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第十七章 鱼类的年龄和生长

17第十七章 鱼类的年龄和生长
17第十七章 鱼类的年龄和生长

第十七章鱼类的年龄和生长

一、名称解释

01.夏轮;02.生长比速;03.生长常数;04.副轮;05.产卵轮;

06.年轮;07.肥满度;5.生长率;

二、填空题

01.研究鱼类的生长是以_________来表示的.

02.鉴定鱼类的年龄多采用鳞片,此外还有、、、

、,等硬组织作鉴定材料。

03.真骨鱼类鳞片上的年轮标志有、、、等。

04.2000年5月孵出的鲤鱼,生长到2004年11月起捕,这尾鲤鱼是龄组中龄鱼,用符号表示。

05.2003年5月孵出的鱼苗,年底11月起捕投放大湖,称为鱼,符号为。

06.鱼类生长的三个要素是、、。

07.取得鱼类生长速度资料的途径有、、等。

08.鉴定鱼类年龄所采用的鳞片一般取部位的鳞片。

09.用退算法求鱼类以往各龄生长情况的公式为。

三、选择题

01.( )只能用来划分特定区域中某指定鱼类的生长阶段.

A:生长指标 B:生长常数 C:生长速度 D:生长方程

02.( )是研究鱼类年龄和生长的最早也是最直的一种方法.

A:间接法 B:推算法 C:饲养法 D:标志放流法

四、问答题

1.年轮形成的原理以及年轮和年龄的关系?

2.副轮、幼轮的形成原因及其鉴别特征?

3.从长江中收到一批鲤渔获物,观察其中一尾体长为760mm的鲤鱼,其年龄为5夏龄(4+),并分别测得鳞长为100(单位:格,下同)第一轮鳞长为40;第二轮鳞长为60;第三轮鳞长为75;第四轮鳞长为85,请求出各龄体长的退算值以及其年增长率、生长比速、生长常数和生长指标,并将结果总结成表格形式

列出,并分析其生长情况?

五、讨论题

鱼类生长的特性?

鱼类生长阶段如何划分?

六、思考题

研究鱼类年年龄和生长在渔业上有什么意义?

鱼类的生长有何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有何实践意义?

(完整版)鱼类性腺发育

鱼类卵细胞的发育与成熟 1.卵原细胞反复进行有丝分裂,细胞数目不断增加,经过若干次分裂后,卵原细胞停止分裂,开始生长,向初级卵母细胞过渡。此阶段的卵细胞为第I时相卵原细胞,以第I时相卵原细 胞为主的卵巢称第I期卵巢。 2. 小生长期是卵母细胞的生长期,开始时,细胞质呈微粒状,细胞核卵形,占卵母细胞的大部分,其内壁四周排列着许多小核(或称核仁),中央为粒状的染色质,有时细胞质中可见卵黄核。卵母细胞进一步发育,卵膜外出现了一层滤泡膜,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内有长形的核。小生长期发育到单层滤泡为止,这时的卵母细胞,称为卵母细胞成熟的第n时相,以第n时相卵母细胞为主的卵巢称为n期卵巢。性未成熟的鱼,常有相当长的时期停留在n 期。 第一时相图(1-3):卵母细胞一般出现在体长为 6.0 cm 以 下的当年生幼鱼卵巢中。生殖上皮具有2—3 层增殖分生而成的密集的卵原细胞, 其大小不 一。胞径3.6—16.0卩m胞核2.5 —10.0卩m,浅紫色,可见交织状粗丝形染色质(图1),附于生 殖上皮的第 1 时相卵母细胞形态不规则, 浅紫色, 具 1 个巨大的深紫色核仁(图2)。基质中第 1 时相的卵母细胞长椭圆形, 质膜外出现一层滤泡膜, 具2— 4 个深紫色滤泡细胞(图3)。 第二时相(4-7) (1)早期图: 卵母细胞排列紧密, 形态不一;多数呈多角形、少数为卵圆形。细胞核透亮, 核中 染色体逐渐解散, 但仍可看到呈细丝状残迹。胞质显嗜碱性, 成细颗粒状分布。核椭圆, 染色浅。核仁大小不一, 数量增多, 一般位于核膜内缘。单层滤泡膜, 5—7 个扁平滤泡细胞围 绕着卵母细胞(图4)。 ⑵中期:卵母细胞一般呈椭圆形,胞质深紫色。核与胞质间形成一条宽为0.2 —0.5卩m勺透明层(图5), 透明层内物质密度很稀, 显得透亮。 (3)晚期:卵母细胞排列松散。一般呈圆球形, 胞质呈弱嗜碱性, 油球数量明显增多, 分布均匀。胞质中出现许多呈网状分布的纤维结构, 在网眼中仍有许多被苏木精染成深紫色的微细颗粒。这时细胞核迅速膨大, 核周透明层变薄渐消失, 核仁明显缩小, 绕核膜边缘分布(图6)。单层滤泡膜中出现微血管(图7)。 第 3 时相(8-13) (1)早期图:卵母细胞梨形,胞质浅紫色,油球均匀分布。核位中央,核仁圆形(图版1-8)。在胞质的皮质部分出现一层松散排列、大小不一的液泡(图版1-9),液泡直径2.0—3.0卩m均匀 分 布着浅紫色内容物,一般被认为是中性粘多糖物质。(2)中期:卵母细胞液泡2-3层,液泡间出现紫红色的微小卵黄粒。随着卵母细胞继续发育,卵黄数量增多,并向核方向逐渐扩散,细胞质向核外周堆集,呈紫色粗粒状。核圆形,核仁大小不均,分布在核膜周边(图版I-10)。滤泡膜分化为两层细胞:内层棒形,长4.0—10.0卩m排列紧密;夕卜层细胞扁平、细长,排列疏松(图版1-11)。⑶晚期:卵母细胞(图版I-12)饱满,细胞核近圆球形,位于卵母细胞中央。核膜略呈波纹状,在核膜内缘存在着十几个到数十个不等的细小核仁,一般未见粗大核仁存在。卵黄颗粒直径0.5—1.0 (im油球数量增多,分布不均匀。胞质的皮质部分首先出现一些染成紫红色的卵黄颗粒,以后卵黄颗粒渐增多,广泛分布于液泡之间的细胞质中。细胞膜中未见放射纹。滤泡膜内层细胞基本呈立方形,卜层细胞仍为扁平状(图版I-13)。 第 4 时相(14-4)

