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环境篇)

第二章(环境篇)
第二章(环境篇)

第2课辨析就业环境个人命运,必然受时代影响。当代人认识当代,易自惑。越是身在其中,越容易看不准。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些人,过分地渲染就业竞争的激烈和残酷,加上媒体推波助澜,使涉世之初的职场新人战战兢兢。还有些人,对就业环境抱无所谓态度,两耳不闻窗外事。过于悲观或过于超脱,都将影响就业任务的完成。

●本课任务

正确认知所处的时代,探寻就业制度的沿革,全面辨析我国的就业环境,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职场特点和岗位状况。

湖南,一位乡村学生,考入省会长沙名校,所就读的专业,是中学老师帮助选择,被认为是当年最热门的专业之一。数年后面临毕业就业,风云变幻,热门专业似乎不热了。受同学鼓动,准备到深圳找工作。春节回家乡筹集找工作的费用。最疼爱他的爷爷,曾当过民办教师,退休多年,无论如何也不相信,自己的孙子名校毕业,还要自己四处找工作?!愤怒地责骂:一定是荒废学业,才落得如此下场。接着,再指责:现在是什么世道,大学毕业怎么不分配工作呢!

别说那位年逾古稀的老爷爷,就是30岁左右的中学老师、20岁上下的在校学生,还有一种习惯的口误:某某学校,分配好不好呀?潜意识里,只要考上大学、大专、中专、技校,有关方面总会给学生“分配”一个工作。

辨析就业环境,任务可分解为三个:

第一,探寻就业制度沿革。回顾过去,发现影响就业效果的关键因素,即就业制度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而对于市场就业认识的滞后更严重一些。

第二,客观看待就业形势。不能过于悲观,也不能过于乐观,更不能呈现无所谓的态度。

第三,全面把握岗位动态。应知道,到底是哪些地方用人,要用什么样的人。

■基本观点

2—1 从国家分配到双向选择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就业采取国家分配制度,这项制度影响深远。从1949年到1979年,是计划经济逐步完善、强化的30年。计划经济的坚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打破,到1992年,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标志,市场经济在中国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分配制度受到冲击,乃至名存实亡。

新人就业的国家分配制度,实际就是一种行政配置制度。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其特点有三:

第一,充分就业。只要是适龄的、具备劳动能力的人,都会有一份工作。在20世纪60年代的大城市,在上班时间,居民区只能看见老人和孩子,商场里只能看到外地出差者,本地人都在工作岗位上。

第二,统包统配。学生按照国家计划,入读职业学校、技工学习、大专院校,一个萝卜一个坑,三年、四年前就将每个学生的就业岗位安排好了。在那个时代,最常见的就业教育是:服从分配。

第三,终身就业。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失业之说,只要被组织安排了一份工作,没有极特殊情况,能一直工作到退休。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初,已有失业现象,但是,人们还是留恋终身就业,便为在国有企业员工创造出一个特殊的词汇:下岗。虽然没有工作,但是和企业还有联系,保持随时回到岗位上的可能性。这种情况被戏说成:失业相当于离婚,失业相当于分居。

不能简单地否认国家分配制度。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那一段火热的年代中,国家分配显示出强大的优势,体现出社会的公平、满足了劳动者尊严,在一定时期也提升了劳动效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的弊端逐步显露,国家分配的缺陷越加明显。不仅是搞特权、走后门等,更为严重的是,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被扼杀,出现了特有的“大锅饭”现象,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多做少一个样。严重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经济发展停滞,各种物品奇缺,不得不限量供应,出现了长达二十年的“票证时代”。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我国就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国家不再包办就业,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指导方针。政府部门重新审视自身的位置,不再是统包统配,而是发挥监督、控制、引导作用。

影响就业制度改变的根本因素是,用人单位拥有用人自主权,是。深圳率先打破固定的用工制度,破除了铁饭碗。20世纪80年代初期,竹园宾馆实行合资办企业,对于不称职的员工除名,炒鱿鱼由此而来,引起轩然大波。蛇口码头建设工地为鼓励员工劳动积极性,对于每多拉一车土的司机发二分钱奖金,争论到了北京。多少年后,尘埃落地,什么人事局、调配处、干部科、招工办,这些政府权利机构,已经对用人单位的招聘不起绝对影响。

1983年成立的深圳大学,受深圳这座城市改革开放大潮的影响,当即宣称,粤海门出现全国第一家实行毕业生不包分配的大学。1987年,这所大学的首届毕业生走向社会,就是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这种做法震动全国,有人预测,不出三五年,全国的学校都要这样做,不包分配!可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做法没有普遍推广,分配制度改革出现波折。

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试图找回学生分配权,出现了“退生”现象,即按照有关部门批准的分配计划,派遣出去的学生,用人单位给退回来,开始是少数,后来是多数。学校很郁闷。政府人事部门也郁闷,除了户口对学生还有些约束之外,对于就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小。

进入21世纪,各所学校明白了,大势已变。用人单位根据市场导向、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决定用哪些人、决定什么时间用人、决定如何用人。学校有推荐权、政府部门有监督权,然而,再也找不回分配权。

问题是,有关部门为什么不讲这样简单的问题向毕业生和家长们说清楚呢?家长以及学生对于这么明晰的社会现象为什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从1977年恢复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持续数十年,已经形成复杂的利益链条。影响到地方经济、影响到人口迁徙、影响到都市人的权益(如北京上海等地方有户口者的利益。

实际上,学校的入学制度和就业制度。处于脱节状态。这里所说的入学,不仅是高等学校,还包括技校、职业学校、普通高中以及小学幼儿园。入学是计划经济,就业是市场经济。这种情况,使人们留恋分配制度,对政府权利保有幻想,对双向选择、市场就业视而不见。有这种念头者,不仅是中年、老年的学生家长,包括年轻一代的某些人。

2—2 就业形势没那么悲观

关于就业形势,习惯说法是:形势严峻、很严峻呀!这种说法,如同某些中学老师对考生说,高考很残酷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呀!恢复高考的1977年、1978年,出现过这种现象。到了2009年、2010年,高考还是这样残酷吗?

