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研学单

《回延安》研学单
《回延安》研学单

《回延安》研学单设计

长滩初中何明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收集延安的相关知识,了解当时的革命者对延安的特殊情感。

【预学知惑】

一、知识链接:作者作品介绍。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峄县。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此后创作的《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这些抒情诗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贺敬之的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放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在艺术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鉴了国外政治抒情诗歌中的楼梯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独特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二、词语积累

搂定()白羊肚手巾()糜子()脑畔()油馍()一盏盏()

三、整体感知:

本诗计五个自然章(即部分),诗歌以诗人离别11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研学解惑】

一、研读文本

1.第一部分中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诗人行近延安时什么样的感情?

2.第一部分中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踏上延安土地时什么样的感情?

3.第一部分主要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4.第二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

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况?

5.第二部分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6.第三部分是怎样描写团聚场面的?描写出什么样的团聚场面?

7.第三部分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8.第四部分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9.第五部分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和前文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练学去惑】

一、基础训练

1、《回延安》体裁是___,采用陕北_____的形式创作的。

2、《回延安》中出现了一些口语化的语言,例如:_______,

_____________。

3、《回延安》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回延安》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1、节选的语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词中的“羊羔羔”有什么含义?

3、词中的“母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体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你如何理解“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一句的意思?

中职学校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

中职学校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2012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研究项目,在安徽、江苏、上海、西安、山东等省市地区、直辖市选择部门分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此后,项目组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稳步推进研学旅行的实验工作,历经几年,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研学旅行开展的实际问题。为此,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推进提出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 (一)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 研学旅行工作从项目启动至今已有4年时间,试点地区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1.意义和价值得到认可 研学旅行活动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学生集体旅行,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参与研学旅行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能让他们体验与同龄伙伴集体出游的乐趣。对家长而言,研学旅行对孩子具有更强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对学校而言,研学旅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加深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的理解,丰富教育的内涵,具有校内学习无法替代的功能。因此,研学旅行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广泛认可。 2.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 研学旅行活动原则上是面向所有学生开展的,而不只是少部分学生才能参与,这就给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学校需要对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明确分工。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在带领学生外出前,

《 回延安》教研课比赛课公开课优质课省一等奖

4、回延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掌握“信天游”的民歌特色 3.能力目标:能够借鉴本文的“信天游”的形式特点进行简单的文学创作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信天游”的民歌特色,能够借鉴本文的“信天游”的形式特点进行简单的文学创作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分组分章节诵读诗歌,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研讨赏析

倒数的认识评课稿

篇一:倒数的认识评课 《倒数的认识》评课稿 甘溪完全小学胡宗涛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前提。学生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本节课教师教学时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与学生智能的同步发展。通过听张素娟老师这节课给了我不少启示。 首先,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当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走进课堂时,我们不能只是观望或等待,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并努力超越,实现用活老教材,落实新理念。那么如何用活老教材呢?我想我们要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这节课中教师从以下几方面来处理这两者的关系: 1、在课的导入部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由书中的同伴和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倒数,从形象直观上感受“互为”和“颠倒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2、丰富练习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习同时,教师还适当地补充了练习的内容,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比如设计的“比较大小”通过让学生观察算式两边相等是不是巧合,找出其中的规律,为接下来的分数除法做铺垫。不仅用到了倒数的知识,也联系到后面学的分数除法。第二、相信学生,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中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 2、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在教学中,对于探求“0和1有没有倒数”、“小数有没有倒数”这几个环节,便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篇二:倒数的认识评课稿 《倒数的认识》评课稿 西岗区石道街小学刘晓玲“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

回延安实录(可编辑修改word版)

