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物理学科____号,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课本中对本章的安排:首先是凸透镜的基本知识然后是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最后是凸透镜的应用,可见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光学的重点,在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其次,新课标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不仅知道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也逐步规范猜想---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

再次,教材中对于实验探究是这样安排的:先给出学生u>2f、2f>u>f、u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刚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环节掌握欠缺,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规范和完善试验环节。

同时,通过前两节的学习也使学生掌握了凸透镜的基础知识,建立了凸透镜成像的概念,为本节做好了知识储备。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把本节内容分成两个课时,本课时在实验室完成,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4.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法和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探究并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先拿照相机给全班同学拍张合影,然后问学生如果想只给第一排的某一名同学拍张单人照,应怎么操作?然后师生共同完成给某个同学拍单人照。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且会让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拍单人照时要远离物体?由合影变成单人照,像的大小是变大还是变小?这时老师再问学生,你们想不想学做一名优秀的摄影师呢?那么咱们就一起来学好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吧。

(二)实验探究

1.介绍器材

考虑到学生从未接触过光具座,教师先介绍光具座的构造(投影),然后介绍所用凸透镜的焦距分别为10CM和5CM,这时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1)怎样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2)怎样在光屏上成完整的像?(3)怎样观察虚像?(4)如何测物距和像距?(5)为什么选用10CM和5CM的凸透镜?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解决以上问题。

2、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固定凸透镜位置不动,在把蜡烛由远及近的过程中观察成缩小倒立像、放大倒立像、正立放大像时的物距和像距并把数据记录在学案上的表格中。然后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分别使用焦距为10CM和5CM的凸透镜。

3.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视,辅导实验。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后,各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实验数据统一输入Excel表格进行多组数据的处理(投影),先以凸透镜焦距为10CM的这组学生的实验数据为例,通过对表格中物距排序的处理,使学生很明显的发现放大、缩小的分界点及虚实像的分界点,让学生归纳出物在什么范围内,凸透镜成什么像,然后再处理凸透镜是5CM的这组同学的数据,根据数据引导学生思考,透镜不同,焦距不同,所以分界点不同,进而由学生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针对物体在F和2F处成什么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然后实验验证。

(三)难度拓展:

提出问题:1、如果把凸透镜用纸遮住一部分,成像情况会怎样变化?

2、在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时物距和像距的变化速度那个大?

学生讨论问题,并用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四)小结

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课学习内容。教师帮助学生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记忆歌: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用作图法如何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以及典型试题的链接将安排在第二课时。

(五)当堂巩固

用多媒体展示几个试题来巩固今天所学内容。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人教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课程标准解读: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的有关数据和资料,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 本节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第三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前面《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同时又是学习《照相机与眼睛》、《望远镜与显微镜》的理论基础,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意外发现”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2)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2)感受探究过程的开放性与协作性。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本节重点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上,因为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缺乏经验,因而把它作为重点。 把难点放在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对于实验探究学生处于起步阶段,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因而此处确定为难点。 4、课时安排的确定 用两课时完成本节教学。第一课时用于观察有关现象及收集证据;第二课时用于分析论证、交流合作、评估探究过程及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初步应用。 二、学情分析(说学生) 在整个光学部分,教者应有全局一盘棋的思想,八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要把折射规律与凸透镜成像联系起来还比较困难。学生对于凸透镜的了解,凭其生活经验仅知道它叫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而对其成像规律是知之甚少的。因此要上好这节课,前期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既是第一节透和第二节生活中透镜知识的延伸与升华又是第四节眼睛和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它在本章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节课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由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②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验探究中能自主操作实验并分析 数据得出结论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 的能力;学习从物理现象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过程中,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说学情 初中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说教法 教法应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指导实验,分析讨论,归纳结论。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本节课主要运用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复习引入-----引导猜想------实验探究------讨论分析------联系实际 第一环节:复习引入

