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前额叶对不同诱发情绪材料的加工:fNIRS研究的进展

大脑前额叶对不同诱发情绪材料的加工:fNIRS研究的进展
大脑前额叶对不同诱发情绪材料的加工:fNIRS研究的进展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4, 4, 822-830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4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9710276940.html,/journal/ap

https://www.360docs.net/doc/9710276940.html,/10.12677/ap.2014.46107

Processing of Prefrontal Cortex (PFC) to

Different Emotion-Induced Materials: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fNIRS

Song Zhou*, Haibo Yang, Ying Liu, Fang Li, Zhixin Wei, Xuejun Bai#

Academy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Email: #bxuejun@https://www.360docs.net/doc/9710276940.html,

Received: Sep. 12th, 2014; revised: Sep. 23rd, 2014; accepted: Oct. 20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9710276940.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As a new technology of functional brain imaging, 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Technol-ogy (fNIRS) has been developing for years.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many researchers have been studying emotion with fNIRS. 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d its feasibility and availability of inves-tigating emotion processing in the prefrontal area, then summarized the progress in the field of emotion processing in the prefrontal area with fNIRS in the perspective of emotion-induced mate-rials, including visual, auditory, tactile, multi-channel and context-induced materials etc. Finally,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a few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pro- cessing with fNIRS were proposed.

Keywords

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Technology (fNIRS), Emotion Processing, Prefrontal Cortex (PFC), Brain Mechanism

大脑前额叶对不同诱发情绪材料的加工:

fNIRS研究的进展

周菘*,杨海波,刘颖,李芳,魏芷鑫,白学军#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Email: #bxuejun@https://www.360docs.net/doc/9710276940.html,

收稿日期:2014年9月12日;修回日期:2014年9月23日;录用日期:2014年10月20日

摘要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fNIRS)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用于研究脑机制的新手段。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许多研究者使用fNIRS开展了对情绪情感的研究。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利用fNIRS技术研究大脑前额叶在情绪加工方面的可行性,然后从不同诱发情绪材料的角度总结了大脑前额叶对情绪加工的fNIRS研究进展,其中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多通道诱发材料和情境诱发等内容,最后基于已有成果与研究现状,对fNIRS 在前额情绪加工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fNIRS),情绪加工,前额叶,脑机制

1. 引言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NIRS)是一种脑机制研究工具。fNIRS 通过测量氧合血红蛋白浓度(HbO)、脱氧血红蛋白浓度(HbR)、总含氧量(HbT)等指标来衡量脑区的激活。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许多研究者使用fNIRS开展了对情绪情感的研究(Herrmann, Ehlis, & Fallgatter, 2003; Matsubara et al., 2014)。因fNIRS探测大脑皮层的深度有限(Ferrari & Quaresima, 2012; Quaresima, Bisconti, & Ferrari, 2012; Scholkmann et al., 2014),所以研究者多关注前额叶皮层在情绪加工中的作用(Doi, Nishi-tani, & Shinohara, 2013)。

前额叶皮质是情绪诱导和调节的关键区域。前额叶皮质在情绪加工中的作用有三种观点(Dalgleish, 2004):第一,前额叶的眶额区与奖励处理和强化学习有关。具体来说,该区域的神经细胞可检测到刺激的变化或逆转刺激的奖励价值,并相应地做出调整,改变反应。前额叶皮质似乎在关联外源性刺激与奖励强化物方面有重要作用。第二,腹内侧前额叶可作为内脏反应和高级认知功能之间的交流平台,即“体细胞标志物假说”,体细胞标志物是对刺激的外周反应,在腹内侧前额叶,它被作为引导高级认知系统的一部分来加工。第三,前额叶皮层的“效价不对称假说”,即一个生物体的动机倾向可以通过趋近–回避维度来定义。当趋近动机被激活时,生物体有强烈的动机来追求奖励目标。相反,回避动机激活强调避免有害的情况,而不是获得奖励。效价不对称假说的核心命题是,右侧前额叶激活回避动机,左侧前额叶激活趋近动机,从而产生适应性行为。

在具体研究中,情绪诱发的方法有两类:1) 材料诱发,即给被试呈现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材料诱发被试情绪的方法。根据呈现感觉通道的不同,诱发材料分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多通道刺激材料;

2) 情境诱发,即通过对情境的操控来诱发改变被试的情绪体验。情境通常包括游戏/任务、表情/姿势、回忆/想象情境等(蒋军,陈雪飞,陈安涛,2011;郑璞,刘聪慧,俞国良,2012)。

2. 大脑前额叶加工不同诱发情绪材料的fNIRS研究

2.1. 视觉材料

2.1.1. 文字材料

Matsubara等人(2014)采用情绪斯特鲁普任务(Stroop Task),给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重度抑郁症患者与

健康被试分别呈现快乐、悲伤和威胁的情绪词汇。结果发现:呈现威胁词汇时,相比于健康被试,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左脑额下回的HbO显著增加,重度抑郁症患者左额区HbO显著增加。在呈现快乐词汇时,与健康被试相比,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两半球额中回的HbO显著降低。与重度抑郁症患者相比,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额上回和额中回HbO减少,HbR增加了。

2.1.2. 图片材料

Kreplin等人(2013)以正性与负性艺术绘画图片为材料,要求他们完成找差异任务(the spot-the-difference task)与情绪内省任务(the emotional introspection task)。记录被试的布罗德曼10区(内侧前额区)活动。结果发现:正情绪图片比负情绪图片更能引起布罗德曼10区的HbO升高,而两种任务条件下无显著差异。说明该区域可能与对愉悦感信息的判断有关,刺激的情绪效应与两任务无关。还有一项研究(Ikeuchi et al., 2014)以成年女性为被试,研究人员要求被试观看自己化妆的图片与自己不化妆的图片。结果发现:被试在观看自己化妆的图片时,相比自己不化妆的图片,额叶区域HbO有显著增加。

有人(Ernst et al., 2013)使用积极与消极图片,研究了趋近–回避任务时前额叶皮层的脑血流变化情况。趋近–回避任务采用控制杆趋近–回避任务版本,该任务要求被试坐在电脑屏幕前操控一个控制杆,来调节屏幕呈现图片的大小,当操作控制杆靠近被试自己的身体一侧时,图片会变大,表示趋近行为;当操作控制杆远离被试身体的方向时,图片会缩小,表示回避行为。如果趋近积极图片,回避消极图片为相容且自动反应,趋近消极图片、回避积极图片为不相容且受意识调节的行为,研究结果发现:不相容的,受调节的反应相比于兼容的,自动的反应,更能引起右脑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激活(HbR显著降低)。这也得到了fNIRS相关研究结论的支持(Koseki et al., 2013; Liu et al., 2014),而相比于回避图片,趋近图片引发了左脑外侧眶额区更强的激活(HbO的显著增加),这个区域通常被看作是奖励系统的一部分,所以出现偏左侧半球的加工(Bunce et al., 2013)。

Oonishi等人(2014)将被试区分为主观幸福感高与主观幸福感低的人,监测他们观看积极与消极类型图片时的前额叶反应情况,测量指标为HbO,结果发现:主观幸福感高的人在观看宜人的图片时,其左侧前额区活动增多,在观看令人厌烦的图片的时,其右侧前额区活动增多,而主观幸福感低的人却没有发现该趋势,说明左侧前额叶与积极情绪加工有关,右侧前额叶与消极情绪加工有关,主观幸福感水平影响前额的情绪加工状况。

Ozawa等人(2014)以n-back任务,探讨了在工作记忆任务前所诱发的情绪工作记忆容量的作用。被试在完成1-back或3-back任务之前,连续呈现两张消极图片或两张中性图片。结果发现:在n-back任务中,图片的情绪效价影响了内侧前额叶皮质以及左侧额下回的HbO的变化,消极刺激比中性刺激引起的HbO的变化更大。

2.1.