是对先前《回延安》教案的一个实录呈现,并附有课后练习,做到当堂反馈、延伸 单位:胡集镇青萍初中年级:七年级(下)设计者:吴昌生时间:2009.5 (播放民歌《ft丹丹开花红艳艳》) 师:同学们,民歌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听了这样一首民歌你有什么感受?今天 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回延安》。 生(1):声音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和谐悦耳。 生(2):给人一种轻快高昂的感觉。 生(3):激情四溢,将对毛主席,对人民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师:这是一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歌曲。那么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呢? 生(齐答):陕北民歌。 师:提到陕北,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革命圣地——延安。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收集,说说你说了解到的延安? 生(1):延安是一座旅游名城,有”中国革命博物馆城”之美誉。 生(2):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生(3):安塞腰鼓在香港、澳门回归庆典活动中,雄伟宏壮的表演打出了国威,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豪情壮志。 生(4):延安有许多的红色旅游景点,比如说枣园革命旧址、营扎寨四八陵园、杨家岭革命旧址、王家坪革命旧址、瓦窑堡革命旧址、王家湾革命旧址…… 生…… 师:看来大家对延安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感受诗人贺敬之对延安有着 什么样的深刻情谊? (投影课题《回延安》)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预习,说说作者、背景。 生(1):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45 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生(2):诗歌写于1956 年。诗人从1940 年至1946 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 年,在久别10 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师: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读诗歌,想一想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流露了什么样的情感?(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认真听并思考问题) (四人小组交流并热烈地讨论自己的发现。老师行间巡视并适时指导或参与讨论) 师:好。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讨论得很热烈。现在我请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生(1):诗歌一开头写了作者10 年后回到延安感触万千、心潮澎湃、激动喜悦之情。 生(2):诗歌中写到的内容有诗人回到延安与亲人相见,描写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生(3):还写了回忆延安生活和延安新貌。 生(4):诗歌最后一部分还歌颂了延安历史和展望未来。。 师:很好。同学们概括得很全面。其实我们可以简单地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回延安——忆延安——说延安——看延安——祝延安。那么,这些内容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生(1):诗人10 年后再次回到母亲延安时显得万分激动,倍感亲切。 师:从哪些词语可以反映出来呢? 生(1):“莫要”“莫把”“抓”“贴”等词语可以反映出来。 师:分析得很好。你能不能把这一部分读一遍?

贺敬之《回延安》赏析

贺敬之《回延安》赏析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一、原文: 一 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二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三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头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四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二.作者贺敬之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1924年生,山东峄县人。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7岁入党。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文化部副部长等职务。建国后,写了《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十月颂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有名的诗篇。《回延安》已被选入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1939年在四川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开始发表作品。1939年到1940年就读于国立六中(现绵阳南山中学)。抗战胜利后,随文艺工作团华北联合大学文学院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土改、支前等群众工作。1947年参加青沧战役,立功受奖。1949年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戏剧工作者协会理事和中

倒数的认识听课记录

倒数的认识 (六年级 数学 “三疑三探”研讨课) 由变字游戏引入新知,数学王国中也有这个奇妙现象。今天我们就学习新内容—倒数的认识。大家齐读课题,那么大家看到新名词,心中产生哪些疑问呢? 一、设疑自探 1. 什么叫做倒数? 2. 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3. 应该注意什么? 大家自学19页,独立探索,解决上面提出的3个问题。 二、解疑合探 问题1: 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觉得重要的词: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问题2: 4 3 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34 57 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7 5 总结求倒数方法: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注意,0没有倒数。 问题3: 0没有倒数。 1的倒数是1。 课本19页重要内容画下来,记一记。 三、质疑再探 想一想还有哪些不明白,又产生了哪些新疑惑? 1. 小数的倒数怎么求? 小数化分数,再把分数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 求带分数的倒数? 带分数化假分数,再把分数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3. 无限小数有没有倒数? 3.0 3 1 3 循环小数可化为分数,可求倒。

61.0 6 1 6 无限不循环不可以求倒。 生新发现:由倒数的意义,1除以这个数,也可以得到倒数。 四、运用拓展 (一)展示学习成果: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编一道数学题。 1. 得数是1的数叫做互为倒数。 纠正: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得数包括加减乘除的得数。 2. 因为73的倒数是37,所以7 3是倒数。 纠正:倒数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一的存在。 3. 谁和1 43互为倒数? 解答: 74 4. 431的倒数 ① 313 ② 413 ③ 13 3 老师带来一些题: (二)知识乐园 1.(1)91的倒数是9。 7和71互为倒数。 0.7的倒数是7 10。 (2)1的倒数是它本身,0没有倒数。 (3)8 × 81 = 1 0.75 ×34= 1 2×0.5= 1 2.火眼金睛判对错。 (1)因为 83+85= 1,所以83的倒数是 8 5 。 (× ) (2)因为74×47= 1,所以74是倒数。(×) (3)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是1.(√) (4)任何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5)得数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6)任何真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真分数只有一种类型,分子比分母小,调换位置后,分子比分母大。) (三)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知道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倒数的意义,1的倒数是它本身等等。