鱼类的生殖

鱼类的生殖 l.鱼类性成熟的年龄 鱼类性成熟指鱼类从孵化后经生长发育,性腺达到成熟能排精产卵。不同鱼类性成熟开始年龄不相同。即使同一种鱼,也因外界环境条件的差异,性成熟的年龄也有变化。此外,同一种鱼的不同种群或雌雄两性到达性成熟的年龄也有差异。 一般说来,分散生活的种类,性成熟的年龄较迟。如国家珍贵保护动物中华鲟,开始性成熟的年龄是4龄。欧洲鳇鱼性成熟时间为16龄。集群生活的鱼类,性成熟时间稍早,如中上层生活的青鳞小沙丁鱼和金色小沙丁鱼,1龄即达性成熟,而中下层的大黄鱼性成熟时间大多在3~4龄。也有一些更早熟的如食蚊鱼,出生后1个月即能产卵。同一种鱼,在低纬度的南方比在高纬度的北方性成熟早。如鲤鱼,在南方2龄性成熟,而在北方则要5龄才能性成熟。鲻鱼、梭鱼的雌鱼在4龄开始性成熟,而雄鱼则在2~3龄性成熟。有些鱼类的性成熟是同步的,如大银鱼,1龄全部性成熟,且雌雄同步。而有些鱼类,如黄海的鲷鱼,1龄时只有4%雌鱼性成熟,雄鱼45%性成熟,2龄鱼全部性成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鱼类资源遭受过度捕捞时,鱼类趋向小型化,性成熟年龄也提早。 2.鱼类性成熟的第二性征 有些鱼类可以从外部形态特征区别雌雄,如身体大小、体色、泄殖孔向外开口等。又如板鳃鱼类的鳍脚,鳉鱼雄鱼的交接器,鳑鱼的产卵管等。它们的两性异形是稳定的。大多数鱼类只能从其内部的精巢和卵巢区别其雌雄,而不易从外形上区别。不过有些鱼类在性成熟的繁殖季节出现第二性征。如鲤科鱼类中,有些种类雄鱼身体各部多具鲜明色彩,而雌鱼多呈暗淡的灰黄色。粘皮虎鱼的雄鱼深灰色,两背鳍皆较大,第一背鳍上有黄色和黑色斑块各一个。腹鳍吸盘宽圆,棕黑色。雌鱼灰黄色,第一背鳍上有黑色条纹,第二背鳍上也有黑色条纹。腹鳍吸盘较窄,乳白色。海洋中的隆头鱼,雄鱼橙黄色,自眼部向后有5~6条蓝色条纹,而雌鱼为红色,没有条纹。 许多鱼类在繁殖季节身体出现鲜红的色彩,或原来的色彩变得更加鲜艳。一般在雄鱼中表现特别突出。生殖季节过后,色彩即行消失,这种色彩称婚姻色。

鱼类的年龄和生长鱼类的生长特性鱼类的生长特性主要有遗传

鱼类的年龄和生长 第一节鱼类的生长特性 鱼类的生长特性主要有遗传性、阶段性、延续性、周期性、性别差异等。 ◆鱼类生长的遗传性 *鱼类个体的大小、生长速度以及一生中生长速度的变化特点,由不同种类或亚种或品种的遗传特性所决定。 最大个体鲸鲨可以长到20—25m,重达8700kg 最小个体鰕虎鱼,长度只有7.5—11.5mm。

*从俄罗斯闪光鲟不同种群的生长状况,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生长的显著差别(如下表)。在选择增养殖对象时,生长的遗传特性是首要的因素。 闪光鲟不同种群的生长状况(单位:cm, 年) ◆ 鱼类生长的阶段性通常鱼类一生的生长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性成熟之前——是生长的旺盛阶段,此时性腺尚未大规模地发育,取得的营养除维持代谢的消耗 之外,大多用于生长,因而此阶段的生长最快。例如鲢从孵出至龄,体长增长迅速,至龄时体重增 加显著。 2、性成熟后——进入生长的稳定阶段。此阶段鱼体性腺大规模发育,所摄取的大部分营养用于性腺的 发育。 3、衰老阶段——此时对所摄取的营养,吸收和利用率都很低,在生殖机能衰退的同时,体长和体重的 增长都极差。 ◆鱼类生长的延续性 鱼类在性成熟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生长仍以明显的速度进行着。例如长江上游的齐口裂腹鱼至6龄时,雄鱼体长为31.4cm,而后生长一直延续,每年都有少量的增长,到14龄时体长为50cm。

齐口裂腹鱼 ◆鱼类生长的周期性 鱼类的生长在一年中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出现这种周期性变化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1、一方面是气候的季节变化对于生长的影响。

鲢、鳙鱼历月增重绝对值变化 2、另一方面,当鱼类进入性成熟阶段,生理活动因性周期的变化而周期变动。 ◆鱼类生长的性别差异 一般雄鱼比雌鱼性成熟早,因而生长速度提前减慢,所以雄鱼个体通常比雌鱼要小些。例如湖口地区青鱼1—6龄雌、雄鱼的平均体长存在明显的差别。 湖口地区青鱼雌雄鱼体长对比(单位:cm) 也有少数鱼类雄鱼比雌鱼生长快。如尼罗罗非鱼,由于雌鱼具有口腔护卵的习性,所以雌鱼的生长 比雄鱼差,同龄个体雌鱼小。 第二节鱼类的年龄及鉴定年龄的方法 ◆鱼类的年龄鱼类一生能存活的年数因种类而不同。 通常大型鱼类、性成熟晚的寿命较长,而小型、性成熟早的鱼类寿命短。 青鳉、间银鱼、香鱼等在一年内可生长到最大长度,一年达到性成熟,产卵后死亡,它们的寿命为一年。