凸透镜 说课

五年级科学《凸透镜》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科学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凸透镜》的内容,本课在学生对光源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带领学生研究凹透镜与凸透镜的特点,并激发学生研究更多的有关透镜问题的兴趣。这是一堂随班就读课。课程设计以全纳教育所提出的“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为指导思想。力求在班集体教学中,关注全体学生,兼顾随班就读学生(C类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差异教学,促进学生最大发展。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学生比较喜欢放大镜,很多学生在玩放大镜的时候都发现它放大聚光的作用,但对将放大镜成为凸透镜,却有些陌生。所以本课从观察放大镜入手,首先完成放大镜到凸透镜的名称变化,再以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的特点和作用,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我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等把学生分为ABC 三类,其中A类学生学习探究能力强,思维敏捷,知识基础比较牢固,总结归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异,能较好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B类学生有一定的探究学习能力,知识基础较好,愿意合作与交流,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的操作与探究学习。 C类学生为随班就读学生,学习能力较弱,不会与老师同学沟通,从而限制该生思维的发展。此外,该生的注意力存在缺陷,与同龄孩子相比,该生注意力不集中,难以准确接收教师的讯息,影响学习的效果,需要教师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风趣幽默和抑扬顿挫的语言吸引他的注意力。在认知方面,学生表现为反应慢、记忆力不好、思维和接受能力弱,难以理解消化新知识,这也大大影响他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测查数据还反映出,该生尚有许多潜力可发掘,其言语发展虽属于弱项,但仍有表达能力,通过教育训练,会有较大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人人都能学习。基于“面向全体,兼顾差异”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

关于《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内容,它既是第一节《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又是第三节《生活中的透镜》和第四节《眼睛和眼镜》的理论基础,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因此,它在本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问题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在物理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了解了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以及它在

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但对其成像规律知之甚少,另外,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分析处理数据能力不强,因此上好这节课,前期的准备非常重要。 四、教学策略分析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采用激发趣味法,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等方法,通过分析归纳相结合,实验与动画呈现相结合,使知识一步一步延伸,逐步完善实验结果,从而让学生能真正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分组实验,每组四人,组间协作,组内互动,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到实验中来。 1、创设情景,引发猜想 学生活动:1、用凸透镜观察书本上的字;2、用凸透镜看窗外的风景;引导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的像为什么有大小之分,正立倒立的不同,猜想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 2、制定实验方案 提出猜想后,在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时,考虑到学生从未接触过光具座,教师先展示器材介绍构造,提问学生如何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再示范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此时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怎样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到物、镜一定时,清晰像的位置是一定的,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复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导学案 编写人:审核人:初三物理组学生姓名: 班级: 复习目标: 1。知道凸透镜所成的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并能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判断出凸透镜的焦距以及凸透镜成像的情况 3.能应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及调节方法 知识储备: 1。回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填写下列表格: 物距u与焦距的关系 像的性质像距v与 焦距的关系 应用正倒大小实虚 u>2f u=2f—-———f

凸透镜成像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说课稿

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一、教材分析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学生必做的一个分组实验。它既是光的折射及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又是学习第六节神奇的眼睛的理论基础,在本章中占有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而凸透镜成像规律对于学生而言,是学习的难点。因此做好分组实验并分析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很是关键,同时提高了了学生动手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科学探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如何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实验结论。 五、教学器材: 放大镜、光具座、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光屏 六、教学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 七、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1、透镜的类型及对光的作用。 2、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3、凸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 提出问题:三者都为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却不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什么呢?(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进行猜想 学生体验一:用凸透镜观察书本上的文字。

