,却内含着刹那之间的爆发力。而如果弹琴时动作大,按西方理念看来是“神采飞扬”。殊不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派却犯了弹琴五病中的“走作猖狂”,从而背离了儒、道、禅的内涵意蕴。在中国,最早提出琴“性极静”的是嵇康。崔遵度在《琴笺》中也提出了“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审美思想。吴钊曾经说过:说琴的“静”是建立在“清丽”的基础上的,而“丽”即“美”,所以古琴音乐应该是静美的,这份“清净恬淡”正是古琴音乐区别于其他音乐的特性。古琴音乐的“美”有声音美、形式美,包括演奏琴曲的节奏、动作等。而古琴音乐的“远”则是追求声音之外的东西,追求“真空妙有”,从而具有无限大的选择空间。清代人徐祺将琴曲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悦耳的、悦心的、养心的。其中,悦耳的琴曲包括《欸乃》(节本)、《梅花三弄》等。较深层次,悦心进而养心的作品,则并不那么容易理解,而需要对儒、道、禅传统文化的熟悉。儒、道、禅的文化传统中,禅宗对古琴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宋代,但真正将它提出来的是明朝的虞山琴派。虞山派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说,“明心见性”是琴的至高境界。其可贵之处,正在于将禅宗理念与古琴美学相结合,从而使古琴音乐相对于前代,发生了质的飞跃,变得更为细腻、深刻,意境的营造更为形象化而富于哲理性。,“比如《山居吟》一曲,描写的就是一个人住在山上,以天地为家,河流是他的腰带,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与欣赏 琴乐,指古琴音乐,它包括琴歌与琴曲。关于它的产生,人们的说法众说不一,但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就以古琴艺术为代表,因此,古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人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古琴的故事流传。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并不就是说只有文人雅士才弹琴,也不就是说琴界人士都就是以文名世。但就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所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却俨然就是一种文人音乐品格的最好体现。所以说,古琴音乐就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更就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精髓。那么如何理解与欣赏古琴呢? 一.古琴音乐特征及古琴文化从现在的角度来理解,古琴就是一种乐器,需要走上舞台。但在古代,传统的琴不仅就是乐器,其作用也不就是为了娱乐,而就是为了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与个人品格,因此对琴曲道德的视野要求非常高。既然要求弹出的琴曲具有很高的道德视野,那么除了要求演奏者本人具有高尚的演奏技术与技巧之外,还要有高度的个人修养与道德情操。古琴音乐的主要特征应该就是“静美”。这由琴的构造即可证实:与筝相比,琴体并不大,弦数也不多;古琴音量不大,但声音坚实、厚度大,犹如古代的磬、编钟,具有“金石之声”。散音厚实,按音则余韵悠长,其音质内敛,而非像筝那样外向张扬,仿似激动地高呼口号。琴自古与文人联系在一起,孔子当年在杏坛教学的时候,

就“弦歌不辍”。中国古琴艺术的方方面面都渗透了儒、道、禅三家的思想,古琴曲应该就是中国精英文化的体现。古琴演奏的动作不大,要求“弹欲断弦、按欲入木”,但“用力不觉”。与打太极拳、书法、作画等具有同样之处,左右手的动作儒雅、简静,形式上极为缓与,却内含着刹那之间的爆发力。而如果弹琴时动作大,按西方理念瞧来就是“神采飞扬”。殊不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瞧,这样的做派却犯了弹琴五病中的“走作猖狂”,从而背离了儒、道、禅的内涵意蕴。在中国,最早提出琴“性极静”的就是嵇康。崔遵度在《琴笺》中也提出了“清丽而静、与润而远”的审美思想。吴钊曾经说过:说琴的“静”就是建立在“清丽”的基础上的,而“丽”即“美”,所以古琴音乐应该就是静美的,这份“清净恬淡”正就是古琴音乐区别于其她音乐的特性。古琴音乐的“美”有声音美、形式美,包括演奏琴曲的节奏、动作等。而古琴音乐的“远”则就是追求声音之外的东西,追求“真空妙有”,从而具有无限大的选择空间。清代人徐祺将琴曲分为三个层次,依次就是:悦耳的、悦心的、养心的。其中,悦耳的琴曲包括《欸乃》(节本)、《梅花三弄》等。较深层次,悦心进而养心的作品,则并不那么容易理解,而需要对儒、道、禅传统文化的熟悉。儒、道、禅的文化传统中,禅宗对古琴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宋代,但真正将它提出来的就是明朝的虞山琴派。虞山派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说,“明心见性”就是琴的至高境界。其可贵之处,正在于将禅宗理念与古琴美学相结合,从而使古琴音乐相对于