3鱼体的脂类运输

鱼体的脂类运输 宋志东1 张利民2 王际英2 李培玉1 1.山东升索渔用饲料研究中心 2.山东海洋水产研究所 摘 要 鱼体内部的脂类运输机制是个复杂的系统,受多种因素的调节,而脂蛋白和脂肪酸结合蛋白等在鱼体内的脂类运输和代谢中扮演重要角色,是脂类进出肝细胞的重要载体。文章阐述脂类在鱼体内胞外和胞内的运输,探讨饲料脂源对脂蛋白和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影响及调控,为鱼类营养生理学研究及饲料配制技术研究等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脂类运输 脂蛋白 脂肪酸结合蛋白 代谢 调控 中图分类号:S9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13(2008)11-0013-03 脂类在鱼体的营养代谢活动中担任多种角色,作为鱼类的能量来源之一,有10%~20%来自脂类的分解供能;过多的脂类最终蓄积于组织中,需要时通过脂肪酸的β-氧化提供代谢所需的能量。此外,脂类还能提供鱼体所需的必需脂肪酸,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和类胡萝卜素等的吸收,改善动物的健康状况。另外,细胞的代谢应答高度依赖脂肪酸的选择性摄入和运输。饲料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n-3和n-6系列极长链脂肪酸(V LCFA)被输送到机体细胞后,调控膜的组成和功能、类二十烷酸的合成、细胞信号及基因表达等,影响养殖动物的生长代谢。脂类运输机制是个复杂的系统,受多种因素的调节,而脂蛋白和脂肪酸结合蛋白等在鱼体内的脂类运输和营养代谢中扮演重要角色,是脂类进出肝细胞的重要载体。国外对鱼类脂类代谢研究开展较早,尤其是脂类在细胞内外的运输机制,已见于多种鱼类的报道,国内对鱼体脂类代谢分子机制的研究还很少,仅见于真鲷脂酶的基因调控研究。为此,开展鱼类的脂类运输机制及影响因子的研究,对于解决由营养物质代谢障碍导致的鱼体生长减慢和机能异常等病症及合理搭配饲料的营养配比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收稿日期:2008-09-18 通讯作者:张利民1 脂类的胞外运输 1.1 脂蛋白及其功能 脂蛋白在外源和内源脂类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鱼体通过几种脂蛋白将脂类和脂溶性成分从肠输送到肝或外周组织:H D L(高密度脂蛋白)、I D L(中密度脂蛋白)、LD L(低密度脂蛋白)、V LD L(极低密度脂蛋白)及C M(乳糜微粒)。C M由肠上皮细胞合成,主要负责转运外源性脂肪酸和胆固醇,早在20世纪80年代,几位学者就从鱼的血清中分离出乳糜微粒。V LD L主要在肝和肠内合成,负责转运三脂酰甘油(T AG)、极性脂和固醇酯到不同的组织,包括通过门静脉或淋巴系统输送到肝细胞和将内源性脂类运出肝细胞。LD L来源于V LD L的循环代谢,运载胆固醇从肝到肝外组织。H D L在肝和肠内合成,负责清除外周组织中过多的胆固醇,并转运至肝经胆道排泄。另外,Patrick(1987)通过等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证实了I D L的存在,它是在内皮血管脂蛋白酶的作用下产生的,密度介于1.015~1.040g/m L。除了LD L主要是通过内吞作用吸收,其他几种脂蛋白都是结合到细胞膜的特殊受体上,以利于脂肪酸的吸收。 1.2 脂类的胞外吸收 早在20世纪80年代,Vernier等(1983)和Sheri2 dan等(1985)就提出了2种鱼体对脂类的吸收模式,一种是游离脂肪酸(FFA)的快速吸收模式,包括可 综述  饲料研究 FEE D RESEARCH N O.11,2008 13

哪个季节吃什么鱼最好

哪个季节吃什么鱼最好? 回答者:瀚海蓝月2015-01-13 从前不久开始,吉林查干湖附近的蒙古族渔民已经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冬捕,这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文化传承,当然,除了文化,吃货关注的重点主要是鱼……这里出产多达68种淡水鱼,尤其以鳙鱼著名,看来是到了吃鳙鱼的时候了? 冬捕有道道儿 我国北方不少地区有凿冰东捕的习俗,特别以东北地区为甚,查干湖冬捕每年在春节前40多天的时候开始,是其中的代表。 查干湖又名查干淖尔,蒙古语的语义为“白色的湖”,位于吉林省松原市,总面积420 平方公里,是中国的十大淡水湖之一。每年冬捕之前,湖面已经冻结,人们会在冰面上举行传统的祭湖仪式,捞出来的第一条鱼被称为“头鱼”,能卖出个惊人的好价钱。查干湖冬捕的捕鱼模式很古老也很有趣,渔网就很夸张——足有两公里长!而下网的方式就更有意思了。 人们会在冰面上凿一个长约2米,宽约1米的下网口,并且在这里下网,然后会用杆子在冰下以大约120度的夹角向左右两边引导、铺展渔网,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已经在冰面上特定的位置打出了冰孔,只要渔网按照设计好的路线铺展,就会依次到达这些冰孔,驻守在那里的人再用特制的钩子校正冰下杆子的位置,继续以一定角度使渔网弯折到达下一个冰孔,总共要打几十上百个冰眼,直到铺展的渔网两端再次汇合在出网口……如果把这事说得再简单点,那就是要在冰面下的湖水中用渔网围一个大圈,把鱼圈起来,然后收网,再把鱼弄出来。当牲口通过绞盘,拉着渔网裹挟着10多万公斤的活鱼从1米宽2米长的出网口出来的时候,那场面想想也是相当震撼的。 查干湖冬捕的鱼中,以鳙鱼、鲤鱼、鲢鱼为多,其中鳙鱼最为著名。鳙鱼为我国四大家鱼之一(还包括草鱼、鲢鱼和鲤鱼),也叫胖头鱼,头占了身长的1/3,也是最好吃的地方,鱼头火锅什么的,多数用的都是鳙鱼。在东北地区的鳙鱼生长时间长、体重大,此时又度过了夏季的快速生长期,积累了不少营养来越冬,因此秋冬捕捉来吃是相当合适的。 吃鱼看季节 总体上来说,要想吃到好鱼,也就是把握其营养最高的时候,无非就是两个时间节点,第一个时间节点是产卵期之前,这时候鱼类为了繁殖后代,体内储存了大量的营养;另一个

