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通辽一中北校区高中部刘伟

【学习目标】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学习提要】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可以归纳为: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一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一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每一种土地制度都有相应的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其中,封建土地所有制又是重点中的重点。包括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于春秋时期,确立于战国时期,直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发生的一些重大变化,直接导致土地制度的变化;进入封建社会后,我国逐渐形成了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艰难发展,但精耕细作技术不断成熟。

2、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经营形式主要有三种,即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我国古代手工业成就,主要表现在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等三个方面,这些成就表明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同时反映了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学习时应认识到古代手工业的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爱护文物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3、我国古代商业发展主要表现在商业运行、“市”的发展、活跃的商人、商业大都会的出现和货币的演变等内容。经历了从商周时期的兴起、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的发展、宋元的繁荣和明清的鼎盛等四个阶段。主要特点有: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学习时应认识到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实质是商品货币关系,代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但稀疏而又微弱,不足以动摇封建自然经济的根基。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自由劳动力的出现和商人资本的雄厚等是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原因。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它阻碍了工商业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同时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学习时应认识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的新事物,列强侵略中断了中国资本主义自身发展进程;正确处理农业与商业的关系对经济建设的作用;坚持对外开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闭关锁国必定造成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通辽一中北校区高中部刘伟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学习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与成熟的过程;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能举出典型史实加以说明;

3、认识到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课前学习】

1、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法经历了—石器锄耕—的过程。

2、我国古代传统农业注重精耕细作,根据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探究问题一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等。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等。

探究问题三:什么是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特点?在封建社会的地位和影响?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形成的原因:①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

②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③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个体、分散;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

4、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突破疑难】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1)积极性: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2)局限性: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典例解析】

1.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图(一)图(二)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图片体现的是耕作方式的变化,由商周时期的耒耜到西汉二牛一人的耕作方式。

答案:B

点评: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提高。

移花接木: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解析:B项概括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而A、C、D项只反映四则材料中某一项的特点。

答案:B

点评:我国的土地有限,小农经济经营规模小,所以实行精耕细作是必然的选择。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

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 .刀耕火种

B .耜耕

C .石器锄耕

D .铁犁牛耕

解析:题干要求“封建社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指战国以后的耕作方式,应该是铁犁牛耕。

答案:D

点评: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

气和智慧。

移花接木: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 .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 .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材料反映了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自然

经济状态。

答案:C

点评:这种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一定的落后性。

【回眸高考】

1、(2010年上海历史卷)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 .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 .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 .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 .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解析:此题考察第2分册第1课第1自然段:距今1万年年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

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这

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故选A 。

2、(2010年浙江卷)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

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 .战国

B .秦

C .西汉

D .东汉

【解析】图(1。

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

使用牛耕。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

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取代。由此,战国、秦、西汉都早于东汉,排除

A 、

B 、

C 三项。

【答案】D

3(2010年天津卷)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答案:B

[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分析:从“二牛抬杠”到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技术的进步。

【基础练兵】

1、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A.播种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2、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使用。牛力用于生产,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动力的一次革命,它对当时生产方式带来的变化是

A.私田开垦的规模扩大B.精耕细作的程度提高

C.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D.土地国有制转变为个人土地所有制3、《汉书》上记载,西汉时每年农田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

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你认为造成当时粮食产量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A.农民更加勤劳

B.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

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D.更加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

4、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包括

A.铁犁牛耕技术未能实现革命性进步

B.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耕地有限,人多地少矛盾突出 D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5、我国古代的农业是一种典型的精耕细作农业,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A.农具的改进

B. 技术的提高

C.小农经济

D. 国家政策的推动

6、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最大意义在于

A.扩大了耕作面积B.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C.丰富了农作物品种D.积累了生产经验

7、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8、下列说法符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点的是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经营方式是“男耕女织”③生产主要是满足家庭生活需要④自耕农无需承担国家的赋税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五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

何可得哉!”(《海防篡要·卷七》)材料中“可谓中国不缺耶”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特产丰饶,人民生活富足

B. 所谓夷货,中国均可生产

C.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D. 夷货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

10、/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织纫”,

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重农政策的长期推行②人口增长的压力③农民赋役负担沉重④自然经

济的长期存在

A. 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2分)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

时候?(2分)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分)

(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2分)

(3)根据材料二归纳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者的处境。(2分)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通辽一中北校区高中部刘伟

【课标要求】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学习要求】

1.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部门的发展成就。

2. 了解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

3. 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4.感受古代中国文明成就的辉煌,培养爱护文物的意识。

【重点】

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难点】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课前学习】

一、列表比较三种主要手工业经营形态的特征和地位

社会中的地位如何?