回延安

《回延安》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1分) A.糜.子(mí)延.安(yán)柳林铺.(pù)树梢.(shāo) B.心窝.(wō)白羊肚.(dù)油馍.(mó)脑畔.(pàn) C.肩膀.(bǎng)眼眶.(kuāng)登.时(dēng) 赤.卫军(chì) D.气喘.(chuǎn)浪.花(làng)明镜.(jìng)高潮.(cháo)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1分) A.亢奋左右逢圆安塞腰鼓俯拾即是 B.烧灼五体头地时过境迁气势磅礴 C.羁绊鸦雀无声抑扬顿挫百变不穷 D.摹然屏气凝神戛然而止铿锵激越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1分) A.满心话登时 ..说不出来(立刻) B.脑畔上 ...还响着脚步声(头上) C.我梦见鸡毛信 ...来——可真见亲人……(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D.天南海北 ....想着你……(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 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 ①黄土高原上,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②观众的心也变成了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③每一个舞姿都使人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④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A.爆突然颤抖寂静 B.演蓦然颤抖恬静 C.爆蓦然颤栗寂静 D.演突然颤栗恬静 5.对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1分) 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借代) 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B.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 ..了。(极度兴奋) C.晦暗 ..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昏暗) D.当它戛然而止 ....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声音突然中止)7.下列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 B.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C.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D.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8.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2012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研究项目,在安徽、江苏、上海、西安、山东等省市地区、直辖市选择部门分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此后,项目组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稳步推进研学旅行的实验工作,历经几年,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研学旅行开展的实际问题。为此,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推进提出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 (一)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 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从项目启动至今已有4年时间,试点地区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1.意义和价值得到认可 研学旅行活动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学生集体旅行,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参与研学旅行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能让他们体验与同龄伙伴集体出游的乐趣。对家长而言,研学旅行对孩子具有更强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对学校而言,研学旅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加深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的理解,丰富教育的内涵,具有校内学习无法替代的功能。因此,研学旅行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广泛认可。

2.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 研学旅行活动原则上是面向所有学生开展的,而不只是少部分学生才能参与,这就给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学校需要对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明确分工。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在带领学生外出前,通常都有比较详尽的活动方案,每项具体工作也能够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人。每次外出考察,学校也会设计比较明确的考察主题,并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围绕考察目的地设计相应的参观、考察、调研和学习的内容,不少学校还设计出学习任务单或研学旅行记录手册,从而确保研学旅行活动既有“行”又有“学”,并安全有序开展。 3.开发利用了社会资源 研学旅行活动需要学生走出学校,外出旅行,这就要求学校充分开发利用社会资源。首先,学校要从旅行路线中筛选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并围绕相关的资源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其次,学生的外出旅行还需要相应的社会机构支持和配合,学校要与这些社会机构进行反复沟通和磨合,建立一定的工作机制和合作关系。例如,各地旅游景点需要提供适合学生的讲解和服务,旅行社要针对中小学生特点,设计安全性高、价格较低的出行方案等。 (二)研学旅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安全问题带来诸多困扰 研学旅行活动参与学生人数多,每次外出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学校的组织管理和安全保障压力很大,这也是很多学校校长和教师不愿意组织研学旅行活动的主要原因。大量的学生集体外出,在校外活动多日,学生每日的饮食、住宿、交通以及各种参观考察活动,随时可能出现各种意外情况,而每次带队外出的教师人数有限,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学校就要面临来自家长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的多方压力和责难。很多家长尽管能够认同研学旅行的价值,但是对学生安全问题的担忧,使很多学校在能否让学生参与研学旅行这个问题上踌躇不定,犹豫不决。 2.活动效果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近年来,组织研学旅行的学校范围不断扩大,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的学生人数也有明显增加,但整体实施效果和水平参差不齐,尚未达到理想的状态。一方面,

倒数的认识评课材料

第六小学说课稿专用纸————“2+1”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校本研修)系列 活动———— 题目:评许翔老师的倒数一课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前提。学生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本节课教师教学时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与学生智能的同步发展。通过听娄金平老师这节课给了我不少启示。 首先,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当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走进课堂时,我们不能只是观望或等待,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并努力超越,实现用活老教材,落实新理念。那么如何用活老教材呢?我想我们要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这节课中教师从以下几方面来处理这两者的关系: 1、在课的导入部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由书中的同伴和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倒数,从形象直观上感受“互为”和“颠倒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2、丰富练习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习同时,教师还适当地补充了练习的内容,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比如设计的“比

较大小”通过让学生观察算式两边相等是不是巧合,找出其中的规律,为接下来的分数除法做铺垫。不仅用到了倒数的知识,也联系到后面学的分数除法。 第二、相信学生,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中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 2、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在教学中,对于探求“0和1有没有倒数”、“小数有没有倒数”这几个环节,便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意见 签字

回延安

二十七现代诗二首 《回延安》 贺敬之 学习目标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法的表现力量,学习运用比兴方法和修辞方法。 2、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PPT)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PPT)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

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6、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PPT)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