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夏花的种类和质量鉴别

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夏花的种类和质量鉴别 胚后期可分为以下5个时期: 1.仔鱼期此阶段仔鱼全长0.8cm~1.7cm。从出膜到卵黄囊完全吸收为止,在养殖上称此期为嫩口鱼苗(sac fry)另外,因它具有卵黄囊,故又称卵黄囊仔鱼期,但有些鱼类如鰕虎鱼的胚胎在出膜前卵黄已完全吸收,故无仔鱼期。 2.稚鱼期鳍褶完全消失,体侧开始出现鳞片以至全身被鳞,全长1.7cm~7.0cm。鸟仔、夏花和7cm左右的鱼种属于稚鱼期。从卵黄吸收完毕到奇鳍褶开始退化,软骨性鳍条开始形成为止。此时鳞片尚未形成,称此期为稚鱼期又称仔鱼后期(postlarval stage) 。 3.幼鱼期全身被鳞,侧线明显,胸鳍条末端分枝,体色和斑纹与成鱼相似。全长7.5cm以上的鱼种属于幼鱼期。 4.性未成熟期具有成鱼的形态结构,但性腺未发育成熟。南方1龄~2龄、北方2龄~3龄的家鱼属于此期。 5.成鱼期性腺第一次成熟至衰老死亡属成鱼期。 本章重点介绍主要养殖鱼类的苗种生物学及其胚后期的生长特性。 15.1 鱼苗、鱼种生物学 鱼苗、鱼种的培育,就是从孵化后3d~4d的鱼苗,养成供食用鱼池塘、湖泊、水库、河沟等水体放养的鱼种。一般分两个阶段:鱼苗经18d~22d培养,养成3cm左右的稚鱼,此时正值夏季,故通称夏花(又称火片、寸片);夏花再经3个月~5个月的饲养,养成8cm~20cm长的鱼种,此时正值冬季,故通称冬花(又称冬片),北方鱼种秋季出塘称秋花(秋片),经越冬后称春花(春片)。也有分三个阶段培育的:鱼苗经10d~15d饲养,养成1.5cm~2.0cm的稚鱼,称为乌仔;乌仔再经过10d~15d饲养,养成3cm~5cm的夏花;再由夏花养成10cm~20cm的鱼种。15.1.1 食性 刚孵出的鱼苗均以卵黄囊中的卵黄为营养。当鱼苗体内鳔充气后,鱼苗一面吸收卵黄,一面开始摄取外界食物;当卵黄囊消失,鱼苗就完全依靠摄取外界食物为营养。只能吞食一些小型浮游动物,其主要食物是轮虫和桡足类的无节幼体。生产上通常将此时摄食的饵料称为“开口饵料”。 总之,鲢、鳙、草鱼、青鱼、鲤等鱼苗到鱼种的发育阶段,摄食方式的转化是:鲢、鳙鱼由吞食过渡到滤食;草鱼、青鱼、鲤鱼则始终都是吞食,其食谱范围逐步扩大,食物个体增大。 15.1.2 生长 在鱼苗、鱼种阶段,鲢、鳙、草鱼、青鱼的生长速度是很快的。鱼苗到夏花阶段,它们的相对生

鱼类简介

鱼类简介 世界上现存的鱼类约2万4千种。在海水里生活者占三分之二,其余的生活在淡水中。中国计有2千5百种。 鱼类终生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大都具有适于游泳的体形和鳍。用鳃呼吸,以上下颌捕食。出现了能跳动的心脏分为一心房和一心室。血液循环为单循环。脊椎和头部的出现,使鱼纲发展进化成最能适应水中生活的一类脊椎动物。这是因为水有深浅之分,各处所承受的压力有差异,海平面为1个大气压,而深海区可达1000个大气压。淡水和海水盐的含量幅度从淡水到咸水是0 .001~7%。此外,随地理环境的不同,水温差和含氧量的差别也很大。由于这些水域、水层、水质及水里的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等水环境的多样性,故鱼类的体态结构为适应外界不同变化产生了不同的变化。较圆口纲更高等。 鱼纲是现存脊椎动物亚门中最大的一纲,从动物进化的角度看,本纲是有颌类的开始,故为有颌类中最原始、最古老的一纲。这是脊椎动物亚门中最大的分类类群,远在泥盆纪就已派生出很多的边缘支系,发展和演变至今成为各种复杂体形的鱼类。现存鱼类分为软骨鱼系和硬骨鱼系。 鱼类虽是最低等的脊椎动物,但已具有骨骼、肌肉及消化、循环、呼吸、排泄、生殖、神经感觉等相当完备的器官系统,能够进行极其多样化的生命活动。其形态构造除与系统发育有关外,更反映了对水环境的适应性。 外部形态 纺锤形 也称基本型,是一般鱼类的体形,适于在水中游泳,整个 鱼类

身体呈纺锤形而稍扁。在三个体轴中,头尾轴最长,背腹轴次之,左右轴最短,使整个身体呈流线型或稍侧扁,以利于水中运动前进时减少阻力,故这类鱼善于游泳。常栖息于水的中、上层。可作长途迁移。如鲤鱼、草鱼、鲨鱼、始鱼等。 侧扁型 这类鱼的三个体轴中,左右轴最短,头尾轴和背腹轴的比例差不太多,形成左右两侧对称的扁平形,使整个体型显及扁宽,因此,游泳的能力较纺锤型差,生活在水的中、下层。很少作长途迁移。如鲳鱼、蝴蝶鱼、鳊鱼、胭脂鱼、燕鱼等。 平扁型 这类鱼的三个体轴中,左右轴特别长,背腹轴很短,使体型呈上下扁平,行动迟缓,不如前两型灵活,多营底栖生活。例如魟、鳐、鮟鱇和鲇等。 棍棒型 又称鳗鱼型。这类鱼头尾轴特别长,而左右轴和腹轴几乎相等,都很短,使整个体形呈棍棒状。其游泳能力较侧扁型和平扁型强。适于在水底泥土中穴居和水底砂石中生活。如黄鳝、鳗鲡及多种海鳗。 此外,还有一些鱼类由于适应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而呈现出特殊的体型,例如海马、海龙、翻车鱼、河魨、比目鱼、箱鱼等。无论哪一种体型的鱼,均可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无颈为其特点,头和躯干相互联结固定不动,是鱼类和陆生脊椎动物的区别之一,头和躯干的分界线是鳃盖的后缘(硬骨鱼类)或最后一对鳃裂(软骨鱼类)。躯干和尾部一般以肛门后缘或臀鳍的起点为分界线,准确地讲,是以体腔末端或最前一枚尾椎椎体为界。 皮肤、鳞和体色 鱼类

