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传播的逻辑困境与模式转换

中国国际传播的逻辑困境与模式转换
中国国际传播的逻辑困境与模式转换

2010年 第6期

28

中国国际传播的逻辑困境与模式转换

崔守军

【内容提要】中国的国际传播力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西方媒体对中国议题的“泛政治化”传播使得中国国家形象屡遭“误读”而“失真”。中国国家形象的“客观现实”与西方媒体的“妖魔建构”之间的矛盾是我国在国际传播中所面临的逻辑困境。从“防御型国际传播模式”到“主动型国际传播模式”的逐渐转换,有助于积极建构“和平发展”的整体国家形象。

【关键词】国际传播 逻辑困境 国家形象 传播模式

【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博士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中华民族取得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巨大进步,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却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相匹配,中国的国家形象滞后于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西方300多年的历史发展相比,新中国6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不依靠侵略和控制他国而取得,代表着世界的进步,然而西方媒体“误读”甚至歪曲、丑化中国形象的事情仍时有发生。中国的国际传播处于一种逻辑困境之中,中国议题屡遭“泛政治化”传播,中国国家形象“失真”。打破这种逻辑困境,需要我们转换国际传播的模式予以积极应对。本文将对中国国际传播所面临的逻辑困境进行分析,并对我国国际传播的战略模式进行检视。

一、当前中国国际传播的逻辑困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影响力不断

中国国际传播的逻辑困境与模式转换

提高,政治安定,社会平稳,人民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2008年,在汶川大地震的救助行动中,中国政府展现出强大政府效能,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让人感到震撼。随后中国又圆满成功地举办了盛况空前的北京奥运会,彰显出我国强大的国家实力和民族精神。中国的GDP总量或将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出口额已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也保持了平稳的增长,跃升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主导力量,成为引导世界经济走出低谷的希望。中国成为“G20峰会”的重要参加国,相继参加了“G20”伦敦峰会、匹兹堡峰会和华盛顿峰会并发挥着建设性作用,充分表明我国正日益参与到全球经济、政治事务的决策中。中国的发展壮大,已越来越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现行的政治体制下,我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中国当前展现出来的国家形象同中国社会进步的速度相比还不匹配。西方对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偏见并未随着中国社会面貌的迅速发展而改变。当前中国与西方在“3T”问题(Trade、Taiwan、Tibet,经贸问题、台湾问题、涉藏问题)上有冲突加深的迹象。我国现行政治体制屡遭西方舆论的指责,有关中国的议题屡遭西方的“泛政治化”传播,中国在部分国际社会公众心目中负面、刻板的形象制约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进一步相互融合。

如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的黄平教授所称,“我国已成功解决了挨打、挨饿问题,现在却面临挨骂问题”。①以经贸问题中的人民币汇率为例,西方学者、媒体和政府之间相互配合,采用经贸问题“政治化”、“情绪化”方式对中国政府施压。2009年12月31日,美国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标题为“中国的新年”的文章,认为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不升值,利用人民币汇率剥削整个世界。②随后英国《金融时报》等主流西方媒体也纷纷登出头版文章,支持克鲁格曼的观点。在主流媒体的鼓噪之下,美国130位国会议员联名致信美国政府,试图迫使美国将中国界定为所谓的“汇率操纵国”。

③欧洲媒体与美国媒体遥相呼应,认为中国通过操纵人民币汇率来扩大出口拉

① 潘维:“敢与西方展开政治观念竞争”,《环球时报》,2008年3月23日。

②Paul Krugman, Chinese New Year,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31st, 2009. https://www.360docs.net/doc/968646875.html,/2010/01/01/opinion/01krugman.html. 访问日期2010年3月25日。

③刘洪、刘丽娜:“美国130位议员诬我‘汇率操纵国’”,《文汇报》,2010年3月18日。

29

2010年 第6期

30

动,进而降低了自己的失业率,让欧洲人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西方媒体和政府之间的“无缝连接”、相互配合,导致欧美民众认为金融海啸导致的失业问题是由于中国“操纵汇率”造成的,这显然是“妖魔化”中国的一种险恶的政治和传播手段。实际上,中美、中欧之间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汇率问题,逼迫人民币升值无助于解决问题。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在2010年3月16日发布的一项政策简报也认为,把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责任完全归于一个国家及其货币政策是没有道理的。①

再如,近来西方主流舆论又提出所谓的“中国傲慢论”,认为中国借较少受金融危机影响之优势,开始变得傲慢起来,在外交上开始奉行强硬路线,譬如对美国对台军售坚决予以回击、坚决反对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会见达赖喇嘛等。美国前国防部助理部长、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今年3月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发表“中国对美国的错误决策”一文,指责中国变得“傲慢”、“过于自信”,指责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在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如何制裁违反对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承诺的伊朗时也采取消极态度。②事实上,中国“和平发展”和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从未改变。

在西方舆论中,中国议题的“泛政治化”倾向仍是西方媒体狙击中国的主要手段和方式。除了传统的“3T”问题,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人民币汇率、美国的巨额双赤字、欧洲的高失业率、伊核问题的久拖不决、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都成为西方指责中国的“政治性议题”。细心分析,我们发现其中很多问题都是西方把许多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统统归咎为中国的罪过,而事实上这些问题与中国的发展并无直接的关系。在西方舆论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矛盾情绪,那就是既无法回避中国崛起的事实,又不愿相信中国真的崛起了。处在这种复杂倾向之中的西方舆论,更愿选择在思想上依然固守西方中心意识,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外交战略进行抨击,“中国威胁论”、“中国傲慢论”等论调是这种复杂

新华社:“联合国贸发会议驳斥主张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论调”,2010年3月17日,https://www.360docs.net/doc/968646875.html,/fortune/2010-03/17/content_13187081.htm ,访问日期2010年3月28日。

② 约瑟夫·奈:“中国对美国的错误决策”,《联合早报》,2010年03月12日,

https://www.360docs.net/doc/968646875.html,/special/china/sino_us/pages8/sino_us100312.shtml ,访问日期2010年4月2日。

