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史考点集锦

中音史考点集锦
中音史考点集锦

中国音乐史(上)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骨笛:1986年~1987年在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有八孔、七孔、六孔、五孔笛,其中七孔笛居多,共18支。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支七孔笛用简单的指法便可吹奏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距今有9000年的历史。

六代乐舞:六代乐舞又叫"六乐”或“六舞”,从黄帝时期开始六个朝代的带有史诗性的乐舞,是歌颂帝王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包括:⑴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⑵唐尧时期的《大咸》⑶虞舜时期的《韶》⑷夏禹时期的《大夏》⑸商汤时期的《大濩》⑹周武王时期的《大武》。

八音分类法:是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是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是按发音体物质的不同而分成八类。分别是:金(钟、铙)、石(磬、鸣球)、土(埙、缶)、革(鼓)、丝(瑟、琴)、木(柷、敔)、匏(笙、竽)、竹(箫、篪)。

三分损益律:西周礼乐在实践中用数理方法总结归纳出“三分损益率”是一种生律的方法,是春秋时期出现的以弦长为基础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最早记载于《管子?地员》篇。成相:手持相这种乐器作为伴奏的说唱

李延年:中山(今河北定县)人,乐工出身,曾任主持乐府音乐活动的“协律都尉”。他有过人的音乐天赋。武帝即位初期,曾作“十九章”用于郊庙祭祀,他后来“次序其声”,配乐谱曲,从而改变了当时“郊祠而无乐”的现象。除了奉上之作外,他也为司马相如等文人的诗赋配过曲。

鼓吹乐:是以打击乐和吹管乐为主并兼有歌唱的一种器乐合奏形式。鼓吹大概在

秦末汉初传入内地,被我国北方牧民所用。汉武帝时,鼓吹已由民间发展到宫廷,被广泛应用于仪仗、宴飨、军队等场合之中。依照用途和乐器配置的不同,鼓吹可分为黄门鼓吹、横吹、骑吹、短箫铙歌等数种。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相传为我国东汉流传的一首著名古琴曲。其曲谱最早见于明朱权《神奇秘谱》,共有四十五段,分为六大部分,即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从每段的小标题判断,《广陵散》的表现内容和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情节相符,具有怫郁慷慨、戈矛纵横的斗争精神。六部分中正声是全曲的主体部分,主题音调充分展现,音乐由低沉忧郁发展到豪迈激昂,采用了拨剌、撮音、泛音等演奏手法,描写聂政由怨恨到愤慨的思想变化过程。开指、小序、大序诸部分是正声的酝酿准备阶段,在音乐上出现了两个主题音调的雏形,旋律哀婉低叹,表现了对聂政悲惨遭遇的同情。乱声、后序是正声的发展延续,音乐进一步展开,拨剌等各种手法的运用造成了热烈辉煌的效果,表现对聂政不屈精神的歌颂。

减字谱:(今仍在使用)古琴专用字谱。唐代曹柔首创,它是由原来的文字谱简代、缩写形成。节奏记录不准确,但音准确。

相和歌:相和歌是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通称。它在发展过程中有几种形式:徒歌、但歌、相和歌;原是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既有原始的民间歌曲,又有在民歌基础上加工改编的艺术歌曲。成熟的相和歌有三种调式为平调、清调、瑟调

相和大曲:由于乐人的参与,使得相和歌获得高度发展,形成了“相和大曲”,分为:艳;曲;趋和乱;相和歌常用的调式有三种:平调、清调、瑟调。

五旦七调:古龟兹乐的一种宫调体系,由音乐家苏祗婆提出。在五个不同调高(旦)上,各按七声音阶构成七声调式,可得三十五种调式。这就是苏祗婆琵琶音乐的三十五调式理论。

《碣石调.幽兰》:由于古琴独奏艺术的发展,因此曲采用了纯律定弦法,以“证调”定弦,全曲共分四段,节奏变化较多,十三泛音都已用到,《碣石调,幽兰》中古琴不仅已具备了七弦十三徽的形制,且记谱法也已是相当精细,这说明我国古琴艺术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且是目前仅见以文字记谱的琴曲。

《梅花三弄》:是东晋时期桓伊演奏过的一首笛曲,因同样的曲调重复了三次,故称作:“三弄”

参军戏: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一种形式,由伏伶演变而成,隋唐时盛行。

变文:是唐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一种说唱形式,其名称来源于佛教语汇。变文是一种散文和韵文更替出现的表演方式,表演者先用散文来叙述一遍故事内容,之后用韵文的形式演唱一遍。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讲述佛经故事,是佛教通俗化的结果,还有一类是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江西鄱阳人,南宋诗词名家与音乐家。是被后人誉为南宋“婉约派”的第一个人物。著作有《白石道人歌曲》,琴歌《古怨》一首,《越九歌》十首,《溪梅令》《扬州慢》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创作了十七首自度曲。

鼓子词:宋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因歌唱时主要用鼓击节而得名。其结构特点是一个节目只能用一个曲牌反复演唱。

宋杂剧:宋代各种歌舞、杂戏的统称。也是中国戏曲的最早形式。金元时称为院本。演出时先演一节由五个脚色出场的小歌舞,称为“艳段”;再演“正杂剧”,内容或是一段滑稽戏,或是以大曲曲调演唱故事。

浙派琴乐:是自南宋起以浙人郭沔为师承渊源的琴乐流传派别,在当时诸琴派中最负盛名。

《乐书》:世称《陈旸乐书》,由北宋陈旸完成。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规模较大的音乐百科全书。由于该书保存了极为丰富的音乐史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唱论》:是一部论述宋元戏曲歌唱的方法,歌唱格调,节奏,宫调声情等内容的著作,由元代的燕南芝庵撰写,是我国古代关于歌唱艺术的一部较为全面的理论著作。

弦索备考:又称《弦索十三套》是由蒙古文人荣斋于清嘉庆年间手抄的器乐合奏,共十三首乐曲。

四大声腔: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

新法密率:是明代律学家历学家朱载堉提出,即运用数学中的方法算出了十二平均律,比欧洲提出十二平均律的时间要早100年。

俗字谱:是自宋代起开始流行并传承至今的传统记谱法。它采用工尺谱的草体形式作为基本的记谱符号,其读音按照相应的工尺谱字发音,并以“俗乐使用的字谱”之义而得名。

郭沔:(字楚望,浙江永嘉人)是南宋著名琴家,他收集整理了北宋宫廷古谱和民间传谱,并进行演奏传授,又自创新曲,其代表有《潇湘水云》、《秋鸿》和《泛沧浪》等。他将其琴艺和琴谱传给门生刘志方,后者又传给毛敏仲和徐天民。

神奇秘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琴曲谱集,明代朱权编辑,成书年代为明洪熙元年(1425)。《神奇秘谱》的编印前后历时12年,分上、中、下三卷,收琴曲63首。上卷“太古神品”包括《广陵散》、《高山》、《流水》、《酒狂》等唐宋以前古曲15首。中、下卷“霞外神品”共48首,包括《梅花三弄》、《大胡笳》、《离骚》等古代名曲。《神奇秘谱》是研究古代琴曲的重要谱集。