浅谈古琴艺术的审美情趣

浅谈古琴艺术的审美情趣 这个话题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都有写过相类似的话题。 在这里主要论事一下我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就古琴艺术这个话题来说我主要是从每个人对曲子的演奏的理解和看法,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一、做好自身修养,文人的心理特点与古琴艺术的审美。二、演奏的方法。三、曲子意境。 一、文人的心理特征与古琴艺术的审美,有这几个方面 ①自我的意识:“琴者,禁也”是传统古琴美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题,这也是文人的自我意识的体现,古琴多禁始自汉《新伦.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后被《白虎通》加以发展,一直影响了其后、近两千年中国的古琴美学发展史,在《白虎通》之后,琴人、琴论大多言琴必言“禁”,因此,才琴禁的范围被不断演变扩大,从禁止不平和的“烦手浮声”不禁止音乐之声,也对演奏人的身份及演奏以后的形式都有许多禁忌,如蒋克谦《琴书、大舍》规定“疾风甚雨不弹,市不弹,对浮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杨表正《琴谱合璧大舍》也有“风雷阴雨,日月交,在法司中,在市,对夷狄、对浮子,对商贾,对娼妓、酒醉后,毁形异服、腋气噪臭、不盥手漱口、鼓动喧嚣”不能弹琴等种种繁琐的,而洗手、焚香、宽衣等作为弹琴前的仪式。“琴”已成为束缚古琴艺术发展的指标。对“琴者、禁也”的推崇,使古琴美学将古琴作为修身、禁心、灭人欲的工具,认为对美的爱好和追求不仅乱人心性,使人道德沦丧,更可导致三国之祸。如此,历代琴论都排斥“媚耳之声”道德沦丧,

“悦耳之音”等一切美声,形成了古琴没雪中的非美倾向,并因此忽视古琴的艺术性,忽视人的需求,限制了古琴音乐的自由发展,从而使古琴逐渐远离普通民众。古琴发生从我国的家喻户晓的民间乐器到明清时知音者的变化,“禁”在其中起到了对文人的自我的意识产生了极大的作用。 ②自我陶醉意识:古琴曲中有许多山水意境的曲子,如《高山流水》《歌》《问等》等,这些是中国音乐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产生了用山水意境来抒发人们情怀的音乐创作,并且通过音乐实践创造出了“借物抒情”的创作原则和审美规律,在那把音乐作为“”的表现形式,把音乐作为宗旨,祭和政治变化工具的时代,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出现,无疑是“士”的阶层在音乐审美方面的一种新的觉醒。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自始至终都是“士”的中心任务。山水意境反映了士的审美观。重自我宣泄,轻外在变化。指强调主观的个性,幻想虚无缥缈的意境,山水意境的古琴在春秋战国时的出现,实际上就传递着“孔”的束缚而发展的,从实质来讲,这种音乐的逆向发展则能传人的精神,社会的倾向性和某种修养的净化,其进步意义又在体现从一个侧面保持了人生社会发展中的均衡,维持了人的生命浮力和社会的浮力不除。就是这种音乐逆向发展的足迹,我们不仅可以音乐独有的个性和特色,同时也能从中看出每一时代给音乐留下的历史痕迹和他们创作之潮的涨跌情况。 古琴音乐的山水意境艺术形象更为抽象,用其旋律的流动和时空起伏