(1)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2)在社会中的地位: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使用的生活用品。在资金、人才、技术和经营规模上占绝对优势。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在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相当比重。

二、概括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

三、概括古代制瓷业的发展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手工业技术先进。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

(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共存。主要有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三种形式。

(5)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才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并占据主导地位。

(6)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7)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相应变化。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不少工业生产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8)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但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发展,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突破疑难】

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1)封建所有制的束缚。残酷的封建剥削使农民赤贫如洗,无力购买手工业品,限制了手工业产品的销路。封建地租的剥削率很高,又驱使地主和商人把他们的钱财用于购买土地,

影响资本主义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2)封建政府的压制。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采取了许多妨碍手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措施,主要的有: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在国内广设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控制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如建立受官府控制的行会,制定行规限制雇工人数、产品品种、控制原料分配,限制产品销售的价格和地区范围等。

【典例解析】

1.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

A.唐朝B.宋朝C.元朝D.清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青花瓷、珐琅彩瓷器出现于清朝。

答案:D

点评:中国是瓷器大国,烧制瓷器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做工考究。

移花接木:英文单词CHINA是瓷器的意思,古代中国的制瓷业特别发达,世界领先,中国被西方国家称为“瓷器大国”。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瓷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夏朝时期我国出现了原始瓷器

B.宋代制瓷技术大放异彩,涌现出汝窑、官窑、钧窑、哥窑、定窑等名窑

C.唐朝有唐三彩,元代有青花瓷,明代有五彩瓷,清代有珐琅彩

D.在欧亚非地区都曾有中国古代的瓷器出土

解析:我国开始出现原始瓷器是在商朝而非夏朝。

答案:A

点评:我国古代瓷器同丝绸、印章、武术、水墨画、京剧和中草药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2.(下图呈现的是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其中涉及动力革新的有

①牛耕②花楼机(花机)③翻车④水排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①是畜力,过去是人力,④是水力,②③是人为动力。

答案:D

点评:分析理解题干的含义是能否准确解答材料选择题的关键所在。

移花接木: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

戈母已簋(食器)角(酒器)耜犁

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③人类进入铁器时代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解析:图示均为青铜器,所以③排除,由于青铜器比较昂贵,所以没有广泛应用与农业生产,因此排除④。

答案A

点评: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制造业的辉煌时期。

【回眸高考】

1、(2010年四川卷)12.丝绸之路是汉代中外交流的见证。图7中①所示中国通往南亚、中亚的交通要冲是

A.葱岭B.玉门关C.大宛D.安息

【答案】:A

【解析】:从于阗往西出国境应是“葱岭”,而玉门关在阳关以北,C、D两项在国外。

2.(2010年浙江卷)1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项正确。“卖新丝”“粜新谷”,反映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项正确。“新丝”是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作物,反映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

【答案】B

3.(2010年上海历史卷)6.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途中可以与他进行商品贸易的国家或地区有

A.西域、大食、波斯B.大食、波斯、新罗

C.西域.日本、大食D.波斯、新罗、日本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第2分册第15课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在课文中有。选项中的日本、新罗是不能通过陆路通道过去的,必须走海路,故选A。

4、(09年广东文基)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答案 B

【基础练兵】

1、官营手工业在古代手工业生产中占有优势,它的主要特点是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②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控制最好

的原料

③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的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2、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春秋战国时期,由官府垄断

B .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C .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D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3、下列有关于中国古代冶铸技术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 .西周时期开始出现铁制农具

B .秦汉时期已用柔化技术处理铸铁

C .魏晋南北朝时期百炼钢技术已相当成熟

D .隋唐时期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

的灌钢法

4、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

海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的文物。以下文物不可能在该船上发现的是

A .粉彩瓷

B .铜钱

C .唐三彩

D .白瓷

5、博物馆陈列着三张图片。下列与图片相关的历史信息中不准确的是

A .唐朝时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邢窑白瓷最富盛名

B .清代我国彩瓷生产水平提高

C .明代我国的手工业生产得到发展

D .清代我国发明青花瓷

6、右图中一位妇女正使用棉纺车织布。以下场景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 .唐代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妇女已普遍在家中纺棉织布

B .元代有很多人向黄道婆学习先进的“擀、弹、纺、织”工艺

C .宋代商人多跑到江苏松江去采购棉纺织品

D .唐太宗时人们主要用柔软结实的棉布作衣料

7、纺织业是中国古代主要手工业部门,决定其地位的主要因素是

A.纺织业的起源比较早B.纺织业部门技术更新快

C.小农经济为古代经济主体模式D.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8、关于民间手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②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③民间手工业在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

④明朝中后期,在江南的民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基础是

A.明朝的经济措施B.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C.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活跃D.对外贸易繁荣

10、古代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写道:“中国或称‘赛里斯’,在希腊古语里意思是丝。”你从此材料中获得的信息不包括()

A.中国在世界上曾被称为丝国B.古代中国盛产丝和丝织品

C.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远销欧洲D.普林尼曾经来过中国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传说我国养蚕、缫丝、织绸是嫘祖发明的,也是她首先向人民传播的。

材料二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发现过一个被刀子切过的蚕茧。

在江苏吴江县钱山漾发掘的新石器中时代遗址中,发现绢片、丝带、丝线等。在殷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蚕”、“桑”、“丝”、“帛”等字,在一片甲骨文上还刻有“用三头牛祭蚕神”的内容。

材料三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一路上用于赏赐臣僚的绢帛便有百万匹。当时政府用赋税的方式从民间征收的绢帛达五百万匹。而要织五百万匹绢,至少须用鲜茧四十万担。两汉时简书、帛书并行,西汉简书多于帛书,东汉后期则帛书大大多于简书。

