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ar模型的我国农业利用外资对农业政策依赖度衡量分析

基于Var模型的我国农业利用外资对农业政策依赖度衡量分析
基于Var模型的我国农业利用外资对农业政策依赖度衡量分析

浅谈中国农业保护政策

1,理论:农业,农业特点,农业保护政策介绍,农业支持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他国农业保护政策体系 3,我国现行农业保护支持体系分析(A,十五,十一五期间农民收入比例,B,我国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必要性,C,现阶段具体问题) 4,构建我国农业保护体系 浅谈我国农业保护体系构建 从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看,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必然采取不同的农业政策。由于农业是具有弱质性、需要特殊保护的产业,因而对农业进行保护已成为一种国际惯例。我国是一个有近13亿人口、其中9亿在农村的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在我国始终举足轻重。受国际市场和国内自然灾害因素影响,我国今年粮食价格出现异常波动。10月CPI同比涨4.4%,创28个月以来新高,其中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贡献”占74%。本文旨在通过对农业保护的含义、作用及其必要性的分析,结合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农民收入,探讨在新时期下我国的农业保护的问题。 一、农业支持保护的内涵 (一)农业。农业生产是具有生命物质的再生产,这是其固有特点。马克思说:“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与工业等其他产业比较,正是农业的这些固有特征决定了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这是农业支持和保护之所以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二)农业基本特征。农业生产是以土地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以动植物作为自己的产出,农业生产队自然环境存在明显的依赖性,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这些特点使得农业成为一个弱势产业,也制约了农民收入和提高,因此,政府对农业就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护。 (三)农业支持保护。农业支持和保护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为确保农业发挥基础作用,使农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以便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与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的总和。其核心是政府的有关政策措施。基于农业产业的弱质型使得政府有必要为农业提供支持和保护。 二、他国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 农业保护是一种国际现象,由于各国条件不同,它或多或少存在于各种类型的国家。 (一)美国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 整体上看,美国农业保护政策体系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保护农业资源和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另一类是直接保护盒和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保护农业资源是通过立法和制定行政措施制止对资源的破坏性利用,保护生存环境;促进科技发展是通过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及三者结合培养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农业劳动者,用先进的科技武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第二类政策是美国农业保护政策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农业价格和收入政策;农业信贷政策;农业税收政策;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国内食物援助政策。 (二)欧盟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 欧盟农业保护政策体系的主要构成就是“共同农业政策”,主要是通过操纵价格来实施。在欧盟内部市场,确定农业生产者可望得到的最高价格,即目标价格;当供过于求是,如果低于目标价格后继续下跌,到某一临界点的价格就是干预价格;对欧盟以外的农产品市场,则限定门槛价格和进出口补贴。门槛价格相当于国外农产品能够进入欧盟的最低价格。当世界市场价格低于门槛价格时,要征收不同的“差价税”。

2017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整体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2017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整体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总体形势的同我们的总体经济形势 紧密相连,国家统计局公布2017年我国GDP总值虽然再创历史新高为82.7万亿,名义增速为11.15%,不变价增速6.9%,较上年有所回升,增速谷底反弹。通过详细数据分析发现我们的2017年的总体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年末变现更为明显,对一季度的会有一定的惯性冲击。国家在推出海南全境自贸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后,加速在中原地区加速推进周口阜阳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建设更是具有更为紧迫,更为深远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全国宏观总体形势1)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全年的社会总需求101.06万亿,扣款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5.00%,为2009年跟踪以来的最低增长速度,其中国内总序为97.79万亿,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5.84%;其中12月国内总需求名义增速1.84%,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0.24%,为2009年进行月度跟踪以来的最低增速。分项来看,12月的国内消费增速将为9.4%,为历史新低;投资方面12月投资增速为-2.29%为2008年跟踪以来首次出现投资负增长。投资到位资全年为投资总额99.70%,为2006年以来首次投资资金到位资金低于投资,12月份到位走进仅为当月投资1.04倍,也为相对较大水平。年末较低的消费增长和较低投资资金到位率必然影响2018

年1季度竞争增长。2)财政收入年末放缓,财政赤字快速增长,债务负担,企业经营年末下降严重。国加财政赤字达到3.08万亿元,再次历史新高,较2012年增长3.6倍,2013-2017年政府财政赤字累计达到10.45万亿,年末债务余额28.15万亿,较上年增长24.72%,为年度GDP 34.55%;,2017年债务付息达到6185亿元,为政府财政收入的3.58%;支出的3.04%。较高的财政赤字积累现在了后期的政府支持经济增长的能力,并带来的较为严重的债务负担。企业收入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同口径增长11.1%,按照历史数据为全年增长1.10%;利润同口径增长21.%,按照历史数据增长9.28%;其中4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1.90%,利润同比下降13.4%;12月份月销售收入下降30.31%,利润下降23.99%。四季度的工业经济影响的下滑会对1季度经济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二、农村与农业形势1)农村收入情况综合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2017年全国居民总收入为37.35万亿,较上年增长10.03%,居民总收入占到全部GDP45.16%,占比较上年下降0.46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收入总额7.75万亿,较上年增长6.23%;农村居民占到居民总收入的20.74%。农村居民收方面,外出务工总收入为7.29万亿,较上年增8.70%,占到农村居民总收入的94.12%,非外出务工收入4552亿元,较上年下降22.11%;农民农村地区经营收入占到农业增加值6.95%,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精)