中国国际传播的逻辑困境与模式转换

心理的外在表现,碰到麻烦的西方就将中国当成了迁怒的目标。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传媒大国,但还远不是一个传播强国。中国比30年前更强大了,国际舆论上理应有更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但在西方构建的强大话语体系下,中国仍处于舆论弱势。当前整个国际舆论的话语体系仍是由西方主导的,“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仍未改变,观念上的滞后和整体国际传播战略的缺失导致中国的一些声音难以被西方国家所理解,西方媒体“误读”甚至歪曲中国形象的事情仍然时有发生,中国的国际传播力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由于中国的国际传播力与国家实力之间的不对称性而导致话语权的缺失,由于国际信息传播失衡而导致的中国议题的“泛政治化”,使得中国国家形象屡遭“误读”而“失真”。中国国家形象的“客观现实”与西方媒体的“妖魔建构”之间的矛盾,是我国国际传播中所面临的逻辑困境。许多人以为,中国不会被“骂”垮,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浅薄的,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如果中国的刻板形象在部分国际社会公众心目中继续稳定和巩固,将会制约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进一步融合,而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的国家是很难实现民族复兴的。

二、国家形象传播中的“主观建构”因素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舆论中所形成的整体形象,即他者认同。①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极为重要的“无形资产”,有利于增强本国人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外交力和影响力,有利于国家在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有利于国家整体战略的实现。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国家之间“软实力”博弈的重要方面和手段。对中国这样一个与西方文化异质、意识形态存在差异并力图实现民族复兴的大国来说,解构中国在部分国际公众中的 “威胁形象”、“傲慢形象”等负面形象,塑造中国的多元、鲜活、人文、和平、发展、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具有战略意义。一个是破,解构“他形象”中的负面的“错位形象”;一个是立,塑造“我形象”中主观追求的积

①刘继南、何辉等:《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6页。

31

2010年 第6期

32

极正面形象。

在解构负面形象、塑造正面形象的过程中,可以从“客观现实”和“主观建构”两个方面去认识我国的国际传播现状。“客观现实”即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也就是国家作为认知客体所具备的基本情况。一国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国民、地理以及该国所发生的为国际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件,作为国际社会公众认知国家形象的客体要素,影响着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主观建构”是指,作为国家形象塑造主体,根据本国的传播战略,对国家形象进行主观、能动的、全面的塑造。①国家形象“主观建构”的过程,其实就是一国国际传播战略实施的过程。一国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都需要通过国际传播来释放出来,国家形象的提升与塑造也需要借助国际传播力予以实现。当一个国家的国际传播策略实施得当,其发展战略、政策、举措得到国际社会认同和理解时,这个国家的国家形象就会发展、提高,反之则不然,甚至会出现迅速下降的趋势。②因此,作为国家形象塑造主体的国家,应该有所作为、主动作为,积极优化

自己的传播策略,提升国家形象。 中国国家形象在国际传播中逻辑困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客观现实”与“主观建构”之间的脱节造成的。一边是中国不断改善和进步的政治经济发展面貌,另一边是主流西方舆论对中国议题的“妖魔建构”,导致中国的声音难以被西方国家所理解。要消除这种矛盾,传递真实的中国形象,就必须要提升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实施恰当的国家传播战略,通过国家层面的“主观建构”来塑造和传播正面的国家形象。同时我们看到,这个主观建构是个相互博弈的过程,既包含中国塑造和传播自己国家形象的“主观建构”努力,也包含西方在传播中国国家形象过程中基于西方立场上的“主观建构”传播,是一个相互博弈的过程。选择国家形象恰当的“主观建构”方式,是消除我国国际传播的逻辑困境、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必经之路。

① Lee Roy Beach and Terence R. Mitchell, Image Theory: Principles, Goals and Plan, Acta Psychologica, V oloum 66,1987,p201-220.

② Hady Amr, The Brookings Project on U.S. Policy Towards the Islamic World, The Need to Communicate: How to Improve U.S. Public Diplomacy with the Islamic World, Jan.2004,p4.

中国国际传播的逻辑困境与模式转换

三、国际传播模式与中国的选择

国家形象塑造的国际传播模式主要可以分为:“进攻型”、“防御型”、“主动型”和“被动型”四种模式,当前中国国际传播战略基本属于“防御型国际传播模式”。

1.进攻型国际传播模式

一国在强大的传媒实力、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合理高效的社会运作机制的支撑下, 为积极塑造和传播本国的国家形象而主动出击,利用强大的报纸、杂志、图书、电视、电影、广播、音像制品、互联网、通讯社的产业规模和全球媒介影响力,营造出一个有利于自己国家形象传播的“文化群落和文化生态”,把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具有很强的传播威力和传播效率。这种模式具有显著的进攻性, 本文把它称为“进攻型国际传播模式”。依靠其强大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作支撑,各种媒介相互配合、相互烘托,利用卫星、互联网、数字压缩技术等高新媒介技术以及遍布全球的媒介驻外机构和工作人员,使得其国际传播能力在全球舆论中处于主导性的优势地位,在全球传播格局中处于进攻性态势。西方发达国家是这种进攻性国际传播模式的代表,尤以美国最为突出。尽管美国常常受到国际舆论的批评,但在整体国家形象塑造方面还是处于进攻性态势,其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也相对比较成功。

2.防御型国际传播模式

一个国家虽然总体经济、政治、军事和资源实力较为强大,但由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人口基数相对较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世界平均水平或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内政治经济体制处在改革和转型之中,媒介实力处于快速发展期,成长潜力巨大,整体国家实力处于上升态势。本文把这类国家的国际传播模式界定为“防御性国际传播模式”。以新兴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金砖四国”就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都符合这种国际传播模式的特点,其中中国尤为特殊。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历史上增长的奇迹,中国社会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但由于中国政治体制与西方异质、意识形态迥异而一直遭受西方诟病,同西方沟通

33

2010年 第6期

34

不顺畅,屡屡成为被西方媒体“误读”的对象,整体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态势处于“防御”状态。

