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历史

重庆历史
重庆历史

两宋时期的重庆

第五章两宋时期的重庆

一、宋代重庆地区经济的发展

■重庆的得名

公元583年,巴郡改称渝州(因巴郡境内的嘉陵江古时曾叫渝水而得名)。公元1102年,宋徽宗改渝州为恭州。公元1189年,南宋孝宗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封在恭州为恭王的赵惇,因为孝宗让位给他而当上皇帝,他就是宋光宗。按照皇家制度规定,凡是皇帝继位前受封并居住的地方,都要由州升为府,光宗认为:他受封恭王是一喜庆,由恭王继承皇位又是一喜庆,一共是两重喜庆,所以他下令改恭州为重庆府。重庆得名至今已有八百余年了。

■农业的发展

宋代重庆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梯田的大量修建,这是川东丘陵地区农民战胜自然,对土地开发利用的杰出成就。人们随山坡的倾斜,把坡土改成阶梯形,层层而上,地边筑埂,积水灌溉,便可种稻,这样就因地制宜地改造了山区,变坡土为稻田了。例如,合州地区的人们将坡土改造成梯田,等到打雷下雨,积水插秧,因此当地俗称梯田为雷鸣田。重庆地区处于长江沿岸,气温高,地暖早熟,许多地方已种植早稻和中稻了;不宜种稻的地方,则种小麦和大麦等旱地粮食作物。边远的南平军一带(今綦江、万盛、南川等地),也因大量汉人的迁入开垦,使这些地方的农业也很快发展起来。各种蔬菜,如豆、葱、韭菜、冬瓜、茄子、苋菜等,在渝州市场上到处都可以买到。此外,合州还是荔枝的重要产地。由于农业的发展,重庆地区的人口增加了。宋太宗时(976年~997年),重庆地区仅4个军州(渝州、合州、昌州、南平军),只有6万户;到1080年已是11.2万户;到1102年已是13万户,30万人。今整个重庆市境有12个府、州、监(军),1102年达71万余人,到公元1162年的南宋时,已猛增到110余万人了。

■手工业的进步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就纺织业而论,向朝廷进贡布匹的地区,在唐代只有渝州,宋代增加了昌州(中心在大足);上贡丝织品地方也由唐代的昌州一州增加到昌州、渝州、南平军三个军州。茶叶的生产点,唐代时四川虽有八个,但川东一个也没有。到了宋代,仅重庆地区就有合州、南平军两个军州。合州的"水南茶"与久负盛名的雅安蒙顶茶一样驰名了。南平军因生产茶,还成了宋朝与南方少数民族进行茶马互市的一个重要地点。制瓷业在重庆地区更独具特色。这里生产的一种黑釉瓷器,釉面纹饰丰富,有兔毫纹、玳瑁纹、油滴纹、鹧鸪斑纹,以及最珍贵的曜变花纹(在阳光照射重庆涂山窑宋代黑釉罐下,随着观察的角度不同,呈现出红、天蓝、紫等艳丽的色彩)。坐落在今南岸区黄桷桠一带的宋涂山窑,前后绵延上十里,是当时重庆生产这种黑釉瓷的最重要产区。合州是造船中心,南宋时,四川打造的运送马匹的马船,大部分都是合州制造的,仅1167年一年,四川宣抚司就拨钱7.5万缗①给合州,让造马船200艘,以运马匹到荆南地区。

■商业贸易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增多,商业交换迅速发展的繁荣起来。当时渝州城边,长江、嘉陵江里,商船舟楫往来交错,十分繁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批农村集镇涌现出来,其规模比例已超过经济最发达的成都府路。当时成都府路有14州58县,有集镇158个;而重庆地区仅渝、昌、合3州11县,就有镇106个。商品经济的发达从税收上也反映出来。以1年为例,渝州每年收税3.9万多贯②,居夔州路之首;合州收税3.7万多贯,亦居梓州路之第三。

宋时重庆地区的交通是非常重要的。从四川运往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市)的物资多走水路,渝州便是一个中继站;四川中部的物产要首先经过嘉陵江及其支流涪江、渠江运出,合州是第一个集中地,然后再运往渝州集结,等到其他地方的物资汇集后再一道装船出川。在陆上交通方面,从荆襄入蜀到成都的人,多先乘船到万州(今万州区)上岸,经梁平、垫江,过邻水而达合州,再北上遂州(今遂宁市)、飞鸟(在今中江县境)、资阳,直到成都,这是当时一条省时省费的捷径,而合州则是中转站。南平军则是四川向贵州的出发点和由贵州进入四川的入口,也是商业要道。

注:①缗:1000个钱为一缗。②古代货币数量的一个单位,一贯为1000个钱。

二、宋蒙在重庆的争夺

■钓鱼城的修筑

公元1234年,蒙古兵首次进攻四川。1236年,蒙古骑兵再攻四川,陷成都,全川震动。1240年,四川制置副使兼重庆知府①彭大雅赶筑重庆城的同时,派部将甘闰到合州钓鱼山筑寨,以防蒙古人进攻。1242年,余玠以四川制置使兼重庆知府名义前来主持四川防务,设帅府于重庆,并筑招贤馆招纳人才。播州(今贵州遵义)人冉琎、冉璞兄弟前来投效,向余玠献筑钓鱼城的守蜀计策,被余玠采纳。钓鱼城作为四川抗蒙的指挥中心、重庆城的前哨据点,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254年,钓鱼城守将王坚在击退蒙古军队以后被任命为合州知州。他调集合州5县17万军民,大筑钓鱼城,加合川钓鱼城护国寺"独钓中原"牌坊高加厚城墙和城门,筑一字城,并挖水井,修水塘蓄水,迁合州百姓于其内耕种,使钓鱼城固若铜墙铁壁。

根据钓鱼城的经验,余玠对全川防务作了统一部署,余玠创建山城防御体系下令在地势险要、凭江临河的山上建立城寨,并把州县治地迁入其中。为了加速建城,他派出有经验的官员和将领到各地主持其事。经过八年努力,先后建各类山城20座。后继者仍坚持这种筑山城的策略。在今重庆地区总共建有17座山城,它们是重庆城、多功城、钓鱼城、宜胜城、龙岩城、三台城、皇华城、赤牛城、金石城、绍庆城、天生城、盘石城、铁城、白帝城、瞿塘城、大宁城、天赐城。人们在城中屯兵聚粮,开荒种地,且战且守,形成一个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使擅长野战,冲驰奔突能力很强的蒙古骑兵面对这些山城一筹莫展,处处被动。众山城胜利地坚持达三四十年,为稳定长江上游战局,支撑南宋半壁江山起了重要作用。

注:①制置使是朝廷任命专掌边防军事,捍卫疆土的统兵官。知府,一个府的最高行政长官。

■钓鱼城保卫战

公元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命三路大军伐宋,自领的伟大胜利其中主力攻打四川,1259年二月抵达钓鱼城下,指挥蒙古步兵和骑兵加紧围攻。在王坚率领下,3000官兵、10万百姓奋起抵抗,同仇敌忾,胜利地保卫了钓鱼城。蒙古大军久攻不下,士气日益低落。六月,蒙古军前锋元帅汪德臣被钓鱼城守军发炮打死,蒙哥怒极,命士兵加紧进攻,仍连连失利,毫无进展。王坚则经常在晚上派军出击骚扰,使蒙古军夜不得安眠,胆战心惊。蒙哥认为这主要是不了解钓鱼城内的情况,遂命人在钓鱼城新东门对面的高地脑顶坪上筑一高台,台上立架,以便派人爬上架顶,观察钓鱼城内的情况。七月二十一日,台筑成,架立好,蒙哥亲临台下指挥瞭望。早在蒙军筑台时,王坚已命人架好大炮安好弓弩,准备好射击。当担任瞭望的蒙古兵士爬上架子时,王坚下令开炮放箭。顿时箭石交加,直泻蒙古军的瞭望台,蒙哥中钓鱼城大门(宋)炮身受重伤,被人救下。王坚命人掷鲜鱼面饼于蒙古军前,以示城内粮草充足,水源丰富,必能长期坚守。蒙哥闻讯,恼羞成怒,伤痛并发,不久死于养伤之处温塘峡温泉寺(今北泉公园)内。蒙哥一死,汗位空虚,蒙哥的兄弟们皆回蒙古草原争夺汗位,侵略欧、亚的蒙古军纷纷收兵回蒙古,南宋又得到喘息机会。

■张珏继守钓鱼城

1260年王坚调入南宋朝廷任职,1263年张珏继任合州知州,成为坚守钓鱼城的主将。张珏,陕西凤州人,从18岁起即投军跟随王坚守钓鱼城,在抗蒙斗争中逐渐锻炼成长,不几年已成为王坚最得力的助手,以作战勇猛,被誉为"四川九虎(xiāo)将"。①张珏继任知州后,立即抓紧训练士卒,加强装备,整顿军纪,严明赏罚,使军中焕然一新,战斗力大为提高。他还狠抓农业生产,趁战争间隙派兵掩护百姓出城抢耕抢种,城内更是寸土必耕,以积蓄粮草,当年就做到官府和百姓都有一定粮食储备。

蒙哥之弟忽必烈于1260年继任蒙古大汗以后,改变了对宋战争的策略,在钓鱼城周围筑城设寨,妄图困死钓鱼城。张珏除了在钓鱼城附近也增筑一些城堡以对垒之外,还采取外线出击的办法,派兵收复被元军占领的泸州、涪州(今涪陵)等沿江城市,以争取战略上的主动。

1275年,张珏升任四川制置副使兼重庆知府,当时重庆已被元军重重围困,无法到任。1276年二月,张珏派兵解了重庆之围,十二月到重庆上任,以主持全川抗元斗争,钓鱼城由部将王立坚守。在王立的带领下,钓鱼城保卫战仍不断取得一些胜利,继续与重庆城遥相呼应。

注:①九虎将:勇猛的将领。

■天生城失陷

公元1275年,元将杨文安逼近万州(今万州区)天生城,守将上官夔团结军民,大战杨文安,相持数月。翌年,杨文安再攻天生城,并遣人招降,上官夔坚决不降。杨文安组织敢死之士,三面环攻,终拔外城,杀散舟师,上官夔力战而死,天生城遂失陷于元。

■重庆城和钓鱼城的陷落

公元1227年,这时南宋王朝已经灭亡,元军卷土重来,再围重庆,大军云集佛图关,并派人招降张珏,张珏拒不投降。

公元1278年二月,张珏率兵出重庆东面的薰风门,被元将也速答儿阻击于扶桑坝(约今朝天门到望龙门一带),张珏战败而归。此时重庆城中粮食没有了,人员伤亡也很大,部将赵安写信劝张珏投降,被张珏拒绝,赵安便和部下在夜间开镇西门(约在今通远门一带)降元,并引元军入城。张珏率部分兵士巷战很久,无法坚持,只好乘船东逃,重庆城为元军攻陷,张珏也在逃跑中被俘。