唐朝《元和郡县志》画了一幅开元年间“唐代贡赋丝绵和丝织品州府分布图”,图上标明黄河流域贡赋丝绵和丝织品的州府比长江流域普遍。杜甫曾写“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诗,描绘齐鲁的丰饶景象。

材料四北宋时,黄淮流域及其以北广大地区,向北宋所交纳的丝织品比江南少,而两浙路(今苏南和浙江)只是当时全国二十几路中的一路,它所交纳的丝织品,却占全国四分之一。南宋时,江浙太湖地区丝蚕业十分繁盛。

请回答:①你怎样认识嫘祖发明丝蚕的传说?(4分)

②依据上述材料概述我国丝蚕业从传说时代到唐朝时期的发展情况。(5分)

③依据材料说明两宋时期丝蚕业与唐朝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请从宋词知识的角度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4分)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去城二十五里,在昌江之南,故称昌南镇。……至宋景德年始置镇,因改名景德镇。……——清嘉庆蓝浦著、郑廷桂补辑《景德镇陶录》材料二唐陶窑:唐初器也,上惟白壤,体稍馨,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烧造。《邑志》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瓷名天下。”……宋景德窑: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而填,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其器尤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清嘉庆蓝浦著、郑廷桂补辑《景德镇陶录》材料三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城,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海樽山俎,咸萃于斯,盖以山国之险,兼都会之雄也。……景德……业制陶器,利济天下,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其不趋之如骛。——清嘉庆蓝浦著、郑廷桂补辑《景德镇陶录》材料四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造实用。真、开等郡瓷窑所出,色或黄滞无宝光。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浙江处州丽水,龙泉两邑,烧造过锈,杯碗青黑如漆,名曰处窑。……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述景德镇以及景德镇瓷器的有关信息。(不得直译或摘抄原文)(10分)

(2)假如你是景德镇旅游局局长,你将如何利用景德镇瓷器这张名牌发展当地的旅游业?

(4分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通辽一中北校区高中部刘伟【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学习要求】

1.概述古代中国的“市”的形成与发展。

2.了解古代中国重要的商业都会及著名商帮。

3.从商业的兴起、市场的发育和专制政府控制商业等方面去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重点】

1.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特点

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

【难点】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

【课前学习】

代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策: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

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金融: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二、概括我国古代“市”的变迁和古代大城市的发展

(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益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3)一方面刺激了农、工和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

(4)明朝中后期,再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

定义:朝贡贸易指政府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采取“厚往薄来”和“倍偿其价”

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探究问题四: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有哪些?

(1)先陆路贸易,再海上贸易。

(2)以友好为主。

(3)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突破疑难】

1.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宋朝以前市坊严格分开,宋朝开始打破这一限制。还出现了专业性的市集,并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工商业市镇。

(2)交易内容的变化:商业开始时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以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种类增多、行业分细,为一般人民所需要的主要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商品在整个流通领域地位提高。

(3)交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物物交换,不存在交易的媒介。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秦始皇一统中国后,统一了货币更是便利了商品交易的发展。由于货币不利于携带等弱点,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它的出现更是促进了商业上的贸易往来。

(4)商业关系的变化:商品开始时,一般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期才逐渐与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如向小生产者预购、定货、贷款、当包买商、搞前店后厂,以至投资设厂、开设手工业作坊等。

(5)商人组织的变化:最初商人组织是与宗族亲缘组织重合的,后来进一步发展为商人的地缘组织和行业组织,明清时期出现晋商和徽商等著名商帮。

(6)城市的发展,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2.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2)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3)古代金融发达,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

(4)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明清时期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5商业活动不断打破地点限制和时间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6重农抑商政策长期实行,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

【典例解析】

1、(2010·南京月考)宋徽宗时期,宋政府下令征收“侵街房廊钱”,表明宋政府对城市

街道两旁的居民不断地扩大商业用地、导致城市街道越来越狭窄的现实无可奈何。

这说明 ( )

①宋政府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

②宋代的城市规划已经出现失控的苗头

③唐代以前的“市坊”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

④“侵街”的现象在今天的城市发展中仍大量存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用排除法,宋政府下令征收“侵街房廊钱”,是因为宋政府对城市街道两旁

的居民不断地扩大商业用地、导致城市街道越来越狭窄的现实无可奈何,并不是苛

捐杂税。

答案:C

点评:本题所给材料实际反映的是宋代商业的发展情况,注意题干所给才来哦的含义,是比较典型的一道题。

移花接木:史载:(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这反映了()

A 北宋东京商业规模较大

B 北宋城市突出经济职能

C 北宋时已经出现了夜市

D 北宋政府非常重视商业

解析:此题也是材料分析,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宋代商业的繁荣,从材料中的文字“屋宇雄壮,门面广阔”“动辄千万”字样可以判断符合题干内容的是A。

答案:A

点评: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可以说宋代是一个高峰时期,不但商业发达,规模大,而且政府也很重视商业发展。

2、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细微地描写了贾府的洋货使用情况。第40、59回,凤姐用以