3.主动型国际传播模式

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化发展较为完备,技术较为先进,政府治理效能较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综合国力世界排名较为靠前,国际传播策略运用恰当,媒介实力较为强大,能够有效地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虽然不在国际舆论格局中处于绝对优势,但实施“主动型国际传播模式”的国家较易被实施“进攻型国际传播模式”的国家所认同,在国际舆论中有自己的影响力。本文认为,韩国是这种传播模式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韩国运用恰当的国际传播策略,努力提高自己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借助媒介力量不断拓展自己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文化产业迅速发展,“韩流”文化从亚洲向世界广泛扩展,并在很大程度上绕开了对方国家民族的抵触情绪,国家形象也得到较大提升。西方媒体对韩国相对友好,西方舆论普遍将其视为一个经济发达、国富民强、社会安定的东方国家。

4.被动型国际传播模式

由于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囿于自身物质基础、社会条件和政府治理效能的制约,媒介力量较为薄弱,面对西方大国强大的传媒影响力,在国际传播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主动出击,营造和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传播威力和传播效率都较为低下。这种传播模式具有显著的被动性,本文把它称之为“被动型国际传播模式”。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属于“被动型国际传播模式”。比如阿拉伯国家所处媒体环境复杂,受到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体制以及宗教习俗的影响,阿拉伯地区各国的媒体相对不够发达,国际影响力较小。面对西方和以色列强大的媒体攻势,阿拉伯国家常常是被“妖魔化”的对象,西方主流媒体对阿拉伯世界怀有偏见而把阿拉伯国家“恐怖化”、“想象化”,进行含沙射影式的攻击。媒体力量的弱小也使得阿拉伯国家在树立自己国家形象方面难以作为,即便名声显赫的半岛电视台也是入不敷出,媒体力量难以发展壮大。再如非洲国家,在全球许多地区人们的眼中几乎仍然等同于贫穷、落后、战乱、饥荒、疾病,在整体国家形象塑造中处于“被动”态势。

以上四种国际传播模式是对国际传播现状的总结,分析这四种不同的传播

中国国际传播的逻辑困境与模式转换

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塑造和传播中国的国家形象。在“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中,中国“防御型国际传播模式”难以消除西方主流媒体对我国国家形象的“妖魔建构”。在不脱离中国国家“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当前中国国际传播战略应作与时俱进的积极调整,从“防御型国际传播模式”向“主动型国际传播模式”逐渐转换,依靠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物质成果,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技术,主动出击,扩大中国的全球媒介投射力和影响力,以正面、客观、真挚的报道去抵消贬损甚至诋毁中国国家形象的负面影响,消除中国形象真实“像源”与西方扭曲“镜像”之间的成像背离,放大“中国声音”的分贝,增强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让“中国声音”既能够“入耳”、“入眼”,更能“入脑”、“入心”,积极主动地建构起我国“和平发展”的整体国家形象。

四、“主动型国际传播模式”的实施策略

国际传播是一种高难度的传播,要想取得好的实施效果须要作精心的谋划。从“防御型国际传播模式”向“主动型国际传播模式”逐渐转换,有利于打破西方舆论“妖魔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困局,有利于扭转我国在国家传播格局中的“泛政治化”逻辑困境,具体来说:

第一,转换对外话语体系,增强话语主导权。国际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要想让文本信息高效传播,达到预期的投射效果,必须注重文本信息的“国际化”和“标准化”。对外传播既要“内外有别”,又要“外外有别”,对不同国家的受众都要有所研究,并有针对性地调整传播策略,而不能根据一个中文版本译成不同语言直接传播。基于国际舆论的无政府状态,要提高国际传播力,增强“外宣”的效果,就要注重调整自己的话语体系,减少使用带有意识形态的话语。一国信息传播的话语方式只有在与外部受众的信息编码、释码、译码方式相吻合的情况下,才能引起对方的共鸣,也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范畴,只有实现话语体系的转换,更多运用国际政治、比较政治和国际传播规范词语来阐释中国政府的政策和态度,才能让文本信息更具“泛传播”性,实现国际对接。

第二,调整“外宣”策略,实现多元主体对等沟通。中国政府的政治传播在过去几十年的实践中证明是卓有成效的。但任何一种理念、机制都需要随着

35

2010年 第6期

36

时代和形势的改变而改变。从“外宣”策略上讲,我们国际传播中体现的政治性和政策性过强,文化性偏弱,应当在传播过程中增强文化性。比如法国媒体在传播中就体现出较好的文化特性。此外,我国媒体对外宣传中的正面宣传过多。正面宣传可以产生正面效果,但过多正面宣传也会产生负面效果。由于国外媒体在新闻理念上更强调媒体的独立监督作用,我们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可调整为以取得正面的宣传效果为主。比如同样是报道腐败问题,西方民众也可以从中读出中国政府坚决治理腐败问题的决心和措施,这样更有利于媒体树立自己的公信力。从传播主体上讲,过去的传播主体主要是政府和政党,现在则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政府应学会更多地发挥非政府组织、智库、普通民众和虚拟网民的积极作用,变单向的“宣传”为互动的“沟通”,孵化多元对等沟通机制,形成非政府组织对非政府组织、智库对智库、民众对民众、网民对网民的对等沟通渠道,增强交流的多元性和互动性,营造良好交流氛围。

第三,加强公共外交,拓展媒体公关。公共外交在国际交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公共外交是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外交形态,公共外交的对象是广大国际公众。①一些西方民众对中国印象不佳的原因在于他们对中国缺乏基本的了解,他们不多的有关中国的知识基本来自西方媒体。西方媒体对中国报道中的“失真”固然有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上的原因,但更多是由于无知造成的,无知导致偏见,偏见诱发冲突。西方是一个多元价值的社会,人权、宗教、劳工、环保等组织对民众和政府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但恰恰又是这些组织,受传媒的影响,对中国有着近乎一致的刻板印象。我们可以利用世博会等媒介大事件来拓展公共外交,拓展媒体公关。

最后,重视人际传播,展现生动形象。在国际传播中,除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外,从事国际交流的个人作为国际传播的主体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际交往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各种传播类型中,人际传播的效果最为明显,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所形成的个人体验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增强人与人之间一对一的了解与交流是提高国家传播力的最佳方式之一,充分利用好人际传播的优势,用人类对最美好事物的共同热爱,有助于消除误解,营造和平的环境,帮助对象国人民形成对本国形象的正确识别。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医中药、诗

① 参见2009年9月19日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在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外交学院承办的“新中国60年外交理论研讨会”上的主题讲话,《外交评论》,2009年第5期。