3. 视频材料

Minagawa-Kawai等人(2009)用fNIRS探测了母亲及其婴儿在被动观看自己或别人母子笑脸视频时的脑部血氧活动情况。结果发现,与其他人的笑脸相比,母亲看到自己婴儿笑脸时,其眶额区的HbO显著升高,而婴儿也表现出同样的活动模式。

有趣的是祖母与孙子的相关研究(Kida et al., 2014)也存在一致的结论,研究组探测了祖母在被动观看自己或别人的孙儿带有积极情绪和中性情绪视频时的脑部血氧活动情况,检测指标为氧合血红蛋白,位置在前额皮层前部(the anterior prefrontal cortex, APFC)。结果发现观看自己孙儿的视频时,无论情绪为积极还是中性,都激活了APFC区的中部和下部,而带有积极情绪的视频还激活了APFC区的上部,这些激活的区域与奖励、认知和注意控制有关,该研究发现了与祖母之爱有关的神经机制。

有人(Leon-Carrion et al., 2006)研究男性与女性被试在观看不同类型情绪视频材料时的前额叶皮层的

激活差异。视频材料根据效价与唤醒度不同,分为高兴、放松、中性、厌恶、悲伤五种类型,指标为HbO。刺激呈现结果如图1(Leon-Carrion et al., 2006)所示,发现在时程的特征上与激活强度上各种刺激类型都存在着性别差异。

2.2. 听觉材料

2.2.1. 声音

Asano等人(2013)使用不同舒适程度的声音作为刺激材料,测量5名年轻被试前额叶的HbO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两种声音刺激存在不同的大脑激活模式。研究人员对结果进行了处理,使用贝叶斯网络进行了模型建构,并进行了不同类型声音(舒适、中性、不舒适)的识别测试,最终成功识别率达到67%。

Nagai等人(2014)研究了电子书阅读器中声音效果的情感应用。实验中采用的电子书文本是两种被认

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氧合血红蛋白浓度,on代表刺激呈现时的变化情况,off表示刺激后休息时的变化情况。图中两条曲线表示男女性被试在观看不同类型情绪视频片段材料时的氧合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情况,其中除了厌恶刺激外,其他四种类型的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在时间轴0点位置处于领先的曲线为男性被试曲线。

Figure 1. The difference of the activation of the PFC between men and women when watching different kinds of video clips about emotion

图1. 男女性被试在观看不同类型情绪视频片段材料时的前额叶皮层的激活差异

为带有积极内容和消极内容的文字,而与文字内容相配的音效分为情感匹配音效和不匹配音效两种,结果发现当声音效果和阅读内容匹配时,读者大脑血液中的HbO增加。这表明提供与内容相匹配的声音效果的电子书可能会使得读者的情绪体验更加强烈。

2.2.2. 音乐刺激

Moghimi等人(2012)研究了不同情绪类型音乐的额叶活动表征。从而达到区分不同情绪的目的。测量指标使用的是HbO与HbR。有10名被试参与了实验,刺激为78段不同效价和唤醒度的音乐片段,以布朗噪声刺激作为控制条件,结果发现通过算法把积极效价与消极效价区分开的准确率能达到72%左右,中性与高唤醒试次的区分准确率也达到72%左右。

有人(Moghimi, Chau, & Geurguerian, 2013)与神经反馈仪反馈的自主神经反应指标结合做fNIRS情绪识别的研究,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指标选用心率、皮温和皮电,fNIRS记录中枢神经系统的脑血氧变化,实验中,两仪器同时触发并记录被试反应,实验材料为144个试次的噪声与音乐片段,测量指标使用的同样是HbO与HbR。实验后使用算法对两仪器数据结合分析,结果发现:唤醒度识别准确度为68.3%,效价识别准确度为58.5%,与前文(Moghimi et al., 2012)相比自主和中枢神经系统结合分析导致区分精度降低了,区分精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3. 触觉材料

触觉也能给人带来情绪体验(Fisher, Rytting, & Heslin, 1976)。有研究(Kida & Shinohara, 2013a)探测使用三种材料(木头,丝绒织物,画笔)轻扫被试的手掌或前臂时的前额叶皮层激活状况。结果发现:相比于中性触摸,丝绒织物的轻扫使的前额前端的HbO增加了,而且天鹅绒比木材带来的主观愉悦度更高。

该作者(Kida & Shinohara, 2013b)还做了触觉体验的发展性研究,研究人员把被试分为3月大、6月大和10月大婴儿组,刺激材料分为两种,一种为圆柱行木棒,一种为棉花包裹的木棒,使用两种材料分别触碰婴儿的左手掌,结果发现10月大的婴儿双侧前额前端的HbO在棉棒条件下会有显著增加,3月和6月组均未发现,这说明在前额区触觉情感系统的发展中,6月到10月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期。

Morinaga等人(2007)使用电击作为实验刺激,探讨了被试在面临预期焦虑时前额中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右侧皮层的HbO变化情况。56名被试参与了实验,被试需要把电圈套在自己的右手碗上,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静息监测,要求被试放松心态,第二阶段为测试被试能承受的最大电压,第三阶段为期待点击阶段,被试被告知在实验的某个时间点上会给予能承受的最大电压刺激,同时实验前后被试需要填写气质性格问卷(Temperature Character Inventory, TCI)和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结果发现:在对电击的期待中,MPFC区右侧增加的HbO显著多于左侧,而且MPFC区的HbO增长水平与TCI中避害倾向量表的强度显著呈正相关。结果说明MPFC区右侧HbO 与焦虑、负性情感有关。

2.4. 多通道材料

多通道刺激材料诱发是指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个通道在内的多种通道刺激材料组合诱发情绪的方法。

Heger等人(2014)通过视听两通道刺激材料使用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技术研究连续情感状态的识别技术。通常的fNIRS情感识别研究只分析了固定时间下的情绪状态,而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帮助我们研究持续时间内的情感状态。研究记录了八名被试在前额位置的fNIRS信号,指标为HbO和HbR,被试需要对包括中性刺激在内的四类唤醒度与效价不同的情绪视听刺激做出反应。刺激材料由国际情绪图片系统(International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 IAPS)与国际情感数码声音系统(International Affec-

tive Digital Sounds, IADS)中选出。实验中以5s作为识别情绪状态的时间窗口长度,研究发现识别率可在大多数时程中保持稳定,并可以通过算法将中性刺激同情绪诱发刺激区分开,也可以区分开具有不同情绪类型的刺激。

Rutkowski等人(2011)使用EEG与fNIRS同时记录被试在观看演讲视频时的脑活动情况,4名被试参与了实验,视频中演讲者表现出不同的情绪状态,分别为高兴、思考、生气状态,测量指标为HbO,结果发现两者同时记录具有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情感反应的脑机接口新范式。

2.5. 情境诱发

fNIRS研究的情境诱发方法主要有电脑游戏诱发与相关任务诱发。

Perlman等人(2014)使用电脑游戏诱发儿童的挫折体验,实验关注于儿童早期挫折经验的前额叶调节机制,22名3~5岁的小朋友参与了研究,实验要求被试玩一个特殊设计的电脑游戏,目的是为了诱导出被试的积极情绪与受挫情绪,被试的父母需要填写儿童行为问卷(Child Behavior Questionnaire, CBQ),fNIRS的记录指标为HbO和HbR。研究结果发现:在被试被诱导出积极情绪时,前额叶中部的活动增加;而在受挫折情况下,外侧前额叶皮层的活动增加,而且在挫折情况下,外侧前额叶皮层的活动增加与父母报告的挫折耐受力呈正相关。结果说明外侧前额区可能参与了受挫情绪的调节。

Tanida等人(2004)通过心算任务诱发压力情境,以该情境下自主神经系统指标(心率)与前额叶HbO 变化的偏侧化之间的关系。16名女性被试参与了实验,被试需要尽可能快地心算出一些减法算式,通过心算任务心率的不同,将被试分成高心率组(8个)与低心率组(8个)两组,高心率组的偏侧化指数为正值,低心率组的偏侧化指数为负值,偏侧化指数为(右脑?左脑)/(右脑+ 左脑),单位为HbO,结果说明在高心率组中,心算诱发的右侧前额叶HbO大于左侧,右侧前额叶对于高心率组的脑活动调节扮演着更重要的作用。

此后该作者(Tanida, Katsuyama, & Sakatani, 2007)还使用心算任务分析了面部皮肤中的皮脂水平和疮疱丙酸杆菌含量与前额HbO偏侧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心算任务中,被试额叶右侧HbO显著多于左侧,而且面部皮肤中皮脂水平和疮疱丙酸杆菌含量高的人群右侧HbO相对活动量比正常人群大。3. 问题与展望

3.1. 问题

采用fNIRS研究情绪加工时还有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有研究者(Doi et al., 2013)提出用fNIRS研究前额皮层情绪加工存在的问题有:1) 分析fNIRS光谱信号的标准化方法还有待确立,分析方法的差异就可能造成结果的不同;2) 情绪刺激的外周反应噪声很大,这些噪声会干扰真正信号的采集;3) 情绪刺激引起的主观体验和响应的神经活动可能存在延迟,这样常规的数据处理方式可能会有消除重要结果的风险;4) 大脑皮层激活分析的指标不同,可能会造成定位结果的不同,从而产生结论的不一致性。

3.2. 展望

第一,fNIRS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技术。我们通过google检索,关键词为NIRS或fNIRS分别与emotion、prefrontal配合,检索到的有关前额叶情绪加工的文献数量结果见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近年来研究者采用fNIRS取得的成果逐年增加。

第二,开展情绪加工的发展性的研究。与fMRI等相比,fNIRS具有相对友好的特点(Boyer et al., 2012; Lee, Kim, Kim, Kim, & Sung, 2011),从而便于开展情绪加工的发展性研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研究:1) 目前关于情绪加工发展的脑机制研究较少,可以对婴儿群体开展研究,以揭示人类早期情绪加工的发

Figure 2. The quantity of published papers of fNIRS study on emotion processing in PFC

图2. 前额皮层的情绪加工方面的fNIRS研究论文发表数量(截至2014年7月)

展特点(Kida & Shinohara, 2013b)。2) 利用fNIRS生态学效度高的特点(Cui, Bryant, & Reiss, 2012; Dero-sière, Mandrick, Dray, Ward, & Perrey, 2013),开展对重度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患者的情绪发展特征与前额认知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Liu et al., 2014),揭示其症状的脑机制特征。

第三,建立权威的情绪加工脑机制数据库。利用fNIRS的可移动性与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Irani, Platek, Bunce, Ruocco, & Chute, 2007; Kashou, Xu, Roberts, & Leguire, 2007),多个实验室联合工作,建立不同年龄人群在加工不同类型情绪时脑活动的神经影像学数据库。

致谢

特此鸣谢《心理学进展》编辑部给予的支持与鼓励。

基金项目

本论文得到天津市高等学校心理健康与行为调控创新团队(39)、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天津市民心理健康素质监测系统开发”(12 ZCZDSF071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471629)的资助。

参考文献(References)

蒋军, 陈雪飞, 陈安涛(2011). 情绪诱发方法及其新进展.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期, 209-214.