鱼类学复习资料

《鱼类学》课程期末复习 1.大黄鱼分类地位: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硬骨鱼纲 鲈形总目 鲈形目 鲈亚目 石首鱼科 黄鱼属 2.鱼类的体型 体轴分为三种: 头尾轴(主轴)<自鱼头部到尾部贯穿体躯中央的一根轴线> 背腹轴(矢轴)<自鱼体最高部通过头尾轴贯穿背腹的轴线> 头部与躯干部的分界:最后一对鳃裂(圆口纲和板鳃类等);鳃盖骨后缘(硬骨鱼类) 4.奇鳍背鳍又称单鳍(impaired fin )。为水生脊椎动物中沿身体正中线生长的鳍。奇鳍并不成对,为背鳍,尾鳍,臀鳍 D 臀鳍A 尾鳍C /////偶鳍 胸鳍P 腹鳍V 5.鳍的组成。 由支鳍骨和鳍条组成 鳍条分为两种:角质鳍条;鳞质鳍条 6.鱼类的皮肤腺体系由上皮细胞衍生而成,它可分为单细胞腺及毒腺两类。 7.鳞片类型。 鱼类鳞片分为软骨鱼的盾鳞和硬骨鱼的骨鳞和硬鳞,其中盾鳞为真皮表皮共同形成,也就是来自中胚层和外胚层,而硬骨鱼的骨鳞和硬鳞为真皮形成,也就是来自中胚层,此外骨鳞还分为圆鳞和栉鳞。盾鳞、硬鳞、骨鳞注:骨鳞分两类(圆鳞和栉鳞) 8.脊柱作用。支持身体和保护脊髓及主要血管的作用 9.尾鳍类型(1)原型尾(2)歪型尾(3)正型尾 10.肌肉的基本单位。肌肉细胞

组成肌肉的基本单位是肌纤维,也就是肌细胞。 –肌细胞具有细胞核 细胞质——又称肌浆 细胞膜——又称肌膜 –在细胞质中有原生质分化而来的肌原纤维。 11.鱼类的肌肉分类 平滑肌–主要分布在内脏器官中(心脏除外),如消化管道、血管、尿殖器官的壁等处,受植物性神经支配,不随意肌、 横纹肌(骨骼肌)、主要附于骨骼上,分布在体壁,附肢等处,又称骨骼肌,受中枢神经(脑、脊髓)支配,随意肌。 心(脏)肌,只构成心脏,受植物性神经支配,不随意肌。 红肌 12.鱼类消化管包括口、咽、食道、胃、肠、肛门等 13.鱼类的取食器官类型 取食器官:齿舌鳃耙(都在口咽腔中) 取食器官(1)捕捉型(2)吸盘型(3)吸吮型(4)研磨型(5)食浮游生物型 14.胃组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及浆膜层等组成 15.鱼类的主要消化腺肝脏、胰腺、胃腺 16.鱼类的主要呼吸器官是鳃及辅助呼吸器官皮肤、肠<泥鳅>、口咽腔黏膜、鳃上器官 17.血球由红细胞、白细胞、血栓细胞(血小板)组成。 18.鱼类的泌尿器官是肾脏(前肾和中肾),起源于中胚层的生肾节 19.鱼类的精子分为头部、颈部和尾部。根据形态结构分为螺旋形、栓塞形和圆形。 20.鱼类的神经系统组成。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等三部分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植物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21.鱼类脑的构造分区,组成。 分为5个区,分别为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脑壁较厚。 端脑:脑的最前端,分为嗅脑和大脑两部分 间脑:位于大脑后方的凹陷部分,由上丘脑、丘脑、下丘脑三部分组成 中脑:脑腹面的基部(被盖)及脑背部的顶盖。鱼类最高视觉中枢所在。 小脑:中脑后方单个的圆形或椭圆形体。鱼类运动主要调节中枢 22.鳔由红腺分泌气体,由鳔管吸收气体。 23.鱼类的内分泌腺及组织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胸腺、胰岛、后腮腺、性腺及尾垂体 24.圆口纲 体裸露无鳞,细长呈鳗形,骨骼完全为软骨,无偶鳍,无肩带和腰带,亦无上下颌,又称无颌类。脊索终身存在,无椎体。具有单独不成对的鼻孔。由内胚层形成的鳃处于肌肉囊中各自开口于体外。口为吸着式,舌成为舐刮器。齿为角质,起源于外胚层。包括盲鳗目和七鳃鳗目。 25.软骨鱼纲 内骨骼全为软骨,但软骨中常含有多量的钙质沉淀,无任何硬骨组织。外骨骼表现为盾鳞或棘刺或退化消失(体表光滑)。脑颅无接缝。鳍条为角质鳍条。头部每侧有5~7个鳃裂,各自开口于体外;或有4个鳃裂,外被一膜状鳃盖,其后具一总筛孔。雄性腹鳍内侧特化为交配器,称之为鳍脚。肠短,具螺旋瓣;无鳔,无大型耳石;泄殖腔或有或无。卵大,体内受精,卵生、卵胎生或胎生。尾为歪型尾。 两个亚纲:板鳃亚纲(鳃裂5~7个,上颌不与脑颅愈合)和全头亚纲(具膜状假鳃盖,具腹前鳍脚和额前鳍脚)。 26.硬骨鱼纲 主要特征: (1)内骨骼或多或少为硬骨性的,膜骨的加入更促进骨骼的坚硬程度。

08-实验八-鳞片的观察、年龄鉴定及鱼类生长的推算-鱼类学实验

实验八鳞片的观察、年龄鉴定及鱼类生长的推算 一、实验目的 1、通过鳞片观察,了解盾鳞和骨鳞的基本结构;骨鳞中侧线鳞及棱鳞的 形态构造。 2、了解年龄的形成过程。学习鉴定鱼类年龄的方法。 3、利用鳞片,推算鱼类的生长。 二、实验材料与用品 1、实验材料:鳞片结构观察材料--盾鳞(鲨类)骨鳞(鳓鲥鲤鳗鲡鳕 鲈及鲐类的鳞片);年龄鉴定与生长推算材料--鲤鱼或鲢鱼。 2、实验用品: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解剖针镊子台称尺分规 解剖刀剪刀载玻片吸管 NaOH或KOH 甘油 三、鳞片的制作与观察 (一)制作方法 1、盾鳞:取浸制鲨类标本,在背鳍下方,切割一小片皮肤,放入100ml 烧杯中,加半杯水,再加入NaOH或KOH一小勺,放在电炉或煤气喷灯上加热煮沸,直到皮肤溶解为止,此时盾鳞从皮肤上脱落下来,沉淀于溶液底部,倒去上层碱液加入清水,冲洗数次,然后将甘油与水配制成1:2溶液,盾鳞可放此溶液中保存。 2、骨鳞:鳞片取自鱼体背鳍下方侧线上方的位置,此区鳞片形状较典型,磨损也少。鳞片表层通常有粘液及皮肤覆盖,故需先放入碱性溶液中浸泡24小时,然后取出用清水漂洗干净,吸干水份,最后压在两载玻片中,载玻片两端用胶纸或胶布固定。 (二)鳞片结构观察 1、盾鳞:用吸管吸取几颗已分散的盾鳞,放置载玻片上,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外形上分两部分,露在皮肤外面,且尖端朝后的部分为棘突;埋在皮肤内面部分为基板;棘突外层覆以类珐琅质,内层为齿质,中央为髓腔;基板底部有一孔,神经和血管由此通入。盾磷为软骨鱼类所特有。