包裹银箸、黛玉用以包裹匙箸的洋巾、宝玉的俄罗斯国出品的雀金裘氅衣;第105回,抄家时没收的洋灰皮、洋呢、哔叽、姑绒、天鹅绒等呢料。材料反映了清朝中期()

A.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

B.官宦人家使用外国奢侈商品

C.进入中国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

D.外国商品丰富了中国民众的生活

解析:仔细阅读材料,可以看出官宦人家贾府用上了从外国进口的奢侈商品。要注

意“贾府”和“民众”的不同。

答案:B

点评: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官府控制的实行朝贡贸易,主要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文中的“贾府”属于统治阶层。

移花接木:清朝时期,“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戍军。”这一规定对我国所产生的最深远影响是

A.逐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B.有利于国内资本原始积累

C.强固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D.确保了劳动力资源的充足

解析:我国的对外贸易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不但对外贸易萎缩,而且逐渐落后于世界。

答案A

点评: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有一个从繁荣到衰落的过程,这点在复习中需要特别注意。

【回眸高考】

1、(2010年福建卷)15.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论从史出,材料中“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有涉及到水路交通,但未能反映发达,其意图还是反映商品在流通而矣,故排除A;要反映成为全国经贸中心必须要有全国范围内的横向比较,材料显然没有,故排除C;要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就要有雇佣关系,材料显然没有体现,故排除D。材料主要反映的就是福建商品经济活跃。

【启示】牢记论从史出原则,解体时堤防结论的偷换、夸大等陷阱。

2、(09年辽宁文综)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分析,从材料所给文字看当街出售凉食和出租铺席宅舍容易理解为经商方式不受限制,而实际反映的是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答案 D

【基础练兵】

1、中国古代商品交易不再由官营商业机构垄断始于()

A.夏商时期

B.西周时期

C. 春秋战国

D.秦汉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但是商业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其主要原因不包括

A. 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B. 较前代发达的交通

C. 统治者为争霸的需要对商旅贸易采取开放政策

D. 纸币的出现,为远程贸易提供便利

3、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繁荣的原因有()

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②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③大运河的开通

④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⑤“重农抑商”转变为“重商抑农”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⑤

4、假设你是唐代的商人,打算到唐都长安做生意,你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B.在夜市里做买卖

C.在其居住区开设绸缎店D.他的商业活动受到官府的监督管理

5、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中,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已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6、“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则史料反映的商业繁荣的景象最可能出现在()

A .商代 B. 汉代 C. 唐代 D .宋代

7、丝织重镇盛浙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

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niǎn,载)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盛浙镇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措施失效

C.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发展

D.自然经济受到工商业的冲击

8、下列有关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情况不正确的是()

A.商品种类增多

B.政府对商人征收重税,商业萎缩

C.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D.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9、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

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清代苏州的“全晋会馆”江苏盐城盐商会馆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③会馆的出现与明代商帮密切相关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①③B.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10、右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高市。

从该图所反映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的一个典型

特点是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其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这种传习,主要由于手工业市场的狭小,手工劳动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的自卫措施,手工业成品也往往因此而保证了工艺水平。但这种世代传习显然是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六朝古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原是一个“市廛列肆,埒于二京,人杂五方”的大都会,唐代成为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县。正如诗人所说:“霸气尽而江山空,皇风清而市朝改。昔时地险,实为建业之雄都;今日太平,即是江宁之小邑。”连一个州的治所也不是。全国的统一,使金陵失去长江中下游之间的枢纽作用,运河的开通,使金陵失去咽喉地带的地理位置,缺乏经济依托的金陵地位一落千丈。而扬、润、苏、常、杭等州由于本身经济的发展和运河流经其地而成为重要的都会。

——摘自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摘自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原因。指出手工业世代传习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隋唐时期扬州、苏州、润州、常州、杭州等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和材料四是分别是如何看待商业和农业的关系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12分)

12、(2010.上海市闵行区高三调研)观察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图片,回答问题。(12分)

唐宋

明清

请回答:

(1)唐宋两朝的对外交流路线有何不同?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二者在人员交流、交往内容上有什么差异?

(2)图中反映了明清两朝对外贸易分别呈现哪些新的变化?

(3)综合以上图片信息,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趋势。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知识点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1)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素称发达,世界领先。 3.成就 (1)冶金业 (2)制瓷业 ①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⑤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 ⑥明清: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知识点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经营形式 (1)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产品主要供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出售。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曲折历程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3)隋唐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 (4)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5)元朝时,纺织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6)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2.表现 (1)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概念阐释】盐铁官营

九下总复习历史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 刻意练习·提能力 1.(2019·威海)秦汉、隋唐、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都曾出现过盛世局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不出10年之内一个新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400年。汉朝在公元前后各经历约200年,全盛时管辖的人口约6 000万,足可与罗马帝国相比拟,就是从所控制地域和存在的时间上讲,两个帝国也可以相提并论,只是中国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项背。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的理由。(答出两条即可) (2)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方面分析为什么汉朝时“中国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项背”? 材料二右图为陕西乾县唐朝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部分)。大唐盛世,四海升平,万国来朝。该壁画展现了三名唐朝官员(左)在接见使节时的“大国外交”场景,这些使节可能来自东罗马帝国、日本(或新罗)和唐朝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在向唐朝的代表表达敬意。 (3)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中唐朝时出现的一个“盛世”局面。举两个对外交往的事例。