随着重庆的陷落,元军加紧围攻钓鱼城这最后一个抗元据点。钓鱼城粮尽援绝,已出现人吃人的现象,处境非常困难。元军在加强军事进攻的同时,也多次劝降。在这种情况下,公元1279年正月,王立以保全全城军民生命为条件率众降元,结束了36年的抗战历史。

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诗人荟萃

宋代重庆地区也是诗人荟萃,佳作迭出。大文豪苏轼放歌抒怀赴汴京,经丰都,登平都山,留下"平都天下古名山,自信山中岁月闲。午梦任随鸠唤觉,早朝又听鹿催班"的佳作。平都山也由此易名为名山,沿用至今。诗人黄庭坚出三峡,登巫山县城楼,作《减字木兰花》一首:"襄王梦里,草绿烟深何处是,宋玉台头,暮雨朝云几许愁?飞花漫漫,不管羁人肠欲断。青水茫茫,要渡南陵更断肠。"借历史传说的典故,抒自己被贬的愁肠。

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宦游四川,过涪州,写下"雨添山翠重,舟压浪花分,洛舟经名世,张侯勇冠军……"的诗句,既写景,又缅怀古人,余味无穷。著名诗人范成大曾"夜泊恭州",作诗以记:"草山硗确强田畴,村落熙然粟豆收。翠竹江村非锦里,春溪夜月已渝州。小楼高下依盘石,弱缆东西战急流。入峡初程风物异,布裙跣足总垂瘤。"重庆的风土人情跃然纸上。他也作竹枝歌:"赤甲白盐碧丛丛,半山人家草木风。榴花满山红似火,荔子天凉未肯红。"

■涪陵易学

研习《易经》这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成为古代一门学问---易学,涪陵则是宋代易学的研究中心。1097年,大理学家程颐谪居于涪陵北岩,标点并注释《易经》,完成《伊川易传》一书,遂使涪陵易学突兀而起。他的门人、涪陵学者谯定,深得其传,治《易》深达,后学甚众,形成涪陵学派,影响及于有"东南三贤"之称的理学家朱熹、吕祖谦和张栻,故谯定有"程门大宗"的盛誉,涪陵易学至此隆盛。①渊受此风熏陶,又东出夔门,求学于朱熹,将朱熹易学融入涪陵易学之中,丰富了涪陵易学的内容,使其更有正统色彩。巴川(今铜梁)学者阳枋,师从渊,又吸取朱熹易学思想,曾主持北岩书院,扩大了涪陵易学的传播。涪陵及其北岩以易学见重于当时和后世。

■大足北山石刻

北山古名龙岗山,在大足县城边。唐昌州刺史韦君靖于公元892年首先在这里开凿佛像,直

到公元1142年终凿,历时250年,有石刻造像264个洞窟,多为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和阿弥陀佛。其中尤以136号洞窟雕凿最精,全部造像庄严优美,比例匀称,人物各具性格。文殊菩萨高坐于凶猛的青狮之上,显得精力充沛,略带自负神情;具有东方女性的健美,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普贤菩萨,面貌秀丽,显得温柔娴静,典雅大方,坐于温顺的大象背上。号称北山石刻之冠的125号窟数珠手观音,俗称媚态观音,立于窟的正中,斜依石壁,脸庞圆润秀丽,两手数着佛珠,自然交叉于腹部,表现出一副安闲自得的神情。

■宝顶山山石刻

大足宝顶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千米处,以大佛湾规模最集中、最大。在那弯如马蹄,长约500米、高约15米~30米的岩壁上,共凿有31幅大型组合雕像,内容前后连接,配以经文、颂词说明,宛如一幅幅图文并茂的连环画。其中"华严三圣"(即释迦牟尼佛和左右的文殊、普贤二菩萨)气势宏伟,高达7米。文殊、普贤手伸出岩壁1.2米,上托几百斤重的石塔,身体前倾,历时800年而安然屹立。"千手观音"是一座非常壮丽的雕像,1007只手如孔雀开屏地从左、上、右三方伸出,只只手臂纤细柔美,手拿器具、法器和乐器,显得千姿百态。"释迦涅槃像"(即卧佛)长31米,仅刻上身,下半身似隐没在岩石里。这种意到而笔不到的手法,含蓄隽永,引人遐思,更显出佛的伟大。

宝顶山石刻还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父母恩重经变像》为多组群雕,生动地刻画出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过程,是幅幅民间风情画;《养鸡女》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劳动妇女的形象;深得人们赞赏的《牧牛图》充满了农村生活情趣。

■潼南大佛

潼南大佛大佛位于潼南县城西北1.5千米的定明山下,始凿于唐咸通年间(860年~874年),到南宋初(1127年)才凿成,历时250年却浑然一体。大佛为释迦牟尼坐像,通高约27米,全身装金,头饰螺髻,目光下视,鼻高且直,脸型长方,丰颐饱满,略带微笑,袒胸,着双领下垂外衣,左肩饰玉佩璎珞,左手抚膝,右手平置胸前,既庄严璀璨,又安详文静,充分展示出释迦牟尼佛至尊至上的神态。

■涪陵白鹤梁

白鹤梁,是位于长江上游重庆直辖市涪陵城北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梁。处北纬29度43分,东经107度24分。全长1600米,宽10 --15米,自西向东延伸,呈一字形与江流平行。水位标高137.81米,梁脊高出最低水位2米,低于最高水位30米。距长江南岸100米;东临长江与乌江的汇合处。由于常年受江水冲刷,石梁形成上、中、下三段。被誉为“长江一绝、中国一绝、世界一绝”的水下碑林“白鹤梁题刻”主要分布在220米长的中段上。1980年,白鹤梁成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公布白鹤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练习

一、填空题

1.宋代重庆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梯田的大量修建。

2.宋代重庆农村集镇的规模在比例上已超过当时四川经济最发达的成都府路。

3.宋代由荆襄入蜀到成都的陆上交通线中,重庆地区的合川是一重要中转站。

二、多项选择题

1.指挥钓鱼城保卫战的南宋抗战将领有()

A.余玠B.王坚C.张珏D.王立

2.重庆地区在宋代凿成的著名石刻有()

A.大足北山石刻B.大足宝顶山石刻

C.千佛洞石刻D.潼南大佛

三、单项选择题

1.进攻钓鱼城中炮后死于温泉寺的蒙古大汗是()

A.汪德臣B.蒙哥C.忽必烈D.也速答儿

2.在钓鱼城保卫战中被誉为"四川九虎将"的是()

A.张珏B.王坚C.王立D.彭大雅

3.坚守万州天生城拒不降元英勇战死的是()

A.冉琎B.甘润C.上官夔D.冉璞

4.钓鱼城军民前后经历了多少年抗击蒙古贵族斗争的历史?()

A.10年B.30年C.26年D.36年

5.宋代易学研究的中心是()

A.万州B.涪陵C.巴川D.丰都

6.有"程门大宗"盛誉的宋代易学家是()

A.程颐B.谯定C.渊D.阳枋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

第十二章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

一、重庆定为陪都

淞沪抗战失利后,日军进逼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国民政府决定从南京西迁重庆。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主席林森①随即率国民政府主要办事机构人员到达重庆,12月1日,正式在重庆办公。从此重庆成为中国抗战时期的首都。随着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市区扩大,人口由20多万增加到50万人,重庆逐渐成为大后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重庆在1929年2月15日已经建市,不过当时还是省辖的普通城市。1939年5月5日,国民政府决定重庆升格为行政院直属的特别市。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确规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②。当时的市区范围,东至大兴场,南至南泉、渔洞,西至歌乐山、中梁山,北至嘉陵江边的渡溪沟③。此外,还把歌乐山以北至巴县青木关、歇马场及北碚一带划为迁建区。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由重庆迁回南京,但重庆作为国民政府陪都的重要地位依然存在。直到1949年南京解放,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被推翻,重庆作为国民政府陪都的历史才宣告结束。

①林森(1867年~1943年),国民政府主席。1943年5月因车祸受伤,8月1日逝世。

②陪都,是一国首都以外另建的都城,地位仅次于首都。

③渡溪沟,在磁器口以北、井口以南处。

二、抗战时期的重庆经济

沿海工厂的内迁和重庆工业的发展

抗战前,重庆虽然已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经济中心,但经济的发展水平却远远落后于沿海城市。1937年,上海民族资本经营的工业有1200多家,技术、设备都较先进,产量也较大,而重庆不过只有机器工厂六七十家,仅占全国工厂总数的1.7%,不仅规模小,而且生产手段落后。

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着沿海城市的纷纷沦陷,大批工厂从沿海和省外其他城市迁入重庆,成为战时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1937年秋至1940年6月,迁入四川的民营企业254家,其中迁入重庆的厂矿为225家,占迁入四川厂矿总数的90%,包括机械、矿业、化工、电器、纺织等工业。同时迁入重庆的还有近万名技术工人。从长江的唐家沱至大渡口,沿着嘉陵江北至磁器口、童家桥,由川黔公路南至綦江,布满了大大小小400多家工厂。以重庆城为中心,由合川、长寿、江津等地,构成了我国抗战时期的“金三角”。在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工业区中,重庆是大后方惟一的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区,集中了我国抗战时工业经济的命脉。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工业中,军工、机械、煤炭等行业占有重要地位。抗战开始后,国防部兵工署所管的7个兵工厂陆续迁入重庆,重庆和太原成为全国两大军火生产基地。太原沦陷后,全国抗战所需的枪支弹药,主要依靠重庆供给,直接为军火生产服务的钢铁工业在抗战时期有了发展。1945年,机械工厂已有400多家,技工1万多人。重庆的采煤业也有了发展,年产量由战前的10多万吨增加到近100万吨。此外,重庆的纺织、造纸、制革、玻璃、食品等工业的发展也较快。到1945年,重庆共有工厂1100多家,约占大后方工厂数的1/2。城市人口125万,其中产业工人10万,占大后方工人数的1/2。内迁工厂不仅成为战时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还奠定了战后重庆经济发展的基础。

随着国民政府迁到重庆,沿海工厂的纷纷内迁,以商业、金融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及重庆人口的剧增,抗战期间,重庆的商业贸易进一步繁荣。1937年,重庆的百货业仅70家,1942年,发展到2400多家,增加了30倍。到1945年,重庆的大小公司、商店发展到近3万家。重庆成为全国商业和对外贸易的中心。抗战爆发后,全国公营、私营银行汇集重庆,重庆金融业迅速发展,除四大家族控制的中国、中央、交通、农民等四大银行设在重庆外,其他一些省市的银行也集中在重庆。到1943年10月,重庆银行钱庄多达162家,成为全国金融中心。抗战时期,重庆水陆交通和航空运输迅速发展。宜昌沦陷后,重庆成为长江、嘉陵江航运的中心。轮船沿长江,上可驶到宜宾,下可驶到湖北的三斗坪。沿嘉陵江,可驶至合川。当时后方不能生产的或奇缺的物资,先在三斗坪集中,再由船只转运入川。运送川军出川抗日,运送军火到前线,也全靠川江运输。重庆民生轮船公司在抗战前只有船46艘1.8万吨,抗战时期最多时达116艘,运输能力也提高了一倍以上。陆路交通也较发达。由重庆至成都、贵阳、宝鸡、兰州等地都有公路运输。在航空运输方面,开辟了重庆至香港、昆明、成都、西安以及仰光、河内的航线。

