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1978年至今第25讲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生活的

第25讲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①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

②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③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内容

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政治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影响: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①内容

a.经济体制: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b.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②意义: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2)城市改革

①开展: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内容

a.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

b.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①背景

a.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b.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②过程

a.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确立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c.完善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初步建立: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③建设成就

a.经济增长:年均9%的增长速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b.人民生活: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

(1)设立:我国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作为经济特区。

(2)特点: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3)意义: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示范作用。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国家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经济技术开放区: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

4.开发和开放浦东: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浦东开发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5.对外开放局面逐步形成

(1)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三、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改革开放前社会生活的变迁

1.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1)物质生活:一些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

(2)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2.交通事业的起步

(1)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2)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和长江等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

(3)航空: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3.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新中国成立后,除了创办《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

(2)电影:新中国成立初,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

(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

2交通工具

(1)铁路

①“九五”期末营运总里程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位。

②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多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③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2)水运: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受到影响。

(3)航空:航线、航班不断增加,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3.通讯工具

(1)电讯产业快速发展。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2)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4.大众传媒

(1)报刊: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各种娱乐性、专业性报刊大量出现。

(2)影视

①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远超以前。

②电视逐渐普及,节目越来越丰富。

(3)互联网

①概况: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②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被称为“第四媒介”。

③影响: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娱乐方式。

考点一中国特色建设之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2)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2.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3.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

1.论从史出

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史料一几千户、上万户并为一公社,实行统一核算。在这一进程中,国家无偿地占有公社的物资、土地和劳动力。上行下效。结果是国家共了集体的产,公社共了队的产,穷队共了富队的产。公社实行供给制,助长了平均主义。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都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结论史料说明旧经营管理体制已经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表明了农村改革的迫切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