2、骨鳞:为真骨鱼类所有。每一鳞片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骨质层,比较脆薄,为骨质组成,使鳞片坚固;下层柔软,为纤维层,由成层的胶原纤维束排列而成。表面可分四区:前区,亦称基区,埋在真皮深层内;后区,亦称顶区,即未被周围鳞片覆盖的扇形区域;上、下侧区分别处于前后区之间的背腹部。表面结构有骨质凹沟的鳞沟(辐射沟),骨质层隆起线的鳞嵴(环片)及鳞中心位置的鳞焦。依后区鳞嵴的不同结构可将骨鳞分成圆鳞与栉鳞。 ①圆鳞:后区边缘光滑,如鲱形目、鲤形目等鱼类具有。依结构的不同又可分三种类型:①鲤型鳞,整个鳞片表面都有鳞嵴环绕中心排列,后区鳞嵴常变异成许多瘤状突起。鳞焦偏于基区或顶区。鳞沟辐射状或仅向基区或顶区辐射,许多鲤科鱼类属之,如鲤的鳞。②鲱型鳞,鳞嵴作同心圆排列,而鳞沟呈波纹状平行排列,故鳞嵴与鳞沟几直角相交,见于鲱科鱼类,如鲥、太平洋鲱等。③鳕型鳞,鳞嵴呈小枕状,沿鳞焦作同心圆排列,鳞焦偏基区,鳞沟向四区辐射排列,如鳕科鱼类。 ②栉鳞:后区缘具齿状突起,手感粗糙。鳞沟仅向基区辐射。鳞焦偏顶区,如鰭科的鲈。 ③侧线鳞:侧线鳞是被侧线管所贯穿的鳞片,从头后纵列至尾基,外观呈点线状,其数目是分类依据之一。侧线管在基区开口于外表面,在顶区开口于内表面。观察时可用一条黑细线穿入前后侧线鳞的侧线管中。 ④棱鳞:鲽科大多数鱼类侧线上的鳞,中央纵嵴状隆起,鳞片近菱形,后缘尖突。此外鲱科鳓属等鱼类腹部正中的鳞片呈V形,下后缘尖突,腹缘锐尖;匀称棱鳞。 ⑤年轮:鱼类在生长过程中鳞片也随着生长而变化鳞嵴间距或形状,生长缓慢时鳞嵴相互接近,或中断或改变走向;每年周而复始形成年轮。鲤科鱼类鳞片在两侧区相邻鳞嵴改变走向,呈U型和O型鳞嵴,相交且相切,形成切割型年轮。鲱科鱼类鳞峭出现波纹断裂的年轮特征。 四、年龄鉴定与生长推算 1、生长:指鱼在一年中所增加的体长(或体重)。

鱼类生态学试题@答案

鱼类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01.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基本功能单元,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任何一个单元在给定区域里,生物群落同它们的理化环境相互作用,使能量的流动在该系统的内部形成明确的营养结构,物种的多样性和物质的循环性称为生态系统 02.夏轮:春夏两季食物充足,鱼类摄食强度大,生长迅速,在鳞片上形成的环节就宽,环片之间的距离也较稀疏,形成较宽的轮带,也称“宽带”. 03.生长比速:用增长值和鱼在年初时的长度两者之间的百分率来表示. 04.生长常数:将生长比速乘上生长开始时起所经历的时间,就得到生长常数. 05.饵料系数:指鱼吃饵料与增重量的比值,它是鱼类对食物吸收率的基本指标. 06.产卵温度:一般说来鱼类在整个胚胎发育期间温度的变动,不能超出该种鱼类产卵期的水温范围. 07.仔鱼期:从孵出直到奇鳍褶开始退化消失,鳍条形成至各运动器官发育完备为止. 08. 繁殖力:1尾雌鱼在产卵前的成熟卵粒数即称之为鱼的繁殖力 09.成熟系数:以性腺重量和鱼体重相比,求出百分比. 10. 产卵场:在适宜鱼类繁殖的地点,鱼类大批地群集进行繁殖形成产卵场. 11.生殖痕:由于生殖作用而在鳞片上形成的轮圈. 12.索饵系数:又称肥育洄游,鱼类追随或寻找饵料所进行的洄游 13.剩余群体:在鱼类生殖群体中过去已产过卵的群体 14.食谱:某种鱼消化道中所有饵料生物的总称. 15.选择指数:用来衡量鱼类对食物的选择能力通常是指消化道食物团中某种食物成分的百分数与鱼类索取饵料的生物群落中这种食物成分的百分数的比值. 16.充塞指数:鱼类消化道中食物团重和鱼体重(去内脏)的比值,即用量的形式表示鱼类摄食量的大小. 17.性成熟:鱼在一生中性腺第一次成熟称为初次性成熟;已产过卵(或排过精)的性腺周期性的成熟称为再次性成熟 . 18.排卵与产卵:成熟卵从滤泡中脱离出来跌入卵巢腔或腹腔的过程称为排卵;卵离开鱼体进入外界水中的过程称为产卵 19.怀卵量:指一尾雌鱼在产卵前所具有的成熟卵粒数,亦即鱼类的繁殖力20.性周期:鱼类性腺发育、成熟与生殖细胞的产出过程具有严格的周期性,这种周期性称为性周期 21.副轮:是一种假年轮,是鱼类生活中所发生的非周期的、偶然变化在鳞片上所形成的附加轮,不能作为年轮标志鉴定年 22.产卵轮:鱼在生殖季节,由于生殖活动剧烈,鳞片因摩擦受损或断裂,恢复生长时在鳞片上留下的痕迹。亦是一种假年轮 23.年轮:鱼类受生活环境条件年周期变化和自身生理周期的影响,逐年规律性地在鳞片及其它骨质组织上形成不同的生长年带.前后年份生长年带交替处的形态结构不同于生长年带,这一形态结构异常的生长年带交替处称为年轮可用来确定鱼类的年龄. 24.肥满度:指鱼的肥满程度,即体重与体长立方积的比值,比值越大,表示鱼体越肥满. 25.生长率:单位时间内鱼体体长(或体重)的增长值. 26.洄游:是鱼类运动中的一种特殊式型。是一种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和一定