郑璞, 刘聪慧, 俞国良(2012). 情绪诱发方法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1期, 45-55.

Asano, H., Sagami, T., & Ide, H. (2013). The evaluation of the emotion by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Artificial Life and Robotics, 17, 452-456.

Boyer, C., Gaudin, K., Kauss, T., Gaubert, A., Boudis, A., Verschelden, J., & Olliaro, P. (2012). Development of NIRS me-thod for quality control of drug combination artesunate-azithromycin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malaria.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67, 10-15.

Bunce, S. C., Harris, J., Izzetoglu, K., Ayaz, H., Izzetoglu, M., Pourrezaei, K., & Onaral, B. (2013). 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in addiction treatment: Preliminary evidence as a biomarker of treatment response. In: Foundations of aug-mented cognition (pp. 250-258). Berlin: Springer.

Cui, X., Bryant, D. M., & Reiss, A. L. (2012). NIRS-based hyperscanning reveals increased interpersonal coherence in supe-rior frontal cortex during cooperation. Neuroimage, 59, 2430-2437.

Dalgleish, T. (2004). The emotional brai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5, 583-589.

Derosière, G., Mandrick, K., Dray, G., Ward, T. E., & Perrey, S. (2013). NIRS-measured prefrontal cortex activity in neu-roergonomic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7.

Doi, H., Nishitani, S., & Shinohara, K. (2013). NIRS as a tool for assaying emotional function in the prefrontal cortex.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7.

Ernst, L. H., Plichta, M. M., Lutz, E., Zesewitz, A. K., Tupak, S. V., Dresler, T., & Fallgatter, A. J. (2013). Prefrontal activa-tion patterns of automatic and regulated approach–avoidance reactions—A 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NIRS) study. Cortex, 49, 131-142.

Ferrari, M., & Quaresima, V. (2012). A brief review on the history of human 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NIRS) development and fields of application. Neuroimage, 63, 921-935.

Fisher, J. D., Rytting, M., & Heslin, R. (1976). Hands touching hands: Affective and evaluative effects of an interpersonal touch. Sociometry, 39, 416-421.

Heger, D., Herff, C., Putze, F., Mutter, R., & Schultz, T. (2014). Continuous affective states recognition using functional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1, 113-125.

Herrmann, M., Ehlis, A. C., & Fallgatter, A. (2003). Prefrontal activation through task requirements of emotional induction measured with NIRS. Biological Psychology, 64, 255-263.

Ikeuchi, M., Saruwatari, K., Takada, Y., Shimoda, M., Nakashima, A., Inoue, M., et al. (2014). Evaluating “cosmetic therapy” by using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World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4, 194-201.

Irani, F., Platek, S. M., Bunce, S., Ruocco, A. C., & Chute, D. (2007). Functional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fNIRS): An emerging neuroimaging technology with important ap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brain disorders. The Clinical Neuropsy-chologist, 21, 9-37.

Kashou, N. H., Xu, R., Roberts, C. J., & Leguire, L. E. (2007). Using FMRI and FNIRS for localization and monitoring of visual cortex activities. 29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EMBS 2007.

Kida, T., Nishitani, S., Tanaka, M., Takamura, T., Sugawara, M., & Shinohara, K. (2014). I love my grandkid! An NIRS study of grandmaternal love in Japan. Brain Research, 1542, 131-137.

Kida, T., & Shinohara, K. (2013a). Gentle touch activates the anterior prefrontal cortex: An NIRS study. Neuroscience Re-search, 76, 76-82.

Kida, T., & Shinohara, K. (2013b). Gentle touch activates the prefrontal cortex in infancy: An NIRS study. Neuroscience letters, 541, 63-66.

Koseki, S., Noda, T., Yokoyama, S., Kunisato, Y., Ito, D., Suyama, H., et al. (201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itive and negative automatic thought and activity in the prefrontal and temporal cortices: A multi-channe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 study.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51, 352-359.

Kreplin, U., & Fairclough, S. H. (2013). Activation of the ros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during the experience of positive emotion in the context of esthetic experience. An fNIRS study.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7, 879.

Lee, D. Y., Kim, S. H., Kim, Y. C., Kim, H. J., & Sung, S. H. (2011). Discrimination of scrophulariae radix according to ge- ographical origin and determination of active constituents by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 Microchemical Journal, 99, 213-217.

Leon-Carrion, J., Damas, J., Izzetoglu, K., Pourrezai, K., Martín-Rodríguez, J. F., & Dominguez-Morales, M. R. (2006). Di- fferential time course and intensity of PFC activation for men and women in response to emotional stimuli: A 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NIRS) study. Neuroscience Letters, 403, 90-95.

Liu, X., Sun, G., Zhang, X., Xu, B., Shen, C., Shi, L., et al. (2014).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frontal function and the se-verity of the emotional symptoms during a verbal fluency task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multi-channel NIRS study. 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and Biological Psychiatry, 54, 114-121.

Matsubara, T., Matsuo, K., Nakashima, M., Nakano, M., Harada, K., Watanuki, T., et al. (2014). Prefrontal activation in re-sponse to emotional words in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and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Neuroimage, 85, 489-497. Minagawa-Kawai, Y., Matsuoka, S., Dan, I., Naoi, N., Nakamura, K., & Kojima, S. (2009). Prefrontal activation associated with social attachment: Facial-emotion recognition in mothers and infants. Cerebral Cortex, 19, 284-292.

Moghimi, S., Chau, T., & Geurguerian, A. M. (2013). Using prefrontal cortex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autonomic ner- vous system activity for identifying music-induced emotions. 2013 6th International IEEE/EMBS Conference on Neural Engineering (NER).

Moghimi, S., Kushki, A., Power, S., Guerguerian, A. M., & Chau, T. (2012). Automatic detection of a prefrontal cortical re-sponse to emotionally rated music using multi-channe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 9, 026022.

Morinaga, K., Akiyoshi, J., Matsushita, H., Ichioka, S., Tanaka, Y., Tsuru, J., & Hanada, H. (2007). Anticipatory anxiety-in-

duced changes in human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activity. Biological Psychology, 74, 34-38.

Nagai, A., Cooper, E. W., & Kamei, K. (2014).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 Analysis of emotion when reading e- books with sound effects. In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of affective engineering (pp. 123-132). Berlin: Springer.

Oonishi, S., Hori, S., Hoshi, Y., & Seiyama, A. (2014). Influence of subjective happiness on the prefrontal brain activity: An fNIRS study. In Oxygen transport to tissue XXXVI (pp. 287-293). Berlin: Springer.

Ozawa, S., Matsuda, G., & Hiraki, K. (2014). Negative emotion modulates prefrontal cortex activity during a working mem-ory task: A NIRS study.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8, 46.

Perlman, S. B., Luna, B., Hein, T. C., & Huppert, T. J. (2014). fNIRS evidence of prefrontal regulation of frustr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Neuroimage, 85, 326-334.

Quaresima, V., Bisconti, S., & Ferrari, M. (2012). A brief review on the use of 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NIRS) for language imaging studies in human newborns and adults. Brain and Language, 121, 79-89.

Rutkowski, T. M., Zhao, Q., Cichocki, A., Tanaka, T., & Mandic, D. P. (2011). Towards Affective BCI/BMI Paradigms— Analysis of fEEG and fNIRS Brain Responses to Emotional Speech and Facial Videos. In Advances in cognitive neuro-dynamics (II) (pp. 671-675). Berlin: Springer.

Scholkmann, F., Kleiser, S., Metz, A. J., Zimmermann, R., Pavia, J. M., Wolf, U., & Wolf, M. (2014). A review on continu- ous wave 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imaging instrumentation and methodology. Neuroimage, 85, 6-27. Tanida, M., Katsuyama, M., & Sakatani, K. (2007). Relation between mental stress-induced prefrontal cortex activity and skin conditions: A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study. Brain Research, 1184, 210-216.

Tanida, M., Sakatani, K., Takano, R., & Tagai, K. (2004). Relation between asymmetry of prefrontal cortex activities and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during a mental arithmetic task: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study. Neuroscience Letters, 369, 69-74.