曾侯乙墓编钟: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发觉的曾侯乙墓当中,出土了以编钟为主的8种125件乐器,其中编钟共65枚(有一枚是战国时楚惠王赠送的镈)。64枚编钟,每钟发两音,分三层悬挂于桐木结构的钟架上。其中上层为纽钟,共十九枚,中下层为甬钟,共四十五枚。编钟上著有金篆体铭文,全文两千八百余字,均为乐律学,内容详细的记载着每枚钟的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等。编钟音域宽广,音质纯正,有五个八度,基调与现在的C大调相同。

宋元南戏:宋元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戏曲艺术,因起源于北宋宣和年间的浙江温州,初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后为区别于北方的杂剧而称南戏,当地称之为戏文。(南戏的出现虽然晚于宋杂剧,但因有留存的剧本可证实其已是成熟的戏曲形式,故常被认为是我国戏曲艺术正式确立的标志。)南戏起初只是一种演唱当地“村坊小曲”的民间小戏,南宋时吸收了大曲、曲子唱赚、诸宫调以及杂剧等曲调与其他艺术因素后,形成了称之为南曲的曲牌体声腔音乐和歌舞、念白与插科打诨等相结合的戏曲形式,并出现了《赵真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等一批颇具社会影响的剧目,在当时以临安为中心的南方风行一时。元末明初时,随着元杂剧的衰落,南戏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在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上都注入了新的创造,产生了流传至今的《荆钗记》、《琵琶行》等。

瓦子勾栏:宋代市民音乐的主要活动场所。瓦子也称瓦舍、瓦肆,是商品贸易集中地,瓦子中用栏杆和幕布围起来的固定演出场地叫勾栏或乐棚,用于各种民间艺术的演出。

清商乐:清商乐是东晋南北朝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总称。清商乐的形式结构略同相和诸曲,其宫调系统亦与相和诸曲相同,并称“三调”。今存清商曲辞,多为在南方新兴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与东晋南迁所传人的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吴歌和西曲。

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期,在宫廷以及世俗音乐生活中,产生了一种被称为“新声”的音乐,即郑卫之音或郑声。是后来中国民间音乐的代称。

荀勖东晋时期人。他的“管口校正法”是律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在计算管乐器不同的音高所对应的管的长度时,必须把气柱的长度与管长之间的差数考虑在内,这个差数就是管口校正的数据。

乱弹:从康熙到道光100多年间,各地方戏曲蓬勃兴起,称“乱弹”时期。

“花雅之争”指乱弹和昆曲的对立。主要声腔:梆子腔(又称秦腔)梆子腔开创了板腔体,皮黄腔(西皮和二黄腔结合

变文: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说唱音乐形式,将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利用讲故事和说唱音乐的方式进行宣传,叫做“俗讲”或“讲经文”。变文则是“俗讲”的话本

简答题

一,中国音乐起源之我见:

中国传统音乐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的,因此,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中国音乐起源分为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和巫术说。(1)音乐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需求而产生(2)为表达人们的感情和娱乐而产生(3)音乐产生与模仿大自然的音响有关(4)音乐起源于劳动生产过程

二,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和乐律:

迄今出土的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按其制作材料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用天然材料制成的乐器;第二类是陶质乐器;第三类是铜制乐器。包括骨哨,骨笛,摇响器,鼍鼓,磬,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俑,陶埙,铜铃,铜鼓,钟,铙,镛,镈等……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律,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可查考,但从已经出土的乐器可以推知以下几点一,远古时期既有旋律性的乐器,又有节奏性的乐器,说明旋律和节奏在最早的音乐中的两大要素。二,从商代出土的编铙编磬来看,说明商代人已经把握了运用不同规格的钟体和磬体产生不同音高的技术。三,从商代出土的乐器来看,从三个音但商代晚期的五个音,因此,在夏商时期出现五声音阶的歌曲或乐曲,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四,商代晚期的五音孔埙能奏出连续的半音,虽然还不能构成完全的十二律,但已经具备了可以用于旋宫犯调的可能性,也是后来周代人发明十二律理论的先导。

三,周代的音乐机构和音乐教育:

周王朝音乐领导机构是“大司乐”,培养对象:“世子”、“国子”、“学士”。是世界上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其中大多数是音乐奴隶。

宫廷中的乐官与乐工除了负责宫廷礼仪使用的音乐,还负责对于贵族子弟或其他人的音乐教育,所教授的科目包括乐德,乐语,乐舞,这些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让贵族子弟们学会了统治之术,利用音乐的“和”来求得天地和,君臣和,上下和,人心和,通过礼乐的学习,达到治理朝政的目的,此时的音乐教育客观的提高了当时的音乐水平,使得配合

“礼”的“乐”深入人心,推动了周代音乐的发展。

四,论儒墨道三派的主要音乐美学思想:。

1)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儒家代表人物主要: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其音乐审美理想:“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审美准则:他的音乐审美态度是“和”,“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强调音乐社会功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提倡雅乐:“乐则韶武,放郑声”。孔子的音乐思想本质上是保守的,所论及“乐”的主要目地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孟子:认为音乐就是快乐,主张“与民同乐”。将伦理道德的完善与精神情感的审美体验结合在一起,不仅具有伦理学的意义,同时也具有美学意义。

荀子:从“性恶”论出发,反对墨子的“非乐”观点,认为音乐有感化人心,陶冶性情的作用。提出中和的审美标准,

2)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墨家主要代表人物:墨子。

墨子;其核心音乐美学思想是“非乐”坚决反对音乐。但他承认音乐能够使人快乐,反对放纵私欲的音乐享受行为,反对儒家所提倡的礼乐制度。

3)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老子:认为:“五音令人耳聋”,“大音希声”。最理想的音乐是无声的。

庄子:认为音乐美的本质是表现“民之常性”,表现人的自然性情,音乐美的准则是自然而不做作,朴素而不华饰,音乐美的功用是抒发性情,娱乐人心。但他批判了儒家礼乐思想,崇尚自然之乐,倡导适性之乐。

五,汉乐府的兴衰:

建立于秦,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一枚错金银钮上刻有“乐府”二字,可以肯定乐府机构原为秦代所设。汉承秦制,在汉武帝时期对乐府进行了扩建,达到兴盛。“采诗夜诵”:采诗官四处收集民歌,回宫廷后秉烛夜审,使乐府鼎盛。然后加工、改编、创作、填词、研

究。李延年的“新生二十八解”,是西域音乐与汉音乐结合的最早记录。106年后,汉哀帝时,由盛变衰。汉乐府对保存民间音乐,促成汉代民间音乐繁荣,对其音乐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六,相和歌的形成和发展:

徙歌—但歌-相和歌

相和歌,即相和大曲,包括艳,曲,解,趋,乱。

清商乐的三调为:平调、清调、瑟调吴歌多为民歌,以建康(南京)为中心,如《子夜歌》《上声歌》西曲以江陵为中心,有舞曲和倚歌。吴歌、西曲的曲词多为五字四句为一段,另外还有附加成分“送声”、“和声”。它们或在曲前,或在曲后出现,大致具有“引子”或“尾声”的含义。

七,鼓吹乐的形成和发展:

宫建军乐,汉代以来我国传统音乐中打击乐器为主的演奏形式和乐种,汉代鼓吹乐按照用途分为:黄门鼓吹,骑吹,短萧铙歌,横吹。

九,《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专著是《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著作,《乐记》一书影响了中国音乐美学理论发展,讨论了音乐各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1、关于音乐的本质的论述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肯定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2、关于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3、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主张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制,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4、关于对音乐的美感认识有较深层次的论述,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