严峻与否,比较而言。纵向对比历史,横向对比它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最为严峻吗?

纵向比较:旧中国,学生不多,不仅是大学生不多,职业学校、中学生占适龄青年的比例也很小,即使这样,毕业就失业,并不奇怪,多年兵荒马乱,就业环境非常不稳定。新中国,出现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就业形势一派大好,建国不久,国家就实行统招统配,技校生、中学生、大学生,都由国家管起来,在校可享受国家助学金,一度大学生还能吃到免费的丰盛饭菜。不过,这段美好的时光不太长。

到了20世纪60年代,新成长劳动力大量增加。客观方面,国际经济封锁,自然灾害侵袭,叠加一起,经济发展停滞,国家没有新岗位可以提供给学生,采取一种独特方式解决就业危机,即动员学生、城市居民到农村去。

数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为一种影响到每一个城市(城镇)家庭的大潮,1945年到1960年出生的人,几乎都被卷入其中。表面上是青年一代接受再教育,实际是一种特殊的解决就业危机的方式。

那个时代,就业形势异乎寻常的严酷。上一篇谈到的四种出身,在这个时代深深地影响到青年的前途。虽然家家户户的子弟都要下乡,但是有人就可以直接进工厂端铁饭碗,有人直接入伍参军。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没有好爸爸。另外一些人,在条件恶劣的边疆、深山、雨林带上多年,身患疾病。他们无法

进厂当兵,因为属于“地富反坏右”的子弟。在广东的70年代,出现大批青年逃港,因为无出路,无业可就,就业也养不活自己,更养不活家庭,只有拼死游过去,死了也就死了,侥幸活下来,就能脱离苦难深渊。

横向比较:欧美等国家的就业形势,不仅不比我国好,而且危机重重。尽管经济发达,社会富裕,普遍生活水准比较高,但由于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导致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需求难以满足,没有足够的岗位空缺,就业压力很大。

20世纪,德国、日本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因之一是国内出现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引发就业危机。当时的日本人,想到中国的东北(他们称为满洲)找到就业机会。1968年,法国学生曾罢课占领校园,2008年,希腊学生闹事街头,究其原因,均为就业受阻。

发达国家接着全球化的渠道,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方式,将危机转嫁到其它国家。同时,这些国家内部的各种党派,指责全球化影响了本国就业,如,美国的劳工组织,曾坚决反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要理由就是担心中国人抢了美国人的饭碗。

就业形势严峻也好,不严峻也好,在人类繁衍、生活、发展的进程中,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用不着感叹生不逢时,没必要抱怨形势不妙。其实,就业形势没有那么严峻,有人就业、有人不就业,有人早就业,有人缓就业,一种常态而已。

作为人口大国,我国有十多亿人,劳动力资源数九亿以上。每年有上千万的新生劳动力进入职场,农村机械化生产又推出上亿富余劳动力,城市又有将近千万失业人员。少年、青年普遍入学,更多的能够读大学。恢复高考的1977年,有1千多万人报考大学,十二年的高中毕业生集中到一年考大学,竞争空前绝后,600万进入考场,当年招收不到20万。2007年,我国大学可以招收将近500万学生,2008年,增加到将近600万,参加高考者约1000万。高考矛盾缓解,就业矛盾突出。入学是统招,毕业不统配,难怪学生家长不适应。

比学生就业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我国的三农问题。农村真穷、农民真苦、

农业真危险。我国成功地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但是,农家子弟的出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解决呢?千万农民子弟,以一种无序的方式进入城市,成为三无人员,即无合法身份、无固定工作、无稳定住所。即使进入管理规范的企业,也会有人难以适应流水作业的节奏,引发精神危机,例如,深圳某企业2010年的十二连跳事件。

通过考学,进入城市,改变命运,这是我国高考的魔力所在。不过,只有计划经济,才能使高考具备“鲤鱼跃龙门”的魔力。在双向选择、市场就业的环境中,农民子弟靠考学改变命运,这种格局已改变。在城市立足,仅有一张文凭,远远不够。

各家学校,不断探索市场机制的就业指导模式,以求专业设置和教育重点,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然而,计划没有变化快!

关于就业率,是判断就业环境的直接指标。学校、家长、学生,均注意到2007年前后媒体报道的就业率。尽管个别学校公布的就业率可达90%,但是,全国上千所大学的数据是,当年就业率在60%--70%左右。这些说法,引起各级政府领导的关注,从国务院发出声音,将就业率作为评价学校业绩的重要指标,每天报一次,从八月份一直到“十一”。其实,学生刚走出校门,就计算就业率,只能统计学生与用人单位的签约率。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劳动者,这是“生产”,用人单位招聘本行本部门所需求的劳动者,这是“消费”。作为市场调节的就业机制,生产与消费存在着脱节情况。如同市场营销学中的“啤酒现象”:一场世界杯足球赛,引发啤酒销售需求的增加,设计、生产、批发、零售等诸多环节中,有许多具有敏锐洞察力、判断力、决策力、执行力的人,都想抓住这个机遇。但是,庞大的市场车轮一旦转动,再高明的人就无法控制了,眼看着,啤酒从供不应求,再到严重滞销。

就业率的统计有虚假。什么为就业,实际是签约,即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三家签订的协定。统计就业率,是否包括考研者?是否包括自雇者,即创业者。有个别学校糊弄上级、糊弄媒体。2010年9月2日,央视焦点访谈报道,

湖北某音乐学院,就业率报告为95%以上,记者抽测一个38人的班级,就业率仅为10%,记者到就业办核查那些就业协议,真实的不足半数。由于大学生就业受阻,技工学校和职业学校就业显露出热门状况,这是好现象,但也要冷眼观看,从来没有永远的热门。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每一个就业者和家长,没有必要过分关注就业率。让媒体去嚷嚷把。就业率99%,对于那百分之一,就是不就业,而1%的就业率,对于就业者,就是就业。

统计就业率的难度是,市场机制的就业是多元的。有弹性就业,有灵活就业,有阶段就业,还有人半就业不就业。在通常意义的上班时间,到城市的各处看一看,商场、银行、酒店、公园,,到处是人,不再是老人孩子,不再是外地人出差人。这些人在干什么呢,靠什么活着呢?