人体大脑是怎么思维导图的

人体大脑是怎么思维导图的 负责人体大脑的视觉思考和空间推理的区域是什么?大脑的顶叶。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人头大脑思维的秘密!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主要负责逻辑思维,右脑主要负责形象思维。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大脑是怎么思维导图,希望能帮到你。 人体大脑思维导图图片 什么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是一种画出来的想法。简单却又极其有效!它是一幅幅帮助你了解并掌握大脑工作原理的使用说明书。它不仅能够增强使用者的记忆能力和立体思维能力(思维的层次性与联想性),而且还能增强使用者的总体规划能力。下图是一张思维导图的图例: 为什么思维导图功效如此强大?道理其实很简单。 首先,它基于对人脑的模拟,它的整个画面正像一个人大脑的结构图(分布着许多“沟”与“回”); 其次,这种模拟突出了思维内容的重心和层次; 第三,这种模拟强化了联想功能,正像大脑细胞之间无限丰富的连接; 第四,人脑对图像的加工记忆能力大约是文字的1000倍。 让你更有效地把信息放进你的大脑,或是把信息从你的大脑中取出来,一幅思维导图是最简单的方法——这就是作为一种思维工具的思维导图所要做的工作。 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和有效的记笔记的方法,能够用文字将你的想法“画出来”。 所有的思维导图都有一些共同之处:它们都使用颜色;它们都有从中心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它们都使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 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它与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 思维训练相关文章: 1.思维训练 2.逻辑思维训练500题 3.逻辑思维训练题目及答案 4.宝宝逻辑思维训练

大脑和情绪

大脑和情绪 Healing Emotion ◎引言人:克里夫? 沙隆(Cliff Saron)和理察?戴卫森(Richard J. Davidson) ◎译者:李孟浩译按:本章选自Daniel Goleman所编的《Healing Emotion》。 过去十年来,学界有一连串令人振奋的发现,使得我们比以前更加能够了解大脑调节情绪的过程。很久以来,大家都假定情绪中心是位在于环绕着大脑皮质下方的一系列结构(译按:这些结构主要是颞叶、杏仁核、杏仁海马、海马、额-颞皮层)之中,这些结构统称为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limbic 的拉丁文意思就是「环状物」)。最近也有一些神经学的资料指出情绪冲动在边缘中心产生时,我们的情绪表达是受制于额头后方新演化出来的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的结构之中。而且,前额叶皮层的两侧似乎负责操控两组不同的情绪反应,像右侧是调节比较令人沮丧的情绪,这些恐惧或厌恶的情绪会让人退缩;左侧则是调节比较正面的情绪,如快乐。 这些神经科学的发现可以做为我们了解情绪生活之动态的背景知识。我们所感受到的情绪和我们如何处理情绪的方式,可以说是被这整个广泛联系的脑部线路所控制。理察?戴卫森是威斯康辛大学情感神经科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实验室的主任,他的同僚克里夫.沙隆向大家报告他俩合作完成的实验,内容详细显示出大脑如何组织我们情绪实体各个侧面的过程。沙隆先是考虑「情绪」的意涵是什么,才又解释说不同的理论模型是如何塑造出研究情绪和大脑的方法。然后,他检讨了他们实验室一连串的重要发现,好让大家能够对于大脑调节正反两面情绪的过程,得到一些新的洞察。情绪的亲近或退缩趋势(approach or withdrawl tendencies)跟佛教的贪执和厌恶概念也很相近,都是我们扎根存活在此世间的基本情绪极(emotional poles)。克里夫.沙隆:「情绪」这个字眼的意涵实在是很难做个严格的界定。在心理学中,这个字眼是用来描述一个人在许多不同层次上的反应,其中一个是认知的层次:在某个特殊感觉状态中升起的判断和思绪。我们也能从行为的观察来描述情绪:愤怒或温和的姿势、声音的语调。另一种界定情绪的方式则是从脸部表情下手,因为你在那一刻感受时自动绽放的表情,会特别有助于我们厘清你所感受到的情绪。在生理学层次上,我们能够描述情绪反应的两种成份。 第一个是个人察觉到的身体感觉,如事件发生之前的焦虑感。这种感觉通常涉及到控制自律神经系统和荷尔蒙释放的低等大脑中心。第二个生理反应是发生在大脑皮质,这个情绪反应层次是我们研究工作的焦点所在。我们也把亲近和退缩看成是描述机体行为和区分各类情绪的基本方式。譬如说,快乐的心情会促动你去找你乐于见到的人。恐惧和厌恶则是退缩行为的典型案例。这种亲近和退缩的行为可以跟脑部两侧的活动产生联系。过去十年来,我们实验室所得到的研究成果显示出脑部左侧的前方区域跟亲近行为比较有关连,右侧区域则是跟退缩行为比较有关连。你也许会问说,为何我们会一直要把亲近和退缩行为跟脑部两侧联系起来。这不是一个很明显的关系。但是从最近一百年来的神经学资料来看,脑部每一侧的伤害都会造成不同的情绪结局。 在十九世纪中叶时,神经学家约翰?杰克森(John Hughlings Jackson)指出饱受癫痫之苦的患者经常在发作初期时,表现出恐惧这种退缩性的情绪,而且其脑部的右前方区域有活动增强的迹象。有些患者在脑部受到伤害后,右侧的活动量大幅减少,以至于情绪陷入癫狂或正面得离谱的地步。这些观察后来便促成一个新理论,专门在讲脑部的两侧为何会有不同的情绪专长或情绪性格。脑部右侧的过度活化似乎会增进退缩的行为;右侧活化能力若是受损或抑郁时,则会增强亲近行为,因为是左侧大权在握,不需右侧来平衡。心理学中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考虑情绪的方式,而且冲突得很厉害。 第一种观点认为人类就只有那么几种分立(discrete)的基本情绪:快乐、悲伤、愤怒、厌恶、惊旗和恐惧。差不多在二十几年前,洛杉矶的加州大学有位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

情绪调适与疾病的关系

情绪调适与疾病的关系 徐薇!,戴瑞婷",杨安阳",徐志刚" (!#北京军区天津疗养院,$%%$&!;"#天津第四中心医院) 关键词’情绪调适;疾病;关系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早在!)$"年,国际学者坎农[!]分析了不同情绪状态时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情绪学说是心理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代心理学家研究证明,情绪的生理基础既包括大脑皮质活动,又包括皮质下中枢的活动,大脑皮质起调节、制约的作用。情绪既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当人体受到外界各种不同事件刺激时,大脑皮质对各种事件会发生不同反映,这种反映就是情绪的外在表现。随着客观世界的复杂化、多维化,人们的感觉也深化繁衍,由于人的个性差异,情绪也随之千变万化。因此,要有一个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才能使身体健康。 !’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现代社会的疾病与心理情绪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心理情绪的状态也影响疾病的进程、转归和预后。在当今的社会变迁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身的感触,有不同的情绪变化。高度紧张的生活节奏、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在竞争中求生存,人们心理适应的差异导致了情绪的不稳定。情绪是人体心理活动的一种表现,心理活动与社会稳定是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当人体情绪的外环境发生突如其来的事件,且超过了人体正常心理承受能力,肌体就会产生疾病。 ’’人们在社会生活事件的刺激下产(01(0、事故、失恋)产生的紧张、焦虑、愤怒、悲伤或过喜等情绪反应,都伴随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改变。当心血管调控系统受到敏感的刺激后,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产生变化,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心肌收缩、心率加快、心博量增加,继而诱发心血管疾病。有人做过试验,被试者看不同的电影时,其尿中的儿茶酚胺浓度变化如下:看风光片时,尿中的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均降低;看攻击性影片或喜剧片时,尿中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不变;看恐怖片时,尿中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均上升。试验还发现,人愉快时肾上腺素排出量最高,安静时最低;不愉快时肾上腺素的变化与去甲肾上腺素相似;情绪激动时,儿茶酚安排除量均上升,情绪压抑时,血与尿中肾上腺皮质激素量均持续相当高,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醛固酮也类似变化[!]。 ’’23455在!),!年报道了对胃瘘患者的观察,发现情绪可以引起胃粘膜、胃壁运动血管充盈和粘膜分泌的不同变化,长期紧张的精神刺激和不良的情绪反应,作用于大脑皮质开始引起兴奋。长时间过度兴奋的大脑皮质转为超限抑制,导致了皮质下中枢功能失调,植物神经的控制中心视丘脑下部紧张性增高,进而发生机能的紊乱和异常[!]。通常为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升高、粘膜下血管痉挛、胃部内分泌增加、胃运动亢进、胃酸分泌增加、胃蛋白酶原分泌增加、67逆向弥散增加而诱发溃疡病。 ’’紧张的刺激作用于大脑后,可通过下丘脑和垂体,促使肾上腺释放皮质激素,可降低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及消化能力,以致病原体有可能在体内增殖而感染[!]。紧张的刺激情绪可使大脑皮质功能失调,紧张的刺激影响下丘脑,胸腺功能失调,8细胞成熟受损,巨细胞吞噬的能力下降,而干扰了淋巴细胞的再循环,免疫器官退化,功能低而产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症等许多疾病,都与情绪的失控密切相关。 近代医学证明,人体具有生物性、心理性两大防御体系。前者是人体的生物免疫系统,后者指人的良性情绪功能等心理作用["]。心理活动是人体组织器官对外事务反应的集合。在这些器官的调解下,人体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与自然环境与社会保持动态的平衡。当这种平衡受到破坏,人失去了良好的心境和情绪,就会产生各种疾病。因此,调试好自我心境才能有良好的、稳定的情绪。 "’情绪的自我调适 情绪明显带有社会性,或喜或忧、或惊或怒,与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水平有关。评定每个人的情绪、矫治不良情绪,掌握好这一点对疾病的防治都非常重要。产生不良情绪原因有三:!社会改革的步伐加快,社会关系网的微妙变化;"各种突发事件的产生,外环境的改变;#承受心理压力顺应度的较弱与应激不良。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对于最敏感的应激源类型,各人有不同的反应。每人对应激源的敏感性也是各不相同。事态骤变、失意及其他问题,某人可以处之泰然,而另!人则会感到束手无策[$]。躯体反应与情绪体验是一致的,情绪一旦改变,相应的躯体反应立即消失。因为,心里紧张或不良的情绪,可诱发疾病,不良的情绪可以使病情加重,不良的情绪可以降低药物治疗的效果。因此,必须学会调整自我心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顺应各种应激源,缓解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笔者认为首要一点是超越自我,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做到胸襟开阔,理智宽容的对待生活、工作,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心态。其次是平衡心理,善交朋友,学会自我放松,在遇到不愉快事件,想不通问题时,与朋友聊聊天,听听音乐,散散步或到大千世界去郊游,以达到放松心情的目的。再者,学会宣泄,把所有的不快讲出来,使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另外,运动疗法也可使自身从不良的情绪中走出来。现代精神卫生科学阐明,稳定和乐观的良性情绪是防治疾病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笔者认为,身心健康状况受个人生活、社会和心理因素平衡的影响,情绪的失控会影响到人对事物的认知。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自我情绪调适。在绝望中摆脱烦恼,在痛苦中抓住快乐,在压力下寻找解脱,在失败的时候找回希望[,]。在这个世界中会有许多事情是我们难以预料的,我们不能控制际遇,无法预知未来,但我们能掌握自己,调试自我情绪。只有稳定的良性情绪,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躯体。$’参考文献 ,%%"《职业与健康》’"%%/年!!月第""卷第""期’9++:;18<9=1=>6?1@86A3B#""=3#!!=3CDEFDG,"%%/