中国民间音乐鉴赏论文

感受中国民间的美丽乐章 政法学院法学1113班 2011952085 陈华伟 11-12年第二学期在当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你走在街上,流行音乐似乎占据了半壁江山,而有些人却依然对民族民间音乐情有独钟。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民歌,我也知道一些民歌,但只是听到人们唱,并不了解,经过一个学期选修课的学习,在老师的讲解下,我对中国民间音乐有了更深的认识,更深的了解,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下面谈谈我对中国民间音乐的简单认识和评价。 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例如我国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等。它与专业音乐的不同,主要在于创作方式,即民间音乐的口头创作方式和专业音乐的笔头创作方式的不同,以及由于不同的创作方式而生发出的不同的创作手法、创作风格、创作特征等。通过学习,我知道民间音乐大体分为下面几种: 1、劳动号子 号子又称为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 号子的功用:一方面,起鼓舞精神,调节情绪,组织和指挥集体劳动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价值。这二者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的:劳动的强度越大,对号子的音乐表现的限制就越大,反之,劳动强度较小,唱者就有较大的余力去发挥号子的艺术表现。号子的演唱形式,最常见的是一领众和,领唱者往往的劳动的指挥者。 2、山歌 山歌多在户外演唱,其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是劳动人民用以自由抒发感情的民歌种类。传统山歌最常见的内容是对爱情的讴歌和对苦难生活的倾述。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其中纯朴的感情、大胆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生动鲜活,真挚感人。山歌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和放牧山歌三大类。坦率、直露的表现手法和热情、奔放的音乐性格:自由、悠长的节奏和节拍高亢的曲调,自由奔放、无拘无束。

《古琴艺术》阅读答案

古琴艺术 吴钊 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因琴相知、因人绝弦的千古美谈,讴歌了超越现实存在的心灵沟通,在被后世传诵数千年的岁月中,每每会激起“天下谁人能识君”的深深感叹。 古琴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音乐体系的基本特征,构成了华夏民族音乐审美的核心,经过两千载岁月浸润而臻于完善,已成为再现中华传统艺术风貌、重拾传统文化记忆、传承民族文化血脉的重要精神遗产。 古琴艺术与中国其他传统器乐艺术形式相比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律学、乐学、斫琴工艺、演奏技巧、传承方式以及哲学、文学、社会生活等领域都具有突出的高雅文化特点。 相比于传统乐器,古琴琴体形制特殊,制作工艺精致,兼具视觉审美与实用器物的双重价值。历代琴人将古琴每一处结构、每一分尺度都视作自然与生命的浓缩或延展。在传世名琴的琴腹、琴底等处,多见类似画作之上的题款、刻印,无论是作为寄情寓志,还是作为操弄之后的闲暇把玩,都体现出琴人对古琴所特有的、非一般乐器所能比拟的文化情感。 现存的传统古琴曲目约有三千余首,在标题之下多有提示性的解题。从思想内涵来看,基本可以归在儒、释、道三家以及清谈玄学的范畴之内,其表现形式多借写景、叙事完单抒情。 与其他传统音乐多用工尺谱标记音高与节奏的方式不同,古琴谱记载的M弹奏时的定调、弦序、徽位以及左右手指法、奏法,而不记节拍节奏。现藏于日本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乐谱,其用汉字——详细描述的记谱方式像是一份加密文件,缺少古琴这一“密码本”,是无法从中读出鲁乐的。 繁琐的记谱在唐代得以简化,减字谱沿用至今已逾千年,具有简便易学与记录音位、手法详尽的优点。也正是由于琴谱是一种只记录音高和弹奏手法的指位谱,因而这一古琴秘笈须通过师徒之间的口耳相传才能完整地传承旋律。 琴谱不记节拍节奏的特点,也使得据谱演奏古琴充满创造性与灵活性,这一特殊的过程被称为“打谱”,是传承古琴音乐的重要方式。两千年来,琴人通过“打谱”的方式,不断地在古老的琴乐艺术中注入新鲜的血液,充分体现了琴人在处理“口传心授”与“依谱寻声”、流派传统与琴人个性等关系方面的经验与智慧,使得传统乐曲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独有的传承方式使古琴艺术既保持了原有的风姿,又展示出容纳百川的情怀,使得这条开放的前进的河流,承载了数以千年的积淀,缓缓流至今日。 古琴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品格,无论是清微淡远,还是中正平和,传达出由感官愉悦到情感愉悦以至培养情操的不同审美诉求。作为文人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弹琴有助于找到静雅与畅达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人独特的情感追求,琴人将艺术、人生、理想等情感内涵融入指端,以求得知音与共鸣。 (有删改)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古琴艺术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艺术品格,是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遗产。 B.在古琴的琴腹、琴底等处,常见体现琴人特有的文化情感的题款、刻印。