十,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竹林七贤”之一,以弹奏《广陵散》著称,《声无哀乐论》是嵇康的论乐专著,全文分八个部分,以秦客和东野主人的八次辩难,阐述“声无哀乐论”的

观点,总之,嵇康认为“声之无心,殊途异轨,不相经纬”。

十一,清商乐的历史演变:

是东晋至南北朝时期继承汉魏相合诸曲,又吸收当时的民间音乐发展形成的俗乐的总称,简称清商,包括:1、中原旧曲,即相和诸曲。2、南方的民歌与西曲,至隋炀帝时改称清乐,此后成为隋唐燕乐的一部分,使用调式仍然是相和调。

十二,故事歌舞及其历史地位:

以舞蹈为载体叙以故事的歌舞,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歌舞的故事性逐渐增强,出现了《踏摇娘》见于《教坊记》,《代面》又称《大面》见于《教坊记》,《苏中郎》《拔头》见于《乐书杂论》。它们是后世歌舞剧的雏形,是戏剧的最初形式。

十三,隋唐时期七部乐到十部乐的形成:

隋开皇初年后设立了国伎,清商伎,高立伎,龟兹伎,安国伎,文康伎等七步,并增设“疏勒”和“康国”两部,共九部。唐贞观十六年,加入“高昌乐”,形成“十部乐”。

十四,唐大区的结构:

由散曲,中序,破三部组成1、散曲:乐器独奏,轮奏等。2、中序:以歌唱为主3、破:以舞蹈为主。

十五,唐代宫廷音乐机构的种类及职责:

唐代音乐机构的规模是空前的。太常寺是唐代最高的行政机构。1.大乐署是对宫廷艺人进行训练和考核的严格管理机构。2.鼓吹署管理鼓吹音乐。3.教坊专门为宫廷燕乐的表演培养音乐人才。4.梨园以教习、演奏法曲为主,“丝竹之戏”。

十六,诸宫调与元杂剧之间的音乐关系:

从一唱到底的演唱形式,曲牌体的唱腔,宫调的结构布局,伴奏乐队的乐器和部分曲调的来源等方面看,元代杂剧既是吸收了宋金元剧和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更是直接传承了诸宫调的音乐。而元杂剧音乐又以其成熟的艺术成就,直接哺育了后世戏曲音乐的成长,从而对我国戏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七,散曲的曲体形式以及它与元杂剧元曲之间的关系:

散曲是金元以来以在北方中原形成的一种艺术性较高的城市唱曲形式,它取代了宋代词调的地位。元杂剧元杂剧的结构:结构是一本四折,此外还有楔子,用在第一折之前或两折之间,主要是通过角色的自述来介绍人物和点明情节要点。元杂剧主要一人主唱,其他人帮腔。杂剧的表演分唱、白、科三方面;在文字上则要求一折通押一韵。杂剧的音乐是用的曲牌音乐,杂剧音乐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一折一宫二是曲牌联缀的结构形式,其中又分为(1)单一曲牌的连接(2)两曲牌交替连用(3)同曲牌变体连用(4)以一个固定曲牌穿插在一套曲牌之中(5)一套曲牌之中插入其他宫调的曲牌元杂剧的主要伴奏乐器是笛、板、鼓、锣。音乐特点是用七声音阶,字多声少,节奏强烈、也较快,风格粗犷,雄健。元杂剧代表作品:《窦娥冤》《单刀会》《救风尘》《西厢记》《汉宫秋》

元曲:散曲和元杂剧并称元曲.

南戏是宋元时期流行与我国南方的一种戏曲艺术。后区别于北方的杂剧因此称南戏。

十八,明清时期的器乐合奏形式:

1、主要有鼓吹乐,丝竹乐等形式,后被广泛用于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等各种民俗活动,2、代表有弦索十三套,苏南吹打,十番锣鼓,潮州音乐,河北音乐会,福建南音,西安鼓乐,北京智化寺音乐,山西八大套等。

十九,昆山腔的兴衰原因:

1、明代的戏曲家魏良普在昆山调的基础上与其他的声腔结合,创造出新的昆山腔,同时还丰富了器乐的配置,成为北方各地的优秀的戏曲声腔。2、新的声腔上演的第一个剧本是剧作家梁辰鱼的《浣纱记》,是标志昆曲的正式成熟。

中音史复习题及答案

中国音乐简史 1.新法密率: 明代朱载堉的“新法密率”。所谓新法,是有别于三分损益法而言;所谓密率,即采用数学方法求得十二平均律每律的等比数后再产生十二平均律,记载于《乐律全书》。 2.神奇秘谱: 由明代朱权所编辑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琴曲谱集,共分上、中、下三卷; 上卷“太古神品”:《广陵散》、《高山》、《流水》、《酒狂》等唐宋以前古曲15首; 下、中卷“霞外神品”:《梅花三弄》、《大胡笳》、《离骚》等48首古代名曲。 3.梆子腔: ○1梆子腔是一种戏曲声腔剧种,原于陕西、山西一带的民间曲调,又有秦腔、乱弹、西秦腔之称。○2梆子腔运用整齐句势和板式变化为主的音乐结构,其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文辞通俗易懂。○3梆子腔开创了戏曲音乐板腔体,即以一个基本的曲调为基础,作各种节奏,板式速度的变化来表现剧情的矛盾冲突。这种结构方式有别于之前出现在戏曲、说唱音乐中曲牌体结构。 4.兴隆笙: 是元中统年间由中亚地区传入元朝宫廷的早期管风琴,也是最早传入我国的键盘乐器。初该乐器音律与元朝宫廷不和,后经乐官郑秀改后,长期使用于宫廷宴乐。 5.俗讲 ○1俗讲是唐代说唱艺术的一种,是取佛经中的故事编成诗文合体的通俗作品,用说唱相间的表演方式讲唱,脚本叫做变文。 ○2变文是将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利用讲故事和唱经的方式进行宣传又叫做俗讲、讲经文。(讲经文是唐代一种说唱艺术形式) ○3变文内容:a.讲述佛经故事,是佛教通俗化的结果;b.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 ○4变文是散文和韵文相间的叙事体,韵文部分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段,也有五言、六言的。音乐性、故事性都很强,借以吸引听众、传播佛经。变文有三类形式:a.只唱不说;b.只说不唱;c.有唱有说(占多数)。 6.六代乐舞: 简称“六乐”都是从黄帝时期开始历代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包括: ○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是黄帝时的图腾; ○2唐尧时的《咸池》,咸池是天上星宿命; ○3虞舜时的《韶》,又名《箫韶》,被孔子评为“尽善尽美”的音乐; ○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 ○5商汤时的《大濩》,内容描写商汤伐桀; ○6周朝当代的《大武》,孔子评“尽美矣,未尽善也”。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一般规模宏大,歌舞相间。 7.曾侯乙墓: 出土主要乐器:○1编钟:每钟都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正鼓音与侧鼓音构成大小三度的音程关系;○2编磬;○3建鼓、扁鼓、有柄鼓;○4笙、篪、25弦漆瑟、十弦琴、五弦琴。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专业晁福林先秦史考博真题-参考书-状元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专业晁福林先秦史考博真题-参考书-状元经验 一、专业的设置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23人,下设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共3个专业。 中国史专业下设瞿林东的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向燕南的传统学术思想与史学;汪高鑫的中国史学思想史;张越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王培华的历史文献学;张升的历史文献学(含历史地理文献);晁福林的先秦史;张荣强的汉唐史;宁欣的隋唐五代经济—社会史;游彪的宋辽夏金史;倪玉平的明清史;王东平的北方民族史;张涛的易学文化;李帆、孙燕京、张昭军、郑师渠的中国近代文化史;朱汉国的中国现代社会史;张皓的中国现当代政治史。 二、考试的科目 先秦史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或1102俄语或1103日语②2251先秦史③3714中国古典文献(《左传》) 三、导师介绍 晁福林,中国著名先秦史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兼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学系教授。并担任国务院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 四、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肆九叁叁,柒