大脑思维运作的原理

大脑思维运作的原理! Post By: 2009-02-15 22:39:25 你为何能处理一些你以前从未遇到的事情?在数学课堂上,你为何能解岀你以前从未做过的算术题?这种思维的神奇魔力实际上本身是一个潜在的计算过程,这个计算过程帮助我们处理大千世界每个人遇到的各种不同的难题。那么思维是如何工作,我们又如何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呢?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计算机,计算机现在能处理非常复杂和多变的问题。思维比计算机更强大。比如,你能很快地同一个你以前毫不相干的人交谈起来,你能读懂以前你从来没有读过的书,或者说,进入到一个陌生的购物广场,你依然能快速地了解广场的店铺分布,然后逛完自己感兴趣的店。 大脑的学习过程有时候并不依赖你的行为,就是说,在你行动之前,大脑已经对如何做这件事有了大致的决定。有时候,你能对自己大脑的决策过程有所察觉,但是有时候,大脑做岀决定完全是潜意识的,你察觉不到,所以,大脑的决策过程是一种人类的天然认知能力的结果,并不依赖行为。 我想你应该有过类似经历,就是如果你要尝试解决一个问题,当你对这个事情达到一定程度的理解之后,这个问题的答案自然而然就知道了。当你知晓解决办法之后,你对这个事情看法的角度和方式都会有所提升,那么接下去如何行动应该是一目了然。你也许会说,或许你在大脑里面对如何做已经有了主意,但是现实中,要实现这些想法还是有困难,比如天体物理学很多理论就无法得到实验的验证,因为实验无从做起。我要说的,那也是因为我们有一些小问题依然缺乏深入的理解,我们以为我们解决了所有问题,实际上,我们只是在宏观上对这个大问题有了定论,但是对大问题派生和隐含的小问题,我们依然要继续深入了解。比如,你开始意识到,对你当前这段婚姻的最好解决办法就是离婚,另找一个人生伴侣。你对这个解决办法深信不疑,但是你依然有很多现实的工作要做,比如你应该如何告诉妻子你的想法,谁应该从房间里搬走,孩子抚养权问题,等等。 一个练习” 让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工组的。这个练习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简单。 假设,我告诉你说我搬家了,然后我有一个问题,就是新房里头书房的灯太暗了,请你给我建议,应该怎么办?

情绪与大脑

情绪与大脑 情绪与大脑的联系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2.情绪、情感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个体的 需要时,个体就会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情感;否则会带来消极的、否定的情 感。 二、脑在任何类型可感知的威胁下 1.失去正确解释环境中精细信息的能力 2.恢复到熟悉的经历过的真实行为 3.失去了一些索引、贮存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4.在反应中变得自动化和有限性 5.失去一些感知联系和模式的能力 6.变得不能用高级的思维技巧 7.失去一些长时记忆的能力 8.用恐惧的方式对刺激做出过度反应 日常生活情绪管理 一、情绪管理概念

“情绪管理”即是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绪,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什么难的,但要能适时适所,以适当方式对合适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据此,情绪管理指的是要适时适所,对合适的对象恰如其分表达情绪。情绪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要掌控得恰到好处。因此要成为情绪的主人,必先觉察自我的情绪,并能觉察他人的情绪,进而能管理自我情绪,尤其要常保鲜活的心情面对人生。 二、情绪管理的三种思路 1.第一种思路—ABC理论 A.Acting event:事件——————前因 B.Belief:对事件的信念、观点或者态度…信念 C.Consequence:结果和反应————后果 2.第二种思路:改变反应,改变情绪 A.改变表情,改变情绪 B.改变身体状态,改变情绪 C.直接调节情绪反应:如宣泄室找人倾诉、自我渲泄,如大哭一场 3.第三种思路:调整刺激 A.目的:减少消极刺激、增加积极刺激 B.转移目标法 C.环境改变法(冷处理) 三、生活中应有的心态 1.欲望不要太高。 2.欲望无止境,欲望越高,一旦不能得到满足,形成的反差就越大,心态就越 容易失衡; 3.攀比思想不能太重。 4.如果盲目攀比,就会“人比人,气死人。”如果和下岗工人比待遇,跟农民兄

黄帝内经关于情绪与疾病

《黄帝内经》关于情绪与疾病 中医认为,人的情绪有七种:怒、喜、思、忧、悲、恐、惊,即所谓“七情”。《黄帝内经》认为:某种情绪过于强烈、持久或失调,会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从而产生疾病。 《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喜怒伤气,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素问·刺法论》云:大悲伤也,悲伤即肺动,而其气复散也。 《素问·疏五过》云: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灵枢·寿夭刚柔》云:忧恐忿怒伤气。 《灵枢·百病始生》云:忧思伤心,忿怒伤肝。 《灵枢·九针论》云: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 《黄帝内经》认为:某种情绪可以通过另一种情绪来调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悲胜怒,恐胜喜。 《黄帝内经》这些关于情绪失常导致疾病以及调节情绪治疗疾病的观点对后世运用情绪疗法治疗疾病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名医通过调节情绪治疗疾病,不乏其例。 《三国志·魏书·方伎传》载有华佗以情绪治病的例子:“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瘥,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声而愈。” 金代名医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对于用调节情绪的方法治疗疾病颇有发挥。其所著《儒门事亲·卷三》云:“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

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 《儒门事亲·卷五》记载了几个张从正通过调节患者情绪治病的例子: 息城司侯,闻父死于贼,乃大悲哭之,罢,便觉心痛,日增不已,月余成块,状若覆杯,大痛不住,药皆无功,乃求于戴人。戴人至,适巫者在其旁,乃学巫者,杂以狂言以谑病者。至是大笑,一、二日,心下结块皆散。戴人曰∶《内经》言∶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又云∶喜胜悲,《内经》自有此法治之。 项关令之妻,病食不欲食,常好叫呼怒骂,欲杀左右,恶言不辍。众医皆处药,几半载尚尔。其夫命戴人视之。戴人曰∶此难以药治。乃使二娼,各涂丹粉,作伶人状,其妇大笑;次日,又令作角抵,又大笑;其旁常以两个能食之妇,夸其食美,其妇亦索其食,而为一尝。不数日,怒减食增,不药而瘥,后得一子。 一富家妇人,伤思虑过甚,二年不寐,无药可疗。其夫求戴人治之。戴人曰∶两手脉俱缓,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乃与其夫,以怒而激之。多取其财,饮酒数日,不处一法而去。其人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进,脉得其平。 卫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劫人烧舍,惊坠床下,自后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岁余不痊。戴人见而断之曰∶惊者为阳,从外入也;恐者为阴,从内出也。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足少阳胆经属肝木。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矣。乃命二侍女执其两手,按高椅之上,当面前,下置一小几。戴人曰∶娘子当视此。一木猛击之,其妇人大惊。戴人曰∶我以木击几,何以惊乎?伺少定击之,惊也缓。又斯须,连击三、五次;又以杖击门;又暗