浅谈古琴文化与道

浅谈古琴文化与道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应用化学1302 张万林 41366043 [摘要]“乐先礼生,亦先礼坏,礼乐既亡,纪纲斯败。秦火烬余,乐惟琴在。”是出自于 琴者李静《祭九嶷先生》的题诗可以说是意味深远。 众所周知,礼乐文明不仅是酝酿中华文明的温床和创生的根基,同时也是与它共生的主题精神命脉。从形式上说,礼乐文明具体表现为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从本质上说,它化为一种贯通各种艺术中的本体精神,体现出“乐”的核心地位,从而以“琴”为代表,在华夏儿女心目中具有了一定意味,进而以“琴·棋·书·画”的审美方式为人生涂上了一层亮色。 [关键词]古琴、文化、德、道 一、古琴文化溯源 1、古琴的传说 琴,因为历史悠久,为了加以区别其它的弦乐器,又称为“古琴”。习称“七弦琴”。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在历史上,人们往往联想到它的创制、用材及典故,还有许多其它的称呼,如:五弦琴、瑶琴、宝琴、绿绮、焦尾、丝桐……在古代,所有乐器统称为琴,正是由于琴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及乐器)的缘故。 华夏先民很早就发明了“琴”这种乐器。关于它的渊源,流传有许多美丽的神话故事、轶闻传说。例如,中国的《山海经·海内经》曾记载说,“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汉代琴家桓谭《新论·琴道》中曾记载说“昔神农氏级宓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历来琴家们众说纷纭,一般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1)伏羲说 (2)神农说 (3)炎帝说 (4)黄帝说 (5)炎帝说 (6)尧说 (7)舜说 在众多学说中,伏羲造琴说和神农造琴说这两种说法影响较大,特别是前者,到底是哪位发明了这件伟大的乐器,现在不可确证。但有关于最早的琴的形制,说法基本一致即先人造琴都是削桐为琴,有五根弦与现在差不多,后来文王武王各加一弦,成为七弦琴。以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当时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囊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均已载人史册。 在汉代,古琴的形质基本定型,由不定弦基本定为七弦,同时还出现了较为完善的共鸣箱和标志音位的琴徽,文人们纷纷参与古琴的创制、琴曲的创作等,并写下了大量的琴赋、