壹六,贰六,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把握导师出题的重点、范围以及更加偏重哪一类的答案。 第四,导师的信息。导师的著作、研究方向、研究课题、近期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另外就是为研究生们上课所用的课件笔记和讨论的话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初复试出题的考察重点。同时这些信息也是我们选择导师的时候的参照依据,当然选择导师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还应当考虑到导师的研究水平、课题能力、对待学生的态度和福利等等。 第五,时事热点话题分析。博士生导师在选择博士的时候会一般都会偏重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热点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在初试和复试中都有体现。近几年的真题中都会有联系实际的热点分析。所以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就应单多阅读一些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权威的期刊上面“大牛们”都在关心、探讨什么话题,以及一些时事热点问题能不能运用本专业的知识来加以解释解决。 五、北师考博英语 北师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题型有阅读、翻译和写作等。北师考博英语的整体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注重对形近字、意近词和固定搭配以及语法的考察。做阅读理解一定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

中音史复习资料

变态女教师的中音史复习资料,大眼姐姐呕心吐血忙了5个小时总结的 废话一下,在你们狂喜之下盗走我的革命果实之前,你们除了要请我吃饭以及请我吃饭以及默念大眼姐姐最靠谱之外,还是自己再看看书和别的资料,这是我自己一个人翻阅了书,查了网页以及别的系的不靠谱资料之后一个字一个字打起来的,历时5个小时,除了口歪眼斜手脚抽搐就差口吐白沫以外,我还非常的非常的饿。。。。。大家凑合看看吧,有不全或者不对的地方请你们自己纠正,因为我真的太累太累了。。。。。 人名篇: 肖友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雪朋,号思鹤。原籍广东香山(今中山县),童年随父亲寓居澳门。1901年赴日本留学,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钢琴与声乐,并在帝国大学学 习教育。1913年又到德国莱比音乐学院和莱比大学学习,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20年回国。前后达十八年。在日本时,曾参加同盟会,掩护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1920年 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并担任领导工作。在蔡元培的支持下,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国立 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为音乐教育事业与培养专业音乐人才涤讪了基础。萧友梅还致力于编写音乐教材,计有1924年的“风琴教科书”、1925年“钢琴教 科书”、1927年的“ 小提琴教科书”等,著有“ 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乐概说”和“ 中国历代音乐概略” 等学术论著,先在北京主持北京女子高等师范 学校音乐科和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同时组织了我国第一上管弦乐队,自任指挥。 赵元任(1892—1982 2.25) 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1 929年6月底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 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著有《新诗歌集>.在谱曲方面按照他择定的“中国化”的目标,进行了多方面的探 索。采用和创作具有中国风味的歌调。首先是吸收和融化他所熟稔的中国传统曲调,例如《听雨》.依声调谱曲,即处理歌词“字音跟越调”的关系。他又按艺术歌曲的旋律与伴奏 ,有与一般歌曲不同的更高要求。借鉴了欧洲艺术歌曲的创作经验,例如《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卖布谣》刘大白词。他还未当时的爱国民主斗争和社会教育等,写过不 少与艺术歌曲不同的更为通俗的作品。 青主:廖尚果(1893--1959),即青主,中国音乐理论家,广东惠阳县府城人(今惠城区桥西),曾用笔名黎青主,别署黎青、廖尚果L.T.等。1893年6月10日生于广东惠州,1 959 年逝世于上海。辛亥革命前为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堂学生。武昌起义时他曾参加进攻潮州府的武装行动。民国成立后,于1912年,以功臣资格受广东政府派遣留学德国,遭袁世凯北

1中音史简答题

1.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对近代京剧音乐的贡献? 梅兰芳创造了雍容华贵的新腔,其演唱凝重而流畅,对旦角音乐艺术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他对京剧伴奏音乐也有改革,在京剧伴奏中加用可二胡、月琴,在一些新戏中采用了新的配乐手法。 程砚秋,他对声腔和演唱有许多钻研和独到的见解,如“以腔就字”的创腔原则和“声、情、美、永”的演唱要求等。他广泛地向其他戏曲、说唱学习,也向西洋音乐学习,创造了委婉幽咽而又慷慨刚劲的“程派”唱腔。 周信芳,其发扬“海派京剧”锐意改革的精神,不守成规,他的唱腔接近口语,酣畅朴直;念白饱满有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化短为长”形成了麒派唱腔的独特风格;注重做功,表演从人物内心出发调动唱、念、做、打全部予以充分展示,因内外和谐而真实生动。善用髯口、服饰及道具等来塑造人物;在音乐作曲、锣鼓、服装、化妆等方面作了革新和创作。 2.萧友梅,赵元任歌曲创作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贡献? 萧友梅,艺术特色:他的音乐创作在多种音乐体裁(尤其是西洋乐器音乐)的运用上富于开创性,室内乐作品完全仿作了西洋古典音乐的创作手法;管弦乐曲进行了民族风格的尝试与探索。 历史贡献:①推广音乐;②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 赵元任,艺术特色:他的歌曲创作鲜明地反映了“五四”时期科学、民主精神;在音乐写作方面有重要的创新。在曲调写作与和声配置方面作了“中国派”的实验,其歌曲旋律与歌词声韵、语调的结合,尤为出色。 历史贡献:他能结合中国语言的独特规律进行创作,是探索中国民族化创作道路的重要先驱之一。 3.冼星海对近代合唱音乐创作的贡献? 冼星海的《黄河》、《生产》、《九一八》、《牺盟》、四部大合唱之外还有《黄河大合唱》是近代大型合唱音乐取得较高艺术成就,享誉中外里程碑式的杰作,他在《黄河大合唱》中创造的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新的合唱形式,对其后中国大型歌唱音乐创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不仅是中国人最喜爱的大合唱,也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大合唱作品。 4.聂耳歌曲创作的艺术特色及其历史意义? 艺术特色:抗日救国与民族解放,他的歌曲音乐在表现内容与艺术形式方面都体现了时代精神与革命倾向。(1)非方正性的曲体结构。(2)丰富多变的句式(3)突出的使用短句,使音乐具有短促有力的质地,造成急促的气势,富于青春活力和战斗精神。(4)巧用休止 历史意义:(1)聂耳是我国近代音乐发展史中,准确而深刻的反映我国被压迫的劳动人民形象的第一人;(2)在艺术想象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是一个大胆的革新者;(3)体现了我国革命音乐的正确方向,初步解决了音乐如何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如何与广大群众相结合,如何创造各被压迫阶级的典型形象,如何创造性的继承民族音乐传统、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来发展新的民族音乐等问题;(4)为我国“左翼音乐运动的开展”和我国人民大众革命音乐的成长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二章《诗经》 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第六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第七章两汉辞赋 第八章两汉诗歌 第九章建安诗歌 第十章正始诗歌 第十一章两晋诗歌 第十二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十三章南北朝诗歌 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与辞赋 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十六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十七章盛唐得诗人们 第十八章李白 第十九章杜甫 第二十章大历诗坛 第二十一章中唐诗歌 第二十二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二十三章唐代散文 第二十四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二十五章唐五代词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一节初民得歌谣☆☆☆☆☆☆ 1、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得记载,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2、我国就是一个诗得国度,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在人类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得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与舞蹈便就是初民天然得表现与抒情方式. 3、或求雨,或祈年,就是甲骨卜辞得重要内容,表现着初民得心态与愿望。上举这类卜辞比较完整,语句平实,声韵谐调,可以见出原始古歌得风貌。 4、至于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得原始歌谣,只有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得存留. 例如相传为黄帝时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 知识点一神话释义 神话得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或幻想得(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得自然界或社会现象得解释与说明,只就是它经过了“幻想”得加工,成为了想象中得“神话"了得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得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得远古时代,它就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