众多的农村子弟,并没有读大学,甚至没有读正规技校,边谋生边在培训机构学技术,拿到职业资格证书,不仅在城市活的很滋润,还在城里购房、生子,并入户。这种现象,再一次说明,就业环境没有那么严峻,而是有着许许多多的机会。

2—3 就业岗位复杂多变

就业岗位的增加,与经济发展速度直接相关。对于企业来说,只有生产规模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才会增加。而生产规模的扩大,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比较快,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如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地区。

研究某一个地区、某一个城市的就业环境,主要看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GDP,代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这个成果与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三个指标有密切关系。

以深圳为例,这个城市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在全国大城市可以列第一位。从1979年算起,这个城市只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从一个只有二十万人的县城,发展到容纳将近一千万人就业的都市。

深圳的就业环境好,主要是经济发展速度快。1979年的深圳,其经济实力与香港相比,不足挂齿,与北京、上海、广州相比,微不足道。1980年对2010年,GDP的年增加幅度为27%。进入全国前列,人均GDP位居全国第一。到2007年,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金。

对于毕业生,深圳具有很强的吸纳能力。深圳本地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对于外地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可以接收近数万名以上。对于已经有一段工作阅历的大学生,每年吸纳数量也是数万人。目前,全国的五个特区、三个新区,均成为新人就业的重点地区。五个特区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三个新区是:上海的浦东新区、天津的滨海新区、重庆的两江新区。

具体的就业岗位,对于高学历就业者,主要是管理、技术开发、销售、服务等。管理是广义的,有政府部门的管理,也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有新兴的物流管理。如,各个街道的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人员的需求。而对于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的岗位需求是长期的。这个岗位需要多方面的员工。

复合型人才受欢迎。具有高等学历,又有职业资格证书。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种,如电工、空调、钳工、模具工、软件工、服装设计、网络维护等,需要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员工。对于技术岗位的员工,企业十分看重,个别人可以成为“打工皇帝”。

2007年,深圳公布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硕士研究生月薪高、中、低分别为五千九百元、三千五百元、两千四百元,高级钳工月薪分别是六千六百元、四千三百元、三千两百元,高级技工薪水明显高于研究生。出现了大学生回炉学技术的现象。

即使在经济不能景气的时期,用人单位依然会存在岗位空缺。从社会总体发展情况来看,高学历的就业群体尚未呈现过剩的情况。实际情况是,有人无事做,有事无人做,这个情况也可以称为结构性的失业。

上面所说的就业热门情况,随时在变化。统计和媒体的报道永远是滞后的,而且要从正反两个角度看问题。在美国,有三种收入水平处于高位的职业,分别是会计、律师和医生。在美国失业率最高的三种职业分别是会计、律师和医

生。这个情况耐人寻味。

◆课后活动

◆观看影视作品

观看《血色浪漫》、《年轮》等影视文学作品,了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代的就业情况。通过网络查询,知识青年家长李庆霖写信给毛泽东主席的事情,了解哪个时代的就业艰辛。

◆本专业毕业生的职位状况调查

通过学院或者系部、教研室老师,找到已毕业三年以上本专业毕业生的职位状况,最好面对面访问,至少电话沟通20分钟以上,数量在30名以上跨越3个年级。

◆薪酬状况分析

查阅成龙、唐国强等人,为技工学校做广告的情况,了解电工、厨师、美容师、推销员等岗位的收入状况。对比:广东地区出现高级技师薪酬高于硕士、博士的数据。

●参考资料

●我国的就业问题

我国的就业问题,概括为一个主要矛盾,三个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和劳动者素质不相适应。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结构性失业;第二,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第三,新生劳动力和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交织在一起。

●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

我国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就业指导的方针是: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重点、兼顾一般,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科研、教学第一线,学以致用、人尽其才,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国家急需的地方就业。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2000多种职业,800多种证书。原来,局限于工人技术等级,从八级工,

调整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推销人员、物流人员、职业指导人员、人力资源管理者,也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律师、医生、心理咨询师、培训师等岗位,需要执业资格。

●毕业生的“三支一扶”

对于缺乏职业阅历的学生,国家采取延缓就业的方式。例如,鼓励毕业生到农村服务,出现“三支一扶”大学毕业生。支教、支农、支医、扶贫。符合一定条件的,到农村服务2-3年,可以获得国家政策扶持。广东省的相关政策:三支一扶的大学生,每个月有800元补贴,每年有2000元的交通、医疗等补贴。可以减免助学贷款,考研、考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可给予优惠。

环境污染与防治专业基础与实务(中

《环境保护概论》试题(A)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2分) 1、环境质量 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2、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也就是说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期地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3、33211工程 重点治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两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控制区)的大气污染、着力强化一市(北京)、一海(渤海)的环境保护工程。 4、水体污染 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5、城市热岛效应 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6、水环境容量 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7、可吸入颗粒物 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mm的颗粒,记为PM10。 8、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9、海洋环境自净能力 海洋环境通过自身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而使污染物的浓度、毒性降低乃至消失的能力,称为海洋环境自净能力 10、荒漠化 是一种人为、自然双重因素作用下导致的土地质量全面退化和有效使用数量减少的过程。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我国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3、我国地形的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4、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比例:丘陵百分之十 山地百分之三十三 高原百分之二十六 盆地百分之十九 平原百分之十二 5、第一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阶梯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第三阶梯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6、通常把山地和地表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多集中在西部,其中近一半是难以利用的沙漠、冰川、戈壁、、高寒荒漠等。总的来说,山区有利于发展旅游业、采矿业及农业多种经营等,部分水热条件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7、山区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1、我国冬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大 2、我国一月的零度等温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相重合 3、我国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 4、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吐鲁番盆地 5、通常把大于或等于十摄氏度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活动积温反映一个地方气候对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是我国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 6、根据活动积温,把我国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7、由于南北气温的差异,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果树;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在建筑上也有一定反映。 二、东西干湿的差异 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托克逊。 3、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主要位于西北地区。 4、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走向是:大兴安岭--呼和浩特--兰州--拉萨。 5、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与我国一月的零度等温线,也就是秦岭--淮河一线相重合 三、季风气候显著 1、一年内盛行风向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被称作季风。受季风影响的气候类型,是季风气候。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 2、我们把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作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作非季风区。 3、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除高原外,大致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地形与地势】地形是地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地势总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山地、高原、盆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五种地形类型齐全】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 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镶嵌其中,导致我国地形复杂多样。 1、平原和丘陵主要要在东部第三阶梯上。 2、三大平原自北向南依次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3、三大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4、平原和丘陵地区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是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