古琴鉴赏论文

古琴名曲赏析 学院:东吴商学院 专业:财务管理 学号:1510407029 姓名:许瑾

古琴名曲《梅花三弄》赏析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自古以来,梅花以其清丽雅洁的韵致和不畏霜雪、傲世独立的精神,成为中国文人最为喜爱的花卉之一。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石为贵。”梅花的枝虬苍劲嶙峋、风韵洒落,自有一种饱经沧桑,威武不屈的阳刚之美。而梅花香味别具神韵、清逸幽雅,“着意寻香不肯香,香在无寻处”。 琴曲《梅花三弄》,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古人对于梅花的敬爱之情。此曲最早见于明初朱权的《神奇秘谱》( 1452 ) ,其后续见于明清以来其他26种琴谱,是深受琴人喜爱的琴曲。在清代的《琴谱谐声》中,《梅花三弄》已变为琴箫合奏的形式。近代琴家也常用于琴曲独奏,而且琴家演奏谱本也各不相同。 相传《梅花三弄》原是笛曲,为东晋大将桓伊所作,此说源于《晋书》。桓伊“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桓伊善吹笛在当时很有名气,王徽之慕名已久,但一直没有机会听其演奏。一次,徽之乘船赴京师,中途泊舟,巧遇桓伊从岸上走来,于是请桓伊吹奏,桓伊也久仰徽之名,便欣然下车,吹了一曲《梅花三弄》,笛声悠扬悦耳,奏罢上车扬长而别,客主不交一言。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有南朝文人鲍照的《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南朝梁文人吴均也有《梅花落》的诗:“隆冬十二月,寒风西北吹。独有梅花落,飘荡不依枝。流连逐霜彩,散漫下冰澌。何当与春日,共映芙蓉池。”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如唐诗人高适“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宋之问也写有“遂吹梅花落,台吞柳色惊”的诗句,以表现怨愁离情为主。这些说明,南朝至唐笛曲《梅花落》是颇为流行的。 但作为笛曲的《梅花落》或《梅花三弄》,何时被何人移植为古琴曲,则不得而知。明代有人认为是唐人颜师古把它改编成琴曲,流传至今,此说尚无其他佐证。从乐曲内容来看,明清琴曲中的《梅花三弄》,与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似有不同,主要是以梅花凌霜傲寒,洁白芳香之气质喻中国文人坚贞不屈的节操与品格,“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其音清爽,有凌霜之趣”,“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 在《梅花三弄》的开头,是一个亲切优美的引子,节奏具有平稳舒缓和跌宕起伏的对比因素,精练地概括了全曲的基本特征。前半部分的音乐形象可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肃杀的“严冬”形象,乐曲以浑厚坚实的散音、按音,勾画出一幅霜晨雪夜,草木凋零,只有梅花傲骨静静开放的画面,它是乐曲的基本底色。其中,前十二小节上下行跳进音程为特征的旋律,结合稳健有力的节奏,富有庄重的色彩,仿佛是对梅花的赞颂。后十四小节多用同音重复。附点节奏的运用使旋律富于推动力,似乎梅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晃动起来,以表现梅花所处的艰苦环境和不畏严寒的刚毅品性。 另一类是高洁、安详而又生机勃勃的梅花神态,以清澈透明的泛音段落来表现,这段优美流畅的曲调轻巧、跳跃地循环出现,即乐曲的被称作“一弄”、“二弄”和“三弄”的段落,其旋律音色清亮,节奏活泼而富于动感,表现出“风荡梅花,舞玉翻银”的意境,仿佛使人看到,含苞待放的花蕾,迎风摇曳,生机勃勃…… 第二部分是乐曲的高潮部分,它是从高音区开始的。乐曲运用一系列急促的节奏和不稳定的乐音,表现出动荡不安的气氛,衬托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这段曲调在音调和节拍上与泛音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并连续用了频繁的音区变换和音程的大幅跳动,使旋律线大起大落,

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0304190105

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 古琴,又称七弦琴,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相传为伏羲所造。古琴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博大精深,它那清幽脱俗的声音早已和悠久的中国文化,尤其是和独具特色的中国哲学,美学,伦理学及其他人文思想融合在一起。古琴有别于其他乐器,它是自古文人用来陶冶性情的专有的圣洁之器,文人用它来抒发情怀寄托理想,会友时互通心趣,独处时修身养性,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它不是大众的表演艺术,不在于“他娱”的表演意图,而是以“自娱”养生之修行为主旨,它的目的更在于“养生”、“修德”等。《左传·昭公元年》载:“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韬心也”。宋朱长文《琴史》也说:“君子之于琴也,非徒取其声音而已,达则于以观政焉,穷则于以守命焉”,认为琴的主要功用是教化和修身。因此,古琴艺术一般不称“琴艺”,而尊为“琴学”。 传统的养生理论也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之上,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数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更有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流传至今。而“医为艺海第一门”,祖国医学其实也含有部分技艺的特质。中医养生理论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协调,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统一。《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的“道”就是养生之道。养生保健讲究和谐适度,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注意调节,“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身体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在养生活动中,精神养生被称之为“千古养生第一法”,是全部养生之道的核心,《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提倡清静养神,淡泊宁静,平和少欲。 琴学理论和中医养生观可谓颇有相通之处,同源于包容性及强的中国古代哲学。例如,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上看,古琴的外表就蕴含了天文地理、社会关系之种种,乃天地宇宙之缩影,古琴的创制包含了天地、人事、阴阳、律历等道理。蔡邕《琴操》云:“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文上曰池,下曰滨。池,水也,言其平;下曰滨,滨,宾也,言其服也。前广后狭,象尊卑也。上圆下方,法天地。五弦宫也,象五行也。大弦者,君也,宽和而遇;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乱。文王武王加二弦,合君臣恩也。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 在古琴的演奏中,也讲究主体精神状态与客观环境的交融,还体现在主体的身心统一,心手相应,甚至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而在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更是辨证论治的前提。中医把人体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存在着有机联系,《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因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只有把天道、地道、人道相互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观察,才能正确地把握医道。