* 本文为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欧盟外贸法 (欧共体共同商 业政策及其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国家留学基金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结题成果之一。 早在 1993年结束的与奥地利、瑞典、芬兰和挪威的入盟谈判 中 , 农业就被证明是一个尤其困难的方面 , 这是因为这些国家给予农业相当普遍的支持。在最近的欧盟东扩中 , 新入盟的中东欧国家的农业落后 , 其情况虽与上述国家不同 , 但问题更多 , 主要问题是其庞大的农业人口 , 10个新成员国将会使农业人口增加 2倍多 , 农业面积将扩大 40%多。此时重要的是怎样将农业补贴调低到相对较低的支持水平 , 从而不至于使负担更为加重。参见肖海峰 : 欧盟东扩对欧盟农业的影响 , 载世界农业 , 200112期。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 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 * 陈彬 摘要 :本文分析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各个阶段改革对环境保护的不同规定 , 以及WT O 新一 轮农业谈判中欧盟有关环境保护的提案 , 并进一步对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对环境因素的关注进行思考 , 最后总结欧盟在此领域的改革和实践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 ; 农业协定 ; 环境保护作者简介 :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武汉 430072中图分类号 :F350. 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871(2008 02-0041-06 引言

农业政策一直是国际贸易规则难以进入的禁区。虽然乌拉圭回合达成了趋向自由贸易的农业协定 , 对各国国内支持也形成了一定的约束 , 但国内支持政策的庞杂、利益集团的立场分歧等诸多因素使其在多边贸易谈判中依然命运堪忧。 在主要发达国家 (国家集团和农业出口大国 (国家集团中 , 欧盟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前列 , 在全球农产品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而欧盟关于农产品对外贸易的规则主要是在其共同农业政策 (Comm on Ag ricultural Po licy, CAP 框架内决定的 , 受该政策的支配。 毫无疑问 , 欧盟农业取得今天的发展 , 其共同农业政策功不可没。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是欧洲一体化得以起步并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以政府干预的有力手段 , 长期维持着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均衡。 , 在的弊端以及在实践当中所带来的问题。首先 , 共同农业政策在其存续期间遭受的最大的批评在于该政策的实施导致欧共体为此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欧盟东扩也给共同农业政策带来了极大的 压力。 欧共体与 WTO 进行的促进农产品自由贸 易的谈判也对共同农业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 , 在欧共体内部的一些领域也存在着现实的危险性 , 有可能加剧粮食和农业失衡 , 如消费者对食物质量和安全产生了不信任感等。最后 , 保护关税限 41 德国研究 2008年第 2期第 23卷总第 86期 D eutschland-Studien 制了美国农产品的大量进口 , 从而加深了欧共体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这些问题实际上导致共同农业政策今后的重大改革。

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分析报告

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一)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农村是指相对于城镇的居住区,具有分散、以农业为主的生产生活特征的居住区。从来源上讲,农村环境污染包括两部分:一是从城市和工业转移而来的污染,二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本身产生的污染。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加快,农村和农业污染物排放量在逐渐增加,表现为部分地区农业污染加剧,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之长期以来农村建设没有具体规划,生产生活缺乏秩序,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低,几乎全部露天堆放。同时,务农人口年龄老化,不易接受新技术、新观念,缺乏环保意识,对于化肥、农药的依赖程度较高。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化学物质,导致全国约1.5亿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居民生活污水、乡镇企业污染排放、城市工业污染转移等直接威胁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农村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 (二)面源污染是农村环境污染控制的重点 与工业污染点源不同,农业污染通常是无序的面源式分散排放,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易监测性和空间异质性等特点。有机物(COD)、总氮(TN)、总磷(TP)是农村面源污染物负荷的主要来源。 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化肥的过度使用,加之化肥的利用率较低(一般只有30%~40%),导致大部分养

分流失进入环境,造成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污染;二是农药的大量使用(利用率只有10%~30%);三是规模化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已成为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中氮、磷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四是农膜的大量使用形成了“白色污染”。农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包括村镇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农村固体废弃物随意堆积对空气、土壤以及随暴雨进入水体造成的污染等。 农业面源已成为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原因。据报道,松花江、长江等流域水质已不同程度受到农药的污染;甚至在江西、河北等地的地下水中也发现了农药残留;我国富营养化较严重的滇池、太湖和巢湖,人畜粪便及生活污水全氮和全磷的贡献率达到了80%以上。 (三)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面临着三方面的滞后。 一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显著落后于城市(工业)及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存在显著的差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收入差距绝对数为1.48万元。 二是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缺口仍然很大。按目前全国约60万个行政村,即使只有1/3的行政村得到治理,按每个行政村治理投入100万元,假设地方可以配套投资50%,也需中央财政投入至少1000亿元。2008至2011年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共安排投入40亿元,带动地方投入近80亿元,2011-2012年中央财政还计划安排95亿元支持各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但绝大多数县(市)农村环保投入均为空