回延安 优秀教案

回延安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一首陕北民歌入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回延安》的讲授。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一)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搂定(lǒu)白羊肚手巾(dù)糜子(méi) 黍类(shǔ)油馍(mó)气喘(chuǎn) (二)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3.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4.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5.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三、作者作品介绍。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峄县。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此后创作的《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这些抒情诗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放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在艺术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鉴了国外政治抒情诗歌中的“楼梯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独特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四、赏析课文。 (一)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 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 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二)总体感受诗歌。 本诗共五个自然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节的主要内容。(交由学生讨论)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五、感受全诗中心。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

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评课稿 听了史老师执教的《倒数的认识》一课;收获颇多.总的认为这一课设计巧妙、思路清晰;流畅;重点突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之中;运用所学知识推到出倒数.具体评议如下: 1.重视课的引入;创设情境.教师利用生活中的朋友和中国的文字;很形象地让学生对倒数有了直观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教学过程思路清晰、流畅;环节设计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到位;教学设计严谨;语言简练;对教材理解全面、深刻.例如新课之前通过好朋友;在理解“互相”的同时;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学习倒数的概念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为学生整体感知倒数和求倒数做好充分的准备. 3.充分体现新理念;让学生充分感知、发现概念.知识的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讨论为主要形式.教师充分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对概念的认识;从意义到求倒数的方法都是由学生来尝试、探索;效果非常好.对0和1有没有倒数的认识更是充分听取了学生的意见;从多角度进行了分析、验证. 如:让学生试着把每组的两个数相乘;发现规律;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了倒数的概念. 4.及时质疑点拨;做好归纳小结.在给出倒数的概念后;教师让学生认真读概念;概念中的重点内容;教师并用彩色的粉笔标出.概念给出后;教师立即询问学生“互为”是什么意思;并让学生及生活中的例子;以便更好的理解倒数这一概念.在探索分数的倒数、整数的倒数、带分数的倒数及小数的倒数时;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总结归纳;让学生的知识更加条理和系统.这样下来;便于学生做一些判断题. 5.教师注重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做出正确回答时;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6.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重难点一目了然.强调了倒数的概念和求倒数的方法. 建议:

回延安

回延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3.朗读诗歌,概括诗歌每部分的内容。 4.理清诗歌的线索。 5. 学习拟人、夸张、排比、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6. 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贺敬之 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在延安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金奖二等奖。 解放后,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他的诗歌创作在此时期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回延安》《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都是很有影响的作品。“文化大革命”之后,曾先后担任过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等职务。 写作背景 “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延安简介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13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革命的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革命中的延安”,从抗日战争起,延安就一直处于战争的最前沿。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纷纷奔赴延安进行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的大生产运动”,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毛主席亲自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信天游 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是生活在陕北的人们都熟悉的一种旋律,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朗读课文 ? 1.听范读。仿读。 ? 2.学生自由读。 ? 3.分组朗读,小组间竞读。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 感。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

中小学研学旅行地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研究项目,在安徽、江苏、上海、西安、山东等省市地区、直辖市选择部门分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此后,项目组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稳步推进研学旅行地实验工作,历经几年,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地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研学旅行开展地实际问题.为此,年月,教育部等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地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地推进提出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地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地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地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地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地有效途径.” 中小学研学旅行地现状分析 (一)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取得地成效 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从项目启动至今已有年时间,试点地区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意义和价值得到认可 研学旅行活动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地学生集体旅行,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地校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参与研学旅行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能让他们体验与同龄伙伴集体出游地乐趣.对家长而言,研学旅行对孩子具有更强地教育价值和功能.对学校而言,研学旅行有助于培养学生地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加深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地理解,丰富教育地内涵,具有校内学习无法替代地功能.因此,研学旅行活动地价值和意义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地广泛认可. .形成了良好地工作机制 研学旅行活动原则上是面向所有学生开展地,而不只是少部分学生才能参与,这就给研学旅行活动地组织和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学校需要对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明确分工.从目前实施地情况看,开展研学旅行地学校在带领学生外出前,通常都有比较详尽地活动方案,每项具体工作也能够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人.