中国国际传播的逻辑困境与模式转换

书画印、烹调美食、武术健身等都能提供绝佳机会,借助人际传播的“二次传播”功效在全球进行广泛传播,中国的国家形象会更加亲近、自然、生动和具体。

综上所述,在“主动型国际传播模式”下,通过转换话语体系,实现多元主体沟通,拓展公共外交和媒体公关,重视人际传播和文化传播,逐步改变部分国际公众一定时期内的思维定式,可以有效减少国际传播中的“噪音”和“误读”现象,最终打破国际舆论中“妖魔建构”和“泛政治化”传播中国议题的逻辑困境,解构中国的刻板形象,塑造多元、鲜活、人文、和平、发展、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还原一个真实的“镜像”中国。

37

New Environment of China’s Diplomacy: Some Observations on World Media Reports on Shanghai Expo

WU Chunsi

Shanghai Expo is another large-scale international event that China hosts after the 2008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 and is widely reported by world media. Throng the reports, we can not only see the changes of China’s diplomacy, but also some new perspectives that the world holds on China. It is an urgent task for China to study the new environment that it faces. China needs to further improve its diplomacy in the interactions with the world.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Logic Dilemma and Model Conversion CUI Shouju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of china lags behin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status quo of china’s development. The “politicalized communication mode” of western media toward Chinese issues makes the national image of China repeatedly suffer from “misread”, and subsequently being “distorted”. The paradox between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China’s image and the “demonized construction” of western media is the logic dilemma that Chines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nfronting. The mode conversion from “Defensiv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o “Offensiv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will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overall China’s image as a “peaceful developing” nation.

Confucius Institute: Discussion of China’s Knowledge Power in Global System CAI Liang & SONG Lilei

In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 power of China, “harmony”(He) is the essence, agrees with others without being an echo. “Harmonious world” is an abandoned to “harmony” and it is the highest goal of China's diplomatic strateg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analysis of Confucius Institute “is based on language, focusing on culture and language spread through the culture” as the act of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of Chinese culture, which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more clearly the significance of Confucius Institute hosted the harmonious means to achieve the strategic objectives of China's diplomacy, that means Confucius Institute is not only an effective way on externalization the meaning of “harmonious” but also one of the purposes on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world”.

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李士梅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长春,130021 刊名: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年,卷(期):2004(12) 被引用次数:15次 参考文献(4条) 1.王晓晔;陶正华WTO竞争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社会科学 2003(05) 2.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影响"中国制造"的八个问题 2003 3.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 1969 4.中国工程院《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我国制造业》课题组新世纪的中国制造业 2003 引证文献(15条) 1.林玉伦中国制造业现状与国际比较研究[期刊论文]-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 2.庞文英浅谈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期刊论文]-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11) 3.解晶.何桢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制造"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农机化 2009(3) 4.余晓娟中国制造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期刊论文]-现代商业 2009(17) 5.董达善.俞浩中国制造业现状及发展研究[期刊论文]-上海经济研究 2008(9) 6.何哲.孙林岩.李刚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研究评述和展望[期刊论文]-科学学研究 2008(z1) 7.赵忠华新兴装备制造业科技投入机制研究[期刊论文]-科技管理研究 2008(4) 8.宫俊涛.孙林岩.杨洪焦.李刚区域制造业发展策略的选择研究——以关中制造带为例[期刊论文]-中国机械工程2007(23) 9.陈勇.倪卫红基于物流系统优化的制造企业流重组研究[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 2006(34) 10.蒋勇.冷德穆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对策研究[期刊论文]-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 11.李燕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武汉制造业[期刊论文]-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 12.张彩玲走出"中国制造"的困惑[期刊论文]-经济与管理 2005(7) 13.唐莹莹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实证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4.曾驭然企业家社会关系对制造业企业创新和绩效的影响——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学位论文]博士 2005 15.吴祥友制造业全球化发展的模式与机制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968646875.html,/Periodical_zycjdxxb200412013.aspx

中国外交如何才能走出困境

中国外交如何才能走出困境? 在当今世界格局中,从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层面来说,中国属于“异议分子”,属于绝对的少数派,严格来讲,恐怕只有朝鲜、越南和古巴是中国同一个意识形态战壕里的战友。当我们一些人在考虑如何在崛起后制约甚至取代美国时,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或明或暗在思考如何制约和限制崛起后的中国。 多年前在一些热衷中国崛起的外交学者考虑如何制约美国时,我提出一个观点:中国要想真正崛起,首先要找到的不是如何抗衡制约美国,而是找到制约中国崛起后行为的方法!很多人听后感到莫名其妙,还有人甚至震惊了,我说,如果你不让全世界看到崛起的中国也是可以被制约的,你恐怕根本就没有机会崛起! 我并没有夸张。看看现在中国领导人在每个国际场合的演讲中都不断强调和平发展,保证中国绝不称霸,到处给人承诺、许

诺的场景,你可能就会明白。其实,中国领导人心里是很清楚的:全世界都怕中国崛起后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也许你想说,不用管他们怎么想,我们继续发展。问题是,正如国内的腐败不除,任何高速发展都无法保证你不车毁人亡一样,国际社会对你崛起的疑虑不除,你的崛起迟早会被这样或者那样的突发事件打断甚至终止! 所以我认为要把保证崛起后的中国不成为国际上的恶霸当成我们自己的事——而不是世界其他国家必须考虑并最终采取对策的问题。我们要让世界认识到,中国百年遭受外国侵略者的蹂躏,中国发展壮大后,不但不会让他国再侵略欺负我们,也一定能保证中国不会去侵略欺负他国,尤其周边比我们弱小得多的国家。我曾多次批评那些口喊“弱国无外交的”的学者们,如果你抱着这样的口号崛起,一旦你成了世界老大,是不是世界上所有比你小的两百多个“弱国”都没法和你搞外交了? 美国叱咤风云大半个世纪,曾经采用的方式方法也让世界讨厌、颤抖,但多年下来,他形成了自己的外交价值理念,也已经