计量经济学 案例分析

第二章 案例分析 研究目的:分析各地区城镇居民计算机拥有量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关系,对更多规律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一. 模型设定 2011年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Y 与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总收入X 的关系 图2.1 各地区城镇居民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与人均总收入的散点图 由图可知,各地区城镇居民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随着人均总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近似于线性关系,为分析其数量性变动规律,可建立如下简单线性回归模型: Y t =β1+β2X t +u t 50 60 708090100 110120130140 X Y

二.估计参数 假定所建模型及其随机扰动项u i满足各项古典假设,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E)估计模型参数.其结果如下: 表2.1 回归结果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1/13/17 Time: 12:50 Sample: 1 31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1.95802 5.622841 2.126686 0.0421 X 0.002873 0.000240 11.98264 0.0000 R-squared 0.831966 Mean dependent var 77.08161 Adjusted R-squared 0.826171 S.D. dependent var 19.25503 S.E. of regression 8.027957 Akaike info criterion 7.066078 Sum squared resid 1868.995 Schwarz criterion 7.158593 Log likelihood -107.5242 Hannan-Quinn criter. 7.096236 F-statistic 143.5836 Durbin-Watson stat 1.656123 Prob(F-statistic) 0.000000 由表2.1可得, β1=11.9580,β2=0.0029 故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可写为: ^ Y X t t=11.9580+0.0029 其中:SE(β1)=5.6228, SE(β2)=0.0002 R-squared=0.8320,F=143.5836,n=31

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汇总

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1 一、研究的目的要求 居民消费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居民合理的消费模式和居民适度的消费规模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的增长,而且这也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不断增长。但是在看到这个整体趋势的同时,还应看到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居民消费水平也有明显差异。例如,2002年全国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消费支出为元, 最低的黑龙江省仅为人均元,最高的上海市达人均10464元,上海是黑龙江的倍。为了研究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变动的原因,需要作具体的分析。影响各地区居民消费支出有明显差异的因素可能很多,例如,居民的收入水平、就业状况、零售物价指数、利率、居民财产、购物环境等等都可能对居民消费有影响。为了分析什么是影响各地区居民消费支出有明显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并分析影响因素与消费水平的数量关系,可以建立相应的计量经济模型去研究。 二、模型设定 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各地区居民消费的差异。居民消费可分为城市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由于各地区的城市与农村人口比例及经济结构有较大差异,最具有直接对比可比性的是城市居民消费。而且,由于各地区人口和经济总量不同,只能用“城市居民每人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来比较,而这正是可从统计年鉴中获得数据的变量。所以模型的被解释变量Y选定为“城市居民每人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 因为研究的目的是各地区城市居民消费的差异,并不是城市居民消费在不同时间的变动,所以应选择同一时期各地区城市居民的消费支出来建立模型。因此建立的是2002年截面数据模型。 影响各地区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有明显差异的因素有多种,但从理论和经验分析,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应是居民收入,其他因素虽然对居民消费也有影响,但有的不易取得数据,如“居民财产”和“购物环境”;有的与居民收入可能高度相关,如“就业状况”、“居民财产”;还有的因素在运用截面数据时在地区间的差异并不大,如“零售物价指数”、“利率”。因此这些其他因素可以不列入模型,即便它们对居民消费有某些影响也可归入随即扰动项中。为了与“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相对应,选择在统计年鉴中可以获得的“城市居民每人每年可支配收入”作为解释变量X。 从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得到表的数据: 表 2002年中国各地区城市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和可支配收入