研学旅行策划书

亳州市青少年学生研学旅行策划案 《世界那么大,让孩子们出去看看吧!》 一、研学旅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为指导,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研学旅行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要以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设为契机,助推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以适应21 世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研学旅行的目的: 1. 塑造多元价值观 锻炼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学习多种文化的知识等等。一是阅读,二就是出去走走。读万卷书,不能死读,那是呆子 ; 行万里路,也不能白行,那是贩夫。读书,要学会思考,游学,也要深度体验。两者结合,才会真正发生作用。 2. 塑造多样世界观研学,是一种最好的、最直观的方式,让我们看到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生活。通过不同地域、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风俗的人们的真实生活去了解外面的世界。这些,所有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来自对方的动作,对方的眼神,对方的内心的交流,都是无法在家里可以体会到的。 3. 塑造多重人生观 研学,还让人知晓生命形态的多样性,人生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当一个人,看到各式各样的生活,自然会思考,别人为什么要这么活,我自己应该怎么去活。所遇与内心的所思结合起来,明亮了眼眸,充盈了精神,体验了生命,改变了人生。

、运行模式: 以学校“研学旅行”主题为主导,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为基础,开展合作 三、操作流程: 确定“研学旅行”主题一交予第三方制定活动策划案一学校审批一申报教育局审批备案T交予第三方执行T活动开始T活动结束T活动总结与评价 四、条件保障: 1.国家政策保障 2.学校领导小组审查保障 3.第三方执行资质规范保障 4.社会保险保障 五、活动形式: 助教老师作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体验、趣味多样的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操熏陶和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 六、活动周期及内容:

回延安素材

《回延安》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品味、感悟这首诗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品味、感悟、欣赏《回延安》的思想感情及表达特征。 师:同学们,民歌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回延安》。 (投影课题《回延安》)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学习,说说作者、背景及“信天游”特点。 生⑴: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生⑵:诗歌写于1956年。诗人从1940年至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在久别10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生⑶:“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 师:对。比,就是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比和兴一般融合在一起,在诗节的首句。 现在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一首诗,想一想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流露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读全诗,并思考问题) (四人小组交流并热烈地讨论自己的发现。老师行间巡视并适时指导或参与讨论) 师:好。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讨论得很热烈。现在我请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生⑴:诗歌中写到的内容有诗人回到延安与亲人相见,描写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生⑵:还写了回忆延安生活和延安新貌。 生⑶:诗歌最后一部分还歌颂了延安历史。 师:很好。同学们概括得很全面。那么,这些内容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生⑴:诗人回到延安时显得万分激动,倍感亲切。“莫要”“莫把”“抓”“贴”等词语可以反映出来。 师:分析得很好。你能不能把这一部分读一遍? (生深情地读) (读完后其他同学自发地鼓掌) 生⑵:诗人描写当年延安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延安和延安人民哺育之恩的难忘之情。 生⑶:作者歌颂延安历史,满怀深情,满腔热情,我喜欢这一部分。 师:你能不能给大家朗读一遍? (生读)(其他同学自发地鼓掌) 师:读得不错。读诗既要读准字音和节奏,也要读准感情。诗人表达的感情很丰富,我们要好

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评课稿 下午听了余##老师执教的《倒数的认识》一课,我认为很好地体现了实验小学提倡的“学路主导,四学课堂”这一教学理念,具体为: 一、出示明确、有针对的预习任务,帮助学生独立学 余老师在课始就出示一组预习任务:自学课本24页,思考1、什么是倒数?2、怎么判断两个数是不是互为倒数?3、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这组预习任务表述明确,指向性强,且直扣本课教学重点,学生能顺着问题的指引一步步完成独立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提供简单、有必要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合作学 当学生初步掌握倒数意义时,余老师又提出了一个合作任务:同桌两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人找出这个数的倒数。学生通过这组训练,不仅巩固了倒数意义理解,还对找倒数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 三、汇总主线任务与技术方法,帮助学生反馈学 当学生完成自学任务后,余老师就将学生的自学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板书,突出了倒数的意义与找倒数的方法,学生对比自学、板书,理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在头脑中形成非常清晰的知识链,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设计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练习,帮助学生训练学 新课完成后,余老师又设计了一组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

练习,其中连线题、判断题与填空题是基本题,学生都能比较顺利地完成,接着就是先填空再找规律与比较大小的练习,就是一定的思考性与难度,学生必须要将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适当地拓展,才有可能完成。 下面我就这课设计方面的几个细节与余老师探讨: 1、课始的倒影、汉字等做为数学情境有无必要。我个人认为,倒数的本质含义是乘积为1的两个数,而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只是倒数的外显形式,像倒影这样的生活情境只是形似,与倒数的本质含义无关,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做为数学情境出现。 2、合作学习本课只出现一次,就是让学生同桌一个说数,一个报倒数,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既无难度又无必要。我个人认为练习中的先填数再找规律更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3、有几个练习可进行适当的调整与优化。如连线、填空与课中的练习有重复,我认为可以合并为一;重点突出找规律的练习,增加找分子分母相同假分数的倒数,避免出现学生说出“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这一不完整的结论。找规律后可再出示判断题,使学生能依据上述练习进行判断,加深理解与记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