四大家族的经济掠夺

抗战初期,重庆经济发展很快。但自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重庆经济发展陷入困难局面。到抗战后期,重庆的经济濒于崩溃的地步。一方面是因为日军侵略东南亚,作为物资转运地的香港沦陷,滇缅运输中断,国际通道受阻,使重庆的物资供应和销售都遇到困难;更主要还是由于四大家族利用政治上的特权,打着国营事业的旗号,千方百计进行经济掠夺,扼杀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四大家族通过限制贷款、征收重税等手段,大肆摧残民族工商业,

使不少工厂企业停业、倒闭。到抗战结束时,民营纺织业、机械业倒闭的厂家达2/3。四大家族趁机吞并民族工商业,官僚资本迅速发展。到1943年底,官僚资本约占四川工业资本的63%。孔祥熙办的中国兴业公司,就占了全川近400家大工业资本总和的1/3以上。四大家族还在重庆滥发纸币,制造通货膨胀,大发国难财。抗战八年,共发行纸币103000亿元。到1945年7月,重庆物价比战前上涨500多倍。工人工资增长的速度远远低于物价上涨的速度,工人实际收入急剧下降。以豫丰纱厂合川分厂为例,若1940年该厂工人的实际收入为100,则1942年下降为60,1943年下降为20。广大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饥寒交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三、日本帝国主义对重庆的狂轰滥炸

“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凭借它的空中优势,日本帝国主义的狂轰滥炸对我国后方实行狂轰滥炸,重庆更成为日本空袭的主要目标。

1938年2月18日,日本飞机首次空袭重庆市郊广阳坝、江北石船等地,拉开了重庆大轰炸的序幕。

1939年5月3日,26架日本飞机分两批侵入重庆上空,并向人口密集的市区投掷炸弹和燃烧弹,使市区27条街道有17条被炸成废墟。5月4日,27架敌机再次空袭重庆市区,对小梁子、七星岗一带狂轰滥炸。整个市区浓烟滚滚、大火冲天。无数居民被炸得血肉横飞,有的被烈火烧焦。驻重庆的英、法等国使馆也遭轰炸,使馆人员也有伤亡。连续两次大轰炸,造成重庆市民2600多人死亡,3600多人受伤,1200多幢民房被毁。“五三”、“五四”大轰炸,是日本飞机空袭重庆造成市民伤亡最多的两次大轰炸。

重庆被日机轰炸1940年至1941年,日本对重庆的空袭进一步加剧。1940年8月19日至20日,每天出动飞机多达190多架,创造了对重庆使用飞机的最高记录。1941年夏天,日本对重庆的市民区、工厂、商业区、机关、学校进行全面空袭。8月,敌机数百架次以每次6小时的间隔进行“疲劳轰炸”,市民死伤惨重。美国大使馆、蒋介石在黄山的官邸和佛图关下的国民大会堂全部或部分被炸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华日机大批调走,日本被迫停止对重庆的大规模轰炸。从1938年10月4日日本飞机首次空袭重庆市区到1943年8月,日机对重庆空袭共210多次,出动飞机9500多架次,投弹2.1万多枚,炸死市民近1.2万人,伤1.4万多人,炸毁房屋1.7万多幢。重庆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在重庆市区遭到重点轰炸的同时,重庆附近县城及沿江城市也不能幸免。1939年至1943年,涪陵、南川、丰都3县共遭日机轰炸45次,炸死民众643人,伤646人,毁坏房屋6339间。1940年5月至1941年8月,日机9次轰炸合川县城,造成1000多人死亡,数千人受伤,城区2/3的建筑被炸毁,直接经济损失为全县4年财政的总收入。1939年至1944年5月,日机轰炸万县29次,共出动飞机660架(次),炸死民众1332人,伤1520人,炸毁房屋6006间。仅1940年7月28日一天之中,日本计出动飞机62架次对万县空袭,西山公园、鞍子坝一带被炸成一片焦土,死伤近800人。

“六五”大隧道窒息惨案

重庆大隧道是为市民躲避日机的空袭而仓促修建的防空设施,其中一段是由渝中区十八梯到两路口约2千米长的隧道。这段隧道在十八梯、石灰市、两路口设有3个洞口,最多能容纳4000多人。惨案发生前,隧道内的通风和发电设备还没正式使用,除两旁用木板钉成的长凳和每隔三四十米有一盏昏暗的油灯外,其他什么设施也没有。1941年6月5日傍晚,日本飞机20多架分三批突然夜袭重庆。以往日机都是白天空袭,一部分市民白天出城躲避,傍晚回城,已成习惯。5日傍晚警报发出后,来不及疏散的市民们扶老携幼,从3个洞口涌

入隧道内。顿时,只能容纳4000多人的大隧道却涌入了6000多人,连隧道中间的过道也挤满了在防空洞里度过漫漫长夜市民。隧道内交通阻塞,空气稀薄。晚上9时左右,隧道壁上的油灯由于缺氧显得更加微弱,避难的人们感到浑身发热,呼吸困难,婴儿和儿童发出令人揪心的哭叫声。不久,油灯熄灭,洞内一片漆黑,死亡威胁着每一个避难者,嘈杂的喧闹声、哭声、呼救声响成一片。人们为了在洞口呼吸一口新鲜空气,不顾一切地往外面冲。由于大隧道洞口的闸门是由里向外关闭的,汹涌而来的人群把冲在前面的人挤贴在闸门上,使闸门无法打开。隧道内的人们互相拥挤、践踏,有的被踩死、压死,更多的因空气中严重缺氧窒息而死。不少气息奄奄的市民在死亡降临前用尽全身力气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悲壮口号。按国民党政府当局的公布,这次大隧道惨案死亡990多人,伤近千人。实际伤亡约2500人。第二天,从隧道里拖出的尸体在洞口堆积如山,运尸的卡车一辆接一辆。由于死者在死亡前窒息难受,以至都撕烂了衣服,皮肤全变成蓝黑“六五”大隧道惨案色,口角流着带血丝的泡沫,令人目不忍睹。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对重庆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四、重庆人民对抗战的贡献

“七七”事变后,国难当头。在全川人民抗日怒潮的推踊跃参军参战动下,从1937年9月起,40万川军奔赴抗日前线,先后参加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一系列会战,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简陋的武器装备下与日军拼死作战。八年抗战中川军在战场死伤达60多万。为补充前线抗日军队的兵源,重庆地区出现了参军热潮。仅合川县在八年抗战中应征和自愿从军的共7万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其中青年学生自愿从军的1300多人,占当时在校适龄入伍学生的30%以上。

八年抗战中,重庆工人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在极其努力生产抗战物资艰苦的条件下,努力生产军火和其他抗战物资,保证前线的需要。渝鑫钢铁厂多次遭敌机轰炸,厂房破坏严重。工人们克服困难,每月仍生产灰口铁140吨,各种钢材100吨。豫丰纱厂工人每日三班开工,1939年产纱上万件。重庆的43家小皮革厂每年生产皮革10万张,承制军用皮件80万件。重庆的中小型织布厂八年生产的土布保证了军服的供应。重庆和四川的农民还担负了军粮和城市工人、市民所需粮食的生产任务。那时,青壮年或在前方作战,或在后方当民工,承担农业生产的不少是妇女和老人。他们忍饥挨饿,保证前线和城市的供应。八年抗战期间,重庆和四川农民共献出粮食8400多万市石①,占全国征、捐、借粮食总数的1/3。

抗战时期,川江成为保障抗战运输的主干线。川江船千方百计保证抗战运输员为内迁厂矿的物资运输,为运送川军和补充壮丁出川杀敌,为抢运军火和其他物资,为护送伤兵和入川避难同胞,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民生公司为抗战运输更立下了卓著功勋。民生公司的第一条轮船民生轮民生公司是爱国实业家卢作孚②1925年创办的轮船公司,主要经营长江内河航运。抗战开始后,卢作孚号召职工动员起来,参加抗日战争。1937年8月至9月,民生公司集中所有船只,仅用半个月时间就把数万名出川抗日的川军运送出川。接着又承担了国民政府机关人员、内迁厂矿物资、内迁学校师生的全部运输任务。1938年武汉失守后,撤退到宜昌的物资,概由民生公司用小轮船转运入川。1938年10月至11月,民生公司仅用40天时间就抢运3万多人、6万多吨入川物资。广大职工千方百计克服油料、零配件不足的困难,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为民族解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1938年的宜昌抢运中,民生公司就有11名职工献出了生命,61名职工受伤。此外,还有16艘轮船被炸毁、炸坏,一些厂房、仓库、码头、机器设备也遭炸毁。

①每市石为60千克。

②卢作孚(1893年~1952年),四川合川人,曾任民生公司总经理。抗战胜利后,在香港经营远洋航运,1950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回到北京,并将留在香港的近20艘轮船驶回广州。后任全国政协委员,1952年在重庆逝世。

抗战期间,重庆市人民广泛开展了献金、献机和慰广泛开展献金献机和慰劳活动劳活动。1940年,全市参加献金活动的有数十万人。从老人到儿童,从工人到学生,都参加了这一活动。一位工人一次献金80元,相当于他40天的工资。北碚一位年仅10岁的学生捐出他积蓄的糖果钱4元2角3分。在1945年献金活动中,重庆人民共捐法币31.4亿元,捐粮2万石,献军鞋35万双,军袜40万双。

重庆人民还成立了“献机委员会”,开展捐献飞机运动。1940年冬,合川各阶层人士联合发起“帮助政府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献机活动。合川人民节衣缩食,只用3个月时间就筹集捐款法币45万多元,购置了3架战斗机献给国家。1941年5月30日,合川举行了隆重的爱国献机命名典礼,以“合川一号”、“合川二号”、“合川三号”命名的3架战斗机飞临县城上空,接受合川人民的检阅。1943年,重庆妇女界发起“妇女号”飞机捐献运动,当年献飞机13架。此外重庆人民广泛开展了慰劳前方抗战将士和伤员、慰劳抗战军人家属的活动,发动写慰问信,还组织歌咏队、宣传队到前线和后方医院慰问。

五、重庆党组织的恢复和周恩来领导的南方局在重庆的斗争

重庆党组织的重建

重庆的党组织1935年遭到彻底破坏后,1937年12月,重新建立了重庆市工委。第二年,在市工委的基础上,成立了重庆市委。1938年11月,四川省工委撤销,分别成立川东、川西特委(后改为川康特委)。川东特委在重庆市委基础上建立,特委并兼市委。1940年,特委与市委分别组建,特委负责整个川东地区党的领导工作。常说的川东地下党,就是指1937年12月重建起来、直至重庆解放为止的川东地区的党组织。重庆党组织恢复后,首先在工人中发展党员,在工厂和一些重要的行业部门建立党的支部,成为领导工人运动的核心。据1938年11月统计,全市有党员约300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集团反共反人民倾向日益明显,党在国统区的工作环境日渐恶化。根据党中央和南方局的决定,从1940年起,重庆党组织把工作重点放在贯彻毛泽东提出的“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上。为了不暴露党的组织,决定停止发展党员,清洗投机、动摇分子,党员实行单线联系,党的委员会大部分撤销。由于这一方针的实行,巩固了党的组织,保存了党的骨干。