学生体验二:教师指导,学生将窗外的影像成到教室的墙壁上。 通过体验凸透镜成像特点实验,学生可能形成如下猜想:(1)可能是物距不同;(2)可能是像距不同…… (三)师生合作,设计实验 各小组清点器材并介绍器材,练习使用器材: ①摆放。实验器材按F光源、凸透镜、光屏的顺序放置在光具座上,使三者在同一直线上。 ②调节。打开F光源,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F光源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使像呈在光屏中心。 ③找像。引导学生将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的50cm处不动,将F 光源移到光具座的15cm处,提问此时的物距是多少,加深学生对物距的理解。来回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成像的点最小最亮,此时光屏上的像最清晰,这便是像的位置。提问此时的像距是多少,加深学生对像距的理解。 ④虚像。光屏上看不到虚像,眼睛从光屏这一侧去观察物体,透过凸透镜观察F光源成放大的正立的虚像。 (四)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因为学生处于实验探究的初级阶段,对于表格设计有一定的差异,为后面的教学能顺利开展,实验前直接给出实验记录表格。在实

《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三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下面我按五个程序来说课:一说教学分析、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策略、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教学评价,主要说每个程序设计的要点。首先,我说教学分析。 一、教学分析 (一)分析教材 1.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透镜》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了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二)分析学生 1.学生是南宁市区的学生,南宁二十六中,学校注重新课程改革,学生已经具备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2.学生大多在14~15岁之间,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渴望深入了解,对探究事物的规律比较有兴趣,通过教师必要的引导能使学生通过探究得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比较熟悉放大镜和照相机的应用,但是对于凸透镜成像的完整规律还没有建立,因此必须通过必要的主动探究让学生亲身体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来获取相应的知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说课稿 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一、教材分析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学生必做的一个分组实验。它既是光的折射及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又是学习第六节神奇的眼睛的理论基础,在本章中占有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而凸透镜成像规律对于学生而言,是学习的难点。因此做好分组实验并分析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很是关键,同时提高了了学生动手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 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科学探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难点:如何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实验结论。 五、教学器材: 放大镜、光具座、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光屏 六、教学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 七、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1、透镜的类型及对光的作用。 2、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3、凸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提出问题:三者都为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却不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什么呢?(板书课题)(二)创设情境,进行猜想 学生体验一:用凸透镜观察书本上的文字 学生体验二:教师指导,学生将窗外的影像成到教室的墙壁上。 通过体验凸透镜成像特点实验,学生可能形成如下猜想:(1)可能是物距不同;(2)可能是像距不同?? (三)师生合作,设计实验 各小组清点器材并介绍器材,练习使用器材: ①摆放。实验器材按F 光源、凸透镜、光屏的顺序放置在光具座上,使三者在同一直线上。 ②调节。打开F 光源,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F 光源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使像呈在光屏中心。 ③找像。引导学生将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的50cm处不动,将F 光源移到光具座的15cm处,提问此时的物距是多少,加深学生对物距的理解。来回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成像的点最小最亮,此时光屏上的像最清晰,这便是像的位置。提问此时的像距是多少,加深学生对像距的理解。 ④虚像。光屏上看不到虚像,眼睛从光屏这一侧去观察物体,透过凸

凸透镜成像规律归纳总结

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 一.成像规律 二.记忆口诀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 (物和像的移动方向一样) 三.考点归纳: 1.凸透镜焦距的测量:用平行光(太阳光或远距离的手电筒)垂直照射凸透镜,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承接到最小最亮的亮点,用刻度尺测量出亮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即是凸透镜的焦距。由此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2.实验器材的摆放顺序:先将凸透镜、蜡烛、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 3.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使它们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4.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像的原因: (1)烛焰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 (2)烛焰在一倍焦距处不成像; (3)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5.成像变化情况:要使光屏上的像变大,物体靠近凸透镜,同时光屏远离凸透镜;(物近像远像变大); 6.成实像时,物体越靠近焦点处,像越大;成虚像时,物体越靠近焦点处,像也越大。(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7.蜡烛燃烧后会变短,光屏上烛焰的像位置会上升。 8.实验中选择蜡烛的缺点:蜡烛燃烧会变短,光屏上像的位置会上升;烛焰会晃动,成像不稳定。改进:选发光二极管,优点:成像更稳定,容易对比大小。 9.发光二极管图案的选择:最好左右不对称,上下不对称。 10.实验后,在凸透镜前加凹透镜后,像和像距都变大,光屏需要远离凸透镜,相当于近视眼的原理。 11.实验后,在凸透镜前加凸透镜后,像和像距都变小,光屏需要靠近凸透镜,相当于远视眼的原理。