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

心理科学进展 2003,11(3):328~33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 马庆霞郭德俊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北京100037) 摘要文章综述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情绪的脑机制——大脑回路,包括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腹侧纹状体等。前额皮层中的不对称性与趋近和退缩系统有关,左前额皮层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感情有关,右前额皮层与消极感情和退缩有关。杏仁核易被消极的感情刺激所激活,尤其是恐惧。海马在情绪的背景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前额皮层和杏仁核激活不对称性的个体差异是情绪个体差异的生理基础。情绪的中枢回路有可塑性。 关键词情绪,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 分类号 B842.6 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保证着有机体的生存和适应,对个体的学习、记忆、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情绪也是个体差异的来源,是许多个性特征和心理病理的关键成分。近年来,随着神经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有以电信号为基础的方法(EEG、ERP),以功能成像为基础的方法(PET、fMRI),允许更准确地测量大脑的结构和机能。这些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当代情绪研究的前沿学科——感情神经科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它是考察情绪和心境神经基础的生物行为科学的分支,与认知神经科学类似,但是集中在感情过程上[1]。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研究表明,情绪是由大脑中的回路所控制的,它们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 下面重点介绍人类情绪的中枢回路,情绪中枢回路的个体差异,以及情绪中枢回路的可塑性等方面研究的进展。? 1 情绪生理机制研究的历史背景 情绪心理学的现代理论开始于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James。他(1890)[2]提出“事件发生时的知觉导致身体变化,对身体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他的情绪理论可检验两个重要的成分。第一,对刺激的生理反应是情绪体验的前提。这一观点改变了20世纪情绪研究的进程,导致对不同情绪自主状态的研究。第二,在情绪体验中卷入的是感觉和运动皮层区域,没有大脑中枢。 Cannon(1927,1929)[2]对James的观点提出质疑,怀疑情绪没有大脑中枢这一观点。他提出,内脏器官对不同种类刺激的反应是不明确的,不能解释情绪体验中的快速变化。Cannon的两个实验研究表明,刺激内脏并不一定引起情绪状态质的变化;用外科手术分离内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情绪行为没有改变。 Cannon的观点激起研究者对情绪神经回路的研究。Papez(1937)[2]提出情绪回路包括下丘脑、前部丘脑核、海马和扣带回皮层。MacLean(1949,1952,1993) [2]提出边缘系统的概念,认为海马、杏仁核在情绪体验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Papez和MacLean的理论激励研究者寻找情绪的具体而复杂的神经回路。 同时,James的观点引起许多研究者试图揭示不同情绪状态的自主特殊性。特别是对一些消极情绪,如恐惧和愤怒的研究,一些证据支持这样的特殊性观点。然而,Schacter 等人(1962) [2]的一个实验表明唤起和认知结合起来是形成特定情绪的两个必要成分。 Levenson(1992) [2]综述了几个研究,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差异主要针对消极情绪。在悲哀、愤怒和恐惧状态中可以看到心率加速,厌恶状态中可以看到心率减速。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外周自主变化太粗糙,不 收稿日期:2002-09-02

大脑的工作原理与结构

大脑的工作原理与结构 ,这也需要归功于右脑的记忆机能和自动处理机能。成人难以学好外语就是因为右脑没有处于优势地位,而左脑长期居于主导地位。耳朵和体内振动音是能力开发最重要的工具我们的大脑的构造是:声音通过听觉区到达大脑的深层部分,神经回路打开。耳朵的能力和振动音一直为们所忽视,但事实是它们是能力开发最重要的工具。人们相信声音疗法能够恢复听力、治愈自闭症和癫痫。这种疗法其实正是强调了听的适重要性。最近有很多研究都在进行,比如听声音治疗疾病和弱听,用声音疗法提高记忆力等等。朗读时声音的振动能够转化为大脑的运动。生物发出的声音一般都是向外发送的,但是朗读和背诵时,它所产生的振动音能够与大脑深层部分发生共鸣,从而在大脑深处引起变化。间脑(丘脑和下丘脑)处于大脑的深层部分,这里集中了所有的神经,它还控制着所有内分泌腺。当我们朗读时,间脑就集中能量变得很宽大,产生新的突触并打开新的回路。这时也就打开了最深层的间脑记忆回路。引发“无意识的力量”音乐、朗读和背诵无意识存在于大脑的深处。一般的时候只有大脑的表层意识来工作,处于深层大脑的无意识受到了压抑,所以无意识的力量不能够自由地发挥出来。但是,无意识中隐藏着巨大的力量,过目不忘或是能够创造出充满感性的优秀作品都是无意识的功劳。引发无意识的力量有很多方法,听觉刺激是其中比较

容易的一种。古典音乐刺激又是听觉刺激里的一种方法。虽然音乐分为很多种,但是古典音乐更适合进行听觉刺激。不光是音乐,朗读和背诵也都能够引发无意识。大量反复的朗读能够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无我状态,注意力完全集中,意识达到统一,无意识的回路打开。这就是大脑的秘密。下面来介绍一些跟大脑的使用方法有关的大脑生理学知识抑制理论:当大脑的回路集中于某一事物上时,其他刺激便不能传达到大脑皮层里。因为感觉神经回路中的突触(神经之间的连接点)阻止了信息的传递。从大脑皮层到脑干的毛状体之间的神经回路负责完成这种传递抑制。大脑里有一种神经回路,具有传达意识的辨别性感觉。当我们一直朗读或默读时,剩下的只是一些只传递声音的回路,其他的视觉、触觉、嗅觉、时间或空间等所有的感觉都被掩盖了,这就是抑制的工作。打开无意识深处的神经回路是大脑的一个秘密工作,这时通过大脑的浅层测头叶,传达到海马(大脑旧皮层)中与记忆有关的部分中去,听觉刺激就是这样打开大脑回路的。当你背诵文章时,你的大脑中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让我来告诉你吧。不考虑意思、单纯大量背诵是重要的一件事。当你思考所背诵内容的意义时你就开始使用你的左脑了。如果你只是背,这时你的精神非常集中,听觉区开始兴奋,而语言区等其他区域的兴奋被抑制住了。当精神集中于一点时,以前到闹中各自兴奋的不同区域现在就都集中到了这个点上,这时听觉区出现最大的脑电波,在它的周围又有类型相似的波出

性格情绪与十二经络及与人体生病之间的关系

大家有没有发现:身边总是会有人与某一种健康问题纠缠不清。比如,经常性的感冒、皮肤过敏、喉咙不适、胃痛胃溃疡、失眠多梦、经常性头痛等症状。当事人常常会想:我是不是身体出现什么问题了,但是,有时候,你不知道,经常的负面情绪才是幕后黑手…… 疾病与性格特征的关系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从胃溃疡、支气管哮喘到老年痴呆症,各种疾病都与性格特征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急躁易怒——原发性高血压 排除富贵病的不良生活因素外,高血压病人被发现更容易具有趋向好斗和急躁易怒、要求过高过急等性格特点。 易犯人群表现为雄心勃勃,醉心于工作,但是缺乏耐心,容易产生敌意情绪,常有时间紧迫感。同时临床还发现,此类人群与冠心病、中风、脑血管疾病、消化道溃疡关系密切。 争强好胜——消化道溃疡 消化道疾病与心理、情绪、性格的关系相当密切。病人常常具有以下特点:如争强好胜,即使休息仍不能松弛;个性太过认真严谨,同时认死理太执着,不撞南墙绝不回头;情绪易波动,但惯于克制,

喜怒不形于色;虽然人际关系正常,但自我控制强,而并非天生热情、喜好社交等。 心理冲突——糖尿病 排除了遗传、生活方式等原因后,生活与工作中的重大变故、挫折和心理冲突等可以诱发和加重病情。曾经有医生提出“糖尿病人格”,认为他们容易有性格不成熟、被动依赖、优柔寡断、缺乏自信等特点,但后来发现,这些人格也见于其他慢性病人。 情绪不稳——头痛 最常见的有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长期情绪紊乱、精神紧张容易造成紧张性头痛。 而偏头痛与心理、血管、生化三方面有关,在性格和情绪方面,患者容易有情绪不稳定、过分因循守旧、对问题处理欠灵活、极端关心身体,偏于抑郁、悲观,易于不满等性格特点。 幼稚敏感——支气管哮喘 作为儿童较常见的一种心身疾病,与体质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在研究中也发现,患儿的性格趋于内向,有悲观倾向,多为过分依赖、幼稚敏感和希望受人照顾;遇事退缩,自信心不足,情绪比较不稳定,甚至较小的事情也能够导致强烈的情绪反应。 精神紧张——神经性皮炎 皮肤问题是多种不良刺激的综合结果,其中精神刺激、情绪因素、压力太大无法宣泄、过度劳累是重要的原因。甚至有观点认为,如