八路军办事处和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建立

抗战开始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根据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在南京、武汉等地设立八路军办事处。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八路军办事处和《新华日报》总馆迁来重庆。最初在市区机房街20号办公。1939年5月,机房街办公地被敌机炸毁,八路军办事处分迁红岩嘴13号和曾家岩50号两地办公。1939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在重庆设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代表党中央秘密领导四川、云南、贵州、西康、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等国民党统治区和香港地区的党组织。南方局以八路军办事处这样一个公开合法存在的军事机构为掩护,直接领导国统区党的工作。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驻地,就是南方局的驻地,对外称八路军办事处,对

内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王若飞、叶剑英、邓颖超等,以中共代表的公开身份长驻重庆。他们为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中共中央南方局在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南方局在抗战时期的重大贡献策,团结国民党中的进步人士、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对国民党中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和进步的爱国人士冯玉祥①、李济深等,进行了耐心的宣传解释工作。冯玉祥在原西北军将领中影响大,周恩来等常同他一起研讨时局,鼓励他坚持进步。1942年他60寿辰时,党的喉舌《新华日报》出了专版,周恩来撰写文章,赞扬他“骂汪精卫,反对投降,呼吁团结,致力联苏”,周恩来在曾家岩50号“为人所不敢为,说人所不敢说”,“为民请命,为国效劳”的精神。周恩来和其他在重庆的中共代表,以他们诚挚的交友之道,同许多国民党的上层人士建立了友谊。周恩来和南方局的其他领导,还同在重庆的中国人民救国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民主党派的领袖和民主人士频繁来往,亲切交谈,共商国家大事。当时的曾家岩50号,既是南方局的一部分办事机构驻地,又是周恩来的宿舍,还是他办公、接待民主人士和中外记者的地方。有时周恩来同民主人士交谈时间很长,就从街上的食店里端来小面充饥,然后再用自己的小车把民主人士送回家去。南方局十分重视知识分子工作,通过郭沫若领导的国民党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即后来的文化工作委员会,联系了教育界、科技界、戏剧界、电影界、出版界中各方面的著名人士,如邹韬奋、马寅初、陶行知、洪深、翦伯赞等。南方局赞扬和支持知识分子的爱国行动。著名的经济学家、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马寅初,因写文章揭露四大家族大发国难财、怒斥蒋介石而被捕,在狱中度过60寿辰。在南方局的支持下,1941年3月30日,重庆大学商学院为马寅初举行祝寿大会。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和《新华日报》送寿联表示祝贺,高度赞扬马寅初“不屈不淫”、“敢言敢怒”的精神,迫使国民政府当局在第二年把马寅初释放。南方局还领导了反对国民党投降派和顽固派的斗争。1938年12月,汪精卫叛国投敌后,在南方局领导下,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汪运动。1939年至1940年,重庆各界多次集会,声讨汪精卫的卖国罪行。《新华日报》连续发表反汪社论,《大公报》、《新蜀报》等,刊登了大量的反汪文电。合川私立崇敬中学的爱国师生,还开展了反击汉奸言行的斗争,“打倒汉奸救中国”的歌声响彻校园。“皖南事变”发生后,在南方局领导下,国统区人民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当周恩来得知国民党顽固派下令取消新四军番号的消息,立即向国民党提出抗议。他在给何应钦的电话中义正辞严地指出:“你们的行为使亲者痛,仇者快,你们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你何应钦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从而狠狠地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嚣张气焰。抗战时期,各国驻华使馆大都集中重庆。重庆还有较多的国际组织和世界知名人士。南方局通过各种场合广交朋友,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从而赢得了国际舆论对中国进行的民族自卫战争的同情和支持。

①冯玉祥(1882年~1948年),安徽巢县人。“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主张抗日,与中共合作。1938年随国民政府到重庆,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先后在上清寺、陈家桥和歌乐山居住,在重庆度过了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抗战胜利后,因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而遭排挤,被派出国考察水利。1948年8月,在回国途经黑海时,因轮船失火不幸遇难。

《新华日报》是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办的。它《新华日报》在重庆的战斗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发行的机关报。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后,《新华日报》转移到重庆出版,直到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查封。它在重庆

战斗的八年多时间里,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喉舌,是人民的向导,像一把尖刀插进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脏。《新华日报》旗帜鲜明地反对国民党投降派。1939年1月2日,《新华日报》发表了题为《汪精卫叛国》的社论,揭露了汪精卫叛国投敌的反动罪行,批判了汪精卫的种种亡国论调。接着,又发表题为《卖国贼不容逍遥法外》的社论,呼吁国民政府立即下令通缉汪精卫,将汪归案法办。《新华日报》还发表了大量的社论、文章,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团结抗战政策,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反共投降的真面目。“皖南事变”后,《新华日报》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立即撰写了报道“皖南事变”、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屠杀新四军罪行的文章。报道文章遭到国民党新闻机关扣压后,《新华日报》立即在1月18日刊登了周恩来写的“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报社和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以及广大报童,打破了国民党宪兵、警察、特务的监视和封锁,机智地把报纸送到广大读者手中。《新华日报》还编印了《新四军皖南部队惨被围歼真相》的传单,广为散发。全国人民怒斥蒋介石破坏抗战的罪行,国民党顽固派在政治上陷于孤立境地。重庆《新华日报》营业部国民党顽固派对《新华日报》恨之入骨,他们利用新闻检查制度,千方百计控制言论,不让《新华日报》刊登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的罪行的文章,或把稿件删得面目全非。《新华日报》采取“开天窗”、登启示、刊登“被删”字样,或在文章中间打省略号等方式,开展反检查斗争。为了打破国民党对《新华日报》发行的限制,《新华日报》组织了一支年龄在12岁至16岁的报童队伍,活跃在大街小巷,及时地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中。《新华日报》代表人民的心声,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办得生动活泼,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新华日报》始终得到了南方局和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王若飞、吴玉章等的领导和关怀。周恩来亲自规定了《新华日报》的宣传方针,亲自审阅重要的新闻报导和社论,还为《新华日报》写新闻、专论、社论等重要文章。

六、国民党的法西斯统治和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为镇压抗日民主运动,1932国民党的法西斯统治年以“复兴民族”为名,在国民党内部成立了一个带有特务性质的派系组织———中华民族复兴社(简称“复兴社”)。复兴社下设由戴笠主持的特务处。1938年4月,复兴社撤销。特务处改组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在国民党中央党部下面,还成立了一个由陈立夫领导的特务组织,即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军统与中统都是特务组织。抗战期间,军统和中统在重庆的政界、军界、新闻界、文化界和大中学校发展特务组织,建立情报网络,执行侦查、逮捕、关押、审讯、监视等任务。中统的情报工作以搜集中共和民主党派的活动为主要任务。他们在曾家岩50号周公馆、化龙桥红岩村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及《新华日报》社,在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即“民盟”)机关所在地的上清寺“特园”,在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的住地枣子岚垭“犹庄”,在苏联大使馆等地方,都设立了监视哨,派特务以摆摊、坐茶馆等方式为掩护,对进出人员盯梢。他们还在新桥、青木关设立交通检查站,检查中共代表团及八路军驻渝办事处进出重庆的车辆、人员及物品,甚至派遣特务分子,寻机打进中共组织,从内部刺探各种情报。军统除从事暗杀和绑架等罪恶活动外,还直接控制了重庆市警察局等公开机构,大肆逮捕共产党员、要求抗日救国的进步青年和爱国人士。1939年,军统在重庆歌乐山下设置白公馆①、渣滓洞②监狱,1943年建立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简称“中美合作所”)渣滓洞刑讯室集中营,专门囚禁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老牌特务头子、杀人魔王戴笠担任中美合作所主任,美国海军少将梅乐斯任副主任。歌乐山下数十里被划为“特区”,任何人不得随便出入。美帝国主义提供了各种杀人武器和现代化刑具,这里成了杀人魔窟。反动派对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施用了种种酷刑。他们或用麻绳把革命者的双手捆绑往上吊起,然后用皮鞭抽打;或把革命者仰面倒坠捆

在倾斜的凳子上,再用冷水或辣椒水从鼻孔灌进去;或把革命者绑在一条特制的板凳上,背靠木柱,使人的身体成90度,然后在脚跟下不断增垫砖块,让受刑者痛昏死过去;或脱掉革命者的衣服,再用烧红的烙铁烙胸部、背部;或用钉满钢针的特制木棒抽打革命者的身体,再将纱布贴在血淋淋的肉体上,等纱布与人的肉体粘合在一起后,像活剥人皮一样把粘满血肉的纱布一块块撕下来。许多革命者在这里惨遭杀害。1940年,共产党员罗世文③车耀先④被捕后,被关在渣滓洞监狱长达6年时间,1946年8月被反动派杀害于松林坡戴笠停车场。

①白公馆监狱原是四川小军阀白驹修的郊外别墅,白驹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别名“香山居士”取为“香山别墅”,现白公馆的大门还留着这四个字。②渣滓洞监狱是一个人工采煤的小煤窑,因煤渣多而得名。

③罗世文(1904年~1946年),四川威远县人。1923年任重庆团地委书记,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八路军驻成都办事处主任。1940年3月,国民党特务诬指他和车耀先领导“春荒暴动”,将他逮捕入狱。他们在狱中秘密建立党支部,顽强地同敌人进行斗争,多次挫败了敌人软化和分化革命者的阴谋。1946年,反动派杀害他们后,还浇上了汽油焚尸灭迹。解放后,在松林坡挖出了他们的骨骸。人民政府为他们建墓立碑,周恩来为墓碑题写了“罗世文、车耀先两同志之墓。”④车耀先(1894年~1946年),四川大邑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川西特委委员,并在成都创办抗日刊物。