12.实验中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如果用遮光布遮住透镜的一半,则屏上的像是亮度稍暗的完整的像。 13.用该凸透镜做成像实验,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如图所示,移动光屏,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若撤去光屏,则人眼在图示位置能观察到蜡烛的像。 14.完成实验后,给透镜戴上远视眼镜,调节光屏的位置,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取下远视眼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为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该远离透镜。 15.把蜡烛放在一倍焦点处,移动光屏,光屏上无像,但是会有大小不变的光斑。 16.把蜡烛放在一倍焦点以内,移动光屏,光屏上无像,但是会出现大小变化的光斑。 17.如图所示,若光屏上有像,像必定是倒立、缩小、实像。这时候把凸透镜固定,把光屏和蜡烛调换,则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实像。(口诀:物近像远像变大,光屏上的像都是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李荣 西安市第五十四中学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课程标准解读: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的有关数据和资料,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 本节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第三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前面《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同时又是学习《照相机与眼睛》、《望远镜与显微镜》的理论基础,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意外发现”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

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2)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2)感受探究过程的开放性与协作性。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本节重点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上,因为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缺乏经验,因而把它作为重点。 把难点放在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对于实验探究学生处于起步阶段,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因而此处确定为难点。

(完整版)凸透镜成像规律归纳总结

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 1.成像规律 二.记忆口诀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 (物和像的移动方向一样) 三.考点归纳: 1.凸透镜焦距的测量:用平行光(太阳光或远距离的手电筒)垂直照射凸透镜,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承接到最小最亮的亮点,用刻度尺测量出亮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即是凸透镜的焦距。由此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2.实验器材的摆放顺序:先将凸透镜、蜡烛、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 3.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使它们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4.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像的原因: (1)烛焰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 (2)烛焰在一倍焦距处不成像; (3)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5.成像变化情况:要使光屏上的像变大,物体靠近凸透镜,同时光屏远离凸透镜;(物近像远像变大); 6.成实像时,物体越靠近焦点处,像越大;成虚像时,物体越靠近焦点处,像也越大。(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7.蜡烛燃烧后会变短,光屏上烛焰的像位置会上升。 8.实验中选择蜡烛的缺点:蜡烛燃烧会变短,光屏上像的位置会上升;烛焰会晃动,成像不稳定。改进:选发光二极管,优点:成像更稳定,容易对比大小。 9.发光二极管图案的选择:最好左右不对称,上下不对称。 10.实验后,在凸透镜前加凹透镜后,像和像距都变大,光屏需要远

离凸透镜,相当于近视眼的原理。 11.实验后,在凸透镜前加凸透镜后,像和像距都变小,光屏需要靠近凸透镜,相当于远视眼的原理。 12.实验中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如果用遮光布遮住透镜的一半,则屏上的像是亮度稍暗的完整的像。 13.用该凸透镜做成像实验,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如图所示,移动光屏,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若撤去光屏,则人眼在图示位置能观察到蜡 烛的像。 14.完成实验后,给透镜戴上远视眼镜,调节光屏的位置,使烛焰在 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取下远视眼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 不变,为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该远离透镜。 15.把蜡烛放在一倍焦点处,移动光屏,光屏上无像,但是会有大小 不变的光斑。 16.把蜡烛放在一倍焦点以内,移动光屏,光屏上无像,但是会出现 大小变化的光斑。