【三大平原】 【三大丘陵】 辽东丘陵:辽宁省东部,辽东半岛上; 山东丘陵:山东省东部,山东半岛上; 江南丘陵东南丘陵: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闽浙丘陵两广丘陵。 三、山区面积广大 【山区】 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山区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1、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部分水热条件较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2、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开发利用时要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探究题】1、我国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有什么影响? 答: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的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第一,西高东低,面向海洋,有利于来自海洋上的夏季风深入内地,带来丰沛的降 水,并使我国东部季风区面积广大。第二,西高东低,呈阶梯状的地势,增大了同一气候带内的气候差异,加强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等三,高大的青藏高原,不仅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而且阻挡印度洋暖湿气流深入西北内陆,并且影响大气环流,对东亚气候和世界气候都有重要影响。 ②对河流的影响:第一,地势特征决定了我国的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海洋,以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居多,从而沟通了东西之间的海陆交通。第二,阶梯之间高差大,致使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 能资源丰富。

人教版 选修6 环境保护 第二章练习(含答案)

第二部分环境污染与防治 1.下列关于水体自净能力的理解,正确的是 A.指水体对人类破坏活动的抗御能力,人类的破坏力越大,水体的自净能力就越强 B.由于水体具有自净能力,因此不会产生水体污染现象 C.当人类向水体中过量排放污染物时,水体会永久性地丧失自净能力而发生水污染现象 D.水体具有自净能力,当其对废弃物的容纳和消除能力小于排放数量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2.下列水体类型中,自净能力最强的是 A.河流水 B.淡水湖泊水 C.地下水 D.咸水湖泊水 3.海洋石油污染中,危害最严重的是 A.近海石油开采造成的石油泄漏 B.石油加工过程中造成的石油流失 C.偶发的油轮泄漏事故 D.工业含油废水的大量排放 4.处理污水时,要不要除去化合态磷,有以下几种意见,你认为正确的是 A.磷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不必除去 B.含磷废液是很好的肥料,处理掉太浪费,不必处理 C.含磷污水排入自然水体中,能引起藻类繁殖,使水质变坏,应当除去 D.磷对生物无毒,除去与否都无关紧要 5.有学者将水体污染造成的水资源短缺称为水质型缺水;降水量小,水循环不活跃造成的水资源短缺称为水源型缺水。下列城市中,水源型缺水严重的是 A.青岛 B.杭州 C.广州 D.喀什 2004年12月7日21时35分,两艘外籍万吨级集装箱船在珠江口担杆岛东北约8海里处发生碰撞,溢出燃油约450吨,造成我国最大的船舶碰撞溢油事故。交通部牵头全力组织清污,采用围油栏截污、向海上洒消油剂和吸油毡等来清除油污。据此回答第6~7题。 6.若泄油区内的鱼类迅速死亡,则有关鱼类死亡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油膜覆盖海面,水中异常黑暗,鱼类缺少必要的光照②油膜覆盖水面,海水中缺氧,鱼类窒息 ③海水严重污染,鱼类中毒④石油比较黏稠,鱼类难以游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7.下列对油污的处理方案中,对海洋环境影响最小的是 A.喷洒强效洗涤剂,使油污迅速分散 B.利用吸油毡、麦秆等物质吸收,集中处理 C.直接用燃烧法清除 D.播撒粉状石灰,使油污分散 下图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第8~10题。 8.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 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 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 9.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A.减少区内水体蒸发量 B.增加区内降水量 C.提高区内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D.增加地下水储量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重点知识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重点知识 1、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这种分布对气候有什么影响?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对河流流向有什么影响?河流自西向东流。 对资源的影响?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有什么影响?大河自西向东流,沟通东西交通,加强了沿海和内陆之间的联系。 2.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3.地形的影响:有利:1)地形复杂多样,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2)山区面积广大,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和生态旅游。不利:1)平原面积小,不利于发展种植业。2)山区面积广大,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高。2)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崩塌等自然灾害。 4中国的气温特征:夏季南北气温都较高;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 越低 5.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1)南北跨纬度广,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比南方白昼 时间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小)(2.)北方接近冬季风的发源地,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 的严寒。 6.中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比南方虽然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但是白昼时间长。 7.中国的气候特征:(1)气候复杂多样(2)季风气候显著(3)大陆性特征强 8.中国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是: (1)纬度:我国南北跨纬度广,跨众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区 (2)海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距海远近不同。西部深入亚洲内部,大陆性特征强,东部 海陆热力差异大,形成显著地季风气候。 (3)地形: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 10.中国气候复杂多样产生的影响是: 1)我国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2)开展多种经营。 3)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11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是: 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大。 13.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有利: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搭配得当,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有利影响的表现:中国喜温作物的种植界限,比世界其他地区的纬度要高得多。 不利:1)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时间不一,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容易发生旱涝灾害。 2)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降水多易发生洪涝,其他季节降水少易发生干旱。 3)冬季风反常,易导致夏季低温,冬春季寒潮,对农作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14与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夏季偏高,原因是我国的气候大陆