中国古代先秦史单元测试题

中国古代先秦史单元测试题 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 ()1.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在今 A、晋南豫西 B、晋西豫南 C、陕南豫西 D、冀南豫北 ()2.在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 A.盘庚迁殷 B.牧野之战 C.城濮之战 D.国人暴动 ()3.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 A.夏人后裔 B.商代遗民 C.周朝百姓 D.少数民族 ()4.公元前18世纪平王东迁后,朝野出现的现象是 ①周室衰微王命不行②迁都频繁异姓反叛③列国内乱诸侯兼并④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 B.社会性质的变化 C.王权的加强 D.土地所有制的变化()6.书称“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主要指商朝 A.疆域空前辽阔 B.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C.经济发达、城市遍布全国 D.都城建筑宏伟华丽 ()7.完整地说,我国的“青铜时代”应包括 A.夏、商 B.商、周 C.西周、春秋、战国 D.夏、商、周()8.下列关于夏、商、西周社会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农业物品种增多,后来习称“五谷”都已种植B.牛耕开始出现并逐步推广 C.青铜铸造业发达,称为“青铜时代”D.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9.夏朝的奴隶主常常驱使奴隶在田野进行集体耕作,其根本原因是 A.奴隶的地位低下 B.奴隶主极其残忍C.当时的畜牧很少 D.当时工具和技术落后()10.夏商两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国君应该 A.重视教育 B.勤政爱民 C.发展经济 D.增强国力 ()11.有关夏、商、西周三代交通与商业发展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夏朝交通工具已有车、船 B.商民善于经商,后来经商之人被称作商人 C.西周都城镐京交通发达 D.夏朝已设旅舍与邮驿传递制度 ()12.我国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确立于先秦时期,其主要依据 ①形成了全国性的商业市场②掌握了先进的耕作技术 ③集中了所有手工业中心④全国性的政治中心所有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13.下列水利工程位于淮河流域的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芍陂 D、西门豹渠 ()14. “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

过与不过

“过”与“不过” 在本人的记忆中,中央音乐学院曾牵头举办过两次有关音乐学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会议:第一次,1996年召开的音乐学研究生教学研讨会,会议就音乐学研究生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法、教学的体制及问题三个专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交流;第二次,2005年召开的全国音乐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会议,会议就关于音乐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之经验、困惑、考试与培养,关于音乐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之体系、目标与思考,关于音乐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会议之宗旨、实施与展望等三大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究。 众所周知,音乐学研究生的培养不外乎:进口(招生考试)、培养(教学培养)、出口(论文答辩)三大环节。孟子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处可改日:导吾导以及人之导,学吾学以及人之学。借以表达本文寓意及初衷。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给艺术院校招生、培养、毕业等各个环节均带来一系列的压力,也产生了各种问题。本文只讨论音乐学研究生培养的第三环节(即论文答辩)遇到的一些案例。需要强调的是,迄今为止,绝大部分院校教师遵守职业操守、认真教书育人,为学生尽心尽力、亲力亲

为、为人师表;但是也有个别现象使人产生纠结,值得思考与探讨。 你见,或者不见,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 这是时下网络、坊间盛传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之变体,有学生在论文答辩后改为: 你过,或者不过, 论文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怜,或者不怜, 我就在那里, 不卑不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举事例,有的源于本人亲历,有的则为圈内同事闲聊时所获知。希望读者切忌对号入座,因为此文本意不想“请君入瓮”,更不希冀“瓮中捉鳖”。 一、关于“两张皮”提法或诟病 所引发的纠结与思考

中音史复习资料

一.远古时期 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音乐源于对自然音响的模仿。《吕氏春秋》 感情说:音乐源于人对于思想感情的表达。《礼记·乐记》 劳动说:音乐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淮南子》 对于中国音乐的起源,在基于一定事实根据的基础上,各种说法都仅仅是一种推测,应从多元的角度去理解,不应简单归结为一种因素。 二.周秦时期 ~ 礼乐制度 为维护和巩固统治,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出符合本朝的礼乐制度,从思想上巩固等级名分,以维护天子的权威。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等。各级奴隶主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按不同场合举行礼乐,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相互间的关系,不得随意僭越。 六代之乐 简称“六乐”,据说是从黄帝开始历代流传下来的六部代表性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有歌有舞,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初的《大武》 郑卫之音 自春秋起,周代的礼乐逐步走向没落,新兴的地主阶级将欣赏趣味转向以“郑卫之音”为代表的民间俗乐。“郑卫之音“是郑国与卫国一带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代音乐特色,节奏奔放活泼,音乐优美抒情,深受一些诸侯国\ 君的喜爱。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十五国风,共160篇,包括了黄河流域绝大多数的民歌,涉及的题材广泛,内容包括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楚辞》 是继《诗经》以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屈原的作品构成了它的主体,主要有《离骚》、《九歌》、《天问》。这些作品想象丰富、辞藻瑰丽、感情强烈,句式参差,语句间常插入虚词“兮”,节奏感、表现力很强,与《诗经》形式迥异。 @ 十二律理论 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十二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

happpiness

1月-3月:搜集考研信息,听免费讲座。 2月-3月:定考研目标,听考研形势的讲座。选择专业,全了解所报专业的信息。 4月-5月:第一轮复习,自己好好看看书,做些书后的题。这一轮只看教材和做课后题(较弱的公共课和专业课),同时英语背单词,看看阅读。 6月-7月:全面关注考研公共课的考试大纲,购买最新的辅导用书,准备暑期复习。 7月-8月:制定一个全面复习计划,开始第二轮复习。参加一个有权威性的辅导班,上课回来,当天讲过的东西一定要认真看,不可往后推。 9月-10月:关注各招生单位的招生简章和专业计划,联系学长学姐收集专业课信息。此时政治大纲出台,开始复习政治。(忠告:再忙也不要放弃英语,坚持每天拿出至少一个小时学英语)。 10月-11月:确定十一黄金周复习计划,对前两个阶段的复习进行总结。同时在11月之前,各科开始做真题(政治除外)。 11月:研究生考试报名工作开始,报名、填报专愿。第三轮复习阶段开始,政治、英语、数学、专业课的冲刺复习,购买辅导冲刺的内部资料。冲刺班报名。 12-1月:反复做真题,侧重较弱的公共课和专业课,对专业课书上的例题也要反复做。报一个点题,做考前整理。 4-11月份的时候每天要保证至少12小时的复习时间。这个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而定,比如7点30—晚上10点30,除去吃饭和休息时间有13—14小时的学习时间。其中可以拿出一两个小时的午休时间和活动时间。 11月下旬到12月中旬,每天复习10个小时就可以,复习时间可以调整为早8点—晚10点,中午的午休要按考研时间调整。上午11点30结束,下午14点开始考试。所以从中午12:15左右到1:20左右午休。 作息时间表 考研复习时,由于学习内容较多,难度较大,学习压力过大,所以很多考生长时间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中。使自己的大脑过于疲劳,轻易出现头晕目眩、身弱乏力、身体免疫力下降等情况,这样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反而影响学习。所以考生有必要为自己设定一个作息时间表。严格按照作息时间表作息,会使你学习时精神饱满、大脑清楚,提高学习效率。