(完整版)鱼类生态学试卷

鱼类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称解释 01.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基本功能单元,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任何一个单元在给定区域里,生物群落同它们的理化环境相互作用, 使能量的流动在该系统的内部形成明确的营养结构,物种的多样性和物质的循环性称为生态系统 02.夏轮:春夏两季食物充足,鱼类摄食强度大,生长迅速,在鳞片上形成的环节就宽,环片之间的距离也较稀疏,形成较宽的轮带,也称“宽带”. 03.生长比速:用增长值和鱼在年初时的长度两者之间的百分率来表示 04.生长常数:将生长比速乘上生长开始时起所经历的时间,就得到生长常数. 05.饵料系数:指鱼吃饵料与增重量的比值,它是鱼类对食物吸收率的基本指标. 06.产卵温度:一般说来鱼类在整个胚胎发育期间温度的变动,不能超出该种鱼类产卵期的水温范围. 07.仔鱼期:从孵出直到奇鳍褶开始退化消失,鳍条形成至各运动器官发育完备为止. 08.繁殖力:1 尾雌鱼在产卵前的成熟卵粒数即称之为鱼的繁殖力 09.成熟系数:以性腺重量和鱼体重相比,求出百分比. 10.产卵场:在适宜鱼类繁殖的地点,鱼类大批地群集进行繁殖形成产卵场. 11.生殖痕:由于生殖作用而在鳞片上形成的轮圈. 12.索饵系数:又称肥育洄游,鱼类追随或寻找饵料所进行的洄游 13.剩余群体:在鱼类生殖群体中过去已产过卵的群体 14.食谱;某种鱼消化道中所有饵料生物的总称.15.选择系数:用来衡量鱼类对食物的选择能力通常是指消化道食物团中某种食物成分的百分数与鱼类索取饵料的生物群落中这种食物成分的百分数的比值. 16.充塞指数:鱼类消化道中食物团重和鱼体重(去内脏)的比值,即用量的形式表示鱼类摄食量的大小. 17.性成熟:鱼在一生中性腺第一次成熟称为初次性成熟;已产过卵(或排过精)的性腺周期性的成熟称为再次性成熟 . 18.排卵与产卵:成熟卵从滤泡中脱离出来跌入卵巢腔或腹腔的过程称为排卵;卵离开鱼体进入外界水中的过程称为产卵 19.怀卵量:指一尾雌鱼在产卵前所具有的成熟卵粒数,亦即鱼类的繁殖力 20.性周期:鱼类性腺发育、成熟与生殖细胞的产出过程具有严格的周期性,这种周期性称为性周期 21.副轮:是一种假年轮,是鱼类生活中所发生的非周期的、偶然变化在鳞片上所形成的附加轮,不能作为年轮标志鉴定年 22.产卵轮:鱼在生殖季节,由于生殖活动剧烈,鳞片因摩擦受损或断裂,恢复生长时在鳞片上留下的痕迹。亦是一种假年轮 23.年轮:鱼类受生活环境条件年周期变化和自身生理周期的影响,逐年规律性地在鳞片及其它骨质组织上形成不同的生长年带.前后年份生长年带交替处的形态结构不同于生长年带,这一形态结构异常的生长年带交替处称为年轮可用来确定鱼类的年龄. 24.肥满度:指鱼的肥满程度,即体重与体长立方积的比值,比值越大,表示鱼体越肥满. 25.生长率;单位时间内鱼体体长(或体重)的增长值. 26.洄游:是鱼类运动中的一种特殊式型。是一种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和一定时间的变换栖息场所的运动.

鱼类的年龄如何判断

鱼类的年龄如何判断 生物依靠一定的生活条件得以生存环境的变化必定影响它们的生长。 大自然的周期性变化亦会在生物体上留下印迹。 众所周知:树木的年轮是自然印迹一年增加一圈持续不断地增长只要观察年轮即可判断树木的年龄; 那么,提问:鱼类的年龄如何判断? 回答: 在动物里面同样有记载年龄的“年轮”--类似马的牙齿龟鳖的甲背都是一些特殊的年轮。至于生活在水中的鱼类也大都长有“年轮”--一般依靠鳞片作为标记。 比较简单的方法是:剥取等待验证的鱼的一片鳞片置于显微镜或者放大镜下面观察会发现鳞片表面有黑白相间的环状条纹仿佛树木横断面上的年轮。这时只有仔细地数出鳞片上黑色环状条纹的圈数再另外加上一即是此鱼的实际年龄。比如鳞片上三条黑圈那么这条鱼的实际年龄就是四岁。 鱼类所以产生年轮主要是大自然年复一年的周期性变换决定了其之

成长--绝大多数硬骨鱼类具有的鳞片由真皮演化成骨鳞骨鳞又由许多同心圆的环片组成--鱼类生长状况的变化在鳞片上留下了清晰的痕迹。 春夏时节水温较高、食饵丰富是生长旺季鱼类长得快--鳞片也随之长得快圈与圈之间的环片宽一些生物学家称之为“夏轮”;进入秋冬水温下降、食饵减少鱼类的生长逐渐缓慢--鳞片的生长亦随之变缓圈与圈之间的环片相应地窄一些生物学家称之为“冬轮”。一宽一窄代表了一夏一冬。环片因为季节不同表现出来生长速度的差异就是鱼类的年轮。从鳞片上同心圈的圈数可以推算鱼类的年龄。 如果鳞片不太清楚,还可以根据脊椎骨、鳃盖骨、背鳍、耳石等等部位推测判断鱼类的年龄。例如比目鱼可以使用脊椎骨来推算年龄;大马哈鱼可以使用鳃盖骨来推算年龄;鲨鱼可以使用背鳍来推算年龄;大、小黄鱼则可以使用耳石来推算年龄。上述部位也出现同样的同心圆结构,外观非常清晰。