材料三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元统治者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明初统治者在地方上采取的“大大强化了皇权”的措施。元朝为加强对西藏的统治设置了什么机构?1684年,清朝设置的什么机构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 (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三个时期出现盛世局面的主要原因。 2.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大一统的观念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至六国尽灭之后,则更合全国的情形,加以调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当时的郡守,就是一个不世袭的大国之君,自亦有防其专擅的必要。所以每郡又都派一个御史去监察他。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自秦汉以来,中国一直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掌控大量的金融资源,经济生活国有化,社会信用在中央而不在民间。

高二历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耜耕—火耕 D.刀耕火种—铁犁牛耕—石器锄耕 2.“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我国古代() A.手工业经济 B.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C.妇女地位提高 D.商品经济发达 3.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耜耕 C.铁犁牛耕 D.青铜农业 4.古代中国农业生产采用牛耕技术开始于() A.春秋战国 B.西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隋唐时期 5.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A.小农经济 B.集体经济 C.庄园经济 D.个体经济 6.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是在() A.新石器时代 B.夏朝 C.商周时代 D.春秋战国 7.中国的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主要得益于东汉时() A.灌钢法的发明 B.鎏金技术的发明 C.水排的发明 D.镶嵌技术的发明 8.我国古代制瓷技术形成青白两大系统是在() 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9.中国古代下列瓷器品种,最早出现的是() A.白瓷 B.青瓷 C.青花瓷 D.五彩瓷 10.某瓷器收藏家的藏品有珐琅彩瓷瓶、五彩镂空云凤纹瓶、青花花卉纹执壶。该收藏家的生活年代不早于() A明代 B.隋唐 C.宋元 D.清代 11.明清时期,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有() A.苏州、杭州 B.松江 C.宁波 D.南京 12.景德镇被称为“瓷都”是在()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清 13.我国古代城市中坊市界限完全打破是在() A.春秋战国 B. 两汉时期 C.唐朝 D.宋代 14.唐朝时期长江流域繁华的商业城市除扬州外,还有() A.松江 B益州 C苏州 D.泉州 15.鸦片战争前夕,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 A.自然经济 B.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C.资本主义经济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16.最早下令实行海禁的是()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清雍正帝 D.清康熙帝 17.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是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C.清朝前期小机户兼并大机户 D.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8.明清政府实行的下列措施中,没有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对商品征收重税 B.推广农作物新品种 C.实行“海禁” D.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题 一、选择题 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③社会秩序的稳定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及右图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 A.原始社会晚期B.夏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D.秦朝 3.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时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汉朝 4.我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5.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6.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 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B.千耦其耘式经营C.田庄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 7.以青铜为主要材料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时代叫青铜时代,关于商朝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商朝青铜器精品的代表是四羊方尊 B.商朝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C.商朝青铜器铸造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 D.商朝青铜制造业是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8.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 A.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私营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 9.某现代古物收藏家收集到下列文物,其中可能是赝品的是 ①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一尊②宋代缂丝图一副③唐代青花器一件④明代珐琅彩瓷器一件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0.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州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11.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自学教材要点,合作探究课标涉及的以下问题(20分钟) 1、概述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简述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3、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4、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5、概括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6、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7、简要说明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8、简要分析“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影响, 9、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二.知识要点 ①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产生: (1)由于气候等自然生产条件的原因,我国传统的种植作物是粟、稻、稷、麦等粮食产品和桑麻等纺织原料。所以足以自己解决自己的饱暖问题,而不必依赖于外部交换。因此我国成为一个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区并不偶然。