中国历史文选考点总结

中国历史文选考点总结 一、甲骨文 前言简述部分:定义: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又称为契文(刀刻 文字)。内容主要是商代后期王室占卜的记录,故又称卜辞。最初在河南安阳的殷都废墟中出土,故又称殷墟文字。甲骨文已经脱离图画文字形态,文字构型以象形为基础,辅以形声 和假借字,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汉字,证明了汉字产生在此之前,并使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上溯到商代。 填空重点: 1、甲骨总数在十五万片以上。 2、单个文字大约在五千左右,已被认知的尚不足两千字。 3、一条完整的甲骨卜辞,应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 4、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王考》 5、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甲骨文合集》(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中科院出版社)为总结性著作。 课外补充: 1 、1899 (光绪25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甲骨,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2、甲骨的发现以及殷墟性质的推定导致1928年开始的殷墟发掘,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端。 3、甲骨四堂:罗振玉(雪堂)、郭沫若(鼎堂)、王国维(观堂)、董作宾(砚堂)。 4、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二、金文 前言概述部分: 定义: “金文”现代涵义有二,一是指商周(或含秦汉)时期刻铸在铜器上的整篇铭文文献,此义约始于清吴式芬的《捃古录金文》;一是指甲骨文之后的一种字体或书体,此义约始于 容庚的《金文编》。 填空重点: 1、金文内容多反映战争、社会动乱等重大历史事件。 2、容庚《商周彝器通考》、《金文编》。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 4、金文的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为古文字学研究和先秦史中周代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三、诗经 前言概述部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删订。原本称《诗》经博士后,始称 ,汉武帝立五《诗经》,为儒家经典之一。

中音史 第一讲

教学内容:绪论、远古、夏、商音乐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中国音乐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应该如何学好这门课; 2、通过讲述,让学生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教学重点: 1、中国音乐的大致发展脉络 2、传说时代的乐舞与乐器,夏、商乐舞和出土乐器 授课方式:多媒体教学、讲解、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中国音乐史发展脉络 (从教材的目录来看,将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大致讲述一下。) 二、远古、夏、商的音乐概貌 1、远古时期的音乐 1)特点: 歌、舞、乐合而为一的原始乐舞是远古时期的主要音乐形式,节奏是原始音乐的基本因素。由于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因此原始音乐往往与现实生活、巫术、宗教相结合。 原始乐舞亦可称之为氏族乐舞,是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精神财富。在原始艺术中,原始氏族乐舞受到人们格外的尊重和最广泛的参与。这是因为在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他们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更不能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因此,原始人敬畏神灵鬼怪。他们认为这种承载歌、舞、乐三位一体形式的乐舞具有通天达地的魔力,能与天宫神仙、地府鬼怪交谈说话,能搭起人与鬼神之间的桥梁。“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当人们装扮成各种各样的野兽竞相起舞的时候,才拥有了与神灵交流的神力,也只有在这个时刻,天地人鬼神才能融会一体。是“舞”给原始人提供了一种契机,让原始人在神人交会的乐舞中得到心灵的安慰

与满足。 2)具体情况 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始乐舞,其资料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古文献中记述的原始乐舞,主要是神话和传说。对于这类资料我们不能完全相信,因为在一代代的流传过程中难免会掺杂进后人的想象成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把这些神话和传说视为无稽之谈,因为它们在相当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面貌和音乐的表现形式,能够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依稀可辨的历史轮廓。二是考古发掘所得资料,主要是原始岩画和部分出土实物中的乐舞图像;三是近现代民族学和民俗学中有大量生动的例子。中国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疆域的辽阔、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其他因素都使得各个区域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表演形式。日常生活中诸如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婴儿出生、医治疾病、农耕收割、祭祖典礼等场合都有歌舞相伴。相对来说,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与传承过程中,某些乐舞的形态在中原地区已经消失,只在古代典籍中有所记载的礼乐歌舞、古规礼俗,反而在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社会中保存完好。 先秦典籍中关于原始乐舞的记述相当丰富,这些乐舞主要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的劳动生活、同自然界的斗争,也有宗教、祭祀、战争、图腾等其他内容。 下面我们就看看古籍记述中提到的几部乐舞: 1)、朱襄氏之乐 大意是说:在远古氏族朱襄氏的时候,分很大,天气干旱,植物枯萎散落,结不成果实。有个叫士达的人造了一个五弦的瑟,用以求雨,来安定人民的生活。音乐在这里似乎有着巫术般的功能。 2)、葛天氏之乐 传说中有个叫葛天氏的部落。这个部落的乐舞形式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八阕。”这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八支歌的内容是《载民》——歌颂载负人民的大地;《玄鸟》——是表示崇拜氏族的图腾(一种黑色的鸟,有人认为是燕子);《遂草木》是祝愿草木生长旺盛;《奋五谷》——是祈求五谷丰收;《敬天常》——是向上天表达敬意;《达帝功》——是歌颂天帝功德,希望天

文言文考点知识整理大全

. . word. . 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文言文文体分类: 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文体都有不同的分类法。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文体分类研究的开始,相关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李充的《翰林论》、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刘勰的《文心雕龙》、昭明太子主导的《昭明文选》等。其中《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4类: 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而《昭明文选》是一本分类很繁杂的选集,将所选的文章分成37类之多。 明朝: 明朝的吴讷著《文章辨体》、徐师曾著《文体明辨》,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都是讨论文体的重要著作。 其中《古文辞类纂》将文体分为13类: 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 箴铭、颂赞、辞赋、哀祭、 现代: 由郭锡良等人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分析,文体分类有三种标准:依语言形式分、依内容分、依应用范围分。依语言形式,《古代汉语》先将古代文体分为3大类: 散文 韵文:包括诗词歌赋、铭箴颂赞 骈文:讲究平仄对仗却不押韵,不能归于散文也不能归于韵文,自成一类在此分类之下,古典散文又可以分为4类: 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 文言文阅读考察类型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中考中文言文阅读是必考内容,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等)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 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中音史复习(近代史)题