1945年2月,重庆电力严重不足,位于市区邹胡世合惨案和重庆人民的反特抗暴斗争容路的中韩文化协会饮食部,强接电源,违章用电。2月20日上午,重庆电力公司派工人胡世合等前去剪断电源,遭到饮食部的无理阻挠。饮食部经理指使流氓打手谩骂毒打电力工人。这时,军统特务的爪牙、流氓田凯带着手枪赶来,准备枪杀工人。工人们奋不顾身从田凯手中夺过手枪。一位工贼又将刚夺过来的手枪交还田凯,田凯竟在光天化日下举枪杀害了电力工人胡世合。这就是“胡世合惨案”。惨案发生后,全市工人和各界群众无比愤慨。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下,一场反特抗暴运动在重庆开展起来。电力公司工人首先举行罢工。工人们把胡世合的尸体安放在中韩文化协会饮食部的楼上,并通过《新华日报》等报刊揭露惨案的经过。胡世合被无辜杀害后,留下了83岁的老母、体弱多病的妻子和不满周岁的孩子。他们的悲惨遭遇得到了全市人民的同情。各界群众强烈要求枪毙杀人凶手田凯,抚恤死难者亲属,保障人民人身自由,取消特务统治。全市各行各业的工人、市民和学生,川流不息地到灵堂向死者志哀,向死者亲属表示慰问。灵堂里高悬着各界群众送的挽联,其中一副写的是:说什么劳工神圣,为国为民,只遭得暴徒枪杀;可怜他八三老母,病妻幼小,遗留下饥寒交加。还有一副挽联这样写道:这是什么世界?人当狗屠;且看如此社会,狗把人吃。重庆工人的代表在同国民党当局的谈判中,明确提出,如不枪毙田凯,就要全市罢工、停水停电。全国各地工人组织纷纷打来电报表示声援,并一致要求取消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面对人民群众反特抗暴的洪流,国民党当局被迫在2月26日将田凯押赴菜园坝刑场枪决,并答应为胡世合举行全市性的悼念活动。从27日开始,前往参加悼念活动的群众达20多万人次,灵堂的挽联达400多幅。3月1日,全市各界群众又为胡世合举行了隆重的送葬仪式。这次送葬活动,实际是一次反对国民党法西斯统治、争取民主自由的游行示威。由“胡世合惨案”引起的重庆人民的反特抗暴斗争,进一步揭露了国民党当局的黑暗统治,显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革命的伟大力量。这次斗争的胜利也是对全国人民争取人民民主斗争的极大鼓舞。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顽固派竭力推行中国民主同盟的成立消极抗日、积极反

共的反动政策,一些民主党派人士深感忧虑不安。为了探讨国家大事,促进全国各方面力量的团结,1939年10月,由沈钧儒、张澜等在重庆建立了“统一建国同志会”。“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颁布《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加紧迫害共产党,取消民主党派的合法地位。为反对国民党的迫害,争取民主,原“统一建国同志会”的人员经过多次讨论,决定筹备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1年3月,在重庆上清寺特园举行了成立大会。黄炎培被推举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执行委员会主席。由于在重庆难以公开活动,只好改以香港为活动中心。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反对国民党的法西斯独裁统治,要求民主自由;反对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要求坚决抵御侵略。它的成立,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欢迎和支持。为了扩大队伍,尽量吸收原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以适应反对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需要。1944年9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召开代表会议,决定取消“政团”二字,改称“中国民主同盟”,将民盟由原来的几个政治团体结合的组织改变为民主分子结合的组织,张澜被推选为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不仅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且为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七、抗战时期重庆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抗战前,重庆教育极其落后,全市仅有重庆大学①、西重庆教育②的发展南美专和省立教育学院等3所高等学校,约占全国108所高等学校总数的2.8%;全市公私立中学、师范只有20所,占全国中等学校总数的0.62%。抗战时期迁到重庆的复旦大学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和沿海工厂的内迁,上海、北平、天津、广州、南京等地的大批公立、私立学校迁入重庆地区,形成了抗战时期重庆教育大发展的局面。迁入重庆地区的高等学校达31所,以后又创办了4所,加上抗战前的3所,抗战时期重庆地区共有高等学校38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3。这一时期,各种私立、省立、市立中学及职业中学纷纷成立。1944年,重庆已有中学72所,在校学生较战前增加3.6倍。其中著名的中学有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创办的抗战时期设备最为完善的南开中学,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以及1938年由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倡议创办的清华中学等。抗战时期,由于国民政府推行国民教育,小学教育和扫除文盲教育发展较快。1944年,全市有私立小学284所,学生人数比1940年增加7倍。还有5万文盲进入扫盲短训班学习。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重庆还建立了商业、造纸、印刷、电讯、机械、汽车驾驶等职业学校。到抗战胜利前夕,已有各类职业学校22所,为抗战前的3倍。除成都的华西坝外,被誉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四坝”中的沙坪坝、北碚夏坝、江津白沙坝都在重庆。重庆成了抗战时期的全国教育中心。但是,在国民党统治下,重庆教育的落后面貌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内迁高等学校数量虽多,但一般规模小、设备差。抗战时期发展最快的小学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学龄儿童入学需要。1941年,全市有学龄儿童9.3万多人,而能入学的只有1.7万多人,占19%左右。

①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是重庆第一所高等学府,最初校址在菜园坝,设文、理两预科。1932年正式招收本科学生。第二年,迁往沙坪坝。

②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即1933年创办的四川省立乡村建设学院,1936年改名,校址在磁器口今重庆28中。

陶行知(1891年~1946年)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育家。1938年,在国外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的陶行知回到祖国,来到重庆。他拒绝了国民党当局高官厚禄的引诱,1939年7月,自筹经费,在合川县草街子的古圣寺,创办了一所新型的学校———育才学校,专门培养在战火中流离失所而又有一定特殊才能的儿童。育才,就是要培养人才的幼苗,使得有特殊才能的幼苗不致枯萎,而且能够发展。陶行知千方百计抢救那些被埋没、被摧残的人才幼苗。一次,陶行知在一所保育院参观,发现一个患癞痢头

的小孩有特殊的音乐才能,他不仅能指挥唱歌,还能把初次听到的歌曲用音符记录下来。后来陶行知派人把这小孩招进育才学校,进了音乐组,还送他到医院治好了癞痢头。后来,他成了我国著名的指挥家。育才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才能,因材施教,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把学生分别编入音乐、戏剧、绘画、文学、社会、自然、舞蹈等专业组学习。音乐家贺绿汀、舞蹈家戴爱莲、诗人艾青等,都是育才学校的教师。陶行知倡导“教学做合一”,强调理论结合实际,强调学以致用。除了要求教师课堂上讲授基础知识外,还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从事调查、见习、实习活动,在校内举办讨论会、辩论会、演讲会以及其他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那时,育才学校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经费困难,学校所在的古圣寺,是一座破旧的古庙。学校所需的经费主要依靠宋庆龄、沈钧儒等各界进步人士的捐款,育才师生每天仅能有两顿稀饭和几十颗胡豆充饥,还要到离校十多里的地方去开荒种地。育才学校的小学部没有计时的钟表,他们以敬神的香作为计时的工具,每燃完一支香,就算上完一节课。育才的学生十分珍惜在战时难得的学习机会。他们抱着学好本领,为抗战建国出力的宏伟愿望,经受了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终于把自己培养成材。不少学生被输送到延安和其他抗日根据地,参加了革命工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抗战时期,全国许多文化团体和文学、戏剧、电影、音抗战时期重庆文化的繁荣乐、美术、新闻、出版等文化界的一批名人集中于重庆,重庆成了战时全国文化的中心,并出现了文化上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通过郭沫若在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负责宣传文化工作的合法身份,团结文化界的爱国人士建立了抗战文化统一战线,使重庆文化界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宣传抗日,促进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发展,鼓舞人民的革命斗志作出了贡献。抗战时期,重庆的文艺创作十分活跃,不少作家写出了好作品。如老舍的长篇小说《火葬》、艾青的诗《向太阳》。特别是重庆的戏剧创作和演出,无论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很高的水平。如阳翰笙的《天国春秋》,郭沫若的《屈原》、《虎符》、《孔雀胆》,话剧《屈原》演出照夏衍的《法西斯细菌》,宋之、曹禺的《全民总动员》等。这些作品的突出特点是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反映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猛烈地抨击了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罪恶行径。阳翰笙写的历史剧《天国春秋》,借太平天国韦昌辉杀害杨秀清和大批太平军将士的故事,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的罪恶。借剧中人物洪宣娇之口,痛斥顽固派,指出“大敌当前不该自相残杀”。郭沫若写的历史剧《屈原》,热情地歌颂了屈原不屈不重庆进行抗日演出的主要阵地国泰剧院挠反抗强暴的爱国主义斗争精神,怒不可遏地抨击南后等人的卖国阴谋和迫害忠良的卑劣行径。他用《桔颂》来塑造屈原的坚贞高洁,用《雷电颂》来表达他对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强烈不满。1942年4月3日,《屈原》在重庆国泰大戏院(今国泰电影院)首次演出,由金山饰屈原,张瑞芳饰婵娟,白杨饰南后。首场演出大获成功,接着场场爆满。不少观众为买到一张戏票,带着被盖在售票窗口过夜等候,哪怕能买到一张站票也心满意足。一百多名从沙坪坝步行进城看戏的大学师生,看完《屈原》后心情激动,索性留在剧场开座谈会,畅谈观《屈原》的体会,直到黎明。苏联驻华大使看了《屈原》后甚至说,若不是在战时,一定把《屈原》剧组的全班人马请到莫斯科去。《屈原》的演出,一直受到周恩来的关怀。毛泽东、周恩来对《屈原》演出的成功给予很高的评价。重庆夫子池广场的抗战歌曲千人大合唱抗战时期,重庆除中华剧艺社、中国青年剧社、怒吼剧社等剧团外,还有两个少年儿童剧团,即七七少年剧团和孩子剧团。它们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关怀下成长起来的少年儿童宣传组织。七七少年剧团1938年成立于武汉,当年12月来到重庆。他们除举行抗战儿童戏剧公演外,还去江北伤兵医院为残疾人写家信、剪指甲、理发、缝补、演出,又步行到北碚等地进行抗日宣传,很受群众欢迎。孩子剧团1937年诞生于上海,成员多是战火中流离失所的孤儿,他们在建团时发表的宣言中写道:“我们虽然没有了爸妈,没有了家庭,成了流离无靠的孤儿。但是我们没有哭,没有伤心。相反的,只有快活,只有怨恨,只有振作。……我们只有

以我们所有的力量,团结起来,以过去所爱好的工作来为国家服务,为民族尽力。我们愿意永远演戏,愿意上前线去演,愿意到内地去演,也愿意到受难的同胞里面去演”。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39年1月来到重庆后,他们在周恩来、邓颖超的关怀下,在重庆举行抗战儿童戏剧公演。还组成小分队,行程数千里,到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各县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仅在川西地区就演出100多场,观众达8万余人。他们还把儿童文学家张天翼所写的童话《秃秃大王》,改编成大型童话剧演出,用来影射蒋介石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国民党当局大为不满,不准这个剧上演。孩子们据理力争,与国民党当局公开辩论。他们说:“明明我们演的是坏蛋秃秃大王,为什么你们偏要说像蒋委员长?”最后孩子们机智地将秃头粘上几根毛,变成猴子,剧本改为《猴儿大王》,终得以正式演出。抗战时期,重庆的电影事业也空前繁荣,著名电影艺术家和影星田汉、夏衍、白杨、阳翰笙、汤晓丹、郑君里、金山、张瑞芳、项、秦怡、魏鹤龄、舒绣文、谢添等数百人云集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批反映正在进行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故事片、新闻纪录片,对鼓舞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发挥了重大作用。