环境污染与防治论文

环境污染与防治论文 城市的环境污染与防治 摘要:城市环境问题被提出并且受到公众广泛的关注,绝不是偶然的现象,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那就是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热带雨林的大量砍伐、生物物种消亡迅速、酸雨的大肆扩撒、臭氧层的不断扩大、温室效益的气体逐渐增加、海平面的日渐上升等。维护生态平衡成为当前最热门的话题。 关键词:城市化与城市问题;居民生活垃圾;城市大气污染 一、城市化与城市问题 生态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危机,特别是在当今的城市,生态问题更为突出,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发展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莫过于城市化历史,城市化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推动社会进步,创造并使人类享受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社会失序等负面影响。 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污染问题,一些人采取了逃避的态度,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一些人前往郊区或乡村。经历过了环境恶化、公害频发、居民生活条件恶劣、道德观念剧变等城市问题,一些国际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警告:城市环境问题是21世纪世界各国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回避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必须正视城市环境问题,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通过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不能因噎废食。 如何建设一个清洁、高效、健康、平等的城市社会。“生态城市”正是上述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众所周知,主要的城市居民的环境问题如下:生活垃圾的处理不当、大气污染严重、如何清洁有效地利用水资源等。以下将分别详细的介绍这些问题,在城市环境中的危害与防治,通过这几个重要方面的突破缓解城市环境问题。 二、居民生活垃圾的新旧处理方式对比 居民的生活垃圾若处理的不当,其间所含的有害成分将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和人体,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多方面的危害。大概通过以下途径污染环境:对土壤的污染、对大气的污染、对水体的污染以及对人体的危害。这些城市生活垃圾长期露天堆放,其有害成分在地表径流和雨水的冲刷、渗透作用下通过土壤空隙向四周和水源地扩散。生活在环境中的人,以大气、水、土壤为媒介,可以将环境中的有害废物直接由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摄入人体,使人致病。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美国的拉夫运河污染事件。对当时的社会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地危害。 国内的垃圾处理原则是“无害化、减量化”。集体的处理方法分为填埋法、堆肥法、焚烧法。其中的填埋法不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处理途径,因为垃圾填埋将会浪费大量土地。在目前尚难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的情况下只有将垃圾混合填埋,即使今后有条件将垃圾分类处理后,仍然有部分经减量、缩容后的残余物和一些难以回收的垃圾需要填埋。这些方法在固体垃圾处理的方面发挥过重大的功效,但是都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也不利于环保,迫切需要可以再利用的方法。 随着科学激技术的发展,垃圾已被证明具有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价值。早在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就着手研究垃圾资源化问题。到目前,西欧各国垃圾资源化率已超过50%。通过高温、低温、压力、电力、过滤等物理和化学方法对垃圾进行加工,使之重新成为资源。目前,这项技术在国内才刚起步,需要提高人们的意识进行垃圾分类,分类后的垃圾中最难以处理的就是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现阶段通过裂解的方式生产液态燃料,塑料废品包括农用塑料薄膜、水泥、化肥编织袋、餐盒以及食品包装袋等。以这些垃圾中的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为原料,可用于生产液体燃料,生成烃类物质,然后再经分馏分离出汽油和柴油。 三、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及控制方法 对于城市的居民来说,大气污染对生活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一种情况确信无疑,那就是近些年来,史无前例的灾难性破坏都证明了与气候有关,此外,城市环境中工厂废气导致酸雨、汽车尾气造成的光化学烟雾、NO、ClO、BrO破坏大气臭氧层使皮肤病患者增多等等严重的威胁了城市人口的身体健康。 大气污染的治理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种理解是从立法的角度,用法律限制或禁止污染物的扩散。第二种理解是指治理,重点在于控制污染源,进行清洁生产,将污染工艺更换为少污染或无污染工艺是最理想的方法,在废弃物或者有害物质以及包含有这些物质的载体在排放到环境前,对它们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是降低它们的危害程度。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与健康 作业

第二章自然环境与健康作业 (一)判断正误 0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同影响所致的环境称为原生环境。(错误)0生态系统指人类或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信息流动所共同构成的功能系统。(正确) 0指进入环境并能够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或因素成为环境污染物。(正确) 0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多为急性中毒。(错误) 0环境污染具有多样性、广泛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正确) 0一氧化硫可以与水混合而成酸雨。(错误) 0PM2.5与PM10相比颗粒直径小,富含的有毒、有害物质不如PM10对环境的污染的影响大。(错误)0持续性蓄积危害多是由于毒物本身在体内的蓄积或毒物对机体的微小损害逐次累积所致。(正确)0恶性肿瘤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危害,据统计,化学因素的致癌比例达90%。(正确) 0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多与个体敏感度有关,与污染物浓度及作用时间无关。(错误)(二)单选题 1.下列关于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B)人类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 2、下列哪项属于典型的次生环境(D )。D. 城市 3、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类型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A)。污染来源 4、能够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包括(D)。以上都是 5、常见致癌化学物质不包括(B)。硝酸盐 6、目前最主要的环境污染来源于B)。工业污染 7、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中,生产性污染是指(A)。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 8、下列哪项是物理性污染(B)。B.噪音 9、1952年英国的伦敦烟雾事件,造成1万多人死亡,污染物为 C)烟尘和二氧化硫 10、环境污染对人体危害比较多见的是(B )。慢性中毒 1某些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蓄积,并通过食物链逐渐转移而是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逐级增高的作用是(生物富集作用) 1机体与环境的统一是(人和环境保持着复杂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1大气中常见的致癌物是(石棉尘,苯并芘) 1生物间物质和能量的传递主要通过(食物链) 1当期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三废污染) 1生态平衡是指(外界环境中生物之间,生物环境之间的动态) 1环境中的主要致癌因素是(化学有害因素)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检测(附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检测 (总分:100分时量:60分钟) 班级:姓名:计分: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小题,共50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中。) l. A.气温、气压B.气温、降水 C.降水、风向 D.风向、气压 2.下列关于南方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大,无结冰期 B.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C.水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多,有结冰期 D.水量小,水位小,含沙量小,有结冰期 3.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其根本原因是( ) A.纬度位置不同 B.地势高低不同 C.海陆位置不同 D.昼夜长短不同 4.有人说:“南县今年的降水比往年偏少”,这种说法是指( ) A.降水的季节分配 B.降水的年际变化 C.降水的季节变化D.降水的周期性 5.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 ) A.蒸发量的多少 B.降水量的多少 C.径流量的多少 D.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多少 6.黄河下游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的原因是( ) A.气候干旱B.地上河C.地势低平D.工农业用水多7.长江和黄河上游的共同的水文特点是( ) A.含沙量大B.水能丰富C.流量小D.落差小8.关于各地农作物耕作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湖北两年三熟 B.黑龙江一年两熟 C.四川一年一熟 D.湖南一年两到三熟 9.一天中,南县气温最高的时间应该是( )