浅谈传统文化没落的原因

浅谈传统文化没落的原因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认识 发展 摘要: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却出现了诸多文化侵略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不顾自己民族的特点,一味模仿或照搬别的文化,是造成这种现在的主要原因。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慢慢的流失,而我们的国民,却没有意识到,只是盛赞现代生活丰富多彩,文化七彩斑斓。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但由于传统文化的脆弱性和“文化大革命”的劫难,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仍然特别令人担忧:随着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大批风情独特的古村落、民居、作坊及其他文化遗址遭到破坏,大量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失去传承,更严重的是出现了诸多文化侵略现象, 2005年底,沸沸扬扬的韩国将端午节申遗事件终于尘埃落定,韩国成功的 将“江陵端午祭”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这无疑是中华文化的一次耻辱,炎黄子孙永远的心痛! 2006年10月,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所谓“韩医”,其实与中医是一脉相承的,病理理论和治疗方法基本类似。等等类似的事件多不胜数。礼失于野,而路人拾之,我们在这时才幡然醒悟,大声疾呼,可惜,悔之晚矣,在我们痛呼时,是否在想想,如何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目前我国在实行文化强国战略。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 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同样,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所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传统文化,必然抹煞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凭借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在制造业产业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随着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日益增强和市场占有率日益扩大,许多国家处于对本土制造业的保护角度,开始采取不同手段对中国制造的产品进行抵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受我国资源优势可替代性高、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和科技含量低等因素的影响,加之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竞争力和稳定性难以有效保障。本文以我国制造业发展目前的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为分析基础,探讨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与制约因素,最后对提高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战略思维提出了一些浅显的见解。 关键词:制造业劳动密集创新能力品牌战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及时抓住经济全球化发展之初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劳动力、士地、资源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转移,通过出口以及相应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到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9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装配环节,在全球产业链上处于中低端,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怎样推进中国从“世界加工厂”向真正的“世界工厂”转变,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增强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与稳定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 何晓刚在《中国制造业发展问题浅析》(2010)中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制造业发展中的能源问题三个角度进行了简单介绍,指出随着人力资源与数量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亟待变革;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能源利用率低、环境问题突出。何晓刚的分析能够从整体上清楚的说明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但分类比较单一,无法从多层面角度进行剖析。 张杨等学者在《浅谈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之路》(2009)中从以下几个特征概括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结构:从空间布局特征看,中国制造业的区域结构从整体上呈四分天下的格局,包括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中西部的其他地区,其中以前三大区域聚集的中国制造为主要力量;从产业结构特征看,中国制造业门类比较齐全,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轻工业、重工业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传统的纺织业、金属加工制品业,新兴的电子通信、电器机械等7个产业已经成为制造业主体;从产权结构特征看,以温州、东莞、顺德等地方的民营企业数量最多;以海尔、长虹等集团公司为代表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平均资产规模最为突出;就产值规模来说,民营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外资企业平分秋色;从优势特征看。我国制造业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源、劳动力成本、生产能力、市场潜力方面,而在研发能力、工艺水平、品牌建设和增值服务能力方面的竞争优势还很弱。

如何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中国人民的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怎样才能实现中国梦?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经济方面: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2、坚持改革开放;3、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政治方面:1、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维护党的领导地位;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 民当家作主…3、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文化方面: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3、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社会方面:1、重视和改善民生,基层干部要善于倾听民意,努力为人民办大事,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认真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4、毫不动摇地搞好“三农”工作 生态环境方面:1、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坚持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3、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促进我国与国际间的合作与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实现中国梦,需要政府在现阶段采取的政策: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2、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3、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与我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范文

当前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与我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继续深入发展。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深刻影响,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仍在调整中震荡,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新的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各种力量的较量和互动更加突出;快速崛起的中国日益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因素,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出现空前密切的融合与互动。 在此情况下,国际形势的变化动向,以及我国国际处境的好坏,对我国正致力的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及时了解和认清国际形势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能使我们更好审视判断我国当前面临的整体环境,更好地理解我国加快改革调整的总体方针政策。 (一)当前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中国周边国际关系首先从近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看起:韩美军演,钓鱼岛事件。11月29日,韩美联合军演进入第二天,两国出动舰载机等武器进行了高强度战术训练。美国航母参加演习并派出了“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J-STARS监视机、9600吨级巡洋舰和9750吨级驱逐舰参加当天的演习但是韩国取消了定于30日在延坪岛举行的实弹射击演习。朝鲜媒体当天发表评论,称美韩联合军演是“新挑衅”。中国周边环境复杂而多变,正如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4日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举行会晤时,在谈到朝鲜半岛局势时所说,当前面对严峻复杂形势,有关各方应保持最大限度克制,国际社会也应多做有利于缓和紧张局势的工作。他和梅德韦杰夫都表示,应尽快重启六方会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24日表示,中方高度关注有关事件,对事态发展感到忧虑。 而转眼关注与中国息息相关的钓鱼岛事件:每当中国渔政船出现在钓鱼岛海域,几乎都会引发日本政府以及媒体的强烈关注。日本的电视台多次播放了中国渔政船巡航钓鱼岛时的画面,并且都强调了“中国渔政船的先进性”。日本《读卖新闻》还观察到了渔政310船上装备的武器,并认为“军用帐篷”包裹下的是“重型武器”。由此看出日本想成为正常的国家,就是可以正常参与国际军事行动拥有自己的合法军队,目前日本由于是战败国,自己的宪法规定日本只能拥有自卫队,就是只能是被动防守的军队,但是随着国家的实力增强日本日渐希望可以成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传统文化机遇挑战应对措施 引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 然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不得不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如十七大六中全会所要求的那样“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2] 一、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是本土文化,即民族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是指历史上形成并流行至今的文化。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4]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是世界性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的发展趋势,它必然会对世界上所有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构成破坏和冲击,这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付出的

以实际行动实现中国梦

以实际行动实现中国梦 通信科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种深情的阐述展示了中华儿女不懈追求的美好愿望,揭示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强国意识,道出了中国梦最为朴素,本质的核心内容。这个梦想,是中华民族在新时期追求的目标、希望和向往它犹如催人奋发的战鼓,让人们热血沸腾,斗志昂扬。中国梦凝聚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与奋斗,蕴藏着中华民族固有的家国天下的情怀,包含着中华民族走向美好未来的自信。 在邮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转型、升级的今天,作为新一代邮政机要人如何以实际行动实现中国梦,我认为首先应从本职工作出发,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信念是行动的先导,信念是人们对某种实践活动和思想观念所持有的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理想则是以信念为基础的价值目标体系。理想信念是人们的思想境界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失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来说,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就没有生机和活力,就会失去凝聚力。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用坚定的信