练习

一、填空题

1.重庆建市是在年2月15日。1939年5月5日,国民政府决定重庆升格为行政院直属的。

2.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确规定重庆为。

3.1939年至1944年5月,日本飞机轰炸万县次,炸死民众多人,伤多人。

4.爱国实业家1925年创办的,为抗战运输作出了重大贡献。

5.1939年1月,党中央决定在重庆设立,以为书记。

6.1939年,国民党军统特务组织在重庆歌乐山下设置监狱和监狱。1943年,又建立,专门监禁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

7.1945年2月,重庆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惨案,由此引起重庆人民开展了一场斗争。8.抗战时期,重庆著名的中学有爱国教育家办的南开中学,人民教育家创办的育才学校,还有董必武倡议创办的。

9.1942年4月3日,郭沫若创作的大型历史剧《》,在重庆大戏院上演获得成功。

10.抗战时期重庆的两个著名的少年儿童剧团是和。

11.被誉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四坝”中在重庆地区的有、、。

二、单项选择题

1.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工业区中,惟一门类齐全的综合工业区是()

A.贵阳B.重庆C.成都D.昆明

2.抗战时期的全国两大军火生产基地除太原外,还有()

A.武汉B.上海C.西安D.重庆

3.抗战时期,全国的对外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是()

A.上海B.广州C.重庆D.武汉

4.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空袭重庆造成市民伤亡最多的两次大轰炸是()

A.1939年的“一一○”、“一·一六”大轰炸B.1939年的“五三”、“五四”大轰炸

C.1940年的“六一二”、“六一六”大轰炸D.1940年“八一九”、“八二○”大轰炸

5.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发行的机关报是()

A.《大公报》B.《新蜀报》C.《新华日报》

6.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是哪一年在重庆成立的?()

A.1938年B.1939年C.1941年D.1944年

三、简释题

1.“五三”、“五四”大轰炸

2.“六五”大隧道窒息案

3.中共中央南方局

4.《新华日报》

5.胡世合惨案

6.“中美合作所”集中营

四、简答题

1.抗战时期重庆经济文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那时重庆是全国的工业中心、金融

中心和文化中心。

2.概述重庆人民对抗日战争的重大贡献。

“名人故里之争”

新材料作文“名人故里之争”导写与演练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全国见诸报端的名人故里之争就有上百起。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争夺李白故里;河北丰润、辽宁辽阳和铁岭、江西武阳四地争夺曹雪芹故里;河北临城、正定两地争夺赵云故里;重庆奉节和四川彭山争夺刘备故里;安徽亳州和河南永城争夺曹操故里;湖北襄樊和河南南阳争夺诸葛亮躬耕地……总之,无论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才子佳人,只要有点儿名气,都在争抢之列。甚至连孙悟空这样的虚构人物的故里,福建、山东、山西、江苏等省都争得不亦乐乎。 你对上述现象有什么看法?要求联系生活实际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探索】 本次作文涉及的材料取自现实热点,目的是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思索现实、评论现实,而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 愈演愈烈的争夺名人故里,此现象值得思考。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曾说:“每一项遗产的背后都隐藏着尘封的历史,正是这些历史构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这数千年的文明绵延不断、薪火相传。所以,弘扬本土本乡的名人,重在弘扬其精神实质。很显然,材料中争执的双方或多方并非真的重视文化遗产,而是利用“名人效应”争利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的面纱之下遮盖的是一个“利”字。至于争虚构的人物孙悟空的故里,则是扭曲事实架空历史,负面影响更不容忽视。总之,“争抢”背后的实质是:对于文化太过实用主义,缺少了敬畏之心;对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的理解过于浮浅,徒添了浮躁之风。综上所述,本文的最佳立意是:“莫让文化成为牟利的工具”“还文化以尊严”等。 【高分策略】 如果想写议论文,应注意取评论性标题,可以力求一语中的,如“收一收文化闹剧”“莫为利益遮望眼”“请还文化以尊严”“当名人故里染上铜臭”“谁动了利益的‘奶酪’”;可以巧妙化用,观点暗含其中,暗寓讽刺,耐人寻味,如“醉翁之意不在酒”“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故里”“文化,魂归何方”等。写作时,首先要注意议论文的结构特点、议论方式,做到有观点有根据;其次要注意议论文“针对性强”的特点。倘若考生抛开事件本身,大谈如何敬畏文化、应如何看淡名利等,则有偏题之嫌。评论时,应注意议论的准确度、广度和深度,特别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分析议论,材料和议论不能“貌合神离”;选材时,应选取与题旨相关的材料;要做到文章观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清晰。 如果写创新式文体,该材料则较适合写故事新编,在古人故事的基础上,用“借史还魂”法演绎古人留下的故事,加入新的现代元素,在新编的故事中契合主题。总之,要体现出“故”与“新”两个特点来。“故”即选取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而“新”则体现在根据文章需要,揭示新的主题上。

重庆名人

重庆名人榜 道隆 【道隆】(1213~1278)南宋僧人。字兰溪。重庆市涪陵区人。俗姓冉,13岁出家,赴浙江学禅法。淳 六年(1246)东渡日本传法,住持日本国相模州常乐禅寺。后为日本临济宗建长寺派开创人,一直居住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著有《大觉禅师语录》3卷。 秦良玉 【秦良玉】(1574~1648)明代爱国女英雄。字贞素。重庆市忠县人。自幼聪颖,饱读经史,谙诗词歌赋,常以花木兰、冼夫人、穆桂英等女英雄自勉。且自幼跟兄弟随父学兵法、习骑射。24岁嫁石柱县宣抚使马千乘为妻。万历二十七年(1599),随夫率兵参加平定播州(今贵州遵义)宣慰使杨应龙叛乱。其夫死后,代夫职,整训军队,练就了一支精锐部队--白杆兵。泰昌元年(1620),受命援辽,其兄战场成仁,其弟突围脱险,随后亲赴沙场,打退了后金,镇守榆关(今山海关),遏制了后金南下。天启二年(1622),回川平定了永宁土司奢崇明叛乱,收复成都、重庆等地,稳定了川黔。崇祯二年(1629),后金逼近京师,秦良玉请缨勤王,攻克滦州,收复迁安、永平、遵化三城,解除了后金对京城的威胁,使明朝转危为安。崇祯皇帝对其百战奇勋、保国保民的壮举大加赞赏,特召见于平台,赐彩缎、金银、羊、酒,并赋诗四首以褒其功。因军功卓著封诰命夫人,委以总兵官,南明隆武政权授予其上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忠贞侯封号。死葬石柱城东回龙山。今忠县忠州镇有太保祠。 李惺 【李惺】(1785~1863)清代教育家。字伯子,号西沤。重庆市垫江县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三甲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入庶常馆、散馆。二十四年(1819)后,历任翰林院检讨、国史馆纂修、文渊阁校理、国子监习业、詹事府左春坊左赞善等职。道光十五年(1835),深感朝廷腐败无能,国事难为,遂以祖母年老为由,辞官归蜀,掌成都锦江书院达20年,前后从教34年,矢志培育英才,从不懈怠,时有“天下翰林皆弟子,蜀中进士尽门生“的美谈。咸丰十年(1860)朝廷许以五品卿衔督办四川团练,以年老力辞不就。著述甚丰,后人辑为《西沤全集》10卷、《西沤外集》8卷刊印行世。 竹禅 【竹禅】(1825~1901)晚清书画家。号熹。重庆市梁平县人。20岁时在梁平县城北门报国寺削发为僧,后为梁平双桂堂第十代方丈。擅长书画、金石雕刻,绘画自成一格,与扬州八怪媲美,是晚清遐迩闻名的画坛怪杰。曾游历名山大川,并在北京、上海等地居住,在上海寓居最久,皆以卖画为生。著有《画家三昧》6卷传世。咸丰六年(1856)前后回到梁平,赠予双桂堂贝叶经、舍利子等珍稀佛教文物。为此,双桂堂修建了一座舍利塔,至今犹存。光绪二十四年(1898)从上海汇银1000两给双桂堂,解决当时双桂堂的经济困难。次年双桂堂派人到上海请竹禅回梁平主事,他欣然应允,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回到梁平。其书画作品收入《海上墨林》、《韬养斋笔》等书中。

50个成语,每个背后都有一位历史名人

50个成语,每个背后都有一位历史名人! 1、鞠躬尽瘁(诸葛亮)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释义: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50个历史名人,50个成语故事

50个历史名人,50个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家乡的历史名人

家乡的历史名人 教学目标: 知识:1.掌握添加幻灯片背景的方法; 2.学会幻灯片放映的特效——图片、文本的动画效果设置。 技能:1.熟练添加上符合主题而不花哨的幻灯片背景; 2.学会给幻灯片上的图片、文本添加动画效果,达到放映时按先后顺序出现的效果。 3.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设计一组介绍一位家乡历史名人的幻灯片。 情感:重温历史名人,激发热爱家乡、尊重历史名人,向历史名人学习、为祖国多做贡献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幻灯片背景及动画效果设置; 难点:背景符合主题突出主题,动画设置突出图片、文本出现的顺序感。 教学方法:自学法、演示法、对比法、竞赛法、鼓励法。 教学准备:PPT2003课件演示文稿(待修饰)图片、文本资料小红旗 教学教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山东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名人,有:(播放“课件.ppt”)孔子: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扁鹊:战国时期名医……你对家乡的历史名人了解多少?【学生举手回答】。这节课我们走近家乡的历史名人,学习历史名人。 二、新课。 1.出示课题(即“课件.ppt”第五张幻灯片)“第6课家乡的历史名人”。2.(板书:家乡的历史名人)老师搜集了一些名人的资料,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一幅:全部一个背景(“全部应用”) 同学们,在你们的电脑桌面上也有一个名为《家乡的历史名人》的幻灯片,同学们打开看看。 提问::你认为你电脑上的幻灯片与老师刚才播放的幻灯片有什么不同?(生: 3.任务一:设置背景(即“课件.ppt”第七张幻灯片)。 A.那么这个背景究竟怎样来进行设置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2——33页标题一的内容。然后为你桌面上打开的幻灯片设置上背景。 C.作品展评。(2幅) 4.任务二:设置图片、文本的动画效果。 A.过渡语:刚才我们看到同学的作品放映的效果不错,如果放映时出现人物、文本动态效果是不是更好?【再播放“课件.ppt”前四张幻灯片】 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动态效果是怎样实现的。请大家跟我一起做 B.教师广播演示:设置图片的动画效果。 注:边说操作步骤,边演示。 大家学会了没有? 既然大家都学会了,那么就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幻灯片把后面几张幻灯片分别设置上不同的动画效果 D.全体学生设置动画。教师巡视指导。 E.作品展评:(至少2幅)。学生广泛参与,多种形式评价。

经典历史人物素材(庄子)