(2)在铁农具和牛耕发明以前,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大家不得不采取集体耕作的方式。 在铁器和牛耕推广以后,就不需要大规模的协作了,于是便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2、小农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 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 (2)发达的水利:虽然变成小农经济了,但是农业所需要的水利却是一家一户不能解 决的,所以,水里就成为农业的命脉,治水者便成为英雄,上至大禹治水,下至普通的凿井 人。这水利命脉也是我们在政治组成乡井和国家的重要因素。 (3)先进的技术:小农的土地很少,不得不精耕细作,所以,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很 发达。 3、小农经济的影响: (1)抑制兼并政策:小农经济时刻面临着地主的兼并,所以历朝历代封建政府都不得 不采取反兼并措施,最好的反兼并措施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和明朝的按人丁和田 亩收税的措施。但是无论兼并与否,农民都是租税的主要来源。 (2)重农抑商政策:商业与国家争夺人力、土地、税收、对抗地方政府影响统治。所 以政府一般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3)闭关锁国: (4)小农意识:小农经济使得以分散和顺任自然为特征的精神元素深深根植于我们的 基因之中,我们随时准备着分散并回归自然,日本人很奇怪,我们只要条件允许,就一定要 养花种草,其实这就是中国人的自然情结的表现。以打鱼为生的日本人怎么能理解呢?小农 经济团结的前提是水患,承平日久,国泰民安,分散倾向便会加强,这个政治经济联合体便 会分崩离析。水患以来,皇帝便会听从上天的警示下罪己诏,人民便重新团结起来。 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抗压能力差,极易屈服,缺乏反抗精神、逆来顺受。是中国专制制 度的肥沃土壤。极端忍耐的反面是以命相搏,农民起义。 ②手工业形态 在农业发达、政治统一稳定的前提下,中国的手工业独步天下。 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民间家庭手工业及其补充——民间手工业。以棉麻纺织为主。 自元朝黄道婆起,棉织品的比重增加,改变了与丝麻制品的比例。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 超过官营手工业。由于规模的扩大,某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满足小农生产生活的官营盐铁业发达。 3、满足官僚贵族奢侈消费的官营手工业。以丝织和瓷器为主。 由此可见,我国没有专为商业目的而进行的手工业生产。那么,为什么还在明朝中后期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呢?为何还享誉世界呢?如前所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民间手工业 规模扩大的结果,享誉世界则是朝贡贸易的结果。 ③关于古代商业的基本认识: ⑴中国古代的商业发达吗?秦汉至隋唐并不发达。由于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业的发展受到时间和地点等种种限制。但仍有发展,唐朝甚至出现了柜坊和飞钱(信用卡)。两宋商业空前繁荣,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元明清商业继续发展 ⑵市的发展和变迁 ⑶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从汉朝开辟丝绸之路始到明朝郑和下西洋止,总的来说,中国的对外贸易比较发达,但是主要是受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官府既可以发展贸易,就可以限制和阻止贸易,清朝以后,由于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中国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3.重要概念 ①小农经济

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以下列举的是古代制瓷业的成果,其先后顺序是() ①白瓷出现②青瓷出现③瓷器大量出口④制瓷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④①③② 2.画像砖源于战国时期,盛于两汉。它主要用于宫殿、庙宇祠堂及墓室的建筑装饰,生动反映了当时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状况。下图砖画体现了古代自然经济的特点是() 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 C.集体协作 D.农耕为主 3.2000年前后,多位学者到徐闻县考察,发现汉代“万岁”瓦当、汉墓等文物遗存,结合古代文献记载,你认为徐闻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最早可以从哪个朝代开始() A.夏朝 B.西汉 C.宋朝 D.清朝 4.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北京是商业中心 B.繁忙的海外商运 C.交通运输的便捷

D.区域商帮的出现 5.据季如迅《中国手工业简史》中记载,宋代官府手工业作坊:“群工屯营,……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此组织管理模式() A.保证了政府对市场垄断 B.强化了工匠的生产责任 C.有利于生产技术的创新 D.阻碍了民间手工业发展 6.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7.清代宁波一带流传有一首民谣,是嘲笑山西商人的:“山西人,大褥套,发财回家哈哈笑,建房置地养老少。山西人,大褥套,挣下银子藏地窖。窖满再难盛,铸成‘搬不动’。不怕贼偷不怕劫,夜夜安心把觉困。”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清代晋商活动范围较广 B.晋商财力雄厚 C.晋商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D.晋商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8.《吕氏春秋·召类》中写道:“吾恃为鞔(指鞋)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这里“吾”的身份是() A.官营手工业者 B.民营手工业者 C.家庭手工业者 D.雇佣手工业者 9.乾隆年间《震泽县志》载:“(农村)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少隙则又计日受值为人佣作曰忙工。”这说明当时震泽县农村() A.存在农业雇佣关系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必修二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答卷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 1.“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材料中的“它”是指 A.大运河 B.郑国渠 C.都江堰 D.筒车 2.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出现于 A.西周 B.战国 C.秦朝 D.汉朝 3.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 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 ) A.播种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4.《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在仲春“后率外内命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以民为本” 5.图5是出土于今陕西省的东汉画像石中的农耕图,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A.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东汉 B.东汉时期没有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 C.东汉时期开始使用曲辕犁 D.东汉时期有耦犁进行耕作的技术 6.右图中反映的耕作方式应是

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 C.铁犁牛耕 D.集体耕种 7.促使我国古代农业从集体耕种向个体农耕转变的重要因素是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自然环境的变化 C.耕作经验的丰富 D.劳动者素质的提升 8.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 A.商品经济 B.小农经济 C.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 9.(2008年6月福建会考13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唱词,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商品经济发达 C.自耕农经济脆弱D.农家生活自然祥和 10、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地主经济 C、封建土地国有制度下的经济 D、封建庄园经济商业 11.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源于 A.商朝人善于经商 B.范蠡经商取得巨大成功 C.商鞅变法的规定 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 12.右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都城布局,该布局的出现应该不晚于下列哪个朝代?