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就没有一切。”作为一名机要员我要把中国梦这一远大而美好的梦想转化为指导实际工作的理想信念,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其次是牢记机要工作的宗旨不动摇,不断增强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能力。机要通信工作不是普通的邮政信函传递,而是国家保密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在革命战争年代,战邮前辈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完成了党的文件安全传递。在新的历史时期,机要通信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使命与时代内涵,但机要工作的宗旨却始终如一。从不分寒冬酷暑始终如一的机要文件接发站台到繁忙有序细致严谨的机要文件处理现场,从热情周到用户至上的机要收寄窗口到不计代价政治服务第一的机要投递,每个工作环节无不体现着邮政机要人牢固的宗旨意识和出色的工作能力。作为新一代的机要人,我要把实现中国梦作为一种崇高的理想根植于自己的信念之中,融入到机要工作的每个环节之中,牢记宗旨、坚定信念、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树立高度的政治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保持“机要工作无小事”的工作理念,不断增强政治意识、保密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加强业务学习,增强业务素质,把工作质量作为本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十大困境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 十大困境 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十大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但付出的代价是国内市场被跨国公司抢占,出口利润被外商大量盘剥,而想要得到的高新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却是寥寥无几。 1创新能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但付出的代价是国内市场被跨国公司抢占,出口利润被外商大量盘剥,而想要得到的高新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却是寥寥无几。出口竞争力比较强的产品,主要是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以及家电、电器元件、机电产品等,这些产品是低附加值产品,个别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是来料加工或来件组装产品。在合资企业中,外商掌控着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我们一边要付出高昂的专利费,一边用低廉的劳动力制造外国品牌的产品,换来的是微薄的利润。低廉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形

象。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事实上我们不是制造强国,而是替人打工意义上的制造大国。 2产品附加值低 由于中国的法律制度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整个国家缺乏科技发明创新的土壤,绝大多数企业不注重科技研发,宁愿花钱买技术,用市场换技术,也不愿投入巨额资金、时间、人力资源持之以恒地进行科技研发,造成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虽号称“制造业大国”,实际上相当于世界的加工厂。比如东莞工厂制造一个芭比娃娃,出厂价只有1美元,生产企业几乎无利可图,而这1美元的芭比娃娃卖到美国的售销终端—沃尔玛的零售价是10美元。10美元减掉1美元后的9美元就是通过整个大物流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六大物流环节所创造出来的。以2007年为例,毛利可以高达40%,巨额利润都被具有研发与管理优势的跨国公司赚走了,而中国的企业只有“六加一”的“一”,没有“六”,生产再多也没有意义。 3产能过剩严重 产能过剩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有统计显示,中国目前总共有24个行业,但其中的21个已经

2021届高三联考作文”《中国精神读本》“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2021届高三联考作文”《中国精神读本》“原题 解析及优秀范文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读书沙龙”活动中,老师郑重地向同学推荐近期出版的《中国精神读本》。这本书精选了从晚清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一百多年来的华文传世名篇,为读者展现出波澜壮阔的近现代中国精神进化史。其中既有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孙中山的《国事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也有入选中学教材的林觉民《与妻书》、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多数同学纷纷表示要认真阅读,但也有同学质疑,这些诗文年代已久,在当今以经济、科技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读之又有何益?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请结合自己阅读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回应那些同学的质疑。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名师解题 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由材料+任务+要求三部分构成。这个材料部分通过老师推荐的《中国精神读本》,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伟人代表及他们的“中国精神”。其中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有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从“未来”的角度展现的爱国精神;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的坚韧的革命精神、拼搏精神;毛泽东“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为人民服务精神、红色精神等等。除了材料中给出的这些,考生还可以扩展思维,补充“中国精神”的内涵,比如“工匠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精准扶贫精神”“抗疫精神”等。通过思考这些,考生会对“中国精神”的内涵有初步的了解。材料部分还给出了某些同学的质疑“这些诗文年代已久,在当今以经济、科技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读之又有何益?”。任务部分是结合自己阅读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回应那些同学的

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需要在改善六项基础条件上下大功夫

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需要在改善六项基础条件上下大功夫 (2013-04-29 17:17:31) 转载▼ 国家的发展与其基础之间的关系是树体与根系的关系,唯有特别粗壮、发达的根系才有足够的能力供养和承托参天大树。为了实现民富国强的中国梦,中国需要在改善六项基础条件上下大功夫,至少建成不亚于西方的国家发展基础。 张汉音: 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条件 (2013-04-29) ● 张汉音 中国聚焦 从根本上说,实现中国梦必然是一个发展和转化整个国家的生命能量的过程。生命能量的整体实力越强大,梦想就越能得到成功的实现;生命能量的利用效率越高,梦想的实现结果就会越好。 正因为如此,对于实现中国梦来说,或者广而言之,对于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的有效发展来说,在基础层次要做的工作莫过于: 一、建立优秀的教育体制和科学技术发展体制,借以提高生命能量的素质和發展其整体实力,进而把这种实力转化为高度发达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

二、打造优秀、坚实的文化根基,包括形成一个具有较高道德理性水平的价值与道德体系,以及一种富于高度认知理性、高度认知智慧的文化积淀,去引导和帮助社会成员,把自己的生命能量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有利于个人和国家发展的产出性正能量,并防止他们把生命能量转化为负能量,即转化为拖累社会或反社会的行为。 三、建立强有力的法律制度,去弥补道德价值体系的社会制约力不足,以震慑的方式,阻止道德与守法观念薄弱者,把生命能量转化为反社会的行为,从而保障整个国家的生命正能量,得以在健康有序和较少干扰的条件下,转化为生产力和创造力。 四、对经济、法律、医疗、教育、政府的管理与服务等所有社会运作制度,建立其运作的公正公平性,诚实无欺性,守法拒贪性和在职人员的高度敬业性。这一项条件的确立,可以避免社会成员把生命能量耗费在追求不正当、不公平的利益之上,或者耗费在不得已而采用邪门歪道去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之上。 五、建立能够产生廉洁高效的政府、能够防止独裁者、平庸者当道的政治制度。政府的好与坏,高效与低能,是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整体生命能量,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利用的关键因素。 六、还要建立一支具有足够的威慑力、能够迫使强敌不敢贸然侵犯的军事力量,以便有效地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其他国家核心利益,