2009高考作文专题复习:经典历史人物素材(庄子) 庄子简介 庄子(约公元前369梷前286),名周,宇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今城关镇东城路)人。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影响深远的哲学流派。 人物事略 1、濠梁之辩 庄子和惠子一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倐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鱼游得多么悠闲白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嚎上也(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己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壕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秋水》 2、鸱得腐鼠 惠子在魏国做宰相,庄子前去看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十分恐慌,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庄子去看他,对他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口:‘吓!’今子欲以子之魏国而吓我邪(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鹓雏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雏刚巧从空中飞过,鸱鹰抬头看着鹓雏,发田一声怒吼:‘哧!’如今你也想用你的魏国来怒吼我吗?" 3、材与非材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

最新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试卷及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期中测试1 ) 1.秦朝统治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秦的制度对于此后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由秦开创并一直沿用至后世的制度是 ①皇帝制度②三公九卿制③科举制④郡县制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 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C.儒法并重的思想D.“存百姓”的思想3.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独爱之如一”,对这一政策理解正确的是 A.唐朝统治者认识到民族平等B.李唐皇族有少数民族血统 C.有利于维护唐朝的统治稳定D.各民族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4.柏拉图心目中理想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是 A.公民推选出来的贤士B.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勇士 C.仁慈而有权威的贵族D.富于理性和智慧的学者 5.亚里士多德说,“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庸”。孔子下列言论与之类似的有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C.人无远虑,必有近忧D.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6.克伦威尔在其施政纲领中说:“护国主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主的批准才能生效。”这表明克伦威尔A.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B.主张分散国家权力 C.严格遵守共和国原则D.建立个人独裁统治 7.华盛顿被美国人民尊称为“国父”,受到人民的尊敬,这是因为 ①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②开创美国近代民主制度 ③出任美国第一任总统④重国家利益不贪恋权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 8.以下不属于 ...拿破仑对资本主义发展贡献的是 A.打败欧洲封建君主的进攻B.建立起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 C.确立西方世界的法律典范D.将大革命精神传播到欧洲国家 9. 《论语·雍也》篇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体现了孔子的哪一思想 A.仁者爱人 B.和而不同 C.中庸之道 D.克己复礼 10.学生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回答仲弓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回答司马牛说:“仁者,其言也讱。”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孔子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 B. 孔子根据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解释 C. 体现了孔子在处事原则上“中庸之道”的思想 D. 孔子论证了“仁”和“礼”的辩证关系 11.以下有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三人都认同奴隶制度

走进历史人物——李清照_初中作文

走进历史人物——李清照 似水柔情的女人花似水柔情的女人花,一瓣摇曳在动荡的北宋,一瓣在南宋的哀怨中飘零。 历史注定她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否则怎会让一个女子的柔情劲经南北宋朝,又怎会让一个女子的才情遮掩文坛墨客。 一介草民,惟求安。 风雨过后,不变是动荡。历尽了颠沛流离,何尝不愿安宁?却是世事难料,却是兵败马乱,即便如此,安逸的生活可以不要了罢,珍世的古董可以舍弃了罢,可家呢?不论家,国已逝,家何存!留下的,唯有一刬的哀怨与心酸,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一名青衿,惟求清。 清淡的生活是多少迁客骚人的追求啊,却终于被现实大海重重拍下。面对残阳秋水,晚秋落叶,诗人的苦闷,身处异乡的孤寂,也散落在水面,晕开思念的涟漪。女人花映在水中,水滋润了花,水却因

她的思绪而惆怅,为她的柔情而妩媚。 一缕轻衫,惟求静。 才情缀满了一缕轻衫,但她终究还是一名女子,有血有肉,柔情似水。她与赵明诚明明相爱,却是天人相隔,是源于当时无情的乱世啊,才会让他们的爱情这般悲凉!这又是一个何等坚韧的女子,悲怆使她柔肠万断,她却化作细语追忆自己的爱情,然而,这柔丝般的细语又怎能载起她千钧的伤痛? 面对残香断酒,面对物是人非,面对绿肥红瘦,柔弱的女子要如何抵撑?只能以泪筛愁,那愁情深深深几许?恐怕连蚱蜢舟也载不下罢,既然载不下,那就忖度着旧梦,让泪滴下,滴在对国仇家恨的悲愤中,滴在对赵明诚的思念中。 女人花飘落了,镶在水面上,流水洗去了岁月的光华和铅华,变的是岸上风雨,垂柳芭蕉,不变的仍是东流水。 春花秋月,年年月月依旧,还有惆怅也依旧。纵使没有了风横雨狂,不再乱红纷飞,然惟有一丛芳草,蜂蝶纷舞里,年年月月爱与恨

100个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100个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1.一鼓作气(曹刿) [释义]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正音] “一”不能读作“yī”。 [辨形] “作”不能写作“做”。 [近义] 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反义] 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紧缩式。 [成语故事]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补充说明:“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

家乡历史文化名人简介

家乡的历史文化名人 谢邦彦,字朝美,号后洲先生,生于宋徽宗初年(公元1100年),祖籍长溪绯洋漈源(今柏洋乡柘头村),系柘头村始祖谢十九公的第七丗孙,对《春秋学》颇有研究,宋代著名词人、诗人,其中《霞浦山》一诗脍炙人口、颇为流传,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山水的无限赞美之情:“十里湾环一浦烟,山奇水秀两鲜妍。渔人若问翁年代,为报逃秦不计年。”从此“霞浦县”便因“霞浦山”而名。 謝翱(1249年-1295年),南宋著名爱国詩人,被誉为“南宋翘楚”、“宋末诗人之冠”,字皋羽,一字皋父,號晞發子,生于长溪(今霞浦县),祖籍绯洋漈源(今柘头村),先祖谢邦彦。自幼聪颖好学,“苦思力索、淹贯诸经史”,深受其父谢钥(通《春秋》,著《春秋衍义》、《左氏辩证》传于时)思想的熏陶,性格倜傥,不拘小节,胸怀报国大志。27岁时倾尽家资招募乡兵数百人,投奔文天祥麾下,任咨议参军,为复宋大业呕心沥血,表现了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和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辛勤笔耕,创作丰富,其散文“是天地间的至文”(黄宗羲语),最著名的有《登西台恸哭记》(曲折地表达他哭祭文天祥的沉痛悲愤之情,感人至深,今浙江富春山西留有“謝翱哭台”);写景则文风峭劲(得力于柳宗元的散文),如《游赤松观羊石记》写羊石群象、形神俱肖,《金华洞记》

写洞中灵怪、形象生动;其诗传于今者约200篇,如《宋铙歌鼓吹曲》、《宋骑吹曲》(写宋太祖建国时东征西讨之事)文句炫煌、音韵雄壮,读后有“亲在短箫鼓吹间”之感;《鸿门宴》似李贺,《效孟郊体》似孟郊、贾岛。其诗文在反清斗争中产生过积极影响,编有《晞发集》、《天地间集》、《□发集》、《□发遗集》、《浦阳先民传》、《国粹丛书》等。 林瞪(1003-1059),柏洋乡上万村林氏开基祖,是一个早于方腊近百年就加入明教的领军人物。公元1027年(宋真宗咸平三十年)弃俗入明教门,斋戒严肃,历二十有二年,功行乃成。林瞪在摩尼教教徒的阶层中有较高的品级,其法脉在福建“明教门”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促使摩尼教进一步“脱夷化”,演变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明教门”。林瞪在上万村附近有一个堂口--乐山堂,有弟子数百人,他的两个女儿就像后来金庸小说中描写的明教圣女一样终生未嫁,只是她们的称呼不叫“圣女”,村民都称为“龙凤姑婆”,在乐山堂附近还建有姑婆宫。 许旺(1903-1937),原名许品旺,柏洋乡柏洋村人。1929年始,经常在霞安柘等县交界山区做木工的许旺自发参加了反鸦片游行示威等早期革命斗争活动;1932年2月由马立峰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以木匠身份作掩护,在

重庆近代杰出人物榜(一)

重慶近代杰出人物榜(一) 重慶近代杰出人物榜(一) 2008年05月12日星期一21:301程德全(1860--1930)字云楼,云阳人。1888年乡试未中,赴黑龙江入幕府。甲午战争后,以功叙候补知县。未几,复调回黑龙江任营务处总办,奉命与俄罗斯侵略军交涉,颇富胆识,升道员。1905年署黑龙江将军,建省后改巡抚。1909年后任奉天,江苏巡抚。武昌起义爆发,全力镇压,并宣布立宪,以抵制革命。1912年见大势已去,便宣布江苏独立,自任都督。袁世凯窃国,又抗拒讨袁,弃督军之职,逃遁上海,以礼佛为事。箸有《程中辰奏稿》,《抚吴文牍》等。2 方敬(1914—)万县人。1933年入北京大学外语系。毕业后,从事外语教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翻译工作。1938年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先后参加编辑《工作》半月刊、《时代周报》和《大刚报》文艺副刊,1949年后,历任西南师范学院教务天、副院长,《西南文艺》、《红岩》编委,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等。译有托尔斯泰的《家庭幸福》、《伊凡。伊里奇之死》,狄更斯的《圣诞欢歌》等。3方文培(1899—1983)梁平人。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生物系。1937年获美国爱丁堡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1948年应邀赴美哈佛大学讲学。曾在四川大学任教。后任《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委员,问川植物

学会理事长等。先后发表40多篇植物分类学的科研论文。论著有《中国橱树科再志》、《近时所采的中国杜鹃》等。用大半生时间、采集了50万件标本。编著的《峨眉山植物图志》引起国内外植物学界重视,并获美国皇家园艺学会银质奖章。1978年受四川省科委委托主编《四川植物志》。4方药中(1921—)重庆人。三世业医。1940年拜陈逊斋为师。1952年入北京医学院学习西医。后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教授、副主任。对祖国医学理论,特别是经典著作有较高造诣。在统一辩证论治方法和步骤问题上尤多贡献,临床经验丰富,擅长肝、肾病治疗。著有《医学三字经浅说》、《中医基础理论通俗讲话》、《辩证论治研究七讲》。 5冯天铭(1909—)万县人。193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36年回川,先后任职于四川稻麦改进所、农业改进所,后任华西协和大学农学系教授。1949年后任川省农业科学研究所作物系主任,省农学会副理事长等。曾选育出水稻良种“川农422”,小麦良种“川麦19”、“川麦20号”等。参加编写《中国小麦品种志》,撰有《四川小麦地方品种抗旱性研究》等。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培养专业人才上做出了贡献。6 付炳犀(1832--1891)字子鹃,涪陵人。1865年进士内阁中书。历任云南各县知县,五次任云南乡试同考官,并任《云南通志》总纂。学识渊博,淹通经史,工诗文,善书法,文名遍播滇黔。箸有《薇云山馆杂存》,与人合纂《涪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结构图

选修四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③徭役繁重。④刑法严酷。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康熙帝初年面临问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②沙俄势力正在东来;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④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二、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

历史名人故事【四篇】

历史名人故事【四篇】 历史名人故事篇一:人生的真谛 几个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生的真谛。 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果林边,这时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树枝上沉甸甸地挂满了果子。“你们各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是的果子。不许走回头路,不许作第二次选择。”苏格拉底吩咐说。 学生们出发了。在穿过果林的整个过程中,他们都十分认真地进行着选择。等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老师已在那里等候着他们。 “你们是否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果子了?”苏格拉底问。 学生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不肯回答。 “怎么啦?孩子们,你们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苏格拉底再次问。 “老师,让我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林子的尽头后,才发现第一次看见的那枚果子就是的。” 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说:“我和师兄恰巧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我认为是的果子,可是以后我发现,果林里比我摘下的这枚更大更好的果子多的是。老师,请让我也再选择一次吧!”