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

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 【摘要】文章综述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情绪的脑机制——大脑回路,包括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腹侧纹状体等。前额皮层中的不对称性与趋近和退缩系统有关,左前额皮层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感情有关,右前额皮层与消极感情和退缩有关。杏仁核易被消极的感情刺激所激活,尤其是恐惧。海马在情绪的背景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前额皮层和杏仁核激活不对称性的个体差异是情绪个体差异的生理基础。情绪的中枢回路有可塑性。 【关键词】情绪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 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保证着有机体的生存和适应,对个体的学习、记忆、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情绪也是个体差异的来源,是许多个性特征和心理病理的关键成分。近年来,随着神经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有以电信号为基础的方法(EEG、ERP),以功能成像为基础的方法(PET、fMRI),允许更准确地测量大脑的结构和机能。这些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当代情绪研究的前沿学科——感情神经科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它是考察情绪和心境神经基础的生物行为科学的分支,与认知神经科学类似,但是集中在感情过程上[1]。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研究表明,情绪是由大脑中的回路所控制的,它们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 下面重点介绍人类情绪的中枢回路,情绪中枢回路的个体差异,以及情绪中枢回路的可塑性等方面研究的进展。. 1 情绪生理机制研究的历史背景 情绪心理学的现代理论开始于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James。他(1890)[2]提出“事件发生时的知觉导致身体变化,对身体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他的情绪理论可检验两个重要的成分。第一,对刺激的生理反应是情绪体验的前提。这一观点改变了20世纪情绪研究的进程,导致对不同情绪自主状态的研究。第二,在情绪体验中卷入的是感觉和运动皮层区域,没有大脑中枢。 Cannon(1927,1929)[2]对James的观点提出质疑,怀疑情绪没有大脑中枢这一观点。他提出,内脏器官对不同种类刺激的反应是不明确的,不能解释情绪体验中的快速变化。Cannon的两个实验研究表明,刺激内脏并不一定引起情绪状态质的变化;用外科手术分离内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情绪行为没有改变。 Cannon的观点激起研究者对情绪神经回路的研究。Papez(1937)[2]提出情绪回路包括下丘脑、前部丘脑核、海马和扣带回皮层。MacLean(1949,1952,1993) [2]提出边缘系统的概念,认为海马、杏仁核在情绪体验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Papez和MacLean的理论激励研究者寻找情绪的具体而复杂的神经回路。 同时,James的观点引起许多研究者试图揭示不同情绪状态的自主特殊性。特别是对一些消极情绪,如恐惧和愤怒的研究,一些证据支持这样的特殊性观点。然而,Schacter 等人(1962) [2]的一个实验表明唤起和认知结合起来是形成特定情绪的两个必要成分。 Levenson(1992) [2]综述了几个研究,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差异主要针对消极情绪。在悲哀、愤怒和恐惧状态中可以看到心率加速,厌恶状态中可以看到心率减速。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外周自主变化太粗糙,不能决定情绪体验。 Lang(1995)[2]的研究表明图片诱发的积极和消极感情之间有自主神经系统差异。许多研究者[2]报告,感情强度的自我报告和自主输出的量之间有关系,尤其是皮肤电指标表现明显。

大脑(记忆)运作原理

为什么要采纳这样的学习方法呢? 一般人学习之所以低效,是因为不了解自己的大脑怎么运作。一旦你开始了解自己的大脑是怎么运作的,很快的,你就会发现学习是有套路的,而且你可以利用这套方法,大幅拉升自己的学习初速度。 在这里我先告诉各位五个结论: ?大脑并不擅长思考,而且大脑的思考是很缓慢的 ?多数的思考,并不是真的思考,而是调用过去记忆所组成的结果?人是利用已知的事务理解新的事物,但「理解」其实是「记忆」?没有重复的练习,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活 ?题海战术以及填鸭教育,有时是必须的 1. 大脑并不善于思考 在这社会上我们最常嘲讽的一个现象:「大多数人是不用脑子思考的」。其实这真是事实! 你仔细想想,其实大脑真是用来思考的吗?如果你叫大脑随便做一则演算,其实大脑的演算,往往是比我们现在所发明的计算机来说,效率是极其低的。做个7 * 8的数学还行,但要是改个177*288的快速演算。就瞬间就当机了。 蜡烛、火柴、图钉 在这里,我举一个「大脑其实不善于思考」的例子。 一个空屋子里有一支蜡烛,一些火柴,和一盒图钉。目标是让点燃的蜡烛离地五英尺高,你已经尝试把蜡烛底部沾上蜡液,但还是沾不到墙上,怎样才不用手扶,让点燃的蜡烛离地五英尺高? 这一个题目,正常一般人在看到题目后,很少能在20 分钟内给出解决答案。 但是如果你把这个题目「具象化」,也就是真的生出这些设备,放在眼前。 你就会发现这道题目的答案其实并不难。你只要把图钉倒出来,把盒子用图钉钉在墙壁上,再把蜡烛黏在盒子里,就完成了这个任务。

大脑的「思考」特性 这个例子解释了「思考」的几个特性。 ?首先,大脑的思考是很缓慢的。 ?接着,思考是很费力的。大脑很难凭空想像出这个场景并运算出解答。甚至可能「完全答不出来」。 ?但是如果把大脑接上视觉系统与触觉系统。因为视觉系统与触觉系统进行了可靠的回传,大脑实质上是调用了其他地区可用的资源做了运算。就能迅速得出答案。 那么,既然思考那么费力。我们平时是怎么样不费工夫的做出日常生活中的各样决策? 习惯 答案是:习惯。 「习惯」就是「我们做过某件事的记忆回路」,大脑调用「过去的记忆」,让身体自动做出判断。 所以,在这里,我们要引出今天要介绍的第二条认知学事实: 大部分人做的决策,其实真不是基于大脑所做的思考,他们是「记忆」组成的结果 2. 多数的思考,并不是真的思考,而是调用过去记忆所组成的结果 大脑的运作原理是这样的: 接收到环境刺激=> 然后把决策放到工作记忆上=> 熟练之后烧到长期记忆中(事实性知识、过程性知识)。 ?工作记忆就是我们当前正在意识、思考的「工作区域」。 ?(以计算机比喻,就是电脑的内存。容量小,资料存在时间短,重开机就不见了。) ?长期记忆就是我们长久以来储存的事实性知识、经验。

情绪的心理机制

虽然人的情绪现象显得很复杂,但它简单的一面,并且是能够使它的其它方面不再显得“极为复杂”的,就是情绪的心理机制。这是心理学对情绪的研究应该首先去认识的,也是较容易认识的,却因为没有重视而至今还未认识的一面。 情绪产生于生命的一个古老的机制,它的性质可以归纳为两种:快悦的和不快的。我们知道,简单的生物没有知觉能力,更没有思维,但它们却有生物学意义上的“趋利避害”的本能行为,这种本能是靠什么得以实现的呢?只能是“趋悦避痛”的情绪机制,即:趋向快悦的情绪状态,逃避不快的(或痛的)情绪状态,并依此实现了自体保护和生存。“趋利避害”是生物本能行为的外显表现,“趋悦避痛”是这一行为表现的内在本质和原因。其实,“趋悦避痛”是从最简单的动物体到最高级的人类共有的最基本的本能和生命原则,情绪是一切生物体(动物和人类)价值判断的依据,是生物一切行为原因的渊源。 虽然人的情绪现象显得很复杂,但它简单的一面,并且是能够使它的其它方面不再显得“极为复杂”的,就是情绪的心理机制。这是心理学对情绪的研究应该首先去认识的,也是较容易认识的,却因为没有重视而至今还未认识的一面。 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的“情绪”在概念上有所深入和拓展。首先,它指的是本质意义上的情绪,或是指所有情感和情绪中所包含的会引起我们喜爱或回避的主观态度的因素。从个体体验方面来说,它是构成人的各种感受和通常意义上的情绪的基本元素,与我们通常对情绪的概念相比,它还包括包含在诸如“饥饿”、“快感”、“痛感”等等一些感觉之中并作为其主体的情绪成分,与“恐惧”、“悲伤”、“愉快”等通常意义上的情绪一样,它们的情绪性成分是同源的。这是概念范围上的拓展。从内部过程上来说,它是指发生在脑内的与网状系统活动密切相关的一切情绪性神经反应及其上传。 一、制约性情绪反应 情绪的一个主要心理机制就是情绪的学习,即个体对信号刺激的情绪性反应。虽然加涅早就提出信号学习包括随意反应和情绪反应,但在已有的心理学研究和我们的所有教材中,对这点却完全地忽视了。而情绪的信号反应恰恰是认识情绪现象的关键,我们一直对复杂些的社会性情绪的不解,原因就在于对此的忽视。情绪反应按其反应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套用现成的词汇可称为“自然情绪反应”和“制约情绪反应”。由信号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就是制约性情绪反应,它占据着我们人类情绪表现的绝大部分。 “自然性情绪反应”很直观易识,它是我们的生理基础所决定的对生理刺激的直接反应。例如我们在夏天口渴时喝下一杯清凉的饮料,生理上的适宜和满足自会通过对网状系统的激活而引起快悦性质的情绪性反应,并由其和相关感官信息向皮层的上传形成我们对此快悦情绪和相关感官特征的意识,这种情绪反应的形式表现为它是由刺激物的直接刺激而引起的生理反应所产生的。 “制约性情绪反应”与情绪的“学习”有关。我们知道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中有“非制约刺激(自然刺激)”和“制约刺激”以及它们所产生的“自然反应”和“制约反应”。而在动物和人的情绪反应现象中,制约性

