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理论

我国社会发展理论

彭怡鸣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总结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理论。在我国告诉发展的时期,对我国社会的发展目标模式及其实现途径的思考和探索,是身为祖国发展中流砥柱的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

关键字: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理论

一、中国社会发展理论产生背景

对人类社会起源的认识是社会发展理论的逻辑起点。中国古代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人是由神创造的,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来源于上天的的注定和安排。在中国古代很多理论都支持这一观点,在古人看来,宇宙万物,人及人类社会之种种制度,一切都起源于天或神明,人类社会的兴衰成败,也皆由超自然超人格的力量——天命所主宰。这种思想,一直深深影响到后世中国的社会发展。

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起源于人的交往关系。作为大自然产物的人,生来就有对声、色、衣、食的情欲和贪婪,就必然要产生相互争夺。国家的起源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相互争夺生产和生活资料之间的矛盾。社会的道德制度的起源,也在于人们之间相互约制,以避免过度争夺社会资源而造成人类延续的中断。人类社会的起源以及人类社会与动物群体类差别的认识,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实际的。荀子的人类社会起源思想,对于后世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是社会发展理论的重点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因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

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只是从社会发展本源的意义上来讲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发展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社会生产方式内在的矛盾运动。“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侄桔。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产物。社会一旦分裂为阶级,就必然由于经济利益的对立而产生阶级斗争。阶级对抗和阶级斗争根源于社会的经济生活,是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在现实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直接表现。阶级斗争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或调整,反作用于生产力,推进社会的向前发展。

经济因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有决定性的”动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过程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1892 年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序言中表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动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以及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由此可知,生产力、经济条件决定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但生产力则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动力”。

各因素共同构成社会发展的合力。恩格斯晚年提出了“历史合力论”的思想。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中,恩格斯初步论述了社会发展的合力论的思想:“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1890 年他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说道:“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进行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第二,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

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各个人的意志,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合力,由个人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等社会有机体的各种因素共同构成,但各个因素所起的作用又不是同等的。其中经济因素具有最终决定性的作用,政治的、思想的等上层建筑诸要素也对历史发生着重大影响。这里表现为一切因素的交互作用,不存在任何绝对的力量,一切都是相对的。在交互作用中,共同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的力量,促成了历史事变的产生,进而推动着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理论概述

毛泽东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表述中,用了“人民大众”一词。毛泽东认为,无产级要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不能孤军奋战,必须依靠和团结人民大众。《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指出:新民主义革命“基本的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而在一定的时期中,一定的程度上,还有民族资产阶级的参加。”根据毛泽东的表述,人民大众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第一,农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实际上是农民革命,中国的革命战争实际上是农民战争,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第二,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组成部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具有两面性的阶级,他们在感到受外国资本和本国军阀压迫的痛苦时,是赞成革命的,当无产阶级革命对其意欲达到大资产阶级地位的发展感到威胁时,他们是怀疑革命的。无产阶级在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既斗争又联合的策略,来克服其动摇现象。第三,城市小资产阶级是团结的对象。中国的城市小资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时刻面临失业、破产的危险,有较强的革命要求,因此他们说无产阶级革命团结的对象。他们中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容易接受先进的思想,是革命斗争的先锋。毫无疑问,新民主主义革命动力就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

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理论的新突破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是和“发展”两个字紧密相连的。“发

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道出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社会发展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理论在各个方面都有所突破创新,“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及世界发展的新特点,“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观前提。稳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中国社会发展必须“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从“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两大文明都要搞好的战略布局。找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三个有利于”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评判标准。“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中国社会发展机遇论。

(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第三领导人对社会发展理论的新认识

1989年 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世情、国情、党情出现了深刻的变化,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作为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的理论应答,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创新。

(二)以胡锦涛为中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社会发展理论的新理念

2002 年 11 月党的十六大之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理论界一般称这段时期为“新世纪新阶段”或“新时期新阶段”。在新阶段,中国社会进入空前的变革时期,社会结构急剧变化,活力与矛盾共存,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些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各种考验。作为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2007 年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经验作了大跨度的回顾总结,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

以胡锦涛为中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从道路和理论两方面深刻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7 年 10 月 15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胡锦涛所做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报告,对于新世纪新阶段理论界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各种争论做了坚定而清晰的回答。胡锦涛旗帜鲜明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社会发展理论新阐述中国共产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社会发展道路做了清晰的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参考文献:

[1] 娄香莲.社会发展理论概述[J].社会管理,2006.11:147-148.

[2] 刘胜. 我国社会发展历程[D].河海大学,2007.

[3] 刘晓旭.社会学基础原理[D].北京化工大学,2008.

[4] 潘林. 社会学[D].东北林业大学,2007.

[5] 刘刚,娄慧.十八大解读[J].科技创业,2006,3:129-1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