凸透镜成像规律推导过程

凸透镜呈像规律推导方法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1/u+1/v=1/f(即:物距的倒数与像距的倒数之和等于焦距的倒数。)一共有两种推导方法。分别为“几何法”与“函数法” 几何法 【题】如右图,用几何法证明1/u+1/v=1/f。 几何法推导凸透镜成像规律 【解】∵△ABO∽△A'B'O ∴AB:A'B'=u:v ∵△COF∽△A'B'F ∴CO:A'B'=f:(v-f) ∵四边形ABOC为矩形 ∴AB=CO ∴AB:A'B'=f:(v-f) ∴u:v=f:(v-f) ∴u(v-f)=vf ∴uv-uf=vf ∵uvf≠0 ∴(uv/uvf)-(uf/uvf)=vf/uvf ∴1/f-1/v=1/u 即:1/u+1/v=1/f

函数法 【解】一基础 右图为凸透镜成像示意图。 其中c为成像的物体长度,d为物体成的像的长度。u为物距,v为像距,f 为焦距。 步骤 (一)为便于用函数法解决此问题,将凸透镜的主光轴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横坐标轴(x轴)关联(即重合),将凸透镜的理想折射面与纵坐标轴(y轴)关联,将凸透镜的光心与坐标原点关联。则:点A的坐标为(-u,c),点F的坐标为(f,0),点A'的坐标为(v,-d),点C的坐标为(0,c)。 (二)将AA’,A'C双向延长为直线l1,l2,视作两条函数图象。由图象可知:直线l1为正比例函数图象,直线l2为一次函数图象。 (三)设直线l1的解析式为y=k1x,直线l2的解析式为y=k2x+b 依题意,将A(-u,c),A'(v,-d),C(0,c)代入相应解析式得方程组:

c=-u·k1 -d=k2v+b c=b 把k1,k2当成未知数解之得: k1=-(c/u)k2=-(c/f) ∴两函数解析式为: y=-(c/u)x y=-(c/f)x+c ∴两函数交点A'的坐标(x,y)符合方程组y=-(c/u)x y=-(c/f)x+c ∵A'(v,-d) ∴代入得: -d=-(c/u)v -d=-(c/f)v+c ∴-(c/u)v=-(c/f)v+c=-d ∴(c/u)v=(c/f)v-c=d cv/u=(cv/f)-c fcv=ucv-ucf fv=uv-uf ∵uvf≠0 ∴fv/uvf=(uv/uvf)-(uf/uvf) ∴1/u=1/f-1/v 即:1/u+1/v=1/f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

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试验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的一部分内容。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是初中学生必做的分组实验,也是学生到高中进一步学习光学的基础。通过分组实验总结出成像的规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它又是进一步学习凸透镜应用的基础。通过本节的试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比较归类、概括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探究点及其教学要求 (1)知道焦距、物距、像距的概念。 (2)知道物体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3)通过凸透镜成像的边学边实验,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 能力训练及其要求 (1)通过凸透镜成像的边学边实验,训练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能力。 (2) 利用凸透镜对光的作用,训练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德育的渗透点及其要求 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及其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实施策略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施策略:采用边学边实验的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讨论归纳总结,加深学生的认识。 2.教学难点及其克服策略 难点:采用边学边实验、讨论、投影光路相结合的方法和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不同记忆突破难点 (四)教具准备 每四人一光具座、一个凸透镜、一支蜡烛、一光屏、一盒火柴, 二、说教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实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所以,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研究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本节采用的教学是以分组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性教学法。 三、说学法 1.教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的方法 为了适应学生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根据教法的目的和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考察,再综合分析,使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练习强化有意注意,并根据练习情况对知识的拓宽。 四、教学程序设计

初中说课稿范文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范文_090

2020 初中说课稿范文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范 文_090

EDUCATION WORD 初中说课稿范文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范文_090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先来看一看《透镜及其应用》这一章的教学设计思路,主线:凸透镜的基本知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的应用。可见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重点。 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通

过自主探究的过程,不仅了解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也初步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组织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 教材中对于实验探究是这样安排的:先给出或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再让学生观察u>2f、2f>u>f、u (二)分析学生情况 1.知识储备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凸透镜不太了解,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的就更少。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介绍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种光学仪器,通过这些光学仪器的成像实例使学生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同时通过前一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了什么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2.技能储备 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学生对于蜡烛的使用非常熟练,从技能上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学习心理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索凸