欧盟农业政策

一、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CAP,Common Agriculture Policy)是在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欧共体的两大支柱之一(另一支柱为关税同盟)。它由一整套规则和机制所组成,是欧盟最重要的共同政策之一,主要目的是用来规范欧盟内部农产品的生产、贸易和加工。共同农业政策的最大特点是:对内实行价格支持,对外实行贸易保护。 建立:早在1956年进行的欧共体谈判中,法国就坚决主张农产品也应该包含在关税同盟中。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分析,关税同盟所带来的自由贸易效益可使德国制造商获益,建立CAP对法国农民也有同样的效果。法国、意大利、荷兰是CAP的积极支持者。CAP 最早由《罗马条约》提出,1960 年欧委会正式提出建立共同农业政策的方案,1962年欧共体六国通过了《建立农产品统一市场折衷协议》,这个协议成为CAP的最初框架。 共同农业政策的目标: 1、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tipped, and we seem increasingly dependent on work for our sense of self.我并不认为这种社区概念的变 2、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民合理的生活水平。 3、稳定农产品市场,保证供应的可靠性。 4、保护生态环境和动物生存环境,保证食品安全。 5、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共同农业政策的原则 欧共体为了协调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制定了三条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 一、共同体市场统一原则,即逐步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实现共同体内部成员国之间商品、劳动力和资本自由流通;协调成员国之间防疫和兽医等条例;制定共同的经营法则和竞争法则等。 二、共同体优先原则,即实行进口征税、出口补贴的双重体制。当产品进口价格低于共同内部价格,实行进口征税;当产品出口价格低于共同内部价格,实行价格补贴,控制从共同体外部进口,避免受到世界市场波动的影响。 三、价格和预算统一原则,即制定统一的农产品价格和财政预算,由各成员国交纳一定的费用建立农业指导金和保证基金,用以进行补贴和支持欧盟的农业发展。 共同农业政策的运行机制 1、价格机制价格机制是共同农业政策运行机制的核心。共同农业政策的价格机制有三部分组成:目标价格、干预价格和门槛价格。目标价格是价格机制的中心,是根据一种农产品在共同体内部最供不应求的地区所形成的市场价格而确定的,是农民有望在公开市场上得到的价格。干预价格也叫保护价格或保证价格,是低于目标价格的共同体农产品的最低保证价格。一旦共用体内的市场价格降到目标价格以下某一点时,共同体就用干预价格收购农产品,以维持市场价格的稳定。门槛价格是对欧共体之外的国家设立的,是第三国农产品进入欧共体的最低进口价。门槛价格的目的在于为了保证欧共体进口农产品的价格能与欧共体的目标价格一致。门槛价格与进口农产品的到岸价格之差作为关税收入(差价关税:共同农业政策的过渡措施,已于1968年停止征收)。 2、货币补偿金机制由于欧共体成立之初没有统一的货币,当各国货币汇率出现频繁波动时,会对共同价格体系的稳定造成很大威胁,为了维持农产品的共同价格,1969年,欧共体又创立了货币补偿金制度,对货币升值国的出口和进口农产品分别按其货币升值幅度提供补贴或征税,对货币贬值国则按价值幅度对其出口进行征税,进口给予补贴。 3、欧洲农业指导与保证基金分为两个部分:用于农产品市场管理的保证部分和用于农业结构改革的指导部分。保证部分主要开支项目为:为支持农产品出口而发放的出口补贴;农产品市场的干预费用;因货币汇率波动引起的货币补偿金。指导部分主要用于欧共体在农业结构政策范围内采取的各项措施、理事会决定的特别开支及改进生产设施和农产品销售工程。 4、共同市场组织(COM)是共同农业政策的主要机制,因不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条件而变化。有以下四种类型: 1)、按照生产要素对生产者提供的直接资助。涉及的农产品主要有谷物、油菜籽、蛋白质作物、绵羊肉和牛肉。 2)、根据生产水平的一定比例提供资助,主要涉及橄榄油、烟草、棉花、某些被处理过的水果和蔬菜,还包括葡萄酒。 3)、对成本主要由消费者承担的产品提供支持,主要涉及奶制品和糖类。 4)、允许市场自身调节供求波动而只有极少的干预,主要涉及水果蔬菜、高档葡萄酒、猪肉、家禽等。 CAP实施的意义 CAP实施以来,不仅对促进欧洲农业发展、稳定农产品市场,也对推动欧洲一体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迅速提高了成员国的农产品质量,保证了农产品市场的供给。1983年,欧共体成为世界第三大小麦出口国,同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糖料供给国和奶制品的主要供给国。到1984年,欧共体成为世界第二大牛肉净出口国。 2、CAP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和出口补贴极大地刺激了各成员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居优势的成员国竭力发展农业生产,取得较多的价格支持费用。农业居劣势的成员竭力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以减少从其他成员国进口农产品,不仅节省外汇支出,也增加了其农产品在共同体市场上的竞争力。 3、统一对外的农产品进口关税壁垒保护了内部农产品市场,使得内部的农产品贸易迅速发展,贸易大幅增长。自二战到20世纪60年代初,西欧一直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的农产品出口市场。1958年,欧共体中的一些国家共进口谷物1180万吨,其中只有8%是从成员国购买的。从1961年到1974年,内部农产品贸易额从34亿美元剧增到204亿美元,增长了近7倍。CAP为欧洲经济一体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问题:共同农业政策在实施额发挥作用的同时,自身隐藏着的一些弊端和不足并由此带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1、CAP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和农业生产补贴,导致农业产出增长超过市场对农产品的吸收能力。在1973—1988年间,欧共体的农业产量年均增长2%,而内部消费年均增长只有0.5%。1984—1985年度,欧共体主要农畜产品过剩严重,在过剩消费能力中小麦为24%,大麦为20%,糖料为34%,奶粉及奶制品达到242%。 2、巨大开支给成员国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加大了普通消费者的负担。1980年,欧共体农业政策开支占总支出比例的73%。 3、增加了大农户的收入,却不能增加小农户的收入。。由于共同农业政策补贴和产量挂钩,大量的补贴被大农场主享受,大量的中小家庭农场则获益不多。 4、成员国内部利益分配不均。如德国虽然承担了总体预算的29.2%,却只能从欧共体得到14.8%的回报。 5、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和出口补贴,影响了世界农产品价格和其他农产品出口国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加剧了欧共体同其贸易伙伴尤其是美国在农产品出口领域的摩擦和纠纷。 二、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进程 CAP自产生以来,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 1、20世纪60年代重组农业结构的改革 CAP 建立的最初目的主要是应对战后食品供应的短缺,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以及农产品产量。为此,当时的欧洲委员会于1968 年公布了以欧委会副主席曼斯霍尔特命名的《欧洲共同农业政策改革备忘录》即“曼斯霍尔特计划”,并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鼓励兼并小农场以形成大农场,实现农业的大规模生产;让老年生产者退出生产等。由于改革过于激进,给大量家庭农场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许多措施最终未能付诸于实践。 2、20世纪70年代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改革 1972 年CAP 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加快实现欧洲农业的现代化,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推进农业职业培训,鼓励青年从事农业生产,让年老农民提前退休以更新农业生产的劳动力。1975 年又推行了“贫困地区计划”,向生产条件较恶劣的地区如山区农民提供补贴。此后,欧洲一些农产品生产部门已经出现了生产过剩的现象。为保证农民收入水平,政府对农产品实行价格