实现中国梦工人当先锋的倡议书两篇

实现中国梦工人当先锋的倡议书两篇全市广大工人朋友们: 为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共绵阳市委正在深入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实现中国梦,工人当先行;实现中国梦,工人主力军。在此,我们代表全市工人先进模范,向全市广大工人发出如下倡议: 一、准确理解中国梦。 积极参加市委的主题教育活动,准确理解“中国梦”的丰富内涵,把握中国梦“两个百年”目标及其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了解中国梦四川篇章、绵阳篇章的主要内容,自觉把思想统一到建设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目标上来。 二、积极宣传中国梦。 我们要在学习理解中国梦的基础上,向同事、向家人、向社会大力宣传中国梦,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梦,追逐中国梦,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正能量。 三、努力构筑中国梦。 坚持把个人梦想融入国家梦、产业梦、企业梦,构筑有时代特色、有远大追求、有实现可能的个人梦想,让梦想引领方向,让梦想增添力量。要坚持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完成生产经营任务、促进企业发展目标上来。

四、奋力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需要工人阶级勇于担当、勇当先锋。我们要大力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爱岗敬业、勤学善钻、拼搏奉献,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提高劳动技能,努力创新创效,做到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在科技立市、工业兴市中作出更大贡献。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讲文明、讲道德,学雷锋、树新风,争当责任市民、文明市民,以实际行动,为中国梦绵阳篇章增光添彩。 全市广大职工朋友们,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为建设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建功立业! 倡议人: 全市广大劳动者、职工朋友们: 在举国热议“中国梦”的火红五月,“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主题教育活动正在全市广泛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谱写**新篇章,是全市广大劳动者神圣而光荣的使命。为此,市总工会向全市各行各业劳动者、职工朋友们发出如下倡议。 一、立足本职、扎实工作,争做践行中国梦的先锋。中国梦是民族梦,也是工人阶级的梦。我们要积极投身“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弘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四大难题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四大难题 经过30多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自主发展,又经历了30多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开放发展,我国制造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2010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19.8%,超过美国的19.4%,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仍然存在四个方面的难题,亟待突破。 一是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我国制造业总体特征是大而不强,大量企业处于产业链的底层,从事高消耗、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只在加工、生产环节建立起成本优势。以服装、机电、化工、船舶等为例,其发展主要途径是为代理品牌加工,特点为劳动密集、生产简单、管理简单,但能源消耗大、污染较为严重。他说:“很多企业,特别是代表发展方向的装备制造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不得不忍痛将大部分利润拱手让与别人。” 二是成本优势正在消失,制造业企业综合成本已经超过越南、印度等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多年来,我国制造业依靠大面积的闲置土地、大量人口、低廉甚至免费的自然资源,拿下了全球低端产品市场。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提升。以往,我国能源特别是自然资源的使用成本非常低,如今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趋势不可逆转,直接推动制造业生产成本上升。 在普通的中国工厂,工人们的工资和福利正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将导致中国相对于美国低成本州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从目前的55%骤减至2015年的39%。10年来中国的年均工资涨幅达16%,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成本差距。 三是增长方式粗放,缺乏终端市场和品牌运作经验,发展质量不高。专家认为,市场是我国一贯的优势资源,制造业企业过去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巨大的本土市场,同时凭借低成本优势让产品能够以较低价格走向国际市场,价格战也因此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 “随着本土市场的成熟,成本优势的消失,这种发展模式的基础已然不在。”李锦说,多数企业缺乏全球营销经验,主要依靠国外分销商或合作伙伴在国际市场推销中国商品。由于过于依赖这种渠道,中国企业也饱受终端和流通环节的双重压力。而现在,靠成本优势打价格战的时代也已经一去不复返。 四是竞争局面加剧,我国制造业正面临发达国家“回归”、发展中国家加速追赶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开始反思虚拟经济过度的弊端,重新认识实体经济制造业的价值。奥巴马政府提出了“再工业化”的政策口号,日本也出台政策扭转制造业流失局面;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更注重实体经济,把制造业发展作为未来经济政策的重要取向。

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

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 邢云文 ①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摘要〕 把握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精髓,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把时代 精神和民族传统精神的继承、发展,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当代中国的 时代精神可以概括为“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四个方面。其中,求真务实是前 提,改革创新是核心,和谐发展是规范,以人为本是目的,这四个方面统一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 设的伟大实践中。 〔关键词〕 时代精神,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和谐发展,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07)05-0053-02 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四个方面。其中,求真务实是前提,改革创新是核心,和谐发展是规范,以人为本是目的,这四个方面统一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一、求真务实 把求真务实作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谓“求真”,就是“求是”,也就是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所谓“务实”,则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做、去实践。求真与务实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然要求和本质体现。党的思想路线集中而鲜明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特点和实质。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集中概括,着重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科学精神和认识任务;求真务实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着重突出的则是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科学精神和实践任务。 把求真务实作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还在于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规律之“真”,“务”中华民族解放道路之“实”,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并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基本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的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经验表明,求真务实是党的活力所在,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 胡锦涛同志说:“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这段话是把求真务实精神落实到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化,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当中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使求真务实成为全社会追求的时代风气,成为我们这 ? 3 5 ? 《理论探索》2007年第5期(总第167期) 科学社会主义 ①〔收稿日期〕2007-07-20 〔作者简介〕邢云文(1969-),男,山西榆次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价值哲学。

法治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基础

法治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基础 无疑,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制度建设,离不开法治保障。新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进步与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法治的同步发展,法治兴则中国兴,法治废则中国危。法治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基础。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中国人民为争取建设法治国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奋斗。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1954年制定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为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与前提。但是在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严重曲折,特别是“文革”期间法律虚无主义盛行,使得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一度受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等主张,贯彻了邓小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等重要思想,使党和国家步入法制建设的正常轨道。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把我国的法治建设事业推向新的阶段。2004年,我国修订宪法,实现“人权入宪”,“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中国宪法的重要条款之一。2011年3月10日吴邦国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5次提及依法治国,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今天,法治不仅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制度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基础。那么,中国梦的