以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从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一)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1、政治:(1)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2)从原始公有制到阶级和国家的产生;(3)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确立;(4)从分封制到县制、郡县制的产生,逐渐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1)农业在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开始确立,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形成;(2)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兴盛起来,集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功能于一身的封建城市兴起;(3)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和观念开始形成。 3、思想文化:(1)现代汉字的前身甲骨文出现,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奠定了基础;(2)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儒、道、法等主要思想流派均已出现;(3)具有中华民族特点和底蕴的文学艺术(如《诗经》、《离骚》)和传统科技(如天文历法和中医学)起步奠基。 (二)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1、政治:(1)统一局面的形成(秦灭六国)和巩固(汉武帝大一统);(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和巩固(汉);(3)拓展疆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如秦在越族地区设三郡、汉设西域都护)。 2、经济上:(1)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封建经济逐渐发展;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的交流;(2)重农抑商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休养生息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重要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形成了严密的户籍制度,确立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实行文化专制,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和巩固统一的要求;(2)封建教育模式逐渐形成,创立了太学和形成了地方教育系统。(3)科技文化取得了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1、政治:(1)封建国家长期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西晋的短期统一,黄河流域的多次局部统一,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民族融合);(2)政权更替频繁;(3)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4)士族制度盛行,成为割据分裂的政治基础。 2、经济:(1)北方的经济几经破坏,几经恢复,延缓了发展的速度;(2)江南经济开发,开始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平衡;(3)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3、思想文化:(1)天文、地理、数学等科技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2)佛教盛行,佛教文化发展;(3)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四)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 1、政治:(1)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时间相对较长;(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3)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2、经济:(1)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繁荣;(2)出现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3)赋税制度出现大变革,两税法开始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兼收并蓄,科技成就世界领先;(2)教育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课标要求]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以青铜铸造业为代表。 (2)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1)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非常精美。 (3)素称发达,诸多行业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3.成就 (1)冶铜: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2)冶铁: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3)制瓷 ①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白瓷。 ②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③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 ④明清: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4)丝织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②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③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④明清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误区警示] 官营手工业是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产品不在市场流通,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但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形态 (1)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出售。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历程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3)隋唐时恢复和发展。 (4)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5)元朝时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6)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知识点拨] 各种手工业经营形式相结合: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民间手工业艰难发展,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原因: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2.表现 (1)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出现“丝绸之路”,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特点

专题升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复习指导 1.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两大支柱,首先是农业,其次是手工业。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线索,归纳中国古代农业传统耕作方式的形成过程。以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为线索归纳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序识记古代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的突出成就。同时注意与古代中国改革内容相联系。 2.占代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同时受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了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历朝商业发展的表现。要明确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原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复习本单元内容要联系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相关知识,综合分析各种历史现象。 4.分析本单元内容应臵于世界经济史中进行对比分析理清中国古代经济由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基本线索.并分析相关原因。 二.重点知识讲析 1、评价古代商品经济 (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一般来说,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的指数主要看投入市场的产品、市场、货币、城市等方面。商品经济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2)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来自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 ②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如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③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全面认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1)特点: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男耕女织。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实质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2)弱点:①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③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3)发展因素: 有利: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不利: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

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一、知识结构 二、要点整理 1.古代政治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时期,之后秦朝结束了这一局面,出现了秦汉的大一统。 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大分裂时期,当然这一时期也出现过西晋的短暂统一,之后隋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出现隋唐的大一统。 ③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第三个大分裂时期,之后元朝统一全国,出现了元明清的大一统。 2.古代经济 (1)政府重视 ①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任用贤才,虚心纳谏(魏征、房谋杜断);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民族称为“天可汗”)。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史称“贞观之治”。 ③“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他尤其重视地方吏治。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④元世祖重视农业生产: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以田地的开垦和户口的增加作为地方官考核政绩的标准,还派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⑤“康乾盛世”: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间,清朝国力达到鼎盛。这段时期是清朝统治的高峰,史称“康乾盛世”。 (2)农作物推广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②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往: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开始传入中原。 ③唐朝盛世经济:唐朝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和水稻。蔬菜有许多新品种,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④宋元时期水稻、棉花的种植和推广 ⑤明朝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从外国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3)生产工具的改进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 ②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和推广,加快了私田的开垦。 ③唐朝出现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1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训练卷(一) 教师版