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

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 学习目标: 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理论 农业政策分析与经济福利 农业政策分析的理论模型 农业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农业政策分析中的经济原理 一、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把经济问题的分析置于政治研究领域,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政策决策;是研究非市场决策、对政府决策过程进行经济分析的一种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的重心不在于价值判断,即不纠缠于国家这样做是否会比那样更好;它更关注于为什么,国民作为一个集体,选择了这个而不是那个。它是用经济学工具提示公共产品的供应和分配的政治决策过程。 它所关注的问题如政治个体的行为特征以及由此引出的利益团体的行为特征对政策决策的影响等。该理论假定所有政治行为人(选民、纳税人、候选人、立法者、官僚集团、利益团体、政治党派、官僚体制与国家政府),都与市场行为人的表现一样:自利、理性并追求政治利益的最大化。政党及其候选人对原则性问题的讨论并无实质兴趣,而只是对在竞选中获胜情有独钟。因此,任何政党及其候选人总是力图寻找那些最能吸引多数选民的政策立场。 该理论认为,政府计划大都与公共产品有关。一个理性经济人会联合那些有共同需要的人,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向政府部门旋压,设法寻求特定利益——补贴、特权或保障。这些特定利益的成本可分散至所有纳税人身上,而这些人并不愿意承担该成本。这种利益集中于少数人而成本分散于多数人的现象,导致社会上少数具有同质性利益的、高度组织化的利益集团的形成。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投票机制问题:作为代表,政府如何了解民众的偏好、偏好的表达方式、偏好的加总方式;作为民众如何组成利益集团表达特殊要求等。 官僚行为和政府膨胀问题: 二、委托——代理理论 政策制定的主体是国家和政党,它们代表的是人民的意愿(利益)。 “人民”是可以划分为具有共同需要、利益和信念的阶层和群体(利益集团、政党、工会、卡特尔,以及具有传统形象的资本家和工资收入者)。这些通过自己的组织,采取共同行为,来确保自己的偏好能够压倒其他群体的偏好。他们不再以个体,而是以社会主体的角色出现。这样个体与主体之间就形成了委托——

2020中国农业政策

2020中国农业政策 一、普惠制的支农补贴不会减少,甚至要增加。 这是个好事。什么是普惠制支农补贴,直白点说就是凡是农民、凡是有地的、凡是种植者,只要够条件都能得到的补贴,你有我也有,是均摊的。以黑龙江2016年发放的惠农补贴资金为例,比如 “三项补贴”又叫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是每亩71.45元;大豆价格补贴 每亩130.87元;玉米种植者补贴(第一次)是153.929元。这些补贴 来年还会有,而且钱数可能还会增加,大家要放心,你也可以转发 给你的亲戚朋友。 在最近的农家朋友留言中,还有不知道三项补贴是什么,还问发没发呢。黑龙江的还问有没有大豆补贴?等等,从这里可以看出一部 分农民对补贴还是不了解,关心的不到位,也希望农家朋友多关注 信息。自己的事,还是补贴的事,应该多听听,多问问,多看看, 掌握一些信息对自己有好处! 在这里我们还要提醒大家,在流转土地时一定要签好协议。国家的一些补贴是给种植者的。 二、惠农补贴要向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种植倾斜。 国家要下大力气支持规模经营,这是今后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农业政策巨大调整所在。而对于规模经营者来说,应该抓住政策机会,干实事,迅速壮大,并不是摆样子,享受政策。 将来,从补贴资金的送达角度来看,最大的变化是:政策补贴的扶持导向是依据农业改革的方向来配合推动的,之前普惠制的惠农 补贴资金应该不会减少,但为了配套推进改革的扶持资金一定会是 成倍增加。对于规模经营者来说,想要申报惠农扶持资金,核心还 是要把握住2017年农业改革到底有哪些致富机遇(明天发帖说17年