中音史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华彦钧:(阿炳)江苏无锡人,在二胡、琵琶的创作、演奏上有相当大的 造诣;琵琶技艺尤为高超。以卖唱奏乐为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曾派员前往无锡录制他演奏的曲目,但只初步录了6首,遗憾是他于1950年冬病故。二胡代表作:《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 琵琶代表作:《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2、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19年元月正式成立了蔡元培自任会长的“北 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它是一个新型音乐社团。先后组建了国乐和西乐两部分,并设中乐唱歌班等。聘请萧友梅为导师,并实际主持该会。因此。音研会实为北京大学所设一所业余音乐学校。特点:①专业性、学术性; ②倡导“美育”教育;③传授中外音乐知识和技能;④促进世界文化运动; ⑤创编音乐作品、创办音乐期刊。 3、上海国立音乐院: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所独立 建制的高等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1929年7月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为院长。特点:①专业性、学术性;②倡导“美育”教育;③传授中外音乐知识和技能;④促进世界文化运动;⑤创编音乐作品、创办音乐期刊。学生以当时黄自“四大弟子”之称的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刘雪庵为代表 4、丰子恺:(1898—1975)原名润,1919年取字子恺,浙江桐乡人。是李叔 同的学生。“五四”时期同吴梦非、刘志平,在上海创办了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和中华美育会。是一位美术家,中国漫画的创始人,是文学家,翻译家,音乐理论家。编写翻译编译了《孩子们的音乐》、《音乐的常识》、《近代二大乐圣的生涯与艺术》等。 5、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1、第一阶段:“九一八事变后”开始; (1)标志:国力音专成立抗日救国会,进行爱国主义歌曲创作;

吕思勉《先秦史》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吕思勉《先秦史》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吕思勉《先秦史》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吕思勉《先秦史》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文:晨曦初曜;史也者,所以求明乎社会之所以然者也。——吕思勉 下定了好几回决心,才开卷拜读吕思勉先生的《先秦史》。和之前粗读的《秦汉史》一样,都是文言文写就,非有大决心不能读完。此次也只能读完政治史部分,后面的社会史部分姑待后日再读吧。 本书始书于上世纪30年代,成书于上世纪40年代,作者无法利用后期考古资料,只能综合各类文献典籍,但旁征博引的书目都让人应接不暇,书中文字与注解均大段摘抄自相关文献。 吐槽高手: 吕先生绝对是个吐槽高手,如果能活到现在,估计网络对喷战斗力有10分吧。这也是读他的书不觉得太枯燥的原因吧。例如: 1.吐槽疑古派:先秦的经史子集都可以作为史料运用,但各自的运用方法各不一样。古书自有读法,那些妄言疑古只是不懂古书而已。 2.吐槽世界公历:近代人被欧美的的强大震慑,放弃了旧历而用所谓公历,但是中西历法又不一样,换算繁琐;而且东西文化各占世界一半,所谓公历纪事,以前也不过是西方那块地方而已。而且,哪天我们强大了,它又算啥?

3.吐槽《竹书》:《竹书纪年》根本就是假冒伪劣货,理由如下:…… 4.吐槽周武王:武王灭纣后,亲戮敌国帝后的尸体,这是后世的“暴秦”也不会做的事。如此残暴,周朝所谓武王之德,也就很明显了。 独到的观点: 读后感.作者反复强调,古书材料要细心去读,不可一笔抹杀,不可以后世之事硬套古事,也不能完全相信古书之言。因此,作者也提出了不少自己独到的观点,例如: 1.古代神人不分,人可以附会为神,神也可以降格为人; 2.从古籍中描述的有巢、燧人、伏羲事迹来看,先民们生活环境显然是炎热、湿润的沼泽地区。 3.盘古的传说与古代南方的“盘瓠”毫无关系,来源于《山海经》等中国旧说,在后世的流传中又掺杂印度的“转化”传说。 4.所谓禹定九州,不过是后人附会。以当时的能力,无法阻止大范围的治水工程。古代有“州”无“岛”,二者都是指水中高地而已。九州,不过是小部落度地居民之法,后人则用来规划天下。 5.古代神人不所谓三皇五帝,不过是古代部族名称流传,未必真有其人;所谓天下共主,不过是当时较强的部族称霸于当时。 6.古代传说中的地点,后世多有附会。比如涿鹿、会稽,与后世的实地毫无关系。 7.周公的下场:从古籍的蛛丝马迹看,周公与成王并非如此君民臣贤,周公后期似狼狈不堪,然而也无从考证了。

中音史 第三章

教学内容:秦、汉时期的音乐 教学目的: 1、通过讲述,让学生对中国秦汉时期的音乐发展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教学重点: 1、乐府的设立与变迁 2、俗乐的发展 3、乐器的发展 4、音乐理论 授课方式:多媒体教学、讲解、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秦立国很短,只有14年时间,但它却并不是过渡性质,而是开创性质,汉只是承袭秦的制度而已。在音乐上,汉就承袭了秦创立的乐府机构。秦代管理音乐有两大机构。其一是“太乐”,从属于“奉常”,“奉常”是掌礼的,所以“太乐”是管的礼仪音乐。另一就是“乐府”,从属于“少府”,“少府”的职能是搜罗全国各地的物品供皇帝挥霍,所以“乐府”也就是搜罗各地有特色的歌舞供皇帝精神享受的机构了。 一、乐府 1、乐府的设立与变迁 乐府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音乐机构,创建于秦朝,大概在汉武帝时进行了扩建。汉代的乐府是主管俗乐的音乐机构,在汉武帝时最为兴盛,其规模最大时乐工人数曾达数千人,象汉代乐府这样大规模的音乐机构,在我国历史上还是很少见的。乐府的任务是大规模、大范围地采集民间歌谣,此外,乐府中的乐工对民歌进行加工、改编、创作和填写歌词,还研究理论、演奏和演唱。 汉代乐府的设立使民间音乐蓬勃发展,在汉武帝时达到空前的繁荣地步。民间音乐的盛行对于统治阶级提倡的雅乐无疑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在汉哀帝时期撤消了乐府,西汉乐府存在了106年的时间,至此宣告结束。乐府机构虽然取

消了,但是重视民间音乐的社会风气在当时仍然有很大的市场,无论是富豪,还是百姓,依然沉湎于世俗音乐当中,说明了民间音乐的传播不是统治者能够限制得了的。 乐府的设立,虽然主观上是为了适应统治阶级宫廷享乐的需要,但客观上却起到了保存民间音乐的作用,乐府促成了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对其后千百年间中国音乐的发展,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汉代以后,各朝虽仍有乐府机构,却不再大规模地进行民间歌谣的采集工作,比起汉代乐府取得的成就,已经大为逊色了。 乐府一词的词义后来扩展为三种:其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其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作的、类似于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其三是曾和音乐相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也有乐府之称。 2、李延年 李延年是汉武帝时代的乐府领导人,是一位具有杰出音乐才能的人物。 李延年是中山人(今河北唐县、定县一带),这个地方是具有音乐传统的歌舞之乡,他的父母兄弟也都是以音乐为职业的人。他自己由于犯法受到刑罚,当了太监,在宫中管理猎犬,由于他懂音乐,能歌善舞,终于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被封为协律都尉。 李延年的妹妹,长得非常漂亮,而且舞跳得很好,得宠于汉武帝,立为李夫人,他的长兄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后征战立功,被封为西海侯。在封建社会,一荣俱荣,李延年的地位是十分显赫的。但他后来的命运却是悲惨的。李夫人死后,他渐渐失宠,长兄李广利投降于匈奴,其弟李季“奸乱后宫”而受到株连,以至全家都被汉武帝处死。 李延年擅长作曲,而且善于吸收外来音乐的白归养料而进行音乐创作,据《晋书?乐志》记载,他曾根据一支胡曲为素材,改编出二十八首新颖的乐曲,充分显示出他高度的作曲技巧和敏捷的艺术才思。值得注意的是,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明确记载的善于运用外来音乐进行加工的人才,为民族音乐的交流作出了贡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古代史不同考点考察角度分析含解析