10.下列不属于季风区的地形区是( ) A.四川盆地B.黄土高原C.柴达木盆地D.三江平原11.当我国北方地区出现洪涝时,说明该年份( ) A.夏季风弱B.冬季风强C.夏季风强D.冬季风弱12.我国棉花、水稻等作物的种植界线比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明显偏北,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复杂多样B.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C.地形多种多样D.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13.长江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是( ) A.重庆以上 B.宜宾以上 C.湖口以上 D.武汉以上 14.关于我国盆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B.我国唯一湿润的盆地是四川盆地 C.沙漠面积最广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 D.准噶尔盆地是我国纬度最低的盆地15.下列关于平原地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东北平原大部分海拔在200米以下,有面积广布的黑土分布区 B.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淮河和海河三条河流冲积而成 C.华北平原西到贺兰山,东到海滨,北到阴山,南到淮河附近 D.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三大平原中地势最低的平原,河湖密布 16.下列山脉中属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的一组是( ) A.冈底斯山和阴山 B.秦岭和太行山 C.大兴安岭和巫山 D.巫山和雪峰山17.我国水旱灾害频繁的根本原因是( ) A.西高东低的地势 B.由于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C.每年夏季风强弱不同和进退时间的早晚 D.冬季风势力太强 18.巫山东西两侧的地形区分别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B.汾渭平原和海河平原 C.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D.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19.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 A.上游修建水电站B.裁弯取直疏通河道 C.下游修筑大堤D.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20.下列关于我国外流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淮河处在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附近 B.我国外流河的汛期,由东南向西北逐渐缩短 C.冬季,北方河流水位下降,南方河流普遍形成枯水期,有些中小河流断流D.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河流在9、10月间普遍进入汛期 21.人工裁弯取直工程位于下列四省中的哪个( )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七年级上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地理教学工作,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得也有失。在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工作情况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兴趣、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特别是在复习

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二)经验和体会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学期伊始,向学生提出地理教学三步走。预习、学习、复习巩固。效果不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 2、改变授课风格,运用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解决学生课上出现的问题,营造活而不乱的地理课堂。 3、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试题

八年级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测验试卷 出卷人:江阴市华士试验学校国际部 唐雪利 第一部分:知 识 技 能 一、用你的火眼金睛选出最中意的一个(请将答案填写在表格 中,每题2分,共40分) 7 8 9 10 17 18 19 20 1.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 ) A .丘陵和平原 B.丘陵和盆地 C.山地和高原 D .平原和高原 2.下列山脉的走向大体一致的是 ( ) ①天山 ②大兴安岭 ③太行山 ④昆仑山 ⑤秦岭 ⑥巫山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⑥ D .③④⑤ 3.下图中①表示的山脉是 ( ) A .阿尔泰山 B .昆仑山 C .喜马拉雅山 D .天山 4.下列有关我国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既有来自太平洋的西南季风,也有来自印度洋的东南季风 B.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西部地区 C.受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季风区 D.季风区降水比非季风区降水较多 ( ) 5.右图属于以下哪个地区的民居景观 A 、黄土高原 B 、东北平原 C 、华北平原 D 、内蒙古高 6.春节期间,哈尔滨一片冰天雪地的景象,而广州却温暖如春,这里是花的海洋。造成这两种景观差 异的最主要原 因是 ( ) 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 C .地形因素 D .季风影响 7.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地形区是: (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 宁夏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 华北平原 8.古人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 ( ) A 、冬季风 B 、东北风 C 、夏季风 D 、台风 9.我们学校所处的温度带是 ( ) A .热带 B .亚热带 C .暖温带 D .中温带 10.冷暖气团相遇,暖气团被抬升,形成的降水属于 ( ) A.台风雨 B.锋面雨 C.地形雨 D.对流雨 11.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 ( ) 这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部分,题目比较简单,试试看,不过,要认真仔细哟! 班级 姓名 学号

《环境污染与防治》练习题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从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据此完成1—2题。 1.广大的乡村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A.大气污染B.噪声污染C.水土流失D.生态破坏 2.下列环境问题中,不属于环境污染的是()A.轧钢厂的噪声传到附近居民区 B.氮肥厂的废水排入附近河流 C.焦化厂的废气排放到天空D.黄土高原区严重的水土流失 读下列材料,回答3—6题。 材料一: 材料二: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每年2000万吨煤的燃烧,200万辆机动车的排气,5000多建筑工地的扬尘,大大加剧了北京的污染。贵阳曾经被联合国有关组织列为世界十大酸雨污染城市之一,是贵州省酸雨污染的中心,也是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城市。20世纪90年代,贵阳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的含量超过国家2级标准两倍多,酸雨出现的频率占全年降水的21%。 3.北京和贵阳的首要污染物分别是() A.可吸入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B.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 C.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D.二氧化硫、二氧化硫4.北京与贵阳主要大气污染物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A.北京大气污染物中的汽车尾气含量小于贵B.北京大气污染物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大于贵阳 C.贵阳大气污染物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最低D.贵阳大气污染物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大于北京 5.北京与贵阳相比,酸雨危害较重的是() A.都一样B.北京C.贵阳D.无法比较 6.贵阳的酸雨除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大量使用高硫煤外,可能还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①贵阳地处山间盆地,风小,湿度大,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②贵阳大风天气多,比较干燥 ③南方多为酸性土壤,加剧了酸雨危害 ④南方降水量大,大气中含有碱性尘沙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②③④ 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将可再生利甩的垃圾与其他废物分开,便于回收利用,剩余无利用价值的垃圾,采用填埋、焚烧、堆肥法进行处理。据此完成7—8题。7.关于城市垃圾填埋场的选择,错误的是()A.垃圾填埋场应远离生活区和水源地B.垃圾填埋场应避开城市上风向和水源上游 C.垃圾填埋场要尽量少占耕地良田D.垃圾填埋场应选择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下风向 8.下列有关城市垃圾焚烧处理的说法,错误的是()A.焚烧法处理垃圾是可以大幅度减少垃圾数量的方法