大脑的工作原理与结构

大脑得工作原理与结构 人得大脑分为左脑与右脑两个半球,它们得功能就是不同得,通常左脑被称为“语言脑”,它得工作性质就是理性得、逻辑得;而右脑被称为“图像脑”,它得工作性质就是感性得、直观得。左脑得工作方式就是直线式得,可以说就是从局部到整体得累积式;右脑得工作方式则就是从整体到局部得并列式。左脑追求记忆与理解,它得学习方法就是通过学习一个个得语法知识来学习语言;右脑不追求记忆与理解,只要把知识信息大量地、机械得装到脑子里就可以了。 右脑具有左脑所没有得快速大量记忆机能与快速自动处理机能,后一种机能使右脑能够超快速得处理所获得得信息。 左脑与右脑得记忆能力就是1:100万,然而一般人却只会用左脑记忆! 人类大脑得一部分组织能够增强记忆,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增强记忆得方法并用到实践中去,我们对大脑使用得方法也改变。大脑能够变得更灵活,原先运转比较缓慢得机能开始加快运转速度。这样,学习能力低下得孩子可以提高记忆力,成人则降低了患痴呆症得危险,并能够长久保持灵敏得头脑。 就是哪些组织能够增强记忆力呢?人类得大脑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面一部分由表层意识(意识)控制,下面一部分由深层意识(潜意识)控制。这两种意识得工作内容完全不同。人们通常使用外部得表层意识,不大使用深层意识,但就是出色得记忆力其实存在于我们得深层意识中,人类得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表层意识位于左半球,深层意识位于右半球。 通常我们都认为通过理解达到背诵得目得就是很重要得,然而理解行为只动用了我们得表层大脑。大量反复得朗读与背诵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大脑内由表层脑到深层脑得记忆回路,记忆得素质因而得以改善。 浅层记忆发生在表层大脑中,很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通过大量反复得朗读与背诵,我们就能够打开深层记忆回路,大脑得素质会发生改变。深层记忆回路就是与右脑连接在一起得,一旦打开了这个回路,它就会与右脑得记忆回路连接起来,形成一种“优质”得记忆回路。 左脑得记忆回路就是低速记忆,而右脑得就是高速记忆,素质完全不同。左脑记忆就是一种“劣质记忆”,不管记住什么很快就忘记了。右脑记忆则让人惊叹,它有“过目不忘”得本事。这两种记忆力简直就就是1:100万,左脑记忆实在没法与右脑相比。 但就是,虽然我们人类拥有这么神奇得右脑,一般人却只使用靠“劣质记忆”来工作得左脑,她们得右脑一直在睡觉。所以说人们一直在错误地使用大脑也不算过分。 大脑得三层记忆回路:侧头页记忆回路、海马记忆回路以及超记忆回路 记忆分为浅层记忆与深层记忆。大脑生理学中这样讲:浅层记忆发生在表层脑侧头叶中得语言区,深层记忆发生在大脑得深层部分——旧皮层中得海马。海马还被特别称为“记忆信息得管理塔”。它就是记忆得中枢,负责收收集各种信息,并把这些信息综合起来进行取舍选择。海马不就是记忆得最终贮藏所,因为记忆能够到达所有脑细胞得领域。但就是确定无疑得就是,从侧头叶到海马得这一段神经就是记忆最重要得回路。 一般地,外界信息进入侧头叶,在这里进行判断、分类、记忆与再生,然后把最重要得信息传达到海马里。海马具有记忆、保持与再生得能力。它与侧头叶中得浅层记忆不同,就是一种深层记忆,能够长期保持。如果信息反复、持续地进入大脑,那么这些信息就会越过侧头叶得记忆回路,传递到海马记忆回路中去。 除了我们常用得侧头叶记忆回路与海马记忆回路,其实还有一种记忆回路存在。如果能够打开这个回路,我们就能够记住只瞧过或听过一次得事物,无论何时都能通过想象在脑子里再现。这种回路叫做超记忆回路。 右脑中存在心灵感应通道与想像通道 大脑分为三层。人类大脑首先就是由脑干部分(也叫“爬虫类得脑”)开始进化得。这一部分具有“心灵感应通道(Tele pathy Channel)”,所以这部分得语言被称为“心灵感应语言(心灵互通得波动语言)”。爬虫类就是指蛇与蜥蜴等动物。它们不具有像人类一样得语言能力,但就是她们有别得通信手段,能够知道同类得意思。这就就是“心灵感应”,也就就是波动语言。

情绪和疾病的关系

生病,是因为情绪能量在身体堵塞 2014-07-27 阅读 (18) 身心能量整合 无论身体疾病还是心理疾病,在人体都会表现为某一部位能量通道阻滞,而按摩则是“一个和身体对话的全过程”。对话好了,经络畅通,身心疾病也就消失了。 找到导致疾病发生的人体能量阻塞区域,通过按摩改善这通道,形成通畅的能量供应通道,有炎症的就会消失,有损伤的也就自动修复了。 为什么身体通道会出现阻塞呢?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情绪,小部分才是因为外力造成的。人生气时会觉得心理难受,就是因为情绪影响内动力,损害五脏里的精力,引起身体能量的内燃耗,就是内耗。 情绪比外界的环境不好更影响我们的身体。所以,体内环保还需从情绪入手。 身体像是我们历史的记事本,藏着所有的记忆,创伤和故事,它通常以疾病的形式提醒着我们。情绪以一种信息形式在神经和经络传导,当某种情绪过大,传导神经就会受到破坏,堵在那里,从而形成一个记忆。我们身体的背部肌肉对应着不同的脏器,通过按摩可以了解身心内在状态。比如: ⊙肩颈板硬、酸痛,通常是愤怒积压而成的。 ⊙左侧肩胛骨与背椎间板硬,易导致心脏问题,主要由伤心、委屈等情绪累积。 ⊙右侧肩胛骨板硬主要由于抱怨、不满等情绪积压所致,易导致胃部炎症。 ⊙后背部板硬的人通常具有讨好性人格,会出现内分泌失调,代谢紊乱,并且容易得糖尿病。 ⊙腰椎板硬主要受恐惧的情绪影响,易导致肾虚、肾炎和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

⊙低椎僵硬的人要注意抑郁症的倾向,因为经常会独自生闷气。 为什么会如此神奇,一摸一个准呢?中医一直讲致病的几个大因素,无非是六淫七情,六淫是我们可以抵御的,风邪寒暑燥湿,通过我们的皮肤进入我们的身体。热了可以找个阴凉地,冷了多穿一些,只要我们起居有节,能按四时而生,符合自然规律,就可以抵御外界之病。七情对身体的影响比较复杂。 哈弗大学曾有一个调查:90%的病来自我们的内在,来源于我们的情绪,大部分癌症病人与父母关系不好,负性情绪过多,抱怨消极情绪在生命中占大多数。黄帝内经里有五脏与五志之说,每种脏器代表一种能量,代表一种情绪。 其实,情绪就是一种能量,如果我们长期处于情绪当中,它会形成一种物质留在我们的身体里,阻碍我们吸收正常的身体养分,造成身体器官功能失衡,从而破坏身体内部平衡系统,造成疾病。 打个比方说,当一个人心中有委屈和害怕的时候,心里会听到一个「木」的声音,闻木声则惕然而惊,这伤的就是胃经和肾经,人时常会有吐的感觉,腰常会很不舒服,皮肤会很粗糙,而且长向心肉,肚子大,腿很细,当这样的情绪起来的时候,人想喊。 农村中,有一种病,就是疯了。中医有一句话,就是登高而歌,弃衣而逃。经常想喊,动作却不受控制,不穿衣服,到处乱跑。过去,我们会把这类人送精神病院,吃药,这样,就会把一个人害了。其实,这类病症,是胃经和肾经萎弊。 胃经,是从我们的第二个脚趾,沿一定的路线,通过心包,到我们的脸上。当我们受到很大委屈,堵住我们的胃经的时候,一,是影响我们的胃,二,是影响我们的心脏。在中医中,心脏是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神明。当心包受到伤害,被萎弊的时候,人就失去了理智,失去了认知。 而关于肾经,当我们受到惊吓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我们的脊椎从后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