各知识点考查角度分析 (一)中国古代史 一:政治史部分: 先秦史部分 1:从分封制的文化整合、认同考察(已考) 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虽然与政治认同有相似之处,但是不是同义重复。文化认同,尤其是对外来文化价值的认同,足以瓦解一国的政治制度,一民族的凝聚力;反之,本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既是该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又是使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01.(2017·全国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0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高考·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C.陕西 D.山东 03.(2011年新课标1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2:从分封对象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性考察(未考) A:王族,从所封位置上来看集中在黄河流域(晋、鲁)或者具有军事战略价值的地方(燕、鲁)。 B:功臣,以齐国为例,地处东方作为大藩,大多数史学家认为这是为了与鲁国一起防止商的旧邦造反;有些史学家认为这是因为周天子想将功高盖主的吕尚调离中心区域的手段。C:古代帝王后代,主要是为了拉拢人心,维护统治。 3从违反分封制规定考察分封制或者礼乐制的瓦解(已考) 分封制的瓦解从浅层次来讲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1:西周初年,封国面积较小,彼此不交,矛盾较少,也不会形成彼此之间的争夺。 2:西周时期周天子的总体国力远大于其它诸侯,故而就算有反叛之心而无反叛之力。 3:礼乐制刚刚推行,授其约束,心思固然较少。 4:西周时各诸侯国四周均有蛮夷之族,诸侯本身力量不强,内忧不解何以对外。 5:上述情况一变,加上平王弑父,礼乐宗法始乱,故而有了春秋之乱世。 (原创)据《左传》记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这反映了() A:宗法制的瓦解 B:等级制度的颠覆 C:分封制的奔溃 D:礼乐制度的破坏

中音史复习

中音史 一.名词解释 新音乐运动:是将其作为倡导学堂乐歌的终极目标1919年“五四”运动后,萧友梅曾将新音乐(他谓之“新乐”或“今乐”)用作“旧乐”(指中国传统音乐)的对称。 学堂乐歌:1概念: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它是 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 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 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2意义:是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的萌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 20世纪我国群众歌曲的基本定位。 3 内容:宣扬富国强兵、抵制外辱的爱国精神 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 对象为中小学生的军歌 呼吁妇女解放,主张男女平等 宣传新文化,去除旧习俗 陆华柏: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在过华中师范大学担任过教员和音乐系主任。作有歌曲、管弦乐、歌剧等作品。特别是歌曲《故乡》和管弦乐康藏组曲》最为出名。 大同乐会:这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颇有影响的一个国乐社团。由古琴家郑觐文创办、主持,聘请汪昱庭、苏少卿、陈道安、程午加、柳尧章等为教师, 向入会的会员传授中西音乐的知识和技艺,并进行有关中国古乐的仿制和 民乐的改革。以中国乐器进行乐队合奏的试验也是他们作了最初的试探, 并创编了著名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等。郑觐文逝世后该社的工作由卫仲 乐等继任,至1937年抗战爆发后,其活动实际告终。 和平进行曲:赵元任在1915年创刊的《科学》杂志上发表。是公认的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钢琴曲,该曲表达了热爱和平的心声,是赵元任先生在美国留学期 间完成的。 延安颂:莫耶词,郑律成曲。1938年夏作于延安。1940年曾易名《古城颂》登在国民党统治区《新音乐》第二卷第3期。歌曲热情地歌颂了抗日 战争中的延安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具有抒情性,又富战斗气息。 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原名“国立音乐学院”成立于1927年11月27日。院长蔡元 培教授兼教务主任萧友梅。1929年7月停办,后改组为“国 立音乐专科学校”两所学校尤其前后的连续性,但在体制, 组织结构,师生情况上有显著变化。国立音专在办学10年左 右期间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具有高修养的音乐人才,如贺绿汀、 周小燕等对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4年中央音乐学院考研“中西音乐史”真题分析(非音乐学)

七艺考研简介:七艺考研是专业从事艺术生文化课和专业课的辅导机构,为贴近艺术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内容更基础,教学管理更灵活,“讲”“练”“考”“评”四位一体,为艺术学生制定高效的辅导方案。 课程种类:艺术生集训营,文化课保过班,文化课周末小班面授,专业课暑假小班面授 特色课程:艺术生文化课保过班经过5年的实践积累,开发出一套专门针对艺术生的辅导方案,抓基础,保底分,国家线通过率99.8% 2014年中央音乐学院考研“中西音乐史”真题分析 (非音乐学专业) 2016年的考研复习已经开始了,很多同学都很关心中央音乐学院历年考研真题有哪些,七艺考研的辅导老师针对2014年中央音乐学院中西音乐史的考试试题做了精细的分析,希望能给广大考生带来帮助。 平胸而论,今年非音乐学专业的中西音乐史还是比较难的。题型没有任何变化,听辨填空和论述。区别是填空题从10道变成了20道。 首先难的是听辨,今年非音乐学的听辨考试绝对是里程碑式的。往年的听辨,我们做过统计,80%以上都是从头放。而今年相反,虽然考的曲目并不难,但10道听辨至少有8道都是从中间考的,甚至那首早期音乐都是。可想而知,很多考生坐考场上都措手不及。 其次难的是西音史填空。中音史的填空真没什么难的,甚至好几道都是我冲刺班最后提到过的。但是西音史的填空比往年都难。比如考了这么些题:“中世纪教会调式的分类标准除了结束音之外还有”“斯特拉文斯基最后一部新古典主义作品是” “佩罗坦后期主要创作三四个声部的 ”“柴可夫斯基最后一个乐章用 取代了通常的快板奏鸣曲式” “宗教改革时众赞歌是单声部,后来变成 ”。这些题虽然都是在大纲范围之内,但是有几道确实不可能是正常情况下非音乐学专业学生会复习到的。考虑到同样是西音史,音乐学专业今年考的是“奥尔加农”“弥撒”“鲍里斯·戈都诺夫”。 话说回来,斯特拉文斯基和佩罗坦那两道空是课堂讲过的。而后两道填空,即便没复习,把它当脑筋急转弯答下也是好的,说不定你会有惊喜——因为正确答案是“慢板复三部曲式”和“多声部”…… 最后是大题。有三道都不难,赵元任,巴洛克古钢琴、真实主义歌剧和普契尼。其中真实主义普契尼和赵元任都是我在冲刺班猜中的原题。这是我连续四年猜中大题,头两年每年一道,去年一道半,今年两道。有学生说,老师你好牛啊。其实,能猜中题,纯凭的是对考试的感觉和经验,没别的,也没什么可牛的。。你们要觉得牛就牛吧。 然后是南北朝时期文化交流的大题。这道题需要答的内容并不多,因为南北朝的音乐交流能答的就是一批异域歌舞音乐、异域乐器传入中原等等之类……所以,我对这道题的看法是,不难,但很偏。因为在我的记忆里,这道题即便是音乐学都不会做什么太专门的内容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