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百科名片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指物体放在焦点之外,在凸透镜另一侧成倒立的实像,实像有缩小、等大、放大三种。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实像越大。物体放在焦点之内,在凸透镜同一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越小,像距越小,虚像越小[编辑本段]【规律简介】在光学中,由实际光线汇聚成的像,称为实像,能用光屏呈接;反之,则称为虚像,只能由眼睛感觉。有经验的物理老师,在讲述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时,往往会提到这样一种区分方法:“实像都是倒立的,而虚像都是正立的。”所谓“正立”和“倒立”,当然是相对于原物体而言。 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透镜所成的三种虚像,都是正立的;而凹面镜和凸透镜所成的实像,以及小孔成像中所成的实像,无一例外都是倒立的。当然,凹面镜和凸透镜也可以成虚像,而它们所成的两种虚像,同样是正立的状态。 那么人类的眼睛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呢?我们知道,人眼的结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那么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一定是实像。根据上面的经验规律,视网膜上的物像似乎应该是倒立的。可是我们平常看见的任何物体,明明是正立的啊?这个与“经验规律”发生冲突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大脑皮层的调整作用以及生活经验的影响。 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透镜的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放大的像,这个像不是实际折射光线的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用光屏接收不到,是虚像。可与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对比(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 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的像,这个像是蜡烛射向凸透镜的光经过凸透镜会聚而成的,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能用光屏承接,是实像。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的虚像。 与凹透镜的区别 一.结构不同 凸透镜是由两面磨成球面的透明镜体组成 凹透镜是由两面都是磨成凹球面透明镜体组成 一、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体放在焦点之外,在凸透镜另一侧成倒立的实像,实像有缩小、等大、放大三种。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实像越大。物体放在焦点之内,在凸透镜同一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越大,像距越大,虚像越大。 在光学中,由实际光线汇聚成的像,称为实像,能用光屏承接;反之,则称为虚像,只能由眼睛感觉。有经验的物理老师,在讲述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时 ,往往会提到这样一种区分方法: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说课稿-沪科版(优秀教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说课稿-沪科版(优秀教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说课案 兖州市第九中学孙志刚 一、教材分析 ㈠、教材内容要点: 、认识凸透镜及其作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㈡、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在认识凸透镜的基础上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让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 ㈢、教学目标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要求是“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知道凸透镜及其作用。 ()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虚、实像概念。 .过程与方法 ()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验数据中发现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物距范围。 二、学情分析 凸透镜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器材。但学生对凸透镜及作用的认识仅局限于放大镜、老花镜等,比较片面,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综合应用学案导学、分组实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四、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学案“自主预习”部分 教师:每组器材:蜡烛、激光手电、焦距不同的两个凸透镜、火柴、光具座,手电筒 五、教学过程设计 ㈠、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本环节的目的有两个:()对课前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起到对课前预习的督促作用;()通过学生预习的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程度,进一步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 本节知识点中的“凸透镜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由于需要器材,学生课前无法完成,所以在课堂上重点处理这两个知识点。 (二)、科学探究 、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要求学生按照学案的提示完成课本小实验: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说课稿 中本中学李莲 一、说教材 本节是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它是本章的中心内容, 教材通过生活中透镜所成的像的不同,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它既是第一节透镜和第二节生活中透镜知识的延伸,又是这两节知识的升华,同时它又是第四节眼睛和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它在本章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物理的启蒙阶段,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思维局限在感性认识上而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都处于发展阶段,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细维,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 而且学生又是一个情感的个体,所以我力图从他们的身边事情入手,引起兴趣,在围绕身边的物理现象为主题使实验层层递进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从而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最终再通过分析与论证进而得出结论.从而使同学完整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观察实验,总结归纳的能力, 重难点的处理: 1、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施教策略:采用边实验边记录边 总结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演示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记录数据,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得出规律,进而加深学生的认识. 2、难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施教策略:采用同学 之间互相交流和共同动手实验,分析引导,从而将像的倒正,虚实,大小的判别方法各个击破,又通过对成像的性质改变过程引导分析,猜想出可能影响凸透镜成像的因素,并分析条件和动手实验突破实验过程中物距的划分,仪器的调节并引导学生设计表格,从而确定观察对象,和记录数据 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将规律与原理用动画生动形象地呈现再学生面前,同时也进一步验证学生的实验结论。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既是第一节透镜和第二节生活中透镜知识的延伸与升华又是第四节眼睛和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它在本章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节课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由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②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验探究中能自主操作实验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学习从物理现象 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过程中,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说学情 初中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说教法 教法应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指导实验,分析讨论,归纳结论。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本节课主要运用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复习引入-----引导猜想------实验探究------讨论分析------联系实际 第一环节:复习引入 由于上节课学习了生活中的凸透镜,所以我以对生活中常见的凸透镜即放大镜照相机和投影仪各自成像特点的复习引入,既复习了与本节相关的知识又抛出了本节课的问题。 第二环节: 引导猜想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说课稿