谈古琴艺术与传统文化

浅谈古琴艺术与传统文化 (引子)2008年4月,我选修了《古琴文化与古代士人》课程,学习到许多新知识,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尤其是对士人、古琴等有了正确的认识,文化修养得到初步提升。 以往我对古琴艺术一知半解,只是知道琴、筝、笛、箫、阮、二胡等乐器,却不能完全明白它们彼此有何区别。对于“士人”我虽然有一定的理解,但停留在“有一定文化修养的读书人”这一层面上,缺乏深入见识,经过近两个月的学习,我进一步了解到古琴的历史变革及士人的精神品质,也初步掌握了传统文化的脉络。 《古琴文化与古代士人》课程充满了文化气息,让人备受熏陶。警句“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发人深省,富于启迪意义。其它名言名句,或给人以美的享受,或催人奋进,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然而,当今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尘世流弊甚多,古人所提倡的许多优秀文化传统被抛却,昔日的警句也鲜有人知悉,以“象牙塔”为例,“窥斑而知豹”,大学生中一些人不思进取,或逃课不止,或沉溺于虚拟世界,或堕入传销陷阱,或作弊受处分,有的甚至被退学,他们的素质已不及古代的士人,虽处于现代,实则愧对先贤;再如有的教师只顾跑项目,拉经费,正常的教学科研被荒废;还有的教师缺乏与学生交流,师生关系淡薄,教育效率不高,这些还只是社会的缩影而已,纵览社会,各领域均不同程度存在问题,教育界之弊病不过其中的冰山一角而已。鉴于传统文化式微,社会风气今不如古的现状,我将就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途径等抒发自己的感想,兼以自勉。 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古琴艺术。 夏商周三代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发祥期,尤其是西周,一些新兴思想萌芽并初步形成理论基础。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诸子蜂起,儒家学说历经孔子,阵地了,荀子等的探索,逐步完善,蔚然成宗,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理论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朝代不断完善,其内涵源源更新,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主导思想。道家、法家等学派的理论,只成了中华民族的辅助文化。 儒家文化提倡礼义仁信等重视礼乐的教化作用。孔子曾向师学过古琴,还