提出对于法治建设提出了哪些要求?当前如何加强法治建设以推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当前,我们依然要进一步克服法律工具主义与法律虚无主义思想,破除“法律是管老百姓的,与我无关”的官主民辅思想,进一步提升法律权威。为此要继续推进依法行政与依法执政的深入进行,其重点是强调领导干部的带头尊法护法守法用法意识。由于长期受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各式封建家长制作风还很严重,不少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缺乏应有的法律意识与法律能力。因此,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要强化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做到人人都是法律的臣仆,人人都对法治有敬畏之心、忠诚之感、守护之责。 法治乃规则之治、良法之治。当前,社会不公平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还很突出甚至还很严重,这些现象的形成虽然有众多的历史原因,但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社会公正、人民幸福的主要因素。例如,当前的户籍制度、退休制度、教育制度、劳教制度等,都不同程度地形成了对国民不合理的差别待遇,与法治所主张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相去甚远。这一情况直接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长期堆积、积压就容易演化成影响社会稳定与安定的不和谐因素。党和政府必须关注这类有违法治精神的制度,积极采取措施逐步缩小直至在条件成熟时取消这些制度上的差别对待。 权力的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是民主法制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是

中国外交威胁与挑战

国际 1、美国重返亚洲,合围中国。 如今,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正在大幅上升,甚至可以说亚太地区已逐渐成为世界地缘政治中心,基于此,美亚太战略调整以恢复、保持和强化美在亚太的主导地位、影响为目标,以平衡、制约中国不断上升的地区地位、作用和影响为内容,以维护、强化与盟国的关系并争取东南亚、中亚和南亚国家为手段,对中国在亚太的利益、地位、作用和影响构成挑战和威胁。美国一方面大肆炒作中国威胁论。另一方面,加强与日韩等国的盟友关系,向东南亚国家进行军售,以及在亚太部署大量先进军事装备。美国已经在中国周边构建起了全方位的包围圈。中国在亚洲尤其是东亚的生存空间受到很大挤压,如何顺利实现突围至关重要。 2、地缘环境恶化,周边局势复杂多变 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也是主权纠纷关系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除了海上的争端,中国还与印度、不丹等国家在陆地疆域上存在争议。另一方面,中国周边强国多,历史遗留问题多,其中中日两国之间存在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俄罗斯采取东西兼顾的双头鹰政策,印度则抱定既生瑜,何生亮的心态。如果中国坚持和平政策,中国领土便极易被侵占;而如果中国最终选择非和平方式,作为强者的中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国际上将掀起新一轮遏制打压中国的狂潮。因此,化解周边困境、营造和谐周边的确要认真考量、谨慎应对。 3、结构性压力与挑战日益严峻,发展中国家集团出现分化 新兴大国的崛起不可避免地冲击现存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因而,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的结构性冲突不可避免。一方面,在全球化时代,许多国际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中国的参与;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竭力遏制中国的发展,既通过鼓噪中国威胁论为中国的现代化营造不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又围绕贸易、环保、人权、军事等方面不断向中国施压 与此同时,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深厚的传统友谊正在经受考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利益日趋多元化,中国的快速发展也难免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生局部碰撞或冲突。 当中既有西方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的挑拨离间,也有因中国无法完全满足发展中国家的期待而招致的不满。 国内 1、中国自身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自身实力的壮大既是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战略的落脚点,也是其实施的必要条件。目前来说,中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改进: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产业结构亟待完善,创新能力不强,政治改革明显迟缓,社会管理水平亟待提升,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为中国外交的突破带来困难 2、中国外交体系亟待完善 中国的现代外交起步较晚,而且是在探索一条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道路,因而,中国外交不可避免地存在若干不足。其一,外交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外交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仍显不足,外交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依然突出。其二,外交方式亟待丰富和拓展。目前,中国仍以传统外交方式为主,以官方形式为主,外交意识不足。其三、外交透明度和公信力急需提高。这极易造成民众对于中国外交的误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外交的公信力。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 1、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是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因为他是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同时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这是因为传统文化在影响现代的同时,也在新时代的氛围中蜕变。 因此,传统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黑格尔说:“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的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的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规律,没有进步。” 所以,传统文化就传承而言,强调的是文化本源及沿着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增长的人文精神总和,它不等于古代文化,不等于复古,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是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升华。 2、中国传统文化的利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为的最高准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作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或者说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的思想,维系着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而在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批判扬弃,创造发展,传统文化的智慧对人类社会的价值提升仍具有普遍意义和时代意义,是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但同时也因为这些固有的观念与传统,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在行为方式上形成一种

难以移易的习惯,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近代化,文化日益凸显保守性,这种守旧的性格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明的脚步,所以,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时代性、普遍性等多种特性交错并存的统一体,他的利弊只体现在它的某个层面,并非绝对。 3、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景 中国文化的早熟与定型,决定了它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凝聚力,在长期发展中,又展现了其延续力、包容性、同化性与融合性的特点,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活力的文明,对于它的发展,应该不断吸收融合新的文化,从而在内部不断更新,这种更新不是完全的改变,应是在社会革命中接受时代的洗礼,包容荟萃。 现在有很多人主张发展现代文化,抛弃老朽的传统,但传统文化被抛弃了,现代文化又要何去何从,传统文化的内容固然需要选择和改造,但不应该被丢掉,因为它是近代文化发展方向的风向标,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所讲的文化,没有任何一个文化是十分单纯、简单存在的,都包括至少物质与精神两个层次,现代文明更倾向于物质,而传统文化则更注重精神伦理,现代与传统两种观念并非相悖,我们要试图寻找一个契点,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在长期改革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一定有与传统文化相类似的概念,与时代相符合,所以传统文化在现今社会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精神上的历史遗产,它使我们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就的洪流中,保持着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所以我们要坚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发扬。 因此,总体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发挥重要的教化作用,它拥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在发展中,愈发完善具有活力。所以我们要为传统文化披上时代的新衣,让它更加光鲜亮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