都有哪些补贴),如果连农业改革的重点方向都摸不透,空谈补贴又 有何用? 国家为什么要下这么大的力度进行农业改革?目的就是要加速推 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而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规模 农业是必经之路,在国家推动规模农业的过程中,尤其是以粮食增 产的规模化经营将成为国家推动规模农业的重要一环,在这其中尤 其是针对带动能力更强的经济组织,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增收 将成为主旋律! 那么,怎么增收?就要通过产业去带动,就要完善补贴。完善补 贴从字面的理解上我们可以发现并不是减少补贴,而是基于原有的 补贴规模进行完善弥补空白,从补贴资金的总量上首先就要有提高,至于价格机制,仅从种粮的角度来讲,就是要通过政策机制和价格 机制双重保险来确保农民收入。而确保农民收入提升核心还是要依 靠农业经济组织,像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包括是工商企 业转型进行农业的人群,将成为国家推动规模农业,重点扶持的对 象!

第六章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案例

第六章 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案例 1、下面建立一个包含3个方程的中国宏观经济模型,已经判断消费方程式恰好识别的,投资方程是过度识别的。对模型进行估计。样本观测值见表6.1 01211012t t t t t t t t t t t C Y C u I Y u Y I C G αααββ-=+++?? =++??=++? 表6.1 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单位:亿元 (1) 用狭义的工具变量法估计消费方程 选取方程中未包含的先决变量G 作为内生解释变量Y 的工具变量,过程如下:

结果如下: 所以,得到结构参数的工具变量法估计量为: 012???582.27610.2748560.432124α αα===,, (2) 用间接最小二乘法估计消费方程 消费方程中包含的内生变量的简化式方程为: 1011112120211222t t t t t t t t C C G Y C G πππεπππε--=+++?? =+++? 参数关系体系为:

11121210012012122000 παπαπααππαπ--=?? --=??-=? 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如下: 所以参数估计量为: 101112???1135.937,0.619782, 1.239898π ππ=== 202122???2014.368,0.682750, 4.511084π ππ=== 所以,得到间接最小二乘估计值为: 12122??0.274856?π α π ==

211121????0.432124α παπ=-= 010120????582.2758α παπ=-= (3)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消费方程 第一阶段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内生解释变量的简化方程,得到 1?2014.3680.68275 4.511084t t t Y C G -=++ 用Y 的预测值替换消费方程中的Y ,直接用OLS 估计消费方程,过程如下:

对比分析美国和欧盟的农业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

基于美国和欧盟农业政策的对比 分析及对中国农业政策的启示 摘要 “农业”是关于国计民生的产业,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科技和投入的多管齐下。美国和欧盟都是WTO中最大的生产体和贸易体之一,它们的农产品产量和贸易量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它们也是WTO中农业协议的重要参与者。两国的农业之所以持续稳步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及优越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与其制定的农业政策密不可分。了解欧盟和美国的农业政策,对于我国采取相应的对策及农业政策的制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美国农业政策;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比较分析;启示

美国和欧盟作为WTO中最大的生产体和贸易体之一,它们的农产品产量和贸易量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它们也是WTO中农业协议的重要参与者。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农业贸易已被纳入了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中, 并主要从国内支持、出口竞争、市场准入3个方面开始限制或约束各成员国的内部农业政策。这些改变不仅预示着全球农业政策调整的趋势, 影响着WTO多边贸易体制中的农业谈 判方向, 还对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贸易利益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有必要对美国和欧盟的农业政策做出分析 一、美国和欧盟的农业政策概述 (一)美国的农业政策 美国农业政策由来已久,早在南北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发展政策,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外需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到了20世纪20~30年代,由于国内外市场收缩和严重的生产过剩,美国农业经历了空前严酷的危机。为了避免农业部门的全面崩溃,从1933年罗斯福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农业政策,支持农产品价格和农业收入,到这些政策和技术进步使生产发展大大超过需求增长时,政府转而制定扩大内外需求的政策。所有这些政策的汇集,成为战后历届政府推行的联邦农业政策体系。该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发展农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的政策。 ⑴发展农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联邦政府向农业地区提供或资助发展交通运输、供电和通讯事业。 ⑵推动农业科研和技术普及。联邦政府通过各地建立起来的农业院校、农业试验站和农业技术推广站三级机构推动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率的持续提高。此外,农户还可以通过农业技术推广站获得有关市场、管理、气象、病虫害和技术方面的信息和指导。 ⑶税收优惠。农户可以在收益多的年份提前支付开支,收益少的年份提前出售农产品,以少缴所得税。此外,农户还享有资产的“加速折旧”优惠。 ⑷提供农业信贷和农产品保险。农业信贷系统可以从政府获得低息贷款转而提供给农户。农产品信贷公司则为参加价格支持计划的农场主提供短期优惠贷款。农户信贷管理局的贷款则带有很大的补助性质,它向受灾地区提供利率很低的紧急贷款。1981年《农业法》把这种紧急贷款作为援助遭受自然灾害农户的主要方法,取代了70年代的直接补助。政府还为保险费用提供多至30%的补贴。 ⑸补贴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政府资助水利设施的兴建和维修,提供价格低廉的农业用水。为保护土地,政府还出资修造递田,按等高线平整土地,施用石灰,等等。政府补贴的结果使农户在不增加农业生产要素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多的收成。