大学选修课流行音乐与鉴赏论文《论中国流行音乐》

论中国流行音乐 中国流行音乐现状 纵观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中国流行音乐似乎是从八十年代开始流行。在这一时期,中国流行音乐歌曲创作领域以传统的抒情歌曲为主,港台流行音乐开始传入内地,同时,校园歌曲也成为了当时的一道靓丽风景。这一时期可谓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巅峰时期。 这一时期诞生的大多数情歌都比较高质量,歌曲歌词简单平淡却又真实深刻的折射了人生,曲调悠缓动听并且总能直达人的内心深处,抒发了大众的真实情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歌手,例如王菲,陈奕迅,张雨生等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代表,如今仍在乐坛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同时还有很多经典的歌曲,诸如《红豆》之类的经典情歌至今风可以在大街小巷听到……而校园歌曲大多成了永恒的经典流传下来,像《同桌的你》,《想把我唱给你听》……这些歌曲每在毕业之际几乎都可以听到。 以上是对中国流行音乐全胜时期的一个简述,这个时期的大多数音乐都成为了经典,但现在的乐坛情况却不尽人意。如今的乐坛出现的歌手一批又一批的,却只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很少有歌手能长久屹立不倒,由此可见经典的歌曲更是少之又少。 一直以来都有这样一个感觉,似乎每过一段时间,总会有一种形式的音乐成为流行,随后这种音乐中好的就会成为经典流传下去,而不好的就会被遗忘被另一种代替,依次类推下去。在前几年,这种感觉依旧很强烈,一提到当时的流行总能很快的想到几首歌,而当这个时期过去,就会有几首歌被人们所铭记;但现在,我却不清楚这个时代的流行在哪里?似乎音乐的世界变得很复杂了,各种各样的音乐几乎将它染得看不见原有的颜色了。以前提起流行就很自然地将它与好的经典的联系在一起,而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提起流行我们想到的总是一些恶搞的歌词很恶俗的或根本没有内涵的歌,而这些歌人们却甘之如饴。像《爱情买卖》,这首歌的曲调算是不错的,歌手的声音也很有穿透力很有特点,但是我却不明白它的内涵到底在哪(这里并不是批判也不是讽刺这位歌手,只是单纯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很直白的歌词,到底是要讽刺爱情的背叛还是要抨击现实的黑暗呢?而流行还有另一种形成方式,那就是人们的“恶作剧”。《最炫名族风》可以说是一首不错的歌,但是网上各种各样的恶搞却让它面目全非失去了它原有的韵味完全变成了一首搞笑供人娱乐的所谓的“神曲”。总结而言,音乐的本质没变,但流行的本质却变了。人们不再仅仅追求好的经典的有韵味的有内涵的,而是把眼光放在了恶搞的能满足一时之乐的或是歌词很极端的这些歌上面,至于歌曲本身的歌词曲调内涵感情就完全忽略掉了。

琴者心也古琴美学思想中的道家思想

“琴者,心也”——古琴美学思想中的道家思想 道家对古琴美学思想影响深远。《老子》崇尚自然为美,排斥人为之乐、有声之乐,推崇“淡兮其无味”的音乐风格,倡导自然、无为、体现道之精神的“大音希声”。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自然观,主张“法天贵真”,对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的儒家礼乐思想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见《骈拇》、《马蹄》等篇)。但庄子并没有完全否定有声之乐,而是提出“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的命题,要求音乐表达人之自然情性,而不应拘于人为的礼法。基于此,《庄子?大宗师》所载子桑“父邪,母邪?天乎,人乎”的悲歌在古琴审美中就不但实现了对情的肯定,而且实现了对悲乐的肯定,《庄子?让王》中提出的“鼓琴足以自娱”的命题,则强调了古琴音乐的娱乐作用、审美作用。 老、庄上述思想渗透在其后古琴美学思想的各个方面。《老子》“淡兮其无味”的思想被阮籍、嵇康、自居易、周敦颐、徐上瀛等人吸收、发展,在音乐审美上形成对“淡和”之乐的崇尚,限制了古琴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对古琴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 《老子》“大音希声”的思想则为陶渊明、白居易、薛易筒等人所继承,使崇尚“希声”之境成为众多琴人追求的目标;庄子“得意而忘言”的思想被陶渊明等众琴人所继承,使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成了古琴音乐审美中的重要特征;老、庄对自然之美的推崇为嵇康、陶渊明、李贽等多人继承,使古琴美学思想重视人和自然的联系,追求人和自然的统一;庄子以自由为美、音乐可自由表达感情的思想又被嵇康、李贽等人发展,提倡音乐要成为人们抒发心声的艺术,而不是封建统治的工具。另外,老、庄明哲保身、退隐出世豹思想也对古琴美学思想有一定的影响。《老子》“淡兮其无味”、“大音希声”的观点受到琴人的一致推崇,对古琴音乐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淡”出自《老子?三十五章》“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文献显示,《老子》提出“淡”的范畴后,在汉代之前并未引起大的反响。魏晋之后,经学受创,玄学盛行,“淡”之审美受到重视,所以阮籍说“道德平淡,故五声无味”,提倡恬淡之乐,排斥美声、悲乐。至唐,“淡”开始被较多地用于形容琴乐风格,“清泠由本性,恬淡随人心”、“曲淡节稀声不多”、“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等琴诗表明恬淡之音已被唐人作为古乐、雅乐的标志而受到推崇,在古琴音乐审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宋周敦颐援道入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对《老子》的思想加以吸收、融合,提出“淡 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的“淡和”说,从而使“淡和”成为儒、道两家尊崇的音乐审美观。“淡和”审美观既与道家恬淡的主张相符,又与儒家中和的主张相合,所以被众多琴人所接受。宋真德秀在《赠萧长夫序》中就竭力赞扬古琴“希微”、“寥寥”之风格,明严天池也说:“惟鼓琴,则宫商分而清和别,郁勃宣而德意通,欲为之平,躁为之释”(《琴川汇谱》)。徐上瀛则认为“琴之元音,本自淡也”,“琴声淡则益有味”,并说“淡”就是要“使听之者游思缥缈,娱乐之心,不知何去”(《溪山琴况》)。清汪炬更将“淡和”发展到极端,认为“先王之乐,惟淡以和。淡,故欲心平;和,故躁心释”(《立雪斋琴谱》),将“淡”作为一个居于“和”之上的重要审美准则。他将“淡”的标准定为“节有度,守有序,无促韵,无繁声,无足以悦耳”。《老子》“淡兮其无味”的主张与儒家思想结合,形成“淡和”审美观,既是以儒家思想改造道家思想的结果,也是道家思想本身局限所致。《老子》的目的就在于以无为否定有为,以“大音希声”否定有声之乐,所以它最终会由“淡兮其无味”发展至“淡和”,对音乐美