第十七章鱼类的年龄和生长

第十七章 鱼类的年龄和生长 讲授重点: 1 、年轮形成原理和年轮标志。 2 、鱼类发育阶段的划分。 3 、鱼类生长特性及影响生长的因子。 4 、鱼类生长指数的计算方法。 第一节 鉴定鱼类年龄的方法 一、年轮形成的原理(鳞片) 一年四季生长速率不均衡性,是形成年轮的理论依据。因为鱼类是变温动物,春夏季水温上升,饵料生物丰富,鱼体代谢旺盛,摄食强度大,生长速率且均衡。在鱼体增长的同时,鳞片、耳石或各种骨片也相应增长。鳞片生长时,它的表层就有环片形成,鱼体生长快时,鳞片上形成的环片就宽,环片间距亦宽,形成较宽的环片带,称为疏带或宽带;鱼体生长慢时,鳞片上就形成排列紧密、狭窄的环片带,称密带窄带。一年中形成的疏带和密带,合称为一个生长年带。生长年带数目是和鱼所经历的年数相符。在生长年带中,由春夏形成的宽阔环片过渡到秋冬的狭窄环片,其间的交替是渐进的,经过冬季后,从狭窄环片过渡到翌年春季形成的宽阔环片,其间是飞跃的,两者之间出现明显的分界线,即称为年轮。 实际调查发现,鱼类种间、种群间、或者同一种群的不同年龄的个体间,年轮在鳞片上形成的时间不太一致,并不是都在冬未春初形成。许多性成熟鱼,年轮往往在产卵后才形成。这是因为性成熟鱼往往先要把大量营养物质转化为性腺发育,而且在临近生殖时少摄食或不摄食,以致在生殖前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而生殖过后大量摄食,用以补充体质消耗及生长。因此春季繁殖的鱼类,其年轮往往在夏季,甚至秋季才形成。性未成熟鱼的年轮一般在春季形成。如长江长春鳊,性成熟年龄 2 - 3 龄, 1 - 2 龄鱼在 4 月下旬开始长出新环片, 3 龄以上鱼,从 5 月- 8 月,与生殖期吻合。 在赤道和热带水域,水温没有明显的四季变化,但鱼的鳞片或其它骨质组织上亦有年轮标志。黄鲷在一年中可以形成两个年轮;东海的大黄鱼,春季产卵的群体,其生殖期为 5 - 6 月,秋季群则为 9 - 10 月,这些现象表明,年轮形成并不单纯是水温和食铒条件等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有更复杂的机理,一般认为是鱼体内在遗传特性、生理机能与外界生活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鳞片上年轮标志

淡水鱼生活习性

鲤 鲤鱼属于底栖杂食性鱼类,荤素兼食。饵谱广泛,吻骨发达,常拱泥摄食。鲤鱼又是低等变温动物,体温随水温变化而变化,无须靠消耗能量以维持恒定体温,所以需饵摄食总量并不大。同时鲤鱼与多数淡水鱼一样属于无胃鱼种,且肠道细短,新陈代谢速度快,故摄食习性为少吃勤食。鲤鱼的消化功能同水温关系极大,摄食的季节性很强。冬季(尤其在冰下)基本处于半休眠停食状态,体内脂肪一冬天消耗殆尽,春季一到,便急于摄食高蛋白食物予以补充。深秋时节,冬季临近,为了积累脂肪,也会出现一个“抓食”高峰期,而且也是以高蛋白饵料为主。因此初春。深秋垂钓鲤鱼,要以蚯蚓、河虾等动物性饵料为主。春季过后,随着气温升高,鱼的摄食量变大,饵的质量已不主要,数量则上升为第一位。因此在暮春、整个夏季、初秋的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里,鲤鱼都以素食为主。此时垂钓,应使用面饵、糟食等。 鲤鱼虽属底栖性鱼类,但这并不是说它的活动区域一成不变。季候变化、水温冷暖。风力风向、气压高低、朔望更替、水质清浊、水流大小、水位涨落、水体溶氧、饵物环境等,都会随时改变鱼儿的活动区域,使它们常常进行较大幅度的位置移动,若在较大水域,这便叫做‘洄游”。鲤鱼同其他淡水鱼相比,有共同习性也有特殊习性。这些习性主要是由繁殖需要、索饵需要、趋氧生存需要决定的。 喜草习性各种水草和水生植物滋生繁茂的水域,也是各种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繁衍生息之所,鱼类可以在这里摄取到丰盛食物。水草茂盛处又是鱼类绝佳的排卵产床,每年春天繁殖季节,这类地方都是鱼儿的聚集之所。 顶流习性一个池塘往往有溪流或渠水注人,它不但为塘内鱼儿带来大量新鲜饵物,而且进出水处又有较高的溶氧度,是鱼儿觅食摄氧的理想去处。所谓“顺风的旗,顶水的鱼”,道理就在于此。 逐波习性水域宽阔的池塘,一遇风天,水面往往掀起较大风浪,风浪推动表层浮游生物和其他一些食物积聚于下风口处,这些饵物又被浪头打入水中,这一带于是成了鱼类的天然觅食场。波兴浪涌之处,水体溶氧度肯定就高(这与高密度养鱼池的增氧机道理相同)。基于上述两条,鱼儿便养成了随波逐浪趋下风的生活习性。 向暖习性在自然水体温度较低时,很明显各类鱼都喜欢到向阳的水域活动觅食,很少到大片阴坡一侧和浓荫蔽日的水区活动,也不会长时间在水温较低的深水处呆着不动。初春与晚秋,背风向阳的浅水处白天在日照下较为温暖,鱼儿爱到此处来游大觅食。而早晚夜间温差大,浅水处水温亦下降快、降幅大,鱼儿便通常要龟缩到水体相对温暖的深水区去。随着昼与夜水面温度的升降,鱼儿也会随之日浮夜沉。相反在夏天高温季节里,早、晚、夜间浅水区凉爽宜人、鱼喜趋之。而白天随着气温水温升高,鱼儿则逐渐移向深水处。烈日当头、酷暑难耐的盛夏正午,鱼儿一般在池塘最深处龟缩不动。若循以上规律“找鱼”,基本便可觅其踪迹。 合群习性除鲶鱼、黑鱼以外,大多数鱼类喜群居。“鱼贯而行”、“过江之鲫’”等成语就说明了这种习性。鲤鱼亦如此,这一方面是由相同的食性和生活习惯决定的,另外鱼类集群而动,也是出于防避敌害的一种天性与本能。 趋氧、趋静习性自然水体含氧量一般平均每升8-12毫克,当其降至不足1毫克时,就会引起多数鱼类停止摄食、“浮头”,甚至死亡。鲫鱼、鲶鱼等耐缺氧的能力相对强一些,鲤鱼则不行,一般要求溶氧度每升5毫克以上。水中氧气一是来自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再一个来自水面空气。无风天气溶氧慢,波浪大则溶氧情况好。哪一处缺氧,鱼便很敏感地向含氧高的水域转移。这就是鱼喜草、喜流、喜波、喜浅滩的主要原因。雷雨前气压低,天气发闷,鱼不咬钩;大雨刚歇天放晴,鱼则“疯咬”;上风头死水区鱼不爱咬,下风处波兴浪涌,鱼十分活跃;肥水塘如有外来新鲜水注人口,那里是钓鱼黄金带。…??所有这些现象说明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