农业行业分析

农业行业分析 一、宏观分析 (一)行业概况 1.行业简介 农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属于第一产业。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它是通过培育动植物产品从而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广义农业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包括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的生产活动。 2.行业分类 细分行业行业定义 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种植生产种植业利用土地上水域空间进行水产养殖,又叫渔业水产业 利用土地资源培育采伐林木林业利用土地资源培育或者直接利用草地发展畜牧畜牧业 3.农业产业链 数据来源:百度百科 现代农业产业链是一种新型产业组织方式,它是一个规模巨、结构复杂的网状要素系统,贯通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3大领域,含括各种农产品的物流链、信息链、价值链、组织链4大链条,链接产前、生产、加工、流通、消费5大环节。其中,由5大环节构成产业链主链,每个环节又包含若干次级链。同时,组成链条的每个环节都对应农业生产领域不同的功能,实施这些功能的主体包括企业、合作社或农协、专业的社会化服务机构以及农户等。 农业的上游行业主要包括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等农资行业,这些行业主要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游是生产部门,即种植和养殖,地理分布分散,产业集中度低,土地是生产的必要条件,具有资源稀缺性,包括耕地资源、水面资源、林地资源、牧场资源等。 下游是服务和食品加工部门,农村生产服务部门包括农村金融以及谷物的仓储、运输、粗加工、贸易等。 4.我国农业现状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用各种指标所衡量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在不断下降,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农业作为解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尽管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农业劳动力在社会劳动力总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业政策研究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由农村拉开序幕的,我们大多数都是这一时代的亲历者。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开始了由“以农立国”到“以国立农”的历史性转变。三十年来的中国农业大致经历了恢复性发展、惠农强农、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等发展阶段,中国的农业政策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与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深入与完善。当然我们的农业在不断应对一些现实问题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要认真应对的“重中之重”。 一、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的恢复性发展 1978年冬,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决定对集体土地实行大包干经营。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农村改革,我们的党和国家经过了较长的时间被动顺应了这场变革。当时受左的思想路线的影响,各级领导干部对大包干经营的性质(姓资姓社)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1980年前后邓小平公开肯定了小岗村的做法,万里由安徽省调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农委主任,主管全国的农业工作。这一举动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农村改革势在必行。1982年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1983年的“一号文件”,进一步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84年-1986年的“一号文件”,就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市场调节力度,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肯定农村改革,强调农业基础地位等问题进行了部署与实施。这就是著名的前五个一号文件,它深刻改变了当代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 “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人民公社制度的根本性变革。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宪法规定,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至1984年底在全国基本完成这项工作。人民公社制度的设计和兴起,适应了公有化与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但从一开始就违背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充满了乌托邦色彩。1958年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议提出:“人民公社将是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组织形式,它将发展成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单位”。并且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

我国是否应当实行农业保护政策

我国是否应当实行农业保护政策? ——外国农业保护政策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卢锋 No. C1998008; 日期:1998年8月14日 内容提要 近年来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在新形势下应当对我国农业实行保护政策。说明农业保护政策必要性的若干理由中,有一条认为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曾实行农业保护政策,并使本国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生产得到显著增长。 针对上述观点,本文对外国农业保护政策给以系统考察,特别是对它的效率特征进行经济学分析。首先考察十九世纪后半期以来外国农业保护政策的演变过程;然后分析为什么二战后几十年间农业部门成为GATT贸易规则的例外以及“乌拉圭回合”在这方面带来的历史性转变;接着从经济学分析的角度对外国农业保护政策的经验和教训给以总结和评价;最后依据经济分析原理和我国具体国情,提出我国不宜实行农业保护政策。