音乐赏析教案古琴曲

音乐赏析教案古筝曲《流水》 【教学思路】 我国古代的民族音乐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瑰宝。尤其是古代音乐艺术更是博大精深,耐人品味。本课通过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琴曲《流水》和围绕古琴曲的艺术特点与古琴文化的探究,并适当扩展到其他中国古代乐曲和古代乐器的学习,从而对琴歌古曲有一个清晰了解和理性的认识。达到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和民族意识。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音乐教学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之上,掌握和领会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风格、神韵和气质,引领学生高层次地鉴赏音乐,丰富音乐文化知识,提高音乐艺术修养”。“音乐鉴赏作为增进学生基本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在普通高中的音乐课程中应首先得到突出和强调。”针对现阶段学生热衷流行歌曲、情歌和摇滚的现象和社会环境强大气流的冲击,所以本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感情体验,初步认识、了解我国古代器乐曲的发展简史;感受、体验蕴含于古琴曲中丰富的情感美和艺术美,进而培养他们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古琴曲《流水》是我国最古老的琴曲之一。这首古曲淡泊、优雅、深邃,意境深远。乐曲通过对山泉、小溪、江河、湖海的描绘,抒发了对大自然壮丽河山的赞颂,隐喻作者开阔的胸襟和百折不回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精神。该曲式为民族传统的“起、承、转、合”结构,乐曲为复杂的多段体结构,原分九段,可以划为四个部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聆听古琴曲《流水》,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古琴的知识,感受古琴的音色,体会古琴的文雅深邃,并初步理解古琴曲的风格特征。过程与方法:在欣赏古琴曲《流水》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讲述、讨论、练习、自学探究等活动,使学生感受、体验古琴曲淡泊、优雅、深邃,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美和艺术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增进他们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 【教学内容安排】 1、本节课以欣赏《流水》作为重点内容学习,课上教师提供《流水》音像资料,完整欣赏与重点段落聆听相结合,了解古琴各种演奏法,并对乐曲“起承转合”结构和音乐要素有初步了解。 2、利于课本教材及教参提供的文字、图片等资料,教师提供音、视频学习资料,学生通过观赏古琴的历史、形制、曲谱以及与古琴相关的音乐故事来丰富知识。 【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 1、重点放在聆听、感受、体验音乐上,也可采用“边听、边看、边讲、边讨论”的方法组织教学。 2、古琴知识性教学内容,根据课前提供的学习资料让学生在自学的前提下进行课堂活动,启发学生自己探索。 3、拓展学习研究活动,让学生感知中国古代音乐走向世界的蕴意,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古琴曲淡泊、优雅、深邃,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美和艺术美。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有关古琴的知识,并初步理解和感受古琴曲的风格特征。 【教学准备】 1、学生方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预习、找出学习中的问题(如:什么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