(完整版)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doc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知识点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内地壳运动-地震 能量来自力 岩浆活动-火山作 地球内部 用变质作用-变质岩 形成 风化各种 能量来自外 侵蚀 地表力形态 地球外部搬运 作 用沉积 固结成岩 【学考测试】 (新疆 201307) 1. 下列不属于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为( . A. 地壳运动 B. 风化作用 C. 岩浆活动 D. 变质作用 (青海 201301)2.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区地表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山地 丘陵 高原 盆地 平原 ) ,该地 成六大板块。 (2)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3)板块运动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 碰撞,形成山脉、海沟、岛屿等;一是板块与板块之间彼此分离, 形成裂谷或海洋。 3.六大板块示意图 A. 印度洋板块 B. 南极洲板块 C. 太平洋板块 D. 美洲板块 (江苏 2013) 3. 2012 年 12 月 14 日美国西南海域发生里氏6.3 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 千米。图8 为该次地震“震中位置示意 图”。该海域地震多发,主要是因为其位于() 【学考测试】 (湖南 2010)1. 下图为局部板块构造示意图,图中城市A为智利 南部康塞普西翁市,2010 年 2 月 27 日发生里氏8.8 级地震,读 图,这次地震是南极洲板块与下列哪个板块碰撞形成的() A. 地壳运动 B. 流水作用 C. 外力作用 D. 内、外力共同作用 【知识点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边界类型宏观地形实例 生长边界海岭、裂谷、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海洋 消大陆板块与高大山脉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阿亡大陆板块高原尔卑斯山脉 边大洋板块与岛弧、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大平洋西部岛界大陆板块海岸山脉弧(菲律宾群岛);安第斯山脉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 美 洲 板 块 A 。 A. 海洋与陆地交界地带 B. 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南极洲板块 C. 海啸多发区域 D. 大陆架区域 【高考测试】 ( 1998 上海地理) 1.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双选) A. 美洲板块 B. 非洲板块 A. 全球地壳共分为六大板块 C. 亚欧板块 D. 印度洋板块 B. 板块“漂浮”在上地幔的软流层上 (湖南2011)2. 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 9.O C. 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很深的海沟 级地震。日本多地震,是因为处于亚欧板块与下列哪个板块的交 D. 板块碰撞地区火山地震活动频繁 界处()( 2003 上海地理) 2.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下列各大洲之间距离今

第二章 自然环境(胡)

第二章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质地貌 一、地质 境内地层属寒武纪,岩石为黑色板状灰质岩及石灰岩,含石煤、磷结核及海绵骨针化石。西部与著名的黄山岩体相连,以花岗岩为主。 黄山花岗岩 形成于中生代侏罗纪,即恐龙称霸时期,当时我国东部地区发生名为“燕山运动”的造山运动,推动地下岩浆翻腾迸发,冲出地面的,形成火成岩火山。未喷发的,在地壳中涌动形成“侵入岩”,侵入其他岩体后,一边侵占涌动,一边冷却,仍为火成岩。故黄山岩体就像黄山原有岩体的“黄山胚胎”。这个“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即冷却过程中仍在不断膨胀长大。但因为它毕竟是“侵入’的,故受到周围压挤,不断隆起,岩体形成垂直发育状态。因此,镇境西部形成了一些悬崖峭壁,奇峰异谷的风景区。如罗村的黄帝源大峡谷、中墩村的石门峡大峡谷。 沉积岩 在距今两亿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中期,发生名为“印支”的地壳运动,原本是海洋的黄山地区露出水面,形成陆地。可见黄山地区原生岩体是沉积岩,即水成岩。这水成岩约形成于五亿多年前的古生代赛武纪,海洋中不断沉积而成。在黄山岩体“侵入”过程中,原岩体接触挤压的部分发生变化,颜色有浅绿色、灰绿色、灰紫色。镇境罗村碧山一带就多石灰岩、页岩。镇所在地一片尤多石灰石,广泛分布着浅绿色、灰黑色、灰紫色薄叶状岩石,岩石中且可见笔石、三叶虫化石。境内区富含石煤层,留东、西文和中墩三个村石灰岩、石煤含量异常丰富,盛产石灰。 二、地貌 镇境内地貌属皖南山区中部的高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间盆谷区,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480米左右,有陡悬式中山、低山陡坡、谷地等类型。 陡悬式中山 境内四面环山,为黄山主脉向东北部的伸展。东南部与歙县交界处,由浅变质岩和花岗岩组成的山峰达千米以上,如天星洞(海拔1144米)、黑门尖(海拔1400米)、西箬岭(海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备课教学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备课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我国多种我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颜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多地形图的技能。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了解我国季风区、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5、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6、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清理情况。教学内容:地形气候河湖。 二、教材分析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教学重点: 1、运用分层颜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及各级阶梯的特征。识记分界线的山脉名称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怎样影响。 2、让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熟悉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地形分布中起到的“骨架”作用,总结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3、总结我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讨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灾害成因及治理,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地理观念。 教学方法: “地势呈阶梯状分析”、“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三方面内容看视平行,但内在层层递进,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地势、地形基本特征,更重要的是让指导学生从多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引导他们去讨论这些特征对其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运用、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从而从更深层次地理解内容。 内容点析: 1、课文以图导课,从图:2.1、2.2,让学生阅读分析理解地势三级阶梯,及分界山脉,从图中可以方便知道各个地形区的海跋高度,活动更是深化对地势三级阶梯的掌握及其产生的深刻影响。 2、图2.4告诉学生有五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了解它们的分布,并引导学生理解山脉是如何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这一含义。拿不同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活动让学生深刻掌握内容。 3、山区面积大,是我国地形的一大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山区利弊,让学生科学刻观地认识自然,研究如何进行山区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重、难点突破:其突破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动地由图了解,论证,深化内容。