我国是否应当实行农业保护政策? ——外国农业保护政策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农业保护政策的含义 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和政府官员提出,在新形势下应当对我国农业实行保护政策。农业保护论者提出若干理由说明农业保护政策的必要性。其中一条认为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曾实行农业保护政策,并使本国粮食和其它农产品得到显著增长,因而我国实施农业保护政策似乎能够从外国有关政策实践的事实和经验中得到支持。 首先应当明确区分“农业保护”一词的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把日常语言中通常具有褒义的“保护”一词运用到农业部门形成的一些概念。例如,保护农民抵制乱收费的权益,通过消除在流通领域挤压农业剩余的做法来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乃至保护耕地资源,保护农业环境和农业水利设施等等。这类意义上的保护要求是正当合理的,并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没有理论上的意见,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实行。另一类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农业保护政策。这里的保护是针对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而言的。其根本特征在于通过政府的国内价格干预和边境控制手段,替代和扭曲市场机制作用,以达到刺激国内粮食和其它农产品产量,向农业人口转移收入的目标。由于在一个重要产业部门实施超越或扭曲市场机制的政策,必然会在资源配置效率,收入分配,贸易关系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农业保护政策一直是经济学极为关注的研究课题。外国农业保护政策通常指经济学意义上的保护政策,本文讨论的也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农业保护政策。 从历史上看,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其农业面临比较优势的压力时,曾经实施农业保护政策,并且确实达到了使本国粮食和其它农产品在一定时期内获得较快增长的效果。然而,另一方面,农业保护政策的代价极大:财政负担加重,由于扭曲市场机制造成资源配置和消费者福利的巨大损失,进口限制和补贴出口使贸易磨擦愈演愈烈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发展导致“关税和贸易总协议(GA TT)”“乌拉圭回合”第一次将农业保护政策置于多边贸易协议的规范之下,从而实现了世界范围内农业保护政策由盛转衰的转折。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农业保护政策增产“成功”所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导致潮流的根本转变。因而,仅仅看到许多国家曾实施农业保护政策并有增产效果,便认为我国也应当采取这一政策,可能是不够全面的看法。 本文试图在农业保护政策似乎已成为我国现实选择问题的背景下考察外国农业保护政策的演变过程,并对其经验,教训和启示加以讨论和评价。首先系统考察外国农业保护政策的产生和演变过程;然后分析为什么二战后几十年间农业部门成为GA TT贸易规则的例外,考察“乌拉圭回合”在这方面带来的历史性转变;接着讨论外国农业保护政策的经验和教训;最后回答我国是否应当实行农业保护政策的问题。 二战前欧美国家农业保护政策 农业保护政策可追述到近代史时期欧洲主要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的农产品尤其是粮食贸易保护措施。较早实施这一政策的是英国。英国从1688年“光荣革命”后便对谷物实施一种特殊的“中断性出口补贴政策(Export Bounty)”1。但这一政策到十九世纪中期废除英国“谷物法”时宣告终结。从此,英国农业政策发生历史性转变,成为农业自由化 1这一政策规定谷物的国内目标价格:当国际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出口补贴开始生效;等到国际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便停止出口补贴(Grennes et al. 1978, 第14页)。

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第八章

第八章案例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快速增长,同时城乡居民的储蓄存 款也迅速增长。经济学界的一种观点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体制、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制的变化,使居民的储蓄行为发生了明显改变。为了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居民的储蓄存款与收入的关系是否已发生变化,以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代表 居民储蓄(Y),以国民总收入GNI代表城乡居民收入,分析居民收入对储蓄存款影响的数量关系。 表8.1为1978-2003年中国的国民总收入和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及增加额的数据。 单位:亿元 2004 鉴数值,与用年底余额计算的数值有差异。 为了研究1978—2003年期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随收入的变化规律是否有变化,考证城

乡居民储蓄存款、国民总收入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8.5 从图8.5中,尚无法得到居民的储蓄行为发生明显改变的详尽信息。若取居民储蓄的增量 (YY ),并作时序图(见图 8.6) 从居民储蓄增量图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储蓄行为表现出了明显的阶段特征: 2000年有两个明显的转折点。再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量与国民总收入之间关系的散布图 看(见图8.7),也呈现出了相同的阶段性特征。 为了分析居民储蓄行为在 1996年前后和2000年前后三个阶段的数量关系,引入虚拟变 量D 和D2°D 和D 2的选择,是以1996>2000年两个转折点作为依据,1996年的GNI 为66850.50 亿元,2000年的GNI 为国为民8254.00亿元,并设定了如下以加法和乘法两种方式同时引入 虚拟变量的的模型: YY = 1+ 2GNI t 3 GNI t 66850.50 D 1t + 4 GNh 88254.00 D 2t i D 1 t 1996年以后 D 1 t 2000年以后 其中: D 1t _ t 1996年及以前 2t 0 t 2000年及以前 对上式进行回归后,有: Dependent Variable: Y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6/16/05 Time: 23:27 120000 8.7 1996年和 100000- 40000 2WM GNi o eOB2&ISEea9a9l2949698[Ma2 20CUC ir-“- 1CC0C 图 8.6 *OOCO mnoot , RtKXD Tconr G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