“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①涉及的概念:本章所涉及到的概念有凸透镜、凹透镜的光学性质,凸透镜成像规律,光的折射等; ②涉及的定律:光的折射; 本章有两大特点:①综合性、实用性比较强,于日常生活联系特别紧密; ②概念性很清晰, 本节知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放大镜”上,对凸透镜能成很多性质的像不能够很快接受,所以本章要教会学生凸透镜能成像以外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光的折射。 本节知识学习比较难,考试时若题目在物距、像距和焦距上下工夫,学生对“放大、缩小、变大、变小、前移、后移…”等变量很难把握。要在学生的概念形成阶段就要理解三个物理量间的关系。 本节也是下几节的基本知识,如果本节没学好,照相机、眼睛、望远镜等就很难深入学习。学习本节,学生会提出一些诸如:凸透镜为什么能成倒立的像,实象与虚象的区别是什么等问题,课堂主要为学生解开谜团。 2、目标: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认知水平以及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就本内容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成各种像的条件,及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烛焰、凸透镜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3)、理解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3、过程与方法: (1)、设置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产生成功喜悦。 (2)、通过合作、交流、分析、论证、归纳、表述等形式对透镜的成像规律有较好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尝试用“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去探究科学规律。

(2)、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能力 4、重难点:本节是概念课,从课程标准的知识扩展和理解概念层次都有较高要求。 重点知识:(1)、理解凸透镜成各种像的条件,及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2)、理解实像与虚像的概念和区别。 难点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二、教学程序设计: 1、引入:本课堂用实验引入的方式为主,以问题引入的方式为附并搀加点复习引入的思维方式等。 器材:蜡烛、镜子、凸透镜等 一是小孔成像,二是平面镜成像,三是凸透镜成像。 2、概念形成阶段(包括探究性实验): 体现在突出重点,克服难点上。 ①、凸透镜的相关概念 ②、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光路图。 ③、教师提倡学生做出凸透镜成像条件的猜想,然后利用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进行演示。 ④、组织学生利用“多媒体”完成探究实验,并记录相应的数据(这些探究问题可以板书在黑板上,也可以印成学案发给学生)。 ⑴光屏上能不能找到像?什么条件下(什么距离时)光屏上便找不到像? ⑵当光屏上的没有像时,从逆着光线的传播方向去观察,能不能看到像? ⑶光屏离凸透镜怎样的距离时,光屏上便能出现像,此时,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 ⑷什么条件能成既倒立又放大的像? 3、巩固练习:由浅入深的巩固知识以及编写几道“形成性”的练习题。 三、教学体会: 1、作为一门科学的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为教学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猜想,实验、讨论等方法,尽可能再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在先物理思维,使学生受到科学的严谨性的教育。 2、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把知识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从引入新课到课后小结,我都尽力设计适当的问题,创造物理情境,并通过自己有意识地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