“老师,让我们都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一起请求。 苏格拉底坚定地摇了摇头:“孩子们,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 历史名人故事篇二:小比尔盖茨的“电脑梦” 比尔。盖茨从小就是个“电脑迷”。他1955年10月28日生于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小时候就开朗活泼,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孩子。不论什么时候,他都在摇篮里来回晃动。等长大些又花许多时间骑弹簧木马。后来,他把这种摇摆习惯带入成年时期,也带入了微软公司,摇动了整个世界。 比尔。盖茨在中学时酷爱数学和计算机。保罗。艾伦是他的校友,两人经常在湖滨中学的电脑上玩三连棋的游戏。那时候的电脑就是一台pdp8型的小型机,学生们可以在一些相连的终端上,通过纸带打字机玩游戏,也能编一些诸如排座位之类的小软件,小比尔。盖茨玩起来得心应手。 1972年的一个夏天,年龄比他大3岁的保罗拿来一本《电子学》的杂志,指着一篇只有10个自然段的文章,对比尔说,有一家新成立的叫英特尔的公司推出一种叫8008的微处理器芯片。两人不久就弄到芯片,摆弄出一台机器,可以分析城市交通监视器上的信息,他们就想成立一家命名为“交通数据公司”的公司。1973年,比尔上了哈佛大学,保罗则在波士顿一家叫“甜井”的电脑公司找到一份编程的工作。两个伙伴经常会面,探讨电脑的事情。 如苹果砸出牛顿的灵感一样,个人电脑突入比尔的脑海也有一个外在的启蒙者。这就是1975年1月份的《大众电子学》杂志,

盘点中国名人故里之争

盘点中国名人故里之争 中国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若干年后,斯人已去,其故里蕴含着丰厚的人文价值,自然就成为惠及后人的一方宝地。从黄帝、炎帝、尧帝、舜帝,到老子、姜尚,再到诸葛亮、赵云、李白、曹雪芹,乃至众多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如孙悟空、西门庆等,都引起了诸多城市之间的争抢,好不热闹。 1、黄帝故里之争 事件背景:河南省新郑市是黄帝出生、创业、建都之地,陕西黄陵县是黄帝的陵冢,两地都和黄帝有关。由此,祭拜黄帝,去陕西还是去河南,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论,腾讯网、搜狐网等门户网站甚至开辟专栏解析陕西、河南的“黄帝之争”,陕西人认为陕西桥山上的黄帝陵,早已成为海内外华人每年清明公祭始祖的场所;但河南人则认为河南新郑是黄帝的出生地,黄帝在这里建都立业,所以更应该在这里祭拜。轩辕故里是以轩辕诞生在天水市清水这一史实为基础,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不断发展延伸,不断融合辐射的特定地域文化。它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十分丰富,影响颇为深远。清水,这个陇上古县,虽然至今还鲜为人知,但他却是中华人文初祖黄帝的诞生地,是名副其实的“轩辕故里”。 争夺地:河南新郑、陕西黄陵和甘肃清水。 2、炎帝故里之争 事件背景:湖北随州自称“炎帝故里”,此乃湖北省文化旅游整

体布局的结果。《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服务业)》明确提出开发“随州炎帝故里”。湖北倾力打造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随州亦跻身其中。随州的炎帝故里项目是“炎帝神农故里名胜风景区”,规划总面积3000亩,预期投资4.4亿元。第二个“炎帝故里”在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南省在其《“十—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打造“以炎帝陵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品牌”,打造省级精品旅游路线——长沙一株洲(炎帝陵)一南岳一永州(舜帝陵)的寻根祭祖旅游线。而《株洲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规定的株洲市四大城市职能之一就是“面向海内外华人的炎帝历史文化纪念地”。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亦自称当地为“炎帝故里”,力推自己“全球华人老家”的城市名片,这使得包括笔者在内的所有华人似乎都“被故里”了。宝鸡的炎帝故里项目是“炎帝故园景区综合开发”,总投资约1.6亿元,预计建成后将达到国家4A级景区标准,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实现利润2000万元,8年收回投资。第四个“炎帝故里”在湖南省会同县,其城市名片即是“炎帝故里·易学源头”。会同县《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着重连山“炎帝文化景区”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5月7—9日,会同县人民政府在北京举办“全国首届会同炎帝故里文化研讨会”,其新闻发布会放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山西省高平市在其《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按照‘打造炎帝文化品牌,开发长平古战场’的思路,加大对神农炎帝根祖文化、长平古战场军事文化和特色民居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宣传力度,提高该市文化品牌的知名度。”

重庆的民居特色

重庆的民居特色: 巴渝文化遗产--重庆的吊脚楼 重庆依山而建、两江环抱。由于地势的缘故,所有的建筑都需沿着山坡依次建造。说到重庆人的“房”,就不能不说到闻名遐迩的特色建筑--吊脚楼。 由于长江、嘉陵江横跨城区,造就了两江四岸。因此,重庆的江边沿山坡处,到处都有几根杉杆撑着的一间间四四方方的木楼,这就是吊脚楼。吊脚楼作为重庆地区独有的传统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目前,重庆市内保留的吊脚楼民居群,多数修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老重庆人都不会忘记,临江门、石板坡、化龙桥、厚慈街、川道拐等那些颇具西南地区民居特色的吊脚楼。 重庆的吊脚楼具与众不同的特色,正如川中名士李调元的佳句:“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背靠高山,面向江水,正是重庆吊脚楼的独到之处,是最美丽的地方。记得儿时记忆中的吊脚楼,傍晚,夕阳西下,金色柔和的阳光照在高低错落、起伏跌宕的楼房上,加之点点灯火,远望看去:山坡上,有时明亮,有时眩目,有时隐约,恰似一幅流动山水写意画,浓淡暗明;江水中,波光粼粼,宛若珍珠,一组组闪烁的光芒连接两岸,浇活整座城市。 重庆的吊脚楼是巴渝的文化遗产。如今,大片的吊脚楼已不复存在,吊脚楼作为山城特色的巴渝民居已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吊脚楼文化,是繁华城市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石板坡旧房改造,洪崖洞城市阳台等等,无不体现出重庆吊脚楼的魅力和文化。木条变成了条石,竹墙变成了砖壁,飞檐斗壁雕龙画凤,犹如镶嵌在现代化都市脖子上的一串项链,放射出一道道闪亮光芒。这些建筑,或依附悬崖,或临坎吊脚,有“凌空飞绝壁”之感,犹如一座人文艺术博物馆,构成了婀娜多姿的山城重庆独特的民居风貌,充分展现了重庆人的智慧,使巴渝特有的古老建筑得到合理保护,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有效延续与传承。 重庆石板坡吊脚楼是重庆吊脚楼群保存较好的,现在又修葺一新.虽然现在的年轻人不能体会他的意义,但一些老年人却会对他倍感亲切。 青砖墙、石板路、川东民居……重庆主城区建筑的“重庆味”越来越浓。到底什么元素最能代表“重庆建筑风格”?今日下午,记者走访了重庆天地、中山四路,探寻重庆建筑的未来走向。 在渝中区化龙桥建起的“重庆天地”,青砖墙小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点缀在竹林、芭蕉林、黄桷树林间,沿着弯弯曲曲的羊肠小径爬坡上坎,路的尽头、树林里不经意间藏着一扇门,推开一看,竟是颇具小资情调的茶餐厅、酒吧。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来到这儿,会忍

美国100位历史名人榜(19):Thomas Paine

Headoffice管理总部 Thomas Paine (February 9, 1737 [O.S. January 29, 1736] –June 8, 1809) was an author, pamphleteer, radical, inventor, intellectual, revolutionary, and one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Born in Thetford, Norfolk, Paine emigrated to the British American colonies in 1774 in ti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His principal contributions were the powerful, widely-read pamphlet Common Sense (1776), advocating colonial America's independence from the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The American Crisis (1776–1783), a pro-revolutionary pamphlet series. The historian Saul K. Padover in the biography Jefferson: A Great American's Life and Ideas, refers to Paine as "a corsetmaker by trade, a journalist by profession, and a propagandist by inclination." Paine was deeply involved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He wrote the Rights of Man (1791), in part a defence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against its critics, in particular the British statesman Edmund Burke. Despite not speaking French, he was elected to the French National Convention in 1792. The Girondists regarded him as an ally, so, the Montagnards, especially Robespierre, regarded him as an enemy. In December of 1793, he was arrested and imprisoned in Paris, then released in 1794. He became notorious because of The Age of Reason (1793–94), his book advocating deism, promoting reason and freethinking, and arguing against institutionalized religion and Christian doctrines. He also wrote the pamphlet Agrarian Justice (1795), discussing the origins of property, and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a guaranteed minimum income. Paine remained in France during the early Napoleonic era, but condemned Napoleon's dictatorship, calling him "the completest charlatan that ever existed". In 1802, at President Jefferson's invitation, he returned to America where he died on June 8, 1809. Only six people attended his funeral as he had been ostracized for his criticisms and ridicule of Christianity. American Revolution Thomas Paine has a claim to the title The Father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because of Common Sense, the pro-independence monograph pamphlet he anonymously published on January 10, 1776; signed "Written by an Englishman", the pamphlet became an immediate success., it quickly spread among the literate, and, in three months, 100,000 copies sold throughout the American British colonies (with only two million free inhabitants), making it a best-selling work in eighteenth-century America. Paine's original title for the pamphlet was Plain Truth; Paine's friend, pro-independence advocate Benjamin Rush, suggested Common Sense instead. The pamphlet appeared in January 1776, after the Revolution had started. It was passed around, and often read aloud in taverns, contributing significantly to spreading the idea of republicanism, bolstering enthusiasm for separation from Britain, and encouraging recruitment for the Continental Army. Paine provided a new and convincing argument for independence by advocating a complete break with history. Common Sense is oriented to the future in a way that compels the reader to make an immediate choice. It offers a solution for Americans disgusted and alarmed at the threat of tyranny. Paine was not expressing original ideas in Common Sense, but rather employing rhetoric as a means to arouse resentment of the Crown. To achieve these ends, he pioneered a style of political writing suited to the democratic society he envisioned, with Common Sense serving as a primary example. Part of Paine's work was to render complex ideas intelligible to average readers of the day, with clear, concise writing unlike the formal, learned style favored by many of Paine's contemporaries. Common Sense was immensely popular, but how many people were converted to the cause of independence by the pamphlet is unknown. Paine's arguments were rarely cited in public calls for independence, which suggests that Common Sense may have had a more limited impact on the public's thinking about independence than is sometimes believed. The pamphlet probably ha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