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复习提纲(粤教版八上)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1、中国地势的的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中国三级阶梯界线: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为界;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以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为界。 ※3、中国三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第一阶梯平均海拔都在4000千米以上,主要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第二阶梯大部分海拔在1000—2000千米左右,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等;第三阶梯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等,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4、地势对我国的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富的降水;②对河流的影响: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了我国的许多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③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5、中国地形的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6、中国的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山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山脉:阿尔泰山;巴颜喀拉山、祁连山。 ※南北走向山脉:横断山脉;贺兰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7、中国的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我国面积最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内蒙古高原----地势坦荡、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峰峦众多、地面崎岖。 ※8、中国的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黑土广布,多沼泽和冻土。 华北平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由黄河、海河、淮河的泥沙冲积而成。 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众多、物产丰富,有“水乡”和“鱼米之乡”美誉。 ※9、中国的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内部较平坦,沙漠广布,最大的为塔克拉玛干沙漠。

精校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单元综合测试卷 新人教版选修6

精品地理资料·精校版 第二章测试卷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大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旧金山与夏威夷之间的广阔太平洋水域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岛”,其面积大小与中欧相近!科学家们认为,人们随手丢弃的废旧塑料袋通过下水道进入海洋,不断运动的洋流将它们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了这座庞大的“垃圾岛”。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座“岛屿”面积每10年就增长10倍。要彻底清除这些垃圾,可能要耗费数十亿美元的资金。据此完成1~3题。 1.形成“太平洋垃圾岛”的垃圾主要来自( ) A.航行于海上的各类船只 B.沿海陆地上的生产活动 C.陆地上生活活动场所丢弃的垃圾 D.废弃船只上难以分解的塑料制品 2.大洋上的“垃圾岛”给海洋环境带来的影响最有可能是( ) A.海洋动物吞下塑料垃圾,危及其生命 B.改变洋流流向,危害海洋环境 C.严重阻碍海上船只航行 D.增加海洋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 1~2.【解析】第1题,“垃圾岛”主要是由废旧塑料袋聚集而成,而废旧塑料袋主要来自陆地上的生活活动丢弃的垃圾。第2题,该“垃圾岛”显然不会大规模影响到洋流和当地气象条件,也不会严重阻碍海上船只航行,但如果海洋动物不慎吞下其中的塑料垃圾,会因无法消化而危及生命。 【答案】 1.C 2.A 某地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的环节如下。据此回答3~4题。 3.图中序号代表的内容,正确的是( ) A.①—分类②—资源化利用③—灰渣处理④—无害化处理 B.①—无害化处理②—分类③—资源化利用④—灰渣处理 C.①—资源化利用②—灰渣处理③—无害化处理④—分类 D.①—灰渣处理②—无害化处理③—分类④—资源化利用 【解析】考查判断推理能力,根据后面栏目提示,不难判断①—分类;②—资源化利用;③—灰渣处理;④—无害化处理。 【答案】 A 4.关于该流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第二章 自然环境知识点

第二章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多种多样 1、我国的地势特点是:,大致呈分布。 2、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分布。对我国的影响: (1)地势西高东低使我国许多河流流,沟通了的交通;(2)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形成; (3)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在处,,蕴藏丰富的资源。 3、我国的地形特点是:,。我国地形的分布特点:山地、高原和盆地主要分布在地区,平原、丘陵主要分布在地区。 4、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山地占我国总面积的33%,高原占我国总面积的26%,丘陵占我国总面积的10%,盆地占我国总面积的19%,平原占我国总面积的12%。 5、山区:通常把、,连同比较崎岖的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山区的劣势:山区地面,交通,不利于发展耕作业。 山区的优势: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采矿业等方面有优势。 6、构成我国地形“骨架”的是纵横交错的,熟记下列山脉的位置。 7、我国的地势⑴山脉:A,B,C,D,E,F,G,H,I,J,K,L,M,N,O,

第二节 气候类型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 一、气温 1、气温分布特点: (1)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影响冬季气温分布的因素有: 。一月0℃等温线大致沿 一线分布。 (2)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影响青藏高原气温分布的因素是由于青藏高原 高,所以气温低。 2、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县的 ;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 。 3、我国的温度带 (1)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从北到南,可以将我国划分为 个温度带(自北向南): 、 、 、 、 ;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 区。 (2)热带主要分布在 省、 省、 省、 省。 (3)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是: 一线 (4 1、降水的空间分布 。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 向 递减。 (1)东南沿海一带的年降水量多在 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的大片地区年降水量不足 毫米。 (2) 年等降水线的分布:秦岭——淮河一线。 (3)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岛东北部的 ;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中的 。 2、一个地区年 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干湿状况。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 ;反之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 。根据气候的干湿状况,可以将我国划分为: 、 、 、 。我国的干湿地区:我国东南部以 、 为主,西北部以 、半干旱区为主。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一线; 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年降水量线。 三、气候 1、我国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是: 、 。 2、气候分布: (1)东部沿海地区以 气候为主。从南到北分布着: 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 (2)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台湾省、 省、 省、云南省。 (3)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一线 (4)西北地区分布着 气候。 (5)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着 气候。 4、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1)1月0℃等温线;2)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3)800mm 年等降水量线;4)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5)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6)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四、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1、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主要有 、 、 和 等。 2、冬季盛行从亚欧大陆内部吹来的偏北风( 季风和 季风), 寒冷干燥,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使南北温差加大;夏季盛行从 洋吹来的 和从 洋吹来的 ,温暖湿润,雨热同期。 3、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为季风区。中国季风气候显著,习惯上以 - - -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为界,把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4、梅雨:6月中旬到七月上旬,长江中下游地区长达一个月时间的雨季。 5、我国的高大山地,其气温、降水量的垂直变化造成了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 6、我国南北跨纬度大,自南向北,得到的太阳光热越来越少,气温越来越 。 我国东西跨经度大,自东南向西北,离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