第一单元训练卷 历 史 (一)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炎帝是我国传说中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 .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 .可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 .证明了炎帝在历史上真实存在 D .是一种没有任何史料价值的想象 【解析】根据材料炎帝使用耕作方法和发明生产工具的传说,可知炎帝在早期农业领域里作出的贡献,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故选A 项;关于炎帝的传说,并没有考古学发现的实物依据作支撑,不能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排除B 项;关于炎帝的传说只是人们的口口相传,并没有考古学发现的实物依据作支撑,并不能证明炎帝的真实存在,排除C 项;炎帝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关于炎帝的众多传说对于研究早期历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D 项。 【答案】A 2.据记载,西周时期,在春耕前,周天子会率领诸侯亲自耕田,举行“籍田”的耕作仪式,寓意“敬天保民”。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后来,这一礼仪逐步成为一种国家礼仪被历代王朝延续。这反映了 A .周天子拥有绝对权威 B .中国古代重农思想盛行 C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D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由材料“周天子会率领诸侯亲自耕田,举行籍田的耕作仪式,寓意敬天保民。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后来,这一礼仪逐步成为一种国家礼仪被历代王朝延续”可知古代统治者鼓励人民农业生产,体现了重农思想,故选B 项;西周时期周天子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 项; 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 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抑商的政策,排除D 项。 【答案】B 3.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西汉五个经济区的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由此可知,西汉时期 A .江南地区的开发尚未开始 B .关中地区经济发展最迅速 C .黄河流域的经济地位突出 D .各地区间呈现孤立的状态 【解析】仔细观察图1可知,西汉的五个经济区大多集中在黄河流域,因此可以看出当时黄河流域的经济地位突出,故选C 项;从图中可以看出,江南地区已有经济区的分布,说明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已经得到开发,排除A 项;图中只能看出当时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布情况,但无法看出各地域经济发展的速度,排除B 项;由图中可以看出,华北一带的两个经济区是有重合之处的,说明各地区并不是呈现孤立的状态,排除D 项。 【答案】C 4.汉魏之际,岭南一带是南方相当落后的地区之一。南朝时期,政府规定该地区因地制宜地缴纳贡赋,此地也逐渐实现粮食自给;到隋朝时,岭南“多以盐、米、布交易,俱不用钱”。材料主要表明 A .岭南得到了发展但仍然比较落后 B .岭南地区的农、商业进步明显 C .政府扶持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D .南方经济开发的格局初步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汉魏之际……南朝时期……到隋朝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岭南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依旧比较落后,故选A 项;“农、商 此卷只装订不 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荀子·富国》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自给自足 2.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井田制开始瓦解B.商品经济发展C.小农经济兴起D.家庭手工业产生 3.右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A.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B.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 C.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D.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 4.(2013·广东深圳检测)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下列图片说明了() A水患治理的不断进步B经营方式的个体化C.水利设施的广泛修筑D.灌溉工具的多样化5.《汉书·贡禹传》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sì,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材料反映汉代 A.官营纺织业技术水平高超B.政府鼓励民营手工业发展 C.官营纺织业规模大耗资多D.手工业产品大量投放市场 6.在两千多年前的秦国已经按照“国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兵器;秦朝律法中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对上述材料释读正确的是() A.有利于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B.说明了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 C.反映了秦代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D.秦朝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 7.唐代宗大历二年“内出水车样,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沿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明代永乐元年“命宝源局铸农器”。从上述史实中可以确认的是,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 A.支持了民生B.具有垄断性C.为皇室服务D.技艺水平高 8.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农业概况(生产技术、水利、工具):不利于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赋税沉重,甚至收泰半之赋; 2. 劳动工具的改进; 2. 徭役沉重; 3. 灌溉工具; 3. 土地兼并严重; 4. 水利。 4. 天灾。 神农的传说 1. 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 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⑵ 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⑶ 从“神农”开始,农业就开始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 ⑷ 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 ⑸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2. “神农”又称“烈山氏”、“炎帝”、“神农氏”。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耕作方式的发展过程: ⑴ 中国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⑵ 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发达地区(黄河流域)已经采用了牛耕铁犁技术;在汉 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前代,牛耕铁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⑶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小农户(家庭)个体经营为主。 2.春秋末期开始使用牛耕地,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刀耕火种”一直持续到西汉时期的南方; 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在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代;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耕作方式:牛耕铁犁; 中国古代最原始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 秦国最先使用“以牛耕”,江淮于东汉使用“牛耕铁犁”。 4. 农具的发展过程:耒耜—青铜(少量)—铁农具 灌溉工具的发展过程:陶灌—戽斗—翻车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 重视水利的原因: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满足社会温饱需求并得以缓慢基本的基本保障。 2. 水利技术的进步: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2.春秋战国:出现商业繁荣。 (1)原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表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3.秦汉 (1)政策: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2)特点:发展比较艰难,总体水平不高。 4.隋唐 (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 (2)表现: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5.两宋 (1)特点: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2)表现 ①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②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6.元朝 (1)原因: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2)表现: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7.明清 (1)特点:城镇商业继续繁荣。 (2)表现 ①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③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④出现晋商和徽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误区警示] “柜坊”的职能不是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而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1)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2)宋朝 ①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商业名镇。 ②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2.城市的发展 (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2)表现 ①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知识点拨] 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到宋朝时发生改变;“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夜市”则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延长到夜间贸易,冲破了“市”的时间限制。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概况 (1)西汉: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中考历史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经济中考真题演练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经济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限时:______分钟 一、选择题 1.(2018·盐城中考)《左传》载:“其怀柔天下也,忧惧有外侮。捍御外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材料涉及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2018·菏泽中考)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政治:商鞅变法 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 3.(2018·日照中考)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古代中国能够维持大一统局面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主要得益于创建了一整套优良的政治制度。“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 A.分封制B.郡县制 C.行省制D.中央集权制 4.(2018·菏泽中考)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不及时治疗,就不可医治了。上述言论针对的问题是( ) A.农民起义B.匈奴的威胁 C.王国问题D.统治者的腐败 5.(2018·衡阳中考)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制度是( ) A.行省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厂卫制 6.(2018·东营河口模拟)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评价我国古代某制度写道:“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两党可耻的争霸,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这主要是指该制度( ) A.巩固了专制集权统治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